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你行你上」的這種思維?
相關問題:
「你行你上」的說法到底行不行得通?
雞蛋被嫌小時母雞反駁「你下一個試試」的邏輯或理由是什麼?
「說別人做的不好,有本事你自己去做啊!」遇到這種借口應該怎樣回復?
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你行你上」的這種思維? - 人際交往「你行你上」我覺得是幼稚且愚蠢的言論,是對評論權的蔑視。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提的建議和意見就被埋沒而導致的嗎?我對此其實很是奇怪的,盲目攻擊固然有錯,但「你行你上」這種思維實在是太奇葩了。如何去解釋這種現象?又怎麼能消除這種思維呢?
看到大家的答案之後的補充:
沒有想到第一個問題就有這麼多人回答,還是很激動的,雖然很奇怪為什麼類似的問題沒有被我搜索到,也許是我沒有認真去找吧。
其實我自己問這個問題更多是找認同,也是考慮以後如何反駁這種話。但我沒想到回答的方向卻是為這個問題做辯護,甚至最高票回答使用「要約」這個概念跨界解釋。我覺得我雖然學識淺薄,但是對於評論要負責和你行你上這兩個概念之間界限大概還是能看清的吧。但仔細一想,也許是所處的環境不同,「你行你上」於我來說更多見於體育評論中。比如籃球、足球,我們說國足誰誰踢得不好,哪裡哪裡不對,然後得到一句「你行你上」的評價,很莫名其妙啊。我又不是踢足球的,為什麼要我上?就算我是踢足球的,說他踢得不好也不代表我自己就要上。以前常用術業有專攻來回應這種質疑,後來覺得也不是特別合適。電影評論家不需要會拍電影,會看就可以了;美食家也不需要會做飯,他們只需要吃。不過,似乎在中國評論家是沒有生活空間的,因為「你行你上」。。。
不過現在網路這種評論的確負面作用很大,這種粗粗看完之後隨便不負責任的說上兩句是有很大問題,原作者看到之後也是很傷心的。我覺得這些絕對不能成為用「你行你上」這種話語來回答的借口。你行你上根本不是什麼要約,根本不是要求你對你說的話負責,而是對評論權的漠視,是一句無邏輯無誠意的粗話。我絲毫看不出來這四個字裡面有要評論者負責的意思,只看到說話者的無力蒼白還有那種驕傲、自閉與憤怒。
(但是,現在這個答案的方向越來越不對了,說得好像這種「你行你上」很高尚一樣。拜託,誰不知道上的那個人的幸苦,我們說你不行,但沒讓你下啊。)
「你行你上」是一種偷換論題的謬誤。
這句話邏輯為:如果你行,那麼你上;如果你不上,那麼你不行。它討論的是「你行不行」的問題。
但原來的問題應該是討論另一個人行不行,即「他行不行;「你行不行」跟「他行不行」沒有關係,就算「你不行」,也論證不出「他行」。
比如我說某球星打不好籃球,甲反駁說你行你上啊,這是無效的反駁,因為我討論的是那個球星能不能打好,而甲把問題換成了我能不能打好,使我們討論的不再是同一件事。就算我打不好籃球,也說明不了那個球星能打好籃球。所以說「你行你上」的人犯了偷換論題的謬誤。
通常被逼到偷換論題的地步,已經說明那人無法用事實和推理來支持他的觀點了,若是辯論,則已可判輸。
質疑的人想表達的是,你和我內心的標準不符,所以我說你不行。
回應「你行你上」的人表達的是,你有幾斤幾兩,憑什麼說我不行。
這裡邊,質疑者選取的參照物是,自己的內心標準;回應者選取參照物是,質疑者自己本身。
本來回答到這裡,基本上就是一個參照物的選取差別,就算完畢了,但我聯想到最近知乎上碰到的事情,這件事情相信對你理解「你行你上」這句話很有幫助。
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質疑一件事或人的時候,如何回敬「你有什麼資格說我」這個問題?
從這裡可以看出知乎上擁有眾多粉絲的名人和不怎麼出名的人對待同一個問題的思維差異。
這個問題,答題者基本上都能從質疑者本身的問題和回應者本身的問題出發。但是:
排名前幾的答案側重點基本都在說:質疑者應該好好的反省自己,不要想著回應,要找能尿到一個壺裡的人。而且這基本上都是知乎上名人的回答。
排名靠後的答案側重點基本都在說:回應者過於簡單粗暴,你怎麼能不讓我們發言呢,開始想著怎麼才能回應這句話。而這全部是知乎上不出名的人的回答。
我要開始歸因了,正常人的反應應該是這樣。
名人之所以側重於質疑者的反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受到過很多類似的無理質疑和盲目攻擊,他們說「你有什麼資格討論這個問題」和「你行你上啊」往往不是真的為了打擊質疑,而是我懶得說了不想討論了,就在雙方都認為對方是傻逼之後,討論得以結束。
而不是名人的那些人子所以側重於對回應者簡單粗暴的回應不滿,我想是因為他們往往扮演著質疑者,了解自己滿懷熱情去跟名人討論問題卻被一棍子打死的憤怒,更能了解質疑者的苦衷。
於是,拋開那些純噴子不說,我從善意的角度去看的話。這裡質疑者和回應者的分歧在於,專業門檻有時很高,質疑者想學習但問的問題都有可能錯了,回應者一看認為質疑者什麼都不懂就懶得理了。(此外會有多種排列組合,但我只假定每個人是善良的)
然後每個人都回答的是比較理性的,但會側重於某一方面,因為「暈輪效應」和「正性偏差」的緣故,名人獲得的票數高實屬正常,別想太多,他們的言論也不一定就代表主流,因為沒有把姓名堵上
再來讓觀眾投票。(個人認為這是防止名人贊的一個方法,投票後顯示姓名)
所以,回應有回應的苦衷,質疑有質疑的道理。
這裡問的是「為什麼」,不是問「是什麼」,也不是問「錯了沒錯」,也不是問「該怎麼辦」。本回答想關注的是,為什麼這麼明顯的邏輯謬誤會大範圍的使用。本回答想從經濟學和心理因素、社會環境的視角去看這個現象。
我們當然都知道,「你行你上」是錯誤的論證方式,這根本沒有任何討論的價值,甚至不值得我們花一丁點時間去討論它到底錯沒錯,到底錯哪了。這個錯誤難道還不顯然嗎?
關鍵在於,這麼顯然的錯誤,為什麼在現實中會這麼常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學的問題。
我們首先看「你行你上」都會在什麼場合出現:
— 小明:我覺得xx歌手的唱功不是很好,特別是在修飾音的方面。除此以外,他的音域也不夠廣...
— (xx的粉):你說他不好,你行你上啊。
—小明:(尼克楊問號臉???)
— 小明:我覺得xx電競選手主要的弱點在於,太依賴隊友的配合了,單打能力不強。
— (xx的粉):你說他不好,你行你上啊
— 小明:(尼克楊問號臉???)
類似的「邏輯」還有:
我只聽比我強的人說的話,比我強的人才有資格給我提意見。
你一個偷過東西的人有什麼資格談道德?
這種「邏輯」的問題很明顯,就是把說話者本身的特性,能力、經歷等等,和他說的話掛鉤。這種邏輯認為,說話人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說話人本身怎麼樣。這裡的邏輯謬誤不用多說了。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邏輯謬誤?
邏輯學只能告訴我們,什麼論證是好的,什麼論證是不好的。但是它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不好的論證在實際中還有人用。
有這麼幾個原因:
1. 理性決策的原因
在現實交流中,由於理性能力的限制和時間的限制,我們經常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是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判斷某個人A說的話到底有沒有邏輯。但是我們的大腦又要求我們,必須做一個選擇,必須「同意或者不同意」A的話。這時我們怎麼辦?我想用經濟學的視角去看待這個決策。
我簡單建一個很粗糙的模型如下:(在這個模型中,假設我們的能力和時間都不足以讓我們獨立判斷出A說的話是對是錯)
我們目前有兩個決策:「同意」和「不同意」。
我們對於決策的結果的偏好是這樣:同意A的話並且A說的是對的(1) ≈ 不同意並且是錯的(1) &> 不同意並且是對的(0) ≈ 同意了但是是錯的(0)。
期望效用:把A說的是對的的概率記為P(A),那麼我們選擇「同意」的期望效用就是:P(A),選擇「不同意」的期望效用就是1 - P(A)。
那麼我們的最優選擇就應該是:當P(A)&>1/2,同意A的話。當P(A)&<1/2,不同意。
關鍵是,我們並不知道P(A)到底是多少。我們對於P(A)的判斷,取決於A這個人給我們發出的「信號」。如果A是這方面的專家,或者A在這方面很強,那麼他就給我們發出了一個「信號」——A說的話雖然不一定絕對可信,但A既然是這方面的專家,那他說的話至少還是比其他人更可信。這時,在上面那個模型中,我們的最優選擇就應該是「相信」。
上述粗糙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現實:由於我們的能力限制,我們沒法直接通過A說話的內容來判斷他說的話是否正確,但是我們必須在「同意」或者「不同意」中間選擇一個,這時我們的最優選擇就依賴於對A這個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如果A是這方面的強者,那他至少會比正常人懂得多一些,當我們沒有能力去判斷他的話的對錯的時候,他確實比其他人更值得相信。
這其實是一件挺合理的事情。這才是最符合理性的決策。
並且,我們自己現實中確實很常用這種決策方式。
比如在知乎上很多頂著「優秀回答者」頭銜的答主,他們的回答通常都很專業,很正確。很專業的回答通常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看懂,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無法理解他們的回答,從而無法判斷他們的回答究竟是對是錯。但是我還是會點贊,點感謝,點收藏,為什麼?因為他們過往的專業回答都表明,他們的回答是可信賴的,他們的「優秀回答者」頭銜表明,他們的回答是優秀的。即使我暫時沒有能力去判斷他們的回答正確與否,我還是選擇去接受他們回答中的觀點,還是選擇去收藏起來以後慢慢看。
這是第一點,從理性決策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我們通常認為「懂這個領域的人說的話,比不懂這個領域的人說的話,更值得相信」。
2. 心理、社會環境的原因
理性決策還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會如此大範圍的使用「你行你上」。
我們通常說「你行你上」是強盜邏輯,指的是說這話的人根本不管人家話里到底有沒有道理,直接開噴。
上面的理性決策有一個前提——只有當我們的能力和時間不足以讓我們判斷對方說的是對是錯時,根據對方的個人條件作出決策才是理性的。但有時我們其實有能力也有時間來慢慢分析對方的話。在這種時候如果還僅僅根據對方的個人條件來判斷他說的話是否正確,那就是耍流氓了。
但是思維惰性和思維定勢會使得一部分人耍流氓。
由於他們的惰性,他們不願意去動腦子想對方的話是對是錯,他們只願意看那些容易看見的——對方的個人條件,因此他們會經常使用這種決策方式,而這會導致他們形成一個思維定勢:專家和強者才有發言權,其他人別bb,bb的也是錯的。進入這種思維定勢以後,他們就更加不願意去用邏輯分析對方的話語究竟是對是錯,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以上就是心理的因素了。除了心理因素,還有社會的因素,尤其是在國內。我們總是會聽到有人說xxx是「中國式邏輯」,這其實就是在說他的邏輯有問題。那為什麼「中國式邏輯」會成為「邏輯謬誤」的代名詞呢?這是由於我們的社會決定的。我們確實可以在中國社會中大量發現邏輯謬誤的例子,這裡不一一舉例。而在這種社會中成長起來的、許多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由於長期浸淫在這種社會中,身邊交往的人全都使用這樣的邏輯,那麼他就也會不知不覺的犯身邊人同樣的邏輯錯誤。這不能完全怪他們的思維惰性,我們的社會也要背一定的鍋。
3. 語境的因素
我們會發現,「你行你上」一般都出現在這種語境下:聽話者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判斷說話者是否正確,但說話者的觀點不符合他的口味,他又沒法反駁,因此他有些憤怒,所以脫口而出「你行你上」。
憤怒是無能的體現。
==================
總結:「你行你上」這種強盜邏輯的實質在於,認為「行」的人發表的意見才有道理,「不行」的人發表的意見沒有道理。這種把「行不行」和發表觀點的對錯聯繫起來的行為,起源於我們在某些時候由於能力和時間的限制,無法從觀點本身來判斷他的對錯,這時我們的理性決策要求我們要根據他本人「行不行」來判斷。在一定條件下,這其實是很理性的決策。但有些人由於自己思維的惰性和思維定勢,亦或是由於社會給他的影響,導致他把這種有條件的理性決策不加限制的使用,即使不在那個條件下也使用這個決策,這時這種決策就變成了耍流氓。
知乎第一原則~: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or 怎麼看。
「你行你上」的核心是:我們是否有權力隨意評價他人,並且被評價者還必須要聽下去。
分情況討論:
1,當我們在購買一個物品/服務的時候,當然有權利。比如當我們買吃的,我們當然有權利說:這做的真差勁。我們付費享受某項服務的時候,我們當然有權利說:這服務質量是個什麼玩意兒。
這屬於對「我們擁有所有權」的物品進行評判,是可以的。這時候不存在「你行你上」的問題。我付費,你獲益,我當然有權評價或者抨擊。這個應
該不存在爭議吧?
2,當我們是伸手黨的時候,有權利評價免費給予我們東西的人么?
沒有。100%
你可以提意見么?可以。
區別在哪兒?
有人給你免費漢化了一個遊戲軟體,你自己跑去下載,然後發現有bug ,這時候,
你說:「抱歉有個問題,漢化之後在xxx地方容易卡死,進行xxx操作的時候會黑屏,您看看是不是xxx有問題了?」——這叫提意見
你說:「卧槽什麼傻逼玩意兒還好意思往上放,一看就是個想出名想瘋的傻逼!我玩兒xxx的時候都沒這個問題!艹!」
那你準備讓人家怎麼回復?說you can you up ,都屬於有教養的了。一般直接呵呵拉黑你。
3.當你對某人的觀點、認知、行為持異議的時候,是否可以評價?
「1」你是外行
不可以評價,越專業越如此——這當然有資格的問題,你是都不懂,沒有相關基礎,你拿什麼評價?你的「常識」么?
你可以提出你的疑問,提出之前至少度娘一下,也算是對被提問者的尊重好吧?你的質疑一定要有根據,拿出令人信服的論據,或者,你至少得有論據吧?一張嘴就「呵呵,一看你就不懂」「呵呵,你這明顯就不對」,一點乾貨沒有,難道你還指望別人跟你談下去?
「2」你是內行
①兩個都是內行:一般兩個內行談話都是幹活滿滿,通常吵不起來,也基本不存在you can you up 的問題,因為對方不但can 而且隨時可以up
②你是內行對方是外行。
先告訴對方你是內行,然後請隨意。我不擔心這一點,內行教訓人都會說乾貨的。不存在你行你上的問題,理由同上。
4,一些道德情感方面,是否可以評價?
這個隨意了,怎麼樣也幾乎不會出現「你行你上」的問題。
什麼時候最容易出現「你行你上」?
不是什麼惱羞成怒的時候,而是A根本不想搭理B,B還非得喋喋不休多半還都說錯了,還非要A聽下去,一副「你憑什麼不跟我討論了啊」的樣子,好像別人有義務跟你討論一樣。最經典的,是我看到一個人說「小眾就應該為大眾服務」,語氣里透著的莫名的天經地義的感覺,好像誰欠它了一樣。
這時候,除了說「你行你上」,難道要人家說「呵呵」你才踏實了?
≡≡≡≡≡≡≡≡≡≡≡≡≡≡≡≡≡≡≡≡≡≡≡≡≡≡≡≡≡≡≡≡≡≡≡≡≡≡≡≡≡≡≡≡
說個題外話,再有一進答題區開始灌水,一進評論區就開始滿嘴爐灰渣的人,上來就說「傻逼不解釋」「呵呵,腦殘」的人,這裡是知乎,您走錯了吧?
因為對方有99.99%把握認為你不行,而且不敢上。
等到 樓主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完成了一件你比較在乎的 並且自認為還不錯的 作品
帶點兒「求表揚、求贊同、求肯定」的心態
被 「可能還沒有你懂的」 別人 當頭澆一盆冷水
以一種 不屑 輕蔑 或者 摳鼻 的態度
或冷嘲 或熱諷 就是一句好話沒有
的時候
你就明白了。
有點兒惱羞成怒的感覺在裡面。
你可以回答:「我不行,但我知道怎麼做才能行,並且我確信那是對的。」
當你批評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你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讓別人承認自己很差,還是想讓別人改正自己的錯誤?
如果是第一種,只能說明你心理有問題,需要貶低別人來滿足自己。
如果是第二種,你行你上,正好說明他並沒有認同你的觀點,你需要更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你上」就是最簡單的證明的方法。當然往往你做不到這最簡單的方法,所以你可以承認自己「上不了」,這不丟人,他專門做這個的都做不到,你憑什麼能做到。但你知道自己是對的——如果你真的是對的的話,那你自然能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並說出正確的方法。當你真的是站在正確的立場上,而他還否認你,那他所說的一切的話,就都是狡辯了,那麼接下來就看你辯論的技巧了。
你可以這樣說:「你已經無藥可救了。只要我想,我肯努力,我就能行,而你,永遠都不行!」
I belive i can,and you never can
當然,前提你一定要是對的,如果你自己都不確信自己的對的,自己都不能說服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做得更好,那你有什麼資格批評別人呢?也許你覺得自己有資格,那你就只是想貶低別人來滿足自己而已,那你又憑什麼不讓別人說「你行你上」來回擊你呢?
補充:其實生活中,還有第三種情況,那就是「隨口一說」,如果是這種情況,回答「不好意思,我就隨口一說,你繼續~」,因為對你來說無關緊要的一個東西,卻是別人很看重的,別人都生氣了,說「你行你上」了,那就讓讓別人吧,別打擾別人做事!這種行為叫作「要約」。
A說:你行你上。
然後你說:我行。
這個時候你們合同才簽立,你上了就相當於打對方臉,你沒上就相當於他打你臉。
在你同意之前,你們合同都沒有簽立,就好比他在賣蘋果。
你問他:多少錢一斤。
他:100塊。
你要說好,才是同意這個合同;你要是說不好,就表示你不同意這個合約。
你可以討價還價,你可以拒絕購買,但你說賣蘋果的人腦子有問題,用這種方式施加壓力給賣蘋果的,你就是人身攻擊。
還有更狠的。
A:你行你上。
你:好,我上了你吃大便。
A:好,你沒上你吃大便。
雙方認可,合同成立。
題主懂了沒有,為什麼說只是要約,是因為很多人發表評論的時候,並不准備為自己的評論負責,你要是敢在評論的時候白紙黑字掃描件寫下「如果我寫的不對,我就吃大便;如果我寫的對,指責我的人就去吃大便」,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敢對你說「你行你上」。
所以被評論的人現在就和你要這個約,「你要評價我,可以,你為你的評論負責」。
也不是一定要你上,而是「你上了」,你才能更容易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處境和真正面對的問題,如果你上了,你就算評價他,他也認了。就怕啊,很多人,盲目地評價對方,而且不打算為自己的評論負責。
很多人評論的時候根本沒有「吃大便」的覺悟,但他們從評論里透出的感覺就像硬把舞台上的人的臉往屎坑裡按。
人不能這麼佔便宜,光讓別人吃,自己不吃。
所以那些舞台上的人就說,你別狠,有本事,你也上來吃。
所以不是「你行你上」,而是「如果你願意付出代價,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你也可以不上」但問題是「現在沒有監管機制讓你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何況「負責也不能抹平你對被評論者的傷害」。
當然,以上都是說道理,如果題主又要說什麼個人道德什麼之類的軟標尺,而且分不清什麼叫律己什麼叫律人的話。
那麼「你行你上」通常不是一個「逼你上」的標準,人的情商要正常才能討論問題,「你行你上」只是叫你說話慎重一點,如果你說的有理有據,態度誠懇,就算你是個外行,也不會被人排擠,反倒會尊敬你付出的時間,不要把這種話上升到惡意的程度,這樣沒意思,和那些惡意評論的人沒有區別。
你看,我現在連評論區都不留了,有時候也該想想,評論這種權利究竟是因為一個什麼目的而存在,我們在過程中,到底迷失了多少本性,對吧?重點在於後半句:不行別bb。
如同中國老話,觀棋不語。是「我」在下這盤棋,是我在玩兒這個遊戲,你別BB。
BB的人,忽略了一件事情:在一個遊戲中,對與錯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對錯是不存在的,玩家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唯一存在的。BB的人,想用絕對的對和錯去評價玩家,玩家當然不樂意。玩家說:你行你上,的意思,並不是真的讓BB者上,而是讓BB者閉上嘴。
對於競技比賽,能否允許BB。或者說,競技比賽是否就是為了讓人BB而發明的。我覺得這很難說清楚。不過,我記得奧林匹克精神力有一句,重在參與。這句話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奧林匹克原本是不接受職業運動員參加的,都是業餘運動員。我想,如果是一群人自發的一個遊戲,那他們真的是愛這個遊戲才來參與的,他們是為他們自己而來的。那樣的話,BB確實是一件很煩人的事情——人家在做自己的興趣,哪兒用你來BB?!
但職業化的比賽呢?我立即想到的是李娜。去參加職業化的比賽也是她的興趣所在。她只代表他自己去參加這場比賽,是在讓人無從BB。
我沒請你去代表我,結果你聲稱代表我結果乾的比我還差。你出去丟人,結果丟的是我的人。你還讓我別BB,憑什麼呀?就許你不要臉,還不許我罵你不要臉?!天下沒有這樣的好事兒。
這樣的人,我覺得芮成鋼老師是一個代表任務。中國足球嗎,我不好說,因為我不會踢足球,也不去著那個急。
在我國群眾的心目中,一直認為能力大於道理,有能力的人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
例如:「成為王,敗為寇」、「勝利者才代表正義」。
所以,當人們討論一件事的道理時,群眾潛意識裡不是分析道理是否合理,而是悄悄窺測說話的人有沒有能力。
例如:「屌絲沒資格挑三揀四」、「偶像的一切做法都是正確的」、「你行你上啊」。
這種行為,一方面在「造神」,另一方面又在話語權領域,把所有普通人都拖下水。進而導致假裝崇拜權威,實則閉關鎖國的弊病。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國群眾過於物質化了,過於堅持「唯物主義」了。許多人不相信任何道理,認為所謂信仰都是「騙人的」、「政治工具」,認為一切事情都要靠實力說話,否定一切「弱者」的言論。
第一次和高票持相反的觀點。不談辯論,不談邏輯。來點實在的吧。
一個人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到70分,而不是100分(比如把開車開得特別慢)。往往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這就是我開車的正常速度)
二、知道問題出在哪,但沒資源和機會(塞車或車子發動機壞了)
三、知道解決方案,但難度太大(在高速路上連續超車)
大部分沒做好的原因,都出在第二和第三點。
如果你只是告訴對方你為什麼不能做到100分;你需要做到100分;或者你有問題,或者這麼解決就行了嘛,連續超車就好。其實都沒什麼價值。你依然沒辦法改變結果,他開得就是慢。所以,你提的建議是廢話。你沒辦法幫助別人,真正改善結果。簡單說,這些建議,不具備建設性。
所以別人一生氣,就會懟你一句:你行你上啊。心裡意思是,你說的我都懂。有本事你教教我,這樣才有用。
好的建議或許是,提供資源,提供機會,降低改善的難度。這些相比簡單說幾句話,你需要付出金錢,付出精力,付出洞察力。沒多少人可以做到。真正可以做到的,往往他自己也親身經歷過此事。
好為人師的一個點就是,你只說了大家都知道的東西。但具體怎麼做,你又是不管的。
吐槽郭敬明拍戲拍得爛。如果是你看過,覺得值不起票價,當然可說。畢竟他坑了你嘛。
但如果你沒看過,只和他對話,指責他。其實我們也就大方承認,我們不懂拍戲,也不知道如何讓他拍好。我們說的話,沒用。
沒有任何能改善結果的話,請閉嘴。過去師傅的教導。
我們總覺得我們比別人聰明,別人需要我們來教。其實別人不需要我們來教,只需要我們來幫忙。原因1,某些沒有從事過相關研究或實踐的評論者往往會輕視從事該研究或實踐的難度;
原因2,評論者往往同理心不足,沒有充分換位思考。
在IT技術群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言論:「XX系統有什麼難做的?要不是沒時間我也能做一個。」
從非常高的抽象層次來看,這句話沒錯,確實要實現某些系統思路是簡單的。
可是越往細節層次深入、越往外部用戶範圍延伸,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就會逐漸增多,並增多到說話人無法觸及或觸及不足的程度。
又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而面向場景不同,哪個方案在哪個場景下最優,不經過大量實踐無法準確回答。
我們公司是做公有雲存儲的。頭一次接觸的技術負責人通常會問,「雲存儲系統有什麼難做的?我們都可以做一個。」
當然這時候不能單純地一句「你行你上」扔過去,必須用PPT來闡述做雲存儲系統的困難點。
這些困難點經常是對方沒有充分仔細考慮過的部分。
而認真去研究或實踐的人,少之又少。
不得不讓人質疑國內素質教育的質量。
你們這些人都在回答些什麼啊?
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思維,很明顯,問的是出現這種思維出現的原因呀。
應當從原因的解釋入手,你們怎麼答了一堆不知所云呢?
直接原因是:我們很看重資格。
根本原因是: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成王敗寇的二元思維。
有人覺得直接原因當然不會這麼簡單,除了因為資格而使用該方法外,
我們也可以舉出很多其他例子用法。
比如說,氣不過,沒理據了,也有人會說「你行你上」,
這時候使用者明顯是在討論上佔下風的,這時「你行你上」是一種習慣,是不由自主的。
就像小孩子得不到東西就哭,就鬧一樣。
比如說,努力成果,被人否定,也有人會說「你行你上」,
成果被人否定,當然會很憤怒,覺得別人不該否定你,不該的理由是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會說要別人以實際行動來否定你。
但是這些說法,其本質還是逃離不開上述提到的直接原因。
因為上述提到的直接原因是「你行你上」動機的「最直接的原始形態」,
「你行你上」是一種思維定勢,是人根本就意識不到的潛意識裡的東西。
套用魯迅流行的話說就是「國民的劣根性」。
是深入中國人骨子裡的某種東西。(不知道是不是全球都成立)
如何理解直接原因?
推演一下:
出現爭吵的時候,如果一方的觀點被另一方否定,
第一方的反應可能就會帶有情緒化,
情緒化的時候,理性就不佔主導了,不開始講邏輯,
他們開始切換到另一個更原始的更符合動物規則的思維模式
——資格,也就是說權利、地位和支配等詞語。
「你行你上」的心理動機就是「你沒有資格評價或否定我的觀點」,
這種動機出現的默認前提就是「我本來就比你更有話語權」、「我比你大」,
從而把應然性思維的結果指向「所以你必須停嘴聽我的」。
這就是「你行你上」的直接原因,由理性思維模式切換為感性思維模式,
並受到原始動物性的地位思維支配,有點類似於兩雄性動物的相互挑釁,
誰更強壯更迅速,地位就更高,誰就有資格獲得伴侶,
可以說這就是一種思維蠻力。
明顯地,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談論資格或地位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誰對誰錯,誰該誰不該是事實判斷,資格地位不能改變事實。
那為什麼切換到感性思維產生情緒時,情緒自動會帶有這種思維蠻力呢?
(這也就是在追問「你行你上」思維出現的原因出現的原因)
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家族權威」思維,這個思維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這個思維會左右我們的判斷,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小時候當我們做事的時候,父母總會來評價和判斷,告訴我們對錯該不該,
我們大部分都會被迫接受,不管你鬧得多凶,最終還是會接受父母的看法。
這種接受並不是說「同意」父母的看法,而是說有一種看法就在你腦子裡。
這種看法具有強迫性,它終生盤踞在你腦中,是隨著小時候的印象而來的,
很多條件反射的看法都是那時候形成的,人根本不會去想合理性,比如:
不能做壞事,不能撒謊,不能吃零食,不能晚睡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不能不聽長輩的話」,這理由是什麼?不管他們告訴你什麼理由,
其透露著的都是:長輩是有資格的,有地位的,不聽話會沒飯吃,會受罰。
什麼意思?
長輩的資格、地位等觀念,上接了蠻力思維,受懲、處罰下接了肉體感覺。
這導致了直接性的條件反射,凡事聽長輩,凡事論地位。
人越是感性化情緒化的時候,對自己的思維控制就越差,越容易回到本我,
也就是越容易回到腦子裡留著一個「家族權威」思維的孩童時代。
這時候什麼邏輯思維都不管了,因為受罰思維,你會想著處罰他人,
你會站在自己是「家族權威」的角度去處罰「不聽話」的那些人,
這種動力會驅使你質疑他人的地位和資格,從而驅使你說「你行你上」。
「家族權威」思維當然不是只在家族中出現,在軍隊、學校、行政中都有。
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有一兩個少數的權力中心,他們有權力處罰你,
有權力獎勵你,而你若想獲獎勵,要做的就是「聽話」,符合他們的想法。
同時這些軍隊、學校、行政,其本質也是「家族權威」思維的產物。
他們的產生和你的產生一樣。所以就算是孤兒,也無法避免這種思維。
中國的父系社會就是這麼建立的。
那麼,「你行你上」思維出現的原因出現的原因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
也就是「家族權威」這種思維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這下子原因就多起來了,角度不同能得到的結論也會不同。
我就講其中一點我比較認同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如上所說,是地理環境造成的。
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中國必然是文化大一統的,
北方西方,都是山地高原,東去大海,南去也大海,所以隔絕了異族。
境內土地肥沃,農耕文化非常發達,大多能自耕維持生活,無貿易也能活,
同時由於農耕文化類似,境內種族的融合和認同都非常容易,
因此,在中國,沒有什麼問題比土地更重要了。
因此,土地就是經濟,就是人口,就是勞動力,也是發展的實力。
因此,一個人擁有的土地越多,他的硬實力就越強,他就越具有權力,
因此,他越就有權懲罰或獎勵那些實力弱小的人,只要他們「聽話」。
氏族部落就是這麼運作的,氏族部落又建立在家族之上。
因為家族也是這麼運作的。所以家族中的長者就是家族的權威。
「家族權威」思維就是這麼誕生的。
不像地中海沿岸,種族眾多,地形複雜,耕地少,氣候多變,難獨立生存,
所以貿易就是生存必需的,所以他們很早就有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
又因為地域不同導致文化不同,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催生了創新。
因此,除了利用土地以外,他們還有更多的方法來維持經濟,
在這裡,一個人擁有土地並不能決定這個人的實力,還要看他的商業能力
因此,他們的實力衡量,不是絕對的,
因此,他們也不能通過剝奪某一事物來達到完全懲罰他人的目的
因此,他們的權威意識會弱一些。
因此,他們的「家族權威」思維會比中國弱一些。
因此,他們的運用思維蠻力要求他人是否有「資格」的可能也會低一些
因此,他們的「你行你上」思維也會弱一些。
但是,他們絕不是沒有,只是比中國的情況會弱一些。
因為,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需要權威的。
所以,也可以說,
「你行你上」的根本動機在於要「教育」對方。
「你行你上」思維強弱反映的是使用者兒童時期受到權威壓迫的壓強高低。
(就是說除非你是權威,否則他就要「你行你上」)
我這些分析都未經實證,只是以常識推理為據,大家還請看個熱鬧。
首先,「你行你上」這句話本身是蠻不講理的,因為評價一個東西需要的能力和做一個東西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而做一個東西需要的能力跟意願也是兩回事。
譬如說,評價一個軟體好壞所需要的能力和寫出這個軟體是不同的(而且前者未必是後者的子集——不信你問問PM們是不是這樣),而我就算有能力寫出一個跟某現有軟體完全相同的玩意兒,我也未必樂意——高昂的時間成本在那裡呢!
然而,這句話經常使用的場景是,一個既沒有評價東西的能力,也沒有做東西的能力,也沒有做東西的意願的人在那裡瞎BB——所以這句話的後半句是「不行別BB」。
所以某種意義上,這句話出現,既說明了說話者蠻不講理,也說明在這句話出現之前,整個對話就已經不講理了。
這種對話,能溜走還是溜走比較好。根本不會和人吵,兩個高智商高素質人只會對問題進行去討論,而不是吵架,low逼才吵架,不管觀點只管吵贏,只討論不吵架,只要對方擺出吵架的架勢,我就自動棄權。
我覺得並不能片面的理解「你行你上」的說法,其實要看語境和語氣。想到的有幾種可能。
1、雙方互相攻擊。A對B提出批評,各種「這麼做就不行」「你就做不了這個」等等。B固然不高興,心裡想你說我不行,那你就行?我看你更不行,事情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很困難,你跟本不懂實際情況,既然你說我不行,那麼你來吧。於是「你行你上」,叫板開始,並不想解決問題的叫板是沒有意義的。
2、反對無端批評。像@徐湘楠 的回答中那樣的要約差不多。被批評的一方面對批評方的要挾。要求批評方要負責的設身處地的考慮事情再批評。當然不一定非要打賭吃大便。
3、單純不承認自己的失誤。這種情況被批評方就比較惡劣了,對方說的中肯或並無惡意,但由於不服氣或者不承認,「你行你來」的言論頂回去,當然大多數情況對方不可能來,或者負責的工作不同,或者根本不可能是人家能做的事情,當然不可能來。被批評方就以此表示自己的勝利,很無聊。比如乘客說公交司機開車不要太猛,有危險,這時候司機回一句「你行你來」就是很噁心的存在了。
第一、三方面應該是樓主主要想說的吧,想消除也挺容易的我覺得。
提出批評或者言論負責人的話,基本就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批評的有理有據,還能提出建議的話應該不太至於招致如此的「你行你來」。如果還是得到了這個結果,就只能說對方很無聊,也沒必要再理了。
只是用一種詭辯,來反擊另一種詭辯而已,對飆詭辯能力,是幾千年的傳統了。
我黨從來沒有如此強有力地回應人民
就是因為,有的明星爭議比較大,比如當年我這句話聽得最多的就是姚明那,我是姚黑陣營的,姚蜜就愛說你行你上啊。這句話本意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覺得XXX很厲害,我支持他,你不支持他就是沒資格。看到了嗎,重點在於你戰隊在哪邊,「你行你上」就是個打仗的工具,你去分析它的意義就二了
推薦閱讀:
※如何回應「人的眼睛有 5.76 億像素,卻終究看不懂人心」?
※如何評價馬薇薇?
※五個同事決定計算他們的平均工資,在大家互相不告訴薪水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在心理學研究中,我們用自己的思維來研究自己的思維,會不會受到自己思維的局限?
※如何分析問題?可以有哪些特殊的分析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