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成功學書籍看得比較多,不僅沒起到多少勵志的作用,反而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希望完善一下勵志書的定義
狂熱煽動人群的成功學書籍,也叫勵志書
一些名人故事、自傳、感悟,也可以看作是勵志書
明確勵志書的定義可以讓大家更好的討論問題


勵志書一般都是這個樣子的:

負面因素大概是因為4到5學不來~


成功的經歷都是倒敘出來的,
順敘的成功正在被聰明人嘲笑


推薦下同人於野的這篇文章:科學的勵志和勵志的科學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2年7月1日,報紙版標題是《按時交作業的學生何以常穿臟襪子》)
勵志類書籍的流行,也許是一個國家全面進入現代化,都市白領變成普遍職業的必然結果吧。我們看今天中國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這類完全不計較文筆,用最直白的語言告訴你怎麼「成功」的書籍佔據了顯著的位置。這種書在文藝青年眼裡顯然上不了檯面,先不說追求所謂成功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情懷,就算那些已經成功了的人,比如被大學生嘲諷「你的成功還可以複印」的唐駿,又有什麼值得讚賞的呢?然而對於普通青年來說,如果能通過讀書來了解一些前輩的經驗,掌握一點做事的方法,甚至哪怕僅僅獲得一種更樂觀向上的精神,其實都是很不錯的收穫。讀書難道不就是為了這些么?
我不是文藝青年,可是如果你非讓我在公共場合拿一本《柯林頓教我5天成功的秘密》或者《30天迅速擁有超級人脈》,我也會感到極端不好意思。這種強調方法簡便易行的勵志書一看就不可能有什麼學術價值,而且還暗示讀者是個貪婪而又懶惰的傻瓜。中國市場的勵志書特別喜歡談「人脈」,講人脈的書隨便就能找到幾十本。如果再加上從人脈衍生出來的相關領域,比如關於「談話的藝術」、「影響力」、乃至「氣場」,我們可以輕易發現在中國,社會關係就是第一生產力。而據大前研一《低智商社會》介紹,日本的勵志類暢銷書就比較強調「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脈相承。世界上最大的勵志書生產國當屬美國,美國最愛談的則是「積極正面的思維」,特別講自尊和自信。
這些勵志流派的問題在於它們或者是某個成功人士的個人感悟,或者是某個記者搜集的八卦軼事,甚至某個作家臆想出來的心靈雞湯 — 它們都不是科學理論。在個人傳記里成功人士往往擁有傳奇經歷和突出個性,在八卦軼事里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會耍嘴皮子,在心靈雞湯里成功是因為他有正確的價值觀是個好人。可是你怎麼知道這些道理是不是可重複和可檢驗的呢?也許這幫人只不過運氣好而已!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勵志,只有你的理論具有普遍意義,你的成功才「可以複製」。
所幸現在已經有了一些科學的勵志書,它們不再依賴名人軼事,而是藉助實驗和統計。這些書中理論的背後都有嚴肅的學術論文作為依據,它們是幾十年來心理學和認知科學進步的結果。在科學家看來,喬布斯的個性管理也許根本不值得推廣,而扎克伯格的所謂天才霸業,遠遠比不上一群普通學生在幾個月內的整體進步有研究價值。科學家,是勵志領域一股撥亂反正的勢力。比如著名記者格拉德威爾2005年的Blink(《決斷2秒間》)一書曾經被視為新思想的代表,如今在科學家的著作里卻經常被當成反面教材引用。
然而即便是科學的勵志,也不見得就能一錘定音地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對很多問題科學家也不知道答案。但是有一個勵志理論最近似乎成熟了,這就是意志力。去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和科學記者John Tierney出的這本Willpower(《意志力》),就是對這一領域研究成果的嚴謹而又通俗有趣的介紹。這本書不僅僅是一種「科學的勵志」,而且因為它說的就是勵志的「志」本身,又是「勵志的科學」。
想要知道到底什麼品質對成功最重要,科學的辦法不是看名人傳記,而是進行大規模統計。你要做的很簡單,只要把所有可能有用的品質都列舉出來,找很多人進行測試,看看每個人都有些什麼品質,然後看看哪些人是生活中的成功者。有了這些數據之後,只要考察那些成功者都有而不成功者又沒有的品質,我們就知道決定成功的可能品質是什麼了。一項研究對大學生的三十多項品質進行統計,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對學習成績幾乎沒有影響 — 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幽默,有的人嚴肅,這些人學習好壞純屬偶然。真正能左右成績的只有一個品質:自控。能管住自己該上課的時候就去上課,該寫作業寫作業,多學習少看電視,這個品質就是學業成功的秘密。統計表明,想要預測一個學生的大學成績,自控能力甚至是比智商和入學成績更好的指標。不但大學生如此,在職場上也是自控能力強的人更受歡迎。他們不僅工作幹得好,而且更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更能從別人角度思考,更不容易出現偏執和抑鬱之類的心理問題。研究者普遍認為,排除智力因素,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個人成就、家庭幸福還是人際關係,決定成功的只有自控。
自控需要意志力。一般人可能認為意志力是一種美德,應該通過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的境界來培養。然而實驗表明意志力其實是一種生理機能。它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樣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會疲憊。在作者Baumeister本人領導的一個著名實驗中,作為受試者的學生們被要求事先禁食,全都餓著肚子來到實驗室,然後他們被隨機地分為三組。學生們以為實驗的目的是測試他們的智力。他們的任務是做幾何題,而他們不知道這些題其實都是無解的,實驗真正測量的是他們願意在題目上堅持多長時間才放棄。控制組的學生直接做題,他們平均每人堅持了20分鐘。而兩個實驗組學生在做題之前則先被帶到另一個房間,面對剛烤好的巧克力餅乾以及一些蘿蔔。實驗人員告訴第一組學生可以隨便吃餅乾,但是要求第二組學生只能吃蘿蔔。你可以想像自己在飢餓狀態看著熱氣騰騰的餅乾而不能吃是一種什麼感覺,你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只吃蘿蔔!
第二組學生抵制了餅乾的誘惑。然後兩組學生都被帶去做題,結果餅乾組跟控制組一樣堅持了20分鐘,而蘿蔔組只堅持了8分鐘。唯一的解釋是,蘿蔔組的意志力在抵制餅乾的時候被消耗掉了。
所以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你用在這裡就沒法用在那裡。為什麼統計表明總能按時交作業的學生反而經常穿臟襪子?為什麼每當期末考試之前學生們更容易吸煙,不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因為他們的意志力用在學習上了。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意志力,回家以後就很難再用。雙職工夫婦很容易為了小事吵架,因為他們懶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反過來說,如果讓他們早點下班,雖然在一起的時間增加了,但是卻會更少爭吵。
如果意志力消耗能量,那豈不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補充能量的辦法提高意志力么?事實正是如此。在作者的另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偶然發現如果在實驗過程中給受試者喝一點含糖的飲料,比如果汁,他們的意志力就會被增加。而且必須用真正的糖,甜味替代品沒用。據此研究者推斷人的意志力能量來自血液中的葡萄糖。這一說法在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的新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也得到了採納。葡萄糖理論有很多佐證,比如低血糖症患者的意志力就比較弱,研究發現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糖尿病患者血液中有很多葡萄糖,可是他們不能合理運用所以意志力也薄弱,作者形容糖尿病患者就好像一個人守著一大堆柴火卻沒有火柴一樣。更有甚者,有芬蘭科學家僅僅通過測量即將被刑滿釋放的犯人的葡萄糖耐受性,就能以超過80%的準確度預測他們是否會再次犯罪!
這樣看來,當一個人沒有意志力的時候,我們似乎不應該指責他的「人品」— 正如你不應該指望瘦小的人拿重物,或者讓跑累了的人爬樓梯。但這並不是說意志力是完全客觀不可控的,實際上我們可以想辦法合理支配這種資源,甚至像鍛煉肌肉一樣增加意志力的容量。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對意志力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做選擇會消耗意志力。在一個實驗中受試者面對很多禮物,而每個人只能帶走一樣。第一組受試者被實驗人員不停地問:你要鉛筆還是要蠟燭,如果要蠟燭的話你要這種蠟燭還是那種蠟燭,你要這個蠟燭還是要T恤衫,你要黑色T恤衫還是白色的……不停的讓他們做選擇。而另一組受試者也要對每一個東西評估,比如問他們這個東西對你來說價值大不大之類。兩個組做的事要消耗同樣多的時間。終於選定了禮物之後,兩組受試者到另一個房間測試自控能力:把手放到冰水裡看能堅持多長時間。結果發現做了很多選擇的這一組人,能堅持的時間要少得多。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意志薄弱的時候不願意做選擇。本書提到,商家非常理解這個被稱之為「決策疲勞」的原理。買新車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升級配置的選項,而聰明的銷售總是讓你剛來的時候先對一些花錢少的配置進行選擇。等你連續決策到選累了以後,他再向你介紹價格貴或者根本沒用的選項,比如要不要來個防鏽?而這時候你的意志力已經沒辦法對抗他的推薦了。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採取這種先易後難的選擇順序,顧客對購物體驗的評價往往還更高。
冒險也需要意志力。統計表明以色列犯人的假釋申請總共有35%的批准率,而能不能批准與審核這個申請的法官……什麼時候吃飯很有關係。如果這個申請是在法官剛剛吃完早餐或午餐的時候審核的,那麼它的批准率是65%,然後隨著時間慢慢減弱。等到臨近下一頓飯兩個小時,法官已經感到餓了的時候,批准率幾乎是零。意志薄弱的法官們做出了風險最低的決斷。
為什麼廣告要用美女?因為美女,哪怕僅僅是美女照片,都能降低男人的意志力。善於自控的人可以為長遠打算而拒絕短期誘惑,比如他們為了能在一個月以後得到150美元而放棄立即可取的100美元。但是一個實驗發現在做這種選擇之前如果讓受試者看一些名車或者漂亮異性的照片,他們的意志力就會減弱。效果最明顯的是美女照片:之前選擇等待150美元支票的男性受試者,看完美女照片後很多選擇了100美元支票。名車照片只對女性略有影響,而美男照片則幾乎沒有影響。
除了形成好習慣可以減少意志力消耗,作者提到另一個重要自控手段是自我監視。實驗表明僅僅在房間里放一面鏡子就能讓受試者的自控增加不少。據此作者建議我們把自己經歷的每一秒時間,花的每一分錢都上傳到專門網站去記賬。如果這也不能讓你管住自己,你還可讓別人來監控。比如你可以把一筆錢交給朋友或者專業網站代管,並宣布如果你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一項任務,比如戒煙,他們就有權把這筆錢捐給慈善組織!
怎樣提高意志力?柔日讀史,或者看個熱血電影?這些傳統智慧並沒有科學根據。而一些比較現代的雞湯式建議,比如多想一些高興的事來獲得「正能量」,或者「態度決定一切」之類,本質上都是用自我暗示的辦法調節情緒,對提高意志力其實沒作用。
真正有效的辦法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種通用資源,這意味著你可以通過做一些日常小事來提高意志力,然後把它用在其它事情上。本書提出一個有效練習辦法是做自己不習慣做的事。比如你習慣用右手,你可以有意識地用左手。你還可以強迫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書面語的完整句子,而不得出現俚語、省略語和髒話。在一項實驗中有三組學生分別想提高自己的學習,省錢和健身能力,結果通過一段時間內在實驗室對著屏幕鍛煉注意力來提高意志力,他們不但各自想要提高的能力提高了,而且還順帶提高了其它兩個能力。
意志力顯然不是人們喜歡自誇的能力。作者感慨,明星們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從來沒有人說過我成功是因為我能控制自己!儘管他們失敗的時候有時候會提到自己沒有自控好。也許一百年前的人還比較愛講意志力,現在的人,尤其是美式教育,熱衷的是自尊和自信 — 有人統計最近幾十年來歌曲中「我」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但高自尊並不導致高成就,事實上那些自尊過度的人往往會發展成自戀。
中國的教育改革家們一天到晚就想著把強調自控的中式教育改成強調自尊的美式教育,這其實是舍己之長用人之短。因為經濟增長方式不同,看中式教育理念行不行的科學辦法不是對比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而是考察那些生活在中式家庭傳統,又同時在美國上學的孩子。儘管亞裔只佔美國人口的4%,亞裔學生卻佔到斯坦福之類頂級名校的四分之一。亞裔不但比其它族裔有更大比例獲得大學文憑,而且他們畢業後的工資也比平均水平高25%。一般人把這個成就歸結為亞裔的智商高,但統計表明同樣是進入一個科學家之類要求高智商的行業,白人需要的智商是110,而亞裔只需要103。
亞裔靠的是意志力。有實驗發現中國小孩從兩歲開始就比美國小孩有更強的自控能力。可能是基因的問題,因為中國的多動症兒童比美國少得多。也可能是傳統的問題,因為中國父母更早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不管是什麼,中國文化雖然不怎麼擅長科學思維,也不太明白意志力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卻在意志力的實踐上遙遙領先。這難道不是我們的優勢么?那些全神貫注聽講的小孩,比每隔三分鐘就得吃點零食的小孩酷多了。
—–
(本文引用的所有數據和研究結果都來自《意志力》這本書,不要再問我出處了!)
(另外補充說明一下,Blink這本書其實的確是一本好書。有些思想如果Gladwell不說,可能就無法流行開來。而且後來心理學家再寫書的時候還非得引用他不可,可能也會感慨怎麼讓他搶了先吧。這本書的問題是有點把快速思維給神秘化了,這引起了專業選手的不滿。)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老子》


天賦這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就跟身高、體重一樣,是切切實實的東西。成功學試圖否定這一點,讓人相信「我也可以像他一樣」,這就從根本上錯了。你就是不可以像 Michael Jackson 或 Woody Allen 一樣。世界再平也不可以。

如果人們都瞭解這一點,並認清自己的限度,我們就會有很多 nice things 可用了。


我是極力反對成功學的。

成功學的教義就是只要你按照他的方式做,你就一定能成功。

為什麼你還沒成功,只是你還不夠努力,你還不夠想要等等之類的話。

我今天聽著都想笑。


首先要否定他這個觀點,也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

那就是成功永遠屬於少數人,絕不可能人人都成功。

這個我可以用經濟學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叫成功。

如果拿世俗標準去衡量成功的話,那麼成功就是佔有更多的稀缺資源。

什麼是稀缺資源呢?

創造力、美女、權力、名氣、能源等。

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錢。

經濟學是一門配置稀缺資源的學科。

也就是說經濟學家一輩子都在研究如何把這些稀缺資源合理分配。

請注意這裡是叫合理分配,而不是公平分配。


因為這些資源,如果人人都有了,那就不叫稀缺資源了。

成功的標準就是要獲得稀缺資源,當一個稀缺資源不再稀缺的時候。

那麼這個也一定不叫成功標準了。


什麼意思?

也就說,假如人人都獲得了美女,那麼獲得美女就不能叫做成功,因為美女已經不是稀缺資源了。

再比如,假如人人都獲得了權力,那麼獲得權力也不能叫做成功了,因為權力也已經不是稀缺資源了。


所以成功的定義才是比別人獲得多得多的稀缺資源。

當你佔有的東西越多,那麼你就越成功。

這就是為什麼成功學是不可行的。

因為獲得稀缺資源的人本來就只能是少數,如果都獲得了,那必定還會去競爭其它的稀缺資源來衡量成功。

所以這是一個悖論,永遠都不可能人人都成功,因為稀缺資源永遠存在。

那就是說,成功永遠是少數人。


成功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和人劃分等級,拉開差距,形成階級。

如果天下都大同了,這個就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了,那就是共產主義了。


所以成功學的教義是忽悠人的。

成功學傳遞的觀念就是,你只要按照他的方式努力你就可以成功。

那你可能會說,那不是對社會危害很大么?

其實貓黍認為這個危害不大。

因為他不能忽悠到有健全人格和獨立思考的人。

他只能給一種人洗腦。


那就是野心勃勃缺乏社會經驗的loser們。

為什麼是這些人?


首先因為他們夢想很大,每天都活的很痛苦,非常想有一天能夠成功擺脫現在這種痛苦。

每天都在想如何如何成功,只要成功了就能過上天堂般的生活。

也就是說他現在的生活就如同地獄只要他成功他就上天堂了。


這個就像一個得了急病的病人,他需要一種特效藥,只要得到這種特效藥他就立馬好了。

所以他們會抓住任何一個能夠讓他們翻身成功的救命稻草。

抓住了他們就不會放開。

然而當他們一旦發現這個稻草可以救命。

他們就會不顧一切的去抓,而且不會經過任何思考,因為想要成功的慾望已經蒙蔽了他的理性了。

這就是為什麼這群人能夠被洗腦。

你也永遠叫不醒他的,因為他已經失去理智了。


當他自己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掙扎發現這個是忽悠的,他自然會退出,然後去找下一個救命稻草。

直到他覺得救命稻草都不靠譜的時候,他才會去認命。

而且這群人妄想一步登天,從來沒想過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東西,需要很多客觀條件的。


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

他們心裡有心魔。

心裡有一顆貪婪的慾望,只要被這些所謂的大師們稍微一點,那顆貪婪的心將會控制他的全身。


只要不是這種人,其它人聽了一下成功學,感覺沒什麼用是忽悠人的。

那也就不會再去相信了。

只有這些人才會毫不猶豫的繼續去相信。

例如,當他測試這個方法沒有效果的時候,又聽到大師們說,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你還沒成功,只是你還不夠努力。這些牛逼哄哄的話,他們就又會堅定不移的相信下去。


再加上他們缺乏社會經驗,不明白社會上那些成功的人士都是靠什麼上位的。

他們總以為靠努力就可以成功,其實努力只是不重要的因素。

我認為成功有很多關鍵因素我舉幾個例子,運氣、家庭背景、天賦、智慧、才華、長相、性格、能力等。

這幾個東西,你觀察一下都不是靠努力就能夠獲得,努力可能一點都不重要,也可能只有一點重要。


所以總體來說成功學就是一門忽悠學問。

他只有一個作用,就是給人打雞血,讓人振作亢奮。

如果說意義的話,他還是有的。


比如現在的大部分大學生毫無鬥志,天天都在學校打遊戲,睡大覺,不上課,泡妞之類的。

我覺得成功學最適合給大學生打打雞血,因為他們實在太沒雞血了。


成功學等忽悠完了,大家都懂了自然也會退出歷史舞台。

唯一遭殃的也就是那群loser們,當然我想說如果不是成功學,其它任何東西PUA、靈修、財務自由學、宗教等等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他們的毒品,都可能造成對他們的危害。

所以危害不在於外界,而在於他們的那顆心靈。


就像我們平時學時間管理一樣, 人人都說Getting things done!看到別人學得很有成效的時候,自己就會想:「我也要學時間管理」,誰知道,別人是時間管理,你就成為「時間管你」!其實GTD的核心就是Done!什麼To do list,核心也是do!知道了道理去踏踏實實地做好你該做的就是硬道理。A看了RMB勵志書,B也是在差不多時間看了RMB勵志書。十年後,A成了所謂的成功這,B仍然處於社會的底層。兩個人都是看了同一本書,關鍵都是誰踏踏實實地按照書裡面說的去做。如果你找《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看幾十遍,吃透了,悟透了!然後按照裡面的道理去做好自己,螺旋式提升!那麼幾年後你也會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成功人士。


《把時間當做朋友》說到,成功是服從正態分布的。現在全世界都說1萬小時理論,掛在口中的很多,能做到的只有那麼的5%的人。還有,勵志書,看就要看幹活,不要看那些抄來抄去的。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勵志書,很多都說溝通很重要,溝通很重要,有的寫溝通就可以寫半本書了。誰不知道溝通很重要啊?最重要是你說幾點真正使用的提高溝通能力的方法,乾貨啊,乾貨啊!溝通,把《談話的力量》看透,並實踐就是了,不用看太多其他的。雖然說「主題閱讀」,但是在國內買的書真正經典的不多,看好那幾本公認的經典就夠了。


為什麼不但沒有勵志作用,還會有負面影響呢?這個關鍵就在於你的心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有的不但是說勵志書,心態不太好的反而嫌惡嫉妒恨那些受到真正勵志的人。自己不去做,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那本書,說它不行、沒有勵志作用呢?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孔子說他自己:「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 馮友蘭就解釋道: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命。命就是命運。孔子則是指後天的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換句話說,它被看做一種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後來的儒家就把命只當做整個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條件和力量。我們的活動,要去的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種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控制的範圍之外。所以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一心一意儘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五一為君子也。」(《論語·堯曰》)

能做到「一心一意儘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一點你已經是很NB了!不用再靠什麼其他抄來抄去的勵志書!


國學裡面的很多書籍都是很有哲理的,這些書籍比許多的勵志書都要實在很多,現代的勵志書,只是把古人的觀點用現代化的話語重新說一遍而已。真正有內涵的書籍, 是歷經數百年數千年都不會被磨滅,不會被世人忘記的書籍。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讀的「勵志書」!


有過這麼一個比喻,大概是這樣的:
兩個企業家乘電梯上高樓,一個在電梯里跳繩,一個在電梯里俯卧撐,然後來到了頂樓。
別人問他們怎麼上來的,一個說我是跳上來的,一個說我是撐上來的,各自寫了一本成功學的書來介紹自己的經驗。
這能有好效果么?

我對這個比喻的理解是,傳遞經驗的人,往往有意(為了抬高自己)或無意(因為自己也不知道原因)而忽略掉許多真正對成功發揮重大作用的原因。因此出來的書淪為了精神毒藥……


我總告誡年輕人,在你落敗的時候絕不能讀太多勵志書籍,讀勵志書籍有時候會把一個人讀傻。因為此後你會相信你走的路一定是正確的,即使偶遇失敗,也是做一時的困惑,你堅信最終還是會贏的。這樣的人其實很可怕。


從『無知』到『知道』是外界的被動給予,。
從『知道』到『做到』是內心的主動驅使。
能否真正做到「主動」,才是奏效的關鍵。


參見此圖:

引自:顧扯淡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勵志書籍對人有害無益?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旗幟鮮明地反對成功學~~~~
成功學吐槽點太多,只說幾點沒什麼人提到的。

1.就算作者把99%的事實都告訴你了,也許1%沒告訴你的那些事實,就會對結果或者整個體系產生顛覆性影響。

2.大量的案例都是事後歸因,觀察和記憶是有限的並且是過濾性的,人們的觀察和記憶會下意識的挑選那些跟自己論點契合的事實。

3.你見過不少成功者的總結吧。你又見過多少失敗者的總結?

4.如果你是豬的話,你沒有辦法根據自己前999天都沒被宰掉推測出在第1000天也不會被宰掉。如果你是屠夫的話,你不需要推測也可以知道明天要不要把這隻豬宰掉。


成功學講的是一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往往和行動實踐間有個嚴重的斷層。比說,成功學說需要有目標,但如何找到目標不能說清。成功學說要利用好人脈,但如何利用人脈也缺少具體的方法?成功學給了很多概念性的建議,但卻缺乏實踐的指導性。其實更多的人需要時間管理,提高執行力方面甚至心理學上的書,帶來的幫助都會比單純的成功學的書要有用的多。比如《Getting Things Done》(中文譯本叫《搞定》)、《少有人走的路》、《暗時間》、《和時間做朋友》等。
http://qing.weibo.com/1951341733/744f1ca533002i7y.html我在這篇文章里說了如何找到職業目標,描述的就是從成功學中的目標,到真正在實踐中找到目標間的心路歷程。


比爾蓋茨是成功的,但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的母親和IBM的高層(包括CEO、董事長)是好朋友,是她將兒子介紹給了IBM,對早起微軟的發展起到很大幫助;(這是真的)瑪麗?蓋茨_百度百科

巴菲特是成功的,從巴菲特的書里你只知道他八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由高盛董事接待的。(這個應該是假的)為什麼有人如此熱衷造謠?

「98年,馬化騰湊了50萬創辦騰訊,沒買房; 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萬搞腦白金,沒買房; 99年,丁磊用50萬創辦163,沒買房; 99年,陳天橋50萬創辦盛大,沒買房; 99年,馬雲湊了50萬,註冊阿里巴巴,沒買房… 如果當年他們用50萬買了房,現在可能貸款都沒還完。」
@Fenng :當然不會有人告訴你,馬化騰家境好,不用擔心房子;史玉柱已經富過一次,房子對他算什麼;丁磊創建網易是在 97 年;馬雲創業是在自己家湖畔花園的房子,雖然不是別墅,但也夠大的了。但我說的就是事實么?有哪些根本不是真實的呢?無法抵達的真相

看人之所以成功,還不如看一些人為何失敗,能吸取一些經驗教訓,以史為鑒。


成功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養活了一大批以此佈道為生之人。


因為看多了,你就會發覺,這是不成功的人寫給更不成功的人的精神鴉片


我認為勵志書不是在勵志,而是在勵欲。


就像很多人買了書,看了幾頁不看了,感覺買了這本牛逼的書自己就牛逼了;
有的人買了面膜,用了一兩次就不用了,感覺自己買了面膜皮膚就會變好;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平平凡凡的人都會懶惰,成功學,那些什麼時間管理之類的書,即使裡面確實有些東西很心靈雞湯,很廢話,你感覺沒有什麼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但問題其實不在這,你我都是只有一顆想成功的心,並沒有付出應該的努力和堅持。

其實就兩個詞:堅持,不過很少人能做到就是了。是不是感覺很廢話?對,道理總是很簡單的,實踐總是很困難的,書最多只能告訴你道理,實踐總歸還是要靠自己的。啊,最後還是說了很多廢話啊,歡迎摺疊。


對於所謂的成功學,勵志故事,心靈雞湯之類的東西,確實是有一定作用的,其作用不是告訴你怎樣去做,而是告訴你,需要有勇氣和毅力去做,別害怕,別放棄。僅此而已。

我有一個本科同學,和我是老鄉,我們兩來自本省最NB的兩所高中,全省清北的學生90%都出自我們兩所學校,他高中的時候全國物理競賽1等獎,但是比較一根筋,報送非北大不上,結果沒有報上北大,(浙大級別的可以報送),後來就到我們這個小211來上學了。

大學四年過的很悲劇,我和他都比較悲劇,現在總結起來,其實就是我們來錯了地方,一個無論是氣場,還是環境都完全不對胃口的學校,後來我考研離開了這裡,他,7門課不及格,修學2年,最後也沒來重修,就此結業。以我對他的了解,論智商,還是努力程度,都要遠高於我,人家不但物理數學超級NB,二胡也是專業水準的,但是他在那個學校就完全找不到狀態,哪裡都不舒服,最後被學校輔導員領到醫院,被診斷為癔症,因為他指著輔導員的鼻子罵了一句,「你們這些老師都是害人的」!

後來,他們家找關係把他搞進中石油,比較閑,回去的時候我們出來見面,整個人又容光煥發,思維縝密,完全不是本科那時那種整天愁眉不振,畢不了業的樣子,我問他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他就一句話,心態,他說他之所以回家以後又有了動力,是因為環境變了,變成那個他熟悉的環境,周圍的人變了,變為那個他適應的,願意與之交流,談心的環境,他的心態就變了,人也就變了,在本科時候,環境不喜歡,周圍的人不習慣,又沒有好好調整自己,就悲劇了,一個人如果找到了自己的節奏,那心態就完全不一樣,整個人和事就都不一樣了,心態對人的影響至少佔50%。

心靈雞湯,勵志故事告訴人們什麼?沒有告訴你應該怎麼去做,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環境,但是他們同樣都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勇氣,毅力,堅持,有勇氣去改變,有勇氣去做自己喜歡的,能夠改變目前窘境的事情,然後有毅力去完善自己,堅持做下去,這就是成功的基礎,當然你說什麼貴人相助,社會關係什麼的,如果沒有你可能到不了那麼高的位置,但是你仍然能改變目前的狀況,使他往好的方向發展,人是有天賦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還沒怎麼努力呢,你有什麼資格說天賦?

成功學告訴我們,我們要滿懷希望的,不斷鼓勵自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有什麼不對嗎?沒有啊,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你只用照著鏡子告訴自己自己最帥,一年以後就能成為吳彥組,而是告訴你,每天你睡覺起來,照鏡子告訴自己自己能行的時候,後面還要微笑著面對這一天的工作和學習,要努力把事情做好,努力提高自己,哪怕是回家看看書,或者是對著8分鐘腹肌撕裂者練一會兒也好,而不是一邊告訴自己你是最聰明的,一邊罵老闆是SB,這個社會怎麼這麼不公平,自己怎麼怎麼懷才不遇......

說勵志文,雞湯文無用的人,恐怕你看的方式不對吧


推薦閱讀:

TAG:閱讀分享 | 成功學 | 勵志 | 勵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