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龍應台在知乎得到的評價不高?

在題目里下的結論似乎有些草率,但在一些短答案和評論里幾次看到對她的一些低評價和嘲諷。諸如:政治心靈雞湯、青年歷史發明家、孩子少讀龍應台吧之類的,還有其他如文筆不錯,但深度不足,撐不起大格局的評價。我看過她的一些文章和《大江大海》,還是覺得很喜歡並有一些崇拜的,特別是她對教育的一些觀點。但在知乎看到的低評價讓我猶豫還要不要看她的其他作品。因為一直以來都挺相信知友的推薦,我讀書少,你們別騙我。


有一次龍應台來成都講座,我們教授挺喜歡她的文章,於是就去興沖沖地趕去聽。


龍女士痛心疾首地陳述著建國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並且以成都城牆舉例,民國時期的悠閑從容不在了,如此輝煌的文化符號就被無知的建設者毀掉了,成都的根不在了,它已經不像成都了。


此時的教授充滿疑惑,他是成都土著,北大城市管理方面的博士,深知成都城牆從1912年就開始拆除了,49年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完全消失,和建國以後有啥關係?


龍女士接著講講,保存老屋舊牆和城市現代化建設之間並無任何矛盾,在技術上根本不是難事,成都也不缺錢,關鍵是看官員懂不懂、想不想。


教授又困惑了,且不說老房子也早已毀於戰火,這……既保存又建設在技術上不是難事嗎?

所以回到學校後,每次講到城牆史,教授總會提起這段經歷,並且感嘆一句:「龍應台這人真是奇怪,有的時候特別睿智,有的時候又……有點傻。」


其實以上的觀點是龍女士一貫持有的,在各種場合都發表過,比如去湖南台做節目,接受南方周末採訪,都說著幾乎一模一樣的話,甚至對台北的評價都如出一轍——龍應台:誰來解釋我的現代?


在那篇文章中,龍應台還飽含深情地提到

無論是羅馬、巴黎還是柏林,為了一堵舊時的城牆,為了一條破敗的老街或者是教堂,都可能花非常大的成本用高科技不計得失地保留修復,為了保留傳統的氣質跟氛圍。

只是她可能不知道,巴黎城牆的命運和中國各大城市並無不同,先是由於人口暴漲、市政建設而被拆得七零八落,然後一戰中的槍炮進一步摧毀,最後政府統一規劃,1919-1932年之間將其全部拆除。


所以,我覺得,教授說「龍應台這人真是奇怪,有的時候特別睿智,有的時候又有點……傻」其實是這樣,在我們不熟悉的領域,龍應台顯得特別睿智,一旦進入我們了解的領域,龍先生就有點……傻。


知乎用戶受教育程度要高一些,一般都有一些自己熟悉的領域,龍女士所得到的評價可能因此就比較低了。


(關於成都與中國城牆拆除的歷史,可以參考我這個回答

城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失去價值的? - 通吃島島主的回答)


曾在台灣參加史學研習班,聽了一個輔仁大學的老教授課上講到他和龍應台一起去斯坦福大學胡弗研究中心抄蔣中正日記的事兒。
老先生此次是要收集蔣日記里關於國共內戰期間的戰事部署的內容,幾乎每天都是從早到晚,在斯坦福大學裡奮筆狂抄,就怕時間不夠用,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扔在上頭了。龍應台么,弄了一天,第二天就開始玩了。老頭兒再看她到底從蔣中正日記里抄了什麼,結果無非是些「窗外的什麼什麼花來了」之類近似心靈雞湯的話,看似有些情懷,但基本都是些無足輕重的東西。恐怕這就是作家和歷史學家的差距。因此,說她寫的東西「深度不足,撐不起大格局」、「政治心靈雞湯」,還真沒冤枉她。至少在這件事上表現的挺明顯。
咋說呢,龍應台寫東西更多的是基於情懷,而非事實論據,對我來說真的也沒什麼價值。她很多時間是在有病呻吟和無病呻吟


李敖原話:「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只有現象,沒有原因,這是她寫作的故技,只要你動容,不要你問為什麼。」


悲歡離合的煽情敘事作為餐前甜點尚可,作為主食難免會感覺膩。在中國青年的判斷力和思考能力面前,顯得過於浮誇。
她告訴我們,這百五十年來我們祖輩的掙扎和犧牲只是虛無,告訴我們淮海前線推著手推車的農民只是茫然無知的炮灰。是啊,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日本人來了,建設了工廠和鐵路,美國人來了,帶來了技術和美元。中國弱小時,台灣可以作為宰割中國的基地,中國強大時,台灣人可以一邊投資中國一邊作為遏制中國的支點。台灣自可以和大陸脫離,穿上西裝喝著咖啡,和「文明人」聊著對岸的野蠻。
但是我們不一樣啊,庚子賠款是四萬萬人一人一兩,日本人的屠殺從南到北,外國商品的輸入遍及全國而工業卻只能點狀分布,我們要獨立,我們要發展,我們只能用最殘酷的方式肅清家裡的雜草,榨乾自己的每一分潛力。
1840年以來,這個民族從頂點沉淪到谷底,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不斷的否定自己,以讓自己更適應這個新的世界。台灣沒有這些歷史,龍應台先生大可以高高在上的把那些小人物定義為炮灰,帶著虛偽造作的悲憫。然而對我們來說,卻是感同身受,那些苦難、掙扎和犧牲的記憶早已融進了我們的血液。
1949年之後,就是兩類人了,買再多的大陸國債也改變不了。


僅舉一例:
她用溫馨的語調得意洋洋的描述其母親10幾歲就帶船縱橫大江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和日寇勾結的黑社會水匪。
這就叫做屁股不同。
----------------------------------------------
原作者似乎是@蒼野 ,轉載於龍騰網

原文標題:大江大海筆記 美君和應家的私鹽 作者:蒼野

龍應台的媽媽應美君,夫婿是駐常州的憲兵隊長,娘家是當地也算有錢有勢的家族:大堂里掛著歷代祖宗先容,可以有整船的貨發到杭州去賣,絕對是國府治下的中產以上家族,可算是和國府同休戚的精英穩拿(Winner)階層。

  然後他們家族販私鹽,在抗戰期間偷逃國府的鹽稅,妨礙抗戰期間已經很艱苦的國府財政。

引用:城裡的人都知道,應家這個女兒厲害,十七歲就會獨自押著一條船的貨,從淳安沿水路送到杭州城裡去做買賣。(龍應台作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據前文,1949年時,龍媽媽24歲,她的17歲,是1942年。

  這時的淳安,是國軍軍事要衝。本年4月浙贛會戰爆發時,國軍三戰區副長官上官雲相層進駐此處,指揮錢塘江北岸各部隊作戰。軍統旗下武裝忠義救國軍總部在此,杜月笙和戴笠合夥的「通濟公司」的淳安分公司在此,猛做國統區與淪陷區之前的貿易,大發利市,淳安縣城市面空前繁榮。

這時的杭州,處於日偽佔領,日13軍70師團重兵屯駐於此。

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就能孤身(?)押著整船的貨物,來往於日偽和國軍控制區之間,還沒出過事情;我們只能首先佩服龍媽媽的有膽!有識!有手腕!厲害!,其次讚歎日軍國軍之間的和樂融融,共同把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這條水路建設成財富之路,文明之路,龍媽媽和應家的家族長輩帶著整船的私鹽從杭州往淳安販賣,路上隨便撞上一個緝私隊(不知是日偽的還是國軍的?),看見年輕女子的胴體,都那麼溫文有禮:

引用:士兵(檢查了兩包做幌子的官鹽後)…轉身要進艙房…一轉身,就看見那年輕的江南女子坐在船艙入口,好像正要穿衣服,她大半牛奶色、光滑的背,是裸的,士兵登時嚇了一條,美君就說,「對不起對不起,嫂子剛剛在給孩子餵奶」。緝私隊長忙不迭地說,「那就不要打擾了,你們快開船吧」。(龍應台作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真真是胡蘭成筆下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1942年夏,日軍進犯金華、蘭溪、衢州、僅衢州一地

引用:環城三四十里內,一日可以往還者,莫不遍及,米鹽牛畜、日常用品掃地以盡。有不滿其欲,則全村焚毀,殺人如麻」;「城郊各處,大火連續,經月不熄。參天樹木及握把小株,炮轟斧斫,無一倖免」。 「當時有『十無』之謠,謂市無人,田無谷,山無木,村無屋,食無糧,著無衣,病無葯,死無棺,家無丁男,室無貞婦」。「士兵死亡,約萬餘人;民眾被殺害者,二萬餘人;被擄而失蹤者,三萬餘人;房屋被焚者,十餘萬架

  好吧,回到江上龍媽罩的那條船。姑且認為這麼好商量的緝私隊是國軍的文明之師,威武之師…時當抗戰,國府財政支絀,鹽稅一加再加,幾佔總稅收的四成,後成為稅收第一大宗;到後期,一斤官鹽的售價里,90%是鹽稅,升斗小民負擔極重。

  而有本事有關係販賣私鹽的人,自然也能大賺其錢。但是…自古以來,鹽稅重,則販私鹽者眾,則官府稽查處刑重,則販私鹽或者拉幫結夥,黑道武力販私(最牛私鹽販子黃巢張士誠向大家致敬),或者搞定官府中人,搞官版私鹽。兩個都沒有,那麼被官府拍死或被同行陰掉的可能性極高;

  應家的生意已經做到敢運整條船的鹽貨行於江上,各位覺得屬於那種情形? 反正我不認為是臨時起意想僥倖做一票的第三種~

  不管怎麼樣,托杜老闆戴老闆上官長官以及國民政府的福,屬於穩拿階層的應家抗戰期間在淳安的日子過得不壞,私鹽行於江銷於城,偶爾碰到心裡有數的緝私隊,打個花胡哨也就過去了,為了保衛應家在內的穩拿階層以及國民,國民政府課徵的越來越重的鹽稅,就以累退的效果,扣到那些沒有應家路子、面子的盧瑟 (Loser)小民的頭上。

  鹽稅以及整個稅收如有不足,需要印票子導致的通脹負擔,作為變相的累退稅,也只有盧瑟小民才會叫苦連天。穩拿的應家問題不大,真真過著胡蘭成筆下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日子,哇哈哈哈哈


龍應台實質上是一個「網紅」,她的崛起之路和網紅一個模樣,是在一種歷史環境的催促下,剛好跳出來的那個人,你可以是龍應台,可以是台應龍,沒關係,彼時彼刻她說出了大家欲吐而不得的那些話,一時火了,就是這麼一回事,真要比起來她和當初的老濕、後來的咪蒙這些著名噴子沒什麼兩樣,說難聽點她就是風口上飛起來的那頭豬。
問題在於,現代網紅知道自己是什麼鬼,知道自己的牛逼是吹出來的,所以紅了之後要不然趕緊撈一筆就走,要不然認認真真跟風向,迎合大家愛聽的說,保證自己的人氣。而龍應台她卻是一個舊式文人,腦子裡還塞滿了一些「做帝師」、「指引人民」的幻覺,結果就是,她像是一個暴發戶一樣,因為一時的好運賺了一點錢,卻覺得是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達到了那個境界。
然後,她產生了一個錯覺,自己的狀態是很完美的,大家會一直喜歡看她的這個狀態,她現在的狀態和她當年的姿態沒有一點區別,要說進步,那就是屁股更堅定了。所以,當時代改變了的時候,她就越發的暴露出她小丑的那一面來,也就越發的不能被大家接受了。
你要真說靠文字圈粉,她的文筆,只怕也就是二三線作家吧。


在大江大海1949中記載了龍應台與其兒子(中德混血德國長大)的一段對話 大意是 龍應台(帶著教導口氣)問她兒子:你知道有多少德國戰俘死在了蘇聯集中營嗎?她的兒子揚起頭說道:我為什麼要知道?我只知道有更多的蘇聯人死於德國侵略。

看到這裡我深深為龍應台感到羞恥:她的所謂「悲憫」 、「人道主義」是一種不明所以的情緒,將「是非」徹底模糊了。她的所謂人文關懷不過是一種夾帶著私貨的自我解讀,沒有正面意義。

===========================================

沒想到這個發表於半月前的答案突然引起了關注,答主上知乎主要以潛水學習為主,得到眾多點贊真感誠惶誠恐,每個評論都認真學習了。

原答案是用手機打字的,下面是對這個答案的一點詳細補充,與大家共同探討。

首先這段龍應台母子之間的對話出自《大江大海1949》一書的第三部分「一把一把的巧克力」一節,原文如下

我們分析這段對話,不僅要關注其內容,還要關注說話人的身份。這裡,龍應台是與一個德國人而非俄國人討論蘇俄對德國戰俘的虐待。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對自身侵略戰爭的反思:那就是選擇銘記自己對他國造成的苦難,而選擇忘記他國對自己造成的苦難。而龍應台卻試圖喚起自己兒子對德國先輩遭受不公待遇的認知。那麼,從這裡我們是否可以看出,是誰在用懺悔與寬容消融仇恨,又是誰在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喚起仇恨?

侵略戰爭與內戰不同,與冷戰不同。侵略戰爭的戰場主要發生在被侵略國,承受戰爭傷害的主要是被侵略國的人民,被侵略者奮起反擊,報仇雪恨,具有天然的正義性。這就是我所提到的「是非」。在世界範圍內,只要傳播這種是非觀念才能更好的消解戰爭的可能性。不傳播這種「是非」觀念,卻單純強調所謂人道主義,在一個弱肉強食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世界裡,「人道主義」還有何生存的土壤。上述表述絕非評論中所提及的「勝利者的論述」,而相反,其應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觀。

沒有人能夠脫離其社會與階級而存在,因此國家的行為,社會的變革,時代的洪流本就與個體的命運相互影響,龍應台所強調的「人道主義」其實消解了人在歷史中的主體地位,使人民成為了歷史變革的接受者,而不是歷史進程的推動者,這樣的表述除了有助於夾帶傳播她自己的一點私貨,又有什麼正面意義?

一點小小的補充,懇請大家不吝賜教,謝謝!


為文為人,龍應台的強項和弱項都比較突出。也就是說,她是粉絲和黑子都比較多的那類作家。

龍應台的歷史功績,是她作為特殊時代的啟蒙作家,為台灣社會(甚至可以說廣一點,華人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容低估的意義。這一點,不管你是什麼立場,左派或右派,還是應該承認。

在今天,在大陸的互聯網上,如果你是一個左派,或「自干五」,或傾向於擁護現行體制的人,或為大國崛起自豪流淚的人,那龍應台幾乎就是死敵,是「臭公知」,怎麼都尿不到一壺的。

如果你是所謂「自由派」,原則上支持自由、民主……或是對現行體制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的人,那好像沒必要再去讀龍應台的書和文章了,因為終究會覺得龍應台說得對的地方比較淺,說得錯的地方也挺多。畢竟,啟蒙的時代也過去了,華人社會需要的是更新的、升級版的龍應台。

這就是龍應台在今天的尷尬,任何一派人,都可以找到和她敵對的理由,她失去了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那個歷史語境。

話說回來,世界上寫書的人有很多,如今還讀不讀龍應台,真的重要嗎?我自己大概不會讀,但也不至於去黑她。願意讀也OK呀,取其精華唄,對任何書都當如此,不僅針對龍應台。


我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
世界上小國諸多,挪威,芬蘭,韓國,新加坡,冰島……他們沒有什麼核彈、航母 ,然而民眾生活富足安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房沒有什麼七十年產權之類的笑話。
如果國家強大而普通百姓生存艱辛,那麼這個國家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龍應台

這段話特噁心,完全是最無知的那種網文調子。

她寫了《大江大海1949》 ,那個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龍應台活在1942年的河南農村,懷裡抱著餓死的菲利普,看野狗啃著她親愛的安德烈,她還會說出這些話嗎?

就說芬蘭,如果都是龍應台這樣的人,早沒這個國家了。是曼納海姆和西蒙·海耶這樣的人拯救了這個國家,這才有了芬蘭人今天的生活。
冰島因為漁業衝突差點跟英國動武,若不是戰後大國崛起的美國撐腰,它也早亡國了。

新加坡淪陷後,日軍對當地的華人進行了大屠殺。先要求所有新加坡18歲至50歲華人男子到四個地方集中以領取「良民證」。結果集體處決,先用機槍打,後為省子彈綁成一串推進海里;有的押赴泰國築路,九死一生。遇難人數無法統計,在5至10萬間。

再說中國。

東北僅遼源一地就有6個萬人坑、7處屍骨點和1處「煉人爐」。平頂山慘案日寇殺死3000餘人,三分之二是婦女兒童。
七七事變,日軍偷襲南苑。29軍學兵團都是一二九運動的學生投筆從戎,領到武器幾小時就發生了戰鬥,學生兵一步不退與日寇白刃戰,傷亡十倍於敵。最後1700人只活下來600。那時的中國有幾個大學生,幾個中學生?他們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就這樣犧牲了。最後平津陷落,佟麟閣、趙登禹也犧牲了。

如果那時有核彈、航母,能發生這種事嗎?能死這麼多人嗎?
對她龍某人而言,小民尊嚴不過只是一句話。對我們而言卻是一百年的血與火,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大國崛起是安逸富足的基礎,沒有生存就無法奢言生活。新中國從建立伊始發展到今天,幾代人付出多少努力,她都視而不見,只是陳詞濫調,反覆消費人們美好的情感,販賣自己的雞湯。
所以感覺龍應台這人,表面溫文爾雅,其實骨子裡最冷酷,最沒有良心。

(關於開頭引用的那段話,懷疑除第一句之外,後面都是網上哪個不知名文盲自創,然後加上的。龍應台不應該蠢到這種程度。但是這段話版本太多,難以確定。因為個人情緒問題,使這個回答過於兇惡,但是上面的文字不打算改了。)

補充2017-7-19

「世界上小國諸多,挪威,芬蘭,韓國,新加坡,冰島……」這一段基本可以確定是假的了,不是龍應台的鍋。

能看到的北大演講各版本,都沒有這一段,只在幾條微博上存在。

然後就是知乎上的這個回答,以及我在回答中引用的段落。

如圖:

這也似乎解釋了,為什麼龍應台在知乎評價不高: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上面那位答主為代表的一群人的造謠、引用,搞得更臭了。

龍原文應該是:

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外來移民,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
我觀察這個國家的多數如何對待它的少數——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
  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份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放心吧,中國少數族群的地位,遠高於多數族群。

在大陸的台灣省人,地位、所享受的政策,絕對是高於十三億人中大多數的。

如果說,所謂的大國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軍事的耀武揚威,經濟的財大氣粗,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那我寧可它不崛起。因為這種性質的崛起,很可能最終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類社區帶來災難和危險。
  

龍應台這段話,比 「沒有什麼核彈航母」那一段野文的水平高多了。

軍事的耀武揚威,經濟的財大氣粗,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這說的不就是美國嗎?


僅針對題主的疑惑而言:請你不要在意在這裡大家的評價,自己去看她的作品去得到自己的看法。互聯網是社交聯繫和觀點碰撞的平台,但如果要獲取知識的話,還是去看書比較好。

下面是我個人的看法:龍應台女士是一個比較真誠的作家,有比較細膩的感觸、女性主義視角和一定程度上的社會關注意識。但是因為各種各樣我這個外人不知道的原因(自身的局限、理想與抱負、台灣社會的環境)她並沒有能夠在文學專業研究和自己的創作上有真正的突破,其成就也始終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上。如果題主(或者其他人)想要關注女性作家的作品的話,在大陸堅持長篇創作的鐵凝、遲子建、王安憶等人會是更好的選擇;台灣的朱天文朱天心姐妹,包括影響過一代人的三毛,也都比龍應台更值得一讀。樓上的答主如 @Coke提到了主流知乎用戶對龍應台女士作品的看法,我認為在她提到的作品中,龍應台的散文集恰恰是應該跟《易中天品三國》和《明朝那些事兒》放到一起的,拿她跟專業歷史學家如田餘慶、文學大家如魯迅去比並且覺得她同他們一樣可讀,也太難為人家」小國寡民「了。

事實上,龍應台女士的創作生涯和目前知乎對她的看法正可以綜合為一個努力建構本土意識與國族認同但難遂所願的台灣文化縮影。台灣目前大多數為人知的文學創作者——胡蘭成、柏楊、李敖、朱天文天心姐妹、白先勇、張大春甚至瓊瑤大媽...無一例外都是「外省人」,他們的創作,怒斥也好清新也罷,都是基於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創作,台灣這樣的小島本身的文化背景無法培養他們這樣的作家——而龍應台女士恰恰是一個符合現在台灣特點的作家,儘管她不可避免的仍是一個外省人。她的作品試圖描繪細緻的個人生活體驗、塑造本島的社會認同,同時她本人也努力參與到台灣狹小的政治和社會的漩渦中去(這些傾向在《野火集》中就已經很明顯了),用一種近乎於婦人之仁的天真理想主義視角來看待社會、歷史與國家進程的發展。這一切在習慣了宏大敘事、訴諸理性的教育的同時肩負沉重的、充滿苦難的歷史記憶的大陸人(包括題目中的「知乎用戶」,也包括筆者自己)來看自然是膚淺又缺乏價值的。因此而受到批評也是自然的事情。

龍應台女士在文學創作上的停滯和在政治上的無力也是屬於整個台灣的,他們努力的掙脫「中國」背景的束縛,構建自己的本土意識和國族認同,但是一方面台灣註定了是個不斷受到大陸、美國、日本等大勢力力量投射的小島,龜縮和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另一方面它實在是太小太小了——這使得在脫離「中國」文化影響的前提下它在文學創作領域上註定是難有真正的建樹,在政治上也只能陷入一團亂污中去無法達成目的。流變、動蕩和文化融合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很難想像還會有白先勇、李敖這樣的人物出現了。

所以雖然我只是個完全沒有資格的「知乎用戶」,但也依舊為龍應台女士和台灣感到惋惜,並且忍不住想批評一下。


有些書就是寫給「書讀的少,好騙」的人的,比如龍部長的書。

你看過《大江大海》,實際《大江大海》中寫的事情都經不起歷史考據,只有「聽某某老人談起」而已。知乎上已經被人打過臉了。

事實且不說,她媽去了台灣,身上還有金子,開了店,寫得可憐。
也不想想亂世的黃金,黃金哪兒來的。有黃金的都是財主啊。
還是軍官家屬。

同去的兩個勤務兵呢?窮的什麼都沒,沒下文?餓死了么?
就算是《大江大海》這種雞湯,龍部長關心過書里那些真正的窮人沒?


其實,她寫給安德烈的那些小雞湯很不錯。

可是,知乎眾討bi論shi的,不是作家龍應台,而是官員龍應台,那個愚蠢幼稚又活躍的井底之蛙。

沒人討厭媒體人崔永元,大家噁心的是反轉鬥士崔化鈉;沒人討厭乒乓冠軍蔡振華,大家噁心的是足協主席蔡乒乓。


她講小清新,講小老百姓的尊嚴

可她說不出一條可以實踐的,能讓全體老百姓光速獲得尊嚴的具體操作方法

就是心靈雞湯啊,告訴你這件事很美好,特別好

可是怎麼做這件事?不好意思她也不知道。

她贊小國高福利,多假期,人人臉上洋溢笑臉,你要去問她,如何讓一個體量像中國這樣龐大的國家人人不上班拿社會福利?

她屁都說不出一個。

她就是畫個餅,給你們看,輕飄飄說,多美好的餅!你們看看就飽了!精神上飽了比實際填飽肚子重要!

她自己畫餅讓別人充饑也算了,還要鄙視邊上埋頭種地的土老帽,覺得土老帽開墾田地破壞環境,覺得土老帽收割莊稼不尊重生命。她哪裡管土老帽一個人養家,養活十四億中國人,她不管的,她只覺得土老帽很low嘛,只覺得你們十四億人,喝點心靈雞湯就能活下去嘛

真正關心民眾的學者,不會在人家還餓肚子的時候,要求他們講素質吃有機食物。她就是裝逼啊,她自己有錢有名聲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你這不好那不好,你問她,那怎麼才能達到你口中的好,怎麼讓十四億中國人集體好

她不知道啊,她哪裡知道?何不食肉糜唄

明知道國情不同,一天到晚拿中國和幾個高福利發達小國比。這有什麼說服力?那些國家有哪一個拖家帶口幾十億人,站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後一片廢墟的土地上建設自己的?

要比也該是和印度比,好歹人口還接近點。可你看她敢拿中國和印度比嗎

她最大的問題就是,提不出可行的方案,還要全盤否定現在的方案。這不是虛偽是什麼,這不是惡毒是什麼。我看她不在乎的不是什麼大國尊嚴,她不在乎的明明是小老百姓的生存啊


在我懵懂無知的高中生涯里,在我漫漫無際的閱讀理解中,「龍應台」是橫刀立馬血染殘陽的大丈夫,「林清玄」是長裙搖曳長發隨風的女神。後來懵懂無知的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這兩個人就這樣毀了我對文人的憧憬以及我的文學夢
說來還有些辛酸呢

大概就是這張吧(圖為林清玄先生)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在雜誌上看到這張照片時我的心情
「晴天霹靂,褲衩一聲」


談文學的時候矯情,談政治的時候虛偽。
大江大海說是國共雙方都要對生命道歉,但字裡行間全是共產黨不對。
想裝卻總露尾巴。naive!

法官的判決不能類比龍部長的政治判斷。
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是根據材料做出判斷;
不同點在於:法官能接觸到的證據是由公安局、檢察院、當事人提供的;龍部長手裡的證據是由她自己收集。從大江大海這本書里,我看到的不是她全面客觀地收集資料進行敘述,而是看到她先有敘事目標,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尋找材料,然後再隱藏自己的目標。
法官的判決是建立在現有的所有證據基礎上。她的判斷是建立在對證據(歷史)的選擇的基礎上。她的大江大海跟共黨的中國近現代史是一個套路:有目的的敘事。
有目的的敘事的背後必然是對材料進行選擇、重組、省略。&這個套路其實不可厚非,任何敘述都有立場。但她一方面有目的敘事,另一方面跳出來直接宣稱自己無目的和功利,這就不好玩了。有一種看低智商騙子表演的感覺。
我們看書,不要看作者說什麼,要看作者省略了什麼,重組了什麼。
她還有一個套路:宣稱自己在寫文學,文學注重感受、個人命運,所以不對客觀性負責。
這個套路看似精妙而已。
首先,從文學價值來說,她所表現的人物在大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下的生存狀態並不是高端的寫法。她口口聲聲說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其實筆墨根本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個人的靈魂深處。她對人的情感體驗只停留在了悲歡離合的層次,這是個什麼級別呢?——傷痕小說、電視劇。
她僅僅是試圖用這樣的情感體驗去喚醒人們對於戰爭的恐懼和逃避。至於深層次的反思、反省,對人類的終極命運關懷是沒有的。最後達到的敘事目標,不僅沒有滿足她的需要,還落入了政治判斷的窠臼。可能她確實不想做判斷,可惜她筆力不逮,不能更好的隱藏自己。
其次,她其實可以有更勁爆的寫法:不迴避戰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甚至站在戰爭的立場上考察細節;不迴避國共雙方的優點和缺點,極力暴露和宣揚雙方細節。在這樣的視點下,寫出小人物的各種幽微的心理狀態。用小人物的幽微、甚至看似不合常理的心理狀態、情感體驗(甚至是熱愛戰爭、依附戰爭),去反駁自己為國共雙方戰爭建立的合理性。
讀者會先認為戰爭那麼合理,犧牲點小人物沒什麼;最後才會真正把自己的切身體驗代入,感嘆人類共同的生存境遇。這是對人類更高層次的悲憫和同情,是真正的理想主義。


有沒有這樣的文學作品呢?有的,《靜靜的頓河》。


PS:任何敘述都有目的。我洋洋洒洒寫這麼多,無非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如果再繼續寫下去的話就會逐漸暴露我背後的價值取向:傾向認為當時的國民黨比共產黨更壞。
這就是我的政治觀點,寫這麼多,卻絲毫沒有提及。
最後說出來,是害怕你發現不了。


為什麼龍應台在知乎得到的評價不高? - 如何評價 X - 知乎

對龍應台作品中史實錯誤的批評已經很多。這方面是無可辯解的硬傷,基本證明龍應台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業餘歷史學家。但也應該注意到,龍應台以雜文出身,中間雖經歷宦海沉浮、當了幾年似不得志的龍局長、龍部長,她主要、並且依然是一個政治評論家和專欄作者。所以,其他作品固然可以作為參考,但核心依然是她的政治評論。

先亮觀點:

1、早期龍應台繼承五四運動以降的「現代化」敘事和「國民性」批判之傳統,以「西方」批判「中國」、以「先進」批判「落後」,試圖以此啟蒙民智。隨著台灣政治的時過境遷,龍將批判的矛頭由島內轉向大陸,從批判「自己人」到「批判他者」。這一轉向是造成「龍應台變了」之觀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後期龍應台發展了基於「文明」的批判進路——「文明的尺度」,融入了一些她對個體命運和對文化的同情與關注。但究其根本,批判的標準依然是「現代化」的「西方」。只是把早期批判中的台灣變成了西方,大陸變成了台灣。

3、不贊同知乎上關於龍應台試圖構建台灣本土意識之觀點(如為什麼龍應台在知乎得到的評價不高? - PurpleLight 的回答 - 知乎)。龍應台依然是《野火集》中那個呼號啟蒙的龍應台。她所主張的對台灣的認同,指的是對台灣「已啟蒙的」政治秩序與政治價值的認同。這一立場可被認為是她的政治自由主義主張在兩岸關係領域的體現。

分述如下。

1.《野火集》與龍應台的批判進路

對龍應台的傳統印象,多來自於其成名的雜文集《野火集》。在第一篇文章《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開頭就是直呼「台灣1800萬的懦弱自私的中國人」。整本書針對80年代台灣所面對的環境污染、大學教育、崇洋排外、傳統文化破壞、性別偏見等現實,針砭時弊、反思威權統治下的自我壓抑和對權威的習慣性服從。按龍自己的說法,最初的動機不過是一個剛從美國歸來的留學生看不慣台灣人的逆來順受、唯唯諾諾。這種批判幾乎是本能的、自發的,來自於一個擁有公共關懷的留學生基於中西對比的不滿和表達。

在有意無意間,野火中的龍應台繼承五四運動以降的「國民性」批判傳統,以啟蒙者的姿態(中性)對「睡在鐵屋子裡的人」的呼號。比如,在《不會「鬧事」的一代》中,龍應台引述了哥大學生反對和示威校方在(種族隔離的)南非進行投資。她認為是否正確可以討論,但這說明這些學生的三種品質:關心世界、能做價值判斷、有充分的道德勇氣。緊接著她說「我們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具備這三個品質?就我有限的觀察,非常、非常少。」
不難設想,這種將西方作為中國之對照面、分置於「已啟蒙」和「未啟蒙」兩段的政治想像,不管在那時的台灣還是現在的大陸,都極具爭議性。《野火集》剛剛發表即遭到了反彈。龍應台在《野火集》中就收錄了反對意見的讀者來信,一封抬頭「中華民族萬歲」的寫道:「你是否認為孔、孟全是放屁,只是所謂『進步』、『現代化』的絆腳石?中國人就是中國人,該有自己的一套,當我們全成了『洋奴』(好比一些女孩,心甘情願地給洋鬼子玩弄,只是為了一張卡,他媽的,噁心!)全被洋鬼子吃得乾乾淨淨的時候,我敢保證,沒人能再找到回頭的路,中國,中華民族便完了,樂於見到吧?!教授啊!」

在我看來,《野火集》奠定或者說確認了龍應台的基本批判方法,即現代化敘事。她的標尺三十多年來其實沒有變過,只是由於台灣政治制度的變動,對政權的態度也隨之轉變。在《野火集》附錄的「一個冷冷的聲音」一文中,接受採訪的龍應台也是這麼認為的:「九十年代的台灣,跟八五年的台灣不同了。八五年的台灣是一個在蒸汽鍋里,被鍋蓋蓋著,沸騰了四十年,汽沒處發的時代。整個社會需要代言人,我適時出現,就被當成文化英雄。現在鍋蓋已被掀開了!他們自己可以走上街頭,不再需要文化英雄來代替他們說話。現在的台灣是一個比較成熟、比較自信的社會。

此情此景,批評家該如何自處?或許有人會轉行,有人會更新理論、批判新社會。而龍應台則是順藤摸瓜地找到了台灣在文化和血脈上的源頭——大陸,於是有了後來在大陸媒體上開專欄、寫時評的龍應台。批評的內容也和當年相似,只是矛頭從對準島內變為大陸。一方面,依然批評國民性。比如輾轉全國各地、呼籲保護傳統建築,跟《野火集》中呼籲保衛傳統文化的立場如出一轍。另一方面,則是飽受爭議的以「文明」批評大陸政治、為台灣民主辯護。

2. 「文明」的引入

對龍應台近十年文章較熟悉的人,大概對她筆下的「文明」一詞不會陌生。南周前副主編錢鋼曾在《蒲公英的歡樂和悲傷》說:「一九九八年,我主《南方周末》筆政,不到一年,就有十餘篇「龍文」在我們的報紙刊出。她談電影,談文學,談環境,談國際事務,一個核心是,談文明。她的文章,成為那一時期《南方周末》「一紙風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個人看來,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在中青報「冰點」事件後的《請用文明說服我》和2011年夏天在北大的演講《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

對龍應台來說,「文明」是什麼?在《請用文明說服我》中,她說:「……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道的堅持,而從這種尊重和堅持衍生出其他的基本價值:譬如主張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譬如對貧富不均的不能接受,對國家暴力的絕不容忍,對統治者的絕不信任,譬如對知識的敬重,對庶民的體恤,對異議的寬容,對謊言的鄙視……」《文明的力量》則更具象一點:「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對於殘障者的服務做到什麼地步,它對鰥寡孤獨的照顧到什麼程度,我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所謂的盲流民工,對我而言,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明的尺度。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外來移民,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我觀察這個國家的多數如何對待它的少數——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

一方面,「文明」這個詞融入了濃厚的龍應台個人色彩。在龍應台的字典里,「文明」是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嚮往文明的社會裡,文化政策應該是文明的捍衛者,文明指針的建立者。」而文化又恰恰勾連起了那個關懷個體福祉和個人命運、寫下了《如果你為四郎哭泣》的龍應台。(其實這篇文章本來就是《什麼是文化》這篇長文的節選。)在她看來,「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由堅實而蓬勃的文化組成的公民社會,正是制約強權最有力的武器。另一方面,「文明論」與龍應台一直以來的現代化敘事一脈相承,代表了她對西方政治文明發展至今的根本原則的理解。雖然在面對大陸的讀者發言時,龍應台從未言必稱美國德國。但在她寫下這些具有感染力的文字、並冠以「文明」之名時,想像的還是作為參照物的「現代化」的「西方」。

她是如何論證的呢?很簡單。在《文明的力量》中,她舉了兩個例子:戒嚴時期國民黨對歷史的篡改,以及民進黨一干人的沉浮。進而「國家是會說謊的、掌權者是會腐敗的、反對者是會墮落的」。在她看來,雖然台灣島內的各派依然爭論不休、台灣社會時不時要「上民主課」,但大多數人都已對上述原則有了廣泛的共識。言下之意,在「大陸—台灣」這一對關係中,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台灣已在文明/現代化的標尺上更進了一步。在完整版的《文明的力量》最後,她引用了《野火集》發表後、她離開台灣前演講的最後一段,送給了在場的觀眾:「在臨別的今天晚上,你或許要問我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夢想?……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做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會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在以台灣之「成功」轉型批判大陸,龍應台事實上在中國內部的尺度上(大陸—台灣)重現了《野火集》里「中西之別」,並無太大新意。

只是這一次,台灣變成了西方,大陸變成了台灣。

3. 一個政治自由主義者眼中的兩岸關係

龍應台是獨是統?這大概才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

這個問題初看非常複雜,因為龍應台在不同場合的表述,似乎可以推導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在《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一文中,她說:「身為台北市文化決策者的我,如果致詞時引用了司馬遷或韓非子,會被批為「統派」,意思是對台灣「不忠誠」。為國學大師錢穆和林語堂修葺故居時,我被怒罵質問,「錢林兩人都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不可以用台灣人的錢去修中國人的房子!」」這儼然是對獨派極大的不滿。但在《文明的力量》里她又說:「我不會說湖南話,沒有去過湖南,對湖南一無所知,老鄉站在面前,我登時就說不出話來了。這一輩子的那個中國夢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兒了,這是1979年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原來啊,我是台灣人。」分明又是在鼓吹所謂的「台灣認同」。

我認為,不能把龍應台簡單地歸為任何一派,因為她的政治自由主義主張使得她既可以成為「附條件的獨派」、也可以是「附條件的統派」。

看得出,在美德期間,兩國的政治自由主義,比如多元主義社會、程序正義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她的政治理念。早在《野火集》中,她就對美國學生花錢進電影院阻攔別人看種族歧視電影的行為不置可否。既沒有單方面批評這些學生干涉了別人的自由和思想,也沒有表揚他們此種反對種族主義的做法,只是再三強調了他們的政治熱情和參與精神。若干年後,2006年施明德的百萬人「倒扁」勢不可擋,龍應台卻拒絕捐錢表示支持。飽受質疑的龍應台如此回應:「正因為「一巴掌打死臉上蒼蠅」這個急促動作會很痛快,它很容易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感情,集中了舉國的注意力,而「陳水扁」黑盒子的真正問題──結構的、制度的、思維的、文化的,都被推到邊緣。制度的檢討、機制的改造、人民本身民主素養的深化等等,在尋找宣洩的憤怒情緒中,都會被認為是高調、空談、緩不濟急,而被遺忘。」這一次她沒有避諱陳水扁的「惡」,但依然主張用程序性的選票而不是用憤怒和誇張的街頭抗議「倒扁」。

提倡不服從權威的懷疑精神,鼓勵關心公眾事務的政治參與,堅持以程序正義限制實質訴求,並相信這幾個要素的結合最終能誕生好的政治結果,這就是龍應台。

有趣的是,在處理兩岸關係的問題上,她似乎也是這個態度。

在《請用文明說服我》中,龍應台自己是這麼說的:「當「家國認同」的情感線和「價值認同」的理性線相互衝突時,我如何取捨?毫無猶豫,我選擇後者。二十年前,我曾經寫「野火」和國民黨那個「家國」對抗;李登輝當政時,我曾經為文批判他的虛偽與狹隘;陳水扁不公不義,又迫使我執筆徹底抵抗。所以您如果鬧不清我究竟是「統派」或是「獨派」,不妨這樣試試:台灣和大陸,哪邊符合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的「家國」。哪邊違背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離之棄之抵抗之的對象。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值認同」,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所以,我是統派還是獨派呢?」在《向核心價值邁進,超越台灣主義》中,她表達得更加徹底:「「台灣人」的定義如果是唯我獨尊、排他的,那麼我恥為台灣人。「台灣文化」的定義如果是狹隘閉塞、黨同伐異的,那麼我一定是一個異議者……因為我相信,不容許自由心靈存在的國家,就不配讓我愛,不管它的名字是「台灣」還是「中國」,不管它有幾斤幾兩的「土地情感」。」。換言之,獨統是次一級的問題,完全取決於大陸政治是否能夠符合龍應台「文明的尺度」。

剝開了這層外殼,龍應台對獨統問題的隨意性令人驚訝。她雖然對兩岸在歷史和血緣上的複雜糾葛有深刻的理解,卻意外地從未沒有將獨統置於核心地位認真考慮過。在她的眼中,獨統是一個太過個人的價值判斷,就像電影院里學生抗議種族歧視和觀眾看電影的權利哪個更重要一樣,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答案。既然如此,不如退回形式和程序,退回對文明和啟蒙的共識。此處龍應台的直接近乎單純,完全是洛克式的社會契約論的翻版:如果一個人認同或不認同某個共同體的政治理念,他有權利通過行使自由意志加入或退出這個共同體;如果一群人能夠就政治的基本問題和底線達成共識,自然也可以憑藉自由意志組成新的共同體。民族不是(或者不應該是)由脫離人類控制的自然歷史過程塑造的,也不是被「土地感情」或「集體回憶」建構出來的,而依賴於共同體基於政治共識的決斷。

這個推論或許很極端,但在主張政治自由主義的龍應台那裡,卻是最自然、自洽的結論。

4. 餘論:然而,這是足夠么?

對「五四」時代的「啟蒙」話語,學界早已對其中含藏的「現代性話語」和「西方中心主義」有諸多反思;而對於「缺乏道德內核」的政治自由主義及其後果,此方面的批判也早已汗牛充棟。對此,龍應台不會不知道。但可能在她看來,她所當下思考的,依然是這個時代的大陸和兩岸最需要的。

然而,如果是必要的話,這是足夠的么?

在《野火集》中,龍應台說:「台灣是誰的家?是我們的家。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讓它變得更好。」但是,「我們」是誰?在當年或許不重要,但時至今日,在獨統問題已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時,龍應台還是一直迴避,故往往遭到統派和獨派的兩面夾擊。

在《文明的尺度》中,龍應台說:「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可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不公正和不平衡是能夠被共同體內部的「文明」「啟蒙」完全化解的么?我看到2016年底的港大演講,在遭遇全場高唱《我的祖國》時,她還是倔強地回應「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

有時我也搞不清楚,這抱殘守缺般的堅持,到底是龍應台的局限、還是她的智慧。


因為意識形態和格局的不同。

我這裡說的意識形態並不指美國及國內公知搞的那套各種二分法,而是更廣泛的東西。

比如,落後就會挨打。

比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其實這不是誰刻意灌的,經歷過清末民國這些歷史的民族,肯定對這件事有所感悟。

而我們理解不了歐洲白左為什麼在民間有那麼多擁護者,也是從小養成的意識形態的差別。

我在英國留學過,知道歐洲那邊從小教的都是 —— 德國搞納粹,被揍了,德國國運完了。歐洲上個世紀曾經各種互相水火不容,都以為自己優越,結果打成廢墟,還讓美國佔了便宜。

當然,更有那些普世價值,種族熔爐的東西在裡面。

我無需在這裡評價這些東西到底誰好誰壞,誰對誰錯。我想說的是,就是因為從小養成的價值觀不同,導致了思維差異上巨大的分歧。

這種分歧也會表現為令人不快的優越感,例如英國人就對我說過,沒有信仰的人在富也是野蠻人,中國是野蠻的

這在中國有句老話,話不投機半句多。

龍應台給你們看的那些價值觀,其實很多也是台灣人的思維模式。

就那句「請用文明說服我」,好像 「只要我文明,你就應該也必然文明的跟我說話,說服我」。這在社交場合倒是個君子之范,可是我們對國際外交規則的理解,是1840年英國給教會的。

台灣人經歷的歷史是這樣的。

大清把他們拋棄了,對面不可信。

台灣民主國,反抗過一次,被日本殺光了人,只剩下狗。

228事件,又反抗了一次,還是被屠,一點用都沒有。

不反抗了,美帝過來給了骨頭,快速工業化把大陸甩開了。

美國日本待他們多好。

而其實90年代的台灣人,也是比較迷惘,或者說比較可憐的一代。

他們經歷的是——爹媽跟他們說,小蔣時代,起薪40K。然後阿扁時代,起薪30K。現在,起薪20K。

和美國工人30年很相似。三四十年前,美國是世界工廠,美國年輕人畢業了找份工作就很快有車有房過小資生活,現在,畢業了一身學業貸款,所謂中產階級根本攢不下錢,只能窩在父母房子里混口飯吃。

而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大陸和非洲大概只有秩序水平不同。那段時間,我們的農民還在三提五統,農民工積蓄是零,各種工程保護基本聊勝於無,以人換樓,以人換煤,遍地的車匪路霸,飛車黨剁手,廣東火車站類似現在的巴西貧民窟。

簡單來說,我們現在如何看印度,就是二十年前台灣人怎麼看我們。

甚至那時候,除了核武器,台灣對大陸軍事還有不少優勢的。

台海危機的時候,美國航母一橫,大陸整個就慫了。儘管沒獨立,但是大陸如何醜態,台灣人是覺得能笑一輩子了。

然後十多年間,台灣幾乎是停滯不前,從笑話大陸破銅爛鐵,到眼看著南海仲裁趕跑美國,航母各種進來蹭蹭,日本被搞的焦頭爛額。從大陸崩潰論變成了美國棄台論。

到底這種心理落差有多大呢?

我舉個例子:

2016-2017,日本被各種繞海,飛機炸窩,我們覺得日本自衛隊太廢了。

2018,日本曝光密研數年的新世代飛行器和全息電子戰科技。

2019,全年無事,中國網民覺得日本那次又向伊吹文明搞高達一樣搞笑。

2020,大陸因經濟危機,科技研發開始落後。

2022,日本及美國合作研製的空中母艦訓練機比良坂號完工,在測試中接連實現超音速巡航,空中起降F22,空中加油,大氣層突入。此為全球第一個空中母艦。中國新聞各種字少事多。

2024,日本天照大神級空中母艦正式服役,可一次攜帶300架無人機。且多次再軍事演習中表演全息無人轟炸。

2027,日本軍事空間站神母號升空,實現在地球外駐軍及生產軍品,飛機的能力。

2030,日本空母闖入中國領空,中國試圖用軍機靠近,然而天照大神級1000KM內所有軍事飛機導航系統一時全部失靈,雷達更是被干擾到沒法用,甚至導彈都失能了。天照大神從黑龍江一路飛到騰衝,再原路返回,如入無人之境。日本媒體宣布,他們搭載了軍用AI的全息電子戰系統已經與中國形成了代差,2400倍宙斯盾的攔截能力以及反輻射系統可保證日美空母「無後顧之憂」。

2032,日本神母號空間站接連完工6艘空中航母,其中2艘和500架全息AI無人機正式進駐台灣。某局分析這些駐軍已使收復台灣接近於不可能。大陸網路輿論徹底崩潰。

2034,美國宣布輻射疫苗已接近完成,有望在2年內使接種者對氫彈輻射徹底免疫。

2035,日本正式購入輻射疫苗,並開始輻射生存實驗。

2036,日本極右翼政治家東條熊二郎上台,此人競選口號是 「東亞是我們有史以來的固有國土」。同年,大陸宣布電子戰與軍事AI被日美拉的更遠了,體量已經不再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已經淪為實質上的弱國。

2037,日本輻射生存實驗完美成功,持續暴露於60倍於氫彈輻射的右翼自願實驗者2年內無一出現嚴重癥狀,且在進行解輻治療後的3個月內,放射物基本排出。美國發言稱,日本右翼以昭和精神為全人類反輻射研究及和平進程做出了卓越貢獻。

2038,日本又把3艘新一代的空母及1000多架無人機開進了台灣,並在中國同步軌道上部署了宇地作戰系統,且全部為AI無人兵器。某局分析這些力量已超過大陸戰爭潛力,一旦出手大陸則危如累卵。同年,東條熊二郎發表「鐵幕演說」。

你覺得我在胡扯。沒錯,我這裡就是在胡扯。然而這二十年來,台灣90後是親身經歷了類似這段胡扯的歷史

這些事發生時,你的自卑與恐懼,就是台灣人聽到「不是為你們準備的」時的心情。

本來跪著就被送了文明,送了發達,還送了MZZY(美國施壓逼垮的小蔣)。大陸這種死硬的窮光蛋二愣子,在這一代台灣人眼裡,特別是那些曾經富貴文明的赴台地主後代眼裡,才是做無用功,活該受罪被拉遠,活該受窮。在龍應台那種人眼裡,似乎只要保守著舊有的東西,懷念一些文明自由的虛物。無需過多的做什麼,就有威風八面的盟友送來想要的一切。更似乎他們那一代,富家小姐,地主後代,買辦等等那套泡沫般的仁義道德才是能在地球上行得通的東西。而我們經歷了什麼呢?《八次危機》這本書仔細介紹過從建國以來,我們自立自強過程中,經歷的各種苦難。甚至老幹部也表達過對上兩代人的「犧牲」的歉疚,並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受苦了。

台灣這20年間,年輕人就是難免會覺得,為什麼這套就不靈了。不但軍事落後了,起薪也越來越低。在香港卡車司機都能在內陸包三奶四奶,一線城市中心還有棚戶區的時代,台灣人來旅遊一趟也是無限的風光。可是二十年後,哪怕大陸依然有落後的地方,然而北上廣深的風光已經讓台灣人的固有意識形態產生了懷疑。一部分人開始沉默而理性的思考,仔細考量彼此的優缺點和不同,更多激進的人則走進了變本加厲的否定和對立的死胡同(畢竟,優越感還是要找的,人年輕難免會這樣)。PTT上這部分人的形象讓大陸各種跌眼鏡,而這時,龍應台還一如既往的發表10年前,20年前那套理念,試圖去「說服」大陸人,自然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那些台灣憤青的作為。

畢竟,不可理喻的人已經夠讓人生氣了,而龍應台背的鍋,就是 —— 他們還在拚命對你講他們的三觀,並要說服你。這當然會讓她,和她的那套思想(比如「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變成眾矢之的。無論她自己是否是站在那部分令大陸不悅的台灣人的立場上,只要她的言論和那些人有交集,就會背這個鍋。何況她還是個名人,做為一個作家,偽文化部長,本來應當在「文化」(思想,格局)上勝人一頭的。能不被跌了眼鏡的大陸人擠兌么?


看到這個回答的點贊和部分評論我覺得知乎已經和貼吧天涯貓撲微信微博區別不大了。

這種中二青年拙劣的移花接木手法至今還有市場?典型的偷換概念混淆視聽選擇性失明。一說小民尊嚴就說北歐新加坡,亞非拉幾十個窮的鳥都不拉屎的小國家被你吃了?

上面有個答主說的很清楚,北歐新加坡等富強小國都有其不可複製的歷史,也不是一開始就小民尊嚴的。對於中國這麼一個複雜的國家只能是大國崛起後才會有小民尊嚴,和平統一時期的老百姓遠比分裂時期好受。

大國崛起和小民尊嚴有必然的關係,你見過哪個國家積貧積弱又有小民尊嚴的?為了噴而故意移花接木偷換概念不但拙劣而且無恥,無非就是反體制罵土共那一套微博大V玩剩下的唄,換個口氣加個金邊依然不改噴子本色。

對了,對於噴子們來說,國家不把錢放到他手裡,不讓所有人過上有車有房看病不花錢好日子都不叫有尊嚴。

作為一個不粉也不討厭龍應台的普通讀者,我覺得如果龍應台的擁躉是這些人,不僅是龍應台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孩子,你看看這個問題下面堅定支持龍應台的答案都是啥水平,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首先這位:

答案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來構建一個叫「知乎用戶」的群體,據這位答主說,這個群體的特點是這樣的:

嗯,鄙視郭敬明就是從眾,原來抄襲只要致了富發了家就不是抄襲,就不能鄙視了。

「寫繁體字會被群噴」是不是事實呢?我選了幾個回答數最多的問題:
在知乎使用繁體字,是否給其他人造成困擾?如何評價這種行為? - 知乎社區
為什麼知乎里有人回答問題喜歡用繁體字? - 調查類問題
知乎允許用戶在提問、回答和評論中使用繁體字是否違法? - 知乎
你怎麼看待在知乎上用繁體字的用戶? - 知乎用戶
幾個問題下的高票回答都在就事論事,反而對那種強迫別人用簡體字的想法嘲諷有加,我不知道這位答主的」用繁體字就會被群噴」出自何處。

集體教外國人講中文的事,外國人用錯了,我們教他們正確的用法,這樣有問題?大概您覺得這是我們在故意秀優越?

總之,這位答主的錯誤就是「稻草人謬誤」,自己樹了一個叫「知乎用戶」的靶子自己打著爽。實際上這個答案的第一句還有「訴諸身份」的傾向,所以後面為何這位答主先高冷地列出一堆書單就不難理解了,「你們這些閱讀品味不高的都只會盲目跟風,一群庸眾而已」。
———————————————————————————————————————————

然後是這位:

這位的問題除了稻草人謬誤(春秋筆法暗諷對立面都是「宏大敘事」的支持者),主要是訴諸道德。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先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不管我說得真不真、對不對,先給自己貼一個「追求正義和公理」的標籤,然後你反對我自然就是「反對追求正義和公理"了。於是,《大江大海》編造歷史的事情可以不提了,國府統治下大陸的腐敗黑暗也可以不提了,私貨也可以大把塞出來了。龍在《大江大海》里怎麼拉偏架的,別告訴我你們看不出來,如果真看不出來,李敖有一整本書可以給你看。
———————————————————————————————————————————
還有一堆說「知乎上沒有哪個作家不被噴的」,來來來,外國的咱們就不說了,你找幾個魯迅、莫言、余華、阿來、賈平凹被知乎用戶群嘲的例子給我看看?這麼睜著眼說瞎話有意思?不得不說你們還真是學會了龍應台那一套,先說自己是「小眾」、「少數」,然後就可以一邊滿地亂滾一邊高喊「夭壽啦,暴民們仗著人多勢眾又在把持話語權啦」。
———————————————————————————————————————————
那些說「辯證閱讀」的也是和稀泥,如果一本書中提出的觀點其他讀者有支持有反對,我讀了以後用自己的腦子去求證去思考,這才說得上是真正的批判和辯證。如果連論據都全部是出自腦補、出自編造,那這種書還是不要浪費時間去讀為妙,畢竟披沙瀝金和屎里挑出金針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
———————————————————————————————————————————
所以題主你看,我們不建議讀龍應台,不是要壓制不同的聲音或是因為我們喜歡什麼「宏大敘事」,而是希望你不要成為上面這種沒有邏輯、罔顧事實、夾帶私貨的人。


李敖特別喜歡自己吹噓自己,有一件事情他在不同的場合得意洋洋地說了好幾遍。就是台灣慰安婦的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日本人要給這些還在世的台灣慰安婦一筆封口費,讓她們不要談這個事情。然後李敖認為絕不能便宜了這幫兔崽子。
他賣掉了自己的收藏,請了律師,跟這些慰安婦說,日本人給你們多少錢我就給你們多少錢,但是你們要簽個合約,如果你們拿了我的錢就不能收日本人的錢,否則就要把我的錢退還回來。

這件事情我至少看到李敖自吹自擂了三次。雖然第三次的時候心中暗想,又來了!頗有不耐煩,但還是要給他鼓掌。因為這才是愛國愛人民。

龍應台的文字讀過不少,早年十分喜歡。然而年齡漸長就失去了興趣。不是因為他說得不對,而是因為他說得太對。而且他確實沒有干幾件類似李大師一樣可以反覆自誇的事情。

有個回答說得特別好,那就是他只是指出了不好卻沒提出解決辦法,更加沒有投身到改進的事業中。

也就是說,對於他的言論,無論文字再精巧,詞藻再華麗,語言再漂亮實質都只是發牢騷。

牢騷是沒有建設性的情感宣洩,其實聽人發牢騷是要收費的。這個職業的名字叫心理諮詢師。而如今我這麼一個一身銅臭的人,自然是不願意讓他佔了我便宜的。


推薦閱讀:

遊戲里的 BOSS 每天都在幹嘛?不寂寞嗎?
秦鍾為什麼字「鯨卿」?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我的少女時代》等青春片比《教父》等經典老片好看?
你聽過最可愛的鬼故事是什麼?
有哪些关于暗恋的诗句、短文或书籍、音乐、电影?

TAG:政治 | 作家 | 文學 | 社會 | 龍應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