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奇葩說》?
事在人為話在人說,辯論更有意義的不是東拼西湊那一堆和自己根本沒半毛錢關係且根本沒有親身體會過就擺出一副理所當然的牛逼到不行的架勢站那兒瞎逼逼的事物大道理以及那一堆所謂論據,生活履歷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說辭,態度和思想才是戰勝一切的力量,我不是奇葩 我喜歡《奇葩說》!
《奇葩說》傳遞的是思想,這是一場價值觀絕對正!情商絕對正!能量絕對正!的靠譜人!接地氣!又放膽!的思想的一個碰撞盛宴。而!不!是!膚淺的裝扮奇葩或者價值觀奇葩又或者就是個奇葩…
奇葩不是傻叉,傻叉是奇葩但不是奇葩說要的奇葩也不是觀眾要的那個奇葩
我不是原po,我只是原po的搬運工~朋友圈看到的,覺得有理,與大家共享之~
特別是最後的部分,不能更贊同
分割線————————————————
第一次看奇葩說,是在去年的冬天,半路出家。從第一集開始看,一天看了六集,竟然晚上就追上了進度。一追,就追到了第二季結束。
海選階段印象最深的是大胸女。印象深刻不是對她的胸大無腦,而是對馬東。
姑娘進來的時候,胸前兩個球抖得厲害,馬東故作諂媚,看見美女就盡展浮誇笑顏。馬東是很聰明的人,父親是相聲演員,自己是主持人,很擅長說段子抖包袱,更有難得的分寸感。那種演出來的諂媚和好色,正常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喜感,且不會當真。關鍵時刻,他當然是值得信任的把關者,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心裡跟明鏡兒似的。
選角色的時候他持續暖場,甚至送走「我很支持毛主席」的大胸姑娘的時候依然開著玩笑。儘管真正的焦慮和無聊的內容都被剪掉了,但是那句「你出現之前我差點以為這個節目就要沒救了」,還是透露了他身上巨大的壓力。確實,每時每刻都在掂量是很累的事。但這個嘴角向下很美的胖子,是奇葩說的靈魂人物,他不得不一直做這樣的事。
第二季最後幾集,馬東加入辯論。第一場,打的就是「醜聞的主角活該被萬人虐」。抽絲剝繭,把整個辯題一下子變成他的立場上最容易成立的形態。儘管字句都很長,但是沒有人走神。說到最後一句,就連蔡康永都被氣得要命。大家猛然醒悟,原來這個胖子不止會花式念廣告和吐槽。
可是片尾採訪的時候,他用遊戲概括辯論,更說自己要「見好就收」。
沒錯,就是「見好就收」。我想起我年輕的主持人同學,在台上意氣風發的時候,常常容易多說最後一句話,往往就是這一句成為了最大的不合時宜。馬東從來不。他太老辣了。每一次插嘴,都帶著「不得不說」的準確判斷,及時叫停,甚至升華講話,不知道後期組和編導組會多麼感謝他精準的控場。還是那句話,分寸感。
華少曾在微博上發文,他說現在是一個越來越不需要主持人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跨界主持,而台上的主持人往往缺少一個「少我不行」的理由。我們突然發現,原來主持人從來不是一條簡單的線,只負責把內容串起來。好的主持人就像馬東,是一根溫度計,是風向標,是保險絲,是多說一句和少說一句都會變成不合時宜的精準把控者。
更不要說抖蘇格拉底的名句,和馮唐的語錄,還有寶蓋頭下面養豬的漢字典故。真的,馬東太厲害了,不過更可貴的是,他這麼厲害的人,還能同時保持著好玩的品質。
也太可貴了。
後來奇葩說火了。
朋友圈裡經常會出現刷奇葩說的內容。有學長激動地為奇葩說做筆記,寫很長的文字。還有學姐,在一次晚會的後台看到她不欣賞的一個服化姑娘也在看奇葩說的時候,說了一句「唉她怎麼也喜歡奇葩說」。
奇葩說漸漸變成一檔被視為辯論非正式教科書、頭腦風暴指南,甚至不願意和不喜歡的人分享的節目。甚至像是時尚時尚最時尚的智慧icon。
看奇葩說看到第一季快結束的時候,我巧合參加了學院的辯論賽。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場辯論賽。到現在我進了院隊,再後來進了校隊。一起辯論的人,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奇葩說。馬薇薇、黃執中、陳銘…到年輕一輩的包江浩、王梅、顏如晶…都算得上是辯論界的大拿和新秀。那段時間,對隊里一個姑娘讚揚會是「你好像馬薇薇」。
對我來說,奇葩說第一次讓我看到辯論的魅力,遞交了那張參賽報名。做二辯的時候,甚至不自覺地copy一些辯手的標誌動作。我認識辯論隊的朋友之後,在一段時間裡,我們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應了知乎上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大學辯論隊的感情往往特別好》,大概能夠一起大肆討論和思考看似離生活很遠的那些問題的人,身上都帶著隱晦的理想主義的氣質。蘇格拉底說,智慧源自無所事事。所以我常常認為,我們無所事事地做這些沒有什麼卵用的辯論,大概也不知不覺變成彼此最真誠最智慧的夥伴。
激動到做筆記的學長,並不搞辯論。但他一直很關心綜藝節目。寒假的時候,他去芒果台實習,一邊做《奇妙的朋友》,同時每天都為《我是歌手》刷屏。看過他朋友圈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他對好節目的熱情。和他聊天的時候說起,從校電視台實習,到去市電視台實習,在到去芒果台。所有人都以為他會把握住難得的機會,畢業後留在市級電視台做記者的時候,他突然說,要去考研。因為要去更遠的地方。
節目里,蔡康永曾在現場做過一個學歷調查,在場的選手里有兩個博士,大部分都是碩士,本科畢業的肖驍都快受到了一萬點傷害。又想起第一季海選的時候高曉松和梁植說,他可以問問馬曉康,都讀過那麼多的書,有過那麼好的學歷,現在卻在做戲子,覺得虧不虧。《奇葩說》確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節目。胡言穢語嗶嗶聲不絕於耳,但卻很難讓人覺得低俗。畢竟一堆高知湊在一起聊天吵架,就算三句不離老子他媽的,也不太可能會無聊。
學長說,他要考研。
我所在的學校,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在扛著攝像機滿學校的跑,運動會的時候,一半的觀眾都拿著單反和寫稿子,鶯鶯燕燕的姑娘化妝的比不化妝的多,大半的人電腦里都裝全了剪輯軟體和作圖軟體。這是一所專業傳媒院校的圖景。
可是因為讀書不夠,所以大學四年寫再多新聞稿也只能轉去做房產經紀,少數進入報紙廣電的常常苦惱稿子的深度不比少數所謂業餘的同事。
因為讀書不夠,文案寫來寫去,也只是一些企業自嗨需要的無聊宣傳片,真的想策劃節目和拍電影的時候驚覺自己原來也是那麼膚淺而無聊的人。因為讀書不夠,再專業,將來還是只能畫地為牢地,做不值得自己驕傲的事。
小時候的學霸最後長成了奇葩,而過早以專業要求自己的我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都是不讀書的報償。也是現在很多青黃不接的電視人的原罪。
我能感應到的,《奇葩說》傳遞最樸實的價值之一,大概就是,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才能裝逼。
— THE END —
最新《奇葩說》里依然歡樂,當不習慣的吳宗憲將話鋒到:這個節目有教化育人的意義時。
馬東說了句大實話:我們奇葩說追求的是一種混沌的效果。
猶如他那生硬不討厭的廣告一樣。這是一種有范兒。
潛在的意思很明確的是這哪是什麼嚴肅的辯論節目。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嗎?
在生活中泛濫的信息和指點只是將我們引向了偏見和區分高低:什麼直男癌、公主病、傻白甜。
總將自己歸於某個群落,卻終於成為安全感的奴隸,將標籤貼給別人、自己都是一種在複雜的世界承受不起複雜的表現。
節目的最後馬東說蔡康永並不會站在選位的一邊照做,他會在坦白和坦誠中尋找平衡。
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盲目站隊,不要把玩笑兒的標籤當真。
純粹無暇單一執著是易碎的玻璃,包裹混沌接納複雜、還能以溫潤示人才是璞玉。
這個節目是一個依靠產生矛盾給觀眾帶來混沌感,以求更廣泛的人來收看的娛樂節目。
至少在馬東在的時候,它被賦予了明顯的馬東色彩。
別問有沒有用,就問你看了後笑沒笑,開不開心。每期節目馬東都會嚴肅地澄清:《奇葩說》是嚴肅的辯論節目。但這檔節目所追求的效果,更偏向於娛樂節目,而不是辯論節目。你看那滿天飛揚的吐槽,你看那來不及消音的葷段子。對於一個成長在網路平台的節目,還真是不能缺乏娛樂性。也可以說,《奇葩說》成功地結合了娛樂和辯論。在這個方向上,目前為止還沒有更好的真人秀能比得過她。
我最欣賞《奇葩說》的地方是:這個節目從來不把道德選擇作為辯論是非的陣線。第二季有好幾個比較尖銳的辯題,如同性戀、開放式婚姻,辯論雙方的前提假設是社會存在各種多元文化,個人取向也可以多元化,小眾的生存方式得到尊重和包容。沒有人舉起道德的大劍說這個不合理,那個不道德,然後格殺勿論。這就比仍在為婚姻和稀泥的「老娘舅」類節目要高級多了。這是知識層次上的高級。同性戀和女性主義幾乎成為節目中被眾人默認、不可撼動的「政治正確」,試問國內的綜藝節目,有幾個可以做到?
現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有太多的段子手、一句黨,知乎上也有不少大V,寥寥數語文采斐然,登上詭辯的制高點,收穫點贊無數。大家都挺懶的。《奇葩說》為什麼還要拿出一些根本辯不出個所以然的問題,十幾個人坐在一塊兒,用一個小時去琢磨呢?我認為節目的第二個意義在這裡:辯論會並不是給觀眾答案的,不是照亮最終真理的明燈,而是給予觀眾迥然不同的思考角度,啟發觀眾進一步去思索,這是節目的價值所在。我想把她稱之為懶觀眾的腦力體操。沒事咱們也要勤加鍛煉才是。
選手都伶牙俐齒,有幾個看得出是從校園辯手脫胎而來,不失書卷氣,也是才思敏捷,善於攻擊對方邏輯漏洞,加以回擊。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節目看見,受過大學教育的這些80後(也許還有90後?)怎麼樣來理解一些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新潮問題。這也是節目非常吸引我的一個角度。少年強則國強,青年犀利則國犀利,正是這些奇葩們,踩著衝浪板,在時代的潮流里乘風破浪啊。
節目暴露出兩個問題分別是:
一、辯手總是喜歡講述自己的故事,挖出那些創傷,打情感牌,引導觀眾投熱情票,一時間投票如山倒,如果觀眾更理性一點,應該不至於被帶著走。在數以百萬級的網路觀眾里,肯定會有一些難以被說動的理性觀眾(比如筆者)。對於我們這樣的觀眾呢,對不起辯論就是很冷酷的一件事,拿自己的例子來舉例,缺乏普適性,又暴露隱私,非常不討好;
二、辯題設置太過大而化之,選手在辯論的過程中沒有理清辯題中的條件假設,對於己不利的漏洞視而不見,攻辯的時候,又變成了雙標黨。即使辯論攻防幾輪過後,推進到更深的層次,也還是各自為戰。
節目給了辯手最大的發揮空間,主持台上的四人也很有存在感,他們需要奠定基調,還要做總結髮言。這個設置非常平衡。馬東的主持要大讚,他是「奇葩」中的佼佼者,製造了現場80%的笑料,而「說」,也盡在他的掌握之中,辯手在辯論中的偏離和偏頗,經由他的點撥以後,立即矯正過來。
最後談談金星的表現。每次節目的總結陳詞,我都會為金星捏一把汗。她的發揮,總體說,還過得去。但是在一期節目高速的腦力風暴席捲下來,大家的期待值都被抬得非常的高了。有幾次金星是明顯跌水準的。如果她想把總結陳詞說好,有兩條路:一是另闢蹊徑,找一條所有辯手都沒有找到的路,即馬東所謂「陡峭的角度」,直擊論點;二是善於總結並且適當攻擊對方的漏洞。好歹裝一裝導師範兒。可惜,這兩條路都不是金星姐的強項。她只會重複表態,或者拿切身體會來作「說服式」發言,可是再多的妙語連珠,也無法彌補缺乏思辨能力的硬傷。
奇葩說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綜藝節目,似乎我用了和別人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那就是,和戀人一起看,然後各執一方和節目里的人一起辯論,興緻一來,按下暫停鍵滔滔不絕,有時候一集能看兩小時。雙方一開始可以按自己本心來選正反方,如果都選了同一方,其中一人要站另一方,我們約定不使用詭辯,不打斷、不撒嬌、不無理取鬧,發言時一定要說自己的真實想法。
於是每周兩集的奇葩說就成了我們最刺激也最激烈的交流方式。
某些時候,我選擇了違背原本想法的立場來辯論,一開始我的內心是抗拒的,但也因為這是很大的挑戰,於是使出渾身解數來辯,當我開始詞窮,當我開始發現腦袋裡沒有論據來支撐我的觀點,我才會意識到我哪個部分的知識需要補充了;當我開始發現我的觀點過於陳舊,節目中辯手的刁鑽角度令我自嘆弗如,我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考方式了;當我講完後,節目繼續播,發現選手的說辭和我有異曲同工之妙時,我又會洋洋自得···
一邊看節目一邊撕逼也是常態:
婚後遇見此生摯愛,要不要離婚?(我選要離婚,對方選不要離婚,當晚撕得天昏地暗)
伴侶找戀愛經驗多的還是少的?(算了一晚的賬)
是否接受開放式婚姻?(這個撕起來太酸爽)
沒錢要不要生孩子?(異性戀一定要談過這個話題才能結婚)
戀愛中要不要有備胎?(也是撕起來了)
小朋友被欺負了,應該鼓勵打回去還是告老師?(兩種價值觀的衝擊)
好朋友可不可約?(這是個互相揭短的過程)
該不該向戀人坦白戀愛史?(那晚算賬算到半夜)
應該改變成戀人想要的樣子嗎?(敢說真話的人,都是英雄,而我做到了)
做人到底該不該省錢?(又開始算賬了)
···
這樣看綜藝節目的方式,比「互相介紹自己微信通訊錄的每一個人」還要酸爽。吵完後得到的東西卻意外地多,這完全是一種披著撕逼外表的交流方式,能用這種方式看完奇葩說還沒分手,你們已經無形中跨過了某一道坎,學會了包容,學會了去接受自己所不理解的觀念,學會了尊重和你不一樣的想法。
蔡康永在節目里說,其實你們(觀眾)的觀點並不珍貴,因為那些會說話的人,三言兩語就能把你們的觀念扭轉,這樣輕易就能扭轉的東西,不需要太在乎,我們要學會的是換一個角度去思考。
所以,觀點是什麼真的是次要的,忘掉那些觀點,那些金句,那些交鋒,最終我所記得的,是我們互相解剖自己的過程。
感謝奇葩說。
我是一個奇葩說的粉絲,但還沒有到腦殘粉的地步。但當我意識到《奇葩說》是一個多麼成功的節目的時候,是我在在Facebook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時候。
題目叫「《校花來了》,抄襲《奇葩說》,也敲響台灣綜藝節目的喪鐘」。我不太確定大陸的網路能不能搜到這個文章,但是還是蠻有趣的。尤其是當文章最後說到,這是台灣抄襲大陸綜藝的第一檔節目,我突然意識到,奇葩說真的很牛逼。
首先,這個節目打破了所有談話性節目的規律,用辯論的形式去討論每個單元的話題。談話性節目和辯論其實這兩個東西都不是一個創新性的形式,對於每個人都上過大學,每個大學都會有辯論賽辯論隊,但是據我所知,辯論在各個大學都只是「圈內人」的狂歡,一個校園內只有各個學院的辯論隊的人會去關注會去認識彼此,在比賽時也只有這些人在意比賽的輸贏。它並不能像體育比賽一樣帶給大部分人積極感和集體榮譽感,因為它嚴肅而且枯燥。對於談話節目早就在綜藝歷史上早早出現,但是,往往綜藝節目需要一個很強大的主持人作為招牌才能持久,比如魯豫有約比如康熙來了。但是他們的收視率仍然與嘉賓表現或是單元內容相關,畢竟不是所有的人和題目都能碰撞出火花。但是奇葩說將他們融合的時候,每一個單元的題目都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辯論,把辯論娛樂化,把談話激烈化,很好的抓住了大眾的眼球。
其次,這個節目真的很有錢很有人。請到了蔡康永。他給奇葩說帶來的不僅僅是他的思想和經驗,還有他的人脈,為什麼陶晶瑩、陳漢典、大小S、吳宗憲、會上奇葩說,為什麼侯佩岑願意在節目中讓人這樣調侃去感悟謝謝他大家才會記住我。不僅僅是有錢,更是蔡康永的人緣和坐鎮,讓這些台灣的大牌不會覺得奇葩說是一個有錢但low的節目上它會自降身價,更是給蔡康永和客觀酬勞面子,願意談論前男友、談論自己的小三傳聞,讓這個節目頻頻登上台灣小報頭條博盡兩岸三地觀眾的眼球賺滿點擊率。在這一點上台灣的康熙輸了。
再次,奇葩說的生長環境是網路。在開頭我提到的文章中說道,大陸製作節目的手筆和精細程度絕對是讓台灣人瞠目結舌的。但為什麼快樂大本營做不過我猜,為什麼天天向上做不過康熙,因為創意沒有土壤。廣電總局的存在幾乎是什麼節目好就給什麼節目打槍,更不要提敏感性話題最容易出現的談話類節目,如果奇葩說要上電視絕對第一個被打槍。所以它的生存環境在於網路給了它很大的成長空間。雖然我覺得這個節目如果要上電視會更紅更有話題性,但是奇葩說如果要上電視絕對被閹割的一塌糊塗。就算祛除掉選手喜歡飈髒話這件事,太多敏感性話題是沒有辦法討論的,但是恰恰是大城床還是小城房之類的這些現實性的話題才迎合了當下年輕人的口味。
最後,我想說說奇葩說的缺點。參賽選手的水平參差不齊讓我覺得有些無奈,第二季加入的人就我個人眼光看來,除了邱晨和柏邦尼適合了這個節目,其他人都不太能提升節目的水準。大兵和范湉湉一樣是一個特別討喜的存在,奇葩說作為一個娛樂性節目這樣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胡天語和陳詠開的發揮太不穩定時好時壞,陳銘和周玄毅是傳統辯論的優秀選手但是並沒有像馬薇薇、顏如晶和邱晨一樣做到綜藝和辯論的完美結合,試圖搞笑講道理但常常冷場作為武大辯論隊曾經的招牌在奇葩說上表現的反而有些悲哀。至於李儒如,在吳宗憲來的那場,我真心是覺得這個女人瘋了。但是選手們的辯論技巧加上導師們的人生閱歷讓這個節目更加有血有肉
以上,都是個人意見和看法。
害我真的去買了國際扛餓品牌伊利穀粒多
辯論這件事,只有引入了觀測者,才有意義。
如果只存在辯論雙方,那麼指向只有一個——共識。
除此以外,駁倒、爭勝、搬弄邏輯,都沒有意義。
理性爭論最終一定會達成共識。
每個人提出觀點,次級觀點,擺出論據,放在檯面上,一個一個比照下來,無非這幾個結果:我對你錯,我說服你,共識;我錯你對,你說服我,共識;都對並且互相補充,愉快地達成共識;各有對錯,那就細分再來比較,重複123;雙方存在無法判定對錯的區域;都錯的離譜。不考慮最後一種情況,最糾結的結果,就是無法判斷對錯,但那也是雙方一路抽絲剝繭下來找到不可調和的點,然後就那一點達成共識——我們的智識止步於此,後面的部分已經超出的我們的能力範圍,無法判斷了。
一句話,求同存異。
很長時間以來,我都是這樣的觀點,基於語言的有限指涉和事件的多元多面。但是《奇葩說》開闢了另一種可能性:保留混沌。混沌是一回事,但是向更多的觀察者展示混沌是另一回事。多少人在跟著選手不斷改變立場中切身認識到,事物是不明多面和冗雜的,「不要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觀察者越多,搖擺者越多,搖擺者越多,思考者越多。「理性認識」,並不是一個很難得出的結論。而且《奇葩說》這麼紅,它的意義早就是社會層面的了。
所以說,事情真的很有趣,哪怕是辯論這種我以為早成定論的事,換種打法,也能有新的驚喜。《奇葩說》是2014年愛奇藝打造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因其與眾不同的節目形式—— 說話辯論,神一樣的辯題以及辯手堪稱奇葩的論點, 做到了表達內容和方式的年輕。 緊緊抓住了年輕牌,吸引了大批80後、90後擁躉。
我認為奇葩說火熱的主要原因在於它新型的節目形式。他是一檔辯論賽形式的脫口秀節目,但是它與平常的辯論賽不同。第一,它所選擇的辯題極其開放,並且給予了辯手極大的自由——它的辯題不會拘謹於官方的辯題。這是因為奇葩說是一檔網路節目,網路所具有的自由性,包容性等,是電視節目所沒有的,所以話題上的包容性更是電視節目所難以達到的,而且,更難的的是它並沒有像有些網路節目那樣粗製濫造。它保證了製作質量,從一開始就規避做成那種眼高手低的互聯網節目。
在奇葩說這節目中,每一位來到節目的選手都將用新奇的觀點和獨特的表達征服評委和嘉賓 ,辯手看似天馬行空的辯論,實現了最為可貴的觀點表達的過程。 而且三位導師也將從社會層面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念,並且他做到了它有價值觀但不販賣價值觀。它只是以正反觀點的辯論提供網友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不是互聯網式的教育。我想它正在以顛覆的姿態力推青春正能量。
例如第二季第一期,它的辯題是好友的戀人出軌,該不該告訴他。新老奇葩選好辯題之後,直接開始辯論,不掩蓋自己的想法和論點。就像馬東所說,奇葩說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不會拘謹你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哪怕你說髒話之類的,屏蔽掉就好,而不是阻擋你說話,這就是奇葩說的主題,脫下虛偽假面,好好說話。 本質在「真」用真話表達真態度 無意中去影響年輕人的說話方式
第二,他的觀眾參與性很高。
它節目的觀眾高度參與性上,其一,奇葩說的辯題是奇葩說節目組通過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問數據後台,通過網友投票選取獲得的。其二,辯論的成敗由觀眾決定,並且呼籲觀眾在百度等網路客戶端發表論點,與辯手一起講解自己對辯題的理解。
第三,他一直在進步,再改變,而不是在得到了高的收視率之後,變開始吃老本。
例如, 第二季的操作廢除了海選,一上來就直接正反觀點開始辯論,18位新奇葩個個都有來頭,把最好的直接拿出來給大家看,完全排除了任何審美疲勞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賽制增加了一些閃亮的環節比如奇襲等,加上神位嘉賓期期都有話題。
例如,他的賽制不再是自由選擇論題辯論,而是分為新老奇葩選擇論題,新老奇葩對戰。他很好的解決了觀眾既想要看到原來的選手又想看見新選手的訴求,並且,這樣的話,老選手保證了收視率不會降低,新選手為節目注入新的血液還可以激發老選手進步。
當然,奇葩說進步的不僅僅是他節目形式,他的管理者馬東一直在進步。馬東是前央視著名主持人,當年馬東離開央視時,曾說自己是希望尋求改變。有人高呼「電視人轉型視頻浪潮來臨了」。果然,在馬東的領導下,愛奇藝的內容業務高速發展,獲得了極佳的行業口碑和極大的社會反響,將網路視頻原創內容的影響力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而且, 馬東搞笑幽默的「廣告時間」也是一大亮點,例如 ——有錢有勢不如有范的時尚APP有范,國際抗餓大品牌伊利穀粒多燕麥牛奶,喝了才了愉快聊天的雅哈咖啡,狂拽炫酷吊炸天的東風標緻308s,吃了就變逗比自己跳到碗里的MM"s巧克力豆……
這些為奇葩說贏得了豐厚的資金支持。 要知道,這基本達到了一線電視台的王牌欄目冠名加特約的品牌贊助的體量。
現在的網路電視行業應該懂得去學習奇葩說的製作質量的高端,節目形式的創新,而電視行業應該懂得去學習的它的包容性,自由性,去學習的是他節目形式的革新。讓觀眾充分參與進來,讓節目亮點不僅僅具有看頭,也具有社會意義,讓節目形式不斷進步,永遠具有新鮮感,總有一天,網路節目所擁有的自由與包容的標籤也可以分一些給電視節目。
看了小S的這兩期,發現節目之沈悶別扭已經突破了下限,讓我懷疑這個節目是否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定位和初衷,打破了自己的所有立場。
雖然之前馬東嘴上說這個節目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但事實上這個節目在保持一定的笑點和滿足獵奇心理之外,一直保持了較高的辯論水準和前衛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價值觀傳遞。第一季高曉松和蔡康永在眼界,知識儲備上差別不大,只是高曉松更喜歡引經據典,用一些站在人類文明的理性角度看待問題,而蔡康永主要是從自己周圍的人生經驗的感性的角度來闡述。高的立論都恢宏大氣,大開大闔,帶領聽者進入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自身,而蔡像身邊的朋友溫柔如水帶領你關注周圍的細節。這兩種風格不一定說誰對誰錯,但碰撞和交鋒會有精彩的火花。高曉松走了後,這種樂趣損失大半,蔡康永只能收著自己,讓最後總結階段總有點尷尬。金星有一些態度和觀點,但是由於知識結構和邏輯思考不夠深入,進停留在很淺薄的水平,表達不出來什麼給人啟發的觀點,放在總結階段感覺連普通辯手的水平都差很遠,與第一季導師總結階段的昇華完全不同,讓人遺憾。
導師的精彩大打折扣了以後,只能看選手了。其實大部分選手都互相認識,都是華語專業辯論賽的老相識,上這個節目肯定是第一季最好,先挑最優秀的來嘛。第二季中除了柏邦妮,其他人水平都是明顯落後的。
在這種選手水平和導師表現都大打折扣的情況下,辯論的題目也漸漸地走向更加八卦和淺薄,許多題目看了就讓人沒什麼想看的慾望。這種題目第一季也有,但是看下去之後有時候會有一些新鮮和深度的觀點啟發你,讓你有新的認識,改變一些些本來的看法,這就是辯論的意義。
辯論的很多題目設置是模糊的,這樣才有辯論的空間,但是通過辯論把這個模糊的空間撕開,觸及真正的核心,讓人們思想上產生震動,才是辯題的意義。第二季的辯題下,選手在這個模糊空間中糾纏過久,甚至到結辯和導師都處在跑題的情況下,實在讓人吃驚。
在丟失了這種深刻性之後,所謂先鋒前衛的話題很難討論出有說服力的結果,只能漸漸淪為噱頭。
最近小S上這個節目的兩期更是突破了節目的下限,全場沒有理性和觀點的碰撞,處於一種尷尬的氣氛中。蔡康永力捧小S,全場其他人也給面子作為對她在綜藝節目地位和名氣的尊重。可是這種尊重和嘉賓本身定位的辯論雙方之一放在一起,則顯得滑稽了。據我所知,徐熙娣並不比陶晶瑩資歷更老更有地位,為何就可以隨意改變票數和立場,總結時完全讓蔡康永幫她總結呢?我想這大概是徐熙娣之前沒有上過大陸的綜藝類節目,所以作為她的大陸處女秀給出的過度保護和捧場吧。
但是節目組傳遞出的信息,卻讓人擔憂和失望,再明確不過,這個節目由最初的用綜藝包裝的辯論節目漸漸轉向為以辯論為名的綜藝節目。由理性占上風變為煽情占上風,由帶來一定的社會影響和進步為目標變為漸漸迎合市場和庸俗。
這種轉變從關於同性戀的討論一期被下架可知一二,節目組受到社會和政府的保守主義勢力和扭曲的市場壓力,在這種環境下是沒有多少反抗之力的。從這個節目能夠看到的,是與很多美好的事物一樣,一種理想主義的漸漸黯淡和凋零。編輯於 13:24
最近剛好寫了一篇文章《我為什麼愛看奇葩說》,不請自來~
我為什麼愛看奇葩說
今天,在看最新的一期《奇葩說》節目時,有一段印象特別深。
羅振宇老師在表達了觀點之後,馬東反駁說:你拿出一個「夫復何言」,就把整個的話題截止在這兒了,世界不是這樣的,就我們今天《奇葩說》拿出一個背景於新聞的話題來和大家討論,不是留下一句「夫復何言」,而是為了留下一些思考,和一個前進的空間,提升的方向。
這讓我想起了我看《奇葩說》節目的初衷。對於一個話題的討論,我們普通人往往是表達了自己的非常直接的觀點之後,限於自己的認知不足,就聊不下去了。然而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每一個辯題的答案都不可能一句話概括,而這檔能夠讓我們接觸到各種層面的認知的節目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
正如馬老師所說:《奇葩說》不是留下一句「夫復何言」,而是為了留下一些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喜歡《奇葩說》節目的根本原因吧。
《奇葩說》是一場語言上的舞蹈
《奇葩說》是一個什麼樣的節目呢?它一直有一個slogan,叫做:這是一場嚴肅的辯論節目。沒錯,節目里的選手們確實是在辯論,可是他們辯論起來卻一點也不嚴肅,飆飆髒話,講講污段子,還有時不時的「人身攻擊」……不過就是這個節目的可愛之處啊。
我的理解是,《奇葩說》是娛樂外表下的辯論節目。娛樂性是綜藝節目的本質,這類的節目太多,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那「辯論節目」的意義是什麼呢?
從應試教育過來的學生,往往有一個通病,就是過於去追求標準答案了,比如說,看電影,就一定要去分清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做題目,就一定要去遵循標準解法。
而辯論,就是能夠幫助我們衝破「標準答案」的桎梏,讓我們看到,對一個事物的理解,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你永遠無法判定哪一個答案是最正確的,都要在具體的情境下具體分析。而辯論場上,辯手們的唇槍舌劍,為你提供的多種維度,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想到了過去想不到的事兒。
《奇葩說》的可愛之處,就在於去tmd標準答案,在這裡,永遠沒有一個固定解,有的只是可能性。
不得不說,對於辯論藝術的推廣,《奇葩說》功不可沒,至少於我而言,在沒看《奇葩說》之前,我是從來不會有興趣去了解辯論藝術的,也從來不會明白辯證思考的可貴。
《奇葩說》的導師蔡康永,在第二季的末尾,有一段發言令我回味。因為這段發言太過精彩,完美道出了《奇葩說》的真諦,我不忍刪減,把這一段長長的發言,完整地貼在下面:
你的立場沒有那麼堅定,也沒有那麼值錢,沒有什麼立場是你值得報著它活一輩子到死的,你只要碰到幾個會說話的人,翻來覆去地講,你的立場不要說是三天改變,三分鐘就改變了。
所以呢,《奇葩說》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練習,不但能夠想得到別人在想什麼事情,而且我們還要領先一步,能夠想像一下別人可能在想什麼事情,如果能培養成這個能力的話,你受惠的絕對不止在一個辯論節目而已。你不需要跟別人鬥嘴,你做生意也好,你追一個女孩子、追一個男孩子也好,你只要能夠想像別人心裡在想什麼,你成功的機率會比別人大上80%,所以這個是《奇葩說》能給帶給大家的重要的訓練。
很多人都說,立場上辯來辯去,辯了半天也沒給一個答案,這有什麼意思。我想,要去練肌肉的人去推一堵牆推不動,不表示你練肌肉這件事情不成立,你推這個牆推了一百次,你的肌肉就練出來了。腦子也是一樣的,你推不動那個真理的,因為那個真理隨時變化,你抓不到,可是你推一百次,你的腦子就變強健了,這是《奇葩說》最大的精神。
看《奇葩說》,見賢思齊
我從2014年的《奇葩說》第一季開始追,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季了。這段日子,我也完成了從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轉型,也曾經歷過幾度迷茫。但每隔半年,《奇葩說》總會和我如期而至,看到節目里那些「老奇葩」們的成長,我也會受到鼓舞,整理自己繼續前行。「老奇葩」里的馬薇薇、肖驍、姜思達、董婧……甚至都已經成了我的偶像級別的人物。
從第一季到第四季,我不光看到了節目的成長,主旨、意義都在不斷升華,影響力越來越大,更看到了奇葩們的成長,看到了一個人通過堅持自己喜歡的事物,能夠到達怎麼樣的高度。
就比如原來只是隨性發言,缺少邏輯的肖驍,如今也能夠條分縷析,辯手范兒十足。
當年頭戴紅花的青澀少年姜思達,第三季的時候金句頻出,一次次驚艷全場,引得黃執中稱讚,並與之一起爭奪奇葩之王。
還有,原本只是湖南的一個普通的民生記者的董婧,因為第三季里的不俗表現,從而開始了北漂生活,最近又開始承擔起了《奇葩說》第四季的導演工作。
我看到了一個個平凡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活成不一樣的煙火,這是《奇葩說》帶給我的重要的心理支撐。
而這些也只是我從節目里了解到的,我相信他們真實的生活也肯定比賽場上,精彩更多更多。
重點想再談一下馬薇薇。
在參加《奇葩說》之前,薇薇姐正在辦理離婚手續,而參加《奇葩說》,也只是為了逃離離婚的陰霾。
這段故事,《博望志》有篇報道里寫道:
對於十年前就斬獲「華語女辯手第一人」稱號,此後又繼續在辯壇上活躍了十年的馬薇薇來說,「漂亮女人該拼男人還是拼事業」、「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這種生活性辯題所需的準備,只是前一天晚上睡好覺。
登上舞台,馬薇薇發現自己意外地適應這個環境,刀槍劍戟,一一拆解,似乎這個高智商遊戲生來就是為她打造的。
於是,金句女王一炮而紅。讀到她的故事,我明白,機會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在機會來臨之前,積攢精力,並不斷打開人生的超鏈接。
第三季的海選中,有一位選手向老奇葩們下了戰書,面對新奇葩赤裸裸的「辯論不該娛樂化」的挑釁,馬薇薇據理力爭,又不失優雅地守住了自己的陣營,其中又爆出一條金句:
水可以熄滅火,水不能改變火。你認為神聖的永遠不會被玷污。而如果你認為可以被玷污,是因為它本來就不夠神聖。
那一刻,我覺得薇薇姐實在是太霸氣了。
如今,馬薇薇已經是米果文化的副董事長,和「老殭屍」們一起在北京租房,開啟了創業生涯,她在某次採訪里說:
世事無常,我們參加奇葩說,老殭屍紅了,辯論紅了,我們想做點事兒了。我並不認為辯論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技能,但是,辯證地思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我們每個人不盲從的接受訊息所必備的技能;理性的表達,在這個全民微博朋友圈,每個人都在公眾表達的時代,是我們好好說話說有內容的話,所必備的技能。
而這些,辯論里,都有。於是,我們開始創業,創業還沒成功,我覺得人生已經成功。
見賢思齊,奇葩們的追夢旅程,一次又一次地鼓舞了我前行。
撕掉虛偽假面,好好說話
作為一個主要面向中國年輕一代的網路綜藝節目,我發現《奇葩說》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起了很多教育的角色,堪稱良心綜藝。
首先是辯題的選取上,既有一些接地氣的源於新聞的辯題:比如討論慈善捐款,老人贍養,婚禮習俗,也有一些妙趣橫生的腦洞題,比如時光機、外星人,更有一些觸及大眾敏感神經的題目,比如同性戀、婚姻7年制。
我常想,有些話題,如果《奇葩說》不去談,那還有什麼地方能談呢。而且《奇葩說》這個舞台上,不僅辯手敢於去談,而且還能夠入木三分地談,讓觀眾彷彿看到了這個話題的前世今生。
其次是導師的陣容上,高曉松、蔡康永、馬東、羅振宇、張泉靈,個個都都是人生經歷豐富,閱盡人事滄桑的導師。我花時間聽這些智者的發言,比我自己看書收穫更多。
在奇葩說的海選里,很多選手都是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導師們會給選手一些認識經驗的指導,同樣也是對屏幕外千萬個年輕人的人生箴言。
比如有一次高曉松老師就對一個勇敢追愛的女孩大晴寄語道:
人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堅持到下半場的什麼時候。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為生活絕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什麼都沒幹,而饒了你。
再比如,蔡康永老師,常常稱呼辯手們為小朋友,一直都在為他們提出最溫暖的建議,比如寄語飽受非議的網紅劉寶寶:任何一個19歲的小孩都不要錯過可以無憂無慮的年紀。
最後,最主要的意義,還是之前提過的,享受思辨的樂趣了。
如果要問我看「得到專欄」和看《奇葩說》,哪一個收穫更大,我想說,就像只要是一道優質的菜,無論是蒸的或是煮的,同樣味道鮮美。「得到專欄」更注重一種知識的傳授,我們從老師們高屋建瓴的上帝視角,享受學習的酣暢淋漓的快感,而《奇葩說》更是一場觀點的交鋒,你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也許在這一秒你無比認同一個觀點,但在下一秒你就會倒戈相向,比起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得到」,我覺得這個節目更是教你如何去學會思考。
《奇葩說》的海選節目《奇葩大會》,曾經來了一個選手叫做圈9,她說,我參加《奇葩說》,就是為了和大家做朋友,《奇葩說》的節目我至少二刷,《好好說話》全部買下來,我還看星辯,看大專……
聽完她話,我深有感觸,我彷彿看到了現在自己,也是在不斷的二刷三刷,做筆記,寫點評,我視那些奇葩們為偶像,學習他們的閃光點,我甚至也不止一次的嚮往過,會不會幾年後的某一天,我也會像圈9這樣勇敢的踏出自己的一步,去參加《奇葩說》的海選,去和偶像們同台辯論……
以上,都是《奇葩說》對我的影響,當然言語還不能表達全部,如果你之前不是《奇葩說》的觀眾,而因為我的這篇文章,有了一點接觸這檔節目的興趣,那麼我很開心;如果你已經是《奇葩說》的觀眾,看完後也有了新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和我進行更多的交流。
總之,在複雜的世界裡,依舊有那麼一群人用語言來撥雲見霧,激勵我內心嚮往愛、自由與夢想,實在是太感謝這個節目了。
作為一名「薇薇姐」的腦殘粉,從第一季的馬曉康到如今第二季的KJM(KJM和馬曉康的差距,相信大家都能一眼洞穿),一直在關注這檔綜藝節目,總的來說,奇葩說在打著「嚴肅辯論」的旗號實際上卻在兜售「娛樂奇葩」總讓人有種掛著羊頭賣狗肉的既視感,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作為一個優秀綜藝節目的存在感。辯論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奇葩說里有專業的辯手例如國辯」馬薇薇、邱晨」武大辯論隊的「陳銘」當然還有周玄毅老師也有非專業的辯手如「少奶奶、范湉湉」等。在這裡,你可以瘋癲至魔,你可以咄咄逼人,你可以理性思辨,你可以娓娓道來,你也可以沒有特點(艾力)。或許社會和奇葩說里的舞台一樣——多元化,它教會了我們包容的去看待這種多元化,在看節目的同時,我們會在看著這些「奇葩」們的表現後對「奇葩」的歧視和偏見都在不知不覺中消失。馬東曾說:「奇葩說追求的是一種混沌的效果,他讓你分別感受雙方的立場。然後一會兒覺得正方說的對,一會兒又覺得反方說的對。」即就是說,這個節目是依靠產生矛盾而使觀眾產生代入感。真理並不是越辯越明的,奇葩說也並不是「星星點燈」照亮你未來的路;它給予我們截然不同的正反方,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在一波又一波頭腦風暴後進一步去思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奇葩說這個綜藝節目還是有一點野心的,它在讓你娛樂的同時更傳遞了一些思想和價值觀。
一、馬曉康
首先給第二季的金星評虛分(即就是根號下-1分),覺得金星在這個高速頭腦風暴的節目中既缺失像大臉才子高曉松的人文積累,又潰泛思辨能力。金星的總結陳詞總是兩個套路:1.親身體驗;2.重複選手觀點;很難再現第一季中蔡康永和大臉才子高曉松的針尖對麥芒之勢。而大臉才子高曉松喜歡旁徵博引,這樣會顯得他的立論高大上很多,從而增加底氣。而蔡康永則總是結合自身閱歷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的闡述論點。所以他們倆的對抗總是會擦出火花。
二、選手
神一樣的隊友——有理有據更有氣勢的霸氣女王馬薇薇
原諒我作為想跪舔」薇薇姐」的腦殘粉必須第一個說的就是馬薇薇。其實我心目中的第一攻辯手是-黃執中先生,但如果是兼具攻擊與防守的辯手薇薇姐絕對是我心中最佳,沒有之一。出色的語言,犀利的邏輯,臨場優秀的反應,還有強大的氣場,都是薇薇姐馳騁辯場的制勝法寶。其實十多年前都認識這個人了。當時還是騷年的我最喜歡看的就是國辯——全國大專辯論賽,看過最精彩的就是馬薇薇那場關於順境好還是逆境好的辯題。稍微懂點辯論常識的人都知道辯論中最難的莫過於回答對方的「假設性」回答了,作為一個辯題的正反雙方,其邏輯,理論,定義等必然有互相矛盾衝突的地方,有經驗的辯手能敏銳的發現這些矛盾所在,並具體闡述己方的邏輯,理論和定義。從而得出你的問題本身都是錯的我為什麼要回答?」等類似的結論,不但回擊了對方的問題,還能維護己方觀點。這最經典的就是馬薇薇和對方三辯關於「喉糖」問題的你來我往,特意回看了視頻
庄智凱:對方辯友您好,下面我們來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很簡單,就是現在我們桌上,上面有三個杯子,請您猜一下,哪個杯子裡面,我們有放喉糖。
馬薇薇:這個真猜不出來。是不是有放喉糖的就是順境,沒有放喉糖的就是逆境呢?
庄智凱:對方辯友,你先猜猜看就知道了,你隨便猜,猜錯還可以再猜一次也沒關係。
馬薇薇:那我猜三個裡面都有行不行啊?
庄智凱:可以呀,對方辯友。我們先看,對方辯友這裡面有喉糖對不對。
馬薇薇:嗯。
庄智凱:那您如果猜對這個時候,想請問您,如果你沒有機會再猜下一次的時候,你如何證明這兩個裡面有沒有喉糖呢?
馬薇薇:我為什麼一定要證明這兩個裡面有沒有喉糖呢?我覺得人活著,如果真的有糖吃,然後過得比較好,自己能獲得發展,就已經夠了。不需要去嘗試很多條錯誤的途徑,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去上,你說是不是呢?
庄智凱:對方辯友,我想要告訴您的是,如果說今天您猜對了,這兩個杯子裡面到底放了什麼東西,您就永遠都不會知道了吧?
馬薇薇:可是人生不是一場猜謎遊戲,在這裡,我猜對了喉糖有糖吃,猜錯了喉糖沒糖吃,很簡單,損失並不大。可是有的時候,往往是對我一生都非常有影響重大的選擇,如果我選錯了,可能真的是追悔莫及了。所以能走正確的路的時候,我們還是不要往彎路上走。
大家注意這場比賽薇薇姐的反應,對手在要求自己猜喉糖時,她用「我三個都猜」的方式巧妙的迴避了問題,由於馬薇薇始終在自己的邏輯之中,所以無論對方如何盤問,她都回答的滴水不漏,甚至直接指出了對手問題是「不需要證明」的,在這個時候,對手反而掉進了馬薇薇的邏輯里。
忘了是几几年的了反正當時答主還是一個青蔥少年,所以再看第一季的奇葩說的時候我一下就看出了薇薇姐就是當年大專辯論賽的那位。親切指數瞬間爆表。。。。。唉。。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啊。。。。。。
2. 理性派辯論者——周玄毅、陳銘老師、邱晨
周玄毅也是在全國大專辯論賽里曾經的辯手,但我覺得,周老師有點不適合「奇葩說」這個節目,因為從本質上說,哲學這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和定理很難和綜藝節目融合起來,所以他每次強迫自己講一些冷笑話「以適應奇葩說」都感覺太過牽強無法引起共鳴。而同樣是辯論派的邱晨則在這點方面做的比較平衡。唯獨欠缺的是強大的氣場。
3.超脫辯論派的感性派——肖驍和范湉湉
肖驍和范舔舔的辯論風格是最能引起共鳴的一種,他們往往走的是煽情路線,更超脫的一種辯論風格,運用自身的經歷來實現觀眾的共鳴其實從辯論角度來講是然並卵的。畢竟一個案例是遠遠不夠的,是片面的。但他們往往加上煽動的語言外加啟發性的設問,使自己也難以被駁倒。肖驍自身覺得是最難駁倒的,它總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外加他可男可女的特質,很難反駁。最多強調他與辯題之間的邏輯或者關係有問題,但是在富於煽動性的肖驍面前這點很難奏效。
4. 萌派——陳詠開、姜思成、顏如晶
前兩個人的發揮總是時好時壞,有讓人拍案叫絕的立論,也有讓人大跌眼鏡的發言。他們倆身上有那種傳統辯手的技巧:靠邏輯和思辨取勝而不是案例,這點是區別肖驍和范湉湉的。但是欠缺的是攻辯對手的能力。防守反攻的犀利度不夠。這點做的好的是自帶萌屬性的如晶寶貝,這個眼睛萌出新境界的國民寶貝擁有最為堅定的立場和淡定的邏輯思維,很少能有人將如晶寶貝帶偏,對於對手的邏輯漏洞,她也能一一擊破。
5. 不知所云的樊野和不切實際的柏邦尼
真心搞不懂組裡的所有人為什麼對樊野都是跪舔的態度,他幾乎擁有辯手所具有的一切缺點:其一,立論無邏輯。所有的發言都是按照固有的腳本和程序,根本體現不出來思辨的能力;唯一一次面對馬薇薇的奇襲居然採用的是色誘的手段,我也是醉了。。。。。。其二,發言不鏗鏘有力、抑揚頓挫,那語速放到辯論場上還沒立論就已經跪了;柏邦尼的優勢在於老是用溫婉的青春文字像你訴求一個完美的」烏托邦「,這樣的缺陷在於一旦她處於不道德的一方,她就黔驢技窮了。
三、寫在最後
好久沒關注。突然發現該不該向父母出櫃和能不能和朋友約P這兩期都被封殺了。應該又是某總菊。很多年前,當答主還是一名「中二少年」,某總菊封殺了美劇,當時答主內心像是一萬匹」草泥馬」賓士而過,恨不得立馬殺過去將其大卸八塊;而當答主知道了這個世界還有水表這麼一種東西後,以往的「中二」變為如今的「悶騷」早已習慣了刷刷知乎噴一噴也就那樣了。一方面,作為薇薇姐的「跪舔粉」為奇葩說能吸引到某菊的關注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為奇葩說以後的尺度感到擔憂
第二季整體的話題都變成了情愛種種的感覺整體質量是不如第一季的。其實,作為一個嚴肅的辯論娛樂節目,還是可以談談人生談談理想的比如說某大臉才子的「詩和遠方」;例如:人工智慧到底該有不該有?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等等
方才知道女神薇薇已經和周玄毅老師私定終身了瞬間一千匹「草泥馬」從心頭賓士而過,都是辯論圈的。兔子怎麼能吃窩邊草呢有木有啊!不過還是衷心祝福女神和周老師,以後吵架可有好看的了哈哈。。。。還有那些八卦周老師出軌的傻X們,只想對那些傻B緩緩地豎起中指,說一句:關你屁事!!!
可能有些苛刻。
1.奇葩說自我標榜了,在輸出價值。理由:馬東多次說過我們節目強調的是多元的價值,也是用這個理由應對胡曉的質疑。從對梁植、冉高鳴、劉鋅晨等人居高臨下的批判,明顯看出擺了教育的姿態。無論他們是否真的不堪,在其它不刻意輸出價值的娛樂節目中不會一而再批判,只會剪掉不播。還有其它太多的地方看出標榜了要輸出價值的,應該都能明顯感覺到。
2.既然做了標榜,就得負起責任。你要弘揚多元價值,可是卻打壓嘲諷主流價值,逼得不少選手為了奇葩而奇葩。明明只想為奇葩群體發聲,卻為了正當性硬舉起了多元的大旗。主流價值是相對的,大家都認可的就成了主流。我們討厭的不是主流本身,而是主流價值絕對正確的高壓姿態。而現在如果有人在節目中批判馬薇薇范甜甜等人,反而去支持陳銘艾力正能量,你猜會被群起而人身攻擊成什麼樣?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價值只是奇葩了,並不是多元了。
3.我提陳鳴艾力並不是為他們個人打抱不平。不管他們是否真主流,但他們是觀眾眼中的主流和正能量,也是這個「多元」節目中的主流定位。不管為何這麼對他們,但確實嘲諷了他們背後所代表的主流價值(理解了嗎,主流是他們的標籤,或者說他們是主流的標籤)
4.我的觀點是:奇葩說要麼扛起輸出多元價值的責任,要麼放低姿態回歸娛樂。如果放低姿態,這個節目里的任何一切都不值得過度揣摩,就是娛樂節目而已,在娛樂之餘激發點思考,這樣子就很好。還有我最欣賞這節目里能聽到些真心話,但真心的往往利己,要注意適當克制。
下面刪了
無意之中看了知乎上一些對金星,馬東,高曉松和蔡康永的評價之後對《奇葩說》產生了好奇。於是決定找出來從第一季開始「追劇」。現在,第一季尚未追完,先說說感受。總的說,一個字,我喜歡。
首先,是對人的喜歡。高曉松的引經據典,縱橫捭闔,再加上堅果牆般的面相,實在令人喜歡。康永哥,我之前一直以為是個言辭犀利,咄咄逼人的帥哥,沒想到他一張口,我立刻被暖化了,一字一句,不緊不慢,娓娓而來,氣定神閑,讓人很容易便聽進心裡,真真是「春風化雨溫暖我的心」,時不時還抖個包袱,樂翻全場。加上那柔情似水的微笑,和撇向一邊的白色頭髮。真的帥出自己的風格啊~么么噠(^з^)~再說說咱們馬主席,自黑與他黑樣樣精通,辯論與廣告也算不賴。時尚時尚最時尚,比誰都時尚。。。。。。辯手裡,印象最深的不能不說是馬薇薇和湉湉姐了兩個人簡直了,能辯能演。個人挺喜歡顏如晶的,自帶開關,分分鐘開啟辯論模式,總能另闢蹊徑,嚴肅卻天生自帶喜感。
然後再說說節目內容。主要說說辯題吧。從社會的看不看臉到炸不炸賈玲,從漂亮女人拼事業還是男人到愛一個你愛還是愛你的人等等等等,這些辯題,有些可能正是我們自己真在面對的難題,有些可能觸及了我們內心深處的價值標準,有些可能又是社會熱議的話題,十分豐富而有吸引力,極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並樂意坐下來聽你逼逼。
先寫這麼多吧,看完再來逼逼完。點了贊能活九十九哦,時尚時尚最時尚效果肯定棒~~
對於一個直男癌的我來說就是奇葩說第一次讓我喜歡上了植入廣告和甚至一些娘炮。
透著智慧的有趣總是吸引人的,所以我總是跪著看
首先闡述辯論幾個核心部分:
辯手和評委
1.辯手的職責:說理
說理有兩個部分說和理,也就是語言表達以及論證內容,我個人來講更願意把奇葩說看作一個討論而非辯論的舞台,區別在於辯手有沒有允許自己被說服。就像馬東老師所說的"奇葩說"這個節目真正的魅力不是爆出哪句金玉良言滿堂喝彩的時候,而是每個人都沉默了在思考,在對自己已有的認知體系作出修改的時候。所以這麼看理的重要性是在說之上的。我私以為舉辦奇葩說的目的是眾招奇葩,把這些奇葩這些不同尋常的人的想法展現在世人面前以擴充自己的認知。但是選手要是按照如此辯論是受限的,這就到了第二部分
2.評委觀眾的裁決
一個觀念表達出去了,有效性是由聽眾裁決的。但這有效性的接受度是和聽眾的閱歷,思維模式,靈敏度和深度是直接正相關的。所以如何在不妥協自己觀點的前提下讓受眾最大程度上理解認可你的觀點就是說話的藝術。然而奇葩說現場聽眾的水準就很呵呵,看那跑票的程度
綜上的立場再來總結成員的辯論能力。
馬薇薇老師,又愛又恨ouo,說的能力簡直無人能敵,天生就是要說服別人的,什麼"養條狗啊""你是天空中一片雲,老投在老子的波心,都形成了心裡陰影"簡直好得讓人瞠目結舌,也不管論點是什麼了不管說服沒說服,直接贊贊贊。但是分析下來這種辯論方式是很可怕的是洗腦式的。
總結馬薇薇的管用套路,上了先用"陌生化手法"提出有些和常規思考不一樣的觀點,引起別人興趣充分把握觀眾注意引起思考,但是她並沒有提出觀點就放任自由了,而是把握觀眾對此觀點的不熟悉開始加以引導和干預,就像變魔術一樣,在奪目天花亂墜的語言掩護下,實則在偷換概念,這幾乎讓對方無法反駁,因為這已經被她改成了她的遊戲規則。這種能力是常人不具備的,並且她作為防守反攻性,起來概括對方的觀點的時候就開始篡改,別人也沒有話語權再反駁了。說真理是越編越明的,前提是對於對方的反對觀點正面迎頭痛擊,但這種理念卻是違背辯論的要求的。
如此就提到范湉湉老師,她的風格就是運用親身經歷加之煽動性的語言去碾壓對方。從論證方式上講是並沒有什麼作用的,因為個例不論是證明還是反證都是片面的case-depended。然而這種風格就是討論真理的態度。她所說的都是她內心如此認為的,她不追求語言的絢爛但是尋找聽眾最能接受最有共鳴的方式去展現事實的魅力。畢竟一個真實的案例是不論多少假設推斷猜想無法取代的。那就是眾多變數按照不同比例組合出來的答案,是具有啟發性的,哪怕它可能片面。
接下來是艾力,他同樣是重視理而不重視說的人,他自己也分析了,要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觀眾沒把話聽進去理再reasonable也沒有什麼_用。簡單來說嘴不夠賤,經常被欺負真是心疼他
再加一個人大愛的柏邦妮,這就是底蘊支撐啊,她的論點應該大多由來她曾經做過的嚴密的思考,是相當有啟發性常人不怎麼能想到的。然而她也有局限性在於她的防守反攻不夠強,因為她同樣是開發自己是願意被別人說服的。所以有好幾次被奇襲都感覺很可惜,很好的觀點沒有足夠的辯護。
如晶,她完全是在辯論而非討論,幾乎從來不可能被對方帶跑,對於對方的漏洞簡直一針見血,但對於她自己的觀點,坦然我個人認為借鑒性不強。
終於到肖驍了,沒有什麼多說的,愛他!作為一個成都人,為他證明絕對不是最娘的。
肖驍的角色是很超脫的,他壓根就懶得說服你就是在以他特有的方式闡述他自己的觀點罷了。所以同樣很難反駁,最多是強調和題目關係不強烈(但是在他那麼有嚼勁的語言表演之後這麼說,觀眾根本不會去買賬
看了評論區決定做一點補充。
有很多人提到了,奇葩說為什麼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存在切實的說服力。而說服才是在社會中應用的一門有效的技能,至少比辯論有效的多。有的時候哪怕辯論讓對方啞口無言,他心裡還是不服的,你的訴求也還是達不成。
而為什麼奇葩說中,缺論據缺論證缺邏輯的我來講一個故事模式可以讓人們被說服,而嚴謹的推邏輯列數據反倒讓人產生厭煩呢?因為人們往往想不到那些需要嚴謹論證的地方。就像我們去看專業書籍,你可以看到一個簡單概念的注釋有時候要寫好幾行,但你真正去學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就那麼回事。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概念後面要補上那麼多註解那麼多定語有的甚至還要加角標,是因為每一段你以為沒有意義的部分其實都代表著一個反例,或者一個前提,學術的嚴謹是不允許例外的。而你之所以認為那些註解沒有意義,是因為你根本就不曾想到過那些反例。
簡單的來說,想的淺。
推邏輯最大的意義來自於不可否認,一環一環推下去,對方的推理就像一條帶著很長注釋的簡單概念,把你想到的每個反例都填補上了,你明知道結果是對你方極其不利的,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他的每一環推的都很有道理,這叫輸的心服口服,這才是思維的交鋒。
為什麼每場比賽之前雙方一辯陳詞要說定義,性交易要不要合法化,你們不知道什麼叫性交易?
定義,就是推邏輯的前提,這一塊是我們的,這一塊是對方的,你不定下來明確的定義,拿什麼去推?你們想的可能根本不是同一件事哦。你方告訴我啪啪啪才算性交易,我方就告訴你賣個小黃盤就算性交易了,那你方拿啪啪啪推出的弊害我方全都不承認哦。
所以為什麼奇葩說經常出現你的故事推出的東西和我的故事推出的東西矛盾,然後最後誰故事講得好誰就贏的現象呢?因為標準不一致啊。
所以啊,不要說辯手自帶優越感,不要說辯論沒什麼用,學學說服才是正道。你以為辯手都不會說服別人嗎......昧著良心假裝看不見邏輯缺失然後自己往裡填你想聽的段子想聽的雞湯(當然最近是填毒雞湯的比較多了),真的不難。參見各類比賽的表演賽。
突然想舉個例子。
我會中文也會英語,有一天我發現中國號稱要開一個英語節目。結果我一看,其實就是一幫英國人說中文。於是我就寫了一篇回答說這不是在說英語啊,
粉絲回復:
1.這個節目多棒啊,我了解了很多英國的事情,引發了我對英語的熱情。
2.人家可是英國皇室,你懂英語還是他懂英語?人家說的那才是英語!
3.英語有什麼用?你在中國社會混還不是得說中文?
4.非要糾結口音正宗不正宗有什麼意義?踩著一堆口音不正宗的人來知乎漲粉?要不是這群英國人在電視上說中文,根本沒有那麼多人關注英語。你還得感謝他們為拉動你們英國GDP做貢獻呢。(此處我還是要@仁者無敵,他在同問題下也有回答,有興趣的自行對比閱讀)
咳咳沒錯粉絲回復就是我整理的部分評論區大兄弟們,請各位自行對號入座。
最後,關於辯論無用,我想說的是,首先我想大部分長期參與過辯論活動的人,恐怕都不會抱著某種目的,為了增長自己以後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來參加辯論的。辯論能帶給你切實的好處嗎?事實是,基本沒有。如果你把你通宵討論的時間拿來補覺,可能你會更健康,如果你把你飛來飛去打比賽的時間拿來學一門外語,或者看一兩本實用型書籍,哪怕你學個python啊,都比你花時間看比賽視頻自己整理材料一邊自己打一邊還帶隊,要有用的多。
但我們為什麼還在堅持,只是因為熱愛而已。我熱愛辯論,所以我願意為它花時間。我覺得把所有的事情按有用無用做分類,實在是太無趣了。我已經為了有用放棄了我喜歡的專業,那能不能讓我保留一點無用的愛好呢?
至於那些完全以實用價值來給身邊事物排序的人,我很敬佩,也有些心疼。也希望你們能夠追求到你們想要的,最有用的事物,畢竟放棄了一切愛好娛樂去追求,如果還沒追求到,那人生該多可悲啊。
以及悄悄的問個小問題,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價值觀改變了,窮盡一生去追求的有用的東西變得無用了,那個瞬間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呢?希望你們永遠也不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感謝你們能在這個問題下保持著你們最大程度的剋制,理性交流。
------------原答案------------------
寫在回答前的一些話:首先,我的想法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和我所在的隊伍學長姐夥伴們都無關。我對奇葩說的評價,只針對我個人而言。再好吃的飯也有不合胃口的人,希望粉絲理解,不要借這種點來撕我,謝謝。
top5大學校辯論隊無名小辯手。
觀點是,本人不喜歡奇葩說,而且是,隨著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推移越來越不喜歡,到了第四季看了第一期第一位(似乎是范湉湉還是大王),決定果斷棄坑。
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我覺得我理解的辯論和他們所說的不一樣,抱著看辯論的心去看,反饋肯定不如人意,更可怕的是,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時候,我們對辯論的理解明明是差不多的。
最開始對奇葩說稍感不適的原因是,裡面充滿了斷言。無數的人都在告訴我這件事應該是怎麼怎麼樣的,可是為什麼呢?他們論證的部分很少,他們的所有觀點(抱歉我不想稱其為論點)都有前提,但是從來沒有人出來證明一下為什麼他們的前提成立,明顯的論證缺環,沒有人去追究,讓我看著覺得很錯亂.......
奇葩說的論證少到什麼程度,在奇葩說舞台上唯一一次有效舉證是陳銘在第二季還是第三季做的,而且他的論文數據經過了極其精鍊的處理(因為很多人會對長篇大段的數據產生反感),遺憾的是,就算是舉證過程如此簡略,也僅出現過一次。
而對應舉證少的相應措施,就是交鋒也很少,你很少看到雙方有足夠時間去拆解對方的邏輯漏洞,論證不充分之處(別說奇襲,奇襲的時間那麼短,而且隨時可能被導師團叫停)都是一個山上的狐狸,對方唱的聊齋你自然諳熟於心,若是交鋒久了一不小心習慣性地把對方論證不足之處捅了出來可就不好了。
之後,老辯手們及時地發現了在無法舉證時說服觀眾的最好方法,講故事。我有個朋友如何如何,我年輕時候如何如何,我採訪過的一個人如何如何。普通的觀眾之所以喜歡這些故事,是因為既然是故事,他就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把你帶進去,然後讓你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把票投給他。但是我從沒看到一個人去質疑,像故事裡這樣的人有多少。拿特例來說事純粹是沒有經過調研無依據的立場性發言,簡言之,煽動。而民眾有多容易被煽動呢?看看南方周末在於歡案中的處理就知道了。一個報社稍稍篡改事實就能引得民情激憤,一群深諳人心的老油子放開手腳架空現實去寫故事,煽動力有多強不言而喻。
而我最難以忍受的,就是奇葩說之後的選人模式.....他們發現了完全架空寫故事實在是太容易被人指摘,於是他們開始選一些自帶故事的人。第四季之前的奇葩大會,能有條有理說話的人被淘汰在外,臨場激動地語無倫次的人成功晉級,這個節目已經越來越接近《說出你的故事》,你的持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一個能塞得進這個持方的故事和經歷。
奇葩說的價值是好的,它把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在你面前剖得條理清晰:事物不是非黑即白的,混沌才是最接近真理的狀態。
------------分割線---------------
接下來的話可能不那麼容易被很多人接受,因為我會把有的話說得很直白,如果刺傷到你了,那麼我很抱歉。
我一直很堅持得認為,絕大多數人是反智的,而反智的原因是,蠢。
他們把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都稱作賣弄,學究,迂腐,他們覺得天是藍的就是藍的,哪需要什麼證明。而嚴謹的舉出證明的疏漏,比如告訴他「晚上天是黑的,陰天天是灰的,多雲天是白的」,一般會被稱為 抬杠。
而越是蠢的人,為了掩飾自己的蠢,一般會做的事情就是,越去關注一些以智力為標籤的項目。最近的話,大概要說狼人殺了2333
能在辯圈混個十幾年,哪個不是人精,於是一個主打思辨的娛樂節目應運而生,奇葩說對民眾的吸引體現在四個方面:
1.以思辨為標籤高逼格
2.話題貼合生活
3.節目討論的內容你能聽懂,但是讓你自己想你是想不到的,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4.說話有趣,不至於讓你失去興趣
所以這個節目能火是很有道理的,而選手們語言表達的變化方向也體現了奇葩說的中心:觀眾喜歡看什麼我就說什麼。我不評判這種態度是好是壞,但這一定不是一個思辨者的態度。
真的想學點東西,還是多看點書吧。奇葩說能教給你的,書都能。
奇葩說舉起我心裡的羊頭旗幟,在底下賣起了驢肉火燒,我當然很難接受。
這也是為什麼我聽到林正疆學長在策劃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的時候喜出望外的原因。
不想再聽到有人對我說,「哦你是辯論隊的啊,撕逼一定很在行吧」。
突然想到一個不怎麼恰當的類比,前兩天馬里蘭大學中國女留學生的發言,有人評價說「這位女大學生的發言,只是打著讓老外了解中國的旗號,借著自己的身份把老外的偏見又重複了一遍」。奇葩說也只是,一群資深的老辯手,打著辯論普及化的旗號,把那些不曾接觸辯論的人對辯論的想像又重複了一遍而已。
「奇葩說」欣賞特立獨行的人並鼓勵他們表達,鄙視人云亦云的乖乖仔。
馬東說:我們奇葩說追求的是一種混沌的效果。
對,就是不追求正確,只追求自我意識;不追求萬萬歸一,只追求共存多種觀點。
贊同@路無雙
少了高曉松,其實少了很多獨特的角度來看奇葩說。金星除了自己以外,別的地方都類同普通人,所以只能以自身為出發點來解釋。不過最新一期的風水說娛樂性太足,如果能保持這個風格,我覺得娛樂反方向也不錯。
不過說起來,導師在這個節目中來說太難太難,就像最新的一期,當馬東站在了辯論的角度,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本來平時間插談笑的馬東突然不苟言笑,感覺十分認真,壓力倍增,努力的尋找合適的辯論角度,由此看來。導師,這個角色真的是太難太難。同時,蔡康永也的確是說話高手,作為娛樂和辯論的雜糅節目,可以說真的是太適合蔡的節目,說話之道本身就是教人商業化說話的書。
高曉松贏在各種知識積累和獨特的文人思考角度,但是說話之道誰又比得上蔡呢,所以無論各種論壇貼吧,哪怕知乎,都無一不陷入蔡一邊倒的輿論風向。但是如今高走了,我們也看不到原來導師們之間針尖麥芒的爽快,個人感覺,第二季馬東的存在感大大提高,原來頗有些插科打諢的逗趣,高走後,修正節目角度的次數越來越多。推薦閱讀:
※和「奇葩說」辯手打辯論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奇葩說第二季?
※看了奇葩說兩季,顏如晶為什麼零差評?
※辯論隊的隊長和隊員談戀愛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辯論中一句話把對方打趴下的邏輯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