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主讓政治素養較低的人也有決策權」這一觀點?

201607041154補充:原問題為:如何看待「民主的最大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

相關提問:為什麼列寧在俄國立憲會議召開後對該會議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這個觀點的錯誤在於,它預設了一個完美的、「所有聰明人能投票,而所有傻逼不能投票」的制度。跟這個完美製度相比,民主讓傻逼也能投票,當然有問題。

但是在現實中,這種完美製度壓根就不存在。民主的對立面,從來不是「聰明人的決定」,而是少數人的決定。有些人以為不搞民主了,就能把傻逼排除在外,剩下的都是聰明人。但事實上,他排除的是絕大多數人,這絕大多數人有可能傻逼,也有可能聰明;而剩下的少數人呢,也一樣。

民主從來不是以「最好的制度」而著稱。這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那裡就有論述了。亞里士多德區分了三種統治:一人之治、少數人之治、多數人之治。在最好的情況下,「一人之治」優於「少數人之治」優於「多數人之治」,但在不好的情況下,它們的次序恰恰是相反的。

換言之,民主並沒有被期待為一種最好的制度,它只是一種「最不壞」的制度。人們無法保證少數統治者必然永遠是賢明的,這才需要民主。

同時,這個觀點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它認為民主就是投票。好像人們的觀點就是固定的,投票的時候只要數一下人數,這就叫民主了。事實上,民主是一個過程,包括了說服、協商、博弈,人們的觀點也在時刻發生變化。現代的民主理論早就將協商作為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如何在溝通中提升彼此的認識,獲取最廣泛的信息,進而達成更好的結果,這才是現代民主追求的目標。那種將民主等同於投票的觀點,早就落伍了。

PS.

評論區裡面有些人也是夠了,整天扯什麼西式民主,結果自己連「西式民主」是什麼都搞不清。

西式民主這個詞被提出來,它的核心是什麼?是多黨制!反對西式民主其實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反對搞多黨制。神tm西式民主就是一人一票的民粹統治,自己樹個靶子在那兒噴。

現在大多數國家都是代議制民主,我國的人大就是代議制民主機關,我國就是標準的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國家。有些人基本政治素養都不過關,中學政治課白學了嗎?

下面的回答里還有說民主是「外行決策」的,說這話的人恐怕連基本的國家權力結構都不了解。立法、行政、司法是國家權力的一個基本分類,民主是立法機關的事情,負責制定法律,而行政機關才是具體執行者,它主要由各種專家和技術官僚組成,它來負責專業。法律是原則性的,只是一個基本的價值選擇和方向,真正的具體執行方案,都是由專業的行政機關作出。所謂的「由外行決策」的民主制,壓根就不存在,又是一個被虛構出來的靶子。

民主的最大問題到底是什麼?是「不夠民主」

民主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實踐中往往達不到,這才是古往今來政治家們批判的重點。貴族議會不夠民主,所以才有了資產階級革命;但資產階級民主也只是少數有產者的民主,所以要建立最廣大的無產階級的政權,實現真正的民主。

底下這些噴民主的人,作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你們應該感到羞愧才是。


這是之前的分享,還是把它放到回答這裡來,內容有一些小的增補。不過感覺沒有說清楚然後再做一下補充。

常凱申:如何看待「民主的最大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的觀點?

我們去看病,是幾個醫生在台上推銷自己的治療方案,然後一群病人投票選醫生嗎? 我們找司機,是幾個司機在台上做一下辯論,然後乘客投票選舉司機嗎? 我們選航天員,是不是應該讓他們都亮個相,然後大家用簡訊投票來決定誰上天呢? 為什麼在顯而易見的專業崗位上我們不用全民投票的方式,而比這更重大的肩負著帶領整個社會前進重任的政治領導人的產生,卻要採用全體投票的方式產生?這個難道不同樣也是高度專業的職位嗎?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一個沒有經過從基層崗位逐步歷練而來的普通人,只要身披選票光環,就能輕鬆勝任?

這個回答的出發點專業問題由專業人士解決並沒有錯。但似乎作者並不理解representative democracy(代議制民主、代表制民主)的含義是什麼。

首先還是拿醫生舉例,其實作者似乎沒看過病。小病往往的確是醫生直接給開了藥方就好了。但是真正重大疾病,的確是由醫生給出方案,並由病人及家屬做出決定。病人願意冒風險的激進療法,還是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保守療法,甚至姑息療法或者乾脆放棄治療,只能由病人決定。病人願意花多少錢來治療(進而選哪種療法),也同樣不是醫生決定。

引文最後疑問似乎是正確的,但其實是欠缺一個政治學常識。在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中,政府人員分為政務官事務官(公務員、官僚)。政務官由選舉產生,但是事務官(公務員、官僚)並不由選舉產生。事務官既包括各種基層處理文書的低級公務員,還包括各種制定政策的分析師、規劃師等,以及包括內閣次長這樣的高級公務員。

在任何一個國家,事務官就都是需要引文所說的「從基層崗位逐步歷練」。事務官的選聘是依據考試和職業資格決定,升遷則由年資和績效考核決定。由於事務官需要負責專業性的行政事務,所以他們不受選舉影響,長期在某一個或者某一類特定崗位任職,所以又被稱為常任文官。事務官就是政府中的專業技術人員。

而政務官本身性質就不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是人民的代表,或者說,病人的家屬。事務官(尤其是高級公務員)的作用就是拿出不同的決策方案,把不同決策方案的利弊分析列在那裡,然後放在那裡,由病人的家屬決定什麼才是最符合病人情況的方案。

實際上,政治學對官僚體系的很多批評恰恰和作者所說相反:在西方國家,不是政務官有了太大的權力,而是官僚以專業之名,行利己之事。很簡單,事務官是常任文官,長期把持某一類職位,形成了一個自己的特殊利益集團。

————————

政務官和事務官劃分的一個理論基礎就是政治學的「政治-行政」(Politics-Administration)二分的劃分。

行政一詞根據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的解釋是指:activeities that are done in order to plan, organize and run a business, school or other instituion。也就是說,行政意味著各種規劃、組織和管理工作。所以很多行政工作當然是高度技術化的,比如,城市規劃部門的就有很多專業的城市規劃師,環境保護部門會聘任環境、地理專業畢業的人做公務員,財政部門的公務員需要會計學這樣的專業背景。由於行政事務是高度技術化的,所以負責這些事務的人往往長期在某一個或某一個特定崗位任職,所謂文官常任、常任文官就是這個緣故。當然,行政還有管理的一個維度。

(PS:即使沒有這個專業的學位,但是由於長期在某個特定崗位,仍然會變成這個崗位的技術專家。譬如法國公務員一般要求是行政學的。)

但是恰恰這個原因,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常任文官或者說官僚是不適合進行政治的,官僚和政治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因為行政事務的這種專業化的技術理性會使得在這個崗位的人養成循規蹈矩的習性,根據各種專業技術要求完成指令和任務,難以跳出自己的專業視野來超脫的看待問題,所以官僚機構是無法培養政治家的。

此外,公務員體系(官僚體系)是一個層級體系,所以公務員體系又被稱為「科層制」,其特徵就是嚴格的上下級關係,上級給下級下達指令,下級服從上級。這種嚴格的上下級關係也是不利於政治家的培養的。因為長達幾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中,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嚴格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

所以所謂「從基層崗位逐步歷練」可能培養出一個令行禁止的執行者,卻無法培養出視野廣闊的戰略家。

在韋伯看來,俾斯麥治下的德意志帝國就犯了這個錯誤。在俾斯麥治下,由於俾斯麥對競爭對手的打壓,他只能將訓練有素的德國官僚階層提升到了政治統治的地位。但是,官僚階層的背景決定了他們只能循規蹈矩的進行統治,而沒有任何政治謀略。所以韋伯悲觀的相信,俾斯麥之後,德國就無法產生政治家了。(俾斯麥本人則是官僚替代政治之前產生的政治家。)

(這個可以去讀讀韋伯的《學術與政治》這本小冊子,稍微詳細一點的則可參見《韋伯政治著作選》,韋伯更系統化和學術化的觀點則在《經濟與社會》這本1000多頁的巨著中。三輝圖書出版社《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1920》也是強烈推薦,對韋伯在俾斯麥時期和魏瑪初期的政治思想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刻畫。)

18、這個人是否投,我得仔細研究一下他的10條政見,並和其他人對比一下,研究一下其可行性,為此去閱讀50篇各領域的產業政策論文,去研究核電站應該如何規劃,去研究一下水利工程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程度以決定是否該拆三峽,去研究一下在我國應該是保就業還是騰籠換鳥,去研究一下各種電力供應方式的優缺點並定量分析一下是否能彼此替代,去研究一下鋼鐵產業應該如何升級比較合適,去研究一下棚戶區拆遷安置的思路誰更加合理,去考慮一下我國的海軍現狀,看看是否能幹掉日本海自,去研究一下如何推動創新驅動是比較合理的,去研究一下工業結構升級與布局優化的政策誰更合理,去研究一下……等等,我付出了這麼多成本,卻只佔了一張票的比例,對最終選舉結果有什麼意義嗎?但是研究都研究了……為避免浪費,不如我自己去選總統吧。

結合對政治與行政的劃分,所以這一段引文能說明的恰恰是相反——不能由事務官(官僚、公務員)來做政治家。一個水利部門出身的公務員,可能懂得水利工程與地震的關係,但未必懂得核電站規劃,至於保就業還是騰籠換鳥之類的經濟政策,他恐怕更是外行。長期在某一部門深耕的專業官員更難以跳出自己的專業壁壘,譬如說,產業經濟模型的最優並不等於政治上的最優,雖然從他的專業立場來說可能是對的。

政治是與行政不同的,前文還沒有解釋,現在解釋一下。根據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的說法,政治就是「對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這裡價值一詞是廣義的,包括金錢、榮譽等具有社會意義的稀缺品。也可以借用另一位政治學家拉斯韋爾的說法,政治就是Who get What?如果說行政側重於組織、管理與規劃的話;那麼,政治就側重於分配。民主政治就是根據大家(每一個人)的偏好(preference)的不同來分配總量有限的社會價值的一種政治,最終根據這些偏好的分布與比例來對社會價值進行分配。在這個分配過程中,只有每一個人的偏好的不同,不存在所謂傻逼。從政治史來看,西方代議制民主的產生就直接體現在財政權的問題上,偏好問題就是把錢用到哪裡的問題;直到今天,國會政治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問題仍然是徵稅與預算。預算也是國會控制行政機構的直接和最重要手段。

如果這樣來理解政治,那麼政治就不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職業。不需要由一個哲學王來代替普羅大眾做出選擇,因為選擇哪一種是普羅大眾自己的事。政治家的作用就是作為代表來做出對偏好的討價還價和最終選擇。再次借用比喻,醫生提出方案,列出不同方案的優劣,病人家屬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對比——技術官僚提出政策,政治家在政策之間作出選擇。

當然,不是說政治家是沒有門檻的,但這個門檻是為了讓政治家更好的代表民眾。既然政治是一種分配過程,那麼政治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間縱橫捭闔討價還價bargain and lobying,而不是事無巨細的懂得產業政策、工程規劃、工業結構。政治家不需要懂這些,他們提出大體原則,有合格的公務員或者政策顧問替他們作出具體方案就可以了。在這裡,情商比技術更重要。而情商與縱橫捭闔的能力恰恰是循規蹈矩的專業技術活動中難以得到的。這樣其實回到了韋伯的批評,韋伯認為,只有通過選戰(以及社會活動)才能恰如其分的培養政治家。

至於那個答案列出來的1-18那麼多條,其實是基於對西方選舉政治的誤解得出的答案。政治素人當選的實際比例仍然是微乎其微的。從學歷背景來說,美國最多比例的議員是法學背景出生並有律師的經歷,並且在成為聯邦議員之前往往有州議員甚至州長的經歷。在我看來,律師背景恐怕比公務員背景的人更有資格成為政治家,律師往往是更合格的社會活動家。不是有個刻板印象么,律師總是特別會玩兒政(yin)治(mou)的。

另一方面,如果了解立法機關制度,就會知道立法機關並不只是像電視鏡頭那樣在全院大會上夸夸其談,其實,全院大會佔據的時間並不多,更重要的日常工作是在各個專門的委員會中熟悉特定事務(當然並不需要像行業專家那樣高度專業)——立法機關下設各種不同的常設委員會,一個議員必定會成為某一個委員會的成員。菜鳥議員是必須從這些委員會中成長和起步。例如,美國眾議院的常設委員會就有:農業、撥款、銀行、財務與城市事務、預算、教育及勞工、外交事務、州際及對外貿易、司法、商船及漁業、郵政、公共建設及運輸、科學及技術、小型企業、退伍軍人事務等20多個委員會。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議員在其中接受一定的專業培訓,但是這種委員會並不是公務員體系那樣科層制的。雖然在委員會中有資深議員和菜鳥議員之分,但是在法律身份上資深與菜鳥都是平等的。資深議員沒有權力命令菜鳥議員,資深議員如果想說服菜鳥議員,也一樣需要遊說和討價還價。菜鳥議員在委員會中是完全可以挑戰資深委員的,公務員挑戰上級則是違規甚至是違法行為。

除了少數政治素人,大部分政治家在成為部長、國會議員等級以及更高層面的政治家前,都會經過並不短的政治歷練,並不是引述答案中想像的那樣突然出現在選民面前。那個答案的認識無疑是錯誤的,如果有興趣去查一下美國總統列表就會發現,川普是100年以內唯一一位在當選總統前沒有擔任過政府職務的政治素人。人們總知道里根在從政前是演員,卻不知道他是從美國演員協會主席任上參選加州州長的,從協會主席到州長再到總統的軌跡是符合情理的歷練。威爾遜總統是著名的教授總統,但是他在當選總統之前是新澤西州州長,更早之前是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反而,由著名將軍成為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的總統任期並不被認為成功,一本傳記就就提過,由於長期的軍隊生活,艾森豪威爾太過重視「指揮連」(chain of command)

又及,為了避免浪費時間糾纏在回複評論上,我還是設置了僅我關注的朋友可以評論,精力實在有限,不好意思。很多的朋友是抱著來討論的心態的,我是很歡迎的,但實在精力有限。至於有的人一來就用挑釁的口吻來給人添堵的,早就直接給刪了。


我發現時至今日,很多人對民主的理解僅僅就局限在投票之上。

彷彿只要有了投票,立刻就有了民主。

比如大劉劉慈欣,就特別熱衷票選皇帝的情節。

比如在《中國2185》里,他筆下的群眾會票選一個長相甜美的20多歲的美少女當國家元首;

比如在《三體》里,人民會票選一個剛從冬眠里蘇醒的聖母程心當執劍人;

執劍人也好國家元首也好,許可權基本就是皇帝,想幹嘛幹嘛,沒人可以制衡她。

然後呢,再讓這個元首干點違背選民意志和利益傻逼事,打群眾的臉,最後把這口鍋扣在民主頭上。

「你瞧瞧,我說什麼來著,民主最大的問題就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選出這麼個傻逼!」

然後呢,他筆下永遠掌握著真理的精英們呢,從來都沒有一個人會覺得問題是出在這個權力無法制衡的制度上,只會一邊自怨自艾的噴人民傻逼,一邊毫無作為眼睜睜看著歷史重演。

民主本質的含義指的就是,以人民的意志來執政,而不是人民選出個代行者,然後就把一切決斷都交給他,但現實里我們無法實現這種理想形態,不得不依靠代行者,因而我們才設置了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在每個決策環節都能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利益),而不是代行者個人的意志(利益)。

因此,民主最大的價值,不是為了能選出一個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聖人,而是為了即使選出的是個煞筆,體制也能體現大眾的意志,正常運轉,平穩過度。

其實到這裡,現代政體的基本認知還是一致的。自由民主也是寫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民主是共識,但問題是如何實現,各有差異。

有人選擇投票讓人民自己說話,也有人選擇由自己來代言;

有人選擇通過制度來保障這種權力,也有人選擇通過讓道德高尚的領導來「讓」大家暢所欲言。

然後吃了很多虧我們才發現,聖人是靠不住,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人民的意志不被侵犯和篡改。

擴展閱讀——1957年毛澤東談「民主」:是一個方法--文史--人民網


首先讓我噴幾句,中國太多的年輕人喜歡用非常淺薄的知識去試圖攻擊一些複雜的、需要充分思考的話題,這是一種非常噁心的反智行為。
比如我曾經見過小學生試圖用行程問題的解法去解決龜兔悖論,還見過初中生認為數學歸納法能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我本人),現在見的更多的是用幾句粗淺的「多數人的暴政」「幾年修不起路」「傻逼也有發言權」來對民主制度——至少是目前人類最先進的制度之一——來肆意針砭。我覺得非常可笑。

我學過GRE的作文,ISSUE裡面有很多涉及政治的話題,我也看過北美考生的範文,很多人的政治理解到了非常深入的地步,這些才是真正對於民主制度做出思考的態度,也是西方發達國家真正對於政治理念的教學。我們憑什麼認為憑我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社會經驗,憑我們馬哲政經一家之言的政治教育,憑我們這數千年封建專制帶來的非民主土壤,能簡單對民主制度一言以蔽之呢?我們中的很多人過於高看自己了吧?

好,回到題主的話題里來。如何理解,民主的最大的錯誤是讓傻逼也有發言權。

那麼我想解構一下這個話題,這個話題說了,民主會讓傻逼也有發言權。同時,讓傻逼有發言權是錯誤的。
OK,那我要問幾個問題:
(1)什麼是傻逼?定義是什麼?
(2)誰有權力來定義一個人是傻逼與否?
(3)傻逼應不應該有發言權?
(4)傻逼如果有了發言權,就一定是錯誤嗎?

問題1和問題2,我們來看一道GRE作文題。

Critical judgment of work in any given
field has little value unless it comes from someone who is an expert in that
field.

(對於工作提出的批判性論斷,除非來自本領域專家,否則並沒有什麼價值)渣翻。

這就是在思考一個話語權的問題。是不是應該允許某些人,擁有裁定他人話語權的權力。這是美國人的思考。

同樣,我們也要思考,在民主的問題上,是不是可以隨意通過話語權的掌控,來把異見人士定義為「傻逼」「公知」之類的標籤呢?

能說出題主引用的話的人,潛意識裡是在把普羅大眾當成了傻逼,只有少數治國精英才是有見識的,這就是一種話語權的收攏。我不敢苟同。只要你不同意我,我就定義你為傻逼,然後以不聽傻逼的名義來專制你。這個邏輯並不怎麼靠譜。

民主是在裁定什麼?裁定的是從公民處獲取的社會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雖然或許理想化,但是一直是我黨的執政方針,所以,任何為公共社會資源做出了貢獻的公民,也理應擁有一定程度的話語權,只要你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並不能隨便剝奪公民的這一政治權力。


問題3和4,我們可以轉化為,讓沒有足夠見識的普通公民參與民主,是不是一個錯誤的事情?

這裡要分情況來看,如果讓全民公投國際關係、戰爭這些事務,顯然是不靠譜的,因為這些事情的確需要有大智慧的人來解決。但是並不是一個國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重大,尤其在民生領域,是有非常多的事情應該參考民眾意見的。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武漢修地鐵,修了好多好多年了,武昌挖幾年,漢口挖幾年,這些年就沒有哪的路是好的。這麼大的民生工程,卻並沒有徵求市民的意見。

誠然,現在地鐵通車了,大家覺得很好,但是如果民主一下,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比如立案之出,給出幾個可選的方案

(1)修地鐵,公布預算、工期,明確可能的道路擁堵情況等等。

(2)同樣的費用用於公路改造、環城高速建設,給出具體方案

(3)費用用於建立大病特殊保險,給得了重病的病人提供醫療保障

(4)投資教育

bababa等等等等,把經費列舉,提出很多種可能,讓市民去選擇這樣一大筆錢用在什麼方面,難道不是更好嗎?

很有可能最後的方案還是修地鐵,但是這個結果是全體納稅人博弈出的結果,公正公開,收益和代價心裡都有數了,即使還是堵在了漫天飛塵的路上,至少過半的人還是清楚這是自己的決定,情緒也會穩定很多吧?

綜上,

(1)不要試圖收攏對「傻逼」的定義權

(2)不要試圖把普通人定義為傻逼

(3)納稅人在民生事務上應該有發言權

(4)這並不是民主的黑點。


民主的問題之一,就是讓所有人,不管有沒有充分了解相關信息,不管有沒有做出理性判斷,都可以發出聲音。

因此,我們還有法治。很多時候,司法作為一種反多數的力量,都為民主可能帶來的弊端起制衡作用。

--

我在這裡想舉一個非常有「美國特色」的近期案例作為例子:

2016年7月6日,明尼蘇達州拉姆西郡一名叫Philando Castile的男子因交通違章被警察要求停車接受調查。當警官Jeronimo Yanez與Castile對話時,後者明確表示自己身上有槍,然後做了一個掏口袋的動作。

在美國,一個人在警察面前做這件事情,意味著他已經死了。警官毫不遲疑地開槍擊斃了Castile。這一事件的視頻,瞬間在網上引起轟動。

事發之時,我正在拉姆西郡檢察院工作,正面感受到了這件事情對檢方帶來的衝擊。在事發後兩周,每天都有抗議者聚集在檢察院所在的Wabasha Street。有這麼幾天,檢察院工作人員中午都必須在警察的護送之下才能過馬路去買一份左宗棠雞或者西蘭花牛肉之類的美式中餐外賣。而和我們一條馬路之隔的法院大樓,也長時間被抗議者所包圍。

警方和檢察院的態度是:面對違法行為,正面剛,不要慫。有102名涉嫌違法進行抗議的示威者遭到逮捕,檢察院決定以暴亂罪名起訴其中46人。而這一舉措引發了更大的爭議,到2017年5月我離開拉姆西郡的時候,還會零星收到辦公室郵件,提醒說今天可能會有抗議者。

--

2017年6月16日,在對Yanez警官的庭審中,12名陪審員經過長達五天的陪審團討論,最終達成共識,一致認為對Yanez的所有刑事指控都不成立,Yanez得以無罪釋放。

這一判決,再次引發了大規模抗議行為,抗議者直接佔領了明尼蘇達州雙城之間的交通要道,94號高速公路。

警方和檢察院再度維持了相同的立場,

這次,有18名抗議者被逮捕並將面臨刑事指控。根據明州法律,(也就是大明律), 不論以任何理由,佔據洲際高速公路進行遊行活動,都屬於犯罪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陪審團中有2名黑人,也就是佔12名陪審員的16.67%,而黑人佔美國總人口的比例在13%左右,在明州這個比例還要略低一點,陪審團的人種構成基本能夠反應大環境中的人種構成。而在媒體報道中,這就成了一個具有偏向性的陪審團構成。

--

這件事情可以反映出什麼呢?

的確,民主制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權發出聲音,甚至選擇走上街頭。但還有另一種力量在與之制衡,這就是司法。

法庭有權力,也有義務,獨立地做出判斷,不受社會輿論壓力的干擾。在這個案件中,只要法庭在控辯雙方都充分展示證據的情況下,認定了「聲稱有槍」 「掏口袋」等關鍵事實,就有理由做出無罪判決。這時候,事實的認定者們就是陪審團中的12個人,而不是94號高所公路上的抗議民眾。

而執法者有權力,也有義務,對違法參與公眾事務的行為做出制裁,保障合法的民主參與,都是如此。經過合法申請,按照法律進行的遊行活動,就是要逼著總統下台,也應該允許;採用佔領高速公路等違法手段進行的遊行,哪怕針對的對象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警察,也要堅決地予以制止。

不論種族,膚色,人數多寡,都是如此。這就是反多數的力量。

--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民主允許SB有投票權和發表意見的權利,

但對於SB濫用民主權利的違法行為,法律應該嚴加制止,

缺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是真正的民主。


看著各位答主回答的評論,有不少是「別人都是烏合之眾,只有我是理性中立客觀,獨立思考,知識結構完整的好青年」的自信青年,應該對民主充滿自信才對。哪怕是你眼中的SB,人家看你還SB呢,

當每個人都在想「我才是清醒的一個,你們都是隨波逐流的烏合之眾。」那不能說明每個人都是唯我獨醒的好人,只能說絕大多數人,一樣的平凡而已。

《烏合之眾》這本書的原著題目為「Psychologie des foules」,意為「大眾心理研究」,根本沒有「烏合之眾」這種貶義。一個人再清高,自我感覺再良好,他其實也是大眾的一分子,而大眾的心理是客觀存在的。

難道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需要你手裡選票的議題都是「槍斃所有Love Live垃圾人」、「活埋所有LO娘」、「流放所有曼聯球迷」?這都二十一世紀了,對你,還有和你一樣的普通人有點自信好嘛。


不久前朋友圈流行一篇文章,是關於瑞士公投拒絕各種福利制度的。這篇文章沒提到一點98年的時候,瑞士公民還公投拒絕了一項反轉基因決議。很多人都說瑞士公民素質高,可是有幾個人知道英國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在歐盟中持比較中性的意見。1998年左右歐盟推出更嚴格的轉基因審批機制時,英國和荷蘭是少數反對的國家。由於關於在歐盟內部關於轉基因審批問題,只要一個國家反對,新產品就需要所有國家商議,巨大的談判成本使得批准新的轉基因食品幾乎成為不可能。

最近英國脫歐很多人把其原因歸咎於大眾蠢,特別是學術界大部分投了留歐票。很好,學術界自然評價智商比大眾高很多,可是留歐基本就意味著英國政府有更好的借口,從而違背大眾意志,對轉基因食品採用歐盟那樣嚴格審批程序。那麼在轉基因問題上,選擇留歐的英國學術界是不是為了自己的科研經費,不但傷害了大部分人的權益,而且實質上也做了反科學的事情?

很多人說大眾狹隘,比如英國居民為了反移民選擇退歐,真的么?選擇留歐的多是倫敦這樣大城市居民,退歐卻是鄉下佬,然而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大城市,有幾個移民想著去英國鄉下?如果選民真的是狹隘的,如果留歐真的有很多好處,而移民的成本又被大城市的居民承擔,那麼鄉下佬是不是更應該選擇留歐?現實卻不是這樣,這說明要麼留歐傷害了他們的利益,要麼移民傷害了他們的利益。經濟學有那麼多的專著,比如斯蒂格利茨的書,講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對中底層的傷害,為什麼英國底層就一定要為了倫敦金融精英的收入而自己利益受損?

試問這世上有多少無私的人?政治有相當多的內容是關於分蛋糕的,也許沒文化的人很蠢,但是他們會做多少傷害自己的事情,那些居心叵測的精英又會做多少?求人不如求己,讓我相信素不相識的清華北大博士會為了我殫心竭慮,讓英國老百姓相信科學家或者金融家,而不相信自己對自身利益的了解,如果大家真的相信,那麼大家就是真的蠢了,哈哈~
…………………………………
有人說我今天兩篇吐槽反轉基因的回答是朋友圈陰謀論扯蛋。啊哈哈哈,這些觀點我的確之前在朋友圈發過,不過我部分引用的是《基因、貿易和管制》一書。

這本書是普賴斯獎獲獎作品,普賴斯獎分量自行百度。如此權威的書,以專業自詡的知乎沒幾個人引用,就說明我吐槽的這世上根本沒幾個人關心轉基因是對的。因此我有必要為了50個贊,就美國和歐盟的產業結構、立法機制的不同,解釋背後的政治經濟學、法經濟學、博弈論和國際貿易理論么?

隨便貼幾張截圖,看清楚:第一張截圖中英國公眾對轉基因持中立態度,而自詡精英的媒體和政府這樣的留歐派持反對立場;第二張圖,英國和荷蘭是歐盟唯二反對增加轉基因技術審批的國家,所以至少支持轉基因的生物學家好意思支持留歐么?第三張圖說明,連我吐槽反轉基因和砸機器一樣,都是引用美國政府的原話。所以想來我的吐槽如果是朋友圈水平,那這朋友圈裡沒有我,也有布希吧,哈哈。


沒時間詳細說,這句話有以下幾個槽點:

1. 這句話的意思是,擁有參與政治的權利與擁有特定的智識能力相掛鉤,而且我們有理由進一步推論這裡指的智識能力應該和政治事務是存在關聯的。問題在於,在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不具備起碼的政治基礎知識,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有著體面工作和教養的人在政治上同樣可能是極端無知。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分工和專業化造成的,不展開說了。

非常諷刺的一點是,贊同「民主的最大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這種觀點的人就屬於缺乏基本的政治知識,以至於按照這一觀點不應該擁有投票權。

2. 政治上的無知不是無法改變和克服的。恰恰相反,政治的知識和技能是可以被培養,這其中積極的參加政治生活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

3. 民主制度遠遠不止於投票一種。充當陪審員,參與立法聽證,設立各類社團,發表政治觀點、參與政治討論都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的知識和技能也是在參與形形色色的政治活動中積累起來的。

4. 類似於「民主的最大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的觀點在歷史上反反覆復的出現,低收入群體、工人、農民、不識字的人、婦女、黑人在數百年間都被認為是不應該擁有投票權的人群。

最後,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讓傻逼不擁有投票權,而是讓擁有投票權的人不再是傻逼。

補一個之前寫的答案:如果大眾是不理性的,那民主的意義是什麼?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算是對 @飛奔的馬達 所說「內在價值」的一點補充。同一個問題下面,最高票的答案是 @Simon Luo 寫的,早已把問題梳理的很清楚了。


如果你認為世間有唯一一個正確的選擇,而政治制度的唯一目標就是找到這個正確的選擇,那麼政治制度設定的思路就是:1、分辨什麼人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2、防止他因為私利偏離這個正確的選擇;3、讓他來決策,都聽他的。

可見即使政治制度的目的是找到一個唯一正確的決策,只有1和2都能滿足,3的滿足才能達到想要的目標,而只要1和2的滿足是困難的,就不能從理論上證明這種制度的決策一定比民主更正確。


但是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假如世界上沒有一個唯一正確的選擇呢?或者假如政治制度的目標不是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實際上絕大多數社會議題都是有利有弊的,拿最經典的爭論來說,有人認為應該少交稅享受較多的自由和較少的福利,有人認為應該多交稅享受較多的福利和較少的自由,現代的政府沒有認為這兩個有絕對的對錯,區別只是程度的不同,有時候稅少一點,有時候福利多一點,就是在一個可預見的區間之間搖擺,很難說搖擺到一方另一方就錯了。

在此基礎之上,第二個問題就更好理解了。既然兩種選擇沒有對錯之分,那麼唯一的問題其實就是:社會更偏好哪種選擇了。一個好的政治制度,應該是在尊重每個人的偏好的基礎上,做出一個社會的偏好。一個社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比起來福利更想要自由,有的人比起自由來更想要福利,一個好的政治制度應該綜合這些人的信息,然後決定整個社會更偏好福利還是自由。

那麼,這種社會偏好應該有什麼特點呢?

我們首先對這個問題做一些技術上的處理,我們假設個人偏好自由就取1,個人更偏好福利就取-1,個人認為自由和福利無差異就取0,因此,一個好的制度就是根據這無數個1,-1和0,選擇社會的偏好到底使1,-1還是0。

當然,具體的數字取值只是表示的方便,不影響基本的結論。再次基礎上,我們討論一個好的社會加總規則F(.)應該怎麼樣。

r1:弱帕累托。也就是如果所有人都認為自由好(都取1),社會也應該認為自由好(也取1),如果所有人都認為福利好(都取-1),社會也應該認為福利好(也取-1)。用數學表示就是:

F(1,1,1,1,……,1)=1

F(-1,-1,-1,……-1)=-1

這應該是最合理,最基本的規則了,全部人都認為這個好,當然社會也應該認為這個好,和所有人的意志相一致嘛。

r2:社會的人人都是對稱的,也就是社會的偏好只取決於有多少人偏好自由(1),有多少人偏好福利(-1),而不取決於具體的人,沒有人比其他人更特殊。

如果你覺得沒有人的偏好能夠凌駕於其他人之上,這個也是合理的。

r3:兩個選擇也是平等的,也就是如果一開始社會根據個人的偏好選了自由,如果每個人都調換成另一個偏好,原來偏好自由的現在偏好福利,原來偏好福利的現在偏好自由,那麼社會應該選擇福利。用數學來說就是:

F(a1,a2,……,an)=-F(-a1,-a2,……,-an)

這顯然也是合理的,因為這意味著對於不同的偏好,生成的規則應該是相同的,對於兩個選擇才公平。

r4:社會偏好是正反應的。也就是如果社會在一種個人的偏好下認為自由至少和福利一樣好(可能嚴格好,也可能無差異),但是存在另一種社會的個人的偏好,所有人都至少和第一種社會的個人偏好愛自由一樣多,至少有一個人比第一種社會的偏好愛自由愛的更多,那麼第二種社會偏好應該比第一種社會偏好更愛自由,也就是認為自由嚴格好。

用數學來說就是:

F(a1", a2", ……,an")&>=0

(a1", a2", ……,an")&<=(a1, a2, ……,an)且二者不相等,那麼

F(a1, a2, ……,an)=1,

這個似乎也是大實話。

那麼,我們認為的偏好加總規則至少應該有這四種屬性。民主的好處就顯而易見了。因為多數投票制完全滿足這四種好處。

(所謂多數投票制,就是如果喜歡a和喜歡b的人相等,那麼社會認為a和比無差異,如果喜歡a的人數嚴格大於喜歡b的人數,社會認為a更好,反之亦反)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太天真了!

事實上,能夠同時滿足這四個假設的,只有多數投票制!

也就是多數投票制和這四種假設,是當且僅當的關係,互為充分必要條件!

你不相信?讓我們證明一下:

首先,根據r2,對稱性,其實社會的偏好僅僅取決於偏好是1,是0和是-1的個人,也就僅僅取決於偏好是1還是-1的個數,我們令取1的人數為n+,取-1的人數為n-,總數為n,那麼取0的也就確定了,因此整個社會福利其實只取決於n+和n-。

如果n+=n-,那麼讓(a1,a2,……,an)里所有取1的變成-1,所有取-1的變成1,n+仍然等於n-,所以我們有:

F(a1,a2,……,an)=G(n+,n-)=F(-a1,-a2,……,-an)

同時根據r3,我們有:

F(a1,a2,……,an)=-F(-a1,-a2,……,-an),於是我們有:

F(-a1,-a2,……,-an)=-F(-a1,-a2,……,-an)

我們知道,一個數等於它的相反數,這個數一定是0。而0,意味著無差異。

這樣我們就證明了,如果喜歡a和喜歡b的人相等,那麼社會認為a和比無差異。

如果n+和n-數量不一樣,我們首先假設n+大於n-。反之亦反。

此時一定是偏好(a1,a2,……,an)中取1的數量比取-1的多,這時候我們可以保持取-1的那些個體不變,把那些取1的要麼變成0,要麼變成-1,直到取1的和取-1的一樣多,這個新的偏好我們記作:(a1", a2", ……,an"),由於此時新的偏好滿足取1 的和取-1 的一樣多,根據我們以前已經證明的,社會偏好應該取0.

F(a1", a2", ……,an")=0

但是注意,偏好(a1", a2", ……,an")相比於(a1,a2,……,an),是原來取-1的不變,取1的變成0或者-1,也就是嚴格更小了(新的元素至少不比原來的元素小,且有些嚴格變小了,也就是新的偏好至少和原來的偏好一樣喜歡a,但有一些更喜歡了。),滿足

(a1", a2", ……,an")&<=(a1, a2, ……,an)且二者不相等。

根據r4,我們有:

F(a1,a2,……,an)=1

這樣我們就證明了,如果喜歡a的人數嚴格大於喜歡b的人數,社會認為a更好。

當然,反之亦反。

所以,就將個人偏好加總成社會偏好而言,只要你認為這個加總必須滿足上述四個條件,民主不但是一個好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


看到了這麼個比喻。

我們去看病,是幾個醫生在台上推銷自己的治療方案,然後一群病人投票選醫生嗎?
我們找司機,是幾個司機在台上做一下辯論,然後乘客投票選舉司機嗎?
我們選航天員,是不是應該讓他們都亮個相,然後大家用簡訊投票來決定誰上天呢?

既然那麼喜歡比喻,要不我也來來?

我們去吃飯,是哥幾個合計合計,商量好吃哪家館子,點什麼菜。

還是把菜單一扔,廚師做什麼我們就吃什麼?

我們去旅遊,是提前查好景點情況,大家決定去哪玩。

還是上了大巴就閉眼,司機往哪拉我們就去哪?

我們做投資理財,是提前了解不同理財產品的受益和風險,最終從里挑一個合意的。

還是業務經理說什麼就是什麼,錢交出去任他折騰?

我做飯比不過廚師,開車比不過司機,計算比不過業務經理,我不專業,所以呢?

所以和我切身利益有關的事不容我插嘴就這麼定下來了?

可能廚師比較擅長做茄子,可能茄子利潤高,也可能廚師真的認為茄子好吃。

可能「廚師決定菜單」制度的擁護者會覺得我不吃茄子就是個不該有投票權的傻逼。

可我TM吃了茄子會吐的!

吃一頓不合意的飯,頂多噁心幾個小時,一個坑貨領導人,至少要噁心我十年,運氣不好人家登基了,那就是噁心一輩子的事了。

現在你告訴我,噁心一輩子就噁心一輩子吧?

民主不是治病,我們也都沒病。

倒是那些認為我愛吃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由我,而應該由廚子決定的人,病的不輕啊……


中國2000個縣市,基層民主非常有限,人民的利益缺乏制度性保障。

=====================

我們這裡曾經有一個地方國企,生產白酒,1990年代效益非常好,銷售額最好的時候,跟四川的五糧液都差不多了。一年利稅幾個億。是我們市的支柱產業。可上級政府強行更換了老廠長,把老廠長調到其他城市,新廠長搞了2年把這個廠徹底搞垮,最後破產。請問如果有民主決策,有人會支持把老廠長調走嗎?(相關政府官員後來以受賄罪判處死刑)

堅持社會主義,不意味就是搞獨裁專制。即使是列寧的社會主義也只是說專政——這跟專制區別很大。

中國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是主張民主、堅持民主的。中國歷屆政府也都是說支持民主的,從來沒有說要搞獨裁專制的。如果連民主這個問題都要去討論對不對,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整的是啥成果?豈不悲哉?


謝邀。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

我看到的題目是【如何看待「民主的最大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的觀點?】

這裡值得商榷的至少有兩個點,一個是「最大」,一個是「傻逼」。

多黨選票式民主至少有一個比題主列出的還嚴重的問題,就是不能在非同質化社會中正常運轉,這一點是非常致命的。因此本題列出的問題似乎不應稱為「最大」。

關於「多黨選票民主」和「同質化社會」的論述可以參考我之前的這篇文章:《為什麼西方民主理論聽上去很美,但實際執行時經常走樣?

下面主要說一下第二點,「傻逼」這個詞是非常不好定義的。用來做罵人或者宣洩的話無所謂,要真是正兒八經說事就有問題了:到底什麼樣的人是「傻逼」?

在現實中絕大多數被罵「傻逼」的,都不是真的智商水平有問題,你用智商測試是篩選不出來的。

比如我是一個醫生,而且可能醫術很高,在醫學領域裡,請問你能叫我傻逼嗎?

但是這個人也完全可能同時在台灣要求反核電反火電,認為綠能發電可以補上缺口。並以此在2016年投出了神聖的一票。

比如我是一個科技工作者,寫了很多本專業的論文和專著,在這個領域,請問你能叫我傻逼嗎?

但是這個人也完全可能同時相信李大師真的會在他肚子里安輪子。

比如我是一個鍵盤鬥士,熟練掌握各種新自由主義+民主理論,21天就能從入門到精通成為一名網路公共知識分子,在引經據典高談闊論這方面,你能叫我傻逼嗎?

但是這個人也完全可能認為三峽大壩導致了中國氣候異常和地震,要求拆除。

比如我是一個普通人,順利考上大學,有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收入還在中上水平,請問你能叫我傻逼嗎?如果我是傻逼,請問你是什麼,你的收入還不一定有我高。

但是這個人也完全可能為了孩子的健康考慮,要求拆除掉小區里的移動基站,避免遭受輻射。

所以,題目是有問題的,用「傻逼」這個詞,太不精確。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在超過自己知識範圍的領域,大量非本專業人士卻可能有一票的權力」。

我們去看病,是幾個醫生在台上推銷自己的治療方案,然後一群病人投票選醫生嗎?

我們找司機,是幾個司機在台上做一下辯論,然後乘客投票選舉司機嗎?

我們選航天員,是不是應該讓他們都亮個相,然後大家用簡訊投票來決定誰上天呢?

為什麼在顯而易見的專業崗位上我們不用全民投票的方式,而比這更重大的肩負著帶領整個社會前進重任的政治領導人的產生,卻要採用全體投票的方式產生?這個難道不同樣也是高度專業的職位嗎?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一個沒有經過從基層崗位逐步歷練而來的普通人,只要身披選票光環,就能輕鬆勝任?

一個沒學過技術也缺乏管理經驗的人,能直接勝任百度阿里的技術總工或者CEO嗎?或者說,普通股民能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合理判斷出百度或者阿里的哪個高層更適合接替李彥宏或者馬雲嗎?

而治理國家比管理一個公司的複雜程度還要大啊。

而這樣的人,偏偏就由更不專業的普通人選舉產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但他們大多數不是治國方面領域的熟悉者,讓他們去投票選擇政治家,和讓一群醫生、律師、教育工作者、程序員、超市收款員、公務員去投票選一個技術最好的機械設計工程師沒有太多的本質區別。

這不是傻逼不傻逼的問題,選民們大多數智力都正常。但他們並不一定是以治理能力來衡量候選人並投出這一票的,具體有若干種可能:

1、這個人長的帥/美,不錯,投了。

2、這個人是女性/男性/L/G/B/T,不錯,我喜歡,投了。

3、這個人的團隊的某個口號我很喜歡,比如無核家園、比如make xxx great again,多美啊,投了。

4、現任執政者太垃圾了,我要用選票教訓他,所以選他的對手就好了,至於他的對手怎麼樣,以後再說,投了。

5、我老婆/老公/老闆/老爸/老媽投了這個人,我也投了。

6、這個人以我的水平看來很專業,很像個政治家,投了。

7、這個人是個XX教徒,和我一樣,投了。

8、這個人是個XX教徒,我最討厭XX教,投了它的對手。

9、這個人要拆三峽大壩,我很贊成,我是人,我反地震,投了。

10、這個人猛烈批判霧霾,很對我的口味,他還決定去工業化、賣掉國企,同時又宣稱不會有人因此失業,稅收也不會損失。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其他候選人都不敢提,只有他敢打包票,厲害,投了。

11、這個人是極端民族主義者,宣稱上台後就要乾死小日本奪回釣魚島,爽,投了。

12、這個人是民主鬥士,宣稱上台後就要把現在的官們挨個拉出來吊路燈,爽,投了。

13、這個人是個好人,宣稱上台後就在全國搞高福利:免費住房、免費醫療、免費上學,徹底推翻三座大山,55歲退休,並且退休金不降,稅收不增,爽,投了。

14、這個人從來沒當過任何官,是個政治素人,非常乾淨,沒有官場的羈絆,肯定清廉有為,投了。

15、這個人是諾貝爾獎得主,國際認證的,還會有錯?投了。

16、這個人是成功的大商人,能經營好自己產業的,說明肯定也能經營好國家,投了。

17、這個人是個成功的市長,所以自然也能是個成功的國家領導人,投了。

18、這個人是否投,我得仔細研究一下他的10條政見,並和其他人對比一下,研究一下其可行性,為此去閱讀50篇各領域的產業政策論文,去研究核電站應該如何規劃,去研究一下水利工程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程度以決定是否該拆三峽,去研究一下在我國應該是保就業還是騰籠換鳥,去研究一下各種電力供應方式的優缺點並定量分析一下是否能彼此替代,去研究一下鋼鐵產業應該如何升級比較合適,去研究一下棚戶區拆遷安置的思路誰更加合理,去考慮一下我國的海軍現狀,看看是否能幹掉日本海自,去研究一下如何推動創新驅動是比較合理的,去研究一下工業結構升級與布局優化的政策誰更合理,去研究一下……等等,我付出了這麼多成本,卻只佔了一張票的比例,對最終選舉結果有什麼意義嗎?但是研究都研究了……為避免浪費,不如我自己去選總統吧。

全民參與式的多黨選票民主其實在選擇領導人方面並不佔優勢,選舉出的大多數都是庸人。因為多數選民並不以他們的執政能力來打分,而且也很難知道該怎麼打分才合理。它的優勢在於提供了一種「程序正義」,通過全民參與的方式,賦予了當選者在程序上的「合法性」,敗選者也無話可說。

換句話說,如果世界上只有這一個國家(最好再是同質化社會),那這種方式也還算可以,庸人就庸人吧,反正大家認可就好了,誰也說不出什麼來。誰不服誰下次自己去選,選不上就願賭服輸,只要內部穩定大家認可就可以了。

但如果這世界上存在多個互相競爭的國家,情況就不太一樣了,國家長期由不同的庸人執政撕逼,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競爭力可能會越來越衰落的。弱到一定程度,本國的政治平衡就會被外來的衝擊而打破。這和當年的大清有點類似,大清如果沒有外來的強勢文明衝擊,整體上也是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狀態,可能壽命還會長一些。

當然,凡事不能走極端,西方多黨選票民主有根深蒂固的問題,不代表光譜另一端像朝鮮那樣高度集權化的體制就是正確的,也不代表其他的政治體制就沒有其他形式的問題。

同時,也絕對不是說,群眾的意見就不重要。群眾的意見當然重要,但這些意見最大的價值在於「採集分析並滿足用戶真實需求」,而不是「由用戶提供具體解決方案」(當然可以借鑒參考)。關於這個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如果以後有機會會寫一篇「民心」與「民意」的關係的答案。

另外,多黨選票民主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它給了公眾明確的參與感,而這種參與感帶來了程序上的合法性。各派政治勢力在「全民民意表達」的壓力下,採用非程序化的手段奪權時要謹慎的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權交接的穩定性和政府的合法性表達。

大家也覺得自己投了票,是自己選出來的領導人,雖然這種當家做主的感覺可能是虛幻的,但虛幻的也有點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他們會想:不好的領導人我下次可以選它下去,因此一般不必採取激烈的手段趕它下台。雖然每次選上來的可能都是「不好的」,但沒關係,總還有四年後的「希望」嘛:

——國民黨爛可以用選票選民進黨教訓國民黨

——民進黨又爛了,沒事,還可以用選票選國民黨再教訓民進黨

——國民黨又爛了,再用選票選民進黨教訓國民黨

——民進黨又爛了,怕什麼?我們接下來還有柯P和時代力量可以用來教訓這兩個爛黨嘛

二十多年來,公權力一直在人民的教訓之下乖乖聽話,不合人民心愿的政黨一次次被趕下台,符合人民意願的政黨一次次在歡呼中上台,民主一次次不斷在這塊土地上勝利,這樣的社會怎麼可能不前進呢?

--------------------------------------------

最後再做個補充性的結論吧。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你說了西方民主這麼多壞處,那你覺得什麼是最好的政治體制?

在我看來,目前為止沒有什麼最好的政治體制,各種政治體制下都有各自的問題。甚至這些問題可能都不一定和政治體制有多麼本質的關係。

對於一個沒有相對短期因素(例如天災、戰爭、難民、瘟疫)衝擊的國家或者社會而言:

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它的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

其政治制度、文化、體制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它的社會問題具體是以什麼形式體現出來。

也就是說,如果A社會的某個具體社會問題,B社會沒有,這至少有兩種可能:

1、B社會的發展水平高於A社會,社會問題更輕微;

2、B社會不一定發展水平高於A社會,也不一定社會問題更輕,只不過是它的問題沒有具體在這個地方體現罷了。

因此,我傾向於這樣的觀點:

能適應、促進而非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同時又能做到體制自持而不崩塌的,就算是現階段對於某個具體社會而言合適的政治制度。

政治體制對一個國家解決社會問題上的重要程度,很多時候其實被過高估計了。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更多的應該體現在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上。有些社會問題其實不是政治體制的原因而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原因,不恰當更換政治體制的後果很可能是這些問題只是以另外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還可能損害生產力發展,進而使得改頭換面之後的社會問題更加嚴重。

在現實中,這一點往往可以被強者用來作為對付其他國家的顏色革命武器——先用強大的生產力水平產生的良好社會秩序來證明我的體制更好,然後在敵人內部誘發不當效仿,再借不當效仿之後產生的脆弱來控制對方,進而實現獲取利益的同時還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目的。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武器本身並沒有善惡,關鍵看握在誰的手裡。誰強誰就能用。


「好」的民主的重要標誌是精英階層有能力也有意願平衡廣大民眾的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並將其感性情緒中合理的部分及時準確地翻譯成理性政策並加以實行,不合理的部分及時運用宣傳機器加以疏導淡化。


「壞」的民主的重要標誌是讓不合適的人群參與了有關不合適的話題的投票。甚至讓不合適的人群參與了有關不合適的話題的討論乃至關注,都是失敗的。人民群眾有能力也有權利投票選擇一個國家的啦啦隊長(如美國總統),但任何社會的任何發展階段,廣大人民群眾都沒有能力搞清楚好比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大佬們每天反覆聽證的那些事情 -- 這類事情甭說全民投票了,哪怕只是引發了全民大討論甚至普遍關注,都是美國媒體卡特爾的不及格。

對應題主這個說法很極端的問題,翻譯成友善一些的話說就是:設計不合理的民主制度的最大弊端是讓並不具有對應判斷能力的群體有權決定超出其判斷能力範圍的政策。

這其實不難理解。各國之所有都有所謂「沒有政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概念,並在年齡上執行一刀切來剝奪這個群體全部或部分的政治權利,就是這一基本邏輯的實踐運用。而所謂「代議制」的設計,更是該邏輯的最直接體現。

無奈,維持偏「好」的民主何其困難,避免偏「壞」的民主談何容易。人民群眾總是要地命海心的,而精英階層又總是很難讓人放心的。人民群眾中也總會有傲嬌哭喊的少數vs強忍沉默的多數,而精英階層也總會有堅持理念的少數和為了選票能出賣一切的多數。至於「哪些話題適合哪種範疇的人關注/討論/投票」,就又是個只能具體就事論事的大話題了。

最終,此事也沒有最優解,只有每個人心中的近似解。而我心中的近似解,有且只有一個:基於偏右派文化土壤下的大市場和小政府。

除此之外,實在想不出來別的了。特別是在一個偏左派的文化土壤下,搞成「民主政治一團糟 -- 天降偉人法西斯」兩級的無限循環簡諧振動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大。南美近現代史就是最好的例證。

而何謂「偏右派文化」/「偏左派文化」?我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準確定義,只能感性地描述一下:

一群人的天然意識形態,是更偏向於自由自主和社區自治(右)
還是
所謂「人民群眾終於有權選皇帝啦oh yeah!」(左。中國語言環境下的「右派」其實大多都是這種德行)

是更偏向於「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我可以給,你不能要;你也可以給,但我也不一定想要」(右)
還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左)

而我個人的文化偏右,絕不是說我是一個風格極不照顧結果平等的人。世界上可被稱為「白左」(這只是一個標籤,既不意味著必須是白人,也不意味著左派理念本身絕對有問題)的傢伙們,核心問題不在於聖母心,也不在於偽善,而在於他們根本不懂「政府」這個動物相對「市場」這個動物的絕對低效和腐敗(且跟民主與否根本無關,如果不是負相關的話)。如果有合適的話題,我可以專門談談圍繞華盛頓的各色「政府承包商」們是多麼地貪婪和浪費,且是合法貪婪。

以上這段話可被理解為,確實有一種人,天然右的人,也會傾向於照顧結果平等,只是不相信大政府驅動下的結果平等而已。說到底,還是一個社區自治的風格選擇,而不是選擇讓本已臃腫不堪的政府變得更加臃腫。(是的,我個人很反對Obama Care。其問題其次才是所謂打壓小企業,而首當其衝的則是,整個醫療體系的油水更多了)


至於中國,特別是對中國的廣大群眾,包括包括我在內的知乎各位們,建議還是少琢磨「民主」這個巨大的話題,令其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自由生長就好。還是多強調類似自由、法制、尊嚴這些沒那麼複雜也好理解得多的元素比較靠譜。

若真的想為中國的民主進程添磚加瓦,也有辦法:努力讓這片土壤的文化變得中間偏右即可。最起碼,甭像現在這麼左。再進一步,如何讓文化變得更右?最直接的原則也就一個:凡是有潛在擴大中國中產階級規模的事情,就都該支持;反之則反對。凡是促進中國社會自主流動性的事情,就都該支持,反之則反對。

於是很多聲稱「民主終究是個經濟問題「的人,雖然我覺得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想清楚,甚至根本就沒想過,但這句話確實還是說對了。

一群沒有私產的傢伙們,天然的政治屬性自然是「打土豪分田地」,無他。除非他們信的是印度教,相信自己天然賤,本世苦難是為了下輩子如何如何。而只有一群人有了私產,才能懂得向上有所爭取,向下有所妥協。

民主終究還真就是個經濟問題。


作為一個純理論工作者,我本來對於這些政治傾向性極強,一不小心就會引起評論區腥風血雨般的撕X慘狀的問題都是只當個好奇寶寶看看不回答的。不過,在大概瀏覽了一番之後,發覺還有一些關於民主理論的要點並沒有被闡釋出來,看得心裡總覺得痒痒的。所以就湊個熱鬧做幾點補充。

寫在前面:本回答純理論向,不討論任何實際問題諸如「XX算不算民主國家」,「中國民主之後就會XXX」等。不喜可以直接「後退」鍵或「關閉」鍵處理,不要在評論區引入上述實際問題

一般地,在當代政治哲學領域,對於民主制度的辯護策略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性價值的辯護,一種是工具性價值的辯護。

內在性價值指的是,民主制度以及民主的決策程序本身就具有的價值,而工具性價值指的是,民主制度以及民主的決策程序更有利於我們去追求某些其他的價值,達到更好的決策效果。一般情況下,對於民主制度的辯護,內在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都應考慮在內。不過為了凸顯出民主制度的某些不可替代性,本回答僅就民主制度所具有的一些內在價值進行論證,以供參考。因為根據我這些年混跡網路的經驗來看,在任何關於民主/威權政治的爭端和撕X中,無論是支持的一方還是反對的一方,對於政治制度或者決策程序的工具價值都看得更重一些。比如「民主決策能防止腐敗,防止一言堂,防止行政浪費」或者「威權政治效率更高,經濟發展速度會更快,更利於富國強民」等等論述想必大家都聽得夠多了,所以本回答希望給出一些不一樣的視角,試圖說明民主制度可能還擁有某些內在性價值是威權主義所沒有的。

那麼民主制度理論上可能擁有的內在性價值會是什麼呢?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社會/政治生活之中的人的問題了。現實生活中,每個人之間都是不一樣的,各自有著諸如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職業,不同的社會地位等等。但是,無論這些具體的不同有多麼大,我們似乎都會接受說所有社會人都具有某個或者某些其他生命體或者人工智慧所沒有的特質。否則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無論是民主制度還是威權制度的支持者,大家都認同政治制度的主體是人。支持民主制度的人也不會認為我們應該給黑猩猩投票權,支持威權制度的也不會認為說政治決策的應該由比人類知性能力更加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來計劃和執行(也許真的有人會這麼想?)。這樣一來,我們似乎應該在各不相同的個體之間找出一個共性使得「人才是政治制度的主體」的觀點得到保障。當然,這個共性必然得是抽象的,忽略了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的共性,但是得出這個共性仍然十分重要,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政治制度的構建只需要考慮人的意向這一現象。

那麼,在抽象意義上,每個人類個體在作為人的整體性之下分享了哪些共性呢?根據近四百年的近現代政治哲學家們不斷的論證和分析,我們達到了某種共識,認為人所具有的抽象共性有以下兩點:

1. 人是具有自主性(autonomy)的自由的行動者(free agent)。

2. 在各自的經驗,感受,願望,意志的角度上,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

怎麼具體理解這兩點呢?首先,作為自主性的自由告訴我們,每個人,不論性別,膚色,信仰,社會地位甚至智商的差別,都是具有自主性的行動者,都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喜好進行行動的個體。我們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能夠選擇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定居,能夠自己為自己人生的所有重大抉擇(如選擇專業啊職業啊之類的)做最終的決定。因此,每個人都可以視作是自己生活的主宰(the master of his own life),任何其他人,包括老師,父母,好友,愛人,都不應該去決定一個人自己的人生。

而意志的平等則告訴我們,每個人,不論性別,膚色,信仰,社會地位甚至智商的差別,在作為具有自主性的行動者是沒有差別的,因此也就是平等的。同樣是希望未來能上一個好大學,能從事一個好工作的願望,張三李四王五的願望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能因為張三的願望更應受到優待於是北大專門只錄取他,或者李四的願望應該受到優待於是BAT特地只給了他offer。而這種意志,願望和感受能力的無差別就引出了法定的平等關切(legal equality of respect)。因為所有人的願望,意志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在法律上應該對每個人的願望和意志有平等的尊重,並提供一個平台讓每個人擁有實現自己願望的平等的機會(比如高考,比如應聘的筆試和面試)。

雖然對於一上兩點的承認會導致一些看起來很奇怪結果,比如基於毒品對於行為者的心智的破壞力,我們需要限制人選擇吸毒的自由以達到對於人的自主性的保護。又或者對於每個人的意志和願望的平等關切可能變相地造成一些事實的不平等(如通過平等的高考制度進行篩選,結果是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分配)。但總的來說,我們對於這兩點人作為社會人的共性的支持是一貫的。每個人都是具有自主性的自由行動者並且在法律面前應得到平等關切。

考慮了這兩點後,我們似乎發現民主制度相較於威權制度擁有了某種內在價值上的優勢,因為民主制度理論上正是基於這兩點而構思出來的,它本身便是人的自由與平等的直接體現。首先,正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自主性的自由行動者,因此在涉及到所有人切身利益的政治公共決策時,我們應該將所有人都納入到決策指定之中。而如果按照威權制度,少數人自主地進行決策而大部分人被動的接受,這便損害了其他無法做決策的人的自主性。同理,因為每個人的意志和願望沒高低之分,應該享有平等的關注,將決策權歸於少數人就等於將他們的意願凌駕於其他人之上,而只有民主的決策程序理論上才能做到對於每個人的平等關切,因為所有人的意願都一樣重要,所以需要一起納入考量。

因此,回到題目中的「民主的最大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的說法上來。我恰恰認為,即使我們真的接受這種說法(因為這種對於民主的理解實在偏見地可怕),與其說這是民主的問題,不如說是民主最大的內在價值,因為即使是傻瓜,文盲,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也是有自主性的自由行動者,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因此,在面臨可能會引起他們的人生重大變化的公共決策(比如拆遷,比如下崗等)時,不應該不徵求他們的同意而擅自由少數人做出。而即使是傻瓜,文盲,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他們的意願也同樣是人的意願,不應該被看作是次要的和微不足道的。即使是一個天才在做決策,也不能不對於他們的意願抱有平等的關切。而這兩點是威權制度無論如何都無法滿足的。因為從定義上,威權制度(少數決策,少數的意見優先)已經杜絕了滿足這兩點的可能性

最後再次強調一點,本文章立場純理論,任何試圖將本文內容聯繫到實際之中進行發揮的評論都將不予理會。


-


民主的本質,就是「我承認我是傻逼」。


一、什麼叫民主?


我們就是因為承認自己是傻逼,管不了經濟,管不了軍事,管不了衛生,

管不了文化,管不了教育,管不了建設,管不了公共安全,管不了太多太多東西。

只因承認自己太傻逼了,所以要把「政府」交給「不是傻逼的人」去掌控。


這個「交給」的過程,就叫「民主」。

傻逼們商量個辦法,找一群不是傻逼的人出來管事,就叫「民主」。


二、什麼叫「政權」?


是的,「政治」二字,其實就是「政權」和「治權」。


傻逼再傻,因為國家是無數傻逼組成的,所以,「政權」永遠是傻逼們的。

來自於傻逼,也只有傻逼能把自己的東西給出去。

但不管給誰?……最終,傻逼的,還是傻逼的,誰也拿不走。


傻逼再傻,也讀過歷史,不能說咱們找了個專家,反成了主子爺了,那可不行。


三、什麼叫「治權」?


傻逼們,找了一群專家,叫他們幹活,把辛苦賺的錢付給他們花(納稅),

不管這群專家叫啥?叫政黨?首相?叫國家主席?總統?大統領?都無所謂。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找了一群專家出來,好吧,傻逼們自己就得認,得聽專家的,這叫「治權」。


但有個大問題,誰敢擔保選出來的,不是另一群傻逼呢?


所以四年也好,五年、六年也罷,傻逼用某種方式,跟這群專家簽了協定,給權利。

但凡你乾的不好,你就得負責,時間到了不能讓我滿意,我就讓你下台。

因為,傻逼再傻,但傻逼不是白痴。

專家們於是就有壓力了,得把活兒干好,干不好,傻逼們也是會翻臉的。


「政權」是永久的,「治權」只是臨時的。


專家若是成了磚家,就得下台一鞠躬。

甚至,你要是乾的出格了,就像韓國台灣香港的領導一樣,請你改吃牢飯。


四、說回題目吧。


「民主的最大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

請改成:「民主的最大價值,是傻逼有義正詞嚴的投票權」。


你不讓傻逼們搞民主,難道要傻逼跟你動拳頭?


-


恰恰相反。我認為民主最大的優勢就是讓「傻逼」們也擁有了投票權。

是的,相對於「精英」們而言,「傻逼」們也許沒有高學歷,沒有深厚的知識素養,沒有長遠的眼光,沒有聰明的策略和強力的手段。但是所有的「傻逼」們都具有一項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問題上,他們永遠能夠作出及時有效的反饋。

簡單來說,我根本不需要什麼樣高深的知識、理論、經驗。我自己的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我的社會地位提升了,還是降低了;我說話有沒有人聽,我有沒有得到尊重。這些,我都能夠直觀的感覺到。

想像一下我們結婚時找對象的算計,想像一下我們為了生活的精打細算,想像一下為了升職時我們的小動作,想像一下我們為了維持生活的所付出的社交。一旦遇到上述事項,我們都成為人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

民主政治的核心,說一千道一萬,不過是利益的平衡而已。防止某一個集團一家獨大,防止權力過度集中,防止少數人的意志凌駕於其他人之上。是啊,我不懂你們的理論,但是某個競選者承諾勝選後給我們村門前修一條路,結果他真的做到了,那麼下一次我還選他;相反,在競選時你給我畫一張大餅,下一次選舉我就把票投給別人。

當然,你可以愚弄我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但是你絕對不可能愚弄所有人到永遠。因為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自己的得益,我的切身所感永遠會給我直觀的反饋。期限一到,我就要檢驗你的成果。

分蛋糕的權力交於精英,而選精英的權力則交於「傻逼」們。每一部分傻逼都能選擇出最能代表他們利益,最為他們說話的一部分精英,而精英們則在走鋼絲,盡量平衡所有人的利益,在現有的資源下,讓所有選擇他的「傻逼」們滿意。這個博弈的過程長期演化下去,執政者一定是最能平衡所有人利益,兼顧所有人需求,最為大多數人滿意,而帶來秩序的一群人。

對於我這樣弱智的傻逼而言,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制度和環境中,實在太幸福了。雖然我一無所知,沒有絲毫的長處,但是沒有人能夠輕視我的話語,忽視我的利益,不給我基本的尊嚴。相比之下,「精英」們倒是顯得「很累」呢。

這就是文明的力量。

在一個文明的社會,其實並不需要每天大談特談X夢,hx價值觀,大談無私,奉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制度會為所有自私的人創造了一個能夠雙贏、得益的環境,沒有人會為自私而感覺到可恥,尊重自私、保障自私,所有人的自私恰恰成為了國家最強大的凝聚力。像托克維爾所說:民主國家會越戰越勇,因為每個人都會發自內心去捍衛和保障這樣的制度。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保衛民主就是保衛自己的利益。

PS:關評論了。涉及到這種話題都吵個沒完,沒有意義。保留各自想法吧


如果SB被選上台這種低概率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那麼民主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選出來的SB重新選下去。

某些制度,SB一旦上來,就下不去了。

----

多說兩句吧。

民主絕對不是簡單的一人一票,那要出很大的問題的;最好的制度還是代議制,即一人一票選出專業代理人,代理人來具體決策。

選決策人而不是直接決策,是民主的內涵。


這個問題對民主存在錯誤的理解...
如果傻逼沒有發言權,那還叫民主嗎?民主就是要保障我這種傻逼的!呵呵

至少我們這地方的傻逼可以妄議總統府,雖然這一點也沒辦法讓我感到驕傲和高興...

對一些聰明,志存長遠的精英來說民主可以有制度自信,讓他們有打興奮劑的效果...因為全世界的精英大多都是被這樣教育的,即使不斷地犯低級錯誤,只要扎了一針民主,興奮起來,就是高高在上,就是文明,就是上等人,彷彿一切都會變好,然而當麻藥的效果結束,可能又過了四年,甚至又過了八年,戒斷的痛苦又來了,繼續在扎一針民主,然後繼續麻痹,直到砸鍋賣鐵,直到身體虛弱,直到死亡,唉,不說了,說多了都是血尿。

反正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真的沒有多少。
民主是為了避免把權力集中在一個傻逼的頭上,而不是阻止一群傻逼講話或選出傻逼的領袖..

傻逼選出來的民主傻逼領袖,是沒有威力的,因為他的權力被制度分散了..如果這個選出來的傻逼破壞民主,那也就不存在民主的錯誤了,那是制度被破壞之後的事,制度破壞之前,民主仍然克盡了它的職責。

一群傻b選出一個把權力分散的傻b領袖,遠沒有一個傻逼集中權力的危害大。詳見三胖他爹搞的政權。三胖現在的困局以朝鮮的透明度,沒有長期觀察難以推敲三胖是不是也傻...。

所以啊,我們不能因為民主的崩解或變質還是傻逼化或傻逼發言就完全的否定它,在很多時候,它還是可以恰如其分的扮演它幫助妥協各方運作權利的角色,並成為推動人類變革的動力。但在很多時候他也是很傻逼,這還是要承認的。


民主的價值觀並沒有問題。
出現問題的是西方發達國家。
西方的問題不全在於人人都有選票的民主制度,
根源在於來自全球化所帶來的科技(生產力)與政治(生產關係)絕對優勢的消失。
相反我們能看到,建立在民主價值觀上的西方政治制度最大程度的抑制了國家經濟下行狀態下的政治走向全面極端化,但願能一直抑制下去。因為"白左"縱容非法移民偷渡、伊斯蘭極端勢力滲透固然可惡,但是別忘了中東極端勢力的壯大追溯起來也不過當年的「白右」極端們幾百年的擴張與爭霸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的災難引發的餘波。

民主是社會生產力發達到一定程度對於生產關係的必然要求。政治上層建築的建立與維持優勢主導地位需要依靠不斷發展的生產力,而生產力要進一步發展首先需要不斷解放的是最廣大下層的生產關係,中下層生產力的強大反過來會要求生產關係的解放(獲取相對更平等的主導權),進而推動(推翻)政治的高層建築走向民主。

經濟發展推動民主,民主為發展提供穩定基礎。
這是看待民主的最基本出發點。

因此民主的價值觀不僅僅是西方,也是所有人類政治體必然要走的方向。雖然現在民主這個詞被從意識形態角度蒙上了不受待見的色彩,但別忘了「民主」也是共產主義的高舉的旗幟,也是共和國憲法里絕對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最近知乎有兩大熱點問題「特朗普參選」與「英國脫歐」,前者在知乎擁躉甚多(我也是其中之一),而後者在知乎的討論中風向從樂見其成轉向到看衰未來。這個問題再次被熱烈討論的背景也與英國脫歐分不開,給人感覺儼然脫歐英國敗局已定,民主已成笑話。
所以,要看「民主最大的問題是讓傻逼也有投票權」就先來分析下英國全民投票脫歐到底是不是個錯誤。
先看看投票中的現象:
年輕人支持留歐
倫敦地區留歐佔多
劍橋、牛津地區投票留歐
蘇格蘭留歐
《泰晤士報》支持留歐

老年人要脫歐
倫敦外圍大農村脫歐
受教育程度低人群脫歐
特朗普支持脫歐
《太陽報》聲援脫歐

而脫歐之後,最顯著直接的市場反應就是英鎊暴跌。加上最近英國google搜索熱門問題「歐盟是什麼」以及不斷有人表示反悔投票,BREXIT儼然成為西方民主的大笑話。

但是,當我們也像英國民眾一樣去了解「歐盟是什麼」的時候,才能正視這個問題。

以下是歐盟幾大主要的常設機構:
歐洲理事會(各國首腦組成名義上最高決策機構)
歐盟理事會(成員國部長組成、歐盟日常決策與立法權)
歐洲議會(直選產生、有限的共同立法權、預算與人事)
ps:歐洲議會的幾大政黨都是由各個國家類似理念政黨組成
歐盟法院(法律條約仲裁機構)
歐洲審計院

這基本上就是一個最沒有代表性的代議制民主與中央集權的政治混合體。
為什麼說沒有代表性?
德國的的產業工人與希臘的產業工人的利益訴求能一樣嗎?英國的銀行業願意輸血去救滿身窟窿的義大利銀行嗎?無論是東西方政黨,失去內部共同的利益訴求就是一盤散沙。
歐洲議會這樣一鍋政黨大雜燴的後果就是:烏合之眾。
不要覺得這樣的結論很武斷。
因為歐盟理事會的部長老爺們也是這麼看的!所以立法權在歐盟理事會,而給歐洲議會的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共同立法權。
為什麼可以這樣?
那就是從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開始,技術官員主導歐洲聯盟的格局一直延續了下來。
這不是很好嘛?簡直是工業黨的理想政治形態!
但可惜歐洲的一體化這塊政治大蛋糕是不會被這麼獨享的。隨著成員國的增多,管理事務範圍許可權的擴大,歐盟原本的政治結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中央集權的道路,因為沒有有效監督權力一旦掌握在手裡是很難放開的。
有各國部長組成的歐盟理事會就是「中央」,並試圖把成員國政府通過立法、配額制度、審計、司法、財政、乃至軍事(歐盟快反部隊的籌建)的方式強行降格成了地方。

一個負責舉手、監督沒有有組織政治勢力相互制約以及真的獨立立法權的議會。
一個不用向選民負責,制定通行全國的法律條文的理事會
一個負責解釋地方的不能跟中央唱反調的法院

作為中國人的我怎麼聽著這麼熟悉呢?

但可惜的是歐盟機構複製了中央集權的官僚作風而沒有學到服從集體利益辦大事的的運作方式,又把民主選票制度的制約功能給架空了,簡直是了各個國家政治團體尋租與遊說、扯皮與腐敗的天堂。然後出現情況的不是如同中國一樣,面對問題一紙政策,全國上下齊心合力,而是出現參雜無數私貨的文件與法律堆積在各國的議會、政府里。對於西歐國家來說,希望歐盟帶來的是其他國家的市場;對於希臘這樣的國家,混入一歐盟看中的是每年給的財政資金支持,這種只希望分蛋糕的心態是選票制民主制度的短視也是歐盟不可能段時間內得到統一紅利的阻礙。


所以從整體上,歐盟沒有達成整合區域經濟實現「多元一體」的目標,反而既不多元,也難一體。國界的消失不是意味著資源合理分配,而是在本來差異過大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下呈現出馬太效應,擴大了各國間發展的差距甚至是矛盾。

可以說政治導向先於經濟的歐洲一體化之路,根本上就違背了歷史規律。

一個成功的中央集權政治體系建立不是這麼簡單的。
以中國為例,在絕對的中央政治軍事權威建立之前,往往經歷分封制反覆才能保證統治秩序:
秦朝建立了郡縣制,轉眼被故國貴族推翻,漢高祖分封諸王直到漢武帝才真正實現中央集權。
經歷五代十國、南北宋、元朝統治,中國地方統治秩序已經被衰落,所以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也需要分封諸王才能穩定全國政局。
從中國的歷史上看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完成大一統,需要經歷的是劇變或者是長期的經濟融合過程,不是哪個國家幾十年就能學會的。
如果像歐盟這樣不顧社會經濟融合程度,以政治挂帥強行集權,導致只能是混亂與資源的錯配。
歐洲最大的食品公司是雀巢,來自不屬於歐盟的瑞士。瑞士國家小、農業規模小,但得益於歐盟畸形的配額與農業保護補貼制度扼殺了其他國家同行的競爭力,雀巢得以壯大向全球發展。
再看看近幾十年來歐洲的高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產業,明明要走一體化歐洲卻被美國互聯網企業這個外來戶在自己家裡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美國互聯網產業里來自歐洲的人才不可謂不多,因此除了歐洲本身的分裂外,歐盟的繁雜冗長的行業標準與法律對於創新的扼殺負有很大責任。

所以歐盟在政治的快車道上快速成型並不代表順應了全球的一體化的潮流,反而對各國正常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傷害。再者,當即使英國脫歐,歐洲又有哪個金融中心能與倫敦相比?已有的金融聯繫是不會因為歐盟的政治干預而中斷的。

英國脫歐並不是傻,更不是傻子做出的選擇。事情到了今天,除了英國,歐洲有幾個國家能夠有能力脫離歐盟呢?

再回過頭來看:
老年人支持脫歐,年輕人留歐?
別忘了這個年代的老年人都是歐洲復甦年代的社會棟樑,而不是拿著高福利的社會蛀蟲。
倫敦與高等教育地區留歐,農村與邊緣地帶要求脫歐?
那是因為牛津、劍橋的師生們與倫敦的政客們在布魯塞爾可以輕鬆謀得一個待遇優厚的職位或者拿到一筆筆不菲的資金,但代價代價是傳統漁場被燒掉的漁船與配額制度下荒廢的港口與傳統產業。

你眼中的一個傻逼是傻逼,
你眼中有一群傻逼就不一定是傻逼了,
你眼裡所有人都是傻逼,那第一個可以確定是傻逼的就是你自己了。
投票式的民主方式就通過給予「傻逼」投票權,來保證社會各個利益訴求的動態平衡,為經濟發展提供提供穩定的政治的基礎,而不是直接決策的工具。

源自生產力的需求,可以約束政治波動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才是真正有效的民主制度。從這個角度來看由經濟導向轉到政治導向的歐盟就是披著民主自由大旗行中央集權的反例。

最後強調一點,民主不等於選票制度,但選票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實現民主的方式。


傻逼無權投票么?

好吧,不抬杠,就按他說的,我們剝奪傻逼的投票權好了。


但是問題來了——

誰來決定【誰是傻逼】?

說這個話的人么?

我看他才是傻逼呢。


【傻逼】跟他一樣都是國家公民之一,憑什麼國家領導人的當選由他這樣的人來決定,而【傻逼】就無權決定?

說這樣的話的人,才是文明進步最大的障礙。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民主導致效率低下,專制效率高,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樣的觀點?
中國在他國眼中的印象是什麼樣的?
一個國家為什麼要有經濟基礎,才適合民主?為什麼很落後的國家,就算有民主也是無濟於事?
上帝是否是一個專制獨裁的老大哥?
為什麼最近的部分人認為民主是貶義詞?

TAG:政治 | 社會學 | 權利 | 政治哲學 | 民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