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美籍華裔的?兩者之間是否容易成為朋友?
這個問題針對著那群目前生活在美國(長期,短期不限)卻仍有中國公民身份的人。
問得是你們如何和美國當地華人相處(我說的華人指的是以前從大陸,香港,台灣移,馬來西亞移民美國的華人)。有很多共同語言嗎?和不同類型的華人(比如移民美國很早以前,和移民美國比較晚)有沒有區別?追加問題
1)美籍華裔移民時間的早晚是否會有影響?
2)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
3)對於美國人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人統稱為Asian是否可以接受?
@David Rand
關於你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區分並不在於國籍,而在於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是中文還是英文。
我知道很多像我一樣的美籍華裔,我們在美國生活很久,英語流利,且在工作中接觸的都是美國人。我們也會有很多美國本土,其他國家(歐洲,印度,中東,韓國,墨西哥等),或者從小生活在美國的亞裔朋友。但我們最核心的朋友圈子,依然還是一群操著流利普通話的中國大陸人或者台灣人。這個現象並不隨年齡的增長或者入籍與否改變,也和各圈子的社會地位無關。所以,你既會看到在美幾十年的華人工程師醫生律師,也會看到呆了同樣久時間的華人廚師工人小業主,在入籍多年後,依然嫁娶著中國配偶,去中國教會,和中國朋友玩,且隨著他們在美國呆的時間越來越長,認識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朋友圈也會變得越發「中國化」,甚至「廣東化」,「台灣化」,「福建化」,"東北化「。。。
同樣的,那些從小生活在美國,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亞裔,也會比較喜歡和其他ABC在一起玩,說句題外的,即使是從小生活在美國的亞裔,也並不那麼容易融入其他種族為主的朋友圈,大部分人最好的朋友基本都是自己的本族人,而不是電影里常見的政治正確」黑白配「。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語言。一堆人在一起玩,必然會使用最熟悉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就是中文。這種有意無意的障礙設置會讓不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朋友慢慢被稀釋出團體,最後形成了第一語言講中文的和講中文的玩,第一語言講英文的和講英文的玩這種現象。坦白說,在國外久了,過了剛接觸美國那套吃喝玩樂的新鮮期後,中國人會開始懷念自己在國內的一些生活方式。所以漸漸地,我們西餐廳去的少了,中餐館去的多了,在海邊燒烤少了,在家做飯多了,賭場去的少了,麻將打的多了,酒吧去的少了,卡拉OK去的多了。這種很」中國化「的小團體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新移民或者留學生加入,大家都很自在,也像個大家庭一樣,一起活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沒有業餘時間去和非中文母語的朋友聚會。
當然,我說的只是大部分的現象,在美國有不少來這沒多久卻「特別美國化( super-Americanized)」的留學生號稱自己」不和中國人玩,只和外國人玩」,或者「一年多不講中文,不太會說了。」對此,我只想說大家各有各的活法,自己開心自在就好。
至於"Asian"這個標籤,中國人其實還是很能接受的。黑人(African American),白人(Caucasian ),老墨(Latino),亞洲人(Asian),印度人(Indian, technically they are Asian as well)——我們大概也是這麼分的。
首先定義一下在美國的亞裔移民的一些常用叫法。
第一代移民很簡單,你是哪裡人就是哪裡人,中文當中也會稱為一代移民。除非是特別小就來美國的,有些會被歸為ABC,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也可能需要多解釋一句,說我是幾歲幾歲跟爸媽來美國的。
第二代移民,如果爸媽是中國人的話,是稱為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如果是其他亞裔的話,我不確定有沒有一個特別的稱號,反正我是統稱為國家-American,比如爸媽是日本人就是Japanese-American,依此類推。
第三代移民,中文當中是亞裔,或者直接說是第三代,然後英文當中稱為Asian-American。具體不標註國家是因為,一方面很可能已經小混血了,就是四位爺爺奶奶有至少兩個以上的國籍,說哪個國家都不合適,跟你不熟的也不會費勁解釋。另一方面爸媽都在美國長大,輪到第三代頭上的亞洲習俗真的不很多了,所以基本都是美國人的習慣和文化。使用Asian作為前綴,無非是解釋臉而已。
其次回答David的問題。
「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美籍華裔的?」
在不了解的情況下,當美國人看。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很早就聽說了這樣一個社交圈的定義,「中國人和中國人玩,ABC和ABC玩,黑人和黑人玩,白人和白人玩」。事實證明的確如此,所以我在讀書期間大部分的時間都還是和中國人待在一起。原因很簡單,第一對於環境的不熟悉讓我們覺得和中國人待在一起比較有共同語言,連去Subway點吃的遇到的困難都可以一起吐槽,網上還有普及貼呢,馬上就感覺找到組織了。第二是對於美國人的交際模式不熟悉,總是老三句之後就沒得說了。第三就是語言的障礙,哪怕你做Presentation的時候說得多好,下課以後基本的俚語也是十有八九聽不懂。
「兩者之間是否容易成為朋友?」
如果保持只在中國人的社交圈裡活動,大環境上接觸不到太多的美國人(包括亞裔),同時自己本身也沒有很願意真的和對方做朋友,那麼這種機率是非常小的,並且這樣的社交環境可以維持很長時間。比如我認識的一些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的一代移民,他們儘管有很多機會認識各個國家的人,但是在思想上和行為習慣上仍舊保持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吃的東西,交際模式,甚至是針對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仍舊以一種「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們討論事情的開頭永遠是,「你說美國人還……(這樣這樣)啊」,或者討論某個個體的生活習慣就會以國籍來分類,「那個法國人都那樣兒~」,再或者評價一些中餐,「哎呀這個做的就不地道了」。針對這一類人來說,不論是不是亞裔,他們都不會與之成為朋友,這跟選擇有關係,跟社交能力沒關係。
另一類人相對在交際上更為廣泛,願意結交各個國家的朋友,生活習慣和行為舉止也更為美國化。語言能力能夠保障交際的通暢,同時也了解和美國人打交道的方式和步驟。那麼針對這一類人而言,與亞裔成為朋友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麼從亞裔的角度,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那是必須的。
在亞裔當中,有一個詞叫做White-Washed,翻譯過來是洗白了的,以此形容在行為和思想上更接近白人的亞裔。產生這一類亞裔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小時候被白人收養了,從小在白人家庭長大,一般情況下爸媽會盡量地讓孩子不覺得自己和周圍人有什麼不同,所以導致White-Washed。第二是自己選擇的,從心理上覺得白人更高檔,想要脫離自己亞裔的外表,就只和白人做朋友。
在此基礎上,這道小題的回答可以總結為,中國人比較喜歡自己玩的就繼續自己玩,中國人比較國際化的很容易和沒洗白的亞裔做朋友,洗白了的亞裔只和白人做朋友。
「美籍華裔移民時間的早晚是否會有影響?」
一方面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第幾代移民。而且這一條定律適用於幾乎大部分的移民,不僅僅是亞裔。
從理論上講,小學畢業以前就來美國的中國人,在成長環境上和ABC是差不多的,只是可能中文水平會好一些。所以和ABC合起來看,第二代移民有多「亞裔」,取決於爸媽的教育態度。有些爸媽會逼著小孩去學母語,有些爸媽就比較放任自流。有些爸媽長期只和本國人交往,那麼久而久之形成的社交圈就仍舊保持著原籍的環境,有些爸媽比較開放,那麼小孩相對就沒有那麼「原汁原味」。
但是一旦沿襲到第三代,或者超過三代且中間不抄近道的,絕大多數混血也混得差不多了,亞裔的氣息基本就沒有了。因此對於自己原裔身份的認可度也大大降低,倒不是選擇不選擇的問題,就是沒什麼機會接觸到。所以也不會跟你有什麼「老鄉見老鄉」的認同感。
「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
最起碼在我個人看來,非華裔的亞裔和華裔之間沒有區別。首先華裔自己本身也不怎麼華,可能早期是華人,到後期就和其他國家都摻和在一起。再者是其他亞裔也不怎麼亞,我認識很多拉丁美裔和亞裔混血的,比如厄瓜多和韓國混血,哥倫比亞和日本混血,或者是亞裔在歐洲長大以及歐洲人在亞洲長大的,比如中國人在葡萄牙長大,還有西班牙與丹麥混血在日本長大的。這些事兒要糾結起來沒完沒了,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這些人除了語言天賦格外好以外,在身份認同上沒有特別的偏好,更沒有什麼政治觀點。問起他們是哪裡人的時候永遠都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哈~」。
但最有趣的是,亞裔之間其實是有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的,在長輩之間尤甚。首先是他們可能會因為不認可對方國家的傳統習俗就不跟對方交往,甚至不讓自己的子女跟相應的「裔」結婚,這樣就不會成為親家。其次是他們對於某些國家會有一些額外的尊敬,這種尊敬可能是源自於一百年前的一個歷史事件,放到今天只在歷史書里見到的那一件事,也會影響他們這一輩子的態度。
「對於美國人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人統稱為Asian是否可以接受?」
我不知道男生是什麼態度,但是對於女生而言,亞洲女生最大的好處就是老得慢,所以被稱為亞裔約等於被人認為年輕,女生們一致舉雙手贊成。比如我有很多同事被認為是高中生,尤其是不刻意穿職業裝的話,我本人也經常被認為與實際年齡小三四歲(我就顯老了怎麼地吧)。
有時候亞裔之間甚至會得意洋洋地悄悄討論這一特性,不過這種事兒自己偷著樂就行了,沒必要大張旗鼓地在別人面前得瑟。
大概就這些吧,想到我再補充。謝邀。
對不起,早幾天收到邀請,但我和太太到了紐約幾天,沒時間給一個長的答案。以往到紐約,是旅遊,逛時代廣場、帝國大廈、聯合國??但最近這幾次,逛了Metropolitan Museum,和花了不少時間在曼哈頓和法拉盛的唐人街,購買日用品和體會老香港的情調。
我在馬里蘭州住了十年,從讀書到工作。我不少朋友到是美籍華裔的,也包括不少ABC。這個題目太大,很難不以偏概全,華人的背景本來就很多樣化,從兩岸四地南洋來的,有唸博士和做餐館的,什麽人都有。
我覺得交朋友這事兒,文化差異當然可以是大的難題,也是我們交朋友都必然遇到的挑戰。但大家都是華裔的話,有些難關己經減了不少,如語言。即使來自香港或台山的華人的國語不太好,但多點耐性總可以互相明白,不用從頭學習新的語言。其他的,就是你是否願意把你的心交出來,是不是真誠,還有你的人際技巧。如果硬要把人對號入座,便把自己套入一個框框,而且很容易得罪人。我覺得跟美籍華裔交朋友最大的難題不是文化差異,而是人的性格;對我而言,去和一個非常自我的人交朋友比和一個和我文化相去甚遠的ABC交朋友來得困難。
回應題主的問題。
有很多共同語言嗎?
&> 看看對方的背景,但共同話題一定可以找得到,要臉皮厚,多點耐性。如年輕人,可以說說流行音樂、電視;如科技人,談談電子產品、手機;年長的,談談他在亞洲的經歷,也談談我們父母的經歷;1.5代移民的,可以談談來美時的辛酸;ABC的,看看大家有沒有共同興趣(不要第一句就問他Are you Chinese?,要小心點兒。)。真的想不到話題,便聊聊本地有沒有好吃的唐人餐館。這些都是建議,不是方程式。
和不同類型的華人(比如移民美國很早以前,和移民美國比較晚)有沒有區別?
&> 很不同,來源地也有很大影響,經過文革和沒有經過文革的、台灣和大陸的??我也認識一個曾經歷越戰的。要認識他們的意識形態,盡量帶點同理心。這就真的要多讀點近代史,什麽觀點都要認識,不要只懂學校教的那一套。
美籍華裔移民時間的早晚是否會有影響?
&> 有。來美越久,跟來源地的文化差異越大(或他們認識越少),也對美國更有認同。但我也認識一些例外,來美日久,沒有融入,但對家鄉的情況也所知甚少,他們的身份認同,就是美國唐人,某情度上是一種特別的本地人。
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
&> 要說英文吧,其他的還是差不多。
&> 當然可以。有些地方,Asian人口真的很少,聚類起來,不同國籍的Asian已經足夠相似。在大城市,如有大量華人聚居,在實際需要下,我們的確要把不同Asian區分。(大家真的可以分辨不同類型的黑人嗎?)
中國人,在美讀研究生。
對於Asian這個詞,不排斥,說得對啊,就像有些人是California的,有些人是Michigan的,而我是Asia的,只是地理劃分而已,都是平等的。
交往的話其實主要看這些美籍Asian們的性格吧,有一些美籍Asian從小就被教導過不要總和我們這些亞洲人一起玩,因此就一直沒什麼交集,不過感覺他們人其實挺好的。有一些美籍Asian對我們這些新來的亞裔非常友好,就一起玩得非常愉快,一起吃飯討論作業聊天出去玩講八卦,哈哈哈。
對待這些美籍Asian其實沒什麼國家的分別,比如是華裔還是韓裔還是日裔還是越南裔,對我來說都一樣,都是需要用英語才能交流的人,人都很好,而且他們都成長於美國這個文化背景,沒有帶著很強的原來國家的文化特性。
至於認識不久的白人同學和黑人同學…可能是因為過去一直在中國成長,對於亞裔的臉比較敏感,我總記混黑人白人同學名字和對應的長相,需要再長時間接觸才能記住,因此常覺得挺抱歉的。交流不是很深,感覺彼此都有點不知道應該說什麼比較合適+不會觸犯到對方。因此可能還需要再長一些時間的體會吧。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情況。我的個人經驗是Asian Americans很好相處。我在美國讀本科,專業原因認識的 人中亞洲男生特別多。所以朋友也大多是asian,包括留學生和美國人。個人感覺朋友里說中文的和說英文的喜歡的東西其實差不多。無非就是asian food, 珍珠奶茶,聊天,桌游,遊戲(starcraft, lol, cs, 俄羅斯方塊, mario cart),high tech gadgets,美劇,日漫,K Pop,跳舞,健身,找各種deal。以及亞洲女生(屢戰屢敗 屢敗屢戰什麼的-_-)。
說起來我的朋友們還真的挺符合Asian Stereotype的-_- 我的Asian朋友里有第二代移民也有好幾代之後的移民,感覺都沒什麼區別。我想應該也有不喜歡中國人的ABC,或者不喜歡亞洲文化的Asian Americans,我跟他們沒有來往而已。
我和美國朋友相處時候的身份也就是中國人。所以比如跟亞洲有關的事情,比如拿筷子,吃火鍋什麼的我就更有發言權。他們說到一些可能我會不理解的,有關美國的事情也會順便幫我解釋一番。我有時候跟他們抱怨作為國際學生各種方面麻煩的事情,比如簽證,比如工作許可,他們會稍微安慰我一下然後感嘆一下自己搭上了父母移民的順風車還挺幸運的。
當然我的中國留學生朋友們也不是全喜歡和說英文的朋友們玩。反過來說英文的朋友們倒通常很歡迎我的中國朋友。但有時候邀請好幾次都不來一起玩,或者一起玩的時候看得出他們不是很開心,也不大說話,之後就不再總是邀請了。中國留學生喜不喜歡和Asian American玩我覺得主要 不是因為文化什麼的(文化有些不一樣我覺得應該會格外好奇覺得格外有趣一些才對。)而是對說英語的態度。換句話說就是樂不樂意說英文。這和英語的水平有一定相關性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是個人態度了。有些人英語說得不差,但覺得需要說英語很不自在很緊張。有些人雖然說得一般但不介意用英語。我自己有經歷過從第一種狀況到第二種狀況的過程。其實說多了習慣了也就不緊張了。
我覺得Asian這個標籤和它背後的意思有一定的道理,大多時候也很中立,所以我並不排斥。會讓我覺得刺耳,聽到會愣一下的詞是fob。不過話說回來真的當著我的面說這個詞的人通常也都沒有惡意,有惡意的大概都在背後說了。
David 你這個問題比較大
回答你想了解的部分的關鍵點
背景:我是大學去紐約上的
本身就是一張亞洲人的臉
所以也不會在意別人用Asian來形容我
因為本來就是
但如果別人說我是Asian是帶著偏見說的 我肯定不讓他
但以我這個20歲左右的年紀
我的圈子基本就是以中國留學生為主
和華裔(ABC)基本沒什麼共同語言
我堂姐堂弟都是(ABC)
儘管我們有親戚關係
但實際我們基本玩不到一塊去
因為我這個時候已經很難融進去了
語言 成長環境 共同話題都不一樣
我們留學生更願意和來自各國的留學生一起交流 而不是和在美國出生的各國移民的子女
再來說說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
因為我弟弟是個亞(華)裔
他在High School里玩得比較好的夥伴基本都是亞裔
比如中國 韓國 菲律賓移民的子女
他們經常周末聚到一起打球
很少看到他和美國當地白人關係特別好走得特別近
找了個女朋友也是韓國移民二代
為什麼不找American呢?
他除了是個典型的ABC的長相 其他和Native Americans沒有一點區別啊
我為了證實他並不是個個例的存在又問了問和我情況類似的幾家中國移民二代
結果從我調研的樣本來看真的是人種膚色所引起的相吸相斥問題
還有一個我印象比較深但和你的問題不大有關的事
因為他打籃球有身高有體重有技術 速度也還行
我就問他有沒有去參加學校的籃球隊
他說就因為他是Asian Face就被刷了
我覺得這在美國的現象應該不個別
(他的高中在全美排名前30)
由此推出林書豪能在NBA站住腳背後暗含著多少艱辛…
但我堂姐就很能吃得開
她朋友真心遍布全球
無論年齡 種族 膚色
這也和她喜歡交朋友的性格很有關
她當年在Lehman Brothers工作
然後LB倒掉
Barclays收購以後從LB原來員工里就錄用了兩個人
其中一個就是她
從這裡看她的交往溝通能力真的很厲害
屬於通吃的類型
她應該是個個例 沒有普遍性
但....
她男朋友也是台灣移民二代...
= ̄ω ̄=
關於我和美國當地華人的交往
我們家旁邊住著兩家台灣人
(我是江蘇的)
其實基本也沒有太多交流
正常都各忙各的
逢年過節送點禮品 比如酒啊之類的
他們也會給我們家送
就相當於禮尚往來的那種 走走熟絡
其他時間除了出門看到打個招呼 寒暄兩句
真的就沒有什麼更實質或者內在的溝通交流了
發現裡面全是廣東人 都講粵語
我轉了一圈再沒去過第二次
主要看他對左宗棠雞的態度。
主要是ABC們基本都不說中文,就算會說也停留在小學二年級水平。共同語言要少很多。所以當然要比中國人難相處。
ABC和其他美國人誰更好相處?我覺得差不多。我從來都把ABC當作所有其他美國人一樣看待。說明下最開始寫的答案只是代表我個人。以下是大部分這邊中國學生的生活:
和其他中國人,包括學生老師混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圈子。幾乎除非必要不和外國人交流。對於ABC以及移民較早的人(會被認為是ABC,幾乎只說英語的),保持一種對待「異類」的態度。幾乎都和中國學生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幾乎不參加各類學校的活動,除了CSSA(中國學生會)或者中國人組織的教會活動。因此也很少有機會聽到「Asian」這個稱呼,其中部分人會認為「Asian」帶有侮辱性。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人認為是英語不夠好造成的溝通問題,就我個人意見來說認為是價值觀的因素(因為我英語也沒那麼好我會說么ˊ_&>ˋ)。另一方面對於「崇洋媚外」的人因為有一定的排斥,所以反作用於自身行為,加深了與「外族」的隔離。
對於同為「Asian」但是不是「Chinese」的學生,比如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也是一樣的不主動說話,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除了八卦的時候。其中特別的一點是(我知道我說下面的話一定會被噴但是我不知道該把他們分為哪類= —…),對於台灣人,一般兩邊不會主動交流,其它答案以及評論里說的很對,一般一談「政治問題」就崩,相顧無言互相各走各的是好的了,個人親身經歷的一次最awkward的情況是在international 學生的見面會上一個台灣學生糾正staff說自己是「Taiwanese"而不是「Chinese」最後演變成和一個大陸的人吵起來了的狀況_(:з」∠)_。。。真是醉了。。。當然也見過台灣人和大陸人稱兄道弟一起抽大麻吐槽自己和對方的政(正文)府的情況(我在的州大麻是犯法的當時我說不上因為什麼震驚_(:з」∠)_)
對於日韓的話除了上面的情況,還有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在一個空間里他們用韓/日語說話,這邊會有國人用中文說「小日本」之類的(可能這個不算罵人?)這種仇日情緒不只發生在中國人圈圈內的人裡面,也發生在和西方人走的比較近的人裡面。
==============
不好意思謝謝各位指正打錯了當時想打美國和中國台灣混血不知怎麼就打成中台了剛起什麼的比較暈╮( ̄▽ ̄")╭
==============
沒覺得不好相處,而且地點來說我確實是Asian,也沒覺得被這麼有什麼不妥。
和其他人的相處沒什麼問題:該說作業說作業;吐槽老師吐槽老師;抱怨哪個餐廳的難吃;分享和男友/女友相處經驗;各種抱大腿(是的我是學酥。。。)有問題大家討論;聊不下去說拜拜;吃貨們討論喜歡的食物;問問工作的人工作情況;有家庭的聊聊家庭;etc. 大家都是人有什麼不好相處的ˊ_&>ˋ
唯二相處有問題的是這邊中國人的圈子,還有這邊人品不好的人(這點我覺得不分是不是asain)。這就牽扯到題主問的主要問題, 他們的區別。對我個人來說他們的區別是:移民越早的人越好相處,越晚的人越不太好相處。主要原因說簡單一點就是價值觀上移民越早的人越和我比較相近,好理解對方;越晚的人思想大部分是國內的思想,三觀不合怎麼愉快的聊天_(:з」∠)_。。。這個和我個人性格有關係。啊對了看到另一個回答說到台灣同學的問題,我個人是覺得覺得自己是哪裡人是他們的問題,完全不影響愉快的聊天抄(討論)作業討論(調戲)帥哥美女八卦喝酒吃飯好嗎ˊ_&>ˋ所以以上來說就是兩個人交流難道最重要的不是對對方這類人的看法嗎?我才不會說我拉著幾個台灣的少年問政治問題的,大部分都很NICE的幫我解答還會先說不要覺得被冒犯,只是個人淺見。
另外我們學校里韓國日本的很少木有腫么見過, 不過我一個half-half(美台混血)的朋友說和韓國人他交流很多(尤其是妹紙ˊ_&>ˋ)所以大概只是我經常出現的系裡日韓比較少吧。新加坡馬來的同學Prof.都有,和其他人沒啥區別。真有區別的其實是印度的Prof.只限我們系內的兩個上課實在是太聽不懂了_(:з」∠)_。。。MBA的那個印度Prof.說了一口標準的英腔很好懂ˊ_&>ˋ其實真正有區別的是成績啦TAT。。。
利益相關:美國目前中國國籍的研究僧ˊ_&>ˋ
大家都說得比較多的是在學校的經驗,我們學校ABC有幾個,一個男生兩個女生吧印象中,女生party上見過,不過沒有跟我打招呼,男生經常見開始他以為我也是abc就來跟我說話,發現我不是,就止於見面hi一下就過去了…這學期做他的TA,發現他沒有其他亞裔朋友(我們是白人區,其他族裔出了college town基本可以忽略)在學校里大家習慣於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只要有兩個人就足夠形成一個圈子了,據我所知當地的初高中也是亞裔和亞裔血統的孩子們常常會成為最好的朋友。我除了學校還會常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成員大多是當地居民和國際家庭,東亞裔之間會有種天然的親近感,有些帶在骨子裡的東西自然講出來其他國家的人完全無法理解,但是日韓兩國的人會表示感同身受,再能比較理解中國人的是印度裔,可是中國人不喜歡皮膚黑,所以只限於朋友談戀愛幾乎不可能。各個國家的人都有自己的小團體,只是亞裔以國家為分界點特別明顯,不和其他圈子產生交集,歐洲國家稍微好一點,不過也半斤八兩,語音隔閡是個很大的問題。我們這裡的現象只是因為白人太多了,雖然我也遇到過一些種族歧視嫌疑的人,他們多為農場主之類的後代可能連中西部以外的地方都沒有去過,也就覺得沒什麼好跟他們計較的。
到了洛杉磯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先說華人,太複雜了,華人天然從講粵語和普通話分為兩類人,因為語言不通屬於兩個較為獨立的社區(這個社區不是地緣上的概念)並有互相歧視的嫌疑。講普通話的華人以新移民和台灣裔為主,認為好多美國人對亞裔的負面印象來自於這些住在中國城的老移民,我在舊金山看著這些講著粵語的老移民隨地吐痰簡直三觀都震沒了,偶爾也會強調我不講粵語我和他們不一樣,意思我沒有那些陋習我是新一代。老移民看不起新移民,覺得他們在美國這麼多年已經「改造」了不少而新移民把國內的一套都帶來了。在洛杉磯,據我見聞,ABC和ABC玩在一起,日裔韓裔都各玩各的,華人有時候會帶上越南裔玩,馬來西亞裔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們的社區在哪,台灣裔和大陸移民老一輩關係很好,因為語言相通,新一輩新移民(非美國出生的,長大後才移民美國的)基本交集很少。我曾在首爾住過一年遇到的韓國人都對我很好,可是我不喜歡洛杉磯的一些韓裔移民,我就投訴過韓裔商城售貨員區別對待,當然我朋友里也有很好的韓裔家庭,他們多為教授,企業職員家庭。有趣的是,作為亞裔面孔,在韓國城問路或者求助居民都很熱情,中國城相比非常冷漠,搖搖頭就背著手走掉了,不知道是不是看過扶老太太過馬路的國內報道受到影響,總之老移民說華人普遍防心重,不那麼真誠,因為不熱情而稍顯冷漠,台灣人比大陸人好很多。
在洛杉磯有四十萬華人,我只能講我知道的一點點。通常留學生們會迅速玩成一個小分隊,成員來自同學的同學,同學的同事,甚至網友,語言相通文化教育背景相似。到二十多歲ABC的朋友也就在成長中固定了沒有理由再去費神結交一個來自傳說中的家鄉語言還不通的新朋友。洛杉磯還有一個新群體,住在城東幾個市的新移民,他們大多人在美國多年根本不會英語,不與當地人結交,保持著在中國的一切生活習慣,餐館裡阿諛奉承的酒桌文化不絕於耳,他們對中國公民接受度甚高,因為他們雖然是美國國籍,但只是換了一片土地建房子的最典型中國人。我喜歡看YouTube上一對ABC兄弟為介紹美國亞裔文化做的很多很有趣的視頻,有興趣可以搜一下FungBrosComedy
手機打字寫著寫著就忘了在寫什麼,希望大家忽略我的混亂邏輯和表達。
在學校里,中國學生和ABC學生不怎麼交往。也許是因為ABC學生從小在校園裡就知道FOB(Fresh off board)都是被欺負的,所以會刻意地和這些FOB們劃清界限。中國留學生也許因為初來乍到,免不了喜歡自己抱團。另外感覺ABC們對自己興趣不大,所以也不會去湊著。
到了工作場合,就不太一樣了。首先,「你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在工作場合被大大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你有什麼能力、資歷、你能帶給我什麼幫助。種種原因,譬如級別,利益,政治,等等,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朋友。特別是在白人為主的公司里,個人感覺,亞裔們,不管是哪國的亞裔,都會自覺地抱團,因為不管你在美國是第幾代移民,他們都會有在職場還是弱勢群體的感覺。於是自然要互相幫助。至少,對食物相似的偏好,會把他們牢牢地綁在一起。謝邀。最近人品爆發,把 @Matt Hartzell 之前邀請的問題都回答一下。
1.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美籍華裔的?兩者之間是否容易成為朋友?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覺得比起白人黑人拉丁美洲人,ABC更難相處。主要也許是覺得他看你是Asian,就會有一定的expectation,如果你說話無法搭上,就會無法「原諒」。後來我語言好了一點就發現這根本就是我自己的問題!是我自己因為英語不好而不敢和和我一樣Asian look的人交流,生怕丟了面子。再後來等我的英語更好了之後,有很多中國人說一直以為我是ABC,不敢和我搭話,想不到我不是,而且還平易近人,這之後我們就很快打成一片哈哈。我想英語很重要,交流很重要。只要交流成功,做朋友什麼的沒有問題。
2.美籍華裔移民時間的早晚是否會有影響?
我猜時間也許有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所處環境和自我定位吧。
3.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
沒明白問題。
4. 對於美國人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人統稱為Asian是否可以接受?
沒問題。我還將來自不同歐洲國家的人統稱為白人呢。怎麼方便怎麼來。
=======
【有獎點贊贈價值60元專欄訂閱】作品上豆瓣主頁推薦!小夥伴快來看呀~
除了語言的問題,還有就是興趣,在大陸長大的華人興趣往往比較相近,比如追星、或者比較宅之類的。就光說一下宅。
認識兩個拿綠卡的,很早就過來的,平常當然用中文,上 Bilibili,然後梗都懂,比如說元首「飛過來」、「七千萬個嫂夫人挨個爆」、「這星期」、「我到河北省來」。除此之外比如葛炮老師的「吳克」,甚至 ab 站早期的鬼畜視頻(比如卡密,藍藍路教主),哲學視頻*(Van様,森の妖精),甚至「白金包大人」這種梗也比較熟悉。那當然很開心啦。
當然也認識幾個 ABC,會說中文的一個妹子,也是看 B 站,本命是團長,京阿尼粉戰鬥力果然強呢。:)
因為我個人知道的梗和 neta 太多太雜,比如「椿事件」這種日本的,到「all your bases are belong to us」*(還記得 Tesla 的公開專利宣言標題麽?)
還有 JOJO 的 ABAJ 和 Duwang Town 了。最早在美國的 JOJO 英譯版可是中國留學生翻譯的2333
因為學校里有 JAC,Janpanese Anime Club,所以有時候會去看。果然 JOJO 是大家都喜歡的題材呢。
語言只是為了梗和 neta 而存在的而已。如果你是要交流深刻的思想,大家的英語都夠好,寫出來 paper 很深的內容基本上同專業的也要互相看——但是沒有人是靠看 Paper 找朋友的吧?
所以說我認為語言或者有興趣的本質是梗,是ねた、或者是寢てる(哈哈)。如果跟別人的母語不一樣我當然會困擾,因為我完全可以把我現在在碼的程序解釋給Ta 聽,但是梗就不行了。
相比文化,亞文化說不定更重要。就因為我打麻將和有些關於 saki 的吐槽,我就莫名其妙認識了一個日本死宅,當然談不上交心的朋友,但真正交心的朋友在國內又有幾個呢?
所以對我來說一個對中文梗略知一二的死宅*(無論國籍),即使只是吐槽 ABAJ,也要比國內一個沉默的傢伙更容易成為朋友:)short answer: 不相處!
其實和香港或台灣的留學生都不怎麼來往,甚至和大陸去的留學生也不是特別熟。
我注意到,中國學生基本都是兩三個人關係比較好的經常在一起玩,但看到韓國學生就會20多人在一起玩,有個韓國學生告訴我,他認識我們學校所有的韓國學生……而大陸學生基本上都只認識周圍比較玩得來的一些人。
至於 Asian 這個標籤,還是挺正常的吧,問題是,歐美貌似只把東北亞/東南亞的人叫 Asian ,而印度、巴基斯坦這些南亞國家,還有阿富汗、哈薩克這些中亞國家就不是 Asian American 了。。。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們校區的中國學生非常少,研究生都在另外一個校區所以認識得也不多。我是非常臨時決定去美國,本來想去加拿大讀書,所以對美國的大學申請一無所知,就去了一個我父親的大學同學所在的城市。他幫我諮詢了很多問題。學校裡面中國本科生很少,個位數吧,所以我認識了一些美國華人,我覺得就是正常相處,我和別人相處就是看能不能玩到一起,也不大注意國籍。平時一起去上課,去圖書館,吃飯,運動。周末一起去看電影,燒烤,郊遊,party。他如果會說中文就說中文,如果不會說就說英文。這樣說實在太模糊了,我說幾個人吧。
我第一個室友,Iris,美籍香港人,家裡的大姐,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她是我的學姐,比我大4歲,我大一住宿舍,大二打算搬出來,正好她也在找房子,於是決定合租一個townhouse。她在香港讀到高中,來美國先念了一段時間community college,然後申請的大學。她一開始只能聽懂英語和粵語,所以我要講很慢的中文或者英語她才能懂。不過她很聰明,很快就沒問題了。可能她是家裡長女的原因,她非常會照顧人,在我們那個沒車就等於沒腿的城市,我一開始沒車,她開著一輛crv帶我去學校,帶我去吃好吃的,帶我去買菜,看電影,逛商店,參加聚會。她做菜會和我分享,但是她很忙,一般我做飯比較多,但是調料用完她會自己去超市買好。家裡所有的電,網,基本傢具,日常花費都是她辦的,我每個月只要給她錢,這真的為我省了很多事情,到後來我自己去這樣對另一個室友才明白。她會每隔一段時間定期給家裡大掃除,所有的清潔用品都分門別類規整好,我有一種不知道從哪幫起的感覺。她真的教會我很多東西,從陪我選面試的西裝,給我講題,到和人相處,真的像大姐姐一樣對我。甚至我門上貼的快遞單子她都會自己開車去郵局幫我拿回來,我醒了她已經回來了。我那時候真的是一個非常沒用的白痴。只能在家做飯和她一起吃。她對朋友也非常好,情人節會自己買回來很多糖果,巧克力,和彩色包裝紙,包成一個個禮物來送給周圍朋友。
Catherine,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她是北京人(聽說是孤兒,和一個不知道有沒有血緣關係的奶奶長大,後來被現在的美國媽媽領養了),手指頭有一點殘疾,有的指頭只有一半,但是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我大三認識她,後來變成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她雖然是北京人,但是平時和台灣移民在一起玩,所以說話都是台灣口音,我和他們玩多了也快變成台灣口音了。我現在回想半天,能想到的好玩的故事很多,但是幾乎沒有因為國籍產生過什麼影響,這些事情都可以發生在我和中國同學之間。除了去她家看到她的白人媽媽,除了她說她沒爸爸。因為我認識她的ex,我才知道她小時候的事情,不然也沒有什麼影響。
Lynn,這個女生我要好好講講。我非常愛她,每次和她見面完都會非常開心。她是福建人,就是全村的人都會在紐約不小心打照面的村子。她的生父母和養父母都在美國,因為種種原因她小時候很恨她生父母,現在算是半和解,養父母對她一般。她很努力,獨立,高中之後就沒有拿過家裡的錢,包括學費,醫療費。她因為沒錢,有時候要停學去打一年工再去上學。但是別人一點也看不出來,她長得很漂亮,英語好中文好,福建話好,西班牙語也會一點,日語也會一點,講話幽默,穿衣服漂亮,給自己買的車也不錯。她如果不是因為打了太多工她的成績也會非常好的。
待續 感覺要寫很長 我真是話癆
我完全接受自己是Asian,我覺得很好啊,黑頭髮,黃皮膚,吃不胖,會做中國菜,例外就是腦子笨,我挺喜歡這樣的自己。我在圖書館學累了還是會默寫桃花源記,我的高中同學錄上是朋友寫的整篇的滕王閣序,美啊。美國第一個認識的就是一位日本人,我飛機取消了,第一天住在DC,這是我第一次去美國,他和我飛一個城市,一路上陪我辦手續,怕我跟不上。韓國人接觸得不多,認識的也很友好,就是英語有點口音。越南同學很聰明,尼泊爾同學也很聰明,對我很好。只有我反應總是很慢的樣子。經驗告訴你:最好少惹麻煩
國人出國後在海外最大的敵人就是這批香蕉人。
謝邀。看了一些回復,各有各的看法,我在美國四年,商學院本科,我就來說說我的情況吧。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二樓Details Paul的結論是美本已經和ABC差別不大,實則不然。
首先,中國人看待ABC的眼光不全是一樣的,ABC也分first generation, second generation 和兩代以上的。對所有first generation和部分second generation,中國人,比如留學生圈是可以當做「自己人」。這裡的「部分」是因為一些second generation由於父母教育的緣故,從小熟知中國文化,比如我加州阿姨的兩個小孩小時候被外婆帶大,外婆只會講上海話,所以小孩子在美國長大,可上海話和英語講的一樣好。再比如我的好友Jasmine從小和住在西安的姥姥很親,每年都必要回國探望姥姥,她和留學生,尤其是西安留學生玩得特別好。
其次,對待另外部分完全 Americanized的ABC,和二代以上的ABC,大多數留學生完全沒有興趣和他們打交道(不排除個別友誼)。Take myself as an example,我思考過為什麼不太喜歡這些ABC,原因主要有二:
1.審美:有些ABC,學習白人女孩一樣的打扮妝容,很濃的眼影,很濃的假睫毛,很厚的foundation,但她們沒有白人的深眼窩,高顴骨高鼻樑,濃妝和黃皮膚形成了極大的維和感(Acosmia feeling)其他apperance上的違和感,我非常推薦閱讀這篇文章 為何中國人往往能一眼識別出美國出生的華裔 (American Born Chinese)?審美上的衝突,讓身為女孩子崇尚自然美,淡妝的我一開始在party上就不願和ABC為伍,可能跟白人會玩的更好,因為已經接受她們整體打扮
2.文化背景:三代以上的亞裔,一般祖先都是勞工或在祖國很難生存,於是拋棄一切漂洋過海,他們家庭比較樸素,並繼承了家庭氛圍給他們帶來的氣質 (絕無貶低,實事求是),而留學生們尤其是本科生家境富裕,從小便有優越感(這點在商學院體會尤其明顯),這種背景差異導致兩個群體無法交融。比如有時候party時幾個亞裔男女在那裡大笑互相開玩笑,聲音很大,動作很誇張我會有種rude,not well bred的感覺,但他們看來也許很正常,傳統大陸人還是以矜持為公共場合的美德吧,不太放得開。
結論就是:為何許多中國人很願意和白人交友,對ABC卻depends,還是由於審美和出於同族產生的同樣要求的behavior決定的。不敢苟同樓上的一些言論。我覺得碰到一個東亞面孔在美國,最好先問對方會不會說中文(better in English),而不是問對方是不是中國人。
作為在美的中國籍留學生(地理位置:賓夕法尼亞),我的經驗是,跟他們交往就像跟其他任何人一樣。除了自嘲,不要事先揣測,不要在心裡給對方貼標籤。
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我們不可能跟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相處得很好。因為我們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我們的語言不同(即使是我跟對方都會中文和英文,也是有主有次的),對於家庭的觀念不同,對於社會的看法不同,對食物的偏好也不同,反正就是一句三觀不同。這跟國籍有關嗎?一個中國的上海人跟北京人都未必能好好相處。
但是既然我們來到同一個地方上同一個大學或者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就總有共同的價值。比如共同的志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願),和共同的家庭價值觀等等。當你有共同的語言時,又怎麼無法跟對方交流呢?(e.g. 如果跟對方用英語交談比較順暢就用英語,漢語亦然)
比如我選修日語課(在美國學日語哈哈)認識一個ABC朋友,Kelvin,比我高一年級,土生土長美國人(來自Bafflo, NY),第三代移民了,父母都有廣東背景(父廣東母香港),因為自我介紹的時候作為也強調了我是廣東人他下課就過來找我了。他的粵語(Cantonese,原意為廣州話,美國華人傾向於稱為廣東話)相當蹩腳,感覺是英語逐字逐句翻譯過去的,於是平時我們交流都用英語。更別提普通話了,因為沒有語言環境(這個區域華人不多),即使被他父母催促還是不大說得來。
後來我們成了固定的星期一三五午飯飯伴,除了多一點中國、中文的話題,跟我其他黑、白、拉丁帥哥、妹紙飯伴吃飯沒什麼顯著的不同。有一次臨近中秋,吃飯的時候她媽打電話給他(她媽push他說粵語),他向她媽介紹我(用英語)然後把手機給我聽。聽到我說話以後,她媽語氣激動,「你也會說廣州話嗎?……你要多跟Kelvin說說廣東話啊,她回家才能跟我們說啊……小時候讓他學中文他就是學不會……」(已譯為書面語。)後來,她特意給我們中國留學生過中秋寄了三盒月餅,讓他跟我們一起過,那天聚會的時候還邀請了一個跟我們倆一起吃過飯的日本小帥哥。
再說說親戚,我母親的哥哥一家也是移民,在舊金山。所以我表妹也算是ABC。她中文說得可好了,不過我們覺得我們沒話題真的只是因為代溝(我比她大10歲。)其次也有一些ABC學生在我們學校也是一直只見其Facebook,其人一直沒有機會搭上訕,其他亞裔學生,比如韓裔越南裔的也如此。另一方面,我倒是有跟長我30歲的美籍華人夫婦談笑風生的經歷。
在我看來,我們不必跟認識的每一個人好好相處,只要坐在一起(或好基友一起走)有共同的語言(英語),能聊上話,侃(ma)侃(ma)大(zheng)山(fu),多考慮對方而不是自己,互相給空間,就很開心了。
曾經在上海生活,感覺其實中國內部人的差異也挺大的其實。我12歲的時候來的美國,個人交往的時候不太會注意對方的人種或是血統,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所以才有意思嘛。
imo移民時間的長短,家庭背景和居住環境是影響一個人最大的。
個人認為移民時間的長短決定了個人看待美國社會的深淺,但是移民的年紀(接受美國教育的年紀)更大程度的影響一個人普遍的觀點和生活基本的理念。例如我認識的一個剛移民的韓國女孩只接受約會韓國人(或者是韓裔),而另外一個從小在美國長大韓國家庭的女孩覺得對於約會對象,人種和國籍並不重要。當然這是我所經歷到的,有人也會有不同的觀點:)
家庭背景也有影響,比如一個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亞洲孩子和父母移民到美國打拚的亞洲孩子是有不同的。比如大家可能很少看見前者吃傳統的亞洲食物或者進屋脫鞋等等,後者就可能會說父母的語言或者習慣並喜歡吃傳統的亞洲食物。當然在這個例子里,我不確定被領養的亞洲孩子是不是算為「亞裔」。
居住環境是指所在社區的環境,當你居住在中國城和在其他地方是有不同的。曾聽人說過在CA的某些地區,學校三分之四都是中國人,上課甚至可以直接講中文。但如果是一個剛來美國的亞洲孩子但是到了一個「美國人」為主的社區,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學習並使用一些美國文化並且更快地適應英文(比起「中文學校」的孩子們)。
有意思的是中國的家長們在選擇是否教授孩子中文的觀點上有兩個極端:有些中文家長選擇完全不教授中文並且希望孩子不要呆在亞洲泡泡里,比如我認識的很多ABC父母中文母語,而自身並不會中文(我的朋友他的老家在台北,他的奶奶只會說中文而他只會英文,每次回去看奶奶的時候他都不知道怎麼溝通)。另一個是父母要求在家說中文並用中文和兄弟姐妹溝通,我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對亞裔兄弟,當著父母的面兄弟二人用中文溝通,一回到房間兩人就用英文溝通。我問他們為什麼,兩人的觀點一致,英文溝通起來對於他們更方便。
2)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
個人並沒有覺得在人際交往上亞裔和華裔有太大的不同,大家都是asian嘛 :b
3)對於美國人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人統稱為Asian是否可以接受?
我並沒有覺得這種說法比較不尊重,畢竟有些時候我們也管所有金髮碧眼的統稱「歪果仁」嘛。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對於稱呼來自中東的人為asian很敏感;)
不過我的確認為尊重並適當的運用自己原本國家的文化是重要的,不同的理念的和觀點往往帶來了更多的驚喜與創意。
背景:
我來美國第6年,從本科到研究生都在同一個學校,我學機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美國專業前十的學校,我再一個算是Asian很多的學校和專業。我們學校中國人有4000多,第二應該是印度人,第三應該是韓國人,具體數字不是很清楚。學校不在大城市
我本身屬於家庭一般,自己開著爸媽給買的車,不算奢侈,不算便宜。我成績不算好,不算差。性格還算開朗,不喜歡和人爭執,比較隨意。我很少會主動去刻意結交朋友,所以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在學校里能認識的人。
大陸人和台灣人:
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是我們學校的華人(台灣人,香港人,等等)籃球隊。我們學校早年的一個大陸畢業生,大概10年前master畢業後一直在學校附近工作,而且很喜歡打籃球,就一直會和打籃球的華人一起玩。因為他來的時候很早,當時很少有華人,所以很多打籃球的台灣人也會和他很熟悉。這是一個基礎,一個讓我們學校的大陸人和台灣人一直在一起打籃球的時機。他每年都會去學校組織新生一起打籃球,不論大陸人還是台灣人或者香港人的背景。
根據我的觀察,我們附近的學校里,基本華人籃球隊是分為大陸隊和台灣隊的,我們隊里有大陸人,台灣人,香港人,在大陸長大的abc,在加拿大長大的abc等等,反正我們都可以再一起喝酒,但是不會認真的談論政治/事實。有時候也會開玩笑說一些反攻大陸啊,攻破台灣的玩笑話,不過感情都還很好,普遍不會再facebook上發表支持「佔中」等等的言論。順便一提,我們喝酒一般都是大陸人一邊,台灣人一邊,然後玩遊戲。幾個台灣人的女朋友也是大陸人,他們都不會主動說什麼不好,所以我們關係都蠻融洽的。我和其他隊里的人在一起玩的不是特別多,有幾個台灣人和大陸人都天天在一起,完全是一個圈子,所以看起來他們溝通沒有什麼困難。
這個應該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好像大部分的(大陸/台灣)留學生都不太喜歡和對方的圈子有過多接觸。
大陸人和美國當地華人:
我接觸的人很少,本科時代有過2個朋友是abc,有一個接觸特別少,只是因為在一起上過課,他不會講中文。另一個很熟悉,之前同住一個宿舍樓,後來我路過他家的時候還去看過他,一起吃過飯。這個abc叫will,福州人,小學2年紀左右來的美國,很喜歡中國並且不喜歡美國。跟中國網路接觸很密切,「坑爹啊」,」qq影音「等辭彙可以熟練運用。
我覺得是他的性格導致了我們會在一起玩,他很喜歡和中國人在一起而不是美國人或者abc,他有很強烈的中國認同感。另一方面,大部分美國的二代活著三代移民都是認同自己美國的身份,他們的思維模式已經完全改變。我身邊認識的幾個勉強算是abc的人,都有著在中國長期生活幾年的經歷,這些人很喜歡和我們交朋友。
我覺得我和美國當地華人接觸的機會很少,因為學校太大,基本中國人自己就是一個小社會,我並不需要去和abc接觸,並且也很難提供我和他們接觸的機會。
大陸人和印度人/韓國人:
因為ME這個專業有很多印度人和韓國人,尤其是在進入研究生階段後,基本就是中國人,印度人,美國人三分天下的勢頭,所以和印度人接觸的很多。我research的team里,7,8個人有一半是印度人。其中有一個小印度人和我關係特別好,因為他很聰明,而且能督促我健身和學習,算是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關係非常close,可以互相開比較racist 的玩笑,比如說russel peters里的很多玩笑我們都會用在對方身上。
我們一個大的實驗室,有4個辦公室,用來給學生學慣用,每個辦公室里有大概20人,我後面是一個韓國人,不過很多韓國的graduate student年紀都很大,因為他們當兵回來過。所以共同話題比較少,但是可以交流,有時候會一起吃午飯。感覺和辦公室里的工作氛圍差不多,就是泛泛之交,也沒有討厭啊什麼的感情在裡面。
我覺得本科時候很多思想都被束縛住,覺得就應該討厭印度人/韓國人,因為他們不喜歡乾淨/是棒子國。不過實際上這些stereotype是最主要的限制我本科發展的一個原因,否則和他們交流越多的話就越能提升我自己的見識和能力。
被稱作Asian:我覺得沒有什麼問題,當然如果被很歧視的說出來,我就會特別反感,尤其在打籃球的時候,碰到過幾次trash talk都是針對我們的膚色而不是能力。我們隊的人平時也會和其他美國人打pick up game,有一些美國人和隊長都比較熟悉,他們都認同我們的能力,這時候我覺得被稱作Asian沒有什麼不妥,因為他們看我們的時候就和看林書豪一樣,我們可以證明我們Asian也可以ball,而不是只有stereotype里的成績拿A的nerds。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多數國人看完電影直接就走,不願等彩蛋?
※為什麼許多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牛奶大部分不帶吸管、泡麵大部分不帶叉子?
※海外留學生如何融入當地人圈子?
※外國的方言在影視作品中是否有特殊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