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漢服復興運動?
因為喜歡古風和中國傳統文化而開始關注漢服。正好有一個同班同學也是漢服愛好者,於是經常在一起討論。而我很幸運,周圍的朋友都可以很快地接受我的愛好。後來,在這個同學的引導下去了漢服吧,那個號稱是漢服運動陣地的地方。
然後發現了一些問題,似乎有點不對。
從漢服吧說起。
漢服吧的第一任吧主是溪山琴況,他在我還不知道漢服是什麼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在漢服吧是一個神一樣的人物,基本上吧里的每個人都知道。但是據吧里的一些老人說,現在漢服吧里的狀況變得越來越亂,遠不如溪山琴況吧主的時代了。
據說以前漢服吧之始是一群真心熱愛中國傳統的人在網路上這一個小圈子裡研究斷了幾百年、如今已被淡忘的東西。他們從頭開始,研究典籍、壁畫,研究型制,研究漢服的未來。
而我今天在吧裡面看帖子的時候。看到有個人說他同學說喜歡旗袍,而他罵過去「你還是不是漢族人」。下面有回帖,類似於「就這麼喜歡做奴才」、「掃三百年胡塵」的話不絕於耳。
才突然覺得,漢服運動不應該是這樣的。
現在很多參加漢服運動,活躍於此的人,莫名得帶上了一種高貴感。似乎一個漢族人,只能說我喜歡漢服,而不能去喜歡其他衣裳,尤其是旗袍。這麼一種赤裸裸對歷史的憎惡和民族歧視。如果任此發展,那到最後豈不是在整個中國唯漢獨尊?那麼其他民族呢?的確,日本的和服復興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但是日本的民族狀況遠沒有我國複雜。僅此一點,復興漢服便是比復興和服更多了很多困難。三月份,微博上由某個漢服同袍發起了一個話題「中國領導人穿漢服參加APEC」,看到這個話題,真是不禁搖頭。領導人並不止以一個漢族人的身份參加國際性會議,怎能穿著漢民族的服飾為正裝?
而我又發現,吧里太多人過度追求型制,只要在吧里有人曬出的圖片是他們口中的「古裝」、「影樓裝」、「新人坑」…必是會遭到一眾人抨擊。私以為,總這樣的態度去對待一些剛剛接觸漢服的人,太過刻薄。而且漢服在普及了之後,形制必定是會進行變革的。但是這也並不是說如今可以不用注意形制,在走都還沒有學會之前就想跑,未免太過心急。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漢服完全普及之前,走進更多人視線之前,儘可能保證原來的面貌。
還有很多人熱衷於跑到大街上去做沒頭沒腦的宣傳,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被一個老大爺問到四書五經是哪四哪五都不知道。被老大爺鄙視個徹底。
我想,在漢服運動初期,首先要做的不是高喊口號,穿著在路人眼裡的「戲服」去給別人宣傳你自己都不太弄得清楚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明白到底漢服運動的目的是什麼。是僅僅恢復漢族傳統服飾?是重振國學的地位?還是讓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可以撿起些古人的智慧和品德?漢服本身就只是一種意象,它背後承載著的是秦的勇武,漢的大氣,晉的不桀,唐的開放,宋的儒雅…中華傳統中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而如今,這些反倒在漢服運動中被忽視。更多的人不過是為了顯得高端大氣、顯得與眾不同才去追求漢服。無知之眾一邊為這樣的人越來越多而高興,一邊說「漢服運動、漢服復興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老吧主在天之靈也會高興···」之類的話。
我說,談漢服,不談復興。因為於我看來「復興」實在太過遙遠,漢服運動在現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讓更多人了解、接受,並非在短短十幾年之內恢復至尊地位。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被眾多同袍批判的「穿漢服只是拍照發微博、求讚美」在某種程度上對漢服的傳播有一定的益處。至少可以有更多的人看見漢服,可以知道這是什麼,而不是張口就說「你怎麼穿和服/韓服啊?」
在未來,若要推動漢服成為日常穿著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作為節日中的禮服和傳統服裝倒是更為實際。不過即使只是這樣,漢服也很難有一個定製。漢服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衍生出多種形制——曲裾、襦裙、襖裙、圓領袍、道士袍···漢服運動中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恢復的到底應該是哪朝哪代的服裝。因此在運動需要堅持「自由」、「平等」的原則,而不是強制性的逼迫。
漢服運動需要做的是參加漢服運動的的人明確這個運動的最終目的和深意,然後努力。再次,需要對絕大多數不知道不理解漢服的人耐下心來好好解釋,而不是用一種斥責的語氣去責怪他人的「孤陋寡聞」。因為在中國,漢服經歷過滿清的「削髮易服」和文革的「破四舊」以後,可以理解或支持的人還是少數。
漢服運動本身是值得的。畢竟,中國人丟了這麼久的東西,還有人願意撿起來,未嘗不是件好事。
最後,送上一句我最喜歡的話「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
感謝邀請。(對不起最近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很多現在才來回答我去面壁ORZ
這裡是背景。我就不複製了。漢服運動大事記(其實這種長長的東西我自己也不太樂意看……&>_&<
接下來是幾條最近能想起來的消息。
方文山打算九月份在西塘開展漢服文化周。這是他的照片……(我真的不是在黑他……QAQQ
他的微博方文山的微博 新浪微博
宋楚瑜給海峽兩岸漢服文化節的題字。
另外五四剛過(都一個多月了還剛過= =!),稍微搜一下「漢服集體成人禮」能搜到很多城市都有舉辦。
接下來是名詞解釋……什麼是……漢服復興運動……(聽上去很厲害的樣子……誒?不過我怎麼沒覺得有什麼運動……)
其實準確地來看,是一些對傳統服飾、民俗、禮儀等等有比較深了解的人,以漢服為主要依託形式宣傳傳統文化,期望引起大家對它的了解和重視。(你看,我說的是「宣傳」而不是「教育」對吧?
現狀。
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確實很多很多的人,尤其是女性,又尤其是年輕女性,僅僅是因為漢服看上去很漂亮才積極地「投身到漢服復興事業」裡面來。不想了解這件衣服背後的禮儀文化,只是因為它好看才買了一大堆除了拍照之外基本不穿出來的人,有的。
啊啊,不得不承認的是,每次都要教他們怎麼行禮怎麼保持儀態「這是漢服不是穿越」真是……煩死了(皺眉)。
但是。知道上衣下裳,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的人,也是有的。飽讀史書,以宣揚傳統文化為己任(也許這聽上去有點讓人難相信)。
看法。
該怎麼說呢,漢服只是一個載體。想要復興的從來就不是這件衣服,而是這件衣服承載著的幾千年的歷史文化。
的確有「形式化」的質疑。可不要忘記了,最初滿清的剃髮易服,想要改掉的就是這些表面的東西。為什麼漢服會消失,真是只是優勝劣汰么。據我所知好像不是這樣。
正是因為有很多不知道的人,所以才有宣傳的意義。沒有人要教育別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應該穿著的衣服。目的只是想讓你知道,我們的傳統審美,我們的禮儀是什麼樣的。在否定之前是不是應該先了解一下看看,要否定的到底是所謂的「糟粕」,還是「滄海遺珠」呢。
或許有些人的確不在意拱手禮到底應該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弱冠及笄到底是幾歲,結髮合巹意味著什麼。
嗯,有些人不在意,但有些人確實在意。這就是意義。
~
上圖:漢服MM
我對華夏文明的探討:華夏文明、華夏文化到底是什麼?歡迎討論。
漢服復興運動,本質上不是要復興漢服,而是復興漢族,這是中國自1976年以來思想混亂的一個結果之一,即地方民族主義的重新興起,而大漢族主義也相應地興起,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曾經的毛氏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破滅後,中國人在思想上無法統一、沒有共識的結果,我們現在看到的似乎漢服和大漢族主義的聲音比較大,實際上,1980年代,還有非常流行的否定漢族和漢服的逆向民族主義,典型的代表就是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和CCTV播出的否定一切漢族傳統文化的《河殤》,該種思潮結果之一,就是地方民族主義的興起,至今依然餘波裊裊,為禍不小,而大漢族主義也相應地產生了皇漢與之衝突,矛盾也在衝突中加深,比如近三十年來的疆藏問題,具體論述見我在什麼是費拉民族?這個問題中的答案。
這兩種方向是中國人面對傳統的兩個極端態度,皇漢和遠古邪惡,就是一個水平的人們走向了這兩個極端,只不過一個厚古薄今,一個厚西薄東,思路是一樣的,就是對現實極度不滿後,對非現實有幻想而產生了一種「幻象」,認為古代、遠方是天堂狀態。愛走極端的一般是年輕人,所以雙方的年紀見識和水平都相近,都是各自陣營中比較低端的存在,比如遠古邪惡的韓乾就干過這樣的事情:如何評價豆瓣網上遠古邪惡組織成員韓乾盜用他人賬號將其刪除註銷的行為?皇漢的可笑言論也屢見不鮮。
在這兩個極端中間,還有無數的思潮在浪涌,而依照目前TG的思想狀況來看,這種浪涌不會很快平息下來,反而會愈演愈烈,這種混亂、衝突和碰撞的狀態,還將長期的存在著,因為生產力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個根本矛盾還將長期存在,而階級矛盾將會以城鄉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地域矛盾等形式表現出來。
不過,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越是紛擾的時代,最終的成就也越驚人,大亂之後必有大治,這個國家是很有希望的,這是我和 @姬軒亦 看法的一個不同。我很想在大街上 穿著漢服逛街 可惜怕別人笑話....如果有哪個偉人穿著衣服出現在公眾面前 那麼我穿著這個也不過分了....漢服好漂亮....好像穿
我很喜歡漢服,有五年的時間了。從我最開始知道漢服的存在時,我就特別想擁有一件漢服,麻麻並不支持,結果我夜以繼日的搜集漢服製作的教程,用了三天兩夜的時間,手縫了第一件自己的「漢服」。那種喜歡和成就感,我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現在也很難找到什麼事情,能像當初喜歡漢服那樣狂熱。高中畢業後,有幸得到前輩的幫助,在前輩的工作室做做兼職。有一次跟一個不了解的客戶談到,所謂的形制問題,她說了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話:「所謂的形制,其實早就不存在了,我們經常參與各個地方的研討,經常在舉辦活動時候就形制的問題而爭吵,然而誰也不能說服誰,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形制的看法。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也不是歷史的全部,所挖掘出來的文物,也不能訴說所有歷史的真相。我們只有不斷的去貼近歷史,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去製造契合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
我相信,最開始很多人都是因為漢服的美麗而喜歡上漢服,而去接觸學習很多傳統文化。
可是這幾年我見了太多打著漢服、傳統文化的幌子去實現自己的商業利益的人。付出自己的勞動、賺錢,都無可厚非。但是我真的特別反感為了壓低成本,掛羊頭賣狗肉的把影樓裝稱之為漢服,甚至輸出錯誤的價值觀,誤導新人,發展自己個人崇拜的「信徒」。
我真的很害怕。漢服發展的這幾年,走得太快太急了。
似乎,我們都有些忘了初衷了……
我知道……同袍們的初衷是「漢服復興」。
但我的初衷卻不是表面上的「漢服復興」。漢服復興,不是你穿上漢服,走到大街上;不是你高談闊論詩書禮儀的經典。而是,不穿漢服的你和穿漢服的你也一樣包容友愛、自信美麗。
說到底,漢服不過是一件衣服,人才是根本。
我希望,哪怕有一天我們不穿漢服,也有人知道,漢服是什麼;哪怕有一天不用穿漢服,仍明白自己的一顆赤子之心。
任何行為背後都有精神背景支撐的,現在漢服運動肯定還成不了氣候,因為其背後的精神支撐還成不了氣候
比如日本和韓國的傳統服裝的傳統一直繼承得很好。因為和服和韓服的流行有其文化和精神背景的支撐。日本人和韓國人沒有丟掉自己精神上的傳統。儘管日本近代化過程中被歐美文化精神強姦,但日本人還是在夾縫中找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並且無時無刻不存在於大部分人民日常生活中。這才有了他們穿傳統服裝的精神支撐。穿起來,會找到一種身份的確認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韓國人」「日本人」,也和文化的血脈有了連通。
但我們現在呢?誰知道做一個「中國人」是什麼感覺,穿上漢服能不彆扭嗎
儘管現在也有所謂的國學熱和傳統文化熱,但整個社會大環境處於精神極度空虛的狀態。我們現在根本沒有文化,丟了自己的根,怎麼可能自然的穿起漢服來?
衣服也是一種態度,表明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個精神基礎的依託不存在,漢服缺乏流行的土壤。
等哪一天我們真的找到自己的「根」了,不用說,漢服就會流行起來。對於一個幅員遼闊,有如此多人才的國家而言,具體實施的人才是最不缺的了
沒有這個「勢」的時候,任何行為都是事倍功半的
道之不復,其器焉存?
如果我在大街上看到一穿馬褂的,我覺得挺好,很好玩。穿衣服就是要每個人都不同才有意思。
「禮雲禮雲,漢服云乎哉?」
時代周報:你如何看待「漢服」被官方逐漸接受的說法?
彭國翔:據我的了解,所謂「接受」,我想只是對於社會上一些人,包括最近個別政府官員,在一些特定的場合穿漢服,有關方面沒有明確表示反對而已。這種默許,當然是隨著上世紀90年代尤其2000年以來國學、儒學地位的提升而逐漸發生的。而國學、儒學地位提升,自然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自發的社會現象,它是伴隨著中國政府文化與社會發展戰略的調整,這的確有政府一定程度的提倡與支持。如今一些政府官員在特定場合穿漢服,應當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去理解。
時代周報:儀式上的重視對儒學復興的推動作用有多大?
彭國翔:儀式或者禮儀,英文叫「ritual」,當然有其重要性,它是人們內在的價值、情感要客觀化所必需的。不過,這種外在的表現形式,須以內在真實的價值與情感為基礎,否則,就成了徒有其表的虛文。孔子的時代,禮儀需要用「玉帛」來表現,但如果僅有「玉帛」的外在形式,缺乏了需要作為「禮」之基礎的「仁」,這種「禮」,就受到了孔子的質疑和批評,所以孔子有「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的反問。他的意思就是強調禮儀必須以仁義為基礎,才不會流於形式主義。對於推動儒學的復興來說,重視一些禮儀,尤其日常生活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彼此表達友善與尊重的客觀方式,自然是有意義的。但是在儒學的核心價值被破壞之後,更為重要的是將那些價值,尤其是在與西方文明接觸之後自我更新和發展之後的基本價值,真正植根於人心和人生。一旦那些基本價值真正驗之於心,自然也就會體之於身,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自然的流露與表現。不然的話,孔子若今日復生,恐怕還會提出「禮雲禮雲,漢服云乎哉?」的質疑。
時代周報:你認為應不應該大規模在官方層面推廣漢服等傳統文化儀式?
彭國翔:在官方層面推廣一些傳統的儀式,我認為有一定意義。但是否要「大規模」?怎樣才叫「大規模」?值得考慮。而且,哪些傳統文化儀式在當今仍然有生命力,值得推廣,哪些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也需要認真考慮,不能一概而論。正如孔子自己提出的原則,所謂「因革損益」,就是對待以往的傳統,不是照單全收,除了繼承(「因」)之外,還要有所去除(「革」)。不合時宜的要去掉(「損」),以往沒有但合乎人性內在要求的,要吸收增加到傳統之中(「益」)。
時代周報: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官方、半官方、民間的場合會穿漢服,但也有很多批評聲音說這些其實都不是正確的漢服,真正的漢服應該是怎樣的?
彭國翔:坦率地說,在我看來,問題根本不在於那些是不是真正的漢服,而在於所謂「漢服」本來就難以確定。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什麼叫「漢服」?如果明代的服裝是漢服的話,那麼明代的服裝與宋代不同,如此宋代的服裝就不能算「漢服」了嗎?如果宋代的服裝是標準的漢服,那麼唐代的又將如何?如果把漢代的服裝定為漢服,漢以後中國人的服裝又算不算漢服呢?再者,如果「漢服」指漢族人的服裝,那麼早已構成中華民族有機組成部分的各個少數民族的服裝,又將如何定位呢?
關鍵在於,服裝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原本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明的融匯而自然演化的,這一類東西並不構成定義一個民族和文化的根本因素。比如,當今之世,我們穿西裝,使用微軟的電腦,開德國、美國和日本的汽車、喝咖啡,就不能做中國人了嗎?以前有一首歌叫「我的中國心」,其中一句歌詞說得很好,「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還是那句話,只要能對包括儒家傳統在內的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體之於身、驗之於心,穿什麼樣的衣服都不妨礙做中國人。事實上,在歷史上,「中國人」原本就是一個文化的觀念,可以超越地域,更與政權無關。
總之,我的看法是,如果穿漢服的用意是要強調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回歸與認同,那麼,與其圍繞什麼是真正的「漢服」聚訟不已,不如大家一道去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同時認真吸收人類一切文明中的優秀價值,做一個「富而好禮」、「威而不猛」的「中國人」,共同打造一個人文與理性、公平與正義的社會,使中華民族重新成為一個「富強」之外更有「斯文」的偉大民族,在當今之世再次贏得世界人士的敬重
彭國翔:重建中華文明價值系統是當務之急
有參加過幾次同袍的聚會,感覺漢服追隨者在提到漢服復興運動這件事情上情緒是比較容易激動,但大多是很好的人,喜歡漢服的很多情況下也喜歡詩詞歌賦古樂器之類,甚至有女同袍會自己購買布料做衣服,如果理解他們相處起來是很舒服的~
至於漢服復興這件事,其實漢服消亡就是從清初剃髮易服開始的,按照歷史的發展漢服慢慢消失是正常的事情,那麼有人願意去復興它也是正常的事情。大多漢服愛好者在講漢服的時候都喜歡這樣開場:「我們要復興的不止是一件衣裳。」,還有各種傳統禮節和習俗,認識的那些同袍們經常會過一些我們忽視或是不知道的節日,都是古代就有的,感覺也沒有什麼不好,華夏禮義之邦,現在社會人們的禮義感卻很弱很弱,復興沒什麼壞處。華夏的解釋也是: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裡的冕服華章就是漢服了。漢族只不過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並不存在很多人詬病的穿越或是封建這樣的思想~
PS:漢服穿起來真的挺舒服,用料好的話也很漂亮~
愛穿什麼穿什麼,不要用這個來教育別人就行。
穿什麼衣服是個人自由,漢服黨也不必搬出不穿漢服就不是炎黃子孫的大帽子來蓋。其他人也不必對愛穿漢服的人冷嘲熱諷,說是cosplay之類的。
漢服本身並沒有走入歷史,滿族入關雖然武力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但是道士、和尚、妓女可以繼續穿著漢服。中國56個民族,55個民族都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族人怎麼就不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呢。支持
大部分運動者甚至還沒弄明白啥是歷史,就急急忙忙的號召復興。
我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有何不可,我是漢族,我愛我的民族,深深地熱愛並驕傲於她的文化和歷史。
漢服運動的出發點和根本觀點是好的,但是實際過程中固步自封者,偏執皇漢者,不知所謂者,流於表面者等等太多太多。
對於漢服運動,內心熱烈希望卻又失望滿滿。
有人說,道之不存,器將存焉。
真的這句話,深深的無奈。可轉念一想,道之式微,因此才將這僅剩的期待置於物上,期許著若有了這外物以傍身,大抵便可稍稍以安慰,有了這身著衣冠的氛圍,才會想起那些歷史深處的東西罷。
復興傳統文化。這才應該是漢服運動最根本的東西,而非整天穿著個漢服招搖過市,卻內底空空。
漢服復興運動,是進入21世紀之後泛起的漢民族主義思潮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有極端民族主義的胎毒。
經過十年發展,漢服復興運動的民族主義色彩逐漸淡化(當然只是相對於其初期而言),越來越注重漢族傳統服飾作為服飾本身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不再只是政治符號。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極端民族主義的胎毒仍然寄生在漢服復興運動之中,以至於一些違背漢族傳統服飾審美觀和發展規律的事物(甚至是奇葩腦殘)層出不窮。想要讓漢族傳統服飾的美髮揚光大,必須剷除極端民族主義這一胎毒。
我覺得要先讓人們了解有這樣一種衣服,從心理上能接受它作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就可以了,等火候到了,自然這種服飾會影響到一些人的日常穿著的,現在談復興太早,好多東西都沒搞清楚,不少都是偽漢服,這樣做很莽撞
無論是否穿上漢服,有識之士都在追求華夏文明的復興,只是道路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反倒是把自己當做是奴僕的人,忘記文明傳承的人,滿口污穢之言的人實為可惡。
我一直不理解為何「穿漢服」或者是「漢服復興運動」 會等於「文化傳承」。
漢服只是古代的、傳統的、生活必需品用具,像瓷器、明式傢具、玉器那樣,家裡放著瓷器、廳里擺著明式傢具,腕上套著玉鐲,是因為自己是「文化傳播者」,想要復興傳統文化?
顯然不是。
穿漢服原因不過兩個。一好看,二我是中國人,這些是民族特有的生活品,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又不是穿和服,我穿自己家的東西,本不是理所應當嗎?
有什麼好值得拿來談的。
如果只是喜歡穿漢服,或因為此而結成團體,不過只是大家有此方面的審美偏好罷了,憑何用文化或復興來謬讚自己,給自己戴頂高帽呢?
若是如此,大家在街邊大啖臭豆腐的時候也大可標榜自己是為了中國傳統而大做貢獻了。
漢服能否擴大,問題的中心是在中國人的審美,不是願不願意、傳不傳承傳統文化,
設計好看了,價錢合理了,大家自然會買,會穿,會推薦,會擴大。
現在也很歡喜地看到改良的傳統服飾在設計、市場上勢頭強勁。
畢竟傳統元素真是漂亮,善用了也是件好事。
漢服重點不在剪裁,不在紋樣,不在設計,最多算是一個流行符號,
重要的是傳承漢服的內蘊,是古中國的「禮」、「和」。
這也絕不是一個人用一套衣服、一件器物足以擔當下來的。
文化傳承者是很高尚的,任重道遠,勞苦功高,別污了這個詞。
我心裡真正的漢服群體,漢服不是外在所看到的,錦緞刺繡的華服,
是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把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忠義理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一切「中國文明」穿在身上,做為一個完整的、真正的華夏人,用這些去感染他人。
傳播出去的才不是「你看我們的衣服可好看了」或是「看!我的發簪」。
復興衣服,
簡直笑話。
復興漢服,短期內應該是有錢途,沒前途的事。
現在一大部分所謂的「漢服愛好者」沒有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研究領悟,僅僅是跟風獲得優越感,把投身漢服運動作為一種滿足自我虛榮的遊戲,能有啥前途。但是這種人一般人傻錢多好騙,所以錢途短期內還是有的。漢服運動和當下興起的ACG熱潮一樣,浮於表面,沉不下去。雖然不是什麼「漢服愛好者」看到傳統文化被這樣糟蹋,還是很痛心。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可以快速提高著裝品位且性價比高的男裝品牌?
※男士夏天帆船鞋怎麼配好呢?
※矮個子又瘦削的男生該如何穿衣搭配?
※Carhartt WIP 算哪國品牌?
※哪種材質的衣服最吸汗?為什麼有些標語說純棉吸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