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小時候因為種種的原因缺乏家庭的關愛,長大後一度想把這種需求投射到戀人的身上,而且也已經或多或少的影響了自己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想自我療愈,求心理書籍推薦,求有效的自我療愈方法,謝謝


童年缺愛,成年後會自然而然的習慣和人保持距離,不會索取也不敢給予。
如果有人對你好,哪怕只是舉手之勞,你也會感動到哭。


記得大學剛開學有一次冬天半夜三點,我去衛生間,門被風吹上關起來了,我進不去,喊了很久,也拍了很久,但是室友都沒反應(可能是沒聽到。。?),我怕我鬧大了影響其他房間的同學,於是大冬天就縮著蹲門口想熬幾個小時天亮就好了。
後來隔壁寢室的同學出來看到我了,問了我咋回事,就讓我和她一起睡了。那時候我們還不認識。
那天我特感動,因為在我的理解中,她其實完全沒必要幫我的。

畢業之後,有陣子和她住一起,她下班早會做飯等我,我睡覺冷會幫我添被子。在我的理解中,她也是完全不用照顧到我的。

小時候缺愛,有時候會漸漸習慣於不被關注,不被照顧,不被呵護,不被理解進而變的獨來獨往,不參與別人也害怕別人進來,而這個時候,突然有人幫你倒了一杯熱水,陪你去醫院買退燒藥,你都會覺得被世界溫柔相待。


小學三年級,一次中午去小夥伴家喊他一起上學。正值他家午飯時刻。他媽給他端上一碗面,他正準備下筷,他媽一拍腦門,呀,忘了給你滴你最愛的香油了。不好意思的把碗收過去滴了香油再給他送過來。那一刻,我突然特別特別很羨慕他,甚至羨慕的有點心酸。
在我家,父母對我們姐弟妹的管理方式是標準的草原牧羊式:往那一扔,只要別丟了,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去。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打水洗漱,飯做好了自己盛,碗自已洗,只要自己拿的起的衣服自己動手洗。他們忙了我還得自己做飯,如果身體尚能自理,要麼自給自足,要麼悄悄餓死。到小學畢業時我已經會做扯麵,能蒸涼皮,刀工出神入化。記得前年去前任家裡,她媽擺臉讓我做一桌菜,紅燒魚咱也不說了,紅燒肉咱也不提了,燉排骨湯咱也擱一邊,那切土豆絲出神入化的刀法,她媽在一旁看的是目瞪口呆。事後,她笑著給我說她媽悄悄問她怎麼找了個小廚師回來。
小學班上活動,每個人都能分到水果,恰好我分到的是一個蘋果,我用衣服擦了擦就直接給出了個iphone LOGO。旁邊一個同學說,你真臟,沒洗就吃。然後周圍七嘴八舌,那感覺好像人們看路邊的乞丐從垃圾桶撿到東西直接吃一樣,那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我永遠記著。他們的父母都教過水果要洗了再吃,而我父母沒教過。還有許多細節,總讓小夥伴們覺得我是原始人。
我媽從小不讓我出門,也沒什麼原因,就是希望把我圈在家裡,出去玩一會或者晚回來一點她就追過去打罵和我玩的小朋友,或者和人家家長吵鬧。結局很明顯,沒人敢和我玩,甚至提到我的名字都有鄙視的味道。慢慢我也習慣了,就看看書,依次啃啃自己的指甲,拖著鼻涕玩玩螞蟻,自己在地上挖個洞藏點東西什麼的。。。小學三年級我就把我姐初一課本上大多數古文背完了,小學五年級就會解二元一次方程。小學同學拿個根順笛,我覺得挺好,就撿破爛賣了3.5元買了一根。然後就按照音樂課本上的指法學會了。有次,我媽心情大好,我斗敢提議給我買部學習機,結果她還真答應了。裡面的遊戲玩了幾次感覺沒意思。覺得那個五筆挺有意思的,就天天練習五筆字根,結果就是從此一直熟練使用五筆。學習機裡面還有BASIC編程,我就照著敲,這也冥冥之中預示了我要提起大刀上程序這個梁山吧。
初中離家騎自行車20分鐘的路程,我周圍的孩子中午都在學校吃飯,下午放學才回家吃飯。而我媽必須要求我中午回來吃飯。尤其是在大夏天,我卯足勁蹬自行車回來就為湊合吃兩口飯,然後再吭哧吭哧蹬自行車去學校。關鍵我媽還不會做飯,每天中午都是煮的白菜和炒土豆絲,吃的我看見白菜就。。。曾經有次部門聚餐,不知誰點的菜,上了一盤白菜芯做成花瓣狀的菜。看到白菜那一瞬間,我頓時萬念俱灰,那晚,一口飯沒吃。有天中午,下暴雨。我沒有帶傘,可是我又沒錢,想著不回去吃飯晚上回去肯定挨罵。就冒雨騎車回去了,路上,我心中湧出深深的恨意,我媽到底讓我中午回去吃飯圖啥,這麼折騰我為啥。到家後,渾身濕透。我媽問,淋濕了。然後就去做飯了。我強忍著淚水,中午也沒吃飯換了身衣服就又去學校了。
我爸憨厚,任何事情都與人為善。憨厚到有點窩囊。別人欺負了我他也是告誡我不要惹事。慢慢,我知道有什麼事情告訴他等於沒說,別人欺負我也好,我惹了事也好,能過去當然最好,過不去該挨打就硬著頭皮撐。我媽是個略有姿色,我爸最為平常,因此我媽一直有怨氣在身,動不動就和我爸吵,我爸的性格造就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有次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悄悄寫信,想讓警察給他們離婚。只要我媽一看到我爸就氣不打幾處來,就時常波及我。怎麼說呢,我們家從來沒有過過一個像樣的節日,包括春節。開始覺得挺感傷的,後來慢慢覺得,也是,狂歡完還是該洗洗該睡睡。所以現在我對節日什麼的,都反應冷淡。
高中時,可能也慢慢有自我意識了。有天,我突然意識到我父母一直對生活的態度是將就、湊合:有穿的衣服就行了,能吃飽就行了,能用就行了,能活著就夠了。。。
高三,我被保送上海交通大學,我不想去。他們也不聞不問。甚至我高考完了之後,連我考了多少分都不知道,我上什麼學校報什麼專業他們也不關心。
後來,我成了這樣的人:不到170CM,體重永遠52KG左右。怎麼吃也是52,怎麼餓還是52,用適合自己的牙刷和牙膏,辦公室和家裡各一套洗漱用品,冬天用乳,夏天拍水,每天洗澡一次,指甲最長五天修剪一次,衣服買適合我身材和氣質的品牌,如果遇見不喜歡的吃的菜哪怕我只吃白米飯也不會動它一筷子,衣櫃放著每個季節每種天氣穿的衣服,雨傘總是辦公室和家裡各放一把,任何事情都做最壞的打算,特別敏感,不喜歡麻煩別人,不容易信任別人,會看別人臉色行事,多重性格,多種人格,特別喜歡一個人生活。。。這些習性沒有刻意,沒有裝B,真的真的是條件反射。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就成了這樣一個在別人看來精緻、和他們不在同一個世界的人。每當別人誇讚我某些優點並感慨我出生書香門第我就啥也不說,默默點起一支煙。
戀愛中,我不喜歡不女人的女人,覺得她再聰明不會比我聰明,再精緻不會比我精緻,再細膩不會比我細膩,再堅強不會比我堅強,再爺們有我爺們。。。從小就受夠了不被關懷,翅膀硬了還能找虐,可笑!我喜歡成熟、穩重、幽默、知性的女人。這樣我不用太累,不用小心翼翼,不用事事擔心責備。而有這些特質的女人大都歷經滄桑,有所經歷,屬於風韻少婦。按理來說白菜還是嫩點的汁多味美,這個道理我特別清楚,但是我就是動嫩白菜動不了心。我曾經深愛過一個女子,可惜她快結婚了,一來二去,沒有結果,最後的結局是她結她的婚,我過我的屌日子,然後老死不相往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人,自己對人性的處理的理性到幾乎沒有沒有感情。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抑鬱了,抑鬱導致我幾乎萬念俱滅。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讓我抑鬱的,也沒有一個明確的事件。最後算是想明白了:從小到大所有不快的事情我一直兜著,到那個時間點,我兜不住了,實在兜不住了。
後來,我承認了一個假設:如果我出生在別的家庭,肯定會比現在好百倍不止。但是我也承認:父母在那些年裡該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孤單,多麼的力不存心。所以,我每次回去就抱抱。
可能人性本善吧,姐姐,我,妹妹,我們三人長大了挺愛父母,她倆都結婚了,常回去看父母,有時細膩到讓他們有點受不了。可能生存壓力小了,人也老了,他們現在很少吵架,也學會慢慢讓自己過的好點。挺好。
現在,我時常優雅,時而粗俗。時而精緻,時而簡陋。時而機智,時而懵懂。總之,一切自在而過,一切隨意而活。
其實吧,有些道理就那幾個字,理解確要十幾年甚至一輩子。這或者就是人生吧。
==================================================================
當時回答這個問題時好像只有我一個人關注,至此看了諸多評論和一些私信。只想說,挺謝謝大家,謝謝每個人的講述和各自的理解。
最後,在解釋幾點:
一,我非出身富貴人家,也不是書香門弟。
二,我是男的,喜歡異性的男的。雖然有女人標準的身高和體重以及女性化的姓名。
三,我一點不消極,平時幽默,樂觀,有點壞。單身一人,年薪不到30,自給自足,自娛自樂。我過的很好,只是你們不知道。
四,我沒有什麼經驗和技巧給同樣的人支兩招,只送一句話:這是一個熱鬧的塵世,你喜歡的,不喜歡的,都在裡面。生命無論遇到什麼,總有生生不滅的希望,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


成年人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2016年11月18日更——————————————————————————————————

很久沒有上知乎了,剛才看到私信里有位知友說想和我交流「如何解決家庭缺愛而帶來的後遺症問題 」,我答完我的想法之後回看了一下評論,覺得可能對有相同困惑的知友有一點點啟發,所以也把回復放在這裡。


「如何解決家庭缺愛而帶來的後遺症。」

回來一年之後,我覺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答案是解決不了,只能背負著這些後遺症繼續生活。

現在的狀態比一年前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要好很多,不再動不動就自我唾棄,恐懼孤獨、沒有安全感。身體好很多了,也愛笑,接納自己的時候多起來,犯個錯也不會覺得要死了天要塌下來。我喜歡現在這個我。

我用的辦法是不再試圖改變父母評價我的習慣和從父母那裡索取從未得到過的理想化的關愛。
與家裡保持物理空間的隔絕,不和家裡人一起生活。少見面意味著少有摩擦,也不試圖相互改變。

我搬到自己喜歡的地方住,嘗試著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從滿足自己需求這裡滋養自己。
目前的興趣是布置家居,一樣一樣布置,居然有點像樣。

我在新家裡一個人生活,嘗試我嚮往的種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比如早起,在昇陽時段做一點簡單的鍛煉,吃得好一點,晚上九點左右用大木桶泡腳,睡前喝檸檬水,晚上十點半之前入睡。

現在做到每天下班之後讀書寫字學習看劇,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用喜歡的精美的物品,生活一點一點充實起來。
簡單來說就是盡我所能對我自己好,彌補小時候的匱乏感。

每年憑興趣學幾樣知識,不感興趣的再有用也不逼著自己學。
很多生活方式我的父母沒有也不可能教會我,我從書里吸收,從劇里吸收,從各種渠道里吸收,一點一點內化成我的東西,讓我自己的生活變得舒適起來。

也就是說,我停止向父母索求,也停止向他人索求,讓我自己生髮出照顧自己和給予自己愛的能力。


我還是會恐懼的,有時候覺得孤獨。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家裡遊盪,覺得什麼都陌生,儘管每一樣都是我親手布置起來的。常待的地方是床頭和沙發一角,太晚睡的話會脆弱到不能安慰自己,所以我提早一點睡。
頂住「不孝」的壓力先照顧自己基本的生活,盡量讓自己生活得舒適。

我和我自己說,父母今時今日的生活處境,是他們自己選擇的。
他們也曾年輕過,也曾有很多選擇,不是由於我的存在才導致他們現在這樣的生活。
這是他們自己選的,也由他們自己承擔。

我不能讓我的痛苦暗無天日無盡頭。
因為可能我認為他們需要的,並不是他們需要的。
嘗試過買很多東西回去,要麼被嫌棄,要麼擱置不用。
讓我暫時放下他們,先來照顧匱乏的我。

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出去走走,走上五公里,心情會好一點。忍不住的時候也會一個人嚎啕大哭。

但大部分時候,我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閱讀,保持學習,保持處理事情的效率,這些支撐著我。


我有在系統學習自我提升和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這些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讓我對自己多了一點信心。

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也無力解決。只能背負,背負到有一天它不再成為問題或不再重要,也許能夠卸下。

沒有姐姐也沒有妹妹的我,長成自己期待的姐姐。

一年前我說,歸根結底,怎樣從陰影里走出來?
1、離開消耗你的人和環境;
2、構建新的自我(通過持續不斷的閱讀、新的環境、經歷填充置換新的血液,盡量和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的人和人事物待在一起)。

其實這一年來不過是在實踐這兩條罷了。


現在我還是一個人生活,格外珍惜得來不易的愛與自由。期待和你一起交流,祝好:)

2015年更新———————————————————————————————————

內耗。那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像一個人同時踩住了油門和剎車,內里精疲力竭,外表卻紋絲不動。
取匿了。第一次寫答案,沒想到引起這麼多共鳴。謝謝大家的寬容體諒,好多評論看得鼻酸,希望能幫到需要的人:)
———————————————————————————————————————————
匯總一下我在回復里推薦給大家的鏈接:
博文_武志紅_新浪博客
李雪愛與自由
停下自我攻擊,擁抱自己,並尋找擁抱
你如何發出聲音,你又如何回應?
勇敢是悲傷的恩賜(3綠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

微博的鏈接太長了,就不放在這裡了,大家自行搜索。
搜索關鍵字「武志紅」「李雪愛與自由」,就能找到武志紅老師和李雪老師的博客、微博、文章;
武志紅老師的書亞馬遜網站上基本能買全,《人性的弱點全集》(華森 編譯)版在【孔夫子舊書網】網上買書:圖書能找到;
關於改名流程,直接搜索關鍵字「改名流程」能搜到相關經驗;

可能有人會說在這個網路如此普及的時代不必列這麼詳細搞這麼麻煩。
我回複評論的時候注意到一個現象,好多朋友沉浸在被勾起的悲傷情緒里,也有朋友和曾經的我一樣,怪罪沒有照顧好自己的父母,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悲傷過後,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解決問題上來(請原諒我大摩羯的務實= =),我列下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們最初關注這個問題的所在——如何走出/減輕缺愛造成的陰影。
還有一個原因,我明白別人以為是常識默認你懂,但自己根本求告無門的痛苦。缺愛的孩子們,有很大一部分會沉浸在自己的情緒里,不關心外面的事情。不要緊,我也是這樣過來的。與人方便,即是與自己方便。
我當時因為失戀,很痛苦,不停的自責。接觸到武志紅老師的理論,一篇篇文章讀過,醍醐灌頂,身心大慟。打起精神把所有的微博、文章、書都反反覆復讀遍,對比分析,弄清楚自己痛苦的來源,並嘗試著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改變。
這也是我要著重強調的,實踐,記錄,反饋,改進有菜譜不一定會做菜,你不真正去做,它永遠不會是你的。你恐懼的,極有可能是一扇虛掩的門,心一橫一腳踏進去,也沒那麼可怕。譬如面對公眾講話、譬如和一大桌子人吃飯變得輕鬆自然談笑風生。
業已成年需要對自己負責的年紀,有些坎,你過不去,那就只能是過不去的待遇。

我困頓迷茫的時候得到過陌生人的慷慨幫助,也希望自己微不足道的經驗能幫到需要的人。
聚到這裡來的受過傷害的你,隔空抱一下:)
我很喜歡七哥的一句話:「生活就是一場經歷,沒有輸贏,也沒有目的。」有些事你不能原諒,那就不原諒。接納帶著恨意的自己,接納缺愛的事實,接納沒有被照顧好的事實,接納自己確實沒有那麼好的父母的事實,帶著流血受傷的自己,繼續前行。
時至今日,敲下這些字句的我發現五年前刻骨的憤怒與恨意不知何時業已消失,我依然不喜歡回家,依然無法與母親如同其他母女那樣溫暖的相處,依然渴望擁抱,依然喜歡長長久久待在暗無光線的房間里,依然習慣自己動手打點周身一切,依然警覺,依然要時時面對我生命里無法填補的黑洞。但不要緊,我陪伴著這樣的自己。
有首喜歡的詩,送給你們。祝好:)

———————————————————————————————————————————

回復大家評論的時候忽然想到的,歸根結底,怎樣從陰影里走出來?
1、離開消耗你的人和環境;
2、構建新的自我(通過持續不斷的閱讀、新的環境、經歷填充置換新的血液,盡量和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的人和人事物待在一起)。
———————————————————————————————————————————
第一遍在手機上答的,午休時一口氣寫完,心裡難過但面上很平靜。這兩天回複評論的時候有一些新的啟發,第一遍的排版也很亂,字很密看得困難,故此修改。
———————————————————————————————————————————

看到孫晴的回答,以為那是世界上另一個我。
外表開朗活潑、做事有分寸、好人緣、得體、情商高。前任男朋友評價我懂事大方溫柔識大體,那時我才21歲,與年齡嚴重不符的形容。好幾個人跟我說羨慕我,我苦笑,不置可否。

一、 缺愛經歷造成的影響


不知道母愛是怎麼樣的
僅止於表面的交流
內耗嚴重
總喜歡一個人呆著
別人對自己好一點會手足無措
不知道戀愛怎麼談,對於兩個人的相處很恐慌
不習慣求助
一些常識性的東西根本不知道
自我破碎,羞於表達感情,無法與人真正的親密靠近
冷漠


我一個人的時候,總喜歡待在黑暗裡,房間常年不開燈。下意識避開光源強的地方,喜歡光線暗的地方,在黑暗裡會覺得自在。
習慣一個人,一個人可以找到很多事做,自己跟自己玩,曾經有一個暑假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晚上自己一個人待在斷電的宿舍六樓也沒有覺得害怕。
恐懼跟人一桌吃飯,所有飯局能推則推,為此失掉很多機會。
現在變得開朗許多,內心裡還是嚮往協同度低的工作,

母親非常強勢嚴厲,動輒斥責,喜好潑我冷水,喜好當眾教訓我,跟鄰居跟她的朋友訴苦我有多麼可惡她有多討厭養到我,經常為一點小事歇斯底里、諷刺挖苦我。
每次在家裡吃飯都要被挑刺被罵,端碗姿勢不對,拇指放的地方不對,拿筷的長度不對。
很長時間裡,因為母親的挖苦,我無法再吃得下一口我喜歡的煎蛋和蒸魚。
每一次和父母赴宴都是噩夢,我母親會從做完客出來那一刻開始一路上不停評判我諷刺我,和爸爸控訴我,做完客回家那一晚我不能早睡必須聽她訓話,之後的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我在席上的表現會成為她的談資,挖苦諷刺極盡能事,隨時隨地會拿出來講,隨時能成為新一輪斥責的導火索。
這些給我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我離家上大學之後很長時間不能從容的和人在一桌吃飯,實在不能推辭的場合坐在那裡非常不自在,手沒地方放,夾菜到碗里害怕看四周,緊張到臉發熱淌汗。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在外面闖了禍自己想盡辦法瞞住或者善後,不會回家說,如果說了輕則一頓臭罵重則一頓更狠的打。到現在長大了也沒有把事情告訴家裡的習慣,很多交流僅止於表面。

我不會或者做錯的事情,她從來不教我不給我示範正確步驟是怎麼做,只有劈頭蓋臉的斥責。
很小就會做飯、洗衣、收拾好,不習慣麻煩別人。
女漢子,一度模糊性別,很多女孩子知道的常識性的事我根本不知道也很少注意到。

我從小就不喜歡自己,很多次想死。自卑、敏感,許多精力用於內耗。
自我破碎,羞於表達感情,無法與人真正的親密靠近。
羞於向父母表達親密,過年回去會很不自在。
在家很容易失控、情緒低落。

大學的時候,和同學在宿舍偷偷養了一條小狗。我很喜歡它,很喜歡那種親昵的感覺,心裡挂念著它,毫無阻滯的表達對它的喜愛,每天一下課就飛奔回去看它,抱在懷裡。而我和人,沒有這樣全然接納的親密經歷(除了初戀熱戀的時候)。
想說一些在乎的話,張了張嘴,說不出口。
被溫柔對待的時候,收到精心準備的禮物的時候,淚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掉下來,變得很容易哭,止都止不住,不知道為什麼哭。


二、說說我是怎麼慢慢減輕心理陰影過上正常的生活的,希望對需要的人有幫助。

1、改名換姓,離開生長地

一直討厭自己俗氣的名字,十七歲高考前不惜與母親鬧翻,執意改名換姓。
當時不知道哪裡聽來的消息說十八歲之後就很難再改了,我對母親的憎恨在那時到了極點,因此抱著必死的決心一定要改,最後順利改成了。幾年以後才從和姑媽的一次閑聊中了解到是母親被勸妥協了,為了不影響我高考默認了。
改名字對我意義重大,不亞於重生。
我復讀了一年,在高四大大小小的試卷上練習我的新名字,才勉強適應了我的名字已經是另一個了。開始對自己有信心,也是從那一年開始。
到陌生之地上大學,重新活過。努力靠近自己嚮往那些品格,再沒有無由來的斥責,完全不同的生活。
因為名字特別,也連帶感覺自己特別。每一天的提醒,這個名字之下的塑造,真的越來越好,換了一個人一樣。
現在的好朋友都是高四以後的,之前的人幾乎沒有聯繫。


2、持續不斷的閱讀

不記得在哪兒看的了,人是社會教化和自我教化的結果。對我來講,自我教化多一些。出於生活處境和見識的局限,我父母並沒有教給我很多,很多處事的道理是從書里學的。我對閱讀有一種饑渴,閱讀是呼吸一樣自然的習慣。 舉幾個對我疏通心結非常有幫助的:

(1)卡耐基《人性的弱點全集》(華森 編譯)

高三那年班裡轉來一個同學,他手裡有本破破爛爛的卡耐基《人性的弱點全集》,我借過來一看,簡直醍醐灌頂,反覆的讀,一整本的抄,後來同學把那本書送給我了。我到現在都很感激他,後面很多處世的方法,我都是從那裡學的。《人性的弱點全集》有很多個版本,我當時看的是這個版本,後面其他版本的我都買齊了,至今覺得下圖這個老版本翻譯及排版最好。

(2)武志紅的書、微博、博客

知道心理學家武志紅,是失戀之後看一本雜誌的專題上黃佟佟的一篇文章,說武志紅是對她影響很深的人,我就去找來看,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看武老師文章的時候,哭了無數次。我從沒有這樣痛徹心扉地了解我痛苦的根源,理解了我的處境,理解了我的戀人。看了三年,受益頗多,至今仍保持關注武老師的習慣。
微博選段:「愛情有兩種境界:輪迴,與孵化器。輪迴即,愛情是在追逐童年時的體驗,目的有兩個: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孵化器即,因有覺知與愛,愛情成為一個哺育彼此人格的孵化器。」
http://weibo.com/wuzii

(3)「李雪愛與自由」微博、文章


李雪。科林威思頓教育集團有限公司 心理學專家,心理導師、培訓師。
相比武老師的學術性表達,李雪的表達暢快淋漓,爽利直白。看李雪的文章和微博哭得更多,哭過之後很舒服。
微博選段「有條件的愛,是一個陷阱。它讓你以為,穿越層層障礙,達到種種要求,愛就會在終點迎接你了。事實上,那裡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因為,對方根本沒有愛的能力,才會不斷讓你相信:是你自己不好,所以不配被愛。」
http://weibo.com/lixueaiyuziyou

3、有一技之長

我後來想想,在這樣壓抑的心理狀態下我還能支撐自己活下來,一個是有閱讀作為出口,另一個就是有支撐的理由。對我來講那個支撐點是字寫得好,閱讀量大帶而來的文筆好。因為字寫得好,所以能感覺到那種無聲的尊重,會越寫越好。因為字好還無形中得了很多卷面分和印象分。
由這個基點支撐衍生的對文科極度感興趣,以及我生活裡面的其他。
對一個陷入絕境的孩子來講,支撐的東西不需要很多,一點就夠了,多年以後的改變不可想像,我想這就是勢差。

4、愛上一個人

愛一個人是成長最快的捷徑。我深深的愛過一個人,並由此察覺我身上那些我不曾注意過的能量、痛苦、空洞、缺陷。我與他相處,再現了母親與我的相處模式。我不懂得如何去愛,結果遍體鱗傷。察覺內心的黑暗空洞,看到自己的傷口,是我所能給予自己的最好的救贖。

我以後會有孩子,我的孩子,不會再讓他受我這樣的苦。


「我不相信感情, 無端的愛意必定有所圖謀;
即便有這種好事,發生在我身上的幾率也很小。

喜歡我的人,不會同時喜歡我的缺點和不足;
就像我討厭任何人的缺點一樣;
大家在互相苛責中前行,永遠快過別人很重要。

不必害怕耽誤了我的精力,事實上沒人能耽誤我,
因為其他人我並不掛在心上,我只關心我自己。

沒人會真正喜歡我,但我也不會真正喜歡別人就是了。
畢竟,我連我自己都不喜歡。

所以說,地球上是不存在真愛的。」

以上是第一種。

------------------------我是缺愛的分割線_(:3」∠)_----------------------------

「在我生命里,沒有比被人愛這件事更重要的了;
為了這份愛,付出什麼都可以。

告訴我你愛我,哪怕是假的也好;
如果犯了錯,相比較挨批評;
不被喜歡的我寧願死去。

沒有什麼是不能忍的,就算被不公平對待,
只要原諒對方,彼此的愛就不會消失吧。

我把全部的愛獻了出去,所以你絕對不可以讓我失望;
只要不停開始新戀情,就永遠不會有愛意枯竭的那一天。

求你愛我。」

以上是第二種。

又或者兩種狀態交疊,不斷內耗至油盡燈枯,愴然跌倒。
渺茫又煎熬地過活..

相信自己值得被無條件地關愛,這一點簡直太重要了,否則長路漫漫如何走。
童年決定了人生的底色,善待兒童吧。
感謝守護了我無憂童年的大人們...

( ▼-▼ )


一段時間以前寫的答案了,現在看看覺得當時自己狀態不好寫下的答案好悲觀,現在覺得自己長大了就受重視了,心情狀態好了許多,到是沒那麼悲觀了,小姨和姨媽贊助我十一去旅遊,姑媽贊助買了電腦,耳後有疤痕增生冬天也要做手術了,腎也不再出現肉眼血尿了,但隱性的有沒有不清楚,但願它會沒什麼大事吧,收到許多人的私信和評論的鼓勵,覺得好溫暖,事情在慢慢變好,希望像日出一樣,剛剛冒出頭天色正在明亮起來
。。。。。。。。。。
居然過百了→_→
。。。。。。。。
真是想不到第一次過十的答案是這種答案呢
。。。。。。。。
忍不住想答一下
我媽在我八歲得癌症,在我十歲去世,於是我八歲開始住姨媽家,她家有個極其霸道跋扈的姐姐,從我小時候就欺負我住她家就更是了,不順姐姐心就被她罵被她打,一直住到我爸自己在外面還完債,當時已經十四了
上初中都是我姐姐早上睡覺我早起做早飯給她吃 我以為我回家以後會好
但是我爸開始把他所有的怨氣都撒我身上,先洗臉被罵,先刷牙被罵,從早被罵到晚(小時候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慢慢被罵的自尊心很低),大一點發現他就是個傻×,在學校因為性格懦弱總被人欺負,大人不管,一直到高中才稍微緩解一點點,因為跟女混混一個宿舍被帶的有點三觀不正,但人也硬氣了一些,都是後話
初二我爸再婚,專門選我生日那天,說圖省事一起辦,我哭暈在房間(傻×爹)後來上高中一頓飯十塊錢,他們兩一周只給我五十,你猜我怎麼吃過來的?病了十塊錢的葯都要借錢買,康師傅是我高中的好朋友,但我畢業以後再也不想看到他
後來爺爺知道我錢不夠一月給五百,他就天天罵我亂花錢,我就跟他分析我花到哪裡了,一分沒亂花,但是他說你花了錢就是要罵你啊!(再來一次,傻×爹) 可能高中就沒吃好飯身體又一直不好就經常病,鼻炎半年自己拿家裡的紅霉素吃了半年沒好,他帶我去看傳統醫生是他一個朋友,開了一個月葯第二個月的葯死活不帶我去開騙我說醫生不在那裡工作了(可是後來我自己去看醫生叔叔還在還問我怎麼不來買葯),然後我再也不信任他也很難信任別人。
我高中經常發高燒,學校(在郊區)的醫生沒辦法只能回家去醫院,有一次忍痛自己回家都燒的39+了他在家給我叔叔一家做一大桌子菜,嘻嘻哈哈吃完,再睡個午覺,再帶我去醫院,幾個小時我都燒的頭暈目眩從回家哭到晚上。
他夏天經常出門工作冬天在家,我夏天在家中暑頭暈想吐但爺爺奶奶都不懂這些還破口大罵我懶,我含著淚去我姨媽家了,當時已經拉肚子脫水了
從初中就總是想死,自己意識到這樣不對,開始自己琢磨心理學什麼的,覺得自己跟抑鬱症一毛一樣,開始自己調整自己,高中以後學校有心理老師我經常去,老師一直勸我去醫院治療,但是我知道他不會治的,後來複讀一年,住家裡每天回家先給爺爺奶奶做飯洗碗才能看書,每天上課累的睡著(前面說了身體不好很容易累),壓力巨大加上一個朋友居然意外死了,抑鬱症爆發,自己開始莫名哭,總是懷疑別人害我,自己往行車上撞,天天晚上發簡訊咒罵他,他才知道我病了,回來又開始罵我,後來去醫院診斷抑鬱症,精神分裂,焦躁症開始吃藥,一個月葯錢1000+他只買了一個月,後來一個月爺爺出錢買,但是爺爺不懂我到底哪裡病了要這麼貴的葯,後來再讓他買葯他就裝聽不見,我也不求他,就不吃了
現在上大學離他遠遠的(真好啊*罒▽罒*)但是一放假回家他媳婦就開始給我算我花了多少錢天天算,天天擠兌我,我跟他對話一個月也超不了十句,在學校更是不打電話
大一開始生了嚴重的病一直尿血(是西瓜的顏色),但血里白細胞正常,軍訓時這樣以為訓練過度,暑假又這樣持續兩個月,人虛弱到不行,每天以男生的飯量吃五頓都餓,我去醫院檢查都是姨媽小姨出錢一千多都查不出原因,甚至懷疑我得了白血病檢查了三天出來結果,這三天我自己過得像地獄一樣但結果不是十九歲的我感覺像從死神手下逃出來,後來醫生說住院檢查,他說你住啊,我說住院費三千五給我打來吧,他說,這個病啊還是回來檢查吧,從此我對他再無希望
回去以後象徵的檢查了一些查出是左腎和輸尿管出血,醫生說十天後複診,他再沒帶我去,跟親戚也說是小病沒事了,我至今不知道自己好了沒有,也不知道得了什麼病讓我虛弱成那樣,但我深深的確認這兩個人是混蛋
今年寒假回學校,他說你上車以後我給你打生活費,然後到學校幾天都沒有,我姨媽就去問他們要,他媳婦打電話問我你壓歲錢呢?我在另一個城市停留轉車買火車票住宿都是自己的壓歲錢,能夠用幾天呢?
前幾天暈倒,打電話告訴他,他不耐煩的說,哦喲,一天到晚就這些事,我再病也不想告訴他了

想簡單答一下的,當樹洞說了一堆,總的說吧,這些都是我看來特別嚴重的事,平時小事不提,這些事給我造成的影響太大
無法相信別人
不會愛,不會被愛,不愛自己
不溫柔,冷漠
對好朋友非常好,普通朋友不太聯繫
不會社交,不會聊天,怕別人看我,怕跟人說話,朋友少
打心裡覺得這輩子我早點死了好,我知道我的抑鬱症沒有好
很多該懂的事,我不懂,沒有人教
滿身負能量,學不會跟人開心相處
我知道我這樣狀態很不好,我控制不了,但我知道離他們遠一些是對的,我會繼續調整自己,能有人幫我更好,題主共勉


小時候父母很忙,也沒有長輩陪伴,童年太窮可以說缺失,常年一個人玩耍。
第一次戀愛的時候如獲至寶,恨不得掏心掏肺給他所有,他要離開的時候,恨不得跪下去求他不要離開,自尊算什麼,比起那渴望已久的溫暖。一個在江水中漂浮多年的人突然抓住了浮木如獲至寶,然後浮木要離開的時候,那才是真的絕望。在童年的尾巴裡面不肯睡醒。 想做一個大孩子,想做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少女,這樣缺失的童年會不會彌補回來? 我和人群都有疏離感,即使你在網上也發現,我不和人抱團,有時候甚至討厭社交,對朋友說不出一個不字,害怕被人拋棄。也不愛向人提出幫助的請求,因為害怕拒絕。
和人吵架,對方說我覺得你膚淺不好玩,不要和你在一起了,接著回去的路上,我在車上驚醒無數次,無法和人一起好好睡覺,如果身邊有人我就會早醒,會做噩夢。
然而這些我也控制不了,我不能從新活一次,活一次也未必會再好一點。父母已經給了他們能給的所有,我也只能在下一次戀愛裡面克服這些壞毛病,獲得幸福。


我有個奇怪的癖好,我會經常不看電影,電視劇,書籍的結局。
總是在大結局前夕,哪怕劇情再精彩,結局再美好,我也會關掉不看。
我害怕事物走到終點,害怕我真心對待的人離我而去。卻又始終親手結束捏斷對這些事物的迷戀。
談了很多次戀愛,怕被別人拋棄,總喜歡趴在別人身上撒嬌,卻往往成為拋棄別人的人。熱得快,冷得快。
我的弟弟是腦癱,聽說只能活三十歲,我乾脆就不和他培養任何感情,害怕等到有了感情,再離別會撕心裂肺的難過。
會羨慕長久穩定的感覺,親情,愛情。卻又覺得自己傷害過別人感情的人不配擁有。
總是反覆地矛盾地喜歡上一個對我好卻有不合適的人,然後又自說自話地冷淡下來。
不敢與家人撒嬌,總是什麼事情能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有時候會羨慕弟弟妹妹為什麼能過得那麼幸福能獲得寵愛,而我的童年卻只有一片灰暗。
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能成為誰的一生的永恆的感情順位的第一。無論愛情,親情,友情都行。我希望誰能夠愛我,無論怎麼樣都愛我。
然而我也知道沒可能了。
一出生被丟在遠房親戚家寄養,三歲被接回家後就眼睜睜地看著父母的爭吵,家暴,外遇。七歲父母離婚,我被獨自丟在家中,只剩保姆。他們各自外面有了家庭。
十三歲被父親放棄撫養權,住到了根本不熟的繼父家中。
母親以為用錢砸我就是對我的愛,卻連一次家長會都沒參加過。
不經過我意見的情況下,強行把我換進私立學校。卻因為我的性格和家境被同學排斥,冷暴力。
父親直到他死前都沒想過來看我。
這種情況到了大學才緩解。
評論里說我不愛人,何必渴求別人愛我的。
我真的沒愛過么?我愛過,卻被無數次拋棄,被遺忘,卻發現自己對於家庭,對於生活,都是可有可無的累贅。所以才害怕,所以才怕失去。
冷暖自知。

連父母都沒把我當做最愛的人,又有誰會呢?
所以我就開始自愛。
只有愛自己,才會被愛,才會愛人。
勵志部分我以前有好多答案都說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總而言之,我現在可以裝得和正常人一樣幸福快樂。
我已經很滿足了。
以後我也會慢慢學著愛人。

矛盾的,自私的,開朗的,懶惰的,膽小的,熱情的,冷漠的我。


總想付出很多很多愛,卻不敢接受別人給的愛。

家庭是主要因素。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從不笑。母親很強勢,小時候沒少挨她的打。像所有類似的家庭一樣,他倆經常吵架,要不就是冷戰,很小我就學會了自己做事,努力考試,在同齡人黏在父母身上要買新奇的玩具時,我已經試著自己煮麵了。

沒有撒過嬌,沒有被父親哄過。倒是我來哄他,很多時候面對他冷著的臉拚命講笑話,他會突然走開留下我尷尬的笑。

怎麼努力也無法讓母親滿意,她總是說你要發奮啊要做出個樣子給別人看看。

可我從來只想過自己嚮往的生活,別人有一千個標準,真是累。

這些的影響就是沒有自信,心裡的自卑根深蒂固。青春期被母親罵的凶,想過自殺,遺書都寫好,又逼著自己把還沒做過的事數一遍,告訴自己生活還很長,不能這麼放棄。

被母親罵被父親無視的時候綳著笑容,晚上蹲在被子里無聲地哭,有時會使勁咬胳膊讓自己平靜下來。

父母之間糟糕的關係讓我對婚姻十分失望,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只依著世俗傳統把自己栓在婚姻的牢籠里,然後互相折磨著度過後半生。

我對感情也充滿恐懼,最親近的人的名存實亡的感情使我意識到,維繫一段關係要付出太多太多,而找到一個願為之付出的人也太難太難,多的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整個中學時代,對男生只有暗戀,在心裡千迴百轉,看見他就欣喜,看不到就沉入深深的思念。 從來不會去告白,從來沒想過去告白。寫一百首情詩,不會拿給對方看。做過最衝動的事是運動會前夕買了巧克力和水偷偷塞進對方抽屜里,高考前熬夜整理了複習資料,匿名寄給在城市另一頭念書的男生。

大學後那男生經常聯繫我,關注我的動態,甚至說過要來我的城市看我。

知曉這段經歷的閨蜜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終於修成正果了。

然而我回絕了那個男生,他每天的問候,也是簡單的回應。 和他認真的聊過一次,我說我不會去戀愛,永遠不會。

男生很不解,說一個人多孤單啊。還說以前委屈我了,以後不會讓我受苦了。

不知道他通過什麼方式知道了我為他做的那些事的。

我只是盯著手掌發獃。

生命線很短,蜿蜒的一小截,看起來隨時會消失不見。

我說我的生命線太短,走近別人的生活可能突然離開,這太殘忍了。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不肯戀愛的原因。 大學後跟一個男孩子也有過講不清楚的關係,之前並不熟絡,只是某天他說有急事叫我出來,塞給我大包的零食就匆匆離開。

那一瞬間我幾乎想要落淚,看著他匆匆的背影,我以為這就是我期盼很久的愛情。

然而接下來的許多事,讓我懷疑這個男孩子只是三分鐘熱度,或者是我誤把他的友善當作了追求。

很難過,很多次想跟他講,為什麼貿然闖進我的生活又匆匆逃離。

無意中知道他跟別人說,是我喜歡他然後被他拒絕。

如遭雷擊。差點淪為大家笑柄。

一直把愛拒之門外,居然成為別人口中毫不矜持的追求者,惱火,更多的是心寒。

用了很長時間才淡忘了這段經歷,但那種滿心歡喜地迎接愛情換來又一次落空的失落難以平復。

對這事反應強烈大概是潛意識裡覺得追求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病態,然而無可救藥。

期間有另一個男孩子跟我告白,他說我應該跟一個喜歡我的人在一起,我應該享受很多很多愛。

他是第一個看透我心思的人,我拒絕了他的好心。

如果要戀愛,一定是我很愛很愛的人。

可惜我喜歡的人都不喜歡我,或者說當我不再喜歡他的時候,才回過頭來恍然大悟。

可惜時間差改變了太多東西。我找不回當初因著對方而生的一百種心情。

睡覺喜歡抱著被子,有一次伏在母親背上,雖然被她很快推開,還是感覺好溫暖。

長大後意識到這就是缺愛啊,想要一個大大的結實的擁抱,在那裡放聲大哭,這些年的心酸和痛苦。

「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會來。」

幸好愛讀書,遇上電閃雷鳴的夜晚,縮在被子里發抖睡不著,扭開檯燈拿一本小說來讀,讀馬爾克斯能冷靜下來,讀王小波會笑出聲來。

記得很久之前讀過的《喜寶》,喜寶說我想要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很多很多愛,很多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沒有錢有健康也是好的。

我所擁有的只有健康,讓我能夠沉進小說為之落淚和歡笑的真實生命。

而這已經足夠我感恩並以此努力生活。


猶豫很久才答,其一:這種題很容易陷入比慘模式。其二:題主問,可有方法能幫助他。
再重申,我們不要雞湯,不講故事,我們不扒傷口。


那麼首先作為長期缺愛並在近兩年努力尋求方式走出困境的「缺愛屆資深小年輕」,我要告訴題主的第一件最最重要的事就是:正視


這兩天我在看賈樟柯的電影手記,有一篇關於他對「苦難」的看法。雖然和這個話題毫無關聯,但引起我對自我苦難的深思。
哪個時代都有它的不容易,過去可能被大環境影響多,比如文革啊,比如打土豪分土地啊,比如戰爭啊之類的,影響人的一生心態和命運。
現代社會缺愛的人覺得是被小環境影響,是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個體戶命運的起承轉合。
但歸根結底還是大環境,大環境下的人情,大環境下整合社會都有的小問題,因為缺愛的,絕不止你一個。

關於這點我猜測大部分人內心都有一個異常焦躁的靈魂,夜深人靜時總會質問:憑什麼這一切是我來承受。


這一點我同意@丁澤宇的解決方式,告訴自己:不是你的錯


當你學會正視了第一點之後你就能放棄大部分的自我折磨。
其次學會知道這一切,在這世上的每個角落絕不是只有你一人在承受。


學會了這一點以後,你的整個人會變好那麼一點,至少當別人提到苦難的時候,你不急著說話了,不急著證明自己「這一路來之不易」了,你會放棄賣雞湯,說苦難,你學會了把自己的經歷看輕,把未來看重。


越過這個過程後就到了在心理修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調整潛意識。

以下我的觀點只針對「貧窮型缺愛」,即家庭條件並不特別如意的那種,父母也許都是社會底層人,家裡也許不止一個孩子這種。 還有一種缺愛人群是那種「父母工作忙不管自己,但家庭條件尚可,經濟上並不虧待你」的那種缺愛,在這裡我先忽略了。


通常缺愛的人有這麼幾種表現:
一、狂躁型敏感

敏感的人很多,一種人的敏感來自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入微,這種敏感在成年後能極快揣測出相處對象的心理活動和表層想法。
另一種人的敏感來自對周邊人事的極度關注。這一點是缺愛人群普遍的特徵,比如「很小的時候就愛聽大人聊天,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誰對誰有意見,誰在誰背後使壞心眼」 他們在成年以後很在意別人是否話裡有話,很有可能對方無意的一句話,在這類人心裡都能被劃開一刀口子。

舉個栗子。
小明從小缺愛,家裡人不管她,媽媽也不給她買漂亮的衣服,長大後她經常淘寶,自己打扮自己,但也只能買便宜的衣服。
男朋友家庭條件很是不錯,對物質有一定要求。有一天他們約會,男朋友抱著小明,覺得她的毛衣有點戳人,男朋友就說「你這個衣服真戳人,不舒服,你不要穿了」
在小明看來,這句話可能就等同於「這件衣服真是便宜沒好貨,你就不能買點好的么」
於是小明缺愛的心竟然又缺了她所想要的理解,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她對男朋友的感情,她的生活。


這就是狂躁型敏感,說白了就是容易「以惡意揣測別人」,即使對方明明好意。


二、虛弱型付出和艱難型信任

缺愛的人對愛的體驗值很低,付出值同樣低。
不管對待親情還是友情或者是愛情,尤其是異性間的愛情,缺愛的人在這一點上表現出了他絕無僅有的虛弱。頗有「捂不熱的白眼狼」既視感。
極端的被動:
「你不追我,我也不會追你的」
「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
「你別逼我了,我不知道什麼叫愛」
「你走了我不會難過的反正這麼多年我沒人愛不也好好活下來了」

這種對「愛」的感受力幾近廢毀的情況,會影響一個成年人的存在心態,變成極端的「自我安慰」,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我一個人可以過的很好」。
但人始終是群居動物,婚姻存在的意義並非傳宗接代,是為了終結一個人的孤獨感,婚姻讓你學會信任和愛。
缺愛的人在25歲之後的心理路程也許會趨於「克制」,但克制始終不是解決之策,一旦剋制不住,婚姻關係破裂也是很有可能的。


關於付出,重要的還是要學會信任,而信任危機,從一開始,幾乎就存在於每一個缺愛者的內心深處。
這幾乎是缺愛者修繕心態過程中最難跨過的坎。


三、自卑

這一點非常寬泛,缺愛和貧窮,有時候這兩點密不可分。所以大部分時候,缺愛的人也是拮据的,尤其是青年時期,很容易陷進一種陰鬱的自卑情緒里。覺得自己不配被愛,覺得任何人的好意都是施捨。

關於如何真正走出來。

我只給幾點建議:
一、女孩子不要刻意找大叔。請跟著心走,喜歡誰就追誰,你不是苦情女主角,你雖然不是白富美,但你陽光自信。
更重要的是,你不要以為自己早熟,覺得和大叔才能聊的來,只有大叔才能關愛你。大叔也是從小年輕走過來的。不要把年齡當成你的擇偶硬性指標。


二、學會享受(男女一樣)
不是付出,是接受。
接受時隔二十年突如其來的陌生人之愛。
愛情的愛和友情的愛區別於親人給的愛最終也會大同於親人之愛。但這裡面的發展過程是不一樣的,要學會別讓自己一個人。
缺愛不可恥,貧窮不可恥,讓自己陷進悲傷的泥潭裡無法自拔才可恥。


三,找找電影和書籍看。
這是目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找到被愛的代入感。

很多溫情類電影會讓你的心變柔軟,去耐心地感知愛的存在,去寬恕父母對你曾經的失誤,對你愛的不周到。

電影和書我這裡無法一一推薦,舉例子比如《美麗人生》《輕輕搖晃》《當幸福來敲門》《我是山姆》《換子疑雲》《暖春》等等。

我沒有推薦愛情和友情篇,因為缺愛的源頭是父母,給自己下「缺愛」這個定義的原因是對父母的埋怨和不滿。
我始終認為,一個覺得自己缺愛的人,他的內心一定也是十分鬱憤和不滿的,甚至會憎恨。

要學會原諒,原諒父母的愚蠢和笨拙,原諒他們對你的不周到,原諒他們的疏忽,他們的懶惰。

這不是你的錯,但你想走出來,你就要原諒。


四、如果心態問題實在很嚴重,實在影響了人際關係,就找心理醫生吧。

說了非常多,一點悲慘故事都沒說,因為我一直在勸自己,我和這世上任何人都一樣。我沒什麼苦不苦的,小小年紀,什麼都可以重新開始。
我這些話,分明是說給自己聽的。所以只能在此刻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說得出口。

我的問題可能挺嚴重的,我至今連「正視」都沒有做到,我想的很明白,我只是做不到。

大概這也是絕大部分缺愛人群的問題,想通容易,做通難。

我希望那些被人關愛著長大的人,能多給被人忽略孤獨長大的這群人多一點耐心和小心翼翼,他們、我們,都會變更好的。


我也希望題主開開心心的,走出來。至少,以後你的孩子可以不來問這個問題。


別人給的任何一點好都受寵若驚懂得感恩。



性格很獨立,但同時又敏感多疑,常常幻想自己生病,希望能被人照顧,但往往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解決。

偶爾被關心一下,就會被感動的死去活來,記得有一次去食堂吃飯,把書隨便放在了桌子上,被一個同學整理了一下,當時就很感動,事後我跟同學說起了這件事,她說你是不是很缺愛啊。我是很缺愛啊,但是我怎麼可能承認自己很缺愛呢。很多時候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希望被人了解。

對別人的痛苦通常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對別人開心的事情往往是置身事外。

不願意親近別人,很難與別人深入交流,總是覺得心理會有很多禁區,不能聊,也聊不了。

淚點很低,看到一些美好感人的東西都會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會去刻意迴避一些情感上的刺激。

會對偶爾來自家人的關心很不習慣,甚至會覺得很排斥很噁心,不知道是為什麼?


「我」是小三的女兒,父親當「我」是一份責任,母親只把「我」當做要錢的工具。被母親綁架的十年中,挨過無數次打,在父親身邊被關在車庫,曾嘗試過自殺,自殺未遂,父親甚至要把我送入精神病院。家庭有時候是命里最無法選擇的。

我母親十九歲時做了我父親的情婦。她滿心以為自己以後要做闊太太,卻沒想到自己後半生要過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

她從小就長得漂亮,也聰明,一直讀到高中,差點上了大學。她曾經很驕傲地告訴我,她和村子裡別的姑娘都不一樣,別人在地里越曬越黑,她卻一直都那麼白。村裡有好多小夥子喜歡她,她一個都看不上。她要去城裡見大世面,認識更好的人。經人介紹,她進了我父親在餘姚的一個廠。

那是我父親生意做得最好的時候,他以前窮得不行,倒插門娶了一個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女人,生下兩個女兒。認識我母親時,他的妻子已經六十多歲,無法為他生一個能繼承家業的兒子,他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膚白貌美的少女。

一開始,我母親並不願意,因為這個男人年紀比自己父親還要大。但小地方出來的女人,哪裡見過出手這樣闊綽的百萬富翁。她空有一副皮囊,沒見過什麼世面,很快就被金項鏈金戒指迷了眼睛。

她說:「你爸爸那個時候40多歲,風度翩翩,老婆卻有60多歲,怎麼可能會不喜歡我?」

她在心裡不停地念,那個老太婆指不定哪天就咽了氣,或是自己給我父親生個兒子,他應該就會娶她了。她第一次懷孕時,父親的妻子向計生委的人報告,一群身強力壯的男人把她按在水泥地上打了一針,她流下一個八個月大的男嬰。

又過了幾年,終於有了我。但我是女兒,女兒不能讓父親娶她,也不能叫她安心。

那時父親在山東日照開了個廠,母親懷我時,為了躲計劃生育,就去那裡待產。我出生後跟著她度過人生最初沒有記憶的兩三年。後來她遇到了一個計程車司機,她可能以為這就是愛情,決定要跟我父親分手。

他們鬧得很兇,還上了法庭,父親要我的撫養權,她只要錢。

我父親對於自己的子女,有種老式固執的責任心。他認為自己生下的女兒,就該養她長大。

不知是害怕我長大後爭財產,還是單純不想讓我出現在餘姚,父親的妻子提議說把我送到上海去。父親就在上海找了一個阿姨,每個月給她一些錢,把我寄養在她家,戶口也落在她家。

他安排好了我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人生道路,希望我能成為一個「上海人」。

我在上海待了幾年,長到八歲還傻傻愣愣的,從來沒有想過關於媽媽的事,也不記得爸爸長什麼樣。如果不是我母親忽然出現,我可能真的會在上海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家長大成人。

八歲的一天,我在上學路上被一個高挑漂亮的女人攔住,她眼裡含著淚:「乖囡囡,媽媽終於找到你了。」她抱著我哭得很厲害,大概是母女間那種奇妙的聯繫吧,我掏出小手絹擦她的臉:「阿姨不要哭。」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不能相信陌生人,我對不認識的人一直沒什麼戒備心。那天如果是人販子找上我,隨便哄哄我也會跟著她走。

幾個小時後,我開開心心地拋下自己的小書包和芭比娃娃,跟著新媽媽,新爸爸和新弟弟上了火車。我興奮地問媽媽:「我們是不是在逃亡呀?」她說:「對呀!」她遞給我一張小紙條,讓我照著紙條上寫的號碼給我爸爸打電話。

「爸爸你不要擔心,我跟著媽媽走啦。媽媽會對我很好很好,但是我上學要很多錢,你現在打3萬塊到這個賬戶上......」

我還沒有說完,父親就掛了電話。其實母親不是真的希望我能要到錢,她只是想讓父親聽聽我的聲音,讓他知道,他女兒在她那裡,他必須給錢。

父親沒有費心來找我,我在他的家庭中本來就沒有一席之地,寄養在上海或寄養在我母親身邊,對他來說可能並沒什麼差別。

母親帶我回到日照,就是當初我出生的地方。回想起來,那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我母親為人闊氣,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我們住的是有兩個儲物間的大房子,給狗吃的是剝掉包子皮後的肉餡兒,當地人都喜歡和我們做朋友。我從小待在上海,沒見過日照這種坑坑窪窪的土路,覺得非常稀奇。

因為錯過開學時間,我在家待了半年才去上學。這半年整天瘋玩,在路邊采野花送給媽媽,給死去的小燕子做墳墓,和好朋友用泥土過家家,還學會了自己縫沙包。

新爸爸跟媽媽一樣,從來不去工作,每天就待在家裡。弟弟說他是小怪獸,不過自己是迪迦奧特曼,完全可以打敗他。新爸爸問我想要當什麼,我對著電視機里的英俊瀟洒的大古說:「我想要當!奧特之父!」說完我和弟弟對躺在床上的他一頓亂踩。

在這種打鬧中,新爸爸只是個會反擊的對手,把他惹急了他就會踢我,我又發起新一輪攻擊,因此我一點也不怕他。那時候我還小,並不知道自己在那個家裡得到的自由和放任源於什麼。只是每次媽媽叫我打電話時,我都會很順從地拿出小紙條。

「爸爸,媽媽最近又沒錢了。我過得很好。日照的小學老師比上海實驗小學的好多啦!媽媽說最近要給我買新衣服,爸爸你快打錢吧!」

每回放下電話,我都心滿意足,感覺自己是這個家的功臣。

有一次我抵住一扇門,不讓新爸爸進來,他撿起一個煤塊使勁砸過來,門上的玻璃裝飾被打破了,碎片劃在我臉上,流了不少血,到現在額頭上還有個疤。

現在想來,如果沒有爸爸打來的那些錢,不知道我會受到怎樣的對待。

我母親帶著我們回到日照,原本是為了躲債。

她離開我父親後,失去經濟支柱,維持不了之前闊綽的生活,就不再打麻將,轉而開始賭博。欠下一筆債務,走投無路,這才想到拿我當籌碼。

我意識到自己的「作用」是在我第一次來月經的時候,從來沒有人教過我生理知識,我很害怕地把這件事告訴母親。她第一反應是給我父親打電話,告訴他她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了,他最好識相點。

我們在日照待了四年,大概是受不了小地方乏味的娛樂生活,母親又帶著我們回到餘姚,重新開始賭博。

這四年間,父親前後給我們打了三十多萬,他再也受不了這無盡的索求,不管我再怎麼打電話,他都不肯再給母親錢。如此一來,我就失去了利用價值。

那段時間,母親又輸了很多錢,整個人精神壓抑,極容易被人激怒。

一個下雨天,我準備出門,就撐著傘從房間里把自行車騎出去。自行車過去了,傘卻卡在門框里,傘面折出一道彎來。母親看到這一幕,衝過來一把抓住我的衣服,將我拖到衛生間,摔進浴缸里。她舉起那把傘,使勁地抽打我的大腿,直到把傘柄打彎,她累得氣喘吁吁才停下。

我縮在浴缸里哭,不明白髮生了什麼。沒過幾天,我放學回家時晚了一會兒,她抓過高跟鞋就往我背上砸。

她已經容不下我,要把我送回我父親那裡。我這才發現,在母親的家庭里,依舊沒有我的容身之所。

見到父親那天是在他的廠里。一見面他就打了我兩個耳光,我眼淚簌簌地流下,卻不知道為什麼。他叫我跪下,我順從地跪下了。他拿來一疊匯款單,劈頭蓋臉地砸在我頭上,叫我一張一張讀出來。我沒想到這四年竟然攢了這麼多單子,也被嚇了一跳。

我一邊大哭一邊讀:「2006年11月......匯款,兩萬五千整......2007年2月,匯款,一萬整......2007年......」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哭聲惹怒了父親,他一腳把我踹倒在地上:「和你媽一樣!婊子!」

我滾燙的臉貼在冰涼的地板上,心裡滿是茫然。直到現在,我也從未恨過任何人,那時候我只是在想,為什麼。

人在受到傷害之後,身體會自動產生防禦機制。比如我父親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在市中心給我母親買三套房——表達愛意之後,受到了背叛和欺騙,他對包括女司機在內的所有女人都產生極度的不信任。

尤其是我媽,以及長得很像她的我。

我父親和他其他的孩子都是雙眼皮,我母親眼睛雖大,但是單眼皮,而我隨我母親。在我被母親拋棄之後不久,父親就要求我去割了雙眼皮。

他不想在我身上看到我母親特有的影子。

父親仍然和比他大十多歲的老妻子維持著表面的婚姻關係,我不可能住進他的家中。他以每個月450元的價格給我租了個車庫,裡面有一張床,和一個馬桶。那裡非常潮濕,牆面長著黴菌,住了三四年後,我得了好幾種皮膚病,至今仍時不時複發。

我喪失了小時候「恬不知恥」開口要錢的能力,實在沒有生活費就啃一塊錢三個的饅頭。

我患有甲亢型心悸,晚上經常失眠,手機里置頂的聯繫方式就是自殺干預熱線。我試過好幾種方式自殺,都因為沒有勇氣和智商過低失敗了。

有一次我跟父親吵起來,把他鎖在車庫門外,鑰匙丟在一邊。我決定絕食,在床上躺了五天,以為自己已經死了。第五天父親砸開門,把昏迷的我送進醫院。

我醒來時手上打著點滴,有了力氣又跟他大吵大鬧起來。

「你為什麼要把我生出來?我根本就不想被生下來!」我哭著大喊。我們正吵架時醫生走了進來,他似乎覺得有些尷尬。

「再裝就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

我一下止住了哭聲,沒有再說話,忽然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十七歲時,我母親再一次出現在我的生活里,像第一次一樣嗅著錢味找到我。她要我搬去和她住,我同意了,因為我再也受不了那間車庫裡潮濕的臭氣。

她的模樣讓我震驚,她又黑又胖,曾經讓她引以為傲的姿色蕩然無存。她越來越像一個男人,大吃大喝的樣子觸目驚心。她看我的目光中,不加遮掩地流露出對年輕女孩的嫉妒和惡意。幸虧這種神態很快就消失了,她對我語氣依舊溫和,會滿足我的許多要求。

在這幾年間,變化的不僅是我母親的容貌。

她和新爸爸分分合合,幾乎沒有了感情。但新爸爸家拆遷,能賠三套房,所以她又和他在一起了。她沒錢的時候,就在外面同時勾搭幾個男人,保持穩定的關係,能換來一些錢。每次被新爸爸發現,他都會狠狠地打她。

她被打得進了幾次醫院。我見到新爸爸時,他因為打她進過一次監獄。這段監獄生活對他的改造挺大,出獄後他開始找工作,知道我母親為了錢又來找我,覺得很對不住我。他看到我洗衣服時,用一種略帶惶恐的語氣說,你怎麼能做這些?

我母親本性不改,再一次在外面找男人被他發現。他當著我和弟弟的面打她,用腳踢她的下體,我母親哭著用檯燈砸自己的頭。我只是抱著弟弟在一旁哭,後來我想,那時她大概是不想活了吧。

她仍舊裝作大氣的樣子,將20塊買來的洗髮水說成是100塊的。我們住在還算體面的房子里,但改不了被債主追上門、入不敷出的事實。

我們一家出去吃飯時,母親趁著新爸爸還沒來,要我們把肉菜全部吃光,叫服務員收走盤子。等他來了,又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點了四碗素麵。

一天,我坐在地板上玩電腦,她走進來,坐在我旁邊,開始痛哭,聲音很大,聽起來很慘。她求我救救她,再不救她,她就會被債主打死的。我面無表情地看她大嚎大叫,心裡沒有一絲憐憫,我連自己都救不了,又怎麼救得了她?

「我也沒有錢,你再想想辦法吧。」我轉過頭繼續玩電腦。

她像絕望了一般,不再嚎哭,走到房間角落裡坐下,抱著膝蓋,嘴裡喃喃地說:「果然是誰都靠不住的......連親生女兒都是靠不住的......」

其實她不是在求我,而是在求我爸,彷彿透過我就能看到那個曾經讓她崇拜的男人。他曾給過她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他在她眼裡一直很高大。她以為我父親還一直很富裕,但當年興隆的塑料廠已經適應不了時代,而他也老了。

我母親知道討債的人已經查到家裡的地址,第二天她把我一個人留在家裡就離開了。她是希望我害怕,然後打電話問我父親要錢。

來討債的混混拿著板磚和刀棍砸門,門上的玻璃碎片嘩啦啦往下掉。我打開門,放他們進來,告訴他們我母親不在,但我可以把聯繫方式給他們。他們掏出手機,要我給她打電話,希望我能套出她在哪兒。

電話接通了,開著免提,那群混混都安靜地聽我們說話。

「媽,你在哪兒?」

「你旁邊是不是有人?」她十分警覺。

「對。」長這麼大我還像當年一樣傻愣愣的。

「你這個賤人!你是不是跟他們睡過覺了,幫著他們來騙我?」她在電話那頭嘶吼道。

在場的混混聽到她的話全都震驚了,一個混混遞給我一張紙巾,叫我別哭了。這時我才發現自己臉上全是淚水,但內心卻出奇地平靜。

我打電話給父親,讓他來把我接走。母親晚上回家,沒看到我她才開始恐慌。她也許是意識到了什麼,這麼多年來她一直不敢見我父親,當晚卻跑到他家張牙舞爪,撕破臉皮大鬧。她要他把她的女兒還給她,還瘋狂地用石頭砸門,直到警察來了也不肯罷休。

「那是我的女兒!」她邊哭邊掙扎,「把我的囡囡還給我!」

那天她鬧到深夜才離開,從那以後,她再也沒得到過我的消息。

父親給我租了一個比倉庫稍好一些的房間,我一個人住在裡面,讀完了高中。上大學以後,我聽父親說,母親曾向外公外婆打探我的消息,問我還有幾年才畢業。他們知道她欠著債,要是讓她找到我,大家都不得安寧,因此沒有把我的消息透露給她。

大學時的一個暑假,我回到老家,在一個零食鋪里閑逛時遇到母親。我們迎面走過,她沒有認出我來,只顧在零食堆里挑挑揀揀,大概是在給她兒子買吧。我回頭又看了看她,穿得很時尚,過得很好的樣子。不過,她曾在欠著幾十萬債款的時候買過鑽戒,外表似乎不能成為判斷她生活水平的標準。

我沒有叫她,趕緊走出了那家店。

前些日子,母親的兒子不知道從哪裡找到我的微信,他叫我「姐姐」,而我幾乎忘了自己還有這樣一個弟弟。我態度有些冷淡,他沒有提起母親,我也沒有主動問及。我對她怨恨了這麼多年,如今已經要成家立業,卻仍舊不想見她。


作者陳靜 現為公司職員

編輯 | 馬璇

願餘生多喜樂,忘記那些過往。

本文選自真實故事計劃。真實故事計劃是由青年媒體人打造的國內首個真實故事平台。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zhenshigushi1,這裡每天講述一個從生命里拿出來的故事。

投稿郵箱tougao@zhenshigushijihua.com,原創首發千字300——1000元。


以下文字來自我的專欄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識到,我們童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對我們成年後的生活有著無法迴避的影響。有些影響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師的獎勵或者一次比賽的勝利。有些影響是負面的,比如被父母打罵、被老師當眾羞辱。


這些真實發生了的事情,我們很多時候都能回憶的起,事件的影響也可以被真切的感受到。可是還有那麼一些「事情」,我們雖然記不得,但它們仍然對我們的一生都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只不過這種影響的產生,並不是因為事情真的發生了,而是因為它們應該發生卻沒有發生。這就是童年期的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 CEN)。


「童年期情感忽視「這一概念,是Jonice Webb博士基於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和治療的經驗,正式提出並進行推廣的。Jonice Webb博士認為:在一個家庭中,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父母足夠的認可、接納、和回應,孩子便學會了去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情感忽視的負面影響就發生了。


· 當孩子感到傷心難過,沒人關心一下:「寶貝,你怎麼了?」

· 當孩子需要得到安慰的時候,父母注意不到或者故意視而不見。

· 沒人問詢問一下孩子:「你想要什麼?」

· 孩子從學校回來情緒低落,沒人問一聲:「今天在學校里,是不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


上面羅列的這些父母的行為,沒有一個能被看成是虐待性質的,沒有一個涉及到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的,也沒有一個能被看成是臨床心理學所定義的「創傷性事件」。但是,如果一個年幼的孩子,在他們最需要被認可被關愛的年紀,經歷了足夠多這樣的有意無意的情感忽視,那麼他們在日後將會體驗到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心理問題。

為什麼在情緒上被接納和認可,對一個孩子如此重要?作為人類,嬰兒降生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與其他人建立「關係」。這種關係,不但使嬰兒在生理上得到滿足而存活下去,而且還使嬰兒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從而使嬰兒的社會化能夠正常健康的開展,幫助他們由自然人順利過渡到社會人。


在這一過程中,「情緒」就如同膠水一般,把嬰兒和母親或者其他主要撫養者粘連在在一起。依戀理論認為,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裡,母親要即時的連貫的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這樣孩子才能和母親建立和發展一種安全健康的依戀關係。母親的這種回應,包括幫助孩子知覺自己的情緒狀態,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反應,繼而幫助孩子來調控自己的情緒。


可是,如果孩子的情緒感受經常的被父母忽視或者誤讀,那麼父母就無意中給孩子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號:「你的情緒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錯的」,「你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當孩子的情緒自我被否定了,這個信號就等同於:「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


年幼的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沒有反抗和抵禦的能力,但是他們有本能的生存策略。也就是說,孩子為了生存,會完全的接受父母對自己情緒的回應,從而作出相應的改變去迎合父母。一個孩子,如果經常體驗到父母的上述行為反饋,便會逐漸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並擱置一邊,或者徹底隱藏了。只有這樣,這些感受便不會再被父母發現,自己就能變相的取悅他們了。可是這樣一來,時間長了,連他們自己最終都不能很好的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了。結果,外在的我和內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這樣家庭環境長大的人,時常無法感知到自己真實的情緒,對自己的內心感受也時常表示懷疑。他們的情緒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壓抑,沒能通過父母的肯定和接納而真實的被體驗過。他們的情緒沒有根基,無法著陸,似乎總在一種飄渺的狀態。他們的外表可能看似一個健全的人,但是內心深處卻是彷徨、寂寞、空虛。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哪裡有什麼不對,但是又不知道具體少了什麼哪裡不對。


他們無法很好的知覺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覺察和體會別人的情緒,因此他們很難和別人建立深刻的情感關係。總覺得有那麼一堵牆橫在自己和別人中間,因此內心時常沒有歸屬感。他們總有種感覺,彷彿自己永遠在別處,不知道這個世界哪裡是屬於自己的。


童年時期遭受過情感忽視的人,他們不能相信自己的內心感受,也就無法完全相信自己的決定。他們也因此經常對自己的決定十分糾結,常常發現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對自己犯的過錯,似乎又能很輕易的原諒自己。


臨床心理學發現,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他們似乎總是為別人著想,卻很少為自己著想。他們或者因為意識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無法表達,又或者體驗到某種感受和需求卻害怕表達出來。潛意識的聲音一直在提醒他們: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們或許習慣了對別人報以微笑,但是對自己似乎額外的苛刻。當面對自己的時候,他們經常對自己感到失望,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


經歷了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他們的情感體驗有盲點。他們不但無法很好的體會自己的內心狀態,也很難準確的體會別人的感受。當他們自己做了父母之後,也自然比較難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們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與他們當年一樣,在一個情感盲點裡長大,遭受同樣的情感忽視。


缺愛的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別人對你一丁點的好,你就會深陷其中了,並不是說所有人對你的好都是不懷好意,但是的的確確是有這樣目的不純的人,因為從小缺愛 所以對於感情方面缺乏必要的判斷力
從小我跟我爸的關係很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我媽是不喜歡我,甚至有一點討厭我的,比如說我很小的時候晚上想跟我媽睡,我媽都是很生氣的把我趕走,我小時候很羨慕別的小孩可以跟大人撒嬌,可是我只要靠近我媽,把手放在她身上,她就會很生氣的把我的手拍走,我記憶中沒有和我媽很融洽的嬉笑的場景,以致我現在看到小孩子也不願親近,這裡面有很大的原因
我爸在我11歲的時候去世,我爸走了後,我是真的感受不到一點關愛的感覺了,我媽也會管我,但是永遠是跟我說,你爸現在也不在了,你自己以後要怎麼走都是你自己的事。

因為極端的缺乏交流,我對於這種家庭觀念也不深厚,14歲那年,我媽再婚,他們倆感情也不錯,我是沒什麼意見的,但是當時還不是住在一個家裡,平時都忙,只有周末呆一起
只是,有一件事我暑假的時候住在他家裡,他有一個女兒,比我大幾歲,有次晚上,他女兒出去和男朋友玩去了,就我和他在家,我困了就回房間里睡了,半夜的時候,我聽到房門打開,然後他爬到我床上來了,我當時還不做它想,我還問他怎麼了,然後他就過來抱著我,開始把腿放在我身上,我就意識到不對,我趕緊爬起來,還好他沒有硬拽我,我趕緊跑到客廳給她女兒打電話,可是沒接,我只能自己在那裡假裝接通了,騙他說他女兒馬上就回來了,他後來也從我房間里出來了,看了看我,就會自己房裡了,我跑回自己房裡把門反鎖了 一個晚上都沒敢睡,第二天我起來的時候他已經出去了我趕緊收拾東西跑回自己家去了

我當時在路上就一直在想,這件事要不要跟我媽說,可是我沒有,我不敢,我也怕,我怕我媽不信我,怕我媽反而覺得是我不懂事,污衊他,因為他在大家看來都是很好的人。

真實就是這樣,在一直缺少愛護與關心的環境下長大,這種事情竟然都不敢說,也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悲哀,我唯一慶幸的是哪天沒有發生什麼,但是我心裡也留下了很嚴重的陰影,我後來再也不敢和他單獨呆一起,更不敢去他家,我想這是個人渣,可是我不敢跟我媽講,後來他們離婚了,原因是男的有家暴,我媽傷心了很久,這件事我也至今沒有告訴我媽,怕她知道後更傷心

我認同小時候缺愛的人會在很多方面都更為獨立一些,甚至有的人會變得相對有點冷漠,但是潛在的也更加會依賴,對和愛更加渴望,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容易得心理疾病。其他就還好,沒什麼大事。


感謝各位的留言,我現在過的很好,就好了。


最深刻的幾件事
我不是缺愛,是真被打怕了,小時候不管做對的做錯的天天挨打,我媽看我一不順眼就打我,很痛苦,不要說愛了,我除了打,什麼都感受不到。

1、小時候我爸媽忙著做生意,很少管我。偶爾中午喊我回店裡吃飯,我媽做了一桌子我喜歡的菜,就是不讓我吃,我就眼巴巴的看著,好委屈,然後哭,我媽煩我就打我,直接用腳踢,把我拽到門外讓我滾走,大夏天的,我就站在店門口哭,我媽他們在開心吃飯。
第二天我就呆在奶奶那裡不願意去店裡,就各種哄我讓我去,我去了以後又做了很多菜不讓我吃,就讓我看著他們吃,她特別喜歡在我身上找滿足感,所以沒少受這樣的事。
2、被壞小孩勒索要錢,不敢跟家裡說,偷偷攢錢給壞小孩,後來被發現,我媽二話不說就是一大耳光,又是拳打腳踢,往死里打,從來沒有問過我怕不怕,只是覺得我丟人,後來我爸回來知道了,就帶著我找到那家孩子,給她一頓胖揍,告訴她家人,你丫不會教育女兒我就幫你教育,那個時候我才覺得被關心了……
3、小時候特別喜歡聽錄音機,有一次聽完了忘記關上,然後碰上我媽心情不好,以前店鋪都是鐵簾門,是用鐵棍拉的,我媽媽就是用那個鐵棍追著我打,我被電風扇的電源線絆倒,一棍子就打在我的背上,痛的我到晚上都爬不起來,我姐姐嚇得要命,讓鄰居找我爸媽過來(我跟我姐姐住在店裡看店,我爸媽回家住),然後我媽來了就一直罵我裝,我爸看到我背後那麼長的一道鐵青就直接罵我媽,我媽那時候恨死我了,眼神都能把我殺死,後來大半夜去醫院拍片子,我媽一路上都在使勁掐我。
4初中,我媽繼續虐待我,不過因為我爸發覺了,我也會反抗了,所以她就不打在臉上那麼明顯,而是在洗澡的時候用刷子死命的刷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掉了一層皮,冬天,後來傷口結痂跟內衣長在了一起,每次脫衣服都痛的要死,又不敢跟別人說,就躲在被子里脫,後來被室友看見了,一問我我眼淚都掉下來了,她們都超級驚訝我的皮膚都是一塊一塊的疤,他們都說自己爸媽太好了,我寢室長是個仗義的女孩子,就說周末帶我回家,給我媽說不要再打我,我當然偷偷回家了,結果寢室長真的跑來我家店裡找我,我那會兒剛被我媽打完,她看到我被打的樣子就不敢再多講話,這麼多年,提到我媽還是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
5特別特別不喜歡回家,一回家就會看到我媽那個變態,根本不是愛我,就是把我當作玩具來取樂,後來我高中我妹妹也從江蘇回家了,她又開始打我妹,我就跟我媽死命的吵架,後來…她也打的少了。
現在她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重新變回了一個慈母,但是我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她,我從小就想自殺就是因為被她虐打,我爸當然知道我媽打我,只是覺得孩子都是被打大的,打打無所謂,後來知道我被打成那樣,鼻樑骨斷…骨折…肚子半夜痛…頭上鼓的包…統統都是我媽打的以後也很憤怒,可是都有什麼用呢,我已經被打成那樣了…小時候缺愛什麼的…那個時候我都不知道愛是什麼,不是有首歌叫做世上只有媽媽好么,全班合唱只有我唱著掉眼淚,我童年的記憶就是被打被打被打,被我媽說蠢,自卑的不敢和別人說話,一直孤立自己,沒有朋友,喜歡自言自語,後來老師找到我家裡來,我爸才開始慢慢知道我媽對我到底做了什麼,我爸特別忙,一直忙著做生意,對我比較忽視。
我不否認我心理確實被我媽折磨的有些扭曲,但後來自己也慢慢調整好一些,我認為很多人並沒有足夠成熟就生下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我媽生下我就只有十八歲,讓一個大孩子帶小孩子,特別容易把還未完善的三觀傳授給孩子,帶壞孩子。但有更多的父母喜歡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至於缺愛,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和自己父母一樣忽視孩子,要麼就好好的,別讓自己下一代體會到這種感覺,什麼事情都是有好有壞,就看你自己怎麼看待,我特討厭拿家裡事情賣可憐的人,可能真的很可憐,但不是你博取同情的資本。
我現在說出來是完全因為這些事情不會再影響到我,也希望那些因為爸媽一句狠話而不開心或者因為自己爸媽太忙而被忽視的妹子們,看看別人的不幸,珍惜你們的幸福。


我深有體會,這種童年帶給我的是性格和心理很多缺失,例如我就是心裡很敏感,沒有安全感,內心很獨立,等等


家裡四個孩子,排序是這樣的,老大閨女,老二閨女,老三兒子,老幺閨女,我就是那個老二······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自己只喜歡讀書而且情感神經不發達,沒有覺察到什麼不同(不過,我小時候是被送人的,後來接受的家裡不太會帶孩子,又把我送回來了),現在大家都二十多三十了,成家立業的時候到了,差別就出來了,小時候自己的待遇也緩過來勁兒~

姐姐妹妹弟弟是不做家務的,但是家裡的碗都是我來洗,我會做菜,會跟媽媽、外婆上山幹活,他們仨都不會或者不擅長做菜,以至於現在去姐姐家裡,她等著我給洗菜做菜,然後洗碗······媽媽也等我過年回家或者休年假的時候給她洗碗,幫著營業(家裡有一個商店)······

我們都在外地相鄰的城市定居,媽媽會帶好箱子家裡的特產過來,都給姐姐或者妹妹,沒有計算我和我老公的量······後來在我的強烈要求下,會分出一小袋,一頓的量,給我老公吃(我在姐姐家裡玩的時候可以嘗到特產,這個一頓主要是給我老公吃的)······

我和老公買房買車的時候跟家裡說,我爸爸的第一句話就是:家裡一分錢都沒有,結果就真的一分錢都沒有出,但是其實我們每人每年都會給他們很多筆錢,至少兩年多以來,我就給了好幾萬,當然,我剛工作的時候,沒有家庭負擔,給他們很多····

孩子里只有我結婚了,我的父母強烈要求我回老家辦婚禮,我以為是他們很重視這件事情,聊著才知道,他們以鄰居嫁女兒為例,並且給出了一個不小的錢數,希望我們可以出這個聘禮數······當談到嫁妝的時候,我媽媽說聘禮的錢不一定會還給我們哦(就說不會有嫁妝,但是聘禮會留著)······我······

婚禮剛完沒多久,負能量爆棚,我找學佛的朋友聊天解惑·····額,當然,父母是需要孝順的,但是不會像以前一樣愚孝了,恩,適度即可!

P. S. 老公家裡人性格超級好,很幸運,會好好珍惜~


其結果是:很明顯的愛無能以及擁有十分強大的自我保護防禦機制,甚至到了無意識強迫的程度。同時還是一個秘密主義者,不熱愛甚至反感群體的社交活動,很喜歡獨處。對抗被傷害的方式通常為沉默不語,尤其對熟人親人。

同時很難愛上什麼人,但是比起這個更難接受別人的愛。比起前者,後者會讓我有負罪感,我很怕我無法給愛我的人他們想要的。

缺愛的經歷:我是獨生子女。父親在小時候幾乎不在家,母親為了更好的照顧我,也三班倒,所以可以想像我幾乎一個人玩。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最怕放學時間,爺爺奶奶也去世的早,外公外婆住的遠,我從一開始來不確定每天放學誰來接我,到後來不確定是否有人接我。每天學校里被最晚接走的孩子的面孔沒有固定,唯獨我是永恆不變。

我記得很清楚,每當被接走一個小孩。我心裡的焦慮和恐懼就加深一級,我心裡恐怕老師早就煩我了,因為每次都是我最後一個,她們則要義務陪我。最後老師也都走了,留我一個人傻等,門口大伯又不放我。
我又氣,又怕,又焦慮。眼看自己從倒數第15個到倒數第1個。不論颳風下雨,我都這麼等著,直到有一次我終於不再等了,撒腿就跑,最後還是因為安全問題被抓住,我苦口婆心告訴校方人員,我可以一個人走回家,沒問題,好容易才勸動對方。

我的整個童年幾乎這麼過來的,父親在整個童年的缺失,母親一人獨自挑擔,又當媽又當爹。但一個人能力非常有限,我母親在我年幼時因為父親不顧家的關係在我面前哭過幾次,我知道一個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要在自己子女面前流淚終歸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成人大都傷心都躲起來自己人發泄。

這種家庭關係導致我很小的時候就對這種家庭關係產生懷疑,在中學時期幾乎厭惡至極,我心裡恨過我爸,也當面問過我媽為什麼不選擇離婚,因為我而勉強她承受這段婚姻,我心裡其實很不舒服。因為我居然成了維繫這段糟糕婚姻的最重要的原因。
後來我選擇了到外地學習和生活,選擇離開讓我覺得束縛的家,到現在近11個年頭。基本上什麼事情都自己拿主意,不到萬不得已從不求家裡人幫忙,不論風雨能自己扛的事就自己扛。為此,我媽沒少抱怨我,不會像別的女孩一樣示弱。示弱我真的不是我的強項,我的認知系統里,柔柔弱弱完全不是我標榜的樣子,這個世界沒人要看我弱不禁風的模樣。

所以,現在我變得很獨,同時很不相信婚姻,到了適婚年齡,家裡人總是著急,恨不得我嫁了生子。可是,我很難告訴他們,我這種愛無能和對婚姻體制的厭惡都是來自父母的影響。

說真的,父母老是覺得要我一再降低標準,差不多就湊合。但是我認為,湊合也會有湊合的標準,讓我和一個根本不想湊合的人湊合在一起,我覺得我不如一死了之來得痛快。何況,我真的覺得當代婚姻體制真的糟糕透了,大多數婚姻都要求我們妥協,可一旦妥協一次,今後將有更多妥協。

就現在家庭對婚姻的種種要求,與其說結合兩個人,不如說是捆綁兩人人。

當然,我還是相信當你遇到一個真愛的人,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我拒絕湊合式的婚姻以及傳宗接代。


我記著大一那會兒讀毛姆《人生的枷鎖》,厚厚的一本三四十萬字,算是毛姆的自傳體小說。每天沉浸在那本書里,沉到不願意自拔出來,以至於期末都不帶複習的,就是單單為了讀完那本書。

著迷的原因很簡單,是毛姆筆下那個飛利浦,太像我了。毛姆描繪了一個從小缺愛的孩子。那會兒我讀,覺得我和他何其相似啊。從小不曾有父母管教,我被姑姑管著,他被叔叔管著。在學校里每天受人欺負,遭受各種各樣的校園暴力。回到家裡邊總是面對著一個冷冰冰空無一人的房子。在旁人每天回到家裡面對的是一個溫暖的家庭時,自己要考慮拿著一天10塊錢的生活費考慮三餐吃什麼。回到家裡就開始哭,哭到睡著之後半夜兩三點鐘發現自己忘記關燈。整個房子里空蕩蕩的就想起來早幾年姑姑管我時給我講的各種鬼故事。然後一個人硬撐著不敢睡覺到第二天早上。

當然了,寫這個答案倒不是來比慘的。就我接觸到的童年缺愛的人而言,大致上總會尋求一種拯救,在拯救與被拯救的路上不斷的徘徊著。因為自己曾經陷入深淵過,所以必須需要重新把自己拯救回正軌之上。毛姆筆下的那個飛利浦,先是隨著家裡信了基督教,然後以為上帝能夠拯救自己。然而當他發現,上帝連讓自己不被天天欺負都沒有辦法辦到時,無可奈何的,只好放棄掉了。

接著是對於友情的信仰,對於愛情的追逐,和對於遠方的迷戀。當他發現這些全都不能拯救自己時,才明白,關於拯救,只有自己能夠拯救自己。

這就是童年缺愛的人的共性,不斷的尋求被拯救的方式。拯救的方式有很多種,然而唯一有著一個共性,是對於愛的追逐。不管是不斷的付出自私的愛,或者是追求他人的愛。這兩種本質上而言都是一種,期盼能夠獲得更多的愛。

然而他們曾經缺愛過,所以對於重新獲得的愛往往不願意放手。或者是很害怕別人來愛自己,這就是他們的矛盾之處,一方面不斷的渴求,一方面卻又害怕。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小孩往往也是站在這兩者間的矛盾共同體上,一方面,他們極力渴求家庭。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婚姻。是啊,連自己從小到大本應是最親近的人都處理不好的事情,他們又有什麼信心去處理好呢。

站在性格角度上而言,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人際關係敏感,他們往往大多數都是這樣。太過在意別人的感受,太過在意自己對他人或者是他人對自己的影響。恰恰是因為不斷追求他人的愛的緣故,所以拚命的追求愛和安全感。嚴重點的,你從他隔壁走過放了個屁,他都會思考是不是因為他而影響你。

除此之外,他們可能也善於偽裝,表面看來,和正常人幾乎沒什麼區別。但是只有真的深入了解,才明白他們內心的雷區在哪。

因為童年缺愛,他們在長到了成年人後,往往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也因為環境的影響成長成了許多不同的個體。然而本質上在不斷的尋求拯救,尋求愛與安全感卻幾乎是共通的。

至於解決方法,沒有什麼解決方法。如果可以的話,多讀一些文學作品或者是心理學作品,然後自我剖析吧。要常常告訴自己,童年的缺愛不是自己的錯誤,沒有必要現在為此買單。

羅賓威廉姆斯和馬特達蒙的那部《心靈捕手》還記得嗎。劇情我記不太清楚了,但是印象中有一個鏡頭特別清晰。我記得馬特達蒙和羅賓威廉姆斯兩人在辦公室里。羅賓威廉姆斯一遍又一遍的和馬特達蒙重複一句話「It"s not your fault.」 當這句話重複了十幾遍之後,馬特達蒙才真正的意識到。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錯。

如果生命中沒有一個人常常告訴你,那些小時候所缺的愛都不是你的錯。那就不如經常對著自己說:「It"s not your fault.」

這不是你的錯。


推薦閱讀:

有哪些事物和事件看似無關,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因果關係?
父親很憤青,怎麼辦?
佛教中佛祖,菩薩是怎樣的存在?
在「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動手打人?
大學男生的消費觀應該是怎樣的?

TAG:心理學 | 調查類問題 | 人際交往 | 心理醫生 | X 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