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聰是怎麼做到在人肉搜索那麼強大的互聯網上隱藏自己的身份的?

對密碼、演算法、經濟學、社會學都有很高的造詣,能發明比特幣協議並開發客戶端的人並不是很多,他是怎麼做到在一個高端的群體中,發明並開發比特幣的同時深藏身與名的?
互聯網那麼發達,確定一個人的身份也很容易,就算他在發表論文、註冊域名、發布軟體的過程中都把自己的 IP 等信息隱藏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完全表現得什麼事都沒發生吧?他就不會跟身邊的人提起?他身邊的人就不會發覺?發覺之後就不會十傳百?


關於中本聰

中本聰在密碼郵件組中是一個年輕後輩(可能30歲出頭),但地位十分顯赫,在這個郵件組中,有菲利普·希默曼(PGP技術的開發者)、約翰·吉爾摩(太陽微系統公司的明星員工)、斯蒂文·貝洛文(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布拉姆·科恩(BT下載的作者)、蒂姆希·C·梅(英特爾公司前首席科學家)、阿桑奇(維基解密創始人)這樣的大牛,雖然沒有任何來自密碼郵件組的成員對中本聰的評價,但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中了解中本聰在其中的地位。

很遺憾後面補充的內容不符合知乎社區規範,我已將完整版發表於巴比特&<我們都是中本聰:那些孜孜以求建立密碼學貨幣的先驅們&>,分享給各位。


我感覺自從稜鏡事件後,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去關注如何將自己隱藏起來的正確方法。

粉碎稜鏡——保護你自己的安全、隱私和自由!讓我們逃離所有類似於稜鏡項目、XKeyscore項目和Tempora項目的全球信息監控項目。
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看這個網站的。
這個網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揭示了躲避審查,或者躲避人肉的正確方式。

從中本聰的聊天平台來看,有一個古老又有趣的技術值得我們注意:
IRC
對。雖然說IRC伺服器的確有確認的位置,並且應該也可以查到登錄信息,但是如果先穿過tor,再開IRC,或許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不過別忘了,不用TLS加密就玩IRC是作死行為。
PS:IRC可以完全不用登錄,作為來賓你也可以使用臨時的昵稱,換來換去一句/nick就搞定了,確實也是非常方便,調查起來也會棘手一點。(如果要註冊帳號,倒是需要使用郵箱,不過你也可以穿過tor去註冊一個)
PS/2:茲磁IRC的軟體從命令行到圖形再到瀏覽器擴展應有盡有,你們可以隨便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用上。IRC雖然有不能直接傳圖片的缺點,但是很多人會用圖床解決,網上也有很多pastebin這樣的站點。上傳了圖後把圖片鏈接發到IRC聊天室里就可以了。

對於個人來說,最基本的保障自己安全的方式是
確保你所上的網站全程使用https
有些網站只在登錄界面使用https,可這有什麼意義呢?
cookie會在你不用https的時候明文傳輸,若有你不知的中間人在場就可以分分鐘嗅探到這些東西,然後看你資料只是小事,萬一給改了密碼呢?萬一和某程一樣改郵箱沒有驗證呢?
而且你還是弄了證書弄了簽名,既然不全站加密你搞的這些毫無卵用還花了這些錢……
這個https的事情在斯諾登的TED演講里也提到過,其中他還用了類似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用的那個遙控的,屏幕顯示自己臉的機器人。

Tor與去中心化

之前時不時提到Tor這個洋蔥頭,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個人對其工作原理了解有限,不過可以告訴你們,請看看這個

  • Tor prevents people from learning your location or browsing habits.
  • Tor is for web browsers, instant messaging clients, and more.
  • Tor is free and open source for Windows, Mac, Linux/Unix, and Android

(來自Tor官網)

首先,這張圖(自己的Tor瀏覽器截圖)應該可以說明,如果你需要的話你可以隨時選用新的Identity,這樣給提供內容的伺服器感覺就像是另一個人一樣(這樣google會要你反覆驗證的,要注意一下)。
然後是這個

有沒有感受到神秘的套路?一層一層,每層都加密,對於一般人來說,這解密也太痛苦了吧?而且obfs4也是個混淆協議,專門針對某地使用的深度包檢測設計的。

然後,Tor本身也是個P2P的玩意。大家基本上志願為你route,搭中繼bridge的也不少。這玩意也不是那麼容易死的,你封了大伺服器,別的小橋依然活躍,整個網路也不會癱瘓。
這就是Tor的魅力。當然了,你們可別作非法勾當,到時候像絲綢之路一個下場就有趣了。

說了這麼多,想隱身嗎?當心身邊的同學偷拍你的照片放網上(認真)


「我不想要錢,不想要名氣,也不想要人們的崇拜,我只想不被外界打擾。」 —— 這位自稱為比特幣的創始人,Craig Steven Wright 向 BBC 表示。

Craig Steven Wright 是誰?


出生於 1970 年,今年 45 歲的澳大利亞人 Craig Wright 有過許多種不同的身份:他有著神學的博士學位,曾在查爾斯特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的特邀講師和研究員,寫過許多本書,是多家公司的 CEO 和創始人,這些公司大多是虛擬貨幣或者計算機網路安全相關的領域。


現在,他又給自己貼上了一個新的標籤:比特幣之父。

尋找比特幣之父


比特幣之父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是他最早發布了比特幣的白皮書,並編寫了比特幣最早的版本。無數人膜拜著他精巧的設計思路和工整的代碼結構,然而,卻從來沒有人在現實中見過他。


人們知道的,只是一個化名為 Satoshi Nakamoto 的人物,他一手締造了比特幣,卻在網路上隱匿著自己的身份,只通過電子手段與外界交流,從來沒有人知道他是誰。2011 年,他對外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新的項目,自此淡出了比特幣的日常維護與開發。後來的維護者們甚至在項目中比他貢獻了更多的代碼,然而,自從 2009 年比特幣出現以來,人們一刻都沒有放棄尋找比特幣之父的真實身份。


猜想從來沒有中斷過,鑒於這位化名為 Satoshi Nakamoto 出現的蹤跡本來就十分稀少,人們只能從僅有的蛛絲馬跡中尋找他的存在。有人猜測他是英國人,因為他的用詞中有像「Bloody Hard」這樣的英式說法,也有人根據他僅有的幾封郵件的時間戳,猜測他生活在美國東部時區,更有人根據他的理念、化名等等,猜測他是荷蘭的社會主義者,是日本的數學家,是愛爾蘭的學生……在所有被懷疑的對象中,最為廣泛猜測,甚至登上過紐約客、新聞周刊的是這兩個人:Nick Szabo 和 Hal Finney。然而前者否認了,後者已經不在人世。甚至,有人覺得比特幣如此精巧的設計,一定是出自於團隊之手,Satoshi Nakamoto 是一伙人,而不是一個人。


這期間,無數人跳出來自稱是比特幣之父,又被無數次地發現是惡作劇或者是騙局。這一次,Craig Wright 主動站出來,向 BBC、The Economist、GQ 三家媒體亮明自己的身份,會為這個謎團畫上一個句號嗎?


這不是 Craig Wright 的第一次


事實上,這不是 Craig Wright 第一次和比特幣之父,也就是化名的 Satoshi Nakamoto 扯上關係。在去年年底,就曾有人匿名向 Wired 和 Gizmodo 兩家媒體報料,聲稱 Craig Wright 極有可能就是比特幣之父,他們提供了 Craig Wright 的許多郵件、通話信息、財務記錄等等,種種跡象表明,Craig Wright 和比特幣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然而就在報導發出不久之後,Wired 根據一些背調情況又推翻了這個結論:他們發現,Craig Wright 在 LinkedIn 上聲稱自己擁有的學位與事實並不相符,他的公司宣稱向 SGI 購買過超級計算機,也被後者否認。自此,尋找比特幣之父又暫時陷入了僵局。更蹊蹺的是,幾乎是新聞報料的同一時間,澳大利亞的稅務部門對 Craig Wright 和其公司展開了一場突擊調查,但是從來沒有人知道調查的具體原因和結果。從始至終,Craig Wright 在整個事件中保持了沉默,但是他離開了澳大利亞,前往倫敦的辦公室工作。


直到六個月後的今天,2016 年 5 月 2 日,他主動站出來,在博客上宣稱自己就是 Satoshi Nakamoto,比特幣之父。


為什麼是現在?

Craig Wright 告訴 The Economist,他公開自己的身份,並不是為了出名,只是想糾正公眾對他的誤解。按他的說法,在保持沉默的這幾個月中,公眾的各類無端猜忌不僅僅影響了他和他的工作,更是影響到了他的家人、員工和一切。此外,他還想打破人們關於比特幣種種負面看法和誤解。


如果他真的就是 Satoshi Nakamoto,那麼他的財富相當驚人。目前在流通中的比特幣價值大約 70 億美元,而 Satoshi Nakamoto 作為比特幣最早的探礦人,據估計手頭持有的比特幣有 4.5 億美元之多,儘管這些錢隨著 Satoshi Nakamoto 的消失,也好像塵封了一般,不曾有過任何轉移。Craig Wright 表示,隨著他的復出,在不影響比特幣匯率的前提下,他會慢慢地變現這部分錢,用於他的研究項目。


至於當時為什麼會想到用 Satoshi Nakamoto 這個化名?Craig Wright 表示,這個名字源於 17 世紀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和商人:Tominaga Nakamoto,他在那個時代開啟了對循規蹈矩的批判思潮,並且支持自由貿易。至於為什麼是 Satoshi,Craig Wright 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訴記者,這部分他想繼續保持神秘。


可是,既然選擇了亮明身份,還有多少神秘可以保持呢?


揭開神秘的謎團


鑒於在 2015 年底,Craig Wright 所遭受的種種質疑,這一次想要真的自證是比特幣之父,顯然需要更嚴格的審核。The Economist 試圖通過四個問題,來搞清楚他是否所言非虛:

  1. Craig Wright 手中是否有能證明自己是 Satoshi Nakamoto 證據?比如只有 Satoshi Nakamoto 本人才擁有的密鑰。

  2. 上一次所遭遇的種種質疑和漏洞,又作何解釋?

  3. 作為比特幣之父,是否名副其實,擁有相匹配的技術和實力背景?

  4. 圈內曾與 Satoshi Nakamoto 在線上有過接觸的人,相信嗎?

Craig Wright 要想拿出只有 Satoshi Nakamoto 本人才可能擁有的證據,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非常難。這裡要提及一下比特幣的基本構成,就像銀行賬戶一樣,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多個比特幣賬戶,而每一個獨立的比特幣賬戶,都有兩個關鍵組成部分:1)一串由 27-34 個字母或數字組成的比特幣地址;2)一個用以加密和驗證身份的私鑰;比特幣的持有人,可以通過用自己的私鑰來加密信息生成一個數字簽名。除此之外,比特幣的作為一種貨幣,要想實現增量,就必須依賴挖礦,而挖礦這種能力,來源於你的計算機運算能力,它們就是比特幣世界的印鈔機。每一座新礦都會和對應的比特幣地址綁定,Satoshi Nakamoto 作為最早的挖礦人,他應該擁有這些私鑰。除此之外,Satoshi Nakamoto 還是第一個進行比特幣交易的人,當年曾把第九區塊的挖到的比特幣,轉給了 Hal Finney,也就是之前同樣曾被懷疑是比特幣之父、現已不在人世的那位。


因此,按照證據的強弱,Craig Wright 最基本的應該擁有九礦的私鑰,如果他能提供更早的礦區,那更好。而如果他能再轉一筆賬,那可信度會更高。


在驗證的過程當中,Craig Wright 用九礦的私鑰加密了一段 1964 年 Jean-Paul Sartre 在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片斷,並且把這個過程公布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同時,他還單獨私下向 The Economist 展示了一礦的驗證過程,並且整個過程還有兩位見證者:Jon Matonis 和 Gavin Andresen,他們都是比特幣基金會的成員,後者更是一度在 Satoshi Nakamoto 淡出後,擔任了整個比特幣社區的首席開發者。


但是問題在於,由於加密的文字是事先準備好的,並不代表 Craig Wright 真的有對應的私鑰,而可能是事先已經生成的。另外,Craig Wright 也沒有進行真的轉賬,按他的說法,目前自己名下的比特幣都託管在一家信託名下,他自己個人無法直接動用。在這樣的情況下,The Economist 提出,是否可以由他們來提供一段加密的信息,但被 Craig Wright 拒絕了,總結他的意思就是:已經演示了這麼多了,愛信不信啦。


除此之外,關於此前的履歷問題,Craig Wright 表示之前寫在 LinkedIn 上面的部分履歷的確不是真實的,但他這麼做的目的是不想透露過多個人的信息,故意製造煙霧彈。按照他最新提供的簡歷,他的確在查爾斯特大學擁有三個碩士學位,在該校還有一篇計算機科學的博士論文正在審核中,並且還在倫敦大學就讀金融學碩士。這些學歷和工作經歷,基本都得到了證實。


至於是否真的購買過超級計算機,Craig Wright 提供了澳大利亞 SGI 經銷處的說明,儘管遠在矽谷的 SGI 總部否認了這一交易的存在,但他們的確沒有否認,也可能是一筆非正規渠道的灰色交易,對此他們不予置評。


而關於稅務局的問題,Craig Wright 直接否認了所有陰謀論,並表示自己沒有參與任何金融犯罪,或者逃稅漏稅,澳大利亞當局只是就他開展的一些項目,如比特幣銀行等,與他展開關於比特幣稅收法規的相關討論。他之所以離開澳大利亞前往英國,也只是因為倫敦更適合運轉一家科技金融公司。


謎霧繼續籠罩


然而,事情似乎又並非如此簡單。


Craig Wright 是一位文字愛好者,有近 100 篇的各類會議報告、文章、書籍。除了大多數是和計算機安全有關的短篇外,其它文字的涉獵面非常廣:橫跨了經濟、恐怖主義、風險管理等等領域。他表示,自己還有幾篇關於比特幣的論文正在評議當中,The Economist 也看了其中的一部分,用他們的原話來說:儘管說不上非同凡響,但也還算湊合。

而基於 Craig Wright 這些大量的文字,一家名為 Juola Associates 的文體分析公司,將 Craig Wright 的文字與當年 Satoshi Nakamoto 在網上發布的比特幣白皮書進行了文本分析,認為兩者不太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Craig Wright 表示,當初那份白皮書並非出自他一人之手,還有另外一個朋友的密切參與:Dave Kleiman。只可惜,這位美國的朋友已經在 2013 年離開人世,死狀也非常凄慘,由於早年車禍,常年生活在輪椅上的 Dave Kleiman,被發現時已經屍體腐爛。


更蹊蹺的是這個時間點,比特幣社區正在經歷一場內戰,對峙雙方顯然對於比特幣未來的發展持有鮮明不同的立場,一派主張保持小而美,一派主張比特幣成為主流的支付手段。儘管 Craig Wright 在表明身份後,也表達了自己希望繼教保持淡出的意願,但顯然他對於比特幣的發展有著非常強烈的想法,無論是他目前從事的工作,還是即將發表的論文,都和比特幣密切相關,其所言和所行相當矛盾。


更為矛盾的是他對於名氣的渴望。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他多次強調自己寫過許多篇文章,甚至比 Szabo 還多,後者也就是那位網友心目中 Satoshi Nakamoto 的熱門人選之一。而在六個月前,早在第一次被媒體將他和 Satoshi Nakamoto 扯上關係之前,他就已經找到了蘇格蘭的一位傳記作家 Andrew O』Hagan 為其撰寫長篇報導。截止目前,Andrew O』Hagan 已經完成了對他本人、家人、同事的採訪,並且相信 Craig Wright 就是 Satoshi Nakamoto。然而,這顯然和 Craig Wright 這次主動公開身份的動機相背,按他的說法,如果他不想要名氣、關注和認可,為什麼六個月前又要大費周章地請來傳記作者呢?


另一個疑點,Craig Wright 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證明之後,不久就被網友發現其證據存在嚴重問題。簡單來說,他所公布的證據,任何一個人根據之前 Satoshi Nakamoto 已經留下的信息,都可以製造出相同的「證據」。但 BBC 和 The Economist 私下看過的證據,顯然又強於所公開的證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有沒有可能是記者被忽悠了?


但這同樣無法解釋 Gavin Andresen 的背書,作為比特幣社區的核心開發成員,他在 Craig Wright 身份曝光後,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為其真實性背書。不過有意思的是,由於 Craig Wright 的新聞披露之後,在這短短的 10 個小時里,Twitter 和 Reddit 已經有鋪天蓋地的質疑,許多人不惜認為這整個事件就是一場陰謀,甚至 Gavin Andresen 本人也已經被盜號了。於是,Gavin Andresen 目前在 Github 比特幣項目中的許可權,已經被其他成員暫時凍結了,因為整個社區堅定地相信:Craig Wright 極有可能是假的,Gavin Andresen 一定是被盜號了。


就連 The Economist 的報導,都沒有把話說死,而是用了「Craig Steven Wright claims to be Satoshi Nakamoto. Is he?」這樣模稜兩可的標題,並且沒有給出完全肯定性的意見。


所以,Craig Wright 到底是不是比特幣之父?在更強有力的證據之前,只能存疑。而如果他真的不是,尋找比特幣之父的運動也不會停止,只是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本文由【子不語】原創,如果你正在微信中瀏覽,長按下方的二維碼關注我,或者搜一搜微信公眾號:ZiChat。

http://weixin.qq.com/r/xnUwKEjEChV1rQxL9yDU (二維碼自動識別)


Wired在12月8日的一篇報告中猜測Satoshi Nakamoto的真實身份可能是澳大利亞人Craig Steven Wright,並給出了編輯們認為最直接的證據。即使他不是,Wright也是一個天才的惡作劇高手。

2008年8月,網誌中提及他將發布一篇關於cryptocurrency(加密電子貨幣)的論文,並提及Ian Grigg於2005年發表的一篇涉及類似比特幣雛形的論文中提到的triple entry accounting(三式記賬法)。數月後,關於比特幣概念的白皮書才在cryptocurrency郵件列表中出現。
2008年11月。Wright在個人網誌中要求讀者將與他的聯繫信息進行加密,公布的PGP公鑰與Satoshi Nakamoto相關聯。通過對MIT伺服器資料庫的檢查,所關聯的郵箱是satoshin@vistomail.com,與Satoshi Nakamoto在郵件列表中使用的郵箱satoshi@vistomail.com近似。

2009年1月10日的網誌,現已刪除。關鍵內容:「The Beta of Bitcoin is live tomorrow. This is decentralized… We try until it works」。此文發布時間為比特幣正式啟動一日後。但考慮到Wright的國籍,如果那時他位於澳大利亞東部,則該網誌發布時間為1月9日午夜,而比特幣的啟動時間是美國東部時間凌晨3點。
該篇網址不久被刪除,被一則撲朔迷離的文字取代(「Bitcoin – AKA bloody nosey you be…It does always surprise me how at times the best place to hide [is] right in the open」),這則替換的文字於當年十月也被刪除。

Wired和Gizmodo收到的匿名來源的證據還包括郵件、相關信息抄本、會計賬簿等信息,涉及許多後來廣為人知的比特幣相關技術內容。Wright原計劃於2009年發表一篇題為「Electronic Cash Without a Trusted Third Party」,泄漏的這些郵件中提及此文。
一份PDF文件中還包括向好友David Kleiman的討論內容(Tulip-Trust-Redacted)。兩人早在比特幣啟動前就開始合作,內容提及「使用數百台電腦」、「接手一筆代號Tulip Trust的1.1M比特幣的信託基金」。Kleiman同樣使用了PGP簽名。代號為Tulip Trust的比特幣信託基金規模與Satoshi Nakamoto後來的信息相對應。
David Kleiman 2013年被發現死於家中,屍體已腐爛,輪椅上沾滿血跡與排泄物(Kleiman 1995年因車禍致殘),身邊掉落一把上膛的手槍,室內發現了彈孔,但未發現彈殼。這意味著他可能自行清理了現場。屍檢報告中其死因為MRSA感染。Kleiman在餘生最後幾年中一直隨身攜帶著一個U盤,同時對自己使用的所有電子設備和數據進行了強加密。

其他相關證據都指向Wright,如果他不是Satoshi Nakamoto,也在相當程度上知曉內情。
或者,他是一位高明的惡作劇高手。

12月11日,Wired在跟蹤報道中推翻了之前的推測。新線索表明Craig Steven Wright極可能並非比特幣的發明者。證據如下:
1、Wright的公司宣稱擁有兩台超級計算機,其中一台購自SGI,但SGI否認與Wright 及其公司Cloudcroft有過任何業務往來。
2、Wright曾宣稱自己擁有的兩個博士學位,其中之一是在查爾斯特大學獲得的計算機科學學位。但校方聲稱從未向Wright頒發過任何博士學位,只頒發過三個碩士學位。
3、通過對PGP公鑰的分析,這條將Wright與Satoshi Nakamoto相關聯的線索極有可能是最近才製作生成的。
Wright極有可能是有意識的製造線索讓人們將他與Satoshi Nakamoto聯繫在一起。

Bitcoin"s Creator Satoshi Nakamoto Is Probably This Unknown Australian Genius
This Australian Says He and His Dead Friend Invented Bitcoin
The Strange Life and Death of Dave Kleiman, A Computer Genius Linked to Bitcoin"s Origins
New Clues Suggest Craig Wright, Suspected Bitcoin Creator, May Be a Hoaxer


中本聰是第三類生物,指引人類進步來幫助地球生命走他們曾經走過的道路。也許他們曾經嘗試過,迫於某些原因而中斷。
古代文明有明顯的跨智慧等級的現象,古埃及人是沒有理由把自身文明智慧隱藏,除非那不屬於他們。

低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無法看到並理解高階層事物。

火焰,不是人類學會了取火才出現火焰。火焰一直存在,只是在那之後人類才能夠理解認識到火焰,然後火焰才出現在了人類意識中。

人類沒有經驗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而是超越之身意識的高級智慧。人類可以理解並想像到一維二維三維,從來不會理解十維是什麼樣子,也無法想像。

低階層,無意識,即便存在於客觀宇宙中,人類也是「盲人」,隨著文明的發展進步,意識形態在逐步提高,尚且不能理解的東西,開始能夠接受。這也是進化的一種體現,回到十六世紀為人類指導互聯網這一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過渡階段,恰到好處的提點一二,人類才能夠理解並完成升華!


就比特幣而言,更值得人類發現的是這一概念的出現。人類歷史上從來不存在的現象,再一次進入到這一文明。

簡單的講:

1.不可逆性
2.去中心化
3.不存在的存在

想一想,如何讓一個東西存在唯一的普世價值,且不會被剝奪不會被創造,與世界共存共亡。

火焰一旦被人發現,就再也不會被遺忘,除非最後一個人類死去。

為了維持公平,一個人管理一群人,其本身就是不公平,但一直以來人類文明都是如此。


認為它存在,它就存在。認為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這可能嗎? 可能。

A把B的汽車奪走,B會自己製造一個一模一樣的汽車,同時全世界都承認B汽車的存在意義以及A汽車的無意義。

中本聰發表的論文,每個人都可以奪走,但奪不走它存在的意義:「全世界都承認了中本聰發表而非其他人。」,這是互聯網帶來的概念,當某人刪除了中本聰原文,任何一個複製本都能成為原本,但不是有任何一個中心來決定,而是有所有人決定,即為去中心化。當然比特幣就是這樣來保證其獨特地位。

如若網路進入人類,或者人類進入網路,三維生物也許會提升自己的維度,那麼在計算機中,B產生一輛汽車,同時A搶的汽車失效,都是能夠理解的存在。


比特幣重要的是概念,遠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貨幣價值,如果能夠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是建立在對於客觀世界的理解中,那麼踏出銀河系和化身為0和1又有什麼本質區別?


也許,中本聰不過是一串0和1構成的生物,我們恰巧發現了他們,或者是他們恰巧發現了我們。 不巧的是我們不是一個維度,在彼此的探索對方。


他不是「在互聯網上隱藏身份」,他根本就不在互聯網上! 中本聰退出BTC項目後,就再沒在網上發過言,等於是這個身份退出互聯網了,你怎麼去人肉呢?這才是最高級別的匿名,根本不再出現了。 等於這個人死了一樣,你那裡找到他呢? 當然我相信他還在上網,只不過再也不用中本聰這個名字,這時候如果他自己不用私鑰去簽名,你憑什麼認定他就是中本聰?


使用加密id,通過暗網訪問網路。其實很多人都能辦到。就好像火車票實名制購買,但是身份證可以造假。所以你知道這都是幫什麼人了吧。


如果中本聰真有其人的話,我覺的他好像來自於一個無政府狀態的有序星球


詳見美劇《疑犯追蹤》的芬奇。一個懂得編程的老geek。黑客老大。你們還想人肉別個?
未來世界在於一個連接。詳細未來每一個人都會連接其中。而掌握這個所有連接的人,他就是上帝。 中本聰熟悉密碼學演算法,可以說是此間的超級大拿。 也許這個世界有人知道他肉身,但我相信,跟芬奇一樣,知道的人不多。


以前項目組曾提出用技術手段去查他是誰,好搞個新聞出來。EVP介入,嚴厲叫停。

這大老闆有60億美元身家,純技術背景,開會時候毫不含糊的說此人才華橫溢,如果他不希望被人知道,那他這個想法必須被決對尊重。

有這個想法的圈內人士不是少數,這幫助了他隱秘。


這是個好問題。
題主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為什麼隱藏(動機)?如何隱藏(技術)?
我僅從動機角度分析一下。
先假設,就按中本聰自己所稱,比特幣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真的可以解決現有貨幣制度下的一系列問題,這會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豐功偉績,將來極有可能被尊為」虛擬貨幣之父「、被載入史冊流芳百世,那麼, 為什麼他不願意受領這樣的榮耀,而選擇了匿名發布,然後完全消失在網路中?是他真的甘做無名英雄嗎?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自己其實對這種虛擬貨幣的未來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可能促進人類經濟的發展,也可能造成極大的金融秩序紊亂;因此,面對這種不確定性,選擇先躲起來觀察,必將是最好的最穩妥的決策。有功,則站出來認領,有過,則繼續隱蔽躲藏。

至於在技術上如何實現隱藏自己,對於一個精英黑客來說,似乎不是難題。


如何能做到,也許很難,但你真心去做,也不是很難。

為什麼要這麼做,才難。


我見過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見完之後,以太坊在我眼裡,就只是一項普通的科技。

我以前很想知道中本聰是誰。

現在我很希望,他永遠不要出現。

這樣,比特幣才能成為貨幣。


去中心,就需要去除絕對的領導者


中國人,怕喝茶所以匿名


請問這句話「

所以交易是如何工作的呢?除了除了關於交易本身的明顯信息以外,一筆比特幣交易包括了兩個東西:花費者的公鑰、以及用花費者的私鑰做出的簽名。任何
一個驗證這筆交易的人都需要檢查:(1)這個公鑰的哈希值是花費者的地址;(2)簽名可以用公鑰驗證通過

。。。。

有另外一個非常好的理由去使用這個
「公鑰的哈希值」的地址結構:量子加密技術。量子計算機可以破解橢圓曲線數字簽名演算法(也就是說,給定一個公鑰,量子計算機可以相當快速的找到對應的私
鑰)「


-----&> 那麼在比特幣系統里,公鑰是不公開的嗎?如果是公開的,那麼別人同樣可以用量子計算機找到私鑰。

如果是不公開的,那麼別人拿你公鑰的HASH值如果鑒別簽名呢?


中本聰是外星人,通過網路給人類提供先進技術。


上面唯一一個說的唯一比較認可的邏輯是去中心化,但是真的沒有人擔心這種可能么。比特幣的原本設計原理是用來供小部分人來交易的,並不是用來公開擴散的,可能連中本聰本人自己都會覺得這個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將會傳播災病,饑荒,死亡。所以不想背負罵名。


根本就不存在這個人,或者說,不允許存在。

為什麼呢?因為荒唐可笑的比特幣,一出生就意味著除了欺騙,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

消耗資源計算毫無意義的代碼,然後作為貨幣換取實物資源。認誰都無法接受。

所以要炒起來,就必須拿什麼未來貨幣,去中心化這些騙人的東西來吸引人。然後才能達到廣泛認知和接受。而它承諾的這些,又必須要以廣泛認同為前提。這本身就是個矛盾。所以只能以欺騙和炒作來吸引人。

最初可能是存在這個發明者。並且這個發明者並不是為了拿來做什麼貨幣,沒想到什麼未來。只是好玩。但當那些炒作者發現並意識到這個商機以後,比特幣的意義就變了。

這時候,為了迎合「去中心化」的炒作,就不能讓人找到發明者了。因為一來會弱化這個概念,二來被各國政府盯上,成為一個目標。

所以中本聰就消失了。再也不可能被人找到。

和其他炒作不同,比特幣具有莊家唯一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比特幣的早期獲取難度和後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裡有炒作的原因,也有算力增長的原因。

普通商品的炒作,要麼由於發行同步,要麼由於獲取難度沒有遞增,後來者只要投入更多的資金,總能幹掉早期莊家。

而比特幣不同,你投入越多,獲取難度越高,成本越高。而早你一步的莊家卻只投入了遠小於你的成本,並且手裡的資本隨著你的投入不斷增值。你根本無法抗衡,投入再多錢也沒用。

所以第一個成功坐莊的人,對比特幣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後來者無法與之抗衡,只能被吃掉。

幾次拼殺下來,莊家會具有唯一性,或者彼此聯合為一體,否則後來者就是死。

有了這樣的唯一性,對市場就有絕對的把控。那麼他就更不可能中途離場。只會一次次不停的壓榨割草。而且由於他可以隨意控制價格,比特幣還不會像鬱金香騙局一樣泡沫破裂。最多等幾年再炒起來。

所以比特幣有很多山寨幣,而鬱金香卻沒有跟風炒其他的。因為鬱金香有錢都能進去炒一把,都有機會坐莊。而比特幣插不進,就只能開發新的幣種。

這樣的背景下,莊家就更不敢露面,也不敢把名義上的發明者曝光出來了。他必須保持表面上的「去中心化」,而實際上只是「隱中心化」,莊家就是中心,他掌控了9成的幣,他掌控絕大多數交易平台。他需要一個「傳說中」的中本聰,而不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先驅者。


因為中本聰來自三體


1,因為中本聰本來就是個假名字;

為什麼要叫中本聰呢,其實有中文含義,當年想在中國發展,所以往中國臉上貼金,意為:中國本色聰明!

意思是,中國人的本色是聰明和智慧的!就比如中國出了很多聖賢智者。包括比特幣之父。

2,還做了其它周密的保密及偽裝計劃。

比如澳大利亞和美國那倆人。

其實有很多知情人,中國人和美國人。但是其中一位比特幣之父在某些方面的影響力相當之大,甚至未來可能將擁有生殺予奪之權。

而另一位比特幣之父,除了他自己,還有一個一心想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科研團隊。

這些人是寧可死也不會出賣他們的,寧可死也不會讓比特幣落到壞人的手中。

3,

必須把比特幣的發行權交給像是世界政府這樣的國際權威機構。

比特幣是民主貨幣,是屬於全人類的,絕對不能被人渣掌控。

比特幣之父,我記得應該是冷凍了800萬枚比特幣,將會和第二批一起發放,用以平衡第一批的發行不平衡。第二批是1000萬枚,可以說第二批實際上比第一批還多。這是設計之初就計劃好的。

第三批可能是數億枚,這需要比特幣發行管理委員會來決定。

而且,到現在為止,兩位比特幣之父,從來沒有動用過任何一枚。以後除了這800萬枚作為其它項目和計劃的啟動資金,他們也將不會擁有、使用任何一枚比特幣!管理委員會擁有發行權,也不可以直接擁有和使用比特幣!——接受全人類的監督!


推薦閱讀:

去e租寶面試是個怎樣的體驗?各位對這家公司印象怎麼樣?
Mary Meeker 發布的《2015 年互聯網趨勢報告》都有哪些亮點?
如何評價「亞馬遜網現象:互聯網經濟的檢討書」中提到的現象?
IT 民工去美國通過 H1B 移民到底靠不靠譜?
潮牌服飾好在哪裡?美國的stussy,supreme香港的clot ,acu等?

TAG:互聯網 | 人肉搜索 | 社會工程學 | 比特幣 (Bitcoin) | 中本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