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付出和犧牲應該被歌頌嗎?
一般問出這種問題就會被噴的,不過沒有關係。姑且當我是來找噴的。
我記得在知乎上看過幾個高贊答案,大致就是說:
1.在探討醫生是否可以拒絕給艾滋病患者做手術時。一種觀點:不要用責任去綁架醫生。
2.在討論到公益廣告中「女性為家庭奉獻」的時候。一種觀點:不應該宣揚女性理所當然的付出。
3.在討論個體和國家利益的時候。(這個是我腦補的)我也本能的認為:個體不應該為集體理所當然的犧牲。那綜合到一起,其實就是沒有人應該付出與犧牲,也不該歌頌付出與犧牲。
這樣我就害怕了。
「男人在外打拚,挺好的,將自己的收入用於養家。」——憑什麼?男女如何不平等,她幹嘛?
「女人做賢內助,挺好的,洗衣做飯帶孩子。」——憑什麼?男女如何不平等,他幹嘛?
「孩子聽話能幹,挺好的,為父母分憂。」——憑什麼?我是獨立的個體,聽他倆的幹嘛?總覺得哪裡不對。
付出。犧牲。奉獻。
這是三個在我國的媒體語境里指代不明、時常被濫用的詞,尤其在當代社會,經常被拿出來進行道德綁架。不是不能歌頌,而是要歌頌到正確的點上。
舉個例子,戰爭年代奮不顧身抵抗外侮,是真正值得歌頌的偉大犧牲。這樣的精神和情操,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再舉個例子,在物質貧乏的困難年代不計個人利益、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下仍然堅持工作,也是真正的奉獻精神。比如我曾經在小說里化用過北航流體力學專家高歌教授的一段經歷,然後在小說的後記里寫下了這句話:「本文作者雖然腦後生反骨,但對於那些真正懷著最純潔奉獻精神的人,總是心懷敬意的。」
而在物質相對富足的和平年代一天到晚宣揚幾十年拿最低工資的「最美教師」、生病無錢醫治的「最美警察」、拿了無數獎狀至今住在三十年前的筒子樓里的「最美技工」、因為醫療人力極度匱乏而在手術台上活生生累死的「最美醫生」……就不大對了。
這些人是否了不起?是了不起。針對他們的個人,送上讚揚、同情或者實質性的幫助,都沒有問題。但是當你看待這些案例的時候,你最應該關注的點是什麼?難道不是應該讓類似的事情不再發生,讓老師有飯吃、讓警察看得起病、讓技工得到應得的物質報酬,讓醫生獲得休息和尊重么?
這些都是赤裸裸的社會缺陷,是應該感到痛心而力圖改變的,但如果一味地只是用「奉獻」「犧牲」之類高大上的辭彙去塗抹掩蓋,對個體的幸福採取漠視的態度,對社會機體的運轉沒有絲毫好處。
而且,最最最最最重要的在於,在我國的很多宣傳里,當歌頌著這幾個辭彙的時候,往往會生造出一些對立面來批判一番。如果你不能做到放棄個人利益的高大上,一不小心就會被烙上恥辱的烙印。這種思維模式是可怕的。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做聖人,做一個普通人並不是原罪。
至於題主提到的「女性為家庭奉獻」——家庭本來就是男女雙方共同撐起來的,有福一起享有難一起扛,單方面要女性「奉獻」,這個味兒本來就不大對勁吧?
韓寒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人小話聽多了,以至於聽到別人正常的話,就認為是大話」。同樣的道理,由於主流話語把犧牲和奉獻歌頌多了,以至於見到正常的付出和回報,就認為是自私和功利。
看到醫生累死在手術台上,不去指責醫院壓榨員工和醫療體制的荒唐反過來號召其他醫生向他學習?
看到教師工作辛勞生活清貧,不去問責教育主管部門為教師爭取權益提高待遇反過來倡導其他教師一樣任勞任怨給教育部省錢?
殺人償命,幹活拿錢,多麼天經地義。
換個角度,他們真的就那麼高尚嗎?多幹活少拿錢,強行把做這件事的成本壓低了,等其他人再來做這件事的時候,怎麼要價?在市場上,這叫不正當低價銷售。你熱愛工作,你感動中國,你功成名就,襯得其他期望一個正常市場秩序的人是多麼拜金和低俗啊!
你自賤身價,覺得自己的時間和勞動不值錢,你願意犧牲物質報酬換取心靈上的回饋,別人不願意!
所以,客觀地說,相比於那些少數願意犧牲自己甚至家庭來換取名聲,獲得心靈慰藉甚至感動自己的人,我們這些希望用勞動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品質為後代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還能刺激消費為國家GDP做出貢獻的正常人,更加值得歌頌。
要求別人無私的人,最他媽自私了。個人不應為集體而犧牲,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試想,如果個人應該為集體犧牲,那些犧牲的人,不過是做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又何談偉大?
現在的時代,我們發揚自由,強調個人意志,正是對這種偉大的推崇。
以前想過一個問題,人是不是真的可以完全不付出,不奉獻,有完全的自由。
仔細想想,是可以的。
只要我們能拋開一切,不要父母的溫情與照料,不要國家與社會的關注於同情,不要朋友愛人的陪伴,就可以自由。
認識我的人,一般都會知道我是個比較隨性自由的人,能翹課說走就走,明白大不了補考重修,能從來都拒絕教育局同事的飯局邀約,明白大不了相互只有點頭微笑。
每個人都可以活的自在,只要你在乎的東西少一點。
沒有人應該為任何人,任何事,去付出或者改變,更不用提犧牲性命。
除非,你想得到什麼。
有時候,叫利,會為之付出,為之改變,但與此同時,也一定要背負因改變而帶來的負面評價。
但這些,遠遠到達不了犧牲的地步,也遠遠到不了執著成痴,付出與回報明明不成正比,卻還一心不改的地步。
人們交朋友,講誠信,要麼是通過工具理性,為了謀取利益,要麼是通過價值理性,堅守一種道德,要麼是通過非理性因素,那只是一種情感。
重然諾,輕生死,這種為我們所稱道的付出與犧牲,至少絕不是因為利益。
因為有那種莫名的情愫,所以,我才願意為你背上枷鎖,願意為你改變,期待回報,但不求回報。
愛情,友情,家國大義,之所以這麼令人感動和稱道,不會是因為人們本該如此。
恰恰相反,人生而自由,人都會有自我意志的覺醒,所謂無所不在枷鎖之中,那些枷鎖其實也都可以拋棄的。
令人感動的,恰是我們本不必如此,卻選擇如此。
父母一定要為孩子付出這麼多麼?有多少冷漠的父母,自己照樣過的不錯?
可我們會說,那樣的就不配叫父母。
同理,會說有些人不配叫朋友,有些人不配做中國人。
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再當他們是獨立的人,而用一種身份去捆綁了他們。
愛你的父母,重然諾,視知己的朋友,相逢一笑,攜手白頭,克服生命中一段段坎坷的愛人,其實都本不必如此。
所以他們,才更加值得我們珍惜,也更加值得我們為之也變成這樣更好的人。
綜上,當我們把崇高當做底線,世上便再無崇高。我的觀點:
當一份工作收入少、勞動強度大、保障低、只能靠夢想和執念繼續支撐時,不管給它加上多少神聖的光環、歌頌多少次,都是耍流氓。
專欄里寫過一篇類似的,貼上來:
這位小帥哥叫Pietro Boselli,不是電影明星,也不是富二代。說出來嚇你一跳:人家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畢業後直接在倫敦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當了老師,課講的也是頂頂好。
這小哥在SNS有百萬粉絲,從學校上完課回到家裡隨便秀秀肌肉,就有一票人跟在後面叫老公。關於他的顏值,女生們怎麼想的我不知道,反正連我這個糙漢子都嫉妒得眼紅。
在粉絲們眼中,他被稱為「最美教師」。至於他為什麼獲得這個稱號,如此明顯的答案根本無需解釋:1.他帥,很帥,非常帥,帥得要上天;2.他是位教師,貨真價實的教師。
有人肯定會說:你丫這不是廢話嘛?
不不不,您先息怒。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最美教師」都是一副養眼的模樣。這不,在大洋彼岸的一座遙遠國度,就生活著另外一群「最美教師」——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學雷鋒的旺季。這些關於「最美教師」的新聞就會扎堆出現,在媒體上、在某些網站的首頁上滾動播出,並配以「深入」、「大力」、「狠抓」等讓人想入非非的詞語。
當然,最美的不只是教師,還有消防員、醫護人員、警察等等。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大多會出現在《感動中國》這類節目中,讓觀眾朋友們無語凝噎、眼眶泛紅、大珠小珠落玉盤。
不怕你笑話,我曾經就是《感動中國》的腦殘粉,經常被主人公們的坎坷經歷吸引,順帶著哭個稀里嘩啦。
但到了現在,再看到類似的新聞,廉價的淚水我絕不會再流一滴。
因為這幾年開了眼之後我才發現,站在這些人背後的不是溫情、不是孤膽英雄、不是高唱的讚歌,而是醜惡。
深深的醜惡。
先來說說「最美教師」。
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繁榮的假象中,但實際上,數量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農村,才更能反映一個真實的中國。
農村的教育資源分布十分不均,語數外都由同一個老師負責的情況十分普遍,而名目繁多的比賽、檢查、考核更加重了負擔,讓他們身心俱疲。
教師也是份工作,工作就要有報酬。但農村教師的平均工資,講句實話,以「捉襟見肘」來形容,都已經算抬舉人家了。
錢很重要,即便是對於自帶神聖光環的人民教師來說,也不例外。
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曾經有過一項調查,一位學生這樣形容老師的收入:「他們每天賺的錢還不如我們村裡出去給人做『刮大白』的賺的多。」
凄慘到如此境地,實在讓人心寒。
但總是有些人,他們十分擅長偷梁換柱,將苦苦掙扎的農村教師強行包裝成無私奉獻的偉人,再戴上個「最美教師」的光環,硬是把「夾縫求生」搞成了「大愛無疆」。
您還真是機智啊。
(上圖為最美鄉村教師李靈)
除去教師外,這幾年最容易被拿出來說事兒的,就是醫護人員。他們有忙到連廁所都沒工夫上的,也有連續做了十幾個小時的手術最後猝死在手術台前的。
您瞧著,一旦這些消息被公之於眾,不出幾小時,保准又會有「最美醫生」這樣的稱號蹦出來,在某些人的大力吆喝下刷遍朋友圈,把這件事情粉飾得充滿溫情、讓人潸然淚下。
拜託,你以為這些苦逼的醫生們心甘情願地操勞成這樣?你以為他們不想睡個懶覺,不想多在家陪陪父母孩子?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在中國,基層醫生極度匱乏,醫生平均每日接待患者接近100人,是美國醫生的2至3倍。而中國醫生的收入卻只有國際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
他們寒窗苦讀8年甚至更多,背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畢業後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到手的工資還不如一個月嫂。
十幾年過去了,無論醫生們再怎麼吶喊,他們的現狀仍然沒有半點兒改善。你倒是告訴我,在這樣畸形的體制下,所謂的「最美醫生」能有個什麼卵用?
(上圖為醫生的高負荷工作常態)
我一直秉承著一個觀點:
當一份工作收入少、勞動強度大、保障低、只能靠夢想和執念繼續支撐時,不管給它加上多少神聖的光環,都是耍流氓。
你有沒有想過,在網路上鋪天蓋地宣傳著「最美XX」時,在網友們流下感動的淚水時——
六成以上的農村青年教師都有辭職的打算,因為在他們心中,教師已不再是一份體面的工作。這件事情,美嗎?
七成以上的醫生都不希望子女再走自己的老路,十年、二十年之後也許連看病都成了奢望。這件事情,美嗎?
在兵役消防制的影響下,當「最美消防員」義無反顧衝進火場時,你要知道,有些無謂的犧牲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件事情,美嗎?
魯迅先生有句話,放到這裡再合適不過:
「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中國人身上,也便『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妙不可言。」
醜陋,就是醜陋。它不應該被忽略,更不該被美化。
這些教師、醫生、還有各行各業的許多人,他們需要的不是「最美XX」的名號,不是治標不治本的安撫與獎勵,甚至也不是大眾的理解與體諒。
他們的訴求很簡單:相應的付出,就該有相應的回報。
所以,不要再搞什麼「最美XX」了。在和平年代,沒有任何事物值得以生命作為代價,在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過後,換來的卻只有無用的淚水。
他們同我們普通人一樣,需要的是一份體面的工作、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一份付出與回報成正比的工作。
在滿足了這些條件之後,我們才有資格去談論神聖、英雄、偉大、和情懷。
(完)
==============================================
文章摘自我的私人公眾號。
在公眾號中回復「知乎」,為你講述一個我永遠也不會在知乎上講的故事。
微信號:mengshuhz
或微信掃碼:
http://weixin.qq.com/r/KEhVTczE2ZGmrYgu9x0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應感激,但不應鼓吹。
尤其不應被從中得利者鼓吹。與其說時下媒體、輿論最常對付出犧牲進行歌功頌德,不如說只是因為人們無法對這些付出和犧牲進行實質上的補償 因為那些付出和犧牲他們還不了 也彌補不了 只能用一種浮於表面的讚美來讓自己心安
付出和犧牲,作為動機心態層面的衍生出來的行為動詞,它在構詞法層面來說具有亮大特徵,一是它強調的是從自己到別人的單方面過程,一個是對這種「單方面」本身持肯定、鼓勵的希望,所以賦予了褒義性質。
當下的時代是後工業時代,話語體系中已經明顯發生了變動,人們越來越在表達中強調了「雙向反饋」,乃至要求從對方到自己的單方面過程。
原因在於,人不再為了別人,而在於為自己而活。
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從「對別人好,讓別人滿意滿足從而自己滿足滿意」到「互相滿意正向反饋」,甚至是「你得先讓我對你滿意」。
這個意義來說,付出與奉獻這種構詞法衍生出來的名詞,本身久個私權、界限概念相互違背原題:在當下,付出和犧牲應該被歌頌嗎?
看到問題下的其他答案,我已經出離憤怒了,但是並不是因為其他回答的態度之自私,因為自私沒有錯,而是因為其他回答的無知!無知不是你的錯,拿無知當真理來宣傳就是你們的不對了。
第一,為什麼需要付出和犧牲
付出獲得回報是通常的思維,但是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無法通過標準化、量化指標來給予人群回報,因此需要人員作出付出和犧牲。分類如下:
(1):作為公共服務,市場價格明顯低於社會承認價格的。
例如老師,現階段,如果一個老師到社會上開輔導班,獲得的收益是在學校的最少十倍以上,但是你能夠普遍提高老師的工資到目前的十倍以上嗎?不能,因為這也是財政支出的,最後還是要平攤到每個人的頭上,而開放教師自由開設補習班教學,則有損基礎教育公平性,在多方面困難的環境下,只能要求老師做出犧牲。
(2):具有高度風險性的或必須以個利益換取公眾利益的行業
例如消防員(含軍隊),在常態下,單純以工作的角度去看,消防員和軍隊都只是辛苦一點,累一點,但是在突發情況下,如火災,水災,戰爭中,這些職業面臨的就是生命危險,有一些情況是客觀肯定會死人的,例如戰爭,有一些則是意外死亡的,如火災,爆炸等等。那麼一條人命多少錢?30萬?50萬?我們就算拆散了賣零件,一個人目前的價格也在500萬以上。和出海打漁這種高風險高收益職業不同,消防隊和軍隊並不是個人的選擇,而是國家的指派,這種也要求個體做出付出和犧牲。
(3):職業特點要求其必須常態性付出額外勞動的。
例如醫生,現階段,我國醫生嚴重不足,醫生這職業可不是說幾天培訓班就能上崗的,這就導致了很多醫生需要進行非常態化工作,包括加班和急診。你總不能說手術預計兩小時,結果有意外發生需要延遲到四小時,那不行,我醫生不付出不犧牲了,下班,明天繼續或者換個人繼續,要不跟病人家屬商量商量,按照兩倍手術費支付加班工資?如果你認為,手術費應該是打包好,包含了加班風險的,那麼醫療服務價格會立刻上升一大截。
(4):無法量化補償或額外損失不宜統一補償的。
很簡單的例子,有一個項目要求你必須星期天必須加班,而你本來安排了周末和女友約會,那麼應該支付多少錢來補償你的約會呢?按照雙倍工資補償是標準化做法,但是抱歉,你不奉陪因為雙倍工資給你帶來的幸福感遠遠低於約會的幸福感。但是你周末不加班,導致了項目失敗會給公司帶來數萬元的損失,那麼公司是不是應該把這幾萬都給你好求你來加班呢?好吧,為了你的滿足感和項目的運行,最後大家協調出一個數字「一萬元」,那麼公司的加班制度就形同虛設,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理由要求額外的加班費用。這樣就無解了~~~~當然,項目可以不做,那麼是不是你應該承擔這個項目給公司和其他員工帶來的損失呢?
第二:歌頌和讚揚是否具有實際價值
當然有,根據馬洛斯理論:通俗理解: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也就是說,基本可以推斷其他持反對意見的答主,不是吃不飽就是極度自私。^_^。
所以通過歌頌和讚揚,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付出和犧牲者的利益,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也是社會公平的一種體現。
同時,在社會層面廣泛歌頌和讚揚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不但是對付出和犧牲者的額外補償,同時也是對違規者的保護和補償。怎麼理解這個問題,例如我們都知道,種植,提煉,吸食鴉片是不好的行為,具體怎麼不好我們不去討論,但是很客觀,在中國這種行為因為違反道德和法律能夠獲得極高的經濟報酬,如果完全開放這一點呢?在金三角地區,種植,提煉,吸食,販賣鴉片是完全合法(話說當地也沒什麼法律可言),於是鴉片在金山角根本不值錢,而當地毒梟則通過佔有販毒渠道坐收絕大利益。
第三:是否應該歌頌付出和犧牲。根據上面兩點就可以知道,應該歌頌正確的,最少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應該倡導的,有利於社會公平化發展的付出和犧牲。比如說,現在學校基本上不提「向賴寧學習」這一茬了吧?但是我們還在提「向雷鋒學習」對不對?
賴寧代表的是:為公共財產安危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但是從案例上看,一個孩子去參與救山火行動,這種行為並不值得提倡。所以我們現在不提學賴寧。
雷鋒代表的是:勤儉節約,樂於助人,刻苦學習(主要應該是這三個方面),那麼我們認為他還符合當前的社會價值觀,所以我們堅持歌頌雷鋒。
很明顯,不該被歌頌
付出與犧牲本身是愛的表現形式
愛是不張狂,不求自己的好處,這否定了愛的發出者具有被歌頌的需要
你也不能逼迫人去愛,所以愛並不能作為一種要求
世界上任何人,若不去侵犯他人自由,若不自以為是地替他人決定,都是自己認為讓這個世界充滿愛會更好一些
那麼這是一種個人選擇,個人傾向
雖然,你可能會去相信,這種個人傾向人人都有,人人渴望
但個人【傾向】與【希望】並不值得去歌頌
其實沒有什麼事是需要去歌頌的,好的事情,人們自然會在私底下口口相傳,無需特別地去歌頌,因為你總是無法把握好歌頌的界限,除非你想去控制他人
歌頌,意味著覺得現在人們付出的愛是不夠的,意味著自己希望獲得更多。
意味著歌頌者沒體會到愛的難度
愛很難,非常難,難到你根本不能奢求對方多愛你一分
只可期盼對方自身有著愛的意願
而這種期盼,是不能表露出來的,否則就變成了要求
歌頌,意味著不相信人人都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愛
比如你是個醫生,當你為一個病人做免費醫療的時候,你是相信他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依然受病魔的困擾,還是去相信,他其實藏了一筆巨款,只是在裝可憐來獲取免費醫療
愛人者會很自然的去相信人人都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愛
只是人確實沒有全知的能力,確實不可能知道他人的所有難處與苦楚,確實不能體諒對方所有的情感,也看不到對方所有的缺陷與遇到的困難
其實,站在基督徒的視角,這個問題更容易得到解釋:
愛人者是會受到上帝的獎賞的
凡人若是【故意】去歌頌他
本質是在代替上帝去獎賞他
而人本身並無上帝的權柄
所以,歷史上凡是這樣被故意歌頌的精英團體,通通都誇掉了
這根細細的紅線可能是:」你可以去激發他人的神性,但你不能去給他人封神。「
站在自由主義者的立場:
愛的行為,只有出自人的自由的意志,才有含金量
人們從未大肆歌頌過奴隸,他們也努力工作,分文不取,幾十年如一日,遠超越其他任何人
這也就是人們對「最美女教師」這類宣傳厭惡的原因,人們本能的感受到,這種缺乏自由的奉獻是有害的,甚至連奴隸主都不會去讚美奴隸的奉獻,他們只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個做出過奉獻,做出過犧牲的人,他若值得歌頌,則必然出於他的自願
他若是完全自願,他一定能體會到這樣子做一輩子的難度,他會很自然的保留不奉獻,不犧牲的權利
於是,歌頌不可為
當然應該了,不然怎麼糊弄冤大頭去干白工呢?
所以現代社會最大的道德其實是公平交易和理性投資。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了一句話:
我們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正是因為有人正竭盡全力把黑暗擋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些為了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而獻出生命的人們所做出的選擇到底值不值得歌頌,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我今天所享受的和平美好的生活,一定是因為那些英雄們不計個人安危地付出。
總有人,要為了公共利益而犧牲自己,他們很多人,甚至明知危險,卻自願作出常人無所做到的殘酷選擇,而世界上也總有一些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這些民族有著無數甘願為公共利益、國家利益而不畏危險、衝鋒陷陣的英雄們。
同樣,在這個星球上屈指可數的幾個偉大的國家中——都有著無數這樣的人,這幾個國家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夠攀登上世界民族之塔的塔尖,也正是因為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
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
那是在抗日戰爭中獻出生命的志士和軍人,那是在朝鮮戰爭中戰死異鄉的年輕人;
那是在對越反擊中於熱帶濕熱的散兵坑與山林中堅強的小夥子們;
那是每年倒在緝毒工作與反恐戰爭戰線的警官和武警們;
那是在諾曼底與太平洋島嶼喋血灘頭的戰士們;
那是在歐羅巴的天空冒著法西斯密集的防空炮火,於B-17空中堡壘之中血灑長空的小夥子們;
是的,那是天安門廣場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里凝聚著的無數為了一個民族的自由與獨立而獻出生命的英靈們的靈魂;
那是在波多馬克河畔彰顯著海軍陸戰隊「未來500年榮耀」的肅穆雕像與阿靈頓公墓那一排排白色墓碑的無言震撼;
那是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紅牆外,無名烈士墓前永不熄滅的火光......
他們,是孩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同事們的好兄弟.......
那是英雄的親人們直擊人心的悲慟的淚......
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人的生命,又該如何衡量........
我知道,生命可貴,在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中,沒有什麼比生命、比活下去更重要的東西了。人命關天,這大抵是人類不同種族與文化中所共有的共識。
但總有一些人,需要去為了大多數人的安寧與幸福去犧牲自己的生命,最讓人淚流的是,他們,總是為著別人著想,總是想著他人,總是關心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事情,恰恰這些事情,關乎著大多數人的幸福。
就在前些天,四川的緝毒警察賈巴伍各,在追擊毒販的戰鬥中,永遠地離開了家人、同事、朋友。犧牲前,他中彈後,在這個世界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管我,快追!」
他的追悼會上,家人與同事的面龐,幾乎全打上了馬賽克。看到那打滿馬賽克的照片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不禁響起了《Hummel Gets the Rockets》前3分鐘震撼又悲壯的旋律,濕潤了眼眶——那那是英雄們堅毅卻又無悔的眼神,那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企及的偉大與高尚。
看到題主說:」在討論個體和國家利益的時候。(這個是我腦補的)我也本能的認為:個體不應該為集體理所當然的犧牲。」我不禁想到了被很多人所說的視個人自由與人的生命為大的美國,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同樣是美國,對於為國家或公共利益犧牲的人與精神,是會給予至高尊敬的——
1942年4月18日早上,太平洋,美國海軍航母機動艦隊,「大黃蜂」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16架被拆除了自衛武器、滿載炸彈的陸航B-25中型轟炸機發動機發出了憤怒的轟鳴。這些轟炸機機組的小夥子們所要執行的任務,是在杜立特中校的指揮下,對東京等日本重要城市進行轟炸。但是,為了避免海軍艦隊被當時如日中天的日本海軍發現,艦隊在轟炸機起飛後便旋即返航,同時,因為過早地被一艘日本船隻發現,轟炸機隊不得不提前起飛,這意味著,要多飛300多公里的航程,同時也意味著,燃油可能會在沒有到達中國大陸安全區著陸時便會耗盡。但是,杜立特中校沒有遲疑,他與轟炸機編隊的年輕的小夥子們,明知會有生命的危險,卻依然選擇了起飛。於是,在那一天,依然沉浸在偷襲珍珠港喜悅中的不可一世的日本,在無比的震驚與難以置信中,收到了來自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炸彈禮物。轟炸的實際效果其實不能說好,但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宣誓,這次轟炸毫無疑問地提振了盟國的軍心民心與必勝的信心,在那些法西斯的魔劍高懸的日子裡,這無疑是一份對盟國軍民最好的禮物。而你知道執行這次任務的機組,受到了怎樣的待遇嗎?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授予杜立特榮譽勳章,並跳過上校軍銜而直接提升他為準將。
David J. Thatcher下士(7號機機師/機槍手)和Thomas R. White中尉(15號機軍醫/機槍手)因為在著陸後全力救助負重傷的Lawson機組成員並幫助全隊躲避日軍搜索,二人均獲得銀星獎章以為表彰。所有80名空襲隊員,包括犧牲的7名隊員,榮獲特殊飛行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FlyingCross),而行動中犧牲和負傷的隊員還被授予紫心勳章(Purple Heart)。另外,每一位空襲成員還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嘉獎,包括陸海空軍甲級一等獎章。
還有歐洲戰場,也有著無數明知危險,卻也依然於B-17空中堡壘轟炸機之中,冒著納粹空軍戰鬥機的攔截與密集的防空炮火對納粹重要目標進行高空晝間轟炸。
現在很多有遠見的學者和政治家都預見到,在不遠的未來,世界將由兩個超級強國主導,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中國。
為什麼中美能成為超越以往任何大國的全球性超級強國?毫無疑問,這兩個分屬兩個半球、看起來似乎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卻總是有著無數甘願奉獻與犧牲的英雄、對英雄的尊敬、以及強大的愛國教育——這三個驚人的相同點。
實際上,家、社會、個人對英雄的致敬,本身就是一種對為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獻出生命的肯定,它甚至不需要去刻意地推廣,因為那些英雄故事的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是如此地有感染力,震撼與滌盪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的靈魂。再溫習一遍那句話吧:
我們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正是因為有人正竭盡全力把黑暗擋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而當那些為國家利益奉獻一生但幸運地活下來的英雄們,在他們老去抱著孫子的時候,或許,真的會有這樣一段對話——(出自兄弟連)
孫子問爺爺:「爺爺,你是大戰中的英雄么?」
爺爺回答:「我不是,可是我與英雄們並肩戰鬥過。」
英雄,註定不朽。
略微跑了題,只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為這個問題補充一種有意義和有意思的視角。
曾經和 @Perry Song聊過這個話題,後來發現他專欄里有一篇文章(理想的人格)。
他先總結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理想人格:責任先於權利;榮譽先於利益;強者的謙卑,驕傲的服從;搏擊強梁,卵翼婦孺;不輕易承諾,但所做永遠多於所言;神態自若地相信最壞的前景,但絕不退縮;與其背棄信任你的人,毋寧死。
並進行了自我批判,他認為自己在學習這種理想人格過程中的努力近乎枉費——讀書和思考,並沒有辦法幫助他達到彼岸。我當時讀到文中最後幾句,也深有感觸:
然而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出自經驗而非理性,是葡萄酒麵包田地與村鎮教會才能造就的。而非讀書與思考。想到這裡窩就悲桑裊。
我聊起這個話題的起因,是出於對基督教教會培養下的個體與中國傳統農村養育出的個體,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種被我們忽視的相契的探討。
當然,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我兩都認為:於社會和人類整體而言,願意付出和犧牲應當被認為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Perry是一位在大學時自己決定加入教會的基督徒,家中並無信仰背景;
而我成長於一個基督教家庭,本人尚未受洗,卻在本科時接受了科班的宗教學教育。
我和他聊起我的外婆。
我外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她三十多歲時加入教會,如今年過七旬。她早年主動請纓,擔任村中婦女主任,誰家鬧矛盾都趕去勸,出了事急急趕去幫忙;聽我媽媽說,在她小的時候,曾經有一年時間收成不好,又來了一些外地的討飯者,挨家挨戶地敲門,面對即將見底的米缸,我外婆卻連眉頭都不皺一下,用碗淘了米飯送給別人;我小時候養在外婆膝下,幼兒園放學了就常常跟著她出攤,她那時候經營著一個小小的點心攤,售賣早飯和點心,每次遇到過路而駐足的乞丐,總要攤一個大大的雞蛋餅,親自遞到他們手上……
這些事情在她身上時常發生,因此在我小的時候,我常常認為,奉獻和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當我長大之後,我才發現我錯得離譜。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如果很餓,怎麼可能把麵包分給我同桌呢?但是我外婆可以呀,她在自己缺少糧食的情況下,都可以分出最後兩碗米飯,送一碗給丐者。於是我又覺得,外婆是個很高尚的人。
但當我進入大學,我漸漸發現她本身並不value這種品格,周圍人也對此習以為常,由此引發的並不全然是好事,也有一些糟糕的事。或者說,我終於發現,這並不是她的品格,而是她的天性。
如果當我認為一種傾向是「天性」,就像我們通常認為「自私」是人的「天性」,我才開始思考,這種天性,在多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是宗教給了她這種性格嗎?肯定有關聯,但在她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前,她就是一位對幫助別人這件事充滿激情的婦女主任。
於是我覺得,這種天性一方面來自於深不可測的「基因」,另一方面應該是來自她幼年時期經歷的中國鄉村社會——一種建基於人的「無私」天性上的禮俗社會。(如果我沒記錯,心理學上應該是把幼年影響歸入天生因素的?)
這個想法,或許可以從一個微小的角度解釋,為什麼基督教在中國鄉野之間擁有如此大的信仰基數,傳播策略是一方面,而傳播土壤——除了表層的經濟政治之外,或許還有更深刻的維度。
在農業聚落,即鄉村形成之後,由於人口缺乏流動性,農村生活具有很強的地方性,熟悉的人,熟悉的土地,熟悉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的。在這種強烈的「熟悉性」下,鄉土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的交流並不是基於「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規範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鄉土社會中,人們因彼此熟悉而相互信任,人與人的關係並不需要契約來保障。契約的強制只能濫觴於陌生人的關係之中。於是鄉土社會逐漸演化為一個禮俗社會,而異於西方的法理社會。(費孝通《鄉土中國》)
由此看來,鄉村,天然地,比城市,擁有更多「付出」和「犧牲」的可能性。
付出和犧牲當然是應該被歌頌的。
但在當下,我認為,「付出」和「犧牲」的歌頌是非常無力的。一方面,即使是當下的鄉村社會,也已經和城市充分接軌,城市化的發展已經破壞了鄉村的禮俗基礎;另一方面,現代性的滲透,我認為,最主要的是以「市場原則」之下的思維模式對社會觀念的改造。
換而言之,無論我們如何歌頌付出和犧牲,被宣講的人如何感動,但現代人的行事規則,憑藉的依然是經濟理性。
而對經濟理性來說,犧牲是完全相悖的行為,付出則需要徹底先衡量收益。
當我們脫離了那個孕育某種天性的時代,再來歌頌這種天性,未免帶著蒼涼。
PS.這題寫的有些混亂,只是想把這個維度寫出來,以補充思考角度,希望有所收穫。歡迎評論討論,以有助於我補充和修改答案。
付出和犧牲只是個人意願,充滿著主觀的感情,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對於工作的熱愛,對於國家的熱愛等等。
我們敬重這樣的愛,尊重這樣的付出與犧牲,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生命最強有力的跳動。
而我們鄙視的,是那些為了其他的利益與慾望,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別人的付出與犧牲,比如 一生清貧的科學家,兩袖清風的基層官員,過勞死的醫生、教師與警察,深陷泥潭的助學、捐款、支教等等。
那些心懷善良的人們,就這樣被媒體,被輿論,被流言蜚語,拉入道德輿論的漩渦之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者,甚而有之。
人生之大悲,社會之大惡者,莫過於此。在有些人眼裡,醫生、山區教師、警察等職業拿著微薄的工資,時常為了工作加班加點,吃苦受累,沒有陪伴家人的時間,還要經常遭受外界的誤解那是「理所當然」,他們的付出和犧牲應該被歌頌和推廣;
而自己的老闆一旦讓這些人晚上加班,就馬上罵公司沒人性,剝奪員工休息時間;一旦感覺工作多了累了,就抱怨公司這麼點工資就讓自己干這麼多活,實在黑心。
以俗人的標準來對待自己,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你們不冷么~~噫,邏輯錯了。
題主直接從第一段「理所當然的付出」和「無謂的犧牲」推理到了自己第二段的核心論點「人不該付出和犧牲」,然後推出了謬論,從而認為那些想法是錯誤的。
很明顯題主推理的時候偷偷減弱了原論點的限制,導致新論點不堪一擊。這樣是不對滴!
我們當然應該付出呀!但是付出是為了回報。男人在外面賺錢養家的付出,收穫的是女人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我並不是說男外女內是最合理的搭配,但是道理是這樣的。醫生那個例子比較複雜我們不提,女人是不應該理所當然的付出啊。如果女性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男人在外面花天酒地胡作非為,回來拳打腳踢自以為是,女人當然不應該做這些事。
我們應該宣揚的是,不綁架人們,強迫人們去做「看似正確」的付出。這和宣揚人們「不付出」簡直是天差地別啊!
真正的難點,和我們宣傳的意義,在於「短期的付出獲得長期的回報」。這個是經常被人們忽略的。
你買東西,給了人家錢,拿到貨,這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人會宣傳「應該去買東西」。
但是比如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隨地大小便這種精神文明建設,短期內是影響了你的利益的。但是長期來說,是有利於社會,從而有利於你本人的。我們的宣傳大部分是在為目光短淺的人來展望未來。以及為不明所以的人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
至於你說的犧牲,現在我們其實很少歌頌了。在非常時期我們曾經宣揚過,無論是董存瑞、邱少雲還是黃繼光。他們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過那是更高一級的短期與長期,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個人的生命是短期的付出,而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是長期的回報。這個就遠了。
因此,我們本就不應該去歌頌無謂地付出和犧牲,我們也一定在付出著各種代價,去換取或短期,或長期的利益。這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該做的事情。唐缺的回答已經很好了,但我還想狗尾續貂地補充一點點。
奉獻和犧牲確實是應該被歌頌的,但是如果伴隨著歌頌的同時沒有反思的話,那麼這種歌頌毫無疑問是錯誤的。
因為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之中,一旦出現了需要某些人犧牲需要某些人無償奉獻的時候,必定是因為一個全人類或者是某些人類群體導致的共同結果,為了集體的存續才不得不犧牲一個人。
這是一個群體的鍋讓一個人背了,這種事情是群體中所有人的恥辱,怎麼可能是正確的,任何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允許讓其成為人類文明中的常態。
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了那麼多人,我們應該歌頌這些犧牲自己拯救其他人的烈士,但是我們絕對不能歌頌那個戰火滔天,人的生命朝不保夕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是全人類的恥辱,是整個人類文明做下的錯事,是值得全人類反思的大事。而這全人類犯下的錯誤被少數人以生命的代價承擔了下來,我們稱之為烈士,我們歌頌他們;而我們也更要牢記,我們歌頌的是他們犧牲小我續存文明的勇氣,絕絕不是激發了這些犧牲的二戰,不是嗎?
反思是本,歌頌是末,現在許多講奉獻講犧牲的所謂公益廣告最令人生厭的就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反思,莫名其妙地以歌功頌德為主。像是大國重器高鐵宣傳片里那個擁有神技的工人,不就是為了這個國家落後的制度背鍋的人嗎,拍這個片子的人,不去想著反思這個國家愚蠢的制度,想辦法改變那個工人的生活水平,反而捨本逐末,單單宣傳這個犧牲的精神,宣傳這個國家愚蠢的制度;其嘴臉之醜惡,令人作嘔,跟歌頌二戰毫無區別。
再有,我們應當歌頌的是犧牲自己的人,而不是犧牲別人的人。好比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一幫人想南遷,幾個人要堅守北京;這其實就是個背鍋問題,明朝由於決策失誤導致了皇帝被俘這種兩難事件,必須要有犧牲才能解決問題,而南遷派其本意就是想讓長江以北的人民為其背鍋,蒙古人肯定忙著燒殺搶掠以此來給明朝喘息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于謙會說建議南遷者都應該直接斬首,因為這些南遷的人用心實在太險惡了。固守派的于謙選擇了犧牲自己,最終反擊了蒙古的軍隊,保護了江北的人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歌頌于謙,唾棄徐有貞,人心所向。
而那些所謂公益片的論調實際上是慫恿你歌頌徐有貞,這不罵他罵誰?
具體誰是徐有貞,我就不明說了吧,我不想再收七天大禮包了。
就這樣
以上歌頌不歌頌我覺得可以先放到一邊,先把人家的利益保障好了再說,現在這年頭當好人不光自己要付出更多,到頭來自己的利益還沒有保障,簡直不能更虧。
一個人不顧個人利益,為他人做出付出和犧牲。這到底有沒有價值,要看社會虧欠了這些人,是因為無法補償,還是不願補償。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資源總體匱乏的時候,有人願意不計報酬地提供服務,這當然值得鼓勵。就像某大學附近的一個修車棚經常無償給貧困學生修車,因為學生本來也沒什麼錢,把車子修好是給他們幫大忙。
說到古代的名醫故事,經常會有「無償救治窮人」的事迹。有人病死也付不出醫藥費,醫生犧牲個人經濟利益救人一命,這當然值得歌頌。
那個資源就是不存在啊!坐地下哭死也不存在,只能靠好人好事補償不足。但是等好人干煩了好事,這個資源還是不存在,根本問題完全無法解決。
以上案例,和「你是XX你就應該XXX」的心理完全不一樣。
「你是XX你就應該XXX」 就是死佔便宜不要臉。明明有方法可以補償別人的犧牲,僅僅因為不願意放棄當前占著的便宜,而不願意對犧牲的群體進行補償。
你是老師,你就應該加班。你是醫生,你就應該累死。你是女人,你就應該管孩子。你是男人,你就應該把錢給我花。
藥店碧蓮吧。
這就是「子貢贖人」的道理。魯國已經建立了補償好人好事的制度,子貢做了好事,說:「我不缺錢,你們歌頌我就可以了。」這就斷絕了長久解決問題的渠道。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用這樣一段話來回答題主也算相得益彰。我小時候讀過一篇文章,有個工人為人隨和,樂於助人,沒事還自願打掃廁所。那還是那種旱廁,人們都習以為常,廁所堵了就喊 「小王!廁所堵了,快來打掃衛生了。」 如果沒有及時打掃言語中甚至有責怪的意味。人們都說誇他是個大好人。一次廁所堵了,他去通的時候被熏死了再也沒有出來。
以後每當廁所堵了人們總感嘆,要是小王還活著就有人通廁所了。
無私奉獻、犧牲,一旦被歌頌就成了一種理所當然!
贏得了讚譽,讚譽卻又有什麼用?無形背負了一種責任,你不是無私嘛,你不是樂於犧牲嘛,快去做啊!不然你就要被罵。
這就是他媽的人們的思想。
那些電視上歌頌的,獻血幾十年救活無數人的、連續十幾年沒有陪家人過過春節的、在大山深處支教幾十年的感動中國的。如果不是為了救贖,他們樂此不疲地無私奉獻、犧牲,我唯一能給的解釋就是他們背負了讚譽,他們甩不掉了,那麼多人盯著他們,
「這樣就放棄了真是沒有功德!」
「還感動中國人物呢!」
「真是垃圾!」
他們不做便背負了罵名。
這好像叫道德綁架吧。
1.子路救了一個小孩,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
子路收下了,有人說子路做好事要回報,不君子。
但孔子表揚他,說:這樣以後會有更多的人做好事。
2.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 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領取金錢。
孔子說: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後,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