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襄陽在古代軍事中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四戰之地,但是好像無險可守啊?


一切不以地圖為基礎的地理討論都是耍流氓!


襄陽地理地位如何,網上資料太多,不過一般人讀相關文字資料,往往一頭霧水,被各種地名和方位搞得頭暈腦脹。俗話說,一圖勝千語,其實在地圖上一看,其地位如何,立刻一目了然。

我隱去了所有的行政區分和城市標誌,拋開一切雜念和成見,只留下一張純粹的地形圖,這樣更有利於做出客觀判斷。


那麼從軍事角度看——或者說,如果這是一張即時戰略地圖的話,哪一個點最為重要?

顯然就是紅點處,即襄陽。


它正好處於一個盆地的十字路口,南北貫通,要經過這裡;東西貫通,也要經過這裡。四周的各條道路,都匯聚於此,繞不過去。所以無論你在這裡是建個炮塔還是修個兵營,只要這個口一堵住,整個盆地都在你控制之下。襄陽就如同一口濃痰噎在對手的喉嚨里,讓他鬱悶到吐血。


下面我們把行政標記放上去,再來看襄陽的地理位置有多牛逼。


先往南看。從襄陽南下,沿荊山(西)、大洪山(東)之間的宜城通道,一路可到荊州,進入廣袤的江漢平原,直抵長江。然後向西可以扼守宜昌,等於鎖住了四川出川的三峽門口。向東可以把江漢平原這個重要的經濟區掌握在手中。楚國想北上爭雄,問問中原諸侯鼎有多重,襄陽是其橋頭堡。郭靖為啥死守襄陽,也是因為襄陽一破,蒙古人便可長驅直入,進入長江沿線,切斷四川與江南聯繫,肆虐江漢平原。


更可怕的是,源自漢中的漢水過安康以後,在襄陽這裡朝東南流過去。在古代運輸不便,有這麼一條河跟著,其意義不言而喻。蒙古人就是打破襄陽以後順漢水入長江,攻取鄂州,南宋的防禦體系登時崩潰。

再往東看。襄陽向東,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中間從棗陽至隨州,從隨州趨安陸,向南直達漢口。向北,則可以控制大梧縣,這是江淮平原與長江流域溝通的西側通道。這附近有著名的義陽三關,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兩淮南下,若得此三關,則守軍自潰,俗稱三關盡毀。李自成和張獻忠一打下三關,左良玉立刻就散了。


其重要性,只要知道另外一條東側通道叫合肥,就該明白了。

再看北邊。從襄陽向北,是南陽盆地。向東北方向,過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間的方城通道,即可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原地帶。一冒頭就是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平頂山,再往東北,就到許昌了。這就是為啥關羽在襄陽、樊城水淹七軍以後,嚇得曹操非要從許昌遷都。沒辦法,人家一腳把通向中原的大門給踹開了,「威震華夏」四個字,可不是沒來由的。

還有一條路向正北,過魯山縣,沿嵩縣西側向北的陸渾,即抵達伊川,東都洛陽就在前方!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就鼓動這條路上的盜賊們鬧事,攪得曹操雞飛狗跳,以為關羽還要打洛陽。更早時候,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是從襄陽沿這裡北上,陳兵洛水,去問周王室的鼎有多重。


岳飛為什麼從鄂州起兵,非要先把襄陽打下來再談恢復中原?就是因為襄陽不奪,就沒有去中原的通道。

再看看西邊。從襄陽北上,走南陽西,沿伏牛山和秦嶺南麓之間的狹窄通道,走內鄉、西峽至大名鼎鼎的武關、商洛,從山區一出來,就是藍田,到關中了,長安在望。楚人看秦國不順眼,就從這條路去打咸陽,秦人看楚人不順眼,也是從這條路去打郢。無論誰打誰,都得經過襄陽。 李自成先在襄陽稱新順王,然後從這裡突襲西安,才有了大順天下。


當然,秦人其實還多佔一個便宜。漢水從漢中東流,經安康、十堰抵達襄陽,再經襄陽後折向東南(參看前面的圖)。秦人可以從漢中準備船隻,高高興興順漢水而下;而楚人就只能幹瞪眼,沒辦法,他們去打漢中得逆水而上,忒廢油了。後來到了三國,蔣琬也有這個打算,後來一琢磨,東下容易,萬一打不贏,撤退可就是逆流,太危險,沒敢幹。

所以我們能看到,襄陽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四戰之地。南通江漢、東接漢口、信陽、北上中原、洛陽,西去長安、漢中。中國發生大事的地區,總能和襄陽扯上點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補手繪地圖一張,簡化後的襄陽附近交通圖,這樣就一目了然,紅線為漢水。

現在你們能明白,為啥明明襄陽、南陽明明同在一個盆地,卻分屬河南、湖北兩省了吧?這是「分省而治」策略最典型的一個體現。湖北有襄陽把口兒,北部鄧州、新野卻屬南陽;河南掌控南陽和大半個南陽盆地,漢水卻落在襄陽。南陽盆地的幾條通道,湖北、河南各據一半。湖北要獨立,它沒辦法封鎖商洛、洛陽和方城諸道,中原大軍可以源源不斷地經南陽南下。河南要獨立,南邊襄陽卻不歸它管,隨州、荊州乃至漢中的部隊隨時可襲擊南陽,如芒在背。等於誰也沒辦法把整個南陽盆地掌控住,更沒辦法關上所有門。


雖然元代開始分省,但這個「山河相制」的策略,可不是元代才有的。以南陽盆地為例,漢代屬荊州,可在郡這一級卻一分為二。南陽——當時叫宛——和盆地大部屬南陽郡。而位於盆地南大門的襄陽卻屬南郡,和更南邊的宜城、江陵形成一個行政體系,分割思路和現在是很相似的。


一生俯首拜親王!!!

先看襄陽周圍的主要城市圖

南路下荊州,順流而下,過江陵,至江夏(武漢),曹操就是走的這條路,最後折在了赤壁

東路過隨州,走大悟毀三關,南下武漢

三關盡毀中的三關

北路攻許昌,悲催的二爺!

西路,秦楚死磕走了無數遍,不知道白起是不是走的這條線,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也就是後來的荊州

---------------------------------------------更新-----------------------------------------------------------------------------------------
以前手工設置的三國城市圖,紅色標誌處即是襄陽,從中就可以看出,襄陽絕逼是咽喉要地!諸葛亮《隆中對》有云: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宛、洛就是宛城和洛陽,出秦川是指從漢中北取長安,一個取東京,一個取西京,想想人家那時候可沒有百度地圖,就能有這大方略,太厲害了!


http://www.maps-for-free.com/
這個看的更直觀點

---------------------------------

三國地名 Google Map
三國志 - 地名古今對照
軍事專題-&>布局天下-&>二 南陽盆地
南陽盆地處於秦嶺西麓、伏牛山、方城山、桐柏山、大洪山和鄂西北山地之間,由漢水支流丹江、淅川、唐河、白河等河流沖積形成。

  南陽盆地象是關中、漢中、中原與湖北四者之間的一個旋轉門,四面都可進入,四面部可出擊。以盆地腹地為中心,向西沿漢水幹流上溯,可以進入漢中地區;西北入武關可進入關中;由襄陽下漢水則可進入兩湖地區;由淅川河谷上溯可人伊洛河谷;其東面山地罅漏甚多,可以進入中原腹地。

  對於南陽的這種地理形勢,李綱曾有很好的論述。他說:「南陽,光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陝,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財貨;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李綱所論是著眼於南宋抗金作戰的形勢所需,但對南陽盆地的地理形勢及其與周圍地區的位置關係透析甚探。

  隨著歷史的變遷,有些地域的地位會有所變化,但南陽地區的地位一直都很重要。春秋戰國時期,南陽盆地的方城山、漢水本是楚國賴以對抗北方諸侯的國防險要。戰國時期,秦據武關,攻取南陽盆地之後,這裡遂成了秦脅楚、攻楚的一個前進基地。秦末,劉邦下南陽、人武關,率先入關。楚漢戰爭時,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漢軍形勢吃緊,劉邦也曾由武關出宛、葉,吸引楚軍南下,減輕成皋一帶的壓力。七國之亂時,也有人提議由江漢趨武關,入攻關中。王莽時,劉伯升、劉秀兄弟起於南陽,昆陽一戰,擊破王莽主力。東漢末,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曹操提議袁術率南陽之軍,屯丹、析,八武關,以震三輔。曹操平定北方後,略取荊州,即由南陽下襄陽。三足鼎立局面初成後,關羽則曾試圖攻襄陽以趨宛、洛。東晉時,桓溫北伐,先自襄陽人武關,進抵灞上,震動關中;後又自襄陽北進,在伊水北岸擊敗羌人姚襄,收復洛陽。劉裕北伐後秦,自荊襄北上之軍入南陽後兵分兩路:一路趨伊洛從南面進攻洛陽,一路入武關牽制關中秦軍,配合潼關正面的進攻。劉宋元嘉北伐,也曾循劉裕舊轍,遣軍由襄陽經南陽北上,人三川河谷,攻弘農、潼關。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不久,便一再親自統兵攻取南陽、進趨襄陽。東西魏對峙時,東魏高歡發軍三路攻關中,遣高敖曹率軍由南陽入攻武關。唐初,朱粲割據南陽.唐擊破的朱粲,並由此南下平定了割據荊州的蕭銑。宋金對峙時、岳飛自襄陽北出.收復穎昌、鄭州、洛陽等地。金海陵帝南侵時,吳拱先是固守襄陽,後又由襄陽北出,向河南發動反攻,連復新蔡、蔡州、鄧州等地,以牽制從淮河方向南侵的金兵。蒙古攻金.拖雷率軍從南宋借道,由漢中出南陽以趨汴京。蒙古攻南宋,中路軍往往自南陽而下荊襄,後更不惜以五年的時間攻襄陽,以動搖南宋國防根本。

  前面章節中也已說過,從全局的角度看,南陽盆地具有東西伸展、南北交匯的特點。無論是在南北之爭還是在東西之爭中,南陽都處在其對抗的前沿。

  南北對峙之際,南方對抗北方的軍事防禦線通常從東南的長江入海口向西延伸到甘肅的東南部,南陽盆地南部的襄陽便處於這條漫長防禦線的銜接樞紐的地位。襄陽和南陽這兩座重鎮代襄了南北雙方在這片地域內利害關係的對峙和膠著。北魏與南朝在南陽與襄陽之間的角逐比較典型地反映廠南陽盆地在南北關係中的地位。南北對峙時,南北雙方往往各據襄陽和南陽而分享南陽盆地。

  在東西之爭中,南陽盆地又是關中與東部地區之間的交爭之地。潼關地勢險要.猶如關中的正門,武關之險不及潼關,且距長安路途偏遠,猶如關中的側門,由三川河谷入攻潼關較難,而由南陽盆地入攻武關較易,故東部勢力入攻關中,多不忽視由南陽入武關這條途徑。由關中東出,出潼關即進入三川河谷,出武關即進入南陽盆地,三川河谷空間較小,易於陷入膠著的對峙,而南陽盆地空間較大,可以縱橫四齣,而鮮有陷入僵局者。因此,無論是入攻關中,還是自關中東出,南陽盆地都是一片富有吸引力的地域。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荊州也。

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漢置江夏郡、治沙羨。劉表鎮荊州,以江漢之沖,恐為吳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黃祖守之。孫策破黃祖於沙羨,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

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請得而備言之。從來之善用荊州者,莫如楚。楚都於郢,而其爭中原也,則在方城漢水之外,是今日襄陽以北地矣。------唐人以鄂州為江漢之重鎮,皆昔郢州也。及南宋之衰也,襄樊陷,兩郢傾,而鄂州之防急。以伯顏之強狡,不敢輕犯鄂州者,誠畏其險也。及取鄂州,而東南遂不支矣。是上流之形勝,誠莫切於武昌也。若夫襄陽者,西晉用之,則以亡吳;蒙古用之,則以亡宋。次則西魏用之,亦以亡梁。苻堅之陷襄陽也,不知襄陽之可以覆晉也。西魏之擅襄陽也,不知亡梁之資即覆陳之本也。間嘗謂南國之周瑜,有用襄陽之志,而無其年;關壯繆有用襄陽之勢,而無其智;庾翼有用襄陽之識,而無其力;桓溫有用襄陽之力,而無其誠;南宋諸君子有用襄陽之言,而無其事。於岳武穆,可謂聞其語矣,見其人矣,而又廢於讒賊。然則千百年來,北人以襄陽並東南者有之矣,南人未有以襄陽而清關、洛者也。要以襄陽為天下之要膂,則自若矣。

客曰:「予聞之,武昌,水要也;荊州,路要也;襄陽,險要也。今由子之言,益信三郡之於楚如鼎足,然殆未容以優劣視歟!」

余曰:「三要之說,亦未盡然。襄陽殆非武昌、荊州比也。吳人之夏口,不能敵晉之襄陽;齊人之郢州,不能敵蕭衍之襄陽;宋人之鄂州,不能敵蒙古之襄陽矣。昔人亦言荊州不足以制襄陽,而襄陽不難於並江陵也。三國爭荊州,吳人不能得襄陽,引江陵之兵以攻魏,輒破於襄陽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眆襄陽,襄陽挾魏兵以來,而江陵之亡忽焉。魏人與蕭以江陵而易其襄陽,亦謂得襄陽而江陵之存亡我制之也。五代時,高氏保江陵,賴中原多故,稱臣諸國,以延歲月。宋師一逾襄陽,而國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襄陽,不攻江陵,而攻兩郢也,亦以江陵不足為我難也。噫!孫氏有夏口,有江陵,而獨不得襄陽,故不能越漢江尺寸地。晉人有襄陽矣,乃謂漢水之險,不及大江,甚且輕戍江北,重戍江南,何其無志於中原也!幸而是時北人無能用襄陽者耳!彼襄陽者,進之,可以圖西北;退之,猶足以固東南者也。----觀宋之末造,孟珙復襄陽於破亡之餘,猶足以抗衡強敵。及其一失,而宋祚隨之。即謂東南以襄陽存,以襄陽亡,亦無不可也。」

客曰:「然則國家省會之設,何以不於襄陽,而於武昌?」余曰:「此亦因已然之跡,未究其本耳!漢都長安,而荊州首列南郡;晉都洛陽,荊州先治襄陽,平吳之後,改治江陵。---蓋天下之形勢,視建都者為推移。藩屏之疏密,視建都之向背何如耳。六朝、南宋,以中原既失,僻在東南,武昌不得不為重地。元起於北方,去東南最遠。當伯顏之破襄、郢而東也,宋人舉國以爭鄂州矣。伯顏於是多方以圖之,既得鄂州,周覽山川,以為江南要地,亟請城之,為規取江南基本。其後因之而行省建矣。---所謂因已然之跡,而未究其本者,此也。

客曰:然則襄陽可以為省會乎?曰:奚為不可?自昔言祖中之地,為天下膏腴,所謂上可以通關、陝,中可以向許、洛,下可以通山東者,無如襄陽。由武昌而北,非不足以叩三關,動申、蔡,然而取道紆迴,不如襄陽之徑且易也。」

客又曰:「建國於東南,襄陽亦可以為省會乎?」曰:「東晉時,已僑置雍州於此矣。昔人謂東南可以問中原者,莫如襄陽。---襄陽在東南不後於武昌也。然酌其中,當設省會於武昌,而建帥府於襄陽,以全楚之資力,供襄陽之指揮。---彼武昌者,自守或有餘,攻取或不足。且夫陽邏既下,而道出武昌之東門;嘉魚可來,而敵在武昌之南渚。漢口之重兵,吾虞其未可專恃矣。至於夷陵險要,自古所推;而施州山川環結,土田蕃衍,隋唐以來,皆為郡縣,今等之於要荒矣。竊謂夷陵建郡,而以施州屬之,增置屬邑,南北相麗,既以通楚、蜀之援,亦以厚巴、夔之勢,或亦圖國者所當計及歟!


親王講的草雞好啊!
不過小可覺得尚有一點需要補充,親王的著力點放在襄陽周邊以及戰國時代,似乎忘了大戰略方向。

--------------------------------------------------------------------------------------------------------
天朝古代出現南北對峙的情況並不少見,不管北方政權的大本營在長安還是洛陽還是北京,南方基本大本營基本都在南京。(這裡鄙視一下宋高宗,要不是他膽小跑到了杭州,我都不要加這個基本了。)
一。為什麼總是南京
先來解釋這個問題。這是孫權的東吳政權有直接的關係。
本來江東都會是在蘇州,戰國時期吳國的首都嘛。孫權繼承了父兄事業,略定江東之後,就開始企圖北方的徐州和上游的荊州,為了更好地指揮戰事,就把大本營牽到了南京這個更靠近徐州更靠近荊州的所在。
這樣南京就第一次稱為了都城。
三國統一之後,很快西晉就瓦解了,政權南遷,要知道在當時的生產力下,又經過戰亂,興建一個新的都城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於是很自然地沿用了孫氏吳國的都城南京。
東晉之後的宋齊梁陳,都是前朝權臣篡位戲碼,政權上其實有著繼承的關係,所以依舊是南京。

說來說去,其實就兩個原因。
1、孫權為了戰爭需要,選擇了南京
2、生產力低下,之後的南遷政權無力興建新的都城,沿用南京。(當然這裡面也和南京的地理位置有關,這裡就不展開)

二、南京和襄陽有什麼關係
因為南北對峙,所以南京的敵人多從北方而來,陸地上的對抗講究守江必守淮,水路上的對抗講究保揚必保荊(這裡的揚州荊州是廣義上的)。守江必守淮這裡就不展開了。

保揚必保荊的原因很簡單,長江!一旦敵人佔據了荊州(湖北),順江而下,南京就危險了,所以荊州(湖北)很重要。
這下就回到了親王的回答上了。
要想控制住整個荊州(湖北),襄陽的重要性就突出了。

這是一個完整的戰略鏈,鏈條的首端是襄陽,尾端是南京。


超級流量警告!!!
雖然親王已有雄文在前但是小生還是辛苦收集了1234年-1279年蒙宋對峙形勢圖,供大家茶餘飯後一看。同時大家請留意襄陽城何時破,南宋何時亡。(抱歉請無視WIN8水印)
一、1234年正月,蒙古剛剛滅金,蒙宋疆域圖。南宋防線大致由西起大散關(寶雞以南關隘)---秦嶺---襄陽(南陽盆地)---伏牛山、大別山---東至淮河(以廬州、滁州、揚州為東線戰略支撐)構成防線。

二、1234年。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趙范節制江淮軍馬以為策應,正式下詔出兵河南。不久,全子才收復南京歸德府。隨後向開封進發,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全子才佔領開封后,後方沒有及時運來糧草,以至全子才無法繼續進軍,貽誤了戰機。半個月後,趙葵又兵分兩路,在糧餉不繼的情況下繼續向洛陽進軍。宋軍到達洛陽,遭到蒙軍伏擊,損失慘重,狼狽撤回。留守東京的趙葵、全子才看到戰機已失,加上糧餉不繼,率軍南歸。史稱:端平入洛

三、1235-1236年。端平入洛使蒙軍(窩闊台)找到攻宋的借口由此開始了攻宋戰爭。蒙軍主攻大散關(四川戰區),襄陽(京湖戰區),廬州以東滁州、揚州(兩淮戰區)一帶宋軍防線重要節點。因長江天塹難渡,宋蒙對峙必須先取四川,順流東下,一舉滅宋。四川成為蒙宋必爭之地。

四、1237年,此年蒙軍依然延續兵分三路攻宋。這裡主要講西線蒙軍由秦(甘肅天水)、鞏(甘肅隴西)入蜀,四川制置使趙彥納調曹友聞控制大安軍以保護蜀口,曹友聞部退守陽平關,在關外設伏蒙軍勢眾曹友聞全軍覆沒蜀口被打開宋軍殘餘集中在利州、劍門,蒙軍決定兵分兩路:一路避開劍門,從陽平繞劍門以西直取成都主力則進攻利州和劍門,約期會師成都10月,蒙軍攻破利州朝天關入利州攻佔劍門關10月中旬以後,兩路蒙軍進到成都附近成都府只有千人守衛10月24日,成都失陷大屠殺約200萬。

五、1238年,蒙宋處於戰略相持階段,京湖戰區,兩淮戰區防線依然穩固。襄陽,廬州依然在宋軍手中。圖中粉色點為廬州今合肥大致位置。此時,大散關、漢中已破,四川戰區岌岌可危。

六、1244-1247年,1242年以後,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政治上選官吏,經濟上屯田,繼承彭大雅的防蜀經驗,采冉氏兄弟修築山城。移合州城於釣魚山,並推廣之,以重慶為中心,根據蒙軍入侵路線,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岷江、和長江兩岸的雄山峻岭上建立很多依山制江的據點,棋布星羅於四川全境,控扼水陸要道,構成一個全面縱深的防禦體系。忽必烈吸取窩闊台汗全面進攻而導致兵力分散難以突破南宋長江防線的教訓,根據宋軍堅守蜀、襄、兩淮正面戰場的情況採取先攻取西藏、大理的戰略以便繞道西南,攻其腹背且繞出江源上游,使失去天塹之險戰略構想開始攻取大理。

七、1253年,圖中可以看到,拿下西藏後蒙軍開始全力進攻大理。

八、1257-1258年,蒙軍攻破安南,安南王請降 。同時蒙軍在利州(今四川廣州)修建城池「欲為取蜀之計」堵死宋軍的北進大門,即防範宋軍北犯漢中。1257年8月,蒙軍進一步實施既定,「由蜀攻上游」順流東下、與南下的忽必烈、北上的大理蒙軍北上會師鄂州(古鄂州即今武昌,馬伯庸已解釋之),然後東下臨安(杭州),一舉滅宋的戰略。

九、1259年,蒙軍兵分兩路,一路:駐大理蒙軍北上欲與忽必烈會師古鄂州破橫山寨(廣西南寧東),避開老蒼關略宋廣南西道,破宋軍6萬經貴州(廣西貴縣)、象州,回搗靜江府、略辰(湖南沅陵)、沅(湖南芷江)向潭州進發迂迴數千里,1258年11月擊破向士壁軍抵達潭州城潭州守將向士壁極力守御,並派軍襲擊蒙軍後軍。另一路:忽必烈領軍由大勝關(河南羅山縣)張柔由虎頭關(湖北麻城縣)進兵,8月底,蒙軍到黃陂,前鋒到長江北岸,9月,蒙哥死訊傳到忽必烈跟前眾人以「北還以系人之望」 ,但忽必烈企圖立下戰功以便於爭奪汗位的資本在陽邏堡(湖北新洲縣西南)以西三道渡江主力沖向鄂州部分兵力攻向東南攻佔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南)瑞州(江西高安)水軍進至岳州,以掩護主力圍攻鄂州 。此時襄陽已破,圖中黑點為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城)大致位置。

十、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南宋獲得喘息之機。

十一、1274年,經過對南宋來說是苟延殘喘的14年休養生息後忽必烈捲土重來,劉整以瀘州降蒙後,建議「首建取襄陽之策」,認為「攻蜀不如攻襄,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下也」 決定「先攻襄陽。從圖中依然可看出忽必烈攻蜀不成後立即改變進攻重點,改由破襄陽攻取鄂州。而宋軍則希望攻取成都後北上取漢中已有所圖。即1270年,宋軍反攻到成都地區,戰事相持。

十二、1275年以後的事我不想多寫了,看著難受。主要進攻方向為取荊襄之地,已鄂州為據,下九江,圍揚州,占建康,入臨安。後來就是陸秀夫崖山負帝投海,再後來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被毆篇已完結-----------------------------------------------------------
以下是敬諸葛武侯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圖中紅色箭頭為隆中對既定方針。綠色箭頭為孫碧眼之呂蒙後抽爆菊路線。黃色箭頭為鄧艾奇襲陰平。


襄陽在歷史上最快被攻破是在
1948年,7月2日——7月16日,兩周。攻城指揮官:王近山。
襄樊第十五綏靖區司令長官是康澤。此人在黨國歷史上大大有名,黃埔三期,莫斯科留學,
領袖侍從,剿共先鋒 ,復興社元老,三青團聯合創始人……派他鎮守襄樊足見常公對此地的重視,但康澤一生專搞政工和特工,沒有大兵團作戰指揮經驗,敗不足惜。
副司令長官郭勛祺亦非庸才,軍史戲稱「黨國第一悍將」,1935年1月曾於土城青杠坡指揮一個師力挫紅軍三、五軍團(紅一軍團後回援),當時紅一方面軍參戰的有:一位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兩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三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劉少奇、楊尚昆)、五屆國防部長(彭德懷、林彪、葉劍英、耿飈、張愛萍)、七大元帥(除未隨紅一方面軍主力行動的賀龍、陳毅、徐向前),另有1955年授銜的將官百餘人,土城戰役因此成為軍史上「規格最高的戰役」,交戰結果是雙方打成平手;同年
11月 郭勛祺於百丈關協同擊退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這兩場戰役足見其指揮能力,但他出身川軍,受制於康澤,沒有什麼發揮餘地。


襄陽是秦嶺—淮河這條線上中間薄弱的地方(江漢平原)的支撐點。南北對峙的時候,誰想發動進攻,最佳方案不是去跨淮河,更不是去翻秦嶺,而是從江漢平原突破。在江漢平原上的戰役,誰佔有襄陽這個易守難攻的要點,誰就非常主動,各種戰術(包圍與反包圍)就更加容易。

如果在世界上找一個類似的情況,那就是烏克蘭平原上的利沃夫。那裡的地形也是類似,東西歐之間對峙,要想突破,不是去翻越北面的沼澤,也不是在巴爾幹上一條條跨河,而是從利沃夫附近的平原突破。利沃夫就是一個類似於襄陽的支撐點。


生於斯 長於斯
我對這片土地有著濃厚的感情
寫過很多分析 卻一直不敢觸及家鄉
因為熟悉 所以不敢妄加評論
現今動筆 也是有點思路 想法 不吐不快
權當個人見地 貽笑大方

「襄陽上流門戶,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
如果要談襄陽發展 必須從目前湖北整體發展形勢 著手
以武漢及其周邊大武漢圈城市為限 整個湖北的經濟地域 逐步 分為 武漢城市圈 襄陽 宜昌 十堰
武漢近年 經濟發展形勢大好 逐步轉型成 重工業 港口運輸業 高附加值先進位造業 及人文教育業舉頭並重的複合型城市
隨著整個大武漢 進入高速發展的提速階段 其積壓許久的城建 市容 排污 交通等問題也會在接下來的一攬子配套計劃中逐一改善
宜昌則以其得天獨厚的 地理及政策優勢 正逐漸發展為一個世界水電旅遊名城 同時隨著宜萬鐵路的開通 宜昌又擔當了華中地區通向
東南地區的調度角色 宜昌未來發展值得看好 但受限與城市規模和勞動力流失 宜昌現階段的發展更多的是通過調和國家政策 配合地方特色
通過局部地區的發展 帶動整體城市建設完整性的提高 但隨著未來宜昌磷化工產業的逐步成型壯大 完全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獨特的地域經濟發展標杆
十堰是典型的移民城市 但隨著汽車重工業基地的轉移 本土支柱產業缺失的後遺症逐步顯現出來 輕工業發展疲軟 城市配套設施落後 一切都處於一個南水北調後 百廢待興的局面 但十堰有武當山 十堰還有二汽留下的重型車基地 如何將十堰未來的發展統籌成大型商務車生產基地和城市人文旅遊風景大市 拭目以待
襄陽 歷史文化名城 三國名相諸葛故居 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中國十大魅力城市
一連串的高帽子砸下來 讓襄陽人 臉上紅潤有光
我們愛這片土地 愛的越深切 越能感覺到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 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
城市定位
襄陽在歷經數次的產業變革 和公轉私 企業合流 南水北調等一系列關鍵性事件後
註定已經不適合成為以重工業為發展中心的工業城市
應逐步轉型為 宜居城市 旅遊城市 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輕工業或大型工業配套設施零部件生產基地
將現有的區域政策優勢 統籌整合起來
向真正的大襄陽邁進
1.今年回家 感觸最深的就是堵車 襄陽的城市交通 城市配套設施跟不上城市經濟建設發展 這是不爭的事實 城市規劃格局在襄陽改地級市時 是沒有考慮到現有的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的 但之後的道路建設 公共設施建設 仍然沒有體現出一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應有的氣勢 要拿出大襄陽的豪邁 在保證住戶利益的情況下 適當拓寬交通主幹道 或者 直接 高架橋走起來 鄧城大道已經是目前襄樊道路建設的標杆 但這種雙向八車道 在全國與襄陽同等行政地位的城市市區 隨處可見 原有道路格局如果很難變化 那麼新建的主幹道必須以雙向八車道作為基準 否則就連公交車路線 都無法延伸
2.市區城建仍顯粗糙 更遑論 縣區城建了 小攤小販 不是趕 而是應該引 應像對城牆邊的紅棚子一樣 划出固定區域 給這些流動商販 如果建設漂亮了 完全可以走成士林夜市路線 但飲食安全問題一定要抓 政府應適當投入成本 城市的特色不只是 華麗的光景 同樣的民計 民生也是值得一看
3.仿古一條街 可以繼續建 但不能刻意為之 本地人不覺得 但每個來襄陽的外省人 看到照明台的時候 其實還是很激動的 鼓樓商場為什麼要建在照明台 一直覺得匪夷所思 可以向荊州街 劇院那邊轉移 然後清理鼓樓後面巷子里的髒亂差 同時在那個爛尾樓前面一條街 專門划出一塊 給前面的攤販 同時 巷子里可以 建 本地特色飲食的一條街 旁邊是照明台 後面是仿古一條街 而鼓樓原址可以括建博物館 紀念品商店 不要在意一時的成本投入 和稅收得失 長久看來 是對襄城打造宜居招商旅遊名城百利而無一害
4.襄樊招商環境 仍然有待發展 無法給予省外企業的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和堅定的投資信心 是很糟糕的 在現階段看來 地區發展靠的仍是外省投資的助推 國資委在襄樊疲軟 無可奈何 襄陽要想發展起來 得靠自己 得有著走出去 拉進來的思想 官員商人思想都得變一變 多調動 多掛職 多鍛煉 多學習 沿海那一套我們學不來 完全可以去內陸近年發展迅猛的標杆城市學習嘛 如何抓住華中經濟建設提速的契機 全國生產行業的範圍性轉移的浪潮 讓襄陽的發展便宜行事 藉機上位 是近年來最應該重視的問題
5.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最不缺的就是歷史名人 但如何把歷史文化名城的旗號打出去 怎麼讓襄陽這個辭彙 提升在旅遊選擇範圍的頻率 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專業性的學者 或宗教人士 應和普通的旅遊大眾劃分開來 歷史文化名城 不單單只是一個旅遊名城 而應該將那種歷史的濃郁底蘊發散出來 身為一個襄陽人 自己本身就不關注 又遑論 其他省份的人民呢 不要一提起襄陽 就是諸葛亮跟郭靖 襄陽風騷墨客多 吃齋念佛的超脫高人也不少 釋道安 習鑿齒 東晉倆大巨擎 辯論「四海習鑿齒」 「彌天釋道安」 這種很有趣的典故完全可以拿出來大做文章 最好先出本 襄陽歷史典故籍 襄陽學生初中必讀課本 只有當本地人 重視了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 才會真正的讓其具有歷史文化名城的傳承意義 外省的朋友來 照明台是雄偉 護城河是霸氣 但其歷史典故 一問三不知 不禁讓人嗟呼唉哉 所以 想要讓自己的故鄉擔得起歷史文化名城幾個字 我們得先把歷史文化給了解清楚咯
6.來襄陽必來 古隆中 但古隆中的現狀 要麼投入大筆資金 不惜成本的改造建設 把古隆中真正打造成一個4A級景區 配套設施 交通往返 景點食宿 必須統一規範化 否則 與其讓興緻勃勃的遊客 失望而歸 還不如 棄之於閣算了
現在鳳凰溫泉也已經基本建設完畢 黃家灣 古隆中 鳳凰溫泉 三個景區 可以串聯起來 把整個旅遊產業徹底盤活 真真切切的打造出襄陽旅遊品牌 虛名累人 但若有其實 何懼虛名呢
7.襄陽的市區經濟建設 城市發展 遠遠甩開 襄陽其他縣市 發展不均衡 一方面是由於政策的傾斜性 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 其他周邊縣市的發展局限性 或交通 或環境 或二者皆有 東部沿海加工產業的內陸轉移 襄陽具有優越的承接能力 完全 可以發動官員 本地企業 去往遊說
將部分的輕工業 加工業 轉移過來 一方面為地方提供稅收一方面增加了區域流動人口 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的各個行業的發展
縣市特色的農產品 農作物 不能再依賴簡單的 原材料性銷售 應由地方政府領頭 大力 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 同時最好能派出有經驗的人員
去外地開拓考察市場 讓襄陽的深加工農場品 變成直銷 零售模式 真正 實現 產品材料附加值的提升 切實增加地方農戶收入 生活水平的提高
8.襄陽的高等教育 在全國整個教育行業浮躁 處於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優化過程時 不妨將戰略眼光轉向 業已成型並且市場廣闊的職業技術學院 按目前一般本科私立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擴招統招的必然結果而論 襄陽人一定要率先改變思想 不是因為要讀大學而讀大學 讀大學是手段 不是目的 找工作才是目的 優渥的薪水待遇才是目的 那麼在能實現一般目的的前提下 同樣投入產出 按照中國逐步產業規模化 向歐美髮達國家靠攏的趨勢 一門專業性技能更符合個人長遠發展 同時應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專 職校的門檻 同三本 獨立學院 差異化 重點培養實際動手能力 紮實的專業技能 無論事向外輸出高等勞動力 還是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 未來都是值得看好的 P.S. 我在UNB 最深的感受 就是NBCC的火熱程度遠比國立大學UNB火熱的多 甚至在前些年 SJ市要取消UNB sj分校建制 加建NBCC, 很多東西不是看不透 無怪乎國人的一個面子問題 所以良莠不齊的獨立學院才得以興盛泛濫.
9. 反哺於民 大學生的培養 是公共資源的整合 是一個大方面的社會有償性培養 襄樊學院是襄陽現在最高學府 由於近年對本地學生實施的優惠政策 也成為了本地考生的第一選擇 我一直很佩服從農村考出來的孩子 無論自尊心 獨立性 還是勤奮程度 一般都高於城市學生 因為走出來的不易和對生活的理解 較城市學生更為透徹 與其 大興大學生村官 讓一群沒有威望沒有基層經驗不了解農村社會關係的毛孩子去實踐新一代的知青上山下鄉 不如把機會更多的給予這些本來就來自於農村的考生 大學生村官 更多意義上就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 並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發展不均的問題 但大學生村官制度的不成熟 一些基層官本位思想嚴重 限制阻礙工作的開展 同時各層級缺乏對政策適用性的認識和大學生本身不成熟 眼高手低 不切實際 妄圖以自身理論的高度干涉甚至改變一個村子的建設 都是現今存在 有待整改的問題 從農村考生中培養新一代大學生村官 其實不失為一個解決之道 本地農村考生 更了解 體會更深 其地方基層的經濟建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更能有代入感的去發現工作開展中的弊與利 同時 大學生村官待遇問題 在 靠助學代管走上大學之路的貧困學子而言 可以參鑒師範院校的 減免學費 服從分配的制度 既能從根本上緩解就業問題 也能更實際的促進農村幹部素質的提高 唯一需要注意的問題 是盡量讓其選擇性 避免功利性的因素 而更符合其個人意願 這也是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真正想做到卻沒能完成的事
10.去躊躇主義 內陸城市和沿海發達城市 官員最大的區別 就是 思路的開闊性和膽識 所以一個地方的發展 在於高層決策思路的突破 如何把在經濟發展浪潮中湧現的新思維 新創意 能夠成功借鑒 並且本土化 這更依賴於官員本身的知識和膽識 官員在位 如果更多的思考如何在任內保持基調不變 發展思路不變 僅在一些皮毛上下功夫 而在大變革大發展的層面上 猶豫不決 害怕承擔責任 是很難真正促使一個地方發展產生本質變化的 所以優秀的新生官員 應盡量做到能不斷以改革創新的精神 研究新情況 解決新問題 能不受條條框框的影響 能在必要時突破舊體制 舊經驗 敢於承擔風險 推進事物向積極方向發展 同時敢於直面社會領域和工作全局中的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結合實際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方案 並且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到果斷抉擇 善於決斷 這樣對一個處於高速發展中的新襄陽才能更好地起到良性的導向作用
11.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的融資困局 襄陽的中小型民企同全國大多數二三線城市一樣 ,面臨著「兩荒三高」的困境,近年來由於貸款政策的收緊,融資荒的問題顯得格外突出 , 當前也要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對中小企業貸款給予更多的支持,2012年,銀監會下發了《關於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適度提高小企業不良貸款比率容忍度,已在讓金融資源更多地向小企業傾斜,以緩解當前一些企業出現的「錢荒」現象。這是長久以來最令中小企業感到高興的政策之一,被業界稱為「銀十條」。但是「銀十條」還只是個框架性的東西,一些優惠條件有待進一步量化明確,需要出台更加具有實際操作性的細則。銀行在金融資源配置中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如果僅依靠傳統業務模式與風險管理理念,必將難以有效解決這個難題。銀行聲稱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但實際上,增加的貸款大多落實在了有一定規模、有較強實力的「中等企業」身上,而真正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主要是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很難獲得貸款。據全國工商聯調查,規模以下的小企業90%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係,微小企業95%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係,因為這些真正缺錢的企業缺少抵押物,找不到擔保人,也就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所以,商業銀行必須轉變觀念,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積極創新融資服務,開發金融產品,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貸款支持。 建立健全完善的擔保體系是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一項重要措施。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問題。而通過企業之間的聯保,在利益共享的同時也實現風險的共享。加快金融體系的創新,應進一步擴大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的試點,最好能讓民間資本籌建專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專業機構。對民間借貸進行規範化、合法化,引導民間資金流向專業的中小企業銀行,最終投資到中小企業


基本同意@王逸夫所述核心觀點。
南北分界線,自東向西,三段:
淮河段(今已被蘇皖強拆分割)。
大別山-桐柏山-武當山段(今鄂豫界)。
秦嶺段(今陝西跨入漢中,號為插入巴蜀一隻腳)。

中段薄弱,襄陽,又在中段薄弱之處,實為要塞之所。得襄陽,中路切斷南國防線,又可順流而下直指南國的統治核心江南。

不貼圖了,大家自己研究下地形圖,很明朗。


@馬伯庸 說得很好。同理,可以看看山海關和街亭的衛星圖。其中山海關的圖我4年前曾在天涯上分析過。看了圖就知道袁崇煥要豪賭關寧錦防線和殺毛文龍的原因了。


去網上搜一篇在天涯上的帖子《地緣看世界》,裡面講的很詳細,不止有襄陽,各種地緣知識都有。大體上來說,襄陽西邊是四川盆地的大山,東側是大別山,再東是江淮水網地帶,不適合北方軍隊。因此只有襄陽是適合北方軍隊進入南方的通道。


歷史文獻,包括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有關地理的描述,都是重要的作證資料。
杜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襄陽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即,唐代,西南地區如果要北上中原,最快捷的通道便是襄陽。


不請自來,關於襄陽的地理位置究竟有多重要,馬親王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比較詳盡了,我說說我的分析。
左圖右史,歷史離不開空間,地圖先拿上來。
--------------------------------------------------分割線(持續更新中,滿50贊繼續更新)

圖為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南宋與金對峙時期的地圖,歷史地圖,年份是1142年。宋金之間大致是以大散關到淮河一線為分界,而襄陽府在這東西對峙接近一千多公里的漫長距離中處於正中心位置。這個中心位置不只是對於南宋,對於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王朝來說襄陽都是從中原進入江漢以及南方地區的中心位置,可謂樞紐。襄陽一旦失陷,正如前面所說,東部江淮地區與西部巴蜀戰區的消息物資往來會被掐斷,如同一個人的脖子被卡死,國家就危險了。
這樣重要的地方自然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了。


我是來補圖噠:

竊以為地形圖比衛星圖更直觀~


農業社會開路不像現在高架橋,大別山只有小路可通行,江漢平原和中原通過南陽盆地連接,通過徐州與淮泗流域成為一體,如若征服江南,從采石磯上游順江而下也是一刀,而且古代江漢平原是有能力威脅中原的一個勢力之一,襄陽就處在這個地區的發力點。
如果從淮河流域,先控制徐州,再下壽春,合肥,這裡澤國一片。除非水軍佔有壓倒性優勢,水軍跟陸軍不同,水軍是燒錢的軍種。
襄陽就處在這南陽盆地到長江的流域的一個支點,如果佔領這裡就可以順江而下,進可威脅南陽盆地,出武關占關中,或者北上伊闕佔領洛陽,山西,陝西華北平原必爭之地。
從商業上來說火,山城,江河體系自成一系。襄陽就在在體系的支撐點。


看到大家上的地圖都是衛星圖。我給大家推薦一下騰訊地圖的的「地形圖」。

地形圖的優點不言而喻,河流、湖泊、山脈一目了然(現在由於污染,不少省份的衛星圖已經很難看出湖泊或者河流了)。而且它還可以不顯示現代路網,以便觀察純粹的地形,對於古代戰爭愛好者來說再合適不過。


談到古代地理位置,其實主要就是兩點:河流、山脈。河流和山脈都是天然屏障。

為什麼秦國能擁函谷關而拒六國?地形功不可沒:

分析古代戰爭的地形有三點我們要清楚:(以下圖為例)

① 河流有時可以作為「護城河」作為天險;(漢江)

② 山脈是不方便大規模行軍的。(荊門和隨州之間的山脈)

③ 要奪取政權的話,有些大城市是必須要拿下的。(武漢市)

至於其他的分析看各位大神的分析即可,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補充一點:部分知友對於「四戰之地」的理解可能有偏差, 「四戰之地」指四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受攻擊的地方,而不是指適合向四面發起攻擊的地方。襄陽背靠高山,東北方又有漢江作為天險,絕不是四戰之地。四戰之地是指像邯鄲那樣的地方。


即使放到現在,普通列車途經襄陽站停站時間是30分鐘,你說地理位置重要不重要撒?


襄陽不光從大戰略上地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襄陽城的守衛也是有名的。自古以來都有「鐵打的襄城、紙糊的樊城」一說,蓋樊城為漢水以北,地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若有戰事均抱著能守則守,不能守就撤(回襄城)的心態;而襄城卻是依山(峴山)傍水(漢水),地勢險要,且集數千年守軍打造,歷代十分重視,城牆可謂加固了又加固(8至10米高),護城河擴寬了又擴寬(現在是180至200米寬)。當年水淹七軍,淹的就是樊城,但關二爺卻始終攻不下襄城;後來符堅淝水之戰前,先用十餘萬大軍猛攻襄陽,也是圍城一年多才以極大代價拿下(容我再八卦一下,淝水之戰中在秦軍中高呼「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引發秦軍大崩壞,當得上淝水之戰第一功的朱序之前就是守襄陽城的,後城破被俘,符堅很欣賞他的能力,留其繼續在軍中,結果......說多了都是淚啊);再後來的蒙古攻南宋大家也知道,圍而不下數年,最後調來回回炮才轟破襄城城牆。可以說,應該是襄城的搞擊打能力成全了襄陽的美名


我是土生土長的襄陽人,我只說一句…再好的地理位置,政府就不發展你,你能怎麼辦?我們這裡適合養老,節奏慢,物價低,環境不錯,東莞的朋友來到我們的漢江邊會感嘆水清。當然,襄城比樊城的環境要好一些,畢竟襄城是「文化襄陽,綠色襄陽」而樊城是「產業襄陽,都市襄陽」
前一段時間水災嚴重,也聽說了不少湖北其他市的同學們家被淹了,但他們大多本來不會被淹,可是為了保全武漢,所以泄洪到他們那裡去了…
雖然我襄陽好山好水好風光,還安全(確實是的,本人95 年出生,基本沒遇到過什麼災害,汶川地震算是最大的了,也就晃了幾分鐘),但是我還是要問問了,是不是湖北只有武漢一個市?憑什麼「只要武漢不淹,湖北就不淹」?
好吧,不鳴不平了,反正這個國家就這樣,看的也不少了
襄陽的文化也是一個大融合式的,可以看到的,我們這裡既有米也有面,有1辣也有甜(對不起,沒有辣豆腐腦和咸豆腐腦)我們的粽子有甜的也有鹹的,當然,最最特色的要數我們的牛肉麵了。湯是紅湯,面是鹼面,再來幾塊牛肉,一碗黃酒,這一頓早餐真是能爽上天
還有城牆,古色古香的北街,不知道放圖會不會侵權呀…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找找,很多很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亞運會上孫楊聲稱日本國歌很難聽?日本國歌的歷史是什麼?
為什麼會有「亡國奴」的說法?亡國了,我就變成一個新國家的公民,怎麼會成為亡國奴?
羅馬斗獸場的存在有何意義?其對古羅馬文明有何意義?
如何看待有些人看完幾部美劇之後覺得東方智慧很幼稚?
如何評價郭沫若?

TAG:歷史 | 地理 | 軍事 | 襄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