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沒怎麼聽說有家譜這回事了?
具體一點問,可能有點啰嗦,不過應該可以有助於討論…
1 現代的網路這麼發達,按理說,現在制定家譜要比以前容易得多,無論是找祖先或者找同宗都有很多渠道。但為何現如今沒怎麼聽說會制定家譜的事情呢?(只聽過曹家…)
2 我想過一個原因可能是現代人的家族觀念變得淡薄了許多。但回想自身,貌似在小學的時候就問過爺爺我們家有沒有家譜。可見小學生其實就能有家族觀念的,畢竟自己的姓氏和別人不一樣,點名的時候就注意得到。所以這個理由可能不對。
3 我想過的另一個原因是可能某些技藝的傳承從古時候的家族傳承轉化為不同家族間的傳承,於是沖淡了家族文化。就像現在武術界,相聲界,學術界往往都很在意師承關係。出去闖蕩的時候往往都說我是誰誰誰的學生,幾乎沒聽還有人說我是誰誰誰的兒子,這樣反而容易招罵…
4 是不是還可能是某些政治因素對家譜的制定有了制約…好吧,我已經想不出別的可能了,希望有懂的人一起討論下…(唉,這樣掠奪性的獲取別人的知識是不是不太好…拖出去…)
路過的,自己參加過幾家家譜的續修,所以隨便答一記。
1.現在還有修家譜的,而且比前幾年還多了一些。大體上各家的家譜一般都是建國初期最後修撰,然後經過各種運動,到了改革開放之後逐漸開始恢復,以這個發展而言,現在正是上升期,不過我覺得以後會更上升。
2.現代網路很發達,肯定對修譜有所幫助,網上有不少姓氏的網站,有相當一些網站具有親屬相認的功能。但是同時,網路的發達也對一些人家的修譜有一些負面影響,這裡主要是名門家族。由於網路的普及,知識的普及,個別沒家教的人喜歡亂認祖宗,經常是冒認名門。以我個人來說,我家不算啥名門,但是五年之中遇到的冒認的有四、五個,其中兩個還在網上興風作浪思密達,我就不多說啥了。
3.現在家譜其實挺多的,不過我參與的都是旗人譜書,對民人的我不是特別了解,不過無論如何,現在家譜的存留量是很大的,雖然被建國後的運動毀了相當的數量,但是留存下來的還是很多的,而且好像南方漢人的譜留的比北方的好,這是我個人的感覺。不過說到底,家譜是一家的私密,有的不僅僅是不與外人道也,甚至本家想要看看家譜都有困難,所以題主要知道,很多東西你沒見過,但是其實都是存在的。
4.對於家族觀念,每個人的概念和想法不同,以我家而言,60歲以上的人,對家族比較在意,而60歲以下的兩三代人,則想法比較多樣,特別是以我家的情況而言,40-50階段的那代人對於家族觀念最淡薄。這個不多說了。
5.修家譜需要相當的知識,也需要一定的行動力以及財力,特別是親屬需要對這個事情支持,才有可能完成。特別是修家譜的主持人一定要有身份,不要以為隨便一個姓的某個人想出來說修譜就要修譜,一定要各支走訪等等。另外聽說南方有專門做家譜的老工匠還在傳承,可以做出來很傳統的那種家譜,也不錯。
6.現代生活對於宗族的確是打擊比較大的,現在很多人家,親生的兄弟姐妹都不來往,你讓他們修家譜咩……不大可能吧……
7.家譜這個東西本身就凸顯的是父系傳承,今後也會如此。不過時代已經進步了,對於女性的記錄也會加強,比如說我這兩次修的家譜,女性記載都比較多,女性後裔也一般都記兩代左右。大體如此。
8.最後想到一點。傳統修家譜的時候,其實是有相對而言的主持人,而且這個主持人要有相當的權威性,一般就是所謂族中耆老,或者什麼長房、大宗之類的,由於有這種或是政治或是經濟或是宗法的權力,才能壓制一些問題,比如說故意亂寫,故意鬧事,死活不寫,胡編亂造的。這裡我沒開玩笑,我聽說過不只一兩件事情,都是一些人家修家譜,結果一些後裔亂鬧,什麼女兒死活要進家譜(當然這點本身是修譜體例的問題),結果把自己報成男性,然後為了自己的女兒也能進家譜,也改成男性什麼的。又比如說本身是個妾生的後裔,現在有錢了,牛了,就想改成嫡夫人生的啥的。一句話,現在這世道,通常是「誰服誰啊」,很難組織。
大體就這樣。我是來說故事的,順便回答題主的問題。
手頭持有的族譜最早的是民國二十二年修的,也就是公元1933年,迄今已歷80餘年春秋。雖不及有的答主明清族譜之古老,但能夠保存至今也已經不容易。可以說,沒有這本族譜,基本上今天就沒有這一帶徐姓人家的族譜了。
這本族譜得以保存靠的是我爺爺。文革期間,破四舊,這種東西基本上都是要拿出去燒掉的。我爺爺跟當時的有些人一樣,冒著生命危險偷偷留下了,也不知道是怎麼藏的,總之保存了下來。
這就是族譜的大致樣貌,裡頭還有各位先祖的畫像,可見小地方的畫師畫工著實不怎麼樣。
除了這些,還有請當地的士紳寫的序。如圖:
這位叫戴炳章的先生又名戴大任,是個秀才,沒考上舉人,大清國就滅了。不過,這個功名身份還是讓他在鄉里很吃香的。民國時期擔任過南區「剿共治安會」的副主任,同時也是地方上的私塾教師。
有趣的是,這位老先生是不折不扣的反共人士,結果教出來的幾位弟子全都投了我黨,開戰地下活動。師生反目的結果是,幾位弟子全被老師告發了,革命也因此流產。而建國後,1949年11月3日,此公以70餘歲高齡,被我黨冠以惡霸、土豪、地主、劣紳的名頭,公開槍決了。
也因此,後來修的這本族譜上頭就沒有什麼序,畢竟人家是有過黑歷史的,估計有避免被株連的意思。
再來回答題主說的為什麼現在很少聽說家譜或族譜。
首先,很明顯的一條,很多家族的族譜在當初的各種運動中已經被幹掉了,你想編也無從編起,所以乾脆就沒了。
其次,修編族譜是很耗費精力、財力的事情。拿最早民國二十二年的那本族譜說,後來修訂族譜時,是我爺爺一家家地找過去,然後登記下各家當時的情況,在原版的基礎上增刪而成的。如圖:
我爺爺只上過民國時期的小學,是個種田好手,不過這一筆蠅頭小楷我是自愧不如,我相信現在不少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未必有這樣的功力。據他說,當時的小學教員都是些前清的童生(戴大任不是,他的等級比較高,自己開辦私塾,我爺爺未能列席門下,他估計也看不上泥腿子),教國文可謂一絲不苟,作文上的批語寫得比原文都要多。
最後,族譜其實是個很重男輕女的產物,生了男孩兒可以延續下去,而女兒則只能作為小字放在父親的生平介紹里,於如今的時勢也格外格格不入了吧。首先,現在是有家譜的,有些人就以替人(有錢人、海外華人)尋根、增訂家譜為生。
但這事需要大量人力財力,普通人做不來,做出來效果也不好(我曾經協助我外公修訂他家的家譜,上溯了五代,旁支最遠只到他的堂兄弟,連我這個半吊子專業人士來看都很粗糙)。
此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制約了目前家譜的復生。
家譜中蘊含的強烈父權意識已經(至少在表面上)過時
不知道題主見沒見過真正的中國傳統家譜,絕大部分只記同姓人,不記女婿,媳婦只記姓氏。
——現在你這樣記,媳婦要打你的。
譜這種載體誕生之初,是為了區別士人與庶民的官方修訂物。後來士庶間隔漸漸模糊,私家譜大量興起,用以記錄宗族世系繁衍。
——現在大家都只有一個兩個孩子,有必要這麼麻煩嗎?
只要還在一個譜上的人,無論血緣已經隔了多遠,依然被認為是同氣連枝守望相助。
——現在人還受得了老家有個堂堂堂堂侄子要上大學來家裡借住嗎?
別的不了解,孔孟顏曾四姓是肯定都有的。我知道孔氏曾氏有全球通譜,網上都能查,但不一定全。
這四個姓的字輩用的還是乾隆定的,四家通用,從名字里往往就很容易辨別輩分。比如曾國藩是傳字輩,他的兒子就是紀字輩,曾紀澤,曾紀鴻,名字帶水。後來著名的有曾憲梓和曾憲植,曾慶紅是慶字輩。下來就到我這一輩了。
孔家也一樣,比如孔繁森是繁字輩,孔祥熙和孔祥東是祥字輩,孔令輝就低了很多。
大概就是這樣。
知乎上有一位孟慶斌,我很慚愧,居然字輩比他低。先反駁幾個前面答案的說法。
1,現代生活,親戚不來往了,所以不修家譜。
古代家譜之龐大,同一家譜上的人何止不來往,簡直聽都沒聽說過。但照樣都記錄再家譜上了。這個理由非常站不住腳。
2,同一家族的人還打仗呢,修家譜也沒用。
家譜不是讓你親近的,家譜是記錄家族起源和發展的。諸葛亮一家人分屬三國各家,打得不亦樂乎,家譜還是得寫在一起。
3,人太多了,記錄不過來。
你可能沒有見過家譜,我見過的一份家譜,整整寫了六本書。別說一個家族,沒電腦的年代,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也照樣都寫在紙上了。
那麼回答問題,為什麼現在不怎麼聽說家譜了?
1,古代的時候,底層的人其實也不怎麼聽說家譜。
我們想古代的時候,都習慣性地想那些名人:高官,皇帝,文豪,富商。
實際呢,古代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連字都不認識,不修家譜的人才是多數。對於沒什麼文化的人,除非你祖上有個大人物,把家譜修了起來,然後嫡系一支又一直在維護,那樣你才有可能把名字寫在某個家譜里。不過對底層的人,就算寫進某個家譜了,也不太在意,時間長了也可能就忘了。
我老家的村裡,一共就兩個大姓。家譜也就這麼兩支,對於很多村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出生的時候,名字就寫進某個家譜了。如果中途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村子,家譜也就斷了。除非特別留意,否則誰遷去城市的時候還專門抄一份家譜啊。
村裡沒有小姓嗎?有啊,他們的家譜在別的村呢。當然,可能已經斷了。
我有兩個同學,有家譜。都是從明朝開始記錄的,第一代都是明朝的官員。古代從自己這代開始修家譜的人,還是以這種發了際的人為主。
2,以前有家譜,斷了。
我自己家沒家譜。
我爸這邊,我爺爺奶奶都在抗日戰爭中顛沛流離(我家在山西,是掃蕩和反掃蕩的重災區),家譜早丟了。我爺爺這邊祖上曾經是地主,到我爺爺這裡家境還不錯,但打仗的時候都敗光了,錢都沒了,誰還在乎家譜呢。
我媽這邊很可惜,我媽還見過姥爺家的家譜。文革的時候破四舊,我一個舅舅被老師忽悠著,把家譜拿去學校燒了......舅舅回家被我姥爺打了個半死。
近代中國經歷的戰爭很多,家譜斷掉是個挺常見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家族的嫡系,家譜本就不在自己手裡,那你逃難、搬遷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斷開了。當然,文革燒掉也是個坑爹的可能性。
3,現在的 人懶得修了。
現在的人光宗耀祖的思想可能輕了許多。不怎麼聽說某個小老闆從他這一代開始修家譜的。要放古代,如果自己家沒家譜的話,哪怕混成個村裡的小地主,都要修個家譜嘚瑟一下。讓子子孫孫知道自己的豐功偉績。
當然了,你要是混成馬雲那樣,說不定也想修個家譜嘚瑟嘚瑟。
前兩年,曹操的幾支後人不是還拼接家譜嗎。大家族還是在搞這些的。包括家譜沒斷的人家,也還是願意續下去。
至於目前沒家譜的,要不要開始修一個?
也可以啊,不過就不只是從你這代開始修了。去派出所查查,前三四代的親戚關係可能都能查得到。
當然,就算你不想修,派出所還是會幫你記錄的。
7月16日更新:有朋友說到了通天譜。我就把這個發上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吧。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我是憲字輩的。
——————————————————第一,大部分家譜文革時期都被毀了。我姥爺為了家人的安全提前燒了家譜。不然按家譜算祖上在明朝是大官,清朝是地主,在民國也是落魄地主。不燒了,紅衛兵來了咋辦?隨著此事,全國家譜文化基本斷代。
第二,一般修家譜是漢族的習俗。但計生要求漢族只能生一個。這怎麼寫?生女兒,家譜就算絕嗣了。幾代單傳也不值得寫。家譜就是得描寫那種後代多的家族。永遠單傳還用得著寫?
第三,如今是陌生人社會。沒出五服就沒聯繫了。
第四,人口流動大,不好聯繫。
補充,本人正在寫家譜。但跟傳統的家譜比,我也就是畫了個家族樹狀圖而已。
社會形態變了啊騷年。
以前都是一大家子弄個蔣家村李家村,按資排輩有一個最長者負責土地分配、糾紛仲裁、和隔壁村械鬥等事宜的,熟人社會下族譜相當於王位繼承法那麼個地位,決定了接下來你是第幾順位繼承人。
現在是陌生人社會了,族譜沒作用,由於人員流動大編修起來也困難,就算了。人丁實在太旺 真修起來得把大半個國家跑一圈 全部人口趕上某些小國家了 所以反而大家就沒興趣了。。。
主要原因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宗族結構的崩塌,原子化社會的發展。
說白了,經濟政治的需要,歷史的潮流,時代的發展。小農經濟垮了,宗族的經濟基礎沒了;工農階級共產主義革命,宗族的政治地位沒了;人口爆炸下的計劃生育、經濟驅動下的人口流動等等,都不過是直接原因或者現象表徵罷了。
脫離【人口結構】和【經濟基礎】談社會問題,就是裝逼耍流氓。
十億人口級別的社會現象,強行不談人口結構不談階級不談經濟,被你們當偵探小說邏輯題回答了,也真是那啥了。
直接上圖,何氏族譜,我們家族譜保留下來也不容易,民國年間修的,文革時期冒死保存下來,從我們的族譜上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人口遷移脈絡: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祖上來自江西,後來遷移到湖廣(湖北省,湖南省)黃州府麻城縣,然後遷移到陝南(陝西省南部,屬於文化上的大四川地區)。
有的,我家家譜上一次修訂是辛亥年,最近再修,我是我們家族700年來第一個進家譜的女孩子
我們家族大概有記錄可查的歷史有七百多年,分支廣泛分布於四川,湖南,貴州等地。
我們湖南某支的族譜現在是由家父保管。
有圖有真相。
文革期間祖祠被損,還好家譜得以保留,家族每年添加一名新成員都要在家譜上添加個人信息,還要用毛筆字寫。
隨著時代的進步,宗親的遷移,家族觀念已經沒有往常那麼重了,我父親還會堅持維護家譜,至於我,大概不花那麼多心思在家譜上。
我家有,但是我的名字連出現在上面的資格都沒有,只因為我是女的╮(﹀_﹀)╭
2000年編的。厚厚的五本線裝書。
不知道其他姓氏怎麼樣,反正我們家就有家譜,現在就放在我卧室里,人在學校,不好給你們發照片,有機會回去就補圖。
我姓胡,湖北赤壁人。我們家就有兩個版本的族譜:
一個是1990年版的,但是是那種黃色封皮的線裝版,看上去特別古老的樣子,一點也不像90年出版的書。那個時候我剛出生,所以沒在族譜里,只有我哥。
高中畢業的時候將族譜翻了一遍,總共兩冊。上冊主要介紹了胡姓的由來,以及歷史上出現的一些胡姓名人之類(姓胡的和姓陳的都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陳國,一些以國號陳為姓,另一些以謚號胡為姓)。再就是將我的直系祖先都列出來了,比如誰生了誰,有哪些叔伯兄弟之類的。
還有就是派別,都是一些口訣類的語句,比如我就是「興學勤修典禮,玉堂華國文章」中的禮字輩。我將所有的直系祖宗列成了一個世系圖,只是後來看完之後就給丟了。
族譜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我有一個叫福十二的祖宗由江西吉安遷到湖北(那兩冊族譜裡面列出的人貌似都是福十二這一支繁衍出來的),我們一個村的,基本上往上追七八輩以上就是一個祖宗了。
另外一個則是05、06年修訂的。一個是因為過了十幾年了,胡姓添了很多人,再一個就是胡四代02年上台了。 @孔鯉 提到了一個理由,當你的名字變成「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之後,就有人替你修了。
老一輩他們認為,胡四代上台,胡姓就是國姓,應該重新修族譜。於是就有人牽頭(編纂委員會裡面就有胡四代的女兒),在全國範圍內修胡姓宗譜。
花了大概三四年時間(姓胡的人比較多,工作量大),終於將這部譜修出來了。裝幀比較精美,封面都是那種硬殼紙。每家還是拿到的是跟你這一支比較親近的族譜,全國按地區都有一個總譜。比方就有湖北總譜,赤壁總譜。
至於金錢,都是各家自己出,情況好的多出,情況差的少出,大家都是鄉里鄉親,家庭情況怎麼樣心裡都有數,而且這次修譜大家還比較積極,至少我們村那些出去的,捐錢都比較痛快。
對了,說一個有關四代的掌故。雖然四代出生在上海,父母是泰州人,但是他祖籍是安徽績溪,與胡適是一個地方的,但是他的這個胡與胡適的胡不是一個祖宗。胡適與胡雪岩的胡是一個胡,是李唐皇室的後裔,唐朝末年的一個皇子怕被殺而將自己改姓胡,四代大人是另外一支胡姓。我是安徽合肥的,說幾句。
1.現代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和宗族觀念還是有所保留的,只是熱切和寡淡的問題。
2.以本地為例,纂修、續修家譜依然是大師,市區里相對要少,但在本市周邊,依然大量存在。合肥肥東縣就有排印家譜的老字號作坊(現在都改成電腦排印了)。
3.同姓聯宗情況現在非常普遍,給人一種「打破血緣關係而以家族文化的異同來維繫」的感覺。
4.不光修家譜,修宗祠現象也極為普遍,十萬百萬不是事情,在本地造價500W以上的就很不少。與此同時,攀比現象嚴重。
5.宗族理事會取代傳統的族長長老制,對家族下家庭不再有管轄權,但是對宗族的維護(墳墓、祠堂的管理;家族各種費用的管理等),對外聯繫等事宜仍高度掌握。
6.本地家譜中女子和女婿都是登記的,所謂移風易俗。這一點和傳統家譜體例不合。且,生不入傳的傳統也被打破。
7.等下放個表。
我見過我父親家的族譜,這幾代家中男丁的名字也是嚴格按照族譜的輩分取的。
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盒子,裡面裝著三本清朝式樣的橫冊,因為只是兒時瞥過一眼,就不腦補細節了。
不過我相信現在還是有一些家族是恪守族譜的,只是沒以前那麼多的條條框框限制了。
計劃生育國策下的中國,農村大量人口外遷,城鎮化的車輪碾過,宗族社會體系已經崩塌,族譜還有何意義呢?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了他弟弟做鄭國國君,一百年以後,鄭莊公就跟周天子在戰場上就干開了..知道你們有共同的祖先又能怎樣,該打還是打,該殺還是殺...
別忘了那還是宗法制社會...不過就是三代人的功夫(最多四代)就已經因為不同的利益成仇了...
我只想知道一個問題,你花上不菲的人力物力去修族譜,為了什麼?
三代之內生養出幾十口可以說很正常,你確定你有興趣有能力去看下幾十口人都是誰跟他們都打下交道?
我家的家譜在當地圖書館的入門右手邊陳列。
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這麼私密的東西放在大庭廣眾的地方。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一開始在本國不受重視,傳到國外被改良後,原產國開始瘋狂追捧的事物?
※當皇帝批摺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當年突然聽到日本投降時,出現了什麼場景和反應呢?
※如何評價孫中山的十萬英里鐵路規劃圖?
※侵華戰爭時的日本是真心想建設中國東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