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過哪些最終沒能完成列裝的兵器或者僅存於計劃中的兵器?

比如說鼠式,E系列坦克,超大和級戰列艦,蒙大拿級戰列艦以及蘇聯級戰列艦等


謝邀,圖紙武器系列是個巨大的話題。能寫一本書啊,題主,我要寫完了你付錢不?

我只說舊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的圖紙艦和未完成艦系列。

日本海軍
戰列艦

加賀級:加賀級戰列艦計劃建造兩艘,加賀號與土佐號,是八八艦隊案中長門級的改進型,裝備10門雙聯裝41厘米/45倍口徑主炮,20門14厘米/50倍口徑副炮,4門8厘米高射炮,61厘米魚雷發射管8門,舷側水線帶裝甲279-89毫米,炮塔裝甲279-152毫米,司令塔裝甲356毫米,甲板裝甲100毫米。
本級艦由於海軍條約,開工後即遭拆除。後加賀號頂替天城被改裝為航空母艦,土佐被作為靶艦擊沉。

川崎造船廠製作的加賀號預想模型。

紀伊級:本級戰艦一共計劃建造4艘,分別為第9到第12號艦,計劃作為搭載新型主機的高速戰列艦,常備排水量42600噸,艦體參照天城級巡洋戰艦進行設計。主炮方面,最早的方案是搭載三聯裝410mm主炮,但是由於研發速度過慢,第9號紀伊,第10號尾張計劃搭載的仍然是5座410mm雙聯裝主炮,後續的第11號艦與第12號艦則是計劃搭載4座三聯裝410mm主炮或是4座雙聯裝460mm主炮。
由於海軍條約的簽訂,紀伊和尾張被取消了建造計劃,而第11和第12號艦則並未定型。

天城級:天城級是日本八八計劃中的第一型戰列巡洋艦,即八八計劃中的第5至第8號艦,常備排水量41200噸,裝備5座三年是45倍徑410mm聯裝炮。
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停工,天城號和赤城號按照條約的規定(可以將兩艘未完工的主力艦艦體改建為航空母艦)預備改建成航空母艦,愛宕號、高雄號則中止建造,解體拆毀。
一號艦天城號艦體在橫須賀工廠改裝過程中於1923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中被破壞,龍骨嚴重變形扭曲只得報廢解體,改裝工程由加賀號接替。

第13號型:13號型是八八艦隊中的最後四艘主力艦,本級艦最大的特點是採用的460mm主炮,但是在設計時,其搭載的五年式460mm主炮並未研製完成。本級艦原計劃在1927年完工,但是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艦艇,其建造計劃停止。本回答中的第13號型的線圖並非是當時的設計圖,而是戰後由海軍史學家福井靜夫所繪製。

PS:八八艦隊最後6艦計劃是指紀伊型的第1,第2號艦改為天城級裝甲強化後方案後,八八艦隊中尚未定型的第11,第12號戰列艦和第8、9、10、11號戰列巡洋艦。當時總計提出了A-M共13種方案,其中A-I主要是針對45000噸以上的戰列艦採用聯裝,三聯裝,四聯裝或是多種炮塔混合搭載布局設計的研究。K,L,M三個方案則是針對搭載460mm主炮的戰列艦進行的相關研究。

金剛級代艦計劃:分為由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的艦政本部案與平賀讓私人設計的平賀讓案。本級艦是計劃針對已經服役20年的金剛級戰列艦進行更新換代。但是由於倫敦海軍條約強制主力艦停造時間延長了五年,本級艦計劃並未得到實施。但是從艦政本部案來看,本級艦對於日後大和級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
華盛頓條約規定,必須在締約後十年方可建造新的主力艦代替艦,主炮口徑不超過16英寸,排水量不超過3W5噸,所代替艦的艦齡必須滿20年。到1932年於1933年,金剛號與比叡號服役已滿20年,可以建造代替艦。根據軍令部的要求,新的戰艦必須符合條約要求,且要裝備16英寸主炮8門以上。1928年5月,以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為主任的設計小組在海軍高等技術會議上提出了金剛級代艦的計劃,這就是日後的艦政本部案。這個方案採用平甲板船型,廢除了艦廓式副炮而採用炮塔式副炮,三聯裝16英寸主炮採用前二後一的布置方式。同時,本方案還可通過延長艦尾的方式再增加一座主炮。
但是在會議中,時任海軍技術研究所所長的平賀讓提出了另一個方案,也就是平賀讓案。這個方案完全採用了英國人的集中防禦思想,將主副炮,前艦橋,動力系統集中布置於一點。武器配置上,平賀讓仍然堅持雙聯裝,三聯裝混合搭載10門主炮的方案。

藤本案

平賀讓案。

大和改型:丸4計劃中的第110號與111號艦為大和級的第3和第4號艦,針對前兩艘的建造經驗進行了修改,改動主要有:船底防禦強化,其他裝甲削弱,防空火力增強,旗艦設施的改造。
丸5計劃中的第797號艦則是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機艙底部由部分三重底改為了全三重底,重新規划了艦體前後的非防護區,大規模列裝九八式65倍徑100mm高射炮。
第110號艦後被改裝為航母,命名信濃。第111號艦1940年開工,1942年停工。第797號艦未開工。

超大和型:本級艦的計劃來自於丸5計劃,由於本級艦並無任何實際意義,所以具體設計和詳細數據不明,只知道其搭載的是510mm主炮,排水量大於大和級。

B65型超甲型巡洋艦:本級艦的計劃同樣來自丸5案,用以代替四艘金剛級,並作為水雷戰隊的指揮與火力掩護艦,共建造兩艘,編號第795,第796。計劃搭載50倍徑310mm三聯裝炮或是356mm三聯裝炮。但是由於丸5計劃被改為只建造航母與輕型艦艇的改丸5案,本級艦取消建造。

航空母艦

大鳳改G15
:本級艦計劃建造5艘,編號5021,5022,5023,5024,5026。計劃常備排水量35300噸。
由於中途島一戰,日本海軍損失了四艘航母,為了彌補損失,日本海軍重新修訂了丸5計劃,增加了5艘改大鳳級,設計編號G15。但是由於戰況惡化,航母建造的重心開始轉向小型的,量產性高的雲龍型,本級艦沒有一艘得以正式建造。

大鳳改G14:本級艦是丸5計劃中新建造的兩艘航空母艦,編號第801,第802。但是和後來改丸5計劃中的大鳳改G15並沒有關係,G15為全新設計的大型航母,而G14則是大鳳型的改進型。但是設計工作並沒有完成,推測排水量4W5噸,搭載常用機63架,補用機21架。

G6級:本級是日本海軍計劃的航空巡洋艦。這個計劃後來成為了蒼龍級的前身方案G8。是在航空母艦的概念沒被確定的1930年代所論證的方案。
由於倫敦條約中規定,各國保有的巡洋艦中,有四分之一可以裝備艦載機著艦用甲板,因此各國海軍間流傳著美國海軍計劃建造航空巡洋艦的謠傳,為了應對,日本海軍推出了G6案,裝備了重巡洋艦所裝備的艦炮,也安裝有飛行甲板以供航空機使用。標準排水量12000噸,水線長264米,飛行甲板長194米,裝備三座三年式203mm聯裝炮,

G18級:本級艦隻存在於計劃中。菲律賓海海戰之後,由於戰局惡化,資源減少,因此需要大量建造工期只需要10個月左右的航母,但是並沒有建造。計劃標準排水量15500噸,航速30節,搭載飛機42架(其中15架露天停放)。

鷹野級:本級艦並非為航空母艦,而是給油艦。共8艘,為改丸5計劃中可搭載航空機的給油艦。可與艦尾處搭載14架流星艦上攻擊機,通過彈射器起飛。排水量15600噸。

重巡洋艦

伊吹型:1941年11月的丸O計劃中,軍令部以未來戰時消耗為著眼點,規划了兩艘標準排水量12200噸的,裝備10門203mm主炮,16具魚雷發射管的新型重巡洋艦,編號分別為第300號與第301號。這兩艘艦一般被稱為伊吹型或是改鈴谷型,艦體的基本設計與最上級的三四號艦相似。
1942年4月24日,第300號艦在吳海軍工廠起工,同年6月1日,第301號艦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起工,後因中途島海戰中航母的大量損失,第300號艦開始改建為航母,並命名為伊吹,第301號艦則取消建造,就地解體。

改高雄級:高雄級的後續改裝方案,預計在1930年到1934年間建造完成,共四艘。但是由於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本級艦的建造計劃被取消。

改利根級:利根級的後續方案,屬於丸4案中的造艦計劃,後由於預算縮減,本計劃被取消。具體數據不明。

輕巡洋艦

仁淀號:大淀級的二號艦,建造編號第137號,屬於丸4計劃中的丙型巡洋艦。於中途島海戰後被取消建造。

改阿賀野級:屬於丸5計劃中新規劃的輕巡洋艦,設計編號C-44,是之前的阿賀野級的放大版,由於尺寸放大,在艦尾出增加了一座四一式15cm聯裝炮。標準排水量8520噸,建造編號第810-第814。不過由於丸5計劃的出現,改阿賀野級的建造數量被削減為兩艘,且被無限期推遲開工。

815號級:本級艦史丸5計劃中的小型巡洋艦,標準排水量5800噸,裝備4座九八式100mm雙聯裝高射炮。主要擔負為主力艦提供防空火力支援的輕型巡洋艦,總體設計與美國海軍的亞特蘭大級相似,計劃建造四艘,後被取消。

——————————更新的分割線——————————
美國海軍篇

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
科羅拉多級華盛頓號:原為科羅拉多級的三號艦,華盛頓號在1919年於紐約造船廠建造,於1921年下水。翌年美國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按照條約美國必須停止建造華盛頓號。其時華盛頓號的工程進度約為75.9%。1924年華盛頓號的艦體被拖到外海,用作靶艦擊沉。

南達科他級(一代):計劃建造六艘,標準排水量43,200噸,裝備12門50倍徑16英寸主炮,第一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設計方案於1917年5月4日定稿,該級別全部六艘戰艦於1920年開始鋪設龍骨。但是,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各國海軍的戰列艦噸位均受到嚴格限制,南達科他級六艦於1922年2月8日停止建造。其未建造完畢的船體也在1923年被作為廢鐵出售拆毀。
本級艦隸屬於一戰結束後的三年造艦計劃,該計劃因海軍條約的簽訂基本沒完成。

衣阿華級:伊利諾伊號與肯塔基號在建造途中由於日本投降被取消建造並拆除,原為衣阿華級的五號艦與六號艦。

蒙大拿級:美國海軍最後一級戰列艦,由於日本投降並未開工建造,標準排水量6W5噸,滿載排水量7W噸,裝備四座三聯裝MK7 16英寸主炮,艦長280.9米,艦寬36.9米。

建造計劃在國會通過則是1940年由參議員卡爾文森所推動的「兩洋海軍法案」,並且與1941年通過相關預算案。該級五艘戰艦編號被編為BB-67至BB-71。

這五艘戰艦計劃在三個海軍船廠中建造。分別為:
蒙大拿號(BB-67)計劃在賓西法尼亞州的費城海軍船廠建造;
俄亥俄號(BB-68)計劃在費城海軍船廠建造;
緬因號(BB-69)計劃在紐約州布魯克林的紐約海軍船廠建造;
新罕布希爾號(BB-70)計劃在紐約海軍船廠建造;
路易斯安娜號(BB-71)計劃於諾福克海軍船廠建造。

有趣的是,蒙大拿州儘管在歷史上有兩艘同名的戰列艦,但兩艦均在建成前被取消,因而沒有一艘服役。蒙大拿州也成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同名戰列艦的州,美國海軍內部將蒙大拿州戲稱為「沒有玩具的可憐孩子」。

雖然蒙大拿級並未建成服役,但是其船體設計方案被用於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設計上。

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原計劃建造6艘,首艦編號CC-1,搭載16英寸雙聯裝主炮,排水量43500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開始了大規模的擴軍計劃,列剋星敦級就是該擴軍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該級艦除列剋星敦號與薩拉托加號被改裝為航母外,其餘均取消建造。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計劃建造6艘,編號CB-1到CB-6,實際完工2艘,夏威夷號從未完工,在建造中途有計劃改裝為指揮艦,但並未完成。其餘三艘則被取消了計劃。標準排水量27000噸,搭載9門三聯裝12英寸/50倍口徑主炮。
本級艦的設計計劃可以追述到1930年代,當時美國海軍獲得情報,日本海軍正計劃建造類似德國海軍德意志級裝甲艦的「超級巡洋艦」,雖然日本海軍最後沒有實施建造計劃,但在1938年美國海軍仍然決定設計一種較強火力的巡洋艦,專門用於獵殺敵方的重巡洋艦。設計方案經過數次變更。1941年阿拉斯加級預算獲得批准。設計標準按照重巡洋艦制定,船體水線長/寬比較大,安裝12英寸口徑主炮,加強了防禦裝甲。1941年12月開工建造,艦名以當時美國管轄的美屬海外領地命名。

關島號。


哈哈,怎麼能不提一提上海燈泡廠設計的「紅色支奴干」呢

科羅廖夫大大前段時間還用力地黑了一下來著

「上燈一號」直升機,是上海燈泡廠設計的海陸空三位一體直升機,可在天上飛、水裡游、地上跑。設計目的是為了1958年的國慶獻禮,當年製作出模型,計劃1959年完成製造工作,模型完成後不久項目下馬。

具體來說,「上燈一號」為6座水陸空三用直升機,也就是說,該機可以作為直升機在空中飛行,也可以作為船舶在水面行駛,也可以作為小客車在地面賓士。該機動力裝置為1台多氣缸活塞式發動機,設計功率450馬力,發動機前端帶動前旋翼,後端帶動後旋翼、水中螺旋槳和陸用車輪。旋翼為三片式木質槳葉,不工作時可摺疊。該機機組兩人,載員4人。旋翼直徑8米,機長10米,寬1.8米,旋翼間距7米。最大起飛重量1.8噸,最大平飛速度150千米/小時,升限3000米,航程650千米。

PS:其設計理念與美帝的經典機型CH-47「支奴干」幾乎同時誕生。

Btw,這架/輛/艘 「紅色支奴干」 無論從造型還是塗裝上來看,都和當時上海街上跑的公交車有點過於相像了

這個大躍進時代的奇葩玩意如果真的搞出來了,想想一下64年的印軍、69年的蘇軍以及79年的越軍看著對面共軍乘坐公交車從天而降的心情


我之前的一個帖子冷戰中產生過什麼瘋狂的武器? - 知乎用戶的回答大概可以滿足樓主的大部分需要
下面搬運一些東西 可以認為是非常有可能投入現役 但是最終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失敗
蘇聯解體前的巡洋艦計劃(海茵原作有刪節)

Project 1165
隨著赫魯曉夫在黨內鬥爭的失敗,造船工業部和紅海軍終於擺脫了壓在頭頂的一塊大山,由於美國海軍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技術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發展,蘇聯海軍迫切需要一種可以自由航行到各個偏遠的大洋進行獨立反潛的大型核動力反潛艦,這就是1144基洛夫的由來。
不過在60年代剛開始,這個計划進行的非常緩慢,究其原因,是因為蘇聯缺乏設計大型水面艦隻的經驗,更主要的是,蘇聯人自己都沒弄明白他們設想中的1144到底該是艘什麼樣的船,蘇聯人意識到,像1144那麼巨大的船,如果獨立作戰是很容易被擊毀的,很顯然,1144需要保護。最終,蘇聯人想到了一個自以為對的方案,1144專攻反潛,而另外造一型戰艦來保護它。
很快,北方船舶設計局就拿出了自己的1144專用保鏢——Project 1165方案,這個設計從今天看起來至少在技術上還是非常有趣的,但是其一直停留在紙面上,從來沒有付諸實施過。

最終,北方船舶設計局順水推舟,在1971年,已經花掉大量原本屬於1165方案設計經費的情況下,北方設計局將1144和1165兩個方案合併,在基洛夫涅盤重生的同時,1165徹底走到了盡頭。

1165的早期方案,反艦導彈還是P-120孔雀石,射程有限,速度較慢。最頂上的警戒雷達似乎是卡辛級的大網三坐標雷達,同樣的雷達在基洛夫上也可以見到。

中期以P-500玄武岩導彈設計的1165,最上面的設計警戒雷達大網移到了後桅,下面的設計則以頂帆代替了大網。防空導彈也有變化,從轉輪設計變為了固定垂直發射設計。

最後定型的1165,足足裝備了40個花崗岩發射系統,裝備64個單元轉輪式的SA-N-6
==================================================================
Project 1293
到80年代中期,蘇聯已經擁有了2艘巨大的1144基洛夫導彈巡洋艦,並且還有第三艘加里寧號以及第四艘尤里.安德羅波夫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造,第五艘基洛夫——庫茲涅佐夫元帥號的建造也已經提上日程
但是這些巨大的恐龍級戰艦同樣有一個巨大的缺點——他們價格過於昂貴,以至於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的蘇聯人很難去批量製造這種吞金巨獸。更為重要的是,在8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人經歷重重磨難,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1143.7烏里揚諾夫斯克終於已經開始製造,蘇聯需要大量的護航艦隻,少的可憐的基洛夫級顯然難以完成這種任務因此,蘇聯船舶工業局提出了一個方案,在護航能力與基洛夫基本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價格要比基洛夫低20%以上。曾經設計過卡辛級以及基洛夫級的北方設計局很快便提出了自己的Project 1293

1293是蘇聯第一型具備雙機庫的戰艦,這也體現了其對反潛的重視,裝備2架Ka-27蝸牛。在電子設備上則更新了最新型的頂板頻掃警戒雷達。
除了價格昂貴以外,1293被砍掉的另一個原因是其任務與已經開始服役的949A安泰(奧斯卡2)重疊了,安泰同樣可以發射花崗岩,而且發射單元更多,隱蔽性更強;反潛方面則有更便宜的常規動力Project 1199方案,防空方面則有1164光榮級......最終,1293成為了完全的雞肋,與其的父親1165一樣,甚至沒有走下圖紙的機會。

=====================================================================
Project 1199/11990
自從1974年開始,蘇聯北方設計局就開始了防空/反潛通用巡洋艦的先期研究工作並於1976年開始定為1199設計案,方案要求是配合航母和大型巡洋艦作為前哨使用,排水量不超過12000噸,採用核動力。不過,很快北方設計局便受命發展14000噸標排的1293核動力巡洋艦這樣正好1199可以直接沿用1293的核反應堆和部分設備分攤經費,很快設計局便正式上馬了1293和1199方案。
1199的第一個方案是核動力推進版本的,有3部M-22颶風防空導彈單臂發射架和5部卡什坦點防空系統,一門AK-130艦炮和2部4聯裝3M80蚊子反艦導彈發射架。還裝備1架Ka-27反潛直升機和2部RBU-6000深彈系統。

1199早期的核動力方案

除防空導彈外,11990的反潛設備也大大強化了,除了反潛直升機和RBU-12000外,還增加了2座SS-N-16瀑布遠程反潛導彈發射架。另外,11990為後來的通用中型反艦導彈P-800瑪瑙在船艉預留了安裝位置,在瑪瑙設計好後就可以安 該型方案最終通過了國家審核,正式列入建造計劃。

核常並推的11990方案

在80年代末期,隨著1293的最終取消和蘇聯經濟的愈發困難,採用核常並推的11990方案也開始變得岌岌可危起來,後期的11990項目組完全採用純粹的燃氣輪機推進的計劃方案,該方案取消了M-22颶風防空導彈,採用射程更遠的S-300F雷鳴防空導彈配合更新式的36N85墓碑,同時裝備3M80蚊子和SS-N-16瀑布兩款導彈11990的燃氣輪機方案採用類似1293的AK-630配合SA-N-9進行末端防空。

11990的燃氣輪機方案

==============================================================
Project 1157/1170夏伯陽級
事實上,蘇聯海軍不存在該型戰艦的發展規劃,也不存在足夠小型可以安裝到巡洋艦上的相控陣雷達,=同時攔截32個目標的夏伯陽「超戰艦」只存在於日本漫畫和天方夜譚之中。

巨大的天空哨兵,很毛子風格的雷達

===============================================================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是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空母艦的首艦,造建計劃代號為「計劃1143.7」。該艦起初命名為〝克里姆林號〞,後來又被命名烏里楊諾夫斯克號,源於俄羅斯城市烏里揚諾夫斯克,而該城市則是為了紀念列寧(本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在1988年於烏克蘭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工,是當時蘇聯海軍第一艘超級航空母艦,也是蘇聯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蘇聯解體後,由烏克蘭繼承該艦,但由於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經濟實力不足,在1991年11月徹底停工,後來以廢鋼鐵出售。

==========================================================
冷戰中各種神棍坦克

80年代的M1 TTB,TTB的意思是Tank Test Bed(試驗坦克)的意思。M1 TTB仍然沿用了120mm M256主炮和M1的底盤,主要試驗的內容是無人炮塔技術,應用了無人炮塔的M1 TTB載員從4人降為3人。並且無人炮塔縮減了坦克正面的投影面積,使得坦克更難被擊中,也使得坦克可以集中防禦繼而增加防禦能力.

90年代陸戰隊的小鷹輕型坦克,無人炮塔技術估計來源於M1 TTB的試驗。當然,小鷹坦克在90年代削減預算的風暴中最終也沒有修得正果。

陸軍在90年代一個前瞻坦克發展計劃FMBT-2010,後來被FCS未來戰鬥車輛代替。但是不管是FMBT-2010還是FCS都應該感謝M1 TTB在重要的無人炮塔技術上的前瞻性貢獻

===========================================================
俄國人早在80年代末決定發展未來主戰坦克之時,很多坦克設計局就決定採用新穎的無人炮塔技術,這包括了哈爾科夫莫羅佐夫設計局的Ob.477方案和下塔吉爾設計局的Ob.195方案以及列寧格勒基洛夫設計局的Ob.291/292改案。
在蘇聯解體後,絕大部分方案都停留在了圖紙上,包括新穎的基洛夫未成方案,只有少數幾個得到了國家贊助造出了樣車,其中就有運輸車輛所的Ob.640案以及樣車在解體前完工的較為保守的基洛夫Ob.291/292案。
Ob.477案在莫羅佐夫局整個遷到烏克蘭後整個推倒重來,新方案較為保守,遠不如Ob.477原案這樣激進,擯棄了新穎的無人炮塔設計,而改用了俄國坦克的傳統設計。

莫羅佐夫Ob.477原案,注意很明顯的類似於M1 TTB的無人炮塔設計

解體後併入烏克蘭的Ob.477改案,即便披了偽裝,仍然可以看出這玩意已經變為傳統的蘇式設計了,激進的無人炮塔方案永遠停留在了紙面上。

基洛夫Ob.292案,大致就是T-80底盤+焊接炮塔+尾艙裝彈機+152mm 2A83坦克炮。偏為保守。至於激進的Ob.292改案,似乎永遠停留在了紙面上。

Ob.292改案

運輸車輛所Ob.640案,把T-80的底盤拉長了,換上一個造型頗為新穎的類似梅卡瓦4的碟型炮塔+尾艙裝彈機

下塔吉爾案,也是最眾所諸知的Ob.195案,這個大致是唯一發展到最後的T-95方案,雖然也在近期被取消。其的特徵就是無人炮塔,大致有7對負重輪的新型底盤。
Ob.195按照btvt的意思,也是裝備152mm 2A83,看來使用大口徑增加火力倒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蘇德的未來主力戰車的一致方案。

M1 CATTB(換裝140mm XM291 ATAC 61倍徑先進輕型火炮)

豹2-140(換裝瑞士圖勒兵工廠的47倍徑140火炮)Object 780
研究局:車裡雅賓斯克
研發年代1971-1972
重量 40噸
火炮採用,49倍口徑125mm火炮或者130mm炮

其實沒有服役的東西太多了
無敵浩克cgx巡洋艦

cgv-stol巡洋艦

rah66科曼奇直升機

yf23戰機

NATF戰鬥機

A12攻擊機

太多太多 了 這還只是比較為大眾所知的


鑒於蕾蕾打算填(wa)日米海軍的坑,我就來挖帝俄和蘇聯的坑吧~
等我打完這輪血戰先~

遺憾啊,在最後一輪排名第二,與五元話費失之交臂,滾回來揮鏟子~

一直以來,露茜婭的腦洞都與眾不同,從圓盤戰艦到飛碟坦克,各種神奇的設計層出不窮~今晚我就來梳理一下,先從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開始吧~
(需要說明的是,一國海軍最可怕的敵人往往不是敵國海軍,而是本國財政和國際裁軍會議,而後者歸根結底也與財政有著密切關係,這點在下文中將一再出現;擊沉圖紙艦的,往往就是兩個字——沒錢。)

就在英國無畏號戰列艦開工的1905年,前無畏艦時代的史詩對決——決定日俄戰爭最終結果的對馬大海戰——在硝煙中結束了,東鄉平八郎用教科書般的敵前大轉向和丁字橫頭把曾經雄踞世界第三位置的帝俄海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為前無畏艦時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對帝俄海軍來說,這批前無畏艦沉了也就沉了,反正無畏艦一出,前無畏艦都立馬成了古董;真正的損失在於人才——還算靠譜的將領和水兵都沒了,這筆損失不知猴年馬月才補得回來。)

不管怎麼樣,帝俄海軍的艱難重建還是開始了。
對馬海戰兩個月後,帝俄重組海軍部,重組工作不出意外地著手于海軍領導層:以前通常由皇親國戚擔任的海軍上將一職被裁,代之以海軍大臣;新設總幹事負責處理所有的經濟與軍需問題,統管海軍建設與軍需總處、海軍技術委員會及海軍部的一切事務。1906年5月1日,帝俄海軍組建了海軍總參謀部(NGS),一幫年輕軍官匯聚其中。重建海軍的工作一點一點地開始了。
1906年底,尼古拉二世向海軍大臣比日列夫個人下發了一道聖諭,強調說海軍重建工作比帝國其它軍隊享有更高的優先順序別。對NGS來說,最高優先順序別的任務之一就是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無畏艦。當時試圖申請建造的2條無畏艦的經費為4200萬盧布,兩到三年內建造完成。帝俄財政大臣庫克夫斯蒂夫不出意外地對此反應冷淡,並聲稱除非海軍部門拿出一個長達數年的完善細緻的建造計劃,否則一分錢都不要想從財政部拿到。興緻盎然的年輕軍官們就這樣被迎頭澆了第一盆冷水,只得滾回海軍部的辦公室制定詳細的計(yi)劃(yin)。

1907年3月,NGS向尼古拉二世遞交了第一份帶有戰略性質的、充(mei)分(you)考慮帝國財政實際情況的、全面的海軍重建計劃——《海軍計劃的戰略基礎》。這份計劃提出了4個備選的戰艦建造計劃,每個備選計劃均以「海軍中隊」為核心——一個海軍中隊包括8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9艘輕巡洋艦和36艘驅逐艦,建造費用為3億5千萬盧布——4個備選計劃所要建造的海軍中隊依次遞減,分別為4個、3個、2個、1個。
尼古拉二世選擇了最省錢的那個備選計劃,並優先部署在波羅的海。這個所謂的「小計劃」將耗時10年完成。如果把裝備和建設相關的海軍基地的費用、海軍士兵軍官的訓練費用、造船廠的建設改造費用以及同時期在黑海的2條前無畏艦的改造費用算在一起的話,預算將達到8億7千萬盧布!
4月2日,杜馬中的國防委員會(Council of State Defence,簡稱CSD)開始開會審議這個計劃。雖然之前尼古拉二世就強調了這個計劃享有最高優先權,但是CSD認為:援助中國革命的3億5千萬金盧布還沒到位呢,你們海軍就獅子大開口,想要9個億!?沒門!
還好尼古拉二世堅定地站在海軍一邊,迫使CSD重審海軍提交的建設計劃。5月初,CSD同意每年撥給海軍3100萬盧布用於主力艦建造。6月9日,尼古拉二世批准了一個進一步刪減的小計劃,其中只包括2條無畏艦。7月12日,尼古拉二世又突然命令將軍艦的建造數量增加到4艘。最後海軍為這個計劃爭取到的總預算是1億2700萬盧布。雖然CSD批准了這個預算,但是要等到1909年才能湊足這筆費用。

1909年6月30日,第一批四艘無畏艦——塞瓦斯托波爾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波爾塔瓦號、甘古特號——終於在聖彼得堡船廠鋪設龍骨。

(未完待續)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上面回答的兵器跟這個比都弱爆了有木有!!!

1928年,蘇聯科學家謝爾蓋·布留霍涅科成功復甦了已經離開身體的狗頭,如果沒有這些實驗,那麼現代的斷肢移植、復甦等手術,是不可能實現的。 復甦生物體的問題。


答主過完情人節回來啦~~~~再補充一點
----------------------------------------------------------------------------------------------------------------------------------------------------------------------------------------------------------------------------------------------------------------------------------------
冷戰中第三世界國家,面臨著北約和華約雙方面的威脅,黑科技多了去了!
殲十二

「殲-12戰鬥機是中國大陸空軍擺脫蘇聯制式飛機系列設計格局以後,第一代從機體設計到部件製造完全有中國人自行完成的輕型噴氣戰鬥機。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里程碑」,[1]為中國大陸實施全面獨立自主地開發其戰鬥機裝備的研製計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這可是傳說中的國民戰鬥機,空中李向陽。空重5噸(Su30帶個兩架輕鬆無壓力),兩門機炮為主要格鬥武器,可以在鄉間土路上起降,對於保養的要求降到最低。這玩意要是真的搞出來,美國人跟蘇聯人在阿富汗得哭出聲。
轟八

轟-8戰略轟炸機是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方案。該方案類似轟-6轟炸機的放大版本,但採用四台渦輪風扇發動機,因此具有更優越的遠航性能和更大的載彈量。1973年,中國空軍正式下達設計遠程轟炸機的任務,計劃由西安飛機設計所(603所)設計,西安飛機製造廠(現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製造,以同為西飛製造的轟-6中型轟炸機為設計基礎。該機於1973年開始設計工作,原定於1979年定型並於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空軍服役,後因計劃調整和內部分歧項目取消。直至該機停止發展時,轟-8轟炸機未製造出任何的原型機或工程樣機。[1]

一句話,技術上沒難度,水平上沒提高,兜里沒錢搞
殲9

殲擊9 型截擊機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主要以蘇「逆火」和美 B-1B 超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設計技術指標達雙 26(升限 26 公里,時速 2.6 馬赫),可以說是中國殲擊機性能之最了。

別的不說,當年的電子技術搞這種靜不穩定設計的鴨翼布局,不得不說這些人腦洞大。但正是這些人,讓J10有了起飛的基石。
強六

強-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種支援型戰鬥轟炸機(強擊機),中華人民共和國研製的第一款可變後掠翼戰機,主要仿製對象為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3,由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廠(洪都航空前身)研製,總設計師為陸孝彭,但此項目於20世紀80年代終止

可變後掠翼的控制也是特么難得一比。。。不得不說,毛熊千古以後,PLA陸軍已經是獨孤求敗了。
殲13

殲-13飛機的設計思想醞釀於1971年底,當時根據六院的指示由601所招收研究下一代殲擊機方案。601所根據作為我國空軍殲擊機主力的殲-6已經落後的情況,認為應研製接替殲-6的空戰殲擊機,作為80年代的空軍主力戰鬥機。

沈飛當年搞出來的「大新聞」,空軍和海航用於替代六爺的新殲,參考不明來歷的Mig-23MC,基本已經定型。發動機不過關一直等啊等,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79式手持火箭

79式手持火箭於1979年定型。少量裝備部隊和供外貿出口。該武器沒有精確的發射具,只能實施概略瞄準,可以對60米以內的輕型裝甲目標射擊。

上世紀末PLA內部兵推,在不動用核武器和空軍的情況下,中國陸軍根本無法面對1980年代的蘇軍坦克海。在這樣的壓力下,單兵大炸逼主義就成為了我軍的必然選擇。79式就是這時候粗線用來打坦克的東西。
wz111重型坦克

110的下一級。。。。呃。。。其實,是我國僅有的一種重型坦克,然後,我軍就走上了五對負重輪教+RPG教的道路。沒有炮塔是因為。。。沒研製出來。。。
59-16輕型坦克

終於看到我大理工產品了!!!

59-16輕型坦克是我國1959年的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是我國坦克發展史上一個重要基點。在1956年我國的設計師就敢指出T-34坦克的缺點,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由674工廠 哈軍工 北京工業學院共同研製,發動機橫置,首上裝甲傾斜,全鑄造炮塔,應用多種先進技術。

這是真正的彈夾炮,比百運神馬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後來這貨拉去核武器實驗了。

640工程

1963年12月,聽取了戰略武器問題彙報之後,毛澤東主席指示:

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禦戰略方針。因此,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禦武器。

兩個月後的1964年2月6日,這個問題再次被毛澤東提出;當天,他在會見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時,專門談到了反導彈研究問題:

有矛必有盾,搞少數人有飯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的。一九六四年年初的這個指示,從此被稱為640指示——相應的,反導相關的研究計劃工作,項目代號便是640工程。

為了落實640指示,一個月後的3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了彈道導彈防禦科學討論會。參加討論會的,一共有三十多位專家和領導,分別來自四機部、國防部五院、國防部十院、中國科學院、解放軍炮兵等單位。

這個討論會明確了反導的三個可能途徑,並就此做了初步分工:國防部五院負責導彈反導彈,炮兵科學研究院負責超炮反導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負責激光反導彈。

反導最後開花的結果這兩年我們才算看到,中段攔截基本上就是靠導彈反導彈,預研是當年打下的基礎。激光反導語焉不詳,但從沒有任何官方透露640-3項目的相關內容。結合當年美國衛星擼過我國上空時偶有瞎狗眼情況發生,我們可以合理的認為640-3項目是成功的。

640-1

反擊一號是當年七機部二院(現在叫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二院,又叫長峰機電技術研究設計院)未完成的低層高速反導試驗項目。

640-2是當年640工程的重點,這個項目也是當年腦洞最大的一個項目了。

按照方案,超級大炮的設計參數如下:

炮長:26米


炮重:155噸

口徑:不詳

炮彈:次口徑火箭彈

彈重:160公斤

初速:900米/秒

射高:不詳

先鋒號大炮口徑為420mm,是共和國歷史上研究過的最大口徑的身管火炮。

這貨沒成功是真的,不過帶來了這些副產品:

振梁速率陀螺,過載1000G-3000G

從3000到15000個G的高過載環境里開傘回收,成功率100%;

彈丸速度達到2-3倍音速時開傘,成功

這三樣可以再載人航天,MRV,炮射導彈,炮射無人機上大顯身手。所以,今天的大炸逼時代,可以說完完全全是先鋒號澤被後代。


太多了,三天三夜都寫不完
那我就說一個罕為人知的吧

中國抗戰時期研製的噴氣式戰鬥機CXP-1001戰鬥機
【看不到圖的請點下面的鏈接】
CXP-1001戰鬥機相關資料
(出處: 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

大陸網路上最早的相關資料應該是
世紀先鋒軍事論壇的這個帖子
http://www.xfjs.org/read.php?tid=5125page=5
86樓 發表於: 2006-12-05

第四十篇:中國抗戰時期研製的噴氣式戰鬥機CXP-1001



看了前面關於中國早期比較前衛的XP-1 研驅一式機的文章,不由想起中國航空工業早期的另一次嘗試,那就是國民黨政府航空工業局在抗戰期間開始研製的中國噴氣戰鬥機CXP-1001,這裡的C代表中國,XP代表「研驅」(因為當時的戰鬥機稱為驅逐機)。
該文的主要資料來源於《中國近代航空史》以及《航空世界》2005年第三期《中華第一噴》一文,以及陸孝彭,李適彰等的回憶錄以及台灣,戰場軍事社區,國外相關網站。


中國的航空工業的建立是從建立空中力量開始的,軍閥混戰期間,當時的國民政府,各地軍閥為了作戰需要紛紛從國外引進飛機,繼而成立了所屬的各個飛機修理
廠,裝配廠。例如:辛亥革命後南京政府成立的交通團飛行營,1913年調往北京,附設一個小型修理廠;福州海軍飛機工程處(設計製造「寧海」偵察機的);
廣州飛機修理廠(製造「樂士文」號)等等。


在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又在各地成立一些飛機製造廠,修理廠,這些工廠在抗戰前和抗戰期間研製,仿製,拼裝了大約700多架各型飛機,對於抗戰作出一定貢
獻。比如廣州飛機修理廠先後遷往韶關,在此研製了「復興」型教練機;昆明,改名為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生產了22架「復興」甲初級教練機並仿製生產了30
架蘇聯伊-15戰鬥機,最後遷往貴陽,後來還生產過國產直升機。成為現在貴航前身。南昌中央飛機製造廠,研製了中國第一架雙發運輸機「中運1」載客8人,
還生產了30餘架伊-16,這也是洪都集團的前身。成都第三飛機製造廠,研製過中國第一架雙發轟炸機「研轟3」成飛的前身。還有杭州飛機製造廠,大定發動
機製造廠等等。


早在1939年,國民政府就在成都成立了航空委員會航空研究所,由航空委員會副主任黃光銳兼任所長,波音公司的第一任工程師王助擔任副所長。當時的任務是
謀求解決空軍急需的器材。先後研製成功過木,竹製飛機層板,竹製外掛副油箱等,還研製過教練機(研教1,2,3型),滑翔運輸機等。


1939年8月27日,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He178在德國試飛成功,採用HeS3B發動機,消息和少量資料後來傳到了當時還和德國保持一定聯繫的國民政府。但是在抗戰已經全面爆發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和中國航空工業部門根本沒時間對這種新興機種進行深入研究。


在抗戰前期的9.13壁山空戰中,民國空軍的伊15,16面對高速的零式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給中國空軍帶來的震撼,使中國空軍感到高速戰機的重要。加上太
平洋戰爭爆發後駐華的日軍航空兵主力紛紛調往太平洋的各個島嶼上投入一去不返的太平洋海空戰。此時的中國空軍戰鬥機部隊開始有了輕閑,只進行一些普通轟炸
和對地攻擊任務。各航空研製,製造機構任務也相對輕鬆。於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於1944年向航空工業局下達了成立噴氣機研製課題組的命令,研製組分為:發動
機研製組,機身和發動機布置研製組,高速機翼研製組,起落架研製組和系統研製組。在一張非常模糊的He178照片基礎上,開始了中國早期噴氣機研製的探
索。


由於資料有限和國內航空技術的落後,國民黨政府開始尋求國外技術的幫助,尋求和英美等國合作的可能性。1944年底,國民黨航空工業局選派一批人到美國學
習飛機設計,想和美國合作設計噴氣戰鬥機,其中陸孝彭(強5的總設計師)等被派到麥克唐納飛機公司工作,學習了將近兩年。因談判失敗,中國政府在抗戰勝利
後又同英國進行談判,最後談判成功(英國人要價低於美國人)。國民政府於1946年派一個工作組前往英國,並分為幾個小組,分別安排到英國飛機製造廠的渦
輪噴氣戰鬥機設計組,噴氣式戰鬥機機設計組和噴氣式轟炸機設計組。英國格羅斯特飛機公司接收了與中國合作設計噴氣式戰鬥機的工作。包括陸孝彭在內的工作組
在將格羅斯特飛機公司近三年,設計組提出的總體設計方案被英國人選中,定名為XCP-1001噴氣戰鬥機。當生產圖已進行設計,少數零件已經投產時,因國
內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國民黨政府已瀕於崩潰,下令停止合同,要設計組撤退至台灣。


1949年底,國民政府全面崩潰,逃往台灣,留在大陸的XCP-1001研製資料全部損失,一些在國外的航空科研人員選擇了留在大陸,同時,由於英國格羅
斯特飛機公司又失去了與國民政府的直接聯繫,將資金投入到自己的「標槍」戰鬥機的研製中。於是XCP-1001的研製便擱置起來。


逃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安頓下來以後,又開始繼續XCP-1001的研製工作,畢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1949年,國民黨政府航空工業局獨立完成了
XCP-1001選裝的「黑雁」離心式噴氣發動機的試製,並於1952年完成了「黑雁2」發動機的全部設計圖樣及校對修改工作,同時完成的還有發動機試車
平台設計和飛機燃油系統試驗設備設計。XCP-1001飛機的部分設計也在同年完成。但是由於大量人員,資料,設備的損失,以及失去格羅斯特飛機公司的幫
助。在1953年XCP-1001的研製工作基本陷於停頓。而此時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政府開始武裝台灣,開始向台灣出口當時世界上先進的F-86
「佩刀」噴氣式戰鬥機,國民黨政府正式放棄XCP-1001的研製計劃。中國的第一種噴氣戰鬥機就這樣夭折了。


XCP-1001的具體設計方案及設計性能。
XCP-1001是一種單座輕型戰鬥機,採用一台羅。羅的「黑雁」(Nene)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2200千克。值得一提的是米格15的動力裝置就是「黑雁」的蘇聯仿製型號。
機長:13.28米 翼展:11.65米
起飛重量:6100千克 最大時速:1058千米 最大航程:1852千米
武備:4門20mm機炮或者2門30mm機炮
該機可在機翼下攜帶2個副油箱,還可以在機身腹部安裝一個類似「閃電」截擊機的保形油箱。

===============================================

接下來是鼎盛軍事wayseeker發的中國最早的噴氣戰鬥機嘗試~小記CXP1001
原帖已找不到
在超大有2007-7-2時的轉帖
http://lt.cjdby.net/thread-382785-1-1.html

1945年,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國被比它更不可一世的美利堅帝國打倒在地.被扶上東亞主合伙人寶座的國民黨政府頓時有了海晏河清,公理戰勝的絲絲快感.國
共和談,美貨傾銷,搜刮"敵產",召開政協......一個新的黃金時代似乎正向人們走來,和所有的民族主義新興國家一樣,國民政府也產生了在高科技領域
出頭的強烈願望.作為這種願望在航空領域的反響,1946年9月,一支國民政府代表團抵達英國,與數家英國公司進行了噴氣發動機,戰鬥機和轟炸機的談判,
試圖依靠外國公司完成設計,再拿回本土生產,以此建立起自己的現代化航空工業.應該說,在當時的科技潮流和國際關係下,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相當明智,也是相
當及時的的選擇.
毫不奇怪,關於發動機和轟炸機的研製合同無果而終,只有戰鬥機研製的委託合同被格羅斯特公司接了下來,隨後,一批當時中國最有前途的青年航空工程師被送到了英國,這其中就有日後共和國航空事業的奠基性人物黃志千先生.

拿多少錢辦多少事,依靠從傳統活塞機和"流星"上積累的成熟技術,格羅斯特很快拿出了設計方案,並賦予代號CXP1001.該機梯形中單翼常規布局,機頭
進氣,機長12.5米,翼展11.4米,裝備一台當時相當流行的羅羅"尼恩"(RB41,第一台羅羅RB代號的發動機)軸流式渦噴發動機,推力22.2千
牛,與"流星"類似,也採用了機腹鼓出的油箱設計,加上兩個翼掛副油箱,使該機設計最大航程達到1600公里.最大速度970公里/小時,最大升限
12000米.最大起飛重量約6300公斤.武器是機頭位置布置的四架20MM機槍或兩門30毫米機炮.應該說,從這些紙面上的數據看,該機雖然沒有什麼
技術上的創新之處,但至少在性能上不落後於同時期的海鷹,F9F,吸血鬼等戰機.

在同一時期,選派到格羅斯特等公司的中國技術人員也在認真地學習著世界最先進的航空思想和技術.這其中的傑出代表就是黃志千先生,他不但如饑似渴地學習技
術資料,而且直接參与了格羅斯特E.1/44(流星改進型)後機身段的研製工作,雖然E.1/44項目不久即被皇家空軍拒絕,但畢竟使黃志千得到了寶貴的
工程實踐的鍛煉.

隨著國內戰爭的急劇變化和國民政府的經濟崩潰,CXP1001項目在製作出一架全尺寸模型,並開始著手準備國內生產時嘎然而止.正在拚命競爭皇家空軍全天
候截擊機項目的格羅斯特,也無力在"標槍"之外分散資源,於是,CPX1001,中國第一次噴氣戰鬥機嘗試隨著國民政府的垮台而最終取消.

舊世界的死亡奏響的是新世界的初啼.1949年4月,不顧國民黨流亡當局的命令,黃志千毅然回到剛剛解放的天津,隨身攜帶的是細心撕掉了所有廣告的大量英
國航空期刊資料和一顆渴望民族騰飛的赤子之心,從那以後,他和他的同志們就踏上了白手起家建設現代化航空工業的偉大征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黃先生的
第一份作品"初教一"上,我們多少還能看到傳統英式設計的餘韻.在偉大的時代里,偉大的民族開始了跋涉.

===============================================
現在國內關於CXP-1001的介紹全部來自上述兩篇文章
航空航天港在2013-3-25直接將兩篇文章拼在一起湊成了一篇
中國最早的噴氣飛機研製史——說說CXP1001戰鬥機
http://www.9ifly.cn/article-2913-1.html

就是多了一張圖

===============================================

國外資料就豐富多了
這裡有美國模型廠商2009年發布的模型外包裝圖
http://www.sharkit.com/sharkit/CXP/cxp.htm

===============================================

也有波蘭語的維基百科頁面
http://pl.wikipedia.org/wiki/Gloster_CXP-1001
就不翻譯了,原因見後文

===============================================

維基百科頁面里介紹的內容是來自於
http://worldatwar.net/chandelle/v2/v2n3/cxp-1001.html
這正是國內那兩個帖子里配圖的來源
原文如下

Taiwan"s
lightweight 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 the Ching-Kuo, is by no means
the first aircraft of its type to be considered by the leaders of
Taiwan"s Nationalist Party. In 1946, the then Chinese government
despatched a delegation to Britain. The team was charged with arranging
for the design of a turbojet, a jet fighter, and a jet bomber suitable
for manufacture in Nationalist factories. The Gloster company agreed to
undertake design of the fighter under the designation CXP-1001.


The
CXP-1001 was a single-seater designed around the existing Rolls-Royce
Nene turbojet. It was 41 ft 10 in long, spanned 38 ft, and weighed
13,900 lbs loaded for a normal mission. Armament was to be four 20-mm
cannon arranged around the air intake or a pair of the forthcoming 30-mm
weapons. Design maximum speed was 600 mph. Ceiling was 40,000 ft. Range
was 1000 miles with two drop tanks and a Meteor-style faired belly
tank.


A full-scale mockup and a number of component parts
were finished. However, the collapse of the Nationalist army in 1949 and
the subsequent flight from the mainland brought the work to an abrupt
halt. In any case, Gloster was now deeply involved in the competition
for a new RAF all-weather fighter with the Javelin. It had few resources
to spare. Taiwan"s future defense would rest on American-manufactured
airplanes for many years.

介紹得很簡單,很多方面都是一筆帶過
不看也罷

===================================

萬萬沒想到重磅資料居然是在烏克蘭網站!!!
http://alternathistory.org.ua/pr ... xp-1001-gratebritan
發表於2013-2-20【當然也有可能還有更早的文章,期待有心人能找到原始資料更好】
俄文就不貼了
附上網頁翻譯文
有會俄文的大神可以造福軍迷翻譯一下

項目Gloster CXP殲擊轟炸機- 1001。英國

該項目不同於大多數同齡人,因為英國制定了專門為海外客戶,空軍部描述為「離岸」(即購買出口)。

中國國民黨政府尋求現代化的空軍和1946年中旬派代表團到美國和英國。小姐在英國被分為三部分:第一,研究噴氣戰鬥機的設計和建造,第二個轟炸機、噴氣發動機。導致談判報價與公司合作Gloster Aircraft相對戰鬥機。


1946年7月18日協議表示,援助計劃一部分一部分的中國航空工業建設30個中國員工在12個月之內將提供機會學習在хакелкот設計局
(Hucclecote)提供貸款(英鎊)。中國政府在6月Gloster查詢設計和建造原型三架內按照統一規範和中國公司。飛機應該裝備發動機勞斯萊斯
傳輸;中方應該發生的長達30個月。

30
日抵達和實習生都是帶部分брокворт工廠(車間)和Brockworth辦公場所。認為每個中國設計師獲得汽車Austin
8。然而,這是第一天安全方面的巨大挑戰。例如,Gloster Meteor戰鬥機和E。1/44發動機和AJ卷。。二是65 and
Nene絕密,可能他披露了中國小。其實不是沒有問題發生文件「保密」。批准的生產許可證,但第一Nene因恐懼表情,空軍部勞斯萊斯建議推遲完成合同,
只要這些機會。中國政府11月Gloster要求編寫設計合同,一架裝有發動機Nene。設計時必須參加中國設計師。


司徵求許可Gloster部改編已經在建,但不是通向批量生產、飛機E。在中國1/44要求和協議(報價,收到日期標示CXP -
102是1947年5月14日)。但是早跟Gloster上校(Colonel打鐵Ku),鑒於時間輸入所需的中國工廠投產,希望得到更先進的項目。

部,
因為他們拒絕反對外國軍用飛機裝備英國車還是比較優越,皇家空軍現役。當時在英國設計能力很有限,因為E。1/44被駁回,則Gloster公司應邀編寫
項目最近發布的規範之一(F。43和44/46)。外交部對中國武器出口的гоминьдан主義者之間的衝突()和共產黨,但不反對生產許可證,如繼續
製造至少兩年或三年。


竟,E。1/44被徹底重寫下面,儘管1001 - CXP一階段1946年年底部供應(MoS - Supply
of環境部)戰鬥機和發動機Vampire Meteor
Nene視為另類。最大的變化比起E。1/44是機頭進氣道。在飛機設計長度為英國《金融時報》(41.9 12.8%米),翼展38.0 -
m),英國《金融時報》(11.6機翼面積36 - 2(m2之下33.5%下降;正常毛重(公斤фнт6305
13900組成)和(-фнт18700超載5 700公斤)。飛行重量一般在早期設計重點關注目標重量;安裝在фнт14000
6350(公斤),雖然當他們達到14250項目已經完成фнт6464(公斤)。1001 -
CXP認為很有效的動力裝置設計與發動機推力Nene之一(5)。фнт公爵329鼻子被安置四20毫米加農炮Hispano:上游和下游兩進氣道。預計
高度最大速度(m)3 048 10000之下為600英里(公里/小時)共計965海平面爬升率6次/ min(1829之下/ min)。


目開發是1949年開始緩慢和訂購只有兩隻製造原型和模型和一些部件。那時國民黨失去了耐心,комунист上校(Colonel
3月線Lin)與馬歇爾航空(中將)коритонMarshal(Air),向他Coryton,合同應該取消,到本月底所有工作必須清晰。這終於讓公
司Gloster調遣部隊設計局在F.4/48規範項目。2月28 Gloster得到確認和終止工作除了完成發送圖紙和部分在建模型模型。


實上中國共產黨勝利後繼續為1949年逃到項目формоз主義者(台灣),但出圖和部分被凍結在1950年10月後,гоминьдановц攻擊英國
商船「АкайзесAchises」(「」)。1952年11月25日,公司Gloster決定賣掉所有剩餘材料未經中國政府協商。部認為這種合法供
應,如飛機是現在過時結構;同時表示,教育部不負責操作公司。

飛行技術性能
類型:戰鬥機

船員:1人

動力裝置:離心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與一фнтNene 5(指329靜推力

尺寸:

英國《金融時報》11.582翼展(38米)
英國《金融時報》дйм長41米)10(12.751
英國《金融時報》дйм高度14米(10)4.521
機翼面積(m2之下360 33.4452)
迎角1
後掠角20
翼型相對厚度11%

重量:

讓фнт8960 4064.256(千克)
фнт13900滿載6305.04(千克)

油箱容量:

(內部)的2136.663 470鎵
(909.218升吊200鎵)

飛行性能計算:

最大速度(高度為10米)之下3 048 600英里/時(千米/小時)共計965
海平面爬升率6 m / min(1829之下/ min)

裝備:20毫米加農炮Hispano四

上述數據跟維基百科一樣
相信應該是維基百科引用了
============================================================

以上就是我能找到的CXP-1001戰鬥機相關資料
國內關於遷台前國軍空軍和解放軍空軍成立初期的資料實在太少了
《中國飛機全書》要是市場上有賣就好了
甚為可惜


造圖紙認準WG


其實這個東西到底叫什麼我一直沒搞明白


FGT-203榴彈炮。研製時間是86年,下馬原因一是部隊沒需求,二是外銷沒人要。

82式自動步槍。1979年開始研製,1981年設計定型,下馬原因是由於定型時間晚於81槍族,沒有列裝。

東風1號彈道導彈,研製於58年,下馬原因是有了更好的東風2號,所以沒有裝備部隊。


元首黑科技HO229飛翼戰機

別采隆圓盤

更新:
He162

BMW Strahlj?ger III

FW Triebfugel旋翼戰鬥機


t4超音速戰略轟炸機(蘇100)紅色暴力美學又一傑出代表

典型的蘇式武器風格 像一隻盤踞在機場的巨獸 散發出一種強大和邪惡的氣息

不僅外表霸氣側漏 性能更是把人嚇尿 起飛重量超過140噸 航程6000km 升限24000m 最快速度近3倍音速 不少數據連多年後的超級隱形戰略轟炸機b2都難以企及

隨便搜幾張圖

冷戰幾十年是人把想像力發揮到極致的一個年代 這種東西太多了 蘇聯的圖119、米12、各種原子炮、279核戰坦克等等



主要講二戰的戰機

日本 1:震電

震電是日本海軍開發出來為迎擊盟軍的重轟炸機編隊所使用的高速攔截機,動力系統採用二次大戰中少見的推進式。機首配置了4挺30mm機炮,對付B-29綽綽有餘。在投降前僅做了三次試飛。據說日本海軍在掌握了噴氣發動機的技術後,打算幫震電換裝噴氣發動機,但此計劃隨著日本戰敗而成為泡影。——百度百科 值得一題的是押井守的《空中殺手》一片中主角駕駛的散香型戰鬥機就是借鑒了該圖紙姬的外型。

2:秋水噴氣式戰鬥機

(有沒有感覺萌萌噠?)

J8M秋水火箭戰鬥機(日語:三菱 J8M 秋水),是日本以納粹德國Me 163戰鬥機為模板生產的火箭戰鬥機。「秋水」是日本的寶劍名。這是日本海軍和日本陸軍共同從事的項目,海軍負責仿製飛機而陸軍負責仿製發動機,事成的話,海軍的會叫J8M而陸軍的會叫Ki-200。 1943年12月17日,日本伊-29號潛艇帶著217噸錫和橡膠等戰略物資從新加坡出發,1944年3月11日到達當時由德軍佔領的法國里昂港,把這些貨物交給德國人後換回Me 163實物和有關資料(圖紙,使用說明書和發動機燃料的化學方程式)以及日本空技廠的嚴谷英一技術中佐一起乘坐伊-29號回國,同年7月14日,伊-29號回到新加坡,嚴谷英一帶著資料改乘飛機回日本,伊-29號繼續航行但在回日本途中被美軍擊沉,它帶著的Me 163實物和對空雷達等從德國人手上換回的物資一起沉落海底,日本人唯有單靠嚴谷英一手上的資料研製日本版的Me 163。

最終命運:1945年7月7日,橫須賀海軍航空隊追濱機場,秋水1號機又由大冢大尉駕駛成功起飛。正當地面上為之歡呼時,秋水1號的發動機噴出黑煙,在爆裂聲後熄火,當時大冢大尉沒有立即在海上迫降而是利用先前發動機推力所作的慣性繼續飛行。正當他想轉彎準備在機場降落時因為高度太低,結果機翼撞到機場塔台,秋水1號機就此墜毀,大冢大尉也傷重不治。事後發現因為燃料箱設計失當,當飛機以大迎角爬升後難以繼續向發動機提供燃料而令其熄火。隨後秋水2號機又因為燃料爆炸而被毀,之後因為要從這兩次意外中解決技術難題,秋水暫停試飛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後續帶來德系飛機,諸位先看======

德意志黑科技:

1:He162

He162來源於德國空軍部的一個計劃,「Volksjaeger」(國民戰鬥機)。即一種成本極低、生產極容易、見效極快、性能極佳、極易駕駛的輕型截擊機。希望能發動國民投入該機的大生產;使普通國民也能駕駛它升空作戰,以對抗盟軍對德國的毀滅性轟炸。

按照規劃,許多德國飛機製造廠都將轉產該機。一些工廠負責總裝;一些工廠負責製造金屬結構的機身;飛機的大小零部件由德國各地的中小型機械廠製造;木質部件(機翼,垂尾)由傢具製造廠製造。最終的月產量將達4000架。

飛機的重量很輕、結構簡單、尺寸較小。機身為鋼管構架,外蒙鋁皮;這裡,德國人將節約精神用到了極限,機翼除以55度下反的翼梢外,均為木質結構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也為木質結構;機鼻為膠合板結構。從而節約在盟軍轟炸下越來越寶貴的金屬資源。但裝備了當時罕見的彈射座椅,以避開發動機進氣口逃生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

1944年12月6日,原型機He126V1試飛。12月10日,在飛行表演中飛機失事,機毀人亡。該機除木結構使用的膠水質量有問題,使飛機結構脆弱外,還有以下問題:設計倉猝,發動機短艙和機身間隙狹窄,在缺乏整流的情況下對尾部形成嚴重氣流干擾;在高速飛行時,尾部經常出現難以捉摸的擺動;當向左急轉過載超過4G時飛機陷入嚴重失穩狀態。所以,「火怪」名副其實,根本不可能象納粹官員想像的那樣,由「國民飛行員」駕駛。就是那些駕駛該機的老飛行員,也必需按照飛行手冊上的規定:「飛行操縱動作必需輕柔和聯貫,切忌粗暴和突然」來操縱飛機可以想見,這樣的飛機空戰纏鬥性能一定較差。

不顧這些問題,德國空軍宣布該機為「最優先生產的機種」,於1945年1月開始正式生產。在到戰爭結束時的短短几個月中一共發展了若干機型; He162A-1,裝兩門MK108 30mm機關炮、He162A-2,裝兩門MK151 20mm機關炮、He162S 無動力教練滑翔機、He162B 裝脈衝噴氣發動機的自殺飛機、He162C 後掠翼改型、He162D 前掠翼改型 。

真正實際裝備部隊的為He162A-2型。1945年2月6日,第一聯隊一大隊首先裝備,4月14日移防萊克基地第二大隊隨後換裝。JV44飛行團由試飛He162的第162飛行隊加入,駐薩爾斯堡。這三支部隊因實戰訓練未達合格標準而被德國空軍司令部要求不得擅自出戰,至4月30日開始作戰起,參戰期間極短。5月3日,JV44飛行團向美軍投降。

2:Ho229戰鬥轟炸機

(有沒有感覺很像B2隱形轟炸機?)
德國Ho-229試驗戰鬥/轟炸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它的外形和性能即使在當今也相當前衛,也是納粹德國的末日奇蹟武器設計之一。 該機由霍頓兄弟設計,金屬和木材混合結構,由戈塔機車廠負責製造和試驗。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機,其中第一架為無動力滑翔機,僅用於氣動驗證和研究,德國戰敗後被燒毀。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經成功飛上藍天的有動力試驗機在第三次試飛時機毀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號機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展出。


作為歷史上第一架實用噴氣動力的飛翼機,「霍頓Ⅸ」 的設計安全使用過載為7G,其座艙位置相當靠前,兩側各安裝一台容克Jumo—004渦噴發動機,尾噴管突出在機翼後表面上。翼身中部採用傳統的焊接鋼管結構,整機基本以多層膠合板作蒙皮,當然在發動機噴口附近位置用的是金屬以承受高溫。機翼外段部分則是全木結構,其重要邊緣用由薄木片與樹脂壓合而成的特殊強化材料製成,只有翼尖是全金屬的。最初曾經有人懷疑木質機身能否承受強大的噴氣動力,但試驗的結果表明這樣的設計在減重的同時完全能滿足強度要求,而且由於戰時重要金屬資源的缺乏,以木為主也是有些不得已而為之,再說木工對人力的要求也比較低。

預計生產型機長7.47 米,高2.8米,翼展16.75米,空重4.6噸,全重9噸,動力裝置採用兩台容克JUMO—004B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900公斤;設計最大航程3170公里,作戰半徑1900公里,最大速度997公里/小時,升限計劃達到驚人的16000米!所有這些理論上的設計性能在當時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超越了當時盟軍所有活塞螺旋槳戰鬥機,而且超越了德國另一種噴氣式戰鬥機Me262。不過由於該機在第三次試飛時就墜毀,而所有試飛僅驗證了飛機能飛起來,所以是否能達到計劃中的性能完全無法確定。 此外,比較有趣的是由於整個機體外部由大量膠合板構成,使Ho-229意外的獲得一點點的雷達隱身性,頗為類似英國的蚊式戰鬥轟炸機。

1945年春天開始,Ho-229在僅僅試飛了兩次的情況下就開始在戈塔公司的工廠投產,同時進行了後續改進計劃。如果一切順利,1945年8月雙座裝甲加強型Go-229B就可以投產。但當Go-229A開始順利進生產的時候。納粹德國的末日也來臨了。1945年4月14日,美軍第9裝甲師攻佔戈達公司位於弗雷德里奇斯洛達的工廠。20架還沒有來得及完工的Go229A和它的最新改進型「霍頓Ⅸ」V3.V4.V6 一起落入美國人手裡。

(電影《美國隊長》中曾出現過改版的229)


未完待續……


介紹幾款下馬的自研噴氣戰鬥機,全是來自山地之國-瑞士

  1. N-20型戰鬥轟炸機

二戰後世界各主要航空大國都全面開始了噴氣式戰鬥機的研發,瑞士也開始純純欲動,戰爭結束不久,瑞士空軍委託當時的瑞士聯邦飛機製造公司(Eidgen?ssisches Flugzeugwerk AG,簡稱EFW),很快,EFWJ就推出了設計方案,即「N-20」毒刺(Aiguillon)型戰鬥轟炸機。

應該說,EFW的這個設計方案在當時看來算是十分超前的,尤其是在軸流式渦噴發動機前端增加低壓風扇(以達到增推的目的)的設計,在當時恐怕很少有國家敢做這種嘗試。該機設計最高時速超過了1000KM/H

1948年EFW製作成3:5比例的木製模型進行氣動力實驗,當時瑞士尚沒有風洞可供使用,只能在模型上安裝火箭推進器進行滑翔測試,也是無奈之舉。模型的前起落架和後起落架還是臨時從瑞士空軍的德哈維蘭「吸血鬼」戰鬥機和Bf109戰鬥機上臨時拆下來裝上的

雖然在後來的試飛中因操作不慎而墜毀,但實驗結果證明飛機的氣動外形設計還是可行的

當然這只是個開始而已,為進一步對飛機整體設計進行驗證,隨後EFW製造出一架動力驗證機,代號為「EFW N-20.02 Arbalète 十字弓」,在機翼後緣上下各安裝兩個法鍋透博美卡公司(Turbomeca)生產的Piméné型渦噴發動機

該機於1951年11月16日成功首飛,試驗表明該機的機動性能良好,最高時速達750KM/H

經過了驗證機的一系列試飛後,1952年N-20的原型機出廠,代號「EFW N-20.10 Aiguillon 毒刺」

與十字弓一樣,配備四台渦噴發動機,不同的是四台發動機全部半埋在機翼面內,且採用改進自英國阿姆斯特朗-西德雷公司(Armstrong Siddeley)生產的曼巴蛇(Mamba)渦噴發動機的SM-1型發動機。後來在發動機試車時發現推力嚴重不足,再後來因為技術與財力方面的原因,該型機在只做了地面滑行實驗後便匆匆下馬

驗證機「十字弓」(左)與原型機「毒刺」(右)

今天這兩架飛機都保存在瑞士運輸博物館內展出

2. P-16型噴氣攻擊機

第一次研製噴氣戰鬥機的嘗試就這麼失敗了,瑞士當然不會那麼甘心,於是不久,軍方就又委託阿爾滕海因飛機與車輛製造公司(Flug- und Fahrzeugwerke Altenrhein AG,簡稱FFA)設計製造一款全新的國產噴氣式攻擊機,即FFA P-16

基於N-20的經驗與教訓,這回FFA的設計方案相對保守,發動機使用英國羅-羅公司的藍寶石6型渦噴發動機,設計最高時速1118KM/H

1955年FFA製造出首架MK1原型機,並成功進行了首飛,但在不久之後的試飛中,因為座艙失壓而墜湖,飛行員犧牲。不過試飛並沒有因此停止,1956年另一架原型機成功首飛,並首次進行了跨音速試飛。

1956年後4架預生產型MK2先後出廠,其中03號機換裝推力更大的藍寶石7型渦噴發動機。

1955年首飛的MK1型01號機

1955年失事墜湖的那架01號原型機

裝備藍寶石6型發動機的MK2型03號機

之後預生產型的試飛一切順利,並順利通過測試。之後瑞士政府便於1958年迫不及待的與FFA公司簽訂了購買100架P-16攻擊機的合同。但天不遂人願,如果說N-20的下馬是因為技術瓶頸與財力短缺,那麼P-16的下馬就是因為政治原因。不久P-16MK2型02號機在試飛中,因液壓故障而墜毀,這本是任何新飛機試飛中都很常見的技術故障,並不是飛機的設計有問題,奈何瑞士國會開始發難,堅持認為P-16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繼續改進必將浪費更多的國防經費。雖然在國會的壓力下,瑞士聯邦政府不得不取消了訂購P-16的合同

當然FFA公司並未因此放棄,他們又自費製造了兩架MK3型機,加裝了完整的武器裝備,並成功進行了試飛,最高速度達到了1143KM/H,與同時代其他國家的噴氣式作戰飛機相比,該機具有令人吃驚的短距起降能力,滑跑距離居然只有500米!!

FFA自費製造的MK3型機

之後FFA公司便開始四處尋找買家,但在1958年那個時間點,國際市場已經被美蘇英法的產品所佔滿,二戰時期的舊飛機還堪使用,P-16根本找不到有興趣的買家,之後FFA不得不宣布放棄該計劃

應該說P-16是瑞士航空史上的里程碑,是瑞士迄今最接近成功,技術最成熟的一款國產噴氣式作戰飛機。最後竟因為政治原因而下馬,著實令人心痛

保存於瑞士運輸博物館內的P-16MK3型攻擊機

3.水虎魚型戰鬥機

之後幾十年,瑞士再也沒有自主研發國產戰鬥機的計劃,直到80年代初,瑞士裝備的購自國外的幻影3戰鬥機與霍克獵人攻擊機已經接近服役年限,亟需更新換代。而如果購買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可供選擇的只有美國的F-15,F-16與F/A18。但這幾款機型首先價格在當時過於昂貴,其次不適合在瑞士多山的地貌中作戰。其他國家的第三代戰鬥機(比如法國的幻影2000,瑞典的鷹獅)都還處在設計或試飛階段。因此,自主研發國產第三代戰鬥機的計劃被瑞士政府提上日程。由瑞士航空工業集團(Arbeitsgruppe für Luft- und Raumfahrt,簡稱ALR)負責研發工作。最終推出ALR Piranha(水虎魚)型輕型戰鬥機的設計方案,由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Georges Bridel擔任總設計師

雙髮型的水虎魚4型(上),與單髮型的水虎魚2C型(下)

水虎魚採用80年代左右比較流行的鴨式布局,外形與瑞典的鷹獅非常相似,計劃使用一台法國透博美卡公司的阿杜爾」Mk811渦扇噴氣發動機,或一台法國斯奈瑪克公司(SNECMA Turbomeca)的Larzac M-74/05型渦扇噴氣發動機。ALR此次雄心勃勃,在推出原始方案沒多久,又根據不同作戰任務,推出了多個改進型號,即1/2C/2D型,甚至還推出了雙髮型的4/5/6型

進行風洞實驗的水虎魚單發構型模型

製作成遙控模型進行測試的水虎魚單發構型

水虎魚座艙模型(左)與整機比例模型(右)

ALR對整個項目充滿信心,他們甚至認為水虎魚不單會滿足瑞士空軍的需求,還會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於美國的F16,法國的幻影2000與瑞典的鷹獅一較高下。

然而,整個水虎魚項目甚至沒有製造出一架整機就匆匆下馬了。最先發難的還是瑞士國會與政府。他們對整個水虎魚項目毫無興趣,而且質疑該計劃是否能最終達標,且擔心預算會嚴重超額。有鑒於此,水虎魚項目最終於80年代中期便匆匆下馬。瑞士空軍最終選擇美國的F/A18C/D作為其主力戰鬥機

水虎魚的流產,不光是使瑞士失去了一款國產戰鬥機,更使其失去了80年代末與國際主要航空大國一較高下的機遇。平心而論,瑞士的航空工業水平並不遜於瑞典,如果瑞士政府當年的決心更強一些,對本國航空工業的支持力度更大一些,或許憑藉水虎魚,瑞士就能在國際軍用飛機市場上分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研發背景:
德國二戰後期,為抵擋盟軍潮水般的坦克攻勢,提出的E系列坦克計劃,也就是通用坦克計劃,在1943年4月開始研發,並被明明為E(德語Entwicklung的代稱「發展」)。
E系列的主要設計思路是按噸位設計不同用途的戰車,彼此之間的零件採用通用化設計,以提高生產和修理的速度。本系列主要有E3、E5、E-10 E-25 E-50 E-75 E-100等型號。其中,E3和E5主要作為輕型輔助戰車,E10-E75是主力戰車,E100則是能取代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新型號。

型號:
E10型:10~15t的輕型坦克。
E25型:三號坦克、四號坦克及其驅逐戰車的後繼車種。
E50型:黑豹中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75型:虎王重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100型:用以代替鼠式坦克的140t超重型坦克。

車型及數據:


高性能輕型戰車——E10:

E-10重10-25噸,又分為三種設想。

KHD公司的驅逐戰車38(D),這個設計是後世認知度較高的方案,用於取代追獵者坦克殲擊車(Hetzer )。它採用捷克38(D)坦克底盤,原型車裝75毫米Pak39 L/48炮,生產型裝75毫米Pak42/1 L/70炮,戰鬥力和「黑豹」相當,正面裝甲厚80毫米,傾角和「追獵者」相同.該車有幾處創新:一是發動機,採用梅巴赫HL64燃油噴射式發動機;二是懸掛,為全輪獨立式液壓懸掛;三是變速裝置和發動機後置使維護簡捷,同時加大了戰鬥室的有效空間。E-10的外形緊湊,全重16噸,車高1.75米。從側面看非常扁平,擁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和隱蔽性。載彈量55發,設計公路時速70公里/小時。
輕型多用途坦克,同樣以38(D)坦克為基礎,裝Pak42/1 L/70炮。
輕型標準化自行火炮,用以取代德軍原有的105毫米以下口徑全部牽引和自行火炮。
後兩個方案由於種種原因,並未獲得廣泛的認知。

實際上,E系列作為著名的紙面計劃,被國內的軍事愛好者廣泛認知,也要到20世紀90年代之後了。由於E系列計劃在可操作性上優於很多同期的德國新式武器,在愛好者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但這並不能改變紙面計劃的本質,在當時的技術和財力下,1944年後的德國根本沒有能力量產E系列。作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在計划上的替代者,E10也僅僅只能是紙面上的替代者。

E-10的性能數據
戰鬥全重(噸):12噸
乘員(人):3人
發動機型號:Maybach HL 100 / 400hp Argus / 300hp
武器裝備:75mm Pak 39 L/48 (原型車)

保時捷博士的又一力作——E-25:

E-25驅逐戰車
E-25實際上是指重25~50噸重的戰車,用來替代老舊的三號、四號坦克及其變型車。這個方案有3家著名公司參與競爭——保時捷、阿格斯和阿得勒參與。計劃的項目有:中型驅逐戰車、突擊炮和重型自行火炮等。

保時捷博士設計的E-25驅逐戰車具備E-10的所有優點,不過由於車體加大,E-25的戰鬥力也隨之提高。它的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還可裝配先進的「食雀鷹」FG1250型紅外夜視瞄準具),理論上可在1600米外正面擊毀蘇軍的IS-2坦克,但沒有實際戰例。但有人認為,其威力和黑豹F型坦克上的KwK44/1相同,後者在1200米外用鎢芯彈可擊穿IS-2中期型(1944年型,這也是IS-2的標準量產型)的炮塔正面裝甲。而KwK44在KwK42的基礎上改進了后座裝置,後坐力由12噸加大到了18噸,火炮威力增幅不詳。

E-25的輔助武器是一門可以360度懸轉的20毫米機關炮。

E-25的正面裝甲與E-10相同,也是80毫米,不過為了加大車內空間而使車體正面傾角由E-10的30度增為45度,車體高度也比E-10高,和追獵者相當(追獵者的車高為2.17米)。

E-25的車重為27噸,發動機為梅巴赫HL100型(400馬力),導致速度達不到預想值,因此計劃換裝功率更大的600馬力發動機(研發中)。這樣E-25整車的單位功率為20hp/t以上,設計性能超過蘇軍的SU-85和SU-100坦克殲擊車。

E-25的技術性能
戰鬥全重(噸):27噸
乘員(人):4
發動機型號:Maybach / 400hpArgus / 600hpMaybach HL 230 P 30 / 12-cylinder / 700hp
武器裝備:75mm Pak 39 L/48 75mm Pak 42 L/70

豹式的後繼者——標準戰鬥坦克E-50:

E-50和E-75是德國人設計的兩種標準戰車,E-50重50-60噸,計劃取代「黑豹」和「虎」式。它和E-75的車體外形幾乎一樣,但炮塔形狀不同。E-50和E-75的懸掛系統,裝甲厚度和重量也完全不同。E-50在設計上的綜合防彈能力比黑豹F提高了50%左右,採用和虎II一樣的88L71火炮。

E-50車體每側6對負重輪。懸掛系統為萊恩博士設計的外置盤式螺旋懸掛裝置。發動機為HL-234型,最高輸出功率為900馬力/3200轉,因此E-50在理論上可以達到60KM的公路時速。由於沒有實車測試記錄,這個說法一直未能證實。但戰後蘇聯研發的IS-7坦克,雖然重達68噸,由於採用了海軍的1050馬力(772千瓦)M - 50T 12缸V型水冷4衝程柴油機,在實際測試中樣車達到了59公里/小時的公路速度,因此重量較輕而發動機馬力相對持平的E-50應該也可以實現理論速度。

E-50的車體在黑豹G型的基礎上加長,其實際大小已與虎王相近,所以在視覺上導致E-50的炮塔偏小。其首上部位裝甲為150毫米/30度(去掉了前置機槍以提高整體強度),首下裝甲為150毫米/40度。車體側裝甲與虎王相同,為80毫米/75度。E-50的炮塔外形基本與黑豹F相當,不過加厚了側甲厚度,炮塔前甲厚130毫米,筒形火炮防盾厚120毫米。炮塔側甲 後甲均厚70毫米。

就紙面數據而言,E-50在火力和機動上略高於蘇聯量產的T-44坦克,整車防禦力則大致持平(T-44正面上車體裝甲為120毫米/30度,車體側裝甲為75毫米垂直裝甲,炮塔前甲厚90毫米)。由於沒有實際投產,部分德軍愛好者堅稱的「E-50在綜合實力上優於T-44中型坦克」無法對證。

而與1947年投產的蘇聯T-54坦克(中國據此仿製了59式中型坦克)相比,E-50在火力上與其持平,機動佔優,而裝甲上有較大差距(T-54正面上車體裝甲為120毫米/30度,炮塔前甲厚200毫米以上)。

E-50的3D圖E50的性能參數(估計):
車高:2.6米
車重: 50~55 噸
火炮: 88mmL/100
裝甲厚度: 130mm
發動機: HL234
功率: 900馬力
車速: 60 km/h

E-75:虎王的繼承者

在一些西方資料中,E-75有時也被稱為虎3(在E-100 系列中有一種E-100 Ausf B型,重90噸,採用了一種與虎王類似的炮塔,有些人稱為E-90,也稱虎3。)這種說法並不正確,E系列中並沒有E-90這個編號。

E-75重75~80噸,其車體大小,裝甲配置都與E-50基本相同(不過E-75由於較重,其車體每側有8個負重輪,而E-50隻有6個)。E-75與E-50最大的區別是炮塔 火炮配置及發動機。

E-75採用的是與虎王后期型相類似的大型帶尾艙炮塔(這種虎王后期型原預計於1945年夏生產,不過由於德國的戰敗而沒有投產。西方資料中稱為虎王1945年7月生產型。其實它也就是國內資料《兵器》中提到的那種經過了20多項技術改進的新型虎王,其炮塔和發動機艙細節與標準型虎王有所不同)。

一些人認為,E-75可以採用3種火炮:88L100、105L68、128L55。其中前兩種火炮也是虎王升級計劃中的換代火炮,其威力不僅遠超舊式虎王的88毫米L71,也大大強過了E-100上的150毫米L38 。其強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戰爭末期出現的盟軍各種新式坦克,能跟鼠式超重型坦克的128L55相抗衡。另外,後期型E-75坦克上的彈藥將換用可燃/半可燃式葯筒。

但也有人認為,88L100隻不過是德國人眾多構想中計劃中的一個衍生物,E-75裝備的只是128毫米55倍徑火炮。

E-75車體的各種裝甲厚度與虎王相同,其側裝甲與虎王完全相同。也是80毫米/75度。但明顯強化了車體正面裝甲。E-75車體前裝甲雖與虎王一樣也是150毫米,但它將裝甲傾角由虎王的40度壓低到30度,同時取消了虎王車體正面的機槍射擊口,提高了前裝甲的強度。經過這兩項改進後的E-75正面車體防禦力不僅超過了虎王,其實也超過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車體正面裝甲為150毫米/45度)。

有人認為,E-75在裝甲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強化後的E-75正面炮塔防禦力不僅超過虎王,也將超過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炮塔正面裝甲為215毫米,因為是弧形,所以實際厚度為240毫米)。但同樣由於沒有實際投產,這種說法無法驗證。  E-75由於車體增重,其發動機計劃採用1200馬力渦輪增壓發動機HL234+型,預計公路時速可以達到50公里/小時。

E-75相對於基本型虎王的部份技術創新,括弧內為虎王:

火炮: 88毫米L100/105毫米L68 ( 88毫米L71)
彈藥: 可燃/半可燃式葯筒彈藥 (普通鋼製彈殼彈藥)
裝甲: 後期計劃裝備特種裝甲 (普通鋼裝甲)
火炮測距儀: 有 (無)
火炮穩定器: 有 (無)
夜戰設備: 「食雀鷹」FG1250型 (無)
發動機: 1200馬力 (700馬力) 
從二戰中期開始德軍戰車為了提升戰鬥性能,採取直線式的放大設計思路,導致車重結結攀升。超重的車體給德軍帶來了數不盡的麻煩。不過這些數不盡的麻煩也使德軍對重型車輛的動力系統下了一番苦心加以研究,並在紙面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於盟軍的強大打壓,德國的很多構思在後期無法進行充分的實驗,最後大多被美蘇兩國繳獲,並成為後世軍事愛好者的談資。

E-75的性能數據(估計):

戰鬥全重(噸):75~80噸
發動機型號: HL234+ 1200馬力
武器裝備:88mm L/100 105mm L/68

E-100——E系列的終極產物

(其中一種炮塔,鼠式炮塔)

E100模型
德國在1943以後制定了生產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坦克的方案,E系列坦克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其中投入研製力量最多的就是E-100超重型坦克。

E-100的研製工作是從1943年6月開始的,由阿道拉公司負責研製。在1944年,因為要集中力量研製「鼠」式坦克,希特勒下達了停止研製E-100坦克的命令。這樣一來,E-100超重型坦克就流產於樣車研製階段,工廠僅生產出樣車的車體部分。1945年,這輛樣車的車體落入盟軍手中,1945年6月被轉送到英國,英國人發現這輛E100底盤安裝的是和虎王、豹式坦克相同的邁巴赫1080馬力發動機。

預計的E-100坦克戰鬥全重140t,乘員6人。戰鬥室特別大,火力強大,防護力超群。動力裝置後置,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懸掛裝置為外置筒式螺旋彈簧式懸掛裝置。負重輪的排列型式,也採用了二戰期間德國坦克上慣用的交替排列式。在E-100樣車的研製階段,炮塔沒有製造出來,所以,僅安裝了一個同等重量的假炮塔來進行試驗。主要武器是一門KWK型150mm火炮或174mm火炮,但最後似乎準備選用128mm火炮。另外,E-100坦克的各部位裝甲厚度也十分可觀。二戰期間的反坦克武器很難擊穿。它的動力裝置為HL234型水冷汽油機,它的履帶寬度達到了1020mm。

和「鼠」式坦克一樣,E-100坦克的致命弱點在於它極差的機動性,所以即使E-100超重型坦克被製造出來,也是沒有什麼作為的。

德國戰爭後期其實已經放棄了「老鼠」和E-100這兩種超級戰車的開發,他們已經明白這兩種其實是出自希特勒和保時捷博士的個人幻想,「無敵戰車」並沒有太多技術上的先進性和前瞻性,而且在戰場也達不到1+1=2的戰術效果。其實,不光是E-100遭到了如此冷遇,E系列乃至其他一些新奇的設計方案也逃脫不了紙面計劃的宿命。最為明顯的佐證,便是1944年以來,E-10遲遲無法進入實際研發,而原本要被它替換的追獵者卻成為工廠生產的主要目標。最終在歷史上大放異彩的,也正是有著種種缺陷、卻結構簡單能夠大量生產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戰爭後期在這個問題上,德國人和蘇聯人達成了驚人的默契。

————來自wiki以及度娘,部分圖片為遊戲或模型


少不了這貨,裏海怪物——地效飛行器。

蘇聯/俄羅斯大型地效飛行器研發項目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時由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牽頭負責項目的設計和原型機建造。地效飛行器名
稱中所謂「地效」是「地面效應」的簡稱,即飛行器在低高度飛行以及在起飛和著陸過程中,地面產生出一種使機翼誘導阻力減少、升阻比增加、飛機升力顯著提高
的效應。在這一過程中,飛行器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柔和地托起,所以「地面效應」也被戲稱為「上帝之手」。利用該效應的地效飛行器通常在距離水面1-6米
的高度飛行,它的航速接近飛機,是普通艦艇的10倍、氣墊船的3倍以上;而運載量則向艦艇看齊,運輸成本要遠低于飛機。在軍事上,低空的地效飛行器利用對
方雷達盲區很難被發現,可以躲避對方防空火力的攻擊;用於突擊登陸時,它還能像氣墊船一樣在地面或沼澤上空飛行,輕易越過岸邊反登陸障礙物和地雷。20世
紀70到90年代初,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成功研製出多款大型地效飛行器。其中內部編號為KM-6的型號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地效飛行器。它的機身長達
106米,翼展超過40米,最大起飛重量達到驚人的544噸。上世紀80年代KM-6地效飛行器在裏海試航時被美國間諜衛星發現,大為震驚的北約給這種既
像飛機又像船的「怪東西」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裏海怪物」。但最終,由於技術問題以及經費匱乏等原因,地效飛行器項目功虧一簣,遺憾的未能堅持下來。


當然是640工程啦,我國六十年代開始搞的導彈防禦系統,詳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640%E5%B7%A5%E7%A8%8B


看到這標題第一反應就是武庫艦了,小時候第一次知道這種軍艦的時候真是驚為天人,裝備有500枚導彈可以垂直發射的這種軍艦極大地滿足了小男生對於戰爭的一種幻想。

武庫艦也稱火力艦,是美國海軍在制定21世紀戰艦(SC-21)計劃時提出的一種大型水面艦方案,未來的武庫艦能以強大的火力對地面作戰實施火力支援對空防禦和作為反導彈武器的發射平台,攜帶大量導彈武器,對陸、海、空都具有極強打擊能力,是一座浮動在海面上的「導彈武器庫」,號稱「21世紀第一艦」。

從某種意義上說,武庫艦是介於航空母艦與戰列艦之間的一種水面艦艇。該艦的體型頗為巨大,約250至270米長,寬約30米,排水量在11,900至20,000噸之間,航速約25節,船身有雙層艦殼與強化裝甲,除了艦橋外的甲板上搭載500枚以上的各式導彈VLS,還裝備有5吋炮和MLRS(多聯裝火箭炮)。此外也對其設計了低可偵測性的船身,變成如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那樣上層結構小、對雷達波的反射小、匿蹤性高。船上搭載了全自動消防與管制系統、使操縱人員數大幅減少,估計在20~50名內。

該艦優點在於:火力強勁、隱形性能優異、自動化程度高、價格便宜(相對於航母)。但是這種戰艦的先天不足也是顯而易見:保障系統繁雜、單艦反潛和防空能力弱、抗特殊海情能力低。

武庫艦裝備500枚各種型號的導彈,且全部採用最先進的發射方式——垂直發射,這是一般艦船根本達不到的。在裝備的各型導彈中,以「戰斧」式巡航導彈為主。武庫艦可在幾分鐘內將500枚導彈發射出去,「雨點般」落在敵方的坦克、先頭部隊和其他目標頭上,火力強勁程度非同一般。

想像一下這種軍艦火力全開是怎樣壯觀的景象

該艦誕生的背景:冷戰結束後,各國普遍削減了軍費開支,加上導彈武器精確打擊的特性,使得需要龐大開支、眾多人力操縱的普通大型水面艦艇的實用價值迅速降低。為了解決有限軍費開支與保持強大海上軍事能力的矛盾,減少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在戰鬥中的損失,美國率先提出了「武庫艦」的概念,即以艦射導彈取代戰列艦上的大口徑火炮,以及航母艦載機發射的導彈。

武庫艦最初的概念是來自1988年發行的美國海軍協會雜誌,真正開始被美國海軍開發是在1995年之後,Jeremy Boorda海軍作戰部長提議了武庫艦。1995年後,計劃急速推進,預計將建造5艘。

然而這樣理論性的軍艦即使可行,還是有許多不穩問題,海軍內質疑的聲音也逐漸提高。結果武庫艦建造計劃因為Boorda海軍作戰部長在1996年5月16日自殺事件而急轉直下,最後在1997年10月,因經費不足的關係,取消了該艦的建造計劃。值得一提的是SC-21計劃之後經過多次變更,到今天產生的成果就是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ps:以上大部分內容來自百度百科和維基。


坦克世界裡美系T開頭的,德系VK、E開頭、蘇系XXX工程大多都是


推薦閱讀:

18 世紀槍戰中,近距離齊射戰法的意義是什麼?
銀角大王的葫蘆是怎麼判定稱呼對象是否答應的?
男生需要的基本款武器有哪些?
評判一把武器刀的優劣,主要標準有哪些?
中子彈和原子彈相比哪個更不人道一點?

TAG:軍事 | 戰爭 | 武器 | 海軍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