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東門的野草書店是一家怎樣的書店?
在 2013 年 7 月,它就關閉了。老闆是個老人,據說個人存款不足千元。
關於這家書店和他的老闆,你還知道更多嗎?延伸知乎討論:
實體書店如何面對在線書店的挑戰?
下午工作時,我無意中看到別人轉發的一則微博(venokerlin的微博):
「又一家書店要關門了——北師大東門的野草書店。書店老闆,一位老人,今天含淚對我說:「三年了,硬撐了三年了,我和老伴兒。我們現在連一千塊錢都拿不出來。」現在老闆準備清倉了,都來看看吧。不來的轉一下吧。沒有書店的城市多麼荒涼!」
與我無關,也不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但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我腦子裡一直在想它。
理智上,我當然知道產業變革時,傳統產業總會有犧牲品。我也猜想,這家店面臨關閉,說不定有其自身經營不善的原因。
但情感上,作為一名愛書之人,我看到兩名老人辛辛苦苦開了三年書店,「連一千塊錢都拿不出來」,有一種說不出的難過。我想,也許他們沒有生意頭腦,只是愛書人,但如果他們開書店要連養老的本兒都搭進去,那絕對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下班後,我就直奔北師大東門而去。心裡想著,不去勸他們別關書店,如果他們真的運作不善,還不如早點關了省心,但我哪怕給他們一點點資助,讓他們後續的生活有微小的改善,也是好的。
野草書店並不好找。我在北師大東門的路上來回走了兩次,才最終發現它。書店如其名,是寂寞的存在。
我到的時候,有不到十人在店裡翻書。後來聽到,多數人是因為今天這條微博才「慕名」前往,平時的生意要冷清的多。
準確的說,它是一家三口人開的書店。書店的發起人,是兩位老人的孩子,他愛讀書,愛電影,三年前決心開書店。他親自選書進貨,只賣自己喜歡的作品(今天我未能見到他本人,在此處不妄下結論)。而他的父母幫忙看店,這樣就省下僱人的成本。
我在店裡轉了幾圈,能看懂作者對購書者的敬意:文史哲、詩歌、政治、電影、藝術、少量的商業著作,的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書」。沒有《小時代》這樣的暢銷書。(唯一不入眼的是那本《給加西亞的信》)。
因此,也能猜到這書店的銷量絕不樂觀。
打聽之下,聽說每天的銷售流水大約 200、300 元。最近最差的一天,只賣了 28 塊錢的書。一個月下來,總收入不足萬,並不足以承擔店面租金和書的成本,這還不算時常丟書(光一百塊錢一套的《錦灰堆》就丟了三套)。因此,過去三年里一直貼錢給書店,現在還欠了幾千塊錢。
對於書店的命運,三口人意見不一,有人堅持迎難而上,有人更希望適可而止。今天的微博,也只是一次偶然:有一名常客即將離京一年,最後一次來買書,說希望一年之後回來繼續採購,店主之一併不樂觀的直言:也許書店撐不了一年了。這段對話被發到網上,連店主都感意外。因此一家人還鬧了點小矛盾。
我和兩位老人攀談了片刻,聽得出他們是樸實而簡單的人。開書店並非他們的想法,自然也沒有雄心壯志或奇思妙想來對抗電子商務的衝擊,他們只是尊重自己孩子的意願和夢想,盡自己所能去維護書店的生意和一家人的尊嚴。
有幾個人悄悄打聽書店什麼時候關,男主人說還不確定。我想塞給他們一些錢,也被回絕。於是,我買了些書。
我深知微博是健忘的媒體,而比微博更健忘的,是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心。靠一條微博能支撐起一家書店?——即使一個月只要一萬多元的銷售收入就好——對此我並不盲目樂觀。
但還是回來寫下這些,聊表希望:
希望在北師大一帶生活、工作的人,最近可以去這家書店買幾本書。75 折,並不比網上貴。
如果你愛莫能助,也沒關係,如果你的生活半徑之內有愛書人開的獨立書店,希望你能偶爾光顧、消費。
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好的書店,它是不值得居住的。
我並不奢望人們因同情心而支持某一家書店,我更希望,人們因為書店本身而走進去、翻翻書、買幾本。這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更新:已畢業兩年,非在讀生。
昨日去了師大,野草沒有開門。學而雅搬遷。盛世情一層租給了美甲店,但依然開著。
這是盛世情。
這是野草。
順便安利一下西單的中國書店。地圖軟體搜索「中國書店」,顯示西單橫二條的那個地址就是。
去的時候趕巧剛開門。書還不錯。
———以下原答案———
師大在讀生。
大一開學第一周我就把學校周邊的書店跑了一個遍,分別是學校裡面的宏途和海晴,小西門專賣二手教科書的580書屋,北門外可以交換舊書的墨香,南門外當時還沒有倒閉的光合作用,以及東門外的野草、學爾雅和盛世情。
宏途應該是高校連鎖,北郵也有,主賣教科書和輔導書,也有一些新書和學術類書籍,因為開在學校比較中心的地方,又辦儲值卡,所以是校內學生普遍都知道的書店。大概在我大二的時候宏途突然撤店了,說是因為租金到期,儲值卡沒用完的同學可以去北郵北科買書。前陣子去了北郵那家店,小得可憐,書量也很少,且大部分都是考研和各種英語參考書。
580書屋專賣二手教材,沒什麼可說的,這家店和花店、複印店共用一個店鋪,二手教材呈小山狀堆積,生意不錯,畢竟學生總是要買教材的。
墨香據說是個老師開的店,通常是他父母看店。可以拿舊書來換,店主給書定價,換定價的七折相應價值的書。還可租書,一個月之內每本1元(才不會告訴你我租了本加菲貓的漫畫)。店內大多是舊書,種類五花八門,也有一架子新書,新書通常是學術類。我當初是通過傳單摸過來的,不知它在新生中地位如何,反正我周圍的同學大部分只知道連鎖的宏圖、小西門賣教材的書店和可以換書的墨香。
剩下的書店是多數同學不知道的。
盛世情在東門對面向北一些的半地下,店主脾氣很糟,有時能看到同學在論壇上抱怨店主在店內大聲喧嘩(……)。主賣各種學術書,古典文學書籍非常多,新書里不賣俗氣的暢銷書,只賣文藝類新書,普遍打3?75折。似乎做得也不是很好,偶爾會傳來要關店的消息,但跑去一看,還是老樣子。有陣子似乎把地上的半層租了出去,換成了一個女人在賣5塊錢一本的那種地攤書,當即心裡一涼。好在現在又改回來了,依然是盛世情。
學爾雅面向的消費者應該是旁邊的師大二附,有不少中學教輔書。新書里青春讀物居多,打多少折忘記了,好像不是8折就是85折。大一剛去的時候還是以書為主,現在文具賣得很多。
光合作用大家應該知道,倒閉的時候鬧得沸沸揚揚。大一去買過一張賀卡(……),後來就再也沒去。聽說要統一撤店的前一天特意跑出南門想去見它最後一面,出來才發現師大的光合作用其實早就不見了,在街對面發了一會兒呆。
剩下兩家基本很少有人知道了,海晴和野草。
知道海晴也是因為非常不起眼的傳單,在學校裡面繞了半個多小時才在一排活動板房間找到了它。店面很小,躲在小學的南面,賣些比較老的學術類和文學類的書,基本是市面上找不到的。因為北邊這片家屬區一直處於拆遷狀態,後來再去時要靠藍色鐵板上標註的箭頭才能找到海晴。直到前陣子又去,發現施工範圍已經把海晴划進去了,不知書店是消失了還是搬去哪裡了。
最後說野草,店面非常不起眼,甚至連店名的牌子都幾乎要被上方更大的其他店的標牌擋住,很容易被錯過。而且野草不像其他幾家書店那樣發傳單,在同學間也沒有知名度。大一剛去的時候感覺是家沒什麼人情味兒的書店,比起海晴笑眯眯的店主、盛世情里拉家常的員工、學爾雅里給我蓋店章的大爺……野草太冷了。書店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賣書,二是賣光碟(很多老電影),店主只是坐在電腦前等收錢,當時書似乎也是原價(沒敢問),看了看都是隨處可見的文學類新書,光碟我又不感興趣,所以轉了轉就出去了。再去野草是半個月以前,拉著男朋友去了,發現書店分成了兩個部分,裡面賣舊書和老書,打折比較多,外面賣新書,電影類非常多。很開心地逛了一會兒,買了四五本書。過了兩天我又自己去了一趟,看書時打開手機上豆瓣查評論,結果被老大爺盯上,很不客氣地問我是不是"就知道拍,也不打算買書"……憧憬了很久的充滿溫情的書店對話變成了這個樣子,我又委屈又失望,最後買了本高更書簡,花了50多,老大爺這才不用怪異的目光打量我。
所以我覺得,野草做得不好是有原因的。雖然我挺喜歡這家店裡的書,但我不太喜歡這家店的氣氛。
——————
14年4月更新
——————
野草依舊在,做得還可以,也開始賣烘焙書之類比較通俗的讀物。前陣子馬爾克斯去世,門口還擺了小黑板寫上相關知識。
師大北門那家墨香書店,前陣子房租上漲,瀕臨關門。
今天在論壇上看見新消息,說是在學校內找到了店面(學一樓地下),地方比過去大一些。
時隔近兩年,師大校內終於又有了正經書店~
——————
最近一次去是15年4月,學一樓樓下的墨香依然如故,是我在北京最喜歡的書店,看店的依然是同一個老奶奶,笑眯眯的。
不過書店名字不叫墨香,貌似叫教工書店什麼的,和學校職工方面有合作。
野草也沒有倒閉,還是老樣子。
至於前面提到的海晴,我在網上搜索時找到了它的消息,搬到了傳媒大學附近,但因為地方小,不提供實體購物,只在孔夫子舊書網上售賣,感興趣的人可以關注一下。
P.S. 我在另外一個答案下面的評論引起了小範圍內的爭論,儘管沒有太多人看到,但還是重新說一下我的想法吧:我知道在書店拍書名不合適,所以從不理直氣壯地拍,大部分時間都直接買了,有時候用腦子記一下,出門(書店裡信號不好,而且用手機也會引起誤會)查豆瓣評價,確定要的話再回來買。也很偶爾地為了去京東湊300-100的活動,會攢在一起網購,沒有在實體店消費。對於這種行為,我不認為有什麼錯,個人選擇不同而已。
有的人認為「在哪裡看到的就在哪裡買」很重要,而我則需要湊個300塊錢的「大單」,而且能送貨上門,喜歡它的方便快捷。但是對於我喜歡的書店,即便沒有想買的書我也會隨便買一本以示支持,比如墨香。
以上屬於自我辯解,我不會要求別人贊同我的觀點,也不希望被人進行道德綁架。
我在野草書店經常遇見兩個人,
一位是王梓坤先生,先生有一串閃耀的頭銜:中科院院士和北師大老校長,蘇聯概率論專家柯爾莫哥洛夫的博士生,教師節的發起人……但若是你在冬日下午碰到這個老人,看到他坐在店主老先生旁邊的木頭椅子上,帶著毛線帽子和粗框眼鏡安靜地翻著一本本書,你很難聯想到這些……依稀記得現在老人特別喜歡看歷史類的書籍……
另一位是童慶炳先生,他是北師大資深教授、兩位諾獎得主的論文導師、我導師的導師……童老師後來心臟病加重了,去的就少了很多,我以為等他病情好些,還能在野草碰見他……但是先生昨天剛剛走了,走得太突然,師門上下極度悲傷,「歲月匆匆,木鐸聲聲,過往歷歷,恍如夢中;炎炎仲夏,心若悲秋,先生千古,永懷心中」。
一切的一切,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野草的那些人那些事兒,也是師大歲月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兒
——————————————分割線——————————————————————————
若是有讀到這裡的知友,又恰好學過或者讀過童先生的文章和教材,諸如《文藝學教程》之類,可以移步此處加以悼念,各自珍重 http://tqbxsqg.bnu.edu.cn/今天一條關於野草書店的微博被轉了很多次。
我是師大畢業生,之前常去這家書店買書。
就是那種小門臉店鋪,上頭的野草書店四個字底下,上一家店的招牌都還在,直接就在上頭糊了一層。店鋪進深也就七八米,中間還把後頭的一部分轉給了別家,經營面積非常小,而且髒兮兮的。因為是大學附近,所以會賣一點學術書,以及大量的五折舊書。
今天不知道為什麼一條微博怎麼被轉了多次。其實這家店你從邊上經過應該都很難注意到。以他們的規模,品類就不要指望了。有些大學附近的書店賣二手教材,有些有辦法拿到學生訂書的生意,有些則和老師合作,給資料室、圖書館上一部分書。這些生意都需要點資源,他們都拿不到。
總之,這不是一家體驗上會讓你多麼留戀的店,這樣的書店即便開在大學邊上(相對書的潛在買主多一點點),其實早就沒有什麼生存的希望。我畢業時去買過半套周作人的集子,看店的老奶奶謝謝我半天,說今天剛開張。當時已經是下午了,所以經營狀態可想而知。
至於那條微博講的「沒有書店的城市多麼荒涼!」,未免離題有點遠。我目前還常去萬聖書園和三里屯Page One。這些書店在城市的文脈、生態、商圈都佔據了一定「生態位」。至於野草,只能說很同情店主的經營困境,師大周邊我去過的同等規模小書店就有兩三家(理髮店隔壁、半地下等)。所以。剛剛從野草書店扛了二十多本書回來。特意從東三環跑去那裡買書,心情複雜,也許旁人看起來不乏有些矯情的成分。昨天聽說了這個小店的事情,突然想起當年風入松和第三極倒閉時候帶給我的震撼。本人不懂經營,也不敢說是文化人,只是愛書。一隻腳算是站在傳統出版業的門檻里,多少有點兒窮途末路的惺惺相惜。
因為有了朋友的指導,找到「野草」不難;可雖然有了此前的描述,也還是被店面的矮小甚至是頹敗震驚了一下。店裡已經有點兒人滿為患的樣子,可能都是因為看到了那條微博。於是到此,對這家行將消失的實體書店施以援手。大家在感嘆實體書店不敵電商,傳統媒體難御電子媒介的同時,卻又都是仰賴於「微博」這一電子平台,了解了「野草」的困境。
店裡的書很好,但必須承認,以這樣的店面規模和目前的市場走勢,確實是難以生存。也許,關閉,對於店主不失為一件幸事。試著和店主大叔聊了幾句,他話不多,只是搖頭。問他有沒有想過增加一些吸引師大學生來此的經營策略,也許小店可以繼續維持。他只是說「太難了。現在愛看書的人不多了」,此外,別無他語。應該是對整個圖書市場,甚至是社會氛圍的一種無言的傷心。
從光線有點兒暗的店裡走進耀眼的明亮陽光之下,站在路邊的樹蔭下,有點兒恍惚。回頭給破敗的小店拍了一張照片,算是用流行的隨手拍記錄下這個門臉房在某一個時間節點前的「歷史瞬間」。馬路對面的盛世情書店也在打折,情形未必比「野草」好多少,可能又將是一粒從帝都的文化版圖上消失的沙粒,留不下一點兒痕迹。
關於實體店與電商,關於傳統媒體與新傳媒,關於文化與產業,每一個都是大到我無法涉及的話題。在此,只是用一個愛書人的方式表達一點兒愛書人的感性。也許矯情,但是真實。謹借用郭敬明的那句話結尾:不糾結,只前行。
這家店,缺少讀書人的骨氣。我去過幾次,如果沒買東西,或者消費數額比較小,門口奶奶就會冷嘲熱諷,說什麼開不下去了,掙不到錢。如果買了很多的東西,老奶奶則會不停說謝謝。我個人不適應老闆的這種反應,感覺不舒服。
如果書店還活著,我個人建議整改。
剛才看到樓上一位同學拍了書店的照片,我愣是沒看到書店在哪裡。
招牌要換,不用多有設計但是要夠醒目。
增加店裡的亮度,還是提高客人感受。
產品結構微調,雜誌報紙放在店門口,嚴肅的書放最裡層書架。
增加副業,門口放一個賣可樂的冰櫃,可以和可口可樂聯繫,免費的。增加收入,培養客人習慣。
會員記分制,把原先的75折改成8折,然後找本本子給客人積分,10分換一塊,只換書不退錢。
還可以幫同學訂雜誌,賺不到什麼錢但是增加客流。
做到這幾條,一天破兩三百還是輕鬆的。希望還趕得上。看得票最多的@張亮發的圖,上面的大招牌上寫的是 「外貿服飾」 下面用簡陋的紅字貼著 「野草書店」。如果是我,我也不會去買書的。連門臉都懶得好好整理整理,如何能做好生意?我家小區門口有一家叫「書香」的書店,書店不靠近學校,周圍也沒有相同業態,但是人家有一個醒目的招牌,而且櫥窗中的展示書會經常更換,什麼書比較貼近熱點話題,或者是著名作者的新書都會及時展示。店裡面擺放比較整齊,老闆雖然留著長發但是整理得比較乾淨。店內燈光很柔和舒服,而且老闆養了幾隻會賣萌的懶貓,任客人上下其手。店內沒有異味。所以這家店開了七八年了,還堅挺的開著,每天有不少人光顧。
野草書店我沒去過,不過看這個門臉,我就沒有進去的慾望了。從如此潦草的門臉就能感覺到裡面也不怎麼樣。不說文化,就從商業上來說,這家店註定失敗。雖然從大環境來看,實體書一定會消亡,書店這個行業一定會數字化。但是就目前來看,還有成功活著的書店。我覺得大可不必為一個書店的倒閉而悲傷。知識還在,而且傳播速度和廣度更強大了,只不過表現形式從單一的文字向多元化發展了。其實這是好事,更多的人可以低成本的接受知識,這樣人類會更加睿智,而頂尖的人才的才學會更加精益。
最要不得的就是同情心。
我在這讀書,經常去,書沒有對面的盛世晴全,也沒有那裡那麼學術,在書籍的擺放上有點亂(分類啊什麼的)。還賣一些質量比較高的電影海報。很久之前校園媒體就報道了野草和盛世晴面對的危機,如果真的都關門的話,對於我們學生來說確實非常非常可惜。大背景應該就是獨立書店的面臨的困境,而往小了說就是如果不著急的話我們一般還是會在網路書店買書。雖然常去野草和盛世晴,不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那裡的氛圍,書都很不錯,質量很高,我去那裡主要還是去「碰」一些平常不太好買的書,一年前就買到了一本赫拉巴爾的《我是誰》。
但是,我個人覺得微博把很多事情「放大」了(也包括這件),很多人也是把自己作為旁觀者的主觀心理影射到別人身上。
小門緊鎖,什麼都沒有了。
R.I.P.
作為師大的學生,我承認我去過三次之後就再也沒去過了,理由見下
1.如上面某個答案所說,這家店的用戶體驗並不好,店很小,有點臟,有舊書發潮的味道(可能有些人很喜歡這個味道,但是我一聞就打噴嚏)
2.作為理科生,不是那麼喜歡很深奧的哲學所以那些書怎麼樣我也不好評價。只說我喜歡的文史類基本都能在電商和對面的盛世情買到,當然價格會更便宜一點。排名第一的答案上面的75折貌似只有一部分品相不太好的書是?大部分都是原價誒……(很久沒去過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清倉才打折)
3.地理位置不太好,宣傳也不到位,我敢說我們班79個人知道的不到20人(當然理科專業不感興趣能夠理解)
所以我的建議是
1.改良店面環境。
2.線上宣傳。至於線下活動,店太小辦活動什麼的還是不太靠譜。不過我想到可以利用師大的操場來辦讀書會之類,可是如果還是只有兩位老人的話,估計也辦不起來。
1.店主去哪了,獨立書店的生命力不是靠老人來看看店就有的。
2.一家不善經營的書店倒閉有其必然性,你若想讓它繼續留存,請給他好的建議。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為一個根本沒去過也不了解更沒有感情的書「店」空做矯情文章。
3.對面盛世情的老闆脾氣很不好,我因為找書被他吼過幾次鄙視過N次,可是我還是願意沒事去逛逛。可能是因為那兒的更有生氣吧。
我是師大子弟,從兩歲住在工二樓就是到高考逃去了P大才離開。對這片兒算是了解。
關於野草,這家書店自從12、13年就一直處於倒閉的邊緣,但他(起碼到一個多月前)到現在仍然堅挺。
除了大家說了很多的關於傳統書店的困局以外,我倒有一些八卦想看看大家什麼看法。
事先說明,我對於店家夫妻的觀感是非常好的,時不時過去都會買本書。老兩口人很好,以前還有條小狗,現在不知道在哪裡了。
然而這家書店的店主是老兩口的兒子,一個,據我猜測,文藝青年。在12、13年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這家書店在比較靠里的地方也售賣光碟和電影海報。
有一天,我放學出去吃飯,順便逛書店,overheard到一個男人背著手在門口和店家老先生談話。具體時間我忘記了,大概內容就是說,店家的兒子因為店內售賣光碟海報的內容問題,被有關部門帶走了,還走了挺久。而這家店的營業執照,則是背手男子實際擁有,租用給書店方。於是,當書店因為內容問題被查的時候,這位男子就上門,洽談,相關事宜。畢竟他才是執照的擁有者,如果真正追責的話呢,他也難辭其咎。
事情過去已久,若不是因為初中同學朋友圈分享了這個問題,我也不會想到知乎上還有人關注東門兒外面這家小書店。這件事情真真假假我就姑妄言之,諸位就當做一個八卦好了。
13年的時候,店家說野草也要關門,當年第三極(我和爹常去)也撤出了中關村,一時間傳統書店似乎已經被逼上了絕路,我也很是激憤。時至今日呢,我也不知道我是什麼心情。
現在的野草比以前小了很多,賣的東西也不停變換。前次去,有很多舊書,翻翻真是很有意思。有的書還被細心包在塑料包裝里,裡面有一方小箋,細細寫著這本書何年何月何版、有何不凡之處、售價幾何,諸如此類。有興趣的朋友倒是很值得一看。
說到這兒好像我也沒有什麼自己的觀點= =非要是說的話,大概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吧。
下午去了趟。我去時一個顧客也沒有,後來一個小時內來了六七位。有一個白人要看中國現代文學,來找北島和食指的書。大媽沒聽懂他辛巴威口音的普通話,我幫忙給「翻譯」成四川口音的。
買了 7 本,197 元,拿了兩張太祖,老大媽找了三塊,雙方都沒有矯情。
然後聊了半天,大媽很愛聊。給她看了知乎的這個問題,得知張亮老師昨天剛去過。
書店不大,曲尺形空間,文史哲心理電影為主。二手書區和五折區的空氣質量較差,書面有灰塵,最裡面有個水龍頭,我用來洗了洗手。
大媽說自從被人在網上宣傳了,生意有所改善,比過去最慘時一天不足 300 的時候好一些了。大媽自稱並不怎麼喜歡這些書,只是老頭和孩子喜歡,孩子是圓了他爹年輕時的夢。夢做了三年整,現在要醒了。大媽再三強調她的結論是,喜歡和錢一定不能掛鉤,意思是喜歡的東西不能掙錢。書店一年的店租是 10 萬,大媽承認這本來實在不貴,可是他們住處的房租漲了,這就入不敷出了,所以要關店。「手頭不足千元」的故事聽大媽說當天剛交了房租,跟一個顧客講了這個事之後,當時咬牙沒讓眼淚掉下來,後面人走之後一個人在店裡哭了。
除了收入,平常讓大媽大爺鬱悶的還有進來用光拍封面不買書和抄一兩個小時書的情況。據說昨天有兩位北師大的老師前來,一來就把心理學的書挨個拍封面。大媽忍不住,過去小聲地說你別錄了。其中一個老師很利索地把手機收了,然後扭頭大聲地讓同事拿紙拿筆來,抄。大爺過去了說你們是文化人,得干點文明事。女老師勃然大怒:「你這是侮辱我……」大媽跟我說,你就是說一句今天沒帶錢,只要你說出口,我送你都可以,可你這當面拿紙拿筆的,是氣誰呢。
大媽說書店可能十月關門。
其實,我是去送行的。
應該沒有人還在關注這個問題了,也就是說,應該也不會有人還在關注這家書店了。今天是2014年12月8號,我去了趟野草。書店還在,一如一年前的樣子,沒有關門,但也沒有變得更漂亮——像有些人認為它應該的樣子。
書店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地方,比如與很多其他回答這個問題的朋友不一樣,我認為野草是北京值得逛的書店至少前五。值得逛的意思是,你不是去喝咖啡、發獃、或者「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地看書」。野草的書,至少就我今天下午所見,好過一票名氣在外的所謂「獨立書店」,比如單向街、比如字裡行間。
關於小書店的生存問題,最近幾年討論太多,公認的辦法不過是多元經營(賣咖啡文具)、政府補貼等。但是政府補貼就不說了,規模小的書店百分之二百不會拿到,而增加產品線,是有代價的。
誠然,現代人對書店這個物理空間的需求在變化,並非所有人去書店都是為了買書,那些去書店就是為了參加沙龍、喝咖啡、發獃、或者「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的看書」的人是totally justified——但問題是,這並不代表所有書店都應該變成單向街、字裡行間、貓空、先鋒、方所、誠品……認為所有的書店都應該裝潢精美、有舒適的環境、文藝的氛圍、柔和的燈光、醇美的咖啡、可口的糕點才配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是一種霸道的邏輯。要知道,實際情況往往是,當一家書店具備了以上諸點時,它會有一個可能不那麼明顯、但絕對存在的致命缺陷:缺少有品質的書。
而書的品質恰恰是我認為野草做得好的地方。儘管,again,這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竊以為,種類多少是可以反映一家書店的品質和態度的。如果你問一家出版社,在出版10本預計可銷售10000冊的圖書和出版100本預計可銷售1000冊的圖書中選擇,出版社一定會選擇前者。同樣道理,以營利為首要目的書店一定會傾向於選擇量多種少、而非量少種多的經營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很顯然,在我國目前的出版現狀下,極其容易造成書店的同質化。也就是說,你在不同書店常常看到相同的書——而這些書不一定嚴格意義上的暢銷書,或者只是准暢銷書。
野草由於是小書店,每次進貨量小,這麼多年下來,反倒是積累了不少種類繁多的書,這些書對經營者來說可能是賣不動的庫存,但是對於讀者來說,卻成了能淘到好書的機會。(北京類似這種店面不大但是書種類很多的書店當屬庫布里克,很多書都是單冊陳列,可以想見品類之豐富)
此外,野草新書7.5折,亦有很多好書才6折(中華書局的書全部6折),都是品相全新的書,和網上賣的價格一樣、甚至還更低。僅憑這一點,也應該能吸引一部分讀者。但是很遺憾,因為不用時髦的微信微博豆瓣,亦不在孔夫子等網站上賣書,野草就這麼默默無聞的生存著。
和店主聊,他沒有抱怨、也沒有憤世嫉俗,老人彬彬有禮,很是溫和。他說「孩子喜歡開書店,那就幫他做著。」 。他還說,「既然還有些老顧客來,那就堅持著。」 怎麼說呢,經營書店是一件挺矛盾的事情,它既是生意、又不完全是生意;都知道它不賺錢,但還是願意去做;目的雖不是為了獲利,但也不見得是有多麼高尚;書店可能從經濟學角度講是賠本都不賺吆喝的,但想必其中必然有很多不足與外人道也的趣味和收穫。畢竟馬斯洛教導我們,人的需求是有很多層次的,我想這可能也適用於書店和做書店的人。
總之,just in case還有人關注這家書店,更新一下信息,野草還在,公交鐵獅子墳站,主營人文社科電影類書籍,兼賣兩位北大老教授放在那的古舊藏書。此刻我正在野草書店的書架中徘徊。
它的氣場還是比較恬靜的,老闆年紀大概五十的樣子戴著眼鏡。
在這裡看不到圖書大廈那些暢銷書口水書,感覺大多是一些小眾的書,最大的樂趣是看書的名字,有種文藝詩的感覺。
其次是二手書,佔了半壁江山。就像穿越到了八十年代的圖書館,那個年代的封面設計很樸素,讓人心靜。穿梭其中覺得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
老闆一定是個很細心的人他把貴重的舊書裝在塑封袋裡,然後用便條紙寫上簡介,一筆一划,肅靜之情油然而生。
師傅老人家曾經說過,以前的書店氣場很好,因為裡面都是聖賢書。現在的書店不行了,進入也覺得浮躁,一想也是,現在的書店都被小說和各種術霸佔的面目全非。我想,大家喜歡的這種老書店的氣質,一半是來自聖賢書的氣場,一半是來自店老闆的不爭,也許還有自身對過往歲月的偶遇,我想大概就是這樣吧。
作為一名師大的畢業生,我能說句其實我都不知道這個書店,沒有宣傳過什麼,店面太小了,我覺得經營理念既然這麼好,還是要宣傳一下,學生們很難注意到的。大部分書圖書館借就好了。不過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愛讀書
曾在附近上學 野草書店遠不如同一地點其他書店火爆 還一度以為這家書店早就倒閉了。。直到有一天閑來無事 看到有人推門進去才知道它一直靜靜的開著 等待著別人。我也進去看了一下 地方很小 但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書 這裡沒有搶手的言小 沒有必備的教輔書 只有那些能看到心裡的「好書」 電影類的書最多。繞了一圈不知不覺就挑了十多本 又買了一套三毛集。結賬時可以看出老太太很高興 她笑著說一大早就這麼好今天一定能賣好多書 還幫我把書抱出去放車上。從那以後每次路過都要進去繞一圈 挑一兩本。後來在微博上火了以後 去書店的人明顯多了 店主也終於開始賣教輔書了 不過不是擺出來賣 是你需要什麼就從他那裡訂。
我認為這樣的書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店 不以盈利為目的 只為分享。
揭露真相的來了……
前段時間,跟 @李阿玲 吃完飯路過,偶然發現卧槽!這貨竟然還活著??於是進去轉了轉。
最後我的結論是,這老爺子這種態度,書店不倒閉都 TM 沒天理。
中間過程我就省略不寫了。這家書店值得推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