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的《雅安地震:這一次本來預測中了》這篇報道有哪些科學上的硬傷?
南方周末 - 雅安地震:這一次本來預測中了
我是過來反對其它的兩個答案,兼反對南周報道的。我認為大家犯的是同一個錯誤:混淆了科研上的地震預報與行政上的地震預報。
科研上的地震預報並非「偽科學」,這一觀點是與另一答案不同的。這有可能是由於我們對於「偽科學」的定義不一致,也有可能是因為Sheldon高聲呼喊過「地質學不是科學!」……
誠然,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預報研究都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但是就整個學術界而言,大多還是在使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像此報道中的預報方法,文中有寫到「根據漸呈規律化的斷層形變活動」,這個對於形變的監測是符合目前對於地震原因的認知,即認為地震是斷層處應力的集中釋放導致的。其預報的地點範圍雖然較大,但已經算是比較準確了。
雖然目前科研對於地震預報並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成果,存在很多經驗模型,並且在短臨震預報上基本上沒有靠譜的方法。但是,這並不能用來否定學術界的努力。正如最近某個關於生物學的答案(99.99% 的生物學實驗都不靠譜嗎?為什麼?)中所說:「科學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錯誤和不靠譜作為前提,說是鋪路石也好,說是炮灰也好,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行政上的地震預報,雖然《地震預報管理條例》中允許政府發布地震長期、中期預報,但普通人的觀念里,還是會將其等同於政府發布的臨震預報。由於其作為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因而帶來的影響與風險都極大,不可輕易發布,正如另一個答案所說,「從2月25日開始,這十多個縣都不上班、不上學,250多萬人全部睡帳篷?所有的商店全關門,工廠全停工?」,這是不現實的。由此可見,科研上的地震預報並不能全部轉化為行政上的地震預報。
那麼,怎麼決定什麼樣的科研預報能夠轉化成行政預報呢?有些國家認為科研預報成功率太低,轉化帶來的收益不顯著,因此決定不在官方層面支持這樣的預報。而在中國特色下,便是報道中所提到的「會商」與「填卡」的制度。據專業課老師等渠道的了解,中國的地震會商在中長期預報方面是優於其它國家的,但即使這樣,依然幾乎沒有能轉化為行政預報的案例。當然,允許有人不喜歡這樣的制度甚至要求取消這樣的制度,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制度代表的是行政上的地震預報,它的存廢並不等同與科研上地震預報的對錯。
在這樣的制度下,四川測繪院這樣的在科研上都無法稱為成功(只有這一次準確,沒有對模型的反覆驗證證明其是否偶然)的預報案例,沒有通過會商程序轉化為行政預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南周的這篇報道,通篇對這次預報多有誇張的渲染,如「實現又一個中國地震預報的『奇蹟』」之類的句子,是不妥當的。
謝邀。
不承認地震預測是偽科學,反而為其搖旗吶喊,這就是這篇報道最大的硬傷。
為什麼地震預測是偽科學?參見這個問題 地震可以預測嗎?
看看所謂的「這一次本來預測中了」的內容:可能發生強震的時間:2013年2月25日-2013年5月10日。
可能發生強震的區域:木里-稻城-九龍-雅江-道孚-康定-丹巴-雅安-石棉-越西-冕寧-木里等縣所圍成的區域內。
可能發生強震的震級:6.0~6.9級。
粗率估算,這個預測範圍面積達81000多平方公里,接近中國總面積的0.85%。而覆蓋人口也達到了250多萬人。你可以在這張地圖上對比一下這個區域的面積跟成都市區面積的比例。
預測了,然後呢?從2月25日開始,這十多個縣都不上班、不上學,250多萬人全部睡帳篷?所有的商店全關門,工廠全停工?
再看看所謂的「這一次本來預測中了」的依據。有什麼依據嗎?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的一份預測報告。具體細節呢?語焉不詳。觀測異常?什麼的異常?土壤應力?應變?磁場?地下水位?
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是做什麼的?這是其官方網站 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 的介紹:該院創建於1971年3月。是為支援三線建設和加強我國西南地區地震監測預報研究需要,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由原國家測繪總局第二大地測量隊抽調部分力量赴川,以此為基礎組建「國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隊地震測量隊」。1978年經省革委同意,更名為「四川省地震局地震測量隊」。
簡言之,這是那個瘋狂年代遺留下來的特色單位。當然,現在肯定轉型了,主要業務肯定變成測繪了,但是看這篇報道,還是保留著那個年代留下的「地震預測」的架子。
南方周末的報道里這句話非常扎眼:對這些異常進行搜集和研判,是專家們預測地震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國地震系統成功預測二十多起地震的主要經驗。
請問是哪二十多起?就算海城是一起,還有哪十九起地震成功預測了?就說所謂的成功預測了的海城地震吧,矩震級7.0,死亡1328人,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
還有這句話:南方周末記者曾持此報告向多名專業人士請教,發現即使是最挑剔的研究者,也對該預測意見予以總體肯定。
我不知道新聞報道的原則是什麼,應不應該讓讀者有獨立查證的能力,應不應該給讀者足夠的原始參考。但是這句話說的,實在是太不嚴謹了,感覺像小孩打架,沒真憑實據,就是嘴硬。
同樣是南方周末,我覺得2008年汶川震後的這篇報道要客觀的多:南方周末 - 地震預報的中國「江湖」
這篇報道的原文:地震預報是一個學術堅守、學科尷尬、政治考量、甚或個人恩怨等等混雜的領域,有人為此付出了幾十年的光陰,然而身背惡名;有人力圖獨闢蹊徑,但被認為理論荒謬;也有人在探索中倍感希望渺茫,從此離開。而由此派生出的各級地震預報體系,也摻雜了權衡種種。最根本的,這是一個基於尷尬的技術水準的尷尬的預報體系。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地震預報水平的不過關——四十餘年演進,甚或對到底要不要搞預報這樣的前提性問題,依然爭議頗大。
覺不覺得跟某個東西很像?動靜很大,但始終不被國際學術界承認。學科尷尬,徘徊於偽科學的邊緣;政治考量,當作國家民族的驕傲;個人恩怨,山頭林立,爭名奪利。參與者多是白髮老人,鮮有年輕人。動不動就拔高到「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對人民負責」。
地震可以預測 我覺得這個網頁非常有代表性,到底是哪些人堅信地震可以預測,哪些人認為地震應該能預測。
南方周末這篇靠譜的報道也提供了不少細節,摘錄如下,大家自己體會:
回望當年,正是那時的領袖激勵了許多人的「預報情結」,也讓他們從此歷盡榮辱悲歡。要「研究出地震發生的規律來」,周恩來對年輕的學者們說。在受鼓舞的人中,包括梅世蓉,從此她在該領域研究了四十多年。包括耿慶國,一位自言預測了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頗有爭議的人物。還有許紹燮,他如今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總理召集地震系統的人開會,總理說一定要搞出預報,好多人表態,不搞出預報死不瞑目。」許紹燮回憶。
1966年,正是「文革」開始的日子,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進入為期十年的強震活躍期。越來越多的學者無法研究本學科,地震研究卻頗有「顯學」之態。包括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石油系統的權威翁文波等都被抽調來搞地震。歷史學家們也不示弱,用找尋歷史地震的方式進行研究。
地震部門的簡報文件上,對群眾路線的作用大為讚賞,大量宣傳「雞飛狗跳」、「老鼠搬家」可以預報地震。1973年氣象學家竺可楨在病榻上看到這類簡報,他寫了一段話:「僅憑這些,真能預報地震?如果可以,還要科學幹什麼。這些事傳到國外,是要被人傳為笑話的。」
「大家都覺得地震可以預報了,包括李四光等大科學家都很樂觀。」許紹燮說。政治領袖也激動起來,提出了「要做到24小時前報出5級以上地震」的要求。
對比一下這幾段話:
施老向總理傾吐了久郁心中的願望:建議成立中醫研究院、中醫醫院、中醫學院……總理聽完後說:「在新中國,中醫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發展,新的變化,我們不但要讓中醫在國內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紹到國外去,讓西方懂得,中醫是人類醫學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周總理感慨地說:「西醫好,中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這句話,一直是指導中國醫學界的至理名言。
很像吧?都不靠譜,但是,都不能戳破這層窗戶紙。當然,神奇的事情見得多了,這點事情不算什麼。
領袖說要地震能預測,那就一定能預測,不能預測我們死不瞑目。好吧,我只能說,現在地震預測的種種亂象、僵局,其實惡果早已種下。這就是那個蔑視科學、蔑視客觀規律、畝產萬斤、人定勝天的時代所遺留的悲劇,而且時至今日,依然沒能解毒。
南方周末的這篇《雅安地震:這一次本來預測中了》即是一例。賽先生在中國,任重而道遠。
補充:推薦大家看一下USGS美國地質調查局網站的說法。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sCan scientists predict earthquakes?
No, and it is unlikely they will ever be able to predict them. Scientists have tried many different ways of predicting earthquakes, but none have been successful. On any particular fault, scientists know there will be another earthquake sometime in the future, but they have no way of telling when it will happen.
再補充:《南方周末》網站又登出了一篇 南方周末 - 應該取消地震局嗎 ——地震減災:預警與預報之辨 和另一篇 南方周末 - 【記者手記】「地震前,向人民打個招呼」 。其中後一篇與本題目討論的這一篇報道為同一個作者。
這篇 南方周末 - 應該取消地震局嗎 ——地震減災:預警與預報之辨 還是比較靠譜的,摘錄一段如下:
要預測地震,相當於在廣州有幾百萬人口中,你只知道少數若干對夫婦的情況,然後要你預測今晚八點哪些夫婦會吵架。即使你知道每對夫婦的性格、脾氣、觀點和親密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你就能預測今晚八點哪些夫婦會吵架嗎?你當然會預計平時關係不太好的夫婦吵架的概率會大一些,但要預測他們什麼時候吵架、會不會打起來,你有辦法嗎?
不承認地震預測的不現實,就是最大的硬傷。
正好前段時間寫了文章,貼一部分上來。大部分內容與題有關,少許偏題請見諒。
地震預測,能測,但不能測。
準確的說:地震不是不能測,是做不到精確預測。
很多人說,有個提醒,有個警告也是好的。大師們只是在善意的提醒大家,測不準,也犯不著批評。
但他們宣稱做的是精確預測,這就是問題。什麼樣的預測能做呢?在本文的最後,我會做一個合理的,能做出的預測。
先說說地震特性。
地下不可直接觀察;地震持續時間短暫且發生突然;地震破壞力極大;地震發生極為普遍,且高頻率;這些特點使得地震觀測難度大大提高。並使其成為最令人類恐懼的突發性天災。
對這樣一種災難的預測要做到時間精確,地點精確,震級精確,震與不震精確。只有精確,預測才有意義。
用天氣預報舉例,說天氣可以預報,為何地震不能預報。這是一個好問題,比較完之後,所有人都會明白,為何不能。
在接下來的對比中,我要把地震的觀測難度都抹去,假設它和天氣一樣,觀測容易清晰。
比如:北京明日晴轉多雲,12到21度,北風3到4級。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標準天氣預報。
我們來看看同一精確度的地震預報將會怎樣:北京明日不震轉震,震級4到7級,地震烈度6到9度。
這樣的預報,讓人聽了感到可怕。明日是何時?凌晨還是深夜,黎明還是傍晚?震級4到7級
是從桌搖椅晃到房倒屋塌的區別,我不知道如果國家天天這樣通知每個城市,還有多少人能夠安穩睡覺,至少,我不能。
天氣預報的精度對於地震根本不夠,而更大的問題是:天氣預報,准么?
天氣預報的內容不夠精確,抱歉的是,天氣預報也不夠准。
不知道有沒有人較真的測量過每一天的最高最低溫度,以及風向,濕度,等數值。你會遺憾的發現這些數值基本都不與預報吻合,偏差完全正常的,偏差預報溫度5度以上,也並不罕見。
這些,不刻意提起,人們的感覺並不大。除非出現了本來預報晴空萬里,卻下起瓢潑大雨,本來預報零上10度,溫度卻降到冰點,才會出現氣象局被大部分人罵上幾句的情況。地震要是報沒震,卻震出8級強震,人們的反應將會如何?我不敢想像。
而這樣的情況在天氣預報中,一年要發生好幾次,這還是對於氣象條件比較穩定的地區而言。比如倫敦這種城市,天氣預報的準確度簡直就是個悲劇。再加上3天以上的天氣預報的精確度低的嚇人。連天晴與否也只有50%的準確度(尤其在南方)。
不知道看到這裡,有沒有人發覺,原來我們以為能夠輕鬆預測的天氣,只是因為我們對於其準確性的要求非常低,再加上對其不準的耐受度也非常高,才導致了我們以為它准,忍了不準。而地震預報,誰能忍受一年三五次的不震而震?
結論就是,我們拋開所有地震難以觀測的客觀因素,能做出一個和天氣預報一樣精確度一樣準度的地震預報,也沒用。
其實對於地震,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預報神器,它叫地震帶分布圖,再加上一份幾十年間地震的地點震級數據,每個人都可以預測地震。但做出的預測是且只能是這個樣子:
非地震帶地區發生地震概率較低,地質結構穩定,但並不保證不被強震破壞,比如成都,成都並不在在地震帶分布圖上,而且近幾十年也並未有發生以成都為震源地的地震,但汶川8級強震,依然波及甚廣。在地震帶上的地區發生強震的概率較高,比如日本,日本全境每天都要發生3次左右的3級有感地震。所以盡量不要定居在位處地震帶,地質活動頻繁的地區(日本台灣人民受苦了……話說其實北京也在地震帶上←_←)。
OVER想起了那個笑話:這位大師在過去的5年中,成功地預測了3次大地震中的1500次。
這說明,事後是有足夠的時間來講故事的。不管真假,游標題,就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可以隨意抽別人的臉。
預測不準是肯定的,准了才是奇怪的,就算公認地震預警最好的日本也不敢說自己的是準確預報且一定準,而僅僅是預測,更多的是提醒市民準備好自救。
從文中沒有看到任何人通過任何技術進行預測的過程,僅僅是通過歷史、網上可搜索到的地震數據、作者的猜測、和所謂的地震短臨預測卡來說事。要是照他這種方式做事,這跟下決策時拍腦袋,下保證時拍胸脯,出事時拍屁股有什麼區別?
不說別的,文中所說的時間周期那麼長(可能發生強震的時間:2013年2月25日-2013年5月10日),有兩個半月,範圍那麼大(可能發生強震的區域:木里-稻城-九龍-雅江-道孚-康定-丹巴-雅安-石棉-越西-冕寧-木里等縣所圍成的區域內),你讓所有人天天都警惕著、打好包、隨時準備逃亡,不把人逼成瘋子才怪。喊狼來了喊多了,就沒人信了。
這篇文章是篇好故事,僅此而已。
「雅安地震前57天,四川省地震局測繪工程院根據一系列實地考察數據預測:2月25日至5月10日之間,雅安一帶將發生6—6.9級地震。這是汶川地震後,鮮為人知的、我國地震專家在地震預測方面取得的進步。」
這也就相當於說,在未來3個月里,法國地區有可能發生地震……這種預測你能用來幹什麼?
更嚴重的是,這種預測還個那麼幾天出現一次。真的把這種預測拿來用,只能是每天在火車、飛機上從一地趕到另一地躲避可能的地震吧……
在「地震能不能預測」的問題都沒有解決的基礎上,就已經假設「地震是可預測的了」,為此該文章中將這次預測與「遼寧海城地震」預測情況進行類比。殊不知,遼寧海城地震預測到底成不成功,科學界的爭論很大,雖然官方一直將海城的預測奉為經典。
上述預測除在震級上與雅安地震(7.0級)略有差別,地震預報的「三要素」(時間、地震、震級)全部命中。震級誤差也被業內人士視為無傷大雅。要知道,即便是被視為人類地震預報史經典的遼寧海城地震,其預測震級也比實際震級低一級多。
海城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是1975年2月4日發生於中國遼寧省海城市的大地震。1975年2月4日北京時間19點36分,在遼寧省海城、營口縣一帶(東經122°50",北緯40°41")發生了強度是里氏7.3級(矩震級7.0級)的強烈地震,
震源深度為16-21公里。由於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準確預測並及時發布了短臨預報,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佔總人口數的0.22%。其
中,死亡1328人,佔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佔總人口數的0.2%。這次預測被一部分人認為是人類歷史上唯一
一次準確預報地震[2]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曾一度使中國的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他們認為距離準確預報地震已經不遠,但是不久之後的唐山大地震仍無法預測,粉碎了這些人的夢想。有專家表示:「這樣的實例告訴我們,地震的類型是非常多樣的,不是只有一種類型。海城地震只是其中一種類型。」
呵呵,說個具體點的吧,和單位的超老前輩(快80了,返聘)聊天,他說在地震前做地球物理勘探,確實有自然電位異常,並且極其明顯。包括唐山,海安地震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預測出會地震。但是具體時間和位置真的是沒有辦法作出精確判斷的,那麼這個預測就毫無意義。其實現在地震科普的非常好了,凡是在大斷裂帶附近都是有可能發生地震的。那些所謂能準確預測地震的專家也就是在這上面做文章,不懈努力的猜得話,總是可以猜中的。
馬後炮是不要的。中國政府把錢花在地震研究上就是浪費錢。就算預測到了又能怎麼樣,上報政府萬一沒有就是造謠動亂。我想研究院的人沒有一個人敢負這個責任,所以他們就會說現在的技術不能預測什麼。就算研究院的人員有擔當上報了,國家政府又會怎麼做,難道會在地震前遷散群眾,可是那麼多人往哪遷一個不好就是動亂。所以國家就算是知道有地震也最多是把主要的地方或東西人防護起來。其他的人也只能聽天由命了。最多事後花點錢來封口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
地震預測是偽命題?只要有海城地震一起成功預測案例,就能證明預測不是偽命題,至少是地震能不能預測這個問題上存疑,有一部紀錄片叫「掩埋」細緻講述了地震預測,裡面一句話這樣說的:地震不是不能預測,而是不能準確預測。當然這部紀錄片很敏感。
分割????
在評論里有我和幾位大哥的討論,我覺得也很合題的。
如果說因為現在的水平還不能準確預報地震就把地震預報判為「偽科學」,那麼地震預報就真的永遠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了。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總是會進步的,誰也不能說人類就絕對不能真正了解地震、預報地震。
對於未知的東西,直接判為「偽科學」,我想是不恰當的。
另外,請不要拿占卜、算命來和地震預報比較,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句式模仿得再像,兩者也不會一樣。
推薦閱讀:
TAG:地震 | 南方周末 | 雅安地震(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