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旋風孝子》,陳喬恩小時候竟然遭受母親的棍棒教育,這種虎媽式教育是不是有問題?虎媽好還是貓媽好?
請大家從各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謝邀。
講真,陳喬恩媽媽在《旋風孝子》節目中痛哭懺悔,其實也是活該。孩子小時候達不到她的要求時,她奉行棍棒教育,不是打就是罵。現在陳喬恩長大了,變得不知道怎麼親近媽媽,對於家人的愛也很陌生。6天5夜的母女相處中,其實有些隔閡和尷尬。媽媽不是女兒最親密的知心好友,女兒也不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哪怕陳媽媽想冰釋前嫌,讓兩人關係完美如初,也挺難的。隔閡已經形成,傷害已經造成。諒解沒有那麼容易,每個人都有她的脾氣。恢復沒有這麼簡單,也很麻煩。《旋風孝子》中陳媽媽這種不是個例,大陸也有很多虎爸虎媽。信奉所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揮著棍棒,趕著子女前進。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真是bullshit。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十六七歲是一輩子最好的年齡,少年少女們,正是談談戀愛、玩玩樂隊、旅旅遊、體驗新鮮事物的好時光。可對於陳喬恩這類年輕人來說:虎爸虎媽們不僅僅是毀了她們青年,還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以及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在《旋風孝子》的節目中,陳喬恩連和母親同處一室,也要用鞋子把門擋住,看的出來她對陳媽媽很缺乏安全感。
虎爸虎媽這種教育方式,真心不敢恭維。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儒家教育,社會的思想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苦讀是為了一朝金榜題名,寒窗才子娶到名門佳人,如花美眷,洞房花燭這便是許多人一生的追求。畸形的追求所以有了范進中舉的悲喜劇,也有了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經過文革,孔老夫子被砸成的粉碎。按理來說,世間多數之物都是大破而後立的。只是此次破滅在一種信仰碎的太快,而另一種信仰還沒形成之際,形成了真空期。千古以來日積月累的文化傳統,功利性已深入骨髓融入血脈。而現行的制度再怎麼變來變去。歸根到底還是功利性教育,人格培養不知被丟到哪個角落。學校沒有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事,虎爸虎媽們也沒有教育孩子如何活得快樂,只是一味的強調功利教育,向學生灌輸成績大於天的思想。
梁啟超先生曾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一個民族要強,一個國家要強。必須要重視教育。而在如今的應試教育體系下,在所謂的虎爸虎媽的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不是朝氣蓬勃頂天立地有思想有節操有獨特個性的少年郎,而是眾多批量化生產出來的廉價商品。
這種教育還培養出很多外表溫順內心殘忍,思考和行動斷裂,充滿功利性但缺乏健全人格的怪物。平時在家裡也很聽話,在校表現還算優秀。可謂家長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只是一旦遇事便分外焦躁,受刺激極易走上極端。釀成慘案。典型的例子有鐵鎚狂魔馬加爵,八刀太郎葯家鑫。
相比而言,《旋風孝子》節目中的其他幾對父母子女,則好很多。黃曉明演技雖然一般,但如今在娛樂圈這麼紅,有其獨到的地方。有幾個做幕後的朋友,曾經和黃曉明合作過。與他們聊起黃曉明,比較一致的意見是黃教主情商很高,為人處事很厲害。這個節目,則把他對母親很孝順的一面展現出來了,特別是給母親做飯那段,看完之後有點黑轉路人了。
芒果台的綜藝節目,總能玩些新花樣。這次的《旋風孝子》把關注點放到了孝道上,起碼能吸引年輕人討論孝道,吸引父母們重視與子女的相處。百善孝為先,如此也算功德一件。
而虎爸虎媽,寧願不要也罷。希望能多一些貓爸貓媽,讓孩子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成長。讓他們在年少時,多做成年以後沒有機會做的趣事。讓他們被這個冰冷世界草翻之前,起碼度過一個快樂而荒唐的青少年。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
微信請訂閱:cmf2015 ,聊聊電影,寫寫故事,文藝有趣可兼得。
虎媽好還是貓媽媽好,這種是典型的將教育二分化的錯誤解讀。試想,我們人的性格,習慣,文化等等類型如此之繁複,非此即彼的教育法顯然是不可能滿足這樣多類型的人群的。
而這樣的解讀方法從一開始就錯了,更不可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果了。
家庭教育的整個體系遠比這個要複雜得多,教育方法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孩子本身的天生氣質,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特徵等等都會影響到一個人。構成一個人的特徵和她與父母的關係的形成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得多。如果單一的試圖從父母的教育本身來討論,這本身就失去了邏輯的嚴謹,而是更多的是:我只接受我想接受的內容。
教育這個東西很多時候更需要是冷冷的跑到「獨立客觀的第三方」來看待問題。我也不喜歡棍棒教育,也不喜歡嚴厲的訓斥孩子,但是,我還是需要了解和接受它的確切效用。
=================以下為分析部分=================
這種專制型的教育,會對孩子的道德感短時間高度喚醒(嚴格的教育則是中度喚醒),但是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愧疚感比較低,單一的體罰教育對於孩子的負面影響不明顯,但是如果加上更多的其他負面因素的時候(父母低收入,低學歷,有犯罪經歷,有物質成癮經歷,對孩子情感忽視,孩子參與帶有反社會性質的小團體幫派等等),孩子的負面明顯顯現的幾率會成倍上升。
所以,反觀我們說的那位真正的虎媽(蔡美兒),收入不低,學歷不低,孩子的讀書的學校很好,與孩子的互動很積極,這些都是大家可能看不到的部分。體罰和嚴厲的教育,其實在她的教育裡面起不到太多的減分作用,我覺得很難說她什麼不好的。
而陳喬恩所展現出的問題,可能打罵只是催化劑,更多的是其母親不善溝通和陳喬恩本人天生氣質是比較內嚮導致了現在這樣的親子關係(PS:這裡也和亞洲文化特徵其實也有一定的關聯,亞洲的文化也的確更容易催生這樣的親子關係)。
我希望更多人能夠以更為客觀的和理性的角度來評價親子教育問題。在這之前,好好的學習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能夠少很多想當然的臆測和源自自我角色的偏見。我父母從小打我,打斷過2次骨頭,高2下我還是一個考3本的學生,被逼的考上一所985,被我父母狂罵,只因為差5分可以勉強達到北大的線。。。。。呵呵,我只能說18以後再也沒回過家,死外面也不回去,今年27了,所謂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這樣話是沒經歷過我這樣童年的人才說的。。。。人生中前18年簡直生不如死除了打就是罵,最後我父母還是後悔的說過這麼一句話,當年如果再打斷一根骨頭說不定北大就上了,哎。。。 我哎你媽個逼。。。下輩子當狗也不當你兒子 (補一句,多人表示我吹牛逼什麼大學的問題,高二下時候是520分左右,後為了上大學走了體育生路線,就是白天上學每天5到7點搞訓練,考大學的時候已經達國家一級,拿到2個省冠軍和一個省記錄,北大的體育測試和全省體測也都以當年前3水平過關,無奈學習底太菜北大要求540分一本線我最後也就510水平,高考走火考出535。就是這麼差的5分,我沒必要再一個虛擬的世界吹一個無謂的牛逼。請大家關注的應該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而不是題主是否在裝逼這種事。。。謝謝!)
謝邀
抖M體制飄過
我倒是很感謝我媽教育我的模式
她打我超狠的。。但是她對我的了解也是超出想像的
她看我表情就知道我又沒有挨欺負有沒有說謊,如果是學習成績下降,她會跟我一起找問題,如果和同學不愉快我媽也會跟我分析,有啥開心的事我也會想跟她分享
甚至是有一段時間,我有同性戀的傾向,她沒有覺得丟臉覺得傷風敗俗,她只是很耐心的分析,我有沒有能力照顧那個女孩一輩子,會不會遇到心儀的男孩而拋棄那個女孩
然後就是。。。虎媽一面了
說謊!打!
欺負弱者!打!!
搞小團體參與霸凌!打!!!
不尊重別人!打!!!
太過於自私!打!!!
栽贓陷害別的小朋友!打!!!
然而在一個平等溫和教育良好的家庭,我卻是一個不安分的孩子,表現的有禮貌懂事不貪小便宜的背後,是嫉妒,自私,目中無人(心機biao轉世)
只有我媽知道我的真實想法,在她各種暴打以後她會跟我分析整個事件,我開始明白我的錯誤
在全家都覺得我只是小孩紙任性的時候,我媽跟我談道德,談心理狀態,談動機,談後果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虎媽,我得成啥樣
以上是我個人的成長經歷
虎媽面對的孩子,不一定都是純良傻甜白,與生俱來的陰暗真的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
不要指望用教育狗的方法教育一隻狼,同樣也不要用教育豬的方法,教育一頭猛獸。
不能忍~~~~(&>_&<)~~~~
陳喬恩說出了大部分人和父母關係差的核心原因
文:valar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真人秀《旋風孝子》最讓我喜歡的地方是,終於有節目把80後和父母的關係拿出來討論了——在25歲到35歲這個年齡段,我們的逐漸成熟和獨立,某種程度上是對父母地位的挑戰。我們和父母的關係開始悄然轉化,對調角色,成長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問題顯露出來,變得尖銳。雖然真人秀有效果需要,但和父母的關係其實很難演,如果關係融洽,聊個羊肉串吃不吃都能你來我往停不下來▼
(「鄭爽吃肉了」上了熱搜,大家對鄭爽的關心簡直堪比她父親寵溺的眼神)
如果關係僵化,坐在同一張沙發上,也無話可說▼
(陳喬恩和母親的關係有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色彩:沒話說,溝通少,暗涌多)
同乘一輛車,也是一個大寫的尷尬▼
所謂「僵化」,不一定是和父母有顯化的矛盾,而是你們的關係里充滿了暗涌和不自在。此前寫過一篇文章《春節後|我們為什麼必須改善和父母的關係》,提到我們和父母最不和諧的5個類型:依賴、冷漠、生氣、尷尬、擔心,《旋風孝子》讓明星和家人一起待6天5夜,這個時長足以看出家庭關係。
陳喬恩為什麼和母親關係僵化,原因來自從小母親對她的棍棒教育,「因為她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我怕她隨時會打我。」
甚至恐懼到在節目錄製現場講出這些話,也會突然驚心回頭,看母親是否不在。
陳喬恩母親的反應也很典型:我是愛孩子的,我不會故意去傷害孩子。
然後,陳喬恩的一句話,說出了大部分人和父母關係差的核心原因:我想真實地跟她相處。
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就失去了真實的機會
不能和父母真實地相處,也許是從我們學會「閉嘴」開始的。
開口說話就被評價、被指責、被罵、被貼標籤,父母想跟我們聊天,其實聽到的是「說教」和「控制」。對父母的信任,隨著每次被評價、被罵、被越界(偷聽電話、偷看日記)慢慢慢慢崩解。我們越來越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聽自己說話,不相信父母說的「有事情可以告訴爸媽」,不相信可以得到父母的幫助。
這樣的「溝通方式」一直伴隨我們,當遇到屬於自己的愛情和婚姻時,這種「閉嘴」的習慣也被複制到了我們的關係中。與朋友可以自在地聊天,但對最親密的人——戀人、另一半、孩子,總是自以為有權利對對方做出評價與批判。為何我們站上了某種「角色」,某種自己曾經深惡痛絕的角色,覺得有權力控制對方?
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讓我們在人生中的其他關係中,也失去了真實和信任。曾經被父母評價和指責時,我們感受到的既不是理解,也不是協助,而是控制,此時,父母的話已經失去了價值。孩子可以細微的感受出父母真實的態度。(引用自壹心理文章《你和父母間的信任影響你的一生》,作者:王麗芳,有所修改)
成年後,傷痛像輪迴一樣循環
曾經在豆瓣上有一個提問:「你是否能想起,小時候是否有什麼事,讓你變成了這個樣子?或者留下了陰影?」摘錄幾個與大家分享:
「父母從小就說我不會來事兒不會說話不會聊天,然後現在我看見長輩什麼的就打怵緊張。」
「從小父母就沒把我當做一個個體,而是他們的附屬品,完全按照他們的意願把我塑造成他們想像的樣子,逼迫我去發展他們喜歡的,打壓各種他們不喜歡的。」
「從小就被灌輸要爭勝,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實現,時至今日,把自己逼的很累。只會拿起無法放下。」
「小時候父母的說教吧……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你以後也不能有大出息。再就是因為自己比較中性,父母就會說,你這樣別人怎麼看我們,以為我們都不正常之類的……再加上性格本來就很悶,到現在都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活得很累。」
這樣的傾訴會讓人釋放痛苦,但你往下看就會發現,僅僅傾訴還不夠
很多人想要成功,但成功所需要具備的品質與精神,都是兒時培養起來的。性格的微調可以改,但很多大的精神品格基本上定了,所以,當有人問「如何堅持學英語?」「怎麼能早起?」「下班後怎麼堅持學習」,其實多半是無解的。
成年人自我成長改變命運,是在改變內核,需要重新撕裂自己,重新自建。只要重建成功,後半生就可以活成另外的樣子。這個過程是艱難而可怕的,但如果不重建,很多問題就像輪迴一樣,不斷出現在你生命的每一個新階段里。(引用自文章《你變成這樣,其實都是父母的錯》,作者:一隻特立獨行的貓,有所修改)
如果你足夠勇敢,可以成為自己最好的父母
很典型的情況是,我們會為了童年的痛苦而持續懲罰自己。有一位諮詢師在童年遭遇父母的拋棄,接受訓練時,被老師問到:你覺得別人拋棄了你,可是我們沒有拋棄你,到底是誰拋棄了你呢?
這個問題打翻了她的信念:在別人拋棄我之前,我早已拋棄了自己。那麼,我在報復誰,在替誰懲罰自己呢?
現實中很多人做著類似的「傻事」,父母在我們童年時的所作所為早已過去,可我們卻為了過去的經歷,而懲罰今天的自己。我們把父母的角色印刻在自己的心中,變成一個束縛自己的「內在父母」的角色。如果我們不跟內在的父母和解,就很難真正愛自己。
一個人滿了25歲之後,就可以成為自己最好的父母。小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來自於父母,但是到了25周歲之後,我們的心智足以支持自己成為一個成人,這時候就可以做一個決定——我要成為自己最好的父母。把過去期待父母對我說的話,變成內在的父母說給自己聽,停止傷害自己,學習如何愛自己,為自己內在的情緒、期待、渴望負責任。在嚴苛或虐待的處境下成長的孩子,很可能發展出大量的內在資源。
(引用自壹心理文章《要如何擺脫父母家庭對你的負面影響?》,作者:普雅,有所修改)
-END-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壹心理 - 知乎專欄 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很多人都會說父母不管怎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孩子的角度看來,父母的出發點是什麼根本無關緊要,重要的只有父母的行為施加在孩子的身上後造成的影響。
過於寬鬆的教育方式和過於嚴厲的的教育方式其實是兩個極端。過於寬鬆的教育方式容易讓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受到學校里或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的影響,而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又容易讓敏感內向的孩子自尊受挫,變得缺乏自信。
同樣的教育方式放在不同性格的孩子身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教育不是數學公式,不是代入設定好的變數就會產生想要的結果。人不是把孩子生下來就自然懂得如何當好父母的,為人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
我覺得是別人媽媽好!
就如同我媽媽覺得別人家孩子好!
近些年的父母,普遍都開始反思體罰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可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零體罰?又有多少家長,在體罰完孩子以後,一邊在心中暗暗起誓絕不發生第二次,一邊又在未來某個憤怒、煩躁的時刻抬起了巴掌?即使有的父母沒有打過孩子,但有多少人能避免自己對孩子惡語相向?
別高估了自己在憤怒時的自控力,打孩子這件事,也並非只是中國人的傳統。
▼
我們都知道,體罰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不過,科學家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很多被人們歸類為心理問題的疾病,其實都是由於大腦損傷而引起的。
只不過大腦損傷一般難以用肉眼察覺,一旦出現明顯癥狀,就說明實際損傷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尤其對於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持續的大腦損傷,那結果就是不可逆轉、無可治癒的。
多國的研究都表明,長期體罰、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從而引起智商下降(主要為兒童)、自控力減弱,並增加孩子攻擊傾向、反社會人格、抑鬱症、焦慮症、物質上癮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率。
在科學研究中,長期體罰被定義為「至少每月一次,持續三年以上,且體罰工具包括皮帶、板狀物等」。而體罰對孩子大腦的傷害,最明顯的階段在5-9歲,童年時期造成的大腦損傷,通常會在青春期顯現出來。
▼
體罰降低智商
你也許知道,12歲以前是兒童大腦的「黃金窗口期」,此時大腦最敏感,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正面、負面影響。
加拿大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in Ottawa研究發現,童年時期頻繁的體罰,會導致孩子大腦前額葉中灰質的減少。
大腦灰質往往主導著人類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語言能力、肌肉控制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記憶功能。簡而言之,灰質減少預示著智力降低、認知遲緩、感覺遲鈍以及語言、記憶發展緩慢,因此與正常發育的孩子比起來,大腦灰質少的孩子自然會呈現出智商的落後。
▼
體罰削弱自控力、自我認知
大腦灰質是自控力的關鍵,而灰質所在的前額葉片,就是幫助你理性分析問題、做出正確決定,並在你衝動時幫你回歸理智的部位。大腦灰質水平正常的孩子,權衡利弊、預想後果、控制行為的能力強於灰質不足的孩子。
一項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的共同研究中,22個平均年齡14歲的女孩,和10個同齡男孩被邀請進入了大腦實驗室,他們被要求聽三段各自媽媽對他們的評價,評價分別是中性的、表揚的、批評的。
研究最後發現:孩子們對於媽媽負面的批評,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波動,以及更弱的自控力和認知過程。
也就是說,當這些孩子聽到自己被媽媽批評時,會有消極的情緒反應,而且他們理性思考能力減弱,並不能真正將批評的話聽進大腦里去。更意外的是,這些孩子聽到批評時,甚至失去了方向判斷能力,無法判斷媽媽的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
所以,長期經受體罰的孩子,不僅智商容易降低,自控力、判斷力也會不足。這就導致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無法專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想逃避的心。
家長越是因為孩子自控力差而打他,他卻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自控力差的孩子,日後會成為自控力差的成年人。他們有了孩子以後,自然也會因為難以自控而打罵自己的孩子。這些家長其實自己都無法意識到,他們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的失控表現,正是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歷史遺留創傷。
在從小被體罰的過程中,孩子是沒有能力逃走的,他只能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被打是合理的,愛我才打我」,從而將暴力行為合理化。
他會認為「愛就要打罵」,並在未來將所有受到的打罵和虐待合理化。女孩習得「愛等於暴力」,從而飛蛾撲火般追隨渣男;男孩習得「欺凌即合理」,成為家庭暴力的主導一方。
▼
體罰引發抑鬱、上癮以及精神疾病
前額葉片中灰質不足,會導致前額葉的功能不健全,所以遭遇壓力、挫折時候,人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不足。
體罰、虐待、漠視,除了導致大腦灰質的減少,還會改變大腦海馬體的結構。而海馬體受損傷,也會讓人在日後應對逆境時更加脆弱,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面對體罰時,孩子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受到的壓力會使大腦釋放出壓力荷爾蒙,正如有些動物面對強敵時會出現汗毛豎立、面紅耳赤的狀態一樣,大腦會通過壓力荷爾蒙告訴你「快跑」,順便啟動了應激機制,幫你快速從緊張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可是如果頻繁挨打、挨罵,孩子大腦中的壓力荷爾蒙就會持續走高,讓大腦壓力系統永久性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這種狀態不僅會增加成年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的患病概率,不正常的壓力應激機制還會增強焦慮、恐懼、憂鬱情緒,此類情緒會讓人想藉助酒精、毒品來逃避和發泄。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經常遭受虐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毒品、酒精上癮的原因。
喜歡打罵孩子的家長,你希望孩子的精神垮塌在未來人生的小挫折上嗎?
▼
體罰讓孩子更有攻擊性
一項2010年的研究指出,如果對一個3歲的孩子進行每月超過兩次的體罰,則容易導致孩子在5歲時更富攻擊性。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Elizabeth Gershoff發現,兩歲是最容易學到攻擊性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曉自己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而且還沒法很好地控制自己。
如果此時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擊,從而也會越來越具有攻擊性。
所以,從小經常遭遇體罰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因為他自小觀察到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
在孩童時期時,他們更容易與同學、老師、兄弟姐妹發生衝突。越是頻繁遭受體罰的孩子,越會隨著成長表現出反社會傾向。
體罰、吼叫看起來是最快速有效的辦法,孩子通常都會馬上乖乖服從,而且家長們都相信,事後的溫柔愛撫便可以將剛才的急風驟雨消滅得了無痕迹。
孩子或許並不明白被打的原因,也不了解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自然無法實現家長體罰的目的,與此同時又可能對孩子造成潛在創傷。
▼
什麼方式比體罰有效?
當孩子不明白被批評、打罵的原因時,家長體罰孩子的目就無法達到。所以如果孩子做錯事情,不妨這樣做:
冷靜。花幾分鐘離開孩子,讓自己冷靜幾分鐘。
告訴孩子錯誤行為的後果。如果孩子還小,你需要一遍遍苦口婆心告訴他們,什麼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小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理解共情能力都比較弱,大人認為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他們可能很難明白,所以需要家長的耐心指導。
舉個例子,有一位專門研究兒童行為的科學家,當他三歲的兒子把牙刷扔進馬桶里時,他根據自己對兒童的了解和學術背景,並沒有像別的家長一樣立即開吼。
他明白,兒子正在進行自己的小實驗,想看看牙刷會沉下去還是漂浮在水面上。然後這位科學家耐心向孩子解釋,為什麼牙刷不能放進馬桶里,然後問孩子:「現在你還想讓爸爸把這隻牙刷放進你嘴裡嗎?」孩子說:「不想。」於是問題解決,沒人吼叫,沒人受傷,以後不會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如果你沒忍住懲罰了孩子:這時候可以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你會懲罰他,指出他激怒你的具體行為。哪裡錯了,以及你是如何感到生氣。
並且,還應該就你剛才的失控行為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暴力並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勇於認錯的父母,好過做錯了事情還將錯誤行為合理化的父母。
▼
結語
如果曾經你只知道體罰不好,想必現在你應該已經明白,體罰究竟為什麼有害,以及體罰會通過怎樣的機制影響大腦、導致抑鬱,甚至締造出暴力愛好者。
未來再遇到孩子令你生氣鬱悶的時刻,或許你會三思。
以上。
WX:HeyMom養育研究所,鑽研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深入一線做兒童觀察和父母調研,解讀並解決養育中你最關心的問題:入園焦慮、幼小銜接、習慣養成、情商培養、學習力提升……更多完整精彩實用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更有機會獲得專家解答哦~
雖然我以父親來開頭,但是我保證不會跑題歪樓,最後一定回歸到「虎媽」或者「貓媽」上。
—————————
從小我就知道我父親重男輕女,也曾一度傷感不平。但是這種傷感與不平僅僅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很快就在我幼小的心靈轉換成了慶幸與放鬆,這種慶幸與放鬆一直維持到今天,並將繼續持續。
因為,在我明白父親偏愛哥哥後不久,我就逐漸發現了這種偏愛(甚至溺愛)是與期望值、關注度、壓力、冷熱暴力、過度美化、以及高期望帶來的高失望、高失望受到的重打擊、重打擊後的極端應對措施等等一系列反應是同步的。
簡單來講,就是哥哥要什麼有什麼,不管所要的東西對當時的家庭來講是輕鬆還是比較困難還是很困難,甚至一鍋飯里,父親去盛飯都是把好吃的給我哥盛最多,下來是他自己,然後是我和我母親。但是作為回報,哥哥必須好好學習讓父親有面子同時滿足他希望光耀門楣的期望。
所以哥哥被父親充足的物質以及在人前無盡的誇耀給慣壞了,開始過多注意攀比炫耀與玩樂,然後理所當然,高考失利。父親的高期望落空,失了顏面,於是對哥哥開始了高壓政策。高補的時候,哥哥每周上六天半課,只有周天下午才能休息半天,那時候哥哥就想跟同學打打籃球,但是父親就會罵他「作業都會了嗎?能拿一百分啊?你打籃球能當球星嗎?*#-%^《#$(一系罵人的話)……甚至高補的每一天,真的是每一天,父親都會在哥哥晚上10點多晚自習回家後罵哥哥「你個不爭氣的東西,一天驕傲自大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以及更難聽的一堆話,罵到高潮還會動手。
哥哥後來考去了外地,他說那四年大學時光是他最輕鬆最幸福的,他一點也不期盼寒暑假,因為他根本不想回家……
這只是並不算太典型的一個例子。其他太多,寫都寫不完。
而父親對我呢,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連我作業寫不寫都不聞不問。但是他不關心不關注也同樣就不會逼迫不會打罵。
所以我比哥哥快樂、輕鬆,並且自由。
我也並未因為父親的不關注而懈怠,因為
————我有一個「貓媽」。
首先,我對「貓媽」的理解並不僅限於一個母親的脾氣很好,不打罵子女。就我母親身上的特質來總結,我覺得「貓媽」應該柔軟而有原則,理性感性並存,善良又寬容,自身的氣質氣場讓你覺得不忍心做不好的事情讓她受傷。不是因為怕,是因為愛。因為她,你想成長成為一個美好的人——不是被逼迫「被希望」,是自己想要。子女對父母的愛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一天天相處,相互付出相互溫暖得來的。而一個小孩想要變成一個很優秀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父母長期溫柔以待的善果。
凡事講究一個度,虎媽還是貓媽其實就是個度的問題。過猶不及,什麼事做過頭都不會是好事。
我小時候快給我媽打死,而且都是為了沒考到100分之類的事,不過現在完全不記恨,但是很親密那是絕對談不上的,平時我們看上去也是感情很好的母女,就是一種假裝的親密吧,反正我是儘力不讓她感覺到我的疏離。也許孝女演的很好,我媽是一直以我的孝順為豪的。
那我從這種家庭教育中獲得了什麼呢,主要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做任何事,遇到任何人,都會儘力讓別人愉快,替別人著想,我的家人朋友同事鄰居基本上對我印象都是相當好的。
那你要說,那不是很好嗎?是很好,但是也很累呀,特別是我不自覺地為了讓別人高興幹了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時,或者做了違心的讓步時。
每次有人說我情商高,善良的時候,我其實內心並不高興,但是我又停不下來。
我媽非常好強,非常強勢,我的性格卻與她正相反,而且沒什麼事業心。這可能是我媽媽沒想到的吧。
我媽也是這樣,打就不說了,至今仍然打我。她做的很多行為我現在說出來是肯定引起公憤的。
比如她拆我信,在我房間的門上裝貓眼,常常給老師打電話等等。我從小到大真是沒誇過我一句。記得上學的時候英語測驗滿分100得了96,我高高興興去她辦公室報喜,她當著她同事的面說,你考的這麼差竟然好意思說?不怕別人笑話不知道丑嗎?
反正我從小跟她就疏離,當時我以為所有的親子關係都是這樣,直到我好朋友邀請我去她家吃飯。在飯桌上我朋友和她媽媽非常自然的聊起喜歡哪個男生,聊的非常細節,就如同閨蜜之間互相討論情感問題。我簡直驚訝到不行,原來和媽媽還可以這麼親密!
可能我或多或少都是受了影響,我對人對己都要求極高,過度追求完美。從來不敢和別人很深入的走進一段親密關係,所以我的戀愛都非常短。
不過我倒也不覺得陳喬恩她媽媽有多麼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當母親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的來愛孩子。她媽媽唯一的錯就是尷尬已成,再想改變未免強人所難,還不如接受這種關係。
我媽媽和我就是,我不知道我媽媽有沒有後悔過多關注我,太多的愛讓我喘不過氣。反正她接受我們之間只討論日常話題,不涉及情感。
現在我和媽媽相隔甚遠,反而關係好過從前。你們都知道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咋就不知道拋開孩子談教育也是耍流氓呢?
嚴厲的母親會讓一些懶散的孩子避免誤入歧途,但是有些孩子反而會被激起逆反心理,更加難以管教,走上歪路。
寬鬆的母親會讓一些懂事的孩子有寬廣的發展空間,但是也會讓一些孩子失去控制。
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法說哪個好哪個不好。
不要跟我講各種高大上的教育理論,我沒聽過也不想知道,我只是根據我自己來說的。畢竟有些熊孩子沒有虎媽嚴格看管絕對發展的歪的一b。而虎媽對度的把握也是要求蠻精準的。
讓我受用至今的就是因為我小時候就不愛學習,英語更是一塌糊塗,但是五年級升初一的暑假,我媽逼著我去學新概念,期間各種跟我講學英語對我以後有好處,但是我就覺得一個根本用不到的語言有屁用?但是我開始一遍又一遍的逃課,然後就開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挨打,後來我媽給我報了一個重新開的班,讓我和一群二三年級的孩子從國際音標開始學起,接送上下學,上課的時候就在大廳等我,回家就讓我給她讀一遍今天學的(說來也好笑,一個只知道點頭yes搖頭no的人居然聽我讀了好久好久的英文)。就這樣,一本新概念學完了,兩本學完了,在學校英語課對我來說再也不是天書,也讓我對英語開始入門。直到大學,舍友閉著眼睛痛苦地背單詞的時候,我在笑嘻嘻地聽英文歌,那時候我才無比感激那個暑假我媽所做的一切。
還有你們也別以你們現在的情況來衡量小時候的熊事,我就不信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愛學習懂禮貌有教養,家長說啥聽啥。要不熊孩子這個詞怎麼來的?被熊孩子招惹的時候你就不想打他屁股讓他長點教訓?還是想和他促膝長談講講人生大道理?還是摸摸頭:寶貝以後不要這樣了喔。
我媽可以說不僅是虎媽,更是霸王龍媽,小時候我挨過的打連起來可繞地球四圈,但是因為我記吃不記打,又喜歡作,不寫作業抄作業什麼的根本是小菜,連期末考試前夜我都能看馬戲看到零點(吐槽一句:那馬戲真特么難看!)。所以每次犯錯就是打,各種打,然後繼續各種極限作死,然後繼續打,如此循環著長大。也不是我吹牛逼,論挨打,我不是說正在看的你,我是說在座,都是辣雞!我無比怨恨我媽,各種花式打發,各種作案工具我都記不清了,唯一記得有一次我媽用拖布桿打我,打斷了之後左手一根右手一根雙線操作繼續打,因為那根拖布桿是我揀回去的(?_?)。
但是!自從上的高中,我媽就再沒有動手打過我一下,因為我媽覺得我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需要家長看著的孩子的,不需要她用暴力來修剪我這棵扭曲的小樹苗了。所以她給我更廣闊的空間,但是之前她打我我依然記得,所以對她還是不冷不熱。
所以我報了一所離我家特別特別遠的大學,為了遠離她,當時我沒在家報名,因為我騙她說家裡網不好,別影響我報名,我媽二話不說給我一百讓我找個好網吧,我報考的時候我媽來了,比我還緊張,等我報名結束之後,我媽忽然發現她要和我相隔千里,內心無比堅強的她在網吧無聲地啜泣,死死的拉著我的衣服,我感覺很尷尬,所以我一直安慰她,在網上找資料給她顯示我要去的城市是多麼繁華,我校園等等等等。最終她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
然後等我快開學她離開學校回家之後,我才慢慢意識到我原先過的就是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植物人式生活,也慢慢知道了那個小時候總打我罵我的媽媽到底為我付出了多少。
特別是在在選擇社團的時候,學姐跟我說你會哪個就進哪個,對哪個感興趣就進哪個。我一想,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騎行滑板游龍板架子鼓吉他繪畫街舞等等等等我都有接觸過。我才想起來為什麼每次我突發奇想我媽都會滿足我的無理取鬧的條件,也想起了家裡那一堆堆價值不菲被我束之高閣的廢物。我一下子明白了我媽為什麼對我那麼苛刻的同時,也那麼縱容那個毫無定性的我玩一會這個玩一會那個,因為這些在她眼裡都是開發我特長的工具,所以她無條件支持。那時候我在學校小廣場站著,心裡第一次特別感激我媽媽。
不說了,反正我表達的就是貓媽也好虎媽也罷,只要是愛孩子的就夠了,當然還要看是什麼樣的孩子。不過懂事的孩子即使是虎媽,估計也會變成貓媽吧。人媽好。
還是比較想說 這是陳喬恩現在事業成功 如果她是個很不爭氣的女孩子 嫁的人家也是一般 那她的媽媽還會想要彌補嗎?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講講我自己吧。我爸是標準的中國式家長,退伍軍人,小時候我大概挨打到小學六年級左右,原因千奇百怪,多是考試粗心沒考好、回家晚了半小時這種,有時候也因為把檯布燒了個洞,剖腹了毛絨玩具這種。不使用工具,主要是打屁股,長大以後我爸跟我講過其實這麼操作他手比我屁股疼,主要是起到威懾作用。長大之後不挨打了,但是管的比小時候更嚴,比如說我如今22了門禁最晚10點,每天下班需要給我爸打電話報告一天的工作生活,忘記打了第二天就會挨罵這種。因此我到現在都還是很怕他,做錯事第一反應是不敢告訴他,只不過現在長大了學會了編謊話不給我倆添堵。但我好像並沒有和他顯得生分、無法親近,從小還是經常玩鬧的那種關係,但是確實有很多話,我只會跟我媽說到死也不會告訴他。後遺症就是,我是一個在生人面前非常內向的人,為人處世顯得木訥,對於親近的人也不敢開口求助,雖然我爸的教育在原則上是正確的,但是我確實覺得,他的教育是我性格出現致命性缺陷的根源。
我媽,從小到大連句重話都沒跟我說過,更沒動手打過我,和我像朋友一樣相處,無話不說,但是也溺愛我,家境並不富裕可我從小就被慣得大手大腳,高中大學生活費根本沒有定量,要多少給多少,跟朋友老師領導出現矛盾從未教我反省自己,就認為一定是我受人欺負、被人誤會或者遭人嫉妒。因此我在親近的人面前任性易怒,做事缺乏計劃性,不願吃苦,對別人缺乏包容。
因此,到目前為止我都不打算生小孩,並且嚴肅認真的告知了我的男友,因為我覺得教育實在太難了,很容易走向極端,並且可能一件小事沒有放在心上,卻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我確定自己做不好,因此我寧願杜絕給下一代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其實「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個流傳了上千年的偽概念。其他不說,在知乎上但凡在家暴問題或粗暴教育問題下回答的受害者里有幾個能接受父母?仍然在威權父母之下的受害者所想的也大多都是儘快經濟獨立趕緊離開父母,頂多就是每月寄養老金盡一下義務。
父母對子女每一次粗暴對待都是親情消磨一次的過程。等到親情消磨殆盡,父母與子女其實關係已經跟普通人一樣甚至不如普通人。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人之間,唯一能將他們聯繫起來的只有利益了。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所謂「先賢」們在為「棍棒底下出孝子」時,他們不知道其實子女對他們的「孝」只是基於對他們的財產(房產、錢財、權勢、地位,etc.)的貪戀。對於大部分父母,沒有如上這些卻指望「棍棒底下出孝子」?呵呵,打罵一時爽,老來火葬場。然而這部分父母是沒話語權的。他們被子女拋棄而後悔時是沒人聽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句話也是流傳千年的倖存者偏差。
其實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說,我並不在意父母是嚴厲還是溫和,我只求理解和尊重。
我的父親嚴厲,我的母親溫和,他們還很驕傲這種「嚴父慈母」的組合。
但是當我對人生感到困惑時,父親呵斥「瞎想這些做什麼,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母親拉著我的手流淚悲嘆「你是怎麼了呀,為什麼供足你的吃喝穿戴之後你還是不開心?你這樣走出去別人都會說是我沒教育好的呀」
就親身經歷來說,虎媽虎爸教出來的孩子不會真的有很極端的變態,看上去跟別的孩子無異,內心深處跟父母之間的隔閡永遠無法彌補。
我小時候在舅舅家寄宿了一年,期間三次目睹我舅媽拿藤條打我表哥。那時候我表哥已經五年級了,在學校考年級第一,在家會做飯會掃地拖地抹傢具,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依然被打,因為舅媽覺得不打不成才。
現在表哥已經三十幾歲,學歷好,工作好,結了婚生了孩子,在一線城市買了房子。前年我曾不小心聽到舅媽跟我媽抱怨說,我表哥娶了媳婦忘了娘。
其實我能理解表哥為什麼跟自己親媽疏遠的。
我媽受我舅媽影響,算半個虎媽,不怎麼打我,對我採取放養式求生訓練法。
我六年級開始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初中高中大學都住宿,初中高中時有同學會買很多套校服,每周把臟衣服帶回家洗或者交給學校的洗衣房,而我一般在自己洗衣服。高中之後如果生病了就從學校請假自己去醫院看醫生,看完回宿舍吃藥睡覺,不回家。大學更是如此。
在十幾年的住宿生涯中,初高中周末補課盛行,大學周末各類社團活動打工兼職,其實我在家跟自己親媽相處的時間非常少,目前幾乎沒共同話題。
去年我跟我媽吵架,她說我不孝順,不像別家孩子那麼關心父母跟父母有說有笑,她在我嬰兒時期常常半夜起來餵奶,從那麼一點兒大的小嬰兒養成我現在這麼大隻,我沒良心blablabla……
我的OS:你也只能拿我小學之前的事情出來說了,初中之後除了給生活費給學費,我都自己照顧自己,連我生病了都不知道,好意思說這些嗎?
我也知道自己心冷啊,你不是更心冷嗎?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無法選擇虎媽還是貓媽,也不太可能同時擁有虎媽貓媽,不能作出有效的評判。而對於虎媽來說,既然選擇了極端的方式讓孩子成才,也該承擔後果。
涉及黑歷史,還是匿了吧。看到陳跟她媽媽的相處模式,就像是我跟我母親相處一樣,其中有一個細節每次陳回房間睡覺前都會用鞋子抵住門那就可以知道門被推開過。而我則是從小到大每次回家睡覺都會房門反鎖。
在讀書期間父親基本上在外面走南闖北,家裡就母親一個人照看我跟姐姐兩個人,那時候是家裡最困難的時期,兩個小孩要讀書,在縣城買了一套房,爺爺奶奶需要照看,沒有任何人幫助母親只能一個人拚命工作來維繫這個家,這也是所謂的能量守恆定律,當母親在外面受到巨大壓力時回到家看到我可能是在看課外書或者回家超出她規定時間點等就選擇來揍我。
小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快快長大可以獨立出去,在獨立之前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比如看魯濱遜漂流記等求生類型的書和動漫,家裡的家務都搶著做,當隔壁張大媽王大爺誇我如何勤快懂事事、 體諒母親 ,其實我只是為了早點獨立出去做準備而已。
推薦閱讀:
※我覺得現在大陸電視台實在沒啥好看的節目了,大家現在都在看什麼電視節目?
※電影電視史上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或路人?
※電視台的脫口秀節目稿子是主持人自己準備的還是和編導一同商量的?
※如何評價TVB的電視劇《天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