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見面的時候會說「你好」,這個短語的起源是什麼?

如題,在古代的白話中有這個說法嗎? 「你好」這個短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呢?


謝不邀。就我目前手頭文獻和數據庫而言,結論大體是「你好」作問候語講,出現於元明時期,盛行於明清時期。要特別注意的是,「你好」是個「短語」,而不是「詞語」(關於詞語和短語的區別,請百度或維基)。「你」是主語,「好」是謂語,這是個主謂結構的短語。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恐怕需要先把「你」和「好」拆開來講。「你」作為第二人稱代詞,書面寫法在南北朝時期應已出現,《北齊書》中「爾」、「爾」、「你」三種寫法並存,《周書》中亦有。關於「你」字的出現,語言學界有兩種說法:一是從「爾」到「爾」再到「你」的形變,一是從「汝」到「你」的音變。不論淵源如何,至少從文獻中可知「你」字在隋唐之際已通行,約北宋中晚期就在口語中大量使用了。而「你好」作為口語中的問候語,出現的年代應在宋代之後。

「好」字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美好」。《說文解字》中說:「好,美也,從女子。」「你好」中的「好」則是引申義,把「美好」引申為安好、身體健康。問好這種問候方式,元雜劇中就有一些,下舉一例:

姑姑云:白士中孩兒也,喜得美除。我恰纔道罷,孩兒果然來了也。孩兒,你媳婦好么?
白士中云:不瞞姑姑說,您媳婦兒亡逝已過了也。
(關漢卿〈望江亭中秋切鱠〉第一折)

這裡的「好」與「你好」中使用方式和含義相近。在更早的文獻中,「好」往往作「壞」的反義詞講,或者作為程度副詞。但從舉例中可見,「問好」這種問候方式在元代已有。問詢語是中國傳統問候語中比較常見的方式,明代口語中即有「你好么」這種問候方式了。下舉一例:

進忠便喏道:「哥。」拜揖。那漢子也答一個禮,半日出一個聲道:「賢弟少禮。常久不見,你好么?」進忠道:「正是時年不好,甚難度日。」
(陸雲龍《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第一回〈指迷途瘤仙神相 周窮士六奇輕財〉)

綜上,「你好」作為問候語,大抵出現於明,盛行於清。清代的用例,《紅樓夢》中就有。@季人 已列舉了一些,這裡再補充他處一例:

【山歌】九里山前作戰子個場,牧童拾得舊刀槍。你看順風嚇吹動烏江裡個水嚇,好似虞姬別霸子王。賣酒嚇賣酒嚇。(淨上)賣酒的,你好么?(丑)好個耶。師父好。(淨)你好,你好。
(《新綴白裘·山亭虎囊彈》)

關於中國問候語的演變概括,可參見郭攀〈問候語說略〉(問候語說略)一文。中國最早的問候語,大抵是以詢問的形式為主的。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問詢「無它」、「無尤」的用例。《戰國策》、《史記》中則有「無恙」的問候語。這屬於反問的形式,而「好么」、「可還好」則是從此而來的正問形式,又漸漸演變成「你好」的陳述句問候。

最後補充:我手頭的文獻不全,如有補充,則會編輯答案。如有高人能找到更早、更多的用例,當然更好,歡迎指教。


個人聲明:

1. 原創文字,請勿轉載。不授權知乎以外任何地方及任何人的轉載,微博上如轉載請給出原文地址鏈接。

2. 任何有關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或文獻的問題,皆以繁體字作答,這是出於對文獻文本的尊重,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歧義。若有異議,可以選擇不看,請勿在評論中作無意義回復,否則舉報或刪除。

3. 歡迎任何有理有據的反對。


「你好」是什麼意思?

「你好」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問候語,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卻從來沒有想過。


緣起

這個問題其實起源於一節韓語課。上課的老師是一個語言專家,從語言入手研究歷史與文化。他有一個觀點,從語言的發展與變化,可以發現被隱藏的歷史事件與文化交流。

例如: 韓語的問候語是「安寧」。因為韓國是夾在中原、北方游牧民族、日本列島中的半島,戰亂頻仍,所以「安寧」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人們見面要問候是否安寧,祝你安寧。

然後韓語老師指著課堂上唯一說普通話的我,問:「你好是什麼意思?」

我是確實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從我個人的體會回答:「單純的問候語,沒有實際意義。」

這個韓國老師就笑話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都丟掉了,都不知道最常見的問候語的意義。但直到下課,他也沒講你好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引起了我的好奇。


學界觀點

稍後,我做了一點調查研究。

  1. 學界一般觀點是認為「你好」來源於英語, 是對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Hello!」, 「Hi!」 的翻譯和本土化。 也因此使用「你好」的, 主要是城市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群。 同時「你好」的應用也是隨著外語及外國文化的引進和流行, 逐漸流傳、推廣和流行起來的。 與中國傳統問候語 「吃了嗎」 相比較, 「你好」 更為尊重個人隱私和個人自由, 所以從文化圈和外教等正式場合逐漸擴散開來, 進入日常應用。

    • 肖亞麗. 見面語轉變與中國社會變遷–以「吃了嗎」到「你好」的變化為例分析[J]. 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3(1):44-52. (文獻)

    • 徐強. 現代漢語問候語研究[D]. 中國:華僑大學,2012. (文獻)

  2. 但也有一種觀點指出, 「你好」是50年代從俄語引入漢語。該觀點沒有找到原文,所以也無法分析其理論。個人猜測,也許是俄語「好」的副詞 хорошо (哈拉哨),所稱「好」(?)。

    • 陳原. 語言與社會. 中國:遼寧教育出版社[M]. 1988:33. (未找到原文)
  3. 另有學者提出, 早在十八世紀,「你好」就已經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了。

    • 曲衛國,陳流芳. 漢語招呼分析[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3(3):116-124. (文獻)

我們不同意陳原的推測(1988a:33), 陳原推測 「你好」 這種說法是受俄語影響, 可能出現於50年代。 根據我們對部分文學作品的研究, 「你好」 類的出現不應晚於十八世紀中葉。 「你好」 類的流行可能和外語影響有關。 「你好」 類是最純的招呼語。

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有人指出這裡「部分文學作品」其實指的就是《紅樓夢》。《紅樓夢》成書「不晚於十八世紀中葉」。


「實地」調研

順藤摸瓜,我自己又做了一點小調查,《紅樓夢》中「你好」作為問候語,在三回中分別出現了四次。結合上下文,可以判斷確實是問候語。

第六回 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

周瑞家的在內聽說,忙迎了出來,問:「是那位?」劉姥姥忙迎上來問道:「好呀,周嫂子!」周瑞家的認了半日,方笑道:「劉姥姥, 你好呀! 你說說,能幾年,我就忘了.請家裡來坐罷。」劉姥姥一壁里走著,一壁笑說道:「你老是貴人多忘事,那裡還記得我們呢。」說著,來至房中。

這裡「你好呀!」的用法是最接近現代用法的。用來開始一段話語,也不用回答。但有可能是因為身份地位的差異,讓答者沒有詳細回答。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還禱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賈珍到賈母跟前,控身陪笑說:「這張爺爺進來請安。」賈母聽了,忙道:「攙他來。」賈珍忙去攙了過來.那張道士先哈哈笑道:「無量壽佛!老祖宗一向福壽安康?眾位奶奶小姐納福? 一向沒到府里請安,老太太氣色越發好了。」賈母笑道:「老神仙, 你好? 「張道士笑道:「托老太太萬福萬壽,小道也還康健.別的倒罷,只記掛著哥兒,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這裡做遮天大王的聖誕,人也來的少,東西也很乾凈,我說請哥兒來逛逛,怎麼說不在家?」賈母說道:「果真不在家。」一面回頭叫寶玉。

這裡「你好?」是非常明顯的問話。「好」在這裡是作為謂語動詞使用,意為「你(的身體、生活)好(嗎)?」。回答使用的是「(身體)康健」。後面反問句就很傳統,「一向身上好?」。從問答關係來看,「你好」的意義也應該與這句是相似的。


第一一三回 懺宿冤鳳姐托村嫗 釋舊憾情婢感痴郎

只見平兒同劉姥姥帶了一個小女孩兒進來,說:「我們姑奶奶在那裡?」平兒引到炕邊,劉姥姥便說:「請姑奶奶安。」鳳姐睜眼一看,不覺一陣傷心,說:「 姥姥你好? 怎麼這時候才來?你瞧你外孫女兒也長的這麼大了。」劉姥姥看著鳳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裡也就悲慘起來,說:「我的奶奶,怎麼這幾個月不見,就病到這個分兒.我糊塗的要死,怎麼不早來請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兒給姑奶奶請安.

這裡鳳姐愈加不好,豐兒等不免哭起來.巧姐聽見趕來.劉姥姥也急忙走到炕前,嘴裡念佛,搗了些鬼,果然鳳姐好些.一時王夫人聽了丫頭的信,也過來了,先見鳳姐安靜些,心下略放心,見了劉姥姥,便說:「 劉姥姥你好? 什麼時候來的?」劉姥姥便說:「請太太安.」不及細說,只言鳳姐的病.講究了半天,彩雲進來說:「老爺請太太呢。」王夫人叮嚀了平兒幾句話,便過去了.

調研總結

縱觀《紅樓夢》中出現的「你好」,可以看到當時的用法與現代的用法確實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從以上用法中可以體會到,「好」的動詞性還是比較強,主要還是問來著的身體和生活狀況,意為「你過得好不好?」回答時也都普遍從自身的身體狀況、生活經歷回答,如:「托老太太萬福萬壽,小道也還康健」。其實與「一向身上好?」這種傳統問候語類似。「你好」後主要也是接問號「?」,而不是現在常用的感嘆號「!」。


我的看法

我個人的看法是,「你好」並不是純粹的外來語翻譯,在問候語方面,是古已有之的,意為「你(身體)好(嗎)?」。近代以後,因為與外語中各種問候語的功能類似,語法作用與社會作用類似,也就更加地流傳開來。但同時,語義也出現一些調整。包括上面提到的後接的問號變成感嘆號;提問的功能減弱乃至消失;「好」這個字的動詞性減弱;「你好」二字合併為一個整體的問候詞,失去原有的分立的語法意義,僅剩問候功能。


原文見:「你好」是什麼意思?


至少《紅樓夢》里就有了:
周瑞家的在內忙迎出來,問:「是那位?」劉老老迎上來笑問道:「好啊?周嫂子。」周瑞家的認了半日,方笑道:「劉老老,你好?你說么,這幾年不見,我就忘了。請家裡坐。」(第六回)

看到@阿佘 的疑問,又搜索了一遍,再補充幾個清代的例子:

金鐘兒笑嘻嘻的問道:「你來了?身上好?」如玉笑應道:「來了,來了, 你好 ?」兩人到房內坐下。(《綠野仙蹤》第五十五回)
剛來到裡面,廣亮瞧見說:「師弟,你回來了!到我這屋裡來罷。」濟公說:「師兄,你好呢?」廣亮說:「好,承問承問。」立刻把濟公讓到屋中。(《濟公全傳》第一百五十五回)
見武七韃子從裡邊出來,他就說:「賢弟你好哇,久違久違!」武七韃子說:「大哥,你我有三載總未會面,不想今朝在此相遇。我正要出南城聽戲,兄長來了甚好!」說著請了安,笑嘻嘻地到了書房落座,家人獻茶。(《彭公案》第二十八回)
把人全都喝退,三爺這才坐在鄧車一旁說:「鄧大哥,你好呀!」三爺打聽刺客姓鄧名叫大哥,他錯會了意。鄧車打算是稱呼他呢。鄧車說:「好。」二人就一問一答的說。(《小五義》第十四回)
見一當兵頭目,素日認識忠孝是郝老爺的內侄,說:「少爺,你好,從哪裡來?」忠孝說:「 自家中來,三頭兒你好。」(《永慶昇平前傳》第一回)
一天,惲來偶然在外面閑行,遇見了一個從前同做苦力的人,問道:「老惲,你好啊!幾個月沒看見,怎麼這樣光鮮了?哪裡發的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七回)


英語課本。


根據@羅輯 先生給的鏈接進一步搜索,我找到了王蒙先生的考據。

我沒有根據,只是一種感覺,我甚至覺得就連「你好」這個詞都不是漢語,哪有漢人說你好的?沒有這種表述,更不說hello,也不說你好,見了面就問「吃了嗎」。「你好」是什麼?它是從俄語翻譯過來的,俄國人一見面就說здраствй,這是您好,здраствйте,是您好的全稱,這些在中國就變成了您好或是你好。「小平你好」,這話很美好。

關於漢字文化的對話
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4586

請各位參考@季人先生的答案。


看了前面多人的回答,也看到引經據典里多處可見的「你好」,但我總覺得這兩個字此前多次在古代文章出現,並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你好」的意思,至少不全是。很多古代文中出現的「你好」,多是問句,帶有詢問的意思,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幾乎沒有詢問的意思,單純就是問好,除非說出「你好嗎」。
隱約中感覺現在的用法最早來自西方。我們中國人以前不愛這樣表達。


很多人包括高票答案誤解了一個問題。
你好。相當於hi,hello,how do you do
你好嗎?相當於how are you
功能是不同的,很多答案當成兩者相同的回答

第一次見面說的是你好,沒人會說你好嗎?
你好嗎?用於熟人之間。
你好嗎?這種說法自古有之。
你好。卻是現代的用法。

我想題主問的是:你好。


跑個題,我們的問候方式從疑問句「你好嗎?」變成陳述句「你好。」,而像「去哪?」「吃了嗎?」這種疑問問候也在慢慢消亡,是不是因為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隱私和獨立越發受到重視,所以問句越發顯得不合時宜?


為了跟英語中的「How are you?」對應,在教外國人的時候,我們把」你好「作為第一句也是最常用的一句來教。導致學生無論什麼時候見到老師,第一句都首先是」你好「。這是不符合母語者的交流方式的。中國人除非初次見面,或者久別重逢,其他情況很少用「你好」來打招呼。試回想一下你跟朋友,同學,同事的交往中說過多少次「你好」?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印象是因為現在語言的使用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打招呼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甚至充滿隨意性。受西方文化影響,隨著對隱私的重視,諸如「去哪兒啊?」「去幹嘛?」這樣的打招呼方式也在減少當中。(其實這樣的問句並沒有字面的含義,只是一種寒暄的方式。答問者也不必非要據實以告,提問者也很少追根問底。)更不用說舊的普遍使用的「吃了嗎?」,更是在消亡過程中了,新的約定俗成的打招呼方式還在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問候方式,現在還沒有約定俗成的,但確定的是一定不是「你好」。
既然沒有約定俗成的,但又必須找出與外語對應的一句,貌似只有」你好「了,儘管我們真的並不常用它。


好像說你壞,不適合當著那麼多人說啊


蘇三起解開頭有段解差崇公道和獄卒的對白:
獄卒:老沒見了,您倒好啊?
崇:我好,你倒好啊?
獄卒:我好啊。


應該是源自古代別來無恙之類的


我們不是有各種好嗎??? 阿姨好,老師好,叔叔好.爺爺好... 你好 較中性,不衝突...


how do you do?嗎?


源自俄語中的「你好!」
即:Здравствйте!
這個詞是動詞здравствовать的命令式,其原形本意是「身體健康,健在」,動詞詞性。
轉化為命令式後,直譯為:我命令你身體健康。
即「你好!」

現代漢語中的「你好!」顯然不帶疑問含義,而是類似於祈使句,期望對方「好」。
因此其含義與「你好嗎?」是明顯不同的。


西方各國第一句問候語本意基本都是「美好的一天」,Good Day 的意思,所以「你好」肯定不是來自西方語言。
一種猜想是「你好」原句是「你好嗎(古用「么」)?」,但畢竟有兩種意思,所以就說「你好!」,使其呈為絕對善意的問候。


看了高票的兩個有明清實例的答案,我和 @鄭捕頭 一樣覺得,這與我們現在用來打招呼的「你好」並不完全一樣。在明清的那些口語實例中,它更像是發問(「你好嗎?」),或者說,用「問安」來執行的一種問候禮儀(你看,「問候」也是「問」)。
我覺得這裡面存在一個演化:「發問」形式的見面問候禮儀-禮儀用語的程式化-禮儀用語固定和簡化為 成詞、脫去「詢問」的意義。這個演化過程的起始,是傳統風俗中,作為見面禮儀,「問對方是否安好」(以及家人是否好、乃至年景收入等等是否好)的習俗。
我覺得可以用個近似的旁證感受一下:「請安」,這東西其實和問好(「你是否安好?」)是一樣的;只是為了卑自己、尊對方,所以用了請字。在清代它演化為程式化的對尊長、對平輩的問候語,在見面行禮時說①「臣某某恭請皇上聖安」(如果是寫在奏摺上,皇帝看後會回一句「朕安」),②「請大伯的安」(對長輩),②「請X爺的安」(平輩互禮),乃至直接說③「給您請安」,可以看出,這①②③三種用法里,口語化越來越強、「發問」的程度越來越低。
我覺得從「你好嗎?」到「你好」,也經歷過類似這個的過程


見面都是:喂(嘿,誒,等等),誰誰誰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這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信,翻譯過來就是:剛下了場雪,很快便放晴了,甚好。想來你也還好吧。事情還沒有結果,現在心情不太好,先不說了。


http://wenwen.soso.com/z/q31977932.htm


推薦閱讀: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詞語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