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怎樣才是"乖孩子"?
娘親經常會說別人家的女兒多乖,賺的錢都給媽媽管,認為給媽媽管是最聰明的做法,因為媽媽從不會亂用你的錢。或者又說誰家的兒子有多乖,每周都會騎兩個小時摩托車回家陪父母,但那位男子28歲都沒拍過拖。感覺娘親眼中的"乖孩子"似乎是那些無條件物質,精神上依賴父母的人。~~~~~~~~~~~~~~~~~~~~~~~~~~~~~~~~~~~~~~~謝謝各位的熱心,一百多的回答著實震驚了一把。最近面臨畢業找工作,有些迷茫,其實我問這個問題也是在找尋自我。我也是獨生女,周圍朋友覺得我比較獨立,可是心裡上習慣依賴父母,考慮事情做決定都會不自覺以他們的感受優先,漸漸就覺得活得不夠真實。所以一直處在矛盾中,而且特別難平衡。好吧~也不知道該說啥了,最後祝願大家既能夠做真實的自己,又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紙!!再次謝謝各位!!
0歲:不哭也不鬧,悶聲睡大覺。
1歲:說話說得早,來把爸爸叫。
2歲:能念兩首詩,春眠不覺曉。
3歲:不偏也不挑,吃飯吃得飽。
4歲:不用媽媽抱,讓梨我知道。
5歲:智力水平高,挨個把數報。
6歲:背上新書包,上學不遲到。
7歲:在家不貪玩,學習成績好。
8歲:在家不貪玩,學習成績好。
9歲:在家不貪玩,學習成績好。
10歲:在家不貪玩,學習成績好。
11歲:在家不貪玩,學習成績好。
12歲:戀愛不談早,學習成績好。
13歲:戀愛不談早,學習成績好。
14歲:戀愛不談早,學習成績好。
15歲:戀愛不談早,學習成績好。
16歲:刷遍天下題,學習成績好。
17歲:刷遍天下題,學習成績好。
18歲:學習成績好,去個好學校。
19歲:學習成績好,戀愛不能要。
20歲:學習成績好,戀愛不能要。
21歲:學習成績好,戀愛不能要。
22歲:戀愛不能要,工作要找到。
23歲:工作幹得好,薪水日日高。
24歲:薪水日日高,找到好女票。
25歲:結婚擺酒席,紅包裹大鈔。
26歲:升職加薪咯,孫子能抱到。
27歲:孫子說話早,來把爺爺叫。
……………………………………………
歡迎關注我新建的公共號:一派湖鹽。原創段子和日常吐槽,各種有意思的內容等你來哦~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溫伯格(George Weinberg)在其著作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個叫伊蕾娜的女生是家裡第一個孩子,很受父親寵愛,五歲那年弟弟出生,突然間大家不再事事以她為先,年幼的伊蕾娜眼睜睜看著父母的關注全都轉移到弟弟身上,驚愕不已。雖然伊蕾娜感覺很受傷,但仍百般嘗試,想要挽回父親的愛與注意。
首先,她用發脾氣來吸引注意力,但父親對她的無理取鬧態度相當嚴厲。接下來,她擺出一副病懨懨、虛弱無力的嬌態,不過這一招也沒有奏效。
於是,她改變作戰方針,化身為一個熱心幫忙的乖孩子。結果如何呢?這次父親終於對她展露出微笑。
這就是伊蕾娜開始扮演「乖孩子」的過程。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人類行為的動機由兩個要素所構成:「目的」與「信念」。以伊蕾娜的狀況來說,她的目的是「獲得父親的認同」,信念則是「自己能夠幫上忙」。
一開始她用惡作劇來凸顯自己存在,或者大聲哭鬧、跟弟弟爭風吃醋。然而,伊蕾娜採取的這些手段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她終於發現一條能夠接近父親的道路:變成一個對父親有幫助的「乖孩子」。
對人類來說,從孩提時代養成的形態是很容易維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成人後也不會改變。以伊蕾娜的例子來看,她就成了一個替男性做牛做馬的女子。
二十歲時,伊蕾娜與一名男性陷入愛河,但她卻滿懷恐懼,害怕失去男友。因為,她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所以絲毫不敢跟男友唱反調,也不敢有任何抱怨,甚至對男友要求些什麼都做不到。但她每天晚上都勤奮地為深愛的男友洗手做羹湯,或者幫男友將稿子輸入電腦。
她與男友的互動,套用了幼年時期自己跟父親的相處模式。伊蕾娜若不做些有益於戀人的事,便會覺得自己可能會被拋棄。於是,她便往自己身上添加了負擔。
伊蕾娜對男友掏心掏肺、鞠躬盡瘁,但兩人不久後還是步上分手一途。在那之後過了幾年,某一天她夢見了前男友,她對著他大聲怒罵,還氣到轉醒。她最震驚的發現是,原來過去她從不容許自己對前男友發火,即使那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很草率,她也不敢大發雷霆。
後來,她有了新男友,而這次她發誓,一定要盡己所能地滿足男友需求。就這樣,伊蕾娜被男人輕視、淪為釣餌,當作俎上肉來消費。
我們可以試著回憶自己小的時候,大家應該都有比如:幫忙做家務受到表揚,或者幫忙爸媽照顧弟妹而得到稱許,以及打掃房間獲得獎勵之類的經驗。
滿足父母虛榮心時,也能得到父母的好臉色。同樣的道理,孩子只要學校成績好,父母就會開心;在運動會上拿到冠軍,就能取悅父母。只要孩子能讓父母自傲,就會得到疼愛。
不過,這種模式卻暗藏危機。由於孩子只有在幫忙父母時、滿足父母虛榮心時,才會得到讚美,孩子便會認為,要是自己不做這些,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孩子們也會誤解成,如果自己一無是處、無法為父母帶來驕傲,就不會被父母所愛。因此,孩子會不斷努力使出取悅父母的花招,想獲取認同與疼愛。
這種傾向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越來越嚴重。為了得到他人的愛,這樣的人被迫去滿足對方的虛榮心,而且還先入為主地誤認自己必須有助於對方。他完全無法理解,其實只要彼此能夠在一起就是有意義的。他隨時都覺得內心無法平靜且滿懷歉意。這種人面臨的罩門就是:深信「只要」自己能夠建功立業,就可以擄獲對方歡心。
孩子若年紀尚小,問題還不大。麻煩的是,當他長大成人,周邊的人事環境都改變了之後,故步自封,以為要得到他人喜歡,只要自己幫上忙就萬無一失,結果便一頭熱地為對方奉獻犧牲。
然而,話說回來,對方不一定都希望你為他做牛做馬。
舉例來說,有些人因為小時候經常幫忙做家事而得到大人讚美。當他們有了家庭,仍然先入為主地認為:只要我把一切家事都料理好,就能夠使配偶感到開心。
可是,現實卻有落差,配偶毫不重視這些。另一方是希望,夫妻能一起走遍天下,或者希望配偶擁有成熟的情緒、期待對方具備享樂的能力,比如說一同出去聽聽音樂會、喝點小酒,享受人生樂趣。
不過配偶的這些期望,對他而言卻是難以理解。因為,在他腦海里早已有了預設條件:我「只要」做好家事就能取悅配偶。結果,配偶並未因此感到開心。如果能及時發覺事情不太對勁,那麼一切還有救。問題是,大多數的人反而更加徒勞地努力,拚命展現自己的功勞來討對方喜歡。
為得到對方喜愛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當得到的效果並不如預期時,便會為此生氣:「老娘(老子)都這樣做牛做馬了,還想怎麼樣!」、「我犧牲奉獻全是為了這個家,你卻一點都不知道感謝!」
即便到了這種地步,這些人依舊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努力換來一場空,想獲得歡心卻得不到稱讚。於是,他們開始感到不滿,對對方抱有負面情感。
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光是給對方帶來好處就能通行無阻,還需要個人的心理成長。不要期待自己的貢獻能讓對方多看自己一眼,而必須單純地為自己的貢獻感到喜悅。這樣,不但對方對自己有好感,有時候還會得到感謝,人際關係自然而然也就順利無礙。
但是一個心理不成熟的人的動機卻不單純,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喜愛、好評。動不動就擺出一副自己是在施捨的模樣,只會惹得對方不快。問題就出在,這個人凡事刻意彰顯自己的豐功偉業。
有種人會一頭熱地貢獻自己,他們認為這是讓對方喜歡的殺手鐧,相信自己的鞠躬盡瘁,是贏取對方稱許、擄獲好感的終極手段。
對於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身邊長大的人來說,的確是事實。因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唯有當孩子對自己有益處,或是孩子的表現值得驕傲時,他們才會感到開心。
這些孩子因此走火入魔,逼著自己必須做出某些貢獻,否則罪惡感就會湧上心頭。他們一旦沒辦法對他人有助益,便會被罪惡感深深地折磨;與人相處時也絲毫無法放鬆。因為對他們來說,放鬆讓他們感到罪惡。
不幸的是,當這些人做這些會讓自己有罪惡感的事時,人們反倒對他們有好感。周圍的人也期望他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他們努力取悅他人就為了獲得對方喜歡,從這個層面來說,其實這只是表面的。隱藏在底層的,是有精神官能症傾向的愛情渴求。由於內心對愛的渴求,使得他們為了得到喜愛而拚命地建功立業。
但付出努力不一定就會有回報時,這樣更把他們逼上絕路,人際關係也出現裂痕。
對於人類的自我實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過深入研究,比如他這麼說過:
「如果要小孩在『讓自己開心的經驗』以及『得到他人認可的經驗』中二選一,通常小孩會選擇『得到他人認可』。所以,他們扼殺了自身的喜悅情感,或者移開視線,逃離這些情感。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世上最可怕的,莫過於失去周圍人的心。這些孩子在他人沒察覺之下,開始懷著精神性死亡,邁向人生道路。」
換言之,所謂「開朗又溫順的乖孩子」,其實帶著精神性的死亡展開了人生。無法信任自己內心的孩子,試圖通過取悅父母來獲得認同。他們學會一個道理:「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就可以獲得讚賞」,而這樣的態度也一直延續到他們長大成人。
取悅他人的確並非壞事,但如果動機是為了得到對方的認可、企圖得到讚美,問題就會浮現。
套用馬斯洛的說法,假使起因為「成長動機」,取悅他人便是一件好事;而出發點若是「匱乏動機」就不太妙了。這即為兩者的差別。
這裡提到的「成長動機」,是為了滿足基本欲求、實現自我的慾望而驅動。相反地,「匱乏動機」則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屬或親密關係等基本欲求時,為了填補不足而起的動機。按照這個說法,害怕失去人心而違背自身本性的行動,就是源於匱乏動機。
馬斯洛也說,以這些孩子的狀況來看,「獲得他人讚美」跟「信任自己」是彼此對立的。他們越是努力想要得到他人讚賞,就越無法信賴自己。
德國心理學家Karen Horney也說過同樣的意見:「迎合他人的結果,就會感覺無法依靠自己。」美國心理學家Rollo May也說了以下這段話:「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價值的不堪。」她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認為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然而,人們如果在情緒不成熟的父母身邊成長,便會誤信要得到他人喜愛方法,就是想盡辦法得到認可。這種人固執地認為,毫無偽飾、真實面貌的自己無法得到任何人喜愛,因此他們開始偽裝自己,最終完全忘記自己的真實模樣。
心理療法中有一套理論認為,「Don"t be you」(不要做你自己)這句話是「父母摧毀孩子心靈的信號」。「不要做你自己」是一句很嚇人的話,反過來想想,馬斯洛或許說的也是同一件事吧!
孩子甚至會為了得到父母喜愛,而否定自己感到歡愉的體驗。他們嘴裡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父母愛聽的、舉止態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因為,倘若他們不這樣做,父母就會面露不悅,這正是「不要做你自己」的訊息。當孩子開始放棄自己的感受方式、斷了自己心中的念頭,便會喪失自我。
幼年時期的我就曾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我總是採取父親喜歡的行動,而最具體的做法,就是做個不出門的書獃子。如果我不這麼做,父親就會極度不悅,說出「你怎麼變成這樣不聽話的人啦!」類似這樣的話,然後對我深深嘆氣,表示他的失望。
很明顯,這就是對我強迫施予了「不要做你自己」的信號。這種孩子將會使出任何手段,逼自己得到讓父母喜愛的特點。唯有得到這樣的認可,他們才能換取到父母的愛。而這樣的愛,是必須通過父母自我陶醉才能入手。
經歷過這些成長過程者,心理狀態總是動蕩不定。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成功時,才能得到對方的愛;唯有自己說出對方喜歡的話語,才能得到對方的青睞。但如果沒有繼續這樣的行為,說不定在某一天就會被對方拋棄。而這樣得到的結果是,他們對於周圍的期待會過分敏感,並壓抑自身的意願。
於是,他們越努力不懈,渴望成為對方所中意的角色,就更加對自己喪失信任感。
(和人生腳本沒關係,不要又和上次一樣理解成宿命論)
什麼是聽話呢?大概就是:
早睡早起身體棒,
吃飯穿衣不挑剔,
用錢節省社交廣,
能說會道萬人迷,
學習成績頂呱呱,
不哭不鬧笑呵呵,
廳堂廚房都能上,
琴棋書畫都略通,
七姑八姨你們好,
禮貌稱呼不能少,
凡有爭執我道歉,
頂嘴反駁不可有,
天冷秋褲多穿條,
什麼不冷不可能,
生你養你功過天,
將功抵過你仍欠,
爸爸媽媽愛你滴
為你著想為你好。
看了三種色事件覺得好難過,以後不想生孩子了。
從小我就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大部分長輩對我小時候的評價就是:乖,老實,聽話,懂事……可我自己的內心真的是這樣嗎?不是,有的孩子可能是真的早熟懂事有分寸,而我給自己過去的狀態歸類為:偽懂事。
我聽話,甚至聽話的聽過分了,誰告訴我什麼我都信,大人讓幹嘛幹嘛,幾乎一點不反抗不吵鬧。很多大人說我省心……可是我聽話的原因是沒主見沒自己的想法,因為害怕被打被罵所以不敢違抗任何人,不自信,總覺得別人說的,尤其是大人說的話一定對,所以我才看起來「聽話」。
我老實乖巧,大人讓我在這坐著等他,我就照做,絲毫不懷疑也不亂動,就自己跟自己玩,那時候的我感覺寂寞嗎?孤單嗎?會不會心裡對大人有怨言不敢說?我已經回想不起來了。
從小到大一直為爸媽他們著想,為每一個人著想,心疼他們卻苦於年紀小得不到要領去安慰照顧他們,媽總在我面前說我爸的不是,說她的不容易,爸老在我面前包括其他家人面前愁眉苦臉,說工作難,累,還老愁眉苦臉的問我他是不是得抑鬱症了?要不要去看看醫生。我本身就是個孩子,我哪明白那些?我有責任管這些嗎?我討厭他們愁眉苦臉,每天吵架,討厭我媽老跟我墨跡家長里短,但自從媽媽說:我不跟你說我跟誰說?不說我難受…就這樣,沒到18歲的我從此每次都強忍著難過不耐煩和不理解還有偏見去聽她絮叨那些家長里短的破事!!我心裡煩還要裝和顏悅色的安慰她,裝耐心地聽,因為那時的我可憐心疼我媽,覺得誰都不對她好,我應該對她好,否則我就是不孝我就是喪良心我就不是她的好女兒!!這算道德綁架嗎?以前我覺得沒什麼,現在我越想越心疼小時候有這樣想法的自己,我真想對我媽說,你覺得說這些對一個孩子好嘛?我只是個孩子!!因此我鬱鬱寡歡。我怕我不考慮他們我任性了,他們會不喜歡我,可能因為我只有順從他們,合他們心意了,他們才會誇我才會讓我感受到愛一樣,所以我心底過早的背負了不該孩子承受的東西,心事太重,導致我到現在也不是個容易開心的人,凡事想太多。就那樣,他們還老說想看我多笑笑,開心些,呵呵這是我的父母,我不會說重話,沒權利埋怨,畢竟是靠人生養!否則。
我想起來兩件事就特別替自己痛心,第一件是從小每次跟大人出去買東西,即使是跟我最親密的媽媽,我看到我喜歡的東西也不好意思要,心裡覺得難開口,覺得父母掙錢不易,我對家裡沒什麼付出,不能就知道索要。最後帶著對那些東西的留戀憋著遺憾回家了,回家後想著想著就不想了,從來沒有一次主動和父母要我喜歡的東西,心裡害怕,不忍,不知道我到底在怕什麼!
第二件事是長大後有個長輩誇我小時候聽話,他兒子那時候和我念一個幼兒園,有次他去接他兒子放學,看到我一個人就在那老老實實的坐著,不吵不鬧的等媽媽去接,可聽話了……當時我聽見後只覺得鼻子一酸,呵呵呵我為什麼不找其他小孩玩?為什麼不多活動活動?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子一動不動的安靜的坐著??這正常嗎?這
與其說我小時候聽話乖巧不如說我膽小怕事 壓抑天性 做事說話畏畏縮縮 瞻前顧後 容易把事情想複雜。現在回想小時候我特想抱抱她,心疼那個覺得自己不重要不被愛覺得自己沒資格任性的小孩兒。每次聽到 親愛的小孩 這首歌我都會哭,腦子裡浮現出那個很少笑,每天皺個眉頭,帶著恐懼膽怯心情每天回家和去上學的小女孩兒。回想一下,家和學校哪也沒讓我踏實安全愉快過。
以後我若有孩子,我不會讓他聽話乖巧,她是什麼樣子就做什麼樣,不用為了別人委屈自己,不用為了生活過早的成熟,我寧願她任性刁蠻也別乖巧聽話!!!做人不要太委屈自己,尤其是孩子……
誰家孩子被誇懂事乖巧聽話了,我覺得是悲哀,我心疼那孩子的早熟懦弱,猜測他是不是受到了某些大人的威脅。
如果一個孩子即乖巧又特別陽光特別愛笑,那或許是真的天性懂事或者被大人教育的很好很乖。如果他雖然乖巧懂事聽話但卻心事重重鬱鬱寡歡,相信我,那不是真實的他,他那是在壓抑自己。有個陽光愛笑的孩子比有個懂事的孩子要來的真實、健康。不要毀了孩子的快樂,成長過程中開心最重要,否則抑鬱會伴隨一生。前車之鑒
——————————————————
27年後的今天我得到了釋放,我已不再那麼聽話懂事,媽經常說:你怎麼不像小時候一樣了,你怎麼什麼都不跟我說了,你怎麼………的時候我都已沉默來回答,我愛媽媽,可是她的觀念做法我已不再贊同,我該有自己的思維了,很多人我也沒必要去討好了,最後誰領情?呵呵除了父母都是看錢處感情的,所以老子高興怎樣怎樣,你們背後愛怎麼說怎麼說?反正一直就沒對我有什麼好印象,一直不會覺得從小就木訥笨拙的我以後會有什麼出息。我不會再想那麼多了,不會再為自己不愛說愛笑的性格被他們不喜歡而想改變了,我就是個怪人,從小我就愛自己玩,現在也習慣了,就這樣,嘴是他們的,我無所謂。
第一次超過百贊呵呵,沒想到跟我經歷想法相同的這麼多,我感覺到了被理解,現在我強迫自己在改,改變那個順從懦弱,只會聽話,沒自己想法的孩子,因為再不改的話我怕我得抑鬱症,過去的一幕幕每每想起都痛心不已,一直悶在心裡的怨氣和憋屈慢慢的快藏不住了,我不想還沒到30就像更年期似的焦躁抑鬱歇斯底里,唯一的方法是以後多為自己考慮多在乎自己的想法,有話就放,別瞻前顧後的顧慮太多,沒用!!!親愛的孩子,我希望你們都多愛愛自己,不要為了誰失去自己,更不要以為任何人都比自己對比自己重要,下半生一定千萬不要委屈了自己,乖……
題主提到的『「乖孩子」似乎是那些無條件物質,精神上依賴父母的人』,殊不知,養育這樣所謂「乖孩子」的父母,或者,以養育這樣「乖孩子」為目標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精神上過度依賴子女的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並沒有形成完全獨立的自我,因此無法接受子女的羽翼漸豐,逐步獨立。他們視孩子為自己的延續,為自己的希望,為自己的寄託,唯獨忘了孩子同樣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應該有屬於孩子的空間和生活。這樣的父母,以愛的名義阻擋著孩子一次次掙脫的嘗試,直到終於孩子喪失了掙脫的能力,和父母一樣,認為和彼此如此相伴一生是理所當然。
再做一些過度猜想,親子關係如此的家庭,夫妻關係可能不盡如人意。且二者可以互為因果。
在父母眼中,孩子當然永遠都像是當初那個襁褓中的嬰兒,然而成熟的父母會時刻提醒自己——不必追。
可以養老的木偶。
和題主同病相連,我剛畢業,媽媽總是說我不知道攢錢,讓我把工資都給她,理由也一樣「媽媽又不會亂花你的錢」。上學時還總說誰誰誰的兒子一個月生活費才1200,一個學期下來還能拿回來2000,讓我也去做兼職,可她自己也知道那個小孩剛上大學就找了一個有錢的女朋友,然而在我媽媽眼裡這種行為是「聰明」。
我想父母如果不是因為愛而生的孩子,可能會把孩子當作有感情的木偶吧,「我生你養你,現在翅膀硬了,不聽我的了是不是?!」,有沒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
要知道,我們來這個世界艱難得活這七八十年,不是單純的為了回報讓我們來這個世界的人,如果誰想一輩子做個「乖孩子」,什麼都聽父母的,那我希望那個人沒有愛情,沒有伴侶,沒有孩子,省的霍霍了好姑娘好男人和好孩子。
第一次回答,沒想到是吐槽媽媽…即要沒出息 還要能拿的出手炫耀
很多父母就是這麼矛盾
自己給不起優質的教育卻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爹娘」
1000個讀者,1000個哈姆雷特。1000對父母,有1000種乖孩子的定義!
但我保證,你父母永遠不會認為你是乖孩子,肯定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等著你
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乖孩子
你永遠都不是ヽ( ̄д ̄;)ノ路上遇到一個爺爺(或者外公)對一個小男生喊:「你要有點男子漢氣概啊,這也怕那也怕怎麼行,你看人家女生都敢走的路,你怎麼不敢!哎呀!說了不能跑,你慢慢走啊,這邊路很容易摔跤的!你看你又是一身汗!衣服不能脫!脫了風一吹立刻就感冒!」
大人也沒有標準吧,「乖」就是隨心所欲的要求。
=====兩隻不乖但是超快樂的小孩====
點點和圓圓成為好朋友已經快三年了。
點點曾經說:「我可不想當一個乖小孩。太久沒乖了,我都不知道怎麼當乖孩子。為什麼要和別人一樣呢?」
圓圓曾經說:「我們就是想要自由!自由!!!如果來你們家看書,我為什麼不回自己家看!!」
我們大人常常被她們說得啞口無言。
這兩隻都不是啥乖小孩
——
圓圓家每年有一段時間,住我們家樓上,每天放學後,不是點點到圓圓家,就是圓圓到點點家,要是大人說一個「不」字,點點在十樓哭,圓圓在十六樓哭。在一樓都能聽到她們嘹亮的哭聲。
後來發展到,必須要一起吃飯,不然就吃不下。再後來,圓圓家有啥家庭活動,點點也一定要去。如果不同意,圓圓在門外哭,點點在屋裡哭。所以,圓圓家的合家福照片里,點點也在。圓圓家的家庭宴會,點點也在……
我們快分不清點點圓圓到底是誰家的小孩了……圓圓點點點點圓圓,經常亂喊。
她們很早以前就自己挑衣服,自己搭配。經常穿得奇奇怪怪去上學。她們上的課,也是自己挑的。圓圓不想上樂高班就不上樂高班。圓圓不想跳舞,媽媽就退了跳舞班,後來圓圓想跳舞了,媽媽又重新給她報了舞蹈班。點點呢,反正我們家,現在基本上都是點點當家了。
圓圓練琴,開始彈完一首,就要說會話。然後,來我們家練琴。點點坐在茶几上看著她:「妹,不要浪費時間了。三、二、一,開始!」
圓圓只好開始彈,不練完,不離開琴凳。
點點和圓圓,不想吃飯,就可以不吃飯。不想學習,就可以不學習。她們倆的聊天內容,從朵拉,到巴拉拉小魔仙,到舞法天女、海底小縱隊……
前陣子,點點每天晚上去圓圓家看《中華詩詞大會》,看完,她們聊的不是詩詞,是每一個選手。誰最高,誰最漂亮,誰最大誰最小,誰的衣服最好看……
她們不學拼音,不學寫字,不學數學。但是有什麼關係呢,她們會認認真真做一本屬於自己的書,畫上好看的畫,寫亂七八糟的字。有幾天,我接她們倆放學,她們走得可慢可慢了,我們三個人走在夕陽下,一路講小兔買東西的故事。有時她們會飛快地跑,跑得辮子都飛起來,腳下生風,我跟在後面,氣喘吁吁。
她們也吵架,打架。她們很快又和好。
去年圓圓家有了二寶,圓圓特別期待,帶著二寶來我們家玩,點點也很得意,到處炫耀:「我最好的朋友圓圓家,有了二寶了,我有弟弟了!!」這下好了,要是圓圓去上課不在家,點點會自己去圓圓家看二寶。她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候二寶會走路就好了,他就可以自己走路來我們家玩!」
我去圓圓家接點點,圓圓媽媽、二寶、點點坐在陽台上曬太陽,點點唱歌,二寶打拍子。我簡直捨不得接點點回來……
她們迷上武術,拜我為武術老師,從卧室的柜子上蹦到床上,她們很會保護自己,把被子鋪在地上,防止摔下去摔疼。她們發明了很多招式,單人蹦、牽手蹦,在空中轉圈蹦,蹦到床上翻一個跟頭,蹦到床上翻兩個跟頭……我坐在床頭柜上,聽她們的笑聲,感受到生活對我的優待。
我在寫東西,圓圓爬到桌子上來,趴著笑嘻嘻地看我,然後小腦袋靠在我的肩膀上。這不是圓圓,而是一個小天使。我覺得暖融融的。
我想對小孩們說,別乖。做一個自由的小孩。自由的小孩才快樂!破壞沒有關係,犯錯誤沒有關係,吵架沒關係,發脾氣沒關係,哭沒關係,任性沒關係。你們像大森林裡的樹木那樣生長吧,我們不要修剪你們,不要控制你們,更不要遮擋你們的陽光和雨水,按照大自然賦予的規律長大吧。
點點說,她的童年是粉色的,粉色的童年是世界上最好的童年。
太好了。真的太好了……「乖」是貶義詞,哪朝哪代都是。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都活該。
高考前不能有意見,高考後不能沒主見。
在一個家長帶小孩去參加的宴會上,儘管毫無樂趣可言,有的孩子還是能坐得端端正正,不擅自動筷子,不亂扒拉菜,不大吵大鬧,不提早離席。大人們忙著自己的事兒,間歇中偶然發現自己竟然沒有被打擾,於是裝腔作勢地給那個安安靜靜的孩子夾幾道菜,摸一摸頭,向著他的父母問幾句無關痛癢的話,然後假惺惺地說:「真是個乖孩子。」
可是在孩子們的心中,做一個宴會上的乖孩子並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實質上的好處,大人們的眼裡他是一個「乖孩子」,在他自己看來,他只是個「不快樂的列席者」。
按照他們想的那樣生活
在心理學的角度看來,「乖小孩」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乖小孩強調的是孩子對家長的依附性。也就是非獨立個體的一部分。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的。這樣才有「控制感」。這個提法忽略了孩子個性的部分,獨立個體的特性。這是不科學的。乖小孩未來的發展,並不會因為他們「乖」而得到更多的好處。
答案僅供參考。如有問題,歡迎提問。
我就是一個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從小到大,父母沒有擔心過我的學習,不用提醒我去做作業,去複習課文,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酷愛看作文書,注意是作文書,所以,家長們比較頭疼的日記作文問題,在我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後來的英語,物理,化學之類新開的課,老媽老爸也不會擔心我學不懂……我也不曉得他們怎麼想的……
我呢感覺自己特別懶,懶得思考,懶得動彈,所以老呆在家裡,看書或者和弟弟玩,因為小時候比較內向,沒啥朋友,不會出現瘋跑了一天,嗨的不願意回家的狀況……不存在熊孩子的現象,尊老愛幼
至於高考志願以及其他志願問題,老爸老媽知道我沒主見,但還是讓我自己選……最後還是老爸拍板……
其實,乖孩子,一方面是父母管的太嚴太寬
另一方面,就是孩子的性格
本身懶,做決定好麻煩,而且父母也比較了解我,本人也沒有太大的野心……所以老爸老媽還是蠻累的……
你們說那麼多,其實就倆字兒:
聽話。
父母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什麼?幹不成?不乖哦.....15歲:「玩遊戲玩遊戲,你就知道玩遊戲!你看鄰居老張家的兒子!」
17歲:「你談什麼戀愛?你看你們班李雷,學習成績那麼好,也沒談戀愛!」
22歲:「看你找那個破工作!一個月幾千塊錢,你舅家老二一個月都兩萬多了!」
26歲:「讀書都讀傻了,連個女朋友都找不來,我們單位的小劉比你還小一歲,女朋友可漂亮了!」
這些話幾乎可以從90%的父母嘴裡脫口而出,不假思索。他們口中的老張家兒子,李雷,舅家老二和小劉,有一個統稱:「乖孩子」。
換言之:「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有些是他們所不知道的……
他們不知道,老張的兒子上了高二就因為壓力過大得了抑鬱,選擇了休學……
他們不知道,李雷最後考上了一所名校,卻因為不善交際,畢業時兩手空空……
他們不知道,舅家的老二很快晉陞了總監,卻直到30歲還沒結婚……
他們更不知道,小劉他爸是局級幹部……
而我們,也許就因為他們並不全面的判斷,得出來「要做乖孩子」的結論。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就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的人,我從父母口中聽到的,卻是更多的「別人家的孩子」。在他們看來,我還不夠「聽話」,我遲早要為自己的「不聽話」受到教訓。
可在我看來,哪怕永遠和乖孩子定義絕緣,哪怕為自己的錯誤買單,我卻更願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父母眼裡怎樣才是乖孩子?1000個父母在1000個時間點有100萬個定義,但是我知道的是——
永遠不要嘗試通過改變自己去做所謂的『』乖孩子『』……
做你自己就好。
以上。12個字足矣!
女孩: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男孩則是:在家從父,娶妻從母,老來從子
這些東西,千百年來,從未更改!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孩子偶爾為父母著想就會是好孩子
從來只為父母著想偶爾為自己著想的就叫壞孩子
推薦閱讀: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聊天?
※為什麼吃飯吃得很乾凈會被某些人嘲笑?
※是否許多父母都以對子女好為名行禁錮子女思想及行為之實?
※在父母否定中長大的人怎麼調整自己的心理?
※小孩被同齡小孩打,家長是否應該教育孩子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