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我的少女時代》等青春片比《教父》等經典老片好看?

這是一個意料之中卻讓人困惑的問題。
相同的還有徐良許嵩比貝多芬莫扎特好聽,網路小說比四大名著好看等。
在我們的社會,抱有這種感知的人群可真不少。

-
有朋友以為題主看不起流行作品,實際上恰恰相反:題主很喜歡流行作品,但是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提這個問題也是對自己的反思。


小時候看《水滸》電視劇,覺得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起義紀實。初中讀《水滸》原著,劇情和細節與電視劇大相徑庭,頓感這純粹是部宣揚殺人放火的晦史。直到大學讀過《血酬定律》和《雙典批判》,才對《水滸》的理解有些眉目。正如同《金瓶梅》不是單純的黃書,《水滸》對於中國歷史上
遊民和邊緣階級的補白和解讀,有著預言般的意義。看懂了宋江,也就看懂了朱元璋或李自成乃至洪秀全;看懂《水滸》,也就基本能看懂宋末、元末、明末乃至清末的大洪水有著內在聯繫。

也就是一部《水滸》帶我第一次經歷了這個老生常談的「書是越讀越薄,之後越讀越厚」的過程。從單一的文本中提煉一個核心,再由這個核心拓展出去,舉一反三演繹整個歷史,講的就是這個過程。

電影亦然。《教父》的深邃之處,沒有太多觀影經驗的觀眾咂摸不出那種驚世憾俗的演技;不大懂美國歷史的觀眾體會不到影片暗藏的時代背景和隱喻。以上或多或少都是些不可言傳的意會之物,是需要累積方能參悟的。年輕的觀眾看不懂老片實屬正常。


上初中時就讀過《歐也妮葛朗台》,當時覺得故事的內核極其簡單,一個女人有個極其摳門的父親,和一段不幸的戀愛經歷。所以我理所當然覺得沒有《藍貓淘氣三千問》好看,畢竟《藍》情節更豐富,有著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直到上了大學,重讀了一遍《歐也妮葛朗台》才發現在金錢作用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扭曲。以前看《三國演義》,喜歡看智多近妖的諸葛亮如何翻雲覆雨,現在看更多感動於諸葛亮力挽狂瀾的無力和忠心赤血。
蔣捷有首《虞美人》,寫的很好。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人生就是這樣,少年不會明白聽雨僧廬下是什麼什麼感受。沒有見識過人生的陰暗,沒有經歷過壯士斷腕般痛苦的抉擇,沒有體會明白男人肩上的重擔,是很難與《教父》這種電影產生共鳴。與其如此他們不如選擇更為能與他們產生共鳴的東西,所以《小時代》永遠是春心騷動的中學生的心頭肉,因為他們的世界只有荷爾蒙和叛逆。
這世上的好壞其實很簡單,越是能讓你共鳴就越是好東西。若這世界單純美好,《教父》便不值一提。若是看《快樂大本營》的那群人一直未曾長大,便可將口水歌循環至死。可惜這世界有這麼多的陰詭,可惜那些中二的人也有一天被迫面對責任,現實,壓力一系列冰涼的字眼。
總有一天他們一首一首的刪去手機里的口水歌,不在為所謂的偶像瘋狂。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隨便的找了一部叫《教父》的電影來打發三個小時,卻意外發現有一種神奇的共鳴悄悄填滿心房。


————————————————————————————
新年過來,微信推送了幾條消息,看見陸續十幾個人加了關注。打開知乎一看,這個問題由原來幾十贊漲到了700多贊。有點受寵若驚,還有點誠惶誠恐,誠惶誠恐的原因在於回答的時候,我還沒看過《我的少女時代》,當時錯看成《小時代》。最近陪著姨妹看了《我的少女時代》,所幸比《小時代》強,也沒強了太多,所以回答的不算偏題。
我是個90後,但屬於自身壓力比較大的那種,看電影喜歡情節豐滿劇情緊湊的。不巧我有個姨妹,也是90後,只比我小了三四歲,但明顯覺得我們之間有了代溝。我和她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她偏重的點是徐太宇好帥,校草好帥,劇情什麼的不care。但我明顯覺得乏味,梗都用的很老,後面的劇情也都猜的到。
從我這個姨妹身上我越發的發覺這個世界逐漸的趨向於多元,她經常曬電影票,有楊冪必看,有吳亦凡,有李易峰必看,總之有所謂的小鮮肉的爛片必看。我起初很反感,但是去年班級聚會,大家要去看電影,當時007和火星救援都在上映,我們班理工科,男生多,正當男生都要在007和火星救援中糾結時,好幾個女生堅持要看《怦然星動》。(是國產電影《怦然星動》,不是羅伯萊納的《怦然心動》。)有個男生不客氣的說這是爛片,女生則回應我知道是爛片,但就是想看。
後來我才意識到這個世界是如此的多元,主流價值觀並非一種,而是割裂成好幾種,喜歡看經典電影是一種主流,而看爛片也是一種主流。我以前還曾幼稚以為這些人拍爛片是上了製片方的當,畢竟承擔爛片之王的罵名,現在才發現這些爛片明星真的不是在迎合所有觀眾,或者迎合最主流價值觀。他們只是在迎合他們的受眾而已,小鮮肉只需要耍耍酷賣賣萌就可以,反正他們的粉絲不care演技,亦不care劇情。我本能的不喜這些明星,後來才明白是他們真的沒有藝術追求,哪怕他們的粉絲再誇他們,對粉絲好,善良,孝順也無濟於事,因為他們不敬業,不敬重電影這個行業。
老戲骨可以擺低姿態,但小鮮肉卻提高不了水平。不過這個世界有種公平,小鮮肉數不勝數,但老戲骨卻變得彌足珍貴。
還是上文的觀點,雖然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變得多元,甚至90後的價值觀都不統一,這個社會上有最年輕的最激進幼稚的聲音,也有稍微保守成熟的聲音。但對於一個人來說,總會有擺脫幼稚和變得成熟的一天。爛片不會消亡,但演爛片和看爛片的那群人卻在不停地更替。
(一點點感想,寫的比較亂,大家見諒.)
——————————————————————
贊數來的太快就像是龍捲風,謝謝大家的錯愛。剛剛進知乎的時候總希望一鳴驚人,博得更多的眼球。但之後回答兩個問題後,才發現自己的觀點對於別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荒謬,一個答案的贊數越多,評論區爭論往往越激烈。這個答案有百贊的時候,我還有一點竊喜。但瘋狂上了千贊,兩千贊後。真的覺得有些羞愧,我翻看了其他答案,發現有些答案寫的真好,但鮮有問津。我意識到這是一種滾雪球效應,越滾越大。或許使得很多人注意到這個答案,而忽略了其他優質的答案。所以希望大家看完這個答案,也看一看別的答案。
或許大家因為這個答案高票而進來,那我希望你點贊的時候是因為這個答案這的好。


麥當勞的板燒雞腿堡,
只是快餐,有多快呢?
5分鐘,從點餐到取餐,連上薯條可樂麥樂雞,附送一塊香芋派,
也只需要5分鐘。

好吃嗎?
見仁見智。
夜裡忙乎完畢,餓了,我也會開車到附近的麥當勞吃個板燒雞腿堡,
配上可樂薯條,
甚是滿足。

煎釀鯪魚,
一道功夫菜。
選用優質的鯪魚,一斤以上。
沿魚肚切開,清除內臟之後,用調羹從魚肚內壁將魚肉刮下,去除骨刺。
刮魚肉的過程中不能破壞魚皮,甚是考手藝。
將刮下的魚肉混入澱粉、香菇、陳皮等佐料,重新填入魚內,
填肉過程中魚皮不能破裂。
下油鍋,煎至兩面金黃,不能多次翻動,以免破壞魚皮。
下香料,料酒等下水調味,慢火燜至全熟。
最後勾芡上桌。

好吃嗎?
見仁見智。
我吃過頂級粵廚做的煎釀鯪魚,
一塊驚艷,兩塊就膩了。

假如有人說,板燒雞腿堡比煎釀鯪魚好吃,
那是無可非議的。
喜好是主觀的事。

但如果這個人同時說,板燒雞腿堡比煎釀鯪魚高級,
那就有問題了,
這是水平和品位的問題。

一個人的喜好和品位,大多受限於對事物的認知,也就是格物的能力。
我說煎釀鯪魚高級,有人也會不服氣,想跟我聊個佛跳牆試試。
這是可以的,但要聊裡面的門道,而不是爭論哪個比較好吃。

當我們在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
有水平和品位的交流應該是內行的門道之爭,而不是站隊喜好之別。
毫無疑問的是,越是通俗的,越能流行;越是高級,欣賞門檻越高,自然門前冷落。
通俗和流行的受眾必然是廣泛的,但其代表的流行事物並不一定是優秀的。
搞個萬人投票,板燒雞腿堡和煎釀鯪魚,你喜愛哪樣?
投票結果不用猜也是板燒雞腿堡大票獲勝。

投票,也就是站隊,並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
只能告訴我們大部分人的喜愛偏差,僅此而已。

可惜的是,當我想和你聊聊燒菜的手藝和內在的門道的時候,
你只想偏執的告訴我:我不管,就是麥當勞的板燒雞腿堡比較好吃!
好吧,我們就去麥當勞吧。


小孩子喜歡吃糖果,因為甜;成年人喜歡吃蔬菜,因為健康。


我想,看得懂《教父》的人 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更喜歡看《我的少女時代》,自然也不會來這裡提問了


輕易否定他人喜好之物進而否定人本身,是非常,非常不成熟的行為。

可以先嘗試著討論一些其他的東西入手。

電影藝術是否有高下之分呢?我給出的回答是:是的。

如果一部好片在劇情設定、拍攝手法、角色演繹、思想高度等多個維度大幅度地領先同質電影,我很難昧著我的良心去說電影的好壞判斷不了。

那麼接下來一個問題,《我的少女時代》真的沒有《教父》好嗎?

這個問題有點詭異,兩部電影除了能從技術手法上比一比,其他沒有很大的可比性。從題述來看,題主看似想比較兩部電影好壞本身,實則是想通過於經典老片否定當代青春題材影片。

而要否定一整類影片,可是很需要勇氣的事,因為影片類型可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更何況,《我的少女時代》和前陣子比較火的《夏洛特煩惱》在分分鐘遭受炮轟和吐槽的青春片市場,衝出了重圍,點燃了大批觀眾的視覺神經,實屬難得。那這樣一部在大量劣質同類影片中的難得佳作,我想不到有什麼理由去說看的人是白痴。

其實說到這已經答案似乎可以結束了,不過這都不是我想說的。

那假如改換部黑幫片叫做《我的教父時代》,比《教父》爛萬倍呢?

題主朋友,你提了一個充滿戾氣的問題,但我猜在社會上持這種想法的人同樣不少,看過、體驗過一些東西,開始有些輕狂起來,開始隨意否定他人喜歡的東西,理由是:哇,那個人好LOW B 哦。

回到電影上說吧,看電影這件事,無非只是一個情感體驗而已。那些拍攝手法一流、劇情推進一流的片子,未必就能撥動所有人的心弦。同樣地,爛到地球爆炸的片子可能還真的就與現實中李xx的人生一模一樣在演繹,你猜李XX會愛哪部片子?

通過輕易地否定別人喜歡的東西,再否定這個人,是種危險的邏輯。

因為你從來沒有認真去探討他人喜好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我們不必要去探討,最保險的辦法別輕易去評判他人。也許正像你所想的一樣,很多人因為愚蠢,因為年輕,去偏愛和執迷一些讓他們更愚蠢,更幼稚的東西。

但有些時候,我們總會判斷失誤,而且事實上情況也大多如此。

我們的社會,一方面反感裝逼,反感任何在自己之上的東西公然暴露在視野之內,另一方面又排斥我們心中所鄙視的一切,排斥任何彰顯稚嫩和拙劣的事物。

比我們厲害的,不要;比我們差勁的,嘲笑。其實就一個問題,我們對與自己不一樣的東西缺乏包容,更壞的是,我們還傾向於花太多的時間來尋找與自己持同樣固執觀點的人站在一旁。

這也許只是電影而已,在知乎大多數朋友都能給出理性的回答。換做其他的事情,也許我們就不那麼能夠判斷是非了。一個缺乏包容心態的社會,多數派對少數派的侵軋會讓本能、本該發出聲音的人們啞口無言。

抱歉有點太上綱上線了,大家看看就好。

2016年2月13日更新:

新年初家裡有些變故,沒來得及及時回復各位,抱歉。首先先祝大家新年快樂啦!不過這些天大家的評論我都認真看了,還有挺長的評論…看到各位願意交流真的很好。在這裡給大家做一些統一的回復,希望能解決大家的疑惑(想手撕我的看這裡看這裡)。

先來解決一下大家談的最多的離題問題,這個要看大家說的是哪個層面的離題問題了。如果是因為我說了這麼一大堆東西,大家覺得是邏輯混亂、沒有用處的雞湯,跟這個題目相關性不大,都是答主自己亂聯想的啦,其實大可以這麼認為,我沒有意見…也無趣反駁。但是轉念一想這樣就算逃避問題了,有點掃大家的興,正面回答一下哈:我沒離題。

對這個題目的回答,我本來想這麼回答的:電影「好看」與否,決定的因素不僅是技術層面帶來的觀感體驗,還與人生體驗、口味偏好等諸多因素有關,只不過有些人喜歡從技術層面來出發看待一部電影,有些人喜歡從情感共鳴角度出發。電影就是這樣一個東西,有人把它當藝術,一幀一幀研磨,有人就把它當故事,惹人苦笑最好。

其實在這篇答案里我原原本本地提到了這些。

但遠沒有這麼簡單,如我在原文中提到的,大家再看一遍題目,題主比較的是青春片和經典老片,不是《我的少女時代》和《教父》,當我看到大多數的答案重點都在對比這兩部片子時,我覺得箭射出去的還不夠遠。

這篇回答,我的思路是這樣的,不知道呈現給大家的是否一致:

電影有高下之分,電影類型沒有高下之分。

然而,電影自身的高下之分,不完全決定一個人是否喜歡。

輕易否定他人愛好進而否定他人,是不成熟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常容易犯錯。

當多數人形成共同愛好並開始否定少數人時,這個社會是不包容的社會。

前兩點是對這個題目的正面回答,也就是我自認為未離題的回答。在這個層面上,如果認為我依舊離題,或者我的說法很有問題,歡迎繼續討論~ 但請不要給出「說這麼多,《我的少女時代》還是爛片啊」這樣的答覆,那樣答主感覺自己白打了好多字啊…

後兩點可以說發散,也可以說離題,但我覺得是一路論述下來的,是我真心想闡述出來的問題。但可能在這些地方大家覺得離題了吧,以及確實題主沒有否定他人,在這裡向題主道個歉,是我的問題。因為是12月初答的,那時候覺得你提問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讓人有些彆扭,但這是我太主觀,現在看來題主還是蠻客觀的人呢(賣萌求饒臉)。再次抱歉。但是我多多少少感受到了中國社會存在的這些現象,所以把這些當做我的中心論述,甚至放到答案開頭加粗標註,未必正確,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最後大家有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叫做「反對一些人對他人的反對,實際上本質是一樣的。」嘻嘻恰好,寫答案的時候就想過了這個問題,但因為太偏題,當時沒寫上來,既然有人提了,不妨討論下,不過這次是真·偏題:

任何形式的反對,只要對事不對人,其實比不贊同不反對是更有好處的,有反對就存在討論空間,而這些價值層面的東西往往需要進行不斷考量和討論。不是說你看到了你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能反對,而是無需大叫「呀,怎麼會有傻逼喜歡這些東西?」,因為這種行為容易犯錯,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所以我把它定義為是一種「不成熟的行為」。

注意,我不是否定,「隨意否定他人」的人,我只是否定,「隨意否定他人」的行為,從我個人而言,我鼓勵大家在理解他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批判性的建議(當然拒絕隨意),但我不贊同任何形式地將矛頭輕易指向人,本身。

註:李XX不是李易峰。


請問《我的少女時代》等青春片有哪一部的評分超過《教父》了?
如何定義「很多人」是多少人?
題主身處的圈子覺得青春片比《教父》好看,不代表世上大部分人如此


真-的-並-沒-有-那-么-多-人!


這類優越感滿滿的日經問題永遠層出不窮

他們是吃你家的米了還是用你家的錢了?


強加價值觀於他人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現。


我當時陪我的一個朋友看《我的少女時代》,她看的淚流滿面,又是發微博發朋友圈感慨萬分,又是跟我分享她的想法。我看了十幾分鐘就想出去了,真的覺得很幼稚很假,但是我全程陪她看沒有絲毫表現不想看,然後靜靜看她落淚,因為我覺得站不一樣的地方看不一樣的風景,各看各的,即使她拉我過來看她的風景,我不能因為我不喜歡,而批評這片風景,破壞她看風景的心情。當然我從來不讓她陪我看《教父》這樣的電影,因為我知道她不喜歡我的風景。就像她對我說:老炮兒真難看,從頭到尾就是一群老頭跑來跑去,不知道講什麼。我只是笑笑


認為好看,和電影本身的質量沒有關係!
認為,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
謝謝了


以前這些人沒有能力發出自己的聲音,而現在是人人都有機會表態的時代。

許多問題都是這樣。


第一次看《教父》,還是學生,看這電影是因為它被很多網文戴上「男人必看」的頭銜。結果看了個開頭就關掉了,感覺太冗長乏味,好奇這電影經典在哪了。

很多年後第二次看還是偶然在中央6台看的,看完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三觀都因此改變。

所以說看電影也是需要閱歷的


--------------------------------------------------

補充一些:

1,
別管看懂看不懂的,豆瓣評分排行榜靠前的都可以大膽放心地看完。

豆瓣電影TOP250

青春片別管愛看的人多不多,反正我是不推薦,尤其內地的。

2,
《教父》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就是一條:照顧好你的家人。
作為一個男人你陰險也好殘忍也罷,但是你要照顧你的家人。這是男人的責任。
不能自己老婆都吃不上飯,還要到處幫助別人
所以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下,《教父》里體現的價值觀也許對你有幫助

3,
突然意識到題主同時拿《我的少女時代》和《教父》來舉例並不太合適。因為《少女時代》是女性視角,主要針對女性觀眾,而《教父》是男性思維的影片,女生也許看不明白。兩種電影的受眾不一樣。所以很多人覺得《少女》好看,應該看看是不是性別原因....

4,
另外題主提到了音樂與書籍,關於音樂,如果不是當初高中有音樂課的存在,並且認真的老師還在課上放了名曲,我想我可能沒有渠道和意識去聽古典音樂。然而你只要耐心地聽聽古典,你就發現流行音樂大部分很渣。電影也是一樣,我們的審美會被市場誤導


這沒什麼。有人還覺得守望屁股是全天下最好玩的遊戲呢。

好惡本來就是個人的事情。只要他們不跟阿訇一樣出來管別人,或者沒事跑來秀下限,或者在別人的地盤大放厥詞。我覺得都應該接受。

但你要是因為你喜歡玩,你喜歡看的東西,禁止我喜歡玩,我喜歡看的東西存在在這世界上。甚至搬出「這不清真」,「你喜歡的和垃圾有什麼區別」,「你喜歡的並不大眾,不適合所有人」等等神論出來挑釁。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最近被腦殘暴白整煩了,順便吐吐槽。


一直拒絕看《我的少女時代》,台灣 偶像 青春這幾個標籤就夠我吐槽了。
但是在一個無聊的下午,抱著零食戲謔的打開了這部電影,打算在爛片記錄上加一筆的我,最後哭成了傻逼。

《我的少女時代》就像是一道街邊的甜點,也許快捷廉價不值得深深的回味,但有過共鳴就好。
如果每個喜好都需要考慮價值逼格文化內涵,累不累。

順便給大家安利一部泰國同類電影《電力女孩》~


長身體的時候不注意吃肉,吃青菜,
長大之後覺得沒毒的都TM是補品啊有木有!


有些女的喜歡男的,有些女的喜歡女的。
有些男的喜歡女的,有些男的喜歡男的。

為什麼呢?
我哪兒知道。。

道德綁架的思想可是很危險的啊少年.gif


如同昨天看的凱拉奈特利說的一樣:
小時候看安娜卡列妮娜,一直覺得這是一部及其浪漫的小說,女主散發著浪漫氣息。但要演這部經典時,又看了一遍就絲毫不覺得浪漫了,覺得很悲慘。
我想這就是經典的定義,隨著時間的增長,人的成長,你的理解會不一樣,每一次重看的理解都會不一樣都會增加一點。
我覺得這話說的很直白,也很有道理。
經典要反覆理解,反覆咀嚼,才能體會它的味道。
時間會改變一切~


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赫爾曼·黑塞《獲得教養的途徑》

你挂念著想讀的好書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觸到它們,把自己提升到同樣的層次,否則你所挂念的這些好書只會使你厭倦而已。
——莫提默·J. 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

有人認為《我的少女時代》等青春片比《教父》等經典老片好看;
有人認為徐良許嵩比貝多芬莫扎特好聽;
有人認為網路小說比四大名著好看。

有人認為《教父》等經典老片比《我的少女時代》等青春片好看;
有人認為貝多芬莫扎特比徐良許嵩好聽;
有人認為四大名著比網路小說好看。

不得不承認,後者比前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經歷更深的人生。
兩個人如同在同一條道路上跋涉,前者走得近些,後者走得遠些;前者欣賞體悟著他道路邊的花花草草,後者探尋更加巍峨的高峰和更加深幽的峽谷。
只是說,後者所感知到的世界,體悟到的作品的魅力,可能更加深邃,擁有更豐富的痛感與美感。因為他付出的代價更大。

但後者若總喜歡與前者比個高下,那這個後者就沒什麼意思。

對於「教養」也即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的追求,並非朝向某些狹隘目標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的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只是說,那邊的風景更美,我也希望去看看。


推薦閱讀:

你聽過最可愛的鬼故事是什麼?
有哪些关于暗恋的诗句、短文或书籍、音乐、电影?
有哪些震撼人心的悼詞?
為什麼魔戒故事中矮人始終沒有參戰?
年少沒多少感覺,長大才恍然大悟、讚嘆不已的好書或好文,有哪些?

TAG:電影 | 音樂 | 生活 | 心理學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