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歷史上的一些有實權天皇和有實力的大名會剃度當和尚呢?
比如白河法皇、武田信玄這些。他們當和尚不用受戒么?因為感覺他們也是酒肉照吃、女人照愛,而且對權力的控制也絲毫不鬆懈,那他們當和尚究竟有什麼目的,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呢?而且就是這種形式上的出家,大臣、家臣和民眾就買帳?
就平安時代的法皇現象,其實是為了避開既有的國家機器,達成院政,從而在實質上控制時局。出家在這裡僅僅是一個手段。佛教確實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名義,但不是實質的原因。尤其是樓主的問題特別提到有實權的天皇。這個與趙武靈王主動傳位給太子,自己作為主父是一樣的事情。只不過日本的情況特殊些。就是退位為太上皇后,往往沒幾年天皇又要退位,成為新的太上皇,而原來的太上皇往往就選擇出家為法皇。或者乾脆直接從天皇的位置上出家為法皇。這樣的話,退位或者出家後就能有自己的稱號,所謂的「XX院」,然後用這個稱號重新設置機構。就能有理由踢開天皇身邊的國家機器,重新開始所謂的院政。 更常見的,則是天皇的繼承要照顧各個支系的利益,所以要在支系之間進行養子過繼,讓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繼承自己的皇位。然後準備讓自己的孩子在即位者之後再繼續即位。這樣的話,往往退位的上皇和法皇之間也不是一個派系的,矛盾還很深。經常兵戎相見。所以更是要吧自己的院政當做事業來經營。
具體的說,就是平安時代天皇漸漸受到攝關政治的拘束,而平安後期武士抬頭,漸漸的原來的律令時代的政治秩序很難繼續維持了。 一方面佔據攝關地位的藤原氏肯定對天皇的皇權是威脅,因為日本的官位是要看門第的。高層官位的候選人只有那幾個家族。如果要用正式的政府機構治國,是無法避開這些家族的。其次,能真正把握時局越來越依靠武士階級,特別是與地方上的地頭有聯繫,能從治安到作戰一攬子解決的武士。尤其是平安後期,只有真正依靠武士的力量才能在鬥爭中獲勝。比如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由於天皇周圍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天皇登基後,如果能掌握到實權,都要想辦法保證自己的孩子能即位,而不是其他支系的皇族入繼大統。所以都會主動退位為太上皇,讓自己的孩子(往往未成年)即位為天皇,自己則在幕後掌握實權。因為退位後可以開設院政,也就是自己重新組織一套班子,好比日後將軍的幕府。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避開外戚和貴族的影響,尤其是藤原氏。並且可以隨意的使用武士。
在滿足他們能夠踢開藤原氏霸佔的國家政權,另闢蹊徑的開展院政的前提下,用宗教來做理由和提振士氣自然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佛教的信仰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次要的和輔助的。如果當時日本的主流宗教是其他的,他們肯定也獻身另外的宗教。這個從日後日本武者時代到來後的歷史也能體現出來。當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天皇和貴族漸漸成了配角。一開始還能支配西國,後來變成完全儀式存在。應仁之亂後乾脆生計都成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天皇反而不出家了。按說亂世更應該看破紅塵呀。而且不斷的有天皇在這些時代通過文藝作品表達自己對現實的厭棄和對佛教極樂世界的嚮往。但是無論怎麼嚮往,就是不出家。日本歷史上有21位法皇,大部分都在平安時代。後來在鎌倉時代因為守貞親王的緣故日本皇室二統相爭,又出了幾位上皇和法皇,但是等到在南北朝時代後花園法皇之後,天皇徹底在政治鬥爭中出局,不過也徹底沒有人再出家了。一直等到江戶時代才有後水尾天皇和靈元天皇出家成為法皇。這個不就說明問題了么。
不過他們正是因為過度依賴武士,並且故意以供養上皇、法皇為理由把國家機構管轄下的莊園(換句話說是藤原氏能通過國家機器控制的莊園)劃分出來交給上皇或者法皇自己私人機構來管理,所謂的「院領」。不向國家交稅服役。這樣反而導致國家機器萎縮不振,完全要依靠地頭武士來負責從行政到治安的幾乎每一個方面。這樣又導致日後日本進入了武家時代,天皇和貴族完全成了旁觀者,這個也算是歷史的弔詭。看了下現在(2017.2.1)的答案,感覺不少人存在幾個誤區,就是把上皇出家和開設院政聯繫在一起,然後把「院政」視為皇室意圖從藤原氏手中奪權的象徵,同時又把「院政」和當時的既存的國家政務運作體系割裂開來。
--------------
為方便敘述,除解釋概念之外,下文將所有的太上天皇、太上法皇統稱為「上皇」。
--------------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上皇出家和開設院政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繫。
我的觀點是不存在必然聯繫。從性質來看,天皇、上皇、法皇三種稱呼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按照《令集解》的說明,這三種都是對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稱呼,天皇和上皇之間可能還存在是否執政的差別,但上皇和法皇之間是確實是沒有本質性的區別的:不掌握實權的上皇,即便出了家成為了法皇,也不會掌握實權;已經掌握實權的上皇,他手中的權力不因其是否出家而發生轉移。
舉個例子,比如著名的白河上皇。白河天皇於1086年退位為上皇,讓年僅8歲的兒子實仁親王即位為天皇(即堀河天皇)。由於堀河天皇的生母早在幾年前便已去世,此前長期霸佔外戚之位的藤原氏非但喪失了外戚的地位,還遭遇了一些重大的打擊,使得白河上皇得以以堀河天皇監護人的身份掌握政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院政」。在實行院政10年之後的1096年,白河上皇方才出家。可見,在被認為是院政肇始者的白河上皇的例子上,出家也不與院政存在必然的聯繫。
--------------
第二個問題,「院政」是否是皇室從藤原氏手中奪權的象徵。
我的觀點是否定的。我們首先應當意識到的是,藤原氏——特別是藤原攝關家——長期把持朝政,形成後世所謂的「攝關政治」,這在當時是不存在任何制度上的保障的。藤原攝關家所依靠的是兩點:1、通過與皇室聯姻壟斷外戚地位;2、強而有力的族長憑藉外戚地位干預天皇的廢立。實際上我們很容易發現,壟斷外戚地位是一切的基礎。不管是攝關政治也好院政也罷,我的一貫主張是在平安時代中後期,只有與天皇保持血統上的穩定聯繫者方能獲得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因此一旦藤原攝關家喪失了外戚地位,那麼攝關政治的消亡只是時間問題。
藤原攝關家從公元10世紀開始就一直牢牢地掌握著外戚地位,在盛極一時的藤原道長時期,甚至一門出了三位皇后。但是古語也說過「盛極必衰」,當時的公卿日記《小右記》里就明確記載道,藤原道長的女兒藤原妍子與三條天皇之間只育有一女,藤原道長對此大為光火。藤原攝關家的族女與天皇生不齣兒子倒還好,大不了多生就是,更慘的是到了藤原道長的兒子藤原賴通、教通兄弟這一輩,就基本生不出女兒了,更更慘的是這兩兄弟都把僅有的女兒嫁給了後冷泉天皇,結果還沒來得及給後冷泉生個兒子,後冷泉就駕鶴西歸了。攤上這樣的背運我只能說找誰說理去嘛。
由於缺乏帶有藤原攝關家血脈的皇族男嗣可供賴通、教通兄弟擁立,這兩位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後冷泉的異母弟、沒有藤原攝關家外戚的尊仁親王即位,即後三條天皇,也就是白河上皇的父親。後三條的母親禎子內親王即是上文所說讓藤原道長不滿的三條天皇之女,加之三條天皇本身與藤原攝關家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三條天皇之子、禎子內親王的哥哥敦明親王又因藤原道長的打壓而無法繼承皇位。從血統上可以看出,後三條自出生開始,身體里就流著反攝關家的血液。也是因為這一點,藤原賴通在後三條被立為太子的時候遲遲不願將象徵太子身份的壺切御劍交給他。
上面啰啰嗦嗦講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說明一點,即喪失了外戚地位的藤原攝關家,不可能再作為實際掌權者而存在了。而讓藤原攝關家處境雪上加霜的是,此後的藤原攝關家內部還屢次出現了兄弟內訌,給了天皇插手藤原氏家族事務的機會。
藤原賴通、教通兄弟二人的裂隙初現於將族女嫁於後冷泉天皇一事上。身為弟弟的藤原教通搶先一步將女兒嫁給了後冷泉天皇,並且生出了一名皇子。儘管這名皇子很快就夭折了,但也讓哥哥藤原賴通十分不爽,於是他也抓緊時間將女兒嫁給了後冷泉,但如上文所述,二者並未生出皇子。後三條天皇即位之後,素與後三條關係不佳的賴通主動辭去了關白之位前往宇治隱居。賴通本想讓自己的兒子藤原師實繼承自己的地位,卻遭到了自己的姐姐上東門院的阻撓,被迫將關白之位讓給了弟弟教通,但同時要求教通在退隱之後務必要將關白之位讓給自己的兒子師實。但是教通屢次借口推脫說關白之職不能因自己的個人意願私相授受而不肯出讓,因此賴通直到去世也沒能看到自己的兒子當上關白。此時已經是白河天皇治世了。
藤原教通和他哥哥一樣,也希望由自己的兒子藤原信長繼承關白之位,但是藤原師實憑藉自己的養女是白河天皇愛妾這一層關係,成功地通過養女向白河天皇求得了由自己出任關白的許可。這看似是個很普通的兄弟相爭的故事,但在當時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因為自攝關政治以來,藤原攝關家的家族領袖,也就是出任關白/攝政的人,從來都是家族內部決定的,天皇/上皇都不曾有過干涉,而白河天皇指示藤原師實出任關白,實際上就是干涉了藤原攝關家家族內部的人事安排,這意味著天皇與藤原攝關家之間的權力對比發生了變化,權力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天皇這一側傾斜了。
總的來說,藤原攝關家外戚地位的喪失給了天皇插手藤原攝關家內部事務的機會,而天皇對藤原攝關家內部事務的插手又反過來加劇了藤原攝關家的衰落,使得藤原攝關家在之後的院政時期成為了上皇的附屬。
除了藤原攝關家自身的變化之外,後三條天皇在位時期對藤原攝關家的打壓也是造成藤原攝關家衰落的重要原因,包括提拔中下層貴族參政、沒收藤原攝關家莊園等等,在此就不展開論述了。
因此,攝關政治,或者說藤原攝關家的衰落,這是在白河天皇退位開設院政之前就已經開始的無法逆轉的趨勢,與其說白河上皇開設院政將權力自藤原攝關家手中奪回,倒不如說藤原攝關家衰落在先,給了白河上皇開設院政的機會。
--------------
第三個問題,「院政」是否是對原先國政運作體系的摒棄。
我的觀點同樣是否定的。實際上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院廳政治論」本身就是個在日本歷史學界被批判了幾十年的過時觀點了。
「院廳政治論」認為天皇在退位後設置院廳,並將國家權力集中於斯。這種觀點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前的黑板勝美,他認為院廳政治就是對攝關時期的「政所政治」(政所就是藤原攝關家的家政機關)的延續,白河上皇設置院廳,並在其中親理萬機。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基於對史料的深度發掘而開始對「政所政治論」和「院廳政治論」進行猛烈的批判,其中的代表人物橋本義彥指出,不管是政所也好院廳也罷,均是家政機關,並不直接處理國家政務;今年來美川圭則進一步論證,攝關政治時期和院政時期,國家政務都是由原有的太政官系統運作。所以所謂院政是為了避開原有的國家機器這一說,已經是相當過時的觀點了。
--------------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日本歷史上的一些有實權天皇和有實力的大名會剃度當和尚呢?
我的看法:1、自己願意;2、可能存在效仿前人的心理。
--------------
一些補充:
1、關於寺社勢力。平安時代末期的寺社勢力確實非常大,但是尚不能與傳統的貴族勢力相比。平安時代末期頻繁出現的「嗷訴/強訴」,也就是僧人抬著神轎進京的暴力示威,並沒有對當時的政局產生重大影響,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向朝廷索取利益的手段,依靠的是貴族不願對神佛動粗的心理,而非自身在政治層面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看到,當時的暴力示威,往往在朝廷滿足了他們的訴求——更換僧正僧綱、要求某個莊園的所有權等——之後就心滿意足地回山了,這與後世寺社組織獨立的武裝力量、煽動信徒暴動,最終佔地為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在這樣的背景下,認為上皇出家是為了向寺社勢力妥協,我認為是說不通的。
2、關於平安時代末期上皇介入國政的方式。在平安時代末期,上皇的對政務的干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原有的律令時代以來的政務處理體系並未被推翻:上皇干政並非通過改變政務處理體系這樣的方式,而是以院廳為平台,與在院廳中任職的官員結成了類似中世的那種主從關係,進而通過這種主從關係控制官員來達到干政的目的。即便是在除目——決定官員任免的會議——這樣的場合,上皇也不會直接介入,而是通過「摺紙」這樣的方式向親信官員傳遞自己的意思以達成目的。天皇出家後稱法皇,開院政,這是為了規避律令制下藤原氏對政權的控制。
公家、武家出家沒什麼特別目的,本身就有這個信仰,出了家也不耽誤各項娛樂活動。最主要就是把家督之位趁著自己活著傳給想傳之人,並且利用自己的威望進行扶植。當然出家之後不一定要退位。前者平清盛,後者上杉謙信。另外,有些地區有很濃厚的某宗信仰,出家也是凝聚家臣控制領地的重要手段。
應該說當時佛教屬於一種宗教勢力了吧
織田信長不是還殺了比叡山的僧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嗎
他們當時要當和尚 應該說是利用佛教的勢力在拉攏天下 並且表達的是更多自己思想境界上的一種上達的宣告吧
你看某些天天綁炸彈拿ak的 頂著個什麼教徒帽子 沒人敢動他們
為了脫離既成體制,在體制外更加肆無忌憚地操控傀儡,同時也為了給繼承人更長的時間適應
簡單回答下我所知道的日本和尚和中國和尚的區別。
日本和尚並非像中國人對「和尚」的認知那樣,日本和尚是可以結婚生子,可以吃肉的。
起初佛教文化從中國傳入日本,也是一樣的有嚴格的戒律,和尚做法事也只是皇室和貴族人寵幸的事,後來逐漸流行至民間。天皇(我不記得是哪任天皇了)為了維護和尚的流傳發展,便頒布詔令許可和尚結婚生子,為了和尚能有生子的體能,所以允許和尚吃肉。在日本,和尚幾乎是一份世代流傳的職業。即如果你出生時你父親是和尚,那麼也就是說你出生就已經是和未來的和尚身份了。而且和尚並非是專職和尚,很多是有雙重身份的。
還有,日本和尚也並非中國和尚那樣必須剃成光頭。
一是為了表明我得到上天的支持吧。二是為了增加人望。三是因為戰敗,出家以表明自己無心再爭鬥,然後活下來。再有應該就是真的被佛家的智慧吸引了,並通過研究這個讓自己更智慧。而且反正出家了以後沒有多大的限制。
個人觀點
其實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能取得成功很大原因是運氣特別是德川家康可以活到那些有實力能與他抗衡的對手全都掛了再動手滅豐臣官二代,如果不是戰國第一將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在1573年率三萬五千軍隊上洛途中突然病逝和1578年有著戰國軍神之稱的上杉謙信突發腦逆血而死,我看日本的歷史就會改寫了,織德聯軍是他們的敗軍,只要聽聞對陣的是越後上杉軍就恐慌軍隊大亂不戰而敗,上杉謙信只想維持本來的格局沒有野心憑他的才能天下早就一統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阻止信玄擴張的戰爭中,川中島幾次之戰兩個對手都很敬佩對方都視對方唯一能匹敵的對手,在信玄死後謙信哭了三天三夜發誓今後不再與武田軍對陣,武田信玄1521生1573年亡家紋就是現在的日本國旗源氏後人原名武田晴信武田信繩長子陰謀流放了父親得任家督,謙信原名長尾景虎1530至1578越後守護代推翻哥哥長尾晴景而得,長尾為景之子,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家才改姓,實際上日本人是個亂倫國武士並不是個個效忠於主君大部分都是以下克上,真正的,切腹只有那些戰敗的大名比如信玄之子仁科聖信就是切腹後把自己的腸子甩到牆上去
- 純粹宗教信仰;
- 在政治鬥爭中落敗,被迫退位成為上皇並出家,釋放出再無野心並自保的信號;
- 增加威信,可以打著宗教旗號開展某些活動
另外,日本佛教僧侶本就大部分沒有酒戒、肉戒和色戒(這些幾乎都是中國佛教律宗的教條,在古代日本是沒有的),所以題目解釋里某些字句不成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