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動物混血就能混出花斑,人和人混血就只能混成均勻膚色?


看了@楊玉皓 的答案,總覺的有點不對勁。在我疑惑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問題的時候,忽然看到自己打字白嫩的雙手,隱約可見青色的血管,幾乎看不到毛,再回頭看偎依在腿上的那隻奶黃包,黃白相間的茸毛比我這雙露的爪子好看多了。於是我好奇去扒開他的屁股上黃白毛間隔區域下的皮膚是什麼情況。無奈他的毛太茂密了,只看得到很少的皮膚,不過不管是白毛還是黃毛下的皮膚都是一個顏色,顏色偏暗,略帶青色。也許是在黃色和白色不同的背景下感覺不一樣,但確實沒有顯著差別。

皮, 毛,羽
還是言歸正傳,這個問題說的是動物的花斑和人的膚色遺傳表現為什麼不同?一個是毛,一個是皮,既然對象都不一樣,便不能混為一談。既然說到皮(http://en.wikipedia.org/wiki/Skin),毛(http://en.wikipedia.org/wiki/Fur),自然便會想到羽毛(http://en.wikipedia.org/wiki/Feather)。雖然表現不同,本質他們是都是表皮細胞的附屬結構。皮膚來源於外胚層細胞,膚覆蓋所有的脊椎動物,只不過在不同綱目種屬表現形式不一樣,毛一般是哺乳動物中存在,而羽則是鳥類進化出的一種更複雜的表皮系統。

顏色的來源
雖然皮,毛,羽的結構不同,但是他們顏色的來源卻很相似,其中最重要的2種色素就是:

  • 真黑素(eumelanin)
  • 褐黑素(pheomelanin)

羽毛除了這兩種色素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色素,包括胡蘿蔔素,羽紫素等其他絢麗的色素。色素分子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化合物,而是多種化合物的混合形態,並以色素小體呈現出來,下圖就是色素小體的合成途徑以及外形模擬圖(1)。

這兩種色素也並非完全獨立,基本合成途徑是一樣,但是褐黑素因為缺少某些關鍵的基因,導致合成路徑發生改變,其中ASIPMC1R,TRP1,TRP2 起重要作用,而當這些基因存在時候,褐黑素便可以轉變成真黑素(下圖)(1)。

顏色的生成
幾乎所有哺乳動物或者人皮膚,毛髮的顏色變異都與這兩種色素密切相關。至今差不多鑒定到了150多個影響色素生成的基因。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與表皮顏色相關的遺傳位點,或單獨作用,或通過上位性作用於這兩種色素分子在皮膚和毛髮中的分布,從而最終形成動物或人外表的顏色。追溯色素細胞的來源,要從從胚胎髮育時期的神經嵴開始,色素從合成,分配,運輸以及轉移,歷經千難險阻才得以在皮膚,毛,或者羽毛中表現出來。

色素的形成主要分為4個階段:色素細胞的分化,色素的合成, 色素小體的運輸和轉移,以及色素細胞的維持(2)

參與上述過程的所有基因都會對最終顏色的形成產生影響,而這些基因又會在進化中發生突變,形成各種各樣的等位基因,這種不同程度的變異造成基因效應的細微差別,最終形成了顏色的多樣化。
動物毛髮顏色的遺傳表現
不管顏色結構多麼複雜,毛髮的顏色基本上分成兩類:

  • 花紋表型(包括背腹部的差異,白斑點,斑點,條紋,以及豹紋等)
  • 非花紋表型(即單色,從白色到黑色一系列的漸變)

不管是單色還是花紋,毛髮都有一個底色,就像畫畫一樣,先圖上一層底色,然後再底色上在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著色。

動物顏色的多樣性是這兩種色素比例決定的。真黑素越多,顏色越黑;褐黑素越多,顏色偏紅(2)。而他們之間比例主要受到兩個重要的基因控制,ASIPMC1R,也會受到其他coat colour相關基因的修飾,於是顏色就會在介於紅與黑之間(如圖a)(2)。

花紋表型的遺傳機制則要複雜得多。表現為色素沉著模式的改變,如上圖所示。越是簡單的現象,期遺傳機制可能越複雜。儘管毛髮顏色的表現很直觀,但是單從顏色表型分類來解釋這個顏色的遺傳機制也有局限性。因為一個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可能會產生不同的顏色類別和色素的密度或色素的分布(如圖b),而同樣的顏色又可能來自不同基因的等位變異。
有幾個可能的解釋:
1. 某些具有器官特異性的基因與色素形成過程相關,這樣不同的器官色素途徑就被間接改變了,形成花斑。(我家的的奶黃包就是典型的背腹性花斑,可能就是與背腹性相關的基因突變導致黑色素在腹部不能表達出來)
2. 因為色素細胞前體都是來自神經嵴,這些細胞要在胚胎時期要運輸到外胚層,顯然相對於背部脊椎附近,腹部,頭部,以及四肢更遠,運輸過程中出錯的概率更大,因而四肢和頭部更容易出現斑塊。
3. 轉座子的影響,動物體內有大量的轉座子,有的活躍,有的沉寂。如果活躍的轉座子恰好在與色素途徑相關的基因附近,那樣可能會形成隨機的斑點。

我們很容易發現這種現象,相對原始的祖先,一些被馴化的動物毛髮顏色變異很豐富。原因就是在長達上萬年的馴化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和這些毛髮顏色相關的變異,都被人工選擇保留了下來。不僅數量多,而且等位變異也相當豐富,有些毛髮顏色類型還是受多個基因共同控制。因此想要從遺傳學上解釋這些位點的機制就更加困難了。所以想要得到理想毛色品種,最好還是諮詢育種專家,這個時候經驗也許更靠譜。
下面主要是馴化物種中常見coat colour變異的研究,和鑒定到的相關的基因和位點:
牛(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3164.2007.00634.x/abstract)
馬(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39-0388.2009.00832.x/abstract)
狗(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052.2007.01664.x/abstract)
羊(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250-011-9850-0)
老鼠(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34/j.1600-0749.2003.00067.x/abstract)

動物皮毛 VS 人的膚色
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哺乳動物,不是我們的智力,而是因為我們是裸露的。毛的退化造成表皮結構的改變,同時也造成黑色素分布的改變。

對於具有皮毛的動物,在胚胎髮育早期,成黑素細胞(黑色素細胞的前體),就會從神經嵴開始像外胚層遷移,到達真皮下毛囊後,成黑素細胞兵分兩路,一路徑直開始分化形成黑色素細胞,分泌黑色素小體,通過細胞間的通道運輸到毛髮,因此與黑色素小體運輸相關的基因會影響毛髮顏色的填充。另一半保留幹細胞活性儲存在毛囊旁邊,當前面的毛髮脫落後,重新分化開始下一輪的毛髮的生長。因此動物大部分的黑色素要麼運輸到毛髮裡面,要麼就是儲存在真皮下的毛囊空間里(如下圖)(4)。
因而,我們便理解了為什麼動物的皮膚的顏色不是在表皮層,而是在真皮層。

對於人而言,在胚胎時期同樣會經歷成黑素細胞像表皮的遷移,但是到達真皮後,除了與少量的毛囊結合。大量的黑色素細胞停留下表皮和真皮之間,形成像神經細胞一樣的樹突結構深入到表皮,形成人皮膚特有的結構。黑色素細胞通過樹突結構將和色素小體分泌到表皮細胞里。並不是色素細胞的多少,而這兩種色素的比例也決定了人的皮膚的顏色。當然除了前面提到的ASIPMC1R這兩個控制真黑素和褐黑素轉換的基因,通過比較基因組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也鑒定了許多跟皮膚顏色深淺相關的基因,包括酪氨酸酶基因TRY有些基因還是加性作用,正是這樣一種多基因的共同作用,使得膚色呈現一個連續分布的狀態(如圖)(1,5,6)。

如果說動物毛髮的顏色是一種沿著毛髮縱向的填充,那人皮膚的顏色便是一種從表皮向四周擴展橫向的填充。

除了病變性質的花紋,正常情況下人的皮膚是否會會形成花紋,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報道。以色素轉換的重要基因MC1R為例,他們在動物和人中相對很保守,但是他們的等位變異卻產生不同的影響。動物中MC1R變異會產生很多表現,包括豬的紅色斑點,狗的黑色面具和灰頭髮,兔子的斑紋等(2)。但是在人類中,北歐地區MC1R的各種等位變異卻為表現劑量效應,即不同的等位變異對性狀的貢獻是呈線性變化,一般MC1R突變會表現紅頭髮,膚色蒼白,而且對膚色的作用弱於頭髮的作用,說明這種劑量效應有可能還是受到其他位點的調控的(5)。

假如在你在某一天,某個地方,遇到了某個人基因發生突變,恰好產生了花紋,請記得告知我。
----------
參考資料

  1. Richard A. Sturm et al.,1998. Human pigmentation genetics:the difference is only skin deep.
  2. Michael Cieslak et al.,2011.Colours of domestication.
  3. HE Hoekstra,2006. Genetic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daptivepigmentation in vertebrates.
  4. Eir?′kur Steingr?′msson. 2006. Mouse Coat Color Mutations: From Fancy Mice to Functional Genomics.
  5. Jonathan L. Rees. 2004. The Genetics of Sun Sensitivity in Humans.
  6. Richard A. Sturm. 2009. Molecular genetics of human pigmentation diversity.

膚色、毛色的遺傳十分複雜……
黑色素分為兩種,黑褐色素(pheomelanin,呈黃至紅色)及 真黑色素(eumelanin,呈黑色),二者的比例和含量決定了動物的膚色、毛色和眼睛的顏色。控制黑色素相關基因的機制包括但不限於:

一、等位基因間的相互關係
1、不完全顯性:子一代的性狀表現是雙親性狀的中間型。

人類的膚色幾乎取決於黑色素的數量,黑色素的數量取決於基因是否為顯性,一般情況下它們為不完全顯性基因。
2、鑲嵌顯性:雙親的性狀在後代的同一個體不同部位表現出來,形成鑲嵌圖式。

二、多基因遺傳
1、人類的膚色是一種數量性狀,也就是由許多基因共同決定的遺傳性狀,以外表來看,是由深色逐漸到淺色的連續性差異,彼此間只有數量的差別,沒有明顯質的界限。

  1.兩個純合的個體婚配,其子女的表型一般是雙親的中間類型,但有時也可能傾向父親或母親。
  2.純合親本的子一代個體間婚配,產生的子二代個體的表型平均值大體上與子一代相近,但變異的幅度遠遠超過其親代。
  3.多基因性狀對環境的影響比較敏感,因此他們表現型之間的差異,含有環境影響的變異。但差異的主要因素來自基因型不同,如果涉及表型變異的環境因子數目越大,則變異越接近於正態分布。
  4.超親遺傳。當雙親不是極端類型時,其子女可分離出高於高親值或低於低親值的類型,這種超於雙親表型值的現象稱超親遺傳。

引用自http://sz.slzx.cn/ct/szweb/book_tj/%E4%BA%BA%E7%B1%BB%E9%81%97%E4%BC%A0%E5%AD%A6/%E4%BA%8C%E3%80%81%E5%A4%9A%E5%9F%BA%E5%9B%A0%E9%81%97%E4%BC%A0.htm

2、哺乳動物的毛色等位基因主要有6個系統(基因座、位點):鼠灰色系統A,褐色系統B,白化系統C,淡化系統D,擴散系統E,粉紅眼系統P。
例如,影響家兔毛色的基因至少涉及10個系統:A,B,C,D,E,en,Du,V,W,Si。有的基因座上是復等位基因(一個基因座上存在2種以上等位基因)。以白化系統C為例:

例如,拉布拉多犬毛色主要涉及系統B、E:http://bbs.goumin.com/thread-43454-1-1.html

三、X染色體失活
正常的雌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且在任何細胞中都會有一條保有活性,另一條則失活(巴氏小體)。兩條X染色體中哪一條失活是隨機的。細胞中某染色體失活後,由該細胞產生的細胞都是該染色體失活。生殖細胞形成時,失活的染色體得以恢復。
例如:雌性三色貓腹部白色,背部和頭部散布黃色和黑色的斑塊。基因型為XBXb , B基因產生黑斑,b基因產生黃斑。XB和Xb隨機失活,有活性的基因表現出相應的斑塊,形成黑黃相間的斑塊:

正常的三色貓都是雌性。雄性三色貓可能多了一條X染色體(組成為XXY),或為嵌合體(兩顆受精卵融合在一起身為一個個體並成長),一般不育。在日本,雄性三色貓因為稀少,而被視為一種幸運的象徵。
另外,控制貓毛色的其他多個基因在常染色體上,決定了淡化色、漸層、虎斑、白化等。其中,白化基因的作用強弱還和體溫相關,像臉部、耳朵、尾巴、四肢這些體溫較低的地方,毛色就會較深,比如暹羅貓:

了解更多可戳:貓為什麼五顏六色?/[原創]有關貓咪毛色的遺傳基因揭秘以及全部圖例搜全,另送配色表!最後送上英國遺傳學家William Bateson的一句話:「珍惜你所遇到的例外情況。」(喵~)


最簡單易懂的答案就是: 人類的 外表混色機制 的基因已缺失退化
------------------------下面從進化和基因角度解釋該問題。

進化角度
有一個概念:生物體表面顏色,包括膚色、毛色。即是生物體最外表的顏色。
在適者生存的進化角度,為了更好的隱藏、通過艷麗的顏色告知來犯者自己碰不得、吸引獵物、吸引傳花粉者········生物體表面顏色千變萬化。早期單細胞多細胞生物多為透明無色。海洋生物也是根據海床和海水散射調配膚色。之後兩棲爬行也是,到了哺乳鳥類進化出了羽毛。
混色機制,始於寒武紀時期第一個非透明生物,止於顏色單一穩定的環境下。濃密的叢林,我們祖先就棲息在那。該環境除了四面八方的綠,就是黑色在填充。我們的祖先選擇了通體黑褐的毛色,從此,混色機制的基因再未啟動。

對於他們來說,尺度微小,在此尺度下任何顏色的水都是透明,於是···········
其實該進化程度的生物,身體里沒有外表顏色基因。

當然有些靈長類,也是混色外表,因為他們的環境不是稠密的四色叢林,而是稀疏林草地,比起黑猩猩人類當然不與他們更親近。

而斑馬,樹蛙分別是通過迷惑、警示來混色避免被捕食。斑馬是黑皮白毛,大家注意。

到了猿人時期,顏色混合基因已經稀少,到了早期人類時期,腦容量增加的咱們祖先通過各種新方法保護自己,各種變異基因的數量比例趨於穩定,同理,那微乎其微的顏色混合基因,也被現在的人類劃分為非編碼區了(最後一句是我的猜想,我認為人類DNA絕不僅是全部自己的一套基因,還有億萬年來走來的祖先們共同用過。取消的一整套基因!!!)。
到了當代,控制人類膚色變化的只有黑色素數量的多少了,其他色素細胞基因缺失(我覺得應該叫做隱匿或未啟動)。


下面給大家提個問
觀察下列兩組圖,有沒有發現什麼區別?
第一組:

第二組:

有什麼發現嗎?
我的發現是:第一粗全是野生,第二組全是家養。且,第一組外表花紋規則有序,第二組花紋無規則。這就是說明,在被人類納入之前,在特定環境的動物外表即是有特定的條紋圖案,顏色基因,混色基因共同作用,在混色基因比例未減時,與人類圈養之,生存壓力減小,顏色也就混亂起來。
所以我的猜想是:假如老虎被人類圈養萬年,假如家貓在野外環境生存萬年·········那皮色可想而知。

大家是否發現,有毛動物的膚色都為淺色,沒有色彩和色彩的組合。這就是說,雖然皮與毛是兩類,但是在進化角度的作用是一樣的,誰在外表,誰起作用(我突然發現這句話很受爭議,很多大手在基因的角度證明了皮、毛的顏色基因的不同),所以我想說:雖然控制顏色基因在與皮、毛的其他基因之間有差別,遺傳方式、顏色生成都不同,但絲毫不影響他對外性狀的表達呀 ,顏色是混合是單一、花紋各種類型的原動力還是來源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吧,當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和動物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我答案的出發點,很多不足還請指教。

========================================================================
基因角度

皮膚顏色基因,到現在也沒有研究乾淨,到現在為止,人類皮膚顏色相關的6個主導基因,依次為SLC24A5,OCA2,SLC45A2,MLPH,MC1R和ASIP。這些之間,基因之間,不僅僅是咱們學到的顯隱性關係,在化學作用的維度,這些基因之間建立著不用的邏輯關係(就是不同的基因之間有什麼配合,通過不同的化學變化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些基因邏輯關係複雜,比例也不同。

下面,用貓的毛色基因舉例:
決定貓的毛色基因,也有多種。它們之間也有不同的邏輯作用,從而產生了三色貓、純白、純黑、藍毛貓、黃棕、奶油色······
1,毛色基因
黃色或者黑色(白色最後回答),存在於性染色體的X染色體上。黃色黑色是一對兒等位基因,一個X染色體只能存在一個。這種伴性遺傳,XX為母貓,XY為公貓,再加上白色,所以基本上三色貓都是母貓,公貓沒有三色的。
2,全白和白斑的基因
白色不是毛色基因,而是白化基因起的作用,讓貓本來的顏色不能顯示出來,這種白化基因並不存在於最後一對XY染色體上,因而與性別無關。為什麼兩隻白貓會生出有顏色的小貓。因為我們看到的白貓,其實它的遺傳基因還是帶有顏色信息的,不過是因為白化基因的控制,不能顯現而已。在它們的下一代種,白化基因可能會失去作用,這樣小貓就會顯現出顏色來了。
3,淡化色基因
常見的即是藍色和奶油色,藍色是是黑色的淡化色,奶油色是黃色的淡化色。

藍毛貓是名貴的貓種,藍色只是通光後發藍,是因為淡化作用使得黑毛裡面黑色素缺少,藍色眼珠也是這個道理。

奶油頭,黃色的淡化色。
4,虎斑基因,漸層色基因,重點色基因。
這分別是三類基因,即使專管顏色混合的基因,該基因在人類DNA中早已缺失(我覺得應該叫做隱匿或未啟動)。這類基因把顏色特定組合,於是有了虎斑貓,條紋貓,三色混貓。

好萌!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同理於其他動物。
========================================================================
白化病與白化動物
白化病,是一種病!
不僅是毛白皮膚白,連眼珠的黑色素都沒有。
由於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減退,黑色素合成發生障礙。
而白化動物是白化基因的作用。
當然,動物也有得白化病的。
白化病生物虹膜缺少黑色素,眼睛看起來紅或粉紅,而白化動物卻不會,因此可以區分之········

======================================================================== 圖片怎麼改尺寸啊


不知道動物毛髮的基因是如何遺傳的。不過跟人類不一樣。比如貓,三色貓都是母的,wki說決定黑色的橘色的基因都在性染色體上(雌性),白色在體染色體上。人類的膚色,只是雌性普遍比同種族雄性淺一些,除此之外兩性之間沒有太大區別。
人類的膚色是由調節黑色素的多少決定的。而且由多個基因決定,並且這些基因是不完全顯性。正是因為不完全顯性,才會出現黑白混出淺一層的黑,而不是斑馬。如果是共顯性,那就出現花斑了。所以動物的毛色基因很有可能是共顯性的。
白癜風是部分皮膚不生產黑色素了……所以黑人得了也會變得白白的。
毛髮和眼睛顏色也差不多,由多個基因決定。


這倒不盡然,因為我們看到的多是毛髮茂盛的陸地動物,海洋里的水生動物沒有毛髮,會怎麼樣呢?看下面的圖

寬吻海豚+偽虎鯨=鯨豚(Wholphin):將鯨類和其他不同種類的海洋哺乳動物進行雜交,聽起來似乎不太可能,但事實上確實存在。1985年,夏威夷
海洋公園中出生了一頭鯨豚,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混血兒,名叫可凱瑪盧。可凱瑪盧的父母分別是一頭重約2000磅(約合907公斤)的雄性偽虎鯨和一頭重約
400磅(約合181公斤)的雌性寬吻海豚。可凱瑪盧於2005年又產下了一頭健康的雌性鯨豚。夏威夷出生的鯨豚有66顆牙齒,而雄性偽虎鯨則有44顆牙
齒,寬吻海豚有88顆牙齒。

這外形上如果不看頭頂的呼吸孔,就與海豚一樣了。而膚色也不是花斑,和海豚、偽虎鯨一樣,都是腹部白,其它位置灰黑色。

即便是陸生、毛髮多的動物,也有例外

混血駱駝(Cama)是由駱駝和南美大羊駝雜交而成。在色彩上,它看起來很像駱駝,但是卻沒有典型的駝峰。混血駱駝既可以養活,而且繁殖能力很強,它們均有
74條染色體。迪拜的駱駝繁育中心一直以來致力於混血駱駝的繁育,他們希望這種混血兒能夠在保留駱駝的體形、力量和忍耐力的同時,還能夠擁有南美大羊駝的
協作氣質。首隻混血駱駝出生於駱駝繁育中心,被命名為拉瑪。然而,不幸的是,拉瑪長相非常猥瑣,性情暴躁,而且完全沒有協作氣質

體表也不是花斑,是呈駱駝的土黃色。

但對動物來講,不同種的混血是小概率事件,除非有外界因素干擾,比如人為的培育配種,由於動物混血的進化時間短,所以父體母體的基因融合還不完整。

而人類混血則不一樣,首先人類都是同一物種,都是23對染色體,從根本上來說差異不大。然後混血的歷史也是很久遠了,古代歐亞非三個緊臨的大陸之間,由於戰爭等天災人禍引起的民族遷徙,促進了不同民族、人種之間融合,像公元前古羅馬遠征北非,公元後蒙古遠征歐洲等等。就算出現混血的不良反應,也已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優勝劣汰掉了。至於說近幾百年黑非洲與北美洲的黑白配,也改良了不少,變白的越來越多了。


僅是猜想

人的膚色由數個基因控制,例如其中一個(SLC24A5)的點突變疑似導致了歐洲白人的白皮膚(通過破壞黑色素實現)。不同膚色的人在基因水平上體現為SNP的差異,所以難有花斑。

至於其他動物的花斑現象,還得根據遺傳方式加以分析。例如三色貓是源於劑量補償效應,簡單來說就是防止有兩條X的雌性比有一條X的雄性基因表達產物多一倍。在哺乳動物中劑量補償效應的實現是通過雌性胚胎髮育早期X染色體的失活,除有袋類哺乳動物是父系X失活外,其他都是隨機失活。控制貓毛色的基因在X上,早期隨機失活,也就是說在發育過程中等位基因有了共顯性。雄性三色貓難得是因為他得是XXY(克氏綜合症……),才能通過劑量補償效應獲得三色體色。

總之,具體問題得具體分析。


動物多為毛色,並非皮膚顏色!而人,並無全身覆毛。


Lyon假說:①雌性哺乳動物體細胞內兩條X染色體只有一條有活性,另一條X染色體在遺傳上是失活的,在間期核內這條失活的X染色體凝縮成X染色質,即Lyon化。②這條失活的X染色質發生在胚胎早期,大約在人妊娠的第16天。③X染色質的失活是隨機的,大約一半細胞是來自父親的X染色體失活,另一半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失活。④失活的細胞是克隆化的,即一旦特定的X染色體失活,那麼由此細胞分裂增殖產生的子細胞也總是這一個X染色體失活。 所以純合白老鼠和純合黑老鼠(毛色伴X)得斑點母老鼠和純色公老鼠。lyon假說也能理解臨床上X連鎖隱性遺傳病女性雜合子發病問題了,如血友病攜帶者有出血傾向,介於正常人與血友病人之間,癥狀輕重在於隨記失活時伴X的H與h比例


所以你想混個花的人?


我似乎覺得是有區別的,如果仔細看,雖然黃種人體毛很少,但是還是能發現,體毛是黑色的。
但是白人,比如胳膊上,第一感覺是很多很長,但是大多是黃色棕色等,比黃種人的體毛顏色要淺。
此外,我本人頭髮很黃,就是在理髮店裡經常有人會說染成給我一個顏色的那種程度。
後來無聊之餘我發現,我的頭髮並不是根根棕黃色,而是有一些純純的黑色,還有一些金黃色(在陽光下簡直金色),還有一些很淺發白的黃色、一些略發紅的深棕色。
我爸爸是很黑很黑的頭髮,媽媽頭髮比較黃,但是我比我媽更黃。
如果人全身遍布毛髮,可能也會有花紋吧。


也可以花,黃頭髮,黑陰毛,淺棕色鬍子


貓毛拔了全身也一個色。不信的話試試。
見過拔毛的雞嘛,五顏六色變白色。

人身上不同地方毛色也不一樣,金髮男陰毛也黑的。


毛色和膚色怎麼比?


人家長的是毛 不是皮....皮都是一個顏色.....


一直好奇金毛斑點這樣的狗狗混血後代是什麼樣,金毛之下有斑點?


花狗有毛


混色的頭髮。

http://1.bp.blogspot.com/_fl1puqZnrrs/SV6FzlgqS1I/AAAAAAAAAnE/SOn9znda_GQ/s320/bi-hair1.JPG
http://msbeautyinfo.files.wordpress.com/2011/05/hair.jpg
http://3.bp.blogspot.com/-6ikD87zI-cs/Tfuu0jyBsrI/AAAAAAAAAT4/9EeHJbC9ix8/s1600/darkpinkgerberainhair2.JPG
http://1.bp.blogspot.com/_eVrZDEzXWf4/TJ8c9wG9zVI/AAAAAAAACeI/JeoFpl_cd7I/s1600/1352.jpg


因為人類沒有可以足夠體現出花紋顏色的體毛。。。。。


猜想:

  1. 動物為了生存需要偽裝,人已是食物鏈頂端。
  2. 花斑多是動物身上的毛髮,不是皮膚。
  3. 動物純種的應該就有花斑吧?沒聽說過哪個純種人身上的皮膚五顏六色的。
  4. 混血人的差異性表現在別的地方。比如頭髮顏色,瞳孔顏色。

推薦閱讀:

TAG:基因 | 遺傳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