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應「人的眼睛有 5.76 億像素,卻終究看不懂人心」?

原問題曾被改成:「人的眼睛有 5.76 億像素,但卻終究看不懂人心。」這句話有哪些問題?


「你有100億個腦細胞,卻盡想些沒營養的問題」。


心理學和圖像處理學是兩門學科


這個段子去年在微博上看到過,當時跟同學說還是不破壞小清新……
如樓上各位所言,這句話邏輯錯誤不忍直視。如果要很死理性派回答的話,下面這個樣子吧。

首先是人眼解析度問題,這個問題可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個是視網膜的解析度:視網膜上有兩種視細胞,錐狀細胞和柱狀細胞。前者分布在視網膜上一個叫中央凹的區域(大小1.5毫米寬),數量5百萬左右(注意是紅綠藍三種錐細胞的總共),負責人眼的彩色視覺,又稱亮視覺,即光照條件相對較好情況下的視覺;後者分布在視網膜的其他區域(盲點除外),數量120百萬,靈敏度更高,負責人眼的暗視覺,如夜晚。
從這個角度講,人眼解析度實在低的可憐,僅百萬量級,但為什麼沒有出現類似看低分屏時的顆粒感。機制比較複雜,原因之一是人眼是一直在動的(稱為眼動),除非你刻意去控制它。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在看人臉時,你視線的軌跡基本是五官所在範圍。

另一個角度是人眼視覺的空間解析度:由上述可知,中央凹很小,錐細胞的密度很高(遠超Nokia 1020),其結果就是人眼視覺有著很高的空間解析度(視敏度)。一般用角度來度量,理想條件下,人眼視覺的空間解析度為0.3角分(1°=60角分=3600角秒),援引[1]中數據。意思是說,理想情況下,在1m外的距離放一個類似國際象棋棋盤的黑白格子相間畫板,人眼可分辨出的最小格子寬度為0.09mm,當然實際情況下是很難達到這個極限的。

576百萬的由來
這個數字出自[1],源於作者考慮了這樣一個問題:「人眼視覺的等效解析度是多少」?即如果現在有一台顯示器擺在你前方1m處,佔據了你整個視場,它要有多高解析度你才能有如看到實物的感覺。注意此時你的眼睛是可以掃視整個屏幕的,即可以用0.3角分的空間解析度去觀察屏幕上的任何一個位置。
相當於一個半徑1m的球面,畫滿0.09mmx0.09mm的黑白格子,然後你的頭處於球心位置,這時在你的視野里一共有多少個黑白格子。作者給了這樣一個例子,按度數來算,考慮視場範圍水平120°,豎直120°,一個簡單的式子(請忽略這裡的些許不嚴謹)
frac{120	imes60}{0.3}	imesfrac{120	imes60}{0.3} = 576,000,000
576百萬就這麼出現了。
實際上人眼視野水平方向幾近180°,豎直方向大約100°,這麼算的話為720百萬,作者在文中也有提到。這個問題在YouTube的一個視頻「What is the resolution of the eye」[2]中有詳細討論。

也就是說,故事最開始是「人眼等效解析度」,後來「等效」被扔掉了,變成錯誤的「人眼解析度」,並被拿來……

[1]Clarkvision Photography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5Q3UXkGd0


PS:一覺醒來驚呆了,時差害死人,多廢話兩句。正如修改後的題述,類似的感嘆不是不可以,但是邏輯不夠嚴謹、硬傷太過明顯免不了讓人想吐槽,所以,能少一個就少一個吧…


顯卡幹不了CPU的活

=============
一個抖機靈的回答,各位就不要太在意細節了,在下只是個計算機使用還算熟練(傲視本財務部-_-;)的財務人員。
但仍然感謝各位提出質疑的知友。對於顯卡能不能做CPU的事,我查到短乎上有個問題,去學習了下。CPU 和 GPU 的區別是什麼?
按照有的知友的評論,個人感覺,把顯卡替換成GPU,視覺效果可能更好,但很多計算機盲(無貶義)的朋友可能就存在理解困難了。
同樣的,顯卡換成攝像頭,雖然更合適,但效果上可能略差。


有人說這是文理科的分歧,但這分明是文理科都不通的水平好么……

「犀利的雙眼」和「朦朧的內心」是很常見的對比,現在為了突出5.76億這樣一個唬人的數字,硬生生引入「像素」的概念。眼睛本身是不具備像素這樣一個屬性的,普通人又很難理解像素的準確概念,這種化簡為繁、純粹為了唬人而用的修辭,沒有任何意義。

要真從理科生的角度來說,即使暫定5.76億的數據是沒問題的,但這5.76億:1根本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對比,究其本質,分明是試圖用(1億2千萬的視桿細胞+6百萬視錐細胞)VS(860億神經元+約5-10個860億的神經膠質細胞),還想看懂,分分鐘就被滅了好么……


心臟,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構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心臟外包裹著肋骨、血管、肌肉、表皮層……

別說看懂,就算你的眼睛有幾十億像素,心臟能被你看到,那都要出大事了。。。


因為5.76億實在是太小了……

5.76億的像素僅僅相當於24000*24000的圖,僅僅相當於250張1920*1200的桌面。
這點數據就算存成24位bmp也只有1.6GB,更別說什麼jpg壓縮了……
Win7的安裝盤都快4G了,你跟我說一個不到2G的東西能容的下一個人類AI外加[記憶]資料庫……
這個人得多低能

BTW
這裡默認 人心=人腦。不摳字眼。
以及就算人眼能讀取576萬億肯定也讀不懂。因為人心需要處理人眼傳輸的數據,那麼它的容量就一定要比人眼大。所以人眼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讀懂人心的。


這問題也就妹紙會問吧?答案我都想好了:

因為你衣服穿太多了啦!


放在文學語境里這句話還是挺有意思的。一個好幾億,一個只有一,算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然後得出「人心難測」的潛在結論。

但是,很明顯題主你沒意識到知乎有多少一本正經的理科生。

於是這句話瞬間就成了缺乏常識、沒有邏輯的笑話。

就醬。


因為沒有一個像素是靈魂的顏色。


全世界的狗每年要吐出17.92億顆牙齒,卻終究吐不出象牙。


好吧。
一位拾荒大叔曾經告訴我,如果他翻垃圾翻得足夠仔細,便能找回丟失的自己;

一位環衛工阿姨曾經告訴我,她每天都掃這兩條街,七年了,都沒掃乾淨心中的瑕疵;

一位碰瓷的大爺曾經告訴我,只要他演的夠逼真,就能騙過匆匆流逝的時光。


(段子來自網路。)


說到底修辭的作用和欣賞者的知識水平是有關的。個人覺得許多中國傳統文學使用的比喻、對比、引用等都會被淘汰。當人們有足夠的知識面之後,這些修辭會變的不再有趣且喪失說服力,這不是一件值得悲傷的事情。


誰說眼睛看不懂人心?人心已經被人類分析透了。你看不懂,應該是你的方法不對。
人心在胸腔裡面。如果要看懂人心,當然得挖出來解剖。細細的分析才能看懂其構造。
你要是只是對著人臉看,或者胸看,怎麼看得懂人心?


說人話!!


有人說答主答非所問,拜託先看看題主的問題好嗎?就是問「怎麼回應」而已。

語言(文學)中,如果這種小小的感概或者比喻、對比你還抓著死死不放仔細推敲,並藉此展現你優秀的學識和邏輯思維的話,真心覺得無聊了。我們應該能夠該感性的時候感性,該理性的時候理性,這樣才最好,不是么? 請不要忽視「同理心」的巨大作用,或許別人看完這段話都已經傷感至極了,你卻在那引經據典嘲笑別人秀優越,你讓妹子的易碎的玻璃心情何以堪啊?生活中如果每件事都那麼科學、理性的分析的話,或許就沒什麼樂趣了。

只是拋磚引玉,不是來拉仇恨的,請多多包涵,謝謝。

我沒有什麼惡意,真的。。匿了。
====================================================================
看了那麼多「科學理性高大上」的回答,我只想說。。活該你們一輩子沒有女朋友。 這麼感性這麼柔情的話,是人用來釋放情緒的良藥,如果我是女生,看到你們還目空一切的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人的眼睛到底有多少像素的話,真會覺得這些人夠傻的。

這句話不是應該像中學時評析古詩詞一樣的去誇讚它嗎,就好像這樣:這句話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用數據「5.76億」和「1個」進行對比,顯得強烈而又鮮明,用以展現作者對「人心難測」「世事難料」的彷徨與悲憤。而「終究」一詞更是用得絕妙,辛酸而又蒼涼得側面刻畫出作者的「無奈」。終而只剩下心寒眸酸…讀罷此句,便讓我想起了納蘭容若的那句古詩:

(前方長篇無聊冗長內容,請忽略)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兒,比翼連枝當日願。

  人生若只如初見。短短七個字,道盡多少悲涼的尾巴。初初相識,人若孔雀,本能的盡極絢麗,禮貌羞澀著收斂脾氣,綻放美好。而那些觀者也大都懷著欣賞,暗暗叫好,憐愛有加。久已,孔雀頹累,羽翼漸退,間或,還會轉身,留一光稀、褪色的突兀,逐生尷尬。生人如此,戀人之間也不能倖免。兒時,讀溫婉纏綿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總受奸人所害,卻也終能柳暗花明,雙宿雙飛。童話的結尾,會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便也認定從此,孟光接了梁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地幸福美滿、地老天荒。可長大後,看過許多支離破碎的章節,方約略明白,起初地兩情相悅總是美好,柴米油鹽卻也造就了紛爭煩擾,更不論,性格差異的細枝末節。人生若只如初見,願我們把邂逅時刻談笑自若、百無禁忌地剎那心動凝固。有情不必終老,暗香浮動恰好。無情未必就是決絕,我只要你記著,初見時彼此的歡笑。

  人生若只如初見,優傷的美麗只能定格在回憶中。也許哪天轉身而去,留下一個美麗的遠去背影。完美的弧線,會訴說著對昨日的依戀。也許,在我們認識的人中,有過誤會,有過得失,你就會想起初見時的美麗。或者,那天在某個特定的地方,故地重遊,突然發現多年未見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見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樣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感情呢?!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一句,實在是令人啞然。小時候看紅樓,從不願意去碰後40回。不是瞧不起高鶚,而是沒辦法接受:怎麼那麼好好兒的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變作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後來讀書,看到一句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才明白過來。原來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寫在水上的。那些波瀾和漣漪,在當時看來是驚心動魄,而長江滾滾,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流過,終無跡。

  年少的意氣風發,最初的感動和夢想,在時間的浸潤下漸漸磨滅;一見如故的親切,山盟海誓的諾言,只剩下一個依稀的背影。朋友是用來出賣的,情感是用來遺忘的,美麗是用來摧毀的,忠誠是用來背叛的……金甲的戰神披著天邊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恆的記憶,猜得中絢爛的開頭,又有誰見到了那早已註定的結尾?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麼深情的句子,居然是出自一個男子之手,我想,容若翩躚世間的時候,定是令無數少女為之傾倒。納蘭詞長於情也深於情,短處是有的時候過於直抒胸臆,顯得淺了,反而沒有多少餘味。比如這一闕,就有點這個毛病。但有了第一句話,整個的問題都可以忽略不計。

  初相遇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為抱著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會越來越好。所有的困難,都是微不足道,滿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沒有我,全部是你。

  「初見驚艷,再見依然」,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初見,驚艷。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

  流年似水,世事難料。許多既定的開始都有一個想不到的結果,所以才耐人尋味,不管是喜的還是悲的,是自己期待的還是自己拒絕看到的,矛盾和落差給這個世界太多的美麗。

  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往事都化為紅塵一笑,只留下初見時的驚艷、傾情。忘卻也許有過的背叛、傷懷、無奈和悲痛。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時光匆匆,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也許曾經一見傾心,但是再見之時,也許會是傷心之時。若是如此,不如初見時的那份感覺 ……

  深情的懷舊,原是美好的恍惚,記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彷彿時光倒流,繁花盛開。溫柔與感動,渴盼與 甜蜜,原來只是初初相見。潮生潮滅,滄海桑田,換了人間。所以,如果不能繼續,那麼,寧願切斷所有退路。願一切只若初見時般美好。初見驚艷,再見依然。但願再次見到你的時候,還有初見時那份心情。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不是嗎?

  相信每個人都對那個自己一見傾心的人永存記憶,記憶中的他她,或瀟洒英俊,風度翩翩;或美麗溫柔、似水柔情……是的,這是人與人的距離所產生的美感,得不到原來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可以擁有無盡的幻想,幻想中的他她可以永遠美好,永遠在鏡花水月之中迷幻著醉人的美麗……哪怕明知道這是自己心生的幻境,卻也足夠讓人沉迷其中……

  不明白的是,為何還有許多人竟然還會有再續前緣的想法。

  當某天,自己原本以為永不會再相見的他出現在自己面前,或許他還算風度翩翩,也還算瀟洒英俊,甚至比原來更增加許多成熟,但自己卻再也找不回,找不回自己原來如同小鹿碰撞的砰砰亂跳的心…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來秋風悲畫扇?!

我估計說到這裡妹子早就抱著你哭得梨花帶雨了…

Reference: 安意 《人生若只如初見》


連續幾天在日報上看見理科生在(xiu)吐(zhi)槽(shang),文科生終於坐不住了。
各位,不是每一個死硬理性派都那麼討人喜歡好嗎?
像Sherlock和Sheldon那樣的死硬理性派之所以能受歡迎,不是因為他們極端理性和對人際情感的無知!而是因為他們長!得!帥!
沒有他們的長相,你只不過是一個自作聰明的刺頭而已。

首先要聲明,我不認這句話的修辭是很妙的,但它至少是清晰的
——作為文學修辭而言這不就夠了嗎?
台灣有一則公益廣告,弟弟背著殘疾的哥哥去上課,底下有一行字「他不重,因為他是我哥哥」。
這句話有邏輯漏洞嗎?有!難道血緣關係能改變地心引力嗎?沒有!
但是難道你不理解,當這個弟弟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的心情嗎?

當然,我對這種故作婀娜的小清新也沒有好感,但是他們的問題絕不在邏輯的漏洞,而在於立意的膚淺。
當有一個人在感慨人心難測的時候,你能不能告訴他,「這其實也不壞啊」。
如果我們能輕易地看透人心,那初戀時的那種青澀忐忑也就不會再有了,剩下的只是機械的配對而已。
如果我們能輕易地看透人心,我們所謂的知己朋友也不再珍貴,畢竟看懂自己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所以,人心難測不正也是這個大千世界精彩的原因所在嗎?


視力再好也彌補不了腦殘。


第一,你的數據是錯的。
第二,你不會看。


前一句是被手機廠商寵壞了
後一句是被心靈雞湯寵壞了
當科技與藝術完美融合,你能感受到說出這句話的人那種幸福感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馬薇薇?
五個同事決定計算他們的平均工資,在大家互相不告訴薪水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在心理學研究中,我們用自己的思維來研究自己的思維,會不會受到自己思維的局限?
如何分析問題?可以有哪些特殊的分析角度?
邏輯學中,前提為假而命題為真的推論如何解釋?

TAG:邏輯 | 人際交往 | 邏輯謬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