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把興趣當做事業?

有人說,有興趣的話請別把它當做職業,因為職業會毀了它;也有人說,只有把興趣作為自己的職業才會快樂,才會取得成就。大家如何認為?


作為來美國一百天的一個紀念。

三個月前,剛來美國開始我的freshman ,發現自己學的生物專業和自己的興趣點重合不大。我喜歡的是動物學,所以我其實對生物專業微觀領域的知識並不感冒。

赴美之前,我曾有過一些動物方面的研究,而自己家更是像一個動物園(smile ,作為一個發燒友,也在自己家裡繁殖過魚啊龜啊之類的動物,有段時間對螞蟻感興趣,更是沉迷在研究蟻巢結構,用石膏粉和沙混合,找最佳透氣透水的比例,自己澆築模型,用雕刻刀尋找最適合螞蟻生存的蟻巢。

但其實我並不知道自己喜歡動物這個堅持了多年的小愛好,能對將來的自己有什麼影響。

大一剛開始,面對的就是百人的大lecture,所謂出國,對我來說也不過是對過去生活的一種叛逃。乏善可陳的內容。自己更是專業課上唯一的中國人,每天面對著的PPT,一半的單詞都是生物學專業名詞。

於是在應付課程的同時,我也想找一種別的方式,驗證自己是否依然喜歡著研究動物。

有一天我查學校的網站,突然發現我們學校有研究動物行為學方面的教授。其中有一位叫Ryan的教授,有一個專門研究魚的實驗室。

看到實驗室簡介里魚房的圖片簡直毫無抵抗力啊233,於是斗膽給教授發了封郵件,想跟他談一談,也想看看有沒有機會進他的實驗室。

三天之後,他回復我叫我第二天去他的實驗室,他很願意跟我談談他的研究。

右邊那位魁梧的光頭男子就是Ryan教授。在魚類學實驗室的主頁上有很多他們去野外考察,抓魚的照片,這也是我想從事的工作。

Ryan貼在辦公室外面的話。

進到實驗室後,也許他看出來我的拘謹,沒有任何教授的架子,整個交談過程不像是教授和學生的交流而像是朋友之間的閑談。我把我以前的經歷和他分享,他是熱愛魚的人,最終他成為了一個研究魚類的教授,他跟我說能夠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日子就像活在夢裡XD.他也對我以後的發展給出了很多非常寶貴的建議。

當我問他有沒有機會能進入他的實驗室跟他們一起研究時,他笑了。

他說:「本科階段招來實驗室研究的都是大三大四的,還要研究生和博士更不用提,何況哪怕我想讓你一個大一新生進來,我現在的項目也已經在開學第一學期就全部滿人了。」

雖然有些失望,但教授說的也是情理之中,看來進實驗室的計劃還是等到多學一兩年再說。

「那我帶你看看我們魚房吧!」Ryan說。

數千隻魚被分裝在無數塑料盒中,每天都有日程表上的學生負責給它們餵食。看到塑料盒裡的魚後,我問Ryan:"我猜得沒錯的話,這是鱂魚吧?」


Ryan瞬間眼睛裡面都在發光了,「你認識鱂魚?


我跟他說:「我以前繁殖過幾種一年生鱂魚,所以一看體型就覺得應該是,如果我說得沒錯,應該是紅樹林鱂魚(mangrove killifish)吧?」

這種鱂魚就跟觀賞魚中的暹羅鬥魚一樣,兩隻相遇就會有打鬥行為發生。

後來我看到實驗室有一個專門孵化豐年蝦卵的孵化器 用來餵魚,也和他說我以前在家裡也自己孵化過豐年蝦喂剛出生的幼魚。

當我走出實驗室的時候,Ryan教授很欣喜的跟我說:「你很有天賦,我也看得出來你真的喜歡動物,來我的實驗室吧,即使你是大一新生,也肯定會有一些適合你的項目。我覺得對你來說越早接觸實驗室,就會越早積累更多的經驗。我會找個人手不夠項目把你安插進去,但我需要時間安排,回去等我郵件吧。我會通知你過來的~」

出生物樓的時候,天都晴了。

於是就這樣戲劇性的,我成了動物行為學實驗室的Research Assistant

一周後,我開始了我的實驗室生涯,那天我還在朋友圈裡面說:「養了十年的魚,終於實現了從愛好者變成了專業人員的轉變,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很多魚卵的胚胎。

-

後來我找Ryan,希望能找到一個拿動物學學位的方法,畢竟我覺得生物biology和 動物學zoology的差別還是蠻大的。

我們在每學期選課之前,都要自己定好要選的課,同時找advisor徵詢意見,得到advisor的同意後,才能在系統裡面開始選課。我把我的疑慮告訴了Ryan,他對我說,advisor的意見並不重要,哪怕我們ArtScience學院的advisor,他們不是生物學家,沒法訂出最合適你的計劃,以後選課,你來找我,我親自幫你規劃作為以後要學習動物學的學生,你要學習什麼課程,有機會的話,這樣的計劃也能幫你轉到一個有這個專業的大學,這樣也是一個更好的結果。

聽到他對我說的話的時候我真是感動得不行。他說在我身上好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希望我能夠一直保持自己的愛好,最後也成為一個研究動物的專家~

這個魚胚胎好像是在笑哦~

把愛好當成自己的職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想把任何事情做好,都需要吃苦。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愛好會被逐漸消磨,還是會越來越深。

改變慵懶的自己非常痛苦,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吃得了苦。

但其實,享受過程中的新鮮感,繼續做一個有趣的人,已經夠了。

今天的晚霞真好看啊~


老問題,得用老段子回答:
「祈禱的時候抽煙行么?」神父說不行 ,「那吸煙的時候祈禱可以么」?神父說,當然可以,我們問:把事業當成愛好可以么?大家鼓掌歡迎,但是一提到要把愛好當事業,立馬群情激憤。

「愛無能綜合征」是說有些人缺乏愛一個人的能力,還有些人的愛無能,是缺乏愛上一件事情的能力,他們只是去消費這件事情而已。

看電影,聽音樂,打遊戲 這是在消費啊,消費很舒服,很美,很迎合人性,誰又不喜歡呢?

我講過,人一生要好處理好三種關係:和自己的關係,和事情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

愛上一件事情,不比追一個姑娘簡單,很多人,所謂的愛好,其實就是葉公好龍罷了,他們只是喜歡每件事情呈現出來的光鮮的部分,去消費這件事情。

一提愛好,就是看電影,聽音樂,打遊戲。。。

這都是別人生產出來的作品,我們去消費而已,誰又不愛呢?一件東西,但凡成了事業,就不再是去消費,而是去生產,看電影和做電影,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真正的愛上一件事情,就像愛上一個人,不是你覺得她好看,你想睡她,這不叫愛,這是消費。

愛一個人是去呵護,去理解,一起成長,去努力配得上。

愛上一件事情也是一樣:

去做,去生產,去練習,去深造,去研究,去打磨,去花時間相處
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愛好」。那些總是消費的人,其實不管他們把什麼當事業,最後都會把它毀掉 他們本來就很難做成事業,不管做什麼。

事業是有門檻的,但是愛好沒有。

所有的人都能有愛好,但是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才能有「事業」,其實真正能愛上一件事情的人,他們早就把它當做事業了。

你不需要糾結該不該把愛好當成事業,你需要認真思考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愛這件事,這份愛驅動著你去努力,去學習,去創造,去生產 如果是,請放心大膽的去做,做好了,自然而然就是一份偉大的事業。


如果說上一代對人生最大的迷思是有個鐵飯碗就會幸福,這一代的迷思就是做喜歡的工作才會幸福。


有太多人前前後後來詢問我——我不喜歡我的工作,要怎麼才能像你一樣, 以興趣愛好為工作呢?他們所說的興趣,往往指的是旅行,攝影,寫作,等等這些文藝創作方面的事。


但殘酷的事實是,你以為你不喜歡做這個行業,其實你也不一定會喜歡做藝術。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是不喜歡這份工作,其實你只是不喜歡工作而已——工作本來就不是為了討人喜歡。

「哦,你不喜歡你的工作?有個支持小組專門解決這個,叫做『所有人』,他們在酒吧見。」

在英語中,job,work,和career的概念是不同的。Job指的是一個飯碗,一個職位,一份職責;work指的是實際上所做的事情;而career才是注入理想與人生價值的職業生涯。大部分人討厭自己job的人,是因為沒有能力做相應的work,也沒有想過自己的career要怎麼選擇。


而很多人心生嚮往的藝術行業,比如拍片,則是gig——一單一單的,連穩定的job都不算呢。


藝術並不是一個永無島,更不是逃避現實的好去處。生活就是如此,不能只見浪漫,不見艱辛。即便是三毛,大部分時間也是在鳥不拉屎的撒哈拉沙漠里買汰燒。


「喜歡做的事」和「能做的事」是兩個不同的圓圈,要找到其中交集的部分,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嘗試。更微妙的是,職業熱情不僅僅意味著智識上的喜好,更要求性格和生活方式的相合。

舉個例子吧。同樣是創作,我也很喜歡攝影,但由於宅而體弱,不會沒事就背著很沉的相機去掃街。於是自然而然地,就轉向了更加目的明確的動態影像,做起了體力消耗相對較少的導演職位。


而我工作室的合伙人 @李謐歐Miou ,連去度假都帶著中畫幅相機拍作品,年紀輕輕已經勞損成了腰椎間盤突出。他也從而成為業內頗受認可的新銳攝影師,拍攝過安藤忠雄、孟京輝、王健林等名人。


所以說,「喜歡攝影」和「喜歡攝影」,有時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藝術行業有紛繁的門類,也有與商業結合更加緊密的製片、發行、藝術管理等領域。在一個猛子扎進去之前,還是先知己知彼比較好。


興趣和職業的分別,就像戀愛和婚姻一樣——你是否能在美好消退之後,仍然日復一日地甘之如飴?

再者,無論做什麼行業,關鍵都是要做得好。在你鄙視投行人士一身銅臭、沒有生活的同時,人家已經付出了比你多十倍百倍的努力,在學校里猛刷績點,從海選招聘中殺出重圍,才站在了金字塔尖。而在創作領域拔尖,難度絕不下於進入高盛。


做藝術一點都不比其它行業更美好、更高尚。太多所謂「藝術家」,把技術缺陷當風格,把故弄玄虛當理念,難道有資格和其它行業的精英相提並論?


全民嚮往詩與遠方,也是一種城市中產階級的刻奇。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我更願意看到的是,無論選擇了什麼樣的工作,都是清楚地出於本心,在追求自己所要的生活。

「願你的選擇反映你所希望的,而不是你所畏懼的。——尼爾遜·曼德拉」

所以不要再躺在辦公椅上哼哼這不是你喜愛的工作了。因為積極去尋找你喜歡的事,比消極忍受你不喜歡的事,要困難得多。共勉。

——如果這盆冷水還沒嚇到你,恭喜,去嘗試吧——

http://weixin.qq.com/r/nHSFndjEUYUurZz_9yG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做選擇時,先跟自己核對:


我的興趣所創造的價值點,是在他人身上,還是在自己身上?

假如我的興趣可以為他人創造價值,則可以把興趣當做事業;

假如我的興趣只能為自己創造價值,則不建議把興趣當做事業。

我們來看第一種情況:

我喜歡寫歌,寫歌的時候我會全情投入,忘記時間,獲得比高潮還高潮的極樂體驗。

當客戶來找我寫歌時,我會認真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根據他們的需求來創作歌曲。即使他們想要的是藝術水準不高的,比較口水的歌曲時,我也會積極構思,努力創作。最後歌曲寫成,得到客戶認可的那一刻,我衷心感到快樂,因為自己的興趣產生了價值,幫助了別人,當然我也從中得到了經濟收入,這件事讓我非常有成就感。

這種情況就屬於,我的興趣可以為他人創造價值,則可以把興趣當事業。

然而我們再看另一種情況:

我喜歡寫歌,寫歌的時候我會全情投入,忘記時間,獲得比高潮還高潮的極樂體驗。

然而我只喜歡寫爵士歌曲,我奉爵士為神靈,而視某些土搖土嗨,口水歌,大眾情歌等為劣等音樂。當客戶來找我寫一首大俗歌的時候,為了賺取生活費我不得不昧著良心答應了,我感覺好像背叛了自己的藝術信仰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我每天都痛苦得打開設備,忍著委屈構思旋律,編曲的時候無數次恨不得摔滑鼠砸鍵盤。最後終於編好了,客戶聽了很滿意,誇獎我寫的好,編的好。而我心裡冷笑道「哼,無知的人類。」我感覺不到一絲成就感,卻隱約有些慚愧。

等我拿到費用,內心感到十分空虛,我本應該是一個以寫爵士文明的著名音樂家啊,我怎麼能為了錢寫這破玩意兒呢。唉,爸爸說的對啊,一旦興趣變成了工作,就是無盡的折磨啊……

這種情況就屬於我的興趣只能為我自己創造價值。而假如這份職業需要我去為別人創造價值,滿足別人的需求,這會令我感到委屈,感到無價值。這種情況則不建議把興趣當事業。


商業的本質,不是賺錢;而是幫助。


是你用自己的資源,技術,能力,去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從而滿足他們的需求。你不需要做太多事情,你只需要做好某一件事情,滿足某一類人的某一種需求,把這一件事情做到頂尖,你就成了。


而這時候,名和利,就會自然而然流動到你的生命中。

註:大學選錯專業如何自救?請參考:人生如何少走彎路? - 巴赫愛喝胡辣湯的回答

【end】
(註: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第一時間收到我的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發和轉載,望見諒,謝謝。)


不能吧,那我還不得去當鴨啦?


有一次,我在網上談到堅持寫作。有一位網友反駁我:需要去堅持的都不是真正的熱愛。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作為一個男人,你熱愛做愛嗎?當你隨心所欲地做愛做的事的時候,你的確不需要堅持。當你將熱愛變成職業,比如去做鴨,就需要又堅持又努力了。

不管多麼熱愛的事,人總會有不想做的時候。作者在沒有靈感的時候,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地寫,和在有靈感的時候酣暢淋漓、不吐不快地寫,二者之間的差距就像天上人間,不可同日而語。職業與業餘愛好的區別就是,前者在不想做的時候也得做,要對客人來者不拒,不可以挑肥撿瘦。

很多人會想,既然是自由職業,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不就少賺一點錢嗎 ,有什麼大不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就像開個飯店,你如果任性地今天不想開張就不開張,等你明天想開張的時候,就沒有人來了,因為大家會誤會你已倒閉,熟客們就去另覓新歡了。所以做全職作者的時候,遇到編輯約稿,不管那天有多麼不想寫稿子,不管編輯出的命題作文是我多不喜歡的,大多數情況下我是會儘力的。

不完全是為了錢,而是自覺得承擔了一份信任。一個編輯如果向你約稿三次都約不到,應該不會找你第四次了。

所以打開存著我已發表的作品的文檔,除了你們能看到的這些隨筆、小說,我還寫過一些我不好意思署名的作品,包括各種讀者來信,有人調侃時尚雜誌就月入五千的小編YY如何選購幾萬塊錢的包包。其實這並不是最誇張的,尷尬的是我這樣的作者,在沒結婚的時候,就寫如何防小三、當後娘、帶孩子、奶孩子的故事。

但我不覺得羞恥,昨天看菲茨傑拉德的小說,序言里介紹他也曾為了錢寫一些文案之類的。這對於一個作者來說,其實是再正常的不過的。是有作家從不寫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過和品德沒有關係,主要原因是他比較不差錢。我也希望我是個富二代啊,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可是我不是,只好付出勞動去承載我的生活和夢想。

不過,我最畏懼的不是不想寫的時候寫。不想寫的時候,強迫自己把稿子寫出來,看著自己的作品,也是會獲得快樂和成就感的。對於大多數作者而言,最害怕的事莫過於改稿吧。

時至今日,聽到改稿兩個字我的心仍會顫抖。退稿大不了重寫一篇,比修改反而輕鬆多了。我對另一個作者說:改稿的痛苦,就好像把自己吃下去的飯,吐出來,重新再吃一遍那樣。

這麼不爽的事,在寫作生涯中卻是不可避免的。有一次,給編輯寫了一篇婚戀類的稿件,三千多字。交過去以後,編輯回信給我意見讓我修改,我修改了又交過去,編輯又回信提出新的意見讓我修改……這樣反反覆復,來來回回,到終於可以發表,我一共修改了八次,說是修改,其實當中好幾次是通篇重新寫。這個過程,我非常非常的不爽,每次收到修改意見,我都深吸一口氣,在心裡告訴自己:你要冷靜啊,要振作啊,不要著急,不要焦慮啊。因為寫作要保持內心平靜才能寫。改到後來我都改哭了,還是擦乾眼淚繼續改。

那一篇稿件的稿費是一千左右,而我要堅持去改,就為這一千塊的稿費嗎?不完全是,用大量花在改稿的時間,另起爐灶重寫幾篇也是可以的。被這家雜誌退稿,換一家雜誌再投也可能會通過,堅持修改對賺錢來說性價比很低,主要是不想辜負我的編輯。

稿件發表出來後,我特地寫信告訴那位編輯,我感謝她的負責和敬業,感謝她肯不厭其煩一遍一遍讓我修改。今後,只要她願意一直向我提出修改要求,我就敢一直堅持改下去,哪怕改一百遍。

很多做文案的人被要求改幾次稿,就會心裡痛罵甲方SB的。 我從來沒有在心裡埋怨過那些讓我改稿的編輯,是因為我也做過編輯。我知道編輯要求我改稿,是源於她對於我的信任,她沒有放棄我的作品,她在試圖挽救它。我一遍又一遍地改,承擔壓力,付出心力。她一遍又一遍地看,也同樣承擔著壓力,付出心力。

有人會說,編輯和甲方不一樣,編輯給你提意見是幫助你把文章改得越來越好,可有些甲方純屬SB,他們根本不專業,不識貨,讓你瞎改。也不一定,編輯有時提出的意見是讓文章越來越好。更多時候也只是為了讓你的文章符合他們需要。

比如給一些故事雜誌寫稿,就要按照他們的要求,適應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轉變,把原本精緻、華麗的文字改成鄉土、口語化。這種修改本身,就不是在把文章越改越好,只是一種適應與配合。能夠配合和適應不同客戶的需求,是一個文字工作者的自我修養,客戶SB不SB,不是我們考慮的範疇。

又比如一個編輯。無論我給他寫什麼稿子,不管這篇稿子我寫得多完美、自我感覺有多良好,每一次他都能提出意見要求修改,給他的稿子至少都要改一、兩遍,和他合作非常累。有一次我改得完美無瑕交給他,結果他卻說:你要弄一個小瑕疵出來。好讓主編寫三審意見的時候有可寫的東西,萬一他找不到小毛病,就提出顛覆性意見,說題材陳舊、立意不行,就徹底完蛋了…… 我當時在心裡想,姜還是老得辣啊!

編輯不是敵人,編輯是搭檔和戰友,雙方是在這種形式的並肩作戰中培養出默契、產生信任,才能一起過稿無數。

感謝所有曾經給過我改稿機會的人,因為這是一份職業。俗話說:食得鹹魚,抵得渴。如果要享受這份職業帶來的快樂和收穫,就必須它承受帶來的乏味辛苦的那部分。哪怕快樂只有5%,乏味和辛苦有95%。

做喜歡的工作其實不能讓你避免工作中的乏味與辛苦,甚至它與不喜歡的工作的乏味、辛苦的程度是一樣的,只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付出95%的辛苦的時候,會比較心甘情願,會在被虐過千遍之後仍宛如初戀。

這就是熱愛。

文章源自公眾號:魯西西


我得提一嘴國情,有許多行業在中國,是很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
這意味著你在以興趣衝進去之後,想達到某些成就,甚至只是簡單的生存下去,都必須要做很多和你起初的興趣、審美取向相悖逆的事情,這是最會讓你感到煎熬的一步。

對於職業畫家來說,自己視為濫俗的某種題材或手法更受市場和評論界歡迎,你自己的風格賣不出去,會堅持自己原有的路線嗎?
對於廣告人來說,總值50萬的方案A相對總值200萬的方案B要更適合客戶公司,你們team就差這200萬的任務缺口就能安穩過年,你會力推方案A嗎?
對於建築師來說,客戶領導要求樓頂必須給我做個醜斃了的方孔錢標誌,你加不加?

興趣的宗旨是以自己的審美為標準,做到最好。
工作的宗旨雖然也常用這類大詞,但起碼工作要養活你,得從市場里獲得利潤。而當市場大部分時候不正常運作的時候,恐怕你必須得做許多與初心相悖的事情。

不是說掙錢跟興趣不能結合,但它們大部分時候都有所偏離。不是說你就一定會被改變,但這個過程有時很痛苦,撐下去不易,也有時太快樂,掙錢掙暈了,更難清醒。
兩者都很容易毀掉你的寶貴初心,所以當市場太瘋狂,不跪不足以糊口時,以一個感情淡薄的行業謀生,然後在自己的凈土上,做個快樂的業餘選手,未嘗不是選擇。


1,巴菲特曾經說過,比爾.蓋茨去賣熱狗,也會成為世界熱狗王的。

對的,蓋茨的成功不是因為興趣愛好,是因為他牛逼。

若真是以興趣愛好來衡量事業達成之遠近,那麼,喬布斯的愛好是電子產品?那麼皮克斯的成功應該怎麼解釋?喬布斯的第二愛好是電影動畫嗎?

倒過來想這些事,你就知道了。驅動他們的,不是興趣愛好,是理想。
比如,喬布斯的理想是「改變世界」;蓋茨的理想是「讓每個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電腦」。
Sony做這麼多電器,為什麼沒見過sony電冰箱和sony的洗衣機?因為sony自稱「一家激發並滿足您好奇心的公司」。他們覺得電冰箱洗衣機好無趣啊。

這是理想,不是興趣愛好啊喂。或者如果非要說,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共同點的話,也許是熱愛?

2,不說喬布斯比爾蓋茨巴菲特盛田昭夫黃繼新這種大牛了。說說小牛吧。

《七龍珠》的作者鳥山明,畫到「打敗大魔王」那一段,他覺得故事到此可以結束了。編輯鳥島找上門來,說讀者喜歡,不許結束。鳥山明說,孫悟空已經是地球最強,如何再畫?鳥島悠悠的說:讓他成為宇宙最強啊。
最終,很多人都說七龍珠的世界觀前後不一,說沙魯之後的布歐戰是狗尾續貂,可是作者鳥山明自己也無奈啊喂。

鳥山明算是大師了吧?算是愛好喜歡漫畫了吧?尚且無法左右自己的作品,何況我等凡夫俗子?

井上雄彥看到《灌籃高手》的動畫版竟然插入了「櫻木花道vs前度表白女孩的現男友」的故事都氣壞了。
《touch》真人電影版上映後,安達充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電影太短,無法完整表達」,卻也掩飾不住對自己作品被改編的氣憤。
誰願意自己的作品被改?但是無能為力啊,遊戲規則需要。這些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夫俗子?

梵高如何?曹雪芹如何?世上究竟有幾個非富二代非宮廷藝術家?
愛鋼琴彈鋼琴的有千千萬,有幾個朗朗?再看朗朗被古典音樂愛好者罵成什麼屌樣了?

羅紅,好利來蛋糕店的老闆,這廝愛死了攝影了,沒事把自己攝影作品印成日曆,然後放在店裡面免費送客戶來找存在感。他還不是老老實實賣蛋糕掙錢?

iverson愛籃球吧?愛76人吧?當你看到他親吻76人主場地板的那一刻,你就知道,生意就是生意。

3,不說鳥山明梵高曹雪芹朗朗羅紅@顧惜朝 這些小牛了,說我普羅大眾。

千萬不要拿愛好當工作。
工作講究的是適配,不是喜好,適合你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我等芸芸眾生,有喜歡平面設計的,請問,真正去廣告公司當了乙方之後,甲方是怎麼強姦你的作品的?字體要大,公司電話要醒目,口號要直白簡單,所以你得出客戶是sb的結論。
有喜歡攝影的,各位都是怎麼賺錢養活自己的?有喜歡編劇的,能接到單嗎?有喜歡寫作的,看看當下可憐的稿費吧。

4,我們該怎麼對待自己的愛好和理想?
我覺得,首先我們要能養活自己,這才是最實在的事情。人生在世,有一技傍身,這比很多愛好都幸福的多。
愛好,通常都離生產力很遠。
告訴我,多少人愛好當工廠里的工人?多少人愛好做星巴克的服務員?公務員可謂當今社會最炙手可熱的工作了,各位,誰的個人愛好是當公務員當秘書?
可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生產者、服務者、管理者。至於愛好者,大都是花錢買票看科比和周杰倫說相聲的。

5,我非要把愛好當工作,這就是我的理想,怎麼辦?
那麼請你先找一份安身立命的(最好是和愛好在同行業的)工作,同時不要放棄你的愛好與理想。
比如你畢業了就想當個編劇,但是沒人要你當編劇,所以如果你是科班出身,你可以先試著去廣電總局或者什麼相關影視公司找一份有發展的工作,然後拿出別人刷微博的時間去練筆、請教、學習,然後試著出作品。
比如你畢業了就想當個建築設計師,那麼請你先學會忍耐甲方的各種二逼要求,先學會商人視角,等你財務自由了,再伺機去兜售你的作品。
比如你就想當個國家地理的職業供稿人,那我覺得你應該參考一下羅紅,未必要去當老闆,做一個外企金領也是可以的。

6,最後。
切.格瓦拉有一句話說得挺好的:

「讓我們忠於理想,讓我們面對現實。」

以上,與大家共勉,
哦,還有,謝邀。


1. 如果想在某個領域取得極致成績,必須以興趣為職業。別無他選。

2. 如果擔心工作會讓興趣枯竭,那其實應該反思下:你的這個興趣其實不算濃厚,與其說自己真心愛好這個不如說是覺得這個東西相對好玩相對輕鬆,那自己到底還有沒有真正迷戀、願意投入的興趣點?如果沒有,就不是工作不好,而是或許人生不夠有趣。

3. 如果不想、不在意或無法在某個領域做到最好,那應該選擇這個世界最需要你的工作,因為那樣報酬通常最好。次之,是自己能做到相對較好的。

4. 就業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選擇之一,選錯了機會成本極高,別輕易被人云亦云給蒙蔽了,還是自己想明白最好。


  • 如果你想做某事而且擅長它,但沒法通過它賺到錢,學會如何將它用來賺錢。
  • 如果你擅長某事而且可以通過它賺錢,但不喜歡,學會拒絕。
  • 如果你喜歡做某事而且可以通過它賺錢,但不太擅長,學會如何做好它。

Great advice whether you』re an entrepreneur, corporate innovator, graduate or careers advisor :)
轉自happystartups


-

我那時在中影上班(23),月入一萬多人民幣收入(我繼父一個上校,收入不到八千人民幣)。
我說我要辭職,理由很簡單,我想創業,另外,我認為中影公司一定會倒(後來果然倒了)。

我繼父以無比的睿智提醒我。

一、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興趣」,那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一般人工作,只求養家活口。所以,大家都很羨慕你。

二、

問題在於:「你的工作(你的興趣)必需養活你」。
不然,你的生活無以為繼,你的工作不能持續,
最終,你的興趣也會煙消雲散。

結論就是:

你的工作,可以是你的興趣。
但千萬切記,「你的興趣,必需要能養活你」。

真正重要的話,不用說三遍,一遍足矣。

-


我只說說我自己的,但因為我興趣過於廣泛(俗稱貪婪),可能不具備特別大的參考價值。當然,既然邀請我了你就姑且聽聽吧,信不信隨你。

1.對自己的職業毫無興趣的人能成功嗎?能。但是他有多大成就感呢?夠嗆,最多有賺到錢然後有錢消費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淺層成就感吧(至於那些發了財之後盲目跟風消費,卻對自己消費的東西一竅不通,只靠其體現身份地位的貨色,我們就當臭狗屎就夠了)。

2.所以,想要獲取成就感,你的職業一定要是你喜歡感興趣的工作。但我們,最起碼我自己吧,感興趣的事情特別多,是不是一定要從事其中最感興趣最喜歡的事情呢?我的答案是不是,或者說不一定是。至於把興趣當職業會不會毀掉興趣呢?我認為也是不會的。

3.職業選擇,在大方向上,最重要的是兩個。一個是職業理想,其實和興趣差不多,就是你想做什麼;另一個是職業天賦和技能,也就是說,你能做什麼。至於行業前景、薪酬、企業環境,這些都是大方向確定後的技術問題。因此,這就是一個博弈啦,你最喜歡最感興趣的職業,你具備相關的天賦和技能嗎?或者說,你的天賦和能力,在你最喜歡的職業里,能不能最大化發揮?這是做選擇的基本條件。

4.那接下來我就拿我自己舉例了。估計你們不會相信,我最感興趣的職業是做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尤其是政治學和史學,也不用非要著作等身,也不一定要教多少課育多少人,但一定要把我想搞明白的事情研究清楚。但我並沒有走這條路。因為我很清楚地了解自己。首先,我沒那麼適合做學術,因為我並不是一個能夠安坐書齋的人,我對每天世界上發生的事,和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也就是人類行為和信息的熱衷,是很難克制的。同時我對引經據典也極為排斥,很難和學術界融合。其次,做學術也確實浪費了我更多的天賦和才華。而第二嚮往的職業說起來肯定特好笑了,就是Musk現在在做的工作。很可惜,因為我沒有技術背景和工科天賦,這行業基本和我無緣了。

5.那我曾經從事的娛樂營銷和目前從事的演出策劃等娛樂工業的工作,其實從職業角度我並沒那麼狂熱(這和我是否愛好電影音樂是兩回事),但也是有我的興趣和志向在其中的。同時最重要的是,這是我最擅長和最具有天賦的職業。因此我選擇了這個行業。

6.某種意義上說,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自己最擅長的工作也是自己很喜歡的工作,而且,從事這一工作也沒使我失去對文藝的任何興趣(因為本質上我是個學術流,娛樂工業和我的審美基本沒關係)。

說回到題主提問的初衷,我想告訴你的是,真正從事自己最喜歡的職業,並不一定會導致喪失興趣。喪失興趣這種情況的發生,只能說明:一種情況,一開始的興趣只是葉公好龍,只看到了成果和表面的光鮮,而對從業的艱辛缺少準備;另一種情況,缺少從業的天賦和能力,勉為其難,最終淪為行業流水線上的機器。

因此,興趣在擇業中一定很重要,但並不比認清自己更重要。一個數學從小不及格的人是永遠成為不了經濟學家的,一個身高只有一米七的小個子也是很難打上NBA的。


這兩天奧運會正熱,突然想起這個問題來了。
我曾經跟人吹牛X地說過,要是當年能給我那麼一點機會試試,搞不好我現在就在里約的賽場上了。

我從小最大的愛好既不是什麼學習也不是什麼寫作,而是打乒乓球。
那時候在一所很窮的希望小學裡,學校里什麼設施都沒有,只有幾個紅磚砌起來的乒乓球檯子,我也沒有乒乓球拍,我的表哥李強用門板給我鋸了一塊像「乒乓球拍」的板子。
我和父親一起住在學校里,晚上他常常加班,我們住的宿舍里除了床和幾把凳子什麼都沒有,我就用那塊光板子對著一塊白牆壁打乒乓球。在別人看來,就這樣對著牆壁打球太無聊了,但對我而言,裡面有太多的樂趣,我可以一會快一會慢,一會輕一會重,想像著對面是有個永遠也擊不倒的對手,需要我用盡渾身解數來戰鬥,然後一打就是幾個小時。

到我二三年級的樣子,我拿著這麼一塊沒有膠皮沒有海綿的光板子,就已經打遍全校無敵手了。
到初中時,我終於自己存錢買了第一塊有膠皮的乒乓球拍,10塊錢,一對。
有多劣質可想而知,但我仍然就用這麼一個破拍子打了全校第一名,獎品是一塊價值幾十塊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紅雙喜的乒乓球拍。
我用這個乒乓球拍一直打了好多年,一路打到高三,高考前還參加了全校的最後一次乒乓球賽,單打第一名。
進了大學,我先參加了幾個院系聯合組織的乒乓球賽,第一名。
然後參加了全校的乒乓球賽,幾萬本科生的學校里,我打到了第五名。
連續兩次。
兩次8進4都剛好遇到了第一名,他曾專業練過乒乓球,第一次不熟悉我這種「野路子」的打法,一開始還被我打的有點蒙,但最後還是毫無懸念的贏下比賽;第二年再遇到我的時候,就已經把我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了。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見到了專業訓練業餘愛好的巨大差距。

從此,再也沒有參加過乒乓球賽。

工作後,條件變好了,我不僅買了專業的乒乓球裝備,買了好幾千塊錢的蝴蝶球拍,還花錢去找了專業的教練練球。
但這時候,即使在XX體校業餘練球的圈子裡,我都已經打不出名堂來了,用教練的話說「太遲了,你這種野路子打法,已經把自己練的亂七八糟了,糾正不過來了,打球你就當個愛好吧。」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把興趣當事業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我不僅僅在打球上有興趣、而且可能還有點小天賦,假如在我小學時能被某教練發現然後參加專業訓練或者家裡條件好點能送我去興趣班,很可能,我現在就真的靠著這個東西吃飯了。
但現在,它就真的只是我業餘消遣的一個小小愛好了,我哪怕再努力再追求夢想,用盡洪荒之力,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私貨的分界線——————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下探討的大部分都是像我那樣曾經錯過、又不想放棄的興趣,而那種能重新找回、並將之當事業的興趣,至少有兩個必備條件:

一是興趣本身存在被再次實現的可能。人的興趣有很多種,上至九天攬月、下至五洋捉鱉,但不是每種興趣都能在錯過後重新實現,像乒乓球這種體育運動或者圍棋這種智力運動,錯過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就永遠不可能再以之為事業了;但像唱歌、寫作這種興趣,則不分年齡段,只要你有興趣,遇到合適的機會,都存在以之為事業的可能,典型的比如「大衣哥」朱之文。所以,每個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這個「興趣」,過了這麼久,還有沒有轉化為事業的可能。

二是擁有將興趣轉化為事業的基本要素。從一般的「興趣」到真正的「事業」,是一條長長的路,甚至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比如我,我對乒乓球再喜歡、再有天賦,也比不上擁有「專業訓練」這基礎的基礎要素,沒有這一點說再多也沒用。還有一種致命的要素,是對絕大多數人拿興趣追求夢想的人都有效的,那就是基礎的物質條件。單位里一個很年輕的副處級領導,從小喜歡物理,高中時曾是全省物理競賽前十名(高考加了10分),但受限於家庭條件選擇了就業前景更好的計算機,現在雖然衣食無憂了,卻時不時透露出深沉的遺憾,只能通過看科幻小說和科普書籍來懷念自己曾經的「真愛」。
正面的例子也有,特斯拉和SpaceX 的創始人馬斯克一開始的興趣就在於「網路,永續能源和太空」,但這種興趣需要的資源太過龐大,所以他在攻讀斯坦福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前先在沃頓商學院讀了一個經濟學,畢業之後第一件事是搞互聯網創業,30歲成為億萬富翁,然後投入巨資重新開始去追求自己「造火箭」「造電動汽車」「搞光伏發電」的興趣,現在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在這題下,我真正的建議就是:如果你真的想將興趣變成事業,那就先去尋求一個存在實現可能的興趣,然後去研究將其實現的基本要素,去努力創造將其實現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假裝自己早已忘記了這個興趣,專註於去創造條件,等到條件具備而你還沒忘記時,再去嘗試實現它。
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捫心自問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馬斯克那樣,在別的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還能記得自己最初的興趣所在?


來這我不想講故事,我只說現實情況。

首先你的興趣是不是能夠生產價值你要考慮清楚。
如果你的興趣能夠產生價值,比如創作文學、愛表演、做音樂、搞研究、畫畫等。

能夠給別人提供美的價值也好,快樂的價值也好,或者物質的價值也好。
只要能夠給別人提供價值就行。
這是第一點。

第二就是你是真愛做這件事情。
不給錢你也干。
就像貓黍就愛寫文章,就喜歡好為人師。
不給錢,我都要干。

基本上這個事情你就可以當做事業了。
但我建議你在這個事業不能帶給你經濟效益的時候。
你就不要全職做這個。

比如我認識成都市很多出名藝術家。
很多人,本生自己就是有一個本職工作。
但他的業餘時間全部用來搞他的興趣了。
當他有一天他的興趣變成事業能夠給他帶來經濟效益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考慮全職來做了。
至少這個經濟效益是能夠養活你的,讓你過著還比較舒服就行。

這樣一來,也可以考驗你的興趣是不是真的持久,而不是曇花一現。
假如你真的愛它的話,你會把你所有的可支配的時間都用上。
把他做到極致,創造價值,獲得收益。

當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配得上這份以興趣為基礎的事業了。


凡做一件自己想做事情之前,都要考慮未來後不後悔,為了避免後悔而不做,真是一件人生無趣之極的事情。
既然有興趣,就算成為職業,並且在職業生涯中受到挫折和頓挫,但是永遠因為對其有興趣而堅持下去,難道不是真正有趣的事情嗎?

但凡在這個地方思前想後的,我看都不是真的興趣,而是葉公好龍。真的興趣,絕對是義無反顧的。


我覺得LZ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
1,興趣和熱愛的區別,尤其是那些興趣廣泛的人,很容易把「貪心」當「興趣」,把「興趣」當「熱愛」,繼而把「熱愛」當「天賦」
2,事業跟職業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尤其重要的是,你得明白萬一你選擇的「事業」可能在短期內填不飽自己,那得考慮下跟你的「事業」稍微帶點關係的「職業」了,如果不清楚這點,過的就會很辛苦

世間所有稍微有點成就的人,在談論自己工作時候都會提到「熱愛」和「喜歡」兩個詞,絕對不僅僅只是「感興趣」,但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在一入行就能選擇熱愛的事情作為事業和職業——具體見各位互聯網行業大佬的經歷

更多的,是類似愛因斯坦,卡夫卡,劉慈欣之類的人物,本身的職業都是清水衙門,利用業餘時間好好鑽研,最後成為一方大家——即使沒有成為大家,有自己人生目標追求和興趣培養的人,精神境界也比別人要高很多,一樣的收入,但他的家庭關係和各方面的生活質量,就是比別人高

所以,拿「興趣」作為「終身的事業」乃是必然,但職業是不要也要如此就得好好考慮了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年輕人有沒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都要畫個大大的問號,不信看這個視頻:比爾蓋茨與華倫巴菲特

這兩人都算是人精了,談成功時候沒強調熱愛和興趣,說的最多的反而是「好運」,還格外強調,自己真幸運出生在美國,如果生在中國的話。。。我們在那裡見到很多的小夥子都非常聰明極具才能,但他們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選個相對比較感興趣的「職業」,好好努力,使自己的下一代,在年幼時天資和人格不必被教育所毀,年輕時,夢想和興趣不必被社會所毀

這也是我對黨和政府的最高期盼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 lxg-milk,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之所以會迷惑於這個問題,是沒有把整個問題想通想透。
建議將興趣作為職業,是因為以興趣作為工作會很快樂。建議不把興趣作為職業,是因為職業的壓力會讓人對興趣產生厭煩。
迷惑的人一方面喜歡把興趣當職業,因為學習成本低;另一方面遇到任何困難,就懶於解決,只做自己熟悉的部分。
選擇一項興趣,就要接受這個興趣的各個方面,包括好的一面,也包括不好的一面。將興趣當作職業,更是需要如此。不能說喜歡旅行,但討厭上路;不能說喜歡當官,但討厭官場;不能說喜歡會計,但討厭做賬。捂著一個興趣中自己討厭的方面,自欺欺人的說,我喜歡它,這叫什麼興趣呢?以它作為職業又怎麼能快樂呢?
談完了什麼是真正的興趣,再談談怎麼選擇興趣作為職業。以興趣作為職業,首要條件是你能夠平衡這樣的工作和生活。有的興趣,賺錢少,要求能夠接受比較拮据的生活;有的興趣業餘時間少,要求全身心的投入,無暇顧及他人;有的興趣要求無固定工作地點,常年在外風餐露宿,沒有建立社交圈的機會;等等。只有在能夠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基礎上,才能考慮將興趣作為職業。否則,將顧此失彼,終日勞碌奔波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不得安寧。
最後,如果不巧,按照上面的要求,自己的興趣無法作為職業怎麼辦?選擇一份不討厭的工作作為職業,興趣作為生活,並且平衡好工作和興趣。@徐博聞 先生的「以「經、管、法」安身,為「文、史、哲」立命,靠「煙、酒、茶」怡情」正是一個最佳實踐的例子。


美國佬們公認不後悔人生的活法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想法從中賺錢。


說說我是怎麼在過去的三年里把興趣變成事業的吧。

這是關於這個問題的理論解答——完美的工作是以下四個象限的交集:

  • what you love 興趣

    一切的出發點,也是堅持的原動力

  • what you are good at 擅長

    刻意練習,精進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what the world needs 價值

    沒有價值感的反饋不足以支撐持續的投入

someone will pay you 盈利

不能盈利的興趣永遠只能是興趣

1.從興趣入手

2013年,經過學生到職場的2年轉變,我的工作、生活狀態趨於穩定,於是開始思考基於興趣的第二職業問題(現在叫斜杠青年)。


關於如何發現興趣,最好的啟示是回想自己兒時喜歡做的事,於是我羅列了如下事項:

  • 手工:每學期伊始就迫不及待的做完整個學期的手工;

  • 縫紉:用各種邊角布料給芭比娃娃做衣服;

  • 收整:總是很羨慕那些穿戴考究、文具漂亮、書桌整齊的同學;

  • 音樂:喜歡唱歌、喜歡彈琴;

歸納一下這些兒時的興趣點,發現有一個共同點——我似乎有一雙還算靈巧的手,並且喜歡運用它。

於是我從這個興趣點出發,羅列了一些相關職業,並結合未來發展和當下實際逐一篩選。


那年,羅輯思維剛剛火起來,有一期講「U盤化生存」,意思是在未來扁平化的社會裡,需要有種U盤式「即插即用」的本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人要有一技之長

可能很多讀商科的人跟我一樣,會有種類似的不踏實感——啥都知道點,但啥也不精通,不像理工科那般務實,商科太多務虛,更多的通過資源鏈接發揮價值,但在找到真正的稀缺資源之前,總是浮躁的。


所以,當時的我,迫切的希望能夠有一技之長,能擅長點什麼,而不只是學校、專業、工作、職位這樣的標籤,趁著有時間、有精力、還年輕,總要再學點什麼才好。


於是,在備選的方向里,我剔除了不能帶來某項專業技能提升的選項,比如淘寶、代購、貿易類等常見的兼職,而這一類的事項也通常需要花費大量溝通時間,與工作時間會衝突。我只想靜下心來挑一件事鑽進去,最好可以做很久很久,而不是賺快錢。


慢慢的,結合興趣點,我把目光鎖定在了美妝領域,主要原因有:

選定了,就開始嘗試。

2.入門容易做好難

我花了1萬多塊錢報了個專業班開始學習,開始接觸這個離我本來的生活圈子完全無關聯的行業。

外出工作照


有指導的學習自然比慢慢摸索進步的快,但一旦入了門,鑽下去,這門技術的特點也很快浮現

  • 區別於標準商品,人的面孔各異,不存在一套或幾套解決方案可以適用於所有人,具體情況之多遠超我的想像,面對一個陌生的面孔,即使有再好的技巧,下手前也得考慮清楚,不然就成為了流水線作業,產出標準網紅臉。

  • 區別於藝術表達,不是在乾淨的畫布上表達個人理念,而是在骨骼、肌肉、皮膚的現實條件下,利用不同產品和工具的特性,揚長避短,趨近大眾審美。

  • 區別於客觀認知,審美的主觀性讓很多問題難以描述、無法言語,無法像科學知識的積累那樣,可證偽、可傳播,而我們本身對自我的認知水平,也遠不及對客觀世界認知的進展。

這些問題,也是所有以人為對象的職業乃至所有服務業所要面對的問題:既需要多維的知識體系,又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如醫生、教育工作者、心理諮詢師等等,越深入,越感覺到其中的個性化、差異化

而以女性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美業,整體是浮躁的一方面,女性感性、衝動、從眾的消費導向,使得以情感、折扣、噱頭等為主的營銷手段成為從業者的主要盈利方式;另一方面,容易賺快錢,就沒有人重視研發,而缺少研發投入的行業,既就沒有持續發展的根基,也不利於人才流入,更難以複製做大。於是,整體美業呈現出小而雜亂、整體素質不高等狀況。


所以,從興趣到擅長,就是要想辦法解決行業痛點

化妝師的從業方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的影視、舞台化妝,包括影視、平面、舞台等專業的藝術表現形式等,另一類是生活服務類的個人化妝,包括新娘、攝影、生活等。前者積累已久,後者隨著消費升級市場正在逐漸擴大,結合興趣點、風格傾向、消費頻次、相關拓展等因素,我選擇了個人妝為切入點。

為了解決知識構建、經驗積累和研發能力培養等問題,我採取了開設小型個人化妝班(3-4人)的方式以教促學,同時了解市場需求,探索盈利模式。在實踐精進的過程中特別注意積累以下兩點:

簡單地說,美妝的本質是基於個人面部特徵的揚長避短,那麼:


首先,要說清楚面部特徵是什麼,這種特徵是以怎樣的標準去評價的,如何評價可以做到不遺漏重點、客觀中立,如同諮詢行業的swot分析一樣,描述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其次,在商業力量的推動下,美妝技巧和產品繁多,這些技巧和產品也並非無章可循,通過實踐驗證去偽存真,便可沉澱出能夠解決80%問題的基礎方案

what you love what you are good at 的過程確實是痛苦的,死磕的精神沒有興趣作為原動力支持真的很難堅持。我的個人小型化妝班課時安排為3個半天,集中在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進行,所以在這三年里,我基本過上了全年無休的日子,站著連續講課7-8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從一開始拖著行李箱滿城奔波上門授課,到租下一間40平的公寓,裝修、買傢具、布置,一個人頂N個人用,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萬事開頭難,模式成熟之前心裡沒底,不敢做宣傳推廣,靠著身邊朋友們的友情支持和口碑傳播,竟也撐了2年,能夠盈虧平衡不虧錢,我已經很滿意了。

慢慢的,這些實踐開始有了產出,對美妝這件事也有了獨立意識,總結出審美+技巧+產品的美妝公式

通過對個案的深入分析,以授人以漁為目標,不斷迭代對面部特質的分類描述和妝容設計,逐步構建一套基於個人特質的審美分析體系和標準化解決方案,能夠快速、準確的把握一個人的面部特徵,並給出個性化的妝容指導,且這套方法是易學、可完善的,也就使得未來人才培養、服務質量控制、規模擴大成為可能。


為了驗證這些想法,2016年,我開始將小型個人化妝班升級為中型(10-15人),在更大的樣本中驗證和修正假設,根據學員反饋不斷調整、精進,並廣泛的吸收專業知識和多領域中的關聯知識,給骨架增添血肉,努力向 good at 靠近。

3.找到人生意義

在這3年死磕的過程中,我也一度迷茫,懷疑自己全身心投入的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會給人帶來多大的意義,僅僅只是他人生活之餘的興趣出口而已嗎

相比50、60的父母輩,80、90甚至00一代都是臣服於「意義」的一代,我們不僅要好好的活著,更想知道為什麼而活,做任何事都得有個意義,這個「意義」有兩個層面:

我更注重反饋意義,可以極大的鼓勵我的前行,與興趣的源生動力相補充。


因此,這種價值感的不充足,使我在2015年下半年陷入迷茫,一度停滯。


而生活總是最好的老師,一段通過身體自律走出低谷的經歷(女孩子究竟是怎麼由丑變美的? - 密思喬的回答)給了我答案。

通過這段經歷,我更深入的思考了「顏值」這個話題:美妝只是帶給人美麗的一種速成方式,而真正的美需要時間沉澱。因此我總結出顏值公式並身體力行:

這個公式的本質,是基於自知的自律生活方式:

  • 基因:先天因素,一切的根基

  • 飲食、運動、保養、情緒:後天努力的方向

  • 習慣:自知、自律是一生的功課

如同富蘭克林的十三條美德,顏值公式需要逐項突破,反覆踐行,通過基因檢測了解自己,安排飲食、運動、保養方案,組建百日打卡群養成習慣,這個過程讓我受益匪淺,收穫的不僅僅是顏值的提升,更是身體自律帶來的保底自信,進而獲得掌控人生的基本能力。

基於顏值公式,我成立了「顏習社」,將這一生活理念分享出去,因為它能給人由內而外真正的改變,好在這一理念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參與美妝課程的學員對我所擅長的美妝教學方面的肯定:

參與減脂營養諮詢的朋友在2個月內發生的改變:

還有目前正在進行的3個百日運動打卡群:

這些反饋足以使我獲得了充足的價值感——我找到了人生意義

4.形成閉環的最後一步

至此,在如何把興趣變成事業的理論框架中,我已實踐了三項:

  • what you love 興趣

  • what you are good at 擅長

  • what the world needs 價值

還有最後一項也是興趣成為事業最關鍵的一項:

  • someone will pay you 盈利

不能盈利的興趣將永遠只是興趣,但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時代機遇,在這三年中,我能非常明顯的感覺到市場的變化:

  • 惰性經濟:我們不再生活在一個資源稀缺的時代,反而是選擇太多讓我們應接不暇,產生惰性,各種勵志、雞湯文的泛濫正是佐證。
  • 顏值經濟:網紅經濟推動的顏值革命有目共睹,新技術推動的各種美容手段層出不窮,醫美、直播的崛起可窺見一斑。

  • 知識經濟:信息是免費的,但知識需要付費,這種觀念的轉變也在悄然發生,才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內容創業。

  • 社群經濟:火熱概念的背後其實是互聯網帶來的現實世界的割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渴望深度交流。

  • 基因經濟:基因檢測的浪潮正在吹起,由此帶來的精準醫療和消費級基因市場湧入大量資金和人才,不斷推高的估值是風口的最好體現。

這些都是當下時興的概念,以前感覺都離我很遠,但當我帶著一個夢想要去實現時,不得不離這些概念近一點。


於是,我重新按照商業思維梳理了「顏習社」

  • 正念:自知、自律才可以帶來自信

  • 科學:戰略上的方向正確是人生唯一的捷徑
  • 行動:社群的終極意義在於make change really happen

以我擅長的美妝培訓為先發贏利點,夯實研發能力的核心優勢,逐步擴展顏值公式涉及的產品線,在明晰「顏習社」整體體系的同時,也逐步理清了使其成為「最專業的顏值提社群」的進度表。

5.一輩子很長,也很短

當然,這一切需要勇氣,也得面對困難:一個人的力不從心、不理解的聲音、現實壓力等等,but,就算沒有這些,也一樣得面對人生的其他困難呀?而遇到困難的應對方式,難道不是面對和解決么?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


王小波說,人在年輕的時候,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


我對這些問題實在是太好奇了,才會忍不住去追逐,幾乎每天早上醒來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答不上來,我就迷茫的開始一天;答上來但感覺很遙遠,我就焦慮的開始一天,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多年,直到這三年能看見自己的進步和改變。


我其實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只想把這輩子活的明白一點,值一點,那些不同的聲音和要面對的困難,都反倒鞭笞著我不斷去回答那兩個問題,不是動搖了,而是更堅定。


一輩子很長,不用心急慢慢走;


一輩子很短,再不折騰就老了。

---------

公眾號:密思喬,歡迎關注


謝瑤。
這種話題特別適合放到奇葩說這樣的節目。最開始用動畫做個段子。然後兩邊奇葩開始撕。
@邱晨 一下。
看了這麼多回答了。看著都挺爽的。
但是我為何還要回答。我主要覺得我們沒搞清楚興趣跟事業的界定。
界定清楚了就清楚了。

這也是好多找我諮詢的人跟我說
『我必須要找一個我有興趣的職業』
我們可以從邏輯和信念兩個層面來談這個觀點。

---------------------------分割線-----------------------------

首先說邏輯,

這個命題其實是有邏輯問題的。

我們先說事業
事業這詞搞得特大。我看了一下百度百科。事業從易經里來。
易經里說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就是做了能讓天下之民覺得有價值的事,就是事業。
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
事業脫離不開職業。

而職業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

99%的職業是要給別人帶來價值。
理髮師要達成客戶理髮的要求;廚師要達成客戶吃得好的要求;導演要讓觀眾爽;即便是職業運動員,他工作也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觀眾覺得過癮。

給別人帶來價值是職業的必要條件。

而興趣,再怎麼講,最終都有一個條件,就是:

自己爽。

自己爽才能叫興趣。

看電影爽,看電影會成為興趣;
旅遊爽,旅遊會成為興趣;
購物爽,購物會成為興趣;
這些都脫離不了自己爽。

所以,你看到了沒。

一個是要給別人帶來價值(事業)
另一個是自己爽(興趣)

這兩個如果必須要劃等號,那就得滿足:
我自己爽的事,我還想,並且能有本事給別人帶來價值。

這裡又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我想給別人帶來價值,一個是我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好,有人就明白了。
我喜歡看電影,我喜歡足療,我喜歡泰式,我喜歡逛街。
但是以上我所有喜歡的東西,都不想給別人帶來價值。
那麼,如果稍微懂點集合的邏輯。
興趣跟事業這兩個集合,它們的交集是空集。
你的職業一定不是你有興趣的。
這點很明白了吧。
所以,那我們就把職業看做有其他回報好了,有錢,有地位,有責任,有他人認可。然後用掙來的錢、地位、他人認可去換自己的興趣。這也沒什麼不好。

這部分人一分析,就不會有『我興趣一定要變成事業』的妄念了。

除非,哪天他突然說,不行,我想讓我爽的事也給別人帶來價值。

那好吧,那我們就換一個問題叫:
你有什麼本領能達到給別人帶來價值?

我喜歡看《太陽的後裔》,那我能拍一個韓劇嗎?
拍韓劇給別人看,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不能拍,那我能演嗎?
不能演,那我能參與拍嗎?
都不行,那,那,那,那我能寫,我寫劇評,別人看了覺得好,陌生人看了我的劇評就想看這部劇,那也行。
反正,得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價值的路數。
這樣,就具備了達成職業的可能。

我這樣一說,估計大多數人會把自己大多數的興趣從走向職業的道路上劃掉。
因為,給別人帶來價值真的不那麼容易。

下面再升一級,就是有人說,我行啊。我有辦法用自己的興趣給別人帶來價值啊。
但你能達到,讓別人給你支付交換的價值嗎?
一個人說,我特愛買衣服,有時跟閨蜜一起逛街,幫閨蜜挑衣服,她們都說我的眼光毒,能挑著好衣服。
我這個愛買衣服的興趣能給別人帶來價值了吧?
但你可否問問閨蜜:假如你們以後要是買衣服,你們雇我幫你挑,一小時給我200塊錢,行嗎?
從能給人帶來價值,到這個價值真的成為職業,又有一個GAP。
這個GAP取決於你的『客戶』是否願意拿自己的東西來『商業交換』你的價值。
我喜歡吃,顯然不行,升級到會做飯,但這種價值也只能用於找對象相親,見對方父母上,拿這個價值換更多客戶,顯然欠火候,那如果真的能產生更大的交換,一般就得達到廚師的級別。『會做飯』就得有一個標準來考核,這樣就變職業了。
所以,興趣達到職業,除了能給別人帶來價值之上,還有一個『可商業交換』的標準。

到這裡,我們談了興趣的三個層級。

第一層興趣 我爽
第二層興趣 我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第三層興趣 我給別人帶來的價值可商業交換

當到了第三層,那就可以把這事當職業來做了。
但是如果要到『事業』,那就得有更大的想法,
那就是:
我不但要給別人帶來價值,還得給更多的人帶來價值,給天下人帶來價值。

這樣的話,那就成為事業了。

第一層興趣 我爽
第二層興趣 我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第三層興趣 我給別人帶來的價值可商業交換
第四層興趣 我給更多人、所有人帶來可商業交換的價值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做足療 第一層 我爽
給老婆(老公)捏腳 第二層 給別人帶來價值
當足療師or開足療店 第三層 可商業交換的價值
開連鎖店or當大師收徒弟 第四層 事業

(本來我想用嫖客,性工作者,開青樓為例的,這樣會更帶感,但是怕被拿掉,就用了足療)

那麼,你也許就可以給自己一個定位,哪些興趣可以到哪一層?

講真,其實多數興趣只要投入時間、錢去學習,都能到第三層。看你是不是有這個時間和錢和意願了。

舉個例子就是, @許博River的那篇多贊的回復:真的會有人有某種天賦卻被埋沒一生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下面我們不用邏輯來談,用信念來談。

『事業必須是有興趣的』
『必須要做一個有興趣的工作才算幸福』
『工作就不能是有興趣的』

以上種種,都是一個人的觀點,或者信念。
當一個人秉持著某種觀點信念時,他就會按照這個觀點來行動。但是,當他行動出現不爽時,一定是他這個觀點的某個陰面冒出來了,也可以講,是他現實的某個感受或信念跟這個信念衝突了。所以就矛盾了,就卡住了。
而那個信念也許是
『事業必須是有興趣的』 VS 『有興趣的要產生價值太難了』
『必須要做一個有興趣的工作才算幸福』 VS 『無法做到啊』
『工作就不能是有興趣的』 VS 『但這樣的工作好難受啊』

也許,我們可以了解一下。
那些所謂的『信念』你真的信嗎?你百分之多少相信?
這些信念是怎麼進入到一個人的大腦里的?難道是從出生就有的?還是遇到了什麼事,於是形成了某個信念?
當這些問題被思考。人們就會從信念層面發生改變。
『哦,原來事業可以沒興趣』
『哦,一些工作是可以是自己有興趣的』
『哦,還可以把沒興趣的事干成有興趣的』
blahblahblah
這樣,就不會被這些觀點和執念所束縛。

——————————
發個我的微信公眾號:

治癒馬
zhiyuma250

http://weixin.qq.com/r/UEgTC2vEoTberS9o9x1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體制內外的工作?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30 歲的男人應該達到怎樣的狀態?你有哪些話想告訴十年前的自己?
在真實工作中的編程是怎麼樣的,與學校里有什麼不同?
啃老、懶惰、拖延的我如何改變?

TAG:職業 | 工作 | 興趣和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