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生死觀是怎樣的?


列子活到九十多歲,終於死了。莊子帶齊不二上門弔唁。

甫進玄關,便見地上放滿了弔客脫下的絲履。靈堂內,一片雪白的孝幡、孝衣、孝帽,喪主、弔客們不時發出哭泣、哀嚎之聲。

莊子恭恭敬敬在靈堂前跪下,開口唱起喪歌來:

道初混沌兮,化而有氣。
氣化成形兮,始而有君。
春夏秋冬兮,生老病死。
死歸渺茫兮,還於天地。
嗷嗷痛哭兮,不知天命。

歌罷,對靈堂乾哭了三聲,站起,轉身便走。

齊不二趕緊跟上,奇怪地問道:「老濕,您這是整的哪齣戲?」莊子道:

我敬列子也算條漢子,我這是按他的哲學思想來弔唁。列子以為天地萬物只是些現象,世界的本質是永恆運動、構成一切的混沌之氣。人活著,其實是這一團氣聚而成形;人死了,血肉化土化灰,不過是聚合之氣又散歸天地萬物。

儒墨以為人有靈魂,死後靈魂或受子孫敬仰祭拜,或上天見上帝享福;列子常常和我一起笑話他們。

因此我依他理解呢,活人就象你胳膊上長的膿瘡,死人就象膿瘡終究要潰爛,變成爛血爛肉。爛了就爛了,沒有什麼好可惜的。

生,外有酷熱與嚴冬,內有憂鬱與煩燥,充滿了艱難與困苦。一年三百六十日,真正能開口大笑的能有幾日?

死,回歸天地萬物,上木有領導老闆來使喚你,下木有開放二胎要你撫養;三伏天不怕熱,三九天不畏寒,既不用追悔過去,也不用擔憂末來;從此無憂無慮,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

所以按列子想法,生應該末必定是一件好事,死也應該末必定是一件壞事

我看列子家人、門徒與來弔唁列子的那幫子高人,全哭哭啼啼的,根本違背了列子的思想。故而我以列子的方式弔唁列子,也懶得與他們打招呼了。」

「高人就是牛逼!」不二道:「不過既然列老把死說得辣么好,那何不早早兒自殺了,又何必死熬到九十多歲捏?」莊子笑道:

「你不知老子、列子一派講道法自然么?道就是氣之自然運行,人應依從道,順應氣和天地的自行運動、變化,而不可加以人工干涉。因而天地讓我生而操勞,我則生而操勞;天地讓我老而閑佚,我則老而閑佚;天地讓我死而歇息,我就死而歇息,一切順其自然。

硬要自殺和長生,都是和大道作對,和天地叫板,然並卵。列子一以大道是命,面對生死恬淡平靜,比之儒家為生而狂喜,為死而痛哭;比之墨家以生當吃苦,死後入極樂,他的生死觀境界比儒墨二者高多了 ! 」

不二道:「老濕自以為道行比列老高,敢問你死了,我們腫么辦?」莊子道:

「列老以氣為本體,以道為氣之流行生化,尚末得大道。實質世界如夢,無物;我本虛幻,無己。破除對實有物我、夢醒、生死的執著,方可入於大道之門。

萬物從來木有真有過,我也從來木有真生過。因此,生生死死的,我從末掛在心上。

生了就生了,逍遙過每一天。死了就死了,看生死完全不驚怪,只當作看晝夜變化;又好比看夢中莊周化成蝴蝶,生莊周是個夢,死莊周變個蝴蝶兒,也還是個夢。

得道之人看儒家厚葬、墨家薄葬很可笑。我死了,你們就把我往山裡一扔便行。也不必埋,反正埋在土裡讓螻蟻吃,露在地上讓烏鴉吃,全一樣。

那時我躺在以天為蓋、以地為底的棺材裡;以日月當壁玉、以星辰當珠璣,作為我的陪葬品。你們呢,先唱下我剛才作的喪歌,然後就可以高高興興回家去了。」

後來庄師母死了,庄老師敲著瓦盆兒,就唱了這首喪歌。


莊子活了100多,壽命將近,有的弟子商量著打算厚葬他。莊子知道了後對他們說:「我把天地作為棺槨(guǒ),把日月作為一對璧玉,把星辰當做珠璣,萬物都是我的陪葬!我陪葬的物品難道還不夠齊全嗎?」弟子們面帶難色,「我們擔心烏鴉老鷹吃了老師的身體。」莊子嘆了口氣,「哎,在上面被烏鴉老鷹吃掉,在下面被螻蛄螞蟻吃掉,奪掉烏鴉老鷹的食物來送給螻蛄螞蟻吃,你們為什麼這莫偏心呢?」弟子們面面相覷,連說不敢、慚愧。

莊子聽到後嘴角露出了一個笑容,漸漸沉睡了過去。

弟子們按照莊子的遺願對他進行了安葬,他的屍骨最終被烏鴉老鷹野狗等吃掉。

在附近結廬的徒弟知道後紛紛大笑著離去,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的綜影。

一代道家祖師也就這樣帶著他的身體消失於天地間。

時光荏苒,已是千年,坐在火車上的我漸漸有了些許疲倦,腦袋昏昏沉沉,靠在窗邊,逐漸入眠。

一片恍惚之中,我不知來到了何處,隱約聽到一些人在說話。我向著說話的地方走去,聲音不住地鑽進我的耳里。

「老師,我們為什麼要尊崇道?」

朦朧中,我彷彿看到,周圍的人都咧開了嘴角。只見當中一人,穿著古代的衣服,鬚髮盡白,氣息悠長,坐在草墊上,直起身子,緩緩說道……

尊敬的旅客朋友們,商丘站,到了,有需要下車的旅客,請帶好您的行李,照顧好您的小孩,身邊的老人,在此站下車……

走出火車站,我看了下四周,陌生又有些熟悉的景色,令人感慨又有些懷念。深吸一口氣,我扛起行李,拉著有些破舊的皮箱,向前方走去,那位老人的聲音仍在腦海里不斷的迴響。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泯,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而況見見聞聞者邪?十刃之台懸於中間者邪?」


回到家不到一年,莊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於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份、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

  惠子仍憤憤不平,質問道:「生死之理又如何?」莊子說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陰陽交雜在冥茫之間,變而有氣,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說:「理雖如此,情何以堪?」莊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託付給)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於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為生命的東西,不過是塵垢。死生猶如晝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氣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樂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麼不堪忍受的呢?況且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


都不對

應該是生而勞作,死而休息

這句話在莊子一書中出現過多次

我覺得這是一個無神論者最高境界的生死觀


莊子是積極的虛無主義者,和尼采神似。
所謂虛無主義,就是認清事物本質里的虛無。
所有的意義啦,價值啦,信仰啦,道德啦,皆乃人虛構出的偶像,拘泥於此的人,若非愚昧即是虛偽。
因此我們要論道。
道是什麼?其實道家思想真正高明之處在於,道什麼都不是。
道家很早認識到語言的重要性,譬如道德經開篇既是「道可道」「名可名」。語言代表邏輯,這是我們唯一可把握的,我們可以藉此參悟「夫道,有情有信,無名無形」,然而這終究不是道,因此我們說得魚而忘荃。
最淺顯的對道的認識,是所謂的大自然。
高級一點的,是萬物的道理規律,
更高級一點,是萬物的本源。
這已經很接近了,然而還是隔了一層。
因為這種觀點,沒有認識到:
道的虛無本質!!!
如果你熟讀莊子的話,不能看出莊子對這點的再三暗示,包括剛才引用的那句,就含有這層含義。它說明道是無法進入邏輯,豈不就是表明其虛無本質嗎?
既然所有都是虛無的,那我們是否就直接全世界集體自殺算了呢?
否也,因為莊子是 積極 的虛無主義。
比如說叔本華就是消極的虛無主義。其實消極的虛無主義是最符合邏輯的:反正生死沒有差別 ,不如死了了事。王靜安先生即是他的忠實擁躉。
然而虛無本身,或者說道本身就是不在邏輯之內,不可探查的,以此蓋棺不亦魯莽乎?
就像我現在和你彈虛無,是「真」虛無乎?非也,起碼我們已經給他命名為「虛無」了。
那真相是怎樣的呢?我不知道。莊子沒說 ,尼采也不知道。
是否覺得有些荒謬?然而世界於吾輩來說本身就是荒謬的,西緒弗斯之石耳。
就像庄生夢蝶,如果說蝶生有別,那區別有在哪裡呢?這是我們通過邏輯都能得到的,但大部分人只滿足於此而停滯不前。其實還有更深的一層:
既然沒有區別,又何故要發問呢?
明知而故問,微妙之處就在於此際了。所謂子非魚之問,亦籍此也。
那麼莊子的生死觀是什麼呢?其實我認為上文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如果要我概括一下的話,還是引用大宗師裡面一句很喜歡的話吧:
脩然而往,脩然而來。


生死沒什麼區別。
忘了是哪一段了,莊子的朋友病入膏肓還挺高興,拉著莊子講,哎呀,你說我去世之後,我的腿會不會變成螞蟻的腿,我的手會不會變成樹葉?這可真是太有趣啦,究竟會怎麼樣呢?
體現莊子的思想就是:萬物不生不滅,從個人來講有盈有虧,從世界整體來講,沒什麼變化。
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哈哈哈有機物會被分解者分解變成無機物,重新加入循環嘛。所以莊子的朋友想的很對,應該去搞生物。


齊生死,對死亡持著達觀的態度。


1.「生者氣之聚也,死者氣之散也。」死亡就是回到我們來的地方。


2.「勞我以生,息我以死。」死亡就是一種休息的狀態。


3.「之所以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生死都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既要正確地對待活,也要樂觀詩意地對待死。


齊生死,同是非。


課上聽聞一種說法:不怕死,不早死。


大般若經 善學品 又對 有情眾生為何會輪迴,不斷生死流轉的精闢表達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三十三 初分善學品第五十三之三

 爾時,佛告具壽善現言:「善現,於意云何?有情長夜有我、我所心,執我、我所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有情長夜有我、我所心,執著我、我所。」   佛言:「善現,於意云何?彼心所執我及我所,空、遠離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彼心所執我及我所,皆空、遠離。」   佛言:「善現,於意云何?豈不有情由我、我所執流轉生死?」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諸有情類由我、我所執流轉生死。」   佛言:「善現,如是有情流轉生死由有雜染,以是證知雜染可得。善現,若諸有情無心執著我及我所則無雜染,若無雜染是則應無流轉生死。流轉生死既現可得,由此應知有雜染法,既有雜染亦有清凈。是故,善現,應知有情雖自性空、遠離眾相,而有雜染、清凈可得。」


齊物論。
生死沒有分別,所以我絕逼不自殺,但也不怕死。


一死生

但一死生其實沒有回答問題,因為不知生焉知死,也是一死生
把生死放到一個形式系統里,取消對立,就解決問題了嗎?然並卵。
演繹系統從來不能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的是情感傾向。
視死如生,和視生如死可是兩碼事。都是視死如生,此生和彼生,能差十萬八千里,所以此死和彼死也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要回答問題,得先搞清楚莊子想怎麼活,然而他說得比較含糊,,,,,


整本南華經里都散落著莊子的生死觀,就像在古老漆園裡隨意分布的璞玉待人發掘,摘錄喜歡的幾句:

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而不敖倪於萬物

總之,莊子就是主張要「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任性自然,反對任何人為妄作。認為一旦不為物役,超越了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羈絆,游心於無窮,人的精神就能象宇宙天地一般自由遼闊。這樣的人,就再也不是物的奴隸,物的工具。痛苦就可以得到消彌,心靈就可以得到安頓


朋友發信息問我生活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頗有些大便乾燥,突然被問到,很難順暢得回答出來。

朋友見沒答覆,又發了條信息:人終究要死,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我告訴他:吃了終究要拉,吃還有什麼意義,閑得蛋疼擼管去,擼完就不疼了。

事實上,除了擼管,還有其他方法探索生活的本質,比如。。。聽莊子吹牛逼。。。

莊子說地球北極有一種叫鯤的魚,這貨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幾千里寬,幾十年貓在海里不動,它一旦出水就突然變成一種叫鵬的鳥(絕對違反達爾文進化論),這貨更大,光它的背就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幾千里寬,它張開翅膀遮天蔽日,暗如黑夜,群鳥歸巢。。。總之就是下面沒法晒衣服了。它一張一翕間就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飛機飛行高度為1萬米,1里=500米,迅速腦補一下),到南方避暑去了。尼瑪,沒聽說過到南方避暑的,只知道有到三亞過冬的。這個問題你問得有道理,但沒見識,因為這鳥是直接飛去了南極洲(這是避暑還是過冬?)。。。。。。我冊那,獻上我的膝蓋,論天下最能吹牛逼者,老太太摔倒我都不扶,就服莊子。

莊子他老婆死了,他敲鑼打鼓、手舞足蹈、走街串巷逢人便說這個喜訊,這貨。。。,擱現在就一渣男,成天想著升官發財死老婆,自己好續弦找個年輕的,膚白貌美、身材窈窕、童顏巨乳、生個8斤胖小子,買個靠地鐵的學區房,再劃個2畝良田,當個芝麻縣令。。。。。。停一下。。。這是你們這些俗人的想法好么。莊子是誰?道家的代表人物,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甚至不知道自己和蝴蝶誰活在這世上。他告訴弟子,如果他死了就涼席一卷扔在荒郊野外就行了,天地都是他的陪葬品。弟子們說起碼會把他埋葬在地下,以免遺體遭鷹鷲啄食。莊子說你們費老大勁把老鷹的食物奪走餵給地下的螻蟻吃,你們怎麼那麼偏心。。。

你看看人家,從來不問生活的本質,直接告訴你生活的態度:永遠充滿想像,永遠以夢為馬,永遠保持自high.

白天想想魚怎麼變成鳥到南極逛一圈,晚上一睡覺就變成蝴蝶飛走了,玩得太high了,還不忘向你秀一下快感:我特么到底是蝴蝶的夢還是我夢中的蝴蝶,還是新鴛鴦蝴蝶夢?對於生死,人家的逼格就更高了,老婆死了都那麼開心,你為啥多打了兩個噴嚏就一定要去三級甲等醫院?生活的意義就在於無論處於何種境況都保留一顆豁達的心,或者張開大嘴酣睡一場。。。或者找幾個哥們兒海吹一通牛逼。。。吹。。。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對,這句好像是歌詞。Anyhow, 你懂的。

做人不要太糾結,比如問一些只有聖人才考慮的問題:生活的本質是什麼。正所謂聖人無名,神人無功,衰人無夢(這句是管哥加的)。所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睡著了不就實現了嗎?


不樂生,不惡死。


以死為尻
相視一笑,只露尻尾(好吧其實是莫逆於心)
吾觀化而化及吾,我何惡焉?
鼓盆而歌
爾已返其真,而我尤為人


他寫死亡寫得很好的一篇叫《至樂》,偏偏與至悲的死亡相對,可見一切都是可以轉化的。

母親生病及其後的三年,莊子給了我不少安慰。


塵歸塵,土歸土。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死生如晝夜。

——《莊子.外篇.至樂》

這算原話了吧……


人身一熔爐,精氣逐情施
天地一熔爐,往複隨物化
天地不自生而長生
人身逐情慾而常漏
漏盡而死,復入熔爐,一芻狗而已


死亡是解脫…………參考他妻子死去鼓盆而歌…………他覺得死亡並不可怕…………


推薦閱讀:

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麼?
關於「子非魚」,莊子詭辯了嗎?
你如何理解莊子?

TAG:哲學 | | 道家 | 莊子(人物) | 生死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