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提倡「少沐浴」?

古人提倡多梳頭,少沐浴,而在現代,少沐浴被視為不講衛生。那麼沐浴是多一點好還是少一點好呢?


先說結論:古人洗不洗澡,也分好幾個歷史階段。近古人(文藝復興至19世紀)不愛洗澡的印象,來自這段時間的話語權國家,也就是法國。中國從未系統地禁止沐浴,只是近古人口太多,北方自然條件漸漸不允許而已。

歐洲總體來說,上古時熱愛洗澡,中世紀的進步人士提倡不洗澡,近代的進步人士又提倡洗澡。這和每個時期的氣候、人口、傳染病、自然條件息息相關。

古希臘

男人能裸著就裸著,能露點絕不穿衣服。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洗澡,光天化日,男男嬉笑打鬧,太陽底下一片和諧。

這個美好的景象,竟然被一部近代電影重現,就是三觀非常污的納粹宣傳片《意志的勝利》。因為元首本人有跪舔古典主義的傾向,他貌似很喜歡小夥子們一起摔跤、洗澡,本片有一段希特勒青年團潑水玩鬧的歡快畫面,我從藝術角度大概欣賞了200遍。請大家帶著批判的心態觀看。


雖然古希臘的澡堂有桑拿,但硬漢子是不洗熱水浴的。從柏拉圖開始,知識分子就圍繞著冷熱水洗澡爭論不休,他們認為熱水澡消磨青年的意志。

這個爭論一直延伸到近代,清華還是哪裡建公共澡堂的時候,校方還鼓勵學生們洗冷水浴。很多先賢也留下洗冷水澡的故事,比如太祖、魯迅等人。

貼心建議:洗冷水澡磨鍊自己的時候,請考慮一下雅典的氣候環境。


古羅馬

雖然古羅馬人學了古希臘的大澡堂,但是他們馬上就把這個健身設施變成了娛樂場所

去羅馬澡堂是要帶奴隸的,不是奴隸主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洗澡的程序包括且不僅限於:運動出汗——暖房刮油——泡澡——沖冷水——按摩——抹油——刮油——聊天吃飯吹牛相親……


你說,大家都這麼有錢又這麼閑,我們又不像希臘人那麼基,時間長了,玩點什麼好呢……

就有人帶來妹子了……既有純潔的聊天,也有不純潔的……也有做生意的妹子……也有……


中世紀前期(200-1000)

由於澡堂在逐漸向洗浴中心過渡,基督教衛道士/當時的進步人士非常看不慣。

加上基督教鄙夷肉體享受,不喜歡一群人天天泡在池子里吹牛,反而喜歡節衣縮食苦修,於是洗澡之風逐漸退去。

修士一年洗兩次澡,聖誕和復活節以前。普通平民在出生時洗洗就行了。

當然,道德宣導是一回事,實際生活是另一回事。洗浴中心仍然蓬勃發展,不過這就是真的洗浴中心了,良家男女避而遠之。


中世紀後期(1000-1550)

十字軍剛回歐洲的時候,帶回來土耳其浴。歐洲人又認識到洗澡本身的舒服,流行了一陣。

然後生活平穩下來,市場繁榮,城市人口增加,興起享樂風潮,自由戀愛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不覺得裸體有什麼不好,男女浴場經常能互相看見。城裡人經常一個星期洗兩次,還有人天天洗,裸著就晃蕩到澡堂,成為一種城市文化。

平淡洗了幾年後,公共浴場的娛樂項目又增加了,出現了音樂、食物、酒、妓女。還有人去浴場偷情,浴場變成紅燈區,政府開始禁,浴場關閉。幾年以後,健康的浴場再次出現,顧客蜂擁而至,色情業死灰復燃……

總之,就算在黑死病出現以前,歐洲的浴場總是在禁和不禁之間搖擺不定。原因和今天一樣。

那些地方,有時候是保健中心,有時候是大保健中心,大家明面上還是基督教國家,這樣真的好嗎?


那個時代,中國和歐洲面臨一樣的洗澡難題。夏天跳下河就能洗了,冬天則要燒大量開水。又沒有浴室,燒好水要抬進卧室里,這個過程需要大量僕役,非大富之家洗不起。

普通人只能去公共澡堂。沒有澡堂,就只好不洗了。

因為洗澡是個奢侈事,在歐洲的貴族家裡,一家人可以共浴,也可以用來待客。泡澡吃飯時尚低調又奢華,來一次就躋身上流社會了。

我們先不說這樣能不能消化。畢竟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尼特也喜歡在浴缸里吃早餐(她自己洗自己的,不會被傳染病影響,而且她不是全裸,是穿著長袖睡衣泡著)。

只是說,這種風氣,肯定被當時的有識之士嫌棄。當社會出現問題的時候,比如鬧傳染病、宗教改革、經濟蕭條的時候,這麼腐朽的洗澡文化首當其衝會被革命掉。


然後,就爆發了黑死病。

隨著人口增長,性病和梅毒也流行起來。梅毒發源於哪裡,所有國家都在拚命甩鍋。中國說來自歐洲,英國說來自法國,法國說來自新大陸,新大陸說我呸。

無論這些新興性病來自哪裡,毫無疑問,洗浴中心為它們的傳播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知道,中世紀的澡堂具有以下條件:

1. 一般在城市人口聚集區。

2. 男女共浴不避嫌,有些可以公開招妓。

3. 沒有化學清潔劑,乾淨也不是浴場的賣點,衛生狀況愁人。

結論:傳染病爆發的時候,這不是作死嗎?


(圖片不是安東尼特王后,只是表達古代歐洲貴族婦女洗澡的場景)

文藝復興(1550-1750)

16世紀的人還偶爾洗澡,到了17世紀,沐浴成為難得一見的新鮮事。由於醫生普遍相信洗澡降低免疫力,人們盡量不洗,而使用干布擦臉,勤換內衣,極小心地洗頭。

這也是病急亂投醫。因為嬰幼兒死亡率高到離譜,小孩絕對不能洗澡。路易十三出生後,每次洗澡都被記錄下來,而他第一次洗澡是在七歲時。路易十三的成功存活,證明了「洗澡殺嬰」是真理,法國王室就一路臟下去了。

而他們引領了歐洲時尚,就算滿身虱子也是時尚的。

當然,風流才子還是會在意外貌。當時的禮儀書會指導人們清潔手、臉、頭髮,18世紀中期開始洗腳,但清潔身體其他部分是19世紀才開始的風俗。

除了法國人,其他地區的人並不會這麼極端。比如上面說的安東尼特王后,因為是奧地利人,就毫不在意地隨便洗。伊麗莎白女王也是一個月洗一次澡,古代算是很勤了。

路易十四以臭聞名於世,但他是國王,臭也不會影響性生活。他的情婦們還鬧出法國的巫蠱之禍,就為了搶這個臭男人。

別人就不行了。當時為了在不洗澡的情況下保持清潔,稍微有錢的人都要依靠勤換衣服消除體臭。

珍妮紡織機出現以前,衣服也是很貴的,盧梭有45件襯衣把他得瑟死了。天天露富,得瑟到小偷偷走了這些衣服,盧梭痛苦不堪,轉而讚美勤儉的生活,說自己以前沉迷於精緻的襯衣真是有病。

為了顯示自己有錢,人們會露出內衣乾淨的領口和袖口,後來發展成誇張的V字領外套、稍短的外套袖子——也就是今天的西裝

衣領的裝飾性也越來越強,男人開始系花哨的領巾(cravat)和襞襟(ruff),也就是今天的領帶。女人是無所謂的,露個肩膀就沒人在意你臟不髒了。


文藝復興時期浴場消失,主要有三個原因:

1. 傳染病。

2. 浴場風氣糜爛。

3. 木柴緊缺。


各國在禁絕公共浴場中進程不一。西班牙從15世紀就開始禁止浴場,到16世紀徹底杜絕。其他國家緊隨腳步,德國到17世紀才讓浴場消失。
從時間上看,黑死病只是關閉浴場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普通人因為黑死病不去浴場了,浴場更加藏污納垢,最後禁止浴場就是禁娼。因為自然資源耗竭,普通人也不能自己在家洗,時間長了就習慣了。

而下河洗澡,和水療Spa一直沒有消失。所以不能說洗澡導致生病,是浴場傳播疾病。

Spa是比利時一個地名,當地的冷泉水據說對身體很好,貴族們一直去洗。當時的醫生認為,冷水浴對身體的危害比較小,熱水浴危害最大。這也證明了醫生並不是反對洗澡。


同時代的中國,主要自然條件限制了北方人的洗澡習慣。除了缺水,中國從宋朝開始缺木炭,煤炭價格高、污染重,燒一次的骯髒還不如不洗澡。

而傳染病並沒有嚴重製約中國的公共澡堂。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澡堂不混浴。雖然中國也爆發傳染病,但是並沒有黑死病那種集中爆發、殺傷力極強的重大瘟疫。傳染病沒有給中國造成重大文化影響,不像黑死病完全改變了歐洲。


工業時代(1750-1900)

工業革命開始後,城市人口更密集了,污水和垃圾成為大問題,傳染病種類更多了。如果不付錢給收糞的人,糞便和垃圾就一直堆著,污染了水源。人們不明就裡,只是覺得水很危險,進一步推行嚴格的不洗澡策略。

為了應對新興疾病,蒙古大夫各出奇招,到處都是賣蛇油和大力丸的。有錢人則去「療養」治病,也就是花大錢住進風景優美的私人醫院,醫生給你喝礦泉水、洗礦泉澡、吃神秘的葯、去爬山入海。

實際上,這些療養也的確有用。和泉水關係不大,主要因為當時有很多還不明確的化學污染,女性會用含鉛量極高的散粉、在眼睛裡滴顛茄萃取物擴瞳、男性的禮帽含汞量過高、巴黎綠染料里砷超標(有可能殺死了拿破崙)……只要遠離這些東西,停止作死就不會死了。

而且那時候城裡人不運動,在郊外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身體都會好起來。


正是療養機制,讓海水浴和冷水浴成為流行的保健方法。歐洲人又發現了洗澡的好處。

這時,醫生們又說海水浴可以治療痛風、風濕、腦溢血等病。要一邊泡海水,一邊喝海水,很快就能好。

隨著衛生學進步,進步派人士發現不洗澡是個迷信。包括狄更斯、維多利亞女王等人都積極在家裡裝上浴室。然而這時候沒有自來水和熱水器,洗澡仍然是有錢人的愛好。

洗淋浴需要自己蹬,有個圖一時間找不到,就是維多利亞時代,一個時髦青年一邊蹬踏板,一邊淋浴的設計圖。


維多利亞時代最大的發明是什麼呢?是中產階級焦慮啊,同志們!

繁瑣的餐具、一板一眼的英式花園、對舊傢具的愛好、名字多於實質的男裝品類,這都是中產焦慮。

中上層掀起洗澡的熱潮,乾淨程度就成為階級標誌。於是骯髒馬上成為取笑和同情的對象。個人衛生和文明、自我意識、社會責任等高等屬性聯繫起來。

但傳統思想在窮人中盛行,很多人仍然認為洗澡會導致疾病。

為了和底層區分開,中產階級急切想加入洗澡革命,建浴室蔚然成風。於是,社會上層又不喜歡和中層一樣了,反而開始拒絕浴室(以及電燈、供暖等現代裝備)。就是要在卧室洗,就是要讓僕人擔水,我有錢我任性。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最早進入衛生學革命,但今天的洗浴設備(和美國比)相當落後。比如有極其不方便的冷熱水分離龍頭、完全不適合淋浴的貓腳浴缸等。

但是,社會精英為底層貧民建了很多福利澡堂,公共浴室和洗衣廠又被創造出來。


真正讓洗澡深入人心的,是軍隊和大工廠。所以洗澡的習慣和一個地區的工業化程度息息相關。一戰中,游泳成為軍隊必修課,洗澡恐懼很快在民間煙消雲散。

後來,學習德國(洗澡)模式的國家,都以淋浴為主。這個習俗來自普魯士軍隊。其他模式的浴室則常有泡澡的地方。另外,普魯士軍隊大澡堂有給狗洗澡的地方。

不過他們只有冷水淋浴。那當然,泡熱水澡這麼基的事情,我們才不做呢。

回到那個話題,我們對洗澡的認識,總是和一個時代的話語權國家有關。實際上,美國人從頭到尾都比世界上其他人洗澡更勤。這是因為美國的水資源豐富、新城市容易建送水裝置、便宜土地使浴室成為可能、傭人稀缺(自古以來自動化程度高)、下水道發達。

1930年代,大部分美國城市居民都有熱水到家。同時,只有一小部分英國家庭有熱水管;只有10%的義大利家庭有浴室。直到1954年,不到10%的法國人有私人浴室。美國2005年的新建住宅中,24%擁有三個或以上數目的洗手間。


美國的中產階級自誕生以來,就沒有去公共浴場的習慣,這和亞歐國家很不一樣。這也導致美國的洗澡行為更私人化、對裸體更敏感、更重視洗手間。這個古怪的習俗正逐漸影響整個世界。

1994-2004十年之間,美國浴室的平均面積擴大了三倍。人們經常犧牲一部分卧室換取一個大浴室。

這個行為,在我們這個時代,相信讓大部分其他國家的人無法理解。但是在1000年以後的人看來,我們這是個洗澡狂的神經病時代。


差點忘了回答後一個問題:沐浴是多多益善,還是少一點好呢?

答:主要參考當地水文環境。法國國王也沒臟死,美國人也沒洗脫皮。洗勤一點有利於異性關係,洗少一點有利於專心工作。


謝邀。

的確有這種說法,但也只是養生家之說,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你要拿這個問米元章、倪雲林,他們肯定跳起來罵你。相反你要是問王安石,他就會表揚你。

「多梳頭,少沐浴」,是民間的一種言論。至少清代文人曹廷棟對此事是贊成的,他在他的《老老恆言》里解釋說:

浴必開發全孔,遍及於體,如屢屢開發之,令人耗真。

很多現在的小孩子,聽老一輩無產階級藝術家講述並不算遙遠的故事,都會感覺吃驚。說一個人怎麼可以兩個月才洗一次澡?太不衛生了!事實上,在暖氣未普及的窮苦年代,北方居民冬季的確是很久才會洗一次澡的,有的小孩直至脖子生出斑駁的灰才會去一次澡堂。你不能親他,你親他嘴裡咸。這倒不是因為懶,是因為冷,在有爐子的室內,人類依然要穿著厚厚的棉衣,還要把手抄起來,即便如此,很多人的手背依然會被凍成血饅頭。

夏天澡堂沒買賣,因為人都去河裡洗澡了。但你應知道,老是去河裡洗澡,是有害處的。皮膚會發白,嘴唇會發紫,身體會難受。這種情況類似於洗澡、蒸桑拿後的虛脫感,所謂的「耗真」,說的就是這個。

曹廷棟提出的度是這樣的:

盛夏亦須隔三四日,方可具浴。

同時他提醒:

至浴時易冒風邪,必於密室。

這就好理解了,沐浴的時候容易感冒,得在室內。這是因為,多數人家並沒有室內洗澡的習慣,都是在院子里搭塊布遮羞,用盆往身上澆。至於說就算是盛夏,也得隔三四日才可具浴,很多人是受不了的。你問沐浴隔多久合適,其實舒適即可,洗到身體虛脫是過,身子髒了不洗是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是說過和不及一樣,都是不可取的。

當然,古人也有很多會玩的。曹廷棟曾經聽人說過,有一種沐浴方法很奇特,叫「磚築浴室」——「鐵鍋盛水,浴即坐鍋中,火燃其下,溫涼惟所欲,非不快適」。
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老曹接下來說:

曾聞有人入浴者,鍋……破了……破……了……

今人只知笑古人,不知今人復傻逼。
真的,沐浴的話,請在熱水器斷電後再使用,不然只會比破鍋更慘,不要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請大家一定注意!


現在洗澡的去處有很多:溫泉、澡堂、桑拿房、足浴城,再不濟也可以家裡浴室,古人們可沒這麼多花樣。意識形態由物質基礎決定,古代人缺少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設施,因此會有些奇葩想法。

1.澡堂和澡堂類似物:
像華清池這樣的溫泉,這樣的奢侈,普通人是消受不起的。

澡堂的平民化幾乎和華夏的文明演進是同步的:
最早的宮廷澡堂出現在秦朝,不過到唐代都掌握在少數貴族、僧侶手裡。澡堂的商業化是繁榮的宋代的產物,那時候的叫「混堂」。到明清時候,澡堂文化已經繁盛到城市街頭,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現代的公共浴室的普及要等到清末民國建起來鍋爐房之後;不過,建國前鄉下老百姓還沒見識過的「城會玩」,一轉眼成了21世紀大鍋飯的溫暖回憶。
桑拿房和蒸氣浴雖然在古羅馬時代就普及過,在國內卻是新鮮玩意。按摩足浴原是一併附在澡堂的業務里的,自立門戶是在改革開放後,現在已經略有些變味了。
時代一直在前進,如果被束縛在舊有的觀念里,拒絕新思想的洗禮,身上的污垢只會越來越多。

2.熱水器
平民百姓、山野村民通常都是在自己家中洗澡。
沒有熱水器,洗澡變成一件很折騰人的事情:先得砍柴生火燒水,然後再燒一壺,然後再燒一壺,然後得找個大的澡盆才能洗個痛快。偏遠鄉村至今還有人按照這種方式洗澡,折騰半個下午才能清爽一把,洗澡這麼一件小事因此大費周章。

現在有了熱水器和蓮蓬頭,浴缸也變得現代化了,洗澡開始成為一件愜意的事情。
很宅的舍友說:「洗澡是我每天最感快慰的事情。」
為什麼要提蓮蓬頭呢?
這是我自己的故事:我爹超級扣門,家裡蓮蓬頭壞了都不捨得修,家裡拿橡膠軟水管洗了三年的時間。然後我發現我爸媽一到冬天就不愛洗澡了...因為軟水管噴出來的水覆蓋面積很小,一不留神就會感冒。感冒次數多了,他倆就怕了,對洗澡有了莫名的懼怕感。我實在忍不下了,去門口買了個超大號蓮蓬頭,然後他們又愛上洗澡了。
就是這些平時不留意的小事情,改變了我們的習慣,生活方式,甚至民族的性格。

3.髮髻與吹風機:
許慎《說文解字》提到,「沐, 濯發也」,「浴, 灑身也」。洗頭為什麼要被單列出來呢?這和咱老祖宗的髮型以及科技的缺失有關:
眾所周知,洗完頭髮不吹乾凈,非常容易感冒(自身狀態差,易被病菌感染)。而古代人不論男女,都是留著尺余的長髮,不易晾乾。在華清池還有個專門的亭子叫「晾發亭」,據說就是專門給楊貴妃晾頭髮的地方。今天,就算有吹風機,女孩子們還是得忙乎半天才能辦妥當。
種種原因使得古代的洗澡成為一件風險較高的事情,古人慎之又慎實是可以理解的。

4.體驗不一樣的浴巾:
棉花在國內的普及種植是宋代以後的事情(現在常見的細絨棉則是清代之後引入的)。在此之前,是沒有毛巾、浴巾這個概念的。達官顯貴可以用吸水性不要太差的絲綢帕子擦身子。普通老百姓用麻布葛巾作為替代品,那體驗當然不會太好。
浴巾、浴帽還有拖鞋...賓館三件套都不齊全,差評差評。因此,天天洗澡實在有些強人所難。

5.水質問題:
洗澡除了在室內,還可以選擇無遮無攔的戶外。
古代的河流,雖然更清澈無污染,但所謂的瘴氣(寄生蟲、傳染病)也是更多。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去河裡洗澡其實風險還是很大的。
血吸蟲自古以來生活在華夏大地...漢馬王堆屍體就被檢出了血吸蟲卵。建國初年,全國有一千萬人罹患血吸蟲病,一億人口生活在感染區。在太祖的號召下,南方各省開展消滅血吸蟲病的整治活動,並取得了驕人的戰果。迄今,每年都有針對性消滅釘螺、控制血吸蟲病的治理工作,搞科研想去鄱陽湖邊抓點釘螺都得預約好時間(親身體會)。
所以現在,除了個別重災區縣,都是可以放心下水玩的。

6.醫療條件:
現在的醫療條件比過去不造高到哪裡去了。
像痢疾、霍亂、傷寒等,在古代可都是致死率極高的疾病,喝口生水就不要不要的。建國前平均壽命才四十歲上下(男39,女42),當然不敢拿繩命去天天洗澡了,說不定一不小心就死惹。
現在,誰要是一個禮拜不洗一次澡,是要被嘲諷而且一輩子做單身汪的。就算偶爾不小心忘記吹頭髮感冒了,及時去醫院,沒幾個治不好的。現在中國人的壽命期望約是75歲(男74,女77),多活的這麼多年,真得感謝醫療技術的進步。順道黑一黑落後的傳統醫學,炭疽天花現在可都是實打實被凍在實驗室被做實驗的。
引一個13年中國壽命期望圖(缺彎彎數據):

7.風乎舞雩:
洗澡有諸多裨益,先人們無疑是熱忱於此的,只是囿於科技而不得不有所節制。
《論語》里,孔子上朝見君王之前是需要沐浴的:「孔子沐浴而朝」。而在大部分重要的慶典、儀式之前,都需要沐浴、齋戒以顯示對其的重視:彈琴之前古人必先凈室更衣,沐浴焚香。
《論語·先進》:
曾皙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老夫子都贊成了,你們不要想搞一個大新聞!查資料的時候看到個不錯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深入了解下:中國古人沐浴與洗澡是兩碼事
圖侵刪。16.03.30


第一,燃料成本。燒一桶洗澡水需要多少燃料?在古代,牛糞都要撿回來燒火,砍柴可以當職業的,燒一大桶水來洗澡,在古代有多少家庭能有這樣的財力?


第二,衛生限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長發,長發洗澡後不容易干,容易著涼容易生病,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古代,一場感冒發燒都有可能讓人升天的。所以洗澡這種事情,還是有風險的。


第三,水資源限制。

你現在覺得洗澡方便,是因為你家裡有自來水。如果讓你一擔子一擔子去河裡或者井裡挑水來,付出的勞動成本就很昂貴了,有這些力氣,還不如去干農活做別的。


簡單,古代感冒很容易死人。


那個……我第一次來北方進了學校的公共浴室差點沒忍住哭,除了震精之外還分外疑惑——姨媽來了可咋洗?血流成河就算了,我還把脫落的子宮碎片七零八落地丟一地這真的好嗎???……於是我上豆瓣B組去開帖發問:「請問學校只有公共澡堂姨媽來了可怎麼辦呀?」回復也是千奇百怪,那些讓我找個家裡有浴室的土著讓操換澡洗就不說了~讓我驚喜的是有些妹子特真誠地跑來對我說:「來姨媽不能洗澡!」問她為啥她說她媽教她的她姥姥教的她媽……
後來我終於搞明白,洗不洗澡,一天洗多少次,完全是觀念使然~~
觀念又因什麼而來?條件!總的來說,洗浴條件好的地方的人就會對洗澡有愛~洗浴條件不佳的地方,大家就不可能愛上洗澡這回事~比如說我大廣東的人民就特別愛洗澡~~一旦每日一浴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以及根深蒂固的觀念,就不會輕易被改變~去了北方千難萬難哪怕真的要讓人操換澡洗也不能停止我風雨無阻地每日一浴~~當然我還沒有慘到真的找個人來操才能洗澡的地步,但兩相對比,我還真的說不好被操的滋味和忍著不洗澡的滋味哪個更難受~~
洗浴條件包括水、加熱設備、地方,還包括身體條件~古代人身子虛不小心洗死了不划算,所以寧願不洗或少洗~


在古羅馬,當時的奴隸主貴族是特別喜歡洗澡,而且特別特別喜歡洗熱水澡的。而我們知道水太燙了會使男人精力下降,因此古羅馬人的出生率就在逐年降低,人口也隨之下降,至使他們不 得不僱用一些其他們民族的人來擔當軍政要職,久而久之,政府中的其他民族人數多了,與羅馬人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最終導致了蠻族的入侵。而此時羅馬帝國由於 人口缺失,無法爭到足夠的兵力來抵禦外敵。最終,稱霸一時的古羅馬帝國滅亡了。追根溯源……都是因為他們整天洗澡啊!


古羅馬 game over 之後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恩,也許還有點不黑暗的地方。有條連接歐亞的商道,美其名曰絲綢之路誕生了。這條偉大的商道,在給歐洲人去去東方各種奇珍異寶的同時,也送去了口耐的小白鼠,哦,不,是小黑鼠,呃~ 我是說,黑死病!當時歐洲老巴子愚昧啊,他們就以為啊,這個病菌能從汗毛孔進入體內啊。而洗澡呢會使毛孔張開,於是乎病菌就會順著毛孔入侵人體。所以許多歐洲人,特別是貴族,一輩子都不洗澡,而他們又願意搞什麼宮廷ball,就是舞會。你想啊,好幾百個一輩子不洗澡的人擠在一塊,那個味啊。怎麼辦,他們只有噴香水,香水怎麼弄,到印度去搶香料。所以就有了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於是……新航路……工業革命……征服全球——&>現在。這一切……都TM是因為他們不洗澡啊!


還特喵不是沒那條件。
有個笑話,不是地域黑、民族黑。
世界衛生組織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天洗一次澡,保持衛生健康。
世界環保組織立即也發出號召,希望全世界人民愛護水資源,向西藏人民學習,一輩子只洗三次澡。


原因很簡單,古人不剪頭髮,而且也沒有電吹風頭髮不容易干,頭髮太濕老了容易頭痛。


沒有浴霸
沒有暖氣
沒有熱水器
沒有噴頭
沒有吹風機
沒有康泰克


歐洲「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結婚、死亡)的說法是從17世紀開始的。主要是為了阻止梅毒的傳播。大航海時代梅毒從美洲傳入歐洲,又由於歐洲當時的澡堂充斥著性交易,梅毒在歐洲大量傳播。

當然,這和16世紀發展起來的新教徒(主要是加爾文宗)主張的清貧也是有關係的,但是關係不是太大。一方面,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大約是對半分的,而且新教徒的教義多種多樣,節儉的風氣也不會一下子讓全歐洲都不洗澡了。另一方面,有thesis就有antithesis,16世紀下半葉的天主教反宗教改革又重新燃起了奢靡,(在藝術領域表現為巴洛克風格),這股影響覆蓋了到17世紀,在之後18世紀啟蒙時代的洛可可風格里也找得到享樂的影子。所以不能簡單地說「新教徒勤儉,所以不洗澡。」 而且,處於黃金時代的17世紀的荷蘭也是加爾文宗的啊,他們又有多勤儉?不是不奢侈,只是低調的奢侈而已。


古人不提倡少沐浴的,多梳頭是在「不能沐浴」情形下的權宜之法。

1、關於「少沐浴」,其實古人是提倡沐浴的。

·禮儀方面。

在《禮儀·聘禮》中有提到「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意思是客人來到家中,應該被好好招待,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

·衛生方面

《禮記·曲禮》:「居喪之禮,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這從側面說明了古人對沐浴能夠去除身體不適的理解。

再往後還有草藥熬成的浴湯,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的「洗浴論」中有所提及。

·宗教方面

道教的《沐浴身心經》與佛教的《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都有表示沐浴的重要。潔凈身心才能更接近神靈,這種思想也在教徒之中傳播。唐朝時期佛教有專設澡堂,供香客沐浴。

·制度方面

漢代以來便有「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漢官五日一休,是為「休沐」,意思是每隔五天,放一天假,回去洗澡,把自己弄乾凈。

唐朝時期的「旬假」是休沐的延續,每隔十天休一天。

以上種種,都說明古人對沐浴的重視。所以「少沐浴」這一說法或有待商榷。


2、「少沐浴」的現實

提倡歸提倡,但對於底層百姓來說,沐浴其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冬天,需要備水和火炭,錢財消耗是有些大的。


3、「梳頭」的權衡之計

由於平民沐浴較為困難,所以以梳頭代替,畢竟古人不剃頭,長發容易藏污納垢。

這個「梳頭」和我們現在的梳頭也是不太一樣的。

古時的梳頭是拿一個叫做「篦子」的事物。這事物類似梳子,但它的齒會比梳子細密很多。古人用這個來清潔頭髮,把虱子、泥、髒東西從頭髮里捋出來。


總體來說古人是提倡多沐浴的,少沐浴是經濟條件不足時的情景,而「梳頭」則是權宜之法。


對洗澡、衛生的價值觀變了而已
出生在不同時代的不同環境的人,可能感覺像是不同物種,所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比人與狗之間的差異都大。

參照一下
中世紀歐洲的人一年洗一次澡
修院禁慾觀中早有將泡澡等同於羅馬式縱慾,而視溫泉為敗壞道德的溫床的傳統

黑死病盛行的時候更是提倡不可洗澡
後黑死病時期,人體愈發被看作是糟糕氣味的儲藏室,洗澡太多反而會讓皮膚更容易滲透,從而打開毛孔讓體內腐敗的氣息散發,最終污染環境甚至引發傳染病。勤洗澡被目為異教徒的劣行。

真是棄療何太急

有時真是驚詫於人類居然能繁衍到現在
隨時隨地隨意發情真是個逆天的技能


忽略了時代背景了
1.熱水不用燒柴啊。。。
水是自來的呀,不用挑不用提呀
不用熱水,古人生活的地區又不是馬爾地夫呀

以前沒辦法做好洗澡過程的保暖,洗澡後的保暖

得病還沒錢看病,靠自愈
得病有錢看病,還不一定有合適的醫生,還是靠自愈

就算現在農村城市,沒有熱水器,洗澡洗頭真是件痛苦的事情。。。
就算是現在城市,沒有熱水器,室內洗澡洗頭還是件痛苦的事情。。。

那些在學校好不容易打兩大壺水洗澡結果冬天就是是一桶甚至半桶不熱的溫水,洗澡還是要靠勇氣的孩子請舉起你們的爪子
那些在城中村靠著那一兩升的熱水壺煮出來的熱水,要煮幾回才夠水洗一次熱熱的熱水澡的孩子請舉起你們的爪子
那些在農村裡要自己燒柴煮一大鍋熱水,奈何桶太小了,洗到一半又添熱水添冷水洗的孩子請舉起你們的爪子
那些在農村裡好不容易家裡有個大桶大盆可以洗個痛快的澡,然而洗澡房透風,一脫衣服冷S的孩子請舉起你們的爪子

還有,那些長發及腰的那孩子
高中的時候洗完頭只能靠風乾,冬天頂著一頭涼颼颼的頭髮迎風走過冷S的孩子請舉起你們的爪子
現在有吹風筒,每次洗完頭吹大半個鐘頭吹到手酸而沒事減少洗頭的頻率的孩子請舉起你們的爪子
家裡熱水器壞了沒電了沒煤氣了寧願出去理髮店洗頭的孩子請舉起你們的爪子

這些還是在我大廣東,冬天平均溫度超過10度的情況,農村的環境還不算惡劣的情況下發生

至於,古人,尤其是中原地區的,不供暖氣了,你讓他們以上訴的情況試試?
就算現在,大東北一線城市一個月不洗的都有呢。。。


一眼看成少林浴,還覺得習武之人如此養生


你想啊 魯智深李逵跟你一池子洗 你剛一下去 嚯……

半池子水沒了
洗著洗著覺得對面傳來一股異味

三十多年的鼻炎治好了
再洗著洗著 突然發現腳底下踩著的池子升高了 原來水到胸口 現在到肚臍了
低頭一看都是黑的
對面那倆明顯比下池子之前白了幾個度

要你你還洗嗎(=′?`)


古代人少沐浴?非也。

古代人比我們想像的注意衛生多了。

先秦時期,古代人就「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

到了漢代,官員們有「休浴」,也就是說,官員們上五天班之後專門有一天休假來洗澡。

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著書立說。
這個人就是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

當然,古代人洗頭更勤,多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


其實古人提倡這個少沐浴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的身體會很自然的朝周圍空間散發熱量…熱量也屬於人體能量之一吧。人的生理影響心理對吧…身體體溫低,又不停朝周圍散發熱量就會產生疲憊,虛弱,懶惰等感覺…這種熱量流失的情況超過身體保護機制的標準情況下就會毛孔收縮,汗毛豎起,起雞皮疙瘩,防止熱量流失產生更嚴重的生理惡化…(意識模糊,胡言亂語乃至失去生理特徵)

這個「少沐浴」的說法,前面也有幾位答主說了,正是養生的範疇。原因就是上面提的人體熱量給強化一下,變為人體「氣」流失,損傷精神…精氣神三者相互影響嘛。
精主宰肉體,氣就是能量,神就是意志靈魂思維。吃的食物以「物質」的形態進入體內,經過消化,變成營養元素,器官吸收營養,轉化為「能量」(煉精化氣)。人體能量強了以後身體精神面貌都為之豐滿(練氣化神),也就是心理,生理相互影響。

少沐浴,就可以多避免洗澡過後毛孔都打開,散失元氣的狀態,就可以適當的保存元氣,或者說能量。(沐浴之後再過度運動的肯定短壽。對,說的就是嘿嘿嘿。)人類給自身披上浴巾的行為應用到風水環境上就是「藏風聚氣」。
引申一下,誰能把人都知道的「聚氣止漏」應用到風水環境上,就是布置出了「風水局」,但是很可惜學風水的師傅缺乏這種思維。


洋裝朋友道:「國民兄,我記得你還是去年十月裡,我們同在城裡鬥蟋蟀的時候我同你在邑廟湖心亭上吃茶,你剃的頭。如今一轉眼又三個月,你的頭髮已經長的這般長,也可以再剃一回了。」黃國民道:「外國人說頭髮不宜常剃,新剃頭之後,頭髮孔都是空的,容易進風,要傷腦氣筋的,所以我總四五個月剃一回頭。」一面閒談,一面又問洋裝朋友道:「元帥,你吃點心沒有?」洋裝朋友道:「我自從改了洋裝,一切飲食起居,通統仿照外國人的法子,一天到晚,只吃兩頓飯,每日正午一頓飯,晚上七點鐘一頓飯,平時是不吃東西的。但是一件,外國人的事情樣樣可學,只有一件,是天天洗澡換新衣裳,我是學不來的。」
黃國民道:「外國人天天洗澡,不但可以去身上的齷齪,而且可以舒筋活血,怎麼你不學?」洋裝朋友道:「我不洗澡,同你的不剃頭一樣,怕的是容易傷風,傷了風就要咳嗽,咳嗽起來就要吐痰。你幾時見外國人吐過痰來?我們談談不要緊,倘是真正遇見了外國人,有了痰只好往肚裡咽。記得去年十二月裡,我初改洋裝的時候,一心要學他們外國人,拿冷水洗澡。誰知洗了一次,實在凍的受不得,第二天就重傷風,一天咳嗽到夜,偏偏有個外國人來拜會我,同他講了半天的話,我半天一口痰不敢吐,直截把我癟得要死。所以我從今以後,再不敢洗澡了。」

(文明小史·李伯元)

看來是為防傷風生痰(°_°)


先說有沒有,再說對不對吧。

按正統儒家來看,沒少洗澡這類說法。《禮記·玉藻》中原文如下:

君子之居恆當戶,寢恆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發曦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綌,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曦身,乃屨進飲。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揖私朝,輝如也,登車則有光矣。

「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發曦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綌,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曦身,乃屨進飲。」的意思就是每天要洗五次手,要用淘稷的水洗頭,淘粱的水洗臉,濕發時要用白理木梳子;干發時改用象牙梳。(洗過後)連吃帶喝,再讓人唱歌。洗澡要用兩種浴巾擦,上身用細葛巾,下身用應用於葛巾。從澡盤裡出來,先要在席子上面坐會,這時用熱水洗腳,洗完後再用蒲席來空腳上的水,這才穿鞋,再穿著布衣干身子,再連吃帶音聽音樂。

從這來看,是相當贊同洗澡的,連用什麼東西洗頭擦身子擦腳都寫明白了。

到了清代,規矩是不是不同呢,那就看看清代流傳極廣,現在仍有不少中醫在讀的《壽世青編》在「四時攝生篇」倒是寫到「(在夏季)勿以冷水沐浴並浴面及背,使人得虛熱目病,筋脈厥逆,霍亂陰黃等疾。」這裡明確說的是「勿以冷水」。過去都是下河洗澡居多,水裡面的細菌不少,當時的衛生條件來講,這個建議是很科學的,但這上面並沒講不能用熱水。

曹庭棟的《養生隨筆》倒是有「少洗浴」,那上面寫道「浴必開發毛孔,遍及於體,如屢屢開發之,令人耗真氣。諺云:多梳頭,少洗浴。盛夏亦須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後陽氣上騰,必洗面以宣暢其氣;進飲食,眠少頃而起。至浴時易冒風邪,必於密室。」(卷一)這上面寫出了原因,這就是如果不在密室里,容易感冒,那個肺炎就是絕症的年代,這種說法也很正常。

如果有條件,同卷還建議道「春秋非浴之時,如愛潔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帳籠罩其上,然後入浴。浴罷,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覺冷,恐即成感冒;浴後當風,腠理開,風易感,感而即發,僅在皮毛,則為寒熱;積久入里,患甚大,故風本宜避,浴後尤宜避。」要是再富裕些,便可以洗葯浴「《四時調攝論》曰:「飢忌浴」,謂腹虛不可復令耗氣耳;又曰:「枸杞煎湯具浴,令人不病不老」,縱無確效,猶為無損。至有五枝湯,用桃枝柳枝之屬,大能發汗,乏人精血。或因下體無汗,用以洗足。」

由此來看,說曹庭棟贊同,純是百度史學家的作為,前後原文差不了幾個字。

為了洗完熱水澡,還有封閉空間可以呆,由此便誕生了澡堂業。古代不像現在有自來水,當時想建澡堂子只能在河邊或溫泉附近。水解決了,但燒水的燒料又要錢,所以要燒水澡堂只能存在於大城市或是交通樞紐上。就拿我看到的明清筆記來說,有講揚州的,有講北京的,還有講杭州的,這些全 大城市。鄉間的溫泉澡堂則是在鳳城縣見過一處鬼子的療養所,當年鬼子從中國人手裡買來的。因為溫泉出來極熱,要往裡面加涼水,所以這個不用燃料費。

結論:有條件時,沒人不想洗澡,但在一個感冒就可能死人的年代,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只能少洗澡。談任何思想都不能脫離歷歷史背景,引任何資料都要前後看看,甚至要出去轉轉。


推薦閱讀:

養成哪些上網習慣可以避免泄露重要的個人隱私?
人為什麼會有賴床的習性?
你有哪些秘笈、心得?

TAG:歷史 | 生活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