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一個醫生的核心競爭力?


四五年前,剛工作時我以為作為一個醫生,核心競爭力絕對是醫術高明啊,每個患者都能治癒,當然才厲害啊。

這些年來漸漸覺得,在技術水平過硬的情況下,是醫患溝通的水平作為醫生你能理解患者主訴以及其他潛在訴求,也能讓患者聽懂你說的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畢竟醫療是針對每個人的,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不一樣,心理上,生活方式經濟水平也不同,作為醫生不可能每個方面都考慮到,但是一點都不顧及這些的醫生,醫術再高明也沒有用,又或者說不顧及這些的醫生也很難醫術高明。

往細了舉例,比如兒童口腔科,很多家長好不容易周末掛上號,但是兒童口腔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小朋友不配合,很難張嘴給你看,這個時候你要是能通過你的溝通讓小朋友配合治療,作為醫生你在家長的心目中那絕對是厲害的,而無關你的職稱。又比如小朋友完全溝通不動,後面還有好多小朋友等著,這時候很多家長自己都會不好意思,會生氣的跟小朋友講,不然咱們不要看了,今天回家什麼都不要玩了,我們走吧。而且真的就要走了。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醫生,你既要考慮後面挂號排隊家長的心情,又要知道這個小朋友的家長不是真的沒耐心陪小朋友治療下去了,畢竟周末大早上來排隊的,來一趟沒治療,等於白來,當家長的都挺不容易的,而讀懂這層意思的醫生會跟小朋友家長說你先帶小朋友出去玩一會兒,出去開導開導小朋友,去對面公園陪小朋友玩會兒,等我做完這個那個再過來試試,看看能不能配合,家長為人父母心裡也會比較覺得安慰。沒考慮到這個的,小朋友家長這次走了,下次再來可能就心有怨氣啦,而等接這位小朋友的第二個醫生簡直就多擔一點變成這個家長出氣筒的風險。當然,這也側面說明啦兒科確實不好做的一個事實,哄好小的,也要顧及大的。在兒童相關的科室,一個醫生的醫患溝通水平,差距會特別明顯,當然家長自身素質和教育孩子方式的高低也是高下就立判了。
再比如,很多人,智齒冠周炎,每次發炎都是來消炎,然後好了,就不再來拔,等第二次,第三次發作,反覆幾次發炎,囑咐多少次說等好了再來拔掉,就是從來都不來。這個時候,作為醫生不管能不能說的動患者拔牙,你能從患者那裡了解到他真實不來的原因,是忘了,還是怕疼,還是沒時間,又或者他覺得拔牙影響智商,而你能從溝通中了解到患者的這些潛在信息的多少,就是作為一個醫生核心競爭力水平的體現,對我們公立醫院可能沒有這一說,了解不了解都沒關係,反正有的是患者,有的是對廣大患者群體的吸引力,不差這一兩個。
而對私立醫院來說這就是患者流失啊,放在任何商業市場中都叫流失客戶啊,弄不好是要餓肚子的,而醫生的患者流失,就意味著少做一個病例,少一次經驗積累,熟能生巧,你做的少,缺點改進的可能也越少,如何高明。
同樣,這也是很多人會問的,為什麼醫生都說自己工資低,卻常常不願意離開公立醫院自己開展事業的原因。因為可能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嘛。
深夜碼字,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我自己就達到了,而是我自己的一些淺見,覺得要向這方面努力。提高自己核心競爭力。


我覺得,是在疾病的診治上,能確切有效的幫助到別人。

昨天早上,我院檢驗科微生物室王澎醫生,不幸因病猝然離開人世,年僅40歲。她既不是主任,也不是教授,更不是院士。沒有大把的SCI文章和研究基金。也沒有前呼後擁的研究生。但是,朋友圈已經被眼淚和蠟燭刷屏,她受到了全院同事的真切緬懷。
我覺得,醫生,當成這樣應該算有核心競爭力了吧。
明天,是她的追悼會,可惜不能親臨,僅以此文,作為悼念,安息。

我轉發一些同事們的文章和評述,都遠遠比我寫的好,如有版權或不願意出現的,請和我聯繫。

1:「冬至驚聞噩耗。好友王澎,優秀的臨床微生物專家,猝然離世。
真不敢相信,風華正茂的你,會突然離開我們。真希望這是一場夢,夢醒了你還好好的。
震驚,悲痛流淚。然後決定為你寫點什麼。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下,疏於動筆、懶惰如斯的我,決定為你寫點什麼。然而心亂如麻,腦子處於凝固狀態。
拿什麼懷念你,我的朋友。
協和醫院有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痴迷臨床、以解決病人的問題為樂趣、不計較個人得失。你我都是其中一員。因工作結識,漸漸發現有很多相同的愛好和人生觀念,而成為朋友。我們都各自忙碌。打你電話總是在交流病人的事兒。有時在微信里互動一下、偶爾在走道里互相關心一下。他們說你樂觀、熱情、樂於助人。然而我知道,你也會有病痛、不開心和壓力。作為朋友,真的很慚愧,我總是理所當然的尋求你的幫助,而我對你的關心和幫助太少了。無數次重複心肺復甦,搶救了很多危重病人,然而你出事的時候,我們都不在跟前兒,老天爺竟然不給我們這個機會。痛心,痛心。
此時此刻,腦袋裡蹦出的竟然是一個個你診斷過的病例。
還記得那個慢性肺膿腫的小夥子,你那麼忙、還抽時間來到支氣管鏡室,我做支氣管鏡取出標本,你立刻進行床旁接種。咱們養出一大堆厭氧菌。小夥子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有手術指征,但他媽媽捨不得兒子切肺,堅決拒絕手術。有了你的病原學證據和葯敏,咱們治療7個月,病灶吸收了,他的肺也保下來。病人的媽媽是位可愛的、啰嗦的老太太,每次來複診,臨走前都要花幾分鐘感謝一遍協和醫院,無數次念叨細菌室的王大夫到支氣管鏡室來為她兒子取標本的事兒。
還記得那個用激素後感染的女病人,你幫我們診斷了麴黴菌合併奴卡菌感染。病人很重,肺里破壞的一塌糊塗、氣胸了復張困難。我當時以為她扛不過來。然而有你的病原學證據,我們咬牙堅持。整個住院過程中,我們隨時溝通痰病原學的變化。有時候沒等我聯繫你、你會主動跟我打電話說又有什麼新發現。就這樣精益求精的不斷調整治療,最後她終於走著出了院。她治療了整整2年,沒有你的證據支持,我們哪有勇氣堅持那麼久。對了,前幾個月她來隨診,6年了,她活得好好的。
還記得那個MSSA全身播散感染的小男孩。那天下午從急診收上來,病情重、診斷不清,在外院用過一堆抗生素沒有效果。我們查體時發現了皮膚的小膿皰,立刻給你打電話。6點多鐘你從家裡趕回到病房,取了膿液床旁接種,一個小時之後你就報告塗片是G+球菌,我們調整了抗生素。2天內血培養和膿液培養回報是MSSA,我們再次根據葯敏調整了抗生素,然而仍然無效。我們又和感染科範老師一起討論,最後你找到證據是產Panton-Valentine 殺白細胞素(PVL)的MSSA。這種感染文獻報道死亡率極高。然而因為你的證據,我們能夠給予針對性的治療,他活下來了。我在會議上講過這個精彩的病例,特地提到了你。有專家評論,你們檢驗科的工作太棒了。我很驕傲。
過往種種,歷歷在目。他們都還活著,你卻不在了。
我看了你的簡歷,SCI和基金無法衡量你的好。你解決了無數的臨床難題,實實在在幫助很多臨床大夫,幫助了很多病人以及他們背後的家庭。協和醫院以診治疑難病例為己任。我們診治的疑難病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感染的病例。我們特別重視感染病例,因為有很多疑難病例診斷了也無法治療,而感染病例是可以痊癒、可以長期存活的。因此,你的工作是多麼重要。沒有你、沒有你的同事們、沒有輔助科室的各位兄弟姐們的共同努力,我們臨床大夫孤掌難鳴、寸步難行。你勤奮、認真、博學、熱情、執著,你是真正的幕後英雄。作為你的同事,我真的很幸福。
此時此刻,我還想到了你的孩子依依。我沒有見過依依,卻因為你的文字,無比熟悉依依。我知道這是你最大的牽掛。你放心,大家正在想辦法,怎麼幫助孩子和你的家人。我想告訴依依,你媽媽很了不起,媽媽是微生物神探,很多病人因為她的努力而活下來,她幫助過我們很多人,我們將永遠懷念她。」

2:「這篇隨筆在修改的時候,傳來了我院細菌室王澎老師因病去世的消息,令人悲痛不已。

作為一個年資非常低的內科大夫,我和王老師平日的接觸並不算多,很可能王老師也不記得我是誰。儘管我的記憶可能有偏差,但是在這個時候,還是不禁會回想起過去的點滴。

2009年,我在普內科做見習大夫,我院診斷的第一例「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的患者當時就在普內科住院,正是王老師把病理切片反覆仔細觀察後發現了蹊蹺,並最終診斷的。當時的我覺得,王老師是一位業務精良的微生物學專家。

2011年,我在呼吸科做實習大夫,當時收治了一名疑似「肺部感染」的病人,後來發現其實是「肝膿腫」。病人穿刺引流之後,對於如何將膿液接種培養,我有一堆幼稚的問題。但是王老師不僅沒有嫌棄,反而親自到了床旁指導我進行標本的留取。當時的我覺得,王老師是一位耐心教學的良師。

2013年,我在消化科做住院大夫,我的一名「腹腔囊腫」的患者做完穿刺的時候已經超過下班時間了。但是我跟王老師溝通過之後,她專門安排了人加班等我把標本送去細菌室。當時的我能感受到,王老師對工作極度的認真負責。

2016年,我做內科總住院醫師,負責內科大查房。每次查房需要邀請王老師發言和講解時,她都欣然應允並且悉心準備。看著王老師娓娓道來的文獻資料和個人經驗的總結,當時的我覺得,王老師是是一位充滿熱情的研究者。

現在王老師走了,在我的微信群、朋友圈的各個地方都是對她的哀悼和惋惜,幾乎每一個內科大夫都能說出王老師加班加點、嘔心瀝血協助診斷的疑難病例,不勝唏噓;待讀到彭敏老師寫的那篇悼念的文章,我也幾乎要掉眼淚了;等再看到曾老發的王老師的幻燈照片,王老師說「為病人義務勞動是我願意做的事」,我再也忍不住了。

沒有人能夠理解,上天為什麼會忍心帶走這樣一個善良的人。

我現在意識到,不管肩負著怎樣的角色,王老師對於事業的熱情和對患者的關愛,使得她成為了醫者仁心和職業精神的典範。我想,協和之所以是協和,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如王老師一般充滿赤誠之心的醫者不懈努力的結果。

她的離開,是所有人的損失。

謹以此文悼念尊敬的王澎老師!

願您在天堂安息!」

3:「剛認識王澎老師的時候,只覺得是個開朗活潑的姐姐,後來開始漸漸發現她的不同。她的案頭總是放著厚厚的大部頭,常常在埋頭閱讀。清晰地記得最開始發現她經常閱讀真菌的書籍,那時還是研究生只知道科研的我問道:「王老師,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真菌嗎?」,她就那麼淡淡一笑說「我現在常規在真菌組」,才驚覺原來做常規是要鑽研的!後來逐漸在她的案頭看到了病理書、影像書...幾乎所有和感染有關的她都會去學去看。誰見過微生物的檢驗醫生桌上放著看影像片子的燈箱?那是她自己特意花錢去淘寶賣的,她開心得拿它當寶貝,愛得就像她喜歡的茶具和文玩一樣。隨著十年的朝夕相處,發現臨床醫生打電話來找得最多的是她,病理老師找得最多的是她,她的實驗室台上不僅僅有常規的工作,還放滿了各種院內外前來會診的病理片子,她的案頭除了有大部頭的書籍,還有厚厚的病歷資料。第一次輪轉真菌組的時候,王澎老師就是我的救命符,每天下午的必修課就是把自己不認識的真菌和片子整理好,然後就滿實驗室找王澎老師來看,她總是笑呵呵地有求必應,遇到疑難的問題還跟我一起查資料...後來發現王澎老師更加神奇了,不僅是細菌、真菌的形態專家,連寄生蟲、甚至一些非典型病原體也能發現並診斷,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和進修醫生一起團團圍著她調好的顯微鏡,而她就笑呵呵地坐在旁邊給大家講,毫不吝惜時間地等大家一個個排隊看完,再淡定地繼續自己的工作...直到昨天,一切都變了,第一個收到王澎老師離世的消息,我完全不敢相信,再三詢問確認,慌亂地叫上主任、同事們一起奔向那個我們不希望去的地方,只是想確認那應該不是她,可是看到的卻是她的家人悲痛欲絕的面龐。那個前一天下班前還跟我們聊天,還在唱歌的王澎老師就那麼冰冷地躺在那裡,再也能看到她的笑了,再也聽不到她唱夢裡水鄉了,下班前的一眼竟成了永決...明天是我們最後一次再看她一眼,最後一次再看到她溫柔的面龐,我們有那麼多話想對她說...整整兩天,全院各個科室的醫生都在與我們聯繫,全國各地的進修醫生和微生物檢驗同道都在表達哀思,大家都想為她再多做點什麼…
王老師,你是累了嗎?真的累了那就好好歇歇吧,依依我們會一起照顧好,可是我們都好想你,真的很想你....」

4:「「#拿什麼悼念我們的微生物神探?#醫院發展到今天,微生物相關的疾病仍然層出不窮。各種病原體感染以不可思議的變幻莫測呈現得波詭雲譎。一個中國女性被診斷為晚期淋巴瘤,帶著最後一口氣來協和醫院做檢查,是王澎老師--協和微生物組的金標準,確認了她是一種特殊病原體感染---一種僅有美國西部山谷地區存在的真菌感染……配圖正是王澎老師的作品。病人早已痊癒。王澎老師卻於今天突然離世。以上案例只是她輝煌戰績的九牛一毛。她號稱微生物界的李昌鈺,卻深藏功與名……斯人已故,留下未成年的女兒和蒼老雙親,天妒英才……」」

5:「「超級好的王澎老師就這樣走了,而且都沒有和親愛的家人,同事和朋友道別!您有求必應,不遺餘力的教學,和您一起討論粗球孢子菌,一起討論wipple病,一起討論鐮癭滴蟲等等往事都歷歷在目……出完門診,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盯著電腦屏幕發獃...捨不得您走! 以此表示學生對您的深深懷念!」」


記得我讀本科的時候,我的思想政治老師和我說了一句話,她說:你們選擇了一條不歸路,為什麼?因為當你們五年醫學本科畢業之後,你會發現,你在大學裡學的東西幾乎在臨床上都用不上,或者都直接忘記了,但是,在醫科大學,你所學會的,不僅僅是這些固定的知識點,而是努力學習的方法,和醫科大學嚴謹求實的學風。

因此,我覺得一個醫生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保持對一切事物的旺盛的好奇心和不斷學習的實踐。

其實當時我是不以為然的,不以為然的理由很簡單。在高中的應試教育下,你會對學習保持一顆比較功利的心思。你所有的學習的動力,不過是為了一次又一次的刷分,然後保持很好的成績,之後考上一所好大學,可是然後呢?有部分很優秀的同學在本科階段很茫然,去網吧,或者去舞廳,怎麼說呢,我不否認這也是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當然我也曾經流連於網吧多日,看電影,看小說,然後在期末考試前花上2,3個晚上通宵背書,該死居然也能考到90+。

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著我的小日子,可是其實我並沒有收穫什麼。在網吧刷了數日的魔獸或者電影之後,出來卻是無盡的空虛。那種空虛,怎麼說呢,是對未來的無奈和深深的茫然還有恐懼。

對的,就是恐懼。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學校的就業還算不錯,一般本科畢業的時候,進入市級三甲醫院是沒有問題的。而我的恐懼在於,就算我每次臨時抱佛腳都可以考到90+的高分,但我對醫學方面的問題的理解卻沒有任何的進展,我只知道機械的背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退一步說,就算進了三甲醫院,我又會甘心么?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小的驕傲,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只不過未遇風雲未化龍而已。

應該說是不想自己在若干年之後嘆息自己在本科階段蹉跎光陰吧,後來,開始慢慢的學習,轉變了思路去學醫科,努力了很久,其實考的成績有的時候反而不如自己臨陣磨槍的成績。但是我發現其實過程是不一樣的,而且這個不一樣在我讀研或者工作之後,我才漸漸發現的。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醫科大學的考卷的改卷機制其實非常傻的,它著重於一字不落的機械性的背誦和填寫,而不是完全的理解和融會貫通。而後者,在讀研階段或者工作階段非常的重要。在實踐中,病人並不是按照書本上經典公式來生病的,術後病人的體征癥狀變化,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有一條線永遠在你腦海里,你對病生、生理學以及外科學掌握的越徹底,你對病情的分析就越透徹,這種過程就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抽絲剝繭,然後在你心中能夠串成一條線,你會知道,為什麼同樣是腹痛,有的你要考慮僅僅是止痛對症處理就可以了,而有的,雖然癥狀不重,你要直接拉他上台,二進宮。有的時候,這個在於經驗,而有的時候,在於你對基礎知識掌握的深不深。

其實大醫院的醫生的醫術和小醫院醫生的醫術差距在哪裡呢?就讀書而言,大家都是醫科大學畢業生,起碼都是過了及格線的人。差距,不僅僅在於遇見不同病歷的數目、手術做的熟練與否,更多的,在於不斷獲取新的知識的學習能力與動力,當然,還有平台。

在大醫院,每天你會像一個陀螺一樣,科研、教學、學習還有文章,在找尋資料的每一個過程中,你會有點滴的收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江海。

我記得讀研的時候,覺得自己名校碩士,自然有種自滿心緒。後來,見得多了,學的多了,你會發現,其實名校光環不過是對你既往學習努力的見證罷了,它證明的是你的過去,而不是你的未來。

我常常看到我的部分本科同學,流連於吃喝玩樂里,沉湎於其中,路走的遠了,忘記自己如何出發。我們在某個路口離開,走向了不同的未來。

最後,祝每一個在醫學生涯攀登的同道,一切安好。


穩。
我覺得是穩吧。
穩,一方面是踏實,負責任。開刀的對於這個刀心裡有底膽氣十足,開藥的下筆能確信雖不至藥到病除但是對症下藥,醫技的對於這個標本一眼望去猜你所患疾病十之八九,一點小波動也能見微知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最難。踏實的基本功和認真的態度還要加上耐心責任心細心,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速成的。年齡的增長不能只代表資歷的提升,更是經驗的積累,眼界的開闊。
二是能忍耐,能堅持。枯燥的學習過程又苦又長,剛入行所得報酬更是會讓人心灰意冷。醫學本來也不是一個可以快速上手快速得利的行業,所以無論在哪裡包括知乎,都會有一大批學醫人,或是出國,或是改行。年輕本來就是一個浮躁的階段,醫學確偏偏要你紮下心來如苦行僧般一點一滴積累每分每秒的打磨。而那些年輕時並沒有能夠穩住自己卻已經直面病人的醫生,要麼在後面學習追趕,要麼醫術不精就此沉淪。當你步入社會成家立業後,有太多的瑣事分你的心,再也沒有那樣好的機會和時間供你學習了。
醫生嘛,還是穩一點好。


我覺得一個醫生,包括醫學生,他最強大的競爭力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能不急不躁地一路念書下來,安安份份地做科研做學問的能力。

清楚地知道衛生部各種奇葩政策,時不時被各種醫患矛盾的新聞頭條刷屏,也被周圍各種拿著高薪的其他專業同學的日常刺激到。
但仍然堅定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繼續自己的醫學征程。

畢竟醫生這個大器晚成的角色前期只能打野,但到了中後期就是你爆發之時,PVP最大的寵兒。

現在社會上「夢想」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褪下那層虛無縹緲、自我安慰式的光環,你如果還能真真正正地面對自己的內心,還能夠毅然決然地堅持下去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下去的話,我想這就是作為一個醫生的自我修養,也是最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了吧。

如果你能做到,那麼我相信你已經超越了90%的同齡人了。
這個過程花了我整整三年,那麼,你呢?


可以實際的解決大部分醫生解決不了的臨床問題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首先,醫生的核心競爭力,跟怎麼做一個好醫生是兩個不一樣的問題。醫生的學習能力,醫生的刻苦鑽研,這都是醫生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必需條件,但是並不構成直接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醫生可以具有很多種能力和很多種資源,這種能力和資源是否構成核心競爭力要看他在哪個平台上面發揮作用。在研究型的三甲醫院工作,如果能做實驗寫文章拿基金,這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不管你臨床做了多麼糟糕,你依然能夠在好的三甲醫院取得了一席之地。但如果你是在私立醫院工作,那即使你有很好的科研背景,也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換句話說,把自己的能力放在被需要的地方就會構成核心競爭力。

那什麼樣的能力和資源具有成為核心競爭力的潛質呢?不外乎技術與人脈。

先說大家最容易理解的醫療技術。在現代醫療裡邊,每個科都需要另外一些科的醫生共同輔助來治療病人。所以,其實很難說有哪些科比其他科更高大上。那你是醫學生或者是低年資住院醫生的時候,你需要一個寬泛紮實的基礎,但是呢,你的真正核心競爭力,來源於你對某項技術的掌握,別人覺得你特別靠譜。這項技術不一定是高精尖的,選擇你熱愛並且擅長,需求量大,同行競爭少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就有競爭力。當你成為主治醫師以上的級別時候,一定要專,否則是不可能在醫療的競爭中取得優先地位的。

你的醫療技術不一定要全國頂尖才叫核心競爭力,關鍵在於你所處的醫療平台的微生態是如何的。舉個例子,前和睦家外科主任李書雋,引進和睦家前是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移植科的主任,專攻肝移植。但去和睦家之後,沒有其他科的支持、沒有患者,也很少能做肝臟相關的手術了。他肝移植的技術也構成不了核心競爭力。反觀,美國的中小型醫院可能每個科就兩三個醫生,這些醫生也不一定是全國頂尖的,但是每個醫生的技術都是那個微生態下唯一的,那這個就是核心競爭力。一個人的能力是不會真空存在構成核心競爭力的。所以,什麼是一個好的醫療微生態,讓每個人都發揮核心競爭力?沒有短板,發展均衡,沒有內部競爭的微生態。

另一個資源是人,人包括在醫療圈內和患者圈。

比方說李暘,他是百歌醫學創始人,他也是和睦家普通外科醫生。李暘不會寫科研文章,李暘只是個默默無聞的普外主治醫生,醫療技術不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李暘的核心競爭力是每年從百歌醫學畢業幾百個醫學生中的精英。李暘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是他掌握了醫生的人脈。@李暘

另外一個掌握人資源的好例子是崔玉濤,他是個新生兒科醫生,也不寫科研文章,但依靠他在微博上面的筆耕不輟的科普,他積累了大量的病源。他的厲害之處不只在於新生兒的治療,更在於對於普通兒科病源和家長的影響力。病源多就是你跟醫院,僱主,投資方議價的資本。崔玉濤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是患者源。所以說從事普科的醫生,具不具有核心競爭力,太有了。如果你有一堆病人的話,所有專科醫生都圍著你轉,你就是牛逼。用句互聯網的語言來說,就是把你的患者流量變現。

鑒於知乎上面有很多的準備USMLE去美國做住院醫培訓的醫生,我再說一下,美國醫生需要培養的核心競爭力在哪。

首先,美國醫生大概可以分成幾種。第一種是臨床醫生,他們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第一,有過硬的醫療技術,第二,有穩定的患者人群,第三,有一個很好的跟其他專業的醫生的關係,可以隨時轉診病人。這些核心競爭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更好地服務患者,從而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第二種是在學術機構工作的醫生。這些醫生從事醫學教育工作或者從事醫學科研工作,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科研工具與方法(比如獨有的動物模型、一個巨大的患者隨訪資料庫),學術聲譽,科研經費,科研產出,以及他們對於自己學科的其他臨床醫生的影響力。第三種是醫學行政管理,包括醫療安全質量管理,學科的經營,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受過商學院教育,有經營頭腦,有良好的人脈。在美國,修鍊這些核心競爭力就跟你去打怪升級一樣,提升臨床技能,你就要去做專科,多做案例。提升科研技能,你就要去做博士後研究,學獨門技術,多發文章,多拿經費。提升管理技能,你就要去商學院,讀MBA,參加各種管理委員會。所以,說到核心競爭力,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關鍵在於你是希望想做哪個方向的醫生,然後只要朝著那個方向既有的職業發展軌跡,繼續加碼學習就可以了。

早期的百歌醫學畢業生,現在已經逐漸分化了。我就非常信任 @胡向欣的兒科技術,我自己女兒的病都是請他遠程診斷的。胡向欣走的是臨床醫生的道路,而且他又正好處在中國奇缺兒科醫生這個風口上,他的醫療技術很容易就成為他的核心競爭力了。還有 @余劼,他將要在廚縣做內科住院總醫生了,他走的是偏醫學教育和管理的道路,如果余劼繼續走下去,在百歌醫學畢業生裡面,他最有機會成為美國某個內科住院醫項目的住導(Program Director)。內推找余劼!我和陽晨走的是醫學科學家路線,陽晨先是華盛頓大學的病理住院醫,然後是耶魯大學的腎臟泌尿病理專科。我提供病人,他提供病理,這是優質資源互補,一起寫基金的好基友。還有很多很多的後起之秀等以後再一一列舉。這些人的核心競爭力隨便再排列組合一下就有很多種可能性。百歌醫學,作為一個醫生集團的話,核心競爭力畫面太美了。

第一個團體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即將面世。由我、陽晨、 @劉雨洲 主編,四十三位作者合著的書:《赴美行醫:故事,觀點,與指南》即將出版。這本書有一章,專門是講美國住院醫畢業之後的職業發展,大家有興趣可以買這本書來看一下。

那是不是我去美國做完醫生之後,我回國後就比同行同齡人更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我看不完全是這樣的。首先,你沒有自己的患者群,第二,你沒有自己的同行或是其他專科所建立的專業聯繫,第三,如果是海歸,研究型大學的話,可能你的技術和研究水平,並不比同行的本土醫生更好。所以如果美國醫生想要海歸,中國行醫的話,還是得放下身段,從低處做起,從積累患者群做起,從拿到中國的基金做起,我相信在美國學到的核心競爭力是能轉化為在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那我在修鍊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呢?

首先我想說的是,醫療的核心競爭力是沒法速成的,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如果你不是連續從事某項技術積累五年以上,是很難將來變成核心競爭力的。

其次,不要奢想你在全方面都具有核心競爭力,最後只能搞到學藝不精,淪為平庸。

再次,由於核心競爭力是一個非常專的東西,一定要學會合作,跟其他人的核心競爭力擰在一起,才能做出成功的事情來,孤芳自賞,高傲單幹是絕對做不成事的。


看了這個問題覺得特別好,作為一個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醫學生本來想來取取經,聽聽各位前輩的意見,結果粗粗的看了一下之前的很多答案,簡直被一眾的雞湯灌得不要不要的,讓我有一種XXXXX的感覺(以下省略無數字),感慨一下現在的知乎該有多不接地氣。之前在別的問題(包括不僅限於醫學)中也聽到說知乎的用戶大都為低年資醫生/醫學生(年輕人/大學生),所以告誡自己知乎上東西也就看看就好,too simple,always naive 。
本來中國有句話叫悶聲大發財,我什麼都不說,那是最好的,但是看到這麼多人關注這個問題,我自己又有感而發,一句話也不說那也不好。
你問我一個醫生的核心競爭力,那既然你已經用中文提問了,那我默認你是在中國。那作為即將畢業的醫學生,作為醫學生,作為學生,或者說低年資的醫生,低年資,我的回答就兩個大方面。
(1)SCI!SCI!!SCI!!!基金!基金!!基金!!!
往大了說,是綜合的科研能力,往細緻了說,是包括了寫作能力、英語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好的博士畢業論文緒論和基金的立項依據的邏輯性真的讓人拍案叫絕)、文獻檢索和分析匯總能力、情商和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和把握動向能力(選哪個科?選誰做導師?選哪個研究方向?文章和基金寫哪個方面?)等等一系列綜合的能力。
(2)個人硬體條件
有人提了外貌,完全同意,有人提了身體素質,更完全同意;那為什麼沒有人提性別,是男是女在找工作的時候面臨多大的差別,是不願意提,還是不屑於提,還是不敢提?當然還包括誰也不願意提的家庭背景、出生、地域等等,當然提這些在知乎屬於政治錯誤,是屬於缺少理想的表現,是屬於自私功利,過於現實的表現。
我想想大家也可能不願意聽這樣的答案,那我以當年作文50+/60的能力,嘗試寫一段充滿正能量和雞湯的答案,希望大家喜歡。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相信諸位醫學生們一路走來,耳邊總不斷縈繞著醫鬧、醫生工作壓力大,收入低等等這樣的負能量。看著自己的同齡人們攜手愛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當年可能高考不如自己的夥伴們,或求職,或創業,逐步走上人生的軌道。而你,似乎還在無限的醫學知識海洋中遨遊,在堆積如山的文書工作中辛勞,在充滿怨氣的家屬之中唯唯諾諾。面對著變幻莫測的職業前景和朝令夕改的衛生政策,你是否會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會感慨讀醫的艱辛?是否對前景感到迷惘?我想說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這才能方得始終。記得自己從醫伊始那顆善良、奉獻、樂觀、積極的赤子之心,在日益浮躁的塵世中,靜下心來,讀好每一本醫學書籍,寫好每一份病歷,做好每一次操作,用自己的愛和關懷與病人交流。持之以恆,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必然成為醫之大家。
I"m angry!


療效唄。
還能是啥。
在你主治的疾病範圍,做到來個病人,有七八成以上的把握控制,緩解,治癒。
這就是一個醫生的社會價值所在。


沒有療效,管你是院士也好,哈佛醫學院畢業的也好,給中央領導人看過病也好,病人都會離你而去的。

其他像溝通技巧啊,科研水平啊,相比之下,都是次要的。

作一個醫生,永遠要把提高自己的臨床療效放在第一位。


品牌。個人品牌。

如何打造品牌?
專業精神+服務意識+人格魅力。

是的,與職稱無關,與SCI無關。


樓上說醫療水平、SCI、學歷、課題基金什麼的都弱爆了好嗎!!!

醫生是和病人打交道的社會人!

病人對醫生的第一印象才是醫生的核心!

醫生的核心競爭力明明是長相ψ(`?′)ψ

一個合格的醫生,不僅要長得年少老成,還要有一種略帶親和力的威嚴表情,可以不帥不美不高但是一定要有氣質穿戴整潔,最好能在四十歲左右就出現斑斑白髮,業務水平可以不高但是談吐舉止一定要自信鎮的住病人。

我?就敗在長相上了,三十多歲一直被人當實習生處理~( ̄▽ ̄~)~


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作為一個群體,醫生的核心競爭力當然不會是一個方面。
就說我們大家都了解的。
一類人以科研為主,課題很多,核心論文也很多,這些高大上的方向上,能孕育出我國的醫學家,就像阿爾茲海默和霍奇金這樣的人物。
這些人是我國醫療突破性進步的中堅力量。
另一類人以臨床為主,有的基本功很紮實,診斷準確,腦袋裡很多知識,有的可能就會治療幾種病,診斷能力差點,但治療,溝通能力很強。
這些人分布在三甲醫院主任級別或者某個地區非常有名的個體醫生。
他們是保障我國民眾健康的中堅力量。
還有一類致力於醫學教育,比如賀銀成。
他們是醫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
還有一類致力於公眾科普,本身是公眾人物,他們是我國醫學科普的中堅力量。

最後說一類,這類醫生通常有相當高的情商和交流能力,能給患者帶來附加值享受,他們大多在公立醫院中層或者私立醫院。
這些人為緩和我國醫患矛盾做出很大貢獻。

所以無論是拼科研、論文、臨床、互動、人品、素質,都可以說是不同方向的核心競爭力。


最大的問題是,醫生和醫生不一樣啊
一個幾百萬人的群體,不可能都做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真正做出大的成績,最重要的是內政外交能力。其實大多數行業,做到頂端都是政治和外交,也就是平衡利益、整合資源,以及與他人協作。最大的本事不是自己多能幹,而是能幹的人都甘心為其所用。

如果要在專業內有建樹,持之以恆的學習、實踐、研究、反思,合理的範圍內探索,最為重要。任何一個進步,都是以無數次失敗的嘗試為代價的。真正在專業領域內有所建樹的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一項事業中。

如果要在大機構裡面做一個螺絲釘,那找到自己的位置比較重要。就目前來講,文章課題需求量比較大。但也可以做其他類型的螺絲釘。

如果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情,當一個能真正治病救人的臨床醫生,合格的臨床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比較重要。再加上比較廣泛的社會關係就更好了。

如果是當一個社區醫院和基層醫院的醫生,需要有廣泛的社會關係和良好的態度。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選擇,而每種選擇都有代價。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想過很久,實在難回答。評價一個醫生和評價一個人一樣,太難了。即使蓋棺定論也有著不同的角度,時代的特點以及評論者不同的立場會導致很大差異。但既然說評價總要有個標準,至少是現有的標準,那我覺得大道至簡,我把醫生分為兩類。下面簡單敘述。

第一類,醫學科學家。既可以精通基礎也可以精通臨床,具備極佳的科學思維,可以找到最佳的基礎或臨床突破點,而且善於設計,精於總結。當然結論也都發表出來成為行業標準或者制定標準時的重要證據。這些人掌握了臨床的話語權,他的理論和觀點通過各種雜誌、會議、交流達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當然不能跑題,這類大咖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當然就是一個醫學實驗從設計到發表的過程,步步都是心血,很多想法也不是常人所能。這類大家千里挑一,不是所有大夫能模仿並達到的。

第二類就是臨床醫生。我們都是臨床醫生,當然混日子等退休也是一種生活,但多數人會有雄心,有期待。我們如何在眾多醫生中脫穎而出呢。當我們知道自己已經無法成為那種大家的時候,怎麼還能不平凡一生呢。那我們就要讓自己擁有自己的患者群體。沒有患者的醫生就什麼都沒有了,當然臨床輔助科室另說。所以一方面就是能看好一類病,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雖然很多時候並不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人精力有限,一生研究一個點還不夠用呢,你要說自己是全才實際等於是廢柴。我們如果能踏踏實實研究好一個點,看好一個病(有時是一類病),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了。而且有些大咖也是從一個點帶動整個職業生涯的。當你發現你能治的一個病,能做的一類手術沒什麼人能做,哪怕是沒什麼人愛做,一樣是一種壟斷,醫療資源和患者會向你傾斜並最終形成你的獨特風格。另外就是服務好病人,我知道不少大夫喜歡說我出賣的是技術不是服務,但你單方面的想法不能改變醫療行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的事實。當然服務好病人不等同於把病人視為上帝,而是完成好對患者心理的安慰。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我不想再重複,即使發達至今日的醫學,我們很多時候能做的只是安慰,而且臨床上很多疾病有很大的心因性因素,所以安慰有時候就是一種治療。再回到主題,我們常常看到很多醫生有大量「粉絲」,那些病人一般不是單因為他技術高超,而是和他相處感覺很舒服。這樣的醫生即使某些技術不行,但人家就是在病人中口碑很好,而且永遠病人成群。隨便再說一句,現代社會能學到醫科畢業的,誰也不缺智商,真正能成功的,都是情商高的人。

所以總結兩句,要不你有很好的科研能力,掌握某一領域的話語權,發大量的論文讓大家都知道你,要不就要鑽營某一小的領域,哪怕是大家瞧不上的領域,當你的診療技術別人比不上,一樣病人都要轉給你。如果上述兩點都沒做到,只要你能用心和患者交流、解決他們很多心理的痛苦,一樣可以有一席之地。


學習。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這是田吉順老師告訴我的。和老師交談真是受益匪淺。我激動的跟我媽吹牛,說我跟偶像聊微信。
我媽問我誰?電視劇里那個?
她只知道我經常見縫扎針的在我兒子睡覺的間隙用手機看一些聽不懂說什麼的韓劇,她問我都聽不懂看什麼,我說這裡面有我偶像李敏鎬。
其實我是想說,田吉順老師比李敏鎬更帥呦~


我家老太太,婦產科的副高,快六十了,天天還在翻文獻,看資料,書房和床頭邊常年放著各類婦產科材料。
我休假回家,她就問我前幾天看新聞/網上有個什麼什麼醫療上新技術你給我查查(老太太縣級醫院,技術更新換代慢,醫生提高全靠去上級醫院進修),她微機用的不好,打字慢,就手寫下來等我回來給她找。
記得得十幾二十年前,醫院大規模開展手剖腹產手術,晚上一家人看電視,她自己拿個藥瓶上面纏上線,練「拉鉤」,一邊看電視一邊就練,我印象大概練了兩三年沒中斷。
還有就是去上級醫院不停的進修,也是二十年前了,子宮肌瘤手術什麼的因為上級醫院做得多,都去上級醫院駐院進修,那會我都十幾歲了,三十多歲的人去進修,學習新技術,現在想想這個進取心真是很強了。
現在花眼了,年齡也大了,不跟手術了,但是也沒斷看書。
這幾年老太太主要是感慨醫療技術發展的快,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學習的速度已經快跟不上技術更新了。

說實話很慚愧,比我看專業書都勤快,三十多歲我基本都沒怎麼進修了,今年我也沒看幾本業務的書就……

我覺得我媽給我的啟示,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永遠在提高和學習中,充滿求知慾。


醫生的核心競爭力?
兩個字:資歷。

包括學歷,工作,單位,資本。
醫術占的比重很小很小


平安夜在實驗室答一句:我覺得要說核心競爭力,第一應該是身體
~~~~~~~~~~~~~~~~~~
再補充一下:我說的身體是指一種天賦,不可否認,有的人就是可以每天保持連續工作18-20個小時,然而你見他每天還都是充滿活力。我的兩個老闆就是這樣的人,無論是在臨床還是在實驗室,他們都能做到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然後也喊累,但是精神狀態看不出太大的疲憊,至少二三十年過去了,天天如此。你說碰到這樣的人,我們怎麼和他們競爭呢?

拿我自己來說,這兩年在實驗室做課題研究,一周六天,除去上下班兩個小時,每天保持13-1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已經感覺到達了自己的極限。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節奏,也談不上疲憊,可是如果再延長工作時間,第二天肯定就要延長休息時間,效率就沒有了。

然而,這些大主任,老醫生,其實都是經過一層層的體能競賽爬上高峰的,論智力,我沒有看到他們有什麼驚人的地方,不過是時間的累積。在一切艱苦和瑣碎的工作之中,你的天賦就是你有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更充沛的精力,在這個基礎上,只要你還想干一些事情,總會小有成就。

碰到很多很牛的大醫生,也有很多想必將來會很牛的學霸。發現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工作時間特別長,他們也不避諱的告訴你,沒有別的秘訣,就是工作時間特別長。然而怎麼做到這一點,我沒法教你們,一開始我以為是我的毅力不行,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後來慢慢領悟到,其實是我的身體不行,我每天只睡四個小時根本不可能再學習了。

成功者身上都有一種叫做倖存者偏倚的東西,而身體是不可忽視的最重要的一條,他們真的沒有你那麼累。很多時候不是你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醫生,只是醫生越成功,工作越忙碌越瑣碎,對身體的要求也就越高。你可以選擇拼搏,可是也要量力而為,不要出師未捷身先死,如果感到特別累,可能就要調低自己的期望,或者加強鍛煉,然而我的實踐證明,好像鍛煉完了會更困,2333

像我這麼能睡的,我看也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因為真的~好睏


能運用知識和醫院設施,在最小痛苦的情況下治癒或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儘可能減少後遺症。

當然有時候得向費用妥協,不是每個人都是只要能治好病花多少錢不在乎的主。

我爺爺癌症轉移到骨骼和全身,最後幾天很痛苦,希望打杜冷丁,但是醫生不給打,全部自費也不給打,別地方買來了也不給打,意思是就快死了,沒必要打了,即使打也必須上報審批,說了好多好話,送東西,終於肯給我們上報,等了幾天,說必須化驗合格再上報,化驗合格了,必須再審批放葯,一層層卡著,說別地方的葯打了醫院要擔責,死活不讓打,轉院也不允許。最後能打了,也快已經昏迷了,走之前痛苦了好多天,讓我們非常遺憾沒能減輕他的痛苦。

死了無所謂,反正快死了這種話,就算只是沾邊,也不該和患者,和患者家屬說,心理想想就好了。


不斷的學習能力。
我沒有做科研的水平,沒有研發新藥物或者新技術的水平。
但是我能做的,就是在我的領域,不斷地學習充實,減輕患者的痛苦,解決他們的需求就夠了。
競爭?我做這行,一百個醫生有一個算不錯了,因為我朋友他們都叫我搞按摩的= ̄ω ̄=


推薦閱讀:

學口腔醫學是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個口腔醫學生應該如何利用網路學習專業知識?
醫護人員信命嗎?

TAG:醫生 | 口腔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