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安全感是什麼?


上衣扎進秋褲里,秋褲扎進襪子里


擁有安全感就是感覺你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不會受到干擾和威脅。

安全感是一種信念,它會變化(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個時期有安全感,在另一個時期沒有安全感)它的主要表現是相信,即對自己存在的世界的信任感。

無論你的遭遇和所處環境是好是壞,只要你信任這個世界(包括你自己),你便有了安全感,反之則無(處在完全相信和完全不相信間的這個區間體現了安全感的強弱變化)。

我們知道在歐洲殖民時期的那些傳教士,他們常常會只身前往野蠻的土著部落,境遇常常很危險,以致危及生命。他們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舉動,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安全感足以抵禦潛在的死亡威脅(相信上帝會在任何情況拯救他們,即使他們死了也會得救)。

我們的安全感常常是依據不同的事物和條件而建立起來的,這些事物和條件構成了你的安全感來源,而這些事物和條件的牢固程度,決定了你安全感的牢固程度。

如,小baby的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是奶頭(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小孩),奶頭維持了他們的生存,有過養小孩經歷的父母都會知道斷奶是個怎樣艱難的過程(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對你是個極大的折磨,有些軟心腸且有條件的媽媽便哺乳到兩三歲或更大,我認識的人里有吃到10歲的),而且你會發現,很多小孩子四五歲了還會有吮吸手指的習慣,這一切都來自於他們對給予自己最初安全感的乳頭的依戀。

等到大一些後,安全感的來源從乳頭轉換到自己的保護者-母親身上(大多數家庭父親都是屬於在外奔忙狀態,只有少數家庭里父親是保護者角色),我十歲的時候,晚上還要媽媽在床邊講故事,握住媽媽的手才能香甜入睡。

待到青少年,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我們會將自己和保護者分開。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優秀的引導者來幫我們找到一個好的安全感來源(如自己的能力【智力,心理和生理】良好健康的夥伴關係)。但我們的國情決定了,大部分人是遇不到也得不到這樣優秀的引導者的,所以,蹩腳的戀愛關係(把安全感解決的方法放在戀愛對象身上),香煙,酒精,毒品,電腦遊戲成為了大部分人獲取新的安全感的來源。(這些新來源的共同特點是能形成依賴性)

接下來我們步入了成年階段。在這個階段,很多人不能找到新的安全感來源,依然以青少年的依賴事物作為安全感的基石。同時由於步入社會,進入了經濟體系,非常多的人開始嘗試把安全感建立在金錢上。因在經濟社會裡,足夠的金錢可以買到你所需的多數東西和服務。同時有些人希望通過找到一個好的伴侶來作為安全感基礎。

但我們知道,掙到足夠的錢是很難的,同時找到一個好的伴侶也是很難的。而且即使你有了足夠的錢和找到一個好的伴侶,你會發現自己的安全感仍然不夠強烈。

和前面的那些依賴物一樣,這些都是依據外在事物建立的安全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安全感基礎不夠牢固。而真正強大的安全感基礎需要從內部建立。你能找到的與內部基礎比較接近的形式是宗教信仰,因為文革和政治管制,我國的宗教信仰領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和限制,據統計,我國現有基督教徒6000萬,伊斯蘭教徒2000萬,500萬藏傳佛教信徒,這個數字相對於13億人口來說是絕對的少數。

從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出,我國大多數人更本沒有從內部建立安全感的可能。信教的人們通過對教義中神,主,上帝的依賴,來獲得安全感。如果人能觸及到宗教的本質,可以得到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級的安全感。但大多數人只是進行了替代,而不追尋其本質,用宗教這個事物來替代香煙,酒精,毒品,電子遊戲,伴侶。

說到底,宗教的本質就是人類的終極哲學問題:你,為什麼在這,為什麼以這樣一種形態存在於世,你的生命和生活是有意義的嗎? 宗教的本質就是對這個答案說Yes,教義和延展的聖書只是先賢們針對不同的人群而做出的相適應的解釋和說理。如果你對這個答案說不,那麼你便如像一個被遺棄在茫茫荒野上的小嬰孩一樣,感到極端的無助和極度的恐懼.

我曾經對這個問題說過不,並體會過很多次這樣的對生命無意義的強烈的恐懼,我敢說那是世界上對人類來說最恐怖的事情。正因為這種極度恐懼,大多數人才會選擇去抓住身邊的成癮物建立依賴來獲得安全感,而我也會通過電子遊戲來麻痹自己,緩解痛苦。

在糾結於這個生命無意義的問題很久以後,有一天我得到了解決的答案,那天當我想著「一切的源頭在哪?!」時,我忽然領悟到,自己便是意義問題的答案,自己的存在這個事實就是自己存在的意義所在,我便是源頭的體現。意識到答案就在那,並一直肯定的存在時,整個世界便豁然開朗。我從內部找到了安全感的基礎,我的安全感建立在我和整個世界就在我面前這個不可忽視的事實上面。這是對人類來說最牢固的安全感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感的強弱和安全感基礎的可靠性沒有正反比關係。在很不牢固的安全感基礎上可以建立起很強的安全感,在很牢固的安全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安全感也會有很微弱的情況。安全感的強弱決定於你對世界的相信程度,而安全感基礎的可靠性取決於這個事物和條件的內在邏輯和哲理性的穩固性和牢靠性。安全感基礎和安全感的關係是,若安全感基礎被摧毀,則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安全感會完全消失。如一個小孩通過對母親的依賴建立了超強烈的安全感,活力十射的進行著自己的生活,若他母親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離開他,他的安全感便會完全坍塌,與之前判若兩人。

安全感的強烈程度與成長環境和現在的處境有關,而安全感基礎的選擇則有賴於個人對世界的理解。

希望通過我這個耗時三個小時的回答,大家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收穫。Ciao!


知道自己的每一點成就,無論看似多麼微小或者簡單,背後都有無數複雜、深遠、細節的付出在裡面,所以不會被輕易淘汰、取代。

當你明白自己對龐大的商業社會產生的價值何在,或者對某個人、某一群人獨一無二的意義何在,你就會擁有沉心、靜氣的安全感。

不安全感,多來自對天地萬物流於表象的理解。比如相信有人僅僅憑藉運氣就可以發財,比如相信某人的成功「只不過是做對了某件事」,比如認為只要找到了一個「門路」就能走上康庄大道。

安全感,來自於與複雜、流轉、變化的友好相處與適應。

也許明天疾病就會從天而降
也許明天行業就會一夜蒸發
也許明天他突然就不愛我
沒關係,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而所有的付出必定對世界有價值;此外,我也準備好一切困難發生的心理建設。


「安全感是我工作再忙,加班應酬到很晚,只要想起來我有家,家裡有人在等我,我就很安心。我就想回家。」
「沒錯。安全感就是哪怕你再忙,加班應酬到很晚,我也不會擔心,我會在家等你。因為我知道你會回家。」

這就是安全感,是我要的也是他要的安全感。我相信這也是每一個戀愛中的人,心底里最安全的東西。


謝邀。抱歉拖了很久。今天突然想答題啦,挑了一個最想回答的來答。 :)


被窩結界


我現在在回台北的高鐵上,不敢帶耳機,因為怕錯過了下車提示。
坐我前方的年輕夫妻,在試圖叫醒酣睡的小朋友,到站啦,醒一醒喔。
小朋友一直沒醒,於是他們相視一笑,準備好毛毯,收拾好行李,打算裹著她抱下去。
就是在這一霎時我發現,以前在任何交通工具上都能睡得昏天黑地的我,在這交換的半年裡,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淺眠。
所以對我來說,安全感是,一上車就調整好坐姿壓低頭準備睡,清醒的最後一句話是,到了叫我。
到了叫我,我知道你一定會叫我,哪怕我有起床氣睡得沉,你都不會拋下我。


===抬頭線====
所謂的安全感其實很怪,那就是你漠視、忽視某些東西的感覺。

你察覺到你現在在呼吸嗎?你察覺不到,你必須有意識的集中在器官的觸覺上,才可以體驗呼吸;呼吸被你忽視了;

你察覺到你手指敲打鍵盤的關節感覺嗎?你忽視了手指;

你察覺到眼球上下轉動看屏幕的感覺嗎?沒有,你只忙著用眼球吸收信息,眼球對你好像不存在。

那麼什麼時候你不會忽視和漠視呢?當出了嚴重問題的時候:嚴重的霧霾在周圍,你呼吸如刀割一樣,嗓子的巨疼讓你想方設法去尋找藥物或者口罩;得了滑鼠手或者鍵盤手,每敲擊一下,關節就疼,你就知道自己在打鍵盤了;眼睛得了病,看久了就巨疼,你就明白你竟然還長著眼球這種精密的器官。

當一切正常的時候,我們會忽視屁股下的椅子,然而椅子腿壞了一個的時候我們就坐卧不安;

當家庭和美的時候,我們會忽視父母配偶,他們就好像不存在,然而當你身處家暴環境的時候,你就變得如非常草原上的跳羚,風吹草動都會讓你崩潰。

所以你有安全感的東西,一定就是那些你忽視或者漠視的東西。


而讓你沒有安全感的東西,一定就是每時每刻在你心理警報長鳴的玩意。

拿歷史來看,劉備死前,痛哭流涕的對諸葛亮說:我兒子要是不行,彼可取而代之——這就是對諸葛亮萬分的沒有安全感,因為他死前最惦念的最無法漠視的就是諸葛亮這個人;

而朱元璋則霸氣的多,在還存在一大片開國老臣、百戰之軍與經驗老道的皇子情況下,毅然指認16歲的孫子接皇位,這說明他對自己的力量權威與布置有多麼的自信——對自己能力太有安全感了,都忽視了或者漠視了孫子被篡位的可能性。

另外很多東西,比如自尊自卑要可以忽視或者漠視,需要強大的內心力量。

再舉個例子,有一次我校友來我城市裡看我,我們就在車站附近就近找了個上檔次的餐廳,大約我們的穿著和他們一貫服務的顧客不一樣,總之領班態度就有點硬,朋友跟著就有點急。

而我根本不以為意,我是來找個地方吃東西和朋友聊天的,我幹嘛要因為陌生人的不開心影響到自己呢?

但是我年輕時候,大約就會汗流滿面的思考自己是不是穿著讓人鄙視了?談吐讓人鄙視了?沒讓人認為我有錢?然後就會暴怒。——這就是失去了安全感。

現在我不會,因為我已經不在乎外在怎麼看我了,是鄙視還是恭維隨便你,你不過在我身外的一陣風而已,我會忽視和漠視掉討厭的服務員或者計程車司機等等——這就是安全感。

如何能把心外不必要的負擔都付之一笑、眼皮都不抬的漠視掉,讓心外無物、目空一切,全身充滿安全感,可能個人都有個人的經驗和內在積累,不過能做到,是會感覺不錯的。

最後希望大家多反思下自己漠視忽視的東西:傻兒巴嘰的老公(嘮嘮叨叨的老婆)、從沒在意過的走動、感覺不到的呼吸、牢固的椅子、合腳的鞋子、淋浴的熱水.......,其實已經有這麼多讓你有安全感的東西了.......

==========
同時,這又肯定得出一個推論:

錢是非常不能帶來安全感的東西。

因為錢的屬性之一就是擴展你的慾望,但總有你負擔不起的慾望,這就會不停的在你心裡拉警報,讓你無法忽視和漠視。

你有幾百萬,大約只想要個房子,但你買不起別墅;你有幾個億,還有豪宅遊艇美女等著你,但是你擠不進富豪榜;

你說我有幾十億幾百億總可以了吧?那你擔心不擔心你和你家的安全問題?你怕不怕樓塌了?

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警報太多,但一味追求錢認為錢帶來安全感,怕也是不太明智的。


在乎的人更新朋友圈之前回復了我的信息。

喜歡的人給我點贊。

朋友圈有人發追的劇的劇透,幸好我機智,沒點開看。

銀行卡 微信錢包里足夠的餘額。

突如其來大姨媽造訪 包里有姨媽巾和止疼葯。

在拐角偶遇暗戀的他,還好今天我洗了頭。

家人體檢報告沒有壞消息。

期末考的時候,瞄一眼故事默寫上下句,幸好都會背。


喝酒安全到家躺在床上那一刻,當天沒有躺卡失態第二天也沒有頭疼斷片。

起床看見乾乾淨淨沒冒痘的素顏和平坦的小腹。

上課老師點名提問 說出的第一個字不是自己的姓氏。

宿醉第二天起床脫水到口乾舌燥,床頭柜上就有一瓶水/可樂觸手可及。

手機沒電又有急事的時候,背得出兩個以上親友的電話。

天空烏雲密布 而我包裡帶了傘

手機在1%連接上充電器

出門時手機/充電寶滿格電量

扎進褲腿的秋褲,扎進秋褲的保暖內衣。

樓道的燈壞了很黑,有一個能打電話的人。

我需要擁抱的時候,恰好我的他在身邊

輸錯兩次銀行密碼,在第三次終於成功了。

重要證件物品以為找不到了,到頭來發現虛驚一場。

戀愛中的女生如約而至的經期。

寒冬里,被窩被嚴實地卷邊沒有縫隙

只要你一個眼神肯定,我的愛就有意義,也有了安全感。


謝邀

在我十歲左右的時候,長長久久地做著一個夢。我在山路上跑,身後有一塊大石頭追著我跑。無論我上坡下坡,大石頭都在我身後,不緊不慢地跟著。

想像不出來這個情景的,可以去看一下李連杰主演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張無忌和小昭掉到山崖下,被火工頭陀追。火工頭陀的坐騎就是一塊圓滾滾的大石頭。

弗洛伊德說,夢境反映潛意識。從有這樣的夢境開始,我整個人就變得很緊張,好像現實里也被這麼一塊石頭追著,隨時會被碾碎。等到畢業之後,這種情緒更加嚴重,別人都在謀劃著生活,我卻連目標在哪裡都不知道。

人在極度緊張害怕的時候,是慌不擇路的,總希望自己面前能出現一條鴻溝,我可以跳過去,永遠地甩開那塊石頭。但是鴻溝不一定處處都有,往往跳了一條溝之後,發現它不過是一條水渠,石頭還在後面。

自己有目標地往前走,和被驅趕著往前走,是兩種感覺。後者生命里永遠充斥著緊繃感。前兩天在師父家遇見一位老中醫,一見我就說,你幹嘛這麼緊張啊?放鬆點,你得慢慢來,別想著一下子把十年的饅頭在一年裡吃了。

她的話讓我想起高中時常做的一個夢。百米賽跑,發令槍響了,我想往前沖,卻發現腿腳動不了,只好趴在地上,往前爬,爬得咬牙切齒的。現在想想,跑不動我不能停下來休息下嗎,非得那麼死磕?好像不能,彷彿停下來就會發生不得了的事情。

15年之前,我始終在跳,試圖找一條讓我一勞永逸的鴻溝。為了跳,我不敢有所積儲,只為輕身。這種被人追逐的不安全感,讓我感覺自己一無所有。

直到15年,遇到花姐,也接觸了佛學,才慢慢學著慢了下來。以前盲目地四處奔走,不知道挖掘自己。等到靜下心來看書,思考,才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才真正開始有所積儲。整個15年,都是在積累,無論是文字的量,還是自己腦子裡的東西。

跨年的時候,回頭一看,自己還是什麼都沒成就,用一無所成形容不為過。以前我以為,等我有錢了,成功了,跳過那個鴻溝了,安全感自然就來了。好像沒有。反而在這個一無所成的新年,我感覺到了安全感。

因為我的積儲,讓人對我刮目相看,每一句「你寫的真好」,都讓我更加看清方向,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有了真正值得自己付出心血的方向,我才不那麼慌亂。這個方向無論是事業也好,愛情也好,或者是家庭,都可以讓人有安全感。

好像變成我15年的總結了。下邊說點不讓播的。

很多人喜歡安全感爆棚,覺得人生就該這樣。不讓播的來了,人這一輩子,就不應該有安全感爆棚這回事。蔣勛在他的世界第一矯情作品《孤獨六講》裡頭說:

北歐人有理性的思維,卻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地區。我問一個很要好的丹麥朋友:「你們的社會福利那麼好,為什麼還那麼多人自殺?」他說:「就是因為太好了。人沒有困難也就不想活下去了。」

想想也對,如果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這人生也沒什麼意思。要是安全感完全來自於在被窩裡把自己裹緊,穿衣服時把秋衣秋褲塞好緊貼身體,人生也就沒啥太大追求了。

我在感覺到安全感時,身後還是有大石頭在追著。大概石頭要是不追了,我反倒不適應,感覺生無可戀。安全感爆棚,容易讓人失去動力。

糾結於吃什麼,大概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最基本的那種。畢竟人生就該充滿變數,總是知道自己應該吃什麼,胃會抗議的。有反對意見的可以試著跟我一起,吃一百天黃燜雞試試。

人總是在尋找下一個安全感的路上,不斷運動。要是哪天停下了,大概就是死了。死比較符合所有人對安全感的描述,可他卻是最危險的。

想到這裡,也就絕了一勞永逸的念頭,身後的大石頭追就追吧,我也該學會在不安全裡頭找安全了。


懂得並接受「無常」就是安全感。


不會擔心失去的篤定。


安全感是,我知道,即使我毫無價值,也依然能夠被愛。


安全感就是,被需要的存在 感。


引用某本書裡面的。

記得《小崔說事》裡面說過一則故事:

有個叫劉麗的人,是一個洗腳妹,家境貧寒,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劉麗的月收入只有2000元。也沒有積蓄。理論上來說,她應該是最沒有安全感的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幾年來,除了每個月留下幾百元的生活費自己用,其餘的錢全部拿出來資助一百多名平困學生。這些錢差不多可以讓她支付一套小戶型的首付了。

為了賺錢,她日夜加班,但總有那麼幾天,她會坐公交車去看望那些她幫助過的學生。她建了3個qq群。和別人一起來幫助這些失學兒童。因為她十幾歲的時候也因沒錢而輟學。她深知知識對命運的改變。

她也會把錢寄給家裡,可是卻遭到了父母的痛罵:「村裡有人說你和別人睡覺賺錢,是不是真的?」劉麗不敢告訴他們真相,只說自己在服裝廠工作。

後來她的家裡條件開始慢慢變好,她也能支撐弟弟和妹妹去上學了。但就在春節回家時,她的父母卻因為她「不光彩」的工作把她趕出了家門。劉麗徹底崩潰了。她說「在外面再苦再累都沒關係,因為我還有個家,我家裡需要錢。可聽到爸媽的這些話的時候,我連死了的心都有。」

那不是委屈,是絕望。

其實家庭就是支撐劉麗的安全感,當你在外面打拚的傷痕纍纍,回到你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卻被一刀刺進最脆弱的地方。這樣的經歷,足以毀滅掉一個人。也毀滅掉你的安全感。

後來劉麗做了一個決定,全面幫助貧困兒童。因為她覺得自己不能死,她還要幫助弟弟和妹妹考上大學。於是她開始收集衣服,攢錢。幾年下來,慢慢擴散到了其他村的孩子。直到上電視那天,她依然只是個洗腳妹。

崔永元問她:「那麼失去了家庭,是什麼支撐你走到現在的?」
劉麗:「以前有一次上台表演,因為沒錢買不起鞋子,我就穿了我姥姥的一隻,和隔壁姥姥的一隻,一個是藍色的,一個是綠色的。我害怕別人看到我穿不一樣的鞋子,但後來我還是站了上去,這樣的恩情,我要延續下去。」

不知道你聽完這個故事,會想到什麼。

其實安全感不是要獲得什麼,而是內心深處,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安全感不是要回來的,是給出來的。去給予價值,而不是索取價值。那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因為它永遠不會失敗。


確定感。
當你對某個事情或某個人接下來的行為產生不確定時,就會沒有安全感。
感情、社會、項目,都是如此。
但安全感也是相對的,因為沒有絕對的安全感,就算有,也不會有人喜歡--因為那樣你跟一個被別人編譯的程序沒啥區別。
我們平時說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底線吧,比如我們出門的時候,至少不用擔心被70碼的汽車撞死,或者被人用彈鋼琴的手法連刺8刀--這就是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真正深度(從體驗角度)認可不確定性的存在,深度認可無常是常態,在這之後獲得的覺受。

換個角度說,當我們深度認可我們本質上不真正擁有什麼時,就會發現無可失去,心就可以定。
就像?心經?中講的"以無所得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說到安全感,就要說說恐懼。
有一本書叫《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裡面有一段話: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不要逃避恐懼。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要接近恐懼,要在恐懼之中熟悉恐懼。有一次我問千野古文禪師怎麼對治恐懼,他說:「我承認,我承認。」但是別人給我們的建議通常都是化解、安撫、吃藥、消遣——總之就是要擺脫掉它。」

承認接納恐懼,是安全感的由來。

另外,這段話中提到的千野古文禪師據說是喬布斯的精神導師,喬布斯的婚禮就是由他主持的。


需要被信任,被附庸,被讚美,被欣賞,被包圍,被寵愛,被保護,被關注,被……愛。


是內心一種平和放鬆穩定的狀態;
不以外界的支撐為根基,不建立在與外界他人的關係上的一種成熟獨立的心的狀態。
因能體悟、接受這個世界宇宙的規則而來:一切皆在變化動態之中。

能夠接受很多意外與變化而波瀾不驚,事忙心不亂,敏銳而深入、視角廣闊而不狹隘,有感情卻不感情用事,有情緒卻不大起大落而能自制以理性為先。

並非冷漠堅硬的防禦,而是柔韌的彈性,並且這種彈性可以通過訓練而遞增。
歷事煉心,擔得起事;
拿得起,盡職盡責;
放得下,事後心空。
無事時可以享受獨處的時光,有事時亦能保持放鬆與平靜。

關於情愛
你和我在一起時,很好,不和我在一起時,也很好。
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能夠長相守,亦能各自有空間成長而能互相鼓勵、扶持、提醒彼此不足之處,共同進退。
不只是愛侶,而是能夠成為同伴同袍,不只有情且有義,因為在皮囊之下,我們有勢均力敵的靈魂,不被性別所縛。
不自卑不彷徨不幼弱,不必通過對方的弱小而襯托自己的高大,不必通過對方的強大而滿足自己的安定。
我們在一起,只是因為彼此能夠相攜相行,並肩而立,享受陽光清風,亦能承受狂風暴雨。

如果以後有意外,包括感情上的,那我們一起來面對意外解決問題,而不是因為自覺傷害與失望再用佔有的毒、憤怒的刺來惡化未來。因為你我同行,一起經歷如許,你的陪伴是我今日這般的重要因素,我願學習更良善的愛的方式來對待彼此的關係,無論結果如何。

但概率很低,畢竟當初我喜歡你是因為彼此有同質同重的靈魂,我們彷彿一個人卻有相反的外在性格而已,我能堅守的,你只會比我更能堅持,自然而然的忠誠,並不費力。我相信你,如同信任自己一般。

我們一起,經歷情愛到這個年紀,雖然外表未老但內心已然經過世事的些許錘鍊,知道情愛並非空氣與水,失去也不會要死要活,我們珍惜卻不放大又過度,把「愛」扭曲成衝動、愚魯的借口為不能理智自控而遮羞。
正因為些許世事的磨礪成長,我們才能從青澀擰巴的「愛」中解脫,逐漸演變為更良善的方式。
強迫、佔有、控制只不過是我們從未認清「自我」的侵略;而討好、逢迎、軟弱是我們缺乏站立的勇氣。兩者皆是脆弱。

愛,可以有美好的表達,因為內心的安定。

安全感不通過索取外界的愛與關注而來,否則得之則喜,失之而怨,自憐自艾患得患失,何來安全感?

安全感在我的心裡,並且是可以給予他人信賴的基石。

以上是自己理解中的理想狀態,並未做到,努力就是了。


安全感是期待【自己有需求但無法控制的事情】能夠滿足自己需求,以及這種期待得到滿足(即使是預期上的滿足)之後的感覺。

它取決於受控方對於有控制力一方的責任感和能力的信任度。

這是我被Vendor忽悠了三天之後,對於安全感的最新理解。


Lens按:安全感是事實,更是感受,它由我們的生理機制決定,更由我們特殊的生存環境決定。我們的安全感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怎麼評估安全感?我們的評估正確嗎?下面的文章能回答這些疑問。在最新出版的《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中,我們從人文和社會角度探討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和這篇文章有殊途同歸之處:安全感可能是虛妄的,想獲得它,得基於更多理性的智慧,和感性的勇氣。(註:這篇文章不出自《視覺003》)

讓我們先看一個關於安全感的經典實驗:參與實驗者被分成兩組,實驗人員告訴第一組,他們可以在確定獲得500美元和有50%的可能獲得1000美元之間進行挑選;實驗人員隨後告訴第二組,他們要在確定損失500美元和有50%的可能損失1000美元之間進行挑選。

你會怎麼選?或者,你認為參與實驗者會怎麼選?答案可能有些出乎意料:第一組中,84%的人選擇了確定的500美元收益;第二組中,70%的人選擇在可能損失1000美元上賭一把。

人們頭腦中並沒有評估風險的標準數學模型,換句話說,從經濟學角度看,人們對安全感的判斷完全出於具體情境下的得失權衡。沒有什麼絕對的安全感,任何安全感都需要付出代價——金錢、便利或者別處的不安感。

從進化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上文實驗中人們的權衡決定:接受小的收益,而不要冒風險去追求大收益;冒風險遭受更大的損失,而不要輕易接受小而確定的損失——這些都是正確的生存策略。可以拿獅子打個比方,它們經常選擇追逐年幼或者受傷的野獸,因為殺死這類野獸所需投入較少。成熟而健康的野獸或許營養價值更為豐富,但獵捕它們的風險也更大。

安全感權衡是重要的生存技巧,作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人們可能認為人類一定很擅長做出這樣的權衡,而實際上,人類在這方面做得差極了,為什麼?最簡單的答案是:安全感既是事實,也是感受,更多情況下,人們會基於感受——而不是事實進行權衡,這就導致了錯誤。

對危險進行評估和反應是任何生物面臨的最重要任務之一,事實上,我們大腦中一個最原始的部分承擔著相應責任——它是位於腦幹正上方的杏仁核。杏仁核負責處理感覺器官所引發的基礎情感,比如憤怒、逃避、防衛和恐懼。它是大腦中十分古老的組成部分,從早期魚類中就可以觀察到它的起源。

當一隻動物——蜥蜴、小鳥、哺乳動物,或者你——看到、聽到或感覺到潛藏危險的事情時,杏仁核會立即反應。它會提高血液中腎上腺素及其他荷爾蒙的含量,觸發「打或跑」的反應,提高心率和血壓,增強肌肉壓力,還會讓手掌變得汗津津。

假如我們是蜥蜴或獅子,事情就簡單了——我們反應越快,生存幾率就越高。但現實世界遠比這複雜。事實是,一些看起來可怕的東西並不那麼危險,有時,利用策略對抗危險比逃避更有效。這意味著,相對於反映性的「打或跑」,一種更為精細的「分析-解決」路徑對於人類來說更有效。

因此,我們人類具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分析危險策略。其中起作用的是新皮質——大腦非常晚近才出現的一個部分,並且只有哺乳動物才有。它能利用智慧和理智進行分析,能做出更細緻的權衡決策,但同時反應也更慢。

到這兒就出現了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有兩套對抗危險的體系——一個原始的直覺系統和一個更先進的分析系統。它們通常同時工作,而新皮質經常對抗不過杏仁核。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大開眼界》一書中,作者斯蒂文·約翰遜講了一個故事:他和妻子住在一個公寓中,有天,暴風雨刮掉了一扇窗玻璃。他當時就站在玻璃旁邊,不過很幸運,離窗戶再近1英尺他就會被砸死。自那之後,大風咆哮的聲音再也沒離開過他的腦袋:

「我了解所有情況,可當大風颳起,我還是能感到腎上腺素上升……我大腦的某個部分——那個關乎我是誰、能夠對世界形成看法並且理性進行決策的部分——清楚知道窗戶是安全的,但另一部分卻指使著我再次躲到了廁所里。」

相反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搖一個數字從0到100的轉盤,轉完之後,他們要回答一個肯定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比如聯合國中具體有多少個非洲國家。雖然參與者清楚知道轉盤指示的數字只是隨機的,但其指示數字越大,他們就越傾向於回答一個較大的數字。心理學家們指出,人們很容易依賴於哪怕是隨意獲得的數字。

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杏仁核的能力過於強大,但與此同時,新皮質由於出現較晚,在進化方面還存在很多「粗糙」之處,如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所說:

「(新皮質)是大腦最驚人的創新,沒有它,我們也許還發明不出類似牙線這樣的東西。但這個創新同時也處於開發早期。那個教導我們躲避明顯危機的應用軟體古老又可靠,而這個教我們以另一種方式應對危險的設備還處於測試階段。」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對人類的兩套安全感認知體系也有所研究。他說:

「大腦中關於危險、安全感和權衡的機制有其進化方面的存在理由,它到今天也很有用。但問題在於它會出錯,尤其在現代社會的情景下。社會和科技進步已經遠超過我們作為物種的進化速度,我們的大腦仍留在原始社會那種小社群生活的情景之中。」

當這些機制出錯,我們對於安全感的感受就會偏離安全感的事實。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Lens-知乎、Lens-專欄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作者:Bruce Schneier

翻譯:mint

圖片來源:Philippa Rice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有什麼能帶給人安全感的東西?
沒有安全感的人怎麼活?
物質基礎在多大程度上能帶給人安全感?
哪款男香聞起來令人有安全感?

TAG:心理學 |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