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大名著有沒有閱讀的必要?

閱讀四大名著對我們的幫助有哪些?
有沒有必要讓下一代閱讀?


與其說有沒有必要,倒不如問,你躲得開么?

先且不說每個暑假裡必見的《西遊記》,還有那《三國》《水滸》《紅樓夢》輪番佔據電視節目的收視時段。

你不管走到哪裡,看本書,聊個天,吹個牛,都會聽到草船借箭,李逵碰上李鬼,緊箍咒,劉姥姥進大觀園之類的俗語,除了總角之年的稚童,誰還會問,這是什麼意思呀?

孫悟空神通廣大,諸葛亮神機妙算,林沖蓋世英雄,林妹妹多愁善感。

他們,都栩栩如生,活在我們身邊,活在我們心裡,扎了根,沁入了魂。

正因為,你與我,對他們都如此熟悉,如此親切,我們才把彼此視為同胞,自認是中華民族的子孫,龍的傳人。

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並不僅僅是因為生活在共同的疆域,形成命運的共同體,還在於彼此共同所體會和傳承下來的文化。

四大名著並不僅僅是四本書,他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並且是最具有代表性和辨識度的一部分。


四大名著不是釘在牆上強迫別人看的,是口口相傳,看過都說好,吸引著人去看的。你覺得沒幫助,就不要讀咯,還有很多好書值得讀的。讀書圖個好玩,讓人覺得有趣就算是幫助了。讀得多了,各種各樣虛的、實的「幫助」就不經意的在各個地方冒出來了。讀書是路遙知馬力的事情,若抱著「求幫助」的心去讀,既浪費時間又無趣味,真的還不如擺攤賣幾串麻辣燙或學習一門計算機語言呢。


你若是有真 ? 讀書的心呢,免不了會被首先推薦名著。因為推薦其他的,多數會讓人走彎路,壞了品味。已經受夠了四大名著的話,當然有其他的書可以推薦。比如讀過這四本的,會舉出《金瓶梅》比《紅樓夢》,《封神榜》比《西遊記》,《隋唐演義》比《水滸傳》,《三國演義》太無敵,就不比了。到了現在,還有人拿《天香》比《紅樓夢》,拿《城邦暴力團》比《水滸傳》,這還只是純文學領域,其他領域拿這四個來比的就太多了。你看就算比,還是比這四本。你若沒讀過,被人牽鼻子走。

這四本書,已經奠成一種評價的基礎。讀它們,有點打底子的味道。讀過這四本的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暗語體系,甚至衍生到在一些社交場合下,不知道一點就無法對話的地步。只舉三國主題層出不窮的遊戲便知。

我們以前喜歡玩一個遊戲,在四大名著中挑出三個名字,找出規律填第四個。所謂「人以群分」,就是根據聽過、讀過、走過、想過等方式挑選自己的圈子。我喜歡跟讀過這些的一群人玩,玩得很開心,這就是名著對愛玩的我的幫助。如果你喜歡最小說,自然也能找到那樣一群人。

聽題:
徐庶之母、鴛鴦、花榮、


四大名著是渾然天成的一個系統,一點淺陋之見。

西遊記講的是修身,告訴你孫悟空是如何被這個世界所改變的,這是一部失敗的修身史。

紅樓夢講的是齊家,告訴你一個大家族是怎麼完蛋的,這是一部失敗的齊家史。

水滸傳講的是治國,告訴你一個政權是怎麼完蛋的,這是一部失敗的治國史。

三國演義講的是平天下,告訴你英雄們是怎樣懷著拯救帝國的夢想,在這個世界上被碰得頭破血流的,這是一部失敗的平天下史。

在四大名著中,去體會孫悟空的奮爭,不甘,和妥協,並且告誡自己,我不能這樣。去體會賈家的敗落,朽爛,告訴自己,我們家不能這樣,去體會宋江的妥協和梁山的凄涼結局,告訴自己,我們的公司,政權絕不能妥協,絕不能喪失建立之初的信念和信譽,去體會曹操和劉備的奮鬥和失敗,並告訴自己,我們的天下和民族不能這樣,他們曾經這樣過,拋棄了帝國的英雄,選擇了妥協和司馬氏,也接受了慘烈的教訓,我們未來最好不要這樣了。

這是中國人最完美的浪漫,在宿命中努力,冒著必死的炮火前進。

這是中國人最慘烈的過去,堅持自己,毀滅自己,堅持天下,毀滅天下。


這個問題我有興趣要講下。

四大名著由馮夢龍四大奇書小小修飾而來。原本沒有紅樓夢,有金瓶梅。

當時的書商廣傳這一概念,讓書好賣了很多,因此得到不斷強調和肯定。

馮夢龍其人,熱衷於傳奇小說,且是真正以市井人為讀者在寫小說。他的評定眼光,首先以通俗,情節精妙為主。人物活靈活現更不必說。至於爲什麽用《紅樓夢》代替了《金瓶梅》,後者的十八禁內容顯然不符合五四及之後當時公知們的訴求。而這四部書,他們爲什麽能在清末之後得到相當的宣傳?因為他們裡面的內容可以輕易解讀為:反特權,反政府,反剝削。而他們所代表的是民眾之聲,是普遍的趣味。

這五部書不好嗎?並沒有,他們是相當精彩的通俗文學。那他們是最精彩,無出其右的嗎?則未必。假如我把這個問題類比一下,大家就很容易有答案了。

如果一個人問,我很喜歡聽香港流行音樂,請問四大天王的歌值得聽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和題主所問的答案,如出一轍。


四大名著是渾然天成的一個系統,一點淺陋之見。

《西遊記》是東邪。旁門左道,三教九流。奇門遁甲奧妙無窮,五行幻化方死方生。草木魚蟲神仙精怪,長生不老白日飛升。五彩繽紛,猶似萬花筒;耳目不暇,端的神仙境。參不破諸法空相如去如來,看不穿四大皆空不垢不凈。縱使功德圓滿,實亦悲欣交集。

《紅樓夢》是西毒。因緣見性,因性生情。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你方爭執著金玉良緣、木石前盟;他早現出了中山狼象、前恩盡忘。享不盡的榮寵富貴,戒不斷的貪嗔痴妄,最後也不過是落得飛鳥投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三國演義》是南帝。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王圖霸業大浪淘沙。說甚轅門之外,射戟雄誇;展眼白門樓上,宮車晏駕。昨日四世三公,今成冢中枯骨;鄰家贅閹遺丑,緣何三分天下。正可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水滸傳》是北丐。本是一腔熱血,貨於趙官家;奈何命途蹇剝,污了清白身。從今後論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打貪官,懲惡霸;劫富濟貧,遠征方臘。聚義廳上,端的是義旗高舉;兄弟情上,為何卻爾虞我詐。草莽之身,難挽將頹大廈;江湖之遠,又有英雄淚灑。

看官卻道:金瓶梅呢?我能說是中神通嗎?前人有言:讀金瓶梅生悲憫心者,方是真菩薩。

民科一把,僅博一笑。以上


世上之書,只有可讀,沒有必讀。


當然有必要。讀書就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


人生要解決的,籠統言之,分為四大問題:一是生存問題,二是發展問題,三是情感問題,四是歸宿問題。


一、「成瓮吃酒,大塊吃肉」———《水滸傳》與人的生存問題


生存問題是人類最為基本的需要或者稱之為最低層次的需要。美國學者馬斯洛曾經把人的需要分為六個層次,其最為底層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


事實上,在一定意義上,生理需要中最本質部分就是生存需要。《水滸傳》是英雄的讚歌,書中描寫了眾多的英雄人物。而這些英雄人物的行為的背景或深層原因,多源於生存問題。

對照《水滸傳》中英雄們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出,許多英雄,正處於生存需要這個層次上。

有學者指出,「水滸好漢之所以上梁山和受招安的訴說在本質上就是關於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封建王朝的大文化處境中就是人們如何解決溫飽的生存問題和如何獲取功名、建功立業以實現人生價值的問題」。


事實上,生存的問題是《水滸傳》中英雄們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因此,造成了梁山好漢具有「重金銀的價值觀」。「因為它確確實實反映的是貧窮的社會底層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之時的一種生活嚮往,試想權貴富豪把山珍海味都吃膩味了怎麼會嚮往這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粗俗飲食方式呢?」

以生存狀態論,《水滸傳》的英雄可粗略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生命能否正常存在的英雄,其二是生存質量能否提高的英雄。處於第二個層次的英雄,在他們成為國家的罪人之後,也就與第一個層次的英雄沒有區別了:都面臨著一個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處於第三個層次的英雄,出身富貴,起初並不存在生存質量的問題,但是由於梁山泊通過各種非法手段的招攬,他們正常的生活被打斷,從而也不得不為生存而投身到梁山強盜團體之中。


處於第一個層次的英雄,有魯達、林沖、楊志、武松、石秀、解珍、解寶等多人。他們都是因為生存問題而被逼上梁山的。他們的生存,受到了政治領域的威脅,被迫逃亡而落草為寇。


處於第二個層次的英雄,有吳用、阮氏三雄等多人。他們生活在社會下層,而這種社會下層生活,他們不願意的。在此情況下,他們積极參与到非法的活動之中,最後參加到梁山隊伍上去。


處於第三個層次的英雄,有盧俊義、徐寧等一幫良民和政府的官員,本身並不存在生存的難題,卻是梁山好漢設計賺其上山,成了被迫為生存而奮鬥的草寇英雄。


生存問題,最基本的是吃喝的問題,這是最低的層次需求。吃喝的問題解決不了,其他問題也就不可能解決。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吃喝這種生存問題在多數英雄身上都表現得非常突出。施耐庵在吃喝上多著筆墨。所謂「成瓮吃酒,大塊吃肉」,正是《水滸傳》所體現的精神所在。《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多樂於過著「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瓮吃酒,大塊吃肉」(《水滸傳》第十五回)的生活,而很少考慮今後的日子。


對前途擔心者,唯宋江一人。


宋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故而一心想得到朝廷的招安,讓手下的兄弟們都取得一個封妻蔭子的好結局。當然,在宋江心中,能封妻蔭子者,僅
108 位好漢,其餘數千名下層的兄弟,只能取得一個合法生存的身份。李逵、武松等單身漢們,只想造反,只求暫時的痛快,卻不管今後的生活問題。原因在於,像他們這樣在梁山沒有家庭、沒有後代的英雄,是不去考慮未來前途問題的。


而這些人,在梁山108 位好漢之中,佔有絕對多的數量,可見,人生髮展問題,在《水滸傳》中並不佔有主導地位。


不過,宋江不只是讓
108 位兄弟都博得一個在邊疆上一刀一槍,建功立業後封妻蔭子。宋江之所以希望受到招安,主要考慮的是眾多小嘍羅的吃喝問題。試想,梁山附近的州郡的糧食,已被借了個遍,到以後這麼多的兵馬,靠什麼養活?當林沖入梁山時,梁山上的四位好漢,僅「聚集著七八百小嘍羅,打家劫舍」(水滸傳》第十一回)。這時候梁山人員的吃喝問題,並未顯得特別緊要。


而到了梁山英雄好漢全部會聚接受招安之時,人員大概已過十萬。這麼多的人要吃要喝,已絕非小事了。倘若官軍採取圍而不打的戰略,讓梁山無處籌糧,坐吃山空,就足以困死這十萬人馬。因此,山寨人馬的生存問題,成為擺在宋江面前的頭等要事。像李逵等人,根本不做吃喝的考慮,而只有宋江這樣的最高級領導,方才有此思考。

可見,吃喝問題,成為《水滸傳》最為重要的問題。大碗喝酒與大塊吃肉是《水滸傳》英雄飲食生活的一個重要體現。《水滸傳》全書的最後,是宋江喝下毒酒身亡,最後還是因吃喝的問題而死。

這是不是預示著,對於社會下層人物,解決生存問題的渴望,最終只能以吃喝式的悲劇結束?


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三國演義》與人的發展問題


在《三國演義》中,人應該如何發展,是全書中的一個重要的話題,或者說是全書的主題。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最完美者,或者說,人生的最大的價值如何實現,最好的價值應該做到什麼地

步?這就是《三國演義》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顯然,《三國演義》所標榜的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是儒家的仁、義、禮、智、忠、信、勇,這既是人生帶來與價值發展的動因,又是人生價值實現的標準。


儘管《三國演義》充滿了厚黑學的內容,但是,從本質上講,無不透視著人的發展問題。對於《三國演義》主題的研究的探討,有「正統說、擁劉反曹說、道義說、忠義說、忠義變異說、人才說、

悲劇說、反映三國興亡說、分合說、亂世英雄徒讚歌說」等十種。

還有學者得出了擁劉反曹說、人才說、悲劇說、追慕聖君賢相魚水相諧說、兵不厭詐說、總結爭奪政權經驗說、亂世英雄頌歌說、多層主題說、反思歷史說、市井細民寫心說、保國安民說、天命說、皇權欲說、強者的頌歌說、主題模糊說等15種。

事實上,無論持何種主題觀,都離不開一個人生的發展問題。顯然,貫穿《三國演義》全書的主導思想是儒家思想,《三國演義》其實是儒家教義的具體化。《三國演義》中鬥智斗謀的本質,多是為了探討人如何發展才是最佳的出路問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之歌,正好闡釋了重視人生髮展問題的內在動因。


《三國演義》刻畫了許多不同的人物的事迹。這些人物,有其歷史真實性,形象萬千。不過,顯然作者推崇的是儒家化的英雄觀。劉備與曹操、孫權等用人策略的不同,根源於對儒家學說信仰程度的不同。


劉備為何受到尊崇?不只是正統觀念的影響,也與兩漢誕生了數名優秀的皇帝存在密切的關係。這些皇帝的政治行為,多以儒家思想為政治的指導。因此作為皇族後裔的劉備,其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這些皇帝的影響,以儒家學說為人生的指導思想。劉備結交了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一

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人,並以儒家的精神而獲得了人心,這與曹操、孫權等人奪得天下有根本之不同。曹操與司馬懿等人的奸詐,讓人們感受到他們只是奸雄,而非英雄。呂布的人格卑劣不堪,號稱三姓家奴。其因就在於他的反覆無常。


人生的發展,首先講智,其次講仁,再次講勇。這是儒家所宣揚的「三達德」。符合這三點,則表明其事業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失敗的。政治人格決定著英雄事業的成敗。呂布在這一點上,就成為社會所痛罵的對象。而關羽等人,因為忠誠於主人而受到了特別的社會稱揚。忠誠觀是漢代以來最為重要的人格。


凡忠誠者,多能建功立業。如關羽忠於劉備,為時人所道。關羽為曹操所擒,曹操待之甚厚,原因就在於他忠於故主。關羽殺顏良,為曹操立功,算是報答了曹操的恩德。曹操知其必去,重加賞賜。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信用觀也是功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言九鼎,重然諾是當時社會敬佩的品德之一。蜀漢趙雲選擇劉備為主,就與講究信用大有關係。史載太史慈為孫策所俘,孫策信任之,太史慈請求回去收拾士卒以助孫策。孫策令其速去。他人不信,孫策卻說,太史慈乃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次日,孫策大請諸將,預設酒食。立竿視影,日中而太史慈返還。趙雲、太史慈二人均立下功勛。

事實上,全書並沒有如此消極的人生體驗,而是積極的進取思想在起作用。《三國演義》人物眾多,眾多人物的登場,大多存在著一個人生的目標問題。而人生目標的確立,又與他們的人生觀密不可分。


作者讓儒家式的英雄成為人民敬慕的偶像,而讓非儒家式的人物成為人民唾棄的小人。如此的價值觀,正是要告訴讀者,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成功與失敗,而在於如何做人.因此,人生的成功,不只在於事業的成就,而在於是否合乎社會理性正義。


三、「開闢鴻蒙,誰為情種?」———紅樓夢》與人的情感問題


對《紅樓夢》主題思想的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中,《紅樓夢》

的主題最為世人所重,學者的研究也最為興盛。


《紅樓夢》探討的是人生情感追求的問題。在《紅樓夢》中,人的生存與發展,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而情的問題,即人的情感追求的問題,則處於最高的地位了。當然這種情,首先表現為愛情。即源於男歡女愛,而又超越一般的男歡女愛之情,是升華了的愛情。


所謂「開闢鴻蒙,誰為情種」,所謂「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痴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

《紅樓夢》第五回)),正說明了《紅樓夢》重在寫情。周汝昌說,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

華情文化』的代表作,也是集大成、領新境的創造之主」。


劉小楓說,賈寶玉「這位『新人』既不修經世禮教,亦不參禪面壁,不過放蕩吟詩賦酒而已,飄然詩仙一副『狂禪』的樣子。然而,這位『新人』提出了新的人性根據和世界價值形態的根基,這就是『情性』」。

劉再復說:「賈寶玉是先『情情』而後才『情不情』。」無論是「情」,還是「不情」,總之,都離不開一個情的問題。


《紅樓夢》所寫的情,不是親情,不是友情,而是男女之情。因此《紅樓夢》所寫的情,超越了男人的事業。在情感面前,事業反而變得甚為渺小了。為何事業在情感面前會渺小起來?這是因為,人的價值追求,已經開始超越儒家內聖外王的價值觀了,而只是追求一種個體價值觀。從而不僅開始對儒家的價值提出了置疑,而且還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價值觀念,即個人感情的價值超越人生事業的價值。


《紅樓夢》中的主人公賈寶玉,生在富貴之家,用不著整天為生計操心,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幸福日子,不存在生存的問題。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幻想有朝一日,可以過上「成瓮吃酒,大塊吃肉」的生活。對於賈寶玉來說,生於鐘鳴鼎食之家,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根本不知道何為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按照一般的常理,賈寶玉應該考慮的是事業發展的問題。但是,賈寶玉卻鄙視仕途,而單單追求人生中的情感。賈寶玉鄙視功名利祿,首先是因為他不存在生存的難題,因此也就不用擔心考慮人生最基本的生存的問題。


其次是因為,他生活在如花似玉的美女群落之中,受到女性思維的多方影響,從而使其性格趨於女性思維化,也不再考慮人生的發展問題,而只考慮人生的情感的問題。《紅樓夢》與其說是寫一個男人生活在美女圈中的世界,不如說是寫一個男人的女性化的世界。《紅樓夢》中大批的女性,多在為情而愁,離開了情,她們的生活便失去依靠。

《紅樓夢》中主人公對人生情感的追求,第一是對異性性愛的追求,第二是對異性之情愛的追求。

而這種追求,不存在生存問題,也不存在發展的問題,屬於馬斯洛所說的精神價值追求。因此,這既是一種高於人生生存的追求,也是一種高於人生髮展的追求。這種追求,讓人生的意義增加了內涵,不再局限於低級的生存層面,也不再局限於中級的發展層面,而是擴展到高級的愉悅層面。

《紅樓夢》寫情,但是,主人公最後不但未得到情,而且還為情所傷,為情而死,為情而失去了人生的一切。


把人生的愛情作為人生的重要問題提出來,用文學作品的形式進行研究,《紅樓夢》一馬當先。

當然,《紅樓夢》並沒有解決這樣的一個歷史難題,但卻對這樣一個歷史難題進行了生動的描繪。

顯然,《紅樓夢》是對情的理解,而突出了情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


四、「拜求真經,以濟眾生」———《西遊記》與人的歸宿問題


《西遊記》被稱為神魔小說,其神魔的生動性與離奇性,讓讀者感受的首先是神魔力量的無窮無盡。神魔小說的特點是:「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混而又析之。」但其主旨卻是在思考人世的現實問題。


有學者認為,《西遊記》只有一個主題,即「通過大鬧天宮、西天取經等情節的描寫,表現了孫悟空對傳統勢力的鬥爭,熱情歌頌了孫悟空反抗壓迫和束縛、追求自由、不畏艱難、頑強勇敢的戰鬥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

顯然,這種觀點並沒有深入到作品中最為深刻的內容,即人的歸宿的問題。

神魔的歸宿其實就是世人的歸宿。

人的歸宿在何處?《西遊記》給了一個相當完美的答案:人的永恆,在於成佛,何謂佛,即精神不滅。

人生的歸宿,既然有一個自然物質的歸宿問題,又有一個精神家園的歸宿問題。孫悟空從齊天大聖到行者、到悟空,再到最後成佛,都是表明對人生最後歸宿的思考與指點。


人生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在儒家看來,是做到三不朽。「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

大者,不可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而在佛家看來,人生的意義,卻是成佛。唐僧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所取得的真經,不在於經

書內容的非凡,而在於他們通過這些人生的磨難,最終體味到了人生的永恆的意義。孫悟空的出身,代表著人生的起始,《西遊記》中唐僧與其四個徒弟,除了豬八戒,其他都沒有色心,這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可見,《西遊記》不以情為主旨。師傅與徒弟的追求是什麼?是取經。


取經做什麼?為了普渡人生。如何普渡眾生?是通過來世。故而,《西遊記》的主旨,是對人生的歸宿進行安排。


在四大名著中,唯有《西遊記》寫的是神魔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的混合,無論是神還是魔,他們多數不是生活在天上,而是生活在人間,《西遊記》中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走的是人間的路,而非天上的路。

以孫悟空一個筋斗翻過十萬八千里的速度來講,如果他帶著其他人走路,師徒四人片刻便可達到西天佛國,取得經來。而且當孫悟空取經途中遇到妖魔之時,他也求過如來,但是,師父與徒弟取經的路上不得騰雲駕霧,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只能先進行量變,最終方可達到質變。

而質變之後的返程,是一路順風,再沒有妖魔———或者只是心魔的作怪了。唐僧師徒四人戰勝妖魔的過程,也就是尋求人生終極目標即人生歸宿的過程。

人生終極的意義,不是為生存問題焦慮,不是為發展問題而選擇,不是為情感問題而煩惱,而是為人的本身成佛而得道。

在到達西天之後,唐僧見了如來,提出了求經的要求:「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遙詣寶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賜回國。」

如來說:「你那東土乃南瞻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酬,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西遊記》第九十八回)

在如來看來,東土上下人等為非作歹的原因,在於沒有得到真經。而真經的內容,卻是四大皆空的人生。悟了人生的空,就可成佛,成了佛,即可普渡眾生了。故而,有學者以為,《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是「以佛治國」,儘管是以政治思維代替了更高級別的人生終極目標思維,但這種觀點還是很有見地。

事實上,讓人人成佛,不只是以佛治國的問題,而且還是對人生終極目標認定的問題。

《西遊記》解決的不只是唐僧師徒四人的成佛問題,而且也是解決人間眾生的成佛問題。簡而言

之,就是解決眾生的歸宿問題。


總之,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從解決人生需要的基本問題層次上看,《水滸傳》處於最低的層次即生存層次。但唯其處於最低的層次,才說明了中國歷史都必須面對的最為重要的問題,是人的生存和生存權的問題。


《三國演義》處於第二個層次即發展的層次。畢竟人不只是為解決生存的問題而生活的,因此,發展的問題是人的生存問題解決之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紅樓夢》則處於第三個層次即人的情感問題。因為人是萬物之靈,情感需要是人性的重要體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宏大的業績,成為時代的英雄,但每個人都存在情感的需求。


《西遊記》處於最高的層次即人生的歸宿問題。這個層次已經超越了人的一般的需要,而達到了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的本質是人學,每一部著作,都只是側重於解決人生的一個重大問題,而不能全面地解決人生的所有問題。


但是,四大名著聯合起來,就把人生最為重要的四大問題全部解決了。為什麼中國只存在四大文學名著,而不是五大或三大名著呢?原因就在於,只有這四大人生問題,才是人生最為重要的問題。

而不屬於這四大問題的其他問題,只能是附著於這四大問題之後的小問題。四大名著並非道學之,但是,卻寓道於生動的故事情節之中。四大名著之所以長期以來受到人民的歡迎,不只在於其故事的生動性,而且還在於,通過閱讀四大名著,人們可以獲得感悟人生的道理,並影響其生活的態。


劉再復先生貶《水滸》、斥《三國》而高歌《紅樓》,以為「《紅樓夢》是生命之書,而後兩者則是反生命之書。」劉再復未拿《西遊記》與《紅樓夢》對比,其因不明。事實上,這四書的本質區別不是在歌頌生命與反生命的問題上存在對抗,而只是處於解決人生問題不同層次而已。


現實主義論調:四大名著這類說法,是在信息量少的年代,為了集中話題而減少談資的選擇,使公眾有可溝通的共同內容。現在這些讀物更已經成為婦孺皆知的經典,具有普遍性和常識性,不讀不行了。


三表說的很對。不過我還是正經地答一下:

很難具體地說有什麼幫助,讀書(不是上學)有什麼幫助?兩個字:明智。

水滸傳是二年級讀的,到大學畢業前看過大概三、四遍吧。三國是四年級開始讀,應該有讀過十遍以上。西遊記只完整地看過一遍,不太喜歡這種政治隱喻的解讀,但我有一朋友對裡面的佛教文化的世界觀很推崇。至於紅樓夢,我家中有關於紅樓夢的三個版本。程甲本兩本、庚辰本、甲戌本。看過多少遍真不記得,我只知道自己大學的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我的主題是紅樓夢中的閑筆技巧,當時答辯,我連紅樓夢都不帶,直接說是第幾頁第幾頁然後原文給背出來。

基本上,四大名著是我的青少年文學的最寶貴的財富。

另外,再引一句大家都知道的,魯迅對於紅樓的評價吧: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
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就是這個道理。像我看紅樓夢,看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學集大成的各種寫作技巧。

但對於提問者來說,確實有點秀下限的感覺了。很難告訴你說,還有什麼書值得你去讀。看看微博吧……我挺同意三表的……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抱著看言情小說心態沉醉於寶黛愛情生死糾葛當中還是只是想找一本神話看看而翻開《西遊記》的讀者,也很難對他們說你看書的目的不對。作者都已作古,我們也不是小學語文老師,硬生生搬出一套「作者的中心思想是……」的道理來告訴下一代乃至下下代的孩子們說,因此四大名著是值得尊重的。這樣反而是對作者的不尊重。至於作者創作的初始目的和希望讀者獲得什麼真的是見仁見智。至少有一點我是堅持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深厚,現代人接受一點洗禮百利無害。

如果在閱讀時無法分辨好壞迷亂心智的人,讀什麼都是浪費。

中文實在太美。作為一個偏科的姑娘家只是把《紅樓夢》翻來覆去看一看,《西遊記》的電視劇翻來覆去看一看。文言文對於初中教育以下的孩子勢必是艱澀的,但就像一塊有夾心的酸糖一樣(好吧你要是想說一塊骨頭也可以),值得一再咀嚼。光是其中的詩詞、美食、服飾、花草知識好像打開一個新的世界一樣,那種獲得新的認知的感覺妙不可言。

曾經有一位台灣搞教育和演講的學者說,建議中國的孩子3歲起閱讀背誦《論語》等經典,有利於智力發展和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從待人接物到人生髮展都會有很多正面影響。這一點我是相信的。而成人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尚未具有完全分辨力的孩子分辨古籍經典中不該深信的部分。

也許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也是需要學習一生的課程。


如果這樣問了,或者是沒必要的吧
讀一本書,倘若先要問他有沒有必要,那實在就沒必要了,畢竟讀書不是為了必要,是為了喜歡。
初中的時候對紅樓夢很瘋狂,一本通行本還是盜版書給我翻的快爛掉,沒事做的時候就大段大段的抄寫,以至於現在許久沒再看過,看電視劇的時候不循原文的一個句子也聽得出來,可是無論是彼時還是現在,要我說紅樓夢哪兒好,實在是,「只能訥訥的站著,卻一句話都說不出口」,像是絕色的姑娘,你只能遠遠的嘆著一顧傾城,要說她鼻子眼睛哪兒好看,怎麼措辭都不盡善的,也像是暗戀,總有些,口裡說不出,卻一寸心腸輾轉成灰又從灰燼里埋進種子開出花朵結下小蘋果的意味。
所以,如果你翻了翻書,沒興趣,疑惑,說,難道真有讀這個的必要?
那麼,就放下吧,讀你愛讀的書,做你愛做的事兒,何必自苦。
說起來,讀書像是偶遇朋友,看不看都在個緣分,並沒有門檻,也沒有好壞高低之分,時而有一稔共鳴,想同這本書談談,或者一寸撞上心坎,怔怔流下淚來,也就是讀書最大的意義之所在了。
書也苦,不動聲色的等了那麼久,像是等待轉世的屍骸,倘你非它知己,卻又執拗著與之相對,真是恐怕委屈得要哭出來了吧~


看了肯定有收穫,不看也沒啥,
話說四書五經我覺得更有讀的必要。因為這是古代讀書人必讀書,很多典故和思想的出處。


絕對值得一讀,作為一個只通讀了一遍的學渣來說,個人認為可讀性排名依次為《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一家之言。

《紅樓夢》,文學藝術性我就不說了,故事性強,敘述細膩,更好玩的是你可以看到很多你根本想都想不到的東西,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比如很多看起來很好吃的菜。

《西遊記》,看了你才知道自己被電視劇騙了那麼多年,師徒四人其實各有各的小心思,唐僧看到妖怪會嚇得尿褲子,孫悟空也沒有那麼尊師重道,沙僧更沒有那麼老實憨厚。包括連搬救兵這事,也不會像看電視劇時那樣覺得孫悟空怎麼那麼沒用,其實這中間也有複雜的利益權衡。

《三國演義》,情節我就不說了,反正你知道很精彩就對了。如果你覺得看到第一回就彷彿看不下去了,我想說請瀏覽過去,真正精彩不在前兩回。

《水滸傳》,各有各的理解吧,比如我就不覺得這幫潑皮無賴黑店老闆,動不動就「挖了心肝做醒酒湯」的人是好漢。特別是李逵,割了李鬼大腿上的肉吃的那段著實把我噁心了一天。相反,我倒是覺得王婆幫西門慶勾引潘金蓮倒是顯得有謀有略,層層幫西門慶假設分析,可進可退,讓你不禁感嘆姜還是老的辣。

總之看書這種事情,別人怎麼推薦都比不上你自己親眼看一次。不看可能不是損失,看了絕對不會沒有收穫。強扭的瓜不甜,關鍵得看自個兒。


其實我們天天都生活在四大名著中。

平時拍照片髮狀態,莫不是吃了什麼美食,穿了什麼華服,見了什麼奇景,吃喝拉撒,這是《紅》。

平時看看國內新聞,莫不是某處受災受難,某星劈腿找三,某官貪污納垢,神州沸騰,這是《水》。

平時再看國際新聞,莫不是某國居心叵測,某地餓殍遍野,某事撲朔迷離,隔岸觀火,這是《三》。

平時餘閒看看小說,莫不是這裡鬼怪奇談,那裡神魔共舞,到處妖俠遍地,怪力亂神,這是《西》。

終於有時間和閨密聊點八卦,也莫不是各式活色鮮香,各种放浪不羈,各樣光怪陸離,信不信由你,這是《金》。

好吧,是不是最後多說了一本,就當沒看見好了。


如果你對文學,讀書,寫作,不感興趣,那你可以不讀。不讀難道不能活?那麼多文盲么。

但是如果你是中國人,喜歡文學,甚至想寫點東西,那是非讀不可。

我七八歲讀水滸。十三四讀三國西遊。16讀紅樓。

不敢說四大名著多麼好。至少我認為四大名著在某些方面塑造了我的文學觀甚至寫作能力。

四大名著的內容是廣闊的。雖然看起來就是打來打去。(除了紅樓)三國是勢力打,水滸是人和人單挑,西遊是打妖怪。

但是四大名著的文筆無與倫比。可以在幾個字里塑造出一個畫面。相比現在那些小孩寫的青春文學和玄幻不知道好多少。

看四大名著經常會忘了時間,沉浸在作者描述的畫面里。而且還是動的。

我建議任何一個喜歡讀書的中國孩子都應該讀四大名著。

按照我的順序就不錯。紅樓夢不能太早,愛情很難懂。雖然不僅僅是愛情。

而且還可以了解一些歷史。一些佛道。一些政治。一些詩詞。一些亂七八糟。

去讀吧。


沒有讀的必要。
但話說回來,這世界上又有什麼書是一定要讀,不讀會死的呢?


我始終還是覺得如果你確實不想讀某些書 就不要看了 也不要問別人讀這些書有什麼用 這樣子沒啥意義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沒必要非逼自己干不喜歡乾的事 尤其是看書這種這麼主觀的事


知乎問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作為一個高中語文從來不及格的人,我必須說,四大名著必須看啊!

我從小的啟蒙教材就是三國演義,那時候主要媒體就是收音機,每天一段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來來回回聽了快要背下來了。

當聽到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放聲大哭,當時幼兒園還沒畢業,就那麼的投入。懵懂童年時期,那部小說告訴我什麼叫英雄,什麼叫忠義,什麼叫權謀,什麼叫智慧,什麼是無奈。

西遊記在以前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那時候基本上片頭曲一響起,大家都回家看電視。最初只是覺得熱鬧,後來越來越發現西遊記實際是一部很奇妙的小說,一萬個人眼裡有一萬個西遊記。

開始看來是熱熱鬧鬧打打殺殺,再看下來是歷經千辛萬苦取得成功,現在看來,簡直就是佛道兩家機關算盡的權力鬥爭。蠻有趣的。


少不看水滸(紅樓),老不看三國。
------------------------------------------------------------------------
如不是耳熟能詳的話,看一看還是不錯的,特推《三國志》。


推薦閱讀:

底層出身的孩子,假設當年你沒能上 985 或者 211,你會損失和錯過什麼?
有哪些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如何快速地涉獵一個領域的知識?
男生十六歲要知道哪些事?
為什麼部分中國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主動提問?

TAG:閱讀 | 學習 | 文化 | 四大名著 |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