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合理嗎?可能造成哪些影響?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這幾天父母一直在「教育」我。母親總是強調「人前教子」,在親戚面前就開始說,之後就變成了親戚的輪番轟炸。我能理解父母語氣雖然不好,但是心中還是希望我能改正一些毛病(比如,忘關烤火爐,這確實是我不對)。母親說,孩子做了錯事就應該在眾人面前責罵,讓他失面子才能讓他記住教訓,從小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長大。但是,我無法認同「人前教子」這個方式,我認為它對人的自尊有極大的傷害。那麼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合理?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教育,可能會有哪些優劣之處?
P.S:題主大學僧,可輕噴,只要是友好的建議和回答,我都會虛心採納。
完全不合理,極其錯誤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題主的描述很能反應出整個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
首先,無論什麼時候,無論是多小的孩子,我們都需要給孩子面子。
為什麼要給孩子面子呢?因為,這種「人前教育」,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可怕,他只要做錯事情,就會被很多人關注著,且會受到很多人的批評和指責,自然就沒有安全感了;而常常被「人前教育」,孩子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不美好的,都是錯的,都會受到很多的批評和指責,他所有的表現只會收到負面消極的反應,自然就沒有自信心了。
一個從小就沒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孩子,長大後如何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而且,就算是一個成年人,如果被當眾批評和指責,心裡肯定也會非常的難受,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子?題主媽媽認為,通過讓孩子沒有面子來讓孩子記住教訓,可是,題主媽媽卻沒有意識到,教訓是記住了,可是孩子更會記住的是,自己沒有面子,自己經常沒有面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沒價值,不美好,不值得別人愛,不是個有面子的人,結果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認同感非常低。
所以,人前教育,看起來能夠暫時讓孩子比較聽話,但是,嚴重損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讓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認同感低下,完全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孩子將來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很大。
然後談談題主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讓我們來想想,為什麼題主媽媽會對題主採取這種人前教育的方式。其實答案題主已經寫出,就是因為題主媽媽也是從這種人前教育的方式中長大的。也就是說,題主媽媽的爸爸媽媽,就是用這種人前教育的方式教育題主媽媽的。題主媽媽又把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複製到題主身上。為什麼題主會被親戚輪番轟炸?因為起碼你媽媽這邊的兄弟姐妹,就是通過這種教育方式長大的,他們也習得了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加入到了輪番轟炸題主的大軍,這就是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深遠影響!
如果題主對此沒有覺察,很有可能以後對自己的孩子也會採用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可是,題主已經覺察到這種教育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那麼,題主就能扭轉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的傳遞,摒棄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使題主的孩子免受這種錯誤教育的傷害。但是,如果題主將來是讓你媽媽來給你帶孩子,那就千萬要注意了!因為你媽媽一定會用人前教育的方式來教你的孩子,因為她根深蒂固的教育方法已經很難很難改變了。首先表明我的態度,我非常不贊成人前教子這種方式。
人前教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人前教子,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家長沒有人前人後的概念,想起來就教育孩子,並不會避諱場合。比如在公眾場合,或者在外人面前,孩子做了一些事情。家長認為TA做的不對、不好,於是不迴避外人就開始教育孩子。
2.家長認為在人前教子是很好的一種方式,或者特別喜歡在別人面前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在公眾場合或者在外人面前,孩子沒有做什麼事,但是家長想起孩子私底下做過的一些事情,直接就提出來一通教育。
顯然題主問的是屬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說家長是有意識地利用在人前這個機會教育孩子。相比起第一種情況,這種情況更值得我們深思。
傳統意義上的人前教子,其本質的邏輯是希望通過讓孩子產生羞恥感、羞愧感(shame),從而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變不好的行為或者想法。
原本羞恥是用於幫助人們建立社會規範、社會道德的,當有人違反社會規範或道德時,來自周圍人的譴責就會令人產生羞恥的情緒,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在人前教子時,家長藉助外人的眼光,人為地令孩子產生了羞恥感、羞愧感(shame)——雖然這事情的起源可能與周圍人無關。一個感覺羞恥的孩子大多是不會反抗的,即使反抗,往往也是因為受不了了情緒爆發,那麼家長就更有理由繼續教育一個情緒爆發的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在人前教子時,感覺效果立竿見影。所以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好的方法。
那麼人前教子這個邏輯到底對不對呢?羞恥感是不是能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答案是:並不是。
真正會讓人深刻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情緒,是內疚(guilt)。有些人分不清內疚(guilt)和羞恥(shame)。內疚是針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的情緒,是出於對自己曾經的行為的反省之後產生的感受,是個人化、內省的情緒;羞恥則不一定是針對特定的人或事,也不一定出於任何反省,而更多地與他人的目光有關,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情緒。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有反思,認識到自己錯誤,那麼他會產生內疚感,這與是不是在人前沒有關係。如果在人前對這個人的錯誤橫加指責,這個人會產生羞恥感,但是他內心不一定是真的認識到自己有什麼錯,他感受到的更多是丟臉。而人在感受到羞恥的時候,他反而不容易去反省,因為羞恥這種情緒令他的關注重點在外界,而不是自己的內心。當你感覺丟臉時,你只會想著如何逃離這個丟臉的情境。
所以,從邏輯上來說,人前教子並不是一個有效的讓孩子成長的方式。
但是,確實有很多家長喜歡人前教子。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有家長喜歡人前教子?
有些家長潛意識裡把在別人面前教育孩子,當成對自己能力以及權威的一種展現,並不純粹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也許對自己的教育能力不夠自信,於是希望得到外界肯定,並藉助外界的力量幫助自己教育孩子。比如題主的例子,當題主的母親在親戚面前教育她時,有親戚幫著說話。
這麼一想,其實用這種方式去教子的家長,也挺可憐的。因為他們連獨立教育自己子女的信心和能力都沒有。
失面子才會改?
放屁!
面子都沒有了,改來幹嘛?我家小區里有小學,每天大量家長接送。有一次學校門口有個家長在教育女兒 說了沒幾句抬手一巴掌。旁邊都是人 我分明看到小女孩滿含淚水的眼睛裡各種怨恨和羞愧。這該多丟臉多傷自尊。
作為這種教育模式下的產物,表示完全厭惡這種模式。
「我無法認同「人前教子」這個方式,我認為它對人的自尊有極大的傷害。」-------------題主自己的觀點很正確的。
孩子也有自尊,在親戚面前還算是家裡,最傷孩子的是大街上,在餐廳,在學校門口,在孩子同學面前被訓誡。如果成人自己不希望在這樣的場合被人痛罵,對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然是錯的。如果孩子當時就反抗頂撞呢?彼此受到傷害,下不了台。為人父母者注意言傳身教樹立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自然無需人前教子。有時一個眼神足矣!
靜待花開!
不合理。
會給孩子帶來低自尊和羞恥感。
謝邀
以下僅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留言:
不合理
人前教子 這句話應該出自《朱子訓家》: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症下藥,量體裁衣。
在國學理論里是這樣解釋的:
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以便讓他有羞恥心,下次不再犯.
妻子出現錯誤,應該夫妻在背地裡討論,不能當著人面,照顧妻子的自尊心。
其實在現在看來:這種方法僅適用於特殊情況,而不會成為教育孩子的首選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說:「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愈是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設法維護別人好評的心思也就愈淡薄」。可見,當著別人的面教育子女的方法不足取。須知男孩、女孩,特別是女孩與大人一樣有不可凌辱的獨立人格和和自尊心,如果孩子一有過失,家長就公開宣揚出去,使孩子當眾出醜,其結果只會加深孩子被訓斥的印象,感到自己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因而自卑,產生逆反心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有害而無益。
家長教育孩子必須注意時間、地點與方法,特別要對孩子的「過失」作慎重分析,給予正確的啟發和誘導。能如此,往往會生奇效。如愛迪生小時侯蹲在雞窩裡學母雞孵蛋時,其母親並不認為兒子「神經不正常」而當眾斥責,相反,認為兒子動了腦筋,是對母雞孵蛋現象的一種實踐探索。由於正確的啟發和誘導,後來愛迪生終於成為一位大發明家。
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是在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以十分關切的心情和非常冷靜的態度,適時適地運用適當的方法給孩子指出「過失」的危害性及改正的辦法和時機,並允許有一個過程,使孩子認識到家長是一位值得信賴的人,這樣,教育的收效就必大。
以下內容轉自豆瓣
-------------------------------------------------
如何毀掉你的孩子?——鄭淵潔
要想毀掉自己的孩子,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具體方法有這樣幾條:
1
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2
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3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於他造成的,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上有大發展了。
4
和孩子說話時口氣決不能和藹,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片語,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等等。
5
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裡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上進的。
6
要學會遷怒的本事。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後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麼事都歸功於孩子的過錯然後教訓他,並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
7
當眾出孩子的丑。前6條都是在家庭里的「單練」。真正要徹底毀掉他,這第7條才是殺手鐧。你一定要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
您掌握了以上7條,就基本上可以毀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還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做到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將你的孩子徹底毀掉,使他終身一事無成
人前教子,其實也是家長缺乏教養的行為
我今年23歲了,有很多心理問題,自卑,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等。私以為這些缺陷的原因大多要歸功於小時候父母的教育。
吵架什麼的就不說了,說說跟題目相關的。
小時候明明是爸媽願意給我買的東西,卻在別人面前說我是死纏爛打要買的。在外人面前說我一頓,原因只是為了表現家裡有個敗家的孩子,你們都別來跟我借錢。
因此很鬱悶,會迷惑分不清哪一種態度是他們的真實態度,自責自己,忍受父母不在一旁時周圍人對於我這個嬌生慣養的孩子的探討和恥笑。
孩子做了錯事就應該在眾人面前責罵,讓他失面子才能讓他記住教訓
這種歪理,我送他兩個字「狗屁」
我就問諸位成年人,
你工作上有點什麼失誤,讓領導召開員工大會把你批判一番,你支持不支持?
其實他們就是想享受下居高臨下的呵斥別人的快感而已
在眾人面前佔據指點江山把別人批判一番的感覺確實很爽,喜歡這種權威感也可以理解,但是美其名曰為了讓孩子「印象深刻」
這就是當了那啥還要立那啥了。
其實很多時候,透過些問題就能反映出來,目前中國教育理念的最關鍵的不足。
就是「培養」、」引導「與」矯正「。
很多家長把錯誤歸咎於「矯正不足」,而無視了產生錯誤的根本原因;在年幼時又沒有好好的進行引導籠統的進行填鴨式教育,導致沒有興趣愛好可言的個體產生,最後在個體產生錯誤的時候進行治標不治本的矯正,從而培養出來了一個不具有興趣愛好、缺乏社交能力、厭惡接受教育的個體。
我個人認為,所有的孩子的錯誤都是應當全責由家長承擔。
有點偏激,但是是真情實語。
回到話題,人前教育的優點就是在於,家長可以選擇一個相較而言優勢的天時地利人和,民心所向,可以徹底的擊敗孩子讓孩子無法反駁或者反駁了也沒用。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獲得他人的支持的作用要遠遠大於你自身理解的意義。
他們不在乎你是否理解,他們只是要讓你服從。
他們比起你的內心,考慮的更多的是你的外在表現。因為你的內心只要不表現出來,就無關他的顏面。
所以說,現代的家長他們難道很在乎孩子的成長么?不,只要不損害他們的面子,你長成什麼樣他們都放任自由。
只要成績好,只要拿到獎了,就有好臉色,就有電腦可以玩,就有好東西吃,就有獎金。
如果成績差了,又被叫家長,就要被打,就要被擺著臭臉,就要被責罰。
這就是當代家長的最顯著表現。讓孩子深刻的意識到」我只有按照他們說的表現好才會被愛「。
有點跑題,哎。將就看吧。
題主說的,我能體會是什麼感覺,雖然我父母幾乎不會再眾人面前教育我,我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是幾次親眼見過,如感同身受……
小時候家是縣城的,當時省城裡有我小姨家,幾個大伯家,還有很多親戚,因為離得很遠,關係又非常親近,來往密切,所以一到寒暑假,我和媽媽就會去住一兩個星期,親戚家的孩子們和我上下相差不過4歲,都能玩到一起,因為不能常見面,所以根本不存在吵架鬧彆扭的事,那是我整個童年最快樂的期待啊……
大伯家比較富有,一子一女,女兒叫媛媛,比我大一歲,我倆關係最要好,也最喜歡去她家住,因為我愛幫忙做家務,大媽很喜歡我,媛媛姐學習很好,愛看書,我媽我很喜歡她,她每次都會給我媽推薦好的書籍,讓我媽給我買,我跟她真要好……
好了,閑扯這麼多,說重點……
第一次,初一升初二的暑假,正值她家舉行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活動,作為親戚都出席了,完後,又一部分走了,她家是把兩套140平公寓打通了,我們遠方來的十來個人就都住了下來,第二天,為什麼事,我不清楚,應該是件小事兒吧,起因是什麼我也不清楚,我從外面剛進來,就看見我大伯扯著我媛姐的頭髮從她卧室拉出來,推到在她家沙發上,二話不說,拿著管報紙(有兩三份兒卷在一起的)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抽,只抽頭和臉,整個過程打打罵罵有一個多小時吧,途中換過幾次報紙管兒,我不知道,罵了些什麼,我完全沒有聽進去,就是兩個字,蒙圈了,大人們開始勸了下,但是大伯讓管,後來就都退到旁邊的房子里去了,我真是懵了,進來站在客廳,鞋都忘記換了,就這麼一直站著,有40多分鐘了吧,我不知道,動也不敢動,實在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嚇傻了,直到另一個表姐,看我大伯沒那麼氣憤了,推了我一把,讓我過去拉我媛姐跑,我才回過神兒來,我準備拉我媛姐是,我大伯轉過來一句,欠打,你再過來我連你一起揍,就站那兒看,不許走!我就又嚇傻了,真的就站在那裡看著他揍她,心裡實在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我媛姐臉都紅腫的不成樣子了,才住手,沒人來拉架,我心理又難過又愧疚,還有一種不敢見我媛姐的羞愧情愫,不知道為什麼……
第二年暑假,我眼壓太高來省城看眼睛,又去了住她家,這次我知道原因,是因為我們的不良少年堂哥,比她大幾個月,另一個大伯的兒子,因為他倆一屆,正好初三畢業,我哥帥,愛惹事,和他朋友去打架,把同學打成重傷住院了,為此家長都不怎麼想讓我們跟他接觸,但是他們兩家一小區前後樓,少年么,沒事就愛湊一起,那天是那個跟我堂哥一起打架的朋友來找他玩兒,媛姐也認識,他們一起出去了,我是因為點的散瞳的眼藥水,看什麼都看不清,就沒有去,也幸虧沒有去,似乎是出去的時候,我哥他們抽煙了,我媛姐跟著他們一起走了,我大伯在對面看見,以為我媛姐跟另一個小子談戀愛呢,於是,就有出現了,跟第一次挨揍一模一樣的情節,還是報紙卷,還是那個位置,還是一個多小時,這次,我姑,我媽,我幾個嬸,還有幾個大媽都在,我看不見東西,在客卧就沒有過去,大人們象徵性的拉了一下,勸了下,也沒有拉住勸住,我媽過來,跟我說,你今天沒有出去,你出去了,一樣挨揍,讓你大伯也這樣揍你,我心裡也替我媛姐難受,我就問我媽,不能等我們走了再揍嗎?我媽說,孩子就是要在人多的時候收拾,不然記不住!
我估計我媛姐直接是心如死灰了吧,這次哭都沒有大聲哭,也沒有求饒,那麼多平時不見的人都在場,要是我,肯定崩潰的要死掉,我媛姐內心還是強大……
我們幾個孩子像約定好了一樣,從此以後誰都沒有提及過此事,但是從那以後,我跟我媛姐的關係,相當微妙,已經不能說是要好了,可能是我多想了,我覺得用面和心不合來形容比較恰當,再到後來的現在,我們已經是甚少來往了……
從那兩次以後,我再也不會去她家住了,逢年過節有必須要出面的時候,也只是象徵性的坐坐,哪怕是被開玩笑的說是白眼狼也罷,到現在,我媛姐結婚了,回她爸媽家,有時候說笑,大伯警告的一個眼神,媛姐就會閉嘴起身去卧室,再也不會出來,直到我們走了
人前教子,是一種傷害,我是不會這麼教育我的孩子的,因為我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大,它能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這太重要了……
題主,我建議,你都成人了,思想也成熟了,就跟你父母坐在一起好好談談這事兒,開誠布公的說說你這些年的感受,聲淚俱下的讓你父母體會一下當時你的心情,我覺得,父母都是愛子女的。他們體會到了你的痛苦,絕對不會再這樣了……
呃,其實嘛
《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算不算是人前教子
或者說已經是眾前教子
好像跑偏了,別打我( ????? )
這種方法是錯的,這基本是共識。但是必須說的是,很多家長其實自私到自己沒有察覺。人前教子有諸多好處:
1. 體現自己的權威:「我是ta爹(媽)」。
2. 推卸自己的責任:平日沒有教育好,這回犯事兒了,趕緊教育給人看「你們看,我是有教育他的,是這孩子不好教」
3.撇清自己的關係:可能事出於家長沒說清楚,孩子沒理解,不過一頓教育成功把責任歸結到「現在的孩子(年輕人)啊,都不會待人接物。」
4. 挽回自己的面子:潛台詞是「都是這個孩子的錯,不是我的錯」。
5. 居高臨下的快感,這個誰都喜歡吧。
所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也好,父母都是為你好也好,早就證明不是鐵律了。看這個社會有多少人自己做人都不合格,當了父母就能有質的改變?
見到一些教育的比較好的孩子,在人前犯錯誤了,父母會教育,但是會拉到一邊自己溝通,人家的成功之處在於,大人和小孩已經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機制,無論孩子是人前犯錯還是人後犯錯,都可以通過平穩的溝通教育來解決。(所以制度很重要吧)。
又見到i 一些缺點比較明顯的孩子,仔細一看,缺點其實完全繼承了父母。而且很遺憾的是,孩子總是更容易繼承缺點,而不是優點。所以當父母之後自己還要在人生中不斷「進修」才能合格啊。
方便家長向別人證明了自己的熊孩子犯錯跟自己沒關係,平時教育過。
開場白:「我平時怎麼教育你的!」我爸爸就很喜歡人前教子,不論是小時候還是現在。我們已經二十多歲,他從來不會考慮一下兒女想法,認為錯的就是錯的。很喜歡將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套加於子女身上。他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們已是成年人了,他這是折翼。當然,我相信他是愛我們的,建立鳥籠只是為了保護我們。他也是想為我們好,但他獨裁是無可置疑。
小時候我媽曾說過,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給面子兒女,當著別人面罵兒女,人家還會尊重你的孩子嗎?
至今我都覺得這句話很對,一直記到現在。
小時候我媽對我們很嚴厲,挨打是經常的事情。小叔人很討厭的,明明是自己兒女做錯事情,居然罵到我們頭上。動不動罵我們,有次我被他罵哭了。就是因為他女兒在玩火柴我在場,所以他罵我不懂事,不會制止堂妹玩火。天知道,我已經勸了很多遍,甚至準備動手搶了。我哭著告訴我媽,媽就跟我說了以上那番話。至此之後,我媽再沒在人前罵過我們。有什麼事情,都是回家後仔細算賬。
小時候我們最喜歡爸爸,因為他不會打罵我們,還會給零用錢。天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搬張凳子坐門口等爸爸回家,那時候真覺得爸爸是全世界最溫柔的人了。等上了初中後,爸爸媽媽角色反轉。我媽不再打罵我們,而我爸開始變得很嚴厲。雖然沒打,但是也是經常」教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爸媽真的為我付出很多,尤其是我媽。所以,請輕輕評論
你
只讓子女在丟面子傷自尊的情況下
吸取教訓的話,
卻不知吸取了教訓的子女
可能再也沒有正確的方式去維護面子,
或者只能用病態的自尊去面對社會。
再者我更要批判那些人前教人的助推者,
其實往往採用人前教人,
那些「人」才是關鍵因素
那些各種親戚朋友,
那麼多次,
口口聲聲對著我父母說:
孩子要受教訓才記事!
不然養了有什麼用?
我特么吃你們家米
用你們家錢
擦你們家廁紙了?
可恥!!!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