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亞馬遜網現象:互聯網經濟的檢討書」中提到的現象?

原文:http://www.it863.com.cn/html/2013/it_0906/40457.html


沒看文中提到的加拿大《環球郵報》原文,不過感覺上就像是那個記者讀了 Lanier 的 Who Owns the Future? 之後寫出的提綱。

如果用一句話說:網際網路的前十幾年是破的過程,立的過程現在慢慢開始了。這不是亞馬遜一家的問題,是整個網際網路和人類文明的關係的問題。

Who Owns the Future? 是好書,大家去看吧。


如果一個線下產業輕而易舉的被一個線上業務所取代,那麼一定是和線下業務的特性和資源強弱有關,而不是線上業務霸佔了線下業務。單單看賣書賣衣服固然可以分析後得到一些啟迪。但並不是分析了一個問題就分析了所有的。
-
如果上街周圍300米就可以買到想要的任何書,想必亞馬遜是做不起來的。但是實體書店做不到,同樣,實體書店安靜的環境、紙墨的味道甚至新華書店綁書的繩子如果不到書店去是絕對不會有體會的。但這還是要看他到底是做什麼的,新華書店賣書,圖書大廈也賣書,但是西單圖書大廈比新華書店賣得好,是因為書的種類多且全。所以客流倒向了圖書大廈是一個很正常的轉變,並不是蠶食或者導致書店減少的原因。更何況文章過度的誇大了互聯網的影響力,如果影響力如此之大,新華書店和圖書大廈就應該消失了,但實際上連鎖書店們還都在。所以這篇文章是一部分人的觀點:互聯網具有毀滅性。但往往他們被自己的恐懼控制之後會做出過度驚慌的判斷。
-
電商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在網上挑選,下單,砍價,售後,評價。線下只支撐了運輸+一部分售後。只要這些環節不受影響,商品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售賣。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有很多東西並不是互聯網能夠替代的,比如去餐廳就餐的體驗,去逛商場的體驗,兩人親密的體驗等等。如果通過互聯網去做這些東西只會喪失樂趣和生活的意義。
-
所以互聯網能夠幫我們解決的,是更快的去處理那些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解決的問題,比如瀏覽信息,在線淺層溝通等等。但很多和體驗 感官 情感相關的事情我們依舊需要在現實中完成。
-
把不重要的事情放在互聯網上,節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才是現在互聯網和科技在幫我們完成的。對於技術的變革恐懼和期望都是同等的,就像《美麗新世界》和《娛樂至死》一樣。這種兩面性會讓更多的人去思考,同時也讓每個人在心中得到自己的答案。
-
是否具有毀滅性這件事,要看互聯網本身就是這個業務的主體,比如wiki百科,亞馬遜。還是互聯網對於業務來說只不過是作為渠道和工具存在,比如黃太吉和阿芙精油的網路營銷。


在我看來,文中所指的「亞馬遜現象」,更像是社會變革中的陣痛。人類社會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變革,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從蒸汽工業時代到電氣工業時代,每一次變革,都會帶來一定的陣痛。

比如文中提到的失業問題,從農耕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相信也會造成很多農民流離失所,適應變化的能留下來,不適應變化的只能被社會淘汰。在變革過程中,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必然比社會需求增長的速度快,或者生產力的變化跟不上社會需求變化的速度,這個時候原有的生產力結構必定受到挑戰,某些人自然也只能成為社會變革的犧牲品。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平衡點總是會找到的。

我的觀點是,亞馬遜現象應該是一個好的現象。零售商、出版商這些社會角色,更多是因為原始生產者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鴻溝產生出來的。如果網路能縮小,甚至填平這個鴻溝,那麼社會生產力就不需要「浪費」在這些中間環節上。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需求在不斷變化和擴大,騰出來的生產力可以投入到新的社會需求中,這樣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作為進化論的擁護者感覺這沒什麼好檢討的,相反,互聯網時代下所謂的保護零售店、保持社區文化、保證就業率這種固有的價值取嚮應該檢討下。
我看到的是文明在科技進步中發展,更多順應互聯網發展的優秀文化正在被創造和發掘,而更多的不思進取的個體在快節奏的社會發展中被淘汰,也就是所謂的就業率低下。
真的,該檢討的是正在被淘汰的一方。


推薦閱讀:

IT 民工去美國通過 H1B 移民到底靠不靠譜?
潮牌服飾好在哪裡?美國的stussy,supreme香港的clot ,acu等?
為什麼說程序員的前三年不要太看重工資水平?
怎麼看待阿里巴巴孕婦員工宮外孕致死事件?
「互聯網思維」在 2013 年如何影響了電影?今後又會對電影各細分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TAG:亞馬遜 (Amazon.com) | 互聯網 | 電子商務 | 經濟 | 互聯網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