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別「懂事」?
這個小孩可以從 2 歲的寶寶到 16 歲。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小孩的沉默,隱忍,恐懼,以及討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此答案有不宜討論的政治內容?漂亮
這個【懂事】是加上引號的,這很重要。【懂事】的孩子更傾向於對自己情緒的「壓抑」,承擔著敵意的重擔和消極的情緒,攻擊自身,又不能表達,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實卻是一種內傷(Biddulph,2011)。
可是,我需要指出的是,題主的「一?就?」的這個邏輯關係是不嚴謹的,甚至主觀了。
吵架和爭執是不可避免的
承認吧,吵架和爭執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認為,吵架是各種親密關係中的基本活動之一,是一種談判。人們通過爭吵來確定自己的人際邊界,通過生氣的情緒,來捍衛自己的界限,例如什麼可以妥協,什麼不可以妥協。(Apter,2013)
撇開學術研究來看,就我們的生活經歷而言,我覺得應該也很少會有人從來都沒經歷過父母爭吵、爭執的情景,甚至我們從小也會有旁觀過親戚之間的、左鄰右舍的、乃至陌生人之間的面紅耳赤的爭吵場景,不是么?
吵架的影響是有爭議的
不可否認,吵架對孩子的情緒是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擔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會給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問題種子。更有研究指出,6-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時候,大腦都會對憤怒的語調有所反應,會變得更敏感。(Apter,2013)
可與此同時,英國學者Terri Apter卻在其著作中質疑:憑什麼父母就不能發生衝突,表達憤怒?而憑什麼認為孩子就一定無法承受父母的任何爭執?
她在文中強調,不是所有的吵架都會讓孩子受傷害,也不是所有的爭執對孩子來說都是負面的。與此同時,父母如果一味地恐懼自己的爭吵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很有可能會產生「好行為綜合征」。關係稍微緊張一些就會引發焦慮,於是父母之間學慣用虛偽的微笑、隱忍的剋制來掩蓋。這樣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實也不亞於「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樣能看出這種不安「和諧」。(Apter,2013)
不知道怎麼吵架的人,有時候也是辛苦的,因為內在會承擔很多的委屈。孩子將來要面對的人,不會都是溫和溝通的,有些時候孩子也需要通過捍衛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
為人父母得學習如何「吵架」
我們往往都是擔心「我們怎麼對待孩子,要不要緊」?可是基本上很少人會問,「我怎麼對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緊」?
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嬰兒依附行為有一個詞叫「工作模式」,認為孩子的心智有一種他與他母親的工作模式存在,這個模式可以告訴他,從母親身上他們可以期待什麼(Apter,2012)。假如一個先生不停地貶低他的太太,那麼他們在一起的話太太就可能看起來很悲哀或者不開心。如果彼此結婚很久了,那麼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會看起來很哀怨。孩子很快就會明白這個關係:父母也有可能是蠻不講理的野蠻人,用蠻不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傾向,都是孩子的一種內在防禦和抵制。
讓我們先看看研究中的危險炸彈例子:
- 爭吵中夫妻倆是否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 有沒有取笑對方,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
- 夫妻是否喜歡冷戰,讓對方困惑而抓狂,最後相互不理不睬?
-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隊,向孩子哭訴,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氣很暴躁,你可千萬不能學他」?
這些危險「炸彈」不僅僅會破壞夫妻關係的和諧,甚至也會讓孩子捲入到成人情緒的漩渦里,這樣方式的吵架對孩子來說則更是要害的。
普遍認為,孩子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主要是要掌握以下的能力: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同時照顧到彼此的關係(Rovee-Collier, 1993)。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知道爭吵和爭執並不會真的斷了關係的連結,父母之間不會因為爭吵,而不愛對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這個能力的養成和練習一定最先萌發於家庭,不管是面對父母之間的爭吵,還是手足之間的爭執。
可是學習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爭吵是非常難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讓事情演變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腳踢的地步(Biddulph,2011)。不管是不是真的隔離了孩子,孩子都會很敏感地學習到這些肢體衝突。澳洲家庭諮詢師Steve Biddulph 認為,當你察覺雙方的討論即將演變出難以控制的時候:
- 告訴對方,你需要冷靜一下。等到雙方都可以坐下來理性討論的時候,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
- 如果你覺得非常生氣和難受,可以告訴對方,等我沒那麼激動的時候,大家繼續剛才的話題
- 你可以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者去房間冷靜一下
- 在情緒失控之前就要立刻採取上述的做法,否則一旦拖下去,結果不容易控制
- 當天稍晚要找個時間和對方聊聊。可以先擱置之前的問題,只是談談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問他是否也覺得這很重要,然後跟他解釋想要和睦相處有時候必須妥協。然後,只要涉及安全、承諾、以及尊重其他家人權利等問題,你絕對不妥協。問他當你要求他安靜下來時,他願不願意配合。然後你們就可以休息一下,慶祝雙方達成共識,或是回頭討論原本的問題。(Biddulph,2011)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對於「爭吵」的態度:當父母之間面臨必須小心處理的情況的時候,就要立刻停戰(Biddulph,2011)。
這很難,但必須得學。大家互勉。
------------
文獻資料:
Apter, T. (2007). The Confident Child: Raising Children to Believe in Themselves.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Apter, T. (2012). Difficult Mothers: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ir Power.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Rovee-Collier, C. (1993). The capacity for long-term memory in infan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Biddulph, S. (2011). The Secret of happy Children. : A guide for parents. London: Thorsons
————————————————————
知乎專欄:萌芽研究所BUD,致力於普及科學育兒的專欄
更多育兒的個人經驗與技巧,收錄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中,厚臉皮地放上關注鏈接:微信公眾號 / 個人微博,感興趣的爸媽們歡迎來坐坐。
我聽了太多年父母吵架之後並沒有懂事,相反,學會了很多跟他人相處的時候一定不該使用的語言。OP的問題說「小孩」指2到16歲。坦白說到16歲的時候,由於父母吵架,和耳濡目染,我基本變成一個不合群的人。惟一「懂事」的部分,是那個時候我真切覺得婚姻是件可怕的事。還是高中生的時候,就已經發自內心的恐婚了。另外就是特別感激3歲以前的時光,跟爺爺奶奶一起住,而不是父母。
後來用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我才逐漸修正好了自己的語言,開始有了些朋友。也是用了差不多10年,我才明白其實婚姻沒那麼可怕,明白其實只要努力的愛一個人,可以用心的和另一個好好相處下去,不需要吵架。而這10年,其實是我離開父母不再繼續聽他們吵架的十年。好多東西,都是從失敗和觀察中學會的,跟父母無關。那些本該他們樹立給我的,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或者被他們摧毀了,我只能自己跌跌撞撞去樹立。
這個可能不是OP想要的答案,但是我覺得OP本身的問題就錯了。除非OP能提供足夠的證據和範例來證明父母吵架可以使小孩變得懂事,否則我堅持覺得這個問題本身是不成立的。
我現在寫下這些事的時候,依然覺得可以哭出來,雖然都好多年了。真的有好幾年,我覺得自己絕對不應該相愛或結婚,為了不把父母的惡習和他們的DNA傳承下去。有好多時候我脫口而出他們的語言,然後失去一個愛的人或朋友,回到家一個人茫然,然後特別恨自己。
我TM就是這麼懂事的。
--------------------------------------------
上面的答案是11年寫的。現在是13年了,這幾天突然好多評論和投票,所以想更新一下,雖然跟本題已經無關了。
感謝下面所有的回復。我現在跟父母關係挺好的。他們依然有他們的問題,但是我後來慢慢覺得,其實誰沒有問題呢,他們也有他們的好。他們的好就像他們的局限一樣純粹。有時候多想想他們的好,也就自然能原諒一點他們的不好。也可能是離的遠了吧。反正現在跟父母關係好多了,雖然這個關係是通過電話和網路保持的。
gf問過我我我跟父母的關係是怎麼慢慢就好起來了。就像下面第一個回復里說的,原諒。
祝所有有類似經歷的人都能好起來。
-----------------------------------------
PS. 我11年的時候回答的題目是類似「經常聽大人吵架的小孩是不是更懂事」,現在的這個題目不是我原來回答的題目。我這個答案也跟現在這個題目好不相關了。我不知道是誰在3年之後跑來做了這次修改,但真的很不負責任。這個題目下面的多數答案都是對應原題的,不是現在這個題目。怕
小孩還不能理解父母吵架的原因,多是因為父母雙方在吵架中惡劣的態度和語氣而產生恐懼。表現出來的現象,一是以為自己是導致吵架的因素,不知所措地在一旁保持沉默,下意識地遠離爭端;二是主動地去用撒嬌或者大聲吵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使其放棄爭吵。這兩種現象都是他們下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大人眼裡,就成了「懂事」。
學會了察言觀色和收斂,「懂事」的基本素質。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爸媽老吵架,每次放學我都很害怕回家。每次都把自己偽裝的特別開心想把他們的注意力從吵架上移開。那會誰都說我很懂事。
總要有個人成熟吧。
孩子是最堅忍的人群,他們還不懂得用逃脫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洩反抗折磨。他們只能伸著冰冷的小手小腳,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察覺到他們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總是想,孩子是可憐又可敬的。————————《櫻桃之遠》
看起來懂事和懂事是兩回事。
善於壓抑自己,隱藏自己的願望和期待,迎合別人,處事圓滑等等事情,大概在中國的「傳統美德」里算是「懂事」吧?但是對自己真心不健康,而且對發展也未必有利,就算是在社會上,有時候也是需要學會說不,需要學會爭取的。另外,很多看起來懂事,也的確很會做事的人,相處久了你就知道了,內里偏激的很,往往帶著從小在父母吵架中塑造出來的或者悲觀厭世或者憤世嫉俗的看法,只不過都被懂事的外套掩藏住了。
正常家庭出來的孩子,可能沒那麼隱忍,有時候會顯得「不懂事」,但是相處長了,你就知道懂事不懂事並不是靠少說幾句話來決定的。
如果真的是成人的那種吵,可能危及到家庭安危的那種,小孩就會變「懂事」,這是動物生存本能吧。幼崽需要靠成年動物餵養保護才能存活,如果這個家散了,幼崽成活幾率就會大大降低,所以他們就會盡量不增加負面因素,察言觀色,使父母為幼崽的原因爭吵的可能降至最低。
看到了最高票 @李瀟寒 的答案:
小孩的沉默,隱忍,恐懼,以及討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我瞬間淚崩T T......
從我記事起,他們就在不停地吵架,他說她blabla,她說他blabla,兩個人經歷和成長環境不同,來自不同的地方,各自有自己的偏見和成見,性格又都倔強固執,故步自封、互不讓步,偏偏我爸脾氣暴躁,最可怕的那段日子是他得神經方面疾病的時候,簡直是我一生的夢魘......
雖然他們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吵架,但是天天月月年年都在家裡上演。
一般都是他們晚上回到家之後,之中一個人突然憑空問一個問題(用閩南話問的,他們和我說話都用普通話),然後又哪裡有爭執了就開始大吵起來。我媽很喜歡堆東西,我爸好幾次把我媽的東西全部掃到地板上,鞋子啊,浴室的瓶瓶罐罐啊,還會在我媽睡午覺的時候用水果砸房門,那些摔打撞落的聲音在我耳里感覺都是從地獄裡傳來的。後來在我初三的時候查出來我爸神經方面有問題,手術之後就再也沒有這些事情了,可是恐懼的種子已經埋下了。
從小,我只要快要回家或是在家都很敏感。回家之前在樓下要看看家裡的燈有沒有亮,沒亮說明沒人,心裡會如釋重負;有亮要看看是客廳亮還是房間亮,客廳亮就極有可能是我爸,要深吸一口氣再走,房間亮就是我媽回來了,心裡會有點依靠。
我爸拜佛,家裡沒人的時候會點上紅色的電蠟燭,可是我老覺得那燈紅紅的很恐怖,回到家裡要開燈的時候我都很緊張,因為很怕一開燈會看到我媽屍體橫陳,我也已經不記得這種恐懼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有的。
一個人在家裡的時候,從樓梯里傳來的腳步聲和開門的聲音只要聽到一點點動靜我就可以知道是我爸還是我媽回來了,我會很仔細屏住呼吸地聽,什麼都不幹。如果有時候因為看電視太投入突然聽到開門的聲音,我會馬上關掉去洗澡,怕他們說我不懂事這麼晚了還不去洗。
小學五年級舅舅送給我一個mp3後,他們晚上吵架的時候我都一個人裝睡,實際上是在床上聽歌,太吵了自己情緒也平靜不了,又不想聽他們吵架。每個晚上都在默默地哭,眼淚感覺都要流幹了現在淚點變得特別高,除非碰到特別感同身受的事情不然不會哭。
聽得最多的歌是戴佩妮的《窗外》,歌詞真的就是那個時候內心的寫照:
我望著窗外夜雨一直下,
心開始有點慌,
怕弄濕了眼眶。
我站在人海不停地眺望,
等待著一道曙光,
照亮 未知的方向。
聽到整首歌都會背,聽到現在一聽到戴佩妮的其他歌都會忍不住悲傷。
沒有未來,沒有曙光,那時候的我是手足無措的,是幾乎每天夜裡都在痛哭的孩子。
他們從我記事起就分房睡,我和我媽一起睡,有時我和我媽都睡下了我爸一個不爽就很用力地開房門,然後直接破口大罵,哎,睡覺都是膽戰心驚。
已經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在家裡習慣沉默習慣面無表情,後來演變成在親戚面前也是如此,如果有我爸在場我絕對是更加面無表情,長輩他們無數次讓我笑我都笑不出來,我就想我他媽心裡這麼苦你們還要我笑是不是太殘忍了。
我很怕他們吵架,很怕很怕,也很擔心我如果做不好一點事情讓他們又不開心了,又起爭執了。
小時候我爸說我一點什麼,我都記得很牢。
比如不能自私,要幫大人拿碗筷。
比如做事情要有頭有尾,碗洗完了要收好。
比如洗澡不能拖拉,要快一點後面還有人要洗......
小時候四年級有一次一不小心把家裡的鑰匙弄丟了,已經忘記我爸說我什麼了,現在只記得很害怕,從那以後我對物品的拿取都很小心很注意,再也沒有因為自己的大意疏忽而丟掉過一樣東西。
六年級有一次數學作業好幾題不會做(家裡沒人會教我,我爸沒讀過書,我媽小學都在唱歌跳舞沒在讀書),數學老師打電話給我爸告狀,後來中午回到家裡,我爸就開始說我,印象深刻是他說了一句,「我很累了。」
我知道你很累了,你沒有學歷,出來打拚時年紀尚小,有過一次不幸的婚姻,工作辛苦疲憊,風餐露宿,奶奶身體不好,姐姐也要你煩憂操心,婚姻還不和......後來中午那頓飯我吃得異常辛苦,不敢抬頭看我爸因為確實是我作業不會做,又覺得心裡苦整頓飯都在默默地流眼淚,夾菜只夾面前的那道,每次和我爸吃飯我都不挑,他做什麼我吃什麼,不說一句怨言,還吃得特別快,吃完就撤,馬上去同學家,有一次同學不在家,我在她家門口蹲了一整個中午直到下午要上學了才走,就是這樣我也不想回家。
後來到初中了,有一次我媽說我爸拿開水燙她,隔天中午回家到房間發現陽台的盆栽碎了,我就知道是我爸乾的,媽的我再也忍不了了,爆發了,質問他完後他說是,然後我就直接把我爸剛吃完飯的碗筷給摔地上了摔得好遠好遠,憋屈了十多年的情緒第一次對他爆發了。
後來初二學到思想品德課上有未成年保護法還有家庭和諧的那塊,我就給我爸寫了很長的信講法律條款啊之類的(當面根本沒勇氣),希望他可以收斂一下,現在想想還真是太天真了。
@小萌芽BUD 的答案里說:【懂事】的孩子更傾向於對自己情緒的「壓抑」,承擔著敵意的重擔和消極的情緒,攻擊自身,又不能表達,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實卻是一種內傷。
承受消極沮喪,攻擊自身,很少表達,很多克制,憋了十五年的內傷,真是感覺再不爆發一下,整個人都要失去靈魂生生湮滅於世間的感覺。
他們都彼此詆毀,輕視,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各自拉我站隊,向我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媽咪那個人很壞,你千萬不能學她」「你爸爸就是個神經病,不用管他」
等到我上了高中,他們基本上是不說話的狀態,漠視、無視對方,沒有愛意、沒有恨意、是全然冷漠毫不關心,然後我就悲催地變成了傳話筒和夾心,他們這六七年吵架都是通過我在吵了,我在外地上學,一個打電話來說另一個怎樣怎樣,然後我要全盤接收,平復情緒再轉給另一個。
長大了也讀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知道錯不在我,而在於他們自己沒有做好父母的角色,自我開解,自我療傷。長大了也會理解他們,在親戚家人都在的時候也會強顏歡笑去討好他們,讓他們開心些,在他們面前的笑很多時候只是一個表情,和開心無關。獨立卻寂寥的孤獨感是刻到骨子裡的......
(很謝謝《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你最喜愛的一本書是哪一本?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是我寫的另外一個答案)以上,我的心裡成長完全對應這句話,
小孩的沉默,隱忍,恐懼,以及討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現實沒辦法逃避,但是好歹可以找個避風港,圖書館就是一個絕佳的處所,初一的時候同學帶我去廈門市圖書館,剛好離我家又近,之後有事沒事都經常去,一呆就是一天,呆到八點閉館再回家,再也不用麻煩同學去他們家避避了。
初中家裡鬧得天翻地覆的時候,特別心疼我媽,一開始好好學習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帶離我媽逃離水深火熱之中,小學的時候對學習屬於有心無力的狀態,從初中開始我就上課非常認真,非常刻苦,因為有動力,當然學習也部分是為了逃避現實。
我爸對我媽那樣我完全不想要他的愛,我不願意和他呆在一起,不願意和他說話,加上我爸抽煙,在家裡我都是關上房門的。
家裡的長輩都是勸和不勸離,但我其實多麼希望他們離婚。馬薇薇在微博上說到單親家庭,她覺得:一個單身的好媽媽或者好爸爸,勝過一對兒天天在家撕逼的好父母。哎,深以為然......
因為家裡的原因我一直都是偏內向性格,但我最開朗最快樂成長最快的時候是高中住校和現在在外地上大學的時候,沒有來自家庭的壓力,積極自省,接納包容自我,專註自身,現在是積極主動的懂事,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懂事了。
這個專欄於我很有啟發:
21. 相反相成:為什麼內向者更需要寬鬆的環境 - 一個心理學實踐者的旅程 - 知乎專欄
現在的我會感激他們給我生命,但是卻不會想要去依靠任何人,只會靠自己。在家裡每年春節都很難熬,如果他們沒有鬧就要謝天謝地了。
我認為孤獨是常態,沒有誰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一個人從黑暗中來,又一個人從黑暗中去,人世間中所有長久的關係都是寡淡的,對真心相待的朋友報以更多的情義,很珍惜心心相惜的朋友,待人外熱內冷,如果真的聯繫少了關係淡了也不會很難過傷心。很怕麻煩打擾別人,儘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很感激我的舅舅,缺失的父愛我從舅舅身上都找了回來,兒時是他在教導我,在花時間陪我玩,帶我出去郊遊,給我買衣服買玩具買學慣用品買琴,讓我知道我是值得珍惜的,要好好愛自己,沒有讓我放棄自己。
「我們知道,大部分人都不是表面看起來那樣的,但如果能真正舉重若輕起來,至少在表達上,該是多麼的好。」
二十一年了,我現在過得很好,我慶幸有書可以讓我自我教育,謝謝舅舅給我愛,這是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那些令我一生都會難受胸悶的記憶。
這是一種揠苗助長的成長方式,現在回頭看來,我很謝謝自己熬過了那些提心弔膽、小心翼翼的一天天,和暗自流淚承受內傷的一夜夜,但如果有另外一種幸福無憂的方式度過童年,我希望你不會是我這一種。
希望這個世界多多關愛過早成熟懂事的孩子,多花時間陪陪他們、多愛他們。
願自己做父母的時候不會延續上一輩的錯誤。
———————————————————11月30日更新————————————————
答主最近遇到了一個人,他人很好,長得雖然不高不帥,但是為人正直、性格開朗活潑健談,學識淵博,勤奮上進,很溫柔體貼,嘴很甜,有責任心,為人有原則,追我追得很辛苦。
因為我一直都是獨立慣了,不依靠,不依附,突然生命中出現一個人叫你親愛的叫你小寶貝叫你小笨蛋,但還是常常早安晚安,給我指導,擔心我感冒,我受傷了比我還著急,讓我注意安全、早點回家、早點休息,答主的內心很溫暖但是不敢淪陷。
從小作為這樣一個貌似懂事的小孩,我慢慢變成了想要不敢說,喜歡不敢要,凡事靠自己的秉性。我對於別人的喜歡心生惶恐不敢相信,也不敢付出。討厭自己的懦弱卻又不甘心也不知怎麼走出去。我知道這是父母那一輩留下的影響,從來不會表達,從來沒有和諧,怕自己受傷,怕付出了得不到圓滿,導致現在的獨立封閉,不敢在男女交往方面勇敢地隨心而走。因為我的原因,還有近來事情太多,可能得說再見了。(但友情方面正常)
親愛的,你要是認識從前的我,希望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16年11月9日更新分割線——————
之前遇到的那個人教了我很多,但最後還是沒能走到一起,自己也在反思,最終治好了我的親密關係恐懼症,現在遇到了真正相知相愛的男友,已經在一起快一個月啦,會彼此珍惜好好走下去的,之後有新進展再來更新。
推薦大家看Rowland Miller 的Intimate Relationships 以及 Lindsay Gibson的Adult Chin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對於我們這樣家庭成長的的孩子特別有幫助。
看過一系列外國繪本,其中一本標題大概是"不是我的錯"(記不清了),內容為父母吵架,小朋友以為都是因為自己打碎了盤子導致的,悶悶不樂又小心翼翼了很久,直到爸媽和好,並告訴她"不是你的錯"。
小孩子並非都會在父母吵架中懂事,但那些因而沉默懂事、做事小心的孩子,心裡想的無非是"這都是我的錯,所以我必須乖"。因為小孩子會把父母吵架的原因歸咎於自己。
我真服了 那叫懂事啊? 那是害怕好吧。
在我看來,夫妻結婚一定要談妥「確保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讓孩子聽見或知曉吵架」。
曾經短暫從事過教育培訓行業,經歷過很多孩子。在我看來,這段經歷讓我藉助這些孩子的外在表現和其家長的表現「體驗」了幾十遍人生的初段。
小時候的我思考、觀察能力不夠,現在憑藉成年人的觀察、思考、判斷能力,體驗這些孩子的人生初段,真是讓我感觸極多。我甚至當時著急地在日記中寫下了某些孩子在班上的表現已經暴露出他的家庭弱點,很多種。
父母吵架在我看來是排名第一的影響孩子的家庭弱點,我個人極端厭惡這種現象。可能kelly clarkson的&< because of you&>無論歌詞還是MV都顯得過於絕對,但是我現在想到的最淺顯的例子就是這個。(隨便在優酷搜了一個鏈接,N多人在下面留言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動聽且百聽不厭的歐美經典歌曲Kelly Clarkson) ,萬幸我沒有這樣的父母和早教環境,否則以我對家庭概念的重視,對情緒控制的敏感,現在不知會暴走成什麼樣。
在孩子面前大量吵架,是很多父母的家庭罪惡。原因是——無知。不管他們的學歷多高,社會地位和收入多麼燦爛,只要無法控制自己對孩子教育的認知,無法理解家庭對孩子的價值意義,那就是無知,對「家庭」、「教育」的無知。
小孩子懂事?
那具體什麼叫懂事?
在我看來,「懂事」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思想等外在為主、內在為輔的狀態——符合周圍人對他的判斷、認知,符合文明社會下「應該有」的一套經驗準則。
那麼很明顯,人的「懂事」全靠體驗學習,沒有天生——因為基因不知道外界社會的準則是什麼。也可以說,一個人只要進入與他之前經驗不符的環境,他就很難立刻被新環境評為「懂事」,他還沒來得及學會。
可惜的是,在人生初段,孩子懂不懂事,基本全靠父母,加上相處時間最多的一些親人(老一輩等)。在這個階段中,你什麼都不知道,卻什麼都能模仿,什麼都能學會並且刻在行為習慣甚至(最可怕的)思維方式中。
有的孩子運氣好,碰見好的童年環境,培養出一套好點的思維、行為方式。
有的孩子運氣差,但是他自己在有能力判斷「好與壞」之前,就很可能吸收、習慣了自己最親的人潛移默化或強塞給他的靈魂。
稍微舉個例子,我在作為教師,有哪些讓你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的好玩的故事?這個答案中貼了點化名的真人小故事,是哪個小姑娘更容易讓人評價高?是陽陽還是「公務員拿錢多·小男孩」更容易客觀地對待外界事物?
有些初入社會的二十來歲的青年偶爾被人背後責罵「不懂事」,原因是根據他的生命長度、充實程度,他就該「懂事」了,不懂事才顯得幼稚、淺薄。
而所謂「特別懂事」的小孩子,其實不就是比別人多經歷、多體驗、多感受得來的嗎。
只不過,這些「多」,其實有很大可能是外界(包括父母)強加給他的,非理性的。這也就是大多數人在答案中反對小孩子「懂事」的原因,因為每個人都有條必經之路來長大——孩童時期的學習。大多數的經驗統一地表明:「懂事」並不是孩子自身的快樂,包括有知友批判說是麻木的大人御賜的「懂事」。
我也認為小孩子為了懂事而懂事絕對是壞現象,
想一想:
——人是在幸福平和、人情豐富的時候思考的多,還是痛苦壓抑、煢煢獨立的時候思考的多??我不是心理學專家,以我自己喜怒哀樂經驗來看的話,肯定是後者更惹人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並且要迫使自己做出改變,來儘力避開痛苦的局面。方法各不同,有時候是很壓抑的自我整改,有時候是放手開朗。
所以這種「懂事」,對沒成年的孩子而言,是不斷循環的痛苦。對於成年人倒是還好點,因為有更大的能力去做出改變,也有更廣闊的空間來跳出、甚至逃離。
自我反省,做出改變——累是真累,一直等於是被逼著自我重塑,但是我一直在進步,性格、心理、為人處事至少從未退步過。
而且,這些年下來,我感覺「自我反省、做出改變」過程中如果感覺「真累」,那說明還是初期階段。等到了中後期,反省、修身是最自然的身體反應、精神反應。我從未對自己的狀態徹底滿意過,但是經歷多了自然知道這份心思是怎樣的體驗。
一個孩子容易在父母吵架時格外懂事,也有可能之後格外不懂事。原因都是一樣,希望父母關係好起來。
孩子很多時候不完全明白父母為什麼吵架,但第一反應就會覺得是因為自己。所以會立刻表現的懂事起來,希望能改善父母關係。同時也會害怕父母分開就不要自己了,更加會表現得懂事來討好。
如果懂事都不管用的話,孩子的挫敗感會加劇,直到無法抑制的爆發,而變得特別不懂事。這時候會意外發現互相指責的父母開始矛頭指向自己,或者為擔心自己而暫時擱置爭取。無論哪一種都在孩子看來是從敵對變成了聯盟關係,這就是孩子想要的。於是會重複使用這一招,寧可自己挨打挨罵也要讓父母停止敵對。
父母吵架是難免的。孩子的感覺是非常靈敏的,能察覺父母隱藏的緊張或疏遠的關係。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好事情,但對孩子坦誠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孩子明白不是因為他,也不會改變與他的關係,這是能對孩子做到的最關鍵也是最基本的保護。
有人把你捅得百孔千瘡呢,可是你要去跪下親吻他握刀握累了的行兇的手。
首先,懂事這個觀念十分的模糊。另外,作為一個教育的觀念和樣本。沒有幾十年的追蹤,也無從談上影響。
但是,父母吵架是給孩子做一個非常標準的處理問題的樣本。而且這裡面的情感強烈到孩子不可能忽視。所以,這必定會成為孩子的一部分。他以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定會使用和實踐這一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吵架會有很多的短期的效應。會激勵孩子反覆使用,等到他意識到其中長期效應裡面的副作用的時候,這種方法已經是他很難剝離的部分了。所以,如果對於懂事定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請加把勁吧。
首先這個題目中的話懂事 兩字 應該加一個雙引號, 這個詞可以延伸很多意思
害怕,不知所措,同情某一方,恨某一方等這些都是 懂事 字眼下隱含的內涵
就算父母極力的不讓自己的缺點暴露給孩子,但是父母身上的優缺點依然大部分還是會傳給孩子,何況是擺在桌面上的吵架呢?
結局只有一個:你的孩子會和你一樣!
推薦閱讀:
※如何簡單易懂地向家人說明 Wi-Fi 對人體無害?
※父母是「逗比」,是種怎樣的體驗?
※父親這樣做算不算性騷擾,我該怎麼辦?
※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心理傷害多大?
※如何說服父母不要給男朋友家送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