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從演員演的角色中看出演員本人的性格?

大家的回答多集中在演員演技方面,這讓我不由想到一個說法,演技派,或者說的更準確點,被認為的演技派大致分為兩種,千人千面型,千人一面型。有人演誰像誰,有魅力。有人演誰都像他自己,而他自己有魅力,所以也算有魅力。但是我們常常因為一個某一劇中某一角色喜歡上一個演員,那到底喜歡的是劇中角色還是那個演員呢,其合理性又在哪裡?


It"s all show business!
作為半個前途渺茫的演員,我以自己的觀摩、實踐與八卦經驗,分享交流一下自身體會:


一、所有優秀的演員,其修鍊軌跡大抵是從表演與自己個性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的角色開始的。

這個理解起來很容易:
1、人最了解和最不了解的其實都是自己,表演就是一個發現、拓展、鞏固靈與肉的——遊戲/宣洩/治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童心與信念感(自我總結,非知名理論)

——童心,就是熱情、好奇與專註(我們越大越缺失的東西);信念感,就是編導給我設置啥情境我都覺得是真的,我就是那個人。
——怎樣啥都相信(自信),當然從克服膽怯與自我否定開始,so called 物極必反。

2、每個人內心最渴望的,反而是那個實現不了的自己,所謂力比多在作怪。平日里每個人細心觀察、重點記憶的其實都是那些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只有這樣,人才能逐步認識自己。that is,每個有天分的演員起步時,儲備最多的直觀經驗情感記憶,並不是自己個性的同化而是異化。試想,在一個角色里做自己平常所不敢做不敢想,何其美哉!

3、之所以說有天分的演員呢,是因為你們一定會拿一些一夜爆火的菜鳥(你們叫TA本色演員但其實不是)還有那些群眾演員反駁我——群眾演員對表演並沒有概念,在導演眼中,他們和道具布景沒差;菜鳥們如果靠懵懵懂懂那兩把刷子,想要長紅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怎麼修鍊?回到1再來一遍。

【舉個栗子】夏力薪早期媚態百生的舞台作品;陳紫函目前為止大部分暴躁狠毒的銀幕形象;大部分靠精彩演繹大反派發跡的演員們(要相信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啊。。),栗子們有點兒不溫不火是吧,可我已經儘力了,因為這個修鍊的階段,大部分科班演員在畢業前,至少是為人熟知前已經完成了。。


二、在第一階段的根基上,演員才會自信、理性地回過頭來面對/暴露自己,出演和自己個性大致相當的角色(當然這個大致相當是性格中美好,搶眼的一面。演員沒點兒小算盤小頭腦那是沒前途的。。)
【舉個例子】趙薇《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孫娘娘的嬛嬛。

三、在第二階段過後,演員們憑機遇、喜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先不論前階段基礎紮實不紮實,有些演員可能受限於話語權、經紀公司和大眾刻板印象,取保守反冒進、伺機再尋突破轉型;也可能本身已經很滿意打磨過的自我認同的結果;還有可能「武功有所限量」…總之,不約而同走向了(真正的)本色演員。(湯唯大部分發揮正常的作品;萬年較勁的劉德華;工作狂范爺;一個美麗的意外王寶強;知乎女神高圓圓)

2、而那些基礎紮實的、已經混出一片天地的,很可能走上(真正的)性格演員初級階段:瘋狂地、集郵式地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尋求「突破與拓寬的快感」(周迅《風聲》時期;梅婷、黃渤、陳坤現階段)
在集郵過程中,又會有一批演員逐漸發現自己最擅長表現、最有魅力、可能也是最有票房號召力的藝術形象(不是真實個性哦),提取出來,帶入往後的每個角色中,不變之中有萬變,so called 個人風格——進階為完全的性格演員。(周迅、袁莉、馮遠征、陳道明、陳寶國、焦晃…現階段)

3、值得注意的是:本色演員本色是在實踐過程中長期塑造的自我認同,而性格演員並不認同其性格(個人風格)能代表個人本色;但無論是本色還是性格都與演員初涉行業時的本性相去甚遠,並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


一些聲明:
1、以上分類悉個人口味,不代表權威理論
2、以上栗子悉殊途同歸,不存在優劣高下
3、以上階段悉就事論事,不排除滲透反覆
4、打倒一切將演員嚴格劃分表現派、體驗派、甚至還有學院派、方法派的反動派紙老虎!


我。。應該。。表達清楚。。我的。。看法了。。吧

如果您看得一頭霧水或者狗皮不通,請呵呵轉身;如果您有點兒滋味兒了,請慷慨點個贊,然後做好準備迎接最後總結——我最想表達的——

-

-

-

-

-

-

-

-

-

-

問:能不能從演員演的角色中看出演員本人的性格?
答:觀眾從作品出發,說能;演員從歷程著眼,說不能。都是對的!只有人是最真實的,其他都是假的……作為演員,我們早就忘了自己最初的面目,更別提以後打算變成什麼了&>&<

【一勺雞湯做後記】
只有自由是永不過時的。登不登檯面,我都是演員,只要有觀眾,我就無法停止演戲。有的人一套戲演遍天下,我對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演法。所以,你的觀感最重要,哪怕其實是誤解,也不必糾結我到底是誰、究竟怎樣——沒有觀眾時那個「真實」的我,對這個世界來說,毫無意義。

——————————————————————————————————————————
3·12補充:為了避免一些概念混淆,我又重新調整了段落順序、強調等排版方式,並增加了少許內容,盡量把我的想法說明白。我的感覺是,對於演員來說,本我個性、藝術性格、藝術本色這些是有嚴格區分,但又關係微妙,且永遠矛盾、變化的。能否一直保持思考,並處理好這些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演員的成色。還是那句話,表演是體力活,也是心理學。我的答案里有些涉及心理學、行為學的東西就不展開了不然以我的學術水平和文字駕馭關係會說得更亂,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拓展一下。


謝邀。這是個好問題,因為演員的工作方式是「表演」,這是一種以模擬他人狀態展現生活為主要形態的並不真實的工作方式,因此總要面臨戲和人的差別和相似的問題。不同類型的演員(也就是我常說的表現派和體驗派的表演流派,以及某些非職業演員的本色演出),在角色和本人的性格異同方面也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程度。一般來說,體驗派演員演繹角色時都會注入自己個人的情感,方法派則會靈魂附體,表現派則能夠做到演繹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補充修改:請注意,這是指一般的情況)一部分演員或者可能由於自身的精神狀態,或者因為作品(角色)本身太具魅力,導致無法走出角色陰影,甚至幾乎精神分裂。

先插個題外話,很多朋友對演員和其它公眾人物的了解僅限於作品本身(或者叫本職工作),比如某些維護柴靜的朋友。還有些朋友是顏控或者粉絲之類,關心八卦不關心作品,所以這兩類人對演員的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會經常出現@梁歡 說阿信跑調,五月天粉絲說阿信努力的情況。我有點擔心寫成八卦帖和人身攻擊帖,因此事先聲明,裡面會舉的例子只是我個人對某些藝人的了解和認知,不接受的歡迎辱罵。

正題,也就是舉例開始。演員的角色和本人性格之間的關係,大體上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本色演出,演員演出的角色性格和演員本人完全一樣,最誇張的是連經歷、職業都一樣。這裡分職業演員和非職業演員兩種。

先說非職業的比如歌手演戲,像Bjork比約克演《黑暗中的舞者》,Eminem艾米納姆演自傳電影《8英里》,還有中國的王菲、周杰倫演得還不錯的幾部,什麼《重慶森林》、《天下無雙》,《頭文字D》、《不能說的秘密》什麼的,不用說了,你在銀幕上看到的那個角色,基本就是演員本人的化身。這方面集大成者,古有金凱利、芭芭拉·史翠珊,今有威爾·史密斯、LL Cool J等,基本成了職業演員了。麥當娜、碧昂斯屬於沒搞清楚這個問題的人,明明不擅長表演(芭芭拉·史翠珊是會演戲的),非要挑戰一些和自己差距很大的角色,這不被罵才怪。

職業演員的本色演出,這可能就要涉及一些八卦或者爭議了。按照我個人的定義,小羅伯特·唐尼演Iron Man托尼·斯塔克,還有約翰尼·戴普的幾乎全部角色,都屬於本色演出,這種本色演出由於他們表演天賦上的渲染,呈現出了方法派演技的效果,但仔細琢磨你就會發現,他們根本就是在銀幕上做自己罷了。很多人誤把姜文、陳道明、陳寶國、王志文等帶有戲劇表演痕迹的體驗派表演藝術家塑造的角色當成本色演出,其實這是一種誤會,具體的稍後說。反而有些被誇讚為演技精湛並因此得獎無數的怪咖演員,比如克里斯托弗·沃爾茨和雨果·維文,其實他們在塑造角色時並不用力,只需要做自己罷了,因為他們本人就是那樣的怪咖,這和正常人演怪咖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中國,很多偶像派明星從歌手跨到演員,或者街邊路人被星探發現直接當演員,他們演戲都是這麼辦的,劉德華在學會演戲之前一直都是耍帥(還是TVB藝員培訓班學過的!),黎明在找到恐怖驚悚片中的斯文敗類型變態角色之前也只會扮酷(題外話,不少人說林志炫就是這種長相,而且都是姑娘)。現在的那些青春偶像,特別是演台灣偶像劇的(吐槽:所以,所有台灣偶像劇都是不需要演技的)沒經過專業訓練就敢演戲,就是因為他們只需要耍帥扮靚且他們的角色毫無難度,因此還成了職業技能不過關的職業演員。我就勉強不把他們當作非職業演員範疇了。

著名的職業演員還幾乎都是本色演出的恰恰多為表現派,尤其是女演員,包括蔣雯麗、海清、孫儷等以平淡如水表演著稱的表現派演員,她們收穫的廣泛讚譽,甚至深得中年婦女觀眾喜歡,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她們角色的可信度達到了真實生活再現的程度,在中年人眼裡,海清或者蔣雯麗這樣的女人就是最好的兒媳婦。而家庭生活是每個普通人的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演員並不擅長把自己私人生活中的一面通過鏡頭展現,而這幾位演員恰恰能夠做到。在這方面有個很特殊但又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一部去年最熱門的宮斗戲,演員名字見本段第一行。

第二種,演員在塑造角色時動用了自己的情感或代入了一部分自己的性格,但演員本人的性格和角色依然有不小甚至巨大的差距。

這類情況是演員表演的常態,且和一般認知不同,實際上表現派和體驗派都有。

先說表現派,表現派在塑造角色時強調的是精確刻畫但同時不帶感情色彩,不帶感情色彩又想讓人活生生,這難度是很大的,大部分演員採取的方法是代入一部分自己的性格。我還是拿趙薇來舉例最順手,趙薇最擅長的兩類角色,隱忍堅毅的民國(近現代)中國女性和現當代的城市女屌絲,這兩類角色和她本人都只有一小部分的相似(趙薇的個性特點:愛讀書有文化,能扛得起事兒,功利心不強比較知足),且都是容易博得同情的人物,如果還注入情感就會顯得矯情,用個人性格當中和角色契合的部分演繹,就會非常自然不做作,很多人吐槽她台詞不夠好,是因為她不使用戲劇腔(朗誦腔),咬字有時候不清楚,這恰恰是因為角色更普通,太台詞腔反而失真。總結來看,不少表現派演員和自己最擅長塑造的角色,在性格上是有一定相似度的。

而體驗派的方法,未必會代入性格,但一定要注入人性也就是情感,讓特立獨行到現實生活中出現會顯得格格不入的角色也像是真實存在的人,大概就是一個普通人去模仿一個水瓶座的怪人。前面提到,姜文、陳道明這些體驗派表演藝術家常被誤認為千人一面,其實是很不準確的說法,拿陳道明來說,他至今沒有演出過一個完整體現他個人特點的角色,或者是只體現他知識分子性格側面的《圍城》、《手機》,或者是只體現他不怒自威氣質的帝王角色,這些角色的共性就是都帶有他的某一個或幾個個人標籤,而非陳道明本人換個名字。典型例子就是陳主演的《黑洞》。《黑洞》中這個大反派角色,在性格上和陳本人幾乎沒什麼共性,如果陳道明只是按照一般的反派大壞蛋大魔頭變態狂隨便演演,那這個角色就很難產生角色魅力成為經典形象。作為表演藝術家,陳道明在這個角色身上注入了下鄉知青的戀舊、和現實世界疏離、對過去受到的傷害耿耿於懷的情緒,讓觀眾在很直觀地看到他的犯罪行為甚至看到他無心悔改時還抱有一種「情有可原」的同情心態,以至於最終被這個犯罪者徹底征服,這就是體驗派為反派角色注入情感後產生的威力。

第三種,演員完全靠自己天才的表演能力塑造和本人性格完全相反的角色。幾乎不動用個人情感或不給角色注入個人性格。

真正的超級演員,表演技能層面最可怕的擬態者,也是表現派和體驗派都有。

表現派方面,最典型的是經過成百上千場戲劇演出磨練的北京人藝群星。人藝演員的全能有多變態?同一個演員,比如楊立新、何冰或者馮遠征,只要換件衣裳一秒鐘就從好人變壞人,變態變聖人!再比如宋丹丹老師,很多人估計只看過她演情景喜劇和小品,還有一些看電視的朋友看過這幾年她演的中年女性談戀愛的電視劇,其實宋老師演悲劇角色的本事絲毫不弱於徐帆老師。人藝之外,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我的最愛姜武老師。還是拿他的巔峰之作《洗澡》舉例,姜武的傻子角色,每一個動作眼神語氣都精確到無與倫比的程度,從不過多煽情,只加入了他自己性格中的樂觀,只用角色本身的生活狀態來衝擊觀眾震撼人心。這就是大師級的演員。

至於體驗派和方法派的超級天才們,都是些control freak,對自己的控制欲大到變態。丹尼爾·戴-劉易斯演《我的左腳》,角色和他本人毫無相似之處,他把力氣都用在了學會用腳寫字上,實際塑造角色時完全靠情感上的感染力震撼人心。梅麗爾·斯特里普1999年為了演《弦動我心》用8個禮拜學會了拉小提琴,她的每個角色的口音都是嚴格遵照劇本設定的。梅姨的角色和本人性格反差最大的就是《穿Prada的女魔頭》,生活中她平淡友善早婚,女魔頭跋扈目空一切獨身,她只是投入了熱情(也就是情感),讓觀眾感受到她跋扈之外的真實。中國最棒的演員劉青雲老師,各種性格的角色(腹黑、憨厚、善良、兇悍、缺心眼、冷血)都演過,各種殘疾人和傻子也都演過了,《神探》是我心目中他的巔峰,神探是個精神病一根筋不懂人情世故,劉青雲本人和他完全相反,這樣一個奇葩人物怎麼樣才能讓觀眾信服?劉青雲的答案就是用追求絕對正義的執著來感染你。普通觀眾即使現實生活中沒那麼強的原則性(也就是你可能沒少做壞事貪小便宜不看紅綠燈過馬路),但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善(正義)的角度上,希望好人戰勝壞蛋。一個執著追求正義的好人,即使他再不近人情難以相處,也必然會用他的真誠打動你。在這種時候,觀眾只想到這是個好人,而不會考慮如果自己是安志傑會不會也懷疑神探,不會考慮如果自己是林熙蕾會不會也離他而去。這可怕的感染力,就是通過劉青雲注入到這個角色身上的情感——執念,來實現的。


不知你問的是不是演什麼都像張衛健的張衛健先生?


有本事去猜那些默默無名的、沒有新聞、沒有資料的演員的性格吧。或者你自己憋住不去看演員的資料、新聞以及一切關於演員的信息,然後使勁猜,要具體點,別搞星座那種模稜兩可的說法,猜完了再去查資料看看自己猜的對不對。


這麼多年我看了無數港片,卻始終看不出梁家輝本人的性格是什麼樣子。


陳冠希參演的電影,看過之後的感覺就是這裡面有陳冠希。
張國榮參演的電影,我知道他演程蝶衣、阿飛、歐陽鋒、宋子傑、寧采臣等等。


如果現在一個演員獲得了「演什麼都像他自己」的評價,那應該不算演技好吧。從演員演的角色中看出演員本人的性格,有些類型的演員是可以的,有些看不出,應具體分析。
1.回溯到美國大製片廠時代,演員,特別是明星,都是有固定的熒幕形象的,這樣導演在編寫劇本時進行人物形象塑造時就可以按照現有的明星演員進行。拍攝更為有效率,電影也更被觀眾所接受。所以在熒幕上你基本看不到猥瑣的鮑嘉(《碧血金沙》作為一個反例已經被幾代影迷津津樂道),看不到演反派人物的格里高利派克。更有甚者,像約翰維恩,已經成為美國人心中「硬漢」的標誌。所以約翰維恩現實中會是一個韓國美少男式的娘娘腔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說,常年的電影拍攝經歷從某種程度上塑造了這些演員的性格,當時很多女明星從年幼就被大製片廠控制,通過固定的課程塑造她們的形象,來培養出有明星氣質的女演員。
儘管現在大製片廠制已經不復存在了,但製片人和編劇在進行電影選角和電影創作時,按現有明星的形象來塑造人物這樣的陳規還是多多少少有留下一點。像這樣的創作思路,演員生活中的性格是能在熒幕上展現的。
2.這裡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方法派演技」,以伊利亞卡贊等人的工作室培養出的一系列演員為代表:馬龍·白蘭度、詹姆斯·迪恩,到後來的德尼羅,傑克尼克爾森等新好萊塢的男演員,都可以說演什麼像什麼,他們包攬了那個時代的奧斯卡金像獎的大部分影帝,很快這樣的創作思路佔據了主流,演員注重體驗,把真正的人生經歷帶入到演戲當中,德尼羅為了飾演計程車司機,就真的當了一段計程車司機,演拳王,就真的去訓練拳擊,所以在一部電影的拍攝周期裡面,演員會盡自己所能帶入到所需塑造的角色裡面去體驗這個角色可能體驗過的經歷,並在拍攝的時候把情緒爆發出來。
3.另外的一些情況就不是主流,一般在歐洲藝術電影中頗為常見,導演直接啟用非職業演員,拍攝中捕捉他們最自然,最真實的神態,這樣的創作思路,當然可以看出演員在現實中的性格。
比如說,很獨樹一幟的法國導演布列松,他的電影中導演起絕對主導作用,他說:「機器般地排演過二十次的動作,你的模特兒(布列松用「模特兒」指演員),投放到你影片的行動中,將能馴服這些動作。他們不上心地熟念的說話,在沒有精神參與下,將找到與他們真正本性相符的變調和樂韻。這是尋回真實生活的自動性方式。」
4.對於現如今的明星們的性格,通過八卦新聞啥的可見一斑,林賽羅韓那樣的,有人還會認為她像早年的熒幕形象一樣清純么?


這個問題嘛,不單單是從演員個人的角度來說的,本身演員給我們帶來的就是視覺的享受,完成這件事情,是需要各個方面的統一合作來完成的,需要化妝,服裝,燈光,年代,這樣下來,一個人物的輪廓就初現出來了,這就說到了演員的演技問題了,在塑造和靠近這個人物的同時,每個演員在塑造同一個角色的時候都帶有自己主觀的想法,這也許就是演員的自我。千人千面和千人一面與演員的外在氣質和對人物的理解把握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通常喜歡一個演員或者是她在劇中塑造的人物,很簡單,是因為符合以及滿足自己對這個角色的想像,符合自己的審美。


看星爺的電影很難想像到現實中他什麼樣。其實他很能演


王寶強!!


那些總是本色出演的演員們,演什麼都是他自己,當然可以看出演員本人的性格啦。


我討厭那種長篇大論的回答,什麼方法派的,體驗派的的,呵呵
在觀看優秀的 演員的表演時,你是不可能從角色中看出他本人的性格的。只能從他詮釋角色的方法,塑造角色的方式和角度對他想法和理念,他對角色的理解有一點略微的了解。 因為表演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如果你能從角色中觀摩到演員本身的性格,說明這創作是完全的失敗。演員當然是有個人風格的,但是這個人風格不能在角色上,在於他塑造的手段,並且這種風格 絕對不能在他塑造的結果上體現 。 而且這種個人風格,絕對不代表廣義上的個人風格。


我猜想,如果是把這個演員所有的作品都看上一遍,然後摘出即使完全不同性格的角色但是仍然有相同的氣質的部分,就是這個演員本來的東西吧。比如Johnny Depp。


約翰尼德普就看不出,神一般的存在


不能。題主快不要再問了。

我這就去把在角落裡瑟瑟發抖的馮遠征老師哄出來。


絕對能!只是看你如何去把握。
演員表演,本質上是藝術表演,而任何藝術表演最終表演的都是自我,不把自我發揮到極致的絕不會是一個好演員。而在發揮自我的過程中,無可避免也是自熱而然地給角色融入了自我的性格。
但因為,演員首先要傳達角色的性格特點,所以角色與自我的重合,使得辨識演員的性格有了困難,

但眼力強的人,依然可以把握演員自身的性格。


題主提了2~3個問題:

  • 能不能從演員演的角色中看出演員本人的性格?
  • 喜歡的是劇中角色還是那個演員呢?其合理性又在哪裡?

  我只能回答第一個問題:不能
  黃子華在他2009年的棟篤笑——「嘩眾取寵」的1h 31min 40s左右提到,在2010年的娛樂圈血肉史II里更是大段地提到。一般觀眾很容易會有的一種念頭是:「角色=演員自己」,最容易被「誤解」的可能就是喜劇演員了。如果黃子華大家不夠熟悉,周星馳大家應該足夠熟悉,他早期參與演出的電影大部分都是無厘頭而十分搞笑的,但是在電影外的採訪當中他表現出的氣質、給人的感覺和電影當中十分不同。自己沒有找過演員涉及面廣的量化研究來證實自己的觀點,但這個反例我覺得足夠說明一些問題
  雖然說「客觀」來說,角色和演員是不能劃等號的,但是觀眾卻往往「主觀」地將兩者划上等號,所以才會有「戲路窄」這個說法,這似乎又是在喜劇演員身上體現得比較嚴重。一個喜劇演員一旦參演的電影不是喜劇,可能直接就導致一般的觀眾覺得這部電影「不好看」了


演員是一滴水,折射出不同的人性色彩!這個過程是不可逆!


一開始是這樣的

後來宗教題材太沉重是這樣的

後來還有這樣的

一個優秀的演員怎麼能有自我呢。


能啊
唐嫣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美劇《六人行(老友記,Friends)》的里的哪個男生/女生?
書看得越多越覺得無法融入周圍怎麼辦?
都說切莫「交淺言深」,那麼怎麼樣才能「交深」?不「言深」,如何「交深」?
大熊貓的脾氣怎麼樣?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厭倦做一個老好人的?

TAG:電影 | 心理學 | 演員 | 性格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