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杆子為何沒保住蘇聯?
是什麼讓軍隊放棄了這個紅色政權?又是什麼原因讓這個超級大國退出了歷史舞台?立國69年的世界超級強國前蘇聯和平演變。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從中又得到了什麼?
最高的那個回答是正確的,蘇共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權。
蘇聯紅軍和中國工農紅軍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帶有一定的國家軍隊的意味,而後者則是不折不扣的黨軍。
蘇共也曾經試圖在軍隊中引入政委制度,但是遭到了一線指揮官的抵制。很明顯的政委的出現是要從指揮官手中分享權力的,再加上一般政委都是從黨政部門調進來的,軍事能力不怎麼樣,因此指揮官們很不待見政委。蘇聯從誕生之日就陷入四面包圍,和白軍、周邊國家進行了長期的軍事鬥爭,因此一線指揮官的聲望、地位都很高,因此為了照顧他們的情緒等原因,政委被撤銷,改為在軍隊中增加負責政治工作的副職。因此蘇聯紅軍中政委只在1918年到1924年、1937年到1940年、1941年到1942年這幾個時間段內存在。因此蘇共對於軍隊的控制力實際是很弱的,在蘇聯解體的時候軍隊沒有站在蘇聯政府這一邊。
第一次在1957年。這一年,莫洛托夫和布爾加寧向赫魯曉夫發起挑戰,要求他下台。蘇聯軍方首腦朱可夫站在了赫魯曉夫一邊,不僅出動軍用飛機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委員代表運送到莫斯科召開了黨大會,並且在大會上指責莫洛托夫等人有跟隨斯大林搞清洗的罪責,明確表示「軍隊反對罷免提議」說出了「沒有我的命令一輛坦克都不會動」的話,直接扭轉了形勢,保住了赫魯曉夫的位置。這是第一次槍威脅黨的行為,遭到了蘇聯政府的強烈反彈。當朱可夫去南斯拉夫訪問的時候,政府罷免了他的職務,強行要求他退休,而赫魯曉夫沒有說話。
第二次在1993年。蘇聯解體之後,針對是要實行總統制還是議會制,俄羅斯爆發了府院之爭。葉利欽的總統府和全國人大之間爭執不下,到1993年發展到白熱化,雙方各自發布命令,完全無視對方的存在。1993年9月,葉利欽突然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解散議會、廢除現行憲法,並頒布了自己擬定的憲法。這個行為遭到了議會的強烈反抗,議員們堅守在議會大廈--白宮(當時俄羅斯議會大廈也叫做白宮)中,通過了彈劾總統的議案。雙方僵持不下,都向軍方要求支持。最終軍隊中一些人宣布效忠總統府,把坦克開到了白宮門口,強行驅散了議會的支持人群,向白宮開炮,並逐層佔領白宮,最終議會被鎮壓。官方數據187人喪生,437人受傷,而民間數據表示僅死亡人數就超過2000人。因為葉利欽親西方的立場,於是這次炮擊白宮的反民主、反憲法的行為被西方國家選擇性無視了。軍隊裡面支持葉利欽的軍官得到了晉陞,成為了日後俄羅斯軍隊腐敗的源頭。
因為領導人包括軍隊領導人希望像西方資本家那樣,過合法的腐敗生活,而不是留在蘇聯體制內偷偷摸摸的腐敗。
蘇聯自己解體了自己啊。蘇聯時代領導們已經夠腐敗的了,但他們還嫌不夠,貪婪的想要更多的特權和財富。 於是蘇共的高級領導人拋棄了蘇共這張皮,換了一張更適合撈實惠的皮。蘇聯→俄羅斯,其實掌權的還是原來蘇共的領導們。他們在體制改革中,把大量的國有資產變成了自己的私有資產,搖身一變為大富豪。比如葉利欽的外孫女婿:葉利欽辭職普京給豁免權 外孫女婿已經成俄首富。還有俄羅斯的七寡頭,具體可以查查有沒有高官背景。有評論說蘇共是唯一在自己葬禮上發了大財的人。槍杆子就是這些人指揮的,你說槍杆子會反對這些人么?
建議參閱蓋達爾的<帝國的消亡>。蘇共的消亡首先是因為他經濟上破產了,軍隊支持與否都無助於逆轉這個必然的趨勢。
軍隊不是機器人。在軍隊全換成機器人前,槍杆子可以開創政權,卻無法保住政權的。
軍隊畢竟是由人組成,如果在外面的父母兄妹都厭惡反抗,士兵還能否惟命是從?即使你能把士兵調教成功,那軍隊領導呢?這是內戰,這就是一個站隊問題。他們是站在被唾棄的一方,還是站在被追捧的一方?即使他們對做英雄沒有什麼興趣,但新君上位是擁立之功,這比做好本職工作利益大多了。
現在哪還有那麼多死忠的人啊。大多數人,都是站在勝利者一方的。當形勢未明朗時,隔岸觀火。當形勢明朗,連以前的死忠都開始準備後路了。
這畢竟是內戰,誰都有合法性的。那為什麼要去支持犯眾怒的一方?即使眾怒被欺壓下去了,也無非是個行動遲緩,辦事不利。這不是大錯。而且還可以在形勢明朗時搶功。但如果犯眾怒的那方失敗了,那當幫凶會被撕成碎片的。所以不笨的人,是不會在形勢未明朗前,支持犯眾怒的一方的。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不一定能決定戰役結果,但可以決定勢力的傾向。這是更致命的。
專制也是聯合一部分人去欺壓小部分反抗和大部分無所謂的人。蘇聯把絕大部分人都得罪了,又沒用機器人代替士兵,軍隊能保住它才有鬼了。
蘇聯這體制就是政教合一的集大成者,注重黨政軍一體,任何一方割裂就會出問題,尤其是政治精英不再信這個教;
美國依稀是以財團為主的門閥世族。但在中國,這種體制會因為人口和資源的矛盾產生土地兼并的問題竊以為僅憑槍杆子不能保住任何國家。因為槍杆子也是人掌握的。
底層官兵並不會擅自行動,他們必定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和鼓動,有可能是聽從最高領袖(即國家領導人)的命令,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大多數國家);也有可能聽從軍方高級將領的命令,實行軍人干政(比如現在少數亞非拉國家的軍政府);也有可能受到中層軍官的煽動,引發士兵嘩變(比如十月革命、武昌起義)。
軍方高級將領和中層軍官都不傻。尤其是在和平年代,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能夠在軍隊中平步青雲的人,很多都是善於鑽營的人精,政治嗅覺比軍事才能更加出色的傢伙。和平年代,文官集團對於軍人的要求,第一條就是服從命令,忠誠度高。寧願要一個平庸的將領,也不要一個不聽話的。一個空有軍事才能,卻沒有政治能力的軍人,在任何年代都不會長久的。
對於軍方來說,他們並不希望成為老百姓眼中助紂為虐的爪牙,成為惡來、蜚蠊之徒。軍隊在手,只要稍微一動,就可以掌握權柄,或者成為開國功臣,受到萬眾尊重何樂而不為呢,
現代軍隊的稀缺性,讓他們很難被代替。哪怕改朝換代,除非是像太祖皇帝那樣通過內戰奪取政權,否則不論是「東歐劇變」還是「顏色革命」,上台後的新政府,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還必須使用原來軍隊系統的人來控制軍隊。
故而,軍方在民怨沸騰,政府支持率幾乎為零的情況下,他們是不會傻乎乎的陪著舊政府送葬的。他們會選擇站在民眾那邊。
舉個例子。武昌起義之後,清廷控制的軍隊原本是完全可以平定叛亂的,但此時的新軍,早已經對清王朝失去了信心。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袁世凱的倒戈,則給了清廷最後一擊。
二戰後,世界是一個冷戰的格局。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進行對峙。雙方互相攻擊,雖然沒有直接「熱戰」,但在意識形態上的戰鬥,從未停歇過。進入到20世紀末期,隨著蘇聯經濟的疲軟,國民生活水平下降,國家實力與國民生活水平嚴重不符,國民對於蘇聯已經失去了信心。雖然國家在電視上天天批判資本主義,但是老百姓心裡,卻都嚮往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民間的思想出現了嚴重的背離。蘇聯官方一說話,百姓心裡就發笑。再加上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滲透,「和平演變」,民眾的力量一旦發起,就很難撲滅。
其次的原因是蘇聯的體制對於蘇聯的精英也並不有利。終蘇聯一朝,殘酷的政治鬥爭都在持續著,失敗者輕則如同沙皇時期那樣被流放西伯利亞,重則被處決。這樣的政治高壓導致在台上的人非常不安,而在台下的人則充滿了惡毒的報復心,於國於身都不利。而蘇聯這個國家另外一個死結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路線(不是有特色的),必須要實行計劃經濟,與西方對抗等,這樣僵死的體制不利於精英們把利益最大化。
最後一個原因,我認為是蘇聯並沒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加盟共和國始終有比較強的離心力,僅僅依靠所謂社會主義來尋求認同感是不夠的,這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不過這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因素,並非關鍵的作用。
以上。
蘇聯是政治局級別的內戰,軍隊倒向了反蘇聯的那一派。
槍杆子是要有所依靠的。
一個大國,口口聲聲要滅帝國主義,一面把石油賣給帝國主義換錢,以支撐自己的軍備競賽,另一面還要從帝國主義買糧食餵飽自己的老百姓,買奢侈品腐蝕自己的根基。
蘇聯早就把自己變成帝國主義產業鏈上的一塊肥肉了,造出再多的核彈也是必敗無疑。
跟帝國主義打交道放棄自主地位,授人以柄,就是不折不扣的修正主義,修正主義是必敗無疑的。
普京這十來年不過是重複了那個過程,俄羅斯沒記性,還會付出代價,可惜。
中國為了獨立自主付出過不少代價,但確實是值得的。引起這個原因的因素很多(目前進行不定期更新中)...
- 蘇聯軍隊非黨化,使得蘇軍失去了信仰,不但使得蘇軍戰鬥力不斷降低,並失去了黨和國家對軍隊的領導:
- 蘇聯官僚階層的腐化,黨的控制力下降。
- 在思維輿論方面的控制力逐步下降。
首先:蘇聯軍隊非黨化,使得蘇軍失去了信仰,喪失了黨和國家對軍隊的領導能力:
一、 蘇共丟棄列寧建軍原則,取消了黨對軍隊領導的組織保證,致使危急關頭軍隊不聽指揮:
對於「無產階級軍隊究竟由誰來領導」這個問題,蘇共內部在蘇俄紅軍組建前後,有過激烈、尖銳的爭論。列寧及斯大林的態度和指導思想十分堅決,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獨立地行使對紅軍的領導權和指揮權」。1918年11月,蘇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專門領導紅軍及一切武裝力量的工農國防委員會,列寧既擔任委員會主席,又擔任黨的領袖、政府首腦,從而實現了蘇共對紅軍的絕對一元化領導。同時,蘇共在紅軍中建立了堅實的組織系統,各級黨組織、政治部和軍隊政治委員列入紅軍組織編製,政治部成為蘇共在軍隊中的組織核心。在多次艱難的歷史時刻,蘇共堅決貫徹列寧的建軍原則,克服危局,戰勝了國內外各種敵人。紅軍初建的國內戰爭時期(1918年至1920年),蘇聯軍隊在團以上部隊實行集體領導制度,兵團由軍政指揮員共同指揮,集團軍、方面軍由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黨動員了優秀黨員總數的一半到紅軍中去,構成了部隊的基本核心,擊敗了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衛國戰爭初期,面對戰場上蘇軍嚴重失利的險惡形勢,斯大林發布《關於改組政治宣傳機構和實行軍事政治委員制度》的命令,在團以上部隊重新實行政治委員制,蘇聯紅軍迸發出了旺盛、頑強的戰鬥意志,在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城下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開始推行改革。對軍隊的改革從削減軍費開始,進而對其使命任務和體制編製進行調整,主動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為表現「新思維」,並樹立改革形象,戈爾巴喬夫及部分蘇共領導人刻意與軍隊保持距離。蘇軍40集團軍司令格羅莫夫說,當集團軍從阿富汗完成撤軍(1985年2月15日)回到蘇聯境內時,「沒有一名國家領導人,或者是國防部的領導人來迎接我們」,「故意不重視部隊撤出阿富汗這件事是克里姆林宮領導人的失策表現之一,戈爾巴喬夫的戰友們隨隨便便就將前任的錯誤推到我們身上」。駐阿蘇軍作戰指揮組副組長利亞霍夫斯基也說:「蘇聯高層領導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認為需要參與歡迎在異國他鄉浴血奮戰多年的軍人歸來,再次暴露了對軍隊的冷漠和毫不關心,軍隊執行了他們下達的命令,而現在他們已不再需要軍隊。」在1986年至1991年軍隊維護國內秩序的一系列事件中,每當部隊與分離或民族主義運動分子發生衝突時,戈爾巴喬夫及蘇共政治局都採取模糊責任的方式非難指責軍隊。特別是在1989年4月的第比利斯事件中,戈爾巴喬夫在媒體上公開指責按照他和政治局命令「維護法律秩序」的空降兵和內務部隊。時任圖拉106空降師師長列別德在回憶錄中提到:「這一事件使得軍官對黨的領導的態度開始向危險的方向轉變,隨後作戰師、團拖延或拒絕執行命令的事情不斷發生」。
為體現「民主化」思想,蘇共在軍隊體制編製調整中,逐步削減了各級政治機關和約8萬名政治工作軍官,撤銷了總政治部,並在「蘇共組織在武裝部隊中的工作條例」中規定,「蘇共組織及其機構不得干預行政人員和軍事指揮機關的工作」。特別是全蘇第三次人代會通過的《關於設立蘇聯總統和蘇聯憲法修改補充法》,從法律上剝奪了蘇共領導和指揮軍隊的最高權力。由此,蘇軍內部颳起了「退黨風」,特別是年輕軍官的主動退黨「最終匯成洪流,包括空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也棄黨而去」。
蘇共從組織上放棄對軍隊領導的直接後果是,「一個人可以拉走一支部隊」,軍隊在國家危難關頭倒戈。在1991年「8·19」事件中,以格拉喬夫司令為首的空降兵進入莫斯科,執行控制俄羅斯共和國辦公大樓——白宮的任務,格拉喬夫陽奉陰違,以執行國防部命令為名,行支持民主及分裂勢力之實,陣前調轉槍口;以克格勃將軍卡爾普欣為首的「阿爾法」行動小組,陣前拒絕執行克格勃總部下達的強攻白宮、抓捕葉利欽的命令;空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先是以天氣不適宜飛行為由,延遲輸送空降兵的運輸機起飛,後又引導機群錯降機場,使空降兵無法在預定時間內集結,同時直接向葉利欽表示空軍支持他。蘇共、蘇聯政府由此失去了對國家的掌控,「8·19」事件後不到一周,蘇共即土崩瓦解,同年底,蘇聯大廈轟然倒下。
二、 蘇共推行的「改革與新思維」,瓦解了黨對軍隊領導的思想基礎,致使危急關頭軍隊無法統一決心、統一意志
在蘇共的行政結構中,「總政治部是蘇共中央書記處下設的一個部,具有單獨的指揮鏈」。依靠這種獨特的組織系統和指揮鏈,列寧的戰爭觀、黨的意識形態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傳統曾經是蘇軍建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是蘇共統一軍隊意志的政治思想基石。在衛國戰爭莫斯科會戰的緊要關頭,蘇軍316步兵師指導員克羅奇科夫沖向敵坦克的最後一句吶喊——「俄羅斯大地遼闊,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迅即成為從司令員朱可夫到士兵的戰鬥口號,凝聚起所有會戰部隊的戰鬥意志,以至於希特勒專門下達了「把在戰場上抓到的蘇軍政治委員統統就地槍斃」的政治命令。面對1942年春夏兩季災難般的戰場形勢,斯大林及最高統帥部「不準後退一步」的第227號命令,立刻統一了各級指揮員的決心和意志,使蘇軍在經歷了斯摩棱斯克、基輔、明斯克、頓巴斯、維亞茲馬等一系列戰略性會戰慘敗後,終於頂住不倒、不散,並反敗為勝。二戰後,在維持雅爾塔國際格局中,蘇共關於戰爭的理論和意識形態主張,更是蘇軍軍事學說、軍事戰略和在東歐保持龐大軍事力量的政治戰略依據。
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與新思維」,使軍隊的政治思想基礎被釜底抽薪。「政治新思維」,使蘇共失去了在軍隊意識形態領域上的主導權,軍隊中「非政治化」、「國家化」思潮泛濫。蘇聯各種輿論媒體對國家政治制度的攻擊和對歷史的自我否定、自我醜化,一方面從根本上動搖了廣大官兵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軍隊內部造成了深度的思想和組織分裂,贊成改革與反對改革、積极參加與消極厭惡政治活動的將校級軍官之間形如冰火、嚴重對立。「外交和軍事新思維」,使駐東歐和蒙古的「數百萬軍人及其家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如同潰逃一樣拋家棄業,丟棄裝備、靶場、機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房屋和設施撤軍回國,駐紮在野外空地、帳篷或者借居在別人家中」。「迫不及待地單方面裁軍與投降般地削減戰略核武器、中短程導彈,使軍隊瞬間產生了大量沒有思想準備、沒有預案的工作任務和海量般的問題」,「榮譽感、自信心和尊嚴喪失殆盡,蘇軍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整體政治力量不復存在」。
與蘇共主動放棄軍隊意識形態領導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各種反對派、民主派加緊拉攏與扶持軍中親己勢力。葉利欽專門授意和安排自己的助手尤里·斯科科夫與軍方、特別是空降兵多接觸、保持聯繫。1991年2月,葉利欽專程到圖拉空降師觀看演習和慰問。在聽取部隊急需解決困難問題的彙報後,他在隊前講話中說:「一旦我當選俄羅斯總統,將給圖拉空降團軍官和士官增添五百套寓所。」午餐時,葉利欽問空降兵司令格拉喬夫:「如果突然出現某種特別狀況,合法選出的俄總統遇到危險、叛亂,是否可以依靠軍人、依靠你呢?」格拉喬夫回答:「是的,可以!」1991年3月,蘇聯就是否保留蘇維埃共和國聯盟舉行全民公決,國防部長亞佐夫嚴肅地對媒體講:「蘇聯其他東西還可以分,但軍隊、核盾牌決不許瓜分,這是不可思議的」。「張三、李四、葉利欽都可以當總統,但國家不能變,軍隊是不可分裂的」,「蘇聯武裝力量是社會團結、政治穩定的極為重要的因素」。他可能沒有認識到,蘇共及其軍隊政治思想上的解體,已經徹底動搖了官兵的理想信念,不可避免地將導致國家實體的崩潰。
在動蕩的1991年,蘇聯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一些軍官示威性地撕毀了黨證,並故意大聲地給同事講,他們的祖父曾經是自衛軍成員,或者他們的祖父曾經放火燒過蘇聯最初建立的集體農莊。」「8·19」事件中,海軍司令切爾納溫、空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火箭軍司令馬克思西莫夫、列寧格勒軍區司令薩姆索諾夫從一開始就質疑或反對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決定,空降兵司令格拉喬夫則率領開進莫斯科的空降部隊,兌現了對葉利欽的承諾。「8·19」事件後,辭去蘇共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以蘇聯總統身份奔走呼號,想挽救「聯盟」免於散夥,然而,失去了蘇共和「多民族、統一思想的軍隊」作依託的總統,分文不值。
三、 蘇共不切實際的軍事改革,破壞了軍隊的紀律和秩序,致使危急關頭軍隊形同散沙
蘇共的領袖和領導集體歷來重視軍事理論創新和軍隊建設,其中之一就是嚴字當頭的治軍思想。斯大林曾經特彆強調:無產階級軍隊需要鐵的紀律和嚴格管理,維護紀律和秩序是黨領導軍隊和軍隊全體人員首要的職責。縱觀蘇軍戰史,以創新作戰理論與嚴厲懲罰來保障紀律和奪取戰鬥勝利的事例比比皆是,並且越是在危急關頭,這兩點體現得越為鮮明。
戈爾巴喬夫在推動國家經濟和政治改革中,不僅沒有繼承借鑒黨治理軍隊的歷史經驗,反而無視軍事改革的特殊性。蘇共及軍隊上層領導和統率機關,始終沒有就新的「國家軍事學說」及軍事改革方案達成一致意見,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中高級軍官對軍隊改革更是一頭霧水,面對洶湧而來的「公開性、民主化」政治環境束手無策,沒有採取任何嚴格、有效的措施掌控與管理部隊,進而導致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渙散不堪,並一發不可收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從歐洲和蒙古撤軍近百萬,「大批武器裝備被盜竊、被私吞,通過黑市交易流失,軍隊內部的貪污腐敗現象迅速蔓延。將軍們帶頭進行武器交易,將整船的武器裝備運到國際軍火商手中,將大把的外幣裝進自己的口袋裡,剋扣德國政府提供的在俄羅斯給軍官們建房的資金」。官兵關係在金錢的侵蝕下日漸污濁,逃兵、逃服兵役情況嚴重,內部秩序混亂不堪。1990年蘇軍擅自離隊人數,直線增至3萬多人;駐遠東地區的工程兵部隊,為抗議軍營中的不公平現象,一天內有500多人逃跑;駐東德集團軍,在德國統一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有700多名士兵逃離。部隊與部隊之間、不同民族士兵之間關係緊張,軍官體罰士兵、老兵欺負新兵等惡劣行為,進一步加劇了內部矛盾,軍中犯罪率上升。80年代中後期,有69%的官兵承認吸過印度大麻;駐阿部隊中,有33%的士兵承認用過毒品。部隊中偷盜及私自出售武器、軍服、汽油、機動車零部件的現象普遍存在。軍人犯罪在阿富汗作戰部隊中尤為突出,僅記錄在案的就有6412起,其中包括714起兇殺案、524起毒品買賣案。1990年至1991年,從地面部隊流散到老百姓手中的武器、機動車和其他裝備數目驚人。
在國家變革的關鍵時期,蘇軍渙散直至崩潰的組織紀律性,使得各種訓練、管理事故頻繁發生,基本失去了履職盡責的能力。這支有著鐵一般紀律、歷經過無數次戰火考驗的強大武裝,已經由維護國家政權的堅強後盾,變成了搖搖欲墜的「泥足巨人」。僅海軍核動力潛艇,1989年就有一艘沉沒、一艘導彈發射造成重大破壞、三艘發生嚴重事故。「8·19」事件中,根據國防部命令進入莫斯科的三個師(坎捷米洛夫卡坦克師、塔曼摩步師、圖拉空降師),從指揮官到單車、單兵更是各行其是。許多軍官不按命令時間行動,甚至把所屬排、班徑直帶入商店遊逛;開進中的坦克、裝甲車隨意脫離編隊或停下來,不少士兵接受市民給予的煙酒及食品,與圍觀者一起歌舞嬉戲,甚至在裝甲車內喝得大醉。除了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外,部隊鬆散的管理、潰散的組織紀律性,已經難以達成令行禁止、步調一致,更無法執行「實施緊急狀態」這種特殊的政治軍事任務。
四、 蘇共實行的「新型幹部政策」,改變了軍官隊伍的純潔性,致使危急關頭軍隊退縮倒戈
蘇共從建黨初期,就把「採取特別措施,培養、選拔忠誠合格的紅軍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作為黨的重要任務之一。1935年5月,斯大林在紅軍學院學員畢業典禮上提出的「幹部決定一切」的論點,是蘇共指導軍隊建設的綱領性口號。為確保各級軍官特別是高級指揮員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並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蘇共及其軍隊採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幹部晉陞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嚴格的選人用人標準和軍官政治審查、實踐考驗識別制度。在蘇聯最危急的衛國戰爭初期,從勞改營放出來的軍官,有的還背負著不白之冤,仍然帶領部隊英勇作戰,直到犧牲;他們沒有因冤而放棄對黨和國家的忠誠,臨陣退縮或臨陣叛變;羅科索夫元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直到戰後他病亡時,檔案中仍然留存著內務部槍斃他的命令。
為掃清「改革與新思維」的阻力,推開「政治多元化」,戈爾巴喬夫取消了蘇共中央及總政治部對軍官晉陞的政治審查,利用「魯斯特事件」安排了大批「新型軍隊領導人」。截止到1988年底,國防部長、總參謀部所有的副總長、所有的部隊集群司令和艦隊司令、所有的軍區司令全都被撤換。蘇共廢止軍隊幹部政治審查制度的後果,正如俄羅斯總參謀部上校尼·布蘭涅茨所說:「它常常把有能力的人逐出軍隊,同時把庸人留在部隊,使騙子扛上將軍肩章」。軍官隊伍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度、可靠性迅速下降,軍隊領導層嚴重腐敗、軍心渙散、派系林立。蘇聯解體前後的車臣分裂運動頭目杜達耶夫少將、烏克蘭獨立運動分子伊萬·畢贊中將和空降兵司令格拉喬夫,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升至高級將領或重要崗位的,並拉起了自己的「一杆子隊伍」,隨後又變成了蘇共及國家的掘墓人;特別是蘇軍戰略預備隊——空降兵的軍官隊伍,在其中扮演了神秘而關鍵的角色。
蘇軍空降兵受總參謀部直接指揮,司令格拉喬夫曾經在阿富汗戰爭中擔任空降師長,榮獲過蘇聯英雄稱號,在空降兵部隊中有極高的聲望,被戈爾巴喬夫破格提拔後,空降兵實際上變成了他「一個人的部隊」。在蘇聯「改革與新思維」的動蕩時期,空降兵參加了維護國內秩序的每一次行動,軍官隊伍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集團」。「8·19」事件中,格拉喬夫政治上的兩面性,使得空降兵部隊成為緊急狀態委員會與民主派兩股勢力爭奪的對象。格拉喬夫指揮圖拉空降師進入莫斯科執行緊急狀態任務時,國防部下達給他的每一道命令,他都立即通報給葉利欽及其支持者,並召回了正在休假的空降兵副司令列別德,讓其率領先頭團挺進俄加盟共和國辦公大樓——白宮。在民主派勢力與緊急狀態委員會鬥爭最激烈的關鍵時刻,格拉喬夫一方面與空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一起,拖延後續空降兵部隊進入莫斯科的時間;另一方面,讓列別德親率一個營進入白宮,並調轉炮口。格拉喬夫對國防部宣稱,自己進入了指定位置;對葉利欽則說,自己派傘兵部隊保護民選總統。空降兵的實際行動,振奮了民主派及其支持者的士氣,局勢很快轉向了有利於葉利欽的一面,列別德率領的傘兵營也隨即宣布保衛葉利欽、同民主派站在一起。在決定國家命運的危亡關頭,蘇軍國防部和總參謀部「許多軍官堅決支持緊急狀態委員會,然而他們找不到忠實的部下替他們殺人」。格拉喬夫則帶領空降兵,一個人就「搞黃」了整個蘇聯。
資料來源:
([俄]A·利亞霍夫斯基:《阿富汗戰爭的悲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俄]鮑·弗·格羅莫夫:《有限出兵——蘇軍第40集團軍司令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美]威廉·奧多姆:《蘇聯軍隊是怎樣崩潰的》,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俄]尼·布蘭涅茨:《棋子——國防部秘書眼中的俄羅斯將軍們》,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俄]根納季·亞納耶夫:《捍衛蘇聯的最後一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版)
([俄]羅伊·麥德維傑夫:《蘇聯的最後一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版,第70頁)
(肖楓:《蘇聯解體我的解讀》,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版)
([俄]尼·布蘭涅茨:《沉淪之師:俄軍總參謀部上校手記》,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文章主體為軍報內部文章)
至於蘇聯人民的選擇...在蘇聯解體時,全民投票70%以上的公民投票保持蘇聯...可是戈爾巴喬夫背叛了這個民主的決定...
至於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具體怎麼樣並不清楚...起碼要比現在俄羅斯生活水平要高...
兩個簡單的例子,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人均壽命還沒有達到蘇聯時期的水平。俄羅斯人民的肉類消費量,也沒有達到蘇聯時期的水平...
至於其他國家...看看烏克蘭從「歐洲糧倉」,原蘇聯最大的糧食出口國,變成了一個糧食進口國...原有工業體系徹底崩潰...
un.org/zh/ecosoc/docs/rep09.shtml
聯合國地址,指出俄羅斯目前人們生活水平較蘇聯相比,有著一定的下降...
Средние зарплаты в России и СССР с 1853 по 2010 годы
俄文鏈接,指的是俄羅斯普通百姓,實際工資的消費水平...參照物是俄羅斯百姓生活中無法缺少的東西,土豆...
Старый Оскол, 20 лет спустя
俄羅斯百姓肉類消費數量,不包括下水和豬油...根據對比,俄羅斯目前人均消費肉類水平還不如1975年...
蘇聯解體時,留給俄羅斯的債務為648億元,07年俄羅斯外債為5600億元。
平均壽命比女性少活14年 俄羅斯男人為何不長命
俄羅斯男性人均壽命58.6歲,蘇聯解體時為,63.4歲...
槍杆子沒有保住蘇聯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蘇聯國內意識形態的崩潰,另一方面是蘇共中央逐漸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共中央失去槍杆子也並非一朝一夕的突變。蘇聯的解體也就是蘇聯幾十年中央集權的衰落的最終結果。(當然了某些媒體說的恰恰相反認為中央集權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對此我不做評價)
貝利亞在斯大林死後進行的改革和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是蘇聯中央集權和意識形態垮台的起點。隨後歷任蘇聯領導人除了勃列日涅夫有過一丟丟迴光返照,其他的似乎都沒有加強中央集權的意願或者是能力。
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鬥爭時放權給地方,解決了馬林科夫之後權力收不上來了。匈牙利事件就是不滿赫魯曉夫收回貝利亞制定的加盟國自決權而發動的抵抗。蘇聯撤回對中國的援助,也是中蘇交惡的直接原因。隨後而來針對赫魯曉夫的逼宮也是以斯大林主義復興為旗幟的反赫魯曉夫集團發動的。
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中央集權為什麼會出現一段時間的迴光返照呢?還是因為勃總發動了政策「腐敗」,金錢的關係和腐敗的作風把各個地區的領導人和中央領導人的心連在了一起,使大家充滿了幹勁。但是這又反噬了蘇維埃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進一步失去了民心。
蘇聯在70年代末國際油價飆升,作為全球第一石油出口國,通過賣石油嘗到了甜頭。加上美國開始假意戰略收縮後蘇聯開始四面出擊,介入了南非邊境衝突、衣索比亞、越南、南美各國。或許也是想趁火撈點資金和原材料吧。但是美國戰略收縮的背後是用Dollar和技術資助了一幫小弟開始在蘇聯出兵的地區攪渾水。其中就有某總設計師拿著Dollar帶著解放軍無視金蘭灣駐紮著蘇聯軍艦開始反擊越南。阿富汗更是爆發了反蘇狂潮。仗著賣石油的錢,蘇聯開始在我們邊境陳兵,並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力求速戰速決。快速佔據產油區來給自己續一波。
可是沒想到資本主義大法如此好用,80年國家油價開始暴跌了,一路跌下去毛熊就萎了,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的蘇聯並沒有得到多少石油產量,反而砸進去大量的錢和精力。這時候開始蘇聯所處的外部環境開始惡化,不僅是中東,中國、南斯拉夫對蘇聯的關係都異常的冷淡。
蘇聯在油價暴跌,財政出現赤子之後,內部的大撕逼又開始了。安德羅波夫為了收攏人心又開始了新一波放權。。。這次不僅提出了「JT領導」,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改革,還把軍隊的財政交一部分由各個加盟國來承擔。直接導致了如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等幾大政治集團實體的出現。
控制軍隊有三樣法寶分別是錢、錢還是錢。
就算是社會主義的兵沒有糧餉還是不能打仗的。隨著蘇共中央逐漸放棄對軍隊的財政支持,地方勢力開始在軍隊上開始有更多的話語權。比如之後莫斯科的紅軍更多的會聽俄羅斯集團的建議,烏克蘭的紅軍根本不聽從蘇共的調遣了。
切爾年科死後。蘇共內最後比較統一的政治集團覆滅了,各個加盟國的政治小集團勢力做大。戈爾巴喬夫為了挽救分崩離析的聯盟。然後開始推動激進的民主化改革。戈總不負西方各國眾望繼續擴大了加盟國的自決權,繼續加大了地方對軍費的支持比例,進行核裁軍。
放開宣傳口的管制,讓雅科夫列夫擔任宣傳部長,儘管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前克格勃的局長已經拿出證據嚴正警告過戈爾巴喬夫,雅科夫列夫頻繁接觸過西方的情報員。但戈爾巴喬夫似乎一點也不在意。為討好西方,戈還提出人民監督權,戈爾巴喬夫認為,國家之所以腐敗是因為權力沒有被收攏到籠子里去,要那些有良心有節操的媒體人、作家和知識分子來監督權力,雖然這群人中間很少有合格的政治素養。
雖說蘇軍的財政大權已經在各大加盟國手中了,加盟國也能跟紅軍說上話了,但是紅軍仍然是各大加盟國獨立的大麻煩。誰能保證紅軍的指揮官一定跟著自己干呢?於是一系列離間蘇共中央與紅軍的計劃誕生了。
各大加盟國不斷的製造事端逼蘇共出動精銳機動軍隊平亂,然後想辦法製造點傷亡,國內外良心媒體合力搞個大新聞。不斷地渲染問題,把集會描述成衝突,把衝突描述成暴動,用催淚彈被說成使用毒氣。又因為財政大權不在蘇共手中,地方集團經常用加班費和傷亡將士的撫恤金來跟中央扯皮。中央下的作戰命令憑什麼要我們發加班費和撫恤金?這一系列摩擦和衝突消耗了紅軍將士的忠誠,甚至讓很多戰士感到寒心。
最嚴重的事件是俄羅斯集團和烏克蘭集團炮製的外高加索分裂使蘇聯被迫出動傘兵和機動部隊對蘇聯人民下手。注意以前在立陶宛,捷克或是南斯拉夫都是別的國家的人民,喬治亞的鎮壓是針對蘇聯人民,於是輿論失控了。西方媒體都在暗示這個鎮壓造成的傷亡,官方公布的數字遠低於實際。西方大媒體的報紙頭版頭條甚至用了「屠殺」兩個字,於是國內的權力監督者如公知和作家發聲質問事情的真相。這個鎮壓的命令是由戈爾巴喬夫口頭下達的,又由國防部長口頭下達給喬治亞軍區於是戈和國防部長推卸責任。最有意思的是讓一個大學老師——索布恰克擔任了這起事件的調查組組長,這個人的學生們現在正縱橫俄羅斯的政壇。索布恰克通過媒體嚴厲質問國防部長,沒辦法處理了喬治亞軍區和出動部隊的一批司令和長官。這下真是徹底寒了指戰員的心,工資都不怎麼發的出來,還替領導背黑鍋為千夫所指。在最後819包圍國會的時候最先明確倒戈向葉利欽的就是傘兵部隊司令。
試想如果你當時是莫斯科的一個機械化師師長,在819時期,你會接受一個違憲的緊急行動委員會的指揮進攻俄羅斯的改革英雄——葉利欽么?大部分指戰員都已經寒了心,只要不是傻沒人願意為那些腐敗的官僚背黑鍋。更別說你自己工資都缺斤少兩,報紙上天天說蘇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蘇聯的腐敗讓人民對官僚失去了信任,當生活水平下降,人民過不上好日子,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就崩潰了。
所以說忠於祖國有時候就是要愚,聰明沒啥用。
對於拒不承認蘇聯存在嚴重問題,而將解體的原因悉數歸結於陰謀論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
推薦參考兩篇文章:
蘇共亡黨十年祭
南方周末 - 蘇共亡黨二十年祭
這是黨刊的主編級人物寫的,結論不一定中肯,但其中牽涉的事實一定是鐵一般的。
跟我黨相關的話,可以忽略。
反對匿名用戶的最高票答案。是軍隊沒有保住gcd高層嗎?俄羅斯gcd總書記,前莫斯科市委書記葉利欽就是gcd高層,後來的寡頭們都是gcd高層。
軍隊不但在蘇聯解體的時候堅決地站在gcd高層一邊,而且在解體後葉利欽眼看輸掉選舉的時候,出動坦克炮擊議會。
只能說軍隊沒有站在gcd里的失勢的另一派那一邊。我個人能得到的唯一答案是:改革是大方向,發展是硬道理。無論你槍杆子有多硬,先軍社會都是不會有前途的。
黨軍的辦法治標。但是不能說治標沒有大用處。更根本的原因還是政經體制導致的社會深層矛盾。用十八大的文件來說,叫缺乏現代社會治理體制,社會不能適應內部和外界的快速變化,缺乏彈性。請參考沈志華教授蘇共執政七十四年留下的歷史啟示。
蘇共手裡要是有槍杆子,我們的遼寧號沒準是小鷹級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真實原因,利益矛盾不可調和。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情感的。
共產主義的理想是利益。
階級情感是利益。
統治穩定是利益。
民族情感也是利益。
http://zhihu.com/question/47091349/answer/104323772
因為蘇聯的槍杆子是掌握在許多個政治精英的手裡的,這些精英沒有看到蘇聯存在對他們有多大的利處,所以紛紛倒向葉利欽,軍隊也隨他們導向葉利欽。
美國的體制是掌握在幾個人手裡的,高度極權,不管要不要開放,這些人的子女權力也極大。他們就算犯了彌天大罪,只要這幾個人中的多數沒有改變其心,他們就能用軍隊橫掃一切。
歸根到底是體制的不同。在美國看來,蘇聯解體是高層沒有掌握好軍隊,這是正確的。在俄羅斯看來,蘇聯解體是高層的漠視,這也是對的。
一個是官僚極權制,權力掌握在許許多多的官僚手中。
一個是幾人(有時甚至是一人)極權制,權力在極少數人手裡。
不過蘇聯的結局還算好,還算「和平」過渡。美國的結局就......
蘇聯解體是蘇聯既得利益獲得者的自我蛻變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