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殖民者統治過的個別地方為何成為現在最發達的地方?

像香港、澳門這都是被外國人強行霸佔去的地方,我覺得這裡的人民應該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但卻是這些地方是中國最發達的地方之一,是什麼原因?


感謝 @Sean Liu列的文獻,再列舉一篇關於東北的研究,Mattingly(2015)。

撕逼預警。在我看來,假設我們大家都尊重事實,那麼很多無謂的爭吵都來自於擴大問題範圍。嚴格按照題主的問題來的話,答案是肯定的。

再次強調,下面的這些命題全不相等,每兩個中間都有很大的距離,不能一路往下推!研究做出來結論邊界在哪裡就在哪裡。最後,每一個命題前面都要加上一句話:控制其它條件。什麼地理啊人口啊之類的,肯定都要控制的。

目前,被殖民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要更好。

被殖民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要更好。

被殖民的地方狀況更好。

被殖民有好處。

應該尋求被殖民。

每兩個之間都有鴻溝,絕對不能模糊!這個回答只針對第一個問題,如果用數學來說,應該要解釋的是E[GDP_{now} |1_{colonized} ]>E[GDP_{now} |1_{uncolonized} ]

現在可以開始介紹Mattingly的研究了。他選取的區域沒有那麼引人注意,但絕對是相對好做的。偽滿洲國在內蒙古境內有一段邊界,如下所示。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結合雷達資料庫(SRTM, Shuttle Radar Topological Mission),可以精確構造出殖民地邊界以及邊界兩側10、20、30、40公里每一村鎮的數據集,包含人口、GDP、衛生設施、中學教育率,等等。利用衛星數據還可以得到各區域內的燈光指數,這是地方經濟狀況的良好指標。關於燈光數據的良好性質,可以參見Henderson, Storeygard和Weil(2012)以及Chen和Nordhuas(2012)。Pinkovskiy和Sala-i-Martin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說明了結合使用人均GDP和燈光數據是最優的。

首先是比較被殖民之前兩邊的狀況有沒有差異,從描述性統計來看,差別不大,被殖民一側的狀況還要差一些,教育機構明顯更少,收入也低一些。

接下來是看兩邊自然條件有沒有顯著差別。由於這部分地區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尤其是在1940年代),作者考慮了以下變數:土地平整程度、年降水量、土壤質量和礦產資源,發現界限兩側沒有顯著差別。中間這條實線代表了每個距離上曾被殖民區域對應變數減去未曾被殖民區域變數的均值,越靠近0說明差別越小,大於0說明殖民區域要好一些,小於0說明未曾被殖民區域要好一些。像第一張圖就說明了邊界附近被殖民區域自然條件比較差,但越往外差距越小,到了距離邊界50公里處,反而是未被殖民的區域要好一些了。兩條虛線可以理解為95%水平上的置信區間,如果包含0說明不能拒絕0假設。

既然兩邊的自然條件比較類似,是否隸屬偽滿洲國就可以看做一個準實驗。接下來就是正常的估計套路了,直接給估計結果,圖表含義和以上類似。前四張圖分別代表中學教育率、衛生設施數量、政府機構的大小和人口普查記錄的收入數據,最後兩張圖展示了邊界兩側的民族比例差異。可以看到殖民地一側的情況要更好一些,在一部分距離水平上顯著。民族比例差異不顯著。

接下來,作者用斷點回歸做了穩健性檢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也通過了安慰劑檢驗。圖表按照類似的方法理解。此處加入了新指標燈光指數,和人均GDP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最後,作者排除了解放後的政策差異導致這部分差別的可能。因為選定的這部分邊界和歷史上長期實行的行政區劃並不重合,犬牙交錯,而解放後實行的又是層層分解的計劃經濟,大體在同一行政區劃保持一致。所以,解放後政策如何不會影響研究作為準實驗的性質。作者用數據檢查了這一說法,發現解放後的政策實際上還削弱了被殖民區域的優勢。

因此,在作者選定的區域內,題主的猜想是正確的。被殖民過的區域,在2000年,有著更好的教育醫療水平和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這不能推出我前面列舉的其它結論中的任何其他結論。至於為什麼,很可能是因為殖民政府對鄉村地區施行了更強力的控制,並興建了更多的醫療設施和學校。

最後再做一點其它討論。對經濟學有了解的人應該都會知道AJR的經典文章,結論是殖民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通過好/壞制度來傳導的。類似的觀點在通俗讀物Why Nations Failed里也有反映。很多答主提到地理問題,也有很多答主提到制度問題,但很少提到具體的研究。這一塊兩篇經典的研究是Banerjee和Iyer(2002)以及Dell(2009)。前一研究考慮的傳導制度是英國殖民政府在印度殖民地推行的土地改革制度,後來因為1857年印度人民的大反抗(Sepoy Mutiny)而中止,主要內容是破除原來印度地區通行的領主制度(the landlord institution)。進行了改革的地方今天整體比較富庶,因為在1960年代的綠色科技浪潮中,這部分地區貧富差距比較小,農民生產積極性特別高。而保留了領主制度的地區對技術的反應就比較遲緩。此外,領主控制區社會公共品的供給也相對不足。Dell的文章主要考慮的是西班牙殖民政府利用印加帝國原有的勞役徵發制度米塔(Mita)剝削勞動力的後果,發現對經濟具有長期的不良影響。這些研究都充分地控制了地理因素,也從細節上為AJR做了腳註,說明即使殖民宗主國更先進,殖民地也未必能學到這些制度(也可能能學到)。Bruhn和Gallego用整個美洲17國345地區的數據,做出來發現關鍵在於殖民前人口密度和是否有規模經濟。如果密度低,沒有規模經濟,那麼剝削就比較輕,制度的好處可能會更大。

一些細節的話題爭議也很大。以被殖民最嚴重的非洲為例,Grier發現:結合1950-1991年數據來看,被殖民越久的國家,獨立後發展水平反而越高,其中原因是更多的教育設施和更高的教育水平,這是支持題主觀點的。但是,Price用索洛模型來做,發現如果不是被殖民,非洲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可以減少30%。這又和題主觀點背道而馳。Englehart則主張關鍵在於殖民前和殖民後制度的差異,越大可能說明當下經濟越好,這是條件地支持題主的觀點。這幾項研究都沒有Mattingly的乾淨,很難服眾。更硬的結論需要更好的數據和更精巧的設計。

最後,再次說明,不要連鎖往下推命題,一個也推不出來的。雖然沒有可靠的研究來論斷最後幾個問題,但我是堅決反對殖民的。未來可能存在的些許繁榮絕對不能抹殺歷史上存在過的巨大苦難,這一點應該是比較廣泛的共識。

參考文獻:

Acemoglu D K, Robinson J, Johnson S.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5): 1369-1401.

Banerjee A, Iyer L.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legacy of colonial land tenure systems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4): 1190-1213.

Banerjee A, Iyer L, Somanathan R. History, social divisions, and public goods in rural india[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5, 3(2‐3): 639-647.

Bruhn M, Gallego F A. Good, bad, and ugly colonial activities: do they mat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2, 94(2): 433-461.

Chen X, Nordhaus W D. Using luminosity data as a proxy for economic statistic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21): 8589-8594.

Dell M. 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Peru"s mining mita[J]. Econometrica, 2010, 78(6): 1863-1903.

Englebert P. Pre-colonial institutions, post-colonial st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ropical Africa[J].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0, 53(1): 7-36.

Grier R M. Colonial legacies and economic growth[J]. Public Choice, 1999, 98(3-4): 317-335.

Henderson J V, Storeygard A, Weil D N. A bright idea for 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3): 194.

Mattingly D C. Colonial Legacies and State Institution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15: 0010414015600465.

Pinkovskiy M, Sala-i-Martin X. Lights, Camera,... Income!: Estimating Poverty Using National Accounts, Survey Means, and Lights[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Price G N.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Nonindustrial Countries: Does Colonial Heritage Matter for Africa?[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 478-495.


目前4000贊的答案有一定道理,但沒數據瞎猜怎麼行,但我們還是一起多學習比較好。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賈瑞雪教授2014年在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上發表了題為《The Legacies of Forced Freedom: China』s Treaty Ports》(強迫自由的遺產——中國的通商口岸)一文,就說了題主這個事兒。

目前4000贊的答案有道理的地方在於,如果比較一個沿海(江)城市和一個非沿海(江)城市,那殖民者當然更願意選擇沿海(江)城市通商,同時沿海(江)城市也更容易發展貿易,從而經濟更發達。但是!如果樣本範圍縮小到同是沿海(江)城市,通商口岸的選定就比較隨機,從而比較通商口岸和非通商口岸之間的差別才會有意義。所以問題在於目前排第一的答案「控制組」選得不好。

文章的Table 2,第一列和第二列之間比的就是排第一的答案所說的通商口岸和其他所有城市之間在通商以前的各種變數的差距,從而說明不能直接將通商口岸和其他所有城市作比較;但第四列和第五列之間比的是同是沿海或沿江城市,在殖民以前,各種變數上沒什麼區別。作者據此得出一個指示性的結論,殖民者在選擇通商口岸的時候並沒有根據當時可觀測的變數做什麼選擇,通商口岸具體地點的設立是基於條件(沿江沿海)後隨機的。所以下一張圖表,把同為沿江沿海城市,是否被選為通商口岸放在右手邊,其係數可以直接作因果解釋。[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在之後還運用了工具變數法做因果推斷,也證實了這一因果關係,此處略,所以建議說社會科學只能說相關性,不能作因果推斷的知友們補習《基本無害的計量經濟學》(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原文的Table 5,比較同樣是沿海或沿江的城市,被選為通商口岸的城市,2007年的人均GDP要比非通商口岸城市高20000元人民幣(第4~6列),平均年人均GDP的增速要比非通商口岸城市高20%~40%之間(第1~3列)。

既然大家對Table 2的balance on observables不滿意,只好祭出本來略去的作者使用的工具變數了。關於工具變數為什麼能解決selection on unobservables的原因,並非本回答的重點,請自行參閱《基本無害的計量經濟學》或其他計量經濟學教科書。

歷史資料表明,「通商口岸」的選定和「常關」的地理位置有關,而「常關」設立早在17世紀,外國殖民者前來之前就已經設立,並且數據顯示在殖民者來到之前,有「常關」的地區和沒有「常關」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沒有差別;在殖民者到來之後,在非沿江(海)地區,有「常關」的地區和沒有「常關」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也沒有差別,因此「常關」與「通商口岸」的選定有關,卻本身與經濟增長速度無關,符合作為工具變數的兩個條件。作者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重新估計了方程,發現結果與剛才的情況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排除殖民者在選擇通商口岸時有selection on unobservables。

所以無論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數據擺在那兒,我們已經有很強的證據說明「被殖民者統治過的地方比沒被統治過的地方更發達」。

References:
Jia, Ruixue. "The Legacies of Forced Freedom: China"s Treaty Port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6, no. 4 (2014): 596-608.

註:使用「殖民者」一詞僅為方便,不代表答主完全認同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態處於「殖民地」狀態,「通商口岸」等於「殖民地」。畢竟毛主席說,中國當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借用下台灣之胱老培的漫畫

《果然高級》


知乎也完蛋了,連殖民都開始一群一群的洗,還沒一個人能說到點上,愣是叫精神殖黑了半邊天。

@諸葛事後 點名掛你這個 「自由思考分子」。

民族資本主義的優勢是廉價勞動力,在和洋貨的競爭中不斷壯大自己。

說的輕飄飄的啊,「廉價勞動力」 「競爭」,你願意被廉價勞動么?現在把你搞破產,逼你黑心工廠里500一月幹活,為了民族資本主義做貢獻,你樂意么?

事實上,殖民者是這樣讓你 「自由競爭」 的。

鴉片戰爭後,西方侵略者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拐、擄華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轉賣,鶴山人稱之為「賣豬仔」。分兩類:
契約工,即訂約賣身3年、5年或10年;
賒單工,即出國船費由招工者先墊付,欠帳者在國外須受僱主控制,直至還清債款及利息。19世紀50年代,廣東許多口岸設有「豬仔」館,華工出國前集中於館內,喪失自由,備受虐待,常有被折磨至死或自殺者。鶴山早期許多華僑出國也是被當作「賣豬仔」出去的。出國約需2~5個月航程,華工被囚禁於船艙,生活條件極端惡劣,死亡率高達30~50%。故此種船有「浮動地獄」之稱。在海外莊園、礦山中,華工過著非人生活,死亡率高達40~70%。

葡萄牙人販子馬丁內茲把她們塞入長約9英尺(約2.7米)左右,寬不過6英尺(約1.8米)的小船艙。排泄物、嘔吐物充溢其間,惡臭令人窒息,女孩子們渾身骯髒。為防止船艙透出惡臭氣味,人販子全然不管這些女孩子的死活,竟把船艙間的縫隙封堵起來。

船艙頂很低,孩子們連伸開腿坐下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蜷縮著擠在一起。她們的身上生了癬疥、膿瘡,加上滿身跳蚤,癢痛難熬,一個個蓬頭垢面,面如死灰,痛苦地呻吟著。就是這樣,還免不了被毒打折磨。

夠自由吧?

大清手工業是爛,是落後,落後至少還能維持生計。是個國家都得用貿易壁壘保護本土產業你知道不?不這麼搞,產業給擠跨,讓那些破產手工業者怎麼活?
大清封建,他們就不是人?活的窮,活的落後,就有原罪?得被你們文明老爺活活逼成豬仔還要感恩戴德是不是?

洋布、洋紗、洋襪、洋巾入中國,而女紅失業;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桕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入中國,而業冶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

沒列強打進來,清朝自然滅亡/轉為英國的立憲制,的確會晚一段。但是列強殖民到底給了大清一點他們的工業技術沒有?給自強發展的日本揍成啥樣了?殖民地體系把被殖民國老百姓逼成豬仔,隨意殺害,這也是轉型陣痛是不是?

租界僅僅是國家主權的恥辱。經濟上卻是自由港的作用。

2月,日商內外棉紗廠第八廠推紗間發現一名童工屍首,胸部受重傷十餘處,系被紗廠日籍管理員用鐵棍毆打死亡,工人們目睹慘狀,群情大憤,全體罷工。後經上海總商會出面調停,日廠主答允不打罵工人,同時每兩周發放工資一次,工人即恢復工作。5月間日本各紗廠以男工屢起風潮,竟將男工盡行開除,換為女工,這一來引起22家工廠的大罷工。由上海各團體調停,以改良工人待遇,發還儲金為條件恢復工作,不料內外棉紗廠第八廠又開除工人數十名,工人不服,推舉代表顧正紅等八人向廠主交涉,在交涉中發生爭執,日人突開槍擊斃顧正紅,其餘七人受傷,受傷工人向公共租界工部局請求援助,工部局不僅不予以公平處理,反而控以擾亂治安罪名,這一來群情更為憤激。

5月30日學生聯合會分派多隊在租界內遊行講演,當天下午,一部分學生在南京路被捕,其餘學生及群眾共千餘人,徒手隨至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者,英捕頭愛伏生竟下令開槍向群眾射擊,當場死學生四人,重傷30人,租界當局更調集軍隊,宣布戒嚴,任意槍擊,上海的大學校竟遭封閉,這就是「五卅慘案」。慘案發生後全國震動,北京學生第二天即響應,全國各大都市學生也先後罷課,風起雲湧,進行反帝國主義示威運動,民意沸騰。

你倒是學資本主義國家搞個自由罷工個試試啊?
不是殖民者的非人虐待,誰吃飽撐的搞鐮刀鎚子運動?誰吃飽了撐的去反帝反封?知道那時候文盲率多高,大學生多值錢嗎?但是進步學生們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抗爭,可見殖民者殘暴成了什麼樣子!忘得真快啊?

主權是什麼玩意,你知道么?
沒有主權,租界里洋大人怎麼對待你,你有臉說不么?

原題里用「殖民統治」等屈辱性辭彙挑動愛國憤青的神經,哪裡還會有客觀的討論?!

我來給你個精神二等公民客觀客觀!

租界設立之初,本只是專供外人居住的「居留地」,且不允許華洋雜居。若該原則自始至終被嚴格執行,則租界內只有外人居住,無論其自治之權如何擴大,租界也不至於成為近代民族屈辱的標誌。但因太平天國之亂,大批中國難民湧入上海租界,外人亦能趁機謀取暴利,華洋分居的界限遂被打破;華人長期占上海租界人口95%以上的局面也隨之形成。

我就來告訴你為什麼殖民地會那麼發達。因為洋大人租界建的那麼豪華,工業建築那麼上檔次,本來不是打算給你住的,是給洋大人繁殖用的。
白人是想建立美國,但是不是印第安人的美國,印第安人跑出來精美也得乖乖滾進保留地。
怪就怪清政府被殖民的白銀外流,被迫重稅逼出太平天國。

大石橋市虎石溝萬人坑,位於大石橋市百寨鄉虎石溝。那裡是日本軍國主義和偽滿洲國時期殺害中國勞苦人民的集葬墓地。日偽時期,這裡是「日滿礦業開發株式會社」的一個作坊場。1934年,營口第二監獄在這裡設立刑務署,將在押的「政治」押到這裡刑訊和從事重體力勞動。1945年3月,設在高庄屯的「矯正輔導院」,也將搜捕來的「浮浪者」(即無正當職業者)押到此地服勞役,每天都有人死亡。據當年被活著拋進萬人坑,後來又逃出來的倖存者說,當時有很多人是活著被扔進萬人坑的。

給你用的是豬仔館,滿洲國的萬人坑。
你個吃米都成經濟犯的二等公民,想跪,也輪不到你舔。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

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么?意思是怎麼處置你,洋大人說了算。

公共租界華人所住房屋,工部局規定每百兩租銀須捐稅十兩,洋人所住房屋則是每百兩捐稅八兩;法租界公董局則規定,華人房捐標準為每年8%,洋人房捐標準則只有0.5%。因徵稅權落入外人之手,其他如賭捐、妓捐、船捐等各種稅目,其標準均由租界當局任意制定,華、洋之間的不平等,俯拾皆是。

老老實實的交二等公民稅吧。
現在TG維持一點國際形象,就滿嘴喊一等二等的,你知道什麼才叫二等公民嗎,要不要穿越回去嘗嘗滋味?再罷罷工嘗嘗文明的彈藥?

就在百年前,甚至六七十年前,你的祖輩還可能在過人不如狗的殖民地日子。
為了不過這樣生不如死的日子,成千上萬的人在歷史的黑暗裡摸爬滾打,嘗試盡了各種方法,就為了救這個搖搖欲墜的中華。

而今天,你輕飄飄的「愛國憤青」四個字,瞬間就站在了歷史的前沿。
何其正確,何其偉大!
我們是憤青,你自由,你理性。
就當這百年來,為了一個能站起來的中國而犧牲的英雄烈士們的血,全白流了。

要不要再送你一塊匾?


這個結論有點倒因為果了。

香港,澳門,包括以前曾作為殖民地的青島,大連,遍布租界的上海等地,它們本身就是因為地理位置優越,靠著大海,適合作為遠洋貿易的據點,所以才被列強選為殖民地,以此來進行貨物輸出和輸入。 而擁有這樣的地理條件,就算沒有殖民的歷史,在中國國門打開,加入世界分工體系之後,最先發展起來的也一定是這些地方。 不然當時列強為何偏愛這些地方,而不跑去青海貴州之類的地方弄幾個租界呢? 香港的原因還更為特殊一點,知乎很多大神早就分析過了,它還佔了本身是中國封閉時期和世界經濟唯一的聯繫管道的天大便宜。

所以年輕人還是要多讀書,多學習一個,如果被殖民過就能經濟發達,你叫印度和非洲的人們情何以堪?


哈爾濱以頭搶地:說好的東方小巴黎呢?說好的猶太人樂園呢?說好的老外比中國人多呢?說好的東北金融中心呢?現在咋混成副省級城市倒數第一這窮樣了呢?一句話,都怪zf!
總之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光要看zf管理,還要考慮歷史進程。對於落後國家而言,殖民統治確實能夠帶來先進的科技和社會制度,但是在後殖民時代,怎麼發展還是得靠自己。哈爾濱,上海,還有香港可以算是這個光譜上從左到右的三個點。三個城市都是得益於新的交通線的建立得以獲得大量的外來人口和資本。但是在殖民地的光環退卻以後,三個城市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地位決定了自身日後的發展。哈爾濱雖然一度發達,但是在蘇聯革命和中共建政以後,哈爾濱繁榮的基礎其實已經沒有了。沒有了舊俄羅斯資本的支持,哈爾濱能依靠的就是東北一隅的人口資源,而且還得跟其他幾個東北城市競爭。而上海和香港可以依賴整個中國的市場和人口


我們將時間上溯至300年前,大清康乾盛世年間,中國最發達的地方是哪裡呢?
毫無疑問,是江南。
自六朝以來,江南就因為少戰亂、宜農桑的地理環境而得以逐漸繁榮,無論地形、氣候、人口、教育、文化、歷史積累,都是經濟發展的上上之選。
尤其是明清以來,逐漸繁衍,攀科技樹,形成了絲織業的三大中心:江寧(南京)、蘇州、杭州。若是沒有那天崩地裂的百年亂世,依靠自我進化,寧蘇杭必然還會,而且將一直是中國的頂級城市。
對於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而言,港口並非是必然的經濟中心,比如英法德意,最大的港口是利物浦、馬賽、漢堡、熱那亞,而他們的經濟中心卻是倫敦、巴黎、慕尼黑和米蘭。

然而,英國人來了。
1840年,南京條約,兩個核心內容: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
那時的香港只是一個小漁村,人煙冷清,英國人畫的這個圈並沒有鄧老爺子那麼神奇,馬上就讓香港崛起。
真正得益的其實是廣州。以地理論,廣州雖然是嶺南中心,但是也正因為自古為化外之地,不至影響中原穩定大局,才得以被欽定為官方的唯一對外貿易口岸,相當於彼時的經濟特區。
一個遠離中原富庶之地的口岸,經商的傳統對象主要是葡萄牙、荷蘭、阿拉伯人,販賣些茶葉陶瓷什麼的,貿易規模有限,小康可以,想挑戰寧蘇杭可就難了。
然而英國人來了,他們以香港為據點,溯江而上,在廣州紮根。他們想做全中國的市場,而當時的五個通商口岸中,包括上海,普遍只是剛剛開埠的小地方,只有廣州比較繁華。他們不只帶來了鴉片,還帶來了工業品、開工廠的方法和技術,帶來了基督教和革命思想。
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國的第一代民營工業大半誕生在廣州周邊,火柴廠、紡織廠繁盛一時,從洪秀全、康梁維新,到孫文革命,幾乎主宰了半部近代史。

江南三寶為此黯然神傷。
幸運的是,江南畢竟是天賜之地,隨著英國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終發現,最大的市場還是在江南,於是重心開始北上。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割台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大口岸。民國建立,定都南京,寧蘇杭再次重回巔峰。
只是,幸福實在太短暫了,duang的一聲,又變天了。
北洋政府成立,政治中心挪到了北京。袁世凱的發跡地,天津,迅速崛起為新的一線城市。
如果要建設一座北方大港,孫文在建國方略中認為,天津塘沽常年被淤泥困擾,水淺,隆冬易結冰,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在地形上而言,至少塘沽至秦皇島的中點(曹妃甸)、營口、海州(連雲港),都要理想的多。
但那又怎樣呢?英國人從海上而來,經此登陸殺入北京,直線距離最短。1860年《北京條約》後強行開埠,迅速繁榮,此後更引入西式軍事裝備,協助袁世凱小站練兵,號令天下。
就這樣,整個1910年代的風騷,都被天津搶了去。

江南三寶再次心塞。
唉,其實也沒有關係嘛,作為中華之風水寶地,人力終究不可違。待北洋倒台,經濟的重心,還會回來的。
只是這一次,江南的重心,卻已悄悄轉移,上海的時代來臨了。
上海灘,顧名思義,其實並不是一個優良港口所在。至少建國方略認為,杭州灣的地形條件要更加理想。但是沒有關係,英國人看中了這裡,半個世紀的經營下來,終成遠東第一大城市。
你說,沒有英國人在這裡建立的生意網路,上海可能會有這番作為嗎?我看懸。依靠著港口優勢,上海終究會比往日重要,但是是否能取代南京、杭州的角色呢?
我只知道,今天上海最重要的遠洋港口,不在長江口,而是位於杭州灣的洋山港。

正當江南三寶獨自憔悴之時,更令人眩暈的故事接踵而來。
新中國建立了,大半的工業投資扔向了東北。為什麼是東北呢?關外苦寒之地,同樣遠離人口密集的中原。比起寧蘇杭要差遠了好嗎?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那裡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在二三十年間發展起來了整個近代中國最先進的鐵路網路和工礦業基地。重工業的地基已經打好,總比另起爐灶的要強。瀋陽、長春、哈爾濱的地位,輕而易舉的就超過了寧蘇杭,躍升為新的一線工業中心。
另一邊廂,南方偏遠的台灣和香港以自由貿易和吸引外資,迅速工業化。以地理論而言,台灣和香港,同樣要比江南差太遠了。沒有內陸腹地,沒有龐大的市場,沒有受教育的高素質人口。即使是號稱中國門戶的香港,在經濟騰飛的七十年代,其實也是靠玩具、制衣加工發展起來的,李嘉誠那時還是遠近馳名的塑料花大王呢。
而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寧蘇杭就像被關在閨房的千金小姐,縱有萬種風情,也無人得識,只能望著窗外的四小龍展翅翱翔,暗自垂淚。

寧蘇杭的迷惘其實並不孤獨。
清末七十年,成為租界或被殖民過的城市,有天津、上海、香港、澳門、廣州、廈門、青島、威海、大連、煙台、寧波、福州等一大堆。被臨幸過的沿海港口,不管原來是漁村,還是郊縣,最後都成了一方重鎮。
孫文建國方略,考察過適宜建設深水良港的地方,有曹妃甸、洋山港、廣州、營口、連雲港、福州、欽州。沒有得到過洋人眷顧的港口,璞玉終究還是璞玉,花開花落無人知。
為什麼會這樣呢?究竟地理重要,還是被殖民的歷史重要?
其實都不是。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提升,而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在傳統的工業文明誕生地,比如歐洲,歷史的積澱更加重要,因為政治、文化、教育互相激勵,迸發科技的創新,所以最繁華的經濟中心都在內地。
而在歐洲以外,都是學生,都是技術的接受者。哪個地方更自由開放,更願意積極吸收西方的技術和資金,哪裡就率先走向繁華。通常來說,他們大多是港口,租界和殖民地。

殖民地並不一定繁華,比如非洲、印度。
不是殖民地也不一定發展不起來,比如深圳、溫州。
地理終究是重要的,但是開放和學習無疑才是科技進步的第一要旨。


評論區爭論頗多,不一個個回答,挑幾個典型。

1、這個答案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答:駁斥單純的『地理決定論』,指出除了地理決定論,還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

2、這個答案認為殖民地通知過的地方是現在最發達的地方,原因是什麼?

答:不知道。很多因素,但不是單純地理就能決定的。

3、本文由沒有什麼結論?

答:沒有,僅僅是提出可能性。仔細看全文,我提出的可能的解釋都是打問號的,我不知道,但是文獻中有過討論,是不是能夠放在中國的這些殖民地上進行考察,我不知道。但是這些都是『地理決定論』之外的其他解釋。

4、寧波比上海地理位置好

答:相對而言,在大型船舶發展的今天,深水港有重要意義,而上海的深水港建在了舟山。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正是上海地理位置相比於寧波劣勢的一個表現。「好」和「壞」是多方面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而且,本身這個論斷我也是打問號的,似乎我並沒有言之鑿鑿的說寧波港口比上海好。

5、下水道是什麼鬼?

答:僅僅是舉個殖民時期殘餘的基礎設施的例子。

6、武漢的經濟發展跟武漢大學的關係?

答: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發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渠道,雖然在武漢的例子上,我並不知道影響有多大,所以我在文章中還是打了問號。

7、你沒任何結論寫答案幹啥?

答:誰說寫答案一定要寫結論的。

8、你這是掉書袋!

答:我可以不掉書袋,你如果給我三年時間,給我提供每年不少於20w的年薪以及配套的研究條件,我興許可以給你一個嚴謹的回答。

9、你寫本文的邏輯又是啥?

答:地理、文化、制度等因素相互影響,對經濟發展有非常複雜的非線性關係。可以說地理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想要排除殖民地因為其他渠道而促進經濟發展,只講地理方面的原因,而不給出證據證明其他渠道對經濟發展沒有影響,是不夠的。這樣的回答是武斷的。

10、那你寫這個答案是為啥?

答:駁斥那些自以為是的、自己不多讀書還勸別人多讀書的中二少年。

================================================

這個問題可以邀請專門做發展經濟學、經濟史學的人來回答,我是來慢慢看知乎一眾外行大V強行裝逼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

純學術的paper可以不看,畢竟不能要求外行看paper,但是至少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幾本暢銷書,比如《Why nations fail》、《Guns germs and steel》、《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總應該翻翻看看再過來答題吧?

很多人從地理位置的角度說事,的確是個很好的解釋。實際上,這點非常正確,這也是「地理決定論」的典型觀點。

然而,你們知道經濟發展理論除了地理決定論,還有制度決定論文化決定論么?

上面列舉的三本書裡面,《Guns germs and steel》可以算是地理決定論,《Why nations fail》是制度決定論,而《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則是文化決定論。

更麻煩的事情是,以上三派相互爭論,在學術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誠然,地理非常重要,但是地理重要就能排除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么?

比如制度。雖然改革開放之後,全國的制度趨同,跟殖民地沒有啥直接關係,但是,從1949年到1978年,三十年的時間,能改變很多,很多事情也不能改變。比如金融,Acemoglu在《Why nations fail》裡面比較過美國與墨西哥殖民地時期的金融制度,得出了金融制度的差異是導致美國、墨西哥後來發展大相徑庭的一個重要原因。想一下上海,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上海的金融業績都走在全國最為重要的位置。為什麼呢?因為上海從殖民地時期就是金融重鎮,比如著名的滙豐銀行(HSBC),S就是上海。殖民地時期留下的金融觀念是不是促進上海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Acemoglu在他最有名的文章《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裡面,就提出了如下的邏輯框架:

殖民地通過影響當地制度影響了今天的經濟發展,其使用的工具變數策略使得因果識別變為可能,最終證明非洲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時期的不同制度造成的。所以現在中國前殖民地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多少是由於殖民地時期的制度造成的?你有什麼證據可以說明在中國不存在這種影響呢?

再比如文化。上海的契約精神一直被誇讚,這與當時上海成為殖民地,並與國外經商應該是密不可分的。你能排除這些文化因素也可能導致經濟發展的差別么?

返回頭來,地理決定論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靠譜。

比如,地理決定論的一個很大的論點是上海處於長江口,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這點在殖民地時期可以解釋為什麼挑選上海作為五口通商之一,但是你要注意啊,上海是沒有天然的深水港的啊,你知道上海的洋山深水港建在哪裡了么?按照地理決定論,是不是有深水港條件的寧波更有優勢呢?

上海現在的GDP中,到底有多少是港口支撐的,有多少是金融服務業支撐的呢?

當然,這三個決定論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比如上海如果沒有得天獨厚的位置,就不可能第一批開埠;不能第一批開埠,就沒有後來的文化、制度的發展。但是使用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否認其他渠道,這邏輯似乎也太好了點。

再比如,溫州,歷來就是窮山惡水啊!地理位置上,真是太差了。但是,溫州現在卻很富有。為什麼?可能就是因為窮山惡水,激勵了溫州的企業家精神。所以地理條件好和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還真不一定呢。

這還不算殖民統治者帶來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之類其他條件呢。青島的下水道,山東的膠濟線,都跟殖民地時期修的。你可能覺著這些基礎設施新中國也會修,但是不要忘了經濟學有個詞叫做「路徑依賴」。這個效應有多強,看看城市與瀑布之間的關係就知道了。還有各個地方有多少殖民地時期留下的大學?這些大學對殖民地地區的人力資本積累又有多大的提高?如果沒有了「學大漢武立國」等一眾高校,武漢的經濟到底能比現在差多少?

經濟發展的因素實在非常複雜,並不是單純地理、制度、文化就能解決的了的。地理重要,但不是全部。殖民地可以從文化和制度上影響經濟發展。單純從地理因素否認殖民地的其他影響,基本是naive的想法。經濟學是一門需要嚴謹證據的科學,哪裡是誰都能來拍腦袋胡扯淡的。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殖民地遍布,不止於東南沿海。比如整個東北都被日本收入囊中,新疆也被毛子統治過。然而東北老工業基地正在衰落,表現也並不如東南沿海城市。至於北疆,恩。

還要加上正在被印度殖民統治的藏南,比我重慶發達了麽?

所以該命題不成立。


很多答案都在否認題主的提問,認為發達與否跟殖不殖民毫不相關。這種觀點顯然是偏激的。
同樣是沿海城市——
為何大連比錦州、營口、丹東、葫蘆島發達?
為何青島比煙台、威海、日照發達?
為何廈門比莆田、泉州、寧德發達?
至於廣東地區,除了深圳是被特殊照顧的城市之外,有哪個沿海城市可以和香港澳門平起平坐?

被殖民的城市之所以發達,不一定全都是因為「被殖民」,但「被殖民」必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否則
香港一個小小的漁村何德何能成為國際大都市?

拿隕石砸坑做比喻的那個答案根本經不起推敲:坑是誰砸的?如果沒有隕石從天降,平地會自己生出一個坑嗎?
這樣的答案不但不機靈,還從側面反映了答主仍存在「閉關鎖國」「孤芳自賞」的思想——我天朝上國本來就有發達基因,誰來殖民都一樣,該發達就是要發達,你把這個城市滅了都不好使,我們就是有發達的天賦。
更可悲的是,居然有大量的人為這個機靈點贊。說明有這種閉關鎖國心理的國民仍然佔大多數。這類不能獨立思考的愚民思想的大量存在,我想對中國的綜合發展是有阻礙影響的。本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完成了65%,正因為有這群愚民,發展速度漸緩,剩下的35%會被無限拉長。原本50年就能實現的民族復興,估計要500年才能達到了。愛國沒什麼錯,但不敢、不能或者不願正視殖民的正作用就太愚蠢了。

還有答案說:如果殖民就能發達的話,非洲怎麼不發達?
非洲農業不發達,是因為他們的肥料里沒有摻入金坷垃。然而金坷垃是美國聖地亞哥出產的,美國老大哥無償地把金坷垃撒向中國。於是,我們的農業才發展起來,吸收兩米下的氮磷鉀分分鐘搞定。


昨天在南都微博上看到的,還算切題。有時候殖民者並不比統治者恐怖。
——————
再說,英國人當初來天朝是為了做生意的,誰願意跟四億人過不去啊。後來賣鴉片也是有個過程的。 http://m.baidu.com/from=1086k/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0_1002%2Cta%40iphone_2_4.4_2_6.3/baiduid=B620131A6B1AFB947AF9F26A621793D8/w=0_10_%E8%8B%B1%E5%9B%BD%E8%B4%A9%E5%8D%96%E9%B8%A6%E7%89%87%E7%9A%84%E5%8E%9F%E5%9B%A0/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13308747229902685674order=1vit=osrestj=www_normal_1_0_10_titlem=8srd=1cltj=cloud_titledict=30title=%E5%8E%86%E5%8F%B2%E5%BE%80%E4%BA%8B%3A%E8%8B%B1%E5%9B%BD%E4%BA%BA%E6%88%92%E8%8C%B6%E5%8F%B6%E4%B8%AD%E5%9B%BD%E4%BA%BA%E7%A6%81%E9%B8%A6%E7%89%87-%E6%96%B0%E5%8D%8E%E8%AF%BB..._%E6%96%B0%E5%8D%8E%E7%BD%91sec=8581di=6c826a6164dbb2abbdenc=1tch=124.0.0.0.0.0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GB3GRmBA_zS7iEytfeSlItdnJ7HNMnSNGICb9jDOsBsQwXKu0VAo8AV2mv50smcb7nncbPfvbM8_U_


現在還有人吹香港,就拿香港最出名的電影業來說吧,所謂的東方好萊塢,97一回歸就變垃圾了,不少人說中央政府太壞了,都把香港電影業給摧毀了,但真的是回歸導致香港電影變壞了嗎。

我們要知道香港電影業是個非常畸形的存在,他誕生在一個極其巧合的環境下,在這個環境下:建國初大陸大部分文藝創作者南下香港,台灣文藝創作者因為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導致台灣文化產業也停滯不前,所以有自由創作環境,吸收了大量人才的香港,同時擁有台灣,東南亞這兩個海外票倉成了東方好萊塢,但這種狀態極其不自然,是空中樓閣,極易倒塌,陳可辛自己都說了香港這種地方是不應該有電影工業的。

進入新世紀後,好萊塢的數字特效大片鯨吞全球,在《侏羅紀公園》《終結者》《泰坦尼克號》這種電影面前,所有國家的電影都是弱勢文化,無論你是西歐,南美,東南亞,香港,台灣,日韓,面對好萊塢,都一個樣。

香港回歸前後,因為政治原因,1995年台灣立馬對好萊塢完全放開,香港立馬丟掉一個大票倉,東南亞觀眾也選擇更有性價比的好萊塢大片之後,香港電影業立馬崩潰。

就不說曾經是殖民地的香港,就是英法德這種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對好萊塢,他也崩潰,今日的西歐,在電影上只能拍出低成本的喜劇片,文藝片,比如跟美國同文同種,香港殖民者的英國,沒了好萊塢的技術支持,他拿什麼去拍出《007》和《哈利波特》

而今日的香港導演,被大眾熟知且票房口碑都不錯,成功北上的沒幾個,陳可辛可以算一個,為什麼這麼多香港導演北上沒有成功?因為大多數香港導演只適合生活在那個700萬人口市場的香港,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拍出符合大市場標準的電影。

大家要知道:香港人接受的是英美教育,講的粵語,他們很多人連成語都不會說,台灣人跟香港人就很不同,台灣人接受是正統的中華教育,講的普通話,能跟大陸人看同樣的電影電視劇,《尋龍訣》是中國電影的一大突破,編劇監製就是台灣人,但香港很難做到,所以你看看香港人拍的《錦衣衛》被大陸導演拍的《綉春刀》吊著打,很多爛片背後都是香港人,比如最近的《封神傳奇》《幻城》還有之前的《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很多爛到令人髮指的電影都是香港人搞出來的,今日的王晶還可以賣情懷來賺錢,但等他們老去,未來的香港呢?未來的香港就徹底沒有電影業了,未來的香港電影人必須擁有大陸.台灣電影人的素質才能繼續發展,要不直接會被大陸觀眾拋棄。

所以,從電影業我們就能看出,就算你是曾經的殖民者英法德又如何,還不是被好萊塢傾銷,自身都難保,同時我不否認英國確實讓香港變成發達城市,如果香港被那個時代的大陸統治,絕對會變差。

但另一方面,你拿個曾經殖民地香港發達,那印度,非洲,東南亞都曾經是歐美的殖民地,他們為什麼不像香港一樣發達,因為那些地方人口太多,地理位置不如香港好,僅從這點就可以否定殖民者統治過的就發達,應該這麼說:如果地方夠小,地理位置夠好,正好處於冷戰邊緣便於發展經濟和輸血各種因素加一起那麼被殖民才發達,但如果你地方大,地理位置差,政治不穩定怎麼搞都沒用,人家菲律賓也曾經被美國殖民過,菲律賓處處學美國,現在還說自己是東南亞的美國,但現實呢?他依舊是窮國,弱國。


題主的想法呢就好比,一戶大戶人家家道敗落了所有人都只能要麼出去要飯,要麼白手起家重新干。其中有幾個家族成員被抓去給別的大戶人家家當奴才,在大戶人家吃得好穿得好當然比要飯強,那麼這戶人家裡面有人就想了,我們要是都被抓去當奴才就好了,肯定各個比現在過得要好。

中國直到清朝前期,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直到工業革命前,仍掌握著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很長一段歷史時間當中,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幾乎影響著全世界所有的知識分子。而在鴉片戰爭後極速衰落的中國,可不就是一個家道中落的大戶人家么?從二戰廢墟中重新爬起來的中國,可不就是重新白手起家了么?

可惜有些朋友,卻以為中國從來都是窮國,是落後國;奴隸當慣了,自己就先打斷了自己的脊梁骨,看到曾經的奴隸主,便忘記自己和他平等的身份,主動地趴下來跪舔了。

西方發達國家建立殖民地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做生意。從荷蘭始,到葡萄牙、西班牙,再到後來英法美德意奧,大部分國家最初建立殖民地都是為了獲得更豐富的原料、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廉價的勞動力。所以,觀察他們對殖民地地理位置的選擇,就和我們現在開店要選址一樣,我們很容易看出,大部分殖民地,都是在沿海地區或交通要衝的島嶼。

例如澳門,作為中國最早的「殖民地」,處於珠江入海口,位於從東亞到東南亞的海路中段。葡萄牙人最早在正德年間,也就是1510年前後到達澳門,並將澳門作為一個歇腳和補給的地點。從澳門到中國的北方沿海非常方便,借著季風和洋流的助力,只要一個月就可以到達天津,在崇禎末年從珠海至天津這條海路甚至被開闢作為運輸糧賦的通路之一,足見澳門的地理位置優越。如果不是明代的禁海令致使片帆不得入海,如果戶部早一些將這條海路開闢作為糧賦運輸的途徑,或許澳門的地位,就和諸多漕運要鎮如揚州、濟寧、通州一樣,將會發展為一個發達的市鎮。只可惜大萌帝國沒有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於是葡萄牙人拿到手裡的澳門,只是一個破破爛爛的小漁村。

香港的情況也是如此。倚靠大陸而伸入海洋的香港在只重陸權而輕海權的清政府眼中只是一個小小的破漁村,所以割了就割了;但是在極其重視海權的英國人眼裡,卻是一塊珍寶。香港是個深水良港,處於從東亞往東南亞、非洲、西歐甚至北美的海運要衝,這樣的一個港灣,做商品轉運和集散,以及航路中轉補給,再合適不過了。作為英國在遠東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國人對香港的重視無需多言。

同樣,當我們放眼世界的時候我們也不難發現,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地最初都建立在沿海,比如加拉加斯,比如聖保羅;這些港口直到現在都還是國際航運要地。英國人在美國最初的殖民地也一樣,紐約、波士頓,還記得波士頓傾茶事件么?當時波士頓就是英國人用來做生意的一個重要商港,否則哪來這麼多茶給你倒的。而歐洲人在非洲的殖民地長期以來也都分布在沿海地區,對內陸的殖民直到20世紀初才漸漸推進。而諸如拉各斯、阿比讓、開普敦等港口,今天也仍然是活躍的商業港口。

而假使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這些港口,自然也都會在海洋時代發展成為發達的大城市,就和英國的利物浦、法國的馬賽、德國的漢堡那樣,根本用不著殖民者來建設。

當然,題主的邏輯也是不無道理的,如果不是「先進的」殖民者「發掘」了這些地區的優越條件,在「落後國家」的手裡,這些地區的發展,將遠遠不及現在的水平。

這是實話,我們需要承認;在之前很多答案的評論區里,也有把上海和香港拿出來比的,的確,上海在新中國的前五十年里,雖然坐擁良好的地理位置,發展卻遠遠不及香港。而今天,上海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已經趕上甚至超過香港,但客觀而言,持題主觀點的朋友們也已經指出了,香港的發展停滯和上海的超過香港,是因為香港在97年回歸了,所以才……

對,這也是事實,不過並不是某G的管理能力遠不及「殖民者」,而是一些客觀原因。

眾所周知,在1979年之前,中國一直處於閉門造車的階段,而香港作為封閉中國唯一的開放口岸,承擔了所有對外交流和國際貨運。背靠著中國這樣一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其優勢可見一斑,也無怪乎其飛速發展。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後,上海、天津、寧波、青島、深圳、大連等港迅速崛起,香港不再是唯一的對外交流窗口,也不再是唯一的國際商港,其發展放緩甚至衰落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因為她的所有優勢都已不復存在。事實上在97年前,香港已顯疲態;而97年後,中國經濟有了極大跨越,香港的優勢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所以,現在香港也在由殖民地時期的加工製造業向金融及第三產業轉型,也算是一種必然。

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僅要靠自身的努力,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因為歷史的原因,一些殖民地發展得比其他地區更好;而也是因為歷史的原因,一些殖民地已經衰落了下去。所以,並不是殖民過就一定好,君不見蘇丹、馬里、安哥拉?

-_-#被編輯抓住摸魚了,我去寫稿了……有空再聊……


帝國主義照顧中國,題主滿意否?首先發達如何定義,其次要分析這些地區幾十年的政治經濟環境等等方面因素。而不是面對結果隨意找個你喜歡的原因!


這個問題本身是倒因為果。很多人都已經指出了,是這些通商口岸天然就是經濟中心,而不是殖民化使它們成為經濟中心。所以對問題本身我沒有什麼新見解了。
我就是進來嘲笑不懂裝懂的「制度決定論」愛好者,擺出「我都知道」的識字分子的架子,結果只證明了自己才是不多讀書還勸別人多讀書的中二。

比如,地理決定論的一個很大的論點是上海處於長江口,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這點在殖民地時期可以解釋為什麼挑選上海作為五口通商之一,但是你要注意啊,上海是沒有天然的深水港的啊,你知道上海的洋山深水港建在哪裡了么?按照地理決定論,是不是有深水港條件的寧波更有優勢呢

不需要

三年時間,給我提供每年不少於20w的年薪以及配套的研究條件,我興許可以給你一個嚴謹的回答。

我花了三分鐘就查到嚴謹的信息。
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是2005年12月10日開港的。
而據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統計,上海港2005年的貨物吞吐量達4.43億噸,首次超過新加坡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完成的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9萬標準箱,比上年增長24.2%,繼續穩居世界第三位。


我並不是完全反對制度和文化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很顯然晚清的封建制度和頑固保守文化就嚴重阻隔了中國趕上世界發展的腳步。但是這位@慧航 先生除了覺得被殖民地化是件大好事的堅定信仰,和擺出一堆看似很嚇人的書袋之外,對於常識則很需要加深學習。

慧航先生,很樂意免費告訴您,「深水港」的標準是隨著人類技術能力的進步而在不斷變化的。在上海開埠時和初期,現在的旅遊風景區上海外灘就是當時遠東最好的深水港之一,足可以接納當時最大型的船隻。實際上作為深入陸地的江港,對於以現在眼光看,噸位極小的十九世紀船隻來說,幾乎無風無浪的黃浦江是遠比海島型更好的天然良港。
甚至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港(一直佔據全國第一大港位置)的主要碼頭岸線才轉移出黃浦江。而直到現在,依託長江岸線的外高橋港區也仍然是上海港的兩大核心港區之一。


我在這裡實名強烈反對所有說「殖民地有錢是因為他們在被殖民之前就有錢」或者「殖民地本身地理條件優越,沒有殖民者也會好」這種說法。沿海地區發展的確自然地比內陸好,但即使如此,沿海地區發展好的原因和被殖民後發展好有同一個原因——接近發達經濟和文化。

中國「數得上名字」的不平等條約商埠(treaty port)有牛庄,大連,天津,威海衛,青島,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香港,澳門。這些城市中,除了蘇州明顯比上海富饒,廣州明顯比中山富饒,泉州明顯比廈門富饒,其他城市在1700年和旁邊的青皇島,丹東,唐山,煙台,台州,莆田,深圳比沒有顯著區別(都是現代城市名)。但今天,前列表城市比後列表平均高一線以上。有意思的是,在後列表裡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深圳,雖然不是殖民地,但在它發展初期,它的批評者認為它是變相殖民地。這個答案里有更嚴謹的數據。為什麼中國被殖民者統治過的地方反而是現在最發達的地方?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不平等條約商埠比它們的鄰居更早接觸到現代商業規則,更早接觸到先進科技,在貿易過程中也讓許多買辦得到原始積累社會財富的機會。就算這些不平等條約商埠的優勢一開始是地理優勢,現在它們的優勢已經是社會財富。

我為什麼要如此嚴肅地在這個問題里反對抖機靈答案?因為這些答案淡化了一個中國近代史的事實——中華文化在近代不是先進文化。假如有兩個皮匠,一個悶頭苦心鑽研,另一個向最好的老皮匠拜師,拜師的皮匠必然比苦心鑽研的皮匠水平高。內陸傳統經濟中心,比如安徽,就是悶頭鑽研的皮匠,香港就是拜師的皮匠。

悶頭鑽研的皮匠對此自然不滿,認為拜師的皮匠的手藝不是他自己的。拜師的皮匠也會經常受到師傅的欺負。這些因素導致了剛入行的皮匠更可能選擇鑽研而不是拜師。在當代中國,洋大人的橫行霸道和進口商品對本土手工工人的衝擊導致了1900年時的中國人排斥外國人和殖民地。

但是,中國已經收回殖民地了,拜師的皮匠也已經畢業了。現在,有種聲音認為拜師的皮匠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天賦,而不是他師傅的水平高。這種自欺欺人會讓中國在未來更可能再次犯閉關鎖國的錯誤。

我提到「再次」犯這個錯誤,是因為雖然中國離最先進地區比一百年前近了很多,中國仍然不是最先進的地方。過去三十年,中國的發展不是因為在技術或者企業管理能力的突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total productivity factor growth),而是標準的依賴外資,外貿,外國技術的追趕式增長(catch up growth)。不理解這點的人會年復一年地在知乎上問「中國人為什麼高考要考英語?」,「進口器材/葯這麼貴,中國人為什麼還去買?」,「為什麼殖民地更發達?」這些問題。


樓上說的很對,這是典型的倒因為果。

需要強調幾個概念的是, 西方航海國家大概經歷了農業時代,大航海時代,工業大航海時代這幾個階段。肥沃的土地在農業時代是寶地;大航海時代,優良的港口就成了繁華之地;進入工商業時代之後,像魯爾這種資源富饒,方便交通的地方成了好地方。

換句話說,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代是含有不一樣的地緣價值的。

然而,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這樣的變化好歹有一個漸變的,適應的過程。對於日本這樣的國家,由於本身就缺乏資源並依賴海貿,明治維新後這樣的變化也不會太過劇烈。
然而,大清是個農業國家。

中國是被強行帶入大航海時代的,標誌就是1840年那一場戰爭。
顯然,對於中國來說,強行從農業時代進入工商業時代,這個過程太劇烈了,其程度,就好比現在百度突然倒下,誰來接過這塊大市場一樣。

香港和澳門,其本身在工商業時代就有巨大的地緣價值。
然而為什麼我們會有「殖民地高級」的想法,實在是因為,香港和澳門,在農業時代就是一塊蠻荒之地,於是在我們眼裡,香港和澳門的發展,就是洋人的功勞了。
在經歷了從農業時代到工商業時代的劇變之後,香港和澳門還沒在中國這個平台上展現港口的地緣優勢,就已經成為了歐洲的殖民地。隨後,歐洲人的軍艦,官僚和工程師,將港澳的地緣潛力逐步挖掘出來,於是看起來,原來的荒島就在洋人手裡變腐朽為神奇。
最好的對比是大連(旅順),在清末,大連已經成了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北洋水師的基地之一,雖然之後落到俄國,日本手裡,但是顯然,沒有大連人認為自己城市發達完全是日本人/俄國人帶來的。
上海,寧波,廈門,大連,青島,這些都符合這條定律。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符合這條定律。
這個世界上的殖民地可以分兩種,一種用於掠奪資源,如印度;一種用於通商貿易,如新加坡。
事實證明前者都很不好,後者都很好。
雖然工商業時代工業和商業無法脫離彼此,但還是有區別的。
一般來說,港口城市一般是發展商業的;而具有資源的地方適合發展工業,但是在外國殖民者眼裡,只能被運走資源並剝削,除非本國工業化,否則是不會有大發展的。
我們看到,在港口城市崛起同時,中原,關中,四川都衰落了。這是大勢使然,難以逆轉。(直到中國進行了工業化,這些地方才又煥發生機)
舉個不好聽的例子,若是當時英國得到關中這塊殖民地,那麼日不落帝國是無法經營好陝西的,反而會造成「八百里秦川」的巨大衰落,最好的結局就是和印度一樣。
當然,大英帝國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他不會幹這種蠢事。


因為這些地方地理位置好才會被殖民好不好……
內陸小破城,誰要啊……老外也專挑好的下手,他們又不是傻逼。
地理位置好,當然發展得好。
老外的文化的確有一定因素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決定性的還是地理位置啊。

物流是所有發展的基礎。
你家大爺沒教過你,想致富,先修路嗎?
就算你大爺沒教過你,聖雄甘地也應該教過你啊!

說真的,你們都該去玩玩《文明》
玩了這遊戲,知乎上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


窮逼!打個商量吧,把你家孩子給我,我給你養大,我保證他的吃穿住行都比在你家好,不過他必須從小就給我家幹活!必須去給我家掙錢!必須再也不能認你這個親人!
什麼?
我威脅你?
No!No!No!
是你太窮了,我這幾百號兄弟怕你起歹心硬跟來的,放心,我是很有「貴族紳士風度」的人,講道理的


推薦閱讀:

世上有沒有剝削?
當初該不該打倒地主?
為什麼說生產力的進步是井田制崩潰的根源?

TAG:經濟學 | 中國 | 政治經濟學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