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寫飲食的書?

想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如能得到對書內容和風格的簡評就更好了,謝謝~ 我自己只看過《老饕漫筆》,朱偉的《考吃》則買了還沒看。


謝邀。

食物典故方面:
唐魯孫的集子。
逯耀東的《寒夜客來》、《肚大能容》。
王敦煌的《吃主兒》

唐先生是滿清貴裔,寫的東西掌故偏多,能看個熱鬧,而且許多吃的東西,正本溯源。但他似乎對北平、粵菜和官府菜熟一些,對其他地方興趣少。他老人家對煙酒茶,不是最精通,但大家子弟,見得也夠多了。
逯先生是錢穆弟子兼學者,寫的東西有文人氣,只是有時太愛考據,會把吃的忘在一邊。
王前輩是世家子弟,所以淵博,很聊得,能聊許多接地氣的食物,但也不失范兒。比如唐先生寫「天梯鵝掌」、王先生寫羊肉和打滷麵的講究,一奢一簡,但都寫得有身份。


寫食物滋味細節方面:
汪曾祺(見他的各類散文,以及小說諸如《異稟》、《茶干》等)、林斤瀾、陸文夫(主要是《美食家》,也有其他散文,蘇州菜多)、老舍(一些小散文,以及小說里常見的段落,聊北京飲食極多,順便,老舍先生自己做菜很好)
這幾位寫吃,不在見多識廣,而在寫得真切細緻。汪先生對淮揚民間食品、雲南食物的見地,陸先生對蘇州飲食的精通,老舍先生對北京食物的信手拈來(光《駱駝祥子》里吃豆腐那段就是神來之筆),都不在於博,而在於純和真。

古代的:
袁枚《隨園食單》(主要是一些飲饌須知,也有些擺譜)、李漁(《閑情偶寄》里關於吃的部分都很好)、曹雪芹《紅樓夢》、張岱《陶庵夢憶》(裡面吃的幾段都很出色)、吳敬梓(很少人意識到《儒林外史》里寫吃多麼精到細緻,繁複度不下《紅樓夢》,張愛玲說李鴻章他們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就圖個吃)、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寫吃同樣漂亮絕倫)。

西方的:
大師如雲,但譯本好的不多,所以得往外文扒。隨便找法國、英國、美國各大報紙長期寫飲食專欄的作家,都是大有能為的,雖然其專業度很容易讓非下廚愛好者覺得有距離感,而且我覺得他們更傾向於「寫食作家」,故不多提。在國內來說,彼得梅爾的幾個引進譯本應該是最好的了。


其他林文月、梁實秋(各類散文,比如《雅舍談吃》,但他跟逯耀東先生一毛病,寫文章,忘了吃了)、余華(《許三觀賣血記》里的豬肝、黃酒)、莫言(《紅高粱》、《檀香刑》、《酒神》等等裡頭,肉和酒的描寫極好)、朱自清(寫英國飲食,寫揚州飲食,都很有一手)等等,各有所長,但要麼寫得不多,要麼文氣過重抒性多於賦物,比最頂尖的幾位,稍微遜色一點兒。

古龍、高陽、齊如山們,可以找散文集來看。

蔡瀾寫得極好,但太多了,質量高下不齊,而且經常寫得任性尚氣。看個痛快就好,許多細節就不必白扯啦。


作家談:
蔡瀾:正兒八經吃過很多懂很多的人,語言洗鍊平實,產量太大賣字賣旅行團,少了一份高人。
汪曾祺:不懂吃,懂寫。在吃的見聞上不廣,用來用去就是下江人司機的例子。
梁實秋:雅舍談吃不懂吃。
沈宏非:外形、書感和食感都非常厚的作家。
殳俏,不喜歡,她愛寫翻譯稿湊湊成篇的,無樂趣,偏造作。
陸文夫:僅一本《美食家》能讀,在蘇州開的飯店可難吃了。
歐陽:做設計還不錯。說到吃,呵呵。

圖書談:
隨園食單:神書,"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就這兩句就足夠屹立。
國宴與家宴:情緒第一,覺得比林文月的《飲膳札記》好。
細說川菜:實用第一,結合《川菜烹飪事典》怒贊。
世界第一美食:見識第一,比蔡瀾有順序一點,而且比蔡瀾有大家風範,不喜歡做百曉生的
to be 美食家:態度第一,學做合格吃家。
吃主兒:氣性第一。
食物與廚藝(三本):科學,最近才看到的書,講透各種效應各種原理。
廚神的家常菜:菜譜就該這麼一步驟一步驟寫!

PS
台灣的開店通系列極好,便當快餐店、牛肉麵館、致富酥炸小吃三本都很詳盡、實用、保你有一技之長。


我不愛掉書袋型的,也不喜歡耳餐。誰誰誰吃過說過什麼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做那麼多鋪墊烘托氣氛,到了高潮上又上不出什麼真材實料來,惹人厭。
另一種不愛就是盲人摸象型的,好像一些私家菜館。明明沒什麼水準,卻硬裝自己是老一派或小天才。連吃的門都沒入,只懂遵守一些清湯老派做法、糾纏在「我好婆講這菜該是用豬油」這種不相干的規矩上。


寫吃的書,我認為首先自己得有見識,吃過見過,就是好基礎,好像富養出來的女孩兒,不會大驚小怪,不會被嚇唬住,不會因為價錢夠貴而失了平常心,這樣的書看起來才舒服。

唐魯孫先生的一系列是我一直推薦的飲食書籍,老先生本身出身就夠顯赫,知識足夠,文字也足夠平實,除了後期對我黨恨之入骨,說了些胡話,部分評價失了敦厚之風(不過大陸版本這些胡話應該都刪除了)之外,整體水準頗高。

王世襄先生也善吃,但寫的不多,王敦煌先生的《吃主兒》就是一本勁書,能於汆羊肉中見禪意,比起洋人生硬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種書強多了。

除此之外,袁枚的《隨園食單》就是必備品,帶圖的尤勁。看起來很多人都喜歡汪曾祺的書,我卻覺得一般。和我上面列舉的那幾位老強者比起來,蔡瀾的飲食書就透著香港朋友的「小」,一副沒見過市面的樣子,倒不如台灣作家焦桐的《暴食江湖》來得樸實自然。另外有人提到《老饕漫筆》,那作者也算新一代領導同志家屬內的一把好手,寫的還成,只是因為其生活年代已經過了膾不厭細的時候,所以先天就不如唐魯孫或王世襄這種狠辣角色。

國外的飲食書籍似乎翻譯出來的並不多,費雪的一系列算比較出名的,但我看她的書主要是從「美國人也會想怎麼省錢做菜!」的快樂中得到滿足。安東尼博爾頓的《廚室機密》、《廚師之旅》勉強還湊合,還有一個記者哥們寫的他在義大利餐館裡當廚師的書,叫《後廚機密》,也頗可看。

其實,在20年前,我是拿《神秘島》當飲食書看的……那是我看過的第一本寫飲食的書。


腫么沒有人提到見識廣、烹飪也有一手的張新民呢?他和蔡瀾經常在微博上互動,看著開了很多眼界。
張新民,著名美食家,,汕頭市美食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著作有《潮菜天下》、《潮州幫口》和《潮汕味道》。


寫飲食的書,可以分成幾個大類:一種是懷舊寫傳統的,比如王敦煌《吃主兒》,梁實秋《雅舍談吃》,殳俏的幾本書也有不少懷舊意味;一種是寫美食故事,個人很喜歡露絲雷克爾的幾本書,比如《天生嫩骨》,《美食評論家的喬裝生活》。當然,《深夜食堂》漫畫也很好看,還有可以看看一些揭秘後廚的,比如《多謝您的小費》,《後廚機密》,也許和美食關係稍弱,但是爆料後廚很有一套;一種稍微學術一點,也可以叫做烹飪社會學,比如《烹飪、美食和階級》,《美味欺詐》,三聯在這方面出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書,一旦熬過開頭的社會學理論部分,後面還是很有趣的。同時也推薦費雪的幾本書,以及企鵝出版社出的一套Great Food系列,這裡基本囊括了西方烹飪飲食的代表作,比如我現在正在看的艾莉絲沃特斯的《美味革命》,是食品有機和本地化的開山之作。如果懶得看大部頭,蔡瀾先生的微博就更有趣一些,歐陽應霽和庄祖宜的微博都很值得一看。庄祖宜的《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相當有趣的寫了她學廚和經歷不同菜系風格廚房的故事,推薦。殳俏每周都在三聯生活周刊上有專欄,最近配上了龍荻的插畫,很清新。


1.《寫給牡蠣的情書》

[美] M.F.K.費雪


美國飲食文學界的#頭牌掌門#,影響了一代美國人的飲食觀念。作品很多,Miss渣最偏愛的是這一本,第一名字很裝逼(韓良憶幹得好!),第二真的很好看!一開篇先上冷知識:牡蠣出生遠離雙親、成長後#性別會改變#,慢慢以媲美散文詩的文字層層展開,穿插食譜的同時告訴你#吃牡蠣的各種解鎖方式#(當然啦,吃法鄙視鏈的最頂端還是生吃)。

2.《天生嫩骨》

[美]露絲·雷克爾


美食評論界#大V中的戰鬥機#。「從小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說一個好故事」的露絲·雷克爾曾經是《紐約時報》專欄的餐館評論家,後擔任美國著名的《美食家》雜誌總編輯。她還有一本為人所熟知的書《美食評論家的喬裝秘密生活》,描述了一個呼風喚雨的#美食KOL#是如何為了防止被餐廳老闆員工認出來而喬裝打扮以期給出更為公正分數的日常。

3.《日本味道》

[日] 北大路魯山人


#十項全能大寫的傲嬌#「不是吹牛,我才是事實上的日本第一美食大家。」全書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食器很重要!食器很重要!食器很重要!為此魯山人自己親手製作陶器和漆器,真是身體力行,動手能力第一名。


【金句小抄本】:

1)食器是料理的衣服。

2)只有把能利用的部分全都利用,才值得稱之為料理,製作者才有被稱作料理人的資格。


4.《日本料理 》/ 《蔡瀾食材字典》

[港]蔡瀾


#飲食裝逼基本功#當年我們都被這位色老先生洗腦過,比如三文魚不要吃,因為肉變質也看不出來,「正統的日本鋪子不賣三文魚刺身」也是言猶在耳(雖然被一些專業人士和網友打臉);此外還有不能把芥末搗到醬油里啦、鰻魚飯上不能撒芝麻不能切成段啦等一些常見規矩,總而言之是一本#基本款飲食入門書#,同時可以看看《蔡瀾食材字典》。

5.《食桌情景》

[日] 池波正太郎


名頭響噹噹的「日本金庸」池波正太郎,也是飲食隨筆的名家,由於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工作,每天最大的節目就是認!真!品!嘗!妻!子!和!母!親!做!的!飯!連續幾年寫日記,認真記錄下一日三餐,簡直就是#個人版的大眾點評#。此書有味道、有人情,還是#管理婆媳關係教科書#

6. 《極致之味:怡蘭的18堂飲食課》

[台]葉怡蘭


#飲食顯學年代的抖書袋必備#關注她很多年,後來出了這本書,重建了Miss渣的飲食裝逼體系:你以為鹽就只是鹽嗎?錯了,有海鹽有陸鹽,陸鹽還有岩鹽、湖鹽、井鹽,又分日晒鹽和燒鹽,燒鹽有#喜馬拉雅山粉紅岩鹽#、#夏威夷火山鹽#、#死海之鹽#……(挺住大腦不要死循環!)隨手再奉送幾個醋屆的裝逼名詞不用謝:普羅旺斯香料醋、薰衣草醋、迷迭香醋、葡萄酒醋……

7.《四季便當》

[日]吉井忍


#溫情脈脈治癒系#按春夏秋冬介紹了40種便當,也帶出了作者暖暖的回憶。料理與記憶,雖然是飲食文學的常見標(tao)配(lu),但《四季便當》記錄的都是普通的家庭便當,勝在樸實與共鳴。

8.《後廚機密》

[美]比爾·比福德 (Bill Buford)


《紐約客》的資深編輯,為了寫好一篇稿子潛入米其林三星餐廳後廚,親自給大廚們打雜跑腿,結果發現對廚藝這個事情是真愛,於是辭職前往義大利拜師學廚。說到這裡,Miss渣真是自慚形穢手動打臉,一個不會做飯的人,竟。然。在。這。里。分。享。美。食。書。單。


本書教會我們的技能Tips:

1)不要在餐廳關門前半小時就餐:在快下班的西餐廳要慎重點「品嘗菜單」,否則你會吃到一道被下了惡咒的菜,讓你一年沒食慾;

2)不要晚上10點後點意麵

9.《深夜食堂》

[日]安倍夜郎

大家都比較熟悉,不贅述了。

10.《食物與廚藝 》| On Food and Cooking

[美]哈洛德·馬基


#實力壓軸請獻出膝蓋#改變全球廚房的傳奇之書,被時代雜誌譽為「小巨作」,作者是世界知名的食物化學和烹飪權威。系列叢書三本分別為:「食物與廚藝:蔬·果·香料·穀物」、「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食物與廚藝:麵食·醬料·甜點·飲料」,堪稱#飲食屆的百科全書#。


喜讀飲食文字,汪曾祺一枝獨秀,非獨文字功力,勝在情致豁達,沖淡平和。
其餘名家亦眾,唐魯孫,齊如山,鄧雲鄉,王世襄,逯耀東,高古清雅。
蔡瀾自成一格,跌宕可喜。
略遜者,則梁實秋、高陽、唐振常、車輻、趙珩,亦津津有味。
汪朗,王敦煌,不墮家風。
今人所作,常散見於網路,但不買書,相形之下,單薄淺陋而已。


唐魯孫,此人懂吃,更懂做法。出於名門,見識廣博。真正的美食書應當是看完對食材本身、製作過程和入口口感都能瞭然於胸才行。
那幫花里胡哨的,文采奕奕的,天花亂墜的,又或者動情至深的,對下廚的老饕來說的,都不如唐先生的文章來的實用。


舒國治 《台北小吃札記》
安倍夜郎《深夜食堂》
胡續冬 《胡吃亂想》
殳俏 《元氣糖》
栗原はるみ《Harumi"s Japanese Home Cooking》
還有個據說在日本特別火的blog : 藤原家の毎日家ごはん。 也出了書《藤原媽媽的每日餐桌(日文版)》

末了,推薦文怡各本書,除了巨好玩巨治癒的《北京大妞兒的貧嘴愛情》外,其他都是跟飲食有關。。。因為。。都是菜譜!《文怡精選家常菜》、《文怡拿手家常菜》、《從零開始學下廚》、《從零開始學烘焙》、《跟大師學做家常菜》、《伴隨一生的家常菜》、《文怡精選家常菜》、《從零開始學煲湯》 微博:文怡的微博 新浪微博 博客:文怡_新浪博客 廚蜜網:廚蜜網 文怡美食生活館微博:文怡美食生活館的微博 新浪微博


唐魯孫作品(六卷精華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62449/ 家世和經歷決定了唐先生寫出來的東西就是比別人有料。

梁實秋《雅舍談吃》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27844/ 文人談吃,妙在清歡。梁先生每次到北平先不回家,而是去把油爆水爆湯爆三種爆肚兒各點一份吃個飽,令如今只見過水爆的吾等唏噓不已。

汪曾祺《五味》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88925/ 作為江蘇高郵人的汪先生,寫起各種江南風物無不令人齒頰留香,至今汪先生提到的茶干都是我想去江南一嘗的眾物之首。

其餘如周作人的《知堂談吃》,焦桐的《暴食江湖》、《台灣味道》,蔡瀾的諸多作品就略遜一籌了,據說《老饕漫筆》還不錯,但是還沒看,所以不做評論。

年輕一輩如香港歐陽應霽、台灣葉怡蘭等有靈氣,但是吃這個東西還是老頭兒們寫得更好。


基礎篇:
《蔡瀾食材字典》及其續編,蔡瀾著,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套用序言里的話,此書是蔡對中外飲食中最為常見最為普通的各種糧食、蔬菜、水果、魚肉和調味配料的認知。不僅是一本食材小字典,還是老饕下廚實踐的基礎;

散文及雜文篇:
汪曾祺系列,這個很多人推薦過了,汪寫的此類小文絕對值得細細品讀;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系列,寫民國時期的一些館子及特色菜;《吃主兒》,王敦煌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世家子弟對吃頗有研究,而且還能寫,而且還寫的讓人看得津津有味;趙珩的《老饕漫筆》樓主已經看過了,他還有一本廣西師大出版的《舊時風物》也值得一讀;台灣籍飲食評論家焦桐的《暴食江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文字風格類似飲食評論,不過內容里描述的台灣小吃很精彩;日本籍作家池波正太郎的《食桌情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可能是翻譯的緣故,文字精彩程度一般,內容還值得一讀;此外還有三本飲食類的書籍已經列入購書計劃但是還未曾入手,不過在此也推薦一下,《上海老味道》、《京味兒》、《灶下書》;

經典及不得不讀篇:
袁才子的《隨園食單》,老饕必須熟讀的寶典。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配有圖畫的《漫畫隨園食單》可讀可賞,值得入手一觀;高濂著《遵生八箋》,裡面的「飲饌服食箋」分上、中、下三卷,詳細枚舉了各類食材及食單,絕對是寶典中的寶典。還有一本一直未曾買到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也可以算的上是神作。


上面都說差不多了我,我補充一個吧
《壽司品鑒大全 [平裝]》
http://www.amazon.cn/%E5%AF%BF%E5%8F%B8%E5%93%81%E9%89%B4%E5%A4%A7%E5%85%A8-%E5%B0%8F%E9%87%8E%E4%BA%8C%E9%83%8E/dp/B004L2JX1K/ref=sr_1_2?s=booksie=UTF8qid=1346758265sr=1-2
附帶紀錄片《壽司之神》
視頻封面壽司之神視頻


我想推薦一本萌萌的寫好吃的的書!!!!

吶~如果你跟我說牛奶不算飲食那我可就要坐在地上哭了喲!!!此刻,你覺得牛奶它只是一杯普通的牛奶而已,那沒關係,只是因為你還不了解它,沒有開發出它潛在的飲食功能,但是!馬上你就不會這麼想了!因為我推薦的這本萌萌的書會告訴你:牛奶是一件美味又神奇的事情!

就是這本!鏘鏘鏘~~~~

這是一本關於牛奶的、超級萌的一本書~全書的主角就是這個小東西:

配角有喪心病狂的博士:

跑出來搶鏡頭的奶農:

還有全程間諜還想強搶民女的外星人:

(請原諒不小心把手指頭照進去又懶得重拍的我……)

整本書主要從5個方面講了一些關於牛奶萌萌的事情,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多喝牛奶~~(起初是這個日本作者Bunpei Yorifuji寫給不喜歡喝牛奶的日本寶寶們的,在島國非常暢銷,同時他還寫過一本講拉粑粑的書——《大便書》)

在牛奶智慧星這一章里,作者首先講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告訴我們其實不止有牛會產奶哦!其它哺乳動物也是有奶奶的喲!因為它們都有……

並且從圖中可以發現大大的小動物反而不如小小的小動物乳頭多_(:3」∠?)_

(你都在關注些什麼啊…好羞恥_(:3」∠?)_)

並且每種小動物的奶口感是不一樣的喲~

然後!從第二章牛奶的基礎知識開始,作者就專門寫起牛的奶了,介紹了各種關於牛奶的小知識,比如牛奶的成分以及它含有哪些營養,甚至連牛的各器官尺寸都有畫出來,每一副萌萌的圖都能在萌萌的氛圍中交給人知識,比如:

從中我就發現,原來牛奶只是看起來是白色的誒!其實它說不定不是白色……嗯,諸如此類的奇怪事情 (●˙?˙●) …??

到了第三章的牛奶實驗室,心理變態的腦殘博士終於上場了!他冒著生命危險嘗試了各種奇奇怪怪的牛奶搭配,還強迫自己年輕貌美的助理和自己共赴黃泉!比如:
辣醬奶……

果蔬汁奶……

啤酒奶……

芥末奶……

義大利香醋奶……

當然他也發現了草雞好喝的搭配!!比如:
醬油奶(雖然名字聽起來還是很難喝的樣子)……

味增奶(下一個我找個名字聽起來能接受一點的好了)……

姜味汽水奶(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挺好喝的樣子!明天喝牛奶的時候我準備試試~當然如果大家喜歡這本書的話也可以在評論里告訴我好奇什麼搭配的味道,那我也會去試試~

這一章神奇的搭配之後就是看起來就很有愛的牛奶食譜啦!在這一章里,作者為不同體質的小朋友都設計了好幾種牛奶的吃法,
比如給睡覺不安穩的小朋友推薦的是幾款點心:

給學霸推薦的是主食(果然學習是件消耗人體力精力的事情,以後減肥的孩子們除了控制飲食和加強鍛煉外是不是還可以加上一條好好學習……):

甚至連面癱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牛奶食譜喲~

最後,到了牛奶的明天部分,作者描述了牛奶的前世今生:從城市的建立、奶農的一天到奶牛被全程圍觀的外星人綁架,簡直讓人喜極而泣(喂喂喂,說人話!!)

大豬作為一個一節大課解決掉一盒牛奶、得了一天不喝奶就會死的病的人——

(大家可以看到胃大如牛的我桌上總有一瓶大號奶_(:3」∠?)_所以基友就偷拍了一系列兔子喝奶系列照片…那種仰頭抱著喝的照片怕嚇著你們就不放出來了…_(:3」∠?)_)

其實小時候也還蠻煩喝奶的。據我媽說,出生的時候她最怕給我餵奶,因為我喝奶必嗆,每次喝兩口奶我就沒呼吸了,全靠外公把我嗓子眼裡的奶給抖出來……然而怎麼從一個吐奶少女成長為一個灌奶少女……是人性的缺失還是異次元的神奇力量?然後,當我看過這本書之後我就在想,如果在我討厭喝奶的小時候就給我看這本萌噠噠的書,我現在一定能長成一頭奶牛少女啊!!扼腕啊扼腕……所以!!

各位不小心看到我這篇答案的朋友們!如果你身邊有不喜歡喝牛奶的小寶寶、中寶寶、大寶寶和老寶寶!你一定要給他們看喲!

牛奶這麼好的東西!他們看了《牛奶好東西》一定也會愛上的!!


推薦一下《和食》這本書。

拿到書出乎我的意料。本以為是靠介紹幾道日料的趣味小書,沒想到這麼厚。翻開一看,竟是從上古時代寫起,到平安時代,鎌倉室町時代,江戶時代再到近代,現代……儼然是一本研究日本歷史的學術型專業書籍。

這才趕緊去看作者是何方高人——徐靜波,研究日本文化的專業學者、現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因工作原因,常受邀品嘗日本的各種高級料理,其價格之昂貴,普通人怕是無福享受的。不禁讓人艷羨。

不過作者倒也無意賣弄,只是將自己的經歷作為「課外閱讀」講給讀者聽,增加了讀者的畫面感。

其言辭客觀,無崇洋媚外之氣,在談到日本高級料理的代名詞——會席料理的時候,反而評價說氣氛太過古板正式,失去了吃飯的樂趣。可以說是相當接地氣了。

讀史,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讀各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故事,串起歷史線,比如看小說和傳記;也可以讀文學史,比如著名的日本文學家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學史》;同樣,讀日本料理的演變史也是一種方法。

書中旁徵博引,對於日本料理的起源,經過了詳實的考察。有理有據,而不是將野史逸聞拿來作為噱頭。

佛曰,一花一世界。小小的一道菜里,也蘊含了整個時代背景,社會文化。

大三的時候,我在日本留學,很喜歡吃炸蝦天婦羅,認為這是日本美食的典型代表。後來我才知道,原來tenpura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道「日本料理」,而是在從葡、西傳來的「舶來品」。

另一個外來語Castella,也同樣讓我困惑了一陣。在工作期間,我大概吃了不下5次castella。每個去長崎的人,回來之後都會帶上這種方形小蛋糕。我想不通的是,在日本,比這好吃,好看的甜點多了去了,為什麼偏偏是這其貌不揚,口感也無特別之處的蛋糕成為了長崎特產?

追蹤以上兩個日本名物的歷史,便可知它們都發源於室町時代末期(16世紀),也可稱之為戰國時代。此時的群雄,也就是大名們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外國人做起了生意。

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15世紀也正是西方的大航海時代。16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傳教士紛紛來到日本。1571年,長崎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不少葡萄牙人移居此地。

而這些洋人對日本料理的貢獻就是,帶來了油炸食物和甜品。

我們知道日本料理以清淡聞名,其實也跟它油料匱乏有關。而隨著和外貿的興盛,油炸食物漸漸增多起來。據說德川家康的病死和過食炸物有關,可見即使進入江戶時期,油炸食品也不是普通人經常能吃到的。

如今我們經常看到日本便當里的「南蠻chicken」,其實就是炸雞的意思,應該也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再說甜品。

江戶時期之前,日本幾乎不生產糖,都是從中國進口。糖主要用於藥材,只有少數高層人士才能吃到甜品。

得益於外貿,砂糖的進口量大幅增加。而有了糖,西方人就可以在日本做甜品。

castella這個普通的方形蛋糕,就是居住在長崎的歐洲人所創。原本是荷蘭語,意指西班牙。也許是源自西班牙的一種糕點。

在當時,可謂十分罕見。其鬆軟香甜的口感,征服了沒吃過什麼甜品的日本人。但又因為糖在日本全國還未普及,所以其他地方的人還吃不到。因此,castella成為了去長崎的人必備的伴手禮。歲歲年年,竟流傳至今。

下次再吃到castella,眼前或許就會浮現出當時日本人歡欣期待的樣子。

抽絲剝繭之後,看《和食》講述料理背後的歷史淵源,聯想到當時的生活水平和人們的心態,也是很耐人尋味的。

和食受中華料理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和食的典型代表——「壽司」,這種把生魚蓋在米飯上吃的做法,源頭在我國的漢朝。而吃生食,也不是日本人的特例,在我國春秋時期就有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中的膾,是指牛羊肉和魚的細切肉,多為生食。

同樣,還有鱠這種食物,就是用生魚肉做成的。從漢朝到隋唐,中國人一直有食膾和鱠的習慣。

日本自7世紀開始向中國派遣隋使,到奈良、平安時代又派出遣唐使,在200多年向中國的學習中,有整整100年被稱為「唐風時代」。日本人對膾的食用,十有八九也是從中國大陸學來的。

在公元803年,日本朝廷為遣唐使踐行的時候,菜單中出現了膾——魚類和山雞的生肉。

有意思的是,因為日本向中國學習佛教文化,最早的天皇——天武天皇是一個佛教徒,下令全國禁食肉類,但魚類和野生動物可以吃,所以日本人只接受了鱠。

因為這禁食令,日本人可是受了不少「委屈」。

曾經看到過有一個問題說「日本人的牙齒為什麼都不整齊」。

回答居然和食物有關。在日本進入明治維新之前,因為很少吃紅肉,更不要說啃骨頭了,都是吃米飯,豆腐,蔬菜這些軟食,所以頜骨沒有得到正常的發育,比較小,不能整齊地把牙齒收起來。

雖說可以吃魚類,但那時只有最原始的捕撈技術,航海船隻都很少見,再加上海鮮需要保鮮,所以最多也是吃點河鮮。而且這河鮮還是給王公貴族吃的,普通人家能吃到魚乾就已經不錯了。

因此,說這牙齒長得不好和吃不到肉有關,可能還真的有點道理。

在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撞開國門之後,日本的有志之士痛感少食肉的飲食習慣帶來的壞處——體格不如西方人。因此呼籲民眾食牛肉。可一時半會兒竟無人要吃。

如今sukiyaki流傳海外,壽喜鍋被認為是典型的日本料理。殊不知在100多年前,吃牛肉還需要天皇帶頭,這樣的牛肉火鍋,被認為是西洋料理的代表。真是命運弄人。

日本料理的格局初步形成於室町時代,完成於江戶時代。

如今的會席料理或懷石料理,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料理。到江戶時期才合二為一。

鎌倉時期,禪宗傳入日本。

懷石,本是指僧人為了抵禦飢餓,在肚子上放塊溫熱的石頭。之後演變成一些簡單的素餐。

之後足利氏第一代將軍開創室町幕府,由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代的北山文化(以金閣寺為代表)和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以銀閣寺為代表)聞名於世。

而本膳料理就是在東山文化時期成型的。主要出現在武士招待自己主君的宴會上,以此確定主從關係。

與此同時,千利休建立了茶道,茶前茶後還會奉上簡單的飲食,起先稱之為「茶會料理」,之後許是為了給茶道增加禪意,又改名叫「茶懷石料理」。

那時的懷石料理已經出現了魚肉類,因為在選材和烹制上非常講究,被看作是上流社會享用的美食。

進入江戶時代,隨著庶民階級的興起,社會也開始繁榮起來。於是原本「一湯三菜」的懷石料理又汲取了本膳料理的花樣,變得更加華麗。

其實我認為這是陽春白雪變成下里巴人的一種結果。

原先過程繁瑣的茶道,簡餐只是茶的襯托。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根據自己的口腹之慾,將簡餐提升到了主要的位置。

而會席料理其實是脫胎於懷石料理的一種飲食代表。

「會席」本是指一群人聚在一起,吟誦連歌。類似我國的流觴曲水,杯子到誰那兒,誰就要把詩句接下去,是一種頗風雅的娛樂社交活動。

江戶時期,俳諧盛行。一代俳聖松尾芭蕉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如果說之前的茶道讓文人因茶而聚,那麼江戶時代之後,聚在一起的由頭就是作俳諧。在上流社會的互相應酬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會席料理」的菜式和禮儀。之後又擴散到了富裕的市民階級,誕生了料亭這樣的高級餐館。

日本料理完成於江戶時代,這在學界基本達成了共識。究其原因,和江戶時期蓬勃發展的庶民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說起來也挺有意思,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為了大名們不要叛亂,讓他們的妻兒作為人質留在江戶,然後大名每年來京進行「參勤交代」,這一政策就促進了日本五條驛道的修建。而交通路線的開闢,又刺激了旅遊業和餐飲業的發展——供應餐食的客棧,熟食店,飯館應運而生。

德川家族還讓大名建設江戶,大量的男性勞動力要吃,要玩。起初寺廟前面的小茶鋪,變成了紅紅火火的屋台,賣著一些小吃,大家站著吃,坐著吃,熱熱鬧鬧好不愉快。而晚上的游廓,戲院等娛樂場所,也讓飲食文化發展得特別快。

在江戶時期成形的日本料理有——壽司、刺身、烤河鰻、天婦羅、蕎麥麵、烏冬面等。這些原本在街頭叫賣的小吃,之後漸漸登堂入室,在飯館裡面出現,成為了和食的代表。

《和食》將日本料理形成的時間線娓娓道來,在談到料理背後的文化時不乏很多新穎的觀點,最後還總結了和食文化的三大特點。從線到點,從點到面,可以說,這本書,作為教科書來利用也無不可。

一、對事物原始滋味和其季節性意味的纖細感受

一方面是生活在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讓日本人對周遭環境的變化,日月星辰,花草枯榮都有了非常細膩的感受——《源氏物語》中的女性名字都是以花草命名;另一方面是近代之前的的日本缺乏油料和調味品,所以養成了日本人對「食材」的重視。

在日語中,有兩個詞可以體現這一點,一個是「初物」——嘗鮮貨,一個是「旬物」——當令食物。

無怪乎日本有那麼多「期間限定」的東西。任何食品都有「賞味期限」。

再想想,轉瞬即逝的櫻花,能夠成為受到國民性追捧痴迷的花卉,可能也和日本人極度追求「時令性」有關係吧。

在傳統日本料理的菜單上, 我們可以看到有一欄「吸物(すいもの)」,其實是一碗沒有油星的湯,裡面的內容只是一小塊提出了骨刺的魚肉或是雞肉,但必定會有當令的蔬菜同時入內。上面可能漂浮著一小片嫩芽或是柚子皮,向食客傳遞著季節的信號。

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料理更是在餐具裝飾上也做到應景,體現季節的美。

二、對食物形與色的高度講究

正是因為沒有烹調技法的遮掩,導致食材本身的形狀對於一道料理來說顯得更加重要。

於是日本料理引申出了一條重要原則——「刀工勝於火功」。

日語有一個詞叫「板前」(いたまえ),字面意思就是在砧板前面的人,還有另一個意思是獨當一面。可見砧板師傅的地位之高。

最具代表性的和食——刺身,若離開了嫻熟幹練的刀工和裝菜的那雙筷子,那再好的新鮮食材,也堆不出漂亮的擺盤,在色香味的「色」上就要大打折扣了。

整體來看,和食的漂亮也是出了名的。即使是普通的定食,也有大大小小好幾個碗碟。再小的漬物,也有單獨的碟子盛放。更不要說高級的會席料理,吃一頓飯好像看了一場戲一樣。

我們所熟悉的刺身拼盤,高高隆起,底下冒著白煙上來的時候,像不像是一副靈動的3D山水畫呢?

這種美學追求,可以說是起源於平安時代,又在江戶時期達到高潮,繼而持續影響著現代日本。

平安時代貴族的品味——追求奢華、精緻的美,直接影響了日本之後的審美。之後進入鎌倉時代,從公家變為武家文化,也因為文化程度的原因,奢靡之風有所收斂,然而高雅的公家文化其實一直為粗鄙的武人所嚮往。直至室町時期,隨著禪宗文化從中國的引入,武家發展出了另一種簡潔的美學。到了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為了彰顯自己的實力,注重構圖配色的「狩野派」畫風應運而生。德川家族得勢後,在17世紀,宗達光琳畫派興起,這一畫派色彩更加濃艷,左右了社會風潮。

傳統的日本料理完成於17~18世紀,體現了狩野派和宗達光琳派的濃麗,又融合了禪宗的空靈寫意,整體色彩雖然豐富,但倒也和諧雅緻。

三、對食物器具和飲食環境的執著追求

中國人在食器的材質上崇尚金銀玉,色彩上也喜歡流光溢彩的,但日本人卻更喜歡細膩的瓷器,古樸的陶器和木器,色彩也更為素雅。中國的食器多為原形,日本食器則不拘一格——葉片狀,蓮花狀,瓜果狀,舟船狀……有不少從自然中取得的靈感。一些樣子拙樸的陶器,可能為中國人所不屑,但在日本卻大行其市。其實這種帶點「野味」、「禪意」的器具,更有藝術的味道。對於追求精緻的日本來說,在這一點上,倒又回歸自然了。

不過在飲食環境上,日本人還是大有講究的。

不久前,沙縣小吃的一組日本分店宣傳圖引起了網友的嘖嘖稱讚,畫風清新美好,和國內油膩膩的形象截然不同。正所謂是入鄉隨俗,因地制宜是也。

日本料理店的環境即使簡陋,也會至少乾淨,絕不會讓人聯想到骯髒。

前面說過日本一開始也是貴族統治,之後被武家奪權,武士文化程度不高,但也知道附庸風雅。恰好禪風吹來,他們便借鑒僧侶的生活方式,又模仿王公貴族的作風,慢慢地也就擺脫了粗俗。故而,日本看似簡潔的茶道,其實也透露著一種繁瑣的精緻。

作者說茶室的簡樸素雅,其實也是刻意營造出來的,茶室和茶庭的構建有非常繁瑣的規矩。

從這種執念來說,其實已經脫離了禪宗本意了。

這種審美情趣又影響著後世的料理店。庭院、假山、溪水……比起品嘗美味的食物,可能光欣賞環境就已經飽了。所謂的「劈情操」,「吃個環境」,說的就是日本料理吧。

總結一下,和食的雛形可以說形成於室町時代,最終成形於江戶時期。民以食為天,庶民文化百花齊放的江戶時代,為和食創造了繁榮發展的土壤。

而日本的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改良,也可以在和食上窺見。這種拿來主義和自己文化的兼收並蓄,創造了非常有特色的日本料理。

《和食》這本書真的很用心,對日本感興趣的都可以看一下。


飲食圖書範圍寬泛,飲食散文也算,店鋪指南也算,菜譜食單也算,頗難分類。就自己陸陸續續買的一架飲食書而言,水平參次,有的深得其味,有的隔靴搔癢。
寫吃,知易行難,一個要見多識廣、會吃;一個要熟悉廚房、會做;第三,還要有文筆,會寫。三者缺其一,就要其他兩項來彌補。
對於一個飲食作者,只要吃過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但通常只有家鄉味寫的最出彩。

北京:
唐魯孫系列(雖然見多識廣吃過見過,但北京的飲食最為有理有據)
鄧雲鄉《雲鄉話食》
梁實秋《雅舍談吃》
王世襄(王先生的飲食作品不多,結集於《錦灰堆》二卷)
王敦煌《吃主兒》(語言樸素)
崔岱遠《京味兒》(較之前面幾位遜色)

四川:
車輻《川菜雜談》(對川菜了解頗多,文風稍顯匠氣)
石光華《我的川菜生活》(散文夾雜食譜,在把散文寫好的同時,做到食譜的準確很不容易。很多寫吃的文人對菜譜敬而遠之,大謬。作者跟出版人是朋友,所以在編輯、設計等方面也很到位)
唐沙波《川味兒》(稍虛)
《川菜烹飪事典》(想真的了解川菜,最好看看)

江蘇:
汪曾祺《五味》
汪朗《食之白話》《衣食大義》
邱龐同《飲食雜俎》
陸文夫《美食家》
逯耀東《大肚能容》《寒夜客來》
車前子《好吃》
顧村言《人間有味》

山東:
劉枋《吃的藝術》
《魯菜烹飪大典》
高成鳶《飲食之道》
趙榮光《&<衍聖公府檔案&>食事研究》

陝西:
王子輝《飲食探幽》
《陝西烹飪大典》
賈平凹《陝西小吃小識錄》

上海:
沈宏非《飲食男女》《寫食主義》(沈宏非的作品油水淋漓,但實際是通過飲食的皮囊寫人情世故)
殳俏《元氣糖》《吃,吃得笑》(典型的海派文風,跟國際接軌。最近主編的《悅食》雜誌比較接地氣,有點像漢聲文化學習的意思)
食家飯《半間灶披間》
邵宛澍《下廚記》
(專欄文章結集,小家碧玉,不夠暢快)
張愛玲(不多說了,文字好,寫飲食也好,沒有飲食方面的專著。順便說王安憶在《長恨歌》寫吃也很不錯)

湖北:
古清生《美食最鄉思》《味蕾上的南方》(古清生,湖北大冶人,幼年曾生活在贛南。考察過黃河、運河文化,飲食作品很多。但我覺得寫得最好的要屬這兩本)

台灣:
蔡珠兒《饕餮書》《紅燜廚娘》
焦桐《暴食江湖》《台灣味道》
舒國治《台灣小吃札記》
朱振藩(著作頗多,可惜對食肆的誇獎太隨意,個人不喜)
葉怡蘭(食尚玩家,看看亦可)
徐國能《第九味》《刀工》(短片小說,把廚藝寫得很玄妙,值得一讀。)
李欣頻《食物戀》(作者是有名的廣告文案,很小資的文案的寫法)

廣東:
陳夢因《食經》
張新民《潮菜天下》《潮州幫口》《潮汕味道》。

香港:
歐陽應霽《半飽》
(歐陽算是一個跨媒體創作人,《半飽》寫的還比較真實,後來的《快煮慢食》《香港味道》等感覺玩瘋了,設計感、實用性強了,文字本身弱了)
蔡瀾《蔡瀾食材字典》
(蔡瀾很擅長寫幾百字的短文,對香港、東南亞飲食了解頗深,但文章往往肆意揮灑,好玩到脫離了飲食,個人感覺他寫人比寫食更精妙)
李碧華《紅袍蠍子糖》(《霸王別姬》《胭脂扣》的作者,也是飲食的皮,人性的骨。代表作《餃子》有些飲食只是道聽途說,也就給足不出戶的香港市民找找樂,當故事看倒正好)

雲南:
敢於胡亂《雲之味》(文風恣意,跟《私人味覺》里老牙很像)

有幾本彙編了多位作者的飲食圖書也不錯。
《文人飲食譚》
《舌尖上的中國》(即同名紀錄片的同步圖書,書中除了紀錄片的內容,還增加了唐魯孫等人的多篇文章)
《私人味覺》(網友作品合集,水平參差,個人比較推崇老牙)
《吃心不改》(圖文設計很好玩)

另外還有側重考據類的飲食圖書,研究飲食文化應該讀一讀,應該慶幸有人做了這件事,不用我們一一考證。
朱偉:《考吃》
高陽:《古今食事》

國外的飲食圖書讀的不多,英文不好,中文版總是有一點奇怪的翻譯腔,比如句式過長,用詞生僻等。
個人比較喜歡的是 露絲·雷克爾的《天生嫩骨》,彼得梅爾的讀起來也比較流暢。《恰似水之於巧克力》是美食版的《百年孤獨》,《春膳》我有點讀不通,費雪的作品也不太喜歡。

其他沒有讀過的書,不做評論。

食譜類另外分類回答。

國內的食譜個人覺得內容最好的一批出版時間在49年之後到90年之間,當時飯店餐廳公私合營,都成為國有企業的一部分,編輯、作者下基層采編食譜,廚師不藏私,很多操作要點是現在的圖書所不具備的。而當時的編輯也比較踏實,在編寫上很下功夫。

《中國名菜譜》
最早在50年代輕工業出版社編輯了一套《中國名菜譜》(32開,傳統圖案紋樣的封面,根據不同地方口味分輯),後來這一編輯室合併入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該書又出了第二版(32白色封面)。1975—1982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又出版了12本的《中國菜譜》,分別收人了北京、廣東、浙江、安徽、山東、湖北、上海、江蘇、湖南、四川、陝西、福建等地名菜;1988—1996年,由商業部飲食服務局主持編纂、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名菜譜》,分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陝西、遼寧、黑龍江以及素菜風味18冊。
三套《中國名菜譜》有傳承關係,內容大致相同。期間衍生的產品《中國菜譜》、《中國小吃》都很不錯。
同時代一些地方科技出版社,編輯出版的《XX(地名)食譜》《XX(地名)菜譜》也有著開先河的價值,但編輯水平有高低。當時一些著名的酒店餐廳也出版了自己的菜譜,如《北京譚家菜》《豐澤園飯莊菜譜》、《馬凱餐廳菜譜》等,看內容應該是廚師口述作者記錄整理而成的,可以作為資料參考,出錯率高於出版社策劃的圖書。

《大眾菜譜》
現在以出版飲食圖書著稱的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在1966年出版了第一版的《大眾菜譜》,《大眾菜譜》第一版的第一頁就是豬大油熬白菜,反映到了非常貧乏的社會物質生活景況。這本菜譜,一再重印,從1966年第一版累積起來銷了300多萬冊,奠定了該社出版飲食圖書的基礎。90年代,該社引進台灣版權做了現代人食譜系列(梁瓊白等),反應很好。
今年出版的好書不算多。值得一提的是,該社一直負責出版烹飪類的中高職教材,如果想學做菜,這類書比市面上多數花哨的更靠譜。

《貝太廚房》
《貝太廚房》是榮格廣告旗下的雜誌,最開始部分內容來自英文版。第一本圖書《從小愛吃的菜》,很成功,然後陸續出了很多種。當時的主編是薩巴蒂娜,菜品造型是高瑞珊。現在薩巴蒂娜是《美食堂》的主編,高瑞珊是「薇薇小廚」的主編。
這一系列的圖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圖片精美,操作簡單,比較適合年輕人看。缺點就是有的步驟過於簡單,操作不得要領。圖片經過精心的擺拍、修飾,所以不要期望自己做出來的每一道菜同樣漂亮。

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中國商業出版社在80年代陸續出版了《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飲食須知 》《造洋飯書》《粥譜》《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 》《陸遊飲食詩選注 》《清嘉錄》《浪跡叢談四種·飲食部分 》《食療本草 》《太平御覽·飲食部 》《東京夢華錄(校注本) 》《隨園食單補證 》《調鼎集》《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食類) 》《呂氏春秋本味篇 》《齊民要術(飲食部分) 》《能改齋漫錄(飲食部分) 》《清異錄(飲食部分) 》《醒園錄 》《食憲鴻秘》《山家清供》《隨息居飲食譜》《隨園食單 》《宋氏養生部(飲食部分) 》《素食說略 》《吳氏中饋錄、本心齋疏食譜(外四種) 》《閑情偶寄(飲饌部) 》《先秦烹飪史料選注 》《養小錄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饋錄》《易牙遺意 》《飲饌服食箋 》《飲膳正要》《 菽園雜記、升庵外集、飲食紳言(飲食部分) 》等圖書,囊括了中國古籍中的大部分飲食資料。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隨園食單》《閑情偶寄(飲饌部) 》了。現在這套書被炒的價格上揚,不過大部分可以找到電子版。

漢聲文化
漢聲文化致力於搜集維護傳統民俗文化,編輯過的飲食圖書有《中國米食》、《慈城年糕》《山西麵食》等幾種,簡體版已出版。與普通食譜書的側重點不同,漢聲的書保留著民俗文化的顆粒感,感覺像一個文化的切片,而不追求面面俱到。

再說國外的:
DK
英國DK圖書公司在做生活書上有一套,這家出版社的圖書在內容、編排上有一點的保障。《廚房聖經(The.Illustrated.Kitchen.Bible)》《烘焙聖經》《咖喱食譜》《麵包》《超級美食》等都相當好,我都是看的英文電子版,因為圖片為主,加上翻譯軟體的幫助,閱讀障礙不大。買中文版的時候也可以做一個參考。

藍帶(LE CORDON BLEU)
藍帶的教材都很專業,《專業烹飪(John.Wiley.Professional.Cooking)》《烹飪高手(Professional.Cooking,.7ed).Wayne.Gisslen》《專業烘焙》等等,英文版大部分由John Wiley Sons出版,中文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大連理工出版社等出版。適合專業學習西餐的讀者,話說上海現在也有藍帶的分校了,就是學費頗高。

彼得·萊因哈特 的《學徒麵包師》真不錯,完爆亂七八糟的烘焙麵包書。
比如西川功晃的《麵包新語》看著印刷精美,但操作指導不適合家用烤箱。如果您不是開店,乾脆別買。

飯島奈美
《深夜食堂》《南極料理人》《海鷗食堂》等影視劇里飯菜的製作設計者,《LIFE家庭味》有繁體版的。編排真是細心,當然一本書的內容並不是特別多,完全沒法和《500道最受歡迎的家常菜》之類的書相比。
我不是單純的詆毀後者,500道菜,作者和編輯兩三個月做出來了,我不相信做菜和做書是這麼草率的事情。

——————————————————————————————————
補充遺珠:

江獻珠「鐘鳴鼎食叢書」(港版「珠璣小館」系列)
2010年9月廣東教育出版社
在紛雜的食譜中,這一套書細緻、精準、詳實,是我了解粵菜的入門書。
去年7月,江獻珠先生去世了。這套書不知以後還會不會加印。


日本小說家夏目漱石曾在日記中寫道:「人生能品嘗美味的餐點就是福氣。」以下十本關於飲食的書,與你分享美味食物的點點滴滴。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作者:庄祖宜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作者庄祖宜原本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而她卻毅然決然放下博士論文,投身研習烹飪。她的這本食書,不僅僅關於動刀玩火、烹魚割肉,它還記錄了作者從學院到廚房、不求學位只求美味的見聞與心得。

《暴食江湖》

作者:焦桐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0年12月

「舌頭的階級性非常分明,等而下之的舌頭用來打口水戰,呼口號,高尚的舌頭用來讚美神,最高級的舌頭則用來接吻,品味美酒佳肴。」於是作者秉著對食物的熱忱,開始論素食、論螃蟹、論牛肉麵、論紅酒……以嚴肅而莊重的態度發表著對食物的見解。

《食桌情景》

作者:池波正太郎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4月

池波正太郎是著名的小說家、電影評論家,也是頗有名氣的美食家。他認為:「心情愉悅地用餐不但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巢中(家中)的氣氛要是過於低落的話,就算是端上高級的牛排特餐,也會讓人有一種『屍骨無存』的錯覺。」他的這本美食隨筆,並不局限於對美食本身的食材、製作、火候的介紹品評,而常常會通過盪開的故事,收回到美食的「文化思考」上來。

《料理圖鑑》

作者:越智登代子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出版

3000多幅手繪插畫、1500個烹飪秘訣和241道美食小作法,這本《料理圖鑑》將通過簡單的說明和活潑可愛的插畫帶領你進入有趣的烹飪世界。作者在書中整理介紹了所有日常飲食小常識,希望人們能夠重拾「自己料理飲食」這個基本生存能力。

《留味行》

作者:瞿筱葳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

死亡帶走記憶,也帶走了吃了三十餘年的熟悉味道。於是在奶奶去世後,作者決定「該去走一趟奶奶逃難時走過的路」。她要重新嘗一遍奶奶的家鄉菜,那或許是每年作者生日時,奶奶必定要做的雪菜肉絲煨面,也或許是家常的腌黃瓜。這本書,關於記憶、歷史與味道。

《媽媽的柴火灶》

作者:二毛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11月

這是一本帶著濃濃懷舊情調的美食文化隨筆。二毛以輕鬆溫暖的筆調,講述了困難時代母親用巧手把平淡無奇的食材變為至美之味,並從各個角度敘述了各路美食的源流、歷史、及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全書瀰漫著親切的市井氣息和淡淡的人間煙火味。

《尋味中國》

作者:林留清怡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

作者林留清怡是一個華裔美國女孩兒,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後首次來到中國,希望通過美食走進中國文化,尋找自己的根。於是,在廚房裡,在餐桌上,她嘗遍獨特的中國美食,也碰到形形色色的中國老百姓,耳聞目睹了這些人物普通或又不平凡的故事。她寫下了自己的經歷,從中國人的餐桌看盡中國社會的風貌百態和時代變遷。「尋味中國」的「味」,不僅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人生的滋味。

《LIFE家庭味》

作者:飯島奈美

朱雀出版社2011年5月

豆皮壽司、日式炸雞塊、鬆餅、肉醬義大利面……作者除了在書中詳細介紹了這些料理的烹飪步驟與秘訣外,還分享了自己設計食譜時的想法。她希望讀者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做,一起吃,一同體驗「吃入口很美味,能吃到很開心,在同一個空間里一起享用美食很幸福」的樂趣。

《旅人的食材歷》

作者:洪震宇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3月

你是否進行過這樣的旅行?在最對的季節,到最盛放的產地品嘗最新鮮可口的美味食材?這可不僅僅是味蕾的涉獵,更蘊含著食物背後的人情、故事、風土與歷史。書中記錄的,是作者充滿食物氣息的旅行回憶。

《邊走邊啃腌蘿蔔》

作者:妹尾河童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4月

妹尾河童此行以日常生活中的腌蘿蔔為線索,從東京都出發,一路品嘗了從監獄、寺院直至遠洋漁船廚房裡的腌蘿蔔,他最後甚至親自做起腌蘿蔔來。在他細緻入微的描述下,各地獨具風味的腌蘿蔔令人垂涎欲滴。而在日本經濟騰飛後,這些傳統的腌蘿蔔則越來越被批量化的食品所替代。啃著腌蘿蔔,咽下的卻是對過去的懷念和濃濃的鄉愁。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Lens-知乎 Lens-專欄

微信 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 曹操,四時食制
  • 蘇軾,各種詩……
  • 張岱,夜航船
  • 李漁、閑情偶記
  • 袁枚,隨園食單
  • 沈復,復生六記
  • 鄭逸梅,太多了……
  • 梁實秋,雅舍談吃
  • 周作人,太多了……

給《味道》寫過文案,因為要求以白話文寫,就搜集了一些食譜作為參考。後來發現了一套書:

【中國烹飪古籍叢刊書目】


共 36 本,書目來自豆瓣:「中國烹飪古籍叢刊」書影與書目,後文有附錄。

因為能查找的資料有限,當時並沒能都翻閱 —— 事實是,想讀一本飲食文學書,也不必要都翻。其中大部分是實實在在的「菜譜」,比如《齊民要術》《太平御覽》《食憲鴻秘》,讀起來是很有趣的「科普」,利利落落;如果你想要看的是那種能將白水都做出滋味來的百轉迴腸的飲食書,就欠點兒。


從我看過的裡面,推薦:

  • 《閑情偶寄》《隨園食單》:沒得說,看著看著就能笑出來。
  • 《山家清供》《本心齋疏食譜》:勝在將蔬菜寫出了一股仙氣..

另外,再推薦兩位現代寫飲食的作者。當你自己動筆寫過「吃」以後,方能體會那種「難以望其項背」的感受:

  • 逯耀東 《寒夜客來》
  • 江獻珠 《家饌》

來看一小節先生的筆墨:「已故填詞人黃霑曾經在電視前問江獻珠「甚麼是好味?」她解釋得很仔細「古人說過味之精微,口不能言,味的內涵包含甘、酸、苦、辛、鹹、淡六種基本味,又有鬆、酥、嫩、脆、濃五滋之說,味屬味覺上的,滋是口感亦是觸覺上的,廣東人說食物五滋六味,就是味道調和,火候恰當的食物」」 from 微博


-


中國烹飪古籍叢刊書目:

  1. 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 1982.3
    78+18+21+185+200頁按:這一種的封面雖沒有「中國烹飪古籍叢刊」的字樣,但是正文前有「《中國烹飪古籍叢刊》出版說明」,應算作這套書的第一種。
  2. 飲食須知 1985 86頁
  3. 造洋飯書 1986.2 67頁
  4. 粥譜二種 1986.3 110頁
  5. 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附錄《成都通覽》菜目、《四季菜譜摘錄》菜目) 1987.10
    153頁
  6. 陸遊飲食詩選注 1989.1 210頁
  7. 清嘉錄 1989.9 318頁
  8. 浪跡叢談四種?飲食部分 1991.9 80頁
  9. 食療本草 1992.12 529頁
  10. 太平御覽?飲食部 1993.5 761頁
  11. 東京夢華錄(和1不同,1是白文本,此為校注本) 1993.11
    194頁 ——記載飲食名
  12. 隨園食單補證 1994.3 363頁
  13. 千金食志
  14. 調鼎集(中國烹飪古籍叢書) (清)佚名編 邢渤濤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7.1 —— 記載做法
  15.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食類)(中國烹飪古籍叢書) (元)佚名編 邱龐同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7.12
  16. 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王利器疏證 王貞泯整理 邱龐同譯註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4
  17. 齊民要術(飲食部分)(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北魏)賈思勰撰 石聲漢今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10
  18. 能改齋漫錄(飲食部分)(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宋)吳曾撰 王仁湘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7.6
  19. 清異錄(飲食部分)(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宋)陶谷撰 李益民等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4
  20. 醒園錄(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李化楠撰 侯漢初、熊四智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9
  21. 食憲鴻秘(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朱彝尊撰 邱龐同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5.6
  22. 山家清供(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宋)林洪撰 烏克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5.4
  23. 隨息居飲食譜(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王士雄撰 周三金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5.8
  24. 隨園食單(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袁枚撰 周三金等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6
  25. 宋氏養生部(飲食部分) (明)宋詡撰 陶文台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9.10
  26. 素食說略(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薛寶辰撰 王子輝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10
  27. 閑情偶寄 (飲饌部)(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李漁撰 葉定國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5.2
  28. 先秦烹飪史料選注(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7.10
  29. 養小錄(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顧仲撰 邱龐同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5
  30.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元)倪瓚撰 邱龐同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8
  31. 中饋錄(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清)曾懿撰 陳光新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6
  32. 易牙遺意(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元)韓奕撰 邱龐同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4.9
  33. 飲饌服食箋(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明)高濂撰 陶文台注釋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5.5
  34. 飲膳正要(中國烹飪古籍叢刊) (元)忽思慧撰 李春方譯註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8.12
  35. 菽園雜記、 飲食紳言、升庵外集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9.1
  36. 吳氏中饋錄、本心齋疏食譜(外四種)(中國烹飪古籍叢刊)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7.7

另有「烹飪學著作大致有以下156種,未集中出版 」,可去看書名。


我推薦, 蔡瀾的文章.和歐陽應霽的書 美食一定是和生活的態度有關. 這兩位都是很有自己性格的文化人.寫飲食寫生活,都令人不忍釋卷.


調鼎集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臨終遺言?
大家的都認為哪方面的知識是通識知識?
在數據分析、挖掘方面,有哪些好書值得推薦?
如何評價《怪誕行為學》?
2013 年你看過哪些值得推薦的好書?

TAG:書籍推薦 | 美食 | 飲食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