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童年經歷造就了一個人對待世界的基礎嗎?

比方說性格,思想,思維等,


在精神上是個不孝的人,這種情況別人應該很難理解吧。有些人沒有經歷,無法理解又不願了解,只責罵離經叛道的浪子,傷口上撒鹽。我只好說,你的童年,你的過往,會在你身上刻下日復一日加深的烙印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大抵能原諒現在的我。

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起初難以信任父母的;現在漸漸好一些些了,開始慢慢接受他們,不過應該不能達到很信任那種。

為什麼呢?

典型的原生家庭所遇到的問題,條條吻合:

* 在混亂和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或有一個經常暴怒的父母
* 經常遭到父母的拒絕和忽視
* 是受過情感/身體/性虐待等創傷經歷的倖存者
* 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的拋棄

(以上四條為引用)

很難建立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年少的時候我有一種病,這種病叫做lithromantic,指的是在你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後,當他對你有同樣感情後,你就會害怕這種感情,甚至不再喜歡他。

發現自己擅長和陌生人接觸,迅速熟絡,並享受這個過程,然而一旦關係變得親密,就會感到無措,無法維持長久,忍不住想要逃。朋友打趣說,怎麼聽著那麼像約P呢?還真不是。

大抵是,一方面打心眼兒里渴求溫暖,哪怕一絲絲都要牢牢捉住視若珍寶;另一方面,極度懼怕又回到黑暗裡,心裡特別慌張,總擔心你要走,非常沒有安全感——有人鬆開你的手,是怨恨你不肯抓緊它。為了不被親密的人拋棄,只好選擇先拋棄別人。

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習慣性的說謊保護自己。表面看起來洒脫自如,心裡暗暗跟自己較勁兒。有次酒會,大家喝的微醺,玩了個給每個人定義屬性的遊戲。席上有個男生,借著酒勁給了我四個字的評價:食愛少女。不褒不貶,怪我生性敏感想太多吧,表面依舊一邊笑著打趣自己一邊推搖紅酒杯,暗地裡腳趾卻早已深深,用力,扣緊鞋底,直到指縫酸疼酸疼才猛然鬆開,暗暗嘆口氣。

渴望獲得注意和關愛,想match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有時一句玩笑變成一段故事,一段故事就變成一個謊言。停不下來,直覺的、本能的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打趣、說謊,根本停不下來。有時真實的回憶和虛構的幻想混雜一起,自己也分不清孰真孰假。大概這也是無法維持親密關係的原因之一吧,自己都說不清的過去,描述對不上,為了不被誤解,只好選擇逃避或開新的玩笑,講編的故事,過別的人生——在現實不如意又不知所措的時候,便總想往回憶里逃,可是來路畢竟也是一無所有,於是再無辦法,只好躲到想像中去。

是,一開始就覺得在茫茫人海中總是很孤獨呢。小時候學過一篇文章,裡面有一句話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當時讀著,就要忍不住哭出聲來。或長或短,許多人的花兒都有盛開的時光,想起時還是會笑的;我的花兒呢,真真是「曇花一現」,連回憶,都要是我自己一點點,一點點,編造拼湊。失去許多美好的東西,真的未來會得到更多嗎?

那時開始就覺得,我愛的人,愛我的人,最終都會留我一人。沒有信心和勇氣去相信有人會真的愛我,所以即使遇到喜歡的人,也總有點恍惚,好像自己這樣的女孩兒,不配得到幸福。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父母才是最疼愛你的人。

有的人聽到是安慰,有的人彷彿聽到一首歌的尾聲。

吶,這樣的話,自己的愛人就成了唯一的,最親的人了呢。可是我不敢相信呀,我害怕呀,總有一種重心不穩的恍惚,隱隱覺得這都不像是真實的呢。像受驚過怎麼也安撫不了的小動物,一心只想逃跑,又嚮往溫暖的懷抱。所以,絕望和希望反覆糾纏,好像陷入死循環了呢。

But the past haunts me.

這樣么?

沒關係。

附一張偶爾喵到,被戳中的評論截圖:

你我皆如此。

以薄霧做掩護,一頭扎進興高采烈的人群中。

感謝閱讀。

--------------------------------------------------------------------------------------------------------------------------------------------------------------------
歡迎關注一本正經的公眾號syficcnotes


我等你很久啦


原文發表於:所以,一切真的都是童年的錯么?|Family of Origin Issues


對臨床/諮詢心理,最為常見的一種調侃,就是說,你們的錢真好賺,只要說「一切都是童年的錯,一切都是媽媽的錯。」


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依據?到底為什麼說童年經歷奠定了我們人生的底色呢?


其實童年陰影,換一種說法就是原生家庭問題(family of origin issues)。


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指的是你從童年開始成長的家庭,是相對於成年後組成的婚姻家庭而言的——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繼父繼母等成員共同生活的家庭。

原生家庭中的親屬及其他關係對我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你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成長,直接決定著你成年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中可能有哪些問題?

我們的很多技能、習慣、處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處理我們的情緒和需求。同樣,我們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也與我們的父母息息相關。

我們對自我的看法源於家庭的養育:如果在大多數時間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有安全感的,那麼,我們就會發展出堅強和穩定的自我意識;如果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和愛,自我意識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和脆弱。

在心理治療中,辨識出來自原生家庭的問題是相當重要的。你可能會發現,相當多在你成年後顯現出的衝突和問題,都源於過去在原生家庭經歷的事件和問題。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則會幫助你找到這些問題。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原生家庭問題:

  • 在混亂和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或有一個經常暴怒的父母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認為,大聲爭吵和辱罵是正常的溝通方式。因此,在他們成年後,往往也會用這種溝通方式去和他人相處,這很容易傷害親密關係。

另外,在一個父母雙方都經常情緒低落、互相爭吵的環境中長大,會大大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他們可能會產生信任問題,認為家庭生活是不穩固的,所有的關係都是脆弱和不可靠的。

  • 經常遭到父母的拒絕和忽視

孩子需要父母「看到」並接受他們真實的樣子。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實的性格,而一味用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去要求孩子,孩子就會很容易情緒低落、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經常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讓別人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做。

就比如說,一個生性羞澀的孩子,但父母卻總讓他應對各種社交場合,孩子並不會真的如父母期望的那樣發生改變,反而他們會因此不能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他們可能會發展出衝突的自我認知,經常會這樣想:「我現在是這樣,但我本應是另外的樣子。」

父母忽視孩子真實的樣子,拒絕接受孩子的本性,一方面會導致孩子一直到成年都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變成了吹毛求疵的人,經常用不合理的標準來要求他人。

  • 是受過情感/身體/性虐待等創傷經歷的倖存者

虐待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用好幾篇論文也說不完。一般來說,受到虐待往往會造成這些後果:低自尊、焦慮、抑鬱、信任問題、自我評價過低、好鬥、親密關係和兩性關係上的問題等等。

  • 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的拋棄

很多孩子是缺愛的——他們並不缺衣少食,卻從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父母之間有強烈的距離感。事實上,往往這些父母自身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他們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使他們無法對孩子表達出溫暖和愛。

孩子往往會覺得,他們之所以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是因為不夠「好」或「完美」。他們可能會變成完美主義者,以離譜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邊的人。

而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就會很難對自己的伴侶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因為他們總是擔心,一旦對方知道了自己真實的樣子,就會失去對方的尊重和愛。

另一個極端的可能是,他們也有可能會極端依賴自己的伴侶,希望伴侶能夠給他們那些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取的、無窮無盡的愛。


除了最主要的這4種以外,常見的原生家庭問題還有很多:

  • 在家庭中存在藥物濫用或藥物成癮的情況

  • 曾目擊過家庭暴力

  • 經常被其他人嘲笑或恐嚇

  • 父母中曾有人過世或自殺

  • 被收養

  • 父母離婚

  • 在與繼父/母的相處中存在問題

  • 家庭成員中,有人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

  • 被以嚴格的宗教要求來撫養長大

……

這些幾乎人人都會或多或少遇到過的問題,對我們的一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滿足我們基本的物質需求,給我們以安全感,給予我們愛與關注——這些都是父母的基本責任。沒有一個父母是完美的,但有時候,他們卻在提供這些基本的東西上有太多的缺失。

而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缺失可能會令他們極端沮喪,或者受到深深地驚嚇。他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連父母都不能讓我感受到安全感和愛,可想而知這個世界是多麼混亂而危險啊!」

如前文所述,缺愛的孩子會努力避免去認為他們的父母是壞的、或者有缺陷的,而是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試著讓自己追求變得「好」、「完美」,以此來「贏得」父母的愛。但是這種認知在本質上就是錯誤的——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是完美的、不犯錯誤的,(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應該能夠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一定會在有些時候犯錯,也接受自己會在有些時候討厭自己和不接受自己,) 此外,父母在撫養和關愛孩子上的缺失,並不能歸因到孩子身上。所以,孩子們的這種策略無疑是無效的(事實上,是一點用也沒有),他們不會如願贏得父母的愛,只會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長大後的個性和自我意識都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人們經常會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為的是解決當下的困難和痛苦情緒,而事實上,這些問題深深地根植在你童年所受的漠視和虐待中。


原生家庭有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童年的行為模式帶入成年,並在長大成人後一再重演同樣的問題。雖然我們都已經學會「自己的問題要從童年和父母身上找根源」,但如果你審視自己的內心,對於你最最在意、最讓你有羞恥感、最讓你不知道怎麼解決的、真正核心的家庭問題,我們是抵觸去直面的。它會給你帶來太多的情緒,讓你看到你最醜陋的一面,這個過程太過痛苦。事實上,正視已經發生的問題,真實地看到家庭中的悲劇,這是改變自己的開始。

不過,必須要避免陷入這樣的幻覺——在幻想里,我們在家庭中是完全無助、無能為力的受害者。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隨著我們不斷長大,我們是能夠選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的。我們對於原生家庭中成員現在的關係是有責任的。因此我們也有力量去改變在我們成年後的原生家庭的關係。

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穩態(homeostasis)。我們每個人都是原生家庭的一部分,都在家庭中擔負著獨特的角色,都要在家庭中處理和解決不斷出現的問題,以此來維持家庭的平衡——這種平衡就是我們家庭的穩態。為了保持平衡,我們需要不斷調整自我,來適應和維持家庭的運行狀態。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是異常的,在這種環境中調節了自己、取得了平衡的我們往往也習得了異常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穩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功能失調家庭內的成員,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角色是那麼的困難——原生家庭往往會試圖將他拉回到過去的角色中。

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們總是無法抗拒和「某一類人」在一起。一個特定類型的人總會對我們產生一些奇怪但是非常強烈的吸引力,即便和Ta們在一起,親密關係充滿了衝突、痛苦和困難。這些人很有可能和我們原生家庭中的某個成員非常相像,或者是和某個成員徹徹底底是相反的人。比如,如果一個女孩和自己的父親是非常陌生的,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情感非常少,她很有可能會選擇一個同樣的人做丈夫。

這和我們潛意識的影響非常相關。可能是因為那些人,往往能夠重新樹立起和原生家庭很類似的那種穩態。我們往往會愛上那些提供讓我們熟悉的行事和溝通方式的人——像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那樣。

在這時,你必須告訴自己,你的丈夫不是你的父親。為了能夠建立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應該是兩個成熟的、擁有穩定的自我意識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而成熟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真正地脫離你的原生家庭角色,認識自己,真正地建立起一段獨立的、新的關係。

很多針對原生家庭的心理諮詢和治療,實際上是讓你擺脫舊的思維行為定勢和進行再次學習。你需要重新分析你家庭的傳統和價值觀,你經歷的關鍵事件,觀察你的溝通方式、表達和處理情緒的方法。集中觀察這些事情,我們才會發現,為什麼我們會採取現在這樣的做事方式,做出這樣的選擇,經歷特定的情感。

接下來,我們就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對人生和我們自己有全新的認識。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的勇氣、堅持。


你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法:

  • 與自己的過去握手言和,並解決它們

  • 試著與現在的原生家庭建立更有效的連接

  • 突破代際的交往模式(嘗試新的與父母相處的方式)

  • 為你自己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提供更健康的婚姻和家庭支持系統

  • 認識到在成年後重演的那些不恰當的行為模式,改變他們

  • 提高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

下面幾句話和大家共勉: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The Great Gatsby)

「只有在過去中才能找到組成現在的各個部分。現在和過去展開交戰,全然不顧自身正是源於過去,構成了過去的延續,(必然會帶來問題)。」(塗爾干)

「我們所謂的命運是從我們體內走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邊向我們身體里走進去。」(里爾克)

----------------------------------------

「KY教主將於近期停止更新我們已經搬家到機構賬號KnowYourself - 知乎。歡迎關注新號KnowYourself - 知乎查看更多相關文章及回答


本文內容來自微信公號KnowYourself(knowyourself2015)

心理學領域逼格最高的公號,做有審美、有態度的先鋒學術ICON.


謝謝邀請

在一開始,我還是要引用的曾經引用過的一句話: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克服童年經驗,那是每個人格的建構地基,那經驗造就你成為你,我成為我。但如你所發現,當我們學著了解行為的理由,我們對自己的情感有了新的掌握,就能不再自我傷害。例如,每當有所需求時,基於早期經驗的反應和心態並未消失。然而,有了這樣的了解,便可預防它,不讓它干擾你和別人的關係。」

說這句話的人是美國心理諮詢師巴史克,是我非常鍾愛的一名心理諮詢師。他的書,是我心理諮詢學習的起點、他的這句話,也可以是我們認識童年經歷的起點。


有一個人,他精力充沛,聰明能幹,自我奮鬥,事業有成。但是他總覺得有一種無名的火氣,在和家庭成員的糾紛中突然爆發出來。糾紛的原因和情景瑣碎多樣,但他發現它們總牽扯自己內心深處,某個敏感脆弱的部分。還有一個人,他敵意滿滿,怨氣沖沖,情緒不穩,人際不佳。他和別人的關係,無論一開始可能多麼融洽,最終都以激烈的決裂收場。在他看來,和他交往的人,都是一類人扮演著。從他出生開始,這類人就伴隨著他,他無力與之分開。


無論兩人的具體情形如何,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一種統一的情緒或人際模式,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著。他們可能非常激動,總是和人衝突。他們可能非常聰明,善於控制自己。但是內心真正的情緒,是無法完全被控制的。壓抑的終究會爆發,發泄的仍無法排解。這些情緒和人際模式,是我們心靈的核心區域。這些核心區域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過去經歷則是我們了解積累過程的重要脈絡,而童年經歷就是我們心靈發展的起點。


如果給心靈打一個比方,最好的應該是一棵樹。種子開始孕育,一點點地生根,一點點地發芽。種子長成了苗。苗開始分叉,生成了樹枝。樹枝上長出了葉子,樹苗也一點點長大。樹苗變成了參天大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根系發達。這是發展譜系學的最好例子:從一開始,衝突分叉,生成萬物,密密麻麻。萬物由簡入繁,又終歸源於一。心靈發展也是譜系學之一。不過我眼中的心靈之樹,不是抽象而乾癟的信念之樹,而是充滿感性和情緒的生命之樹。


這一棵生命之樹,樹葉是由情緒組成。濃烈豐富的情緒,會讓這棵樹密不透風。我們只能看到繁密茂盛的葉子,卻不容易看到樹葉後面的枝條。這些枝條是生命故事的線條,生命故事來自我們的記憶。換句話說,這棵樹也叫記憶之樹。枝條是我們的日常記憶,主幹是我們的青春期記憶,根系是我們的童年記憶,土壤是童年經歷中的成長環境。青春期記憶中形成的自我認同,決定樹的生長方向和茁壯程度。而比作根系的童年記憶,則決定了這棵樹壯大或枯萎。

為什麼這麼說呢?決定一棵樹榮枯的,是水分和其中的養料。水分和養料讓葉子光澤豐滿,讓枝條健壯有彈性。反之,葉子枯黃無光,枝條脆弱易折。我們心靈的水分和養料,是我們內心的溫暖和依戀。這些都是從童年的家庭養育中發展出來的。從家庭中,我們獲得安全感、信任感、自主感,以此為基礎開始了對世界的探索和奮鬥。同樣,我們的關係模式,也是從童年家庭開始的。從母、嬰的二元關係,到父、母、嬰的三元關係,再到接觸學校、社會的關係,我們發展的關係也越來越複雜。

無論是關係模式還是情緒模式,童年經歷都是心靈發展的起點。人生的後面,我們還會遇到很多的關係,產生很多的情感依戀,發展很多的行為習慣。這些對我們的心靈都有補充。但是它們可以沖淡卻無法取代最初的影響。這是不是意味著童年的影響就完全無法改變呢?這也不是。因為影響我們的童年經歷,內心存在形式是童年記憶。而記憶是可以建構的。建構意味著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選擇最適合我們生命發展的理解方式。


這個過程也是意義建構的過程,我們尋找和建構童年的意義。童年的陰影與創傷,我們要與之分離並癒合;童年的幻想和興趣,我們可看成生命的動力源泉。童年意義的建構標準,在於有利生命的適應和創造。建構童年乃至生命的意義,需要細緻而複雜的敘事方法,也可以參考豐富多樣的主題。常見的敘事主題,有美國的救贖主題,中國的得道主題。我們還可以建構自己獨特的敘述主題,這需要更細緻挖掘和理解自己的生命歷程。這也是心理諮詢師在諮詢室的重要工作。


巴史克也說過,澄清個體過去經歷的作用,在於理解他發展出來的感知框架,了解他以何種特定的方式看待生命,這決定了他的生命形式和典型反應。童年是我們情感和關係的起點,童年也是我們人生歷程的起點。我們需要深刻理解這個起點,去有力塑造我們人生的意義。


微信公眾平台: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轉】父母也是凡人,並非無所不能——蘇辛
自從心理學從神秘的高樓上走下來,在人群中漸漸普及後,許多概念開始流行,就像「原生家庭」,就像「童年創傷」;許多問題也相應有了準確的答案:你性格內向自卑,哦,那是你的「原生家庭」對你壓抑過多;你遇見困難時本能地逃避,哦,那是因為你小時候想要挑戰班裡第一名,結果沒考到後被父母嘲笑了……

這幾年來,各種奇葩案件層出不窮,各種為案犯辯解的奇葩理由也多了起來。最常見的理由也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對於這些說法,我覺得天海佑希在《Gold》里的一段台詞是最好的回答:

很多被害者的遺屬帶著近乎絕望的憤怒抗訴,要求給犯罪者更重的刑罰,處以極刑。要說為什麼他們的憤怒會如此強烈,那是因為這些犯人中,很多人都不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懊悔。唯一悔恨的只有自己被逮住。為了讓審批對自己有利,他們開始做一些令人作嘔的小把戲,這樣的把戲,被害人家屬一眼就能看穿。他們說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自己不被父母愛護,說社會對自己不理不睬,盡說些讓人煩膩和自欺的廢話。我告訴你們,即使是被塞進同樣的環境,不,即使是遭遇更加殘酷的命運,很多人也不會犯罪。絕不對傷害,欺騙,搶劫,殺害他人。會那麼輕易剝奪他人尊嚴的人,他們內心的弦,早就一根不剩了!

就是這樣。一個人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但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怎樣的人。


如果做個調查,問有多少人覺得自己的童年是完滿的,恐怕打鉤的人並不多。世界上既然不存在完美的人,就不會存在完美的父母。或者說,即使世界上存在完美的父母,也只是存在完美的某種類型的父母。比如,完美的溫和型父母,完美的浪漫派父母,完美的實際型父母,等等。跟某個類型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既會受到這種類型的好處,也必然會被這種類型所局限。

溫和型的父母大概是我們最常期望的一種父母類型。這類父母性情溫和,彬彬有禮,不常發怒,也少責罵和體罰孩子,通常情況下,他們是會跟孩子講道理的。生活在這類家庭里的孩子,童年由父母造成的心理陰影通常會少一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童年就會毫無缺憾——也許家裡經濟條件一般,孩子長大後把錢看得太重;也許正因為家庭氛圍溫和,孩子在與人交往時也傾向於平穩狀態,於是被戀人責備為「溫吞水,沒激情」……如果溫和的氛圍把孩子養育成了溫和的水,那在需要「酒」的場合,也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還是不夠好。

浪漫派和實際型的父母遇見的狀況跟溫和型一樣。浪漫派的父母常常突發奇想,用大膽而充滿想像力的行為給孩子和家庭帶來驚喜,但浪漫派的激情通常是突如其來的,既無法確定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也無法預測其行為帶來的後果。同時,通常這類人會缺乏生活所需要的較為實際的方面,例如賺錢能力較弱,或者理財能力不足,即使收入很高,家裡的財政狀況也忽好忽壞,或者情緒波動大,忽而是天使忽而是魔鬼……在享受浪漫的同時,也必須忍受浪漫背面的東西。實際型父母面對的狀況也是一樣,在為家庭帶來實際享受的同時,也有可能被目為「缺乏情調,無趣」等。

每一種父母都會為自己的孩子帶來不同的缺憾,這是在所難免的。


大照是貧寒農家出來的孩子,前年畢業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冒險刷爆了兩三張信用卡,湊錢跟別人一起做了個小生意。半年過後,投資失敗,所有的錢化為烏有,同時每月要面對銀行的追債電話。重新換工作起點薪資不高,簡直不夠還每月銀行的最低還款的。一開始還可以跟朋友借錢周轉下,後來朋友幾乎都借了個遍,每到還款日前幾天,就煎熬得痛不欲生。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都不願意跟家人開口,因為,「你不知道,跟我家人說這件事有多難。從小那種不管做什麼都得不到支持的感覺,太絕望了。我寧願死掉,也不會告訴家人我混得這麼慘。」

淳子相反,是來自二線城市中層家庭的女孩。她高挑白皙,氣質出眾,有明亮的笑容和強大的氣場,在人群中是「第一眼美女」,曾有一個男生只看了她的背影就一見鍾情。同時,她也是個極要強又極上進的女生,除英語外,又自修了日語,還報了各種培訓班學習,從未停止過給自己充電。相應的,她工作順利,工資拿得比周圍的朋友都高不少。但是,就是這樣的完美女生,還在一直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被認可。因為,父母覺得她在北京的折騰沒有意義,如果回家,會有更安穩更幸福的人生。


傳說中,最完美的父母是佛陀的父母,凈飯王和摩訶波閣波提王妃(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七日後便死去,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是摩耶夫人的妹妹,與姐姐同時嫁給凈飯王,從此便承擔起撫養佛陀的責任)。從佛陀誕生起,凈飯王就為他營造了最好的生活。他為佛陀建造了三座豪華的宮殿: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選來上百名妙齡少女隨時為他歌舞。佛陀剛滿十六歲,凈飯王便為他娶了佛陀的表妹,美貌而賢良的耶輸陀羅公主為妻。

他不僅關心佛陀的生活,也關心佛陀的感情。只要發現佛陀的表情略略有一點不開心,他便叫侍從帶他出去遊玩,甚至連遊玩的地方也都精心挑選過:那裡的風景一定要是秀麗的,那裡的人群一定要是歡樂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佛陀連王城都沒有出過。

直到有一天,佛陀一定要侍者車匿趕車帶自己出城。出了王城東門,他看到了一個衰老憔悴、彎腰駝背、鬚髮全白的老人;轉向南門,他看見了一位渾身長瘡流血、痛苦呻吟的病人;再向西門,他看到兩個人抬著一位死者,家屬在旁痛哭哀嚎;一時之間,衰老、病痛、死亡,這三種人生最殘酷的痛苦全都被佛陀看到了。因此,在北門看到一位安詳的托缽而行的沙門(僧人)時,佛陀內心嚮往出家的念頭就牢固了。

因為表露了想出家的念頭,凈飯王時刻讓美麗的宮女陪伴著佛陀,但在農曆二月初八(中國農曆)的晚上,佛陀還是趁宮裡所有人正在熟睡之機,從宮裡逃了出來,直奔北門而去。

另外一位在傳說中擁有完美童年甚至完美一生的人是王爾德筆下的「快樂王子」。跟未出家前的佛陀一樣,他在宮殿里活了一輩子,觸目所見全是美景、美食、青春、健康。直到他死後被做成一個塑像,全身貼滿金子和寶石,矗立在城市高處,看見人間的悲苦為止。

眾所周知,佛陀後來出了家,多年修行後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了佛教。而快樂王子讓一隻南方來的小燕子把自己身上的金子和寶石全都啄掉,送給需要幫助的人,最後因小燕子被凍死,自己也心碎而倒下。

即使是對孩子如此細心呵護的父母,在現代意義上,也一樣會被認為有缺憾。用佛教的看法來說,凈飯王實際上一直在用善意的愛阻止佛陀向道,而在世俗意義上來看,他一直阻擋著佛陀看見真實的世界,體會真實的生老病死。阻止孩子看見真實的世界,也就是阻止孩子認識真實的自我。因為真實的自我,必然產生於真實的環境之中。快樂王子的遭遇也一樣。

但是,反過來說,哪怕是一般的父母給予的教養(排除那些虐待、羞辱孩子,完全不能算是父母的家長),也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力量。


大照的事兒終於被家人知道了。讓他沒有料到的是,家人知道這件事後,雖然難免有失望,還是第一時間表達了支持的態度。雖然家裡也不能一下子幫忙把錢還清,但會最大限度地支持他,幫他把這件事了結,以讓他重新站起來,再度出發。他第一次相信,如果對家人袒露真實的自己,家人是會接受並且擁抱他的。

淳子還是無法跟父母就自己的選擇達成互相的理解。就我理解而言,父母對子女的「我是為了你好,你卻偏偏不理解」的心態,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因為出發點不一樣,所以價值判定不同。一般人清楚自己選擇某一條路的原因,卻不了解別人選另一條路的理由,無法感同身受,所以自己所做的選擇可以有冒險的成分,對親人的選擇卻傾向於保守。年輕時吃過苦的父母,總害怕子女也吃一樣的苦,所以並不希望孩子為了取得成就而打拚,只希望他們能安穩地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下,平安喜樂就夠了。二是,父母在社會上取得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越高,就越傾向於用自己的成功,來當做衡量孩子成就的標杆,而衡量的標準,無疑還是經濟和社會地位。但在衡量時,卻沒想到,孩子才剛進入社會幾年,自己的成果卻是多半生取得的總和。而且,每一代人年輕時所處的時代特點,遇到的機遇和挑戰,都有太大的不同。以為自己現在成功了,而輕視子女的奮鬥,這種不自覺的強勢,其實是一種家庭中的耍流氓。可惜的是,大多數父母對這一點,並不自覺。「我是為你好」的障眼法,瞞住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讓他們無法以自省的心,體察到自己不自覺的惡。


佛陀沒有在凈飯王製造的世外桃源中沉溺下去,而是在遭遇了真實世界之後,頭也不回地走上了求道之路,在經歷了常人不可想像的痛苦與探索之後,最終證得正等正覺,創立了佛教。而我相信,他在父母呵護下養成的細膩、敏感、同理心,也是幫助他取得成就的利器。

快樂王子成為塑像後,終於直面人間悲苦。像青年佛陀一樣,他從父母給他的完美世界裡獲得的善良、敏感、同情心,使他毫不吝惜地把自己所有的金箔、寶石全都給了窮人,幫助他們脫離困苦。雖然最後死去了,他卻第一次感覺到了真正平靜的快樂。

大照的父母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經濟支持,甚至一度還讓他覺得家人不會支持自己,但貧寒農家給予的踏實、能吃苦、實際等特點,最終支持他選擇新的起點,重新開始。

淳子的父母不能理解她的選擇,但家庭給予她的良好修養和形象,較為充足的物質支持,讓她可以有足夠的實力,沒有後顧之憂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會像大照一樣,一切要從最低點開始。


父母也是凡人,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局限和弱點。也許他們貧窮,也許他們強勢而不能理解你,也許他們過於擔心你被這個世界傷害,不敢放手讓你認識真實的自我。他們能做的,往往就是用自以為最好的方式對你,卻不能預料到,到底能為你帶來什麼。能決定這件事的,是你自己。

每個人的心,才是一座世間獨一無二的熔爐,用來熔煉自己,確立獨一無二的自我。父母給的一切,都只是原材料。貧窮可令人奮發,也可以令人盜劫;富裕可令人相對自由,也可令人不思進取;無微不至的關愛可令人柔和善良,也可令人軟弱跌倒。

是你的選擇,成就了最終的自我。

心理學意義上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創傷,意義也在於,通過了解它們,來了解真實的自我,接受真實的自我,從而擁有更完善的人格,獲得更幸福圓滿的人生,絕不是用來給自己解釋弱點的借口,更不是洗脫罪名的託詞。


把父母從神龕或十字架上放下來吧。那都是我們來自童年的幻象。你會明白,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優點和局限,也會在人生路上犯錯,並且,也被允許犯錯。他們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對的父母,我們也不是每件事都必須如他們意的孩子。接受了這一點,我們會真正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而經歷過的童年創傷,會變成真正的人生滋養。


謝邀。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雖然很多人試圖證明這句話是錯誤的。我並非專業的兒童教育或者心理學專業,但是就我個人而言的經歷,童年生活尤為重要,我覺得我現在一直在不停修復童年經歷帶來的不適。以下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童年帶來的心理影響,將會貫穿整個人生。

第一個例子,是平時大家都會見到的情況,兒科醫院裡,能看見各種類型的家長。媽媽去諮詢或者拿葯,離開後寶寶撕心裂肺的喊著媽媽,爸爸懷抱著寶寶,有一搭無一搭的拍著,眼睛卻看著電視。或者爺爺奶奶按著孩子的四肢,孩子無助驚恐的像末日來臨,驚叫嘶吼。打完針,爺爺奶奶微笑著擁抱,孩子或委屈哭泣,或者揚起小小的拳頭用自己的方式回擊。我們經常評價這個孩子膽怯,或者羞澀,或者尖刻,或者暴躁。反思一下,我們是否給予了他們恰當的成長方式。從五歲起我經常要一個人獨處,不停的轉學讓我沒有固定的同伴。長大後我媽媽常常會和親戚們抱怨我的內向和敏感,直到表姐有一天說,也不是她自己想這樣的,你們也不想想自己的問題。然後表姐結結實實的被一群媽媽們好一頓教訓。

那些成年人不以為意的玩笑、謊言、愛與給予,這些經歷,都在刻畫孩子的性格輪廓。豐子愷曾說過,年幼的孩子失去玩具的傷心,和年長後失去父母的悲傷是一樣的。可是,這種悲傷的層級,常被漠視。幼年的我的難過和困惑,實際上是不被察覺和重視的。於是那些情緒都深埋在心底,成了我的性格的土壤。

生理幾乎不可逆。一個人順應的從童年走到老年,身體忠誠的執行。而心理成長往往可以停滯一個時期,因為需要不被滿足,而需要他處代償。比如我有個朋友成年後非常鍾愛不合時宜的兒童發卡。塑料的,蕾絲的,帶著笑臉娃娃的,收集並總喜歡佩戴,大家嘲笑勸阻都幾乎不能阻擋。但是我知道,她在應該擁有這些發卡的年紀被父母以影響學習為由隔絕了她的喜愛。內心的孩子的需求永遠存在,如同要發芽的種子,即便今天被壓制,早晚有一天,也一定會顯露出端倪。比如缺乏父愛的女朋友更容易沒有安全感,歇斯底里的婦人往往曾被刻薄。這些原因,都是因為當初應該被給予時,獲取的是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敷衍。所以,當我知道這個原因之後,看到諸如中年婦女做娃娃裝打扮時,我已經不會嘲笑,更多是感慨生命中缺失的那部分。只是不知道童年時格外想要的洋娃娃,長大了之後有錢買了,抱起來也格外心酸吧。

看過一個例子,大致講的是一個孩子總被形容成懦弱和膽怯。當媽媽和一個育兒專家聊天過後,發現孩子喜歡巧克力,但是由於父母對甜食的擔心,一直被嚴格的限量供應。媽媽聽從建議,在某次旅行回來的時候,帶了許多巧克力糖果。孩子膽怯的問,這都是我的么。得到肯定答覆後,這個平時膽怯的孩子逢人熱情洋溢的打招呼,說,叔叔你看這是媽媽給我買的巧克力。結尾有句話說的很好,買雙份,一份叫滿足需要,一份叫媽媽的愛。足夠的愛,能彌合一切難題。愛讓我們在這人世間不孤單,有依靠,有力量和勇氣。愛讓我們寬容和接納,願意體諒照顧弱小及差異。而童年時候父母無私的愛,是我們對待這個世界觀點養成的基石。

如何恰當的給予,滿足和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有強大的內心,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塑造了。

以上這些,我在做小學教師那一年,感觸最深。甚至可以從這個孩子的表現中,大致推測出父母的家境、處事方式。《寒門難再出貴子》《56UP》,都說明了幼時家境,童年生活乃至成年的生活中,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干涉和影響。這些,也許就是題主關注問題的答案。

而關於我自身的成長,也是一樣在不斷修復童年帶來的障礙。我是單親家庭長大,父親離異後等於陌生人。母親迫於生計,我時常被寄養在外祖母家,然後隔段時間去母親身邊。整個童年中經常不停的換城市,轉學。這段經歷對於我現在來說,煩惱和痛苦早已遠去。但是我清晰的感知它對我的影響。

寄人籬下的日子讓我格外敏感,生怕別人不開心,會看臉色,會討好,不敢抗爭自己的權利。因為沒什麼是你的,如果有的話,也是暫時擁有。我當時才幾歲,但幾歲的我清楚知道這個道理。那時尚被親人們優待,但是優待不能祛除內心的疼痛。我那時還不能表述什麼是疼痛,但我知道什麼是和別人不同。彷彿因為某個分界點我瞬間長大,無師自通的懂得人間冷暖。當然——你不能和成年人述說這些,他們會說,你才多大,你怎麼會懂得這些。我學會一個人儲藏心事。直到成年,我傾聽太多朋友的心事,卻總是無法啟齒自己的隱憂。於是朋友們常覺得我不夠真誠。

顛沛中,我的小學轉學數次,小夥伴剛認識就分開。陌生環境中我學會了如何讓自己生活的更好。新同學總是會被欺負的。於是我每次換個學校的時候要先去打一仗,學會不管挨多少打總要用不死不休的氣勢壓倒對方,勢必一戰成名。這個習慣讓我在成年後一直對著陌生環境有隱隱的興奮,我不懼怕任何新環境,新同事,新的困難。沒人知道這些銳氣之後的經歷。

而我從母親那得不到太多關愛。生計已經很艱難了不是么。所以我極度缺乏安全感,總會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直至成年,我依舊清楚,別人後面或許有父母準備的助力,我什麼都沒有。而這種情況帶來的弊端就是我對男友要求更多更多的愛。這幾度造成我的困擾——明知不對卻無法自控。

但這經歷也不是毫無益處。比如獨立,豁達,肯吃苦也能吃苦。照顧周圍人的想法,富有同情心,人緣不錯,在團隊中最喜歡解決問題的人之一,有勇氣敢於直面很多壓力。也有弊處,我不太敢全心信任他人,不願意求助他人,常常讓人覺得忽冷忽熱,過於敏感,遇到困惑經常焦慮,不自信,不能準確的定義自己,質疑自己等等。

我問過我的閨蜜,一個學院派的心理學從業者。我擔憂我的童年經歷對我的生活影響,她說,有多少人的童年是完美的呢。從這個角度上,我們都一樣啊。

感謝這句讓我茅塞頓開的話。感謝前男友給我許多的縱容和愛,讓我得到缺失許多年的嬌縱。雖然他已不在身邊,但是他曾經給予的愛能彌合許多缺失。
我已成年,我已獨立。縱然有許多童年時不能掌控的境遇和悲哀,但是我能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現在。我想當我有了寶寶,一定傾盡全力給他一個美好的童年,惟願他能擁有足夠的愛來抵禦和接納成長中的侵襲和困擾。

以上。或者文不對題。感謝題主的邀請。


「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往往不是大學,而是他童年的經歷。一個人,一生的努力只不過是在整合他自己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世上沒有偶然,所有的起始都已預兆了未來的方向。與其不厭其煩地督促孩子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不如從小幫他形成健康的身心、獨立的人格、樂觀的性情、正向的思維和良好的習慣。」

我想讓我的孩子有一個自己的童年,
如果十年以後我有孩子。
我已經原諒了我父母。
畢竟人要活在當下,活在未來。
人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嗎


絕對是。

我這裡有個現成的例子:我的表哥。

我的姑姑三十年前最得意的就是她的寶貝兒子,我的表哥:華山。

那個時候每次見我,她總是要故意問我考試成績,這頗使我煩惱。更使我鬱悶的是不論我答出的數字多麼華麗,她總能輕易擊敗我的「華麗」,因為據她說她的寶貝兒子的成績總是最好的,總是第一,而且是一定會上最好的大學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並不信她,但她是長輩,不好辯駁,只能由她去得意,但心裡對這位表哥卻頗為討厭。

真正讓我開始不再討厭華山,是那年暑假他居然破天荒的到我家一住十多天捨不得回家。在那之前他從沒游過泳,從沒抓過知了,從沒摸過魚,從沒掏過鳥窩,從沒抓過蜻蜓,從沒打過蛇,也從沒打過架。

那年我九歲,那是我和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見面。之前她媽從不讓他到鄉下的我家來,也從不允許他干那些如前所述的我每天都在干並且爛熟無比的事情,所以他就是我的反面,就是為了襯托我的「壞蛋」的好孩子。

他出奇的白,所以當他和我一樣光著膀子頂著大中午的太陽到處粘知了時就很受了些恥笑,我們村裡那些人都笑他生的像個小娘們,我也笑他一天下來背上曬脫了皮也沒有粘到一隻知了。

但他第二天仍舊光著膀子跟著我到處跑,儘管他大我一歲,在鄉村裡他卻猶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和他慣常的生活環境完全是不一樣的世界,所以他每天都像打了雞血般亢奮,比我還能折騰。

於是,我就原諒了因為她媽總是用他來打擊我而產生的對他的厭惡,整天帶著他到處跑,偷瓜摘棗追雞攆狗,無「惡」不作,甚至還帶著他一起打架。雖然他並沒有動手已經嚇得渾身發抖了,但我仍然把他當做了好兄弟好哥們兒。

但遺憾的是,他不甘心總是看著我和哥哥在水塘里抓魚逮青蛙躺在水裡吃著從別人家的瓜田裡偷摘來的西瓜而自己只能在一邊口水橫流,於是乘我和哥哥在水裡玩得不亦樂乎,他偷偷推著我家的大木盆就下了水。

這個世界總是有許許多多的人不信各種各樣的邪,比如旱鴨子不信自己下了水就要倒霉一樣。他下水後剛撲騰了兩下,還沒來得及高興呢木盆就翻了,他只來得及叫了一聲救命就沉了下去。

我和哥哥魂飛天外。

但我們在池塘的這頭兒,而華山在池塘的那頭兒,那會兒的距離真是他媽的那麼近又那麼遠,我就那麼眼睜睜的看著他沉下水,無計可施,只會拚命叫救命了。

不遠處的鄰居聽見我和哥哥殺豬般的叫聲後飛奔過來跳下水一把把他提了起來,像玩陀螺一樣把他掄起來肚子頂在膝蓋上一手扳屁股一手扳脖子,就那麼三下兩下頂出一窩黃水後就把華山給救了回來。

這可是我那母老虎姑姑的心肝寶貝兒啊,我嚇的靈魂出竅差點要給華山磕頭了,只求他千萬別回家一哭一鬧被他媽知道我就死了死了的幹活。

然而他居然說,在水裡真的很爽。除了喝了一肚子水之外。

但這事兒姑姑不知怎麼的知道了,趕上門來把我和哥哥訓了個狗血淋頭,當夜就把華山押回了城。

於是這個生的像個小娘們似的傢伙從此以後就遠離了我。

直到十年後。

————

十一月二十八日更新:

那個時候的我總在外漂著,對這位像小娘們的表哥印象已很模糊了。每年春節回家時偶爾聽家人談起他也多是三言兩語帶過,我的反應也不過是,哦。而已。

後來聽說他大二就休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他再沒去過學校。

我聽說後頗覺意外。直到姑姑央父親傳話讓我去看看他,我才終於和他見了面。

他邋遢無比,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就窩在家裡打遊戲,可口可樂罐子里煙頭每天都是滿的。

我陪他打了三天遊戲他才願意開口和我聊上幾句,但思維混亂,前言不搭後語。

我和姑父談了好幾次才知道他追求心儀的女生總不得願,於是鬼迷了心守在那女生樓下一夜,不斷唱歌吹口琴什麼的。

問題是那天雨一直下,而且人家女的壓根就不認識他沒和他說過哪怕一句話。

哎吆我去,這哥們……這特么不是腦子有病么這個。

後來精神病院來來回回的折騰也不濟事,只好捲起鋪蓋卷回家。

我接著陪他打了幾天忍者神龜,每次都把他收拾的滿地找牙他才慢慢覺得無趣,終於願意放下手柄和我走出房間到院子里抽煙喝酒吹牛逼……

姑姑大喜,偷偷塞給我一把鈔票要我帶他去「野」,怎麼花天酒地都可以,錢不是問題。

有生以來我第一次知道錢花不完的感覺原來是這樣美妙的事情。

那個時候我好幾個兄弟在混社會,於是我每晚帶著他泡舞廳,白天就找各種環肥燕瘦打球吃飯爬山游泳。

他終於開始注意收拾自己了,成天打扮得像個公子哥一樣跟著我在街上晃,最要命的是居然敢和我一起抄傢伙跟人干架了,和之前的他簡直是判若兩人。

姑姑交給我的任務是要在那個夏天讓他結交幾個朋友,當然有女的最好。

結果他居然認識了三個。

他再也不睡懶覺了,反倒每天一大早就吵醒我要去約會。

我煩的不行,特么這剛早上五六點呢人姑娘都還在睡回籠覺好不好你在這兒折騰個屁?


待續


只要自己愛自己,就永遠也不會缺愛。
只要自己愛自己,就永遠也不會缺愛。
只要自己愛自己,就永遠也不會缺愛。

不要陷入受害者思維,只要自己不允許就沒人能傷害你。


就我而言,我算是「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被父母逼的,還記得高中有一次考了第二名結果當場失聲痛哭,現在回想都覺得可憐。父母從來不會跟我說愛我或表揚我,只會懲罰與冷嘲熱諷逼迫我拿第一。就結果而言,長大後我非常討厭競爭,很不自信,沒勇氣嘗試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因為骨子裡覺得拿不到第一的感覺承受不了。我現在只能學點心理學嘗試解脫自己,可要改掉真是比割裂自己還痛苦。
所以,家人,童年,對人格的影響可是決定性的,長大了再要修正已經太苦了。


童年經歷,非常大的造成了現在的我。所以長大以後選擇從事教育,並選擇了小學階段,通過孩子,觀照過去的自己,思考為何變成了現在的自己。
樓上已有的答案很多都十分專業且全面,我僅從自己今天的工作經歷,小小的一點切入回答。就當做教育反思來寫此文吧。
事情是這樣的:
工作的學校組織了現場繪畫比賽,名額很少,學生參賽熱情很高。通過挑選,我確定了名單。
於是放學後,就有了落選孩子的家長和我的溝通

(一個很小的比賽家長也十分重視,可以理解。然而這樣的質問語氣,也可以看得出現在當老師真的是沒有尊嚴。家長方面的壓力太大了。工作時間也太長了不是么。。。)
當然這是事情的導火索,家長來學校溝通以後,才了解原來這個在學校表現平平卻十分內向乖巧孩子,幾乎連話都沒有,上課從不舉手發言,並且經常被同桌的孩子欺負,打不還手,性格溫吞。卻竟然優秀到拿過全國的小主持人朗誦比賽銀獎。也可以在市民廣場幾百上千人前淡定自信地主持。

七歲時候就可以畫出這樣的畫(圖片都是孩子父親給我的)

不僅如此,小男孩還參加過衛視上映的電視劇的拍攝。
這樣優秀的校外表現,和平淡的課堂表現比較起來,簡直讓人震驚。

而通過和他爸爸的面談才了解到,這個孩子十分十分畏懼老師,導致他在老師面前藏起了所有自己,變成了拘謹的樣子。
追根究底,原來是四年前還在上幼兒園時,曾被幼兒園老師以非常「殘暴」的方式對待過,甚至嚴重到了獃滯不說話的程度,也從此對老師有了很嚴重的畏懼心理。
當時父母的處理方式是:追究老師的責任,把整個幼兒園的老師都質問的無言以對。
而我卻認為這樣處理的方式於事無補,只是成人之間出了一口氣,孩子的心卻依然破碎了一地啊。若是當時便讓那個老師重新以溫柔的方式,用很長的時間重新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相信老師是可愛可親近的普通人,可能會妥善很多。然而事情過去了四年,那個臨時老師再也找不到,時間也讓孩子的內心愈加頑固地畏懼老師。

童年經歷造成了一個人對待世界的基礎嗎? 只能說這個事例里,童年經歷會很大程度上改變這個孩子的人生。 不敢說別人,若這孩子長此以往,懼怕老師並藏起所有自己,在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之下依然是學校教育為中心,那麼他將會有十幾年的時間無法良好展示自己,無法建立自信。在這人格形成的關鍵期里,他很可能慢慢變得平庸。

解鈴還須繫鈴人,可是早就找不到當年的老師了。沒有辦法,雖然不太自信能做好,但這件事只能是身為孩子班主任的我來做,卻也不知道這樣根深蒂固的恐懼要多久才能化解?
故事最後,我選擇了家訪(家訪時才知道孩子在家十分開朗外向,大大咧咧,天不怕地不怕),讓孩子一點點相信老師沒有記憶中那麼可怕,也讓孩子相信老師十分重視關心他。以後周末會常抽時間和他一起看電影、吃飯,並在這個過程中像大朋友一樣相處,給他關心和愛,課堂上也給他更多發言的機會和鼓勵。願他能改變對「老師」的固有看法,並重建自信。
真的不知道自己能為他做什麼,僅此而已了。

晚上和他一起吃飯到九點多,替他拍照了。
真的很可愛的小男孩對不~


從我記得事情開始,我爸我媽總是不停地爭吵,謾罵。媽媽總說倒了十八輩子霉才嫁給爸爸,爸爸聲音特別大,還愛說髒話。媽媽總說你不要跟你爸一樣,你這壞德行跟你爸學的吧?媽媽還說,為了你跟弟弟,不然我早就離婚了。到現在我在外地工作了,弟弟也大學畢業了,爸爸媽媽真的是分開了,原來還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一直都很缺乏安全感,我每天會不停地問我男朋友你愛我嗎?有時候他跟一幫大老爺們兒出去喝酒我都會心神不寧,想要在他身上得到更多的愛。不開心的事情從來都是悶在心裡誰都不說。總之,我覺得我是個神經病。
那種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坐在一起吃飯的經歷我從沒體驗過。悲哀。


這個問題,是發展心理學及其分支兒童心理學,還有客體心理學所關注的,研究頗多,成果豐厚。
這個問題你可以反證,如果童年經歷不構成基礎,那麼發展心理學及其兒童心理學,以及客體心理學都是騙子和偽科學。其錯誤不言而喻。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成長就是補完過去缺失的我。正如那位答主所說的,沒有誰的同年是完美的。所以,我一直在不斷剖析自己的過去和童年。從這些被忽略的角落裡。有我缺失的最後一塊肋骨。
以前總想通過戀人來獲得這種未得之愛。然而卻屢挫屢敗。所以我現在慢慢學著放下對感情的痴戀。先補完自己,提升自己的魅力再出發。
從這幾點看,我個人覺得,三歲(幼年的成長)看老是有一點道理的。


小的時候媽媽常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說我很乖,常常帶我去店裡問我要不要買吃的我都會說不要,不像其他的小朋友總是吵著要吃這個那個的,上幼兒園的時候居然有一次因為想吃橘子不敢說而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偷偷的抹眼淚。大概那個時候覺得隨意的說自己想要什麼想吃什麼是不對的不乖的表現。
我現在也不會輕易的跟別人說我想要什麼?想吃什麼?總覺得直接表達出來是不對的,向別人任意索取是不對。有想要的盡量自己去獲得,有想吃的就自己去吃或者自己有了錢帶別人一起去吃。別人請我去吃頓好的就受寵若驚不知道該怎麼回饋。
想起前幾天下班後走在回家的路上,和自己的對話
—薯片想吃嗎?
—不想吃
—蛋糕想吃嗎?
—也不想吃
—雞排呢?
—雞排有點想吃
—嗯那就買雞排吃吧 然後自己笑得像個傻瓜一樣去買來吃,開心的要死
所以童年的經歷對自己會不會有影響呢?肯定是有的


文/周屹坤

講一件有些矯情的事兒。
剛來上海的時候,《大聖歸來》炒得很熱,不知為何就讓我回憶起兒時看的《寶蓮燈》。
於是,時隔十多年,趁那天獨自在家休息,我打算重溫一遍《寶蓮燈》。在當年,也算是上海美影廠最後的華彩。
讓我毫無防備的是,當沉香和小猴踏上戈壁,李玟唱起想你的365天那個剎那,我捏著吃了一半的漢堡,突然嚎啕大哭起來。
怎麼樣嚎啕大哭呢,就像千尋剛剛忘記自己的名字,白龍遞給她兩個飯糰,她蹲在花叢里又餓又傷心,邊吞飯邊流淚,最後咬了一大口徹底忍不住,嘴裡含著飯糰哇哇哭起來。
那是我長大以來哭的最凶的一次,因為邊上沒有別人。也許那也是翻開風塵十幾年的記憶,突如其來的狀態。
我們好像一輩子都在找尋,而不是去創造。
就像《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買到新自行車的小男孩,揮舞著雙臂,大搖大擺地騎在海岸邊的小路,35毫米的膠片在他身後每秒24次定格。瑪琳娜的秀髮與紅唇,少年最懵懂的慾望與幻想。
就像《天堂電影院》里三十年的人生光陰,從一個要去看看這個世界的男孩,到一個男人心中深處的光影與童年。
也好像《海上鋼琴師》里奇怪而天才的琴師,暴風雨夜裡的即興,可怕的陸地與渴望的女人,他卻只要他的鋼琴,和他的船一同葬身大海。
它們也許是托納多雷真實的人生寫照,亦或許是三部責無旁貸的時光作品,但至少,他們都是關於找尋的故事。
而我,也想要一隻沉香身邊的小猴。
我總覺得啊,我的人生渾渾噩噩。可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時刻,好像能讓一切都明亮起來。
我總覺得啊,我是一個失敗的人,因為我從來都找不到我到底想要尋找的。
我還覺得,生活是可笑的,因為它的無趣,無聊,無厘頭,都在每一秒鐘定義著我們。
而我們失去的歲月啊,早就已經在遠走他鄉的時候失去了。
我是一個虛無主義者,悲觀的存在主義者,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我們莫名地存在與死去。似乎宇宙本身沒有什麼意義。
可是那一天下午,我哭的很開心。


請勿轉載,關乎個人經歷和隱私,謝謝。

父母離異留守兒童,從小被鄰居帶過,被奶奶帶大。

母親離開我那年我7歲。離開我之前印象中的她一直悶悶不樂,心事重重。天天借酒消愁,而我,6歲的我就坐在樓梯口看我媽媽一個人把自己灌得爛醉如泥。讓我一個人去樓上看恐怖片,那時候家裡有dvd,我媽的男朋友也就是我得音樂老師他帶來的港出版的恐怖片,我第一次看恐怖片,嚇尿了,是講蠱術的。後來怕的不行去樓下找媽媽,發現她在和男朋友接吻。我想要媽媽的愛。我裝作沒事,也沒有哭,回房間後看完了恐怖片,心裡很慌很害怕(多年後經常內心會很慌很害怕)


那幾晚她男朋友會晚上偷偷過來,跟我睡一張床上,還有我媽媽。她們的聲音我聽的很清楚,有一次我受不了了跟我媽說肚子餓,讓她煮麵給我吃。後來她煮了我一點都不想吃,被扇了一巴掌。我不記得我有沒有哭。

再早一點,第一次發現她們關係是秋天,我在田裡和其他小朋友玩。但是累了我想回家,一打開樓上房間看到了一輩子都忘不掉的景象。她們都沒有穿衣服,尷尬的看了我。男的從我媽身上下來了,然後蓋上了被子。我不知道該做什麼,無意識的跑到窗外,唯一看到的是門口的在田裡玩的小朋友追跑打鬧,田裡的鄰居割稻穀。男方悻悻的穿上衣服走了。當天晚上,我媽扇了我一巴掌,說我侵犯她隱私。


再久以前的記憶,我媽就更不開心了。那是我們第一次搬家。爸爸回來了,我好像又有家人了一般。儘管我一年只見到一次我爸爸。她們裝修完了之後人們紛紛散去,我跑到二樓房間在床上玩。我媽進來了,抓起新買的1.5米的枕頭壓住了我得臉。我不能呼吸,想哭,想大聲哭,哭不出來,也發不出聲音。那次我以為自己真的要死了。後來我停止反抗,枕頭鬆開了,媽媽在哭。我想她是愛我的。

那之間的時間,媽媽每天一不順心就打我,關著門用棍子打,為了不讓鄰居勸。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每天都會被打。有一次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我媽拿著菜刀就像我追來,我嚇得把反鎖的門打開就跑。當天晚上,她哭著半開玩笑的對我說,還好你跑了,不然你可能已經死了。我也笑了,我覺得她還是愛我的。

搬到新家的那段時間,爸爸在家呆了一段日子。我多希望這樣的日子永遠都別結束啊!我睡中間,爸爸媽媽睡我旁邊,我們會一家人一起看電視。直到有一晚,爸媽開玩笑說我是撿來的,是垃圾桶撿來的,我哭的最傷心了,從來沒有那麼傷心過,以至於現在想起來心還會抽痛。

爸爸走了,去外地工作了。也是一個夜晚,半夜醒來發現媽媽不在家。家裡沒有任何人,我到處都找遍了可是一個人影都沒有。最重要的是!我發現我看不見了,周圍都是黑的,我摸黑去開燈,可是燈打不開,那是一個夏天,我可以聽到風扇的聲音,但是開了家裡所有的燈都打不開。一切都是黑的。一點光都沒有,什麼也看不到。然後我恐懼的哭了,我意識到我要變成一個瞎子了,這輩子什麼都看不到了,雖然5歲的我真的不知道一輩子是怎麼樣的一個概念,但是對於當時的我是永遠。但是這次哭的沒有上次傷心。好像已經開始接受了這種一個人的設定了。哭累了我就回床上就睡覺了,半途起床想確認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看不見了,又起床了。還是一絲光都沒有的世界。我已經不會哭了,坐在床上,坐著,思考卻什麼都沒有在思考。奇蹟的是第二天我醒來了,又看到了!但是那個晚上一夜顯得特別漫長。媽媽還是不在家,奶奶說我媽媽昨晚和朋友去唱歌了還沒有回來。

我似乎很小的時候就會看人眼色,我成績不差,也很討人喜歡。大家都知道我外向,可愛漂亮,唱歌好聽,二年級全校得了獎。還會在老人家面前跳舞給她們看。全村的人都知道我,她們每每說到我都報以非常同情的語調。剛開始是因為天天被媽媽關著打,之後是因為媽媽也離開我了。剩下我和奶奶。

她們都問我會不會恨我媽媽,我說有什麼好恨的,如果她覺得外面的世界可以讓她開心(正確的詞語應該是幸福,但是當時只有7歲)那我也會開心的。大人們都說我傻。


7歲的我就非常善解人意,堂姐們向我搜刮的玩具我有的都會給她們,還有可憐的我哭著求奶奶給我買的一毛錢的牛奶糖。但是我似乎更喜歡一個人玩。我會把自己關在房間,爸爸媽媽呆過的房間里玩。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玩。然後想像這個房間我愛的人都在。躺在不同的位置,我都分配的好好的。她們相親相愛,很是幸福。那時候,其實我並不覺得不幸福。因為我媽媽啊,她終於停止哭泣了。

現在是2015年11月15號,我一晚沒合眼,因為凌晨12點喝完一杯奶茶。上次也是很晚的時候喝了一杯奶茶導致睡不著。

我今年23歲了,有了我自己的孩子。他很可愛,我媽又回到了我的生活中了。她離開後的日子沒有好多久現在也沒有了工作,和我一起住了。帶了她的男朋友一起。我知道,她永遠都不會成熟起來了。也不會知道,她年輕時候做過的事情對我影響有多大。但是,我不怪她。就像我7歲悟出的,她幸福就好,她不幸福,回來也好。現在的她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她會討厭農村婦女,現在她想要成為為家庭忙裡忙外的農村婦女。


說到我媽媽的一生,她的童年也是不快樂的。我外婆在生她弟弟的時候難產去世,那時候她只有3歲。不久外公娶了繼母回家照顧孩子,而外公也出去工作了。我媽媽跟我說,我繼母天天打他們,往死里打,身上經常都是傷,青一塊紫一塊的。而且家務活都讓我媽干,所以我媽要帶舅舅還要做功課還要幹家務活。矮打的時候會抱著舅舅哭保護他。而且飯也不讓他們姐弟兩吃,兩個人瘦的皮包骨的。冬天的時候天氣很冷,不給她們衣服和鞋子穿,媽媽在外面冷的手腳凍僵還要去井裡打水。直到有一天,我外婆找了村裡的大漢子,把舅舅抓走了。我媽媽發現舅舅不見了著急的不得了,找了很久在後山找到了舅舅,已經被雪埋了,差不多沒氣了。我媽媽哭著把舅舅抱出來,兩人痛哭。再大一點,外公回來了看到孩子們瘦的不成樣子才知道受了多大的家暴,休了媽媽的繼母。之後外公身體逐漸變差,我媽媽已經步入青少年時期。她想給外公幫忙,於是偷了家裡10塊錢浪跡天涯去了。她帶了一個同學。然後路上睡玉米地碰到壞人就跑的心驚膽戰的日子又開始了,期間可能做童工洗碗掙錢。直到她被警察局找到,警察局的人告訴媽媽外公去世了。他們說,你走後,你爸爸擔心你找你找不到,擔心的病越來越嚴重,然後就去世了。我媽當時除了難過更多的痛恨,痛恨自己間接殺害了外公。痛恨自己沒用。那一刻,她發誓以後再也不回去了。之後就南下,一路到了溫州,遇見了我爸爸。那是他們都只有17、8歲。

我想我媽對待我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她不愉快的童年帶給她不健全的心理。有了我以後,她第一次有了權利,像她繼母一樣的權利。現在,我開玩笑說小時候你經常打我換成現在我可以致電給兒童保護協會。她的表情真的是忘記了,她跟驚訝的很詫異的又坦然的說哪有這樣的事情,亂說!可是這樣的痛我一輩子也不能抹去,和她一樣,我們都有抹不去的危機感。

我媽走後奶奶被別人欺負被打,我養的狗被鄰居抓去吃,都給我得童年帶來了極大的陰影。我覺得無助,痛恨的火苗也在心裡日漸成長。我恨這些野蠻人。


初二我墜學了,因為奶奶去世了。最愛我也是我最愛的奶奶去世了。因為摔了一跤,奶奶的幾個孩子不願為她治病給她請了法師說是爺爺要帶她走了。我更加痛恨野蠻人了。


因為長得漂亮誤入歧途被強姦過,被朋友背叛賣到按摩院。被情敵妒忌把我推到江里我也不多說了。這些,都是往事了。但是這一切的一切是因為。我不願放棄善良,不願放棄純真。我相信任何一個對我有小恩小惠的人。現在雖然已不是聖母了,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心中沒有光,我已經死了。

這些故事現在說起來好像都不是自己的。誰說過去的我是我,未來的我是我呢?或許,那已經不是我了。每一天,我在變得更強壯,更勇敢。


最重要的是,我得先生。一個精分加雙相障礙患者。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我得日子是暗淡的。當時在酒吧上班,就是服務員。看不到未來任何希望,覺得很迷茫。通過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碰到了他。我們在計程車等,他在二樓,她們說他在二樓大廳彈鋼琴。等了幾分鐘,他也進車裡來了,頓時顯得特別擠。他像我打了招呼,我沒在意。但是他給我得感覺,冥冥之中很舒適。之後下車後我們各顧各玩。他離我2.5米遠,我近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方向,按道理說應該看不清楚他的臉。但是我看清楚了。特別是他的笑容。整個世界都溫暖起來了,要有光,所以有了光。


之後我們散了,可是我很高興,我總覺得會再見到他的。之後也是因為朋友,我們見了幾次面。那是第二次見面,也是在酒吧,他拉著我得手,久久沒放開。我們一句話都沒說。直到分開,他好像很難過,說了句bye lisha.然後我也跟他說了bye.

之後生活在繼續,大家各自顧各自的事情,有一天我按耐不住打電話給我得朋友要了我先生電話號碼。我打過去了,只說了一句話,那邊音調提高,然後跟驚訝又欣喜的說its this lisha! its you! 我就知道他是喜歡我得。當時他是在從我所在的城市回他的城市的半路然後他馬上調頭回來了。然後我們見面了,以我當時的文憑要交流真心不容易。但是我說過,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一句話都不用說。那晚上,我們在網吧通宵了一晚上。用電腦的google translate對話了一晚上直到天亮。他對我說,you are silly, silly lisha.我笑了,我聽懂了。他知道我是誰,我不是表面的悲觀主義者,他可以看到我善良樂觀開朗的一面。他知道who i am. 那對我來說,很重要。之後和他朋友見面,她們都會跟我說,某次回來之後他鬱鬱寡歡,悶悶不樂,說他失去了人生中重要的女孩,每天都在念著。沒想到,我居然打電話給他了。(可能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太深入其中忘記了留聯繫方式了,而我其實一直都知道怎麼取得他的方式的。他是腦子不轉彎的人,哈哈,居然沒想到他的聯繫人可能有我號碼)

但是日子總不是完美的,王子和公主沒有happliy forever. 溝通和信仰生活習慣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但是起初,我們是快樂的。我們會聊天聊到天亮,從天上到水裡。一點點最小的事都可以讓我們笑3個小時直到肚子疼。我偶爾也會抑鬱,發獃然後痛哭。他就做他自己的事,置身事外。當時我恨他,為什麼他一點點都不在乎。現在我知道了,自己內心的傷只有自己才能夠修復。如果一味的被幫助,我還是脆弱的。我沒有安全感,會因為他看街上的女孩吃醋,會因為我夢見他出軌哭醒。那時的我,是脆弱的,而他是我唯一的救命稻草。

當時的我們很貧窮,但是貧窮並不能降低我們的幸福感。我們吃著3塊錢的面繼續笑著。直到我懷孕了。當時的情況很糟糕,他的朋友開了一家酒吧,他要去幫忙,每天都要上午天亮或者半夜3點才回家。我不能去,天天在窗前等的望眼欲穿。輾轉反側,一有動靜就像兔子一樣跳出房間,但確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覺得很辛苦,腦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想著他現在在幹嘛?會不會和其他女孩子聊天,在笑吧?印象中他一直都在笑。但是確不是對我笑。就那樣的晚上過了4個月,我說肚子痛,我們去醫院檢查,得出的結果是宮內死胎。我哭了,但是可能如果是現在我會更傷心,因為我知道了當媽媽的心情。在醫院拽著b超單大聲哭了。他抱著我,說一切都會沒事的。當時的我已經極度營養不均衡,一個月一天吃一頓泡麵的緣故,懷孕4個月確瘦的弱不禁風。醫生說要2000塊預交費。他試探的說,可以等我發了工資了再取出嗎?當時的我難過又憤怒,但是不帶任何語氣的說,醫生說如果我不取出死胎對我來說也是很危險的。於是他借了錢,我們住院了,打了催產素,痛不欲生,直到取出的時候醫生沒給我任何的麻藥,取出後醫生說是女孩,眼睛真大!真漂亮!我眼淚就流出來了,卻沒勇氣看。我先生把胎兒抱在手上之後還給醫生了,醫生隨手扔垃圾桶的聲音我還記得。

也許真的不是時候吧,我多次安慰自己。之後毫無徵兆的,我先生髮病了。以前他告訴過我他的病一輩子都需要服藥,我一點不在乎也沒放心上。我記得他痛苦的流淚了,祈求著不真實的人不要殺他,然後又用手勢比了槍的動作,把自己殺了。那一晚上他沒睡,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我也沒睡。第二天他跑了,身上沒有任何遮擋衣物,跑出家門。然後我聽到了外面的聲音,瘋子啊尖叫聲不斷。那是一個清晨,我致電了他的朋友,我們一行人找了他一天一路問路人才找到他。當時的我幾乎奔潰。

之後先生還發過兩次病,但是我已經知道如何應對了。在他fantasy 中,我是地球媽媽。他的智力像幾歲的孩子一樣,會尿床,甚至像寵壞的孩子,提出各種要求。但更多的是懺悔,懺悔地球人對地球媽媽做的事。還有一次發病,他說這是我們的城堡,沒人可以傷害我們,看到來來往往的人嗎?她們都是保護你和我得。那次開始我慢慢適應了精神病院的生活,綉十字綉,和其他病人聊天。帶我先生去公園走走,我得生活又開始悠閑了起來。好像跑題嚴重了!

目前我23歲月入3w我先生月入1.5w我們在三線城市生活,生活質量不算太高,但是也活的自在。從認識我先生的這幾年來我不斷的看書,學習各種知識。社會學,心理學,英文,經濟學。期間我靠自己存的錢買了房子,開了店鋪。現在的我是獨立的了。

我不是很喜歡我媽在我們身邊了,她會寵壞我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作為我的彌補。我很慶幸自己不會像我媽媽一樣對待我孩子,更不會像我媽媽的繼母那樣。我很努力,我要讓我得孩子擁有我沒有的所有一切(精神上的)。所以一直都在自我提升,希望未來孩子不會有他爸爸的疾病,也不會有我的心理障礙。

ps希望各位在家庭不健全的環境下生長的你們也可以了解自己,知覺自己,接納自己,然後愛上自己?best wishes


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你,童年的一切基本上就決定了一個人。
我目前還在致力於打破這種局限,改變自己的里里外外。雖然進展很慢,但我認為是有成效的,也就是說,過去的基礎是可以摧毀的,重新再打。再說的主觀,形象一點。把人想成一棟建築,一開始是由環境當包工頭和設計師去建造的,等覺悟後發現這不是自己要的,然後把大樓整個毀掉,按照自己的想法(這裡的想法已經不由環境決定,而是知識以及思維,但很實在的說,一個人獲取的知識也脫不開環境的限制)再來設計和建造,不滿再重來,不滿再重來,一直不斷的塑造自己。
而敢於不斷摧毀自己,又不完全失去希望,應該是我的天性。所以我的做法不代表就是適合別人的。大部分人用這種方法,可能會把自己推向深淵。
而什麼是覺悟呢,我認為分很多層級,對於我來說最起初的覺悟是,發現自己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任人凌辱的東西。


百分之100有深遠的影響。影響一生的選擇。


童年對一個人一定是有影響的,可到底這個影響是怎樣的?我們當下還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
我們對人性的探索,還有很長很長一段路要走。
1879年的冬天,馮特頂著萊比錫大學的壓力,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至今136年,而人類已經至少5000年了。

當華生說起: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者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
時,他似乎很驕傲,覺得自己發現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環境決定著人
可他不知道,早在幾千年前,孟母已經三遷了。

佛洛依德覺得行為主義過分的強調了環境,忽略了人,他以潛意識為基礎,創建了恢弘的精神分析模型。癔症的分析,夢的解讀,是精神分析最原始的材料。
他不知道,戰國紛爭、鐵馬冰河的縫隙之間,一個叫做莊子的男人,成了蝴蝶。

羅傑斯是個善良的人,所以,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善良的:人都是追求著美好,使得我們痛苦的,是錯誤的環境,只要被以好的對待,我們都能成為好的。他反對精分關注病,反對行為輕視人,所以,他成了第三勢力。
人之初,性本善。某一個清晨,某一個小鎮,某一群孩子,搖頭晃腦。

正念,心流,冥想,我們似乎以為發現了新大陸,各種體驗班如雨後春筍,可那是佛教裡面玩爛了的。佛教近千年,經典總在很久很久以前。
家庭系統排列,當一位導師神乎其神的模擬出你那去世的親人,我農村的小姑「過陰」玩的早已真假難辨。

科學可以驗證是否正確,但那個假設還是人提出來的。
但科學有著無比巨大的優勢,系統。
我們前人的總結,是那麼支離破碎,或許一個靈感,或許只是一件小事,或許對,或許錯,或許部分對,部分錯。
科學吧這些細小的碎片一點點整理起來,成為體系,無數次,無數人去驗證對錯。
可人性有對錯嗎?

我們用一個個小的模型區探索人性,如同盲人摸象,各執一詞,人性與象不同,象一直那樣,不會變,可人性每一次的試探都在改變著人性。
我的一位來訪者,無數次的告訴我,恨死他父親了。
一說到他的父親,眼淚都停不下來。
當我們的諮詢結束時,生活變得不那麼糟糕時,我又問了一次,你的父親是怎樣的?
他說:對我其實蠻好的,那時候我確實不懂事。
到底是童年讓我們生病了,痛苦不堪,
還是因為我們生病了,將無限的指責投給童年。

我們在遭遇時,也在選擇,我們的現在是不是我們選的?
拒絕痛苦,也是拒絕成長。童年,到底是我們選的,還是將我們塑造的?
我想,我們都是一粒種子,我是一顆草種,你是一顆花種,放到同樣的土壤里,我們長的不同。
可把我放到水裡,我可能就長不成我原來的樣子,我那顆種子裡面小小的基因會和環境配對,讓我成為一顆水草。

現在我們整個人類還很弱小,我們的思維能力有限。
心理問題,然後到童年,然後到母親,我們只能這樣單線條的二者互動,可生活不是這樣的,生活裡面有無數的元素。
但我們的思維能力只能搞懂二者互動關係,如果有三個,我們做不到。
如同《三體》裡面所說,三個同樣的球,我們找不到規律。


文筆不好,寫的有點亂,加上寫的時候內心實在是太激動 ,基本上一邊掉眼淚,一邊寫。,(寫寫停停的)從幼兒園開始吧,記事開始吧。 家裡的紛爭不短 父母吵架 每次一吵架我就躲在躲在被窩了不敢說話 嚇的渾身發抖,精神高度緊張!以至於後來長大後一聽到對我大聲說話的人心裡就很害怕。(母親更是對我非打即罵,那種超級難聽的罵,打也是非常狠的那種,以至於我很小很小的時候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恐懼,自卑,經常做噩夢 半夜常常驚醒,一頭汗 腿根本不敢伸直那種蜷縮的狀態睡覺,白天一點精神都沒有) 或者聽見別人吵架 我也會非常害怕,我小時候老實,沒什麼壞心眼 但是不代表別人沒有 鄰里街坊的孩子,欺負我已經成家常便飯 ,入學後被學校的同齡人欺負,和社會上一些不良少年小混混欺負。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打我罵我,每次被欺負完後,我不敢跟家裡說 因為我害怕 後面他們會更欺負我,或者說 去別人家鬧事 ,發生爭吵我也會害怕,時間久了,懦弱的性格就養成了。 我小時候就是一個乙肝病毒攜帶者,不過我沒有發作過,但是在家吃飯,去親戚家吃飯,我要被記碗記筷(給我的感覺就是我受到歧視 一個異類 不是一個正常人 走哪裡都被別人總異樣的眼光看我 一次在親戚家 隨手抓了把花生 他們看到後 直接把盤子端過來 用特別嫌棄的口氣說都是你的,吃吧,吃吧。),吃飯不要跟別人用混了 有一次過年 全家爺爺奶奶 叔叔 大爺在一起吃飯, 我就要拿一個碗,自己在一邊吃,那種感覺 當時就特別特別難受,真噁心!以至於吃幾口就不想在吃了,實在是吃不下去,就算很餓。(很要面子,所以說吃飽了,便往外走眼淚吧嗒吧嗒的掉),現在想起來也是這樣的感覺。 在家裡被媽媽用鞭子虐待,(以至於我後來有嚴重的暴力傾向,打人 越打越狠 心裡越高興的那種快感。。以至於我有一次差點把妹妹活活打死)媽媽一遍遍把我弄哭,在把我逗我笑(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循環那種感覺比死都難受)自己的自尊就這麼被踩到腳下。。我就是她出氣的工具,她高興想怎麼打我就怎麼打我! 用鐵棍把頭都打出血了,我已經哭的沒有力氣了,還會繼續接著打,給她跪下 她依然還不斷繼續打。往嘴巴里吐口水。 有一次 吃的東西難吃我吐了,已經掉地上了,又讓我撿起來,放回嘴巴里吃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不想再說了。 在被窩裡不止一次的偷偷哭過。(我自己都記不清楚了) 寫的字不好看,寫到3/4點,是跪著寫。。注意,是跪著寫!我小時候經常下跪,也在外面經常下跪, 別人打我 我有時候也給他們跪下。 還有一點就是在家不管大錯小錯一犯錯,就跪著,上次因為貪玩,中午吃飯的時候讓我跟狗跪一塊,當著很多人的面 。。午飯沒吃也。 生病了,我也是被打,被罵,我都不知道為什麼打我。 (這是我最想不通的,我生病了那兩個人,為什麼還要打我?)學校老師打!最少的這是!(老師說 你就是這賤命,活該被我們打。。其實是你家人都那麼打你了,我更有理由打你了。不管你怎麼樣,我們高興了就好。) 外面社會上的也會打我跟那種,敲詐勒索。。(給家裡要錢,買飯的錢全交給別人。。家裡不給錢 我就偷,一個月怎麼也有10多20塊或者幾十塊 很簡單,不給就挨打,更可悲的是 我自己習慣了。懦弱的性格已經養成了。 被逼著騙家裡錢,不騙?挨打!騙了?挨家裡打! 反正就是挨打!那種只要打不死就朝死里打)經常被幾十個人圍毆 那種拿腳猛踹我的頭 每次打的我都失去知覺 在地上躺一會。(好2次我都差點被活活打死)家人打罵!!!是我受傷最大的,媽媽是那種隔三差五的打我,非打即罵!(她跟我說 這輩子都沒人看得起你,你就該被別人踩在腳底下 活該被打 呵呵)爸爸很少在家 在家我也是挨打, 所以 我從小到大對他們只有恨!他們兩個人怎麼樣,跟我一點關係沒有 我也不想管 !無數次想著他們出事,甚至羨慕沒爹沒娘的孩子,有這樣的家人,根本無所謂。(當著我的朋友或者我的同學很多人的面 打我罵我的情況也是經常發生)以至於我以前每天過得日子就是怎麼躲過今天的挨打,有一天沒有挨打我感覺我今天就沒有白過(現在想想真特娘比過得窩囊,狗操)我根本就沒有精力去好好聽課什麼的,學習自然就一點也跟不上, 我小時候最得意的是 其實我挺聰明的 老師也經常不止一次的誇我聰明。(勞資要是童年健康的成長,我肯定要比現在優秀的多。也比現在長的高) 我想過自殺,不止一次, 終歸沒有勇氣。有一次媽媽在午休,我點燃一根火柴想把她活活燒死,但是沒有成功,她醒來發現後,又是一頓打罵,我自己麻木了,隨便罵,隨便打吧。。(我只記得那會還很小)往臉上吐口水,往嘴裡吐口水,動不動就跪下,動不動就下跪,以至於我現在一犯錯,就想給別人跪。。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 從幼兒園就開始了,10多年 我過得實在是太壓抑。不止一次想過弄死他們,我在自殺。我就是大傢伙的出氣筒,任何人打我罵我,我都不會反抗。。就是這賤命!我在家裡很少跟他們交流,因為一說話我會噁心,難受,就像跟陌生人說話。我也不願意說,一點不願意。 (以至於現在我一回到老家就莫名的緊張害怕。。)後來大了些,他們不打我了,不罵我了,我卻覺得自己心裡變態( 以前的經歷讓我 變得極其缺愛 脾氣暴躁 易怒 自卑 太敏感 膽小 神經質 )跟別人接觸的時候 別人不罵我不討厭我,我心裡就不好受,那種受虐心理!只有這樣我才心裡舒坦。後來輟學出來工作,都是被嫌棄趕出來的。。!!嚴重自卑,缺愛。加上個子不高。後來我被騙進去傳銷窩,當時是大不了我就死裡面 即使死之前我也不會對我的家人有什麼留戀。出來後 跟以前一樣的冷漠。(我現在一點不渴望得到他們的任何關心,我希望我死了他們也不知道。) 後來因為寫作比較好,上初中時候作文經常被當做範文當全班面朗誦。。現在想想依然很激動,但是也很可悲,這麼點兒的小成績正常人根本不會這樣的反應。。(這就是缺愛缺乏認可,缺乏自信的表現)靠這些,我在初二找到一些自信。(但是並沒有什麼用) 現在家人開始對我關心(我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沒有一個陌生人對我的關心強烈) 家人對我好我會特別的噁心,反感!特別抵觸。。。 家裡有個妹妹從小到我對她極度寵愛因為 看到她就看到我以前的樣子,我怕她跟我一樣。受盡屈辱。我對她特別特別的好,任由她的性子來。以至於她幾乎從不把我放到眼裡,直呼我的名字。現在依然是。(對了,小時候,媽媽打我打累了,會讓妹妹接著打我。以至於我下跪哭著求她,別讓她打我。希望她不會記得哪些。) (以至於我現在超級自卑,極度渴望別人認可,但是沒人理我) 我覺得我有點小幸運,因為我現在年齡不大,但是好像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歡。。。但是我經歷的那種種傷害,讓我變得 敏感 自卑 不相信自己 不確定自己的選擇那條路。認同感低,懷疑自己的選擇。 寫出來的感覺會好一些,現在看到他們就噁心反感,無交流! 我現在想報復他們。 我的心理傷害遠遠超過身體傷害。 生不如死,壓抑了很久很久。。。 感覺現在人際交往都出現障礙了。 看到別的答案有施虐的快感,有受虐的快感。我都有,但是我積極克制了已經。 我現在對他們兩個人的家人也是非常討厭 就像討厭他們本人一樣, 小時候經常被那幫傻逼 狗操們問誰對你好? 小時候只能說我也不知道,或者隨便說一個名字 敷衍那幫狗操的,現在問還是不知道。 上面寫的那些只是非常少非常小的一部分,還有實在是太多了的事情。。 輟學兩年了,在社會上了兩年,說我沒有長進,什麼的。。呵呵,誰特么管過勞資?! 你特么要是經歷這些 你能變成什麼?能不能活到現在還不知道。 家裡開始催我結婚什麼的,呵呵,等著吧,也有可能我這輩子不結婚! 現在說我不聽話? 對,我就是喜歡對的干!不服就干,死一個少一個。 一直在想什麼斷絕關係類的,每次從外地回家 在公交車上就莫名其妙的緊張, 特別的害怕,我也不知道自己害怕什麼,總是在外面待好幾個小時才回家,甚至好幾次都哭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哪怕有一天,結婚生子。我絕不會告訴他們,更不會讓他們看我孩子一眼。


推薦閱讀:

口水強迫症,嚴重影響到了人生,感覺人生無望,怎麼辦?
獨身主義者是個什麼樣的心態?
喜歡穿女裝的男生如何找到理解我的愛好的女朋友?
國內外心理諮詢的收費都比較昂貴,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病人減少支出?
作為心理諮詢師,給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人做心理諮詢會有成效么?

TAG:心理諮詢 | 童年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