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會」的生活是怎樣的?
那些常人眼中屬於「上流社會」的有錢人,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所謂的「上流社會」是不是會有派對、有錢人聚會之類的聯誼?
我的導師,英國倫敦人,父親經營有跨國企業,去年剛過完60歲生日。在上海住靜安區膠州路的老洋房2000多萬,從小在英國讀貴族學校,跟皇室成員是同學。大學和研究生讀的是劍橋的英語文學和人類學,PHD攻讀倫敦大學的人類學專業,其父亦畢業於英國劍橋。母親彈得一手好鋼琴,家族裡的成員喜歡世界各地換不同的工作體驗人生。
我的導師曾經在泰國,蘇格蘭,澳大利亞,香港教書,現在中國華師大教授人類學,桃李滿天下。在香港時與社會學家費孝通是同事。
我導師最牛逼之處在於,長得極帥極有氣質,成長道路秉承了英國上流社會對男子的教育。但是在大學畢業後,也就是上個世紀的80年代,他選擇了去泰國支教(相當於我們去西部支教),並且在那裡激發起他對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興趣,完成了他的人類學最重要,最著名的研究。據說當時還是翩翩公子的他在泰國住的是鄉下房子,沒有空調,沒有現代化設備,床底下都是老鼠,而他,一待就是一年半載。因為這個研究,他成了國際著名的人類學家。今年暑假我跟著他前往貴州調查,目睹了他的一言一行,自愧不如。他可以忍受爬滿了蛆的廁所,也可以在面對某些火車站蠻橫的職務人員時表現得淡然大度。
世界上著名的人類學家大多出身富裕,甚至家族顯貴。
謝謝大家的關注,我的導師生病了,確診為淋巴癌,大家和我一起祝福他早日康復吧。
Nicholas Tapp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10-10逝世於上海華山醫院,享年63歲。
呃,我這個中產真的被某些答案炸出來了。特別是看到該答案那麼高的點贊數和後面那麼多膜拜的評論。
論點似乎有理,但論據的論述過程很多是似而非。
是,以下的消費都不是英國普通百姓級的,但是和「上流社會」還搭不上什麼關係。
就象銀鋤頭不是老百姓用的,但也別想覺得皇帝就該拿著銀鋤頭種田。
1、
如果說Waitrose就算上流,WHOLE FOODS和Harrods Food Hall之類更貴的往哪擱啊?Waitrose 和Marks Spencer恰恰是最典型的中產階級超市。
2、
"劉益謙這樣的暴發戶才會看中雞缸杯一樣,真正的收藏家收藏的是汝窯」……這話,是玩收藏都不會這麼說。
存世的雞缸杯真心不多,除了三件個人私藏,其它收藏的最多的是倫敦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原來他們都是暴發戶啊。
「在英國上流社會紅酒不是用來儲存的,買了就大多喝了。「……真喝紅酒人會這麼說么,存疑?任何一瓶酒都是有年齡的,在該喝的時候喝才對的。2013年份的拉菲今年就開了喝?這才是外行做法。而且一般買酒都是一箱一箱買的,誰會一下子全喝啊。
3、
我雖然也不覺得阿瑪尼好,但要說義大利面料比英國面料好,估計是沒有薩街上做過衣裳吧?
還有什麼4000鎊一套就是最好的義大利羊毛面料,只能說,太同情義大利面料了。
哦,另外說一下,現在連給老查做西裝的Anderson Sheppard都不在薩街上了,還「沒分店,愛來不來」,我暈,北京香港好多分店好吧?薩街的店基本被香港迪拜土豪們收好大半好吧?
4、
頭一回看見這麼算伊頓學費的 ,把per half的學費乘以6…… 就變成了7萬鎊一年?
這算數,當真銷魂。
伊頓每年的學費,在3-4萬鎊左右,這是行價。
5、
造句:我身邊的人,拿DIOR包那是最差的,滿大街的香奈兒、GUCCI、LOEWE,還有一個蜥蜴皮的愛瑪仕柏金。
一切只比大品牌不說具體型號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至於到處是名車,嗯,可能我去的是另一個次元的Knights Bridge。
6、
拜託,才三米寬不到……別整得那麼高大上好不好,還遊艇……
好吧,如果一定要說它是,也確實可以是。
不過這種大小的「遊艇」售價在5萬美元左右,這價格在英國也就一寶馬X5,如果要說X5代表著上流社會……好吧。再次重申,一般人買不起和它是上流社會是兩回事。
7、
就是最後一個把我炸出來的…………
這不是上流社會精心挑選的結果,更不是天下掉下來的,這是染髮劑精心的效果,沒看她眉毛是黑的么(當然,僅就本圖而言)
英國這年齡的姑娘真金髮普遍是什麼樣子,希望你真有點經驗。
當然,如果是金髮控,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我更控這種啦,真 .波斯貓金.無雙
8、哦,繼續來
第一我實在看不出有多象的,第二,卡梅倫夫人是查理二世和情婦Nell Gwyn
的私生子後代,說她跟查理二世的爹查理一世象是什麼意思…………浮想聯聯啊不禁。
另外,Nell Gwyn的媽媽是老鴇,自己是喜劇演員,出身貧民,這基因真是優秀啊。所以查理二世要跟她生孩子來保證高貴的基因!
如果以卡梅倫夫婦來論證階級固化了,那威廉王子娶凱特呢? 她曾祖父曾是一名礦工,母親曾是一名空姐,父親是空管,典型的平民——中產——上流的變化過程。
這條就更暈了,卡梅倫是也是英王威廉四世和情婦的私生子直系後代,都是演員情婦生的,怎麼被這位答主說得他娶沙曼莎還高攀的感覺啊?
而且論血統親近度,卡梅倫和現任皇室的親屬關係更近,畢竟都是漢諾威一系的。他老婆的祖祖先斯圖亞特王朝男系是絕嗣的。
最重要的是,選擇了400多年,卡梅倫夫人也沒選出金髮出來啊!看還還是不夠1000萬的上流社會准入標準!
……………………
當然,作為中產,我是沒在上流社會的英國留過學呢,所以全文很有可能都是胡說八道。
恭謙臉。
他們在平流層,我們在地表層,平時相安無事,但是有時候他們會朝我們打一個雷。
所謂上流社會的行為特質上面已經說了很多了,所謂眾口爍金,儘管都是站在「下流」看,但應該還是有些接近的。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所有的上流社會分子都是從下流社會中來的,不客氣地說。可一旦上去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掉下來,不要和那些原本不如自己的人再「平等」。
風水輪流轉,古今中外,這都不是很容易的。
要防普羅大眾,其實不難,本來生活水準就不可同日而語,只要小小地犧牲一下,區分彼此就可以了。我忍住不吃煎餅果子炸醬麵,你也不可能頓頓澳龍和牛,大家自然各走各路。
可暴發戶就不那麼好防的。
從消費水準上說,暴發戶有錢,衣食住行都可以完暴old money,如果要比才華,那就更糟糕了,new money們都是人精,有幾個貴族比蓋茨佩奇聰明的?
那怎麼辦?只能比一點。
比閑。
首先上流社會不工作,太俗;其次多數上流社會玩的,都是一些休閑性的,花銷巨大,成果難以計量,又很少有競爭性的活動,簡單來說,就是燒錢並燒時間。
例如騎馬(不是賽馬,而是類似盛裝舞步),藝術,鑒賞等。
這下new money招架不住了,他們燒錢不怕,甚至樂於勇於燒錢。但從奮鬥中發達起來的,很少能對浪費時間無動於衷的。於是他們完敗,被認為「渾身銅臭,么有品味」。
這才是那些獨特的行為特質的根源。
上面提到的西方貴族家庭里,上的是名校,但多數學的都是文學,藝術等學科,請問有幾個去讀工程或科學的?並不是說肯定就讀不好,但這些學科太容易被比較,競爭性強,很難讀到和他們家世匹配的0.1%。
王思聰和你比,會比做數學題么?人家比打高爾夫球。
這一來,上流社會的范就出來了。
為什麼八旗子弟們發展到後來都是賞花唱戲,提籠架鳥呢?並不完全是墮落,這種行為是有內在邏輯在內的。對於底層老百姓,你花不起這錢,對於靠科舉勤政上來的官員,你沒這空。於是爺獨一份。
東晉的時候,上流社會把這樣的方法論發展到了極點:乾脆玩自殘,服五石散,吃完了基本廢人,於是無人再敢來山寨。
當然,這樣做也有後遺症,一味走非功利性的道路,容易在世俗的競爭中失手。而且經濟上不行了以後,行為模式的慣性還在,所以就特別古怪顯眼。像賈寶玉不從政不當官,那是標準貴族像,問題是,二府朝中無人就沒有了政治依靠,流落凡塵不過是時間問題。
所以說「三代出貴族」這句話的反面可能是說,如果財力允許,三代也必然會出一個遠離世俗事務、迴避功利競爭的所謂貴族了。
從這個角度看,前一段時間剛跑了的李嘉誠當然不算上流社會,80多了還操心家業太銅臭了,他那兩個累死累活的超人兒子也不能算,不過默默無聞的李三代李四代們則大有希望。
老超人到底有遠見,提前布局,把家搬到貴族樂園去了。房地產港口外貿這些都得你死我活的,貴族地不要,還是水電煤收租最好,上流社會傳統項目。噗,我一下就想起前幾天我朋友給我講的故事了……
我那個朋友玩遊戲的時候認識了一北京小孩,人很逗比,正好我那朋友也是一逗比,倆人一拍即合,互加微信QQ什麼的,有事兒沒事兒就撩幾句騷,吐槽身邊逗比之類的,總之相當歡樂。有一天,北京那小孩跟我朋友說:我們家來了一法國逗比。
那小孩是一高中生,學校我就不說了,總之是一挺牛逼的高中。跟法國一私立高中有合作關係,每年來幾個交換生之類的,來了就住在學生家裡,了解中華文化迅速融入生活啦,總之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辭。一個月之後,北京小孩發來微信:我受不了了,這法國哥們兒太逗比了……
我朋友說:還能比你逗比?
於是那小孩講了如下的事兒。
中午他們在食堂吃飯,法國逗比坐他對面,突然變戲法似的掏出兩頂棒球帽戴在頭上,帽舌各朝向一邊,然後無比興奮地說道:你看你看你快看,我像不像一個牛仔?
北京小孩決定不理他。
過了一會兒,法國逗比摘下帽子,把塑料餐盤扣在頭上,說道:你看你看你快看,我像不像你們中國的皇帝?
北京小孩端著餐盤默默離開了……
北京小孩的家,離學校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因為北京傲嬌的路況,所以一般都走路上學。法國逗比來的第一天,兩個人起床晚了,眼看就要遲到,於是北京小孩說道:路易斯,不好了,我們上學要遲到了,快跑吧,否則老師一定會教訓我們的!
法國逗比說道:好的!於是撒丫子就往學校狂奔而去,北京小孩在後面氣喘吁吁的跟著(路易斯你等等我!……等……等……我……)。到了學校之後,法國逗比興奮地說道:這樣真的很好!我現在感覺好極了!我們以後每天都跑步上學好不好!
北京小孩無奈的點點頭。在看著法國逗比歡快的跑了一星期之後,北京小孩去買了兩輛自行車……
假期的時候,法國逗比邀請北京小孩去法國他家裡做客,於是北京小孩為我朋友奉獻上了一次歡樂的現場直播:
「哈哈哈哈我們已經開車出市區了他家不會是農場養羊的吧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我們到他家了沒有羊但有好幾匹馬哈哈哈哈」
「卧槽他家鄰居內老頭兒長的跟法國前總統一模一樣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他家柜子里擺了幾個花瓶醜死了還說是中國的古董哈哈哈哈」
「卧槽他家牆上掛的畫兒我怎麼感覺在哪兒見過一定是錯覺嗯是這樣的」
「卧槽他家怎麼到處都是古董不是十五世紀就是十六世紀的」
「卧槽他家內巨丑的花瓶好像還真是中國的據說還是乾隆年間的」
「卧槽他家隔壁內老頭兒就是前總統本人……」
過了幾天,北京小孩小心翼翼的發過來一條消息:
「達索這個姓在法國……很有名么?」陝西老農民坐在地耕邊,聊起蔣委員長一天吃什麼,嘖嘖嘖。那必定是頓頓白面饃饃,油潑辣子紅彤彤啊!
我不知道上流社會的生活是什麼樣,只是大概了解眾人為何如此好奇上流社會的生活。
不誇張地說,知乎幾乎聚集了天朝最大的(精神)中產小資階層群體,他們佔據了公共場域的主要話語權。由於他們的習性、品位、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極為相似,因此他們日常輸出的話語也具有極強的同質化傾向,這在知乎上則表現為與「眼界」、「品位」、「優秀」和「精緻」等標籤相關的問題關注人數往往最多,討論的氛圍也最為熱烈。
中產階級往往最推崇眼界,但是他們的眼界並不包括對佔據著廣大社會空間的社會下層的了解,而是限於社會中層到社會上層底部之間的範圍;平時他們除了關注自己階級周圍的事務之外,眼睛都盯著社會上層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錯過任何社會上層的事情;他們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最感興趣了,他們企圖通過模仿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來打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斷地向權力中心靠近;這其中體現了中產階級對社會權力和規則的高度遵守,同時也是社會對中產小資階級的規訓。
不同的個體之間是具有差異的,然而人的社會實踐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的群體共性,往往會與階級身份、教養和教育息息相關。來自不同社會階級的個體會帶著特定的階級習性傾向進入各種各樣的場域進行實踐,而這種階級習性導致他們傾向於選擇符合自身階級習性的生活方式。
在社會實踐當中,社會規則和象徵符號施加在不同群體的個體之上時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最終會大致分化出三種不同的行為關係:
社會上流階層掌握著社會秩序的話語權,根據自身階級特性制定出相應的社會規則,他們本身的實踐行為就是規則的表徵,以至於不太看重規則,經常會有「出格」行為出現,比如超速飆車玩女人海天盛筵。
2.而社會中間位置的中產小資是社會規則的忠實維護者,嚴格按照社會規則進行實踐,,彷彿規則就是為他們制訂出來執行的,他們對規則亦步亦趨,是社會的穩定劑;
3.廣大的社會底層則經常處於社會規則之外,他們的行為舉止經常是不符合則的而被眾人嘲笑,於是他們傾向於徹底放棄遵守規則而自娛自樂,從社會規則標準來看,他們的行為極為粗野,經常被中產小資所嘲笑。
於是通過對上流社會的觀察,中產小資根據自身習性把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進行模仿和重現,挑出某些符合「精緻」審美趣味的具體片段,羅列重組成貌似合理而嚴謹的「標籤」,再想像描繪出具體的細節標準,然後把這些「共識」通過公共場域進行擴散、傳播和認同,把上流社會的生活進行通俗化再現,拉低到自己的階層,最終完成對上流社會的模仿過程。
在整個模仿上層的實踐過程當中,消費主義給予了中產小資群體極大的幫助,通過各種商品的消費吸收相應的消費符號,他們快速打造出符合自己階級的生活方式——精緻的中產小資生活。
在消費時代,人的自我認同和身份建構是和消費主義密切相關的。
最後為了防止有人說答非所問,切題一下:上流社會的生活應該是金扁擔金鋤頭金飯碗吧,皇帝老兒和他婆娘天天過著吃金饃饃的幸福生活。實在不敢妄議。略說一二吧。
曾祖父是鄉紳,外祖母這邊,其父親是國民黨時期高級官員,其祖父是馮玉祥將軍的副將,伯祖是文官。
外祖母這邊勉強算是上流社會的末流吧。才和外祖母聊完,淺談一二。
所謂世家,不是什麼白玉為堂金作馬,這種人一般稱其為暴發戶,上不得檯面的。世家講究的是修養。
以下為整理:
1.修字。
世家無論小姐公子,必須有一筆漂亮的字。
知乎有道問題,問,電腦這麼普及,練字是否還有意義。我的回答是:為修心爾。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是很嚴肅的一個回答。也是一個大家族的子弟的必備。練字不是單單是祖宗所說的字如其人,更多的是為了修心。
凝神靜氣,戒驕戒躁。
到我這代,家境沒落不講究什麼世家了,家裡依然要求練字的。
2.修德
即品德。
就是那幾個字:溫良恭儉讓。
公子要求翩翩風度,守禮守節,與人為善。與街坊鄰里講一個義字。民國末期物價飛漲,外租母家裡,凡是有窮人請求接濟,都必須贈糧的,這是家裡的規矩,及至最後,不得不在家裡種菜吃。
女子講淑女風範,大家閨秀,食不言寢不語,待人以寬(和男子類似),因為到了民國,不是特別講三從四德了,主要要求女子亦有骨氣。
3.穿著
這個和佐禪謙一先生類似,但不是那麼苛刻。一切面料以舒適為佳,銀錢不論。倒是沒有要求不許穿新衣,但是顏色務必沉穩大方,要「壓的住場面,男子顯風度,女子顯沉靜」(原話),不可以穿輕佻顏色的衣服,女子不會有什麼桃紅色的衣服穿出去的,那樣「太可笑了」(原話,不是本人意思)
4.吃食
這點沒細說,只說用餐時不可說話,晚輩不可先動筷,不可浪費一粒糧食,菜不可挑挑撿撿。
5.學習
前面說了練字,學習上,因為到了民國,所以家裡的男孩女孩都是要上學的。這點倒沒有什麼歧視。家訓要求,學習務掙上流,不可惰殆。女子額外會學習女工。無論男女,多少都會修習中醫,秉承的依然是「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老理。
有人好奇生活方面。那就簡單提幾句。
外祖母家住的是祖宅,門口植枇杷樹,是蜜枇杷,用井養著。幾進的院子沒說。只說大柱子上都有柱聯,是鎏金的。院子中均為青石條鋪路。每房子女有自己的僕役,丫鬟,等級森嚴,外祖母是家裡的老幺,有15個丫鬟。
家裡有自家的廚子,馬車夫,國民政府有配車。每逢周末會有舞會,更類似聚會。
大致如此吧。
世家都有世家的驕傲和風骨。真正修出來的,面子上一團和氣,彬彬有禮,骨子裡都驕傲的緊。及至現在,外祖母依然說,吃喝用都可以不講究,要講究的一個是「禮」,一個是「節」,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無關緊要的。
以上。
當談到上流社會時,似乎是在談一個貴族構成的,整體的社會階層。
似乎就像一個俱樂部一樣,有了會籍,就有機會和同是會員的大佬們談笑風生。
但並不是這樣,真實的社會是一個又一個圈子,圈子和圈子之間壁壘之深,甚至連至交好友發小知己都無法相互引薦。
這些圈子的門檻就僅僅是手中的資源而已,大家互通有無,優化配置。這些資源,有的人是靠後天努力,有的是娘胎裡帶來。說到底了和跳蚤市場也並無二致。
況且所謂歷史的上流社會,莫不是因為可以穩定傳承的頭銜門第,封地,財富。時至今日,有哪一項能穩定傳承?根基都不穩定,哪來的社會。
所以看多了網文的孩子還是醒醒吧,有時候所謂上流之間並沒有那麼神秘,深的壁壘。那些很有逼格的人物,我倒很好奇他們家三十年前是何種境地。至少當年一輪又一輪運動之下,我不信還有人能深宅大院的培養出來一兩個天然的貴族。既然小時候都苦哈哈過來,為何不能讓自己的貴氣看起來更加踏實一點,我們好不容易生在一個草莽英雄的時代,親眼目睹了一個又一個屌絲逆襲,何至於再去相信什麼上流社會?
我想應該是 左手一個燒餅 右手一根油條吧
以上絕大多數答案對上流社會普遍都有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即認為上流社會=有教養+有人脈,於是「上流社會」這詞的內涵越發豐富;
甚麼用著爺爺輩的鋼琴練曾爺爺輩的琴譜啦,開祖傳的私人飛機啦,銀行存款八位數還要翹課打工掙學費啦,不一而足。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紛紛以訛傳訛寫下自己的答案,感嘆上流社會如何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同時,也不忘鄙視一下身邊的土豪:「富裕階層」而已,離上流社會差得遠呢!
這就是距離產生美。
流連著遠方傳說中的上流社會景象,哪怕看一眼都能提升自己的格調;真把傳說中的「上流社會」扔到身邊來,「家裡那麼有錢還打工,裝什麼逼」「少爺就是少爺,都覺得咱不配看人家炫富了」「拉倒吧,他家那錢指不定哪來的呢!」風言風語就得從嘴裡冒出來了。
以上吐槽,是希望大家正視這個問題。我想表達的是上流社會和教養沒什麼關係。
首先,從定義來看,上流社會是社會上掌握政治權力社資源及自然資源分配權的已得利益者,和教養半個字關係沒有;
其次,翻翻巴爾扎克、福樓拜這些十九世紀現實主義作家的名著,看看備受推崇的所謂「老歐洲」上流社會,照樣珠光寶氣、紙醉金迷,這不就是看官老爺們大加鞭撻的「富裕中產階層」活法嗎?人照樣是上流社會,再怎麼土豪,不影響人家享樂;
第三個,有的看官老爺就得說了,常言道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沒有深厚的教養再上流社會的人遲早都得敗落了,這麼看來對家族整體素質的培養是上流社會鞏固自己地位的一種方式;謙遜的品格是為了消災免禍;這說法是有道理,也確實有很多世家門閥尊奉這樣的訓誡,但是教養在這方面起的作用很小。因為說到底,成為上流社會靠的還是有錢有勢力,品德不值幾個錢。
回到題主的問題來,現實中上流社會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這個問題要拆成兩半來看。
首先,它再上流也是個社會,有勤儉節約的就有揮金如土的,有謙遜內斂的就有驕橫跋扈的,跟別的社會沒什麼兩樣;但說到底為什麼上流,是因為成員掌握的資源。同樣一頓飯局,同樣的欠賬還錢,人家談的就是兩三百個億;同樣的家長里短,人家的登了報紙就是驚天醜聞。
這才是最終的差距。首先給出我的答案: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平民階層以及新富階層相比,最核心的區別在於,他們由於生理方面的原因,會自然而然地極端講究吃、穿、用、度、住、行、禮的品質。在某些地區(比如東亞),集體文化的特點使得「張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這些地區的上流社會,在【衣】和【行】等有可能會被「外人」看見的方面,會保持表面上的低調。但低調絕不代表他們不注重衣和行的品質。
縱觀本題所有答案,只有佐藤先生對於日本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描述與我上面所說的相吻合。而其他人的答案,我可以明確說,都不是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本質。
但是,僅僅給出上面這樣的回答是不夠的。我相信大家還等著我的解釋:生理方面的原因?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我沒有在開玩笑。事實上,僅僅解釋【生理原因】是遠遠不夠的。要想使本答案真正做到完善,得解釋清楚兩大問題:
問題1: 憑什麼定義:這群因為生理因素而極端講究吃穿用度住行禮的人,是上流社會。而其他人所說的就不是。
難道就不能有別的定義方式嗎?
比如說,我們定義白芳禮老人,證嚴法師,特蕾莎修女這樣擁有崇高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又有何不可呢?
而大富豪曹德旺這樣的慈善家。不僅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崇高的社會地位,還樂善好施,受人尊重,生活簡樸。他並不講究吃穿用度住行等個人的生活品質,這還分明是個優點,說明了他的艱苦樸素。他憑什麼就不屬於上流社會呢?
究竟是什麼東西定義了上流社會?在這一點上,大家往往會想當然的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比如傳承啦,血統啦,修養啦,教養啦,社交圈啦,等等等等。
就連佐藤先生也在這一點上犯了錯誤。比如他答案的最後一段話:
也許,新興的富人階層會極爲富有,但他們從來沒有進入過「上層社會」。因爲,「炫耀自己的財富」,和「沒有教養」一樣,是最要不得的陋習。
佐藤先生把東亞文化獨有的謙遜和低調誤當成了上流社會的標籤。這是不對的。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那麼阿拉伯世界就沒有上流社會了。按照這樣的標準,阿拉伯世界最顯赫的沙特王室家族都不算上流社會。因為在他們的詞典里,根本就沒有「低調」這個詞語。他們的奢靡鋪張炫耀堪稱世界之最。
如果有某個定義「上流社會」的標準,把佐藤先生的家族定義成上流社會,卻把沙特王室家族排除在外。那這個標準顯然應該被拋棄。對此,大家應該沒有異議吧?
所以說,把定義搞清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本質。但想要搞清楚它,並不是那麼容易,大家都太容易想當然了。
問題2:上流社會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極端講究吃穿用度住行禮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不搞清楚這個問題,看完佐藤先生的答案大概就是兩種感覺。
嚮往的覺得:哇!好神秘!好有派!好高大上!行為舉止就是不一般,等我有錢了,我也要做這樣講究的人。
鄙視的覺得:繁瑣!矯情!做作!裝逼!簡直要吐了!我見過某個超級大富豪,資產XX億,人家那麼有錢,也就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沒這麼裝逼呀!
這兩種看法,其實都沒能理解這種生活方式的本質:既不是裝逼,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有派,不是炫耀財富,也並沒有多高貴。就是因為生理方面的原因,自然形成的而已。
接下來,請允許我試著來解釋清楚這兩個問題。
============================================
首先,我要把本題的討論排除出下面兩種特殊情況。
第一種情況:該群體(或階層)是被某些標準從外部定義的。它對群體中成員來說,毫無意義可言。
比如有個學術組織,要研究身處上海行政區域內的總人口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出於這個研究目的,該組織把身處上海行政區域內的人,起了一個代號,叫做【上海人】。那麼這個【上海人】的定義就只對該組織的研究有意義。而對於被定義的人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我現在在上海市內,我就是上海人;我明天去北京了,就不是上海人了;等我後天回到上海,我又成了上海人。是不是【上海人】,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第二種情況:該群體(或階層)是自發形成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它對於群體成員來說,有意義且具備社交屬性。但它對於群體之外的人來說,毫無吸引力。
比如說,研究甲骨文的人,自發形成了一個學術圈子。大家在這個圈子裡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和討論,共同成長。它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幫助和促進了大家的學術研究。如果你不屬於這個圈子,你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就會比較艱難。但是,甲骨文畢竟是個小眾的興趣。這個群體對於外人來說,毫無吸引力。我們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不研究甲骨文,也能活得非常開心。我們才不想加入什麼勞什子的甲骨文學術圈呢!
而我們在這裡討論【上流社會】,它就不能是上述這兩種情況。理由如下:
你可以想當然的給出一些條件來定義【上流社會】,比如說「有錢卻不炫耀」,立刻就被沙特王室給操翻了。你還可以繼續嘴硬說「按照我的定義,沙特王室就不是真正的上流社會」,其他人也拿你沒辦法。但我覺得,這樣一來,這整個問題的討論就毫無意義可言了。最終將淪為各說各話,各自定義,各自裝逼,各自顯擺我認識XXX而已。事實上,本題的諸多答案正是這麼乾的。有說我認識個富豪是上流社會的,有說我認識個紅二代是上流社會的,有說祖上有傳承的是上流社會的,有說中國根本就沒有上流社會的。反正就是給個肯定的定義來,既不證明這個定義的合理性,也不證明它的意義,更不去問問當事人怎麼看。大家提到的那些富豪和紅二代們,他們自己覺得自己是上流社會嗎?如果是,那他們覺得自己是上流社會的原因是什麼?身為上流社會的一員,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等等等等。沒人說這些,沒人去關心當事人的看法……
所以,如果要使這個討論本身有意義,我們所討論的【上流社會】就不能是第一種情況:其存在對其成員來說無意義。
我無條件假設【上流社會】並不是一個虛幻的外部定義,這個階層本身的存在對其成員來說是有意義的,我要尋找這個意義。哪怕最終的結論是:這樣有意義的上流社會不存在。但至少,我追尋這個結論的過程是有意義的。諸位能明白我的意思嗎?
我們再看看「上流社會」這個中文辭彙,以及「high life」、"upper class"這樣的英文辭彙。雖然在定義上模糊不清,但我們僅憑望文生意就可以明確肯定,它一定是被絕大多數人嚮往的。它絕對不會是甲骨文學術圈那種自娛自樂,圈外人毫無興趣的小圈子。
所以,【上流社會】也不能是第二種情況。
我為什麼要在一開始排除這兩種情況呢?因為我看完了本題的所有回答和評論。有很多人把純正的血統,生活習慣的傳承,家族名號的傳承,良好的教育和修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謙遜低調等等等等,當做是定義上流社會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以這些因素定義出來的上流社會,只會出現上述兩種被排除的情況。
我們想像一下某人是北京普通白領,父母也是工薪階層。但他祖上是民國大家,再祖上則是清朝貴族。此人有著純正的「貴族血統」,甚至家裡還傳承著不少祖上的生活習慣,並保留著老祖宗的一些物品(在古玩市場上,還能賣出不老少錢呢)。但如果我們因此而把他定義成上流社會,他可能自己都會覺得搞笑。假如他答應被我們定義成「流氓」就可以拿到一萬塊錢的話,我估計他會毫不猶豫的答應。反正你送我錢,我不拿白不拿。你說我是上流社會,我就真是上流社會了?你說我是流氓,我就真是流氓了?你神經病啊你!
我們再來假設:某廣告公司的文員是恭親王的直系後人。某鋼廠的看門大爺,是醇親王的直系後人。他們都為自己的皇族血統而驕傲。某天見面了,感覺比親人還親。在他倆的努力下,湊齊了滿清十二大鐵帽子王包括綠帽子王的直系後人。大家見到彼此可開心了,共同組成了一個QQ群,叫做【屌炸天の皇族後裔!】,每天在裡面聊得不亦樂乎。他們確實是自發而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社交圈,圈內人都有著純正的皇族血統。但是,沒有外人對這個圈子感興趣,想要加入進來。
再說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教育程度和修養。這些東西,一個人具備了就是具備了,和什麼圈子,群體,階層無關。你定義他因此而屬於【上流階層】,對他來說毫無意義。這個上流階層也不能帶給他任何東西。所以說,這種定義完全屬於文字遊戲。不把他們定義成上流人士,而是定義成高尚人士,偉大人士,傻帽人士,笨蛋人士,也都可以。完全取決於定義者的心情和辭彙量。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具備了這些素質的人們,為了躲避低素質的人群,而自發形成了一個「上流圈子」。該圈子對於圈外人來說,也是毫無吸引力的。粗俗的人,沒有教養,不講道德情操,一樣生活得很好,他們根本就不嚮往什麼【高尚人的圈子】
因此,純正的血統,生活習慣的傳承,家族名號的傳承,良好的教育和修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謙遜低調等等看上去和【上流社會】很相關的因素,由於只能導致上述兩種情況,全都被排除在了上流社會的定義之外。
文科生可能會對我這樣的排除法感到不習慣。如果從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文獻,從各個角度來還原所謂的「貴族生活」。總會得到大致差不多的圖景:良好的經濟條件,崇高的社會地位,祖上的身份和血統傳承,優良的教育教養,在生活品質的細節上非常講究。等等等等。憑什麼對其中的大部分因素,你說排除就排除了呢?
原因很簡單。
從古代一直到近代,由於社會階層高度固化,血統、教育、道德等因素一直都是和財富與地位牢牢綁定的。它們在過去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是有意義的。
先說血統。東漢末年,賣草鞋的劉皇叔正是靠著漢室血統,來維持著自己起兵的名正言順。而在封建時期的歐洲,王室和貴族的血統就意味著王位、爵位、封地等實質利益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證。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算把自己的表妹瑪麗斯圖亞特給咔嚓了,也不得不按照法定繼承序列指定瑪麗的兒子詹姆斯六世為王位繼承人。在以歐洲歷史為基礎的架空魔幻作品《魔戒》中,一無所有的阿拉貢,僅僅憑藉著古老的人皇血統,就能對剛鐸提出王位要求。—— 這就是血統所能保障的實質利益。
所以說,在古代乃至近代,血統是和實質利益有著幾乎強行綁定的關係。擁有血統的人自然會有動機集中的起來形成圈子甚至階層,而這個圈子或階層又有利於血統和實質利益在圈內延續和壯大。所以說,不管這個圈子或階層的名字是叫【上流社會】還是叫【貴族】還是叫【狗屁社會】,它對於圈內人來說都有著巨大的意義,而且是好的意義。
再說教育,教養,道德這些。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過去的數千年,全世界的平民幾乎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倉廩實和衣食足,就是平安的活下去!什麼識字呀,接受教育呀,有教養啊,知禮節啊,等等等等,和絕大多數的平民無關。所以,一個人假如是平民,他是極難擁有良好的教育程度和騎士精神這樣的道德情操的。(插個題外話:在隋以後的中國,平民也能接受教育,參加科舉走入仕途。所以有人說隋以後中國就沒有世家了。——意指像歐洲和日本那樣的壟斷了受教育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貴族集團。)
在當今世界,血統、教育、道德這些因素已經失去了和財富與地位的強綁定關係。除非老爸是富豪或高官,否則血統帶不來任何實質利益。因血統而形成的圈子,對其成員無意義,對外人也沒有了吸引力。而平民也可以擁有良好的教育、教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如果我們還抱著這些過時的因素來定義當今世界的上流社會,顯然是刻舟求劍了。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了,血統之類的因素,不能單獨用來定義【上流社會】,但是,如果把它們和財富,地位結合在一起呢?能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呢?比如一群當今社會的高官富豪,碰巧祖上也都曾是皇族。這群擁有純正皇族血統的高官富豪們,因為共同的血統和利益而彼此結交,形成一個有機的圈子和階層。那血統在中間不就起到作用了嗎?
對於這種情況,這個圈子是確切存在的。但是不管你把這個高官富豪所組成的圈子定義成什麼,所謂「高貴的血統」對於這個圈子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它只不過是這些高官富豪們為了結識彼此而找出來的借口而已。就算沒有純正的血統,這些高官富豪們也會找到別的借口來認識彼此。這跟高官富豪們拜李一做師傅,其實並不是在內心裡有多麼崇拜和相信李一,只是為了結識李一其他的高官富豪徒弟,是一碼事。常玩社交圈的,都懂我說的意思。我這裡就不展開論證了。
既然我們排除了上面兩種特殊情況。則意味著我們要討論的【上流社會】對其成員來說不僅有意義,而且還被絕大多數的圈外人所嚮往。
那這個意義就不難得出了,進化學已經告訴我們:除了更好的生存與繁殖 ,即【富貴生活】和【優先優良的性交權和配偶權】,再沒有別的東西是被絕大多數人們所嚮往的了。而【富貴生活】能直接導致【優先優良的性交權和配偶權】,女性亦是如此,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嘛。【富貴生活】也會自然而然的導致更高的教育水平,良好的教養,等等等等。所以,我們乾脆把關聯條件直接簡化為【富貴生活】。而【上流社會】存在的意義,就是有利於其成員保持、延續和鞏固【富貴生活】。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條公理:
公理1:假設存在某個單一或一系列因子X,使得具備X的人可以被稱為頂級上流社會。那麼,如果從某人從出生起一直都與頂級富貴生活無緣,那麼此人絕不可能具備X因子。哪怕他擁有著其它任何條件,比如高貴的血統,貴族的傳承,良好的教育程度和修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等等。
然後,我們又看到,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保持了兩代以上的頂級富貴生活,可以無一例外的把新富階層變成頂級上流社會。就像摩根,洛克菲勒和福特家族的子孫都步入了頂級上流社會,可這三個財團的創始人喬治皮博迪,約翰洛克菲勒,亨利福特,全都是出身貧寒的「暴發戶」。
於此同時,我們又擁有這樣的廣泛共識:【上流社會】絕不僅僅等同於過著富貴生活的人。又及,一個真正的上流人士(雖然我們還沒有探討清楚具體該怎樣去定義),哪怕失去了財富和地位,失去了富貴生活,他依然是上流人士。落魄的貴族,依然是貴族嘛。
由此,我們得出第二條公理:
公理2:持續擁有頂級的富貴生活,是產生X因子的充分條件。而當某人一旦具備了X因子,就算失去了頂級的富貴生活,ta也不會失去X因子。
最後,我們來考慮人們關於【上流社會】最重要的一條廣泛共識:【上流社會】應該是要和新富階層嚴格的區分開來的。正所謂三代才出一個貴族嘛!
正是這一條共識,把@馬逾 的答案:【上流社會是社會上掌握政治權力社資源及自然資源分配權的已得利益者,和教養半個字關係沒有】在我這個答案里給咔嚓掉了。因為白手崛起的新興階層,也有可能掌握政治權力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分配權。否則的話,他的答案是我最想贊同的。
而所謂新富,至少是從出生算起的一段時間內,和頂級的富貴生活無緣。
由此,我們可以採取一個等價的表述方式作為第三條公理:
公理3:如果一個人在某個年齡(姑且定為25歲)之前,都沒有能夠具備X,則ta此生無法具備X。
這個公理的表述等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一代人產生的。看不懂的請自己琢磨。
(因為一萬字的字數限制,大受歡迎的翠花的故事被我刪除了,不好意思。如果大家想看,可以看我的專欄。我貼在那裡了:翠花的故事 - 劉念的雜文 - 知乎專欄)
上面的公理1,2,3,不僅囊括了人們對於【上流社會】的基本共識,也把那些和上流社會的本質無關的似是而非的因素排除在外了。
根據這公理1,2,3,我們能得出兩條重要結論:
1. 要使一個人具備X因子,需要,且僅需要,他從出生起就享受著持續的頂級的富貴生活,一直持續到他身上產生了X因子為止。
2. X因子一旦被某人具備了,就不會再失去。如果某人沒有具備X,則年齡越大,越難以具備。直到某個年齡段之後,再也不能具備了。(生理上的肌肉記憶正好符合這樣的情況,掌握了,就不會失去。而年紀越大,就越難掌握。無論是騎自行車還是游泳還是學語言,都是如此。)
由上述兩條結論,結合我對實際生活的觀察,我得出的最終結論就是:
上流人士會因為從出生起就享受著的頂級富貴生活,而每個維度的生理觸覺上,全面養成頂級的敏感度。正如著名童話《豌豆公主》所隱喻的:壓在二十層床墊子和二十床鴨絨被下面的一粒豌豆,她居然還能感覺出來。除了真正的公主以外,任何人都不會有這樣的敏感度!
而這,正是他們過著極其講究吃穿用度住行禮的生活方式的本質原因。不是裝逼,不是矯情,不是【因為我上流,所以我不得不這樣生活】。而是自然而然的要這樣生活。否則的話,就在生理上都無法忍受。
有的人可能還沒能真正理解我說的是什麼。他可能一邊看了我的答案覺得「說的不錯」,一邊依然覺得@葛巾 姐所說的「出差的時候,不管住多麼高檔的酒店,都要睡自己帶的枕頭」,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其實一點都不麻煩,不帶自己的枕頭就睡不著覺。就是這麼簡單。這不是裝逼,也不是精神衰弱。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腦袋也太嬌嫩了吧?事實上,想像一下你自己穿越到古代,哪怕是做皇帝,你在生理上都會無法忍受那惡劣的生活環境:沒有空調,沒有電燈,顛簸的馬車,潮濕的棉被…… 這可是在當時的人們眼中最頂級最奢侈的生活了。同樣的,你一躺上招待所的木板床就能呼呼大睡,在某些人看來,這真的是在生理上無法忍受的粗糙的生活質量。
真正的上流人士,正是靠著這樣的生理特質,和新富階層們永遠的區分開來。而當他們遇到同類人,立刻就能發現彼此。
一個刁鑽古怪、中專畢業的上海中產家庭的主婦。她可能根本買不起幾萬塊錢的枕頭。她只有兩個枕頭,一個5000塊買的,一個3800塊買的。分別用來在冬季和夏季枕,並且配上不同的被子,她才覺得舒服。
而一個爽朗大氣、名校畢業的山西煤老闆,資產幾個億。平時生活一貫簡樸。某天心血來潮,一下子買了好多個幾萬塊錢的枕頭,每個房間都放兩個。但你在這些枕頭中間摻一個十幾塊錢的,他也根本睡不出區別來。
我們可以說,這個上海主婦是要比山西煤老闆更「上流」。而這個山西煤老闆,如果過了一定的年齡,也許他這輩子都「上流」不起來了。雖然他什麼都買得起,但他感覺不到了。他在生活的某一天,可能會覺得:「有錢真他媽沒意思」。而真正的上流人士,其實是不會發出這樣的感觸的。有錢真的很重要,沒錢了,生活就成了煎熬。光是有吃有睡,是遠遠不夠的。
平民出身的人,成年後如果在生活中專精某一項,可以在該項目上培養出特別細緻的感覺來。比如知乎上有品酒方面的專家,品不同的酒一定要配不同的酒杯。對其他人來說,這種行為好像很裝逼,我們無論用怎樣的杯子喝酒,哪怕是用碗喝紅酒,味道也都是一樣的。對他來說,這就有著很大的區別了,杯子不合適就品不出最恰到好處的風味。他在這一項上面,擁有最上流的生理敏感度,但他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可能就沒這麼講究了。而最全面,最精緻,最敏感的全方位生理敏感度,只有從出生起就生活在頂級富貴的環境中,才能擁有。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這樣的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分明就是童年時候玩出來的呀!
寫到這裡,大家再看一下佐藤先生對日本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描述:現實中「上流社會」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相信會有不同的感覺。
日本上流社會謙遜低調,阿拉伯上流社會張揚炫耀。但對於頂級的生活品質的講究,是一致的。這才是上流社會生活方式最本質的共同點。
這樣的生理特徵,也代表了長期保持富貴生活的終極結果。在幾十年前,我們還可以說上流社會代表著生活方式的終極模仿方向。可這一點在今天要被打破了。無數年輕的才俊,寧可模仿矽谷的生活方式,因為喬布斯,拉里佩吉,謝爾蓋布林,埃隆馬斯克這樣的年輕人的偶像兼精神領袖才真正改變著這個世界。就連美國最新的暢銷書《社會動物》,都已經把謝爾蓋布林這樣典型的新富直接稱為【上流人士】了。但是,失去了【被模仿的終極目標】這個標籤根本就不要緊。只要喬布斯,拉里佩吉,謝爾蓋布林,埃隆馬斯克始終擁有巨額的財富,並且一直傳承下去。不管他們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他們的孩子終究會在富貴生活的滋養下逐漸形成極端講究吃穿用度住行禮的真正的【上流社會生活方式】。這就好像低學歷致富的人如此之多,他們似乎也看不起空有高學歷的人,但他們的孩子孫子們一定會藉助他們的財富上最好的學校。
接下來就說說這種生理敏感度的意義——它帶給人們的,可絕不是花錢如流水那麼簡單。
首先是它對於個人的意義。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平民還是上流階層,這一生所經歷的事情在數量上都是差不多的。但上流人士生命的廣度要遠遠超過平民。
平民的生命就像是下面這個六角形,面積代表他此生所經歷的事情,周長代表他此生所接觸的外部事物的廣度。
而上流人士的生命,則是下面這個圖案:
面積差不多,可能就大了一點點。但周長就……
每一個枕頭,每一個酒杯都是不同的生活體驗。平民又如何可以與之相比?
此外,這種生理敏感度也可以給人帶來最切實的、無可逾越的身份象徵和優越感(如果你在意這個的話)。
你家有錢算什麼?我努力也可以變得很有錢。你捐進斯坦福算什麼?我努力也可以進斯坦福。
但是……這種全方位的生理敏感度,卻是怎麼努力都沒用的。如果你沒有擁有它,可能你不在意這個。但是每一個真正擁有它的人,都有著巨大的心理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很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它所導致的行為,不是看不起別人,而是同情別人。想一想健全的你看到一個殘疾人的感覺吧。
人們常說,真正的上流社會是不會看不起人的,暴發戶才看不起人。確實是這樣,因為他們比看不起別人的暴發戶,心中優越感更甚。
這個較為敏感,容易引起爭論和讀者不悅,點到為止,不多說了。
而這種生理敏感度對於社會的意義就更大了——它創造了整整一個金字塔般的奢侈品行業。奢侈品行業在上流階層形成了近乎閉環的商業系統。賣家和買家都是上流人士。平民通常做不來奢侈品生意(原因馬上會講到)。如此一來,整個階層對其成員來說就顯得更有意義了,也大大延續了上流階層的生活方式的傳承。
不要簡單的以為,奢侈品行業只是為了滿足二逼們的炫耀欲而產生的。如果你這麼想,可能你還根本不了解奢侈品的本質。二掉的那個人,可能是你自己。不是說,你不用奢侈品,所以二。而是說,你不懂奢侈品的本質,你就賺不到富人的錢。
福特T型車所代表的大型規模化標準化的工業產品,滿足的只是平民的需求。而越上流的人,要求越別緻,品質越好的產品,不是為了裝逼,只是為了滿足最基礎的生活需求。
在另一個知乎問題什麼是奢侈品?中,上流人士代表佐藤說:對於很多人而言,毛巾、T-shirt,玻璃杯、盤子、煙灰缸、撲克牌、零錢托盤、皮帶、小鑰匙釦、枕頭套、床單,這些大概都算是生活必需品。即便不全爲,也必定有一両樣是你的生活所必需。而以上這些,都是 Hermes 的主要產品。它們只是質量好,可以用很久,而已。
總結一下佐藤的全答案就是:商業化的被稱為「奢侈品」的產品,僅僅是那些對生活很講究的人的生活必需品。在佐藤看來,根本就不應該用「奢侈品」這個詞語來形容這些生活必需品。
而平民代表菠菜姐@朱怡婧 說:我定義奢侈品就是沒有他我感覺不到明顯的生活質量下降,但擁有他需要費明顯比較高或者麻煩的時間和金錢。
菠菜姐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明顯低於佐藤先生,佐藤的必需品,在菠菜姐看來就是奢侈品了。而奢侈品的價格為何如此昂貴?真的就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這句話大家通常都以為其中的一分錢,一毛錢,一塊錢,說的是售價。其實不然,它說的是成本。高成本才導致了高售價。那些商品不變,把售價直接加兩個零,反而賣得好的故事,都有瞎編的成分,要騙也只能騙新富。真正的上流買家,是不會被這些伎倆騙到的。在頂尖的品質上,幾何倍數的成本提升,往往只能帶來百分之一的質量提升。這細微的質量差別,平民買家根本感受不到,而它正是上流買家不惜用最昂貴的價格,也要追求的。因為,他們無法在生理上容忍粗糙。就是這樣。
所以,有的生意確實是普通老百姓做不來的。因為他們不懂得用高出3倍的成本來讓品質提升0.1的意義何在。就算他們這麼做了,他們也不敢定高價格。因為他們不相信居然會有人願意用高出5倍的價格,來買這品質好出0.1的產品。在他們看來,這純屬錢多燒得慌。
以我們家蛋糕店為例。自從去年火了以後,武漢的烘焙愛好者就紛紛效仿,然後又紛紛垮掉。其實說白了,不是我們的技術有多牛逼,是別人根本想像不到我們用了多麼昂貴的原料。那些模仿者,用便宜的原料做出的產品,口味也就比我們差了一點點。但正是這一點點的差別,使得他們就算定價低也不好賣,因為低端市場已經被皇冠和仟吉這樣的烘焙巨頭搞成紅海了。而對於高端消費者來說,這一點點的口味上的差距,正是他們在生理上無法忍受的。
至於我哥,我們蛋糕店的首席蛋糕師,剛剛帶著我妹去從上海品鑒美食回來。聽我妹說,他在cova吃蛋糕,吃一口就扔了。他已經在生理上無法忍受cova的品質了。要不是這事兒發生在我親人身上,我真的會覺得這是在裝逼。我遇到的人里唯一能媲美我哥的,是法國一個大奶油廠商(我們的供貨商)的老闆。他來武漢,在我們家吃蛋糕,每種蛋糕吃一口就能說出全部的原料成分,甚至連比例也說得八九不離十。
再談談這種全方位的生理敏感度,對於全人類進步的意義吧。
我認為,它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我上面舉過一個例子,你現在穿越到古代,哪怕是做皇帝,都無法忍受那種粗糙的生活。可見,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就是比以前更「上流」。如果人類能一直享受著茹毛飲血,而不追求更好的食物品質,哪裡可能發展出這麼多烹飪技術來?如果我們 每一個人躺在草垛上都能呼呼大睡,也就不會有褥子和席夢思的出現了。正是我們在生活每一個細節上的敏感和不懈的挑剔,才促進了生活的進步。而擁有最高生理敏感度的上流人士,則是追求這種進步的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最後轉到我的老本行,說說追女孩。不說透,大家自己悟。
在同樣收入的情況下,女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比男人要更「上流」的。她們對吃穿用度住行禮會比男人更講究。為什麼大多數有錢人吸引女人都很容易,少數有錢人則沒人愛或者純給女人做凱子呢?因為有錢人在生活方式上面有條件做到更上流,也就是更講究生活每一處細節的品質,這是吸引女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你僅僅是個土豪,其實對女人沒什麼吸引力(鄉村女神除外)。
如果你有一顆上流人士的心,有一種精緻生活的精神。哪怕你兜里沒幾個錢,也是很有魅力的。我在華科大住了四年了。華科大各個校區加起來我吃過31家食堂。每個食堂里每道菜,我都至少吃過兩次以上。我知道哪個食堂的那道菜最好吃,以及同樣的菜在不同食堂的口味上的區別。
如果你是華科學子,你能做到嗎?這和錢無關,食堂很便宜的,它只和精緻講究的生活態度有關。如果我是華科的學生,我和你約同一個妹子。你帶她去光谷吃東西,也許你花費比我還大,但我勝算很可能比你高。因為她能感受到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細節品質的自然而然的追求。我比你,更「上流」。
(完)
==========================
update:
在全部更新完畢之後。我看了一下評論,基本上如果有批評的話,都集中在【你把上流社會等同於物質追求了,忽略了精神層面】。
這實在是大誤解。
第一,我沒有忽略精神層面。相反我很重視它,所以我才花很大篇幅,力求嚴謹的論證了:從精神層面,你無法嚴格的區分不同的階層和人群。偉大而高尚的人,可以出現在任何一個階層。但是,因享受物質生活而形成的生理敏感度,卻可以嚴格區分出不同的人群來。
第二,最富貴的物質生活,可以相當有效的導致:頂級的教育水平,頂級的文化程度,高尚的精神追求(因為已經不再擔心生存問題了),等等精神層面的東西。而反之則不行。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無法有效導致富貴的物質生活。既然A和B共同決定了上流社會,而A能導致B,B不能導致A,所以我稱A為更本質的因素。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吧。
=======================================戀愛及情感挽回諮詢請加
微信:2492527948 OR QQ:2492527948
中國沒有上流社會,只有上層社會。
——————分隔符———————————
從科學演化論的角度談當代家族階層問題及如何跨越階層,推薦《打破自我的標籤》—陳虎平
16年9月18號
什麼叫中國上流社會的生活?這部分人的基本要求就是爺輩要55年中將以上,或省部以上。鄧時期後父輩大軍副、實權副部以上,家族頭人各種全國名流,有祖宅,衣食不愁。自己正規高中畢業考上的重點,學歷教育完整。有些小情逸致,在行政國企獨立工作能力中上乘,獨立創業能獨當一面,不虧父輩錢,還能謀取發展。生活既立於市井,又脫於凡夫,財務自由,品性不太差(不是李天一),能發展。沒有以上這些,都是土豪,家底遲早敗光,上流遲早變下流。
明明是一群下流的人,湊到一起就成了上流社會。——《一座城池》
抖個機靈,只做笑談。
-
我這樣的。具體就是吃蘭州拉麵加一份肉、買煎餅果子加根香腸和蛋、吃酸奶不舔揭蓋、每天喝一杯麥咖啡。
-在當今中國社會格局中,上流社會沒有商人什麼事
上流社會的標準是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力,和是否有錢沒有必然關係;有錢人在中國屬於次級社會;圍繞在上流社會周圍,揣摩上流社會的政策、看上流社會人的眼色行事,掙幾個錢花
那麼在中國什麼人才是真正的上流社會呢?省部級及以上的官員和央企負責人才是真正的上流社會,這樣的人在中國有大約幾千人左右
真正的上流社會,不在於你有多少錢,而在於你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各種金錢不能買來的尊嚴和榮耀
正如一位設計師曾經說過的話:「我已經二十多年沒摸過錢了」,二十多年沒摸過錢,恰恰證明了他極高的社會地位
「一個電話能讓國內天上的任何一架航班異地降落,一道命令能讓飛機晚起飛半小時只為等你一個人,一塊高級純天然農田只專門供給給幾個人吃飯,一個醫院可以騰出一層樓只給你一個人看病」擁有這種影響力的人才能夠稱為上流社會的人
有錢就是上流社會啦?你問那些有錢人,他們自己都不會承認的
那麼回到問題:上流社會的生活是怎樣的?
答:上流社會的生活本身就是涉密的,不但身處上流社會的人不能隨便亂說,普通人更是連過問的機會也沒有,這或才是上流社會的生活首先,很多人講到國外,特別是英美阿拉伯之類的上流社會,覺得中國就沒有天生貴族的上流社會,這其實是我朝刻意塑造的。在此舉出兩個栗子:總設計師就是積累千年的讀書世家,黃部長家族也是世代傳承的士大夫。
竊以為,在我朝,能列入上流社會的只有三類人,從五品以上的官員,身家上十億的商人,有學術話語權的院士首席科學家等等。
先說第一個,縣級幹部是縣長書記團長政委處長,七品,從六品,是一般官員的天花板。
市長書記以及同等級的師長政委大校幹部是從五品,在上流社會的外圍,有機會進入,看個人機遇,代表人物,局座。廳級幹部是上流社會的邊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基本是省級世家子弟的自留地。省部級政軍級已進入上流社會。要繼續往上去,憑藉的是世家的積累和自身的奮鬥。
身家上十億的商人很多不屑一顧,覺得沒什麼,我說的是手握十億的RMB,不是從銀行貸款,其實王健林的現金流一次性都未必這麼多。
再說院士大科學家,這個是上流社會的中堅,上能安邦定國,下能談笑風生。也有知友曾經說過,剛畢業的博士見個小科長都很難。但院士之類的科學家見省長書記甚至總書記也不是很難的事情。這說明了他們地位的對等性。
還有一些不在上述範圍的人也能列入上流社會,比如莫言,張藝謀,劉德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上流社會不是固定的,需要吸入各個階層的精英人士補充血液。
好了,來講講為什麼上流社會喜歡擺譜,袁大頭的兒子吃窩窩頭的時候還用的是西式禮儀。很多人說裝十三,其實不是。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范。這種范可以把一般的爆發戶和世家區別開。第一代的爆發戶也學習世家的范,這種范需要燒錢需要模仿需要比拼,既有硬實力,大家看到的奢侈品,更多的是軟實力,名校,與不同圈子的精英人士通婚,聯盟。往往第一代的爆發戶很難學到世家的精髓,很多人說土說low,其實世家的第一代也是這麼開始的,就看能不能把財富和世家的精神傳承下去。沒傳承下去的都是爆發戶,但不可否認,爆發戶也是上流社會,只是不在圈子的核心。圈子的核心是傳承下去的爆發戶,也就是世家。
其實一戰的時候很多英法的真正的貴族都死掉了,於是就有不同階層的新貴替補。這就是所謂世家和暴發戶。其實就是個時間問題。現在很多人還嘴硬的不認可李嘉誠是上流社會,這其實就是偏見。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偏見和誤解呢。因為有輿論的引導。讓你以為上流就是爆發戶的生活,讓你以為上流不是暴發戶的生活。通通不是,上流社會必須高到高處不勝寒,低到一馬平川。能上能下才是貴族,總設計師為栗子。黃部長表示我們也是這樣。真正的貴族和世家是詩書傳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千年來的士族就是讀書權話語權入仕權(真正的影響力)的把持者。為什麼能壟斷呢?傳承。怎麼傳承,傳承什麼,范仲淹家族已經知行合一了。暴發戶知道什麼叫傳承?不知道。這就是爆發戶的短板,需要時間來彌補。有一天,我們中的某些人也一不留神到了上流社會,可能需要學的東西更多。
說個略跑題的
這裡有彈鋼琴的嗎?不是彈克萊德曼泡妞用的,是真正彈鋼琴的
FAZIOLI就是上流,Steinway是土豪,SteinwayBoston跟SteinwayEssex就是嫁進土豪家的民女,只不過Boston大概還是樓上某些自詡嫁富二紅三的白富美,Essex就是鄰家女變鳳凰了
區別在於觸鍵感,特別微妙,指甲剪乾淨彈半天快段子就知道了,ESSEX就彈著手疼,FAZIOLI簡直能彈出快感來
當然Steinway跟grotrian steinweg還是好琴
順便我覺得bruthner應該是上流大家閨秀,bosendorfer也是,是不能用白富美三字玷污的
白富美是schimmer跟petrof,是我等屌絲也可以借土豪的褻玩的
言必稱steinway的不是土豪就是steinway員工!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格調》一書裡面的關於上層社會的描述。真正的上層社會,其實最頂尖的是「看不見的頂層」。
---------------------------------------------------
他們的錢來源於繼承遺產。他們曾經喜歡炫耀和揮霍。後來,他們在媒體,大眾的嫉恨、慈善機構募捐者的追逐下銷聲匿跡了。
「當我想到一位真正的富人時,」一位波士頓的藍領階層人士說,「我想到的是那些你從公路上壓根就瞅不到影子的大宅的主人。」所以,我們或許可以乾脆把最高等級稱作「隱蔽的階級」,他們的豪宅從來就建在遠遠避開街道或公路兩側視線的地方。他們喜歡隱匿在山裡,要麼就遠走希臘或加勒比沿岸的小島(他們往往會買下這些島嶼),但求能暫時避開世人的嫉妒和種種煩擾,避開懲罰性課稅,最後,避開政府對私有財產的徵用。萬斯-帕卡德推測,正是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嚇壞了那些巨富,教會了他們在炫耀自己的財富時變得「謹慎,幾乎一言不發」。從三十年代開始。大批財富從一些很能鼓勵表現僻的地方(比如紐約上城第五大道的豪宅),轉到了弗吉尼亞的小城鎮,紐約州北部的鄉村,康涅狄格州,長島和新澤西州。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索斯廷-范伯倫在《有閑階級的理論》中諷刺過的情形與今日相比可謂大異其趣。在他那個時代,富人們喜歡鋪張聲勢地炫耀自己,奢華的僕人和隨從隊伍就是明證。如今他們藏匿了起來,並非只為逃離妒忌和報復,也是為了躲避媒體對他們的曝光。他們的心機和殘忍與范伯倫時代相比亦大有長進。他們尤其想逃避一個根本不為范伯倫當年所知的更嚴重的威脅:福利基金會的乞討。那些身著三件套筆挺西裝的行乞者,總是成群結夥不屈不撓地打攪著這些有錢人。在美國,巨富的最大滿足曾經來自炫耀;如今,他們不得不隱居山林。真是堪稱憾事。
不僅只是豪宅被藏了起來,「看不見的頂層」的成員們也紛紛從他人的窺視和探查里消失了。這一等級的人們往往會極力避開社會學家、民意測驗者,以及消費調查人員們詳盡的提問和計算。無人對這個等級做過細緻研究。因為他們的確看不見。一位「看不見的頂層」的成員極可能會輕蔑地將一份調查問卷扔在地板上。這種視而不見的作風倒是與「看不見的底層」頗有幾分神似。正是從這裡,我們開始觀察到美國等級制度當中最奇妙的一幕——「看不見的頂層」和「看不見的底層」之間那奇特的酷肖,如果實非「源自兄弟之情」的話。
就像那些隱匿在遙不可及的住宅高牆背後或形形色色的小島嶼的頂層人物一樣,底層的人們也同樣隱而不見。他們如果不是被收容在一些公共機構或幽閉在修道院里,或隱居在寺院和群居村裡,就是在躲避那些想索回自己的車子或傢具的債主、受騙的假釋擔保人。或被欺騙的商人們,這個「看不見的底層」只會短暫地出現在某時某地,比如春大的紐約街頭,嘴裡一邊咕味著自己倔強的幻想。這個一年一度的儀式性自我展示結束後,他們就會再次消聲匿跡。正是由於避開了他人,這兩個階層的人分享著一種同樣的焦慮,但求自己的名字不要見諸報端。底層人物——范伯倫說他們自己不掙錢,他們只接受錢——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天賦,而是得益於福利機構或管教體制,他們才能在經濟上應付自如,真是如出一轍,頂層人物也是從別人(祖輩)那裡獲取財富,還有一個相似之處:這兩個階層的人都極少隨身攜帶現金。從主要的方面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看不見」的頂層與底層的實際身份大致上明顯地證明了一個歷久不衰的原則,即所謂「兩極相通。」
而次於「看不見的階層」,是上層社會,也就是我們狹義認為的上流社會。
一個富有又看得見的階級。可能是大銀行的主管,還喜歡參與國會某委員會的事務。他們貪圖安逸,
有時還很有趣,家中賓客川流不息。但是有一點:他們對思想和精神生活毫不關心。
頂層往下的一個等級,上層階級,在兩個主要的方面與「看不見的頂層」存在差異。首先,儘管這個階級的財富中有很大一部分得自繼承,但他們自己也從工作中掙得相當多的財富。通常,如果不做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工作(如果幹起來很輕鬆的話),他們會深感無聊甚至羞辱。他們的工作極有可能是控制銀行或歷史悠久的公司,主掌智囊團和基金會,或者他們也會與聯邦政府的行政部門(通常是國會)一道忙於支持較古老的大學,幫忙處理外交關係顧問委員會、對外政策協會、或經濟發展委員會等機構的事務。在由外行擔任外交官的年代裡,外交官里的大部分是從這個階層中挑選出來的,而很少出自「看不見的頂層。」其次,上層是人們看得見的,他們經常惹人注目地表現自己。這也就是說,「看不見的頂層」已經遠離了范伯倫所說的那個鋪張炫耀的結構,而留給上層階級來扮演自己以前的角色。當你走在街道上或駕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只要經過一座外觀相當醒目的房屋,你就知道那裡住的肯定是上層階級的一員。白宮恐怕是最好的例子了。它的居民當中,哪怕曾經有過富蘭克林-D-羅斯福或是肯尼迪家庭這樣的人,能被列為「看不見的頂層」的人卻一個也沒有,而只是「上層階級」而已,這座周身純白。刻意座落在高地上的建築簡直太過顯眼,而對它的大部分居民而言,在這裡的短暫居留通常意味著落泊和失勢。這地方無可救藥地也只能屬於上層階級——或者甚至更低,比如在哈利。杜魯門居住時期。
當然,人人都無一例外地屬於所有這些等級當中的一種,不妨想一想威廉-魯道夫-赫斯特和他在聖西梅昂的住宅。從地理位置上看,這「屋子」屬於「看不見的頂層」的風格,因為你從高速公路(離宅子最近的公共通路)決無可能瞧見它的尊容。一旦你穿過綿亘數里的戶外公園和「動物園」,看到了迎面而來的大宅之後,便會感到主建築的正面設計原來是為了喚起敬意,或不如說敬畏,這時你就會明白,這種假貴族的作派,完全不能掩飾赫斯特的真實身份:他根本不是個「看不見的頂層」。他太操心自己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了。他在排場奢華的宴會上使用紙餐巾的舉止倒有可能標誌著一個真正貴族的怪癖,但他讓自己住所的正面引人注目的用心——看起來活像埃維拉大教堂(埃維拉,西班牙中部城市,建於十一世紀,以其天主教大教堂聞名。一譯者注),包括其他幾座風格雷同的建築——卻暴露了他的秘密,只有中上層階級會在小男孩才會有的炫耀方式上栽跟頭。
像其它所有階層一樣,上層階級也有它自己獨樹一幟的標記。例如,它會在《社會名流紀事》上出現,而中上層階級卻不可能,儘管它會垂涎三尺。用名字命名一條街道也很可能標誌一個人的上層身份,但至少必須用你的姓氏。如果用名字,比如凱希街(CathyStreet),你就是個中產階級或者更糟。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儘管這語言與你的實際生活、事業或興趣等毫無關係,也是上層的標誌。自然,避免過於正確或完全「法式」的口音也很重要。
完全不吸煙是很有上層階級風格的,不過一旦讓人注意到這風格是經戒煙得來,你便立刻下降到中產階段。家中「訪客」川流不息是上層萬元一失的身份標記,因為這意味著大量空閑的卧室,以及一應俱全的飲料,食品,遊戲。派對等等,可以讓客人們隨心所欲地休閑娛樂。在上層階級的成員面前,你必須注意不要隨意誇讚別人,因為那會被視為不恭——那裡的一切理所當然地美麗、昂貴。耀眼,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不需特意提及。只有中產階級才習慣性地回報別人的恭維,因為這個階級需要從恭維中攝取信心。
上層階級從來不質疑一個人的價值觀問題,因為它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某位青年藝術家拜訪一對祖上來自英國古老家族的夫婦。走進餐廳時,他忍不住讚歎說從沒見過如此精彩的海波懷特椅子(GeorgeHeppleWhite,英國十八世紀著名傢具設計家,以其設計的椅子聞名。一譯者注)。沒過一會兒,他就被主人逐出門去。他們這樣對別人解釋:「那個傢伙居然誇獎我的椅於!無禮得可惡!」與上層人物一同進餐時,一般也不要誇獎食物的美味,因為女主人上好的品味自然不會有錯。況且,這也不是出自她的廚藝,家裡的廚師當然是一流的。另外,如果你把酒杯碰灑了,請不要驚慌,僕人自會過來把一切收拾乾淨。
對馬的熱愛——買馬、養馬、騎馬、賽馬、騎在馬背上追獵小動物——仍然是相當值得信賴的上層階級的標識。儘管在中上層階級學會了仿效之後,這種生活方式已不再是上層的獨佔,這情形有點像此前的雙陸棋戲,它在日漸流行後也就喪失了等級。不過,美國的上層與所有貴族共享一種一望而知的特性:他們對形形色色的思想無動於衷,毫無興趣(這也是「看不見的頂層」的標誌,科尼里斯-文德比爾特-惠特尼拙劣的文字表演就曾證實過此點)。馬修-阿諾德之所以把他們稱作「野蠻人」,正是由於他們對思想的漫不經心。他明確地將他們的安祥歸咎為「從來不讓任何人的思想煩擾自己。」儘管如此,他們仍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階級。只要對任何才情煥發、獨樹一幟的說法閉目塞聽,他們的生活就是舒適、優裕甚至妙趣橫生的。
--------------------------------------------
一個德國的來自所謂「上流社會」的家庭的男孩是這樣向我炫耀他的生活的:每天晚上吃著豪華奢靡的大餐,每周參加家庭商業聚會,隨時和政界商界人士保持聯繫,為自家的破城堡每年交著高昂的管理費。
這樣說來,還是中國社會幸福多了,畢竟一個普通中產也能夠每天幸福吃著餐館,而大多數德國中產一輩子也做不到天天吃大餐,到了上層,才能滿足這樣「奢侈」的愛好。
推薦閱讀:
※在我們有生之年可能發生哪些巨變?
※是否該教育兒子做個好人?
※有沒有一瞬間,你覺得生活在「人間地獄」?
※知道事情真相的一刻,你有什麼感受?
※生活中你有哪些觀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