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混音師,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包括音樂素質和人格素質。


正好有一篇之前寫的文章正好能回答這個問題~~呵呵
叉燒大講堂混音篇之——
一入佛門深似海
在一個分期錄音的時代,在一個音樂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註定人們覺得混音師是神奇的,甚至很多種音樂風格流派完全離開混音活不了,想像一下沒有混音的HIP HOP,TRIP HOP和電子舞曲?OH MY GOD,所以混音師被賦予了過多的使命,但是實際上這就像渴了抽根煙就好了,餓了抽根煙就好了一樣屬於無稽之談。借用莎士比亞的名言,什麼東西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那隻能是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而不是混音師。
混音師是一個要求很高的職業。雖然現在的市場讓幾乎是個人就能幹編曲混音了,而且職業混音師也有的是吹NB耍無賴喝酒不要菜的主~但是我依然想強調基礎和素養,雖然我自己也不到位……
我習慣於在文章中牢騷一堆。習慣就好了,下邊計入正題。
我是技術派?
在學習初期,確實是需要很多殺千刀的基本功,修音高節奏,對品率,包絡特性的聽能形成,知道之後的手段和技巧,但是這只是吃過見過的問題,純一系的東西是可以突擊的,如果拿來炫技或者沉迷手段那是可悲的。這就像是手持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卻找不到敵人。帶給你方向並無法突擊的是音樂修養和創造力,而且這是長期積累和與生俱來的共同作用。
我是感覺派?
首先自稱感覺派的自我感覺不一定是對的,只是自以為是對的,退一萬步說,就算前100年出了一個傑克遜,後一百年出了一個你,如此的天賦異丙,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也很容易陷入走路沒有腿,吃飯沒有嘴的境地。
混音師是交叉學科,音樂修養與理論基礎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自稱所謂的以上兩個流派都屬於抽自己大嘴巴型的。
混音師的知識體系——
音樂:
這是核心,也是決定高度的地方,這是內功,是源泉。一般優秀的混音師起碼童子功也是學音樂的。因為這部分是深入骨髓,侵潤靈魂的,你需要被無數的好音樂感動,在理性與感性中切換自己,去理解好音樂,去分析好音樂,這樣才有進步的可能。所以我害怕被無數的工作佔據全部的生活,無法去欣賞音樂,學習音樂,甚至喪失被音樂感動的能力,但是害怕不管用……我幾乎已經完全沒有時間去聽音樂了,工作就已經讓我的耳朵長期處於疲勞的狀態,這是不可取的,但是也是我無可奈何的。
物理數學:
心理聲學,室內聲學,樂器聲學這些是混音師的基礎課程,就跟學語文得學漢語拼音一樣。比如在如今雙聲道立體聲體系下,經常有智障的問我把人聲複製了一軌極左極右為什麼沒有邊寬的效果?那是因為他完全不知道雙聲道立體聲的呈像原理,人家雙聲道立體聲聲像在中央的物理原理就是播放相同音量無時間差的素材,他重做了軟體自動做的事居然還臭不要臉的覺得付出了就得有回報。不是我嘴太毒,是很多想要學習的人心太急且看書太少。這就像中國話還說不順流呢非學人家開始朗誦荷塘月色一樣。
我摘一段我幫我老師寫的教材里的一部分,作為混音師的基礎知識量,可見一斑……
在雙聲道立體聲制式中我們需要用二維的錄音作品模擬三位的空間。因為在該制式中聲源位置有嚴格的限制,只能略大於揚聲器放置的區域,同時也只能重現水平面上的位置信息。
1,對方向的定位。
人耳利用聲波達到雙耳的不同來進行精確的方向定位,當聲音不在聽音者的正前方時,它將會首先達到距離較近的一隻耳朵,然後再到達距離較遠的一隻。雙耳的時間差我們稱作ITD。
雙耳強度差(IAD)與時間差共同作用,幫助定位聲源方向。它是由聲音中的高頻成分在兩耳處聲壓級的差別所造成的。由於聽音者頭部的遮擋,聲音的某些頻率會繞過頭部發生衍射造成兩耳強度差。這種現象被稱作「人頭效應」。
對於大約800Hz以下的頻率人類主要依靠時間差定位,在800~2kHz範圍內,雙耳接受到的聲音信號同時受到時間差與強度差雙重作用。而在1250Hz以上是,強度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4kHz時間差和強度差共同作用,頻率越高強度差影響越強,但是總體來說,人耳在這一範圍內聲音定位能力較差。
4kHz以上強度差成為主要作用,我們定位能力在4kHz以上逐漸增強直到人耳的聽音範圍上限。
所以人們對500Hz以下的頻率感知越來越不準確,而對3kHz左右的定位也較差,因為雙耳的間距與3kHz的波長十分相近。導致時間差判斷不穩定。而4kHz以上定位能力又會變好,最小的可辨認角度為1度到2度,而兩側及後方的準確性較差。
擴展閱讀
最近研究表明,人類的身體也能產生供聲音定位的物理信息。身體各個部位的形狀不同,以及他們與耳道之間的角度不同,形成了複雜的反射波和散射波。這些波都會影響達到耳道的聲音,而我們的大腦對這些微小的差別處理後都可以輔助我們對聲源方位的判斷。
當聲音來自於背後時,耳廓上突起的脊線對聲音的反射就無法產生。事實上,當直達聲來自於離前方軸向130度以上的位置時,耳廓阻擋了這些直達聲直接進入耳道和耳廓上的脊線。所以,通過某些頻率成分的缺失,耳廓讓我們感到聲源來自於身後。而我們對於側方和後方在距離和定位上判斷不太準確可能是由於某些頻率信息的缺少或者是外而搜集頻率信息的不足所造成的。
效果器原理:
這是一個一勞永逸卻又得與時俱進的東西,每一個效果器都是有靈魂的,沒有萬能的效果器,原理是一樣的,但是聲音是迥異的。這需要大量的實踐與領悟,直到他們就像你的手腳,與你血脈相通,心到,手到,聲音到。
哲學——矯枉過正,這是我師爺張小安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話,混音師不能過於著力與某一點,要空動蒙松,要四兩搏千斤。混音師要站在最高的層面上統觀全局,最高的境界不是某一方面最如何,而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平衡,平衡是最難的,國人從幾千年前就知道這個道理所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但是能企及的又有幾個。借用周華健的歌詞:一句話,一輩子……
這是一篇典型的醜話說前邊的文章,如果想要繼續學習混音的請做好一切慷慨赴死的準備。你們必死的決心也是我寫下去的動力。這是一條不歸路,所謂一入佛門空四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混音大師,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
我只是覺得我對這個話題可能比較有感觸。
因為我知道自己並不具備成為優秀混音師的素質,所以我轉行了。
不過我很願意分享我理解的,什麼叫做優秀。

首先,什麼是混音?(好裝逼)
我經常跟我的朋友是這麼解釋的:混音=炒菜。

一般一張唱片的製作可以大致分為這三個步驟: 前期錄音,混音,母帶處理。
前期錄音師錄音的過程,就像是挑選食材的過程。錄進來的鼓,吉他,vocal,等等都是食材。錄音師,以及歌手,編曲,樂手等等的水平決定了食材的程度。
而混音的過程就是把這些食材,經過混音師的處理,成為一道菜的過程。(炒菜)
母帶處理的過程,可以大致理解為。比如一共有十道菜,都已經炒完了,但是母帶處理人員,要保證他們彼此形式相似,比如裝盤子要講究啊,比如每道菜的菜量多少。等等(比喻不是特別恰當,但是有助於理解)

正如闞歐禮所說,市場上混音師,編曲師太普遍了,恨不得懂點音樂,會個軟體就敢說自己是優秀混音師了。
但是我也想說,正因為如此,才讓我們知道真正優秀的混音師是多麼的珍貴。
就好像飯館裡的廚師一樣,無論是小四川,還是米其林一星,炒出來的菜都能吃,但是好吃不好吃,有多好吃,就考驗廚師的本事了。
一樣的道理,一個優秀的混音師所應該具有的素質,就是一個優秀廚師應該擁有的素質。


那麼,我認為,第一個優秀混音師應該有的素質就是:你得有天賦。
很殘酷,沒錯,這和當歌手,當畫家一樣。你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
一個廚師,如果沒有味蕾,或者味蕾很不敏感,那麼他註定是無法成為最優秀的那部分的。
混音師也一樣。
他們對美的感知,心思的細膩都是與生俱來的。(也有可能是後天一點一滴被熏陶的)
而如果題主你想成為最優秀的那部分混音師,那麼請你一定要審視自己的天賦。
你的作品是不是一直備受好評?你是不是能感受到別的優秀作品裡面的那些細膩的東西?
我覺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種屁話是沒有意義的。
你五音不全,我勸你去當歌手,那是我傻逼。
你重度色盲,我勸你去當畫家,那是我傻逼。
一樣的道理,如果想成為最優秀的那部分,你的天賦是必須的。
有些人的聲線就是要當歌手的,天生的沒辦法。比如人聲低音炮的趙鵬(我一直覺得《我是歌手》應該請他去,他主要翻唱別人的作品,規則簡直就是為他制定的)

我自己就是天賦很一般的人,曾經覺得自己干這行簡直太合適不過了,但事實上,自己根本就沒那個水平。當然我也坦然接受了。審視自己的天賦,知道自己天賦一般,並不可怕。

如果題主和我一樣,天賦屬於中等偏上。但是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混音師,我們也是可以通過努力和訓練做到的。
比如你想當歌手,你的唱歌的水平可能達不到王菲,陳奕迅那種,但是平時KTV裡面,大家也是對你頂禮膜拜的。那麼起碼你具備了後天努力的資本。當然,現在這個社會,我的滑板鞋都能火的一塌糊塗,我這句話,也不一定正確了。

除了天賦以外有哪些素質我們可以努力做到呢?

首先我想說的就是:請保護好你的耳朵
廚師沒有味蕾,怎麼做菜?
所以我建議,如果你決定入這個行了,先去查一下自己的聽力。
不要覺得我在這嚇唬人。
我的一個朋友,立志成為錄音師,但是直到快畢業了,他才發現他的兩隻耳朵聲相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說,他混音的時候,他覺得人聲已經被他放在正中間了,但實際上,卻是偏的。
你能想像對他的打擊有多大嗎? 當然他也沒有放棄,現在出國留學了,學建築聲學。對耳朵要求沒那麼高了。
那麼如果題主有志於想成為混音師,那麼請一定保護好你的耳朵。夜店那種低音炮震天響的地方,盡量不去。平時入耳式的耳塞,盡量少聽。這是最起碼的職業操守


其次,你得能夠熟練的使用自己的菜刀,鍋,爐灶等等一系列工具。說白了,就是基本功。
我自己本科是中國傳媒大學錄音系的,我們的錄音專業在全國應該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名的。但是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進棚上真正的錄音課呢?大三。
前兩年半都是枯燥無趣的工科課程(起碼當年對於我來說是這樣的),高數,大物,模電,數電,聲學,電路等等都要學,我當年也很不理解,老子是搞音樂的!將來是藝術家!學這些有啥用?
直到我幹了這一行才知道,真他媽後悔。
你越想優秀,就越會覺得自己的基礎匱乏,你總會感覺到有一個玻璃的天花板壓著你,這就是因為基本功的不足。
並不是說你數學物理不好,沒有聲學基礎,就不能成為混音師,
市面上那麼多混音師,不可能人人都會的。
但是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混音師,你終歸是要回來學這些的。
這些東西就是你作為一個廚師的菜刀,炒勺。
為什麼一個廚師要把豆腐絲切得那麼細,反正吃起來都差不多?
為什麼一道菜的火候要那麼講究,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這就是你的基本功。不是這幫廚師沒事閑的。把豆腐絲切得稍微寬一點也一樣能賣,但是你自己這麼糊弄自己,是沒法成為最優秀的那部分的。
包括各種軟體的熟練操作,各種效果器的熟練使用,這都是基礎。

而這就是我發現自己欠缺的東西。所以我研究生轉聲學了。把這些當年欠下的債都重新補回來。原來我只知道壓縮器器的幾個參數都是幹嘛的,而現在我已經能自己用代碼寫一個數字壓縮器插件了。那麼我現在再去做混音,用到壓縮器時,我會覺得,嘿嘿,你已經被我征服了。
喬布斯曾經評價自己是走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上,我感覺混音也有一點像,你的藝術水平,和你的基礎知識,共同決定了你的高度。


除此之外,你得能分辨什麼是好的食材,什麼是不好的。

我經常跟別人說,如果每一次我們拿到的食材都是王菲這種,(沒錯,我就是王菲腦殘粉) 那混音師這行就太輕鬆了。
就是這樣,我們經常會聽到那種幾乎沒怎麼修飾過的歌曲,甚至是完全清唱,但是往往這種歌曲都特別特別的美。歌手的聲線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聽眾也很爽。
這麼做,除了出於編曲上的考慮以外,另外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歌手的聲線實在是太出眾了,以至於混音師如果加入不恰當的後期的加工,就會破壞它的原汁原味了。怎麼樣,和做菜一樣吧? 現在世界上大家都公認,越珍貴的食材,就越少加工。 同樣的道理。

那麼如果我們拿到的食材比較一般,或者相對較差呢? 那作為混音師的我們可能就要下重手了,使勁放辣椒,鹽,來掩蓋食材本身的缺陷。(比如autotune使勁修音)
當然這裡我要說明的是,這麼做並不代表著你的作品就一定不優秀,就好像我不覺得川菜儘管放了那麼多辣椒就一定不好吃一樣。如果能夠處理得當,也是很好的作品。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前提是,你作為混音師,你在拿到食材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這個食材的特性,並且根據這一個特性來做出你的二次創作。(當然有些時候,音樂製作人會決定了作品的風格,如果他是個傻逼, 那麼我們混音師經常也決定不了什麼,只能做出傻逼)
我舉一個例子:
不管你們喜不喜歡,我自己是很喜歡曾軼可的,的確她在舞台上唱歌會跑調,那是因為她實在太緊張了。但是從她的創作中,我能感受到那種最最淳樸的創作的青澀感。我就曾經幻想過,如果我有機會去做她的唱片,我可能就會做成那種簡簡單單的,不做太多修飾的風格。
但是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畢竟我認為高曉松應該不會水平那麼低),最後拿到的唱片真他媽垃圾。
把!那種!最最淳樸!的感覺!!!全!他!媽!毀掉了!!!
唯一一首比較成功的就是那首《勇敢一點》。除了那個,我真的,哎呀我操。
這就是混音師(估計更大可能是音樂製作人)的鍋,毫無疑問!!這麼好的東西讓你們糟蹋成這樣,就好比他媽的上好的河豚你用來煮速食麵一樣。真的想說去你媽。

冷靜。

好了,我們現在拿到食材了,我們要開始炒菜了,了解並知道各大菜系的風味是你必須具有的素質。
作為一個混音師,了解,並知道如何製作出各種音樂風格的作品,是必須的。
比如,我想讓你給我做一個川菜,水煮魚,結果你放了兩斤糖。就算你最後做的菜也還能吃,但是,這不是川菜啊。你給客人端上去,說這是我的創新,誰他媽敢吃啊。

一樣的道理,我現在需要做一個民謠,結果你動詞大慈,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有一個底鼓和一個軍鼓。我問你什麼是民謠,你給我放了一首最炫民族風。那顯然你是不合格的。

所以,了解各大音樂風格的特點,是必須得。如果你不知道,那就多去聽。而這也是你能製作出各種風格作品的第一步。這是我剛開始做的時候,老師教我的最好用的技巧。

比如你現在要去混一個搖滾,那你就多找點優秀的搖滾歌曲,先聽他幾十遍。耳朵裡面有了感覺了照著人家的來做。不要覺得這是抄襲,大家都是從模仿做起的。等你模仿了好多遍的時候,就已經融會貫通了。(我個人很推薦日本的音樂作品,相比較歐美而言,日本的作品很細膩。有好多細節可以學習,而且文化的背景比較類似,對於初學者而言,在合適不過了。)

而大多數混音師也就停到這一步了,甚至這一步的努力,都有人沒付出。完全瞎雞巴憑感覺來。

好了,現在你已經是一個基本合格的廚師了,一般菜單上的菜都可以做出來了。小飯館這種地方已經非常勝任了,那麼你想更優秀一點,你就需要一些獨具匠心的原創能力了。

混音上是有很多神來之筆的。就和做菜一樣。好多菜的發明,經常是廚師不知不覺自己嘗試出來的。我們不能一輩子都模仿別人,當你有了一定基礎以後,就可以自己創新了。

比如Nirvana那首著名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 可能很多涅槃的粉絲都知道,這首歌實際上是有兩個混音版本的,這兩個版本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鼓的處理。第一個版本的鼓用的就是真正的鼓,錄音的效果也很優秀,但是Cobain聽了不是很滿意,覺得鼓的聲音太真實了,有點跳(我的理解哈,勿噴) 於是當時這首歌的第二個版本,用了鼓採樣降噪。 簡單來說就是先把鼓的聲音採樣出來,然後進行處理後又放了回去。這種技術在音樂作品中,運用的並不多的。起碼當時是那樣。但是效果出奇的好,剛開始前奏的鼓點,聽起來乾淨的同時,不乏衝擊力。這就是混音師的別具匠心之處。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Beatles,有一首歌叫《Strawberry Fields Fowever》,絕大多人應該聽不出來這首歌是拼出來的吧?
具體細節我有點記不太清了(歡迎補充),簡單來說就是他們第一次錄完這首歌是在一個地方,第二次錄音又在另一個地方。後期混音的時候,John 覺得第一次的前半部分好,第二次的後半部分好。於是想把他們合併在一起。
這個並不簡單的,不是說你從word上複製粘貼一個文檔那樣。因為兩首歌的聲場不一樣,錄音的器材不一樣,聽起來最後會覺得很分裂。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這回,兩次錄音的音樂的調兒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要先降調,然後再合併。這就是考驗混音師的功力了。
你能不能做到讓聽眾找不出來這個剪輯點呢?反正我是沒聽出來。

最後,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你要知道音樂這行,他是生意,他是產業。歸根結底你還是要為聽眾服務的,有些情況下,音樂製作人,或者聽眾喜歡的,我們要盡量滿足他。
在音樂產業里,尤其是流行音樂里,我們混音師也好,錄音師也好,請千萬不要自戀,你做的專輯能賣出去,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家歌手的人氣旺。顧客買專輯,除了我們這些行業內的人,是不會有人在意你們錄音咋樣的。所以請千萬不要自戀了,人家是為了偶像去買專輯的,不是因為你製作多麼精良。
聽眾和你的顧客一樣,人家喜歡吃什麼,你就盡量滿足就好了。顧客的無理要求,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不夠優秀,等我們優秀了,層次上去了,就不會遇到那麼多不懂行的顧客和音樂製作人了。

我舉一個非常非常不恰當的例子,請大家不要噴我:

在近些年的流行樂混音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的「大嘴效應」。
請大家找出一首九十年代的歌曲,聽幾遍。然後再找出一首梁靜茹的歌,比如《崇拜》,這首比較明顯,請對比一下他們人聲的部分,。如果用音響聽,就更好了。
你聽《崇拜》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到,在你的左耳朵和右耳朵之間,只有一張梁繼茹的大嘴?

沒錯,這就是大嘴效應。既然偶像的重要性那麼突出,那我們混音的時候,就把人聲的重要性無限擴大來滿足聽眾。但是從混音上來說,這是失衡的。但是聽眾爽了,你就這麼做就好了(當然,梁靜茹的聲線還是很好聽的。非常棒。)
所以當遇到你的想法和現實衝突時候,請一定擺正心態。
但是這個時候,決不是說你就破罐子破摔了。滿足他們提出要求的同時,每一次混音都實現自己一兩個創意。那麼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

最後,祝樓主順利。

------------------------------------------------------------------------------------------------------------------------------------------------------------------------------------------------------------------------------
最後我為我們這個行業里的人說句公道話,各位偶像的粉絲們,你們家偶像的現場真就是那麼回事。他就那水平,舔著臉去唱現場,丟了人,怎麼能怪我們呢?
你們聽到的專輯裡的不跑調,是我們錄音師混音師多少個晚上一點點修音,摳出來的?如果沒有我們,你們敢聽嘛?
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沒錯,但是你們偶像也不是神啊。
《我是歌手》,上面都是職業歌手,每一期錄播也都不錯,直播的時候你聽聽?我告訴你,這都是歌手裡面水平最高的一群人了。剩下的更慘!
還記得有一年春晚的時候,有一個謠言說王力宏的耳機裡面放的是劉歡的歌,導致他跑調吧?開玩笑,一套系統的監聽和還音是相同的,你聽到的伴奏就是耳機里的。不要把跑調賴給我們,謝謝。
有種我們把你們家偶像的干聲放出來,讓大家聽聽?

當然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節目把音響團隊,隆重的介紹出來了。真的開心。


需要去聆聽大量的各種風格的錄音作品,注意一定是聆聽而不是聽著音樂再做別的事情,而是坐下來仔細聽。然後通過學習思考分析逐漸形成自己對好的錄音作品的判斷,要知道什麼是「好」。自己應該接觸各種音樂形式,對待不喜歡的音樂形式(比如我自己喜歡交響,鋼琴,特別不喜歡民族管樂類各種樂器…)要客觀評價,不要帶有過多的主觀情感,要認真對待作品,不論是專業人員演奏的還是小學生演奏的,都要認真去mix。
自己感覺最大需要積累的就是對音樂風格特色的把握,這個是需要大量時間的。任何的混音技術都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為混音師服務的,技術是手段,藝術是目的。至於什麼是好的音樂作品,那就要看你自己嘍~


基礎理論指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經驗的積累。混音其實是一個妙趣橫生又枯燥乏味的事情,多運用自己的理解,賦予編曲新生命的一個過程。


對聲音的敏感

拿到錄音時的創造力

獨立的思考能力與判斷力

以混音為樂趣


透徹了解多種風格音樂,對各種效果器有一定的認知,然後知道什麼樣的聲音是好聲音,對各種樂器有一定的了解,要和樂隊歌手深度探討他們需要的感覺。最後!開始學習了解各種混音軟硬體什麼的!沒有個把年功底基本沒得混。


個人覺得藝術修養最重要,其他什麼升學知識那是基本功,只要下苦工就能學到手。


至少得有具體的聲樂知識,視唱練耳要過硬才能適應調音師的工作。很多人靠幾款調音軟體來調音混音,局限性很大,臨場反應也不行。最好是先從聲樂或音域較廣的器樂開始練習,有了一定音樂基礎之後再轉向合成器,能夠將幾條音軌同時分析出來後再去調音混音,急於求成的話真的會讓聽眾感覺難受,找不著調


人耳利用聲波達到雙耳的不同來進行精確的方向定位,當聲音不在聽音者的正前方時,它將會首先達到距離較近的一隻耳朵,然後再到達距離較遠的一隻。雙耳的時間差我們稱作ITD。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的音樂人都以能夠在武道館開個人演唱會為榮?
陳奕迅幾年前在大陸是否就和周杰倫、王力宏、林俊傑一樣知名?
如何評價 Taylor Swift 的專輯《1989》?
網易雲音樂有哪些值得收藏的歌單?
Eminem 為什麼那麼牛?為什麼被稱為白人說唱的神?他經歷過什麼?

TAG:音樂 | 音樂人 | 學習方法 | 混音 | 混音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