為什麼反對復興漢服?

1.漢服圈復興的漢服和歷史上的服飾一樣么
2、復興漢服是不是復古?
3、復興漢服會不會挑起民族仇恨?
4、漢服是不是過時了?


我認為並不是反對而是不必刻意復興漢服。如果覺得漢服好看,那就穿啊。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並不是說因為你是漢人,就必須熱愛漢服,不穿就是忘本。也不是說因為漢服是「古裝」就看不慣別人穿。

至於歷史文化……你走在法國街上也不會見到男人穿著長筒襪走來走去,在英國也很少見到馬褲啊綁腿什麼的。我也沒見到有人叫囂著要復興維多利亞時期的服裝啊。
另外,復興漢服和民族仇恨沒有必然聯繫。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有其特色服裝,沒道理穿漢服就不行。不過確實有人想把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去,什麼目的我就不分析了。還有人一煽就動,一提漢服頓時義憤填膺捶胸頓足熱淚盈眶,還把立法規定全國人民必須穿漢服當作自己畢生的心愿。想想簡直太搞笑了。

再其次,關於是否「過時」,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過時的定義。確實,漢服的衰退是有原因的,第一是因為政權更替,其次是因為它逐漸開始不符合大部分人的現代生活需求了。舉個極端的例子,你要是強迫一個重體力勞動者或者騎自行車通勤的人穿漢服那簡直是在開玩笑。
(3.25經提醒修改,此處表述不嚴謹,我想說的是我認為現代的體力勞動者所選擇的服飾比起古代勞動者穿的短褐粗衣更方便活動,沒有覺得古代勞動人民都是裸奔的意思。另外從現實上來說,你現在走到工地上,嘗試說服正在搬磚的工人兄弟改穿短打……嗯,他們的回答就是我的意見。)

就像曾經的寬袖經過「胡服騎射」逐漸改為窄袖一樣,如果把古代的漢服群體放在一個獨立的時空里,漢服漸漸也會發展出現在的服飾特點,會越來越接近你正穿著的現代服飾。這是必然現象,只是歷史上受到外來影響,這個進程被加速了而已。


何必上綱上線,把漢服當作一件漂亮的衣服來穿就好了。如果你想穿,請不要要求所有人都穿。如果你不穿,請不要反對別人穿。
我差不多就是這麼想的。

附註
雖然不常穿,但我有一套漢服(誰家出的就不說了)……不過最近有些人上竄下跳地煽動復興漢服,動不動搬出是什麼四書五經孔孟之道,上綱上線講民族大義,還把一些無辜的Lolita妹子罵得體無完膚,就差叫人家叛國賊了。就算不談明顯別有用心,聽著這些事兒也心煩。
我就不太願意把自己往這個圈子裡劃,嫌丟人。一粉頂十黑,這道理在漢服這方面也適用。


漢服本身作為一件物很好,作為民族服飾很好,我也穿,但我依然從來對那種搖旗吶喊上綱上線的「漢服復興運動」很不感冒。
我承認我喜歡漢服就是某些底下的漢服黨抨擊的那種「為好看」。對我來說漢服僅僅是「好看的民族風服飾」(而且應該算是和旗袍一樣經過改良的),上升不到「文化正統」的地步。買漢服在我眼中和買旗袍、買lo裝小裙子一樣,只不過我覺得自己的路線(和腿)hold不住lo裝小裙子所以才不買lo裝而已。
那些對歷史、對文化精神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情的學者都沒有如此捶胸頓足跳腳地大喊「文化正統啊!你們忘了本啊!」,何況這漢服復興運動所謂的「傳統」十分可疑。更糟的是魚龍混雜,齷齪骯髒的「老鼠屎」遠不止一粒。

非常同意高票答案。「道之不復,其器焉存」,從漂亮的衣服入手吸引身邊的人去接受傳統文化固然不錯,但就如我之前寫如何讓身邊的人喜歡上崑曲那個答案也提到用(偶像演員的美貌/服飾)外表當「誘餌」。但那些華美靚麗的外觀終究只是層皮,卻在這場「復興運動」中被不斷拔高,幾乎讓我感覺許多人只是依附著這個群體找一種優越感。許多「漢服黨」的高高在上讓我很難接受。

國畫,戲曲,漢服…這些東西都承載著「傳統文化」,但它們不【就是】「傳統文化」,而更像是其中的一個元素而已。繪畫戲曲,本是士大夫治學經世之餘,聊以寄情;漢服雖某種程度上與禮制有關,卻最多最多僅僅是冰山一角。
過去的輝煌建立在過去的精神核心的支撐下,今天,如果沒有這個支撐,就好像是把西施從兩千年的泥土中挖出來,在太陽下暴晒成灰白變形猙獰可怕的乾屍。

我個人喜歡看戲,我見過很多氣質觀感非常古典美的戲曲演員。他們表演的非常好,他們身上的藝術才華確實承載著「傳統文化」的一面,可是作為一個人,實際上在舞台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內心世界和舞蹈演員、歌劇演員沒有什麼特別不同;戲曲演員至少外在上完全受到了規範,而那些從器物細節上追求復古復興傳統文化的人連觀感上都相距甚遠,卻因為一層衣服而生出優越感。矯飾而成的永遠會被看破。

有的時候能夠有幸認識學問人品都讓人佩服的師長或同輩,有的人他身上就是有一種士大夫的風骨氣度,溫潤卻又剛直。可能他穿著西服,可能他穿著土氣的老幹部夾克,可這不是外在的器物如服飾用器帶來的,也不像表演藝術中肢體訓練帶來的,而是學養修為養成的氣象。

《禮記·儒行》: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衣服不過隨著環境習俗而變,儒之為儒,中國之為中國,並不在一層衣服。


蟹腰。

我曾經浸淫於「漢服復興運動」之中,也曾經深深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所感動。
但後來,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壓根就不可能奢望從古人那裡找到什麼答案;衣冠雖美,也不過是一道安慰劑——更何況還有人打算拿它來作遮羞布:混過這個圈子的人,恐怕都知道我所說的「遮羞布」意味著什麼:嘴上說「復興漢服」的人,其實心裡並不一定在乎歷史上的漢族服飾究竟是什麼樣子、又究竟發生過怎樣的流轉演變,他們只是摘取甚至臆造某些片段、用以塑造民族符號、進而圈錢騙炮謀取政治資本而已。
為了真正地讓漢族傳統服飾中的美得到發揚光大,我們必須與那些神棍作切割,反對他們所謂的「復興漢服」,把對漢族傳統服飾的話語權奪過來,讓衣服回歸衣服本身。
衣服就是衣服,漢族傳統服飾也不例外。如果覺得這衣服漂亮,自己又買得起或者能動手做,那就穿吧。
倘若抱著別的什麼「崇高」的理由,那也別怪人家笑曰「中二」;如果衣服本身就劣質堪比窗帘布,那就更別怪旁觀者「呵呵」了。至於那些張口閉口就「皇漢」的、圈錢的、騙炮的,我就不予置評了。

回到題主補充的三個問題上來。

1、復興漢服是不是復古?

不是。這是一場以摘取歷史符號為手段、以塑造民族認同為目的、以工業社會物質財富和通訊手段為基礎的現代社會運動。

2、復興漢服會不會挑起民族仇恨?

不存在因果關係。不過,某些想要挑起民族仇恨的人,會借用漢族傳統服飾作遮羞布。

3、漢服是不是過時了?

我反對籠統地使用「漢服」這一辭彙,我個人更樂於使用「道袍」「馬面裙」這樣的比較具體的稱呼,必須使用統稱時,我會使用略顯冗長的「漢族傳統服飾」。在我看來,漢族傳統服飾中,隋唐之時就已自然淘汰的曲裾袍當然已經過時了,而明制襖裙等則完全可以適應現代社會,宴會、逛街、旅遊甚至爬雪山都OK,想看身著棉花糖的雙馬尾壕萌妹(ren)紙(qi)皂片的請移步Sina Visitor System。


不了解漢服的製作成本和價格。不過個人覺得如果普及漢服的話挺好。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在formal dinner 的時候還要求大家穿正裝穿禮服,劍橋牛津的教授們還穿著長袍,這實在體現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堅持。在看日本的成人禮上的和服,如果普及到這種程度的話個人感覺是十分理想的吧。
現在看起來也許很奇怪,但如果我們中國人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並在某些傳統的,特定的場合節日穿著(比如春節或者人生一些重要的的時刻),感覺還是很美好的。漢服的價格即使像那個高票答案說的1500+不等,其實也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和服也不是日常衣裝,每個人在某個時刻至少擁有一件不算多吧。雖然不太現實,總覺得如果在中國傳統節日人們穿上漢服,作揖,互相祝福,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有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既視感。(∩_∩)


每次看到這種類似的問題作為漢服愛好者我就心驚肉跳,一開始好會耐心說說,現在只想趕緊飄過


看到這麼多答案以「生活起居不方便」 「好貴呀」「現在男人穿好醜」為理由反對漢服復興我也是醉了。
誰說漢服復興了以後就得買菜做飯時時刻刻穿著了?
誰說漢服復興了以後就得買菜做飯時時刻刻穿著了?
誰說漢服復興了以後就得買菜做飯時時刻刻穿著了?
如果漢服作為一種精緻高雅的正式禮服出現也是不錯的選擇,即顯示了中國人對悠久傳統的重視,又是漢民族獨一無二的創造。而買一件精美的正裝,也是很多人會需要的吧。


禮服市場,西裝晚禮服獨佔七分

旗袍馬褂霸佔兩分半

其他的共分半分

你說,要是這漢服復興了,豈不是要擠佔西裝晚禮服旗袍馬褂的市場,那生產漢服的商家,豈不是要來打破現有市場結構,分一杯羹?

這能讓復興么?


中國56個民族除了漢族外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每當盛大節日穿戴自己民族服飾以示隆重和傳承。
當前社會信息碎片化和快餐化導致傳統節日在逐漸淡化。
我贊同漢服,贊同強化傳統節日,贊同在傳統節日里身著民族服裝祭天拜祖。


謝邀,我本人是非常支持復興漢服的,但平日里見到一些反對漢服的人,其數量似乎是超出常理了。

按照道理說,主流漢服隱沒了幾百年,應該不算是什麼「敏感」的事物,不應該引來這麼多反對者,我閑暇之時,也嘗關注反對者的聲音,上個月弄了個五百萬條微博語料庫,準備分析一下,後來因為開學比較繁忙,就擱淺了。

我不是反對者,這裡也便也只能列舉一些反對者的理論。

前些日子,我曾與微博上的@墨者永在行 有過關於漢服的爭論,這裡把他的一些立場提取出來:

  1. 悖逆祖宗:不慕道,而慕衣;
  2. 沐猴而冠:衣冠不能造就君子,脫下衣冠,便返回原型;
  3. 狹隘民族主義:「華夷之辯」……

那位仁兄的觀點大約就是這樣,知乎里的 @王威 則認為漢服在現代人身上很醜陋、引孔子之行以說明一種「開放」的文化觀、漢服沒有一個標準,云云……

如此這些論點,大多的立場都是想說明:衣冠很不重要,外在的東西,是虛無的。

我無意闡述這樣的「有用與否」、「重要與否」的判斷是否足以成為阻撓漢服復興的理由——至少對於反對者,似乎這就是理由。
===============================
葛兆光先生的作品,《想像異域》之中,當明變為清,朝鮮李朝的使節來到中華大地,其態度,已然從「朝天」、變為了「燕行」。

清立國四十年時,朝鮮使者金錫胄(1634—1684)奉命出使清國,經過多日跋涉後,進了山海關,有一天,使團一行到了豐潤縣附近的榛子店,在中午歇息時,金錫胄無意中看到,在姓高的一戶人家牆上有一首舊日的題詩:

椎髻空憐昔日妝,紅裙換著越羅裳。爺娘生死知何處,痛殺春風上瀋陽。

詩下還有小序,記載著這個題詩者的經歷和悲哀:

「奴江右虞尚卿秀才妻也,夫被戮,奴被擄,今為王章京所買,戊午正月二十一日,灑淚拂壁書此,唯望天下有心人見而憐之。」

尾題「季文蘭書」。

原來,這個題詩的江南女子叫做季文蘭,丈夫被清人殺害之後,被王章京買得並帶去瀋陽,不僅是生離死別,遠赴殊方,而且被擄入天寒地凍的北方蠻夷之地,比起遠嫁匈奴的王昭君和蔡文姬,彷彿更加多一重被迫為奴的痛苦。在始終對清王朝懷有偏見的朝鮮使者看來,季文蘭的題詩,當然象徵的是漢族江南人對北方入侵蠻族的痛訴。

越羅裳換了蠻衣衫,江南繁華換了關外荒涼,爺娘親人換了陌生人,所以,同樣心裡深藏著對滿人鄙夷的朝鮮使者,便不斷想像著這個弱女子的痛苦、無奈、屈辱和哀傷。當時,金錫胄就寫下了兩首和詩,一首是:

「綽約雲鬟罷舊妝,胡笳幾拍淚盈裳。誰能更有曹公力,迎取文姬入洛陽。」

另一首則是:

「已改尖靴女直妝,誰將蓮襪掩羅裳。唯應夜月鳴環珮,魂夢依依到吉陽。」

在「燕行」者的眼中,似乎當時國人生活的處處,都體現著遺民之苦楚。而他們對於衣冠,似乎尤為注重。連民眾熱衷的「場戲」,似乎也成了「以衣冠寄託哀情」之手段。

寫上面那段「故實」,非為激起所謂的「矛盾」,而是想說明:衣冠,在一些人的眼中,真的能夠代表一群人的文化皈依。
===============================
但我覺得「衣冠不重要」還不是那些人反對漢服的主要理由。

更主要的,對於大多數反對者,他們的理由是「非理性」的。這裡並沒有絲毫因此鄙夷之意,因為,人的大多數活動、行為、判斷,實際上都是非理性的。

以我粗淺的心理學知識來看,這「非理性反對漢服」的源頭,都是由於有一個被影視劇、教科書、平日言語歪曲了的「中國」,被歪曲了的傳統文化,自己構造了一個「想像異域」、「想像衣冠」。

對於一個事物,我們通常會有兩種概念:自然概念人工概念。人工概念通常是學術上的嚴格定義,並無太多自由的空間。而自然概念,則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模糊概念。是基於原型的一種概念。當需要作出區分、判斷時,我們便拿它與原型作出比對。


如今很多人,對於傳統的文化,以及文化中的一些符號,比如這裡的漢服,其概念是建立在一個扭曲了的原型上的。

屈原《橘頌》的最後一句曰:「行比伯夷,執以為像兮」。「像」者,「原型」也。夫子法於三代(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慕於周公,其皆是尋找「原型」。

「原型」構成的自然概念,雖粗略,卻深刻。其根值人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為學者,不可不查焉。
===============================
而另一個原因,則如 @蘭陵 所說,是民眾對於漢服不了解。我們認識一個事物,伴隨著的,是一個「圖式」,通俗的說,就是一簇相關的概念

我們甚至使用「圖式」推斷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腦補」。

現在有的人,看到「儒學」,就想到「專制」;看到「古代」,就想到「封建」;看到漢服,就想到「復辟」。這都反映了他們的圖式——即對傳統文化扭曲了的圖式。

具有這樣「圖式」的人,通常都對華夏文化沒有基本的理解,從而也會因此產生錯誤的推斷——他們沒有足夠的信息,便去「腦補」,去構建所謂的「萬惡的舊社會」。

反儒者,憎惡華夏文化、極力反對漢服復興之輩,多入此類。

================================
衣冠的形制必然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追求,換句話說,審美並不是完全主觀的。

魯道夫·阿恩海姆有一本《藝術與視知覺》,探討了藝術的形態是如何給人施以情感的。

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條紋……對於觀者,都有一個普遍的情感感受。

這就是「形制」如何體現審美,如何體現一個相對統一的世界觀。

克萊夫·貝爾提出美是「significant form」,即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亦大為讚賞之。如果讀過《禮記·深衣》,便可以獲知個中之「意味」。如其中所言:
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這漢服,便是「有意味的形式」,其必然是美的,浸徹了華夏文明之美。美學大師朱光潛甚至主張「用美去征服」,也未見有如此多的反對者。


我很喜歡漢服,喜歡那些非Cosplay式的莊重服飾,結婚時穿的就是漢服。
上張老婆側影

我喜歡漢服,但是我傾向於不支持也不反對民間的漢服復興,反對任何意義上的政|府復興漢服的活動,反對部分人借復興漢服之名宣揚大漢族主義。
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已經確立,並將繼續加強。在維護民族團結的鬥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正因為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認為應該避免任何破壞「多民族統一」國家這一現實的可能。復興漢服這一活動就是一個可能造成民族間隙的可能,所以我認為不應該大肆提倡。
藉機會向老婆表白一下:覺得老婆穿漢服就是很美呢。


很多人想穿漢服只是因為喜歡,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好看,當這群人達到一定比例時,自然就"復興"了

另外,反對第一名的答案

首先,你不是覺得你找那四個不留長發不留鬍子的男人是帥哥吧???

媽嗒,那只是普通大叔,在大叔里都不算帥的。
這完全不是你所說的"很帥的男生"呀。。。

無言了。

另外,把別人喜歡穿什麼衣服上升復興漢文化,你也是一絕了
並不是不能理解你的思路,兩者是有關連的

但你了解過喜歡穿漢服妹子的心態嗎,她們就是
哇!~穿了漢服好可愛好可愛,舔舔舔

跟你所想像千年漢文化復興大計差很遠咧!

另外,我覺得文化的核心還是要"愛"呀,當一個民族裡愛這樣東西的人達成一定比例時,自然會成為這個民族的文化,你敲鑼打鼓的去讓別人追隨你那些口號式的文化,別人會愛嗎?


1、復興漢服是不是復古?

答:且不說漢服有著天圓地方、一年四季、十二月份、為人正直的含義。

漢服首先是一種服裝。服裝是根據人的需要而存在的。有需要就有市場。

即便漢服因為歷史原因,從大眾生活中消失。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它,重新穿上它。

就算現在流行不起來,以後依然有機會再次流行,無論人們從什麼地方再次看到它的時候。

或者哪個名星走紅毯穿了一下,或者出現在春晚上。都可能再次流行起來。

我們拿服裝款式來舉例一下吧。

【喇叭褲】最早出現源於西方水手。他們在甲板工作,因海水易濺進靴筒,所以想了這個改變褲腳形狀的辦法,寬大褲腳罩住靴筒,以免水花濺入。1960年成為美國的時尚。在70年代備受追捧。

我記得大約在2003年的時候,又流行了一次喇叭褲+甩尖子皮鞋,那年牛肉特別便宜,大家講笑話都說是因為大家穿的鞋太尖把牛踢死了~

然而~它現在又要回來了~

2、復興漢服會不會挑起民族仇恨?

穿什麼服裝是人自己的意願,其他民族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有誰仇恨嗎?

漢族穿西裝時裝有誰仇恨嗎?為什麼漢族穿漢服就會有人仇恨喵?

我有點沒明白這個邏輯點是怎麼來的。
3、漢服是不是過時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你能分清哪一浪?

服裝的款式都是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同樣的,也不斷的選用復古元素。

附:

《【致】反對漢服運動的人》

——錦官城詩易 轉載請註明出處

非日常黨,你質問何不每天都穿?

漢服生活,你評說為出名而做秀。

學識粗淺,你訓責這是徒有外表。

滿腹經綸,你批判沒有與時俱進。

宣傳文化,你認為這是沒做實事。

做了實事,你卻又說無圖無真相。

拍照留念,你說這是為出名擺拍。

同袍努力,你說我們不可能成功。

保護傳承,你說不能創經濟利益。

沒有誰,能讓所有人滿意。

復興華夏同袍一直在努力,

並非僅僅為迎合你的私意,

我們是為自己的夢想奮鬥!

哪怕此生終了也未能達成,

但此心俯仰已無愧於天地!

旁觀的看客們啊……

無論你反對還是贊成,

漢服運動已十年有餘!

不求您雪中送炭,

只盼少唇槍舌劍。

您若加入,同袍倒屣相迎!

您若旁觀,尊駕勿出惡言。

PS:我是多年日常漢服生活者。附上我的衣櫃照


瀉藥。不知道為什麼讓我來回答+_+畢竟我也算入坑六年的老新人啊,妥妥的支持角度。
but我大概還是理解有些人的想法,請參見我原來的回答:有哪些場合能讓人穿上漢服時,旁人不會覺得奇怪?
以及我覺得現在排在第一的答案相當精闢!


————————下面是我的吐槽時間——————————————————————
曾經也有那麼一段時間,我是真的很愛漢服的。
不僅是因為它是夢寐以求很久的衣服,更是因為突然聽到民族服裝時突然產生的對漢族的愛,因為它和我魂牽夢縈的衣冠上國禮義之邦是那麼貼合,因為看到它的那一刻,想到的就是歷史,是恆久的時光里那種質樸大氣,是現在無處可尋的風流飄逸。

我希望做溪山琴況那樣的人——愛漢服,愛的不僅是一件衣服,關於漢服,漢族,都有真正的思考,理性而浪漫。
於是推廣,宣傳,即使是幼稚的熱血,即使有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我希望我穿上的,不僅是一件衣服——它還沒有復興起來的時候,我希望我們這些人,這些早期穿漢服的人,真真切切的可以通過自己,讓別人感到我們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活的民族服裝,我們穿著凝聚前人心血的衣服,我們的服裝華美大氣,我們的文化燦爛多樣。

所以我不想做秀衣黨,去背誦各家經典也好,學習刺繡舞蹈也好,研究禮儀服制,學習化妝配飾,古琴香道,茶藝插花,雖然只是略懂略懂,卻真的是在穿漢服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漢服以外的東西,穿上它,我會有種自以為是的責任——我應該符合漢家兒女的要求。

是有一點中二?但這才是堅持穿漢服穿了這麼久的動力,也是捨不得放下的原因。

可是現在的漢服同袍是什麼樣子?
昨天看北師漢服社的宣傳會,雖說是倉促準備,但全是常識錯誤:副社長從頭至尾沒有念對 衣裳 兩個字,「禮義之邦」變成了禮儀之邦,宣傳詞還是幾年前老一輩總結的那些,一點新意都沒有——這些同袍,我沒有看出一點點她們對漢文化的了解,對漢服的想法與思考,或者說,我連她們真的喜歡漢服,都沒有感覺出來。
今天招新,所有穿著漢服的都像在自嗨,那些被吸引過去的新生們,幾年後她們大概也只能是這樣,穿著一套所謂的漢服,互相討論討論配飾,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算哪門子的復興者?

同袍在我心裡,是個讓人感動的詞。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我以為我們是有著同樣理想的同胞,但衣冠先行現在只是一句口號,如果有一天,它真的淪落成單純的一套衣服的推廣,大概我也只能用這樣一句話做一點最後的安慰:

我心安處即華夏。


題主的四個問題——

1.漢服圈復興的漢服和歷史上的服飾一樣么

從漢服的定義上來看,一樣……什麼從黃帝到明代的漢族服飾,不管如何定義漢族這個範圍,至少時間範圍是在歷史裡面的;

從漢服人士的口號來看,不一樣,但必須有關聯……漢服人士口口聲聲說的是「要復興不要復古」,那就是不受歷史框架舒服,但是「復興」也有個「復」字,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出處有關聯;

從漢服圈流行服飾來看,不一樣,毫無關係……最終漢服人士倒騰出什麼了呢?影視古裝劇的山寨版,臆想雜糅的古風服飾,總之是跟歷史沒關係的(參看我以前的回答及公眾號)

這個叫啥呢?掛羊頭賣狗肉啊!

2、復興漢服是不是復古?

名義上,不是……這點前面說了,這點是漢服人士自己的主張「要復興不要復古」;

事實上,也不是……這點前面也說了,最終倒騰出來的衣服也無古代沒關係。

(這兩題看似不同,其實問的東西是一樣的,這裡可以看出題主非常在乎這個問題的答案。當一個人用不同彷彿追問同一個東西,往往是因為現有的答案不如他所願,所以他希望通過重複提問的方式得到僥倖的答案。

3、復興漢服會不會挑起民族仇恨?

從教義看,會……雖然漢服圈也整天 看不起+詆毀+不承認 毀明末服飾,但是不妨礙他們整天哭訴「剃髮易服」作為漢服復興的理由;

從行動看,會……漢服圈既不做服飾考據,也不做教義完善,整天閑著幹嘛呢?兩件事:拍照和言論。我一個身份證上漢族人,方圓幾百里都沒有少數民族聚集區的人,只是因為說說他們的服飾不符合他們掛的羊頭,就已經被罵「母韃子」了,這真「韃子」會怎樣,難道不是顯而易見么?

民族仇恨這種東西吧,往往不是挑起的,而是煽動的。

4、漢服是不是過時了?

從民族主義角度看,不過時……有民族,就有民族主義;

從服飾流行的角度看,不過時……我接觸漢服圈的時候,漢服流行的還是小曲裾+寬腰帶,上衣扎裙子里的襦裙,後來又流行過《畫皮》那種多層領子多層袖子的曲裾,現在流行的是明製版唐裝,和什麼魏晉風。古風服飾也是服飾,今年和去年的流行是不一樣滴

只要有小眾市場在,是不會過時的,最多你衣櫃的衣服會過時罷了

最後,題主的總問題

為什麼反對復興漢服?

不就顯而易見了么?

漢服有啥不值得反對的地方么?

十幾年除了一堆被漢服人士歪七扭八讓科普跑斷腿的服飾史謠言,還有別的建樹么?


喜歡小動物沒錯啊,但是攔截搶奪能不招人煩么?
愛國沒錯阿,但是動不動打砸搶能不招人煩么?
喜歡漢服沒錯啊,但是整得跟各民族鬥士似的搞道德綁架能不招人煩么?

很多事情本身沒錯,但是很多人純粹是借這個名義在享受強迫他人的快感。為不被大眾接受鳴而不平之前,最好多審視一下自身的舉動,到底真的是在贏得更多的人關注和喜愛,還是在引起更多人的反感,在破壞本已搖搖欲墜的東西。


由目前最高票答案看出,大家反對復興漢服的原因是因為不了解漢服。


很多人都以漢服吧里有很多貶低其他服飾把漢人吹上天的人為理由來反對漢服,實在是個可笑的理由。一棒子打死的遊戲好玩吧?因為漢服吧內存在這種人,所以就要反對漢服???
班裡有不少愛搗蛋不讀書的學生,所以就代表全班學生不讀書?
請不要以偏概全。


來晚了,看到樓上各抒己見,我是很高興的,但是我想說明一點:
凡事不要上綱上線,這是文革遺風!
你愛穿什麼就穿什麼,跟復興不復興有什麼關係?
真正的美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難道打著復興漢服的口號漢服就能復興了嗎?
難道打著消滅漢服的口號漢服就被消滅了嗎?
畢竟Too young!
就不能像客觀尊重宗教一樣尊重漢服?它只是一種服裝,幹嘛要扯到民族大義上去?
不要打著愛國的旗號做著傻逼的事情!
也不要打著自由的名義限制別人的自由!
一種服裝、一種文化復興不復興,取決於時代認知和時代需求!
跟你們喊不喊口號有半毛錢的關係嗎?


喜歡的人可以支持。不喜歡也沒有必要反對。我認為這不算一件壞事。那些主張漢服復興的同袍,我希望你們不要拘泥於所謂形制,也不要主張所謂的皇漢主義,因為這很容易遭人反感,現在不應該希望大家能夠深入了解漢服 文化,而應該讓人們知道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現在許多人連這個都不知道。(有一次我表妹穿漢服,借結果有好多人說,這好像是朝鮮族的服飾)真的不要追求形制了,畢竟現在的幾乎所有漢服都是根據文獻 壁畫 等等製造的。你能保證這個復原品與當年的一樣。私以為,漢服也應該與時俱進,要允許改良和創新,只要其基本特徵和文化內涵不變就行了!(據說鄰國日本韓國的傳統服飾也是在不斷演化改變的,並非一成不變)
對於反感漢服的同學,我想說只要那些同袍沒有強制你怎樣,道德綁架你,請旁觀,可以不支持,但是希望不要挖苦辱罵他們。因為我認為漢服復興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文化發展。
最後,我只是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對漢服也只是一知半解,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可以評論,只希望不要罵人,也歡迎同袍來給我洗腦(手動滑稽)


其實不僅僅是漢服 任何一個老的事物復興的阻力 基本都來自與時代的不相稱 這也是很多人說漢服過時了 京劇聽的人少了 等等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想想,春節我們過了兩千年,到現在還在過,但是我們今天過得還是一千多年前的春節嗎?當時的桃符變成了紅紙,當年到家鄉團圓到現在出現旅遊過年,當時晚輩給長輩拜年必須跪拜磕頭,現在只要說句話,甚至話都不用說,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還是說春節就是春節,沒有過成別的東西。同樣,漢服可以復興,我也支持,但是漢服復興不等於請它保持歷史的原樣出現,不得不承認,古代的漢服從款式到材料都跟今天不太相稱,所以如果穿著漢服工作會相當的不合適,但是為什麼不能改良呢?現在的京劇都可以跟流行音樂結合,傳統的東西要傳承下去,靠的是年輕人的喜歡,而在傳承過程中的改變在所難免,所以如果把漢服改的既能適應現在的工作生活,又能保留漢服的元素和風格,我想那個時候再推廣漢服的復興,阻力會小很多


推薦閱讀: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是不是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毀滅?
漢服能否成為國服?為什麼很少見到中國官方推動漢服作為民族服飾的舉動?
中國其他民族對漢族和漢人有什麼看法?
歷史上哪個民族可被稱為「真正的戰鬥民族」?

TAG:民族 | 漢服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