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裝劇在服裝的還原度上做的這麼差?

在現在的中國古裝劇中,影樓裝比比皆是,明明在中國嚴格的禮教背景下,卻可以讓女主角甚至露出肩膀。並且有一些明明是形制很簡單的衣服,比如直裾,也並沒有頻繁出現,而是多用影樓裝。皇帝的服裝更是讓人無力吐槽。各種混搭盛行。很多東西明明是中國發明的,卻被誤以為是韓國或者日本的。《女醫明妃傳》中相比其他電視劇已經很進步了,但是很明顯上襖的形制不對,坐下來的時候上襖常常領口不平整,馬面裙也不對。
可是把正經漢服和影樓裝放在一起一比,可以很明顯看出漢服好看太多了,影樓裝很多太浮誇,面料也不好。平價的漢服也很多,相比起一些影樓裝很多也不會貴太多。
並且相比日韓,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做的太差了,題主不是特別懂他們的形制,略去不談,但是至少他們的面料看上去都挺好的,畫面也沒有差多少,成本也夠啊。
並不是說我國古裝劇都是經不起考究的,但是經得起考究的少而小眾,大眾接觸到的大多還是那些特別不對的衣服。題主並沒有以衣服和歷史一樣作為標準,而是相對更低層次的在當時朝代曾經出現過作為標準,但是依舊看劇看的糟心無比。
相比之下為什麼我國古裝劇相差這麼多?


看了以前的古裝劇才發現,我們現在的審美low爆了…

最近看古偶劇,真的快要被主角的造型丑出工傷了。

像在《秦時麗人明月心》里(這名字太拗口了),迪麗熱巴明明是個挺標緻的小

△先不討論這造型是不是符合秦朝歷史,但人至少是好看的

但為什麼一梳了髮髻,就變成了湯婆婆

△不說演技,就這造型我就沒法看下去了(捂臉)

劉詩詩,瑩瑩是很喜歡的,可是她一開始,也忍受不了自己的女神在《醉玲瓏》里的髮型。(張叔平的作品有時候真是神經刀)

這是在致敬天線寶寶?

還是cos八爪魚?

更誇張的是《軒轅劍之漢之雲》,我的於朦朧啊,怎麼就和阿富汗獵犬撞型了……

但就算是這樣,他還是比高偉光正常多了。

有個豆瓣網友說得很好,高偉光這個紫衣尊者,就像是生吞了高錳酸鉀的楊蓮亭……

除了造型魔性之外,大多數角色的妝容,又非常穿越:

基本上都是假睫毛+大平眉+流行唇色。

化出來的樣子,和他們拍現代劇的時候根本沒什麼區別。

一點古典味都沒有。

如果不是在看劇,我還以為是在影樓玩cosplay呢。

△你看,上面在《秦時麗人明月心》里披頭散髮的熱巴,難道不像是《克拉戀人》穿越來的高雯嗎?

所以啊,作為一個古裝武俠控,有時候,我真的忍受不了現在這些古偶劇的質感。(當然是大部分,還是有好的,下面會提)

前兩篇我只是從人設和氣質上盤點了,以前的古裝美人好看在哪裡。

今天,我就要從服化道上好好說說,到底什麼是好看的古裝劇?到底什麼是高級的古典味?

首先,一部好看的古裝劇,基本的品味、審美情操肯定是要有的。

但現在大部分的劇,卻經常少了這一點。

阿寶色濾鏡滿天飛,看什麼畫面,感覺都像是在看美圖秀秀。

△於正最喜歡加濾鏡這一套,假到爆

什麼顏色鮮艷就穿什麼,完全不講究搭配,真的是要亮瞎大家的狗眼。。

△事實證明,天仙劉亦菲的顏也扛不住這種毫無美感的折騰。

還有打光,實在是太白了。

每個人都頂著一張磨皮過度的臉,一點真實感都沒有。

△又是於正,人太白會很像藝伎啊……

人是很美,很白,但也很假,很low不是嗎?

△《軒轅劍之漢之雲》這種色調慘白慘白簡直沒法看

那高級的古裝劇會拍成這樣?

採光會盡量自然,有明暗對比,畫面才會顯得更有層次感,更細膩。

△范冰冰在2007年拍的《大唐芙蓉園》就比她之後的武媚娘造型好看,偏暖色調才更有逼格

87版的《紅樓夢》,室內景都是主要用燭光的。

沒有反光板補光,姑娘也一樣明艷動人啊

△燭光下的寶釵真的太美了。

角色身上的顏色要協調。

《上錯花轎嫁對郎》,頭飾、髮髻、步搖和耳墜都是和身上的衣服配套的,看上去就很舒服。

啊,那大概是黃奕最好看的一部劇了。

《琅琊榜》的顏色搭配也比較好。

雖然有部分角色的造型有點雷,但是總體冷色調,非常有感覺。

畫面看上去真的比於正最愛的阿寶色濾鏡有逼格多了。

如果在審美上再有追求的,那要說古裝美學經典之一的——《大明宮詞》了。

△乾淨的配色,自然光,這是高級古裝劇的標配。

做美術指導的葉錦添,不是那種喜歡摳細節的類型。

如果你要找,可以在他的造型里找到不少歷史上的錯誤。

像小太平這件羽毛裝,在唐朝肯定是沒有的。

但葉錦添厲害的地方是,他講究意境

《大明宮詞》是一部悲劇色彩很濃,又有點文藝的劇,葉錦添鋪墊的暗黃色讓整個故事顯得更浪漫,但也更悲涼。

這些畫面,就算現在回想起來,我依然覺得像一場夢境一樣。

如幻似真,意味深長。

△「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剛毅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笑容……」邂逅這一幕真的太美了,像夢一樣。

其次,除了審美要好之外,古裝劇嘛,當然還是要尊重歷史的。

尊重歷史,不是說要100%複製,畢竟電視劇還是藝術,如果真還原,可能當時很多審美,現在人也沒法接受。

但是,你要創造,最基本的,還是要讓觀眾感受到當時的文化氛圍。

你不能唐朝的戲,穿越到清朝去。

而現在很多的劇,在歷史方面,真的是亂來的。

像前面提到的《秦時麗人明月心》,背景是戰國時期的秦國。

秦朝尚黑,秦王嬴政就是對「黑色」情有獨鐘的人。

他認為黑色是一種吉祥的顏色,在一統天下那年,嬴政宣布「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歷史書裡面,秦朝的人打扮也是以黑色為主。

可是,在劇裡面,張彬彬演的秦王無論在宮中還是微服出巡,經常穿一身白袍,這就明顯和歷史不符了。(明明是他提出要穿黑色的)

△穿白衣的張彬彬是很好看,但問題秦王不是這樣啊。

而且,秦朝染色技術沒有我們現在這麼發達。

衣服基本上以素色為主。

像下面這種彩虹一樣的衣服,不太可能在秦朝出現……

錯得更離譜是《羋月傳》,連福娃的顏色都出來了,這是要氣死誰呢?

前一陣子,范冰冰主演的《贏天下》公布了一個海報,就更誇張了。

劇是以秦朝末期「巴寡婦清」,這個中國第一代女強人為原型拍的。

但海報上的造型,卻蜜汁神似天海佑希的光源氏。

背景還酷似日本的天守閣和櫻花……這麼和風,真的是咱們的古裝劇嗎?

那真實的秦朝是怎樣?

最近有拍得比較好的,就是《大秦帝國之崛起》

主色調是黑色的。

為了還原秦朝人的樣子,衣服主要用麻布做,寬大的袖袍增加重量,加上有很多配件,走起來就四平八穩。

製片人焦陽說,如果用絲綢或者仿麻布,質量太輕,那劇里的人走路就會跟現代人一樣輕飄飄。

「那個時代貴族特別講究穿著和儀態,和平民百姓區別也在這。」

武將用的盔甲,全是真牛皮,一身30多斤。

「人配衣服馬配鞍。如果衣服材質達不到,演員沒有這種重量壓著,氣勢出不來。」

所以,你看有的片子為什麼顯得真,顯得有歷史的厚重感,就是因為人家本身就尊重歷史。

而且,剛剛也說了,好的劇不只是還原,還有創造。

做得比較好就是劉曉慶那一版的《武則天》

陳家林導演,造型楊樹雲,化妝毛戈平,服裝李建群,不能再牛叉。

有人統計過,劉曉慶在劇里有14種髮型,服裝52套,每一種,都是有據可查的。

像劉曉慶自己很喜歡的,就是14歲入宮時候的才人裝。

當時,劉曉慶已經38歲了,如何讓她恢復少女感是個大問題。

楊樹雲他們當時參考了敦煌壁畫的雙丫鬢少女,在那個基礎上,加了一個可以降低年齡的劉海,一個嬌媚的少女就出現了。

△雖然那時唐朝可能沒有人梳劉海,但古裝劇嘛,還是可以有一點創造的。

劉曉慶對這個造型很滿意,叫它「小龍人」。

有一次主持,她還帶著這個妝去了。

後來,武則天身份不斷向上升,她的造型也不斷變化。
李建群說:

「我把武則天的一生分解為五個階段,初入宮時的純潔天真,被貶為侍女,再度入宮的媚艷輝煌,封后,封帝。
在剛進宮時,我用了很潔凈的白色、淡粉色,再後來用紅色寓意她登峰造極以後的後宮爭鬥的殘酷。」

她頭上的頭飾,也是跟著她的身份變化增加的。

「晉陞為昭儀後,存在王皇后、肖淑妃這兩大勁敵的威脅,她在首飾裝的等級上不敢僭越半步,免得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她的裝扮不媚不俗……」(《唐風流韻》,楊樹雲)

知道了這個歷史之後,再去看范冰冰的《武媚娘傳奇》。

一開始頭上就頂著那麼多東西,鋒芒那麼外露,如果這是發生在真的宮斗里,估計早死了吧。

最後,還有一點是,好的古裝劇造型,一定要有個性。

每個造型都要符合他的角色。

而這一點,恰恰是現在大部分古偶劇最缺乏的。

假睫毛、大美瞳、大平眉……

全都是按著現代妝流行的樣式化的妝。

別說女的。

男的,感覺也是化得差不多……

你能根據這些造型告訴我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嗎?

而好的劇,基本上每個角色的妝容都是有分別的。

像最經典的87版《紅樓夢》,那麼多女的,真是一人一個妝,絕對不重樣。(又是楊樹雲造型)

林黛玉。

關鍵是眉形。

書里是這樣寫的,「似蹙非蹙罥煙眉,似泣非泣含露目」

什麼是罥煙眉?

「罥」即掛也,「煙眉」是說眉毛像中國水墨山水畫中飄掛在山腰的青煙。(《裝點紅樓夢》)

楊樹雲按照古畫里「遠山眉」和「含煙眉」的畫法,給她修了一條前高後低的清淡八字眉。

雙頰再用橄欖綠的粉條,收斂下顎和眉眼。

一個「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黛玉就出現了。

衣服方面,服裝設計史延芹為黛玉選定了白色、淡藍綠為基調的淡雅色彩。

圖案上,為了表現林黛玉的高潔,配的是梅、蘭、竹。

所以,整體感覺,林黛玉雖然身體怯弱,但骨子裡還是有一種凜冽的氣質,柔中帶剛,讓人印象深刻。

薛寶釵。

為了和林黛玉形成反差,有很多版的《紅樓夢》,都把她設定為「妖艷賤貨」。

但其實,薛寶釵並不是那種熱烈、外露的人。

她「從不愛這些花兒粉兒」,「待人接物不疏不親、不遠不近」,為人是很有分寸、很得體的。

所以在87版《紅樓夢》這裡,薛寶釵是冷美人。

蜜合色是她的服裝基調。

圖案則是象徵富貴、豐滿的牡丹花。

王熙鳳。

犀利之處在於她的眉眼。

「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

楊樹雲參考了《雍正十二妃》其中第七妃的畫法,給王熙鳳設計了一條弧度很大,眉形向上挑的「吊梢眉」。

為了讓鳳姐更有氣勢。

他們還給身高只有1.56米的鄧婕做了一雙增高鞋,鞋底加厚十幾公分,髮型都是高髻,服裝都是豎線條裝飾。

在造型上就給她增高,讓她在氣場上壓倒別人。

所以,你看一個經典的角色,不是只有演員長得好看就可以了。

髮型、妝容還有服裝上都要下功夫,否則這個角色就沒有神。

上面提到的《大明宮詞》,在女性造型上,也是非常厲害的。

周迅,簡簡單單一個元寶髻,清新雅緻又有少女的靈氣。

頭髮盤起來的陳紅,則顯得高貴優雅。

歸亞蕾服飾更華麗一點,符合她尊貴的身份。

三個不同的演員,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造型中有不同的美,真是不容易。

我以前採訪過葉錦添,問他是怎麼設計出這多生動的女性。

他說,服裝設計出來,就是要演員喜歡的。

他要表現的,是女性的自信之美,而不是男性喜歡的附庸之美。

所以,他的每個造型,都是為了襯托出演員的個性,而不是要展現那種單一的嬌滴滴的美。

而這幾年人物刻畫得比較好的古裝劇,應該是《甄嬛傳》

雖然原著涉嫌抄襲,但我當年看的時候還不知道這事,就覺得劇確實是用心去做了的。

不僅每個角色的妝容都不一樣。

甄嬛自己的變化也很大。

入宮之前,還是一個穿荷葉裝的清純少女。

之後,慢慢服裝和裝飾變華麗了,人也跟著變複雜了。

有一個細節好評就是,孫儷問過造型的陳敏正,為什麼一開始其他妃嬪都有鬢角,就只有甄嬛沒有?是不是忘了?

陳敏正就說,不是啊,甄嬛是很清純的,加了兩個鬢角會有世故的感覺,所以直到最厲害時才會裝。

造型和服飾隨著劇情發展一步步豐滿,甄嬛整個人物塑造還是很有層次很細緻的。

現在真的很少古裝劇可以做到了。

就算是孫儷後來的《羋月傳》,都會因為妝容太浮誇而讓人覺得很單一。(加上造型不太符合秦朝的歷史)

△很有意思,你只要對比一下甄嬛太后的造型和羋月的造型,就能馬上看出誰是妖艷賤貨。

這就是服化道有沒有用心的差別。

有人曾經問過做過《紅樓夢》和《武則天》造型的楊樹雲,為什麼現在的古裝劇越來越沒有古典味。

楊樹雲就說:

「我看了多少古代繪畫、臨摹了多少作品、翻閱了多少史料與資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藝術的造型精髓。
現在的人,不會也不願意下那麼大的功夫,對中國五千年的民族傳統熱愛欠缺。」

是啊,以前一部《紅樓夢》,就用了2年研討,2年籌備,3年拍攝,為了找資料,他們回去找各種古畫,甚至找到當時對中國古代服飾最有研究的沈從文請教。

但現在呢?

一部片大概三個月就拍完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場景都要靠摳圖完成,連實景都不會去,怎麼可能會有時間給服化道好好研究呢?

△現在的美瞳和化妝真的連演員本人都化丑了,你能告訴我這張是什麼年代嗎?

唉。

再這樣下去。

估計以後,這些古典美人的造型,就真的只能活在回憶里了。

參考資料:

《裝點紅樓夢》,楊樹雲

《唐風流韻》,楊樹雲

《從上世紀80年代到如今古裝劇女性角色造型盤點(一)》,@皈音_

《從如懿傳的劇照開8,818古裝影視劇如何才能做得高級有逼格》,@傷心不好說位

《盤點甄嬛38款造型:從清純到腹黑 清透到濃炫》,南方都市報

花痴女王|文

喜歡文章的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糾正:之前有一張圖我說秦時麗人裡面的青銅器盔甲顏色太亮,不太像,有人指出銅器沒銹化之前就是金閃閃的,這個應該沒有問題,我就刪掉那張圖,謝謝指正。


(最近更新12月6日20:55)


不請自來,非專業人士,談談淺薄見解。雖有個人吐槽,力求客觀,懇請指教探討,隨時修改。

題主所認為的「槽點」,是相對於觀者而言,兩位導演也說了,都是無奈。這些無奈,在任何年代、任何方面的任何題材影視作品上都有體現,不過在古裝片里明顯且集中罷了。

影響影視作品服裝的因素,從作品延伸開去,有:源(製作,設計方面);載體(設定,方面);受眾(審查,觀者方面)。從表現動機分析,這三環當中的每一環都得對古裝服化道的「真」「善」「美」有近似的定義,否則在不同語境下完全無法討論。除此以外還有資本(服裝公司,投資方)參與博弈,還有群眾選擇推波助瀾。然而你看到的古裝服設有多一言難盡,就說明在所有人當中統一定義有多難。服設難,難於上青天。


一、真(關鍵詞:刻板印象,時代潮流,服制體系)

這可能是題主最想吐槽的方面:服設和歷史嚴重不符。這其中又有兩點:服飾史和服制體系。

快問快答:問唐朝服飾,你想到的是什麼?問宋朝服飾,你想到的是什麼?

十有八九,你的腦海里會勾勒出薄透艷麗和秀雅保守兩副截然不同的圖畫。然而:

(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右側婦人衣著顛覆你對宋代的保守印象)

很可惜,認真研究過服飾變遷,才會發現通識教科書里的刻板描述大多是以偏概全。服飾史的刻板印象影響之廣,不管是普通觀眾還是有過略為研究的愛好者,大多是五十步笑百步。

從源頭說起:美指、視覺、服設名號很多,每個人對時代題材的把握都至關重要。他們的問題在於對於服飾史的潮流變化理解偏差。正確的標杆並不是朝代,最低也要用年份。用上面唐宋的例子可能不夠好,這麼說更直白:2016與1956的風貌尚且不同;而歷史朝代短則七八十年,長則三五百年,其間服飾源流又怎是一種服制能概括的呢?現代時尚日新月異,我們怎能要求古人用上百年的時間保有完全一致且不變化的審美呢?

題主提到的某妃傳,錯誤之一在於誤用了晚明的豎領,移花接木到了明代中期的故事上。時間跨度達一兩百年的大雜燴,和《甄嬛傳》一樣——僅僅勝在態度比較認真。不過,某妃傳也曾傳出抄襲漢服商家的說法,可見製作者是為了市場才做出態度。

(與談允賢同時期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當時還是流行短衣長裙和交領。某妃傳豎領定妝照深入人心,殺流量不放圖)

錯誤之二,如題主所言,某妃傳的拼接馬面裙版型不僅不符合史實,連形似都談不上,別說剪裁結構了。這點和某位郭姓服裝設計師如出一轍。換言之,現在做影視服設的不少人幾乎毫無服飾史知識。只能說電影從業者也都還是普通人,積澱不夠,靠臆想為生;有自身局限,對服設只能望洋興嘆。

其實不是資料不夠,只是沒有認真去找去想,或者沒有機會,也就是李導說的「無要求」。服設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大概的輪廓,描摹出「古」的感覺,就夠了。這麼做無可指摘,但是效果往往是千奇百怪。形象上,他們的要求是只要能區別出清代、非清代即可。他們只是為古而古,根本沒有對古的要求。這一點,不僅服化道,就連能嚴格恪守歷史背景的劇本都很少。有名的如電影《趙氏孤兒》開篇出現的麵條,普遍一些的如初唐出現的泡茶(陸羽很冤),清代太監手裡的拂塵……此類闕誤多如牛毛。

實際上,問題仍然可以拋回給市場,即大多數人的認知和選擇。現代中國經受了西化的衝擊,卻又無法真正西化;有破四舊的決心,卻摧毀了服制體系(歐美日韓從未有過的斷代)。我們的詞典里已沒有朝服、吉服、常服、便服,連簡單一些的晚禮服,也是那樣陌生。現代服裝尚且如此,古代的那些,有多少觀眾分得清楚?

簡單來說,一部分從業者的心態就是,「作為觀眾你一定感受不到有什麼區別,那我們為什麼還花那麼大價錢去做服裝!」一部分則是:「我做了,但我改變不了,我無能為力。」普通人對中國服飾史/服制體系的了解,多來自貧瘠且良莠不齊的圖像資料,取自並不專業的媒體。大眾滿足於以偏概全的刻板描述(多了記不住),更何況大多數觀眾愛看的並不是考古報告,而要麼是戲文里的帝王將相,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當中難免會有龍傲天一樣的狂拽酷炫形象;要麼是小說里的才子佳人,霸道皇帝愛上我,有顏有錢衣著任性。每個觀眾的選擇,都反映出自己的渴望。生活里有的,你不會去影視劇里找;生活里沒有的,偏偏不包括實事求是,只好意淫。

如果情況真有題主描述得那麼糟糕,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幫凶。

身為服飾史愛好者,很無能為力,也很理解每一個人的難處。服飾史是個很難梳理清楚的學科,我在目前狀況傾向於體諒從業者的難處(歡樂吐槽不算此列),並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然而,服設換任何一個人來,結果很可能都是一樣的。在此對仍然有所追求的從業者,表示敬意。


二、善(關鍵詞:教化,臉譜)

這一部分著重闡述「為古而古」的文化成因。不單單拘泥於戲劇的符號意義,也順便探討服設對人物、劇情貼合的要求。

自人類有戲劇以來,觀眾趨向的都是簡單、臉譜化、有代表性的符號。從古希臘劇院,到西藏儺戲,到京劇臉譜,古今中西概莫能外。戲劇往往承擔著教化的責任,需要令白丁也能辨別善惡、分清黑白,直面道德直面人心。往細了說,戲劇人物的服裝就算無法讓人對此人的陣營、善惡一目了然,至少也要讓毫無生活經驗知道這人究竟是主角還是醬油,是皇帝還是農民。如果需要將這些細節表現在服裝材質、新舊程度上,對於時間金錢成本來說投入「貌似太多」,也很少有人注意——哪怕史實是,清代皇帝每天穿的還是各色便服,絕無電視劇里出現的日日夜夜黃袍加身模樣。就以清為例,每個人心目中,都有這樣的形象等式:皇帝=黃袍,太監=拂塵+吉服,皇后=佃子,貴妃=大拉翅,宮女=兩把頭……大臣往往也都只穿朝服。

從戲劇意義上講,這是將人物身份誇張化、特徵化,重要的是它所表達的形象,「細節都不重要」。這和「皇帝的金扁擔」類似,是我們對觸及不到的社會生活所進行的演繹和概括。

京劇中,藤條短纓,則為戰馬;一桌二椅,能成江湖。這種高度概括的意向,一方面是中國獨特的戲劇文化導致(古典西方戲劇,對布景要求更多),另一方面是因為原始戲劇的最初標的人群是目不識丁的普羅大眾。到了今天,全民教育的作用或許會令我們更加體會到人性的複雜,也更加不需要臉譜化的模式。這個風潮在現代劇中較易體現,古裝則難上加難。常年浸淫在抽象化的戲劇符號中,使我們忘了古人也有曾經具體的生活。

古裝片中,不少角色貌似常年只穿屈指可數的幾套戲裝,一半原因是上面提到的簡單臉譜化;另一半原因是,拍攝時受限於服設撥款、倉庫場地、演員偏好、裁縫工時、設計師費用等等一系列實踐問題,縱使製作者有心展現多樣的戲劇形象,往往也無力回天。

(繼續更新ing)


三、美(關鍵詞:傳統審美,理解分歧,東亞文化圈)

  • 美學上,一邊是「傳統審美」概念的缺失,另一邊是對現代審美的折射與迎合。

中國的現代審美,絕不是向西方全盤學來的。歐美國家對於自己的歷史、服飾史,態度之端正、研究之透徹、投入之巨大,從《唐頓莊園》可見一斑。有朋友評論說不看好歐洲的中世紀古裝片,色彩灰暗不討喜——然而德國ZDF歷史劇《朝聖者》就是這麼一部既寫實又賺口碑的作品。同樣的,中國也有《大明劫》。這說明,無論東西方,實際上都對傳統審美有各自的定義

部分觀眾由於厭倦了現代快銷服裝產業,轉而對傳統審美抱有一廂情願的偏見:必須灰暗,必須淡雅;而這種想法,和「必須酷炫、必須閃瞎」有什麼實質上的區別呢?傳統審美,不在於灰暗的色調,不在於所謂飄逸的氣質,而在於符合劇情符合史實要求的獨樹一幟的嚮導性美學。鮮妍嬌嫩的桃紅柳綠可以美,古拙厚重的黑金亦可以美。——古人的審美,實際上千人千面,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現今的大眾審美,卻被我們貧乏的美學教育限制住了,導致逢艷色必稱丑,逢素色必稱奇,抑或反之。

為何不說是傳統審美的缺失,而是對概念的缺失?傳統審美沒有丟,我們丟掉的是對美的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美學不列入通識教育的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倫不類。

隨著時代進步,希望大眾的美學素養穩步提升,才能從積極意義帶動古裝片產業發展起來。

  • 導演、美指、視覺等人對該作品的不同理解會導致風格雜糅,甚至高開低走

自己導演過話劇的朋友可以體會到,讓所有人都對服化道滿意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分工,各人自掃門前雪;但是大家水平良莠不齊,製作水平與審美差異必然遠隔霄壤。反例之一,就是題主提到的某妃傳。仔細對比過各女性角色的服裝配色,會發現不同的設計師對於角色塑造、舞台效果等等美學元素的把握,有著極大的差距,乃至於畫面不協調。不過,風格雜糅恐怕不是最大的憾事,而是高開低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原本設定高大上,然而一個接一個的討論會議輪番轟炸後,與投資方交涉周旋完……主創們真的還能保留一些純粹的美學理念嗎?這一點,無法苛責,亦只能體諒主創不易。

做到風格統一,水平相稱的如民國劇《紅色》。製片工作室是少有的導演、視覺、編劇三位一體形式,能使作品整體風格盡量處在掌控之中。不談考據,只談質量,也比最近大熱的某偶像民國劇好太多。

  • 來自周圍地區的審美影響。年代遠的如港台,近的如日韓。兩岸三地交流愈多,審美愈接近;而我國古裝片對日韓的簡單複製粘貼,也多出於「我是你祖宗」這種傲慢與偏見。

以冠發為例:港台古裝片進入內地以前,內地的古裝片實際上是《筆中情》《唐明皇》這種畫風的,並不考據,但至少是正劇腔調。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所有人突然都披髮了,都長成了霹靂布袋戲的樣子。再後來,突然又用上了現代髮型……
後來的後來,漢朝女子梳起了日本平安朝的長髮,明代閨秀戴上了來自韓國的髮帶和簪子……啊,那就是你們想像中的盛世,不是嗎……

  • 舞台/攝像視覺效果和有限的資金使得製作人必須捨棄服裝質量,所以觀者感覺廉價。

戲裝實際上是一種消耗品,和我們的日常服裝有非常明確的不同用途。雨雪泥濘,戰爭打鬥,茶酒血液,都會對戲服狀態造成影響。所以,不少影視劇會為重要角色的同一套服裝準備大量備份。而這對資金、呈現效果都有較高的要求。隨便一點的劇組就糊弄過去了,拍完戲,戲裝根本沒法看;較真的,去定製、去請顧問。不過,這些定製和顧問的水準,就另當別論了。
另外,為什麼不少古裝劇一片金光燦燦,或者鮮艷的刺眼?不止有美學原因,更是拍攝需求。有過舞台經驗,或者至少在強光下自拍過的朋友會明白,淡妝在鏡頭中宛如素顏,濃妝看起來像裸妝,而鏡頭中的濃妝,往往下台以後成了妖魔鬼怪(君不見每年六一被聯歡會禍害的小學生們)。為了在鏡頭中展現出充分的質感和色彩,再考慮到成本,也只好用這些詭異的布料和配色了。從反饋來看,很多觀眾並不買賬,過猶不及,希望從業者能好好把握這個度。

四、黑洞篇

包括投資方,服裝贊助,戲裝定製,等等等等。涉及資本,必然是個巨巨巨巨大的黑洞,影響至關重要,有時可起死回生,有時可一擊斃命。變數太大,不敢一概而論,但既然是商業,大多投資者對真善美的要求必然還是服從於市場,什麼賺錢投什麼。至於如果沒有資金,那就等於一切美好的服化道願景都建立在空中樓閣上——全是空談。

另外,橫店圈雖小,五臟俱全,是整個圈的縮影。資本和關係的力量不言而喻。重要人物的喜好也可以牽動古裝片生死。與大佬周旋、搏投資搏立項搏上映,都會花出相當的精力財力。最先被犧牲的,只有服化道了。這方面言盡於此。

最後,一點個人吐槽。

1)《琅琊榜》絕不是考據標杆。一口鐘造型的斗篷,清代繪畫中出現比較多,實際穿著……連最愛斗篷的常凱申都沒這樣穿,前面不拉攏,既薄且不擋風,凍死人不償命。

2)感謝楊導的回答,但私有一處關於《聶隱娘》的異見。該片美指為了重現唐代生活,去日本借鑒、去西域取經。「文化冰箱論」折騰多年,爭議甚囂塵上,原以為該片能不落窠臼,可惜……個人很喜歡侯導的美學,不過,較真地史實角度說,電影中場景比道具好,道具比造型好。場景可以和張震顏值媲美,遺憾,仍然不算考據。

3)純服裝角度講:一些好導演的特色是讓人矚目地注意到服化道的長處,另一些好導演的特色則是讓人幾乎遺忘服化道的短處……

4)部分漢服商家對於古裝片,才是真正的五十步笑百步。明明都是商品,有些還是不合格的商品,怎麼還搞出鄙視鏈來了呢?

5)曾經中二時期也曾為漢服之名義憤填膺。隨著讀書漸多,越覺得服飾史和服制史本身就是有趣的存在,越覺得當初圈內粗暴的形制分類有其時代局限,在今天並不可取。題主的每一句話,都像讓我看到了七年前的自己,有些會心一笑,也有些希望題主將來能用自己的閱歷和思考來解釋。願盡綿薄之力助之。

6)有關服飾史,向入門的朋友推薦兩位博主:洛梅笙,春梅狐狸。


——————————————時差黨,忙死線中,持續更新。

——————————————還剩最後一小段,先跑去吃個午飯,晚上回來繼續寫……


我們先來感受一下曾經的天朝審美

不管是武俠劇還是宮廷劇
以前的古裝劇在演技在線的基礎上
都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張張絕美的臉龐
她們不單單是披上一件古代的衣服 化上古典妝這麼簡單
更重要的是用演技將自身和角色融為一體
在鏡頭面前宛若就是一個古代人
舉手投足都散發著古典氣質和風采
讓觀眾在觀劇的同時不會齣戲現在的大多數古裝劇
不知是導演對獨特審美的堅持
還是造型師的不重視
又或是演員們敷衍的表演
總之從妝容到服裝再到角色本身都是滿滿的違和感
現在的國劇 披著華麗製作的外表
賺取著高額的廣告費
為觀眾呈現出較為舒適的觀劇效果就這麼難嗎?


先放個彩蛋,猜猜看這部電視劇的時代背景是哪個朝代的(答案在最後揭曉):

拍電視劇涉及到一個成本問題,如果追求服裝場景道具的寫實,就要聘請比較專業的顧問,花費就會比較高,定製寫實服裝的成本也比租已有的影樓服裝要高
而觀眾里懂行的畢竟少,多數觀眾還是沖著明星、劇情等來的,華麗但不靠譜的服裝更能吸引眼球
【歷史劇】貞觀之治和貞觀長歌的比較_影視劇大全吧_百度貼吧
網友寫過《貞觀之治》與《貞觀長歌》的比較,前者的場景服裝道具相當靠譜,而後者就比較那啥,但後者的名氣貌似還是比前者響
最後說說上面那個彩蛋的答案:《民國恩仇錄》
民國恩仇錄_百度百科
說的是民國時期的故事,嘿嘿


因為真正喜歡服飾的
1.開始了解以後,就發現服飾史斷片嚴重,轉而去研究服飾史了,研究的有成果了,有知識儲備了,就是我們所說的服飾史大大們。(這類人是少數中的少數 她們最有資格)
2.我們這種喜歡,但只看服飾史大大們研究成果的,每天都覺得自己知道的好少 (個人小日常:「原來這是錯的,原來是這樣啊。」)

真正的喜歡是尊重。
服飾史大大們、不會願意聽命於劇組,做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就硬拉著我們這些半吊子不到的,也不會弄出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但我們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會去做影視劇服飾,覺得自己不夠格。

那剩下的 當然就是那些。。。
對服飾史不咋了解。。。
但敢瞎做的。。。


說到底還是成本原因。

看王晶的家嚴 王天林寫的關於 永華的回憶:

說 ,永華上來 ,別的沒拍。

拍了 三部不同時代的 巨制。

國魂、 清宮秘史 、大涼山恩仇記,

三個時代,行頭都不一樣。

等於三個不同風格,都是新的。

而且完全不通用!

拍完了只能存在倉庫里。。。。

完全沒有考慮成本。

和 後來的SB 給楚原的楓葉反覆使用,

完全不一樣。


不請自來

現在連很多著名漢服商家都在追求仙仙仙萌萌萌軟軟軟,繡花恨不得修滿整件衣服才好,留白是啥又不能賣錢,你還要求啥電視劇啊
只要萌只要可愛只要看上去像上天入地的小仙女,哪怕質量還不如盜版商家也總有大把的人買賬(圈內人應該都知道這個質量問題指哪家),還有憑藉個網紅名氣就把普通衣服買成10倍價錢的(也應該知道我在說誰),照樣大批粉絲買單賺得盆滿缽滿的。比起好好做質量版型還被人沒事挑個刺兒,不小心有疏忽還要被人掛(比如老牌商家重回漢唐),費心費力不討好,當然做那些符合「大眾」審美的衣服豈不是美滋滋~(這裡需要手動滑稽)
你看人家wuli嬌嬌的羽織(劃掉)織羽集也不就是好棒棒,只要軟萌就好了嘛要什麼「漢」元素啊管什麼抄襲不抄襲啊真是~(再次手動滑稽)

所以要古裝電視劇的漢服做成正規形制,得讓漢服本身最為經典的那一部分讓大眾知曉,並不是單純一個仙字就代表漢服。但這,真是任重而道遠。


「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可能大家都無要求


以前的經典,衣服做的還都很走心的。
最近重溫《鐵齒銅牙紀曉嵐》,發幾張劇照你們看看。

清朝一品大員,衣服前的補子是仙鶴。
禮帽(也叫頂帶花翎)上的寶石,是一品的紅寶石。
領衣。雲肩(也叫披領)。
都設計的無可挑剔呀。

聽說國立老師第一部那支煙桿很難抽。老戲骨就是敬業。

看到底下評論了,我不是研究清飾的,但是上面這張,老紀的帽子確實是官帽。官帽配官服,沒不對呀。

有圖有真相,博物館總不會騙人吧。

頂多就是老紀的帽子長的美點唄~

注意看和寶寶頭上的帽子。每次黃三爺要微服私訪,讓和珅偽裝下,他就會頂個士庶帶的瓜皮帽。這是他裝成一倒開水的,幫皇上撩妹,所以帽檐上沒帽准(也就是一塊類似玉的東西,和二頭上老頂個彌勒佛)。他們仨都是在裝體力勞動者。著短衣長褲。

和二帽子上的彌勒佛像如下(去B站截了個圖)

看這翡翠扳指,和寶寶就是有錢。

諸如此類細節還很多。比如和珅家富,冬天的上朝帽子,就此老紀的大一圈,都快趕上皇上了。

冬天戴的冬冠(暖帽),用薰貂和黑狐皮製成。

如下。

再放幾張關於帽子的對比,誰窮誰富一看便知。

這是老紀,沒戴帽子。

看和二,戴個毛絨帽子。

下圖,是老紀和二聯手斗皇上,都稱病告職。重點是看他倆胸前掛的珠子——朝珠。

顏色搭配也特有意思,老紀紅,和二綠。

他倆被連降三級,但還是可以掛朝珠。朝珠的要求是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


目前為止《女醫明妃傳》相對來說是還原漢服最準確的明朝戲,不過就是色調有點問題,太鮮艷了,有點不真實,也可能是材料問題,用全棉的可能會好點。


講真,題主還想著能還原下歷史,這條件太苛刻了,因為能做到還原歷史,考究服飾屈指可數。

題主提出的例子按照題主自己的要求,那屬於反面教材。

我現在就一個要求。

咱不辣眼睛行嗎?

不求你回歸某朝某代,服飾器皿還原八九。

咱別拿影樓裝就行,真的。

琅琊榜和甄嬛那種知足了,真的。

現在看古裝劇,一個個假睫毛,韓平眉,重眼影,粗眼線,熒光色。

服裝提都不想提,真是想怎麼穿怎麼穿。

還有民國劇,我的娘,一點兒質感的都沒有。

打開電視就跟看影樓廣告一樣。


預算一千萬,請小鮮肉過來露個臉拿走800萬。
剩下的這點錢發盒飯加個蛋還得考慮考慮,你還跟我說衣服還原度?


不請自來,我喜歡漢服,但是普遍感覺周圍的人對漢服的外觀存在一些誤解,他們認為中國古代的衣服就得是仙氣飄飄的,這讓我很無語。記得《女醫明妃傳》(明制漢服還原度較好)播出的時候,我同學居然對我說,這衣服醜死了,看著一點都不飄逸……小時候看《漢武大帝》(服飾雖說不完全符合史實,但還原度也很高了)大家也普遍認為服裝和妝容沒有《大漢天子》好看。白紗,飄逸,披髮彷彿成了中國古代服化道的固定印象,可現實是中國古代的服飾顏色是很豐富的,出土的髮飾文物也是很精美甚至現代人看來也會很誇張的。同時劃重點:尤其不能接受左衽!!!

我曾經讓同學看過真正的鳳冠霞帔,但沒幾個人能欣賞的了。電視劇電影是要賺錢的,而世人大多被所謂「古風」洗腦,就算真的用漢服漢妝(尤其晚唐女子妝容)來拍,怕是觀眾也會無法接受。畢竟觀眾是「上帝」,惹不起。

還有就是,神話電影的服化道也成了重災區。思維太局限了。《山鬼》中對神女的描寫是「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辟荔兮帶女蘿」,「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很明顯,神女應與自然貼合,自然是什麼?是藤蔓繞身,鮮花覆體,猛獸隨行。不管怎樣絕不是白衣飄飄……即使是道士修仙也沒有過白衣飄飄啊。老西遊記中即使是廣寒宮嫦娥仙子也是雲鬢高聳,身著霞衣的。神話世界,光怪陸離才是所要追求的。


感覺題主問錯了問題。
為什麼電視劇古裝還原得差?首先,影視劇主創的目的本來就不是「還原」古裝,而是拍出好看的作品。好看的定義在服裝方面的體現,必然是為劇情人物故事服務的,不是為了考據而存在。展現給現代觀眾看的影視劇,必然要一定程度迎合現代觀眾的審美情趣和認知,哪怕它們與史實相去甚遠。所以,造型師服裝師的工作,本來就是不「還原」古裝,是創作古裝。

其次,服飾史的愛好者和研究者也當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影視劇的賣點(selling point)和目標觀眾。服裝造型是影視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可能成為宣傳熱點之一,但絕不是首要的。同時,出品方多數情況下並不想要正好搔到服飾專家的癢處,也並沒有滿足這一人群的目標。所以你們的求全責備,你們厭惡的點,某個領口袖口的細節穿越了幾十年提前出現這方面的問題,人家本就不在乎,普通觀眾也不在乎。

但是,這些理由並不是在為許多粗製濫造的古裝劇開脫。像歷史小說一樣,古裝造型的創作,必然脫胎於真實的歷史狀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些對服飾史十分外行的觀眾,也知道清朝戲男角色留辮子,女性穿戴旗頭花盆底;也知道唐朝女性衣著可以輕薄熱情而明代背景下則相對死板得多;更會在各種「妖艷賤貨」的現代造型出現的時候大皺眉頭,因為實在太扯淡。而這個程度的把握,一方面基於主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基於出品方的態度。哪怕教育觀眾或普及服飾史知識並不是追求目標,對觀眾負責並且對品質有追求的主創團隊,在服裝造型的創作上,如果不是為了特定目的,絕不應該對史實毫無顧忌。想要反映某個年代的生活與故事,創造儘可能逼真的環境是一種重要手段。為了更好地輔助劇情和人物的表達、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接受,而在史實基礎上進行創作,和對此毫無顧忌,則完全是兩回事。很不幸,國產古裝戲中,屬於後者的不少。


回到題主的問題。近些年國內觀眾對古裝影視劇服裝方面的關注有所提高,而且不乏愛好者和業餘研究者的著力批評。我覺得這個現象也可一分為二來看待。如果是對於毫無顧忌型劇組的大力批判,個人非常歡迎。我們的觀眾怎麼就不值得被認真對待不值得被呈現有誠意的作品了?如果這些批評能導致足夠的市場壓力,從而在這方面進行糾正,那簡直太好了。另一方面,題主描述的這個問題(這劇沒看過可能理解錯,但以往也見過類似情況)似乎是在說該劇的服裝造型已經看得出相當誠意,而某些細節與史實仍然不符。個人以為這種求全責備就十分不必要,而且是在自尋煩惱。就像我在第一二節說的,這種專家眼中所謂十分嚴重的事實性謬誤,在影視劇創作的框架內進行討論,時常並不成為問題,而且有可能是刻意為之。那麼仍然為之氣憤,說難聽點,有中二之嫌。


以上。(個人看法,歡迎討論,拒絕拍磚)

PS. 答完發現之前漏看了題主最後幾句話,關於日韓劇對比什麼的,而且感覺審題也有些微偏差,囧… 然而先這樣吧,個人態度已經表達,其他討論有待補充。


完全還原有難度
第一不好看
第二不好買


第一,這些電視劇服裝費用一般比較低,都是找影視城或者工作室租的,一套衣服反覆利用,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宮女裝,被用到《刀劍笑》的娼女身上。這種情況下,劇組自然不能為影視作品「量身定做」戲服,所以出現以上問題。
就算經費尚可,但是要照顧到皇親國戚到路人甲的穿著,也是相當頭疼的事。
第二,影視劇本身無明顯時代背景,比如很多武俠劇搞笑劇。
第三,造型師歷史知識欠缺,或者劇組不請歷史顧問。而且每個朝代的不同時間段的潮流是不同的,不能一招鮮,吃遍天,哪怕你形制是對的。
第四,觀眾水平太低,你搞出一套極其符合的可能會欣賞不來,不符合市場需求。


大部分觀眾的審美觀就是這樣的,現代人的審美跟古人不一樣。要是把清朝小腳,日本黑牙,還有真實的古代平民服裝弄出來的話,估計觀眾的隔夜飯都得吐出來。


古裝劇,古裝劇,就是古代時裝劇(dogeface),根據古代衣裝重新設計的時裝劇,不是歷史劇,更不是紀錄片,你不能要求他們去盡歷史學家和漢服愛好者們的義務啊。再者說,大小細節都要考究?那最好讓演員全部講古漢語,才是真古風,否則就是扯犢子。
影視劇講究的應該是藝術質感,而非完美還原。儘管如此,像現今《琅琊榜》和什麼《女醫明妃傳》這類古裝劇在質感表現方面非常差勁,也可能現在大伙兒審美就這樣,那我也沒轍(攤)


因為導演編劇根本不尊重歷史,拍自己的歷史沒有那種承重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陳游標帶 30 萬元在災區發錢的行為?
台灣人對大陸(人)有哪些誤會或偏見?
中國是否是犯罪率較低的國家?
中國大城市有沒有暴力頻發、毒品猖獗的「貧民窟」?
如何看待李佳佳的文章《中國社會的「反政治正確」》?

TAG:影視 | 中國 | 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