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廠商都積極的制定標準?

Intel,IBM等廠商,非常積極的指定各種標準,雲計算、規範啥的,對於廠商而言有什麼好處呢?


@采銅和@陳章魚的回答只提到了標準化過程中很小的一個側面。因為參與過一些國際國內標準的制定過程,對這個問題也略知一二,在這裡也就拋磚引玉插幾句吧。

先說說國際上標準化的過程。絕大多數重大的標準都是因為很多廠家看到某項技術有廣闊的市場,所以有幾家有影響力的公司會領頭成立該技術的標準化的組織,希望通過標準化的過程將市場做大做成熟。這些標準化組織其實都是一個(至少程序上)公平、可以(通過一定程序)自由討論、(基於一些規範的流程)共享知識並最終達成一致(就是最終制定的標準)的地方。

  • 標準化是做大蛋糕的過程:標準化絕對不是一個零和博弈,通過標準化組織的活動和影響力可以吸引到更多相關行業的廠家甚至國家加入,擴大市場的規模——舉例來講,IPv6作為下一代Internet的通信標準,如果還能吸引到其他領域比如做感測器的廠家加入,那麼符合IPv6標準產品就可以直接和所有感測器通過一個協議通信;如果能吸引到某個國家把IPv6列為國家標準,那麼產品就可以更快取得這個國家的市場份額。
  • 標準化是尋找盟軍的過程:一個廣闊的市場裡面一定有很多玩家,即使像IBM或者Intel這樣的巨無霸,也不能在這個市場里獨吞所有份額,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里既有大魚,也有蝦米。標準制定的過程在擴大影響同時也會吸引別的廠家來支持自己的技術——舉例來講,Intel的處理器再強,雲計算的軟體平台總要有人做吧?而IBM的軟體架構再強,也很難想像IBM會做出應用軟體覆蓋遊戲到社交網路的所有行業吧?
  • 標準化是搶奪地盤的過程:沒有某個功能只有唯一的一種方式實現,而且就如同人無完人,很有可能各個實現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標準化組織就是大家比武的擂台。各家都把自己的對某個功能的建議實現方式提出來,通過討論達到幾種實現方式的妥協和統一——舉例來講,當年WLAN標準802.11n難產,就是幾家各不相讓,都認為自己的實現方式有優勢。最終的結果就是802.11n標準扛著draft(草稿)標籤走了n年,誰都沒有撿到便宜。
  • 標準化是自我修鍊的過程:沒有誰一上來就把所有自家的技術都做的天衣無縫,通過標準化的過程可以大家一起配合把技術做完善。上述的擂台比武的過程,就是各廠家把研究部門的研究成果拿到台上接受大家質疑,並針對質疑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術方案,回家撰寫專利保護這些技術方案,再拿到台上比武,直到方案成熟這樣一個過程。舉例來講——Intel說我的處理器就是雲平台的標準處理器,那麼有的廠家就說,你看雲平台都要支持AES加密演算法保證數據安全,別的處理器都支持,你怎麼沒有呢?於是Intel工程師趕緊回家搞一套加密演算法指令集,把一些關鍵指令用專利保護起來。
  • 標準化是相互磨合的過程:標準化過程中會涉及到互操作性驗證,各個廠家按照同一個標準做的產品,能不能互相聯通呢?——舉例來講,你家做的無線網卡能不能和我家的無線路由器接通呢?你家做的雲平台能不能在我的處理器上跑起來呢?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會有互操作性驗證的環節,各家把原型拿到實驗室互聯互通,共同改進技術和完善標準。保證最終技術放到市場上最終用戶體驗會非常好。

(上面的例子僅僅是例子,請勿對號入座)國際上標準制定的過程實際上是大家以一個開放心態建立一個技術領域/行業的生態系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的關係是競爭共贏的。國際標準通常是這樣搞的:

反觀中國的標準制定過程,同上述協同競爭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所以國內技術環境裡面成長起來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國外廠商都搞開放的論壇來制定標準,都那麼積極(我猜這也是題主問這個問題的原因)。他們最常見的有如下的心態

  • 貪得無厭——我的東西最好了,為什麼要搞標準?整個市場都是我的!
  • 封閉保守——我自己打市場,打下來我就是標準,打不下來我也要把市場搞渾了;
  • 地主惡霸——部裡面我有路子,這個行業我就是標準,你們都要給我交錢;
  • (想到再補充)……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實際上前兩種國外也有,但是好歹是市場行為,最可惡的是第三種,標準制定過程就是某些利益集團強行霸佔壟斷地位走走過場而已。最臭名昭著的的莫過於WiFi的加密標準WAPI,當年強制指定標準文稿只有從某幾家有背景的中國購買,而認證也只有某幾家中國公司有權力可以給出,未認證的產品不能在中國市場銷售——這個標準被ISO拒絕並遭到國外所有WiFi廠家的一致反對,出現國內行貨手機很長時間都不支持WiFI的荒唐情況。比如那時候區別行貨手機和水貨手機,就看誰的WiFi被閹割掉了。
中國標準通常是這樣搞的

或者這樣搞的

或者這樣搞的

唔,貌似忘記說了,比這個還臭的是中移動現在用的TD-SCDMA。當然國外也有很臭的例子,就是微軟的瀏覽器IE6阻礙了市場的發展,直到HTML5出現才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
補充:國內也有很多熱衷搞「標準」的,搞出來以後會用非常堂皇的的手段阻礙競爭對手進入項目。比如某個標準幕後推手可以在某個項目中公關甲方,指定項目採購必須要符合該標準,便可以迅速排除所有競爭對手(請勿對號入座)。


.
作為一個學生,如果有機會讓你出考試題,你還等什麼?
.


沒有標準會怎樣—廠商打架、各搞一套:1、用戶無所適從,市場成熟慢;2、產業鏈配套成本高,難以建立良性生態系統。

標準建立的必要條件:1、各廠商作出承諾,拿出各自方案,貢獻知識;2、成立標準組織,取長補短;3、推廣標準、共同遵守。

廠商參與的動力:在共同做大蛋糕的同時,爭取自己的技術方案被吸納為標準,標準中自己被採納的越多,自己相應的技術儲備自然越多,因而在競爭中有優勢。

標準制定的實質:各廠商爭取自己的技術方案成為行業標準的過程,離不開大廠商之間的合作、競爭與妥協。通過這一過程實現行業的協同。

標準的制定與執行:國外一般由各大廠商牽頭成立標準聯盟(有經費來源),由它來負責標準的制定與執行,對執行標準的產品實施認證制;國內一般由行政機關牽頭,組織行業龍頭企業及相關科研單位編寫標準,並強制執行。國內體制由於行政色彩濃厚,存在尋租和利用標準實現不公平競爭的空間。


Credits屬於@YuDan 。


壟斷的時候,它怎麼做的就是事實標準。壟斷不下去的時候就出來喊大家共同制定標準了。


一流公司賣標準
二流公司賣品牌
三流公司賣產品
不入流的賣苦力


這個問題是要分類討論的。不同的標準類別,制定的規則、目的和發起者、參與者都不一樣。舉幾個例子:

1、技術類標準:比如wcdma。當初坐下來制定這類標準的人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解決某類技術標準化的問題,從而達到讓與這項技術標準相關的產品能夠在全球迅速的產業化的目的。因此,這類標準制定的流程相對複雜,標準質量也較高,作為標準的參與制定和支持者,一般絕對不願意看到標準無法真正落地的情況,因為這直接代表了企業在知識產權戰役中的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具體可參考當年藍光和HD-DVD之間的爭奪戰。這類標準直接體現了標準牽引產業的作用,反映了市場激烈的競爭。這類標準與專利的關係也是最為糾纏複雜的,有時候很難將專利完全從這類標準中剝離,從而讓一些標準制定企業某種程度上達到技術壟斷的目的。一流的企業做標準這句話在這類標準中是適用的。

2、安全類標準:這類標準是政策法規性質,在各國通用的做法是由政府機構牽頭行業起草,或者直接等同採用權威的國際標準(ISO/IEC/ITU)。在我國國內,國家和地方的質監局一般要按這類標準嚴格抽查市面產品,一旦違規必須下架禁止銷售,並且企業要承擔一定的懲罰。

3、產品類標準:這類標準的情況是最複雜的,各個行業的情況差異非常大。例如大家熟知的奶製品標準,某些大企業的對標準(這麼說是客氣,實際是怎麼回事都清楚)的綁架行為是相當明顯的。而我所在的電子信息領域,產品類標準的重要性遠低於前兩類標準。在國際上,IEC的話語權逐漸被IEEE等行業組織剝奪,制定的產品標準基本都是按最低基線的原則,按通俗說就是除了殘疾人,正常人都跨得過去。遇到利益糾纏的情況,最常見的處理辦法就是模糊處理,沒法模糊處理的就扔到資料性附錄里,你愛用不用,不用也行。因此在國際上近幾年IEC基本沒有制定出特別有分量的標準,反觀各行業聯盟在標準化活動中越來越活躍。在國內這類情況更加明顯,產品標準指標定高了,容易讓國外優勢企業如魚得水。所以一般也都按基線來確定參數,大家也都習慣了標準不接地氣的這種情況。要改革,要通過標準細分市場,達到理想狀態,充分發揮產品標準的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起碼在電子信息領域是這樣。據說國家現在也想放權,要學國外把產品行業標準放到行業聯盟做,可是在中國是否走得通,很難說。「不守規矩愛鑽空子」的企業太多了。


標準化是某一市場從自由競爭到基本飽和這一過程的產物之一。

尤其是工科。生產,檢驗等方面的標準出台,對零部件加工設備維護是有益的。舉個例子:標準之下,才有互換性(interchangeability)

通俗地說,定了標準的廠家不用大改生產線,既有的產品也沒必要立刻下線,可以繼續改進,擴大再生產。相比之下,其他廠商的產品就成了市面上的「惡性膨脹」之物了,要除去,還要買別人專利等等。


標準是可以幫助企業產生效益的,對企業保證質量增強品牌有直接作用。


標準化是產業經濟王冠上的明珠。根據若干年來中外企業核心競爭力實踐的經驗積累越來越多的企業懂得五流的企業拼設備,四流的企業拼產品,三流的企業拼價格,二流的企業拼技術,一流的企業拼品牌,超一流的企業拼標準,不入流的拼苦力。獲得產品技術的標準制定者、參與者資質就代表本企業在行業、國家以致國際同領域佔據了產業制高點,其不僅有話語權重大行為規則制定權而且有標準收益權以及一定意義上的壟斷權。


一個產品實現大批量生產後,運作的背後是關係到很多人或環節的。如從五大相關方來考慮,老闆 顧客 員工 供應商 社會在企業龐大後各個相關法怎麼才能形成統一的步調呢?靠幾個人用喉嚨叫顯然不行,別人聽不聽得見且不說,聽錯了或者忘記了都會導致產品無法正常生產。所以為了維持龐大產線的正常運作,就必須制定出一些文件性規則來,所有人都按照規則統一做事,各就其位。這些規則就是我們各自體系。


推薦閱讀:

中美俄火箭發射塔架的區別,和造成這些區別的原因?

TAG:工業 | 標準化 | 產業經濟 | 標準 |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