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的電影有哪些共同點?

不僅是劇本內容,最好也從鏡頭,敘事結構,拍攝手法上尋找共同點。


最早期和近期的看的不多,艾倫80年代的主題可以被概括為懷舊和媒體,私以為可稱為「元時代」,即以電影這種媒介來討論包括電影在內的媒介。

以80年代三部電影為例:

(1)《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1980,非常典型的元電影。

向費里尼的《八部半》致敬非常明顯,艾倫自己飾演主角——一位導演,內容是導演受到個人生活、電影制度影響的創作歷程,表達方式也是八部半那樣的意識流、夢境、幻想穿插在真實生活中。
但比八部半多了一些「合理化」(個人覺得看過八部半,再看星塵往事毫無壓力),也多了好幾層敘事結構。比如結尾的放映廳,所有出現在之前情節中的人物,都是放映廳中的觀眾和演員,而影片自身也呈現了多次電影發布會的場景。這與費里尼在《八部半》結尾處亦真亦假的「大團圓」是不一樣的,《星辰往事》的結尾更有偽紀錄片的味道。

(2)《開羅紫玫瑰》Purple Rose of Cairo,1985,也是元電影,但聚焦點在「觀眾」。

表面上是一個都市奇幻故事,也可以說是滿足了影迷對於熒幕形象、明星制度的幻想。但從艾倫個人角度來說,這還是一部滿足他自己的片子。在接受採訪時,艾倫曾多次提到自己的童年-30年代40年代-人們對於電影的痴迷,即大蕭條時期將電影作為生活的避難所。而他自己的「影迷」身份也是在那個時期培養的,他也非常欣賞那個時代觀眾對待電影的態度——「穿著優雅隆重的衣服……觀影過後再去附近的酒吧喝一杯,聊聊電影」。

可以說他將自己對於這種「已死」的觀影熱忱,投射在女主角Cecilia身上,而熒幕上的虛構角色之所以可以踏出屏幕,走到Cecilia面前,也是因為這種熱忱/渴望太強烈了,「復活」了這種「不可能」。

(3)《無線電時代》Radio Days, 1987。

可以視為艾倫童年在另一媒介——廣播,這個維度上的延伸。收聽廣播的熱潮也貫穿普通老百姓和所謂的上層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影片里的畫外音來自艾倫自己,而畫外音對應的也是一個小男孩的角色(與40年代交界時艾倫年紀相仿)。

總的來說,80年代是艾倫自傳色彩比較明顯的時期。原因可以歸為80年代家庭影院的開始,「過於飽和」的媒體種類和色彩鮮艷的電視畫面,讓艾倫對觀眾的觀影習慣產生憂慮:觀眾可能就會呆在家裡,而不再去影院,或者影院消費也會越來越快餐化,不再莊重。正是這種「有可能即將逝去的影院觀影趨勢」讓艾倫重現30-40年代「已經逝去的觀影熱潮」,即「懷舊Nostalgia」的產生機制。


雖然他的影片我沒有全部看完,但是20部是有的,我個人從中總結出的是,他的影片幾乎都具有完美的音樂性與節奏性,雖然不是每一部他的片子我都喜歡(近年的《愛在羅馬》就比較陳舊和俗套)但伍迪艾倫影片的節奏感讓我在看他每一部影片的時候都無比享受(我承認是腦殘粉一個)
所以我認為他個人在影像風格上的特點就在於他的節奏感,無論是你說的鏡頭、敘事結構,剪輯等等都是拴在一根節奏線上的螞蚱。
另外再補充一點,不能隨便忽悠。
他運用全景鏡頭、長鏡頭居多,這樣能配合影像上想要達到的現實性,影像越現實就越能突顯故事本身的荒誕。
敘事結構大多呈現封閉式,結局走向大體明確。具有非典型的戲劇式以及小說式結構的特徵。
至於剪輯,我想說伍迪艾倫電影中鏡頭與鏡頭的銜接很少不用音樂或者旁白進行過渡。這也是我認為他的影片中的節奏性的體現。

當然我本人學藝不精,必須還請高人指點。


對世俗故事加上自己觀點的敘述。給觀眾看一個個現實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想法。
現實+諷刺又點睛的旁白


那些想要找到生活意義並且論起道來精闢的人往往觸礁;而心思簡單言語不多的人卻更易擁有生活。


伍迪艾倫有三寶,裝逼,出軌,綠茶婊


故事背景都是上流社會和travel,還有最棒的jazz背景soundtrack. 溫和浪漫又文藝地揭露人性,並無過度戲劇化燙手的劇情也挺值得深思的。


伍迪.艾倫是個典型的文藝話癆男


多大的事,都在輕快的音樂中輕描淡寫而過;多小的事,也要叨逼叨個沒完


話癆


十分消極,認為生活極其沒有意義,但是實際上基本所有電影都在表達他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從無意義的存在里尋找美好。宗教,生命的意義,各種幻想意淫,人內心深處的情感,都是比較常見的主題。

鏡頭,感覺一大特點是,在狹小複雜的空間里鏡頭的移動和轉換,與人物的動作,對白配合的恰到好處。比如丈夫與妻子里的手持手持攝像機在小房間里拍出來搖搖擺擺的畫面,兩個人爭執,不斷走動,攝像機的位置變得感覺恰到好處;漢娜姐妹里,很多宴會,狹小空間,還有三個人在圓桌上吃飯聊天,攝像頭以固定的速度旋轉。總之他的電影里,在一個大房子里一堆角色聚會對話的場景非常多,在這種場面的拍攝我感覺他非常有技巧。有的時候鏡頭會十分特別,比如人人都說我愛你,基本焦點都不在人身上,有的時候人都在鏡頭外面,很有意思。

敘事結構,我感覺很多電影里都有好幾個人物,他們的矛盾各不相同,慢慢推進,最後在同一時刻達到高潮。

音樂,很多古典音樂,新奧爾良,全都特別令人享受。

其實他的電影之間的共同點不是特別多,但是這也是一個寶貴的地方:他總是在嘗試他感興趣的新東西。而他的創作能力十分強大,我感覺這就是對一個影迷來講最理想的情況了。


講述的主題:愛情和死亡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首先,角色上來講。

事實上,伍迪艾倫電影中的角色都是非常局限的一類人,他們大部分是來自上流社會的紐約客,受過良好教育,但神經質。這幾乎是他塑造過的唯一角色,應該因為這是他唯一熟悉的人物形象,對於其他都不夠了解。比如他從來沒有寫過愛爾蘭家庭和義大利家庭,除為了還原現實也很少使用黑人演員。

第二,主題上來講。

如果他的電影存在任何主題的話,那一定是『現實和幻想之間的落差』。

當你坐在那些電影院里的時候,你真的相信一切都是真實的。你不會覺得那只是電影。你會想,雖然我沒有過上那樣的生活,住在布魯克林的破房子里,但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住著那樣奢華的房子,他們騎馬,和優雅的女人約會,晚上一起喝雞尾酒,那只是另一種生活而已。隨後這一點又被你從報紙上讀到的那些過著電影般生活的人的故事所證實。其影響之深,令人難以自拔。

而這種想要控制現實、改寫現實、美夢成真的慾望,經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那些人物隨著美妙的音樂起舞,而你也在其中,卻忘記了現實中每一件事都與他們曾經信仰和希求的不一樣。所以他的電影總是瀰漫著一種幻想之完美與現實之沮喪的對立。

我想這可以歸結於一點,那就是他討厭現實。但很不幸的是,現實是唯一能讓我們吃上一頓美味的牛排晚餐的地方。


各種話癆、各種NTR(男女出軌),以及自己的各種格子襯衫233。


除了話癆
服裝都非常有風格 看起來很舒服 非常好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老炮兒》?
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英雄》?
如何理解科恩兄弟執導的電影《老無所依》?
如何評價《中國有嘻哈》第十期?
《低俗小說》(Pulp Fiction、《黑色追緝令》)這部電影牛在哪?

TAG:影視評論 |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 電影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