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一種生物是否具有入侵威脅?

最近生物入侵的新聞很多啊,入侵生物應該怎樣鑒別呢?
檢驗檢疫當然是一種方法,想知道的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在沒有名單的情況下,這些生物的行為達到哪個點,會被判斷為入侵生物?


謝邀……

直接說結論,「入侵物種」無法事前鑒別。

入侵物種(Invasive species)是引進物種的一個子集。如果一個物種被人為引入一個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過的地區,並具備了在無更多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在當地發展成一定數量的能力,以至威脅到了當地生物的多樣性成為當地公害,就可稱之為「入侵物種」。

如圖,如果要形成「入侵物種」,首先要把這種物種引進,這種物種真正對當地生態產生影響時,我們說這個物種是一個「入侵物種」,這更像是一個事後概念。
同樣,對於「引進物種」什麼時候可以稱為「入侵物種」,也有詳細的定義標準:

階段特性0正常I外來II引入III在該地區上數位及集中度屬於罕見IVa普遍但罕見IVb集中但未支配V集中和出現支配
wiki:入侵物種

所以,如果不引進,我們只能說某個物種「有入侵威脅或風險」,至於評價的指標,其它的答主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因此,題主提到的「外來物種檢驗檢疫」的問題,實際上跟「怎樣判斷物種是否可以被稱為入侵物種」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前者是國家行為,我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做的檢驗檢疫,其目的更多是為了將一些有高致病風險、猛獸猛禽或者是入侵風險特別大的物種截留在國境之外,以保護自己國家的公民;實際上很少有考慮到對於本國物種的保護。
而「入侵物種」這個概念,跟國家沒有任何關係,上海的原生物種跑到蘇州去幹掉了當地的土著物種,這也叫入侵物種。

但也有一些國家,比如說澳大利亞、紐西蘭這種島國,由於地理隔絕的原因,其物種結構十分脆弱,為了保護當地生態,這些國家的海關施行著幾近變態的檢驗檢疫政策,其原則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凡是海關人員不認識的,不是本國的,且長得像生物的東西,都不能入境。」
這是因為一個引進物種進入新環境後會對新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根本是一件無法預測是事情,索性就一概禁止引入了。


謝邀……下午保存的草稿怎麼全沒了……怒摔!不想再碼那麼多字了,就簡要概括下。

題主問的是如何鑒別一種生物是否有入侵威脅,一個物種能造成生物入侵有幾個條件:
1.該物種的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
2.該物種在當地沒有天敵。
3.當地環境的各種物理條件適合該物種生存,或者至少不有害於該物種。
4.該物種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生命力

5*.最好不能被人類食用XD,參考小龍蝦……(誤

前兩點很好理解,對於三四點,需要補充一個概念:[ 時滯 ]

時滯指的是把一個外來物種(多指植物)引入某個環境,該物種短時間內不會進行大規模擴張,而是會沉寂一段時間(幾年到幾個世紀不等)後才突然發生爆炸性的生長。對於時滯的研究現在還沒有定論,不過有種看法認為,當新環境不十分利於物種大規模繁殖的情況下,生物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環境,包括定植、擴散、累積種群基數、等待環境改變、甚至發生基因突變和變異,最終完全適應環境,然後迅速繁殖,造成生物入侵。

因此,當環境對新物種絕對不利時(土壤pH、溫度、濕度、光照、營養來源等),新物種不會在該環境發生入侵。但如果環境對該物種不利但不至於致死的話(所以要求物種有較強生命力),則不能判斷未來是否會發生入侵,因為不確定是否有時滯。但短期內(幾年)要判斷一個物種能否入侵,則一般不考慮時滯。

PS:很多物種入侵早就開始了,只是數量太少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在環境適宜且沒有天敵的情況下,種群數量可以接近指數增長,當種群數量突然爆發引起人們注意的時候,說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數,這時候要控制就很困難了。

.


如果想嚴謹認真的了解的話,可以參考ecology letters?(忘了) 兩篇letter
why research on traits of invasive species tell us little 及 research on traits of invasive species tell us a lot
記得不一定準,上web of sci用關鍵詞搜吧

入侵的過程實質上是入侵物種與被入侵的生境相互作用的過程。
目前主流的觀點是取決於兩方面:物種本身的入侵能力;被入侵的環境是否容易被該物種入侵。
第一方面物種的入侵能力取決於:繁殖能力,適應能力,擴散能力。
第二方面取決於被入侵地的脆弱程度一般與生物多樣性有關,以及入侵物種是否適合在這裡生長。

入侵種無法直接「鑒別」,能做到的只是鑒別外來種(alien species),而且還是要經驗十分豐富的分類學家才能做到。
外來種在種群數量很大,造成較大危害之後就成為了入侵物種。至於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完成轉變,目前沒有什麼定量的指標,比如說面積多少。據我所知使用的是類似於按照表格打分的方法。
但是,外來種和入侵種的這種界限一般都是很明顯的,因為種群增長的邏輯斯蒂曲線在中間的斜率很大。

補充一下,雖然如此,在一個物種還是外來物種時,一般是無法直接判斷其是否有可能成為入侵種的,這其中的概率大概是10%左右。如果發現某種生物很有潛力,應該按照剛才說的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中文文章較少。


@袁霖 請無視我的一段廢話,直接拉到底部。

請查閱種子管理局

如何確定一個生物是否為檢疫性有害生物可以參照下面這個鏈接。
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修訂並發布實施

據國家質檢總局有關專家介紹,自然界動植物病蟲害種類成千上萬種,科學制訂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有利於檢驗檢疫機構實施針對性查驗,有效防止重要的外來有害生物傳入。過去,我國曾多次制修訂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此次新名錄修訂嚴格按照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和檢疫性有害生物定義,通過科學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來確定。新名錄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檢疫性有害生物種類大幅增加,由原來的84種擴大到435種,不再分一、二類,有利於檢驗檢疫工作中更好操作與掌握,符合國際相關標準。二是重點突出,保護面明顯擴大,既考慮到糧油、水果等重點作物,又兼顧並增加了花卉、牧草、原木、木質包裝、棉麻等作物上有害生物的種類。三是增大有害生物的防範力度,提高進境植物檢疫門檻,有利於防控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跨境傳播。

注意黑體字,提到了三個東西,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檢疫性有害生物定義和有害生物風險分析。要說這三個,就不得不說一下國際植物保護公約=fao.org 的頁面。
這個國際植物保護公約就是上述三者的終極出處。

其中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是一系列的標準,很多,具體可以參照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彙編。這裡邊主要是某某貨物怎麼檢驗檢疫,某某有害生物怎麼檢查檢測。

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定義是對受其威脅的地區具有潛在經濟重要性、但尚未在該地區發生,雖已發生但分布不廣並進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

至於有害生物風險分析,請往下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第十九條 輸入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經檢疫發現有本法第十八條規定的名錄之外,對農、林、牧、漁業有嚴重危害的其他病蟲害的,由口岸動植物檢疫機關依照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通知貨主或者其代理人作除害、退回或者銷毀處理。經除害處理合格的,准予進境。

那麼所說的嚴重危害是什麼?

生物入侵_百度百科

經濟損失、物種滅絕、破壞生態、威脅健康

如何評價?

有害生物風險分析
好吧,終於到正題了。鋪開來說很繁瑣的。先上一張圖。

檢疫性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包括環境風險和活體轉基因生物分析

第一階段(工作開始)涉及查明檢疫上令人關注並根據確定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地區認為需要進行風險分析的有害生物和傳播途徑。

第二階段(風險評估)開始對各種有害生物進行分類以確定是否符合檢疫性有害生物的標準。風險評估然後評價有害生物進入、定殖、擴散的可能性及其潛在的經濟影響(包括環境影響-S1)。

第三階段(風險管理)涉及確定管理方案以減少第二階段查明的風險。對這些方案的效力、可行性和效果進行評價以便選定那些適宜的方案。

我必須承認,我把題目答歪了。
入侵物種

所有物種都是競爭中求生存的,但入侵物種有著其獨特的特點使其超越本土物種。有時,這種優勢體現在生長速度和繁殖速率上,有時,物種間更加直接的相互作用。

然而研究者不認為這個有著標定入侵物種的代表性。86%的入侵物種可以由這些特徵來鑒別。另一項研究發現,入侵物種只佔了有這些特徵的物種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有這些特點的物種最終被認定為非入侵物種,從而需要其他的一些解釋。


通常,入侵物種的共同特點有:

  • 高生長速度
  • 強大繁殖能力
  • 快速蔓延的能力
  • 表現性彈性(可以改變生長模式以適應現有環境)
  • 可耐受各種環境
  • 一個很廣的食譜
  • 與人類有關

通常外來物種需要存活過種群低密度的時期,才有可能在新的地點變成入侵物種。種群數量很少的時候,外來物種很難繁殖並存活下來,所以一個物種也許需要很多次到達一個地點才可能在這裡存活。而人類的周期性的往返活動,如船隻在港口間的運輸和汽車上下高速路,給了這些物種更多的機會。
當外來物種可以在爭奪養料、陽光、空間、水或食物中戰勝土著種,它便可能變成入侵物種。如果這些物種是在強烈的競爭或是巨大捕食壓力中進化的,而新的環境中沒有競爭者,這些入侵者就可以很快的增長。對於一個所有資源都被充分利用的生態系統,入侵物種每一點獲利都是土著種的損失。然而,這種單方的競爭優越性導致的土著種最終滅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們可以共存相當的一段時間,漸漸地當入侵物種的種群數量明顯提升,慢慢適應了環境之後,競爭優勢也變得明顯了。

入侵物種往往可以利用那些土著種無法利用的資源,比如依靠強健根系可以利用的深層水資源,可以在之前沒有物種的土壤類型中生存。刺山羊草(Aegilops triuncialis)被引進到加州的水保持度低,缺乏營養物質,高鎂鈣,且有重金屬毒性的土壤中。這種土壤中一般植物密度都很低,但是山羊草可以在這裡繁茂生長,排擠了這些土地中的土著種。

當物種使用化學或生物方式抑制競爭者生存時,這個過程就加速進行了。一種機制就是拮抗作用,即一種植物釋放化學物質使得周圍的土壤對於競爭物種無法生存。

改變生境的火災狀況是另一種促進方式。旱雀麥(Bromus tectorum)原產歐亞大陸,它不僅可以在火災之後快速繁殖擴散,還可以通過產生大量的乾燥碎屑增加火災頻率和強度,尤其在北美的火災常發的季節。在旱雀麥廣泛分布的地區,它顯著的改變了當地的火災頻率以至於其他物種無法在這種高頻火災中存活下來,使得旱雀麥保持統治性並且不斷擴展。

對於環境的物理形貌改變也是促進的模式之一。


瀉藥。
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歷史經驗,另一種是做實驗。


不同的生態系統,其複雜性也是有所差別的,這種差異性主要通過營養級數量、生物種類數量以及生物數量體現的,越是複雜的生態系統,其營養級應該越多,同一營養級的生物種類也應該越豐富,總體上的生物數量也應該比較高。評價某一種外來生物是否具有威脅性,最終的關注點還是在於這種生物的數量增長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而控制的手段往往就是通過天敵控制。在外來生物被引入到一個生態系統前,對於這種生物是否具有威脅性的判斷方法往往是通過對該生態系統的複雜性進行評判,分析生物在進入該生態系統後是否具有較為有效的捕食者,捕食者的數量和種類根據所處營養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道理雖然是這樣,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對於生態系統的評價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不僅要對生物數量、種類有全面客觀的了解,還要對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進行全面調查,工作量大且準確評價不易,因此要在外來生物進入現有生態系統前就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往往是難以做到的。因此,目前對於外來生物是否具有威脅性的判斷結論往往是在實際觀察的結果上得出的,即對原生態系統的威脅性已經展現出來的時候得出的。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外來生物的控制和威脅性評價應該採取高度保守的方式,特別是對於我國目前各個地區遭到破壞後複雜性相對很低、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而言。

目前,對於外來生物的管理,主要還是集中在國門上,倒是沒有聽說過哪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做這件事,相關的法律體系也沒有建立健全,職責劃分不清,管理上涉及到農業、水利、水務、環保、林業等多個部門,績效要求也不高,驅動力不足,管理往往是滯後的。對於特意引進的類似於農作物、經濟作物、園林植物等,由於有相關的主事單位,因此可以組織相關專家團隊和政府部門進行事前評價,對其威脅性進行評判,而對於其他方式,如旅遊、船舶攜帶等方式進入到國內的生物,在管理中就邊境檢驗檢疫部門的努力了,這一方面澳大利亞就比較狠,反正不管什麼,就是不能進來,不過這個也跟他們的生態系統特點很有關係,確實是太脆弱了。


就像上面各位前輩們說的
如何判斷一個物種是否有強式的入侵能力是非常困難而缺乏標準的
(應該說,人類目前對於生態這種終尺度到大尺度甚至超大尺度的研究對象
 缺乏完整、有效而多元的、因地制宜的研究手段、研究工具)
學長甚至跟我說過:
「生態的調查統計,其誤差值可以到40乃至50%以上。」

有關外來種的研究
以我個人為例(在此獻醜了,歡迎批評指教,謝謝!)
我的碩士研究是追蹤一種這幾年出現在台灣北部沿海潮間帶的外來種褐藻
老師給我的目標有幾項
1。了解這種褐藻在台灣沿海的生長情況(包括生活史、生長周期、繁殖、環境因子等)
2。利用基因分析,判斷這種藻類的親緣與地理來源(這種藻類在各位那邊還蠻有名的)
3。如果可以,請透過追蹤來判斷這種藻類在這邊的生態影響
  以及其是否有發展成(入侵種)的趨勢
4。延續目標2,請找出這種藻類是如何來到台灣的、為什麼?
  又是如何建立起族群的(可能跟這幾年的氣候改變有關)


............好了,我想我肯定沒辦法在二年內畢業了,哈哈哈.....................


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外來生物入侵會對當地生態帶來嚴重破壞!!!!!初中生物老師教的
PS:只要美味能吃,廣東吃貨表示那都不是事


人類這種生物才是真正的入侵地球,把地球折騰成今天這個樣子呀


先看國際上的案例吧,如果國際上同等條件下入侵上了名單的,大抵引進到我國也是入侵物種。但如果國際上搞不清楚的,還是建議做前期工作,先假定為入侵物種,進行相關的控制實驗,如果經過長期實驗驗證為入侵的,就證明了假設。不過驗證是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這也是引進物種要特別謹慎的一個原因吧。


中國不存在生物入侵!當年福壽螺不也是爆發個體戶養著來吃!


推薦閱讀:

科技失控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熊貓能長出規律的毛色?
熊貓吃竹子為什麼口腔不會被扎傷?
為什麼現在的橙子比以前的橙子用手剝皮更容易?
為什麼美國人的牙齒普遍那麼好呢?

TAG:生物學 | 生態學 | 物種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