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本質是什麼?

  1. 我們平時學習的知識如果按照電腦模式考慮的話是不是一種特定的文件存放形式?
  2. 還有回憶過去的場景是不是類似於avi或者jpg有專用的格式存放?
  3. 回憶裡面出現那些情景按照IT行業的說法是多大的存儲量呢?
  4. 大腦會對他們進行壓縮和解壓嗎?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問題。

學習和記憶是所有動物適應其生存環境所需要的最基本能力,所以有關學習和記憶的研究一直以來都非常熱門。記憶的本質,從不同領域來看有不同的側重,比如說它的基本生物學結構,它的心理學特徵和組織還有它的持久性等等,數百年來,雖然有來自生物、心理學領域的科學家甚至哲學家等等學者都試圖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來試圖尋找這類問題的終極答案,但是坦白的說,這是個非常大而複雜的問題,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誇張的說,人類的學習和記憶是現存進化程度最高也是最複雜的生物加工過程。

所以,我在這裡只想從我自身的理解和認識上來簡化談談這個問題(我是醫學和生物背景,所以可能不會從計算科學角度去探究這個問題)。因為學習也是記憶,學習的唯一證據就是記憶,所以關於學習的儲存其實可以理解成記憶的儲存問題,這樣一來,再根據題主的問題描述,我將提問總結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記憶的本質 2. 記憶的儲存問題3. 記憶的提取問題。

  1. 記憶的本質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目前主流觀點是「神經元學說」,認為記憶是在神經細胞間聯結的動態變化中得到編碼的,換句話來講,記憶可以體現神經細胞之間聯結的可變性和可塑性。可以看出來,記憶的形成不是哪一個神經元決定的,而 是有很多神經元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記憶按照記憶時程的長短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永久記憶,目前認為各類記憶的腦內機制是不相同的,記憶的分類以及不同記憶類型的比較如圖1~2所示:

當然,我也一直強調神經科學領域的發展和進展是非常迅猛的,很多觀點和結論都在不斷被完善和更新。我記得在2016年1月份的一次有關學習與記憶的論壇上,鍾毅老師提出過「重複學習不改變記憶的形成,重複改變記憶的遺忘。」的觀點,也就是說他認為每次學習過程中,第一次產生的是學習,後面的重複都是抑制遺忘。他用果蠅為模型,用行為學、細胞分子學等研究方法闡明了自己的觀點,這個觀點打破了短時程記憶轉成長時程記憶大多需要consolidation(鞏固)的過程的理論,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理論,而且模式動物用的是無脊椎動物果蠅,所以是否在靈長類動物和人類身上也適用也是不得而知。

深一步的從學習與記憶的分子機制來看,現在的研究認為,記憶源於突觸的微小改變,這種變化在全腦都有體現。這樣一來,記憶的物質基礎的研究範圍縮小到突觸修飾上,於是科學家先從最簡單的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入手探索記憶的分子機制。這裡首先要提到的就是20世紀末,美國哥倫比大大學科學家Eric Kandel成功的建立了海兔(Aplysia)的學習和記憶行為模型,這一先驅性實驗顯示了記憶的儲存位點和形成機制,從而系統的揭示了學習記憶可能的細胞和分子機制,也因此他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獎。這個模型主要研究的是程序性記憶,包括海兔的非聯合型學習和海兔的聯合型學習,其中非聯合型學習又包括「縮鰓反射的習慣化」和「縮鰓反射的敏感化」,而聯合型學習也就是指經典的條件反射。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細胞分子機制:

1)海兔的非聯合型學習——縮鰓反射的習慣化

如果將水流噴射到海兔的虹管,虹管和鰓會收縮,稱為縮鰓反射(圖3)。Kandal實驗的結論是:縮鰓反射的習慣化與突觸前修飾有關,反覆刺激感覺神經末梢會使神經遞質的釋放量減少。進一步來講,鈣離子通過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進入神經末梢,但是當鈣離子通道反覆開放時,它的效能就會逐漸降低,鈣離子內流減少,神經遞質釋放量減少(圖4)。

2)海兔的非聯合型學習——縮鰓反射的敏感化

短暫電極海兔的頭部,結果導致再刺激虹管引起的強烈的縮鰓反應(圖5)。由於點擊海兔頭部會引起L29釋放五羥色胺(5-HT),隨後激活感覺神經末梢G蛋白耦聯的腺苷酸環化酶,隨後導致cAMP產生,cAMP可以激活蛋白激酶A(PKA),PKA磷酸化鉀離子通道蛋白,導致鉀離子通道關閉,突觸前動作電位延長,促進動作電位期間鈣離子內流增多,神經遞質釋放量增多(圖6)。

3)海兔的聯合型學習

即非條件刺激是強電擊海兔尾部,條件刺激是對虹管的輕微刺激,後來如果將尾部刺激和虹管刺激相結合後,單獨刺激虹管後產生的反應要比敏感化引起的反應還要強。從分子水平上的解釋是條件刺激表現為鈣離子內流,非條件刺激表現為突觸前神經末梢腺苷酸環化酶的G蛋白激活,當突觸前鈣離子衝動與G蛋白耦聯受體激活導致cAMP大量生成在時間上恰好重合,或者鈣離子衝動稍微較後者快一點時,產生學習,而記憶則在鉀離子通道被磷酸化和神經遞質釋放增加時產生。(圖7)

關於用脊椎動物模型來研究哺乳動物的突觸可塑性的內容是非常的多,在這裡我只提幾個哺乳動物中學習和記憶的細胞分子學機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詞:海馬的長時程增強(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突觸傳遞的長時程壓抑(long-term depression,LTD),NMDA受體(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總的來說,藥理學和遺傳學的研究都表明,海馬NMDA受體在突觸修飾作用(比如說LTD和LTP)和學習記憶中都有著很關鍵的作用。

2.記憶的儲存

記憶的物質表現或位置可以叫做記憶的痕迹(memory trace),同時也不得不提到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Hebb提出了細胞集合理論:腦內反映某外界客觀物體,是由被該外界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層細胞組成的,這些同時被激活的神經元稱作「細胞集合」,假如這些細胞相互連接,細胞集合內的連接持續激活,對外界客觀物體的內部反應就能作為短時程記憶始終保存,如果細胞集合能持續激活很長一段時間,那麼細胞間相互連接更有效的神經元就會連接在一起,更緊密的連接就會使細胞集合再次興奮,記憶的鞏固就可能發生(圖8)。簡單的講,他的重要結論包括:

1) 僅僅集團內的一部分細胞的破壞並不能消除記憶,記憶的痕迹廣泛分布於細胞集合的細胞連接內

2)記憶痕迹可能包括了有關感覺和知覺的神經元。

不管怎麼樣,目前認為學習和記憶的功能不局限於大腦某一個單一的部位,而研究表明,陳述性記憶主要依賴于海馬和相關結構,程序性記憶與紋狀體相關,而工作記憶的痕迹是廣泛分布於大腦內的,另外,長時程記憶被一些人認為是通過新皮層結構的變化來儲存的記憶。所以說為了保障我們更好的生存下去我們,我的大腦是一直在不停的再重構的。

還有說法是,多數記憶材料都需要經過Joseph LeDoux提到的「短時緩衝裝置」,即位於雙側聽覺區、視覺區和運動知覺區的暫時存儲區域後,然後才能進入工作記憶(一種暫時記憶,比短時記憶要長一些)和之後的長時記憶。而語義記憶、情景記憶、程序記憶、自動記憶和情緒記憶的通路則用於儲存和提取長時記憶的信息。其中,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兩者都屬於陳述性記憶)主要儲存在海馬;程序記憶和自動記憶主要儲存在小腦;情緒記憶主要儲存在杏仁核。這裡再簡單解釋一下這五種記憶:

  • 語義記憶: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比如你閱讀文獻所得到到知識的記憶。
  • 情景記憶:可以理解成關係記憶或者空間記憶,主要是指位置信息。
  • 程序記憶:通常也成為「肌肉記憶」,比如我們學開車、騎自行車等記憶。
  • 自動記憶:也稱作為conditioned
    response memory,表現為特點的刺激對記憶的自動激發,例如說你唱著歌我自動的就接下一句的這種狀態。
  • 情緒記憶:就是關於情緒的記憶,值得一提的是,情緒記憶總是優先於其他任何一種記憶。

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過程:你在看一篇文獻(產生了是語義記憶),新的知識信息通過傳送到海馬後,海馬把信息帶到暫時存儲區域,如果這些新信息與之前傳入的信息是有關聯的,那麼它會被傳到前額葉皮層的工作記憶,工作記憶進一步可以進行信息的分類整理,如果再加上先前對文獻所述的相關內容的作用,這些新舊信息可以聯繫起來,這個過程重複多次後,就有可能形成長時記憶。

3. 記憶的提取問題

剛才有提到語義記憶、情景記憶、程序記憶、自動記憶和情緒記憶這5條記憶通路,一種說法是,我們很多時候會通過這些記憶通路來激活記憶,開啟回憶。具體的舉個例子來講,寒假回家爸爸接我回家,車裡放著CD,當放到《同桌的你》時,我都會不自主的跟著哼(歌曲開啟了自動記憶),然後當車經過我初中學校的時候,都會勾起我對美好童年的回憶(通過初中學校這個地點,情景記憶通路被激活),然後我想起每天放學和同學迫不及待開心的蹲在學校門口看商販販賣小雞小鴨子和蠶的場景,覺得小時候的我好天真可愛,「噗嗤」一下笑了出來,於是心情大好,突然想下車看看學校門口有什麼新變化(情景記憶通路激活了情緒記憶,同時由於情緒記憶總是優先於其他記憶的,當情緒記憶主導時,人很容易失去邏輯能力,做出背離理智的決定),我於是來到校門口,發現校門口開了家新的炸雞店,名字叫「來自星星的炸雞」,我買了一份嘗了後覺得很好吃,突然想起其閨蜜說過她很喜歡吃炸雞(語義記憶通路被打開),於是我微信告訴她校門口新開了一家好吃的炸雞店,明天約她一起吃炸雞。

總結:

神經科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領域,我們的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但是他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依然是個迷。兩年前歐美很多國家紛紛啟動了腦科學計劃,而在2015年10月,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報告中介紹China Brain Project也將啟動,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也都積極響應,可見這個領域的熱門程度。

目前就我們的了解,記憶能是發生在突觸處的,而且各類動物的學習和記憶在細胞和分子機制上都是很相通的。典型的事件是:腦中電活動的改變,然後第二信使分子的變化(如cAMP,鈣離子),之後是突觸蛋白的修飾,這些暫時的變化通過改變突觸結構從而成為永久變化,形成長時程記憶。隨著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我相信會有更多更新穎,合理和突破性的理論產生,說不定哪天真發明出讓人過目不忘的「記憶麵包」呢!

參考文獻:

[1] Mark
F. Bear, Barry W. Conners, Michael A. Paradiso.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M].U.S.A: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7.

[2] 韓太真,吳馥梅. 學習與記憶的神經生物學[M].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

[3] J.
David Sweatt. Mechanisms of Memory(Second Edition)[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4] Howard
Eichenbaum著,周仁來等譯. 記憶的認知神經科學——導論[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5] Marilee
Sprenger著,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 腦的學習與記憶[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6] Kandel, E. R., Dudai, Y.
Mayford, M. R. The Molecular and Systems Biology of Memory. Cell157,
163-186, doi:10.1016/j.cell.2014.03.001 (2014).

【「科研君」公眾號初衷始終是希望聚集各專業一線科研人員和工作者,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也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釋和普及生活中的 一些現象和原理,展現科學有趣生動的一面。該公眾號由清華大學一群在校博士生髮起,目前參與的作者人數有10人,但我們感覺這遠遠不能覆蓋所以想科普的領域,並且由於空閑時間有限,導致我們只能每周發布一篇文章。我們期待更多的戰友加入,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每個人都是科研君,每個人都是知識的傳播者。我們期待大家的參與,想加入我們,進QQ群吧~:108141238】

【非常高興看到大家喜歡並贊同我們的回答。應許多知友的建議,最近我們開通了同名公眾號:PhDer,也會定期更新我們的文章,如果您不想錯過我們的每篇回答,歡迎掃碼關注~ 】

http://weixin.qq.com/r/5zsuNoHEZdwarcVV9271 (二維碼自動識別)


1 我們平時學習的知識如果按照電腦模式考慮的話是不是一種特定的文件存放形式?
不是的,記憶是散布在腦神經元的連接模式中的。
2 還有回憶過去的場景是不是類似於avi或者jpg有專用的格式存放?
不是的,人腦的記憶過程和硬碟寫入是不同的,無法進行比較。
3 回憶裡面出現那些情景按照IT行業的說法是多大的存儲量呢?
很難說,人的神經元連接模式可以存儲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但是人腦不是硬碟,不保證每次都能正確讀取出來。
4 大腦會對他們進行壓縮和解壓嗎?
學習和記憶的過程就是數據降維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一種壓縮。


我是搞神經的,可是我從來不敢在知乎上回答本專業的問題,因為深入這一行,才知道這一行還處在一個非常初期的階段。以現有的研究深度,基本上無法對普通人提出的大部分關於大腦功能和認知的問題給出確切的回答(當然還是有一些問題有確切答案的),只能說,關於這個問題,有什麼研究,結果是怎樣的,至於說明什麼問題,對不起,不敢給出確切的一般性的結論。
雖然不是研究記憶的,但是看過普通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基本上把人腦類比電腦的觀點是認知心理學理論的主要思路,但是這只是個理論框架,可以用來解釋一些現象,並不是說大腦就是那樣工作的。事實上,基本上是兩回事。
我的回答不切題,只是看見其他回答都是想當然的給出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我很吃驚,不知道大家都是哪裡來的自信,你們言之鑿鑿的口吻讓我這個行內人很是惶恐和慚愧。
如果題主對這些問題有興趣,不妨讀一些專業期刊的review,或者去科學松鼠會之類的地方去看看,那裡有些同行花了很多精力去做科普的工作,寫的也比較嚴謹。至少,用memory mechanism的關鍵詞去google一下吧,就知道記憶是多麼大的一個話題了,大到我都沒勇氣去嘗試回答。。。


本人也不是研究大腦的,只是小小的生物本科。但是看了樓上一堆把大腦和計算機,什麼硬碟,數據做比較的,完全不知所云哇。要做一個類比的比喻是可以的,但是對基本的生物知識不可以無視啊,所以就打了一堆字,有點語無倫次,有興趣的可以單獨問我哦,因為有陣子很迷這個,如果讓我讀博士的話,我應該只會讀神經學因為大腦太神奇了。

記憶的本質是synaptic plasticity,如果硬要歸一個詞的話。這問題太難了,因為涉及生物的專業知識,但是非常非常有意思,和宇宙的誕生一樣有意思。Basically你的思考思維最根本的形成基礎就是那些fire electric signal 的neuron(神經細胞)。然後記憶分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一般只是某種刺激(it could be a ligand, or voltage trigger stimulation) 使得你的神經細胞有了一個暫時變化,這個一般不會啟動基因的表達和改變synapse之間的連接。但是,如果這個相似相同的刺激反覆進行,變成了長期記憶,那麼就會有新的基因被表達然後literally你大腦的結構會改變,所以其實你的大腦是不斷得接受外在的刺激來進行adapt的,這樣是形成記憶,至於怎麼retrieve,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變化涉及到不同的ion channel,各種molecular level的變化。而且,長期記憶也不是永遠的,如果你沒有時常刺激這個迴路也會遺忘,因為大腦里的神經細胞有excitatory, inhibitory的,然後細胞膜表面有很多ion channel,他們有的被相連接的神經細胞synapse釋放的化學物質activate,然後往下傳送電流信息,到了synapse電流可以激活新的化學物質的釋放,一個神經元可以接受和釋放不同的信息,所以他們之間的網路系統才是最最重要的,一個神經元什麼也做不了的。所以學習新的事物對大腦是很大的刺激,當然是有益處的,比如學習語言,神經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成像觀測到某些部分血液循環增加,細胞水含量增大。還有小學看discovery看到的,倫敦司機海馬體比較大因為他們需要記住複雜的地圖,當然對不同事物的記憶是在大腦相對思考活動的區域。

有興趣的可以去搜關鍵詞synaptic plasticity, long term potentiation, memory formation
比較早研究這個的是一個研究海葵什麼的受到刺激觸手收縮的快慢,經過很多次,海葵觸手受到刺激以後收縮時間間隔變小了,說明他形成了一些記憶。然後因為這個物種才幾百個神經細胞,那個科學家把分子級別的機制都研究出來了。。。。算是一點點的foundation吧,研究人類大腦必須從低等生物開始一步一步的,不然太複雜了,太多不確定因素了。
舉個牛逼的例子在這裡,mit科學家如何製造fake memory, 簡直太天才了。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3/neuroscientists-plant-false-memories-in-the-brain-0725.html


  1. 我們平時學習的知識如果按照電腦模式考慮的話是不是一種特定的文件存放形式?

有的。這種記憶的存儲形式紛繁複雜。第一種是語言記憶,我們用言語來存儲知識、看法、認識。你可以理解為word或PDF格式;第二種是情境記憶。我們經歷的事情或片段,會以整體場景的形式儲存下來。你可以理解為影音格式;第三種是情緒記憶。某種特定的經歷所帶來的情緒會被儲存下來,當你再次經歷相似的情境時,這種情緒會再現。這是人獨有的記憶,是人區別於電腦的地方。第四種是程序性記憶,那就是exe格式的執行程序了。比如騎自行車,你說不清楚是怎麼騎的,但你就會。

2.還有回憶過去的場景是不是類似於avi或者jpg有專用的格式存放?
有。但大腦並不是簡單的儲存系統,同時也是加工系統。我們儲存的Avi太多,大腦不斷根據這些Avi的重要性、和當前生活的關係密切程度、與其它Avi的邏輯一致性進行剪輯。所以這些Avi並不是固定的。
至於JPG,與此相對應的在心理學上叫表象。表象是一種特殊的文件格式,你能對它進行各種加工和操作(相當於photoshop所做的)。表象的自我修復功能很強大,其中模糊不清的部分,大腦會自動補上。同時表現還具有抽象性。你腦子裡樹的表象,是所有樹的一般特徵。而照片中的樹就是某棵樹。

3. 回憶裡面出現那些情景按照IT行業的說法是多大的存儲量呢?
簡略地說,記憶可以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瞬時記憶可以理解為連接在電腦上,但並不在硬碟上儲存的攝像頭。如果你不儲存它,那麼這些信息就會一閃而過。短時記憶相當於內存。正如電腦的內存決定了電腦的性能,人的短時記憶對智力有很大的影響。人的短時記憶容量為7+-2組塊。所謂的組塊就是有意義的記憶單元,這個受原有知識的影響比較多。1949101,對有些人來說,是7個組塊,但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組塊。
長時記憶相當於硬碟。理論上硬碟容量是無限的。但這個硬碟東西太多,有時候不知道放哪裡了,有時候又讀不出來。

4.大腦會對他們進行壓縮和解壓嗎?
會的。壓縮的原則比較奇怪。通常都是以朝有利於你自己的方向省略細節,對內容進行篡改加工。所以沒有人的記憶是完全真實的。


謝邀。

記憶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回憶和再認)。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感知過的、思考過的、體驗過的和行動過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個體的經驗。實際上,外界通過感覺器官進入大腦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僅有1%的對個體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能被長期儲存於記憶。

識記、保持和再現是記憶的三個基本過程:

識記是記憶的開初階段,是獲得知識經驗的記憶過程;識記具有選擇性,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只有被個體注意才能識記住;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識記是信息的輸入和編碼過程;

保持是識記過的經驗在腦中的鞏固過程;從信息加工觀點來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儲存;儲存也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儲存的信息在內容和數量上都會發生變化;

再現包括回憶和再認:回憶和再認,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恢復經驗的過程;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回憶和再認是提取信息的過程。

記憶——根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最初被認為,是在大腦皮質上暫時神經聯繫的接通、鞏固和恢復。暫時神經聯繫的接通,就是識記。暫時神經聯繫一經形成便會在大腦皮質中留下痕迹;這些痕迹因受到強化而得到鞏固,因不強化而消退。這就是保持和遺忘。回憶和再認則被認為是暫時神經聯繫的痕迹在一定條件下的重新活動。

科學家後來又提出了記憶的神經元迴路說,其基本論點是,一個記憶對應於一個伴隨特定刺激傳給腦的衝動的信息群,這些衝動的信息群沿著腦中的神經元依次傳遞,就構成了特定的神經元迴路群,特別是衝動碰巧返回到原來的神經元時,就形成了閉合迴路。這時該電信

號便在其迴路內循環,循環傳遞持續一定時間後,便開始衰減,直到消失。

基於這一假說,所謂短時記憶就是神經系統反響迴路中的反響效應。如果持續的反響活動引起某種比較持久的結構上的變化(如神經元樹突數量的增多,突觸間隙的變小、生化成分的改變等)便形成了長時記憶。

記憶的神經細胞化學假說則把RNA看作是記憶分子。已有大量的證據給這個假說以支持。例如,人腦細胞中RNA的濃度,跟人的學習能力一樣,起先隨年齡而增長,然後又隨年老而下降。當神經細胞受到反覆刺激時,RNA在這些神經細胞中的濃度會增加。RNA的合成被阻斷,動物的記憶就遭到破壞。我們知道,RNA分子是長長的單鏈,非常易變化,能潛在地編碼極大量的信息;但是,記憶信息是否確實在RNA中編碼、是如何編碼的、這種編碼又是什麼,至今仍是一個謎;目前我們只能說RNA可能是記憶分子。

越來越多的研究則表達了對記憶的腦定位說這一假說的支持。醫生用電極刺激腦的不同部位,有的部位會引起患者對往事的鮮明回憶,有的部位會損害某類記憶;可以推論,言語記憶可能儲存在腦的左半球,形象記憶可能儲存在腦的右半球。

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包括再認和回憶兩種過程:再認是指過去經驗過的事物再次呈現時仍能被認識——例如「觸景生情」;回憶是指過去經驗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頭腦中再次重現並加以確認的過程。再認和回憶所依據的信息不同;實現回憶,必須或多或少要記住有關刺激的「整體」信息;再認則不同,只要有能夠辨別目標刺激(即以前學過的待再認的刺激)和干擾刺激的信息就可以了;
因此,如果目標刺激和干擾刺激相似程度愈高,則再認就愈困難,不僅速度慢而且可能認錯。

再認和回憶都是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由線索產生、搜尋、決定和

作出反應四個子過程所組成;由某種線索所啟動;這四個子過程是密切聯繫的。提取中的搜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搜尋,另一種是聯想搜尋。回憶可能是直接搜尋,達到待回憶的經驗,也可能是間接的、藉助於聯想而達到。這些回憶沒有任何中間環節,直接達到了待回憶的舊經驗。這就是提取中的直接搜尋。這種回憶叫直接回憶;我們的許多間接回憶是通過聯想而達到的。通過種種聯想得到回憶的過程,就是聯想搜尋。

從提取過程的意識參與程度來看,回憶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無意回憶是沒有預定的回憶意圖或目的,自然而然想起某些舊經驗。有意回憶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有意識地提取信息的過程(有時較難,需要一定的努力)。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的結果。從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記憶痕迹是指記憶的編碼。從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來看,記憶痕迹是指在感知、思維、情緒和動作等活動時大腦皮質有關部位所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繫。暫時神經聯繫的形成使經驗得以識記和保持;暫時神經聯繫的恢復,使舊經驗以回憶、再認等形式表現出來。也有科學家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在學習和再現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之故。一旦排除了這些干擾,記憶就能夠恢復。

遺忘的提取失敗假說基於我們這樣的經驗——不能回憶起某件事,但又知道這件事是知道的——稱為「舌尖現象」——說明,遺忘只是暫時的,就像把物品放錯了地方怎麼也找不到一樣;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遺忘是一時難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尋,那麼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來。這就是遺忘的提取失敗理論;提取失敗可能失去了線索或線索錯誤所致。

遺忘的壓抑假說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不想記,而將一些記憶推出意識之外,因為它們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損於自我;遺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記憶被壓抑。

科學家在理解大腦如何完成學習和記憶的研究的重大突破,始於一個姓名首字母為H.M.的人。這個人被發現患有一種嚴重的難治性癲癇,醫生進行了切除他的顳葉內側部分的實驗性的手術治療,大大減輕了他的痼疾。然而,手術留給H.M.嚴重的健忘症。他只能記住最近幾分鐘發生的事情,不能形成所謂明確的對於嶄新體驗的記憶:和他交談一段時間,然後離開房間,當你回來時,他記不得曾經見過你。儘管他不能記住新信息,H.M.卻對童年往事歷歷在目。

從這些觀察中,研究人員得出結論:H.M.被移除的部分內側顳葉——包括海馬區(hippocampus)和海馬旁區(parahippocampal

region)——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以至於永久記憶的角色。H.M.保留他手術前記憶的事實表明,內側顳葉本身並不是一個永久存儲的地址,而是扮演了組織永久存儲在大腦的記憶的角色。

內側顳葉的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區域負責思維和語言,包括形成、組織、整合與檢索記憶的重要過程。實際上,它能夠長期儲存人們了解的事實和事件,以及對這方面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情況。

我們每天學習和有意識地記憶事實和事件的能力稱為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研究者利用大腦功能成像技術,已經確定了大腦皮層中一個支持陳述性記憶的大的區域網路。這些皮質區域扮演著複雜的知覺,運動,情感和認知的不同角色。

當我們有新的經歷時,最初進入的信息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它是瞬態形式的陳述性記憶。工作記憶依賴於大腦前額葉皮層以及其他大腦皮層區域。在動物身上的研究表明,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中的神經元支持與工作相關的信息記憶,在需要時可以結合不同的感官信息。當人們維護和操作記憶時,人的前額葉皮層被高度激活。

前額葉皮層內不同區域支持著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如選擇、演練、監測以及長期記憶的信息檢索。為了這些功能,前額葉皮層也與一個大的負責信息編碼、維護和檢索特定類型的信息——例如視覺圖像、聲音、單詞,以及生命中的重要時刻——的後皮層網路聯繫。

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是一種包括一般的事實和數據的陳述性知識的存儲形式。儘管科學家們才剛剛開始理解皮質的組織性質,但是,他們普遍認為,在語義記憶,不同的皮質網路專門負責處理特定類型的信息,如人臉、房屋、工具、動作、語言,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知識。使用正常人類的大腦進行功能成像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區域內大型皮質區域能夠篩選不同類別的信息,比如動物的臉,或者單詞。

我們的記憶發生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和時間,這樣特定的個人經歷被稱為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研究者普遍認為,內側顳葉區域在最初處理和存儲這樣的記憶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海馬旁區的不同部分分別處理時間、地點和特定事件的信息,而海馬區鏈接這些元素,然後綜合聯繫代表每種類型的細節的信息的皮質。

如圖,不同的大腦區域和系統協調不同形式的記憶。海馬區、海馬旁區、大腦皮層(包括前額葉皮層),它們組成了一個系統,支持陳述、認知與記憶。而非陳述形式或執行記憶則由杏仁體(amygdala)、紋狀體(striatum)和小腦(cerebellum)存儲。

H.M.和其他健忘症患者的案例表明,某些類型的記憶在大腦由多個不同區域的存儲系統支持。非陳述性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即記憶如何去做某些事情——例如熟練的行為、學習習慣和表達——需要由基底神經節和小腦處理。小腦專門參與運動記憶的處理。杏仁體在情感存儲方面似乎發揮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的附加意義、中性刺激和事件。情緒記憶的表達需要下丘腦和交感神經系統的支持。因此,大腦似乎用不同方式處理不同類型的信息。

事實上,所有的記憶都存儲在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點上。大腦皮層中存有如此大量的信息並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將其中的一小部分取出來。每一次記憶提取的過程中只有少數有限的突觸和神經元在起作用。

我們看書時,進入視覺的信息不停地變化,永不重複;但大腦內顯示「書」的內部模式不會改變,此稱為恆定表徵。大腦皮層的每一個區域都有類似的形式上的抽象,這是大腦皮層的特徵;在人腦中被存儲的是恆定形式,與每個新的輸入模式相比較的也是恆定形式。記憶的存儲、記憶的喚醒以及記憶的識別都發生在恆定形式的基礎之上。

大腦皮層的迴路具有令人驚異的可塑性,即它可以根據流經的輸入信息的類型進行改變和重組;大腦各區域是根據傳入的信息種類而發展出專門的功能:不同的大腦皮層區域有著一個相同的、強大的通用演算法。目前已知與記憶功能有密切關係的腦內結構有大腦皮層聯絡區,海馬及其鄰近結構,丘腦和腦幹網狀結構等;頂葉皮層可能儲存有關地點的影像記憶;額葉皮層在短時記憶中起重要作用;海馬迴路與近期記憶功能有關,即海馬→穹窿→下丘腦乳頭體→丘腦前核→扣帶回→海馬。

那麼,記憶到底是怎樣存儲在大腦細胞?經過多年研究,很多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即記憶涉及到持久的突觸的變化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這與大腦內的短期生化反應影響的強度有關。某些基因可能可以修改神經元突觸的強度和數量變化,來形成穩定的嶄新記憶。例如,對海兔(Aplysia californica)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將特定的化學反應及相關細胞結構的變化與幾種簡單形式的記憶相關聯。

另一個重要學習和記憶的模型稱為長期勢差(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即神經在突觸部分的反應後受到刺激的強度的量度。LTP發生在海馬區、大腦皮質,和其他參與各種形式的記憶的大腦區域,這一變化涉及N -甲基- d-門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

隨後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穩定作用。首先,鈣離子抵達突觸,激活環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分子。這一分子又激活幾種酶,其中一些增加突觸受體的數量,使突觸對神經遞質更加敏感。此外,cAMP激活另一個分子,稱為cAMP反應元素結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在CREB的努力下,一系列的基因被激活,其中許多指導蛋白質合成。蛋白質中產生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ns),激活突觸的增長,增強神經元的刺激響應性。

許多研究表明,分子的級聯導致蛋白質的合成這一過程,或許在保持短期記憶和初始學習的過程中並非必不可少;然而,這種級聯對於長期記憶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在轉基因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改變NMDA受體特定的基因,可以顯著影響LTP的能力,同樣的研究表明,這些分子是記憶的關鍵。

多種對人類和動物的記憶使科學家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不存在一個存儲記憶的大腦中心,它最有可能存儲在分散式的皮質處理系統中,參與感知、處理、分析和學習。簡而言之,大腦的各個部分最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襄助永久記憶的存儲。


如果你高中生物學習的認真的話,你應該對蛋白質功能的那章節有一個印象:科學家發現,決定蛋白質功能的不僅僅是組成蛋白質大分子的物質,還有蛋白質大分子的空間介面也是重要的因素。這意味著組成物質完全相同的兩個蛋白質大分子,如果空間結構不一樣,可能就是表現出不同的生命功能。

另外,科學家還發現,一個人記憶的形成與不同的腦神經突觸鏈接的建立有密切關係。腦神經突觸的形成往往意味著一個新記憶的誕生。如果我們把腦神經突觸所處大腦皮層區域作為一個整體,那麼每個區域內的突觸都可以被定義為這塊腦神經區域的內部結構。那麼結合蛋白質的功能特徵,意味著,記憶就是存儲在腦神經突觸組成的結構空間內。

如果對數學領域的神經演算法有一些了解,應該知道神經演算法就是神經節點的概率權重不斷調整。神經節點越多,概率調整越多,神經演算法的準確性就會有提高。

所以腦存儲記憶沒有文件格式一說。沒有壓縮解壓一說。這些層面的處理對大腦來講太低級了。如果大腦按照文件形式存儲,並且可以壓縮解壓縮,那麼意味著每個記憶對應的大腦神經突觸會被準確的界定,這是非連續性的。大腦記憶從來都是處理的模擬信號,而不是數字信號。


記憶的本質是流經腦的信息的沉澱。
記憶信息保存在互相連結的細胞網路中,而不是細胞裡面。如果斷開細胞間的連結,記憶將會被抹除。


借用一句話,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大腦有自動總結各種概念的特性,「概念」的本質 是頻繁出現的關聯信號。概念是信息在向上層流動時產生的,概念的產生方便了信息的壓縮,能夠減少記憶的信息量。概念是記憶的基礎。

概念利用各種屬性(屬性也是概念)形成網路,概念通過屬性可以產生聯想。有人具備過目不忘的本領,也是建立在過去記憶的基礎之上。我不相信有人從來沒有學過英語,但是能夠一下子記住英語文章,因為他產生不了聯想,沒有基本的概念。

舉個例子,古人因為天天和馬打交道,對馬有詳細的分類,於是產生了很多相關概念。今人不再頻繁的和馬打交道,就不再有這些概念了。

人們通過 概念的共同點屬性 進行聯想,這就是聯想的本質

通過大量樣本學習能在大腦中產生記憶模型,「直覺」的本質是外部數據通過這個記憶模型產生的解,儘管剛開始依靠直覺,答案的錯誤率很高,但是經過實踐的反饋和優化,錯誤率可以降得很低。職業棋手有時通過直覺下期。直覺也是習慣。


-------------------------------------------------------------------------------------------------------------------
回憶過去的場景,確實有類似於avi或者jpg格式記憶,因為記憶裡面確實有時間切片,雖然這種格式和黑客帝國裡面的子彈時間不一樣,和電腦裡面的格式也不一樣。

大腦不僅可以記憶空間維度的信息,還可以記憶時間維度的信息。比如可以記憶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比如被流行歌曲洗腦後,會產生不斷重複的強迫思維。

記憶的時間維度

大腦通過神經網路對信息進行處理。大腦用以前的記憶對現在的信息進行識別,又在用以前的記憶推測下一步將發生什麼,同時又在神經網路中沉澱新的記憶。空即是色即是空即是色。信息流在網路中不斷的比對、預測、反饋和記憶。

大腦能夠利用時序記憶,高效的進行信息識別和身體運動控制。大腦利用時序記憶,將不符合記憶的信息甄別出來,好像一個篩子,篩出來異常的、值得處理的信息,再向上層網路報送。如果一切正常,你就會感覺很平和,也不能記住很多。提一個問題,上周你吃的東西是什麼?你大前年旅遊吃的是什麼?

---------------------------------------------------------------------------------------------------------------------
信息保存在細胞互相連結的網路中,而不是細胞裡面。

---------------------------------------------------------------------------------------------------------------------
記憶的物質基礎
大腦皮層輸入區和輸出區,海馬區,小腦都參與了記憶的形成。

如果將腦結構簡化,可以大致分為2部分,以中央溝為界,一部分是探索和識別環境,是輸入;另外一部分是在綜合感知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相應的動作,是輸出。

  • 大腦探索和感知環境
    • 大腦依賴各種感測器進行信息輸入,比如眼耳鼻舌身。各種信息輸入後都有相應的專門處理器,隨後又進行信息的融合,信息在處理過程中被不同層級的網路識別,信息量向高層網路流動的時候逐步壓縮。 視網膜是大腦一部分,信號從視網膜就開始處理了。人類眼睛的光感受器的數量佔全部人體感測器數量的70%,單個視網膜里有大約1.2億個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神經纖維 (神經節細胞的軸突) 的數目大約只有100萬條。人大約有5百萬個嗅覺細胞,狗的嗅覺感測器要多一些,大概是1-2億個。

海馬是腦皮層的高層結構。

海馬自我短路後可以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 大腦根據環境感知,輸出行動

肌肉輸出。小腦是肌肉記憶的ram,深入小腦會看到很多類似集成電路內存地址線、數據線的三維網格。因為肌肉群的協調運動,加上時間序列記憶相當於視頻格式,需要海量的內存。有時這種記憶並不能應對新的環境,比如在高加速度環境下,人不能準確按住按鈕。但是通過學習,就可以準確按住。

前額葉的規劃也是一種輸出。白日夢。行動計劃。

---------------------------------------------------------------------------------------------------------------------
記憶的衰老
出生前,人腦神經細胞的突觸連結數量最多,隨著大腦的進一步發育,突觸的數量減少。也就是說,隨著年齡增長,細胞間的連結數量大幅減少,新生成連結的能力也大幅減少,記憶時相關的化學物質分泌量也在減少。這造成了記憶力的下降。

---------------------------------------------------------------------------------------------------------------------
現在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是個分類器,能夠進行有限的模式識別。
有的人工智慧還能對棋類比賽局勢打分,從而擇優下一步棋的走法。
現在的人工智慧對時間維度的信息處理得不好。

大腦是個超級並行計算機,內部並行了海量的運算。相當於集成了海量經過高度專業化調教的DSP晶元。能夠對時間、空間的各種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對比,並且可以自動儲存新的記憶,通過聯想,發現事物內部的關聯,頓悟更高級的記憶。利用現有記憶還能對未來進行預測,提前若干時間指揮身體作出動作。

寫得太長了,感謝讀到這裡。再多說一句:
每一次閱讀都是對大腦的編程, 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留下印記,祝願你玩好大腦的養成遊戲。

參考書
On Intelligence
可以通過搜索照片找到照片的來源


瀉藥。目前世界上無人能回答記憶的「本質」問題。但是要問研究成果,可上gs搜索關鍵詞即可。


有本書,叫《人工智慧的未來》,樓主可以看看。回答里個人感覺有很多民科,但我個人也不擅長這方面,就不做評論了。

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書里提了很多觀點,否定了我以前對一些事情的主觀認知。

有句話,人類對大腦的工作原理的了解和宇宙一樣多,也一樣少。


電腦是一個工具,讀取其中的的信息是人這個主體,而記憶是我自己的一部分,至於記憶的本質是什麼本質上是在追問自己的本質是什麼,
比較原始的生命體,是在刺激的條件下改變,但是這一點已經很奇特了,居然對不同的刺激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個是很奇特的事情,難道有規律的反應是生命的主要特徵之一.
高級的生命如昆蟲,已經能夠移動,能夠協調的移動,繞過障礙,這個能力也很奇特,腳步肌肉規律的運行著,又規律的停止,很不可思議,這個表型可不可以算是記憶呢,我覺得應該算吧

哺乳動物就更牛逼了,會看,會聽,對環境有更為複雜的反應的基礎是內部的規律性更強,而那個規律也是記憶,看到了樹,看到了路,不覺得奇怪,是因為之前看到過,而至始至終這些看見之物都沒有什麼驟然的改變引起意識的擾動,然後就會被忽略,這個現象應該也是記憶的表現特徵,可以簡單總結為記憶就是外在的變換引起內在的變化,而這個變化的規律在物質對應著一種神經結構被固定下來,,無數種這樣的規律就形成一個更為龐大的規律系統.

至於到了更了更為高級的人類,可能只是這個應對反應的做出不同反應的規律系統更為龐大,內夠用思維把握思維的規律,而自己得出的結論由於不夠牢靠,所以偶爾被覆蓋,,,當然我覺得如果大腦的系統足夠複雜的話,很多所形成的記憶是可以被從新通過另一種規律所挖掘出來,比如一個比較有難度的數學問題,之前我已經解出來了,但是後來忘記了,很有可能通過努力能夠再次找到答案,而這個時候會隱約回憶起上一次解答的思路,這個就是可重新構造的記憶

在本質上有冗餘的信息是可以重新構造的,比如理性,我覺得理性就是一個有巨大冗餘也就是 多餘信息構成的一個信息體系,我現在能想到的是,在絕對大數據的條件下構成的規律,小的數據不能擾動其根基,就此形成一種客觀的存在,我們任何的細節加工,都不能違背這個大數據的規律,舉個例子,地球質量產生的引力表現為重力,一座山非常高矗立在我的面前,但是這點信息擾動不能改變,引力向下的本質, 所以任何錶面恩有道理但是違背常識的事物暫時不純摧毀我們有深刻原因產生的理性信仰,深入分析就會很可能得出其原因的結論,而這個分析的過程是記憶,結果是記憶,就算結論忘記了,只要理性還在就是大數據還在,再跑出相同的問題,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能夠再次得出以前的結論,這個就是有冗餘信息"理性"的記憶,所以很有道理的事情容易記住,就算是忘記了,也有辦法恢復還原,,

還有的信息是在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平移,比如我昨天看翻了一本書,翻過去翻過來,今天我忘記我翻書的順序了,,這樣的信息我們稱之為沒有價值的信息,他的背後沒有任何理性的特徵,但是人也能後記憶,通過一些列的思維工具,把翻書的頁碼可以先寫下來,也可以把翻書的力度準確的測量下來,更有甚者可以把每一頁的每一個字記下來,,未滿慢慢查閱可以被記憶,但是記憶的深度也只能是被記錄的深度,比如,某一個的第某一個字是什麼,這個不能馬上說出來,但是可以背誦的過程中數出來得出結論,但是不知道的任然很多,比如第7頁的一個字和後面某一些頁的某個字,是某一首詩,這個信息也是你不知道的,,,每一頁的某個字的某一筆畫的邊緣的小毛邊,到後來的每一個漢字墨水的的分子排序的空間結構的集合關係,無窮無盡,當然這些事沒有意義的,那麼我翻書的頁碼順序有意義嗎,這又涉及意義的問題了,


一般來說只要我不關心的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意義應該是一種事情之間的關係,打麻將胡二條,那麼二條就有我摸到的意義,,更深入的說,對於父母來說我整天打麻將是沒有意義的,對於宇宙來說,人的存在沒什麼意義,,,,,所以我相信意義本身並非格外高尚,也不神聖,它不是從高處來,相反他是隨機的混亂產生的演算法,形成一種局部的規律而已,

有冗餘的理性結論容易回憶,更容易記憶,沒有意義的事件的信息,無窮無盡不容易記憶,當然也沒有必要記憶,至於這個必要性都是,我們理性的大數據自己產生的效應,什麼東西有用,有必要記住,也許我們的潛意識知道,也許我們的理性知道,這個變化著的系統,一個時間段認為有必要,一個時間段認為沒有必要,高考的時候,化學方程式有必要記住,但是結束後大腦也許就會認為沒有必要,高考的時候,牛頓定律必須清楚,,高考之後我還覺得他很美,,

這就涉及到我們這道系統現在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形態,通俗來講就反應一種我們現在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足夠理性的世界觀稍微更堅固,要改變的信息量需求更大而已

我們人自己這個信息的體系(請允許我這麼說 在信息簡史 這本書中作者就說萬物皆比特,一切都是信息)中個體的能力,大多數是通過繼承的複製獲得的,手會動,腳會跑,大腦會思考這一些列的能力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多努力,而是從父輩那裡繼承而來,而最初的來源,就是古往今來的一切從宇宙大爆炸物質形成,到地球上第一段遺傳分子的產生都有我們自己的痕迹,最終一個偶然造就一個擁有主體意識的自己,追問,記憶的本質,如如提高這樣的問題

我年少的時候一心想要過目不忘,苦苦把握自己能把握的記憶過程形成的細節,最終發現,都是調用了我們的系統方法,,就是主要用的是我們作為一個高級生命體的大腦的功能,在這個功能中我發現,感覺對於記憶是有決定性影響,一句古詩詞,我先讀出來,內心不排斥,卧槽這麼長,相反以一種欣賞者的貪婪審視他,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讓我愉悅,大腦沒有處理其他信息的時候我,反覆爵著,手邊有筆的時候我反覆寫著,老想著怎麼就這麼短呢, 這種情況下,沒有記不住的,我就發現,想要記住,和能記住之間有某種關聯,,首先我認為沒有必要記住的我就不想記住,基於我對自身粗淺的了解,我判斷我記不住的東西我也不會去記,所想慾望本身包含了某種可能,

一句詩詞,念了一萬遍,但是還是記不住,這個可能就是電腦內部功能性出問題了,我相信這個問題會導致,我們並不能把握這句詩詞的美,會導致我們不認為,這個是有必要被記憶的.所以這樣的功能性確實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多麼大的痛苦,至少不會是造成直接性的痛苦,,舉個例子,由於智力上的某一個缺陷,考不上大學的痛苦有超過不能掌握知識的痛苦,這個痛苦並不是功能性確實的直接體現,他是間接的這個情況暫時不討論,

除此之外,動作記憶這個功能也挺好用,,學會騎自行車之後基本上可以做到終生不忘,
我以前打字是野打,不是按規定的偶一個指頭打某一個鍵,但是也很快,由於自己是個程序員,想到身盲打應該是基本功吧 ,然後我就開始練習指法收放在鍵盤上看著屏幕上的句子,開打,很多字母,都需要考慮到底用哪根手指,速度奇怪慢,打一篇文章下來就想吐血,最後我發現聊天的時候我打漢字的時候,很溜不用想手指直接就上去了,特別是那些經常打的字,我自己都覺得好奇怪,但是我也知道這個是一種條件反射,已經做到半繞過了大腦的理性思考,直接反應為動作,

我還發現按照標準的指法不看鍵盤,打一片英文文章速度會比偶爾用眼鏡飄一下也用標準指法,相比速度回快很多,說明鍵盤的位置我必須,通過眼鏡進行實時反饋,我的動作記憶還沒有做到很仔細的感覺鍵之間的位置關係, 然後我就找一常用的單詞,不看鍵盤在鍵盤上練習,開始都很不順抓狂,我每次都進行細小的思考調節,最終達到很快不用想就打出來的水準,然後再換個詞,發現也不是很順,我就感覺一般情況下,手指打字的時候是以單詞為為單位進行反射的,現在想起的時候 就會找幾個詞,練習,我相信最終能到到看到一篇英問文章 不看鍵盤,也不用過思考手,自己就能在鍵盤上噼里啪啦,因為詞語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 大腦會給我們自動調節,最終調用手上的無意識記憶,


總結為,不是熟悉鍵盤就可以敲得很快,而是進一步,把一個整體作為元素,進行動作記憶,這樣就會把字母之間切換的時間差 便便詞語之間的時間差,這樣會快很多,我相信對於一篇 法語的文章,我要敲出來會比英語慢很多,

胡扯了這麼多,也不想總結了 前幾年,偶爾會在手機上記錄自己的思考結論,都是單句,也不想系統化得整理 先放上來,也許某一句話,給給你提示,讓你對記憶有另一種理解呢

好神奇啊大腦居然能產生疑惑。
理性的人沒有不必要的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礎,記憶是某些感覺,這是記不住的原因。
講全能的我作為我的影子一直跟著我,隨時切換,動態的閃爍,亦人亦神的感覺。
被抽象出的知識更不容易記憶。
有很多東西不是我做出來的,我只需要理解,有很多東西不是我做出來的,我連理解都不必要。
沒有後路就沒有自由意志,沒有自由意志就沒有玩耍,沒有玩耍就沒有意義。
我能夠拼好一幅圖,是因為我腦里早有一副完整的圖,我能夠理解並且熟悉是因為我的生命本身被設計成可以理解和熟悉。
我記英語單詞比別人快是因為我知道我一定能記住,這就處於不公平的開始。
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一直有一種思想上的標記,小學二三年級我失去我,是這個標記不明顯!
只有在一個封閉的環中,才會有必然的必然的目的,必然的目的等價於一定會完成。
高中的失敗在於知識範圍的封閉,而熟練度並不封閉,沒有一個必須要達到的熟練度作為範圍。
如果把四面八方全部封閉會怎麼樣呢,。我知道我會達到什麼樣的廣度,但是為什麼我不知道我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深度,在時間上我也沒有一個最小的量度,常常是往後面拖。
聽力視力有限制的邊界是為了能有聽力和視力,理解的限制也應該是同樣的道理,明白這點以後,可以拓寬視力聽力,或者理解力,只有有邊界就行,。我就是視力聽力智力參數的一個特定值。
夢應該是幾種能力的無規律變動,也是造成體驗到另一個我的原因,。
記憶力是各種刺激形成的規律!
鍛煉是在欺騙自己的身體,讓身體覺得外界環境很險惡!
做夢本來是自己在思考一個問題,自己不思考了大腦自動思考就是夢。
在一群撒比中間我都活不出個人樣,請問我又是個什麼人!
為了整體漸漸演化出自願犧牲個體利益的行為準則叫道德!
幸福是在複雜與簡單之間折中,太專業就會花出自己所有精力,太業餘就會沒有競爭力。

追求是麻痹我們流浪空無的本質


神經突觸連接模式的形成與維持。


這是我正在寫的一本書,名為《思維盜取》的一小部分手稿。


至於第一點到第四點的回答已經夠多了,我就不多說,這裡只說你可能有興趣的,關於記憶的資訊。


記憶

關於記憶有著太多不同的說法,腦科學至今也還沒可以給出對於記憶完完整整的答案,所以在開始前我們必須承認一點,我們對大腦還是一無所知,對記憶也一樣。因此這裡只說和思維盜取有關的,也即是我的觀點,裡頭說的資訊也只是理論,不一定是事實,而目前唯一可以證明其是否真實的方法,只有靠你自己去體會。


這世上沒有記憶力不好的人(先天性缺陷、物理創傷、疾病除外),只有對記憶力不夠了解的人。


一般人們的記憶力大同小異,並不會容易出現十分善忘的,也極少出現過目不忘的。但人們總喜歡說自己的容易遺忘事情,而事實上這些人所謂的遺忘只不過是瑣碎小事,譬如忘了有沒有關車門、忘了鑰匙放哪裡了、想要辦些事情可是一轉身就忘記了。可偏偏就因為這些小事而老說自己記性差了,記憶裡不如從前好了,這種錯誤的想法影響了自身的信念,造成了重複性的不良心理暗示,久而久之記憶力不會變差才怪呢。


必須了解發生諸如此類的事情是平常不過的事,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過,而不是你年紀大了還是心境老了的關係。


擁有此類想法是因為坊間對記憶的概念存在著巨大的謬誤,以下會告訴你的,是一些你一直以來可能擁有的錯誤信念:


1.記憶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越來越差。

這是一個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最愛搬出的一個錯誤的信念,甚至是年齡越大腦袋越不好使,都是錯誤的信念。據《超級腦》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大腦學家已經研究過不同年齡的大腦掃描圖,發現大腦是唯一一個不會停止發育的器官。這意味著直到大腦停止運作之前的那一瞬間,大腦還依然在發育呢。

因此,沒有越來越差的記憶,也沒有越來越不靈光的腦袋,只有越來越深的錯誤信念。


2.以前記得的記憶,現在忘記了,未來也就想不起來了。

所有記得的記憶並不會真的「忘記了」,正確點來說是「回憶不起來」,而乍看之下「忘記了」和「回憶不起來」帶出的意思好像沒差,實際上可差得遠了。

「忘記了」的潛在意義就是「記憶消失了」,當記憶消失了也就是以後也不會記起來了。而「回憶不起來」的潛在意義是「記憶還在,只是現在找不到」而已,而且實際上這「回憶不起來」的現象只是暫時性的。

譬如當你狀態不好時,你的「回憶力」會降低,自然很多事情都想不起來,而這時卻認為自己已經「忘記了」,但待你狀態好的時候,你又會記起這些事情。

你或許會疑惑,既然記憶不會消失,那為什麼有些事情的確到今時今日都無法想起呢?

是的,有些事情只靠自己無法回憶起來,但透過催眠的幫助卻能幫這些記憶喚醒。催眠學裡面,人的記憶主要分別儲存在兩個不同層次的潛意識裡。第一個是中層潛意識,我們可以想起的所有記憶,回憶起的任何事情,都儲存在這裡。而第二個是底層潛意識,是藏量無限的記憶庫,儲存著我們人生里一切大大小小、所經歷過的任何事情,但要通往底層潛意識則需透過催眠的幫助。

可是一般人都不會經常接觸到催眠師啊,一般人不可能無端端找催眠師幫忙催眠自己,就為了回憶學問上哪一章的哪一『知識/技巧』吧?

是的,以下將會告訴你,這些回憶不起的記憶,會對你產生什麼作用。


3.回憶不起的記憶,也就等於白白沒了,沒有用處了。

這種想法就是造成許多人對閱讀產生的一個迷思,不少人問過我「你讀這麼多書有用嗎?你能記得完?記不完的話讀這麼多來幹什麼?」

如果你也是喜愛閱讀的話,相信你也知道無論讀什麼書都好,雖然無法完全回憶起,但那本書的確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你。因為回憶不起來不代表不存在,事實上你所看所學的都會對你的本質造成影響,曾經有一位作家說過,看書看得多的人就算不能完全回憶所見所讀,卻能在舉手投足散發出書香氣息。

換句話說,記憶回憶不起來並不代表就沒用處了,而是已經進入了你的肌肉,你的潛意識裡,默默的影響著你的思維決策,甚至會在你需要他時忽然出現。所謂的靈光乍現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產生,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靈感是無中生有的認知(靈感與創意會在第三部分『創』里重點講述)。


4.只有腦袋擁有記憶。

台灣著名的登山專家高銘和,曾經在攀登聖母峰時不幸遇上山難,除他之外所有隊友盡皆罹難,而高銘和則奇蹟般的生存了下來並獲救。但由於嚴重凍傷,肌肉壞死,獲救後,切除了全部的手指、腳趾、鼻子和部分腳掌,並一共接受了15次的手術、整形,才終於出院。

有一次高銘和分享手術後初期的一個神奇的經歷,由於新的鼻子有一部分是由頭皮移植的,所以當他感覺鼻子癢的時候,手卻很自然的伸到頭皮的部位捉癢。

除了這一個稀有的現象之外,還有一個會發生在你我身上的現象,叫做『心錨』。

『心錨』是NLP里一個極其重要的思維點,不少NLP的技巧都從『心錨』延伸而誕生。

那『心錨』是什麼呢?

『心錨』是指人的某個特定的「點」被觸發後,會引發特定反應的現象(如:情緒、印象、好感之類)。

比如說當你聽見某一首歌,你會自然而然的想起某個人,或者想起某個時候某個情緒,這首歌就是一個「點」。看見心儀對象的名字,都會不由自主的心跳加速起來,這名字就是一個「點」。當母親用她的手摸著你的頭的時候,你會感覺溫暖,舒服,母親的手的質感和你的頭都屬於同一個「點」。而這一些點,就是『心錨』。

換句話說,你的五官,你的肌膚,甚至全身,都藏著你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記憶。


5.記得非常清楚的記憶,是絕對正確的。

或許你也察覺到自己有過如此經歷,當你信誓旦旦的說出一件你自認記得非常清楚的事情時,別人糾正你了,而且證據都說明了你的記憶是錯誤的,或者說經過刪改的。

是的,就算看似如此清晰的記憶都有可能出錯,難怪不少學者說過「人的記憶是靠不住的」。

人本身就擁有把記憶扭曲的習慣,但不是每個記憶都會扭曲,而是根據個人本身的信念,潛意識作出了對記憶扭曲的變化。


為什麼潛意識會對記憶作出扭曲呢?

其原理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受到太過巨大的心理衝擊,以至於暈倒下來,醒來了過後會對該心裡衝擊的片段和原因出現暫時性失憶,那是因為潛意識對這些過激的記憶展開了封鎖,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個人。

同理,某個記憶產生扭曲的原因,是因為當事人對於該記憶產生了好或壞的印象,導致潛意識判斷該記憶扭曲一些形式或細節會對個人更有幫助,這才成了記憶被扭曲的現象。


那怎麼樣才能擁有好的記憶力呢?

這裡不說如何煉成超人般的記憶,諸如過目不忘之類的記憶力是要經過長久的地獄式訓練的,光是時間上和精力上的耗費就已經讓這單買賣不划算了。要知道我們身處的時代是如此方便,要記下什麼寫下就行,或者打開電話輸入

就好。至少神奇如愛因斯坦是這麼認為「一切書上可以查到的東西,我都不會費勁去記」。

所以死背死記這些活就盡量別幹了,學問裡的知識記得的話當然沒問題,忘記了不打緊,最重要是透過加強自身的思維,對學問有足夠而透徹的了解,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知識。就好像你做數學題,你要學會的是加減乘除,而不是去記每一個數目加減下來的答案。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但當然這些見解不完全來自我個人,而是集好幾家之說而成,至於科學不科學,那真的是有點無從考究呢,科學報告什麼的一大堆,麻煩死了,所以以上觀點只供參考,覺得合理的話就嘗試注意身邊是否類似的情況,覺得不合理的話擱置一旁就好。


學習是神經系統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行為、習慣、和積累經驗的過程。記憶則是將獲得的經驗進行貯存和再現。研究發現,學習和記憶涉及腦內神經遞質的作用以及某些種類蛋白質的合成。短期記憶主要與神經元的活動及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有關,尤其是與大腦皮層下一個形狀像海馬的腦區有關。長期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學習與記憶的深層次的奧秘,目前仍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很有意思的問題,雖然我不會回答。回答一下,當做標籤。
我還是認為記憶過程和電腦處理信息的過程很象,是採集-加工-存儲-調用一條龍。人的各種感官就是信息採集器,聽覺,味覺,視覺,觸覺,和電腦的鍵盤滑鼠以及採集卡類似,就是收集數據。不過人腦要高級太多,採集過程可以多通道同時進行。對吃貨來說,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刺激,遠比avi或者jpg數據龐大很多。後面的加工存儲調用過程就太複雜了,大腦不僅要有單獨存儲的通道和空間,還有將它們綜合加工,建立各種索引,打上各種標籤。下次看到類似招牌,或者圖片,大腦就按圖索驥調用各種數據,觸發各種美妙回憶。


記憶的本質是易於回想,指導實踐。或者按中國人的話說就是活學活用。

中國學生的背書能力超強,但記了,卻不會善用。所以不講語境,光談記憶只能造就所謂少年班、天才班的奇特人才,但永遠出不了大學沒畢業的世界首富、二富。

舉一個實例,evernote可以記錄任何數據。但是更厲害的是當他和chrome插件結合,你搜索知識點的時候,不但你能找到Evernote里的舊知識,而且google還顯示了此關鍵字的最新資料--活的記憶,這才是最高級的記憶。


最近在讀一本《人學》,談到關於記憶的看法,很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心象具有影像特徵,它們沒有那麼融入我們,使得我們融入到它們之內。因為實際上他們並不真的存在,只是影像而已。不過影像必定是某事物的影像,不可能是自己的影像。心象活動確切的說是我們出生之前,更確切的 說,受胎前所經歷的一切經驗的影像。這是因為出生或受胎前,你在靈性世界所完成的活動被你的身體本性所拒絕,所以你經驗到心象活動。當我們不能存在於靈性界中,我們被帶到物質世界的時候,我們發展出對任何靈性事物的反感,以使我們在無意識的反射下,對靈性,未生的實相做出反射。我們自身內帶有反感力,透過它將未生元素形成純然的心象或影像。你們反射了你們在出生或受胎前所經歷到的整個生命,整個世界。大體上它具有認知的特性。而此種認知作用具有出生或受胎前的巨大實相,被反感削弱到變成圖像的程度。如果反感夠強,就會生起記憶影像。記憶只是提升的反感。當你經歷了整個過程,當你製造了心象,在記憶中將心象反射回去,以及抓住影像元素,那麼概念就出現了。

很有意思的是,與記憶相反的是意志。是有關同感,它以種子本性存在於我們的內在,並且屬於死後的生命。


非表達性記憶!
強烈建議看《意識的宇宙》,諾貝爾獎獲得者傑拉德?埃德爾曼所著,明白了裡面的機制,立馬覺得以前看的關於記憶的研究都太過於表面了!


記憶本質?這不是幾句話,單個學術領域就能說明白的。
比如從廣義相對論說起…(沒跑題哈)
我們知道,記憶是依賴於時間的,
那麼時間本質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中時間和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的,
就像質量和能量
1秒約等於30萬公里
可以說時間就是空間
所以在更高維生物來看
過去 現在 和將來是同時存在的
好了,回到記憶,
就是說你從你一出生(準確說宇宙一開始)
你的大腦就保存了你一生的記憶
不要驚訝
記憶本質只不過是隨著時間前進和空間的移動而被打開的大腦中的數據而已。


人的本質是有自我意識的信息體集合,人之地球的肉體只是信息載體,人的信息集合體,在宇宙其他維度有備份,宇宙其他維度肯定有生命體。

爵士貓

大腦只是人的意識的載體與工具,大腦是意識的物質的反應機理,意識還有非物質的部分,就是信息與能量。一個人死亡,為何就沒有意識,因為意識需要的能量提供者缺失了。意識,主要是代表了信息集合。我們談六識與阿賴耶識,主要是解決一個意識產生,存儲,轉變,發射的問題。六識與阿賴耶識,可以肯定說,不僅僅是依靠大腦的功能,還依靠人的其他器官。


我們談六識與阿賴耶識,有一個關鍵沒提到,六識與阿賴耶識載體是誰呀?你可能會說,大腦與各個器官呀。但是,大腦只是意識的物質的部分,人體只是意識的能量提供者。人體只是信息的載體,人體最多只有信息集合的緩存功能,但信息的永久存儲器不是大腦。

古代的修行人的生命體驗,現代的物理研究成果,都提示----- 人的意識與宇宙其他維度有連通的機理。人的意識就是信息。人的六識與阿賴耶識 ,在宇宙其他維度有一個備份,得以安全的永久的儲存。人死亡以後,人的意識備份會被轉移和加工,再次進入新的載體。這就是,我對前世與來世的解答。


萬物皆比特,一切都是信息。個體的能力,大多數是通過繼承的複製獲得的, 人死亡以後,人的意識備份會被轉移和加工,再次進入新的載體。 大腦會思考這一些列的能力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多努力,而是從 前世 那裡繼承而來

?wy??6*?]????r??0???^?i?7?


推薦閱讀:

TAG:記憶 | 大腦 | 認知科學 | 神經學 | 電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