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的書還在用豎排文字?


台灣現在的排版標準,已是橫排左書了,但並未禁止直書排版。
中文書寫系統原本就是由右至左,由上而下的豎排版面;至五四運動之前,中國任何書籍都是 。
橫排是由歐美橫書習慣所帶入的;日本明治維新西化後,也逐漸變更為橫排,連帶影響中國文化界與當時屬於日本領土的台灣。
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公務人員仍沿用毛筆批閱公文的習慣;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期間,官方更是規定一律採用直書,招牌文書由右至左的型態。80年代台灣解除入出國境管制,民眾與外國往來頻繁,左右書寫方向造成溝通極大困擾;民間開始自發性地在橫排時改由左方書寫,愈來愈多店鋪招牌與公司文書,因為中英文並列,也都改為橫排左書,官方並未禁止,表示左右書均可,但直排仍是官方立場。
直至90年代中期,開始有新設立的影劇報紙採用橫排版面,此後愈來愈多報紙及出版業跟進;2003年官方正式將政府公文書由直排改為橫排左書,並遽以為官方標準,但部分堅持傳統的報紙如「聯合報」、「中國時報」仍維持直排,而一些希望維持文字優美的詩集、散文集亦是。
日本的歷程與台灣相似,若翻閱日本幾大報紙,也可以看到直排的版






看 說 無
了 實 它
一 話 ,
輩 , 不
子 直 過
直 式 是
排 排 習
中 版 慣
文 的 使
書 中 然
, 文 。
真 ,
覺 確
得 實
直 比
排 較
書 好
籍 看
若 。














純中文來說,豎排橫排是等價的,方塊字嘛,
本來就橫排也可豎排也可,君不見對聯的橫幅一向都是橫的么,呵呵。
哪個的連貫識別的難度更高,我不認為有區別。我看過豎排的《國史大綱》,感覺五分鐘就適應了。
有點必須說一下:豎著排版的時候,字間就變成上下間距小,左右行距大了;文字寬高比還可根據豎排的特性優化(你可以認真觀察很多橫排報紙的宋體,其寬略大於高,具體可以看方正字體網的介紹。豎排也可以做類似優化),和我們在電腦上用橫排的編輯器一個個敲回車形成的豎排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引用只能左右橫排的文字時,問題出現了。既然中文橫豎皆可,解決方案顯然就是中文改變一下豎排的傳統,用從左到右橫排就好了。總不能把英文給豎起來吧?
目前中國書籍,以引用只能左右橫排的文字為主。若要引用蒙古文等只能豎排型文字的中文書,可想而知,全書便會採用豎排。


純中文的話,選擇豎排是為了看起來更加古典,更有風味吧。想像一下把對聯的上下聯都橫起來,不覺得少了什麼味道么?


先猜測一下,首先,這可能是竹書時代留下的習慣——竹書一般都比較長,看得時候需要橫向排列以增加可視的範圍,這樣的話竹書由於其質地問題,顯然不可能橫著書寫,否則穿起來的時候對順序和上下對齊的要求都太高。
其次在以紙筆墨硯書寫的時代,由於漢語由右向左書寫,所以開始寫第一個字必然是在紙的右邊,而且寫完了一個字之後不能立即在左邊寫字,否則會把剛寫好的字蹭壞,所以只能向下繼續書寫,等寫完一列,前面的字幹了,才能向左書寫。
另外這是漢語的一種特性不是嗎?英文永遠也無法直列排版……


如果是純中文排版的話,確實豎排也挺好看的。但是現代漢語的辭彙一般是兩個字或更多,豎排由於方向和間距,使得連貫識別的難度變大。比如五六個字的詞語豎排後,相信尤其對於習慣橫排的人來說,很難第一眼就認出來。另外在夾雜西文後,顯示很不方便,比如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西文人名,著作。













我看直排書也有一陣子了,的確閱讀速度會比較快,但好像也只是快。很多日文書也是直排,但會像報紙一樣分塊,比如一頁書分成上中下三塊或上下兩塊,每一塊裡面再直排文字,這樣的話每列文字數量會減少,對我而言看起來會舒服很多。


@馬季駒,朋友,雖然我不想上綱上線,但你的回答究竟是幾個意思?難不成您是走泛綠路線的??
豎排在紙質圖書領域也許有大家說的好處,但你們考慮過屏幕閱讀的感受嗎?電腦顯示屏的高度一般遠小於豎排文字的長度,這就造成你不可能在一個整屏中連貫讀完所有內容,而是必須不斷來回滾動游標以連綴句子。這樣很難受好不好!我看中華書局的豎排繁體版《史記》PDF文檔,看不了幾頁就頭暈眼花了,轉滑鼠滾輪弄得手指都麻。
誰說印表機不能列印豎排的?合著大陸、台灣,還有日本、韓國,那麼多豎排版出版物都是活字印刷術搞出來啊是嗎?!Word裡面那麼大一個按鈕「文字方向」,只需輕輕一按,你想豎著寫一本書都沒問題。
台灣地區及日韓等國,在日常生活中的確保留了更多豎排形式。但豎排版在大陸也絕對沒有絕跡。古籍翻印出版等自不必說,報紙中也經常出現豎排的文字說明、評論乃至文章,且書寫方向及標點符號也符合相關要求。一些圖書,包括教科書,在主體橫排的基礎上,也使用豎版以區分主次內容並豐富版面。
信息社會,怎麼方便怎麼來。不要總拿傳統說事,因為傳統不一定合理;更不要把傳統變成偽道統,去爭論毫無意義的東西。


中國自古豎排自有道理在其中。豎排絕對好。。。1、人點頭容易搖頭難(生理角度),所以閱讀速度會比橫排快。2、橫排跳行次數頻繁,豎排跳列速度不頻繁,所以閱讀會比較快。3、人的眼睛是長條形不是豎條形,所以看豎排書的時候必須讓你眼睛和書本保持一定距離不然就看不了多少字(也是對生理有好處)4、鄙人自身案例一,曾今小覽群書結果脖子壞了,醫生說低頭時間太長,生理彎曲沒了。(因為一個姿勢很長時間,跳行都是用眼睛即可)5、鄙人自身案例二,橫排書看最多兩小時脖子肯定受不了疼痛,但看豎排後一直持續數小時皆無礙,和沒看一樣毫無勞損現象。
現在日本一直沿用豎排,可見其中道理。至於有些人不習慣豎排的那是從小讀書起就橫排慣了,我現在就習慣了豎排,橫排不習慣了。脖子也好了。


咱們傳統都是豎排,因為竹簡是捲起來的,豎排便於手持閱讀。否則,要是橫排的話,你得全攤開後才能讀。
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橫排的。
我估摸著,是不是跟機器化相關,因為西方文字只能橫排,所以他們製造的機器是橫向移動的(印表機就沒法列印豎排的,從電視上看,印報紙的機器跟印表機類似)
漢字的話,橫豎都可以


這個app也是竪排的,叫「叄行」。


台灣人也想說為什麼大陸的字是橫排的……


豎版寫字手好受一些,橫著寫字手腕不舒服,久了還有一點痛,我猜是為了方便讀寫英語,就搞成很版的,個人觀點


豎排會成為一種文化遺產吧。
菲薄的紙片,豎排的《未央歌》,讓人不禁想到藺燕梅雪白的手搭在墨綠的書皮上。
韻味十足。


別小看這兩個貌似無關緊要的差異。。從人文的角度出發,豎排閱讀時你是在不斷點頭,代表了尊敬、認可或誠意。。而橫排閱讀時你在不斷地搖頭,意為否認、質疑或失望。。相比之下,哪一種更有存在的意義?


中文古代幾千年都是豎排的,近代因為西方文明強勢影響,中文於很多新書改作橫排,而文學書沿用了豎排。國民政府在台灣,沒有強制管理過橫拍豎排的問題,所以是民間約定俗成、自然發展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正式改為橫拍」,「推廣橫拍」,所以一般面向大眾的書難以見到豎排了(現在很多古籍還是豎排)。


因為人的眼睛的問題,測試過看橫排要比看豎排要快1.3倍以上。而且不易疲勞。


中文豎排可以一目十行,就憑這點完爆西式文字橫排。現代醫學研究人眼上下活動比左右更省力,科學證明了幾千年前的中華古人超越西方的智慧,搞橫排是一群對中華文化沒有自信的崇洋媚外的自卑洋奴。除大陸外不論日本和台灣這些漢字文化圈的地區都沒有強製取消中文豎排右起的排版格式,日本甚至還開發了從顯示出字到選詞完全豎排的輸入法,某些中文輸入雖有豎排選項,但顯示出字還是橫排,並不完全豎排。


台灣一般可以橫排可以豎排,很自由,按習慣、方便來。香港、日本也是。你該奇怪的是中國大陸為什麼幾乎都是橫排吧!沒有發揮漢字排版的優勢。(偶爾看到豎排,是新聞標題,橫排放不好,只能豎排,或日曆、漫畫,但引號卻都用沿橫排形式的「」而不用標準的「」)


推薦閱讀:

什麼是「台式民主」?
如何評價台灣藝人自豪道「在台灣效率高,手機欠費繳費後,30分鐘就能恢復通話」?
假如沒有香港、台灣,現在還會有喜愛繁體字的浪潮,以及恢復繁體字的呼聲嗎?
退守台灣後,普通國軍官兵的心理和生活狀況是怎樣的?
有些電視里的國民黨是那麼白痴和不堪一擊,這是真的嗎?

TAG:台灣 | 排版 | 豎排 | 字體排印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