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19 世紀末世界誕生了如此多傑出的,其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物理學家?
RT,19世紀至20世紀初誕生了一大批傑出的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波爾等等,一大波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在那個時代被發現,研究?反觀今天覺得似乎人才匱乏,或者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樣讓我們覺得牛逼哄哄影響深遠的人物了,難道像小說一樣,有黃金盛世和人才枯寂大世?
--------------------------------------------------------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科學史領域有一個名詞叫「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就是專門描述這種現象的。這個名詞剛出現時特指的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建立古典物理體系替代了陳舊體系。
後來有了所謂的「第二次科學革命」,這主要指的就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引出的現代物理體系。
在技術達到某個臨界點時,基礎科學才會迎來大爆髮式的發展。
關鍵技術的出現是基礎科學大爆發的前提。
現在歷史上有兩次影響深遠的科學革命。兩次都是基礎科學的黃金盛世。
我在另一個答案里寫過的:
先看第一次科學革命。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時候還是肉眼觀測的,積累了大量的觀測數據。這裡還和技術進步無關。
伽利略做出了人類第一台天文望遠鏡。這是人類第一次把鏡頭對準星空!科學史上偉大的技術進步!第一次獲得遠超肉眼極限的觀測數據!伽利略為日心說找到了最重要的觀測數據,並繼續推廣了日心說。
然後第谷、哈雷等人繼續用天文望遠鏡觀測,第谷的學生開普勒根據老師的數據發現了開普勒三定律。
最終,牛頓憑藉自己的卓越才智和綜合前人所有的理論、數據發現了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技術進步——天文望遠鏡;關鍵數據——行星軌道數據。【這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前提】
最初望遠鏡的發現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完全是碰巧發現的。但是伽利略製造出了放大倍數更高的天文望遠鏡,後來諸多科學家又研究了光學理論和望遠鏡的成像規律。幾何光學漸漸形成。這是又是一例典型的技術推動理論。然後在幾何光學的理論基礎上,牛頓製造了人類第一台反射式望遠鏡,也是第一台無色差望遠鏡。這裡,理論又推動了技術進一步發展。
(感嘆一句,伽利略和牛頓都是理工雙修的天才吶!)
再看第二次科學革命。
19世紀末物理學大廈已經建得富麗堂皇,僅有兩朵「烏雲」。
(第一朵烏雲,主要是指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和以太漂移說相矛盾;第二朵烏雲,主要是指熱學中的能量均分定則在氣體比熱以及勢輻射能譜的理論解釋中得出與實驗不等的結果,其中尤以黑體輻射理論出現的「紫外災難」最為突出。)
第一個打碎19世紀終極物理之夢的人出現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讓愛因斯坦確認了「光速不變原理」。這就是相對論的第一公理,相對論成立的基礎。後來愛因斯坦又先後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
普朗克也順利用普朗克常數搞定了「紫外災難」。這裡,量子化常數第一次出現。
後來,原子光譜被發現是離散的,然後隨著實驗技術的逐步提高,光譜的精細結構、超精細結構被一一發現。
然後量子物理的研究越來越多。再然後,薛定諤和海森堡分別用表述出了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這兩種量子力學的表述形式。至此,量子力學建立。技術進步——精密實驗工具;重要數據——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光譜結構。【這是第二次科學革命的前提】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除了設計巧妙外最大的難點就是儀器的精密度。所以這個實驗只能出現在19世紀末,而不能出現在18世紀末。光譜結構測量技術也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而隨著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光譜結構精細測量出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很快形成了,新的物理體系也很快建立起來。這裡技術推動了理論。我一直認為,如果這個技術進步提前一百年的話,第二次科學革命也會提前一百年,那麼被我們紀念的就是19世紀初的愛因斯坦們,而非現在的愛因斯坦們。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年代,搞理論的不做實驗,做實驗的不搞理論。理論家和實驗家離得越來越遠,所要求的才能也越來越不一樣。)
現在第三次科學革命遲遲未到,這也並不意外。第一次到第二次之間隔了差不多三百年之久。經典物理理論的成果已經被使用到了極致。直到那時,人類的技術才進步到可以發現理論的缺陷,並支持新理論的出現。
古希臘也有人支持日心說。但在那個時代的技術日心說不可能取代地心說。原因很簡單,沒有數據就不能驗證理論。
18世紀末,馬克在其著作《力學的一般批判發展史》中指出了牛頓水桶實驗的謬誤,準確擊中牛頓絕對時空觀的軟肋。這可是可以動搖整個經典物理的體系的發現!但是,結局和古希臘的日心說一樣。
18世紀末的技術不足以支持馬赫以及當時的任何人推翻根深蒂固的絕對時空觀,就像古希臘的技術不足以支持推翻根深蒂固的地心說。
21世紀初的現在,我們還遠遠沒有到達19世紀末種程度。比如說量子力學的重要應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基礎早已穩固,但是這兩者到現在離商業化都非常遙遠。人類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兩年後才升天,最好的量子計算機還只能解最簡單的線性方程組。我們現在還生活在第二次科學革命的光芒中。舊的黃昏尚且未到,更何況新的黎明乎?第三次科學革命還遙遙無期。
【記得在某次講座上聽一位理論物理牛教授曾說過,100年前是二流的物理學家做一流的工作,現在一流的物理學家只能做二流的工作。】
第一次是天文望遠鏡帶來的觀測數據;第二次是精密儀器製備達到了可以發現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和光速不變原理。第三次科學革命呢?我們甚至還不知道缺少的關鍵技術到底是什麼。
似乎是對撞機里的粒子對,似乎是冷原子的量子效應,似乎是計算機科學帶來的新的計算能力(這也讓人工智慧成為可能)...
科學的未來無人能預料。
第一代的英雄們都是理工雙修的天才。
第二代是理論不碰實驗,實驗不做理論。
現在的情況更甚,做高能的不懂不凝聚態的,做原分的不懂做天文的。自然科學領域越分越細,人類的極限越來越明顯,智能和壽命的極限越發明顯。現在,高能理論物理專業基本上讀完PhD才能把基礎課學好,然後才能做最基礎的研究。現在對科學家的知識儲備要求越來越多,幾乎再也沒有那種全領域的天才了。
孕育第三次科學革命的條件越發苛刻...
因為電普及起來了。
引發兩朵烏雲革命的,一個量子力學,這是光電效應、陰極射線使膠片曝光(霧)等等引發的,很明顯,這些都是一些不遵守實驗操作標準的人(大霧)因為電便宜了各種浪費作各種瞎鬧各種糟蹋實驗資源(霧霾)偶爾撿到金子,如果電很貴,他們能這麼作么?鈾很貴,重水很貴,居然連累納粹造不出原子彈。
另一個相對論,想想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不是火車就是電梯,電梯不必說,火車對鍾用的就是無線電,瑞士專利局的三級技術員天天都要跟這些電玩意兒打交道啊~
正如只有熱衷航海的時代才有最聰明的頭腦思考天文學(天體導航)和天文學抽象出來的力學,也只有愛迪生、卡內基和洛克菲勒的時代才有這麼多聰明的腦袋去思考電的一切。
這叫什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這也叫什麼?人吶,固然要靠自身的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反觀今天覺得似乎人才匱乏,或者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樣讓我們覺得牛逼哄哄影響深遠的人物了
因為「覺得」,因為超綱了
你知道相對論,知道量子力學,那麼你知道弦論超弦論空間弦論是誰搞得嗎
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類型的人才是關鍵,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上,通過開創新的研究打破人們的固有思維,形成質變,然後讓一大群人踩著肩膀成名。
現在只不過是有一個量變期罷了。覺得是現在的物理學真正前沿研究少了。而且大部分重要研究需要幾十人,幾百人,甚至需要不同國家的研究者共同完成一個項目。
正如 @Summer Clover所回答的,這個答案其實用一個很簡單的模型就能回答,Percolation Theory (不知道中文是什麼), 在此不解釋了,請自行google。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黃金時代(一個人,一個國家的或者一個科學時代的)的誕生是之前的積累的結果,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只有當量變到了一個臨界值(tipping point/critical point),在科學領域來說,就是一個關鍵技術的產生,才會導致量變。大爆發是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兩三百年都很正常)。其實如果以一個可以量化的科學發展程度作為Y軸,以時間作為X軸做一個圖,只看爆發時期就是一個S型的圖像,慢慢增大然後暴漲然後又開始平緩增大 (Percolation Theory的圖形)。如果看全圖就是一個個不斷升高S型的圖,其實也就是我們的科學是階梯式增長的,從一個階梯到另一個階梯所需的時間不定(想想青銅到鐵器到火藥)。而我們現在就處於這種平緩增長時間,我個人覺得90到10後的都趕不上下個科學的黃金時代,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下幾代人打下基礎,讓下個黃金時代更早出現。
最後想說的是相比起以前,現在的科技突破是越來越難了,但其實科技發展到現在,現代社會有一個優勢,就是通訊交流簡單了(對比下以前的科學家的成果和現在科學家的成果分享程度,現在有什麼最新的成果基本都馬上可以在文獻中看到,省了很多重複別人工作的無用功)。另外,正因為現在分工越來越細了,合作才是王道,通才的日子基本一去不復返了(除非人類智商也大爆發了)。
最後收下尾,就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出湧現輝煌的科研成果是註定的,下一次的黃金時代也是註定的,不用感嘆現在的人才匱乏,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了。
那個時代必然會誕生這些人,而不是他們恰好生在一個時代
現在的劃時代科學家還沒被寫入歷史或政治或科學課本呢,所以人們感覺沒什麼牛掰科學家
—————————————————————————————
上面純屬瞎扯呵呵
個人認為這和科技進步有關,按我們歷史老師的說法,19世紀末科學領域還是塊處女地呢,你隨便挖一鏟子都能被尊為科學家,現在呢,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科技領域供人突破的空間越來越少,所以看起來厲害的科學家很少。
但是啊,現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質量很高啊,也許濃縮就是精華吧(笑)。
除此之外,19世紀末的科學家注重的是對以往科學規律的總結、對大自然的探索,總的來說就是目光集中於過去和當時,有幾個目光相當長遠的都被現在的科技宅尊為祖師爺了(這裡膜拜下尼古拉特斯拉),而現在人們的目光更多地集中於未來(比如谷歌眼鏡這類看起來相當作死的產品)。如果我們有幸能見證下一次科技技術大革命的產生,也許那時的年輕人也會失望地說「這個時代科學家越來越少了」。
還有我認為這和現在講究團隊合作有關。現在常說某某團隊發現或發明了啥啥啥而不是誰誰誰發明或發現了啥啥啥。愛因斯坦愛迪生在做工作時身後有一堆助手秘書啥的跟著呢,換句話說就是現在的助理研究員,但除了愛迪生那個接受X射線太多不幸死掉的助手外也沒幾個太有名的。榮耀屬於領導者,辛勞屬於大家,這就是19世紀末科學界的常態吧。
因為他們運氣好
只是發現的東西離我們太遠我們沒有關注過而已
那是因為19世紀那代人開創的領域太廣博今人尚在開拓中。另外樓主可能不關注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在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這麼說,當年最聰明的人都集中在數理化,今天至少有一半的聰明人在搞信息,搞生物醫學。
人民需要英雄。就如科學需要科學家,上個世紀需要玻爾,需要愛因斯坦。
現實中運作的單元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人不過是書籍和知識積累過程中的工具罷了,誰能確保某個理論是由誰原創的?理論從來都是量變到質變的結果,運氣好的人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海灘撿起了前人的某塊石頭以後,又恰好被當時的科技證明是有價值的寶石而已。於是牛頓被世人銘記,但無人知曉巨人的肩膀是多少佚名的屍體堆砌出來的巨人的肩膀。
人的腦子那麼小,沒有人會希望記住歷史上每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的名字。即便他們不為你所知,但他們一直都在。去看 上帝擲骰子嗎
凡事發展必然有其規律,從石器時代到冷兵器時代用了多久呢,到一次工業革命又多久,再往後倒呢,但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必然的。歷史,是由後人所總結的,對自己加以評判的這種行為你覺得客觀么?
其實有很多吧。。只是不關注而已
一個文明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一個大爆發,一個或幾個人提出幾個重要的理論和公式就會推動文明有很大的進步。但文明更加的強大,要想再推動文明進步,就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更多偉大人物的堆積。
就像一顆樹的種子,剛發芽一天長一寸你感覺長的飛快,等到它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它仍然保持一天一寸的生長速度,但你覺得它好像沒長一樣。一百多面前的物理學,只是在牛頓經典力學的基礎上發展的,熱力學、動力學、電磁學、量子力學、和核物理方面基本還未涉足,因而還有廣闊的空間,供那些大師開闢,給物理學帶來劃時代的意義。而現在的物理學大的學科方向基本完備,就目前情況開闢物理學大的分支學科基本不可能。所在在敬仰科學先哲們偉大開拓精神的同時,也應意識到當下科研工作者們同樣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們發展的需要
學科交叉,或許有爆發的可能
推薦閱讀:
※古代改朝換代或者新老皇帝交接之後,上(朝)代的銅錢還能用么?具體是怎麼樣的?
※古人做飯是如何料理雞肉的?
※為什麼先秦時代的人名那麼奇怪?
※三國短短100年出過如此多風流人物,為什麼魏晉南北朝很少被人提起?
※歷史上有哪些人有著鮮為人知、與其名聲不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