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刻意刪減的「名人名言」?

相關問題那些古詩詞被斷章取義,或是被刪除一部分來成全大義?

例如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沒有這百分之一的靈感一切都是白費

註:題主此例子不真實,請見下方。

---------------------------------------

請各位給出具體出處和考證,否則只是嘩眾取寵而已,就像一個答案下說的,我們不想再被騙第二次。

…………………………………………

另一位編輯者:事實上,題主提的例子本身就是一個謠言,據果殼網考證,這句所謂的「後半句」本身就是偽造的。有興趣的知友可以看一下:http://www.guokr.com/post/49319/


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在不遠遊(游一定要有確切的地方)

2、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硜硜然,形容淺薄固執的樣子。(整一句的意思:言必信,行必果,淺薄固執平庸的人就是這個樣子。)

3、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怠已。】
人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感覺好像叫人惜時好好學習,*^_^* 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學無限的知識是必然要失敗的。人的一生有些得不到東西不要去苛求,可以據自己興趣或者所需,選擇性的學習。把它當成不好好學習的借口就不應該了。)

4、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取,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尤猶告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沒有告訴父母就結婚,是為無後,是為不孝,君子還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呢!(╯3╰)原來不孝和有沒有娃娃沒半毛錢關係,重點在「告」。)

5、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做事情總是三思而後行,多比喻做事小心謹慎。(孔子聽見了這件事後說到:「多想一遍就好了,你TMD幹事情不要墨跡」)

6、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老了漸漸痴呆了,有好多事情都想不起來,(只是不會忘記相思)

7、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閉門造車通常都比喻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含貶意。(我閉門造車,出門安裝的時候,個個零件都能裝的上的啊,你們不要唧唧歪歪的好麽(??ω??) ,整句重在誇讚出門合轍。)

8、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
泉水乾涸了,魚就共同困處在陸地上,用濕氣相互滋潤,用唾沫相互沾濕,(就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而自在。與其稱譽堯仁愛而非難桀兇惡,就不如恩怨兩忘而與大道化而為一。)

——————分割線——————

看到這許多贊,本人甚是惶恐,知友在評論區或以私信方式告知,提醒說答案「解釋」有誤,本人在此表示感謝。我在此申明,以上答案「解釋」純屬於個人理解,帶有戲謔成份,僅供知友茶餘飯後一樂。上述句子被後人斷章(閹割)的現象肯定是有的,有的知友治學嚴謹,當另檢索出處,尋找較為精準的解析。私信請求轉載的知友,我都未同意,原因也是怕我個人理解有失偏頗,誤人子弟,荼毒前輩聖人大義。


「我是愛南開的。」——周恩來

順手辟個謠:下一句並不是網傳的「可是南開不愛我」或「可是南開不要我了」。該句完整版是「我是愛南開的,可是我看現在的南開趨向,是非要自絕於社會不可了」,出自「致留日南開同學」。


存天理滅人慾……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高中學歷史,看到清初思想家唐甄,瞬間被他的那句「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驚艷到了。
今天上文學史課翻到了文選裡面的唐甄選文,終於得以一睹全篇,才發現原句是這樣的:

「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嗚呼哀哉,未能免俗。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少完人。


列寧的名言: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原文如下:
  什麼是憲法?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真正承認這些權利的保證在哪裡呢?在於人民中那些意識到並且善於爭取這些權利的各階級的力量。我們不會受空話的迷惑——只有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饒舌家們才會這樣——我們一分鐘也不會忘記,力量只能以鬥爭的勝利來證明,而我們還遠遠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

出處見:列寧全集第十二卷——兩次會戰之間(公曆11月15日於日內瓦)


題主真的確定那句愛迪生可以做栗子?以下轉載自果殼網2015-11-24推送,作者花落成蝕,侵刪。手機碼字,只會複製,見諒。

愛迪生有句名言,中國的小學生人人都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當年,老師就用它來教育我們勤能補拙。

光陰如箭歲月如梭,你長大了,突然有天別人告訴你,這個名言後面還有一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天了嚕!你的人生觀崩塌了。

——橋豆麻袋!如果你小學的時候聽老師說了前半句就不假思索地信了,如今聽了後半句又不假思索地信了,那豈不是歲數都活在了汪身上?

於是我們來搜一搜。

美國的發明家,真的說了啥不可能中文世界有英文世界沒有,所以我們必須查英文。

前一句的英文原文的:「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在英文的維基語錄里有這樣的記錄:http://en.wikiquote.org/wiki/Thomas_Edison

Spoken statement (c. 1903); published in Harper"s Monthly (September 1932)
1903年所說的一句話,發表在1932年9月美國的哈潑月刊(Harper"s Monthly)上。

還有幾個版本:
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 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我沒有一項發明是碰巧得來的。當看到了一個值得人們投入精力、物力的社會需求有待滿足後,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實驗,直到它化為現實。這得最終得歸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這個版本的前半句一樣,後面多的這半句大意是「因此,天才不過是一個經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聰明人而已」。也沒有說「靈感更重要」。

在英文網路里,我無法找到「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後面那一句。

綜合上面這些資料,我認為,愛迪生三番五次的強調自己「一次次地做實驗」,不太可能會說「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這句話。

請身在美國的朋友問問你們身邊的美國人吧!

另外,@橋之暗面 提供了更詳盡的調查,得到的結果和我一樣。愛迪生沒說過「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至少說英文的愛迪生沒說過這句話。

@橋之暗面 調查了這句話是怎麼多出來的,摘抄如下:

那麼在中文網頁里,所謂的後半句究竟從哪裡傳出來的呢?我對此也利用Google做了簡單的搜索調查,雖然不確定是最準確的結果:

通過查找,目前我找到的最早的來源是2005年5月15日一篇發在天涯上的文章《中國教材為什麼要篡改愛迪生和愛因斯坦的名言》當然作者已經標明了是轉載,但是原文地址無法找到。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推測我國教育工作者此舉的原因是

「我想可能與中國的教育制度精神有關。中國的教育一向是「學海無涯苦做舟」「題海戰術」「一切行動聽指揮」,這種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製造「整齊劃一」的「聽話的人才」,它不需要天才,也不承認靈感。。。」

而之後包括網易在內做過一些特別策劃(2006年1月17日,網易曾出了一篇特別策劃《那些被誤傳的名言》,編輯徐靖)

我能理解,這半句多出來的「名言」背後是對中國目前教育制度的不滿。但是不滿的目的應當是尋求改變,想要尋求改變就應當盡量準確的指出問題之所在。感情的宣洩或許有推動的作用,但是更容易把事情引導到不知所謂的地方去。

至少,我無法看到愛迪生的這「後半句」中,有除了感情宣洩以外的效果。


不同意最高票答案對「言必信,行必果」的解釋,先附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全文是個遞減的關係,首先稱讚「行於四方,不辱君命」說的是政治上的建樹,或者說是「治平」「立功」方面的成就,這是士人的最高追求。

其次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這個修身方面的建樹,這指的是個人人格的完備和社會責任的完成,使自己成為儒家所推崇的「君子」,這是退而求其次的結果,但仍然是士人所推崇的「士」的面貌。

再退而求其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從上下文的關係來說,這句話描述的仍然是「士」,所以它的意思就不是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反過來理解為「硜硜然小人」只要能「言必信行必果」仍然可以稱為「士」更為恰當,這也符合連續兩次「請問其次」的結構。如果按照最高票的釋說成「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那麼怎麼解釋這句話跟上文的關係呢?又該怎麼解釋「抑亦可以為次矣」這句話呢?

順手貼一下朱熹的注釋: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行,去聲。硜,苦耕反。果,必行也。硜,小石之堅確者。小人,言其識量之淺狹也。此其本末皆無足觀,然亦不害其為自守也,故聖人猶有取焉,下此則市井之人,不復可為士矣。

說「小人」未能立修身之本,但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聖人猶有取之,所以在談「士」的時候仍然提到這種人,也就是這兩句完全不是推及關係,相反,「小人有道」亦足以為士的解釋更為符合原意

沒想到這麼多人看,那就順手更一個吧,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解釋,仍然先附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的解釋也很簡單,為了方便仍然先附註釋

所謂「不孝有三」是指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這三種不孝裡面以無後最為不孝,所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的解釋就是

舜告焉則不得娶,而終於無後矣。告者禮也。不告者權也。猶告,言與告同也。蓋權而得中,則不離於正矣。

也就是舜要是徵詢父母的意見那麼就不能娶妻(不了解背景可百度瞽瞍),這就會導致「無後」,這是最為不孝的事情,所以舜並沒有經過父母的同意就娶妻了,這樣就避免了「大不孝」的發生,所以這種行為仍然符合「孝道」,故而「君子以為猶告也」。

嗯,趁著答案有人看順帶推薦一下《論語譯註》《孟子譯註》,不談「經典」一類的東西,這也是兩本有趣的書

補充:孟子這句話這麼難理解嗎?看起來知乎對於這段話的時代背景一無所知的不少啊

簡單解釋一下吧,無後就是沒有(男性)後代,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中是最為不孝的一件事,不告而取指的是結婚沒有得到父親的准許,這在當時也是一件「不孝」的事情,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在兩種「不孝」發生衝突的時候的取捨標準

由於「無後」最為不孝,所以舜在做取捨的時候選擇了「不告而取」這種較小的「不孝」行為,是通過小的「不孝」來避免大的「不孝」,所以「君子」認為他的行為仍然是符合孝道甚至是更好的遵循孝道的,因此說「君子以為猶告也」,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判斷。

當然,這並不是說舜的行為就是這個意思,只是說孟子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對這件事給予了這種解釋而已,類似的還有同篇「嫂溺叔援」的段子,都是在說行為準則衝突時的選擇方式,也是對於當時攻擊儒家倫理言論的辯駁。


血濃於水

今天我們把它當一個成語用了,實際上它來自西方(英語和德語中都有)的一句諺語: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無論在那種語言中,它的意思都是家庭的血緣關係比其他的關係更重要,或者親情高於其他感情(如友情)。這個解釋和它最初的意思完全相反。最初,」血「是指在戰場上流下的鮮血,代指士兵之間因為共同浴血奮戰而產生的友情。而水是指母親子宮的羊水,代指來自同一個子宮的兄弟姐妹。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通過流血建立的友情高於基於血緣關係的親情。

另外,古代西方普遍存在用鮮血簽訂協議或誓約的傳統,在中國也有歃血為盟的做法。人們相信通過鮮血定下的誓約比靠親情維持的承諾更可靠。這也是這句話的另一個含義。

好奇害死貓

」血濃於水「可以看成是人們的價值觀逐漸變化而對一句諺語賦予新的含義,而」好奇害死貓「這句話怎麼看都是一條糟糕的建議。好奇心可是人類最寶貴的品質之一,是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這句話最早出自17世紀的劇作家本 瓊森。他在一個劇本中寫道

Care kills a cat.

這裡的care是憂慮(worry)的意思。這句話大意是:過多的憂慮會讓人短命,但是不清楚為什麼他非要和貓過不去。後來莎士比亞在《無事生非》中也用了這句話之後,就逐漸流行起來。

What, courage man! what though care killed a cat, thou hast mettle enough in thee to kill care。
啊, 勇士!雖然憂慮能殺死貓,但是你的勇氣能殺死憂慮!

後來,care的含義慢慢滑向」好奇心,求知慾「,這句話就被曲解了。歐 亨利就在小說中寫過

Curiosity can do more things than kill a cat。

看來歐 亨利也不贊成這句貶低好奇心的話。


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句被斷章取義太久了。

原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
說的是——夫妻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於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更為悲哀的。

並不是夫妻生活貧困就諸事不如意的意思。


出自元稹(是的就是那個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懷念亡妻的詩:
《 遣悲懷》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達爾文:

眼睛有調節焦距、允許不同採光量和糾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無與倫比的設計。我坦白地承認,認為眼睛是通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假說似乎是最荒謬可笑的。

看到過很多基督徒截取這段。但下一句是:

然而,理性告訴我,如果能夠顯示從一個完善和複雜的眼睛到一個非常不完善和簡單的眼睛存在著大量的級別,每一級別都對其擁有者有用;更進一步的,如果眼睛的確曾發生輕微的變異,而這些變異又能遺傳,這是可以確定的;如果器官發生的變異或改動對處於變化的生活條件下的動物有用,那麼相信一個完善和複雜的眼睛能經由自然選擇形成,雖然在我們的想像中是難以克服的,卻很難說還是個真正的難題。


女孩打電話給父親:「爸,有男生跟我表白,他說他會愛我一輩子。」
「傻孩子,感情這種事,最重要的是彼此相愛、尊重和理解,只要你喜歡他就行,我們都沒什麼的。不過一輩子這種事,誰也說不準。」
女孩掛掉電話對男孩道:「我爸說不準。」

路過,路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並不是以「以德報怨」。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不遜」為無禮,「怨」為報怨。


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優」解釋為「有餘力」,做好了官,有餘力就去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知識就是力量,
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渡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之時,他就能夠說: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因此,必須趕緊生活,因為不幸的疾病或什麼悲慘的意外隨時都可以讓生命突然結束。


來源 - 終點書棧

文/葉傾城

在我的印象中,祖父不過是一個喜歡打麻將、練太極、澆花釣魚、愛提當年勇的普通老人。而我也沒有想過,會在十八歲的一個夏夜,與祖父的少年時光劈面相遇。

那晚,是一位親戚來通知,祖父的一位表妹去世了。在所有人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之前,祖父已經霍然站起:「死了?怎麼會?怎麼會!」驀然覺得自己的失態,旋身回房,家人盡皆偷笑。於是那夜我才知道,祖父與表妹青梅竹馬的童年,情竇初開的年少,他倆私奔六個月的石破天驚。到最後,他們還是被找回來了。表妹遠嫁,祖父仍然不得不接受指腹的姻緣。而這些,都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了。來人是請祖父參加葬禮的。

第二天早上,父親想和祖父商量的時候,祖父卻已經練太極去了。祖父的房門洞開,桌上薄薄一張紙,上面墨色淡淡的五個字:「老來多健忘」。

既然祖父已經健忘,那又何必幫他想起?父親便回絕了來人,從此家中不提此事。祖父過世的時候我已上大學,主修中文,大二時在圖書館裡看白居易全集正看得興味盎然,突然,彷佛驚雷般的一瞬,我看到了祖父當年寫下的那句詩,而那句詩的全貌竟是:「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我僵在當場,沒想到竟然會是如此。

原來祖父一直記得,六十歲的煙塵歲月,抵不過初戀女子的一抹笑容。

而愛情究竟是什麼?竟讓八十歲的老人仍然在剎那間動容,忘了時光的遠走,只以為是紅顏彈指老!

當祖父寫下那句詩的時候,他是多麼希望他的兒孫們能夠讀懂。今日,我終於懂得,可是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只能在心中一遍遍念著:「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好像是念給天上的祖父聽。

...5年前在《讀者》看到的,感動之餘,便把此句牢記在心,想不到過了這麼久,又讓我回憶起了這個故事。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這也許不是最有趣,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回答,但它卻觸動了我心中那一縷綿綿情思。


肯尼迪總統的名言啊:"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這話經常被貼在中小學教室啊圖書館裡被當成螺絲釘精神學習,包括一些為了引導輿論的人也會用這句話,但實際上他的下半句加上後意思則與原來強調愛國與服務國家的意思完全相反

「全世界的公民們,不要問美國將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我們共同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麼。」(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這句話是很關鍵的,它正是接著肯尼迪的那句愛國名言說出來的。隨後的一段話,是肯尼迪的演講全文結語,這段話也同樣很關鍵:

「最後,不論你們是美國公民還是這個世界的公民,你們應要求我們獻出我們同樣要求於你們的最大力量和犧牲。問心無愧是我們唯一信賴的獎賞,歷史是我們行動的最終裁判,讓我們走向前去,引導我們所熱愛的國家。」

至此我也不用多說什麼了,冷戰背景下的捍衛自由是有其獨特含義的,但無論如何,他所表達的意思與我們斷章取義聽到的意思實在相去甚遠。


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樑者——李贄評海瑞

原文:

夫青松翠柏,在在常有。經歷歲時,棟樑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與果木斗春,則花不如;與草木斗秋,則實不如。吁!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節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棟樑者,如世之萬年青草,何其滔滔也。吁!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擬之!此海剛峰之徒也,是亦一物也。

這段文字分四個層次:從「夫青松翠柏」到「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是第一個層次;再到「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是第二個層次;再到「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擬之」,是第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最後一個「之」字都是指首句的「青松翠柏」。最後展開第四個層次「此海剛峰之徒也是亦一物也」作結語,與上句的最後一個「之」字的含義相銜接,又與首句「夫青松翠柏」呈首尾玄合之勢。一氣呵成。可見「海剛峰之徒」為「青松翠柏」無疑。——潘叔明,許蘇民:《萬曆十五年》對李贄著作的誤讀

(道學家)終日言扶世,而未嘗扶一時.......吾謂欲得扶世,須如海剛峰之憫世,方可真扶世人也。」——李贄《焚書·寄答耿太中丞》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原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出自道濟禪師(活佛濟公)之口。
  解釋:這句話有一個悲壯的典故:話說明朝張獻忠攻打渝城(重慶)時,在城外的廟裡駐紮,還強迫寺里和尚吃肉。當時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你答應不屠城,我就吃肉。」張獻忠答應了,於是破山和尚一邊吃,一邊念著這句話。他是為了城裡數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濟公認為只是聖人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吃肉。而濟公自己吃了兩隻死鴿可以土出兩隻活鴿來。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儘管吃肉,做不到的還是老老實實持戒吧!
這句話給我的震撼很大,話說在影視劇中聽聞此句話覺得其人洒脫,不拘小節,直到現在方才領會這真是莫名的諷刺。

 人是生而自由的
  原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讓·雅各布·盧梭《社會契約論》

 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學習
  原文:哪裡有什麼天才,我都是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學習。不過別人學習的時候我都在喝咖啡。——魯迅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巨獅

原文:「中國是一隻沉睡的巨獅,當他醒來全世界都會震驚,那就永遠別讓他醒來。」——拿破崙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
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陽平),這裡的『為』是動詞
句意為 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改進提升自身不足),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


-

有一句話在知乎上經常被引用: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出自《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句話一般被用來反駁知乎中產們奇葩的「何不食肉糜」論調。何不食肉糜無疑是天真的,但是菲茨傑拉德說這句話怕也並不是他們理解的那個意思。

因為菲叔隨後說道:

他沒再說別的。但是,我們父子之間話雖不多,卻一向是非常通氣的,因此我明白他的話大有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就慣於對所有的人都保留判斷,這個習慣既使得許多有怪僻的人肯跟我講心裡話,也使我成為不少愛嘮叨的惹人厭煩的人的受害者。這個特點在正常的人身上出現的時候,心理不正常的人很快就會察覺並區抓住不放。由於這個緣故,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被不公正地指責為小政客,因為我與聞一些放蕩的、不知名的人的秘密的傷心事。

看明白了吧,其實菲叔對這一套帶著道德優越感的長者之談是很有些不屑的,並且暗示這種悶聲發大財的作風不僅給「我」招風惹雨,還讓「我」看起來像個小政客。(當然,反諷的是如果沒這種習慣,也就沒有後面的敘述者對整個故事的深度介入了)

這裡我也難逃抱持優越感之嫌地重申一句:

接到消息,你們本身也要判斷。


-


能者多勞 是有下一句的! 勞者多得!
最討厭那些喊著能者多勞的口號 逃避工作的人了。


「太平洋沒加蓋,你怎麼不游過去」——網路流行語
這句話經常出現在網路上,被「愛國者」用於攻擊或反擊那些「批評或侮辱國家」的人,諸如

這句話的內在含義為,「愛國者」要求那些認為中國不好,對中國失望透頂,同時相信美利堅是人類希望的人士,可以滾出中國,移民美帝。我個人是不同意這句的,認為邏輯等同於「you can you up」。

但實際上,這句話來自於一個被長期閹割和誤解的名人名言,意思被完全曲解了。

「太平洋又沒加蓋」

——陳水扁 民國96年11月10日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當時下鄉接連遭民眾嗆聲的陳水扁,十日到苗栗通霄山上的農場,終於有個令他開心的場子,全場四、五百觀眾都是他的支持者——扁友會的成員,還先綵排如何對陳水扁歡呼加油,讓陳水扁暢所欲言,愈講愈慷慨激昂。
陳水扁面對滿場的支持者,說到激動處,「今天天氣那麼好,這裡風景那麼美,台灣竟然被他們說成一無是處。」
隨後陳水扁向反對者嗆聲,「中國那麼好?太平洋又沒加蓋,覺得中國好就游過去呀!過去了就別再回來!」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反對公眾眼中的國學?
美國歷史上最差的一任總統是誰?
如果穿越到古代,除了衣服,只能帶價值100元東西的話,帶什麼東西最好?
你的家族有什麼有意思的故事或傳聞?
為什麼襄陽在古代軍事中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TAG:名言 | 歷史 | 歷史知識 | 歷史人物 | 名言警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