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這兩天眾多黑人演員、導演對奧斯卡發起的抵制?是否是政治正確的濫用?

看新聞說因為很多提名根本沒有黑人,所以很多黑人明星、製片都發起了抵制。當然,一些白人明星有聲援的,比如喬治克魯尼。

個人感覺有點奇怪,這麼專業的獎項難道也要講政治正確?黑人壟斷那麼多體育事業為什麼沒人出來講公平?

-----
一些新聞鏈接
出大事了!奧斯卡被指責種族歧視 眾多黑人明星抵制
Spike Lee, Jada Pinkett Smith Boycott the Oscars -- Vulture


既然知乎是個中文網站,就先說亞裔自己的事,對黑人本身這次事情的評論在後半部分。
亞裔在好萊塢受到的歧視就是個大到房間已經塞不下了的大象,而所有人還擠在角落裡裝作看不見大象在談笑風生。亞裔(尤其是男演員)除了高度 stereotypical 的角色以外能接到戲的機會少得可憐。
比如說現在一個導演打電話給選角導演,說「我要拍一個婚姻生活遭遇危機的中年白領男性,隱忍許久後終於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你覺得這個角色誰演合適」——這個描述中沒有出現任何跟種族相關的內容,但可以肯定根本不會有亞裔演員進入選角導演的考慮範圍,或者更直接地說進入考慮範圍的演員極有可能全是白人。
如果你自己是一個亞裔演員,但發現除了「憨厚可愛不善交際的餐廳老闆」「高智商學霸宇航員」這寥寥幾種角色以外你根本沒有高質量的戲可演(更別提這些沒有個性的角色一定不可能是主角),而且作為一個男演員你在屏幕上的角色從來不會和任何一名女性角色發生浪漫關係更別提接吻的時候,你還能淡定地說「奧斯卡沒有亞裔演員獲獎就是因為亞裔演員沒有提供足夠出色的表現」嗎?
就舉兩個電視劇的例子,《生活大爆炸》,目前最成功的美劇之一,故事發生在 Caltech,該校今年入學的本科生中有 45% 亞裔,研究生中 45% 是國際學生、12% 是美國本土亞裔。粗略估計一下校園裡得有近 1/3 是東亞面孔,然而除了主演 Raj,你還有印象在劇中見過什麼亞洲面孔嗎?東亞面孔更是除了「朝鮮女間諜」一個都沒有。更別提哪怕就這一個 Raj,也是高度 stereotypical,見到女人就緊張、失語,不受女孩子待見的學霸形象。
如果你說生活大爆炸五個主演里就有一個亞裔已經不能吹毛求疵了,那就看另一部發生在亞裔占當地總人口 33% 的舊金山的電視劇 Looking。這是一部基片,故事發生在舊金山,&然而劇中一個亞裔角色都沒有&(更正:感謝肖天行童鞋指正,是有的,有一個 Owen)。而且最關鍵的還不是沒有亞裔角色,而是說,整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這個電視劇中憑空消失了,沒有任何美國人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大家都覺得「出現了亞裔」才是件事,需要點理由,平時「一個亞裔沒有」才是正常的、不需要解釋的。既然「沒有亞裔」是常態,「有亞裔」需要理由(比如「這個角色是個學霸」啦),哪怕在一個亞裔總人口占 1/3 的城市大家都天經地義地這麼想,那亞裔演員能接到什麼角色也就可想而知了。更進一步地,美國的大眾傳媒對美國(甚至整個西方)社會的認知有巨大的塑造能力,這件事更嚴重的惡果就是這個:Race and Attraction, 2009——這些讓人反胃的統計數字,用難聽的話總結就是「白人男找亞裔女容易,亞裔男找白人女難,而且亞裔自己都更願意找白人」。(別拿 physique 說事,除非你約過足夠多的白人和亞裔男性。)
最後一個例子,John Cho 是近兩年美國戲路最好的亞裔男演員之一了,而他在 2014 年開播的電視劇 Selfie 中飾演的形象是美國電視業歷史中第一個愛情戲亞裔男主角。為什麼愛情戲重要,因為即使陳查理、成龍李小龍再成功,他們永遠都是一個「他者」,一個用來被 spectate 的、第三人稱的客體,永遠不是「我們」中的一員。美國漫畫中有幾個超級英雄是沒有感情戲的?

所以這和這次的事情有什麼聯繫:黑人已經憑藉兩次世界大戰老兵、Rosa Parks、馬丁路德金的努力在過去一百年內獲得了他們前人不敢想像的地位,而亞裔直到今天在好萊塢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和百年前一模一樣的 orientalism 那些東西,亞裔演員的地位沒有比 30 年代的女神黃柳霜(Anna May Wong)好到哪裡——而且別忘了,由於《海斯法典》禁止銀幕上跨種族通婚,黃柳霜失去了在第一部不是傅滿洲/陳查理式的醜化/物化中國的電影中擔任女主演的機會(The Good Earth),這是好萊塢歷史上最惡名昭著的選角歧視案例之一(感謝《虹膜》感謝 magasa……)。
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外向的國家之一,在美國沉默不是美德而是無能。黑人在娛樂和體育界取得了相當高的地位,這為無數個從林肯廢奴以來就始終在社會最底層掙扎、從來沒有出過大學生的家庭第一次提供了讓孩子上大學、進入社會上升通道的機會,今天黑人不會因為誤入一個只有白人女性的房間就被私刑弔死,都不是靠跟白人講道理講出來的。這次黑人群體有很多確實是不講道理瞎鬧,但美國政治從來就不是講道理,而是看你的這個族群或利益團體有沒有在社會上形成足夠的 momentum,來推動你想要做的事情。#OscarSoWhite 獲得了如此多黑人白人的吶喊,就表明了黑人平權這件事在美國獲得了非常強的 momentum,而慣性就決定了這次的胡鬧是這種 momentum 的必然結果,你沒法要求一輛滿載旅客的大客車在衝過了終點線之後唰的一下瞬間就停下來,更何況開車的司機不止一個人,更何況最近兩年發生的事情讓很多美國人覺得終點線還遠得很。
再一次,政治不是大家坐在桌子上分析研究報告、理清邏輯鏈條、一條一條羅列事實講道理。那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乾的事情,輪不到住在美國的大多數中國人和華裔美國人來干。華人現在應該乾的是什麼?順著黑人這股勁頭再添把火,自己來鬧,鬧亞裔在娛樂圈受到歧視的問題,鬧亞裔受到黑人和白人的雙重歧視。前面有位答主提到一個華裔女生在反種族歧視集會上說自己被黑人也歧視過、呼籲大家關注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結果反而被黑人女生要求噤口,這正說明亞裔在這個方面還有多長的路要走,正說明這樣的訴求有多迫切多合理。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前兩天恰好看到了 Reddit 首頁第一條就是「從奧斯卡獎項的獲獎和提名比例上看,找不到黑人受歧視的證據」(那張圖有答主已經貼出來了),而下面被頂到最高的回復就是「從數據上看起來是白人和黑人在一起擠壓亞裔和拉丁裔演員的空間,尤其是亞裔的奧斯卡獲獎情況簡直太可憐了」。借著這個機會趕緊傳播這張圖啊,還在那論證什麼「少數族裔不受歧視」,搞清楚,自己在中國不姓趙,在美國族裔也不是 white,雖然是 model minority 那也是千真萬確的 minority,歧視就擺在那,高中里對亞裔的 bullying 每天都在發生,娛樂圈對亞裔的醜化和刻板印象化從不曾停止,這比前一陣什麼「殺光中國人」惡劣多了,結果歧視不落到母國而是落到自己這張東亞臉上的時候都不吭聲、反而跟白人一起嘲笑黑人,感覺自己過上中產生活就算擠進 WASP 翻身做主人、要拒絕底層刁民不合理訴求了一樣。將來如果中國威脅論取得足夠的 momentum(美國學界這兩年正在大規模反思對華政策,普遍承認過去幾十年的對華綏靖是有很大問題的)、Trump 之類的人又建起了集中營,到時候可別哭沒有傳媒界有影響力的 public figure 給自己發聲、哭美國人從來不把亞裔當自己人看。


為什麼沒有人反對「金酸莓獎」沒有黑人演員提名?

很遺憾,這件事從一開始就跑偏了。因為它不是關於少數族裔,而是只關於黑人的。如果說在好萊塢白人真的在歧視黑人的話,其他族裔可以說在被黑人和白人一起歧視。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無為大師》里,印度裔演員 Aziz Ansari 和他的朋友有這樣一段討論:
Aziz 抱怨:好萊塢經常使用白人演員把膚色塗深來扮演印度人,比如《社交網路》里的一個印度裔角色。
朋友解釋:可是我聽說那位演員其實有1/16的印度血統。
Aziz 一針見血:那又怎麼樣?我可能還有1/16的黑人血統,你覺得他們會讓我扮演一個黑人角色嗎!!
這個運動之所以成為鬧劇的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非裔電影人們並沒有打算團結拉美裔和亞裔團體。因此事情發展到現在,亞裔明星們幾乎都沒有發聲。拉丁裔明星里,也只有吉娜·羅德里格茲站出來。
在好萊塢,一直存在「一部電影里主要角色里只能有一個亞裔」的觀點。這才是赤裸裸的歧視。可是斯派克·李和喬治·克魯尼們,有在為亞裔和拉丁裔們說話嗎?

那華裔和拉丁裔該不該也抗議?
當然應該!可是沒必要湊這次的熱鬧。
因為訴求不同,華裔拉丁裔們需要更多的機會,而非裔們主導的這次活動更傾向於評獎。比如之前提到的拉丁裔明星,《處女情緣》的女主角吉娜·羅德里格茲的發言,就更趨向於理性。她號召能讓更多的拉丁裔出現在屏幕上,也提到:「在好萊塢,沒有一個拉丁裔能批准一部電影」。可惜的是,非裔電影人們對吉娜·羅德里格茲的回應卻少得可憐。
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年底耶魯萬聖節服裝爭議期間,全美的各大高校都在響應。在加州 Claremont McKenna 學院一次集會上,一個華人女生站出來發言,回憶自己被歧視的經歷。可當她說到自己也曾被黑人歧視,被白人幫助,並且說到:「我們不應該因為人們的種族、性別而區別人。黑人也可能是種族主義者」的時候,人群里竟然出現了噓聲。一個手裡舉著「It"s too late to say sorry」的牌子的非裔女生從人群里走向她,試圖在這個被叫做「安全空間」的活動上,阻止她繼續說下去。
來源:
College "Safe Space" Boos an Asian Woman For Declaring "Black People Can Be Racist"
就像那次萬聖節的爭議,這次事件也更像是黑白之爭。作為發起的一方,非裔團體們並不想讓其他族裔把指責對象和議題擴大化。我想在下一次更有合理訴求的抗議中,其他少數族裔們一定更積極地和非裔們站在一起。
同時,也並不能因為都是「少數族裔」,亞裔就要在所有事情上和非裔拉丁裔站在一起,比如在大學錄取率上,大家的訴求也不會相同。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事件吧。
這次爭議的焦點在於表演獎項,也就是最佳男主女主男配女配,一共20個提名,連續兩年沒有黑人演員入圍!這使得今年的奧斯卡提名顯得格外「白」。
但平心而論,今年黑人演員里真正配得上提名的,只有《Beasts of No Nation》(中文名《無境之獸》)的主演 Idris Elba。在電影里 Idris Elba 精湛的演技,尤其是一口地道的西非口音(演員本人是倫敦出生的英國人),的確配得上一個提名。可是 Idris Elba 的情況太特殊,沒有最佳男配提名也在情理之中。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無境之獸》的製片方 Netflix 在好萊塢的根基不深。而眾所周知,奧斯卡的提名和獲獎,是需要 campaign 的,著名製片哈維·韋恩斯坦旗下的電影屢屢獲獎就是最好的例子。加上 Netflix 與其他影廠不同的財務模式(不需要遊說獲獎來提高 DVD 銷量),以及《無境之獸》幾乎沒有在影院上映的現實(之前也沒有小規模放映的電視電影拿過奧斯卡),還有今年最佳男配的激烈角逐,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使得 Idris Elba 沒有被提名顯得並不是突兀。除了他,真正配得上提名的黑人演員又有誰呢?威爾·史密斯?別搞笑了。
我一直反對濫用政治正確做標籤,但這次我還是覺得好萊塢名流們反映過度了。好萊塢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黑人話語權除了體育界之外最大的地方。過往經驗也已經證實了:如果黑人拍出足夠拿獎的好電影,或者黑人演員有優秀的表現,好萊塢一直不吝嗇於將金像獎送到他們手中。而今年這個話題的發起者 Spike Lee,已經大概十年沒有拍出過好電影了吧?

這個事件進一步的演變,是「黑人電影」缺乏重視,在主要獎項的評選里,「黑人電影」獲得提名的只有 《衝出康普頓》的最佳編劇提名,而《衝出康普頓》的三個編劇還都是白人!現在社交網上絕大多數的討論,都是認為整個「黑人電影」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可是呢,「黑人電影」本來就是個特殊的標籤。因為與之對應的,我們很少把一部電影叫「白人電影」。因為一部電影的整個製作團隊,在種族上一般都很多元化。很多電影里,也許主角是白人,但往往都有黑人角色,這樣的電影一定不是「黑人電影」。
「黑人電影」本來就是一個相對來說極為狹小的類別。它需要主演基本都是黑人,講述黑人的文化與故事。而現實是,在一個講英語的國家裡,在這個種族不平等了幾千年的世界上,黑人自己的文化是沒有辦法製作出足夠大量的電影的。比如說,很多電影都基於文學,然而整個歷史上黑人文學和名人的數量是遠遠不能和白人相比的。在這個時候加上「黑人電影」的標籤,就把自己的題材限制在了黑人文化,貧民區故事,種族歧視、隔離史,犯罪和非洲。相對於浩瀚的題材庫,「黑人電影」的獲獎概率自然就大大減少了。

其實整個事件真正的核心,還是在電影產業里,白人得到的機會要多於黑人。但這也是這場口水戰跑偏的原因之一:沒有人真正去討論為什麼黃種人,拉丁裔等所有少數族裔的機會少於白人,而把矛盾僅限於黑人和白人之間。這讓討論無法認真地進行下去。
既然沒有人打算認真,我們就不妨認真一次:
好萊塢作為一個左派平權精神盛行的地方,因為膚淺的種族歧視而不給少數族裔機會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非裔美國人機會更少的百老匯,也能製作出由非裔美國人扮演國父的優秀音樂劇。少數族裔得不到機會,是其他兩個原因造成的。
一個我們之前已經提到,好萊塢作為美國文化的代表,其題材庫雖然浩瀚,但一定是以白人故事為主的。因為在英語世界裡,白人積澱的小說、戲劇和名人傳記遠多於其他族裔。黃種人雖然積澱了不少,從漢語日語翻譯到英文難度也太大。黑人的積累就更少了。但在這個前提下,少數族裔雖然吃虧,但黑人的境遇在裡面是最不壞的。因為少數族裔演員能得到的工作機會,往往是出任配角。而黑人的配角機會其實是更多的。
另一個原因,就是市場的原因。雖然大量素材都是白人創作的,但不妨礙使用黑人主演扮演白人角色。最近在百老匯獲得現象級成功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就是使用非裔和拉丁裔演員扮演美國國父。另外,「黑人電影」素材有限,也不妨礙黑人拍出大量的電影。Hip-Hop 的題材只要火,不妨一年拍他幾十部。而黑人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恰恰因為市場的原因。
市場偉大也很複雜。可能純粹黑人的題材不能吸引足夠高的票房,可能有些黑人演員的演技還不足以打動足夠多的觀眾。但也可能因為,這是一個人人心裡深處都有種族感的世界:打開一本英文小說,我們會默認主人公是白人。而當電影院燈暗下來,我們可能也在等待一位白人主角。

可惜沒有人認真地討論這些問題。這件事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像是像是一場鬧劇。竟然有黑人要求黑人脫口秀巨星 Chris Rock 為黑人爭光,退出今年的奧斯卡主持。這就是我最討厭 Libtards 的一點:喜歡越俎代庖對別人指手畫腳。

最後的最後,我希望所有抱怨奧斯卡的電影人不妨聽聽《衝出康普頓》製片人 Ice Cube,這個歌詞里寫過「Fuck the police」,扛過黑人權利運動大旗的說唱歌手,作為今年為數不多的優秀"黑人電影"的製片人,對於自己的電影沒有獲得大量提名的態度:

「You can』t boycott something that you never used to go to anyway. I look at it like a horse race. Once your horse loses the race, you tear up your ticket and back on out.」
「We don』t do movies for the industry. We do movies for the fans, for the people. And the industry, if they give you a trophy or not or pat you on the back or not, it』s nice but it』s not something you should dwell on.」

「你沒法抵制一個你壓根不會去的東西。我把這件事當做賽馬。如果你下注的馬輸了,你撕掉你的獎券然後走人。」
「我們不是為了電影產業而拍電影,我們是為了觀眾,為了人們而拍電影。要是電影產業給你一個獎盃,或者拍拍你的後背稱讚你,都很好,但你不該為此而生。」
想到《衝出康普頓》里,既有他們年輕時代站在街邊就會被白人警察不由分說按在地上搜身的屈辱,也沒有掩飾後來洛杉磯黑人暴動造成的混亂和瘋狂。這部在黑人的社會議題上足夠真誠的電影,被那些人利用而引發鬧劇,是多麼的諷刺。
而我的感受就像 Hugh Laurie 大叔聽完這番話說的:

「That』s about the sanest description of this whole process of awards that I』ve ever heard」

「這是我聽過的關於評獎最理智的話。」


更新於2016年2月28日奧斯卡當晚:主持人Chris Rock說「This is the wildest, craziest Oscars to ever host because there are no black nominees」 (這是最有病的一次奧斯卡,因為沒有黑人演員提名)整個開場白就一直在強調「no black nominees」(抱怨沒有黑人提名)開場結束語是強調「We want black actors to get the same opportunities」(我們想黑人演員擁有一樣多的機會)。

還有過程主持人拿幾個亞洲小朋友當笑話的事筆者就不詳細敘述了,讀者可以自行去網上搜索。

筆者從兩個月前第一次寫答案,就說了這次鬧劇就是某些人用種族牌和政治正確來達到個人自私目的,而不是為廣大少數族裔爭權益。現在結果不是很明顯了嗎?

本次奧斯卡鬧劇的發起者,支持者,就是他們這種人。他們高舉「種族歧視」大旗,打種族牌,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其實就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的私利,而不是為少數族裔爭取平等。我三個月前第一次寫答案,就是批判這些人虛偽的做法。

到頭來,一場奧斯卡剛好應驗了筆者第一次發文的中心思想:這些打種族牌,動輒拿種族說事的人,恰恰是最種族歧視的人。

=========================================================================

NBA還74%以上黑人呢。

奧斯卡本來就應該嚴格按照作品的質量來評選,動輒拿膚色做文章本身就是一種種族歧視。

如果借政治正確性來達到個人自私的目的,這種做法嚴重缺乏職業道德,甚至可以說是可恥,無恥。

========================================================================
(1月27日修改事情起因,和附上好萊塢名流的精彩反應) (1月29日引用了一些其他答主對本屆電影的分析)(最後一點更新在結語)
========================================================================


下面詳細介紹起因,人物,名流的反應,和涉及的電影,和爭議點等。讓讀者自己分析。

起因:
事件起因是Will Smith主演電影Concussion沒有獲得奧斯卡提名,18日他老婆發起對奧斯卡的抵制,兩天後Will Smith加入支持他老婆,並且強調他們抵制奧斯卡跟自己主演的Concussion落選無關。再加上Spike Lee這個長期搞運動的專業戶(這傢伙電影不好好拍,專搞政治運動),開始聲討奧斯卡,主要攻擊點是說奧斯卡竟然連續兩年的提名都是白人。

最開始媒體和抗議的人主要是為黑人演員和電影鳴不平,例如說Creed, Straight Outta Compton,為什麼沒有獲獎啊等等 。後來隨著事態慢慢發展,主流媒體和名流開始調整論點,說奧斯卡偏袒白人,缺乏diversity種族多元化。然後為了站住道德制高點,這幫人還開始拉攏亞裔和西裔,說什麼「我們也要為西裔亞裔的演員說說話」之類的,到底這是真的為了推動種族多元化呢,還是僅僅是為了某些人的一己私利呢,假如要為廣大少數族裔爭權利,前兩年《12年為奴》獲獎的時候怎麼沒人站出來說呢?留給讀者們自己判斷吧。

名人的反應:

很多好萊塢的名流名媛,藝術家,道德捍衛者,人道主義者,政治正確的堅定擁護者紛紛出來站隊,表明了立場。

事件發起者之一,非著名導演,好萊塢資深的黑人政治運動領袖,Spike Lee說WTF。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去年買了個表。著名黑人喜劇演員,本屆奧斯卡的主持Chris Rock,不失時機地在推特發表「白人囊中的奧斯卡」,但是表示可不會錯過這次主持的機會喲。Cheryl Boone Isaacs,奧斯卡的現任黑人主席,成功女性楷模,說她「心都碎了」。Whoopi Goldberg,修女也瘋狂的主演,說「你想抵制?那就不要去看那些沒有代表你的東西」,(潛台詞就是說你不強行安插一定比例的黑人,我就抵制你)。Lupita Nyong』o,更是創新性地給予了奧斯卡新的含義,她說「奧斯卡不應該代表我們現代社會的藝術,而應該是我們的藝術多元化的反映」 (潛台詞就是奧斯卡不能根據作品質量評比,而是一定要安插不同膚色的人)。

喬治克魯尼這位多年來只約會淺膚色美女的魅力大叔,語重心長地說奧斯卡越來越白,走在一條錯的道路上(事實就是他支持黑人是因為公眾形象,但是他從來不願意交黑人女友)。綠巨人的扮演者Mark Ruffalo義憤填膺地說應該要抵制,不過又說為了支持clergy Sexual Abuse的受害者,他還是要去參加奧斯卡的(潛台詞就是說一套做一套)。諜影重重的主演,落難火星的宇航員麥特迪蒙,半年前因為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反對一個黑人女士的發言,被噴至內傷,這次他也學乖了,趕緊說「這是丟臉的尷尬的」(潛台詞就是我惹不起啊)。

過程中,有個別不怕死的名人發表了對事件反對的看法,馬上被主流媒體噴至體無完膚。英國演員Charlotte Rampling說這是對白人的逆向歧視。Michael Cain,蝙蝠俠的管家Alfred的扮演者,說不能因為是演員黑人就要投票給那個人。更有勇者例如Stacy Dash竟然說美國應該取消每年的黑人文化月。Donald Trump更是反諷說BET(黑人娛樂電視台)裡面也沒有白人啊。結果這傢伙幾天後民調再次高飆。。。


事件發起者:
Will Smith威爾史密斯,大家都認識,一個比較成功與優秀的演員,早年參演過不少爆米花大片,例如《獨立日》,《黑衣人》系列,《我是傳奇》,《機械公敵》等等(也是筆者過去很喜歡的一個演員)。問題是,一個好的演員,奧斯卡就一定要歸你?好的演員全世界成千上萬,奧斯卡每年只有幾個提名一個獲獎,要說好的演員,李奧納多,還有麥特迪蒙,他們比起威爾史密斯如何?觀眾心裡自有分數。不過李奧納多,還有麥特迪蒙沒得獎,他們也從不找理由,沒有抱怨。

Jada Pinkett Smith,威爾史密斯的老婆。她錄了個視頻聲討奧斯卡,坐在自己家的豪宅里,背後是半個人高的象牙。

Spike Lee,還是小有名氣,不是因為他電影拍得有多好,而是因為他愛鬧事,搞屎棍。他在90年代初還拿過2詞奧斯卡提名,之後就轉行搞屎棍,專門拿種族說事。你看這個人都有些什麼言論:他說05年颶風美國政府有意不去幫助黑人居民;他批評Clint Eastwood拍的《父輩的旗幟》裡面插旗的人沒有黑人,《父輩的旗幟》是根據歷史拍的,當時插旗的分隊里本來就沒有黑人,這都拿來挑刺說明Spike Lee不但是史盲,人品也極差。2012年美國黑人青年Trayvon Martin因為襲擊一個地方協警而被正當防衛槍殺,Spike Lee又出來拿種族說事,而且還玩人肉搜索,在網上公布協警的住址,結果擺烏龍地址是錯的,害一家無辜住戶受騷擾。以上這些信息都可以在維基百科英文版查詢。

由此可以,事情的發起者,威爾史密斯夫婦就是被寵壞的孩子(國外論壇叫他們spoiled kids),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鬧。Spike Lee就是一個二十年專註搞屎棍的專業戶,這在美國已經是出了名的。對了,Spike Lee搞屎棍二十年了,今年奧斯卡反而要給他頒發一個榮譽獎,而他也正好通過這次獲獎機會搞抵制,噴奧斯卡,多諷刺。

相關電影:
威爾史密斯的電影叫Concussion,中文好像叫《震蕩效應》。IMDB得分7.1, 爛番茄得分68%,Metacritic得分56%,豆瓣3星,連個影評都沒有。這部電影是好片還是爛片?值不值得奧斯卡提名?觀眾心裡自有分數。威爾史密斯能不能被提名男主角,還得和同期其他人選比較。(小李子再次被拿出來說事)
相比之下,今年奧斯卡獲得提名的電影,跟Concussion相比如何?看下圖metacritic的評分。

爭議點:奧斯卡真的忽視少數族裔?
不敢說沒有,因為西裔亞裔獲得提名獲獎的確很少。但是至少黑人演員歷來參與度都很高。

奧斯卡歷來都有重視黑人演員,長期受忽視的亞裔西裔還未發表意見(筆者認為這是口味的差異,而並非種族歧視,同理,華語電影獎還不用頒給歪果仁呢),非裔先來喊「被忽視」?太不厚道了。用事實說話,奧斯卡早在1940年就頒了最佳女配角給Hattie McDaniel,她是《飄》的女配角。過去二十年大家比較熟悉的演員包括丹澤爾華盛頓,修女也瘋狂那位大姐,哈莉貝瑞,摩根弗里曼,Jennifer Hudson。著名的電影有《為奴12年》。獲得提名的就不一一細數了。

不過這次事件一個讓奧斯卡被人廣為詬病的地方在於,奧斯卡的投票構成大部分是白人男性,因此很多抗議的人就以這個為切入點,引申至「奧斯卡存在種族歧視」等觀點。

有部分評論說既然好萊塢亞裔被忽視,該不該抗議?該不該發聲?
引用 @聖狗子 的回答
當然應該!可是沒必要湊這次的熱鬧
因為這次奧斯卡並不是種族歧視,而本次鬧劇出發點是某些人借種族話題達到他們自私的目的。並不是為少數族裔爭權益。(看看奧斯卡當晚主持人從頭到尾都是在抱怨沒有黑人提名

(這裡刪除了一段引用評論的話,改為把該評論置頂)

其他答案也有不少從電影的角度分析了這次事件,例如 @西風獨自涼 指出了過去有蘇聯,伊朗等電影得獎,只要作品夠好,意識形態宗教分歧都不是問題。例如 @舌在足矣 則詳細分析了為什麼今年幾部黑人大片沒有獲得提名。例如 @EdnaK 也提出了有更多更有資格的電影。 @ballsirius 也詳細分析了本屆的影片。)

NBA大部分是黑人,乒乓球拿獎的總是中國人,羽毛球大部分是亞洲人,游泳很多白人,美國的大學教授很多亞裔,搞IT的很多印度人中國人,古典音樂領域大部分小提琴家鋼琴家樂團指揮家都是白人,流行音樂界大部分說唱歌手都是黑人,這些難道也要拿來吐槽?

Diversity,多元化,這個詞真正深層次的意思是經歷,文化,思想的多元化,而不是膚淺地只看膚色多元化。

Diversity is defined by the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thinking models, approaches to problems, and fresh perspectives within a
group of people, not defined by the superficial differences in skin
colors
. (摘自維基百科,有學者在2014年反對加州第五修憲案,捍衛華人和亞裔權益而提出的論點)
(背景知識,加州憲法規定學校錄取不看膚色人種,而是要看實力和分數,因此才有很多亞裔華裔努力讀書考上名校的機會。2014年加州一些政治人士要推動修憲,建議學校錄取要參考種族膚色,來平衡人種比例,引起大量亞裔反對修憲,最後被暫時擱置)(這是筆者反對拿膚色說事的原因,近年來美國已經形成一種很惡劣的「膚鬧」風氣,例如抗議名校白人亞洲人佔大多數,缺乏多元化)有興趣可以去看全加州的華人聯合起來 很長。

事件歸根到底就是美國多年來政治正確性矯枉過正的惡果。好萊塢作為美國思想最開放,政治立場最左最自由的的地方,多年來走在社會的前沿努力地支持著各種運動,現在被自己養大的蛇反咬一口,說自己「種族歧視」,真是諷刺。

事件目前已經上升到整個好萊塢工業界,而不僅僅是奧斯卡了。現在美國論調對事件的評價大致有兩種觀點:
1)好萊塢真虛偽,過去一直打著平等的旗幟,現在被發現是種族歧視。
2)好萊塢真冤枉,過去一直支持平等的運動,現在被冤枉成種族歧視。


在美國,種族,diversity這些詞,現在經常成為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百試不爽的王牌。只要他們的目的得不到,就會把這張王牌拿出來,然後往死里鬧。

面對這種對政策的濫用,有人只能低頭,有人反感,有人敢怒不敢言,導致了美國現在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結果像Donald Trump這麼瘋狂的人支持率反而一路飆升。1月26號竟然到達了歷史新高。


寫這篇回答最初的用意是:1)指出本次奧斯卡表演獎項全白人提名並不能說明是種族歧視,上文也有對影片的分析;2)反對動不動就拿種族說事;3)揭露一些好萊塢名流虛偽的做法,一邊作為既得利者撈金,一邊指責系統的不公;4)種族問題是美國一個雷區,老美人人自危。名人更是要講政治正確。

以上四點是本文中心思想,筆者並非否認種族歧視在美國的存在,但這不是問題問的,也不是筆者要回答的。至於亞裔要怎麼在好萊塢爭取地位,還有種族問題怎麼解決,筆者的確沒有高見。有其他答主認為亞裔應該趁這次事件聯合黑人一起拿種族說事去鬧,筆者是不同意。一來這樣做法助長了膚鬧風氣,等以後這些無賴再用「種族」為理由說高校和高端職業華人太多,拿什麼來反對? 二來鬧事的人本身就沒想帶你玩,就不要一廂情願了。反而是那
些原汁原味的異國風情電影能夠打動奧斯卡,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多次說亞洲電影要堅持自己的風格,不要被好萊塢風格影響。

(文章引起一定爭議,就不要轉載了,作者還想活到看《美國隊長3》呢。。。)


55個少數民族也應該聯合起來抵制金馬獎和金像獎,因為每年漢族的影視工作者總是獲那麼多提名!哇!這牽扯到政治,肯定也會很敏感,雖然會有很多人覺著提出55個民族應該抵制金馬金像的人實在是吃飽了撐得,但因為敏感,所以不方便公開抨擊的,所以提出55個民族應該聯合起來抵制金馬獎和金像獎的言論肯定不會受到很多反對。當然,55個民族要是想聯合抵制金雞百花獎,說不定可以讓這個金花獎死灰復燃。55個民族要是聯合抵制華表獎,哇!哇!哇!這個想想都太刺激了!
————————————————————
美國女演員也應該反對奧斯卡最佳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里只有男演員,沒有女演員。女權運動要搞起!


缺乏自尊,不知羞恥。

你再黑,再被歧視,趕得上老毛子、穆斯林?

冷戰時期,蘇俄手握足以毀滅地球若干次的核力量,歐美之厭惡、恐懼、仇視,無以復加,依舊被俄羅斯影像征服:《雁南飛》、《士兵之歌》、《戰爭與和平》、《安德烈·盧布廖夫》、《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橫掃戛納、奧斯卡。伊朗電影斬獲國際大獎同樣數不勝數。

有作品拿作品說話,沒有好作品就別瞎BB,讓人瞧不起。

奧斯卡評委有很多猶太后裔,2011年伊朗影片《一次別離》依舊憑藉藝術品質戰勝以色列影片《腳註》奪得最佳外語片。


有人說既然黑人演員要求平等,那麼亞裔等其他少數族裔是不是也該出來抗議了?

當然應該,太應該了。

在美國政治的遊戲規則里,喊了未必有用,但是不喊肯定沒用。黑人民權運動開展多年,他們也深諳這套遊戲規則,兼之長期的歷史原因導致他們對歧視更加敏感,因而一有機會就會多為自己爭取一些權利。這次的結果是奧斯卡會打破原有的一些慣例,提高種族和性別的多樣性,破除終身制,這都是好事。

這次的抗議風潮是政治問題,總是拿藝術來說事有些南轅北轍了。一方提出意見,另一方回應,雙方妥協,無非就這麼個流程。習慣了別人的施捨,這沒什麼,但不能因此嘲笑別人的努力。


這和政治正確關係不大,這是公共政治的裂化,政治正確更多的是一種公共政治中話語找補的情況

首先奧斯卡本身是一個行業獎,也是個商業活動,後者主要體現為行業內部的集中交流和對下一年投入的分配,當然還有奧斯卡頒獎本事也是個商品。行業獎本身有很明確文化特性和評審口味,其傾向主要是所謂「中年男性白人」的審美路徑,當然這個審美路徑也並非是固定的。奧斯卡確實一直在做多元化,只不過這個多元化屬於不少黑人學者所吐槽的「白人騎士主義」,即保留白人主流文化為根基來對於其他異類文化做寬容。。就如同維多利亞時代前獵人小說中,不受待見的白人男屌絲去拯救水深火熱的異教徒文明,殺死代表異教集權文明的大反派,拯救部落民眾轉向所謂的「文明」,順便在妹子極度崇拜的眼神中,把人家攻略了。
而諷刺的是這種小說往往把異教文明描寫無比絢爛,瑰麗如上帝的畫卷一般。用來作為商業文學的獵奇賣點。

而雖然只是一個當時商業文學的橋段,但是批判理論往往把文學文本呈現的東西視作一類現象學的所予。而奧斯卡作為行業獎,一直是以這種思路來「寬容」地接納「多元」,正如同傑姆遜對於美國商業文化輸出的後殖民主義批判所言一樣。黑人文化一直是被生硬嵌入白人主體文化之中的,當然畢竟民權運動改善了黑人等本土少數族裔的狀況。亞裔往往更慘,男性形象不是長相猥瑣偶爾顯點幽默的跟班,要麼就是傅滿洲的各路變種。

雖然奧斯卡本身是可以批判的,美國主流文化的傾向性更是值得批判的。

但是我們依賴建立中立語境的公共政治方式卻劣化了。德沃金在06年某書區分了多數主義民主和partnership democracy的區別,然後認為消費場域撐起的米妖公共政治是極端的前者,屬於智力退化型。而作為左翼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德沃金本人是完全支持政治正確的,不過他理解的政治運作方式是完全由理性的平等表達為首要倫理原則和政治價值驅動的契約論模型。
多數主義並不是指的多數人暴政,而是說某種廣場政治中,以各自使用話語輸出來取得現有權力語境中制高點的一種廣場政治方式,吐個槽的話,就如同圖裡烏斯改革前的羅馬一般。

於是,這種情況就變成了一種「發聲政治」。
發聲才可能尋求關注,在公共議題裡面佔據一席之地;
發聲的本質是為自己本群體進行代言,並且在現有權力語境中取得合法性以及情感共鳴;
政治衝突的方式媒體場域展開的話語衝突,最後得到一類似是而非的話語妥協,
形成新的話語秩序以及推動多數人的觀念成為主流,當然這種妥協並不可持續,於是下一輪開始。

所有人甚至默認這種方式現代政治的模式以及既定的遊戲規則,這個在公民意識與政治參與的政治學文章中被廣泛拿出來探討。

所以這類在「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種族」與「個人」之間的話語爭端,也成了如此。本身應該是反對美國主流文化傾向中忽視黑人文化現狀,並且宣揚多元政治價值的partnership democracy,被劣化成奧斯卡機構與個人之間,夾雜些似是而非議題,行業內部爭端,公眾輿論的情感共鳴和站隊的多數主義政治。


我堅決支持這項抵制,像邁克爾凱恩之流說奧斯卡應按表演提名不應按膚色這簡直就是逆政治正確而行!

既然政治正確我們就要一視同仁,不能只有黑人,也要有有黃種人;無性別獎項不能只有男人,也要有女人,變性人;不能只有異性戀,也要有同性戀,雙性戀;不能只有老年人,也要有年輕人。建議組委會把所有獎項按人口比例分配,沒提名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並且推廣到諾貝爾獎,NBA,奧運會和其他所有獎項,我們不能搞歧視嘛。


美國最大的道德綁架就是黑人優先。注意了,不是種族平等,而是黑人優先。
說起來也是白人自己造的孽,把一群根本不適應現代社會的人強行帶到這個國家,從他們的祖先起就為人奴隸,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育,一直都被隔離開來,即使後來平權了也沒有辦法抹去歷史的陰影。
但是!現在對黑人的反歧視,已經到了扭曲的程度。有個詞叫Race Card, 就是說現在某些人,憑著自己的膚色耍流氓,別人若有意見那就是歧視他。
舉個例子,我在紐約讀的高中,有幾個黑人學生經常在課上聊天,老師說了他們也不管用,有一天他們居然打起牌來了,老師只好請他們去學校的教育辦公室去呆著。這些人後來就把這個老師告到校長那裡去,說老師歧視他們。種族歧視在美國違法,學校若有發現就需要嚴肅調查。於是校長把其他學生一個個叫去問話,問這種情況是否屬實。後來我轉學了也不知道後續如何。

以上事件在學校里不勝枚舉,其實他們黑人也總是和自己人湊在一起,從來沒想過要融入其他圈子,反而使他們越來越孤立。我不想說素質問題,因為在有些實屬文化差異。但是他們並不顧及周圍人的情緒卻是事實。

前年的邁克爾·布朗命案爆發之後美國的種族平等主義者,或者說大半個美國都爆炸了。我學姐剛好畢業,畢業典禮上不是會請一些企業家或者學者來演講嗎?結果tm這些人全都在講黑人的生命如何如何珍貴,美國的執法如何如何暴力。雖然我覺得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應該集中在工作心得和人生心得上,你不講這個去講社會問題也就算了,可是社會問題有那麼多,女權,LGBT,移民,失業,動物保護,偏偏只講「black lives matter",請想像一下這種一番人重複介紹這個話題的精神污染力。

再就是羅琳打著關愛黑人演員的名號硬是瞎掰赫敏的形象,這個不說了大家也都知道。

對於這些聖母們來說,其實他們也不是真的關心黑人,就是想借這個來表現一下自己的政治正確而已罷了。那些嘴臉真的很讓人噁心,希望奧斯卡不要鳥他們,該怎麼評怎麼評。省得有些人以為自己長了張少數民族臉就可以胡作非為。

最後給大家展示一下某些黑人是怎樣的雙標狗:
有天我在fb上看到一個房子崩塌的視頻,下面第一條熱評是一個黑人寫的:這房子一看就是中國人蓋的!
我去你媽的


本人很少參與政治話題,這個問題也很難說有什麼明確立場。有知友在原答案評論中建議我轉過來,我就轉了,就當拋磚引玉。

你認為有哪些內地女星格調較高?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章子怡

圖源見水印

========================================================

收到這麼多贊和「轉粉」的評論真的很高興,身為一隻默默無聞的薏米,能讓更多人了解她應該就是對她最好的支持吧。

有知友問是哪期節目,很抱歉之前漏掉了這麼重要的信息,統一回復一下:
2013-12-15新聞當事人 對話章子怡-20131215新聞當事人
截圖部分是16:12-17-51
國際地位相關的介紹和討論從12:41 就開始了,也可以看一下

200 多條評論說什麼的都有,無論善意惡意,很多事和她演員身份無關。在此僅統一回復下和她身為演員的國際地位相關的:

在西方的知名度:
半壁江山真是跟頭條無緣,生個女兒上頭條的... 來自影壇看客

作品:
http://weibo.com/u/2751980024?topnav=1wvr=6topsug=1is_all=1is_search=1key_word=magic#_0
http://weibo.com/u/2751980024?topnav=1wvr=6topsug=1is_all=1is_search=1key_word=west#_0

紅毯,主要看圖咯~
今天是章子怡35歲生日,我總結了她的#最佳... 來自gogoboi


諾貝爾獎黑人至今不到1%,抵制諾貝爾獎!!!
真正的平等是評選不考慮種族,而不是搞種族配額。


並非濫用政治正確,但他們反對錯了對象。奧斯卡提名是一個結果,根源是真正掌握好萊塢資源的人都是一個僵化的群體——to make it clear,old white man。

不只是好萊塢,整個美國媒體的掌控者都是如此。舉個小栗子,在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的最後一期,節目組放了個小片子,拍攝的是幕後人員。出現在視頻里的整個the daily show的五十多人的團隊里,非白人工作人員大約只有不到五人。雖然台前的correspondant像集卡片一樣集合了各個背景的人,但幕後的故事就完全不同。並不是說The Daily Show節目組存在種族歧視,這一現狀和奧斯卡提名少是一個道理,都是果而非因。

你可以說,那就是誰優秀誰來幹活啊。但是,黑人中的大部分人,他們的祖父母輩不被允許接受教育,而他們的父母輩也無接受教育的資源,在多少年前連去上學都不被允許,一輩子都目不識丁。雖然美國黑人中出現了很多成功的個體,但是這個群體中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最低工資之下,無法得到別人觸手可及的機會,不論是教育上的還是工作上的。同時,因為這個群體整體教育水平較低,在學校中,黑人小孩中學習好的會被別的黑人孩子孤立,而白人學習好的往往會有更多朋友。世界上有很多面對困境還依舊堅持過來了的人,但這並不能否定的一個事實是,有很多人沒有得到好的工作或教育機會,就是因為大環境本身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一點題外話,你可以說黑人和警察起衝突是他們不守規矩,但如果說black lives matter的支持者之一Deray Mckesson曾向當地警署要求一份list,去說明怎樣的行為不會收到槍擊以教育黑人年輕人,結果得到的卻是一份上面很多塗黑很多篡改的文件 呢?)

美國黑人反歧視不是因為他們覺得個體沒有成功的可能性,而是反對因歷史原因造成的資源掌握與分配的不均等,尤其是考慮到黑人在美國文化、軍事、以及社會進步的貢獻上來看,他們所得的確實不成比例。這點上,不得不承認,華人有受到過歧視,拉丁裔有受到過歧視,但是在美國,確實黑人受壓迫的歷史原因比其它任何種族都來的嚴重得多時間也久得多。

事實上,答主所說的黑人運動員在nba中佔主導,也從側面反應了黑人在精英式教育中的缺失。前兩天一個朋友才說過,遇到一個黑人的演說者,演說題目就是「black mind matters」。

好萊塢從來不是歧視的免疫區。與黑人演員在好萊塢的貢獻程度相比,他們獲得的資源掌控力少得可憐。大製作的黑人電影要麼題材有限,要麼角色類別有限,所謂的黑人演員拿奧斯卡,打個比方就是老闆給員工點獎勵,而不給你升職或員工持股的機會

非黑人裔電影人的加入也不是為了討好政治正確。好萊塢這一固化的系統不只給黑人電影人封死了路,也給很多沒有大背景的新晉電影人往上爬獲得更多資源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近些年媒體曝出的一系列好萊塢歧視事件,包括之前曝光女演員收入不如男演員的,都是各種新晉實力對這個固化系統的敲擊。這即解釋了為什麼這次boycott有非黑人演員參加,也有好萊塢黑人並不買賬——名氣較小還可以依舊借著這個系統往上爬的人,自然不想跟好萊塢起衝突。

如果說這事真有什麼黑點,就是這幫人拿奧斯卡說事,明明他們所有人都知道,奧斯卡只是個果而不是因。他們可能是出於關注度的考慮,但這也就讓很多人因此否定他們的行為並懷疑他們的目的。

以上內容針對題目,以下內容針對別的回答。

看到有人以說「黑人運動從來都不團結別的種族,而只是關注在黑人上「,或「而且也沒見華人和拉丁美裔去鬧」,這些人大概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吧。馬丁路德金和那一代民權運動的人,實現了普及種族平等概念的質的飛躍,這個概念的受益人本身就是所有ethnic minority,包括一系列在美帝留學鄙視黑人不努力的自強不息們。就像Macklemore 最新的歌曲Whtie Privilege II裡面唱的一樣:"your scilence is a privilege".

真希望你們在聊起華人在美國職場上的glass ceiling時也能這麼鏗鏘有力:)

圖清靜,已限制為只有關注者可以評論。


我也要強烈抗議 這麼多奧斯卡獎居然沒有一座是給中國電影的 這是對中國人赤裸裸的歧視


PC is just like asshole, you must have asshole, but you should not think by asshole.
That is why we called them "badass".


呵呵 看這怎麼洗


引以為鑒 大陸最好拒絕黑人入境


奧斯卡,你們是不是歧視小李子


公交大媽逼讓座,
街頭老叟怒碰瓷,
作客熊娃強索禮,
美帝黑叔「奪」奧獎。

你弱你有理,但是你真的弱嗎?


奧斯卡本來就是應該看電影及表演質量
整天政治正確有意思嗎?


說個題外話

影片好不好,演得怎麼樣,其實是個很主觀的標準。

奧斯卡的本質評選標準,是收視率。奧斯卡頒獎是一台花了 8 位數製作出來的產品,沒有收視率,就是失敗。

如果奧斯卡選得都是你在普通電影院里看不到的藝術片,你還會去看頒獎么?

而其他連帶的一切營銷與反營銷,政治化與去政治化,都得是圍繞這個來。


推薦閱讀:

電影《湄公河行動》為何可以有殺小孩的鏡頭?
如何評價美國底特律消防局一名新入職消防員因為請同事吃西瓜而被解僱?
為何支持同性戀在知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
如何評價奧巴馬總統的告別演講?
近年的遊戲界在政治正確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TAG:電影 | 美國 | 奧斯卡 | 黑人 | 政治正確 |