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中國的青春片各有什麼特點?


美國——主角參加各種社團、比賽,然後順便談個戀愛,最後既實現了個人價值,又抱得美人歸,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是如此精彩!」——一段青春期奮鬥史

日本——校園熱暴力、冷暴力,主角一開始被欺凌,然後在朋友、家人和夢中情人的鼓勵下奮起,突然從小孩變成大人,靠自己的努力贏得大家和夢中情人的認可,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值得奮鬥!」——一段青春期蛻變史

中國——各種戀愛、各種花式作死、各種劈腿、各種約炮、各種墮胎,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最終輸給了現實。」——一段青春期墮落史。


不想看題外話的可直接跳正文→ →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一些題外話,初三的時候喜歡上看電影,看的第一部日本電影是《大逃殺》,從此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樣,瘋狂看日本電影,認識了岩井俊二以後,我逢人就介紹他,恨不得告訴全世界,他的青春電影有多好看。可是如今大學畢業,上了社會,會在不經意間讓我想起15歲到畢業前那段校園生活的,不是那些我看過的青春電影,而是電台里偶爾在播放的周杰倫的《七里香》,因為那張專輯發行的時候,我和好朋友第一時間用攢了一個月的零花錢去買了實體專輯,只為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能和全班一起討論他的新歌;還有路過高中母校時看到學妹們穿著自己曾經穿到褪色的校服,緬懷一下三年的女中生活;看到湖南衛視播出05年超級女聲的畫面,一時感嘆居然已經過去了10年,想起現在的高中生看到這些,可能就和我當年看到香港四大天王90年代末的演唱會畫面一樣,感覺已經過時了。
所以我一直認為,關於青春的回憶,從來都不是從別的地方看來的,而是在你走過這段人生旅途的時候,那些真實發生過,埋藏在你記憶里的東西,大多數人的青春都只是普普通通,但回想起來,卻感覺連回憶都在閃閃發光,那些被我們在青春期無限放大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平緩,甚至被我們忘記。 那麼有些導演熱衷拍青春電影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共鳴?是為了教化青少年?抑或只是看到了一個好故事想要拍出來?懷著不同的目的,拍出來的作品是不一樣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
→ →正文如下:
中日美的青春電影我都看過不少,下面我扯回正題。
首先要定義什麼是青春電影,日本有很多純愛電影,但不是所有的都是青春電影,我認為一部電影至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拍青春期的電影,才能稱得上是青春電影,這就排除了比如《繃帶》、《她愛上了我的慌》之類的音樂電影;除了時間是硬性要求,電影傳達的情愫也很重要,青春可以是多種情緒的,但絕對不能脫離實際,用成年人的思維和邏輯去拍電影,出來的效果是很糟糕的,比如《小時代》、《同桌的你》之類的。
說完了定義,來說說中日美三國青春電影的不同,一邊說我也會一邊推薦好看的作品。

先說日本,因為青春片可以說是日本電影的一大中流砥柱,所以日本的青春片類型有很多。

一、殘酷青春

雖說岩井俊二拍《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是受了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王菲的影響,但說起殘酷青春的主題,岩井俊二無疑是代表人物,莉莉周可以說是為後來無數的青春電影樹立了標杆,大片綠色的麥田、迷茫的少年、符號化的文字都充滿意味,攝影師筱田升功不可沒;少年欺凌的主題也充滿話題性,幾乎每部日劇都會提到,但我認為這樣的電影不具備可複製性,因為這是個讓人不適的話題,如果只是為了讓更多人重視,那整個日本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已經夠高了,再去拍攝更多這樣的電影,恐怕只是為了獵奇和吸引眼球了。這類電影不是我的菜,不多做推薦。

推薦:《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告白》

二、純愛系列

這個類型可以說佔據了日本青春電影的大部分,好看但是狗血,最大賣點就是演員,比如新垣結衣,從《戀空》開始積累起的粉絲基礎,讓她演起青春電影駕輕就熟,賣座基本沒跑,女優方面有上野樹里、長澤雅美等,男優方面有生田斗真、岡田將生等。所謂純愛片,只要演員年輕並且夠貌美,基本不會砸,因為這類電影有固定的粉絲群體。

推薦:《前路漫漫》、《只是愛著你》

三、其他

作為熱愛拍青春電影的國家,在這個主題下日本導演也進行了很多的挖掘,青春並不是只有茫然和懵懂,還有其他各式各樣難以說清的情緒。比如《熱血高校》系列這樣勵志且讓人血脈噴張的、《水男孩》這類運動主題的、《花與愛麗絲》這樣描述女孩子之間微妙的友情的、《燕尾蝶》這樣搭建了一個不存在的世界,單純講了一個好故事的、《壞孩子的天空》、《青之炎》這樣令人感傷的、《聽說桐島要退部》這樣帶些哲學意味、描寫青春眾生相的。把青春和各種其他電影元素捏合在一起,迸發了不少精彩的火花。

推薦:《聽說桐島要退部》、《燕尾蝶》

結論:日本的青春電影已經成為一種類型,有固定的模式和粉絲,但一直在嘗試創新。從特點上來說,相比其他國家的青春電影,日本可以說一直都是比較內斂的,無論是《情書》里世紀末的美少年對藤井樹的愛,還是《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里星野變態的根源,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電影並沒有強迫去給觀眾灌輸一些概念,而是娓娓道來,讓觀眾自己去感受;多樣化的類型讓不同的觀眾都能買賬,有獵奇的故事讓你感到衝擊,也有平淡如水的情節讓你看完以後回味無窮,想起自己的青春,但很少會讓人感到不適。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接下來我要說的中國青春電影,很多都有這個問題。


說到中國的青春電影,優秀的作品也不在少數,但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的青春電影不好,因為自從《致青春》以後,有太多打著青春和懷舊的旗號騙錢的電影,讓人目不暇接的同時也感到噁心,所以我想分兩類來說,一種是真的青春電影,一種是假借青春之名的圈錢電影。

一、好作品

比起日本,中國的青春電影是比較接地氣的,換句話說,更容易讓一代人引起共鳴,內地來說,很少有專門拍青春片的導演,所以好的青春電影往往都打上了導演的個人印記,或者說,時代印記,而我們這個年代大多數優秀導演,經歷的青春或多或少都是壓抑的,所以有了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有了婁燁的《頤和園》、有了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看過這三部作品的人恐怕都能感受到電影里傳達出的絕望的情緒,看多了不禁覺得青春的本色就是憂傷的;相比之下港台要陽光一些,作為和日本關係很近的台灣,很多青春電影都有日本的痕迹,比如《藍色大門》、《盛夏光年》,這裡不多做贅述,但《那些年》的質感明顯和普通的青春電影不同,因為每個看電影的人都能和主角感同身受,不管是胡鬧還是懵懂的感情,都讓人覺得很真實,這是一部很真誠又輕鬆的電影,也是我很認同的青春電影的拍法,還有不得不提的就是《不能說的秘密》,在青春的外衣之下是一個用心講述的故事,多年後看還是經典;香港有《早熟》、還有彭浩翔拍的很多作品也能算青春電影,即使不能說有多優秀,但至少是接地氣的。

推薦:《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陽光燦爛的日子》

二、壞作品
這裡開始我要吐槽了,似乎自從趙薇拍了《致青春》,電影界的人們就開始發現原來拍青春懷舊片是很賺錢的事兒,最關鍵的是,只要打著緬懷青春的宣傳口號,找些粉絲眾多的偶像來當主角,拍這種類型的電影不需要什麼技術含量嘛~於是大家一窩蜂開始拍相同的類型片,高曉松拍《同桌的你》,張一白拍《匆匆那年》,郭敬明拍《小時代》,蘇有朋拍《左耳》,何炅要拍《梔子花開》,發現共同點了嗎?對,全部都是跨界!70後拍完拍80後,80後拍完拍90後,每部電影都愛提北京申奧成功、提非典,劈腿、打胎、背叛或者始亂終棄,總之什麼吸引話題就拍什麼,再找大牌唱首好聽的主題歌,一部電影一個月就能拍出來了,觀眾只會越來越失望和噁心,然後劣幣驅逐良幣,最後甚至可能毀掉這個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市場。
結論:中國並沒有像日本那樣固定的粉絲群體,所以青春電影還沒有到分類型的程度,但不乏優秀的作品,比起日本,中國的青春電影更能引起我們中國人的共鳴,但很難用一些概括性的語句去形容,因為導演的個人經歷對電影本身的影響要大過電影的主題。而真正要把青春電影作為一種類型培養起來,我只能說前路漫漫,也沒必要太過在意,因為中國電影市場那麼大,青春片註定只是一個小眾主題,只要電影圈這股趁機賺錢的浮躁氣氛還沒有消散,想要出現更多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優秀的電影,我只能說這是個美好的願望了。


最後來說美國,美國作為一個電影工業很成熟的國家,青春電影不勝枚舉,我覺得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類型。
一、以迪士尼為代表的青春勵志片
這裡說的青春勵志片不一定全都出自迪士尼,但風格都是相近的,比如《歌舞青春》這類載歌載舞的電影,非迪士尼出品但風格類似的還有《牛仔褲的夏天》等,總的來說都是主演養眼,劇情陽光勵志,比較偏少女向,當然電影里充斥的荷爾蒙的氣息也會吸引少男們,但看多了容易審美疲勞。
推薦:《牛仔褲的夏天》

二、披著青春外衣的劇情片

和日本、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大多數優秀的青春電影,主題都很明確,青春往往只是輔助。比如《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師生情誼、《陽光小美女》講述的是家庭的溫暖、《朱諾》講述的是早戀和青少年懷孕問題、《珠光寶氣》講述的是青少年犯罪、《在路上》講述的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也有《美國派》系列這樣以性為賣點的青春片,看似是青春,討論的都是社會問題。

推薦:《壁花少年》

三、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標群體的電影
美國還有一種電影叫青少年電影,它們不是青春片,但演員都很年輕,故事有些中二,目標客戶就是青少年,這種明確的市場細分和日本、中國是不同的,而且效果很好,無論是《暮光之城》系列、《飢餓遊戲》系列和《分歧者》系列,就算被影評家們詬病為爛片,依然影響不了他們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寫到這裡,不禁想到《小時代》,郭敬明也是瞄準目標市場的典範)。這類片子在我看來已經脫離了青春電影的範疇,純粹是為了滿足青少年中二的幻想而拍的。


這裡和我開頭的題外話遙相呼應,其實看電影就是一種消遣,有人會想從青春電影里找共鳴,那麼情節真實的電影就是他們所需要的;也有人看青春電影是為了感受和自己現實經歷不同的人生,所以很多人邊看純愛片邊流淚、很多人熱衷於主角是青少年的二次元作品,訴求不同的人在同樣的作品裡得到的體驗是不同的,不管別人推薦多少好片,先想好自己喜歡什麼、想看什麼,才不會浪費時間。
--------------------------------------------------------------------------------------------------------------------------------------------

因為收穫了很多贊,所以想臨時加一段對青春電影音樂的分析,和題目關係不大,但想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
因為這也是個很大很大的問題,所以我總結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類型,其中很大部分與我的個人喜好有關:
一、英倫搖滾
英倫搖滾真是青春電影最愛的音樂類型之一了,且不分國界,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英國的《猜火車》,英倫搖滾幾乎是在《猜火車》問世的同時崛起的,Oasis、Blur、Suede、Radiohead也代表了一代人的青春,隨著披頭士的漸漸遠去、Kurt
Cobain的自殺,英倫搖滾的時代來臨,為90年代蒙上了一層迷幻且清新的色彩,那個創造力競相迸發的年代為後來的青春電影提供了無數的素材。
首當其衝的就是Radiohead(電台司令),除了那首爛大街的Creep(大神大衛芬奇的《社交網路》都用它做預告片的BGM),他們的很多歌都出現在青春電影里,比如《告白》就用Last Flowers做主題曲(以下為飯製版):視頻封面Last Flowers《告白》個人剪輯版視頻Radiohead的主唱Thom Yorke怪異但天才,極有個性的聲音與中島哲也怪誕的導演風格十分契合,讓人印象深刻。當然也有結合不到位的例子,比如《致青春》里對Suede沒頭沒尾的引用,只會讓人產生裝逼的感覺。還有其他諸如Coldplay的《Yellow》、Keane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都很是青春片的常客,英倫搖滾天生自帶青春的屬性。

二、翻唱經典
如果引用已經有的現成歌曲還不足以表達故事的情緒,那翻唱經典是很好的選擇,比如Glee就靠翻唱俘獲了無數電視機前的粉絲,又比如Skins里Sid翻唱的《Wild World》和Tony翻唱的《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前者深情,後者帥氣,都給人物加了分:
視頻封面Wild world/Skins-Sid視頻視頻封面skins第一季tony獨唱視頻因為題目是電影不是電視劇,所以想推薦《燕尾蝶》里Chara翻唱的《My way》,她聲嘶力竭的嗓音很有特色,把這首半個世紀前的老歌翻唱出了自己的味道,配合電影的情節堪稱完美:
視頻封面chara-YEN TOWN BAND結成の序曲「My WAY」視頻如果你看電影的同時也想欣賞好聽的音樂,那《壁花少年》絕對值得一看,導演的音樂品味非常好,整部電影和OST的搭配給人感覺就是兩個字:應景。
視頻封面壁花少年——隧道里的青春釋放之艾瑪 PS:背景音樂《Heroes》—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We can be heroes and we are infinite~

三、原創音樂

有時候一首好的主題曲能拯救一部不怎麼樣的電影,比如當年《頭文字D》里的《一路向北》,這首同樣帶有英倫搖滾風格的主題曲讓人記住了這部電影;還有《匆匆那年》的同名主題曲、《80後》的《這麼近那麼遠》都不失為好歌。

中國的青春電影里,台灣在原創歌曲方面,是做得最完善的,歌詞的畫面感很強,讓人更容易將自己帶入劇情。比如五月天演唱的《盛夏光年》、胡夏演唱的《那些年》都很深入人心,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不能說的秘密》,從側面反映了周杰倫做導演的天賦:

視頻封面《不能說的秘密》高清完整版MV視頻

日本方面,我之前就說過日本的青春電影已經成氣候,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有一首片頭和片尾,請的也是大牌歌手,好歌多得不勝枚舉,我想推薦《NANA》的《Endless Story》:

視頻封面Ito Yuna - Endless Story視頻

雖然也很喜歡中島美嘉,但更喜歡《Endless Story》的意境,尤其是娜娜第一次在唱片店看到蓮所在的新樂隊海報的場景,至今印象深刻。

美國有《歌舞青春》這樣以歌舞為主題的電影,除了前面重點推薦的《壁花少年》,《朱諾》的音樂也很值得一聽:Juno Soundtrack專輯_Juno SoundtrackSoundtrack_在線試聽


http://weixin.qq.com/r/8zuIkBbEcUsOrVLz927h (二維碼自動識別)


美國
男主角看上個不錯的女孩,沒有糾結,馬上萌能約到,然後兜風到家門口,接吻,啪啪啪,接下來相處變冷淡,解決了一系列的事情,重燃愛火。

日本
追對象的糾結,失落,無奈,不得已的放棄。過程中各種人際關係導致的危機。最後可分可合。

中國
自以為愛的好深的弄大肚子後失聯,多年重遇才明白只是炮友。


美國青春片有三寶:社團、派對、浪且屌。
日本青春片有三寶:清新、勵志、結局好。
中國青春片有三寶:打架、高考、懷孕早。


美國青春片:是理想型,觀影人青春的想法、夢想易與影片共鳴。

日本青春片:沉默型。沉默中成長蛻變。

中國青春片:得瑟型。無病呻吟、得瑟自己多少痛苦、得瑟處了幾個對象、得瑟有多少錢、得瑟自己多能作

美國青春片關鍵字
學校活動、啦啦隊、球賽、舞會、攀比、嫉妒、啪啪啪、同性戀、來我家
日本青春片關鍵字
抑鬱、不說話、不說話、純美
中國青春片關鍵字
屁大點兒小事兒當大事兒、任性、叛逆、愛情是全部


日本篇@赤西瘦狗子 說的差不多了,我就來說一說美國和中國青春片吧~

首先是美國。

其實美國青春片也分很多類的,樓上那些說啪啪啪的是緋聞女孩跟吸血鬼日記看多了吧...青春電影哪有那麼多福利。

第一類是女性向。
典型情節1
默默無聞或 放蕩不羈特別屌的男主/女主通過某個契機慢慢變得有人緣又有魅力然後順利勾引到白富美/高富帥的故事……啊……這麼一說…有點韓劇的感覺呢……

代表影片:
公主日記

【哎呀我默默無聞沒有品位…哎呀我原來是個公主…我不願意我不願意我不開心我不開心…算了,既然你們這麼堅持那我就當好了,哎喲~化了妝我還挺漂亮的嘛~ 嘖嘖嘖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你們以為我要變成一個bitch了?nonono我依舊善良又純潔~以我的天真俘獲整個世界的心~最後~俘獲王子一隻~帥哥一隻~人生贏家么么噠

野丫頭

【我很野,但我很善良,你們表面上裝的乖乖女,其實就是一群碧池,帥逼就是喜歡我怎樣~ 哎呀他誤會我了cao! 終於我們又和好了~太棒了~

賤女孩

【我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但是人們都不喜歡我,他們更喜歡那些穿著超短裙但內心惡毒的女表!為了擊垮碧池大軍我決定深入內部!終於,男神看上我了oh my gosh~讓我辦個趴體慶祝一下~然後男神說我也變成了一個碧池?真的假的!對不起!男神!我這就變回來!哦耶~我們又在一起了~

典型情節2 怎麼變明星怎麼變明星?經過努力變成了明星。
怎麼變校花怎麼變校花?經過努力變成了校花。
關於明星or校花 傻傻笨笨和粉紅粉紅的小日子~

乖乖女是大明星

【享受著雙重身份的姑娘砰地一下子墜入愛河砰地一下子被拆穿被男神嫌棄又砰地一下子get到男神happy ending的故事…

第二類就算是純愛系了,電影代表是:
怦然心動

沒有攀比嫉妒也沒有熱血和奮鬥,青梅竹馬的故事總是美好的,甚至都不用說我愛你,陽光下兩個小人一起挖著一個樹坑就是永恆了。

最近的一個—— 星座里的錯

兩個身患絕症的青年相愛,最後都掛掉了的故事…【我真的是粉不是黑(?? . ??)

第三類,噹噹噹噹~歌舞劇,唱著歌跳著舞,滿屏幕的膠原蛋白~來~喝了這碗青春的雞血!(??????) ?
典型代表——歌舞青春

一群性格各異的人,懷著各自的夢想和激情和諧的手拉著手奔向新時代~
來!康木昂!你還在等什麼!跟著我!一起唱!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everyone !

類似片子——青春舞會皇后【又是林賽羅韓…哎,看當年,多可愛一姑娘…

第四類就是摻雜著科幻或者說幻想元素了,因為都是由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小說改編的所以我也把其劃分為青春片。
典型代表:暮光之城

這個大家都知道......不多說。

安卓的...【誤! 安德的遊戲

等一下,我知道你萌要說這不算青春片,我的理由是——男主很年輕......其他配角也很年輕.....有青春,也有略微熱血的的時候...只不過最後好像讓主題升華到了一個超出了青春片的高度呢【仰頭。。

還有一個~也素大家都知道的
飢餓遊戲

這個算是男性向了吧
友情與愛情,殺戮與生存,恩,殘酷的青春啊。

其實縱觀美國青春類電影可以發現一個特點——未來總是美好的,有付出總是會有回報的。

其實組成一個典型的美國青春愛情片很簡單。
只要把校園,社團,拉拉隊,聚會啊,舞會啊跟漂亮姑娘帥小伙搞在一起,加一些笑料,一些個性,一些追尋和夢想什麼的進去就好了,哦,對了,還要有一首歡快激昂的歌和一首抒情憂傷的歌,找准機會插進去,男女主角一定要來點什麼誤會,什麼挫折,最少一個最多三個,然後最後HE就好。
縱使是如此老掉牙的劇情,換個新瓶子,加點新段子,還是會有人看的。

——————————————————————————————————


青春片實在是個泛泛的題目,有青春校園片,青春愛情片,還有一波波以青春為背景,主題五花八門的影片,而我以上的分類也只不過概括了美國青春片的部分而已,珠光寶氣,死亡詩社以及少年時代等等,確實很難歸類。


中國青春片也是如此。

有大家提及的小時代,匆匆那年之流,由流行小說改編,原著粉絲龐大,擁有較大話題性與票房號召力。因其劇情扯淡邏輯性不強而為人詬病,此類電影不做贅述。

除此之外也有優秀的勵志電影

如,逆光飛翔

聽說 溫暖細膩,可圈可點

周董的 大灌籃,頭文字D,天台愛情也可歸為此類。

當然也不要忘記艋舺這種熱血青春;
古惑仔的不良青春;
星空,不能說的秘密,藍色大門,海角七號的小清新。
然後還有姜大爺——陽光燦爛的日子

因此我想說,在青春片這個大分類下,中國電影與美國日本相比,縱是難以企及,卻也並非是一塌糊塗。至於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暢銷小說改編電影,我們更多的是要思考的是為什麼。

有很多人一邊費勁唇舌可勁的損這些電影,另一邊又興緻勃勃的捧著爆米花去支持人家的票房,卻忘記了,正是由於市場導向,此類電影才會泛濫。


或許我們並不是缺少岩井俊二,我們缺少的是會擁護岩井俊二的觀眾們。

_(:з」∠)_ 我辣么萌你們怎麼忍心不點贊


閱片有限,不一定具有完全的代表性,歡迎在評論區指正。

美國的青春片其實是非常單純的。
到處充斥著的荷爾蒙構成了美國青春片最大的特點。
用一些幾乎只要是有中學生角色就一定會出現的類似四分衛、拉拉隊長、成績很好的nerd這樣老套的人物設定往裡面直接代入。
然後再塞入一些死板的劇情,惡作劇、舞會、球賽。
這也是美國青春片里鮮有佳作的原因吧。
甚至會覺得這些片子在色調上都有點往青春痘紅的那個方向靠的感覺。

日本的青春片不像是拍給青少年看的。
從進入21世紀開始,日本的影視作品進入了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時代。
似乎所有熱門的日本電視劇也好電影也好,無不是希望從某個現實的角度切入,去挖掘出一個很深的精神內核的。
而這種精神內核有些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有些則是單純地表達黑暗和頹廢氣息的。

青春片也不例外。
用積極陽光的青春,反過來表達那些頹廢和荒蕪,這種反差造成了一種精神衝擊。

有的作品甚至用了非常現代,抽象的方式來表達。

中國大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青春片。
青春期這個詞,在日文里寫作「思春期」。
也就是說,如果完全拋開人在這個階段身體和心理的變化不談,青春這個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如果完全不碰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變化,這樣的電影本質上要麼和以成年人為背景的電影無異,要麼和以兒童為背景的電影無異。
《那些年》在我看來是一部選材上非常初級的青春片,它所講的可能是美國日本在很多年前就講爛了的一個話題。所謂青春期的感情,如果面對成人的壓力的問題。
但就算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已然幾乎代表了整個華語電影青春片的最高水平了,更不用說它還不是大陸拍出來的。

在大陸「早戀是錯誤的。」這種社會觀念下,再結合廣電總局的審核,要拍出既符合中國青少年的狀態、切入又得當能突出青春這一題材的影片幾乎是不可能的。

至於現在電影市場上從趙薇的《致青春》之後掀起的一小波青春片的浪,其實大多還是寄希望於「青春」這個詞,通過對特定時期元素的堆積,以摸到很多人心裡那個低的令人髮指的G點。

因為很多人就是這樣,看到一張課桌,一棵香樟樹,一塊黑板,甚至一堆粉筆灰就能瞬間熱淚盈眶。

其實這也沒辦法,誰叫中國大多數人都是從那個家長老師嚴打,女生多看自己一眼就覺得是喜歡自己的那個年代過來的呢。G點也就是這麼低了。


我們中國好學生沒有青春,差生才有,還要是長得好看的那種。


大家都總結的差不多了,我補充幾點

美國青春片很多人的總結浮於表面,沒能觸及到本質,很多美國的青春片不管主題多麼爛俗,多麼奇葩狗血,甚至出現各種露骨的暴力,色情,低俗場面。但這都是這些電影的表,核心總是讓主角慢慢轉變,回到家庭的軌道上來,走上一條美國主旋律的不歸路。美國的主旋律是什麼,有人會認為是自由,但除了這一點,美國還是一個非常注重家庭的社會,在60-70年代,美國很多青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他們奉行自由主義,無視各種傳統觀念,這樣的嬉皮士精神雖然有積極意義,比如愛與和平,但負面作用也很大,例如性解放帶來的濫交與早孕。結果讓美國在80年代初出現了離婚潮和大量單親家庭,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所以在1981年里根總統上台後,他與政府緊密配合,大力宣揚家庭至上的傳統觀念,這種清教徒有才的宗教觀又開始深入人心。70年代,80年代初期的美國的青春片要麼就是《畢業生》這種體現年輕人迷茫生活的,要麼就是各種宣揚自由享樂主義的性喜劇。而80年代後期的大量美國電影都開始在影片中宣揚這種家庭至上的價值觀。如果這個問題不是談青春片的話而是談美國電影的,我能找到大量的例子。

舉例
《美國派》這個太著名了必須講一講,美國派算是美國青春性喜劇裡面挺重要的一個系列了,但到了《美國派3》這部完結作里,編劇讓其中一個主角結婚了,開始大張旗鼓的宣揚美國主旋律了,然後中間一堆番外又走回性喜劇的路線,但這些都不是正統續作,直到2012年《美國派4:美國重逢》這部真正意義上的美國派續集上映,觀眾仍發現劇情依舊是在宣揚家庭至上的美國主旋律。曾經每天都想著各種奇怪的法子打炮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正視現實婚姻和責任了。就算你拿出《美國派》1,2出來,你還是會發現裡面在折射美國家庭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像主角吉姆開明又奔放的老爸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點。這讓他在這群奇葩裡面顯得正常一些。而芬奇和Steve的家庭就很特殊,他們也就被塑造成了怪胎。

保姆日記 (豆瓣)
保姆日記這個片子非常特別,切入家庭的點是靠剛畢業的女主角去一戶美國上流社會人家照顧小孩時的所見所聞來探討美國現在上流家庭里在教育孩子時候遇到的各種問題。當看到女主角最後說:「也許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再也不會毫無保留的愛父母了,所以請不要錯過了孩子最愛你們的時期」這段話時候蠻感概的。這個片子不重口味,屬於輕喜劇。主角也很有名美國隊長和黑寡婦啊。。。不知道為啥在國內知名度不高。而且這片里也在探討女性找工作的問題與女權。應該很受女性歡迎才對。

一夜大肚 (豆瓣)
主角2人酒後亂性,發生了一夜情。原以為酒醒之後,他們的生活就會按照以前的軌跡繼續下去,誰知道其中一位懷孕了。。。看上去這次突然懷孕要毀了2人的生活,結局是什麼就不劇透了,不過既然分在這類裡面,讀者一定能猜到的。

重返十七歲 (豆瓣)
這部在國內知名度比較高,通過一個返老還童的套路來探討美國家庭問題,還帶有一點亂倫的惡趣味在裡面。主角17歲的時候,為了懷孕的女友,放棄了大好前途,20年後,主角的家庭生活並不如意。就開始覺得17歲時的那個選擇是錯誤的。最後主角如願又回到17歲,可又一次要面臨關鍵的選擇......

怦然心動 (豆瓣)
小女孩的父親,和小男孩爺爺雖然是配角,卻讓觀眾印象深刻,2人的家庭對主角最後走到一起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辣媽辣妹 (豆瓣)
一個奇幻又搞笑故事,一位單身母親和自己女兒正在鬧矛盾,母女雙方劍拔弩張,誰知道陰差陽錯的一件事讓母女互換了身體,兩人彼此交換了身體也彼此體會到了各自生活的不易,母親發現原來自己沒有多關心女兒的想法,女兒發現母親的成人生活並不如她想的那樣美好。電影想說的其實是對待家庭中的矛盾,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才是正解吧

朱諾 (豆瓣)
高中懷孕的朱諾把這件事和家裡說以後,沒有遇到像國內這邊一樣速度人流的建議,美國人三觀真的和我們不太一樣。

成長教育 (豆瓣)
這片CCTV6還在高考後放過幾次,真的和片名一樣,教育17多歲被家庭束縛的女孩不要那麼叛逆,會被老男人騙啊!還是好好上你的牛津才有前途啊。

反觀國內(不包括台灣,香港)的青春電影,慘不忍睹,價值觀是混亂的,90%的國產青春片一味的渲染現實社會的陰暗殘酷,那麼校園時代的應該就單純溫馨了吧,不!校園時代在國產青春片里依舊充滿撕逼,背叛,墮胎,死亡等等黑暗面,更別提家庭觀在這國產青春片里有何體現了。我有時候搞不懂這些電影為何允許在國內放映,不是我覺得這些片子該禁,而是廣電在很多人印象中是宣揚主旋律的部門,結果卻讓反主旋律的電影鋪天蓋地的上映。要知道國內是沒有分級的,很多中學生都是可以買票去看這些價值觀混亂的劣質電影。更有時候我甚至感覺廣電這是故意的,2014年還特意引進的一部拍的很爛的美國性喜劇21歲派對 (豆瓣)給全國各年齡段的人看。讓人目瞪口呆。
-------------------------------------------------------------

另外美國的青春片也大都會宣揚一種友情至上的觀念,這是大陸的青春片所缺乏的,大陸的青春片里朋友動不動就背叛+劈腿+撕逼,每部電影都來那麼幾段,簡直就是保留劇情。難道不撕逼就不青春了嗎?不經歷背叛就不能叫成長了?

舉例
《歐洲性旅行》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8773/
這部電影應該算是美國性喜劇的高峰,我個人認為比美國派要拍的好,裡面的笑點太逗了,通過主角們去歐洲旅行來一路諷刺下歐洲各國,從英國到法國到東歐到德國到義大利全都黑了一遍。

最後連教皇都被黑了。。

其中馬克達蒙那首Scotty doesn"t know 讓人哭笑不得,太帶感了

太壞了 (豆瓣) 很標準的美國性喜劇流程,3個高中快畢業的處男要去一個美女如雲的party,他們拿假身份證買酒誰知道被警察盯上,隨後發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這部電影在美國國內評價很高。

豬頭逛大街 (豆瓣)(有續集)
一對好基友深夜為了吃上白色城堡的漢堡包,一路上遇到了各種啼笑皆非的事情。這部電影的特色除了搞笑之外,還是一部主角是韓裔+印度裔扮演的美國青春片。

留級之王 (豆瓣)(有續集)
留級之王也是看似很低俗,道理卻挺深刻的美國青春片,主角留級好多年卻遲遲不想畢業,其實是為了在學校和一批又一批的朋友在一起,大學只是一個學賺錢本領的地方嗎?主角最後會給觀眾一個答案。

牛仔褲的夏天 (豆瓣)
這部片講述的是四個女孩的友誼,在美國青春片里是很少見的,前面幾部片子都有點重口味,但這部片子一點都不走美國青春片的老套路,清新脫俗。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做失敗者的時候,
幸福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得十全十美,
幸福也許就是記住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這些小事加在一起就會超過我們的失敗,
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
而國內講述4個女孩友撕逼順帶讚美點友誼的是什麼?你們懂的。。。《小時代》,一對比就發現為什麼美國人看到《小時代》會驚訝中國實在是太資本主義了。


日本青春電影太多了,友(基)情類有部 必須要介紹下
五個撲水的少年 (豆瓣)

沒有撕逼,沒有劈腿,沒有背叛,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熱血故事,一群少年因為漂亮的女教練而學花樣游泳,結果老師剛卻很快懷孕回家待產了,又因為闖下大禍,需要付賠償金,只好舉辦了一場男子花樣游泳來賣票,可現實情況是他們沒一個會花樣游泳。。。巨大的困難降臨在他們身上。

這部電影也是日本青春電影的一個縮影,熱血!陽光!夏天!大海!日本的青春片其實大都存在於動畫和電視劇里,在動畫和電視劇領域,日本的青春片可以說題材異常豐富。在很多人印象中日本的青春片和國內一樣都充滿了殘酷和狗血,但其實真的不全是這樣啦。日本青春勵志的電影還是很多的 我們與駐在先生的700日戰爭 (豆瓣) 搖擺少女 (豆瓣),夏日的沖繩 (豆瓣),哪啊哪啊神去村 (豆瓣)

就算日本很多青春電影和國內青春片同樣狗血,比如集早戀,墮胎,強暴,絕症等多種韓劇特色情節於一身的戀空 (豆瓣)。。。但了解日本社會現狀的話也不會覺得太違和,比如日本的校園暴力比國內更嚴重,日本女性的地位比國內更低,日本的大學錄取比國內更不公平,日本階級固化比國內更深。所以什麼瑪麗蘇,霸道總裁之類的狗血劇情在日本的社會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而這些劇情如果放到國內青春片里就顯得格格不入。
------------------------------------------------------------------------
前面介紹的幾部都是在宣揚家庭或友情的,美國青春片的類型是異常豐富的,很多美國青春片還會探討下美國教育制度的問題。
比如
錄取通知 (豆瓣)
搖滾校園 (豆瓣)
早餐俱樂部 (豆瓣)

這部電影非常經典,反映並深刻剖析80年代美國高中生生存狀況的神作,影響了美國8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完全不像國內青春片那樣用各種狗血的橋段來表現青春的殘酷與無奈,只用幾乎一個場景的空間,通過5個主人公之間的對話就把想表達的東西完成了。(5個人分別代表了美國學生中5個階級,運動員,書獃子,拉拉隊長,朋克非主流暴力狂,被忽視的怪胎)上面提到的《朱諾》的導演就是在看了《早餐俱樂部》才萌生了拍《朱諾》的想法。

還有上面的
留級之王 (豆瓣)也有對美國教育制度的反思。
------------------------------------------------------------------------
美國青春片最近幾年還有一些創新

比如這部歪小子斯科特對抗全世界 (豆瓣)
這部電影要談一談,很獨特的拍攝方式,把男主角的經歷拍成一個闖關遊戲,把電影遊戲化,算是美國青春片形式上的一次創新。而且看完後覺得裡面的特效也沒多高端,以國內的實力也是可以直接學過來的。可你們見過國內有導演嘗試嗎?

唯一類似的國產電影應該只有動畫電影《李獻計歷險記》了
李獻計歷險記 (豆瓣)
特有諷刺意味的是,李獻計歷險記比這部美國電影出品的時間更早。

還有一很有特色的殭屍青春片,沒看錯,就是和殭屍談戀愛的青春片。。。
血肉之軀 (豆瓣)

這種片出不來不怪國內電影人,這被審查幹掉的幾率太大了,沒人會嘗試。
香港以前倒是拍過我和殭屍有個約會1 (豆瓣)
但是沒想過把這種類型搞成青春片。

另外有一部特反傳統,三觀特不正,毫無道德感可言的片子X計劃 (豆瓣)
偽紀錄片的風格,手持攝影,讓觀眾用第一人稱這個視角進入幾個中二青年辦的瘋狂party中,這個party太瘋狂以至於驚動了特警,特警最後連直升機都上了!

其實最後能看出編劇是想用一個三觀不正的故事來諷刺下美國社會中庸無趣的價值觀。美國和中國一樣有很多人也是受不了天天搞主旋律教育的。乖乖仔形象出場的主角開始被家裡人認為是懦弱的loser,但最後這個party把主角家都毀掉後,主角父母卻帶著一種敬佩的口吻說了一句:我真的想像不出你會做出這樣的事。。。真心蠻羨慕美國社會如此開放,和主流唱反調的故事也能拍。
-------------------------------------------------------------------------------------------------------
另外美國的青春電影還是日本的青春電影都極少數會出現墮胎的情節
我在以前的類似問題里有說明,因為墮胎在外國人眼裡跟殺人沒什麼區別,很多國家和地區給超過3月大的孩子墮胎都算違法。拍出來會被噴死。前面提到的里根總統在宣揚傳統家庭觀的時候也不忘反對墮胎。因為墮胎非常殘忍,也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

如果你對墮胎的殘忍性沒什麼感覺,那你看下面這張圖
Sina Visitor System《============慎點 ,這是微博里三個月的小寶寶流產了的圖 還活著 小腦袋小眼睛 胳膊腿還會動 連著胎盤

我不知道真正看過墮胎的人,有那麼一點點良心的導演編劇會把墮胎情節放到電影里是什麼思維?真的毫無人性。國產青春片裡面墮胎梗泛濫,側面說明國人對墮胎的殘忍性沒什麼了解吧。


國產青春電影最近幾年唯一能算得上良心的只有這部《青春派》,其實拍的也不怎樣。但是三觀是正常的。可票房卻很糟糕。
青春派 (豆瓣)

不提電影的話,比較好的是《匆匆那年》(電視劇版)《李獻計歷險記》和《再見金華站》
《再見金華站》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在一片殘酷撕逼的青春片里簡直就是一股清流

往前一點推有一部《愛情的牙齒》《頤和園》,but《頤和園》被禁了。。。
還有《獨自等待》《我的父親母親》《17歲的單車》單車也被禁了。。。
電視劇有《十八歲的天空》

再往前就回到國產電影的黃金時代了,那個時候有《陽光燦爛的日子》,再再往前連民國時期都拍出了《馬路天使》,《城南舊事》啊。

台灣電影人因為窮,只能去拍不用花多少錢的青春片了,台灣青春優秀的作品還是蠻多的,不需要專門介紹了,優秀的作品非常多,要知道大陸拍青春片的風潮不就是台灣的《那些年》帶動的嗎。

香港的青春片其實也多,但沒幾部讓人有印象的,彭浩翔導演是能拍出點特色的人,他的 青春夢工場 (豆瓣)就很趣。
-------------------------------------------------------------------------------
歪個樓,現在去看美日的青春片已經有點落伍了,青春片現在拍的好的國家是泰國,韓國。連印度這幾年都有幾部高水準的青春片。

比如泰國有
初戀這件小事 (豆瓣)
愛在暹羅 (豆瓣)
想愛就愛 (豆瓣)
電擊女孩 (豆瓣)
還有最近非常火的中學生搞基電視劇
不一樣的美男 (豆瓣)
這電視劇很有意思,可以說劇情上爛的出奇,卻仍然能吸引人看幾眼,原因是主角們都年輕漂亮(不提人妖組好嗎),劇組對畫面的後期處理也很養眼。比國內粗製濫造的青春片還要有誠意。放這裡不是吹捧它拍的好,而是不想漏掉這個奇葩片。。。


韓國的話,肯定要提一下這部韓國青春性喜劇 色即是空 (豆瓣)
色即是空就是韓國認真學習好萊塢模式的典型,在2002年初先從好萊塢性喜劇學起,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也沒像國內一樣一窩蜂的拍同類型的片子,很快2003年假如愛有天意 (豆瓣) 這種完全不同風格的優秀青春片就問世了,10多年後,韓國青春片的主流是下面這幾部。早已經完全看不到模仿的影子。
陽光姐妹淘 (豆瓣)
奇怪的她 (豆瓣)
建築學概論 (豆瓣)
我的黑色小禮服 (豆瓣)

前面不是提到美國拍了一部和殭屍談戀愛的青春片嘛,韓國人已經比美國人更早的嘗試了這種模式。有了這部狼少年 (豆瓣),和狼人談戀愛。。。

就連印度也有勇奪芳心 (豆瓣) 真愛永存 (豆瓣) 等唯美清新的青春片。

這些青春片的價值觀怎麼形容呢,我只能說他們編劇的三觀都正的可以入黨了!更讓人無語的是,其中《奇怪的她》有中國版,反響很好。《建築學概論》也即將翻拍,還有什麼《戀愛操作團》也要翻拍。所以這個時候國內電影人是不是要反思點什麼?要知道我這個回答里選擇的都是距離現在比較近的片子,如果去找80,90年代那個時期美國,日本,歐洲的青春片(屋頂上的男孩 (豆瓣),童年軼事 (豆瓣),克拉姆一家 (豆瓣),小丘月圓 (豆瓣),媽媽的天空 (豆瓣),金色小提琴 (豆瓣))你們絕對會驚訝於大陸青春片連他們20多年前的水平都不如。而泰國,韓國,印度這些90年代末電影工業才開始發展的國家到現在都能拍出優秀的青春片了。

順便推薦下我的專欄這些年我看過的電影 - 知乎專欄,最近一直在整理這幾年我看過的所有影視劇截圖。


美國:年少總是作大死,打架煙酒真屌絲,奮鬥路上把舞跳,馬上逆襲有女票,青春就像中體彩,一說精彩就精彩。

日本:煩悶抑鬱又感傷,家人突然收便當,文藝清新非主流,積極進取變大牛,青春就像打雞血,要多熱血多熱血。

中國:高考期間談戀愛,或是分手或墮胎,有的明白要努力,有的滿滿是回憶,青春就像電視劇,你說啥劇就啥劇。


我認為一個國家的青春片是對一個國家青年人精神世界的窺探。
而青春有兩個事情非常關鍵:一個是關於如何自我奮鬥,一個是關於性。

美國青春片讓我看了挺嫉妒的,因為他們在自我奮鬥和性方面發展的很好。社會鼓勵他們去做自己,所以他們可以在17、8歲有時間、有舞台區探索愛情、友情。高興了就唱歌、興奮了就跳舞、被感召了就奮鬥。而現實中他們本身也是那樣生活的。

日本的青春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唯美和殘酷。好比一群面容無可挑剔的瓷娃娃在彼此撕扯。也有性,但是偏虐戀的,也有自我奮鬥,但是社會施加的不是助力而是壓力。拍出來的感覺好似一場漫長而唯美的自殺。最後總覺得不是他們成長了,而是他們接受了作為了大人的「宿命」。現實中他們確實也這麼幹了。

中國的青春片給我的感覺是...........自我奮鬥方面特別虛假,無法代入,性的方面太重口了。我不知道某局為什麼積極向上的動畫片都要下架而這種明顯對人心靈極大衝擊的玩意要放在大熒幕高清的播放。每次看完我都破功了。


中國的:高考、操場、早戀、請家長、學生起鬨(某某和某某好上了)、懷孕梗(評論補充)、時代梗、當僚機的胖(瘦)子、學霸、學渣

美國的:儲物櫃、拉拉隊、打炮、開車、看帥哥、party、nerd、體尖生

日本的:聖誕節、情人節、新年、天台、去商店買東西、校園欺凌、部活、學生會、校園祭(評論補充)、冬天穿裙子

說來各自的都還是很模式化的


看了一下目前的答案,發現大部分回答都是很隨意地在總結,似乎幾句有趣的話或者關鍵詞就能把這幾國的青春片都概括殆盡似的,但絕大部分回答里連一兩個電影的例子和分析都見不到!我本人非常喜歡美國的青春片,還算看了不少吧;日本的青春片只能說略知一二;中國的青春片,尤其當下的,不太想談,也沒那個情緒談。

下面主要聊聊美國的青春片。這又是個大題目,先貼點片單,然後再豐富和分析——包括簡單談談我理解的「何為青春片」。

青春片不是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它不是一種類型,或者只能算一種子類型。一般英文稱作「Teen Movies」或「Teen Film」。大概來講,青春片就是指目標觀眾為13歲到19歲teenager的電影——電影中的角色也應該是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在美國,這種電影往往被稱作「High School Movies」,即高校電影(這裡高校是我們這邊高中的意思)。

從這個概念出發,前面回答中很多電影其實都不屬於青春片,比如《一夜大肚》女主角已經20多歲了;《保姆日記》女主角已經或即將大學畢業也不行;《陽光小美女》也不是很典型的青春片,因為除了小美女的哥哥這個配角,其他角色都不是teenager;《怦然心動》也不能算,男女主角才8年級!《與我同行》的幾位主角正好12歲,而且其他一些重要配角也是青春期的青少年,所以它被看做是青春片的一部代表作。

關於美國青春片的特點:
很多回答提到美國青春片的時候都在用了「性」、「約炮」、「啪啪」等詞來概括,我認為這是把青春性喜劇當成了青春片的全部。

個人非常喜歡的美國青春片(本來想列個top10,但發現太難選,於是就變成了大致分排名先後的20部)——

《早餐俱樂部》

春天不是讀書天
十六隻蠟燭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上來三部都是約翰·休斯的!)
幾近成名
美國風情畫
最後一場電影
年少輕狂
青春年少
火箭科學
校園風雲
伴我同行
校門外 The Sure Thing (1985)
情到深處 Say Anything... (1989)
希德姐妹幫
小教父
鬥魚
處女之死
我行我素 The Chumscrubber (2005)
朱諾
死亡幻覺

其他一些也不錯或值得一提的青春片——
開放的美國學府
大象
七個畢業生
美國麗人
回到未來
少年時代
壁花少年
超級壞
高保真
歪小子斯科特
死亡詩社
冬天的骨頭
西區故事
移魂女郎
再見人生 Better Off Dead... (1985)
無因的反叛
生命因你動聽
我恨你的十件事
吮拇指的人 Thumbsucker (2005)
古怪因子 The Wackness (2008)
半熟少年 Kids (1995)
大人物拿破崙
白色夾竹桃
我為瑪麗狂
美國派
野東西
賤女孩
完美音調
魅力四射
辣妹搶銀行
女孩要什麼
龍虎少年隊
魔女遊戲
風騷壞姊妹
酷哥炫妹也瘋狂 Empire Records (1995)
牛仔褲的夏天


附:《娛樂周刊》評出的50大高校電影(我把前十名列出來,基本就是個青春片的top 10)
http://www.filmsite.org/50besthsfilms.html
NO.01《早餐俱樂部》
NO.02《開放的美國學府》
NO.03《年少輕狂》
NO.04《無因的反叛》
NO.05《希德姐妹幫》
NO.06《美國風情畫》
NO.07《獨領風騷》
NO.08《街區男孩》
NO.09《校園風雲》
NO.10《春天不是讀書天》


美國的是感覺對了就啪啪啪,日本的就是直接開始啪啪啪,中國的就是跳過啪啪啪直接開始墮胎了


對於一個劇本上是十八歲的角色:美國用十八歲演員;日本用二十八歲演員;大陸的扮演者,他孩子十八歲了


長文多圖流量殺,閱日本青春愛情片較多,所以本答案僅就日本的進行回答,拋磚引玉。思考之下:本文就青春純愛片,岩井俊二片,光怪陸離青春片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 首先是青春純愛片,日本美學造就了一派清新風格,敘事樸實,人物貼近人性本真的青春愛情電影。這類型的電影可以說是日本青春電影的主流,也是賣座的愛情電影的主要組成部分。

塑造人物上,它們把人物去歇斯底里,更符合日本人「不可以失禮」的標準,所以無論是《nana》裡面女主被渣男甩,被樂手搞懷孕而與親人般的朋友鬧僵,卻連一頓火花四濺的架都沒吵過; 還是《戀空》里女主被男友前女友找人強了,還有被前女友踢掉了小孩,電影都沒有表現歇斯底里的憤怒,而是後來還安排了多年後女主遇見懷孕的前女友,而前女友真誠道歉二人互相原諒的情節;還有《我們的存在》里男主上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生,可男女主也沒有吵架。。。
以上所舉例子應該再加一加《只是愛著你》,《向陽處的她》,《屬於你我的初戀》等,它們人物設計風格都偏向於通情達理,不給別人添麻煩,沒有壞boss,而在這種基礎上,日本青春電影又有善於塑造有特性的主角的特徵(什麼樣主角都敢編)
如:《只是愛著你》女主有病長不大,只能像沒經歷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向陽處的她》女主是貓妖等等。
劇情上,有句話」不跑不日劇「,之於日影未必合拍,但如果你看這個純愛片最後男女主陰陽兩隔,基本產於日本,純愛片一般除了大團圓結局,就是天人永隔了。而後者在我之前提到的賣座電影中,曾經簡直令人髮指地出現個沒完。這個應該和審美有關,死亡悲戚而美麗,確實能打動人,可我們不能拿美學一本萬利地去解釋一切。日本純愛片大部分都為改編自小說,手機文學,熱門漫畫,而這些流行的通俗文學,熱門漫畫肯定會比經典文學更受市場影響,在大量的手機文學,熱門漫畫中,肯定會有此悲劇番賣座,然後接下來火的全是死一個主角的,這是創作人的惰性,蓋無能爾。
說完缺點,一定要說說優點,太治癒了!讓人有相信純愛的魔力!跪拜《只是愛著你》和《向陽處的她》兩部,感覺看了不白看,白看也想看啊!
音樂上,純愛片用的音樂一般比較純愛,歌詞與意境和電影相符。其間佼佼者有《只是愛著你》BGM大冢愛的戀愛寫真,《向陽處的她》的the beach boys的wouldn`t it be nice,還有《屬於你我的初戀》的平井堅的愛上你的我,均有配合著電影揪心情節催人淚下的功效,而音樂也夠動聽,看完電影我都會下載下來專門聽歌。
攝影上,因答主攝影小白,專業性的問題答不出來,所以在此分享一下劇照吧,望品味其間清新純愛的氣氛,而我不得不說,一般這種電影拍攝周期並不長,也不是奔著奧斯卡去的,所以還是屬於快餐文化範疇之中唷,不要苛求更多唷。

  • 岩井俊二青春片

提到岩井俊二(導演)不能不提:小林武史(音樂),筱田升(攝影)
岩井俊二導演既能編劇又能導演,文學作品也不失為佳作,是日本電影界不可多得人才。
岩井導演的電影往往藝術氣息濃郁,情節更是不拘於純愛電影的條條框框。攝影上有質感音樂用心,下面是他的代表作的幾張海報:

看一看這些電影,首先會被它的細膩的獨特的帶著迷幻的攝影風格所吸引,首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筱田升的攝影簡直後無來者。

2004年6月22日因肝病逝世的日本攝影師筱田升,可能聽過他名字的人並不多,攝影師往往藏身於幕後,被導演與明星的光環所遮蔽。但提起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情書》、《四月物語》、《燕尾蝶》、《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和《花與愛麗絲》,沒有人會不提起影片中帶著虛幻而迷魅色彩的強烈攝影風格,這就是筱田升。

還有
簡直鬼才的音樂監製小林武史

對於電影音樂來說,小林擔任了1996年的電影《燕尾蝶》的配樂,《燕尾蝶》主題音樂氣勢宏大,爵士、搖滾、靈魂與正流交響樂一併揉合,片中「南海姑娘」和「MY WAY」的歌聲讓人無法忘懷,後來被製作成原聲碟時放棄了人聲部分,卻更加體現了小林創作的初始意圖,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和悲劇感使人動容。這次的作品以BGM為名,也可以說是一個樂曲群,從音樂響起的片刻,少年周圍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幾乎全片的敘事是承音樂之始終而進行,登場人物和劇情的發展,無不受到音樂的隱性支配。關於影象和音樂的配合,小林又一次讓我們見識到何謂電影的纏綿。此外他也為2001年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擔任了配樂。

後來小林武史還導了《Bandage》,岩井俊二監製

裡面有我永遠的夢中情人赤西仁,(我叫赤西瘦狗子就是這麼來的),時間在上世紀90年代,將樂團的故事搬上熒幕,裡面我老公赤西仁表現雖然還不能讓閱片無數的各位大拿滿意,但已夠我這隻小媳婦擼到死了!嗷嗷嗷啊~真帥真帥真風流~

回到說岩井俊二上,
他的作品已不是我這隻若蟲能評價的了,只能安利沒看過的去看。他被中國影迷稱為」日本的王家衛「,愛情片有著戀情的苦澀的香氣,讓人迷惑,讓人醉心。青少年犯罪片又足夠揪心,音樂與攝影簡直神級,還有題材多樣,比如《燕尾蝶》講得就是大陸黑戶在日本的故事,裡面一堆堆口音古怪的中文還居然挺好看我會亂說(笑哭)。

  • 說到我個人強推的光怪陸離青春片

首先推薦這部搶銀行運鈔車來報復社會的小清新片《三億日圓極度初戀》,

生性孤僻的美鈴(宮崎葵 飾)在年幼時被母親拋棄了,當時母親只帶走了哥哥。在叔父家中寄人籬下,學校也沒有同學願意接近她。後來她在一間酒吧里認識了一群年輕人,也成為了他們當中的一員,性格也漸漸開朗了。
不久,她喜歡了這群人里一個叫岸的男生。岸突然對美鈴說正打算搶劫運鈔車,岸表示需要美鈴的幫助,美鈴竟然義無反顧的答應了。她要學會開摩托車,需要記牢運鈔車的路線。而美鈴就在一個下著雨的清晨,出發了……

本片中的劫鈔行動取材於真實事件。此案一直懸而未破,而眼下訴訟時效已過,意味著這起名留日本史的不流血劫案將成為永遠的懸案。關於事件的真相有著數不勝數的推測和設想,本影片就給出了一個少年少女不平而鳴,搶劫運鈔車卻分文不花的純愛懸疑故事。
還有比如死亡拼圖》,講的就是一個類似於《我唾棄你的墳墓》的復仇故事。還有不知《大逃殺》可不可以算進來,反正也是將學生作為主角的作品。
這種片子一般不必附和純愛片的口味,主人公可以叛逆,神經質。。。配樂也系古怪魔性,足夠吸引人。壓力大的時候看,真的很解壓。


基本就更新到這,有贊的我再補充一些吧~總之一定要看《bandage》,《向陽處的她》,《只是愛著你》還有《初戀》喔


美國:
「嘿,妹子約嗎?」
「好啊」
日本:
「那個……如果不介意的話……可不可以……做我……」
「……嗯」
中國:
「你也來墮胎啊」
「對啊,好巧。」


其實中國的青春片給人現在這樣的印象,直接原因之一是那些原著小說太他媽操蛋了。

一方面這些操蛋小說賣的還挺火,一方面改編的人也眼瞎(其實也由不得他們,什麼火就拍什麼),所以青春片搞成現在這個樣子,那批小說簇擁者恐怕也脫不了干係吧


美國就是天啊,他們好熱情。
日本就是天啊,他們好純情。
中國就是天啊,他們好矯情。


反正就開房,不,開放程度而言,美國大於日本大於中國,這點無可厚非。然而懷孕墮胎程度倒是,中國大於日本大於美國就是了。

青春期普及性教育是有多重要你們知道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許晴在《花兒與少年》第二季第七期(6月6日)節目中聲稱上一季的人都正常這一現象?
如何看待迪麗熱巴在superelle雜誌的打扮?
什麼樣的演員才算是好演員?華人中稱得上是好演員的有誰?
為什麼林夕那麼喜歡楊千嬅?
如何從穿搭和妝發的角度打造出蒼井優的風格?

TAG:電影 | 文化差異 | 明星 | 青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