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是道德還是理性選擇的產物?

前段時間爆出了這則新聞,知乎上也有討論,
如何看待浙江財經大學教授謝作詩提出的「低收入男可多人合娶一妻」? - 社會

之前@慧航還在專欄中綜述過陳志武的論文
陳志武:清代妻妾價格研究 ——傳統社會裡女性如何被用作避險資產? - EconPaper - 知乎專欄

經濟學是如何看待「一夫一妻」制的?是道德還是理性選擇的產物?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經濟學思維,更多經濟學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是個填坑的回答,主要目的是詳細介紹之前提到的De La Croix和Mariani的文章,個人認為是目前經濟學做婚姻做得比較詳細的,也代表了比較前沿的成果。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有多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這個領域的研究還有很大推進空間。

這篇文章的題目里有個unified,作者解釋說他們是想仿照Galor的搞法,也為婚姻搞個統一理論。他們把婚姻劃分成下面四類:一夫多妻制(polygyny)、一妻多夫制(polyandry)、嚴格一夫一妻制(strict monogamy)、序列一夫一妻制(serial monogamy)。後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允許離婚,像很多曾經的天主教國家,比如2011年之前的馬爾他,離婚是基本沒有可能的,一生只能有一個法律意義上的伴侶。而序列一夫一妻制是目前絕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每個人一生中可以擁有多個伴侶,只是不能同時擁有而已。區別嚴格的和序列的一夫一妻制,是文章很有意思的一點。單看一夫一妻,我們可以搞出很多解釋來,但不對比,不放在歷史的行程中看,是不行的。

按照這個思路,先要考慮歷史上婚姻歷程是怎麼變動的,這方面我們還是要仰賴以下前輩大拿的努力(Westermarck, 1919; Murdock, 1967)。 這是作者文中檢閱過的資源,主要是經典的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和Murdock"s map,也是這幾年學者很喜歡挖的數據。 其中後者經過幾次增補(Barry, 1986; Truex, 1990),還有一些新的資料庫,像斯坦福的SCCS和Yale的HRAF,都有很多新的資源。這一塊成果豐富而零散,界定標準複雜而多樣,想要拿出一個全景的鳥瞰還很不容易,像人類社會起源之初是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還是一夫一妻這種重要問題都還充滿爭議(Hammer, 2008; Todd, 2011),更不要說其它了。兩位作者在文中採用的主要還是通常的觀點:先有一夫多妻,再有嚴格一夫一妻,再過渡到現在的序列一夫一妻,一妻多夫甚為少見。他們仔細考察了歐洲的婚姻史並畫了一張圖,發現符合這一規律。用福昕截了一張圖放在這裡,原圖在文章的工作論文版本第11頁。

因此,在外推作者的結論時候要十分慎重,但如果我們認為歐洲的婚姻變遷對研究其它地方的歷史還是有借鑒作用的話,那這篇文章就是有價值的。設定離散時間,他們這樣定義婚姻:自由締結、只有一個男性參與、資源平等分享、每一期生育一個孩子。我們可以看到,脫離歐洲,放在我們的文化下,這幾個假定都大有問題(即使是在歐洲例外也很多),不過,這樣的定義兼顧到了事實,也讓後面的模型比較容易分析。接下來,他們考慮了婚姻市場上的均衡概念以及進入效用函數的項。均衡直接採取了匹配中常見的穩定均衡概念:如果結婚,情況不能比單身更壞;不能有一男一女,他們對對方的評價都高於各自伴侶。前者防亂點鴛鴦,後者防隔壁老王/小芳。然後進入效用函數的有雙方的已有資源,幸福程度和嫉妒程度。所有婚姻在第一期都是幸福的,在第二期則有p的概率變得不幸福。嫉妒則僅見於一夫多妻制中的女性,如果丈夫娶了不止一個妻子,那麼幾個妻子都會有負效用,為了簡化,文章假定最多只能娶兩個。關於資源,他們直接假定只有窮富兩種,且富有男性占男性比例,比富有女性占女性的比例高。

在這樣的設定下,模型不難解,只是計算比較麻煩,具體的推導過程可以看原文,直接給出作者的兩個一般結論吧:如果男性有後宮(harem),那麼後宮中不會同時有窮有富;只有富有的男性才會有後宮,而且這些結論是有實證文獻支撐的(Grossbard-Shechtman,1980)。進一步地,在婚姻制度外生的情況下求解模型。在多婚時,如果假定富有男性的比例是mu ,富有女性的比例是phi ,根據假定知道有mu >phi 。如果這是一個少數人先富起來的社會,即mu< 1/2,我們可以解出下面的均衡,其中呈現出清楚的強強聯合—高嫁低娶—貧賤夫妻—單身屌絲的格局。不同的參數mu 對應不同的均衡,大體說來,富起來的人比例越大,強強聯合越多,單身狗越少,但中間的情況則不一定。

如果假定製度是嚴格單婚的話,求解也比較簡單,大概就是下面這張圖,有低娶沒高嫁。

如果制度給定是序列單婚的,此時求解比較複雜,但出來的結果也比較有意思:富人感情易流離,窮人情比金石堅。不過這裡的討論就比較麻煩了。

討論制度外生的情況確實比較有趣,但我們更希望能夠在模型中把婚姻制度內生出來。作者接下來就討論了婚姻制度由所有個體投票決定的情形,他們在這裡假定一人一票。個體權重不同的情形比較複雜,作者沒有分析,但已有文獻提及(Bourguignon and Verdier, 2000)。在這樣的設定下,可以證明感覺非常直觀的幾個論題:如果財富完全平等,即使法律沒有任何限制,所有人也只會按照一夫一妻的方式組織家庭;貧窮的男性無論何時都更加偏好嚴格一夫一妻制,如果富人的數量小於某個閾值,那麼他會在剩下兩者中偏好一夫多妻制;除非富有的男性相對於富有的女性來說足夠多,富有的女性將更偏好一夫一妻制。如果預期未來婚姻變差的概率足夠大,那麼她們會在一夫一妻制中更偏好序列的;富有的男性總是偏好一夫多妻制。接下來討論兩個參數比例變動的結果。當mu +phi >1時,也就是富人的比例超過一半時,嚴格一夫一妻制不可能在投票中不可能是孔多賽贏家,也就不可能是最後的均衡。如果我們讓兩個比例都趨向於1,則序列一夫一妻制是最後唯一的均衡,這也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如果窮人的比例達到或者超過一半,均衡會比較複雜,可以用下圖表示出來,其中縱軸只畫到1/2是因為此時富人不可能超過此數。P,S,M分別是一夫多妻、嚴格一夫一妻、序列一夫一妻的表示,具體參數的推導請參見原文。作者把以上的結果綜合起來,稱作進步的解放(progressive enfranchisement)。

最後就是模擬真正的歷史動態了,這裡涉及到資源跨代傳遞的問題,作者此處大量徵引了已有的文獻來支持他們的結論,但方程看起來還是非常複雜,而且參數的解釋也不夠有力。不過,他們的結論在比較大的參數範圍內都是成立的,而且比較好地模擬出了進步的解放過程。他們指出,如果把一妻多夫制看做一夫多妻制的鏡像的話,之所以一妻多夫制非常稀罕,是因為男性中富人的比例更大。如果這個比例反轉過來,那一妻多夫制不是沒有可能出現。他們在工作論文36頁的腳註里提到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最近處理的一個一妻多夫制的案子,還給出了一個聲援的網站,點進去看看還挺有意思的......

這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雖然我們可以批評很多地方,比如假設太有歐洲特色,和現實嚴重不符;簡單的貧富兩分可能不夠有說服力;動態模型中代際傳遞的設定和參數來源比較武斷;沒有計量,等等。但不能否認的是,這篇文章用相對簡單的前提和數學方法,做出了符合我們直觀的解釋。作者在文中也結合了針對大量已有的實證文獻的討論。這也意味著,在這裡有很多功夫可以做,像最直觀的就是:把失落的計量內容補上。這篇文章也不是針對婚姻制度演變的唯一「理性的」解釋,這麼重要的題目,解決方法當然是多種多樣,像針對一夫一妻的解釋,就分別有:保持社會階層的的穩定性(Alexander,1979);富裕男性階層合作以深化分工(Betzig,1986);社會組別之間的競爭(Henrich, Boyd and Richerson, 2012);女性針對男性內部的不平等程度作出的理性選擇(Kanazawa and Still, 1999),等等。儘管角度很豐富,但不平等總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最後,要向偉大的Gary Becker致敬,是他的洞見讓這一領域如此豐富多彩。他將婚姻和生育結合起來的研究直到今天仍然非常重要(Becker, 1979; Defo, 1996; Heath and Hadley, 1998; Hadley, 2005; Omariba and Boyle, 2007) 。如果理性選擇可以解釋得非常好,可能就不需要引入太難界定和細化的因素了。

參考文獻
Alexander R D. Darwinism and human affairs[J]. 1979.
Becker G S, Becker G S.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Betzig L L. Despotism and differential reproduction: A Darwinian view of history[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6.
Bourguignon F, Verdier T. Oligarchy, democracy, inequality and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2(2): 285-313.
Davis K, Grossbard-Shechtman A. Study on how mother"s age and circumstances affect children[J]. Final report to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80.
Defo B K. Areal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in Cameroon[J].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1996, 42(3): 399-420.
De La Croix D, Mariani F. From polygyny to serial monogamy: a unified theory of marriage institution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5, 82(2): 565-607.
Hammer M F, Mendez F L, Cox M P, et al. Sex-biased evolutionary forces shape genomic patterns of human diversity[J]. PLoS Genet, 2008, 4(9): e1000202.
Hadley C. Is polygyny a risk factor for poor growth performance among Tanzanian agropastoralis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05, 126(4): 471-480.
Heath K M, Hadley C. Dichotomous male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in a polygynous human society: Mating versus parental effort[J]. Current Anthropology, 1998, 39(3): 369-374.
Henrich J, Boyd R, Richerson P J. The puzzle of monogamous marriag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2, 367(1589): 657-669.
Kanazawa S, Still M C. Why monogamy?[J]. Social Forces, 1999, 78(1): 25-50.
Murdock G P. Ethnographic atlas[J]. 1967.
Omariba D, Boyle M H.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 mortality in Sub‐Saharan Africa: cross‐national effects of polygyny[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7, 69(2): 528-543.
Todd E. L"origine des systèmes familiaux[J]. 2011.
Westermarck E. 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M]. Macmillan, 1921.


可以閱讀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
借用一下@竺笛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50500/answer/20634088
手機編輯,無法使用引用格式,還請見諒,原作者享有一切權利。
以下為竺笛的回答: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藉助摩爾根對人類家庭制度的演化做了梳理,認為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群婚制,即是整群的男子與整群的女子互為所有,很少有忌妒餘地的婚姻形式。因為在群婚制度之下,每一個孩子出生只能知曉他的母親而無法確定他的父親,於是家庭的組成只能以母親方面的血緣為準繩,所以群婚制下是母系社會。在蒙昧時期男性女性已經有了分工,男性負責生產,而女性則負責管理。家庭事務管理對於原始共產制的社會意義重大,所以在這一時期女性的地位崇高。

第二階段是對偶制,即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而他對於這個女子來說是她許多丈夫中最為主要的丈夫。因為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日日憂慮的溫飽問題已經被基本解決,甚至出現了生產資料的盈餘。根據原始時期的分工,男性掌管生產及有關生產的工具,女性則主管家庭事務及其工具,而盈餘的生產資料自然劃歸了男性的名下,男女關係出現了略微的傾斜。女性開始向男性進行妥協,家庭進化到了對偶制家庭。

第三個階段則是專偶制家庭,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一夫一妻制。我們現在覺得一夫一妻制很棒啊,為什麼馬克思要批判它呢?首先,馬克思認為專偶制家庭的根源是私有制,正是由於財富集中於男性手中才導致了女性對於男性的妥協。那為什麼專偶制是女性對於男性的妥協呢?專偶制的初衷就是男性因為有了財產所以面臨繼承的問題,由此他必須得確定妻子生出來的孩子一定來源於自己,從而保證財產繼承權不旁落。又因為男性在專偶制家庭中佔據了主導,所以專偶制實際上只是對女性的專偶制,而男性則可以任意通姦和嫖娼。其次,馬克思認為建築於私有制之上的專偶制家庭實際上就是男性對女性的剝削和獨裁,而女性則在婚姻中成為了一個抽象的存在,沒有相對應的人格、意志與權力,只有被物化了的功能——一個料理家務的女僕,丈夫的洩慾工具、孩子的生產機器。

然後馬恩分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兩種專偶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專偶制婚姻是不幸的,因為資產階級的婚姻都是基於雙方的階級地位,因此它總是權衡利害的婚姻。在這種權衡利害的婚姻中感情最終總是退居次要,而利益訴求的交換和達成成為了首要目標。由此,資產階級的婚姻與賣淫無疑,而資產階級的貴婦人與妓女的區別即在於她一次性的向自己的丈夫出賣了自己的肉體。所有馬克思會說「資產階級才是真正的公妻制」。

相較而言,無產階級的專偶制更為幸運。首先,無產階級沒有個人私有財產,而私有財產是男性統治的基礎,所以在無產階級家庭中沒有建立男性霸權的推動力。而在大工業生產時期,無產階級婦女比資產階級女性更早的進入到了社會生產之中,她們和她們的丈夫一樣養家糊口,支持家庭開支,從而進一步動搖了男性霸權的基礎。由此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家庭的組成更有可能是基於愛情和傾慕。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雖然社會普遍要求婚姻中男女平等而實際上不可能是因為女性被剝奪了在公共空間工作的機會。在原始共產社會中,女性雖然也是從事於家庭事物,但是它更類似於現在的公共事業管理,而小家庭化之後,女性徹底成為了只為丈夫一人服務的女僕。

那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制度下他所希望的是怎麼樣一種婚姻形式?專偶制,對,還是專偶制,因為馬克思認為專偶制依舊是最符合道德文明和人的本性的。但是共產主義專偶制還配合了以下幾個制度:

第一,建立於公有制基礎上而非私有制,這樣就摧毀了類似於資產主義權衡利弊式的婚姻基礎,這樣男女之間的結合除了相互的愛慕沒有別的企圖了。

第二,取消家庭,意味著束縛女性的小家庭被瓦解了,女性重新走入公共的空間。

第三,教育的公有制,所有的孩子由國家統一撫養,打消了在家庭中常作為撫養著的女性的後顧之憂。這一措施是為了瓦解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馬克思支持共產共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批判了共產共妻,並稱其為粗陋的共產主義,說它是反對人性,將婦女從婚姻中推向了普遍賣淫。

簡單概括下馬克思所希望的婚姻家庭觀,取消家庭(主要在財產上而非情感上),男性女性相互獨立,完全平等,男女之間因為單純的愛慕而結合和別的人毫無關係。胡扯下個人觀點,馬克思其實很多主張都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有大神同學認為可以上升到是帶有神學色彩了,他的很多主張我更願意理解為是一種指向性的,而他所指向的就是人真正的獨立解放、自由發展。

參考書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 中央編譯局 2003年

2. 馬克思 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人民出版社 1971年

3.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中央編譯局 2008年

4.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 人民出版社 中央編譯局 1973年


所以,一夫一妻制源於私有制。


為啥好多男人不明白!一夫一妻是保障他們還有機會娶到妹子的優良國策!
如果是一夫多妻!有身價的妹子是人家的妻,有長相的妹子是人家的妾。
再次一點的妹子是人家的婢女,你連母雞都分不到一隻的啊!只能去搞基啊!
而且好看的男人,還是人家的男寵!你只能找和你差不多的互擼一下了!


我先說下我的觀點,一夫一妻曾經是一種理性的資產再分配的制度,但現在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甚至崩潰。

首先,一夫一妻保護的對象不是單純的正妻,而是男女之間的三種合作關係:資本關係,勞動力合作關係,生育關係。

我看好幾個答案都把古代妻子的地位拔的很高,造成了一種中國自古以來一夫一妻似乎被娶了就安心吧有國家替你做主的優良傳統。但現實沒有那麼美好吧,妾之所以低賤是因為她在提供三種關係上不如正妻,正妻之所以被保護是因為她背後提供的資本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她生齣兒子的生育資源。如果沒有這三種關係的合作。。。我也拿紅樓夢舉例,當一損俱損,王熙鳳又生不齣兒子,最終也不過落個一從二令三人木的下場而已。

能提供資本關係的女性也未必不肯做妾。

既然有人拿紅樓夢做例子,那我就拿金瓶梅做例子。

西門慶的第三個姨太太孟月樓(這裡錯了叫孟玉樓。。。),第五個姨太太潘金蓮,第六個姨太太李瓶兒,地位都是不同的。李瓶兒死的比西門慶早,就不談了,西門慶死後,孟月樓和潘金蓮的下場是截然不同的,潘金蓮給大娘賣給王婆完事,孟月樓則最後再次改嫁(第三次改嫁)做了小知縣(錯了是衙內)的正房。

孟月樓沒有潘金蓮得寵,也同樣沒有孩子,但是她比潘金蓮有錢許多。

當初孟月樓嫁西門慶做妾的時候,也是有其他正房位置做的,但她沒有,她認為西門慶條件更好,不會糟蹋她的財產(她已經死過一任丈夫,另一個要娶她做正房的候選是個窮秀才),果然當她再次改嫁後,她不僅帶走了當年的陪嫁,正房還多送了她一張床。

所以那時候女人的地位高低,仍然和她本身的資源有關。放著有正房的位置不做去做妾的有錢女人也有,因為她認為這樣日子更舒服,資源可以良性循環。本來就沒有資本的女人,再生不齣兒子,那是不被法律保護的。

法律所保護的,不是某種性別,不是某個名號,而是某種合作關係。

所以,有趣的是,我國婚姻法的初衷恰恰是為了剝奪曾經的正妻利益。

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八卦問題:在我國,先有憲法,再有婚姻法(這裡也錯了,是先有婚姻法,再有憲法。。。),然後是刑法,民法。。。婚姻法立法緊迫程度竟然在刑法之前,這是為什麼?

八卦的解讀是說那麼多革命女將一路陪來,難道還做妾?還回老家磕頭倒大娘的洗腳水?沒有新婚姻法的婚姻個人自由,家裡沒有過錯的大老婆怎麼甩啊。

不是因為沒有階級所以有了一夫一妻婚姻法,而是因為鬥爭使得掌權的新階級要鞏固他們的資產,所以有了新中國一夫一妻婚姻法。

在本朝開天闢地進行原始積累的時候,一部分革命女將進行了革命,鬥爭,工作,生育,不是消滅貧富差距大家人人平等了,是上層階級里出現了一部分能打的女人,當然要爭取與她們合作後的財產保護了。而老家那些只能提供勞動力,又不再有生育資本的正妻當然就被犧牲了,所以與其說這事保護婦女利益,不如說這事洗牌了一次資本分配,讓關係合作可以更順利地強強聯手。

(這段八卦解讀是我的鍵盤自己打的,我什麼都不知道)

如果這樣想,樓主問題的潛台詞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夫一妻是理性的,但現在的人,尤其以生產力比較發達的大都市為主,會有結婚不積極,離婚很積極的現象呢。

因為現在情況又不一樣了。

資本和生產力的產生,開始以個人為單元,而不是以家庭為單元,女性不需要依託於男性,也有自己的個人財產可以分配了。

女性特別是個人財產變現能力優秀的女性,更沒動力與一個男性組成利益共同體。

更大的變化是人本身的屬性,如果說當年生育孩子還是創造生產力,現在孩子更多變成消費力了。就這小十年,啃老這個詞已經聽不見了,靠爹媽不再是丟人的事情,而是變成合理利用家庭資產,現在養孩子,沒幾個是想著母以子貴的,我們常聽見的是養不起,家裡就一套房子,供不了兩個孩子讀書或者結婚。

這也是生育力節節下降的一方面,孩子消耗父母生產力的成本越來越高,其他財富積累的手段越來越多,人類獻愛心及各種娛樂活動也越來越豐富。。。生孩子已經不是日用品,而是一個奢侈品。

當制度所保護的合作關係開始崩潰,那麼再怎麼自古以來我們一直怎麼怎麼樣,其實也意義不大。

當大家用腳投票,單身越來越多時,目前的一夫一妻婚後財產共有制還能撐多久被其他經濟合作方式補充甚至替代,我的確有一種好奇的期待啊。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夫一妻制

近來穿越文、宮斗劇橫行,很多男性羨慕古代的所謂妻妾如雲的生活,幻想自己回到古代就能隨便娶一堆美女。也有很多女性看宮斗劇上了癮,每天幻想自己穿越到古代從丫鬟逆襲到女主。

今天我就經濟的角度給你們剖析下古代妻妾制度,讓你們知道古代的森嚴等級制度,巨大的貧富差距。不僅僅是男人之間有階層等級,女人之間也有,妻妾之間的地位鴻溝之大遠遠超過現代人的想像,而且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夫一妻制,頂多只能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本文是經濟類科普掃盲風月貼。

1、妻妾的地位差距有多大?

妾的地位,就是一個會生孩子的充氣娃娃,地位之低近似於奴隸,妾不算家庭成員,不能參加家族的祭祀,妾的親屬不能列入夫家的姻親之內,妾的子女不是她自己的孩子,而是正妻的孩子,她不過是生育的工具而已。妾只是家庭的一項財物,姬妾在很多年代都是可以當禮物互贈的,甚至男主人死後正妻把很多小妾重新發賣為奴的也不在少數。
庶出的子女,稱呼正妻為母,而稱呼真正的生母為姨娘。即便是庶出的子女,也是妾的主子,妾應該喊自己的子女為少爺、小姐,從法理上說,他們的親生母親是他們的奴才,因為他們具備的父系家主的血統,只有而正妻才是他們的母親,唯一的好處,恐怕就是當夫家有人犯下大罪被株連九族的時候,妻族屬於九族之一,妻的父母兄弟也要跟著滿門抄斬,而妾只有自己是屬於夫家的,親族和夫家無關所以只需要死自己就夠了。。。

如《紅樓夢》中,賈政之妾趙姨娘,不但全府上下主子都看不起她,就連稍有臉面的丫環婢女也不把她放在眼裡。趙姨娘的親生女兒探春並不認她為母親,也不認生母的弟弟為舅舅,她只認賈政的正妻王夫人為母親。母女應有的生身血緣關係在宗法制的道德規範下成為主奴關係了,對於妾來說,只能把自己看作是代替正妻生育的人。

所以,現在你們可以理解電視劇里的一番話,一個女的在古代家庭劇里撕逼的時候強調自己身份的時候都會說的一句話「老娘可是八抬大轎明媒正娶過來的」,娶來的從中門進來的正妻,和納來的從側門進來的小妾,那是沒有平等對話的資格的,主子和奴才的關係而已。

從就餐時候的差距可以看出妻妾之間的地位區別,就是妻坐著妾站著,妻吃著妾看著,妻渴了妾要端茶,妻進門妾要負責打帘子。更可怕的時候,妻生的孩子是主子也就算了,妾自己生的孩子,也是自己的主子,賈府里的趙姨娘生了賈環和探春,但是對自己的子女她連訓斥的權利都沒有,被訓斥倒是符合禮法。

2、妾有翻身做主人的可能性嗎?

如果妻並不聰慧,也不美貌,僅僅只是大家族聯姻的工具,丈夫納了一個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的奇女子為妾,那麼這個妾能否逆襲成女主呢。不能,絕無可能,如果這個男的這麼做了會遭到家法的制裁,所謂家規不嚴,甚至這個美貌有才的妾冒犯了正妻,如果不被正妻狠狠的教訓一頓,都屬於大丑聞。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大家族的男主,你給女兒選女婿的時候,送過去大把的嫁妝,你願意女兒在夫家那裡被一個小妾欺負嗎?不會的,如果某個家族產生了這樣的醜聞,那麼這個家族以後就無法再聯姻到門當戶對的家族了,這對整個家族的損害是致命性的。所以別說逆襲正妻,就算正妻死了你也不能扶正,一日為妾終身為妾。妾能扶正這種事情只有小門小戶才能出現,大戶人家絕對是有辱門風,妾如果被扶正,這就表明她們可以和她們以前服侍的人平起平坐,這對那些主子夫人是很大的侮辱,想想看,如果平兒被扶正成鏈二奶奶,寶玉見到平兒就要對她低頭行禮問好了,這讓寶玉的臉往哪裡擱,成何體統!絕對成為豪族圈裡的醜聞奇談。

3、嫡子和庶子的區別

那麼憑藉美貌和才華妾無法逆襲,生的子女出息了能夠逆襲嗎?嫡子和庶子,都是家庭繼承人,其實地位差距並不大,都屬於主人階層。雖然繼承的家產和爵位有很大區別,但是在接受教育方面都是一視同仁的,在古代1%的識字率面前,中功名的都是官老爺。加上庶子在家族地位是低於嫡子的,所以,庶子的成才概率遠大於嫡子。但是庶子無論怎麼成才,妾依然是妾,清朝時候,某庶子中進士,拼搏十年之後官居一品,立大功,皇帝一高興,封其生母為浩命夫人,注意是生母,也就是妾,不是正妻。聖旨抵達十天之後,其生母暴斃身亡。。。這件事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史上最出名的庶子逆襲,恐怕就是袁世凱了,袁世凱也是庶子,吸取了前人的教訓雖然位極人臣也沒有給其生母討什麼封賞,其生母一輩子也就是個妾,後來其母病逝,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太子少保的袁世凱請求回家葬母,慈禧太后恩准,下諭賞封生母劉氏正一品誥命夫人,建坊題褒,並撥內帑3000兩。於是袁世凱捧著慈禧太后的封賞聖旨和一大隊官兵浩浩蕩蕩的回項城老家了,卻在葬禮上碰了個大釘子。

袁世凱是個孝子,生前不能讓生母享福,死後想給生母一點哀榮,討了聖旨之後,要求也不高,想讓其母出殯的時候棺木從正門出去,然後進祖墳葬在其父旁邊,也就是享受正妻待遇。袁家嫡子抵死不從,最後鬧騰了半天,其母依然按妾待遇安葬,也就是祖墳旁邊另置一地安葬,無法與其父合葬。

袁世凱雖然官居極品,最終還是灰溜溜的走了,從此不踏入項城老家一步。這背後固然有嫡子和袁世凱有矛盾的原因,但是嫡子最高也只做過縣級幹部,當時還被革職賦閑在家,無權無勢的嫡子能利用宗族家法把位極人臣的袁世凱壓制的無計可施,古代家法力量之強大,妻妾等級之森嚴可見一斑。

所以,嫡子和庶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權,父輩的威望和權勢都可以借用,有才華的庶子甚至更受父親重視,畢竟庶子也是自己的孩子,從整個家族的角度考慮,無論誰成才,對家族來說都是好事。至於庶女和嫡女的區別就更少了,琴棋書畫女紅等素質教育一樣不會少,畢竟都是家族聯姻的重要渠道,只有嫁妝上會有差別。正妻在培養庶子庶女上並不會刻意為難他們,因為在法律上都是自己的孩子,庶子庶女將來有出息了,榮譽和好處都是正妻自己的,因為對整個家族有利,所以這也是正妻功勞很重要的一部分。諸位也別覺得這對妾不公平,因為妻妾之間的巨大地位差距,所有子女均歸屬於妻,所有養育功勞也歸屬於妻才是維護家族興盛的重要手段。否則的話,妾生子完全有可能在成年之前就莫名其妙的暴斃,或者刻意刁難不給成才機會,這對整個家族是大大不利的。

4、妻妾制度誕生的由來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妻妾制度出現的首要因素就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和階層分化。首先,這個社會上要出現奴婢,因為妾就是起源於奴婢,而奴婢的出現則是因為巨大的貧富差距,貧富之間的差距大到了有一部分窮人寧願做富人的奴婢,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過的更好。其次,是男尊女卑的環境,在古代男子負擔了主要的社會財富生產,相對女性掌握了太多的財富資源,所以出現的是女妾而不是男妾。

所以,在原始社會是不存在妾這一說的,從奴隸社會開始,在主人擁有的大量男女奴隸之中,那些樣貌好看的女人會收入房中,成為了妾的雛形,到了封建社會則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妻妾管理條例,但是無論怎麼樣,妾一定是起源於貧窮的家庭,身份也僅僅只是比奴婢高一級而已,貴族小姐是斷然不可能當妾的。妻妾之間的巨大地位差距,也可以從他們巨大的家庭差距略窺一二。

以賈府為例,趙姨娘是賈府的小廝和婢女所生,因為樣貌美麗被收為妾,而王夫人出生於四大家族的王家。王夫人這樣的大家族小姐,從小就是一堆婢女伺候著長大,而趙姨娘的母親僅僅只是婢女,你說趙姨娘當妾之後,能和王夫人平起平坐嗎?他們之間的巨大地位差距從他們出生背景就決定了,所以王夫人只是略微刁難下趙姨娘,但是從來不會把趙姨娘當做自己地位的威脅,對趙姨娘的兒女也不錯。

5、妻妾和睦和三從四德無關

很多男人認為古代妻妾和睦,妻子能容小妾,而現代女子防小三如防豺狼,沒有容人之量是因為古代女子奉行三從四德,所以三從四德是個好東西,如果能對自己老婆進行三從四德的洗腦,那自己也能坐擁齊人之福。

其實大錯特錯,男女皆有獨佔之本性,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女人也絕對不會容許任何一個威脅自己地位的女性存在自己的家庭之中,即便她們都信奉三從四德。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正妻無法阻止丈夫納妾,但是通房丫頭和小妾可以有,甚至出嫁的時候就會附贈一個小妾,但是通常是正妻主動挑選的,即便是丈夫自己選來的妾,也要經過妻的好好調教。妾只能是下人,心不能大,恃寵而驕的妾通常都死的很慘,極端點去母留子也很常見。很多人認為古代妻妾之間如此和睦,男的可以坐擁齊人之福是所謂三從四德的緣故,其實女人沒有變,三從四德也沒那麼管用,現代女的那麼討厭小三是因為小三嚴重威脅了她的地位,古代女的妻妾之間和睦是因為妻對妾擁有絕對統治權,妾威脅不到她的地位,而且她也阻止不了丈夫納妾,那不如滅了挑釁自己權威的,留下老老實實聽自己話的,所以妻妾和睦,妾就是高級婢女,在家族中的地位還不如男管家。

在清朝,揚州城內有一個生意買賣,叫揚州瘦馬,很多人買來窮苦人家的清秀女子,從六七歲開始教她們琴棋書畫以及為妾之道,長大之後賣給大戶人家做妾謀取暴利,這些女孩子都是標準的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但是出身卑微註定她們沒有翻身的餘地,甚至她們會更守尊卑的規矩,史書有雲,很多地方的正妻都有嚴於他人而寬於楊產者的習慣,這個楊產,指的就是揚州產的瘦馬,也就是小妾,有興趣的可以百度揚州瘦馬。之所以嚴於他人而寬於楊產者,是因為很多小妾出身貧苦人家,根本沒受過大戶人家的教育,也不懂妻妾尊卑之別,自然肯定被好好修理一頓知曉規矩,而楊產的小妾安分守己,知曉大戶人家的規矩,所以自然寬待。

在古代,夫妻之間的家族勢力通常都是對等的,門當戶對,這樣才有聯姻的必要,而所收納的妾通常都是出身卑微之人,遠遠不能威脅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妻妾和睦。但是皇宮是個例外,皇帝所娶的皇后和納的妃子,其實就是娶的妻和納的妾,但是都不可能是貧民之女,都是貴族小姐,這是皇帝的特權。所以妻妾之間的家族地位相差不大,甚至有時候妾的家族比妻的家族還要有勢力,只是進宮晚了所以才當妃子而已。所以在後宮,皇后在某些朝代,是沒有絕對統治權的,既然大家地位相差不大,那彼此之間的威脅感就非常濃厚了,一山不容二虎,即便大家都是學習三從四德的佼佼者,一樣會滅去競爭對手,故而後宮通常比普通大戶人家,要血腥的多。

6、什麼樣的女人會做妾?

妻妾的地位如此之大,妾和奴僕無異,所以有身份地位的家庭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做妾,畢竟折辱妾,就等於折辱自己。願意做妾的,通常都是相差很多個社會等級的。通常來說,至少也是縣級幹部以上或者大地主等地方豪強,才有納妾的可能性,如果你連奴婢都買不起,那就別談納妾的事情了,妾怎麼說也是比奴婢要高那麼一點點的。(防抄襲水印:紫色的股 ID:Linda20160101)

而提供妾的階層,則非常寬泛。最大的提供源自然是貧苦人家,女兒能富貴人家做妾不失為一條晉身之路,他們是寧可去富貴人家做妾,也不願去貧苦人家做妻的,做妾的對象,通常是小官員或者大地主及大富商。其次的提供源則是大富商大地主,他們納了很多窮人之女為妾,也生了很多美貌女兒,他們的女兒也會做妾,不過目標一定是大官員,權貴之家,目的是給自己提供關係網,聯姻別人看不上你啊。最後的提供源是官員之女,官員之女是嚴禁做妾的,即便是最窮苦的官員之女,也不準給別人做妾,因為有辱官威,他們的女兒是寧可嫁貧苦書生為妻,也不會嫁權貴為妾的,即便是九品芝麻官的女兒要給一品權臣做妾,對方也是不敢要的。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皇帝,皇帝後宮的宮女通常都是來自民間,但是能做皇帝小妾的,也就是有嬪妃稱號的,基本都是官員之女,沒有書香門第的熏陶,在後宮根本不可能出人頭地,美貌也沒用,光那些規矩就夠你學幾年的,就算你得到皇帝垂青,沒有家族力量的幫助,後宮裡連孩子都生不出來就會悄無聲息的死掉,越耀眼死的越快。

所以說,整個封建社會,除了皇帝之外,所有人的女人都免不了成為妾的悲慘命運,只不過一定是低位者為妾,高位者納妾。

7、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夫一妻制

掃個盲,古代所謂的三妻四妾,其實只是一個戲言,古書有明確的記載,所謂三妻四妾的由來,是指春秋時期,齊國某君主的一段昏話、戲言,傳說當年齊國君主立後不決,乃至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後來君主戲言稱立後三人,而事未成則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言稱極貴之人妻確有三:正宮,東宮,西宮此為三妻;四妾是指:家中父母所賜和三妻貼身隨侍俾女各一人。

其實依然是一夫一妻制,後人發展出了所謂平妻,依然是妾的身份,平妻不是妻,生不入族譜,死不入祖墳,嫡子沒死完之前,平妻之子不具備家族繼承權。

中國古代,夫妻之間門當戶對,家族實力相當,而妾的家族實力遠遜於妻,妾的地位也遠低於妻,故能夠維持後院穩定,因為妻根本就沒把妾當威脅。如果家內真有二妻,家族實力也相當,必然龍爭虎鬥,不死一個不算完事,如同今天的正房斗小三。

所以中國也是一夫一妻制,如果是妾能威脅到妻的地位,那後院絕對不會那麼和平,女人的嫉妒是天性,絕對會滅了所有競爭對手的,後宮裡皇后的家族地位對付手底下的妃子沒有壓倒性優勢,所以一旦自己的手腕不夠,那麼後宮立刻就會腥風血雨,這嚴重威脅皇帝的性福以及皇子的成長安全,所以皇帝選皇后,從來不是看美貌,也不是看是否得寵,而是看她能否有手腕和威望統領後宮。

很多人說西方人文明,基督教治下幾百年前就是一夫一妻制了,中國一夫多妻很愚昧,其實不然,中國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且不是人人有妾,能娶妾的一定是達官顯貴,屬於極少數人群,其社會根源來自於巨大的等級差距和貧富差距。中國自然有妾制度,但是歐美也有偷情制度啊,歐美的權貴哪個不是偷情成風,女僕女傭吃個遍,私生子一大堆,這貌似也並不比妾制度好哪去。

8、妾制度的破滅

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破滅,自清末民國初開始,因為西方文化的湧入,開始全面對妾制度的討伐,妾制度從法律上被禁止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受法律保護。但是階級鴻溝並沒有填平,民國依然是一個貧富差距巨大的時代,所以催生出了另一個名詞,姨太太。姨太太就是妾,只要貧富差距不消滅永遠有妾的存在,但是姨太太和正妻的差距並沒有古代那麼大,因為法律上她們是平等的,而並不是奴僕的關係。所以正妻對付姨太太雖然依然佔據優勢,但是想和古代那樣隨便就滅了那幾乎不可能,正妻死後姨太太也有可能翻身做主人,所謂把妾扶正、填房等古代在法律上就被明文禁止的事情,這個階段都發生了。而休妻這種事,也發生了,要知道在古代正妻除非自己作死,否則是絕對不能休的,陳世美想攀龍附鳳,死活都休不掉妻,無奈只能殺妻最後被砍頭,古代雖然男尊女卑還允許娶妾,但是對於正妻的權益保護那是相當嚴格的。所以,既然姨太太對於正妻具有一定的威脅度了,那麼很多貴族之女,就不會嫁給那些姨太太成群的家族,貴族聯姻一定是一夫一妻,你可以外面找女人,但是絕對不會允許姨太太進門的。民國時期娶姨太太的也多是自平民暴發起來的軍閥,真正的貴族例如孫中山、蔣介石、汪精衛等都沒有任何一房姨太太。

到了現在,解放之後,徹底消滅了階級的差別,更是消滅了貧富差距,所以解放之後,妾制度徹底消聲滅跡,連變種姨太太也消失了,很簡單啊,你月入100塊,我月入80塊,你是比我強一點,但是我也沒興趣讓我女人給你當奴才。

另外,人人平等的理念普及人心,在古代不當奴才不舒服,人人都是別人的奴才,就算成了一品大員,雖然是99%人群的主子,但是依然是皇帝的奴才,在古代十幾兩銀子就能買個美貌侍女。但是到了現代,人心變了,人人平等,沒有人願意當奴才,人人都想當主人,所以更談不上當妾。所以,當改革開放之後,新的貧富差距催生出二奶等新現象之後,也不可能演變成妾制度,畢竟雖然妾-姨太太-二奶都是貧富差距產生的結果,但是由於從古至今人人平等制度的逐漸轉變,所以妾對妻不具有任何威脅性,姨太太對妻具有中度威脅性,但是二奶對妻具有極大威脅性。因為二奶和妻不僅法律上的平等的,他們自己內心裡也認為是平等的,一個不小心二奶就會取妻代之,這種巨大的威脅讓正妻和二奶屬於不死不休的死對頭,斷然不可能和諧共處。所以,妾制度消亡了,而且永遠不可能再現,因為人人平等是歷史發展的方向,不可能開歷史倒車。

9、結語

妻妾制度的產生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人身依附關係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奴婢和主子,就不可能有妾的產生,其根源,來自於巨大的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

很多女人,見到很多小三逼走正妻的新聞,再看了很多宮斗劇,就以為自己回到古代,就可以從一個卑微的宮女,憑藉姿色和智慧,成為皇后,到了大戶人家當妾甚至婢女,也能幹掉正妻自己逆襲,雖然電視劇里都是這麼寫的很激勵人心,但是實際生活中可遠遠不是這樣的,一日為妾終身為奴,妾可不是那麼好玩的事情。

很多男人,總是回到古代,靠三從四德和妻妾制度自己就能享受齊人之福了,其實不然。妾制度來自於巨大的貧富差距,娶別人的女兒當妾奴役自然很美妙,但是你自己的女兒給別人當妾呢?如果你真成為了人上之人,那任何制度下你都是屬於享受的階層,現代遠遠優於古代。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算你當了皇帝,嬪妃如雲,僅僅皇宮裡的虱子和蚊子,以及沒有手機玩的痛苦,就足以讓你覺得你過的還不如當代的一個小富商。。。

所以,人人平等以及限制貧富分化過大的現代制度,從根源上看,是保護了99%的社會人群的幸福和性福的,是歷史進化的先進方向,至於宮斗劇和穿越文看看即可,真回到了古代,有你哭的。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純科普貼,,因為三個星期前答應網友寫個風月貼,迫不得已才寫了這個,太難寫了,我上周末就開始寫了,比我寫3篇經濟類文章還要難寫,算一次寫作領域的挑戰。至於本人的處事原則,當然是愛老婆愛老婆愛老婆,今晚帶老婆去泡溫泉。


2013年PNAS上發表的論文(Male infanticide leads to social monogamy in primates)指出,靈長類動物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主要是為了防止種群內非父親的其他雄性殺嬰而非父母共同撫育帶來的子女成活率提高。

年輕的爸爸們,你們的主要任務是堵住鄰居老王,而不是幫妻子帶孩子幹家務。

嗯。老婆如果不滿意,就說這是動物學家說的。

【補充】這個研究暗示對於哺乳動物來說,一夫一妻制度需要很強大的動力才能維持,否則無法穩定。父母共同撫育對子女成活率的正面提高不足以提供這樣的動力;雄性殺嬰帶來的負面淘汰才使得一夫一妻有足夠的理由存在 --- 非一夫一妻的種群,由於雄性殺嬰,子女成活率太低,無法持續繁衍。這就是為什麼凡是雄性不殺嬰的種群,一夫一妻制度很少存在

論文摘要見下:

Although common in birds, social monogamy, or pair-living, is rare among mammals because internal gestation and lactation in mammals makes it advantageous for males to seek additional mating opportunities. A number of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monogamy among mammals: as a male mate-guarding strategy, because of the benefits of biparental care, or as a defense against infanticidal males. However, comparative analyses have been unable to resolve the root causes of monogamy. Primates are unusual among mammals because monogamy has evolved independently in all of the major clades. Here we combine trait data across 230 primate species with a Bayesian likelihood framework to test for correlated evolution between monogamy and a range of traits to evaluate the competing hypotheses. We find evidence of correlated evolution between social monogamy and both female ranging patterns and biparental care, but the most compelling explana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monogamy is male infanticide. It is only the presence of infanticide that reliably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a shift to social monogamy, whereas monogamy allows the secondary adoption of paternal car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shift to discrete ranges. The origin of social monogamy in primates is best explained by long lactation periods caused by altriciality, making primate infant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infanticidal males. We show that biparental care shortens relative lactation length, thereby reducing infanticide risk and increasing reproductive rates. These phylogenetic analyses support a key role for infanticide in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primates, and potentially, humans.


是理性決策,和道德無關。


「一夫一妻制如何產生、成為常態」的問題我很早以前就想過,忘了思考的原因(可能是一本書),也跟朋友們聊過(都很認同),所以應該是對的。「一夫一妻制」成為主流,是多數雄性為了確保自己DNA得到傳遞而進行博弈的結果。


前提:

(1)有一堆猴子,一個小型的等級社會。男女比例1:1。

(2)每個猴子都渴望傳遞自己的DNA。

(3)性資源(能夠生育的母猴數量)是稀缺的。


「一夫一妻制」形成的簡單過程:

(1)公猴子:少數猴王、貴族,它們身體強壯,能佔有多個女性,並盡情揮灑自己的DNA。把它們標記為「貴族猴」。

(2)公猴子:大量處於弱勢位置的雄性猴子,叫它們「平民猴」。它們身體不強壯,有一部分無法得到交配機會,無法傳遞DNA。

(3)母猴子:一部分會同時與多隻猴子交配,把它們標記為「浪漫的母猴」。

(4)母猴子:一部分只會與固定的伴侶交配,標記為「忠貞的母猴」。

(5)公猴子為了得到交配的權利,會進行戰鬥,或送給母猴子食物,以便取悅它(這不是假設,是真的)。

(6)對於大量的「平民猴」,戰鬥力不強,只剩下贈送食物一種方法。

(7)「平民猴」贈送食物的對象,會傾向於選擇「忠貞的母猴」,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DNA得到傳遞。

(8)因為食物同樣是稀缺的,所以「平民猴」在選擇母猴時,會十分謹慎。

(9)當「平民猴」向「忠貞的母猴」贈送食物的行為產生時,形成了事實上的婚姻關係。

(10)在大量的博弈中,多數母猴會選擇當一隻「忠貞的母猴」,「一夫一妻制」就流行起來了。


在人類社會裡,上面的情況被完整複製下來,帝王、貴族選擇一夫多妻制,初夜權、貞操觀、婚禮、彩禮、婚姻的道德、遺產繼承等等。「浪漫的母猴」職業化,成為妓女,大多數女性成為妻子。


道德本身也是理性選擇的產物


資本選擇的產物。
→_→


不能說是「理性」的選擇(人類選擇某個制度往往沒有原因),但是應當有實際的優勢。
否則請解釋——為什麼實行一夫一妻的種群(遠古等同部落,近代以後則類似國家)沒有被自然選擇咔嚓掉?
人類的 K 策略決定了長期穩定的配偶關係更有利於後代繁衍。


實際上,從300萬年前開始到現在,只有在15000年前的農業社會裡一度實行過一夫多妻制(而且只有少數地位高的雄性能實現這一點),還有短暫的母系氏族。但多數時候人類都實行對偶制度,在狩獵民族社會,以及現代工業社會裡,人們都始終如一地奉行著對偶制。
對偶制是如此根深蒂固地紮根在人們的基因里,這是由各方面原因綜合決定的。簡單地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人類的孩童太弱小,所以需要父系的保護。所以男性往往選擇與女性組成對偶關係,來撫養有著他50%血緣關係的後代。
實際上,只要男人們大體上能弄清楚孩子是誰的,他們就會撫養自己的孩子;如果在某個社會或者某個地區,男人們搞不清楚孩子是誰的,他們就會留在家中,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這些孩子和他們有著25%血緣關係。當然,在多數情況下,男人更願意撫養50%血緣關係的孩子,對它們進行雄性親職投資,這也許正是我們大多數社會裡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緣故。
倘使今天外星人來到地球,一看我們的體型,男性平均比女性大20%左右,就知道我們是輕微一夫多妻制的生物(即以一夫一妻的長期擇偶為主,短期擇偶為輔)。在越是一夫多妻的兩性關係中,因為雄性需要相互競爭來取得配偶,則雄性與雌性的身材差異越大,性別特徵越突出。比如海象,雄性往往是雌性的數倍大。再將男性的睾丸身材比,和我們的猩猩兄弟們比較,就能更加確信這個判斷。實際上,通過對人類雌雄體型、以及人類與猩猩睾丸大小的比較。演化生物學家揭示:人類確實是輕微的一夫多妻制的物種。輕微一夫多妻制的解釋是,在一夫一妻制實行的同時,偷情、通姦以及招妓行為也在大行其道。但正常情況下,這種制度是以一夫一妻製為主的。


我認為肯定是理性選擇。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主要原因還是生產力發展之後,知識取代人力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結果。我倒是沒看過相關論文,不過自己構建一個博弈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很容易的。以前我有個回答說這個觀點的,不過沒仔細講,這次正好從頭理一遍

先說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古代人力就是第一生產力,對於整個社會以及社會中每個人來講,後代越多越好。這種情況下,女性有限且平均的生育能力,與男性極不平均的財富分配就形成了矛盾。

假設全社會只有4個人,兩個男的兩個女的。因為男性掌握全部資產。根據二八法則,假設男A有8點財富,男B有2點財富。撫養每個孩子需要1點財富。每個女性一生可以生育4個孩子。

從社會總體效益講。如果男A配女C,男B配女D。A家庭有4個孩子,B家庭有2個孩子。全社會有6個孩子。如果男A配CD,男B打光棍。A家庭會有8個孩子,B家庭沒有。全社會有8個孩子。顯然是一夫多妻好。

而對女性來說,跟著B最多只有2個後代,跟著A肯定會有4個後代。所以一定會選擇A。
對於男A來說,後代越多越好,肯定有動力同時娶CD。納什均衡達成。一夫多妻的男女雙方都沒有改變現狀的動力

一夫多妻在古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的情況下,無論從個人還是社會角度講,都是比一夫一妻好的。這裡的intuition就是,在古代,女性生育能力有極限的且平均的,而男性的財富則可以是及其不平均的。而財富多少決定了能撫養後代的多少,導致男女雙方的博弈必然走向一夫多妻,財富多的人擁有的女人多這一個均衡

再說現代一夫一妻制度。這時候,人口數量不再是第一生產力,取而代之的是知識。社會的總體效益取決於人口X人口素質,並且女性也擁有了財富。這時候,後代質量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


假設全社會依然只有4個人,兩個男的兩個女的。此時,假設男A有8點財富,男B有2點財富。女C有8點財富,女D有2點財富。


從社會總體效益講。如果男A配女C,男B配女D。A家庭有4個孩子每個孩子獲得4點資源,B家庭有4個孩子,每個孩子獲得1點資源。全社會效益是(4*4+1*4=20)。如果男A配CD,男B打光棍,A家庭以及全社會會有18點效益。男B的2點財富並沒有用在撫養後代上,撫養資源被浪費了。

從每個人角度講。情況就很複雜了,這時候男性A仍有動力去同時娶C和D。但是C卻會因為A額外娶了D,導致自己後代的教育資源被D攤薄了。這時候如果這個社會上存在一個E男有7點財富,那C寧願找E,也不願意和D一起嫁給A。這樣一來,男A為了防止失去擁有8點資源的女C,只能放棄娶D。一夫一妻達成。同時男B也是開心的,因為他也因為一夫一妻的原因娶到了女D。這樣一來均衡就實現了。

一點拙見,有邏輯漏洞請指出。


各位的討論都很有水平。
不過我得指出一點: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並不是你們說的「一夫多妻制」,而正是「一夫一妻制」。——妾和女僕是商品,是為了滿足性剛需而存在的一種可以互換、買賣、贈予、租借或抵押的大型的具有生命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的交易品,不能算作「妻」。
「一夫一妻多妾制」這種制度發明,不但是男權向女權的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上的讓步(不然就直接發展成一夫多妻制了),也天才地分化女權的大本營,即女性。女性之間開始互相排斥。女人本來都是女人,「一夫一妻多妾制」卻生生地在她們之間鑿出一道比性別還寬得多的鴻溝。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小家如此,社會亦如此,全社會的妻和妾,她們不可能再團結一致對抗男權。
反過來想。如果現代社會中,女性開始有多個丈夫,為了在家庭中防止抱團的丈夫欺壓女性,一種「一妻一夫多男寵制」就會逐漸成形,男性之間,開始分化出「正夫」和卑賤的「男寵」。繼而,一個細思恐極的事情來了,身為男性的你我很可能就會淪為商品。親身感受女性已經默默承受了一千多年的苦楚。「人生莫作男兒身,百年苦樂由她人。」——著名小說《銀瓶煤》
然而這還不算最恐怖的事情。眾所周知,只有女性具有子宮,有子宮才能生孩子,但如果採取一妻一夫多男寵制,女主人懷孕時,家族中所有男性無法再播種,勢必導致人口增速緩慢。
為了人口增長速度的問題,很可能要給男寵裝上人造子宮。一旦女主人這個月沒紅,發現懷了,就可以把受精卵移植到男寵的子宮裡進行發育。女主人這麼高貴,怎麼可能親自去承受分娩的痛苦嘛。

——一想到這裡,我就下體一陣疼痛。跟分娩一比,打光棍又算得了什麼。寧願打飛機打到死,打到山無棱天地合,也千萬不能同意搞什麼一妻多夫啊,同志們。


為了維穩。

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以維穩為主線的。

不維穩就沒法發展,戰爭對於人類就是內耗。

當然是理性選擇的產物。


絕大多數男人在古代是納不了妾的,絕多大多數女人在古代不但是沒有男寵的,也是沒有資格做妾----做正室靠的是投胎,普通家庭就行,做側室是投胎比絕大多數人都差而再臉卻比絕大多數人都好。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分析下。

按照進化心理學的觀點看,人類潛意識中的行為都是基因迭代的結果。對伴侶和後代忠誠的男性更能確保後代安全長大,使之繁衍生息;而一位男性對伴侶負責,也會給伴侶更多的機會繁衍更多的孩子,絲毫不比處處留情差。反之,若是你拈花惹草拔吊無情,不對孩子和伴侶負責的話,你的基因怕是也沒法傳下來了。

這種對於更好生存和繁殖的渴望就被刻在了智人的基因里,一代代累加,就催生了目前廣為流傳的一夫一妻制。

當然,人類不可能被區區基因給框定死了,一夫一妻制自然還有些別的妙處,那就是穩固男權社會中父權的確定性。

人類最初是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這當然與男性在生產中佔主導地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一夫一妻制也給父系社會的星星之火默默添了把柴。

母系社會簡單說是個把人敲暈就可以啪啪啪的社會,人們只認得生自己的母親,卻完全不確定父親是誰,故而唯一的血緣便被奉為至高無上的「神跡」,得以尊崇和保留,女媧補天才是一段以女性為主的神話。

後來,男性漸漸在體力和生產中優於女性,開始逐漸取代女性的地位,成為部族群落的首領,人們開始產生階級。而父權所有者對其他生產資料(包括生育工具:女性)的佔有也成了宣示權力和地位的衡量標準之一。

權力越大,能讓更多的女性懷孕,誕下子嗣。如此一來,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且確定的生母,但有且只有一個生父。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就被慢慢顛倒過來了。

變態的初夜權和把宮女綁在車上隨便凌辱的犯罪行為就來自於不受約束的權力。

後來我國還發展出了一位男性為了宣示自己的主導權而剝奪其他男性生育繁殖權利的優良傳統。

如果李蓮英懂點社會學,大概就可以高舉「打倒皇權,還我JJ」的旗幟起兵造反,雖然不能推翻男權社會的主流,一票眼淚還可博得。

所以,不要以為一夫一妻僅僅是剝奪男性享樂的手段,用這一點小伎倆換來父權在中國綿延幾千年的勢頭,把女性從領導地位上拽下來,可以說是血賺了。

當今社會的一夫一妻制則沒有那麼簡單。很多人主觀地把它與「道德約束」的扯上關係,事實上,人類雖然有點良知,但絕沒你想得那麼偉大。

De La Croix和Mariani曾做了個研究,把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的婚姻做了個模型,得出的結論很令人深思:富有的人數越多,一夫一妻制越少。這個結果告訴我們,有錢人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但是你沒錢。(來自排名第一答案)

給你一分鐘撿起破碎的心。

這個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何當代有越來越多的人約炮、搞外遇、找小三……孔夫子誠不我欺,飽暖思淫慾是也。

所以一夫一妻制,大約並不是道德的產物,也不是理性的選擇,只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中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繁育模式。當社會基本情況出現變化,這個制度就有可能被改變。

越來越多的人在結婚與不結婚之間做著選擇,而結幾次婚與一次和幾個人結婚的小算盤也在越來越多人的心裡撥得啪啪響。

沒關係,有這種想法,說明你離富人不遠了。

P.S: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不放碼就不放哈哈哈哈哈


一夫一妻制是古代為了解決繼承權衝突而制定的律法,當然是理性的產物。現代一夫一妻制是基督教倫理的產物,說這是理性選擇還是從道德衝動轉化而來的律法,都說的過去,但我認為不如說這符合自然法。


所有道德都是博弈結果的合理化闡述——和理性不一定有關,道德僅僅是為了讓人們心甘情願地接受現實而被編造出來的,一夫一妻的世界會宣揚一夫一妻的道德,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或多妻多夫的世界也會宣揚自己特定的道德。

而宣揚這種道德本身可能是一種理性策略——更多的時候則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安慰自我合理化。


理性選擇。
人不是動物,不能像獅子,狼那樣,一個最有權力的人掌控所有女人,這樣就會造成族群規模受到限制,也會導致沒有配偶的人的反抗產生的不穩定。
所以一夫一妻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增加人口的理性選擇。


一夫一妻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勝利。
中國、日本、印度、中東這些東方國家都是一夫多妻制度的。後來西方人把這些都收拾了一頓,大家看到的西方文明的厲害,虛心學習或者被強行推銷,才開始搞一夫一妻的。
一夫一妻好不好?好。
家庭和睦了。更多人能娶上老婆了。社會也就和諧了。女性地位提升了。不再受到壓迫。當然問題也有,但是比起優點,就不算什麼了。
從生物學上說。男女性出生比例基本是1:1。所以一夫一妻也是 最大的理性。所以大家也就何樂而不為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十二年前(2005 年左右)看似不靠譜的預測成真了?
電商消滅了中間商,同時擠壓工廠利潤,廉價的商品帶來的是大量的失業和低收入人口,怎麼辦?
為什麼艷照門的主角要道歉?
如何看待文章《社會浮躁,太多女孩一副娼妓面孔》?
中國如果要推行漢服,可能性有多大?

TAG:婚姻 | 社會學 | 經濟學 | 社會 | 經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